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经济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镇经济;生态农业;制约因素;举措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适合当前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本文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例,对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五个制约因素

(一)生态农业建设体制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的生态农业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没有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没有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造成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建设效果。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不高。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比例偏低,基层农民得到高水平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现有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能力不强、服务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水平不高,也妨碍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业生态环境形式严峻。城区企业的“退城进园”,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威胁农村环境。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塑料袋、塑料薄膜、反光膜、塑料制品等难降解的农资使用量越来越大,农村没有相应的回收措施和机制,导致白色垃圾泛滥,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对农民的生存环境也造成威胁。

(四)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力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比较淡漠,对科学、安全、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予重视,历史上形成的散乱的自然村布局还未打破,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部分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法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五)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无钱办事。部分农村身陷“收入来源少,发展慢”的恶性循环中,由于部分农村的集体生产资料统少分多,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无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根本无法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资金投入,无法有效的组织基层农民摒弃传统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一)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型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统筹规划,精心运作,大力支持方能取得成效。建议成立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行动,形成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态农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引导生态农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

发展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生态农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算账对比等方法,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调动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壮大生态农业的主体力量。

(三)双管齐下,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运用产业扶持、技术支撑、财税优惠等政策手段,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二是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派出“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各项待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创新农技部门管理机制,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队伍保障。

(四)发扬品牌优势,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创建力度。目前,虽然我们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但农业品牌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有利于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化的行为。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扶大扶强,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五)坚持项目带动,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资源配置。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着力培养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性农业产业化品牌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的同时,加大本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加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实行资本联合,开展生态农业项目开发和经营。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类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使优良的金融服务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着力破解资金、土地两大瓶颈,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六)保护农村环境,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要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养殖-沼气-肥料”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自然村的建设速度,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切实保护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切实做好工厂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严禁工厂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农村垃圾外流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七)拓展生态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在充分运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的目的。旅游者通过参与农业生产项目,既获得了生活乐趣,体味到田园风光,又学习了农业、农村的知识,健全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胜。

三、结语

乡镇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在深化改革开发的大背景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多种经营的方法,坚持生态农业的理念,坚持走农业产业集约化的模式,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来促进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洁.关于蓬莱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大观周刊,2013(4).

第2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 城镇化 发展 相关性

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地域范围内,通过政府引导和管理,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枢纽、农村为基础的区域化经济。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是区域经济的最底层环节。从经济总量看,县域经济对国家的GDP提升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规律性经济社会现象,是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的变迁过程。所谓城乡互动,指的就是城镇和乡村在发展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动态过程。研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对于我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1 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口号,而且将城镇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根本措施提了出来。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为我国更早的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已然成为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源泉,占了全省GDP的71%。但总体来说,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国内外实践证明,城镇化水平可以通过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来有效提高,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要依靠县域的丰富资源。城镇建设主要就是要不断的将县域资源要素向城镇集合,城镇刚开始建设时,往往其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而小的县域资源能够凭借其天然的丰富资源,为经济建设提供交通,水电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县域也成为了产品的最终消费市场,因此,城镇的初始化发展必须要与县域经济紧密挂钩,最终达到双赢的目标。

县域经济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区域性:县域经济显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部分,如果把国民经济比作一个大网络,那么县域经济就是一个个小网络,每一个县域经济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经济优势,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经济劣势,总之,通过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连接,进行融合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必然会得到长足的提升。

层次性:县域经济其实是个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它可以分为乡村经济、乡镇经济和城镇经济等层次。乡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乡镇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不断发展,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提升做出贡献。

综合性:县域经济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域经济也具有国民经济具备的系统的综合性特点,是综合部门于一体的小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国民经济要依赖县域经济的大发展的原因,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单位,是一个最完善的小系统,充分发挥其应该具备的功能,对国民经济的大发展意义重大。

开放性:县域经济属于开放型经济,其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围。由于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县域经济之间肯定存在发展一定的梯度。县域经济之间互相的发展,是以各种因素比如人力、物资、资金、信息、技术等等为基础,县域经济不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格局经济,而是充分开放型的区域经济。

1.2 讨论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有效快速发展

1.2.1 培植优势产业,增强发展活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需要有阶段性、梯次性和可操作性。制定规划必须要遵循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原则。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县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资源、能源、区位、人才、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培植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比如逐步减少土地、水利、矿产、林木等不可再生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一是国内生产成本高,二是受发达国家技术壁垒限制,竞争优势不大。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收益最大的产业是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由资源的优势逐渐向技术优势的方向发展。

1.2.2 融入现代管理,提高农业产业化质量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不断涌向舞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管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其改革和发展。县域经济应该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引入国际标准,增强竞争力,在现有的技术能力上进行改造加工,实现附加价值的高度实现。另外,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产品的研发,营销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BT)、信息技术(IT)和工程食品技术,加快开发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和保健型、功能型新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

1.2.3 利用国家政策,扩大社会投资

近年来,国家正在逐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对现行政策进行认真清理。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开发建设,引导民营企业积极从事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文化传媒业,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1.2.4 创造人才发展环境。建立激励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始终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的素质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县政府必须建立人才引进的长期机制,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育等系统,建立经济发展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通,落实有关政策,积极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寻求合作。企业要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制定企业自身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对现有科技人才的培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2.5 实施科技战略,保持发展后劲

往往经济发展过快会导致人才储备空虚,后备力量不足情况的发生。做好人才储备,用好、管好人才,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1.2.6 加快小城镇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镇化建设对于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物资流通、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来说,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有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被限制在农村,如何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化成城镇人口,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突出强化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台理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的产业政策,利用市场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参与城市和中心镇投资发展,改变镇村企业布局分散的状况,促进城镇二、三产业的集约发展。

1.3 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分析

1.3.1 实施城镇化战略,不仅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分配制度的合理。

1.3.2 如今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农民增收困难,只有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带动农村经济逐步向城镇经济靠拢,把农村市场变成潜在的消费市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定要讲市场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的逐渐成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长久的动力。

1.3.3 城镇化进程附带的效果就是城镇人口逐渐增多,城镇的生产要素逐渐集中,从而又促进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这样来回相互促进,相互牵制,县域经济和城镇化水平必然会相辅相成,共同繁荣。

1.3.4 重点建设支持资源更加丰富的小镇发展,首先集中力量发展一小部分,再带动更多城镇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只有不失时机的发展工业,实现大规模生产,才能起到有影响力的带头作用。

总之,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是息息相关,根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 1%, 至少能带动GDP 增长1.5%,不断增长的城镇化水平可以使GDP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阎东彬.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剖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1):54-57.

[2] 周世军,岳朝龙.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计量分析与政策路径选择——以安徽省61个县(市)为例实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4):438-443.DOI:10.3969/j.issn.1671-7872.2010.04.024.

第3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新春伊始,我们就隆重召开县委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经济工作,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机遇,部署今年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表彰奖励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动员全县上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两点意见。

2011,我们铿锵而行打基础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打基础、谋长远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十六次党代会确立的“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大跨越,利用五年时间,根本改变在全市整体形象欠佳的不利局面,根本改变在全市综合排名靠后的不利地位”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园区化、农业特色化、城市园林化、旅游品牌化、环境最优化”发展战略,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4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20.4:44.5:35.1调整为18.5:47.2:34.3,二产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5.82亿元,增长23.8%;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增长9%;财政税收占GDP的比重达到10.7%,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90.3%,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在全市排名第四。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44亿元,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增长19.8%。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4312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6330元,增长17.8%。

一年来,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宜业、宜居、宜游”三个方面。

(一)宜业的后劲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1、工业发展有了新跨越。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8.2%,其中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1亿元,增长12.1%;工业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增长22.5%;上交税金2.99亿元,增长47.9%;就业人数1.1万人,增长8%。工业园南岩小区完成投资2.5亿元,一期征地2743.5亩,6.1公里主、次干道建设全面完成,自来水、电力、管网入园等配套设施以及主干道绿化相继完工;污水处理厂已完成选址。海螺水泥、天施康药业、旭日铜矿、姚家铁矿、巍华化学等一批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全县48家规上企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23家,纳税过千万元的有8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螺水泥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1.44亿元,上缴税金1.62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量的27.8%。在骨干企业的支撑下,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两大优势产业进一步聚集,两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13.11亿元,上交税金2.43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39.8%和60.99%,优势产业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

2、农业经济有了新起色。全年粮食生产达20.8万吨,实现“八连增”。建设了大禾谷、雷竹、草龟、鲟鱼、娃娃鱼等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优势农产品基地,新加坡客商投资的艺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上海蔬菜集团成功签约,在我县建立优质蔬菜基地。全年新增朝辉食品、龙天茶叶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犇牛大禾谷种植、太平洋农产品等5家专业合作社获得省级示范社称号。

3、改革开放有了新活力。平稳有序地完成了农垦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基本完成杭长高铁拆迁任务(除东站外),保障了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各项改革。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效开展了驻点招商活动,成立了项目洽谈小组和经济发展顾问团,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洽谈率;启动了项目经理制,对重点项目从洽谈引进到开工建设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确保项目早落户、早开工、早投产。全年引进县外资金1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437万美元,同比增长24%;外贸出口7854万美元,同比增长18%,荣获了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称号。

(二)宜居的空间和品位进一步提升

1、城乡面貌有了新变化。大力实施“一城三区、三区联动”城市发展战略。投入资金8.87亿元,实施龟峰大道(320国道)、垃圾填埋场、志敏公园、保障性住房、城区天然气管网等15个重点城市工程项目,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0%。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完成了志敏公园、文星塔亮化以及高速挂线路面改造、建安路路面硬化等工程建设;实施了滨江公园、国道圆盘等绿化改造;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清查违法违章建筑3158.7平方米,有效地遏制了城区违章建房行为。在抓好城市建设的同时,以曹溪、漆工、南岩等示范镇建设为抓手,推进了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建设,新建村点80个,农村清洁工程试点304个;深入推进农村道路改建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了周洪线路面改造,启动了双流线(流口—港口段)改造工程;扎实推进了23座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葛溪乡乡镇防洪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项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0.8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2、生态环境有了新改善。完成造林3万余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9.4%;减排化学需氧量502吨、二氧化硫900吨、氨氮50吨,完成了年度减排计划;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饮用水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完成了第四期信江河道段河砂开采权拍卖工作,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河道采砂集中整治,整治非法采砂码头21座,有效遏制了非法采砂现象,保护了合法采砂者权益。

3、社会事业有了新进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67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396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785万元。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620人;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完成参保1875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4552人。社会救助水平大幅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低保等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人数达28527人。着力抓好了95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36.33万元;财政贴补资金,鼓励公交公司购置了23辆新空调客运车投入营运,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和出行条件。16个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99.3%,补偿总金额6105.45万元;荣获了2011年度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称号。为145名贫困家庭高考生发放资助金72.5万元,为982人发放助学贷款589.2万元。完成129个城乡公共文化村级服务点建设,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农家书屋81家。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稳中有降,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到位率明显提高,育龄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行开门接访和干部下访,积极化解一批积案;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和“清网行动”等专项行动,确保社会秩序稳定。一年来,实现了无重大、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刑事犯罪的目标。

(三)宜游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显现

1、旅游产业有了新发展。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23.2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3292.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6.6%和23.9%。启动了《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策划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景区开发建设力度,与北京金晨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2亿元的龟峰风景名胜区南岩景区佛教文化产业园项目的合作协议;投资1500万元完成帝王山旅游区一期建设;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仅六个月就接待游客17.29万人;320国道至龟峰景区入口旅游公路竣工通车,清水湖码头改造完工,南岩寺景区和卧佛景区入口公路改造已申报立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引导农家乐参与星级创建,目前全县“农家乐”已发展到347家。

2、商贸流通有了新繁荣。文庙大市场、城北大市场、步行街商业中心等更加繁荣;“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共发展农家店114家;家电下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发放补贴946万元;金融事业健康发展,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60.57亿元,增长15.8%,贷款余额达31.98亿元,增长3.2%。

同志们,发展有目共睹,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干部扎实苦干、迎难而上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勤奋务实、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主要有:从宏观方面看,一是资金供应持续紧张。国家货币政策保持紧缩,信贷闸门不断收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二是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国家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拓展园区发展工业、拓展城区发展商业的困难倍增。三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对我县的传统型产业必然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自身方面看,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同全市其它兄弟县(市)相比,我县经济总量小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从财税上看,去年我们的总量排在全市倒数第二,如果今年我们没较快的增长,就很有可能“垫底”。二是项目质量不高。除海螺水泥、天施康等企业外,能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寥若晨星”。三是城市建设相对滞后。我县城市功能不健全,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不强。四是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等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生态环境亟待优化。五是社会稳定形势严峻。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医疗纠纷等引发的矛盾问题层出不穷,牵扯的精力过多。

2012,我们狠抓落实求突破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县委十六次党代会确立的五年蓝图中“求突破”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我们既面临着不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主要是:从外部环境看,全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内需潜力巨大;国家针对中小企业在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都制定了许多促进政策,有助于推动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从内部因素看,一是工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新工业园区将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绝佳载体,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很大比较优势。二是资源优势明显,有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有红、古、绿三色交融的旅游资源,有储量全国第一的瓷石矿等矿产资源。三是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枢纽地位明显,尤其是沪昆高铁建成通车及站建成后,优势将更加凸显。四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对的未来充满信心。

面对困难,信心最重要;面对机遇,行动最有效。“自强之道,师而法之,比而齐之,驾而超之”。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认真把握当前的困难和经济发展的形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抓住机遇、励志拼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开展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2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精神,以“一城三区、三区联动”为主战略,以企业生态环境建设年为抓手,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特色化、城市园林化、旅游品牌化、环境最优化”,为建设奋发图强、快速崛起,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生产总值63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财税总收入7.28亿元,增长25%,力争完成7.57亿元,增长30%。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4亿元,增长20.6%。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800元和26014元,分别增长10%和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1‰以内。

如期实现甚至超越上述目标,要着重做到以下“七个坚定不移”:

(一)的工业发展有良好的平台、传统的基础,要坚定不移地把这根“脊梁”挺直,在壮大经济总量上求突破

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主旋律,力争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2亿元,增长22.5%。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增长21.5%,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增长25%。

一是要发挥平台效应。工业园南岩小区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不可多得的好平台,因此,今年园区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建园、高质量招商”。一方面,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展望大道等人行道建设和4条次干道道路建设工程,启动实施日处理3000吨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按照“全省一流生态工业园”和城市新区的定位,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另一方面,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引企入园”上,在投资强度、产业要求、产出率上严格把关,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力争年内引进3-5家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并开工建设,做到“靓女先嫁攀高枝”;对已入园的巍华化学二期项目要全力做好服务,促其早建成,早见效。此外,积极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做好志敏工业园企业搬迁的准备工作,分步实施搬迁工作。

二是要加快产业聚集。目前从现有企业来看,能够对经济发展全局起大的推动作用的大项目只有海螺水泥、天施康药业、旭日铜矿等有限的几个,况且仅靠少量几个大项目,也根本无法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大跨越”的既定目标,因此,抓工业,更重要的是抓大项目,抓大企业。对海螺、天施康这些贡献大的企业,要一如既往地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促进企业加速“膨胀”,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对701厂、蛇纹石矿等原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积极引进大集团、大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努力盘活资产,实现再次“腾飞”。在大项目勇当先锋的同时,小项目也要全速跟进,要想方设法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地、科技、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市场竞争力,使其不断做大做强,形成新的骨干企业梯队。通过一批重大项目不断成长,进一步促进有色金属和新型建材两大优势产业聚集,力争年内两大优势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增长15.1%。

(二)的三农工作有传统的产业、明显的特色,要坚定不移地把这块“基石”筑牢,在加快农民致富上求突破

近几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但作为农业大县的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三农”工作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切实加以重视。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着力提高。积极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大力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基地,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20万吨以上。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着力提升。要明确支柱,确立产业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县的农业特色,在进一步壮大草龟、鲟鱼、娃娃鱼等特色养殖规模的同时,突出抓好大禾产业和雷竹产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我县农业支柱产业。在大禾产业发展上,要制定出台政策扶持大禾产业发展,力争大禾谷种植面积扩大到3.5万亩,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步伐,从源头上保证年糕品质,尤其要把“小而散”的加工企业资源整合起来,着力组建大禾产业集团;在雷竹产业发展上,要牢牢抓住艺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上海蔬菜集团成功签约建立优质蔬菜基地的契机,大力推广雷竹种植,力争年内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总面积扩大到2.6万亩,同时,激活加工和流通环节,使雷竹产业成为我县农业产业中又一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力军。要壮大龙头,增强产业化竞争能力。着力扶持犇牛实业、艺林公司、朝辉食品、柏林实业等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年内新增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要搞活营销,拓展产业化市场空间。“市场有多大,产业化的潜力就有多大”。要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力争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要着力改善。全面推进59个新村点建设,继续抓好以“三绿一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加快推进双流线、万青线改造,力争改建通自然村公路90公里。全面完成23座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红旗闸枢纽除险加固工程,新上1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继续推进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面积834亩;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解决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的城市有秀美的山水、内在的气质,要坚定不移地把这块“璞玉”雕琢好,在提升城市品位上求突破

一城三区,城区是中心,园区和景区是两翼,城区强,则三区活。今年,我们要投入资金10亿元,积极实施城建十大工程,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2.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一是必须要站高一层,搞好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依据,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损失也是最大的损失。所以,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当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进一步完善城南城北控规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报批工作,做好高铁新站及周边区域规划工作,确保城乡建设在规划指导下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大对规划的执行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打击“两违”行为。要深入挖掘建县1800年的人文积淀,结合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实际,确立城市建筑风格,着力打造特色城市品牌。

二是必须要望远一步,拓展框架。三区联动,关键在“联”。要确保信江三桥及景观桥年内建成通车;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龟峰大道(320国道)道路改建工程,启动实施圭峰大道(拟更名)改建项目,扎实推进白马大道二期,康伯路、建安路东延至乐江线,逐步构建联动的大框架。

三是必须要想全一些,完善功能。要着力抓好新火车站广场和东站大道建设、环城路改造、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区天然气管网及省天然气管网二期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快汇金广场、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县综合性医院、供电调度中心及消防大队新营房的建设速度;启动三小、汤家城中村改造等项目。

四是必须要从严一点,强化管理。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再好的城市,如果管理不到位,那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城市管理难点很多,难度很大,但恰恰又是老百姓向政府反映问题最多的一项工作,所以,我们在城市管理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让这项工作在群众心目当中的满意度逐年上升。要充分发挥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将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要扎实推进城区里弄小巷改造和下水道改建工程,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逐步对沿街单位、标志性建筑实施夜景亮化,全面打造城市景观;要下大力气整治城市环境垃圾乱扔、摊位乱摆、广告牌乱挂、车辆乱停“四乱”现象和城市规划区内乱搭乱建、非法买卖占有土地的行为,还城市一片“洁、靓、雅”的空间,让逐步成为卫生清洁、环境优美、居住舒心的宜居城市。

(四)的旅游有丰富的资源、世界级品牌,要坚定不移地把这张“名片”打造好,在建设魅力上求突破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目前,我县加速旅游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决不能对眼前这片广阔的市场熟视无睹,对加快旅游发展的浩荡大势无动于衷,必须坚定发展“大旅游”的信念,乘势而上,做大产业。力争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0.5亿元,旅游人数170万人,分别同比增长37%和38%。

一是要找准定位。的旅游如果仅停留在观光游上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向休闲度假游方向发展,因此,在制定旅游产业规划时,要始终切中两个“主题”,其一是要切中“从龟峰旅游向全县旅游拓展”的大旅游这个主题,积极整合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联动发展,使逐步成为“激情洋溢的红色之旅、活力绽放的绿色之旅、文化浓郁的古色之旅”。其二是要切中“一城三区、三区联动”这个战略主题。作为旅游主体的龟峰景区毗邻城区,是“一城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制订完善旅游规划体系时,要特别注重旅游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注重旅游规划建设与城市功能完善相结合,使之与城区、园区相互融合,功能互补、相得益彰,使逐步成为休闲、度假之都。

二是要加快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是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突破这个难题,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内涵,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今年,我们要在全力以赴做好龟峰创建5A级旅游景区前期工作的同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旅游开发,争取年内新建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和旅游服务设施,重点加快“佛教文化产业园”项目、龟峰山庄改造、桂花园-将军楼游步道改建等工程项目,力争启动龟峰外环线建设。

三是要加大营销。龟峰景美如画,但是名气不大,犹如“待字闺阁”的“小家碧玉”,这主要是我们的宣传营销方面做得还不够,“酒香还怕巷子深”,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搞好营销策划,特别要邀请主流媒体、知名旅行社走进、走进龟峰联合采风踩线。大张旗鼓地进行形象宣传,大力唱响“世界的龟峰,天赐的园林”、“可爱的中国,美丽的”旅游品牌,努力提升旅游的对外知名度。

(五)的改革开放情况复杂、困难重重,要坚定不移地把这块“硬骨头”啃下,在增添发展活力上求突破

改革开放是实现崛起的关键抉择,过去发展靠改革开放,今后崛起更要靠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就没有活力,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力,必须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使我们的发展动力越来越强劲,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

一是要锲而不舍推进改革。继续做好国有农垦企业改革后续工作;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继续实施一系列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切实改进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推行项目开工报批制度和资金审核制度,建立“在建工程项目库”,按季调度工程项目进度,资金需求和使用情况,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要千方百计做强乡镇。乡镇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交汇点,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结合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乡镇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发展与乡镇应有的贡献是不相匹配的。从总量上看,去年,我县乡镇完成财税总收入2.54亿元,仅占全县财税总量的43.6%,从均衡性看,完成好的乡镇如圭峰、朱坑、三县岭等,增长幅度都在100%以上,但没有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乡镇仍有4个,比上年还多了一个,发展极不平衡。这说明我们在发展乡镇经济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没有乡镇经济的“小河涨水”,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大海澎湃”。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财税分成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努力在我县形成乡镇经济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乡镇经济发展,财税是重要的“晴雨表”,今年,我们16个乡(镇、场)财税都要力争过千万。希望各乡镇(场、街道)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顾全大局、多作贡献”和“开拓进取、争先进位”意识,另一方面要在大力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物流业等多做文章、多找出路,努力培植新兴财源,做大经济总量。

三是要全力以赴抓好招商。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华山一条路”,我们要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放松,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力争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其中亿元项目7个),实际进资17.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00万美元。“看在眼里的,要想方设法引进来”。在招商重点上,积极对接“海西经济区”,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紧盯江、浙、沪、闽以及台湾等重点区域,瞄准省属企业、国企、台企等“标杆”企业,重点围绕新型建材、有色金属两大优势产业和瓷石、石灰石、蛇纹石等矿石资源,着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招商主体上,要突出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同时要充分发挥项目经理制、经济发展顾问团、项目洽谈小组的作用,努力打造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亮点。“请到身边的,要想方设法留得住”。要重点跟踪对接中材非矿集团矿石精深加工、浪莎集团铜材加工、鸿阳公司15万吨电解铜生产、香港永成集团的新型电器生产等意向性项目,促进这些在谈项目留得住、落得下、能发展;要积极做好已签约落户的一凯实业、淘气宝贝婴童用品、梵特西服饰等项目的用地、办证等前期工作,使这些企业能够早日投产,早见成效。

四是要紧盯不放地向上争取。省、市项目指标执行的不是平均主义,指标有限,坐等的结果只可能是分不到项目的蛋糕,因此,我们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去争取项目,保“份内”、争“超额”,拓宽争资平台,做大投资总量。要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投资政策和导向,找准我县各行各业项目与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扶持的对接点,重点围绕水利、教育、卫生、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领域组织项目申报,积极跑省进京汇报衔接。特别是在重大项目的争取上要扭住不放,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必须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力争使我县能够得到国家和省更多的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支持,最大程度地扩大我县享受国家和省扶持的受益面。

(六)民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惠及广大民众,要坚定不移地把这项“使命”落实好,在改善生活质量上求突破

始终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摆在突出位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抓住重点,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千方百计安排好群众生产生活,打造文明和谐的区域环境。

一是要牢记民生工程无小事。要大力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小额贷款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00万元,力争新增城镇就业76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530人。要完善社会保障。全面推进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强扩面征缴,推进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员参保,做好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政策的落实,力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8.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5.12万人。要强化社会救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低保听证等相关制度。要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力推进2000多套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和各类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加大扶贫与移民力度。积极整合资金600万元,以20个省定贫困村为重点,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二是要推进社会事业迈大步。加快城区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步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育网点布局调整;积极筹措校安工程建设资金,改造危房校舍28000平方米;继续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扎实推进文广事业,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资源共享工程县、乡、村三级网络服务水平,推进第四批57家农家书屋申报实施工作,加快文广中心建设步伐,确保年内建成使用;申报花亭场、三县岭场、桃源街道的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提高“文化三下乡活动”水平;保护传承好腔,力争安排一个精品上中央媒体,扩大知名度。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抓好新农合专项基金监管及门诊统筹试点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严格落实人口计生“警示”、“重点管理”和“一票否决”制度,健全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治理机制,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和“两非”案件查处力度,抓好以二女户结扎为重点的长效节育措施落实,进一步推进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突破。

第4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服务型乡镇政府;目标;实践困境;战略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201-02

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的框架为:目标模式、实践困境和实施战略;改革遵循这样的一个思路:目标模式的确定主要源自于理论设计,但目标产生及修订的过程也受到实践困境的影响,在目标与实践互相适应、动态调整的基础上产生下一步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战略。

一、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

1.改革目标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符合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层级分工凸现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政府职能层级分工,作为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职能应准确定位为社会管理和以三农为对象的公共服务。

其次,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已然成为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突破口。 “服务型政府”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在民”、“顾客至上”、“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等丰富内涵,它不单纯是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中国政府实事求是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最后,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为增强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项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乡镇机构改革不应该在原有体制内循环,其方案设计应该是高起点,建立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增强公共服务特别是服务三农基础上,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是必然选择。

2.服务型乡镇政府的行为模式

“问政于民”是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工作起点。作为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更应急群众之所急,了解农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保证乡镇政府工作从一开始就与农民利益相一致。

“依法行政”是服务型乡镇政府的行为准则。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建设要与法治政府建设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乡镇政府各项工作都要于法有据,工作程序、方式方法要合法合规。

“顾客导向”是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工作模式。对服务型乡镇政府而言,顾客是指所辖区域内,受其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行为影响的农民和乡镇居民,他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与否,决定着该乡镇政府的品质与命运。

“阳光行政”是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履职保证。要使乡镇政府始终以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己任,实行“阳光行政”、“监政于公”是必要保证。首先要求乡镇政府政务公开化,其次还要实现农民广泛参与的监督。

二、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的实践困境

首先,体制弊端是根本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官本位”为核心的行政垂直控制体系还没有根本改变。乡镇机构在承接上级行政指令时,几乎没有独立性可言。乡镇机构改革的体制障碍就在于县、乡条块关系不顺;部门垂直管理削弱了乡镇政府的自力和意识;县乡政府事权划分不合理,使乡镇一级缺乏长期规划的动力。

其次,财政困难是现实障碍。乡镇政府要么缩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规模,要么降低标准,否则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很多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源的乡镇,免征农业税后其财政支付能力难以为继,已成为影响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再次,干部素质偏低是人力障碍。乡镇干部不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薄弱,表现为观念陈旧,不能充分认识乡镇职能转变的重要意义,缺乏服务于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二是能力欠缺,表现为业务素质与实际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缺乏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最后,乡村组织发展不成熟是社会障碍。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有赖于乡村第三部门组织承担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乡村经济组织承担部分经济发展职能。而现阶段这些乡村组织大多处于萌芽阶段,这必然使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受阻。

三、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的实施战略

以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为定向的乡镇机构改革,其实施战略可分解为路径选择、职能转变、机构设置、机制创新、人力保障等几个主要方面:

1.路径选择:“转变职能、创新机制” 是必由之路

从近年各地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来看,取得成效的主要在机构撤并和人员精减这些“形式”方面,这些方面可以容易地量化为各级干部的考评指标,容易得到优先“照顾”。经过一轮又一轮改革,真正的改革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机制等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下一步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不能再延续一直以来“撤并机构、精减人员”的老路,而要通过适当的机构调整,走“转变职能、创新机制”之路,最终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2.职能定位:以“服务型”为定向

在确定一地乡镇政府职能时,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强化社会管理,健全乡村治理机制;三是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一方面,要缓解乡镇经济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推进乡镇经济职能转变,将不应该由乡镇政府承担的经济和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变过去的直接管理经济为间接管理。

3.机构设置:以“精干高效”、“科学合理”为原则

一方面,要以“精干高效”为原则重设乡镇党政机构。党政机构设置应少层级、多层面、综合化,一般应包括: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工业、农业、水利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等工作;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民政、民族宗教、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工作。

另一方面,要以“科学合理”为原则重设事业单位。首先,剥离原受委托承担的部分行政职能。其次,整合公益性事业单位。面向农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在功能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最后,放开经营,将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为经济实体或中介组织,退出事业单位序列。

4.机制创新:以“服务供给机制”为核心

一是要建立“以钱养事”为核心的公益性事业投入机制,建立以“绩效优先”为内容的人事管理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二是要以“依法行政”为原则创新行政执法机制。要界定乡镇政府执法权限,要清理界定法定执法职责;要合理确定乡镇政府协助执法义务。三是要以“公开透明、服务优先”为原则创新乡镇机关运行机制,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健全和完善乡镇机关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四是要以农民参与为重点创新监督机制。必须把最广大的农民群众纳入到监督体系中来。

5.人力保障: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依托

在下一步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来为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提供人力保障。首先,必须尽快实现从“领导农民”向“服务农民”的执政观念的转变。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第三,要革新干部考核机制,增加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工作在乡镇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指标权重。

6.改革所需的配套措施

首先,要适时对现行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或者废止,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次,要实行县乡体制的联动改革,自上而下理顺县、乡责权关系。再者,要调整不同级别政府间财政资源分配,保证乡镇政府的基本财力。最后,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让这些民间组织、中介机构承担一部分公共事务和中介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熙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2]陈振明.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战略与战术[J].东南学术,2002,(5).

[3]迟福林.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D].海口: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4.

第5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我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以下简称工业集中区),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之举,是实现“追赶盱眙、跨越百亿、力争上游”目标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公共设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为招商引资项目构建集聚载体、为全民兴办企业构建创业平台、为做大做强小城镇构筑产业支撑、为乡镇经济发展构架新的增长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东向发展为抓手,以承接苏浙沪等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采取“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等开发形式,推行现代管理方法,加快培育一批乡镇工业集中区,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发展目标:根据乡镇规模、区位、发展基础等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百、十、一”亿元园区发展规划,到2012年,即定远、炉桥工业园区建成百亿元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定城创业园和西卅店、三和、永康、张桥、池河、藕塘建成十亿元级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以上。其它乡镇建成亿元级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

三、基本原则

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五结合三统一”,即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开发本地资源和产品优势相结合,与工业结构调整和远景发展规划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1)全局性原则。要符合“工业强县”发展思路,服从全县“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战略目标的实施,逐步形成以省级工业园区为龙头、乡镇工业集中区为基础、特色工业小区为补充的工业载体网络。

(2)集聚性原则。要打破区域界限,重点向中心镇、企业密集区、特色产业带等优势区位集聚,原则上一镇一区,也可乡镇联办或与发达地区及国内重点工业园区挂靠建设产业协作园,相互呼应,突出主导产业规模的壮大。

(3)协调性原则。要发挥对城镇总体功能的完善和补充作用,与农村城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4)特色性原则。要从各乡镇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做到一区一品。短时间难以实施的,要定出计划,加速布局,分步实施,构建产业特色,形成产业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合理开发城镇土地和空间资源,尽可能利用山坡荒地和存量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密度;高度重视环境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分步到位,并为中、长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四、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规划引导。各工业集中区所在乡镇为建设责任主体,要对适宜发展工业集中区的区域进行系统明确、合理定位,围绕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科学系统地做好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规划须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规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须按规定程序进行。

2、积极提供用地保障。凡经批准建立的工业集中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快办理用地手续。所在乡镇难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可通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偿调剂。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对近期可以复垦耕地的老村庄、原企业用地和通过土地整理净增耕地的50%作为优先安排工业集中区的建设用地预留区。积极推进集体土地置换、流转,加大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和清理存量土地及其它非耕地资源力度,把节约的土地、新增的耕地和闲置土地,置换为工业集中区规划用地。要积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把入驻企业投资强度、容积率、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所占比例等关口,积极鼓励能耗低、占地少、产出高的企业进驻工业集中区。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业集中区发展专项基金,对发展速度快、项目建设优、经济环境好的工业集中区给予以奖代补。三年内,工业集中区内项目用地土地出让金,以及新办企业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企业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除奖励企业部分外,剩余部分由县财政全额返还乡镇;允许在工业集中区“四至”范围内安排不超过工业建设用地面积15%的土地作为商业用地,公开出让所得的土地收益,全部用于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

4、创新多元融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工业集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外资、民资和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工业集中区拓宽思路,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组建集投资、融资、经营功能为一体的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公司;鼓励有实力的村级组织以村集体名义,代表农民群众在投资开发公司中入股;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工业集中区建设,尤其是引进有实力的业主或企业集体对集中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区中园。积极招引客商投资建设专业园区、标准厂房,实行出租经营,化解开发前期资金不足问题。

5、鼓励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城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加强同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性机构合作,积极争取贷款用于工业集中区建设。鼓励企业组建或参股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同县级融资平台合作,开展融资活动。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工业集中区信贷投放力度。要积极探索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山林权等有效权证作抵押,吸引信贷资金支持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有效途径。

6、加大部门扶持力度。县发改、经贸、财政、国土、劳动保障、科技、交通、水务、供电、建设、环保、安监、消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策划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支持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加大对集中区所在乡镇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集中区所在乡镇的电力、水务、电信、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项目。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委,集中领导和统一协调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和发展。工业集中区所在地乡镇党委、政府要抽调专人,成立“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具体履行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职能,负责对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贯彻执行相关政策。

2、密切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共同促进工业集中区发展。建立跟踪扶持制度,每个工业集中区都明确一名县领导、一个专门班子负责指导服务,积极协调解决工业集中区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6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重庆;统筹城乡;大部门体制;四规叠合;虚拟大部制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064―0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大部门体制在我国的首次提出,意味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即整合政府行政资源,构建富有综合性、协调性的政府行政体制模式――大部门体制。大部制的主要特征:“大”,即组织规模大、职能范围广;“少”,即世界上主要国家大多在12~19个部门;“合”,即实施大部门体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协”,即大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把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组合在一起,而是有机的整合机构,优化组织结构,协同行政。

一、重庆“四规叠合”创新实施

中国大部门体制的全面实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而在政府运行中,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地探索、创新,使大部门体制在地方推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运行方式。重庆市“四规叠合”是实施和运行得较好的一种模式。

(一)“四规叠合”推行背景

2008年6月,国土资源部和城乡建设部在浙江召开了一次“两规协调”推广会。目前,广西、浙江、山东、广东等已经开始“两规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实验。重庆市在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后,2008年初,也开始“四规叠合”的探索(在市内的四区两县)。

所谓“四规叠合”是指将产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叠合,整合成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实质是大部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重庆市能够在全国率先推行“四规叠合”试点,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

1.“四规叠合”探索创新,是重庆面对其特殊的大农村与大城市并存,严重的城乡二元困境这个现实市情,需要打破规划部门的分割局面的诉求;是在“314”总体部署背景下,按照重庆市经济发展“六个翻番”的要求,积极谋划新形势的发展新思路和新目标的需要。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不久,《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之后,在现有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原则,重庆市已经建立起市域、区县和镇域的三个层次分明的城乡规划体系。而区县规划是地方城市规划的重点,由区县规划叠合,带动市级优化,推动乡镇规划,使地方城市规划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重庆市开始推行“四规叠合”。

2.2007年6月重庆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重庆主城九区已经实现了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11区县设立了独立的规划管理部门,但需要改变区县乡镇农村的规划及其管理依然薄弱的状况。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当时的调研表明:所调查的12区县所辖的87个乡镇中,有4个区县政府,10个市级部门编制完成各类规划达195项,涉及面积1280平方公里。其中,未经审批的手续和审批手续不全的违法建设大概141个。仅都市区南山风景区的规划,重庆市规划局、园林局和林业局都有其规划编制成果,各自确定的规划用地和建设规模不统一,单纯地进行整合后,建设总规模过大,与总体规划相冲突。规划不协调的直接后果是:产业发展规划混乱,城市总体规划不健全,环境保护得不到改善,城市建设土地资源浪费,不能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几规“打架”。

3.需要解决过去地方政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因不同部门均从自己部门工作出发而出现各自为政、地方城市发展规划极为不协调的问题。过去,产业发展规划由经济发展部门制定,强调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由土地部门编制,指导思想是保护耕地;城市建设规划由建设部门负责,重点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由环保部门考虑,意在保护生态环境。长期以来,四个规划编制部门互相不通信息;资源独享,并且编制标准不一、技术手段有差异,因此无法对接协调。推行“四规叠合”,在落实同一指标时,相关部门要统筹商量,可以避免事后协调。之所以地方政府积极推行“四规叠合”,其根本缘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严格保护耕地政策。

“四规叠合”的推行,有利于破除“四规”所涉及的部门利益之争,促进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国土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发展;产业、城乡、土地和环境等部门互通信息,统一行业标准,可以实现科学规划和互通有无,做到“一个规划,服务经济”。

(二)“四规叠合”实践情况

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与协调,整合规划资源,形成规划合力,实现空间协调、项目落实、调控统一,是充分发挥规划宏观作用的必然要求。

1.“四规叠合”的实施

各试点区县积极推进“四规叠合”。成立工作协调小组,由区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工作总体协调;区县发改委、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和环保局等四部门牵头分别调整修改既有的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部门在各专项规划修编过程中,注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吸纳大专院校专家参与前期研究,委托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中介机构参与“四规叠合”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注重规划创新。试点过程中呈现不少工作亮点:创新性地将人口规划纳入规划叠合,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路,注重经济布局与人口布局的协调;通过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等方式,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建立规划部门联席制度,通过定期交流沟通,强化了各分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

注重谋篇布局。抓好城乡协调一致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规划,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平台;抓住重大项目及重点产业布局契机,力求实施一个重大项目带动一片城乡发展、实现一方城乡统筹;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突出建筑劳务外包重点,大力发展外派劳务经济;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社区建设新模式;探索“能人治村”思路,狠抓示范村、试验村建设。

注重规划重点。突出对现有四大规划的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划目标与开发原则,功能分区及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建设重点及布局等重大课题的规划研究。着力探索解决重 点开发所需空间资源不足的途径,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努力通过集约节约开发,城乡一体开发等多种形式,高效益利用空间资源。

2.规划部门的定位

区县发改委:负责牵头协调、组织起草“四规叠合”规划方案,负责规划期(2008―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总量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等。

区县国土局:按规划时序(2008―2012年)要求,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负责研究确立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板块;负责规划期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总量、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等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测算论证;负责生活空间、产业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三大空间落实的研究和资料提供;负责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耕地规划平衡表、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表等图表资料的提供和编制;负责提供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耕地数量及空间分布、地质环境、石漠化等方面的资料,组织研究全区县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

区县规划局:按规划时序(2008―2012年)要求,完善城乡总体规划,提供全县城乡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地理空间数据等方面的资料;配合参与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负责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控制要素及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即三空间两布局)的控制要素的方案测算、图表绘制、资料提供和成果研究。

区县环保局:按规划时序(2008―2012年)要求,完善环境保护规划,负责提供全县生态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现状、环境容量等方面的资料;负责全区县主体功能区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负责规划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自然人文保护区面积等控制参数的研究论证和资料提供;负责规划期生态空间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区域,包括林地、草地、山脊线、水域,自然人文保护区等面积及布局,重点控制要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包括文化自然遗产,市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研究和资料提供。

其他相关部门:水利农机局负责提供全区县水资源、水土流失等方面的资料。人口计生委负责提供全区县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人口流动、人口增长等方面的资料。交通局负责提供全区县交通现状及与规划时序一致的规划资料。气象局提供全区县气象资源和气象灾害方面的资料。林业局提供全区县林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湿地等的现状和规划(2008―2012年)。农业局提供农业区划,农村污染防治等资料。经委、工业园区提供全县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发展及产出强度等方面的现状和与规划时序一致的规划资料。旅游局提供全区县旅游发展现状及规划等方面资料。

(三)“四规叠合”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规划编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进行的步骤差异、标准差异、技术差异,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具体叠合轻体制创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技术层面、内容规划布局思考较多,但对如何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思考太少。

二是重形式轻融合。注重叠合的形式创新,而在真正的“四规叠合”上显得不足,存在各规划之间衔接不够,导致叠合矛盾。

三是重规模扩张轻结构调整。对建设用地、基本农田、耕地保有量、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控制指标较重视,但如何集约节约资源,挖潜建设用地思考不足。

2.完善规划编制的建议

首先,给予“四规叠合”试验区县相关政策。主要是:(1)土地政策,允许区县域内占补平衡,并可先占后补;(2)财政政策,按照不低于库区产业发展资金的标准和额度设立市级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资金,支持试验区县先行先试;(3)金融政策,支持试点区县设立村镇银行或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按照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转变为社会资本,缓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制约;(4)改革行政体制,允许区县级政府整合行政资源,在机构总量控制范围内,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机构,允许区县级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乡镇建制。

其次,探索“四规叠合”的相关问题。主要是:(1)完善“四规叠合”的组织机构,在横向上,成立规划协调专业委员会,统筹协调各层各类规划,在纵向上,成立市级部门职能联席会议制度;(2)探索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即如何通过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腾换出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3)探索同一功能区范围内,在总量规模控制下,对已规划建设用地与未规划建设用地进行置换的方法和途径;(4)探索区县域内的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根据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功能区划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的具体布局。

二、重庆大部门体制创新路径

我国大部门体制的实践起点,可以追溯到:首先是2000年,湖北省随州市开始“大部制”改革;2000年,海南省以“大交通”思路设置交通厅,负责地方航空、铁路的规划和协调工作,指导、协调城市交通行业管理;2004年,成都市提出并实施“大农业”、“大水务”、“太交通”;2005年,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启动;2006年,深圳建立“大交通”、“大文化”的体制。重庆市“四规叠合”探索成功,为进一步积极探索适合其统筹城乡的大部门体制创新打下了基础。当前,《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更加需要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重庆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以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重庆大部门体制的进一步创新,笔者提出如下思路。

(一)创设统领机构

市委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委员会”,市政府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局”,两个机构合署办公,其职能: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方案和措施,监督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落实情况等。机构下设“教育培训处”、“卫生保健处”、“社会保障处”、“综合管理处”、“社会团体处”和“综合办公室”等部门,人员由相关(职能)部门抽调组成。该机构由市委书记或市长直管。

市委成立“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委员会”,市政府成立“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局”,两个机构合署办公,其职能: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与重庆市签订的《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制定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方案和措施,监督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政策的落实情况等。机构下设“统筹进出口处”、“统筹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处”、“统筹资源处”和“综合办公室”等部门,人员由相关(职能)部门抽调组成。该机构由市委书记或市长直管。

大部制改革最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大部制和大党委制之间的制度整合,二是如何解决同一事务由党政分别设置机构管理的不协调。 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应按照十七大确定的“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的要求来实施。也就是说,地方党委可以直接领导政府,但党委工作部门只是党委的参谋职能部门,不应去领导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

(二)整合基层部门

乡镇实施综合部门管理体制。合并业务工作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内设机构。将乡镇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政务管理等三大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三个综合部门:政务综合部门(主要负责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行政事务工作)、经济发展部门(主要负责有关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招商引资等工作)、社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教育、调解处理民事纠纷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计划生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村镇规划与建设等工作)。

主城区实施“大社区”管理。在主城区撤销街道办事处,将原街道办事处职能移交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区或非政府组织,实施“大社区”管理。城市治理架构实现市、区两级政府和“大社区”自治组织的体制。区政府在“大社区”直设社区行政服务站,负责社区的行政事务。街道原来承担的一些政府职能由非政府组织承担。

基层地方可以更多地考虑“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体制,部门管理的范围可以更加宽泛,并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合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职能部门。这样,可以解决同一事务由党政分别设置机构管理的“双头制”和权力双轨制引起的相互扯皮的问题。只有这种政治体制与政治结构的变革,才能解决党政在实际运行中的配合、协调。整合党政部门是大部制改革的重点。

(三)虚拟大部门体制

第7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立和健全城乡最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县城乡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照县委、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切实把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作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城乡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县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五保供养等各项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仅到去年年低,我县就有5969人纳入了城镇低保,10488人纳入了农村低保,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1815万元,城乡困难群众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年对我县来说,是十分艰难的一年。由于农业受干旱影响难以春耕,工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特别是我县的最大支柱企业蒙牛公司受三聚氰氨的影响,难以全面恢复。工业龙头企业的不景气,将严重影响我县的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严重影响我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种局势,会造成我县城乡部分人口返贫,会给我们做好城乡低保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深刻把握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工作,把这项惠及城乡贫困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推动城乡低保工作全面开展

做好城乡低保各项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工作量很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低保各项制度,扎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推动城乡低保工作全面开展。

(一)准确核定保障对象,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准确核定低保对象,是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的核心,也是目前要急需做好的基础工作。各乡镇、经济开发区要根据下达的纳入对象控制数准确核定辖区内低保人数,并组织落实到户。在确定低保户时要特别关注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已享受农村五保供养的不在此范围);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特困户;因病、因灾、因子女上学致贫的困难户;优抚对象中的困难户。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确保这些困难群众都能纳入低保范围。

(二)严格操作程序,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各乡镇、经济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公认的原则,严格按照个人申请、小组推荐、张榜公示、村(居)委会核实、乡镇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张榜公示等工作程序进行操作。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严禁弄虚作假、优亲厚友、暗箱操作等情况出现。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乡镇实际,搞好摸底调查,做到胸中有数,尽最大努力避免出现应保未保现象。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提高城乡低保工作水平。

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推动城乡低保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各乡镇、经济开发区、民政局要主动适应低保工作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调查研究,并结合本乡镇、开发区实际,抓紧制订家庭收入核实核算、申报审批、资金发放、资金监督管理、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等方面的规则和制度,尽快形成符合城乡低保工作需要、适应当地实际的低保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确保低保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四)加强宣传教育,切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乡镇、经济开发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和政府对城乡困难群众的关心,宣传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规定,让这一项惠民工程家喻户晓。各乡镇、经济开发区要把城乡低保工作作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低保工作实施情况,公开保障标准、审批程序和补差金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为城乡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

全面建立和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各乡镇、经济开发区、民政局要切实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周密安排,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确保今年我县城乡低保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是各乡镇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把全面建立和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纳入本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目标,制订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层层抓好落实,做到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措施具体、责任明确、保障有力。

二是民政部门要全面履行职责。要充分发挥低保工作主力军作用,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各项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数据;要牵头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全面履行好制订政策、统筹协调、督促指导等方面的职责;要加强与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为城乡低保工作全面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8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发展;转变;创新

1阿恰乡现状概括

我国绿洲经济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及黄河流经的河套平原地区,根据地貌,水系格局及开发历史,可将我国绿洲分为五个地区,北疆绿洲区,南疆绿洲区,河西走廊绿洲区,河套平原绿洲区,柴达木盆地绿洲区[1],阿恰乡位于新疆阿克苏市柯坪县东部内的一个小乡镇,距离县城34公里,总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辖吐拉、喀拉马、库木洛克、盖子里克、库勒、团结、齐兰7个行政村,23个居民小组,全乡总人口6500余人,全乡共有组织9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8个,党员259名(农牧民193民);全乡共有“三老”人员48名(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等)全乡共有清真寺15座,宗教人士21名[2]。“阿恰”用维吾尔语称为“阿恰勒”,翻译成汉语是河道的岔路的意思,该乡境内有一条河流克孜勒库木河到了阿恰乡便分成两条支流,一条流向荒草湖;一条流向古老的齐兰亚依德地区,所以形成自然的岔道口,阿恰乡为自然的冲积平原,乡内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发展较为先进,主要运用大型农机工具进行农业生产,这里光热、日照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盐碱地较多,水资源在这里蒸发量大,成为发展农业最大的阻碍,该乡内的北部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硫铁矿‘硫磺矿和水晶矿,柯坪县县内的交通并不发达,它主要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平原地区,县域管辖下的一镇四乡中柯坪镇、盖孜力乡和玉尔其乡交通更为不便,而启浪乡和阿恰乡均位于314国道上,并且贯穿于整个乡区,交通十分便利。

2阿恰乡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在20世纪90年代该乡境内的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杏树,养殖业和畜牧为主,但形势较为散漫,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畜牧业以绵羊,山羊,骆驼放养型为主,农作物单一,土地利用率极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为该乡境内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聚集效应在县城全境内发展起来,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县各类信用社18家,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阿恰乡图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县经济发展模式中成为典型,该社团的主要形式是农民以会员加入,将土地,牛羊等资源如股或者承包给社团人员统一管理,并发给农民工资福利的一种集约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的多样化发展的今天,该乡棉花,红枣,蔬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兴起,2013年柯坪恰玛古地理标志申请保护区域,建立以阿恰吐拉村,喀拉村等7个村落种植面积为13482公顷,年产量9000吨以上的恰玛古种植保护区[3],通过这项申请,能够有效的保护优质特色产品促进特色行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探索出属于自己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较为便利的阿恰不仅发展农业、恰玛古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矿业开发力度,资源利用率提升,棉花纺织产业的升级,在该乡境内创建石油冶炼工厂做强以现代石化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打造光伏发电产业稳步发展,加强自主造血功能产业的创新,工厂主要分布在314国道的两侧,国家大型工程关于阿克苏百亿太阳能光伏电项目坐落于温宿县和柯坪县区域境内,在该县境内主要建立在启浪乡至阿恰乡之间,在此成立新疆阿克苏光电城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投,资58亿元,分期建设500兆瓦,全部建成后可利用戈壁滩面积2.7万亩以乡村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4]。此次启动以点带面,对县乡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3新形势下阿恰乡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土地过度开垦严重,土地运用不合理

在当代土地资源已成为新的能源问题,土地问题不仅在城市中出现,也同样出现在现代农村,阿恰灌溉区5.1万亩,在此基础上的耕种面积已远远不够,到今年为止已将保护铁路运输防沙护栏的土地开垦成为棉花种植地,在乡内境界土地本生盐碱化严重,杂草容易生长的情况下,加之降水的不稳定,霜打干旱等问题的突出,有机肥施用不足,土壤肥力下降,重视灌溉轻视排出,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不仅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也给种植户带来了经济的损失,同时现代农药对于土地自身发展规律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威胁,过度使用农药将有害、由有毒物质加入土地,使土地使用恶化,耗费了人力物力资源,年终颗粒无收,不管是否科学,只要可以开垦的地都进行开垦,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不能权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土地耕作目标较为单一,只强调扩充土地的数量而不重土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自然因素主要是侵蚀,它主要是通过自然力作用于生态系统,[5]但是人类活动已成为土地生态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

3.2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现代信息化程度的迅速发展,观看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还是较为落后,在阿恰乡人口总比例中维吾尔族98.8%汉族人口和其他民族人口占有很少的比例,从历史的因素来看,新疆的少数民族重要是以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是近代大力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中部农业发展地区,它落后了几个世纪。现在农业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来看还是较为滞后,并且发展经济的模式单一,该乡农作物大多是棉花,红枣、恰玛古、并且只是种植,收购,棉花加工产业整个乡镇只有一个,有名的产业“只有名而没有产业”在有名恰玛古,驼绒,薄皮囊等一些民族特色的农作物,并没有打出它应有的价值,没有好的战略发展规划,思想素质较为保守,不愿创新,只是依靠国家的扶持力度,不干实业,对市场经济发展意识较为浅薄,一味发展传统粮棉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欠缺,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宜,对外界经济发展信息处于一个麻木的阶段,即使知道,也不愿去思考创新,寻找自己经济发展的有利模式,在乡内有很多的传统的手工业,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来说,也是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但这些非物质资源慢慢的被遗弃,特色产业不明显,这些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3.3人才流失,制约乡镇经济的发展

在阿恰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重要问题就是人才的流失,由于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加之现在年轻有一定素质的人员,都不愿留在农村,这种现象在民族地区更为普遍,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高低的重要标志,在阿恰乡内,应学生全部为少数民族,长期留校教师主要是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不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人员大多也不愿留在农村,这边使得民族地区教育出现很多的问题,在阿恰很多干部文化素质偏低,不善于农村经济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认识不足,国家有人才培养计划,但是有些部门并不重视,倚老卖老,不重视人才,在阿恰乡炼油厂中的工作人员85%为大中专毕业生,工资水平很低,管理很死板,使得该厂的人员不停的更换,部分村干部待遇偏低,使得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安全问题在这里也很突出,众多的因素都使得人才在这些边远的农村大量流失,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对阿恰乡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对策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战略

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土地资源持续发展该乡镇也可以借鉴先进土地管理制度,将乡镇的土地根据肥力的多少,做出科学的等级划分,再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行合理的种植,按照等级折算补充耕地的质量与数量,确实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严格控制占有和改变农田的行为,着实保护耕地,规划种植土地面积的范围,兼顾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依法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土地有偿使用费[6]同时需要注重土地生态建设,科学地规划保护生态用地,防风固沙的草地是用来保护铁路正常运行的措施,退耕还草提高土壤的生态能力。对于阿恰乡来说7个村庄的土地管理要统一管理村庄建设、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非农业建设都要严格规范。该乡除了农业用地还包括畜牧业的养殖,在该乡农民不仅仅有农耕地还包括畜牧经济,两者要合理相协调,保证土壤的肥力,减少农药、肥料的运用,可以与高校合作沟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牲畜的粪便,培养新型绿色有机肥,提升土壤的肥力,提高耕读的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强化耕地基础。有关部门还需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土地审批、供应、使用等制度,健全全乡监管制度,遏制土地违法行为,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

4.2开拓思维,创建多元化产业结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阿恰乡的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养殖,而不注重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合作社应开阔思想,创造属于自己农业经济合作社,创造本身支柱产业的多样化,不应该长年依靠政府的支持来生存,应灵活多变,不应保守发展,在乡镇的农村合作社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不同的加工、营销模式、不断根据市场导向调节产品开发策略,在阿恰乡有很多资源,交通便利,小小的乡镇又有火车站,314国道贯穿全乡,产业就该多元化,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把这里的马、牛、羊、骆驼等牧业和红枣、杏仁、恰玛古等果类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同时每年会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长途旅行者,骑单车从这条路上经过,这条路也是通往圣地拉萨的必经之路,这些都应该注重起来,加大地域文化的传播力量,在阿恰乡有很多古老的产业,手工艺的传承对于多元的社会来说更应重视,打铁、手工铜壶、民族乐器、羊毛地毯等等都应该放在市场中发扬光大,政府也应该发掘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包括一些古代遗址,在阿恰乡的齐兰古城遗址也应该好好保护起来,而不是任其经历年代的残噬,从历史保留下来的“巴扎”市场在恰乡的中间地段,位于314国道旁,这些市场文化也可以打造起来,做好宣传。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趋势是要顺应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4.3注重人才的培养,健全人才运用制度的完善

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需建立相关的制度,比如健全人才培养、管理、服务、使用和奖励等各项制度措施,从制度上创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7]一定要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给予优惠,人才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阿恰乡中,行政单位由乡到村,由村到各大支队,需要有才的人员进行管理,他们需要积极的为农村经济建设提出建议和思考,有很大的责任,所以在政治上应优先考虑这些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积极推取各级人大代表。在经济上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比如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信息、和销售方面的问题。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与种植能手,建立人才档案,以及农村人才交流工作站,对于外部引进人才更应重视,近年来,阿恰乡人才引进的主要包括教师、基层科员等,但是这些人员在岗时间往往不长,在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各个高校实习生,实习一年或半年,这样不利于教学,引进的科员都是如此,以至于每年引进每年还在流失,在此的关键就是应减少怀才不遇的现象,打破论资排辈,形成重知识、重人才的社会气氛,给与较为公平的待遇,鼓励实用人才开发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营造有利于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5总结

阿恰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最主要发展自身支柱产业,不能以环境作为代价,大力发展重工,化工产业,阿恰乡的空气污染与几年前相比明显严重,路面的灰尘,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成分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家实行“新都”战略的同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阿恰更需要把握这个机会,将阿恰精神,阿恰文化推广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经济,“独一无二的红柳烤肉”“美丽驼绒”等产业发扬光大,打造自己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同时应适当注重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特色的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传承应有的特色“巴扎”市场,注重人文教育的发展,为柯坪四乡一镇注入新的活力,开启历史新篇章。

作者:谢古越 朱香 单位: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 大理州委政策研究室

参考文献:

[1]金云辉.新疆经济与社会发展概述[C].

[2]杨俊.阿恰乡[R].

[3]柯坪县恰玛古地理标志[R].

[4]新疆阿克苏百亿太阳能光伏电项目[Z].网2014.

[5]新疆土地生态问题与对策[J].

第9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48-02

收稿日期:2013-07-18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的阶段性成果(12C061)

作者简介:路欣(1984-),女,黑龙江大庆人,副科,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管理研究;赫明刚(1982-),男,黑龙江伊春人,中级经济师,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一、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难度分析

(一)转型的普遍性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多是因资源而兴,随着资源保有量的变化,有其形成、发展、兴盛和衰退过程,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城市繁荣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工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带来资本的积累和城市建设投资不断增长,资源型产业就会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主导。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储量将不断消耗,资源型城市最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单一等问题,这是完全符合资源开发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现象。

(二)转型的复杂性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就在于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问题解决方案的不成熟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不只是延伸产业链、培育创新创业主体、调整产业布局等经济的转型,还有及时解决民生问题、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等社会的转型,更有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接续产业振兴机制、科技创新驱动机制等制度的转型。

(三)转型的综合性

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政策要素、环境要素、市场要素、产业及空间要素、人力要素、资金要素各种城市要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一个领域、部分、方面问题的解决都受到其他相关领域、部分、方面问题的制约和影响。例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就会涉及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委员、财政局、国资委等经济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计局、环保局、安监局等服务和监管部门,局、公安局等维稳部门,实现多种要素、多部门的统筹协调,就需要能够驾驭复杂局面和富于改革创新的地方官员来掌舵。

(四)转型的风险性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过程艰辛、局面复杂、时间漫长,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其间,充满了各种变数、不确定性及可以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风险。很难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动态经济发展进程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并据以作出配套决策。如果在转型的方向、途径、道路等重大经济决策中发生失误,就会导致转型失败,将有造成巨大政治、经济、社会损失的风险,事关几代人的长远生计,历届地方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视,慎之又慎。

(五)条件的不利性

目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人才外流严重、创新创业不足等不利条件,建立在资源型产业服务的结构之上的技术结构、制度结构、文化结构都对经济转型形成刚性制约。

综合上述几点,概括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难就难在:一是缺乏成熟的转型经验。迄今为止,少数城市的转型虽为破解转型难题提供了先行先试和宝贵启示,但总体上说,实践答卷尚不够充分。二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还缺乏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一套“一管几十年”的顶层设计和符合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体系。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一般路径选择

(一)强化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制定《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是要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进行超前研究和规划,不因地方主政领导的更迭而改变,以保证地方政府在路径选择和政策施行的长期跟进。首先,要明确《规划》的地域范围、转型目标和任务,战略重点和实施阶段,配套措施及中央和地方政府责任等;明确接续产业、环境恢复、劳动力就业等问题,结合原有主导产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转型战略。其次,明确划分转型任务的前后次序,做好财政预算资金配置。例如伊春市是优先发展工业,还是第三产业(旅游业);优先推进市政建设,还是民生发展。最后,做好《规划》阶段性成果的考核。由GDP至上转向社会稳定、生态建设、接续产业发展等指标,并将其一起纳入组织部地方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价体系,增强地方政府落实规划的积极性。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

首先,加强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研究。目前,我省现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难以满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建议将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部纳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扶持范畴,将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研究计划。其次,大力推进区域性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学习南方先进省市对现有科研资源进行整合,组建行业工业技术研究院势在必行。例如组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科学院。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黑龙江省农机修理研究所、黑龙江省农机运用研究所、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职责任务整合划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科学院。

(三)加快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政策性担保机构是凭借政府注入资本及公共信用,提升申请企业(或个人)信用级别,化解融资风险的非银行性融资机构。它是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新生事物,是资源型城市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撬动银行贷款、提升小微企业信用等级的重要载体。

(四)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

产业结构是衡量资源型城市三大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重要指标。目前我省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例较小,第二产业比例较大的问题,非资源型产业比例小,资源型产业比例较大的问题。一是大力发展棚室经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牢产业转型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物流大国,物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必然带来原有大宗资源、能源及副产品的大规模运输和流动的需求。

(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

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针对大庆、鸡西、伊春等资源型城市大多数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适应能力差、转移就业难度大等实际状况,应当建立与本地区转型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引进政策,服务于当地的产业转型。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定向培养,加大对优秀职业经理人和财政金融人才的引进。其次,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一是机制留。市人才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二是待遇留。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市委组织部及人才办公室要在编制、职务、职称、报酬、住房等方面依据转型升级需要视个人能力、贡献大小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对其随迁亲属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从优安置。三是高薪留。地方财政局应当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改变原来以档案工资作为报酬支付标准,对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每月给予生活补贴500元、创业人员提供三年全额贴息贷款、科研人员提供项目启动资金,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转型城市特殊贡献奖每年10万元(近似于黑龙江省院士补贴标准)。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重点解决好资源型城市县域、乡镇经济发育不够、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人口不足等问题,建设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和旅游名镇。一是着眼建设“对俄边贸合作区”,重点推进边贸强镇。充分发挥伊春的嘉荫县边贸口岸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对俄口岸贸易,弥补资源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大对俄罗斯木材进口和劳务输出,弥补木材产业颓势;加大对煤炭进口和蔬菜、粮食有机食品输出弥补煤炭价格下跌损失;加大管道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和轻工纺织产品的出口,减轻大庆石油稳产高产压力。二是着眼建设“城郊功能提升带”,重点做强旅游名镇。城郊可以充分毗邻市区的优势,走绿色采摘游、休闲度假游、特色饮食游、草原风情游等品牌路线,建设一批农业与旅游互动的乡镇。三是着眼建设“城镇发展廊道”,重点建好示范新村。这些乡镇大多为产粮大镇或商贸大镇,临近省道国道、交通枢纽和铁路周转站,地理位置优越。例如大庆肇源县的新站镇、大同区的太阳升镇,两者都为我省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和物流港,粮食贸易异常活跃,要充分发挥这些特色经济重镇对县域经济的多元支撑和城镇化的多点带动作用。有序推进资源城市附属乡镇在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功能配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战略转变。

参考文献:

[1] 郑鑫.大庆市政府招商引资全过程项目化管理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1:6.

[2] 王艳芳,张昕,徐忠惠,刘方正.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J].经济师,2011,(12).

[3]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龙如银,朱佳翔.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8).

[4] 曹彩杰.中国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硅谷,2010,(2) :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