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碳排放管理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排放管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排放管理的意义

第1篇: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已经成为建立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为重点排放单位设定总量控制目标,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落实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管理制度,确保落实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碳排放权交易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企业的参与主动性,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此外,推行碳排放权交易还能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带动节能低碳和循环产业投资,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工作基础

为探索和积累经验,2011年11月我们组织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试点省市带动下,浙江等十多个非试点省(区)和城市也先期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2014年我们按照中央改革办部署,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顶层设计。随着相关工作的有序展开,目前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已初步具备。

一是实践基础。各试点省市扎实开展大量基础工作,利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交易制度体系。到2014年6月,7个试点省市全部相继启动交易,共纳入排放企业和单位1919家,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截至2014年10月底,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约1375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5. 2亿元。试点省市201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顺利完成,配额清缴率均在96%以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二是数据基础。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统计局下发《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试点省市出台了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选择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有关企业开展了碳排放盘查。国家层面已完成14个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即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其余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也在抓紧编制。

三是政策基础。加强法制建设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前提。2014年中央改革办明确将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作为重点改革任务。各个试点省市采取了出台地方人大立法、政府令等不同的方式、分不同的阶段解决立法河题,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

三、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总体部署

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建立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法规

建议国务院出台行政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由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碳排放权交易总量确定和配额分配机制方案》及其他配套细则。

(二)确定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范围

以控制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主,将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排放行业中排放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交易体系,逐步增加温室气体种类和涵盖企业范围。

(三)设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

基于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等宏观政策目标,建立碳排放总量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以此为基础,再结合纳入企业的历史排放清况、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政策,设定各省区市碳排放权交易的配额总量。

(四)制定配额分配方案

依据纳入企业的排放特点和数据基础,并考虑维护其国际竞争力等因素,提出碳排放配额分配的原则、方法和标准,并确定具体的分配方案。

(五)建立核算、报告与核查体系

颁布全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电力、冶金等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标准,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和管理系统和第三方核查机制。

(六)建立国家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

通过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准确记录、跟踪和管理排放配额持有和交易情况。

(七)确定交易平台

初期以现货交易为主,条件具备时引入期货交易。对交易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并针对碳排放权交易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责任。

(八)制定市场调节机制

综合采用国家预留配额、出售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配额有偿拍卖、政府资金回购等手段,对市场供需进行必要的调节,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四、时间进度安排

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4―2015年)

总体目标是完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建设工作,具备启动交易的条件。其中2014年的主要任务是报请国务院《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出台部门规章《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并建成国家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具备运行条件。2015年的主要任务是与国务院法制办衔接,争取尽早出台国务院行政法规,同时由主管部门出台其他相关的配套细则和技术标准,以及所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标准,研究确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及配额分配方法和标准,完善注册登记系统,为启动交易做好准备。

(二)运行完善阶段(2016―2020年)

其中,2016―2017年为试运行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逐步将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做好配额的初始分配,启动市场运行。2017―2020年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调整和完善交易制度,实现市场稳定运行。

(三)稳定深化阶段(2020年以后)

主要任务是增加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逐步形成运行稳定、健康活跃的交易市场。同时进一步提升市场容量和活跃程度,探索与国际上其他碳市场进行连接的可行性。

五、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各地区和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加强沟通协调,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各地区要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重要体制机制改革,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本地区目标任务。建立碳交易专家支撑队伍,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决策咨询。

(二)完善财政金融配套政策

财政金融部门要研究提出支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运行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配额的分配与调节、第三方核查、注册登记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市场监管等工作,保证碳市场长期持续运行。

(三)开展能力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多层次、大面积、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建立长效人才培养和遴选机制,培养碳交易从业人员,为碳市场提供人才保障。

第2篇: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会计信息披露; 环境责任

一、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和现状

低碳经济增长模式替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然而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英国金融服务权威机构主席Lord Adair Turner认为,进行碳排放管理的第一步就是企业要衡量和披露碳排放量,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只有被衡量和披露的才会得到更好的管理。此外,健全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具有缓解信息不对称、引导经营者行为、优化利益相关者决策,从而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因此,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促进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实际上,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投资者、大型的债权机构甚至一些环保压力集团已经要求部分企业披露碳足迹、碳排放量以及相关风险的信息,不这样做的企业经理们将面临一系列可能的严重后果。比如公众的斥责、股东的指控和资金的撤离等。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价也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引起股东价值受损。从2003年起,于2000年成立于英国的的碳披露专案(CDP)要求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大型企业披露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解释碳排放政策和策略,随后还会公布这些企业的回应以供投资者和政府决策时做参考。该专案在鼓励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衡量和披露碳排放信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10年,该专案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从最初的几十家增长到500多家,的资产数额从最初的10万亿美元增长到70万亿美元,参与信息披露的公司数也从最初的235家增加到了3 050家。根据CDP2010年的中国报告,在连续3年受访的中国100家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中,13家公司填写了碳信息问卷,26家提供了相关信息,41家没有回复,20家拒绝参与。这已是历年来中国公司CDP参与度最高的一次。

由上可知,尽管股东、潜在投资者以及环保机构等对企业高管们披露有关碳排放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企业的参与度仍然不是很高,中国企业的情况更是如此。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一矛盾的现状,笔者认为,除了企业碳意识薄弱、低碳法规不明晰、社会监督不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没有相应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和办法,面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诸多企业无所适从。由此可见,如何通过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相关的行为、绩效和策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先出现在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当中,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随着温室效应的愈演愈烈、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灾难性气候的频频出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渐赢得了国际的认可,二氧化碳减排的呼声也得到了全球的响应。企业进行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从而可以使企业的碳排放行为可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监控和管理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可持续发展观是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首要理论基础。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1984)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该观点提出后备受理论界的推崇。使用企业低碳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资金的供应者。出于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他们需要了解企业对所筹得资金的投放方向、使用效益,以及投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投资者和债权人形象及可能带来的商誉情况。2.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和社会管理者,他们对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他们将部分资源的经营权交给企业,自然需要利用和分析低碳会计信息,以加强对宏观经济和自然资源的管理和控制。3.企业管理者。在环保和低碳成为资金流向的指南针后,他们要求获得全面具体的低碳会计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与社会的低碳效益,同时尽可能规避由于碳排放问题引发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向投资者反映其受托责任,向社会履行其社会责任,并赢得良好的企业形象。4.环保组织。他们需要碳排放量的信息、碳排放控制与治理的信息,以便采取措施进一步控制碳排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5.员工和社会公众。员工和社会公众需要了解企业低碳会计信息,以得知他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或者是企业出售的产品中自身得到的是利益还是损害,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友善的空间。

由上可知,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正好顺应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诉求,对企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后代的繁衍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信号传递理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内部信息,而投资者没有这些内部信息,投资者只能通过管理当局传递出来的信息来评价企业价值。根据斯彭斯的观点(1974),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可以通过“信号传递”将信息可信地传递给处于信息劣势的个体以实现有效率的市场均衡。因此,当企业管理当局选择披露低碳会计信息就是把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的一个信号,诸如企业具有碳减排意识、并且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获得了一定的收益等,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产品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且还可以使企业得到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青睐,筹集资金更便利。因此,从企业自身利益长远发展的角度着想,进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毋庸置疑。

三、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理论框架

(一)设立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目标

传统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解决证券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但是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其最大的元凶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企业有关碳排放的相关信息并没有被要求披露,加上企业自利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便不利于碳排放得到更好的社会监控和管理。因此,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修正和重要补充,其目标应是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低碳会计信息需求,以利于他们作出的决策能促进企业减少化石资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和其他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资本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内的双重效益而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

(二)制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要求

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与传统会计信息披露要求基本相同,即要确保披露的信息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有用性。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能为信息使用者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2.相关性。利益相关者通过企业披露的低碳会计信息,应能获得该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包括碳排放和治理,碳收益、碳风险以及碳成本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决策的基础。3.可靠性。低碳会计信息应真实地反映企业与碳排放有关的各种情况,对于诸如碳排放或有事项等隐性信息,应建立在科学地估计或合理的职业道德范围内。4.可比性。低碳会计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披露的程序、内容、方法和形式应该保持一致,以方便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企业内部的纵向比较。5.重要性。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考虑对信息使用者当前和未来决策足以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应予以重点披露。此外,与传统会计信息披露不同的是,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还应遵循社会性原则,即企业应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映经济活动,对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应最终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社会价值,有利于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引发的社会成本和收益。

(三)明确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鉴于企业的低碳行为具有经济性和管理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两个方面:低碳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信息和低碳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的信息。低碳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是指能以货币表现的、定量的财务信息为主的低碳经济活动信息,参考传统会计要素的分类,可以将之分为碳资产(如用于节能减排的设备价值)、碳负债(如应交未交的碳排放违规罚款)、碳所有者权益(如国家财政专门用于企业碳排放治理的基金)、碳收入(如出售碳排放权获取的收益)、碳费用(如企业日常用于低碳维护的费用)、碳利润(碳收入扣除碳费用净额)等六类,并将其体现在低碳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低碳管理控制系统的信息是指以非货币、定性的非财务为主的低碳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低碳法规执行情况(如碳排放违规及原因)、低碳质量情况(如碳排放年度减少额和达标率)、低碳治理情况(如企业低碳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等)等方面。

(四)确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笔者认为,在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会计信息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核心内容,对它的披露宜借鉴袁广达教授提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双轨模式,即考虑到上市公司牵涉的利益面更广、社会影响更大,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阶段,要求上市公司以低碳会计信息独立报告的模式进行强制披露,提倡非上市企业以补充报告模式进行自愿披露。

自愿披露机制是由企业根据自身利益和价值趋向,向外界主动进行低碳信息披露的机制,这种行为有利于企业沟通各方面的关系,树立良好形象,从而获得更高的竞争力和低碳商机。但是,由于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低碳会计、低碳审计还未完全实施前,企业可能患于披露成本过高、商业秘密泄露、自身局部利益受损等顾虑,而不愿向外界披露碳排放和管理方面的信息,这时就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以达到碳排放管理的目的,也就是采用强制披露机制。即由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定低碳信息披露规范性文件,要求公司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信息披露的机制,它可以保证低碳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可比性。

独立报告模式是指上市公司单独编制一份综合低碳会计报告,单独披露低碳资产负债表、低碳损益表、低碳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这样便于企业低碳会计利益相关者全面和完整地了解企业的低碳会计信息,便于决策。补充式报告是指披露企业只需在原有三大报表体系中增加相应项目,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低碳资源信息即可,比如在利润表中增加由于出售或购买碳排放配额而引发的营业外收入或支出项目。

(五)实施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审计制度

欧洲会计专家协会的可持续性审核主席Lars-Olle Larsson认为:“没有经过审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被视为比广告好不了多少。”低碳会计信息报告也不例外,因此在要求企业进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同时,低碳审计也不能忽视。在低碳会计信息审计终结后,审计组应当向委托人报告低碳信息审计结果,通过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低碳会计核算系统披露的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以及低碳管理控制系统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意见。此外,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也应积极开展内部低碳会计审计,以及时监督企业各部门和单位低碳会计责任履行的情况,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低碳责任奖惩和考核制度,推动集团所属单位全面贯彻低碳会计。

【参考文献】

[1] 袁广达.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6).

[2] Chan Kook Weng,Kevin Boehmer. Launching of ISO 14064 for 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and verification. ISO Management System Magazine,March-April 2006.

第3篇: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外交谈判的战线上,中国的选择已不是减不减排,而是如何减的问题。而在后京都气候谈判始终没有实质进展的情况下,欧盟也将战略重点从政治谈判扩大到了经济领域。减排指标分配已不再是气候博弈的唯一热点,经济领域成为又一新的战场。

气候博弈已经转向减排路径之争。“减排路径”就是按照什么标准,让哪些行业去减排,每个行业减排的目标如何设定。这本来是一个国家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利独立设计本国的减排路线图,对某些产业进行保护,而对另外一些产业进行调整。在自由贸易的背景下,如果一个国家对本国的某一行业设置了碳约束,那么势必会对其他国家的关联产业产生影响,迫使其被动减排,而这很可能不是最佳的减排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讲,先行者将更容易掌握气候博弈的主动权。谁先找到最佳的减排路径,谁就将在后京都时代的低碳竞争中胜出。因为路径之争本质上就是标准之争,谁的标准占据主流,谁就能抢占后工业时代经济博弈的制高点。

由粗放向精细化

那么,中国的减排路径是什么?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比2005年降低40-45%。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提出未来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略高于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值16%。17%是一个很微妙的数字。由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有密切的关系,碳强度目标的设定紧跟能源强度目标。只要能源消耗强度降下来,完成碳排放目标基本没有问题。

当然要制定更为激进的目标也不是不行,但在温室气体统计考核体系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过高的减排目标没有任何意义。地方政府经历了“十一五”的教训之后,已经变得聪明起来,不再盲目领受减排任务,开始与中央讨价还价。“十一五”节能工作最大的教训是,没有实际抓手的目标只是空中楼阁,最后落到了“拉闸限电”的尴尬局面。因此,“十二五”的节能目标变得更加务实,不再追求数字上的好看,而是注重管理能力的提升。

总体而言,中国的能源管理体系还处于粗放阶段,过去只知道抓高耗能行业的重点企业,但近几年这些企业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十一五”的情况恰恰证明传统的手段已经到了尽头。而交通、建筑行业将是未来最关键的节能降耗部门,但这些部门非常分散,难以统一管理,政府没有能力直接管理千家万户的能源消耗,更不用说碳排放了。

从粗放式向精细管理模式转变将是“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国向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从国外经验看,英国为中国设置了非常好的标杆,其能源与碳排放管理体系已经深入到了每个建筑、每个家庭、每个商户。英国的重点排放行业和企业进入欧盟碳交易系统,通过泛欧洲的交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避免本国核心产业竞争力的下降。而对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等排放分散的部门,则通过税收优惠,价格补贴,小规模信贷,合同能源管理以及小型碳交易等灵活的手段进行管理。

本土化市场机制

中国未来碳排放目标控制的基调是采用市场机制,将繁重复杂的管理任务交给市场承担,政府逐渐退居到监管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上。目前,除了传统的财税政策外,最重要的市场机制是合同能源管理和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已经发展了十多年,相对成熟,但总体规模仍然比较小,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由于合同能源管理不能修正价格体系,传递碳成本信号,从而无法推动经济本身转型,因此从机制上注定只能处于补充角色。

区域碳交易是目前呼声最大的市场机制。碳交易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有欧盟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之外,非常重要的优点是机制设计灵活,可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发展特征。碳交易能够让尽可能多的市场竞争主体参与进来,使得碳成本变成市场决策的一部分,进而形成有效的价格信号。

这几年除了北京、上海、天津成立了3个排放权交易所之外,全国各地形形的环境交易所达到了几十个,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并没有开展起来。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设定总量控制目标。中国选择的碳强度相对量控制模式,虽然在国际谈判中有更大的回旋空间,但是却给自己出了个技术难题:在强度目标之下开展碳交易市场,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先例。

传统意义上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绝对总量控制。由于欧盟经济增长速度较慢,不需要太多考虑新进入企业,因此绝对总量控制得到较好的实践。但对于中国这种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很多行业处于产能扩张的发展时期,除了对存量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制定复杂的增量控制策略。一方面要为未来发展预留相当数量的排放配额,另一方面还要制定这部分配额的发放规则。

由于经济增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监管者很难提前估计增量的数额,过多过少的预留都会对碳价格产生致命冲击。以技术效率,而不只是排放量作为碳交易市场的基础,最公平合理,但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目前欧洲正在尝试在2012年之后通过设定行业基准线来确定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法。中国的碳强度目标实质上也是一个技术效率指标,然而由于统计体系的薄弱,无论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还是产出的统计核算,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远远达不到支撑市场交易的精度要求。企业很难接受这样的分配标准。

很多在发达国家运转良好的机制到了中国往往水土不服,归根揭底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完善。碳交易作为一种嫁接到实体经济上的虚拟机制,更容易枯萎。碳市场的建设需要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金融专家的全面参与,欧美的排放权交易都是经济学家精心设计的结果,但国内主要还是技术工程专家在推动。客观的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现在都不具备大规模开展全国性碳交易的条件。

应该说我们是在偿还以前只重视目标,忽视基础能力建设的欠债。“十二五”期间,重点将是基础能力建设,包括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统计考核体系的设立,机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在全国范围内,先从自愿减排开始或许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做法。除此之外,企业碳管理的能力建设也不容忽视,在一些易受冲击企业和行业开展碳审计或者碳足迹评估工作,熟悉游戏规则。同时,学习欧盟,加强产品碳足迹的研究工作,建立我们自己的排放数据库。这既可以为将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打下基础,也可以帮助国内制定更精细的气候变化政策。

第4篇: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经济活动重要主体的企业必将受到冲击,亟需作出改变。文章以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从政治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企业的应对策略——进行低碳财务管理,并对相关具体措施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低碳经济;财务管理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已经引起全球普遍关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气候问题的方法。在此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愈加重视,通过各类国际性会议达成了若干应对措施。而气候变化引起的会计问题也开始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尤其在西方会计学界,“碳会计”已经成为当前环境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前沿。国内,关于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引进、介绍国外碳会计的发展,关于低碳经济条件下会计和财务方面的研究也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绿色会计的研究,如吴丽健(2012)、徐亮(2014)等,主要介绍了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实施的必要性以及需采取的措施,但实际上是绿色会计冠以低碳经济之名,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深入研究;②低碳经济下企业低碳财务管理、低碳会计的研究,如瞿凤云(2013)、鞠成晓、肖文锋(2014)等,主要介绍了低碳经济对现代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要求,低碳会计的基本理论、实施意义、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措施,但大多流于表面的探讨,分析不够深入,且针对性不强,提出的对策也较粗浅。综上可以看出,目前关于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不够深入,没有对低碳经济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进行详细梳理,提出的对策也较空洞。基于此,笔者探讨低碳经济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具体影响,并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这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财务管理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政治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政治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多次召开气候大会,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之一,我国也积极响应全球号召,采取多种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正是这种政治导向使得大多数企业积极投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中。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文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文化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只考虑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因素,而发展低碳经济使得企业必须重视环境因素,实行可持续发展。②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节能减排的最终承担者和落实者实际上是各个企业,这就使得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需要引入碳排放、节能减排等指标数据进行业绩评价。③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向。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政府将会鼓励企业向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流入,加大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因此企业的投资方向将会有所转变。

(二)法律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低碳经济的有序推行,其中“碳关税”是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为切实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制定的法律有《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以及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这些法律环境的变化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如下影响:1.影响企业的税收筹划。碳税的开征会增加出口企业的税负,降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需重新考虑如何获得较大的税收优惠。2.增加资源使用成本和碳排放成本。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可使用的原材料将会减少,使用成本将会增加,若碳排放超标,碳税和罚款的双重压力将会使排放成本显著增加。3.影响企业的资本投资和现金流。企业会倾向于往节能环保产业靠拢,而现有设备的更新升级和低碳设备的购买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向。

(三)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低碳经济条件下,“碳金融”应运而生,泛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金融环境的变化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资金投入倾向于低碳项目,传统项目的筹融资难度将会加大,风险增高;其次,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将会丰富企业的筹融资方式和投资方式;另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组合也会因为低碳经济的到来而有所调整;最后,企业的资金营运范围、利润分配激励方式等也需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社会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人们在实际购买中,更青睐于低碳环保产品。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内在促进作用。首先,低碳消费的价值观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必须作出改变,适应低碳大趋势;其次,企业要想取得较高的销售收入,就必须关注消费者的低碳需求,调整产品策略;另外,因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运输等过程中须控制好能耗和碳排放,这可能会增加产品总成本,须考虑如何降本增效;最后,企业在经营中须树立节能环保的品牌形象,重视对环境的贡献。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对对策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变化巨大,机遇和风险并存,只有迎合经济市场的需求,趋利避害,积极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自主创新和调整,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总的来说,就是要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低碳财务管理。

(一)树立低碳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理念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只有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树立低碳观念,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手段和行为,实现低碳发展的财务目标。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管理者和财务人员低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建立企业的低碳文化,提高他们的低碳管理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决策时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应树立低碳风险观念、低碳税务筹划理念和低碳财务预算观念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具备低碳财务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中关注企业的低碳发展动向。

(二)完善低碳财务管理制度基于低碳经济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工作更加复杂,因而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以为低碳财务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首先,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应由局部的、分散的管理向集中的管理模式转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还能促进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保证企业低碳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来提升低碳管理的可靠度,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使财务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更好地整合企业的生产资源、生产环节和管理目标,达到低碳管理的目的。另外,应建立健全企业的低碳财务管理预算制度,重点关注收入、费用、现金流等指标,综合考虑低碳发展可能引起的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动,制定详细的成本费用预算计划,严格执行,控制支出,以保证低碳项目资金的供应和合理使用。最后,还应建立灵活的低碳激励制度,实现员工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统一,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关注生态环境因素。

(三)从事低碳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目标是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来实现的,而低碳财务管理活动包括低碳筹资、低碳投资、低碳运营和低碳分配四个方面。1.低碳筹资企业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低碳技术和设备,而且低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的时间也较长,这就决定了企业的低碳融资不仅需求较大,而且资金使用周期较长。因此,要想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企业需要做好完善的低碳筹资计划,多开发低碳环保项目。在筹资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扶持政策和法律保护,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把握发展先机。2.低碳投资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除考虑常规影响因素外还需着重考虑低碳经济因素、低碳政策因素、能源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进行低碳项目投资时,企业可以从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生产以及整体低碳项目施行等方面做好发展低碳经济的全面项目规划。因低碳项目投资投入大、时间长,企业在进行低碳投资决策时,应考虑投资的财务风险,估计可能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全面评估投资项目的盈利性;但是,也应持发展的眼光,避免忽略那些短期效益不明显但长期效益显著的投资项目。另外,除项目投资外,企业还可进行碳金融产品投资,抢占碳金融市场。同时,企业自身也可参与国际以及国内碳市场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3.低碳运营低碳运营就是要保证低碳项目所需资金的合理调配,保证资金的流转顺畅,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企业因环境问题所发生的资金支出。因此,企业应做好全面的低碳项目资金使用计划,时刻掌握一定时期内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合理安排资金,保证资金供应充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尤其要加强低碳成本的控制,降低因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所带来的资金支出的增加幅度。对低碳成本的控制应贯彻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供应的全过程,充分考虑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避免发生诸如违反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受到处罚,因环保形象差销售额减少等情况,降低企业环境成本。4.低碳分配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在进行分配时除了要考虑国家、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更应该考虑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企业应按低碳收益的多少以投资比例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但是必须要考虑到后续低碳经营所需资金的储备,还要看哪种分配方式能够更加促进投资者在低碳项目上的投资。因此在分配时,需要处理好积累和分配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积累来抵抗低碳项目发展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在股利分配时,企业可以相对优先支付低碳项目的股份,从而给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促使投资者更加积极地支持企业在低碳方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丽健.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2,(32):238.

[2]徐亮.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5):150-151.

[3]瞿凤云.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会计思考[J].管理观察,2013,(17):131-132.

[4]鞠成晓,肖文锋.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探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66-70.

第5篇: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在低碳经济时代,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更是事关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碳资产的积累和开发则是企业提升低碳竞争力、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业界对碳资产认识相对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使得企业在对自身碳资产进行盘查、开发和利用时产生了较大困惑。文章试图通过辨析不同观点下资产定义的特点,挖掘“碳”的价值内涵,利用逻辑学的定义结构,提出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碳资产的定义,并进一步对企业碳资产的特征和分类展开研究。

关键词:

碳资产;低碳经济;逻辑学定义;分类矩阵

1引言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政府固然是国际上进行低碳博弈的参与者和压力的承担者,同时对国内而言亦是低碳经济的规则的制定者和发展的推动者,而对国际减排承诺的兑现和低碳发展模式的落实则实际上将通过中国企业的努力来实现。在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将会感受到三方面的压力:首先,发达国家有可能会采用诸如对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等政策手段,倒逼中国企业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其次,国内发展低碳经济所常用的三种政策工具: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1],以此来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第三,企业所处产业链上核心企业或所面对市场的低碳需求。可见,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已不仅仅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体现,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更是事关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说采用低碳发展模式是企业的宏观远景,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企业的中观目标,那么对企业碳资产的积累和开发则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手段,而对碳资产有效积累和合理开发的前提则是厘定清楚碳资产的定义。

2文献综述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意识到碳资产对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对碳资产的管理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JulienChevallier认为碳资产是指交易主体所拥有的二氧化碳的存量以及其衍生的金融产品[2];ChristophBohringer认为碳资产主要包括项目碳资产和配额碳资产[3]。Takashi提出碳资产包括配额碳资产和核证减排量[4]。万林葳认为碳资产是企业由于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而获得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5]。通过上述研究不难发现,碳资产具有资产的稀缺性和效用性这两大特征已毋庸置疑,而与其他资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只有在低碳经济这一特定背景下,碳资产的稀缺性和效用性才会得以体现(或者最大限度的得以体现)。然而,由于碳资产属于低碳时代的全新产物,目前的研究只能说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其内涵仍待学者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两大局限:一方面,由于“资产”的定义尚无定论,现阶段主要从未来利益观、经济资源观、权利观三个角度对于“资产”进行解释阐述。正是由于“资产”定义尚富有争议,不同的学者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碳资产”的定义进行阐述。而碳资产定义的繁多使得企业在对自身碳资产进行盘查、识别、利用时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究对于碳资产所存在的背景——低碳经济时代往往集中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这一模式。目前,低碳经济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关停并转、碳税、碳排放交易,三种模式可谓各有优劣,因此碳资产的研究应该同时适应于这三种可能的未来低碳经济模式。另外,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集中关注,造成了目前对于碳资产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碳排放权和碳信用以及其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碳资产,譬如低碳设备、低碳技术、低碳专利等技术性碳资产和低碳文化、低碳品牌等文化性碳资产。可以预见,碳资产定义的这般“厚此薄彼”不仅使得企业在面临所在行业采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之外的低碳经济措施时手足无措,还会令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偏废,出现优质碳资产闲置、流失等情况,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企业碳资产定义探究

正是基于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辨析不同观点下资产定义的特点,挖掘“碳”的价值内涵,利用逻辑学的定义结构,提出基于实务角度的企业碳资产的定义。

3.1逻辑学下的定义方法

根据逻辑学定义结构:“被定义项”是“种差概念”+“属概念”[6]。“企业碳资产”是被定义项,其中“企业”和“碳”的内涵决定“种差概念”,“资产”的内涵决定“属概念”。

3.2企业碳资产的种差概念研究

在“企业碳资产”定义中,“碳”才是决定其与其他类型资产(诸如环境资产、绿色资产)根本区别的种差概念。其产生的种差概念主要是由“碳”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利益的价值本源两种内涵所决定的。首先,“碳”即指低碳经济时代。如果脱离这个时代背景,碳资产也许就失去了资产的本质属性。例如,CCS设备在低碳经济时代毋庸置疑是一项重要的设备类资产,但是如果脱离了低碳经济这一时代大背景,其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就不具备资产基本的价值属性。碳排放权和碳信用脱离了碳交易制度,同样不能作为一项资产对待。可见,碳资产是低碳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低碳经济时代是碳资产产生的前提。其次,“碳”亦指该资产的价值本源来自于有价值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就是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各种低碳模式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或许会有轻重缓急之分,然而终极目的都着眼于减少二氧排放量,使之趋于一种合理的排放水平。譬如,在排放不达标即强制关停模式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保留企业在行业立足、生存的资格;在碳税征收模式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避免企业遭到由于碳税处罚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即是多余的配额或者经核查的减排量在市场出售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对于企业而言,二氧化碳减排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效率的,具体体现在:第一种低碳情境中,企业的减排活动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且尽量接近于国家相关法规或行业标准所要求的达标值,同时在该排放量处的边际减排成本+其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在第二种低碳情景中,在该排放量处的边际减排成本+其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碳税税率;在第三种低碳情境中,在该排放量处的边际减排成本+其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二氧化碳交易价格。

3.3企业碳资产的属概念研究

如前文所述,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资产定义的不统一,造成了“碳资产”定义的混乱。从这三种观点的优劣比较来看,经济资源观易于理解和实务操作,但是静态地把资产看做一种经济资源物质,忽视了其现金流的流入;财产权利观反映在制度框架内行使经济利益的可获得性,但是一方面无法计量,另一方强调的也不是资产本身;未来收益观则看重资产在实际经营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但过于复杂、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在目前的实践中,三种观点的资产定义均在使用,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企业碳资产而言,其本质可能是一种未来经济利益,也可能是一种财产权利,还可能是一项经济资源;其拥有的主体则是企业;低碳经济则是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实现有价值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则是其实现未来经济利益(或权利,或经济资源价值)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4企业碳资产的定义

由于本项目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帮助企业盘查开发企业拥有的碳资产,采用权利观和未来利益观皆会因其定义抽象而于实际工作中不易操作。因此,在“实质重于形式”的前提下,本文倾向于采用基于经济资源观的企业碳资产定义:企业碳资产是低碳经济时代,由企业拥有权利或其他进入权而其他主体没有的,通过有价值的二氧化碳减排实现其价值的当前经济资源。

4企业碳资产的特征

4.1资产的通性

企业碳资产和其他资产一样,具有资产的稀缺性、效用性、有用性、可计量性等四大特征。(1)稀缺性。碳资产作为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在获得其拥有权利或者其他进入权时,必须因为其稀缺性支付代价,价格就是其在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2)收益性。碳资产之所以是资产,恰恰在于其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而碳资产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多寡。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碳资产的一大前提;(3)有用性。碳资产的有用性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具有使用价值可供企业使用或交换,比如CCS设备、碳排放额度等;其二是没有使用价值但具有价值,可供企业交换,比如碳期货等;(4)可计量性。碳资产从会计上确认资产的要求出发,必须满足其可以用货币加以度量这一条件。碳资产的会计计量可以选择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4.2碳资产的特性

上述四大特征都是和其他资产一致的特征,除此之外,碳资产还有三条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征:(1)时代性。碳资产是低碳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2)充分性。以二氧化碳减排量为价值本源是碳资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正外部性。企业的减排行为必然对延缓全球气候变化有积极贡献,企业碳资产具有正外部性。

5企业碳资产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企业碳资产进行不同的分类。

5.1传统分类

与其他资产一样,企业可以碳资产根据存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碳有形资产和碳无形资产,例如节能设备就属于碳有形资产,节能技术专利就属于碳无形资产;也可以分为金融性碳资产和非金融性碳资产,例如碳基金、碳期货就是较为典型金融性碳资产,低碳设备、低碳技术、低碳文化就属于较为明显的非金融性碳资产。按变现或耗用时间长短,还可以分为流动碳资产和固定碳资产。

5.2特殊分类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碳资产的特点进行分类,其中一种分类方法就是根据碳资产价值来源的差异,将碳资产分为单一价值碳资产和多重价值碳资产。顾名思义,二氧化碳减排量是单一价值碳资产的唯一价值来源,例如CCS设备、碳排放权,除了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没有带来价值的其他途径;而对多重价值碳资产而言,二氧化碳减排量并不是该资产唯一的价值来源,例如节能设备,除了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之外,其价值还能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量,从而节约成本这一方面得到体现。按企业碳资产价值来源差异进行分类的好处在于,企业在实施减排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其他战略目标,有针对性的对相应的碳资产进行开发。但是,要在碳资产开发实务中实现效率最大化,还需要借鉴资产评估理论中收益法和成本法的原理,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地域的特点,建立一个以减排效果为纵轴、减排成本为横轴的企业碳资产开发分类矩阵。通过该分类矩阵可以将企业碳资产分为明星型、潜力型、添花型、便车型四类,以此对企业的碳无形资产的实务开发提供指导借鉴价值。企业可以针对不同分类的碳资产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比如,明星型碳资产减排效率最高,显然需要企业加大投入,努力开发;潜力型碳资产虽然减排效果显著,但其减排效率不高,是作为未来碳减排任务的潜力存在,企业应努力使其减排成本得到相对程度的下降;添花型碳资产顾名思义其作用仅限于锦上添花,虽然减排成本不高,但是减排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在减排效果上没有继续深度挖掘的潜力使之变成明星型碳资产的可能,则只需对其适度开发,使之成为为达到某一减排目标补充型碳资产;便车型碳资产减排效果既不显著减排效率也较低,没有什么前途,必须考虑其存在的必要。

6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从企业碳资产管理这一实务要求出发,通过辨析三种观点资产定义的特点,挖掘“碳”的价值内涵,利用逻辑学的定义结构,提出了基于经济资源观的企业碳资产的定义。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企业碳资产的七大特征属性,并提出了碳资产基于价值来源和开发利用的两种分类方法。以上工作为企业对自身碳资产的盘查、挖掘、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较为务实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并对企业碳资产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研究思路,对后续的关于碳资产管理的研究起到了类似开路先锋的作用。然而,由于碳资产属于低碳时代的新生事物,可借鉴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对其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但随着诸多低碳经济模式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对“碳”的价值内涵势必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同时,一个覆盖范围更为广阔的企业碳资产准确定义的前提即是资产定义的统一,这还有待相关研究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研究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企业碳资产势必将突破时代局限的重重阻力,以更为清晰的面貌展现在学界和企业的视野中当中。

作者:刘楠峰 范莉莉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一、低碳旅游的意义和影响

1.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旅游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环境中一种新型必要的旅游发展形式,而作为新事物的它,虽然已经被广大公众熟知,但它的内涵却没有被完善,或者说还尚在完善中,而公众也就对低碳旅游的认识并不透彻,不能理解它存在的含义,此现象会使低碳旅游发展的理念受到思想上的障碍,由此,要想低碳旅游发展顺利实施,必须让低碳旅游的真正涵义得到认可和支持。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的新型发展模式,在这个大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被大力倡导,在这个大环境中,低碳旅游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被贯穿,低碳旅游经济的理论需要旅游活动中的各个角色参与者去实践证明,多者缺一不可,整个发展模式需要实现全程一体化的发展。

2.低碳旅游实施的影响

低碳旅游的持续发展将会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甚至使广大公民的生活发生改变,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低碳技术的支持。低碳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发展阶段,理论与实践都还不成熟,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全球变暖的关系紧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针对生态环境失衡和全球变暖的现象,低碳旅游活动的实施是当下最可行的方法。其不仅可以缓解生态环境失衡的现象,也可以满足公民对旅游出行的要求,也可以使大家对旅游产生新的认识,对蕴含的旅游文化得到更加透彻的认识和见解。而低碳旅游发展和旅游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都将会进行逐步的探索,通过分析和调查研究来证明低碳旅游在低碳活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性的影响。

二、针对低碳旅游的发展特点分析

低碳旅游的发展应该从各方面规划实施,分析出整个过程中各个部门、组织以及社会公众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然后做到对症下药,整个过程需要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监督。低碳旅游的核心目标就是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的碳排放量,相关的核心主体分为四大主体,分别为“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游客”和“旅游景区”。就此,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针对措施。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创新,强化和突破重点,从各方面落实,做好宣传和倡导,监督和管理的工作,有效快速的落实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旅游的相关核心主体

1.政府部门

政府和旅游部门应该出台相对应的低碳旅游政策和制度,大力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在资金等方面应给予扶持和帮助。此外,还应积极宣传低碳教育,提倡和引导低碳消费和低碳旅游,使旅游消费者有低碳消费环保意识和理念,还应建立和实施一些低碳环境的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可利用政府来强制约束一些旅游人员的不规范行为,比如在景区可以限制吸烟、乱扔垃圾和破坏植被等。游客是旅游过程中全程参与的主体人群,改善和引导游客的旅游观念是至关重要的,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媒体和景区提示等各种方式来宣传教育,可提倡使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消费产品,从而培养低碳节俭重文化的消费概念。同时针对于相关的旅游行业,政府也可限制他们的碳排放量,利用法律、政策等强制性措施进行整改,让他们意识到低碳限制的重要性,尤其对旅游业中的休闲娱乐、旅游交通、、酒店住宿、景区等应实行简易又真实的评定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并具备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坚决杜绝作假和虚报,将旅游中的吃住行造成的碳排放量列入重点检查对象,尽量减少和不使用一次性制品的使用,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旅游企业

关于旅游企业,它主要包括景区、旅游建设和开发公司、旅行社和酒店住宿等。要想很好的发展低碳旅游,需要从两方面管理,一是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和控制,必须坚持和认可低排放和低污染的建设发展理念,严格采用低碳技术和能源,控制好碳排放量。旅游服务设施尽量不采用一次性的产品设备,积极推广节能环保资源。也可以将企业管理和低碳旅游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管理和发展。其次就是合理的利用低碳技术开发旅游产品,积极宣传低碳旅游产品的有利之处,更好的推广和提高低碳旅游文化。二是可以利用政府部门强制约束某些企业的碳排放量,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推进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游客

在低碳旅游中,游客是低碳旅游发展中的至关重要者,游客应该在旅游过程中选择低碳消费,减少碳足迹。游客应从不同区域和不同距离中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景区尽量选取低碳环保的汽车、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旅游时,应提前自备生活用品,少用或者尽量不使用酒店中的一次性制品,坚决不使用对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的产品,更多的体验低碳旅游项目,避免增加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

游客应从自身起进行管理,规范个人的自身行为,这样才能对低碳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应提倡引导低碳发展理念,对旅游中的交通、娱乐、住宿加强管理,积极宣传低碳旅游,合理的利用草原、森林等资源进行科学保护,构造出一个良好的低碳旅游环境,可依据相关低碳旅游政策对景区内的交通、住宿、活动项目等进行监督管理。景区内应采用低碳环保的交通设施和生活设施,除此之外还应对景区内的游客进行相对的约束监督和管理,只有做到互相管理和监督才能使低碳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7篇: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建筑; 项目管理; 全寿命周期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在世界排第二位,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在全球排第二位。能源消耗增长率会出现高于 GDP 的增长幅度的情况,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的能源消耗弹性比 1 大。在消耗的能源当中,碳占到很大的比重。过度的碳排放会造成环境气候的恶化,全球气温会随之升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能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减少碳的排放量,降低碳排放速度,降低温度上升。

1 低碳建筑项目特点分析

低碳建筑项目的一个核心要求是全寿命周期排放的二氧化碳得到最低。可见,和一般建筑相比,低碳建筑的核心在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建筑项目具有的特点如下:

( 1) 外部性强。低碳建筑的目的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受益者是社会公众,因此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 2) 低碳目标复杂。低碳建筑的实现需要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以及竣工等方面做起,因此比较复杂。此外,还包括合理的延长寿命周期,实现运营维护期低碳以及对建筑物的拆除进行加强。

( 3) 技术复杂。低碳建筑的工艺复杂,而涉及的技术更是广泛。主要包括材料和设备技术、建筑设计技术、运营和维护技术、施工技术以及拆除和再利用技术等。这些都给低碳建筑的实施造成了阻碍和难度。

( 4) 初始投资成本大。在前期,建筑业主需要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其中,主要购买以下设备: 低耗能设备、隔热材料以及保温材料等。因此,政府激励性资金的介入非常关键。

2 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针对低碳建筑应该实行政府引导、监督的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建设业主自建自用项目,由于低碳建筑周期长和建设业主自身局限性,因此难以考虑综合效益,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监督和引导。针对非自建自用项目,建筑业主要想全程参与到运营维护期中是很难的,就会导致建设业主和所有权业主的脱节。这时,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便是: 政府监督、引导,并且让低碳管理方进行全程的参与和监督。我们可以对该管理模式进行概括,即“一定位、四阶段、十主体”。将低碳建筑作为核心,低碳管理方会对全寿命项目管理进行全程的参与。在低碳管理方的监管下,业主对各阶段的参与主体进行整合。建设业主对建设管理进行负责,当低碳建筑实体形成之后,就会将其转移到所有权业主,或者是由建设业主继续实施运营维护和拆除管理。该模式有十主体和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需要由不同参与主体进行配合和协作。其中,低碳管理的三大核心主体是政府、低碳管理方法和业主。政府的主要责任时进行引导和监督,在宏观层面上,对低碳建筑市场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激励。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建筑物寿命届满后其所有权的归属,我国法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明确的归属。所以,拆除回收利用责任主体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如果业主继续对所有权继续享有时,那么需要由其继续进行负责。否则,则应该让政府进行负责。低碳评价机构是低碳建筑的外部约束机制,其主要对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动态的评估。和企业内部评价不同,低碳评价机构主要针对低碳建筑进行低碳等级评价,此外度低碳建筑的全面有效实现进行有效监督,建立示范小区,关注环保和低碳,对节能意识和低碳意识进行宣传。

( 1) 低碳建筑目标形成阶段。低碳建筑项目管理的首要阶段就是目标形成阶段。目标形成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前期的投资和决策、规划设计以及招标投标。低碳目标包括效果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两个方面,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达到最低。在投资阶段,低碳目标会形成。当建筑业主选定投资意向后,会让有关机构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尤其要从城市更新改造角度对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低碳管理方需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核准,主要从社会环境影响角度和技术经济两个方面出发,之后会给予建设业主一些决策建议。假如有关部门批准了立项,这时项目管理目标就形成了,也可以完成对以下基本参数的确定: 环境影响、建设周期、使用功能等。图纸设计会对低碳目标进行定型,也就是说用图纸的形式将低碳建筑目标确定下来。低碳管理方需要对建筑朝向、体型系数进行审查,严格的审核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和拆除设计等。招投标会把低碳建筑目标分解到项目参与各方之中。在这个阶段,合同多,主体也多,因此管理的难度比较大。作为低碳管理方,需要建立低碳建筑实施企业名录,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等进行严格的审核。

( 2) 低碳建筑实体形成阶段。该阶段对于全寿命周期低碳

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低碳管理方和建设业主需要履行好以下建设管理职能: 信息管理、工程变更管理、环境影响管理、材料设备采购管理、低碳评价管理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管理等。关于设计变更管理。我国施工阶段设立执行率比较低,对于批准的设计并没有在施工阶段得到实施。因此,一定要严格对合同和图纸交底进行执行,做到责任明确。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有的设计变更会严重影响低碳建筑目标的实现,这时就需要马上报审设计审批机构。在得到同意后,才可以进行施工。施工方案审批管理也要进一步地加强,施工方案的不完善会直接导致返工。加强设备事中标控制,构建低碳生产企业名录。加强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优化施工方案,将验收方案报审低碳管理方。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GDP 增长幅度大,但是,这些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的基础上。因此,低碳建筑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关于绿色低碳的建筑项目管理也就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磊. 基于低碳理念的建筑设计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11) .

[2]黄丽华.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循环经济思考[J]. 河南建材,2011( 2) .

[3]邱淑英,娄金爽. 低碳经济对建筑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12) .

作者简介:

第8篇: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需要实现在节能减排和能源合理使用的双重架构之下的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是降低现有企业的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低碳生产架构。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创新,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环境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低碳经济需要依托政策的扶持与技术的进步,实现在能源消耗上的一场革命性转变,共同为整治全球气候恶化而努力。首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新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架构,即通过技术上的进步与更新,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从我国的现状来说,需要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改变经济体系结构,将传统的煤炭经济转变为以新型的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低碳高效的能源生产模式,在政策上指导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行为。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一直欠完善,我国必须全面推进能源法律的立法进程,利用健全的能源消耗体系来指引社会的低碳发展方向,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的低碳经济合作,建立合理的能源结构和定价制度。在国内培养未来的能源市场,使现有能源市场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断更新。最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广泛的宣传。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调度方是政府,但社会成员对低碳行业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行业本身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当在国内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的意义,在生活中培养节能减排的习惯,鼓励百姓以低碳的方式生活。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在其经营管理中贯彻低碳的思想,在生产中使用更加绿色的设备和生产工艺。

2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

首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行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行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在高强度的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企业必须实施高效的成本管理。而影响企业的竞争成本归根结底是战略成本,在生产中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其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建立成熟的成本管理体制,这也是企业参与现代商业竞争做出的必然选择。现代成本管理意味着在员工、过程、生产环节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产品价值的管理,也是经济效益的管理。过去的成本管理仅仅在微观范围内研究成本,这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将其研究的方向转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这一方向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决策,更加准确地决定未来的经营模式。再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进步。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成本的降低上,也就是尽可能地进行节约,而现代的成本管理将其转变为用最少的支出来换取最多的利益输入,为赢得利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来说,两者概念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成本降低是没有限度的,后者将该限度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升级,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选择需要遵从企业的竞争策略,成本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的经营为指导方向。最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更好、更快地适应竞争环境,企业与市场竞争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辅相成,也相互约束,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使其自身更好地坚持局部尊重整体的理念,眼前利益服从未来利益的理念,尽快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更新和升级,以最快速度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

3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策略

当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尚未能够完全得到实施,一些政策和环境上的不足仍然存在。政府应当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低碳经济下,需要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重新的解读,由此衍生出内涵和意义与以往均不同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将低碳理念贯穿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始终,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应用范围。现阶段,我国在低碳经济中发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我国在低碳经济的立法方面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但尚未成熟。从现有的法律体系来说,不同类型与种类的条例数量众多,但各种法律条例之间的关系却不紧密。一些制度虽在局部上初具规模,但是配套的制度仍然十分缺乏,这给相关法律的执行造成诸多限制。另外,我国当前在能源的管理上具有多方力量分散管理的特点,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上容易因为利益冲突或者责任模糊等问题产生能源管理工作执行效率低下的现象。总的来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需要健全的政策环境,积极用法律为自身的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鼓励新型低碳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时,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在政策给予实现低碳排放的企业资金上的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对其生产中的能源消耗进行一定的补贴。另外,还可以对企业在低碳生产方面的银行信贷、低碳产品的采购商进行不同程度的支持,鼓励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实施战略成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2推动成本动因研究,强化价值链解析

成本动因是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进行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碳成本已经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体系当中,所以,企业必须考虑碳成本动因,碳成本动因决定了发生多大的成本,包括资源消耗多少、碳排放因环境污染所需支付的费用等。进行碳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且企业价值链分析具有了崭新的内容和意义,企业价值链是指创造价值活动的完整链条。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低碳经济市场地位的确立,消费者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化和低碳性,产品的价值也不再单纯是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描述。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局限于低碳化生产和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实施碳成本的有效控制,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同时,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从价值链中研究碳足迹,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货物运输、产品仓储和终端销售等,整个流程均要对碳排放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3加强内外部分析,明确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分析要求企业对内部、外部环境进行严谨的分析之后进行准确的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确定企业竞争战略是战略定位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成本领先的产品由于低成本属性使得其可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产品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特价值功能的产品。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考虑低碳的因素;同时,低碳产品本身就意味着差异化,满足客户要求,履行社会责任。虽然在短期来看,实施低碳模式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但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来分析,它能够给企业带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企业应主动应对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完成从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型,这也将成为有识企业的共同选择。

4结语

第9篇:碳排放管理的意义范文

所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森林碳汇仅仅是指固定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林业碳汇则用了森林的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的经营管理来达到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目的,并且按造相关的规则进行交易的过程和机制,简单的说,林业碳汇就是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企业或者个人通过一定的机构购买自己的减排量,购买机构用所得去植树造林,通过森林碳汇功能达到减排二氧化碳的效果,为减少温室气体作出贡献,森林碳汇体现的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林业碳汇是利用森林的自然属性达到社会属性。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北京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办公室主任王小平提到:“政府正在鼓励更多的企业购买碳汇。林业碳汇的提出将林业的生态效益变成了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产品。尤其是现在北京正在举办奥运会,碳汇在北京的发展不仅会成为北京绿色奥运的宝贵遗产,还会增加大家对北京环境意识的认识。”

丰富“绿色奥运”内涵

据了解,2006年都灵冬奥会期间,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全部购买了自己的碳排放,由此,都灵成为第一个零排放奥运会。据王小平介绍,目前北京也正在和奥组委接洽,利用北京奥运的契机,促进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以及官员自愿购买自己的碳排放。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世界风起云涌的“自愿减排”潮流使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一种通用的减排方式。

王小平告诉记者,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北京市林业局在这方面已经做了相关的工作。比如已经设定了生态林的监测站,2006年启动了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如何通过森林的经营来达到碳汇的效果,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今年3月北京启动了大型公交车的行动,今年4月,北京市利用绿色奥运的契机启动了两个项目:房山的林业碳汇项目和八达岭的个人造林项目,其中房山项目是第一个以林业碳汇为目的的造林项目??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丰富了绿色奥运的内涵。

事实上,近年来北京市已经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暖。作为目前国际公认的削减碳排放最经济有效的替代手段――通过造林、再造林等林业碳汇措施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已经引起北京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北京来说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利用森林固碳来达到减排。

王小平提到,全国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49吨/公顷,北京为22.5吨/公顷,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这个数字说明北京具有巨大的碳汇服务市场潜力。此外,北京可以用来碳汇造林的面积为4.6万公顷,随着碳汇造林的不断增加,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效益将达到800亿元。

在采访中,王小平呼吁广大企业和个人参加到碳汇造林的活动中来,据王小平介绍,北京市正式启动的中国绿色碳基金中石油北京市房山区碳汇造林项目,就是中石油通过中国绿色基金会购买的碳汇项目,项目共造林6000亩。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使项目区的植物种类和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使林地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功能显著增强,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缓解了燕山石化带来的污染问题,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和氧气的排放量。与房山碳汇造林同时启动的还有来全国首批个人出资的碳汇造林项目――八达岭林场碳汇造林。从今年春天开始,八达岭林场在碳补偿资金的持续支持下营造以白皮松、栓皮栎、元宝枫等为主的碳汇示范林。根据专家计算,每出资1000元将获得5.6吨碳汇。

除了开展造林活动,王小平告诉记者,北京市还进一步推进鼓励市民在机动车使用中实现碳中和。据悉,目前,北京市机动车的数量已经突破了300万辆,并且正在以每天1500辆的速度增长,到奥运会之前,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将达到325万辆左右。如按每车每年1.5-2.1万公里行驶里程计算,其排放量约5-7吨二氧化碳。据专家测算,平均出资1000元在京开展碳汇造林并使其生长20年,即可抵消一辆车的碳排放,从而实现车辆使用碳中和。当前,中国绿色碳基金开展的购买碳汇、赠送“绿色车贴”活动已经启动,围绕这些活动,不少车辆拥有者积极购买碳汇,实现碳中和,为绿色奥运贡献一己之力。

“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大力进行碳汇知识的宣传,多渠道发放碳汇宣传资料,在一些公共场所或运动员驻地也设立宣传站和捐款箱,希望奥运期间境内外来京参加奥运的人士多多出资购买碳汇以抵消个人旅行及参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兑现绿色奥运承诺,丰富“绿色奥运”内涵。”王小平告诉记者。

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林业碳汇

一度被媒体热炒的北京环境交易所随着奥运临近将于近期正式推出。北京将以此搭建全国性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并在适当条件下用市场方式推进碳交易。

“成立碳交易所,意味着中国企业也有减排义务。而目前碳交易还停留在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与基金之间。”业内人士指出。王小平进一步指出,北京在这方面的探索已经先行一步,比如北京正在进行筹建的碳基金,这是处于奥运期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绿色奥运需要。“清洁发展机制”(CDM)也在进行相关工作。

“北京产权交易所建立环境交易中心,对森林碳汇和减排有很重要的意义。”王小平提到,北京市正在积极推进碳汇交易,比如,将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林业碳汇管理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对林业碳汇进行管理,进一步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促进北京对于生态涵养区的补偿功能。林业碳汇的发展首先可以在北京各区域之间进行交易:比如怀柔和朝阳。怀柔的区位环境有利于大力发展森林碳汇,而朝阳经济比较发达,林业不发达,可以在朝阳和怀柔之间实现碳中和。朝阳享受了怀柔的碳汇,就应该为这种享受出资,可以由政府来买单。王小平认为,目前在相关机制和体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该由政府主导来推动林业碳汇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王小平进而提到,在对国内外有关森林碳汇管理、监测和评估体系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北京目前森林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企业与园林绿化部门在森林固碳方面的合作摸式,商讨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降低碳交易成本,增加碳汇产品的有效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全面构建碳交易管理政策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同时,应该研究建立适宜北京地区的、一致有效的、先进的和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碳汇生产、计量、监测和评估的方法学体系,开发制定相应的对森林碳汇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这套体系可作为政府评价碳中和的一个依据,真正实现政府主导下双方的一个共赢机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