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排放管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性船舶碳排放核查、管理将如期而至,未来越来越严密的碳排放管理体系以及市场减排措施,将在成本和技术上给航运和造船企业带来严峻挑战。
航运业是一个短期内靠商业需求驱动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但是,只有那些将运营效率与显著的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企业,才能在这个愈加挑剔的市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远商业利益。
航运业面临成本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方面的达标情况并不乐观,有近50%的船舶需要在改造措施的辅助下,才能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EEDI基准线。在当前碳交易尚未成型的情况下,达到EEDI是航运企业的主要致力方向。
尽管目前EEDI对航运企业运营成本的影响尚不具体,但按照欧盟限制燃料硫排放量的方案,此举或将使全球航运业的运输成本增加26亿~110亿欧元,幅度达20%~45%。目前,包括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航运在内的许多航运企业,都是通过船舶大型化以及低速航行来减少边际的碳排放量,满足相应的国家碳排放标准。
DNV GL大中华区海事部战略发展总监吴巨圣向记者解释,在船舶大型化状态下,船舶所载货物增多,但消耗的燃料并没有增加,因此单位货物所消耗的燃料就减少,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比于燃料使用量,船舶运营的碳排放也就相应减少。此外,从广义来讲,燃料消耗的增加与速度的立方和功率输出成正比关系,降低航速也能明显降低碳排放,船舶在经济航速下,航运企业也可实现低碳管理。一般而言,航速降低4%,碳排放能降低13%。
此外,对于航运企业而言,降低船舶碳排放的营运措施还包括减小船体的粗糙度、加强日常管理维护等,据粗略估算,每年因船体粗糙度增加的额外燃油消耗为30%左右。加强对船舶的管理,使推进装置等船舶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也可有效降低碳排放。据悉,2008―2009年,中海集运对原使用传统防污漆的10艘大型集装箱船进行改造,在使用新型防污漆后,船舶的平均节油率达到5%,每年可节约燃油1.15万吨。
而船舶碳排放的监测主要由航运企业及认证方来进行,不少先进的大型航运企业已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
马士基航运是该领域的先行者,早在2013年年初,马士基航运便宣布于2012年提前实现此前设定的碳排放目标,即基于2007年的碳排放量数据,在2020年前将碳排放量减少25%。马士基航运进一步提出,将致力于在2020年前减少40%的碳排放量。马士基航运指出,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理运作效率、航线网络、航线优化、减速航行与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通过关注能源效率,马士基航运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2012年节约16亿美元的燃油成本,使整体业绩成功扭亏为盈。
而未来欧盟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MRV)机制的运行也将对航运企业提出挑战。航运业务是国际运输行为,虽然欧盟MRV机制对欧盟成员国以外的船旗国主管机关并不具有强制性,但船舶若想在规则生效后挂靠欧盟港口,必须获得由指定第三方审核后的符合证明,这就迫使欧盟外的国家某种程度也需遵守这一机制。对于航运企业来说,为了适应MRV机制的减排要求,势必要加大对减排技术的投入,提高船舶能效,其营运成本在短期内也将大幅增加。
有消息称,赫伯罗特正准备成为全球首家能满足欧盟MRV机制要求并通过认证的航运企业。赫伯罗特与DNV GL合作开展一项验证项目,以证实其整个船队针对即将生效的MRV机制已做好准备,验证范围包括排放数据监控和报告的全过程,以及监控―报告软件的校验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验证能帮助航运企业确保对MRV机制的认证挑战做好准备,并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差距,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此外,未来参与碳交易或碳税的航运企业,首先要实现企业和船舶级别的碳排放满足MRV机制,因而构建一个规范的数据管理体系尤为重要。然而,除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外的中国航运企业,如今甚至还摸不清自己碳排放的“家底”,在该项买卖中将处于不利境地。
造船业直面技术挑战
近年来, IMO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贯彻节能减排、安全环保、质量要求的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如船舶共同结构规范(CSR)、EEDI、涂层新标准(PSPC)、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GBS)和压载水管理公约(BMW)等。这些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对中国船舶(股票)工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EEDI作为IMO提出的衡量船舶能效水平的重要指标,简单来讲,是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货运能力的比值来表示船舶的能效,其中航速、船舶装载量和为达到该航速需要的安装功率是主要参数,采用新节能技术是优化EEDI的一种措施。
减少碳排放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改进船舶设计、提高发动机效率、供应岸电、利用替代燃料等。船检专业人士表示,尽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援引相关免除条款,可以将EEDI的适用期限推迟,但中国并未推迟执行。目前来看,中国造船企业在改进船舶设计满足EEDI要求方面应对较为出色,中国建造的新船均能达到EEDI基准线,并陆续有新船交付。
在上述专业人士看来,EEDI更多是船型设计和主机选型的问题,对造船企业影响并不是主要的,因为大多数造船企业没有自主设计能力。对5年之后EEDI碳排放量再降10%、10年后降30%的要求,相关船舶设计院、主机生产厂家需采取更多措施努力达标,如优化船型、开发新能源船型、开发少压载水船型、采用螺旋桨节能技术和采用节能涂层等。
对船舶减排技术要求提升,这将增加造船成本,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中国造船行业的低迷。同时中国造船业还面临与日韩的技术竞争,在EEDI下,不同类型的船舶会有不同的设计标准。此前,有报道指出,某国际航运企业抱怨某中国造船企业建造的散货船并未如预期节省燃油,致使其更新新型节能环保船的设想落空。而在中国造船企业接获订单较多的散货船领域,也有船东表示,日本造船企业建造的环保型散货船表现更为突出,每天最多能节省5吨燃料。
1.1核算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的直接碳排放效应,理解其过程,并不断优化该项工作,需要通过核算的方式进一步确定土地利用产生的直接碳排放量,这是开展各种工作的基础。上至国家,下至城市和区域,关于土地利用的核算研究可谓涉及多方面。在国家层面,IPCC的相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十分具有代表性,该指南可以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1]。UNFCCC等权威机构先后推出了关于世界碳排放的相关历史数据,极大地推动了土地利用核算的相关研究进展。在区域层面,IPCC的国家清单法依然是主要的核算方式。但由于该核算体系中的确性参数不能反映不同区域的情况,很难体现出区域的差异性,更侧重整体核算,因此,我国的一些学者更侧重于采用机理模型、样地清查等方法[2]。中国市场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植被—土壤—气候相互关系的机理模型来模拟自然碳循环。通过该机理模型的核算,可以准确核算碳排放量,但是却无法解决由于区域差异造成的一些问题。还有学者用样地清查法测算碳累积量,这样就可以根据节点算出碳的排放量。还有学者利用卫星遥感与地图数据进行核算,重在通过生物量推算出碳排放与变化,该方法的核算尺度广泛,但是结果却容易受到影响。在城市层面,受到城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核算的方法尚不完善。目前,采用全面核算的研究主要是发达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国际理事会提供的温室气体评估和预测软件是进行全面核算的主要软件,该软件可支持许多城市的评估结果对比,使评估结果更加权威。目前,以纽约、多伦多为首的多个发达国家城市加入到这一理事会中,应用该软件进行全面核算。作为非会员的中国并没有使用该软件的权利。还有一部分学者采用样地清查法进行碳排放的核算。中国也开始使用该方法,不过研究成果有限,还没有大面积在全国开展研究。样地清查法不适合大尺度研究,结果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近几年来,微气象学涡度技术可以直接通过观测得到二氧化碳的排放数据,在我国,该项技术还没有大规模使用。
1.2机理研究
碳排放以人为因素影响居多,研究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效应的机理从而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碳排放机理易于理解,人类活动会影响碳排放,比如砍伐树木、植树造林等活动都会影响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的碳储量。关于碳排放,主要是由于许多城市大力发展工业造成的[3]。城市需要不断发展,扩大规模和建设,相应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研究层出不穷,但相对的土壤、区域植被碳储量研究成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学者对上海城市土壤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影响,找到影响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方法,其主要采取样地清查法。另外,土地管理也是机理研究的工作重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承担的内容不同,那么其碳排放的机制也会有不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其所面临的碳排放可谓是最为严重,一旦农田使用的土壤中碳有了变化,就会影响整个农田生态系统正常运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问题。有的认为气候、人为因素、土壤所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等作用会深刻影响农田土壤碳排放。还有人认为长期免耕十分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稳定和增长。还有学者认为不同的施肥方式会对农田土壤的有机碳产生很大影响,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能够大大提高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
2低碳土地利用管理研究进展
在宏观土地利用低碳的优化调控方面,为了实现环保和低碳,就需要了解土地利用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通过宏观层面的研究不难发现,低碳土地利用管理涉及诸多要素,十分复杂。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并没有很早的起源,尚可作为一个新型的研究。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城市规划应侧重提升城市的紧凑度,这是因为这些比较紧凑的城市的交通碳排放量并没有分散性的多,具有一定的优势[4]。有学者认为城市的用地功能可愈发复合型,这样就能够减少交通引起的碳排放。还有学者通过多角度地研究分析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的实现途径,如设定节能减排的目标,通过预测等方式为国土部门的调控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有学者根据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评估结果采用线性规划找到土地优化的途径。此外,还可针对某种类型的土地进行规划调控,有研究通过不同类型社区碳排放核算数据构建了一系列社区绿地规划,目的是加强低碳社区的建设。在微观土地利用管理方面的研究上,可针对不同的农业开展合理的经营,起到节能减排的功效。在农田的研究上,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的碳储量,可以通过改变耕作的方式、优化灌溉和施肥等方式实现。传统的耕作方式存在各种问题,尤其会导致大量的有机碳流失,采用少耕作等方式可以有效保护有机碳,使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保持稳定,实现正常的农田生态系统循环。由于传统长期灌溉方式会导致水稻等农作物中甲烷排放的增加,因此,需要一种稳定的方式减少甲烷排放,间歇性灌溉就可以有效做到这一点[5]。在施肥方面,有机肥比传统肥料更能够保证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之中。在森林方面,学者主要是从植被与土壤碳储量的角度研究了相关优化措施。第一,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树种选择很重要,选择生长速度快、寿命较长的树种势在必行。第二,在传统的轮伐期基础上有目的地延长,做到有度、适当。第三,氮肥应用于氮缺乏的地区可以大大提高树木的生长能力,要应用有度,切记超过数目生长吸收的范围。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探讨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不难发现,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高度重视这一研究工作,在节能减排等环保政策不断实施的今天,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开展合理的措施保护环境。
作者:吕艳伟 单位:辽宁灯塔市土地储备中心
参考文献
[1]韩骥,周翔,象伟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6(4):1152-1161.
[2]文枫,鲁春阳.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时空格局分异[J].水土保持研究,2016(4):257-262,268.
[3]张婷,蔡海生,钟根佐.南昌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优化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0-177.
关键词:森林碳汇;外汇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9-0019-03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由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森林碳汇功能日益受到重视。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欧美各国已将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作为未来30-50年可行性高、成本较低的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当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政府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做着不懈努力。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碳汇能力,是我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森林碳汇交易的迅猛发展,我国将发生越来越多的森林碳汇交易,这必将涉及跨境资金的流动。美国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及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森林碳汇交易机制
(一)建立集中碳汇交易市场机制
这类市场一般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汇信用项目交易市场。目前,美国已成立多家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机构,其中从事森林碳汇信用交易的机构主要有4个:一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二是加州气候行动登记所:三是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四是国家自愿申报温室气体排放计划。其中。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影响最为显著。交易时,森林业主经营的碳汇项目要经美国森林碳汇认证机构认证,并获得政府颁发森林碳汇交易许可证或碳汇信用项目注册登记证后才能向交易所申请上市交易。
(二)建立森林碳汇风险保障机制
目前,美国建立了以下四方面的森林碳汇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发展森林碳汇保险市场。开设自然灾害、病虫灾害、政治及政策以及远期风险保险等保险品种。二是设立森林碳汇期货商品,为森林碳汇交易双方提供套期保值交易业务,减少碳汇价格风险损失。三是建立森林碳汇提供者互助基金,以互助形式分散个别森林碳汇提供者的土地价格风险和政治、政策风险。四是建立证券化交易的森林碳汇市场,让市场制度和规则清晰化、标准化、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森林碳汇交易商品的流动性,最大限度节约交易成本,降低风险损失。
(三)建立森林碳汇交易中介服务机制
主要包括相关独立认证和监测(检测)机构、独立资产评估机构、独立审计机构、相关机构等。这些机构属于营利性的独立中介机构,依法独立从事业务活动,除依法接受行业协会或行业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外,其执业活动不受其他政府部门的干预。
(四)建立森林碳汇交易监管机制
一是美国国会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全国森林碳汇交易。二是政府设立监管部门对相关交易所、中介机构以及交易主体进行业务监管。三是设立行业协会,以加强对行业的执业指导,并协助政府监管部门工作。
二、美国森林碳汇交易实践
(一)政府出台政策。激活森林碳汇交易市场
如对森林业主主动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实施减免财产税的政策,鼓励其积极参与销售碳信用:对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实施强制分配排放指标政策,促使其积极获取碳信用。
(二)交易所搭建交易平台,推动森林碳汇交易
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规则和监督管理,而排放权价格制定、买卖等具体交易,更多地依靠市场本身去完成。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美国碳信用的初级商品交易市场,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碳汇交易所,该交易所交易系统有三个组成部分,
1.交易系统。该系统用于交易所注册用户通过网上执行交易,其最大特征是价格公开透明。该系统还能阻止匿名交易和通过私人谈判达成的双方交易。
2.清算和结算系统。该系统每天从交易平台得到所有交易活动的信息,从而处理所有交易活动,并把每天和每月的交易传递给会员。
3.注册系统。用于记录和确定会员减排量和交易的碳金融工具。
(三)森林业主参与碳汇交易方法
1.明确森林业主经营的森林碳汇项目。美国规定森林土地所有者必须经营造林方案、森林可持续管理方案、生产长存木材制品方案等三种森林碳汇项目其中一项,方可参与碳信用交易。
一是造林方案。所需土地必须是在过去50年以来的无林土地或1990年以来的无林地。该方案是基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提供的碳累计表,被森林业主们用于计算造林方案的碳汇。在合同期间,无论树木稀疏,还是砍伐都是允许的,除非土地所有者在树木稀疏之前就选择可持续地管理森林。目前,植树造林是美国森林业主经营最多的森林碳汇项目。
二是森林可持续管理方案。包括已被第三方认证为可持续管理的现有的林地。在合同期内,碳储量的增长必须超过树木稀疏、砍伐或者死亡导致的碳移除,即森林业主最后赚取的碳信用额等于可持续管理森林产生的碳信用额减去林地流转和森林灾害造成的碳移除,加上用于生产长存木制品的碳信用额。在美国,管理森林的方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是生产长存木材制品方案。此方案下,碳信用额是基于对该木材制品使用的预期或堆填100年后的碳汇来计算的。例如,用于单户住宅建筑或家具的松木或硬木锯材都是长存产品,比用于纸张或托盘的纸浆用木材将获得更多的碳信用额。
2确认森林业主森林碳信用额。碳信用是碳汇的市场用语。由公吨等值(Mte)来计量。通过计算森林容积,可将其转换为碳交易的重量。当树木成长时,参与碳信用交易的森林业主可以赚取和销售碳信用。通过计算机模型,土地的生产力和增长率以及林段的碳汇都能做调整,对可赚取的碳信用额进行测算。如,大部分的落叶(硬木)地区的森林每年每英亩碳汇不少于2吨。
3.森林碳汇交易的具体流程。美国参与交易的商业实体大部分是大公司或其他煤、天然气或石油的化石燃料的厂商。当参与企业达不到减排目标,就必须从其他个体(超额完成减排目标)或是从碳汇项目,购买碳信用额度,“抵消”超额的排污指标。而森林业主由认证机构认证后进入碳汇交易市场,通过碳聚合者出售碳信用给这些实体。信用额则由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注册的企业实体(大型)或碳聚合者(小型)来交易。
三、对我国外汇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我国开展森林碳汇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好。我国政府于2001年启动了全球碳汇项目,对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及其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和积极支持。自2003年底,国家林业局针对气候谈判出现的新进展,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国内推行碳汇项目试点和研究与日俱增。2007年,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
调,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等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积极搭建碳汇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实施全球第1个CDM森林碳汇项目和多个森林碳汇试点项目。由国家林业局与意大利环境和国土资源部签署的中国第1个森林碳汇项目落户赤峰市敖汉旗,双方约定,在第1个5年有效期内,意大利投资153万美元,在敖汉旗荒沙地造林3000km2,项目产生的可认证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将归意大利所有,通过该项目碳汇交易筹集了生态补偿资金,减轻财政补偿公益林的压力。
随着森林碳汇交易的发展,我国将发生越来越多的森林碳汇交易,这必将涉及跨境资金的流动。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应从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完善相关市场机制以及引导外汇指定银行等三个方面针对涉及跨境资本流动的森林碳汇交易做出相应对策。
(一)制定规范和鼓励森林碳汇交易的外汇管理政策措施
在“五个转变”的指导思想下,外汇管理部门应以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立足科学监测,增强服务意识,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规范和鼓励我国森林碳汇交易中涉外交易的外汇管理政策措施。首先,规范不同类型的森林碳汇交易在国际收支申报中的类别归属问题。碳排放权交易,由于其涉及国内接受国外提供的技术援助等情况,应属服务贸易项下的其他商业服务:碳汇信用项目交易,不论是境内机构或个人在国内交易平台上与国外交易者交易还是在国外交易平台上与国外交易者进行交易,均是建立在排放权基础上的交易,应属资本项目项下的其他无形资产的所有权转让。其次,在明确不同类型的森林碳汇交易的国际收支申报类别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不同的政策优惠措施。若是碳排放权交易,可针对现行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政策,在收结汇和售付汇上适当放宽事前审核:若是碳汇信用项目交易,针对现行的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政策,做适当调整。此外,针对个人进行森林碳汇交易的,可适当放宽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个人收结汇的限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实体和企业、个人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开展森林碳汇交易。
(二)建立和完善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机制
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共同合作,建立和完善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机制。一是建立我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机制,搭建交易平台,如通过人民银行碳金融试点平台――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进行森林碳信用的交易。二是建立我国森林碳汇交易风险保障机制、中介服务和监管机制。通过发展森林碳汇保险项目、森林碳汇期货产品、建立证券化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等方式建立森林碳汇交易风险保障机制,降低碳汇交易风险。积极创建我国森林碳汇认证、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设立全国性的森林碳汇交易监管机构,加强对交易市场、交易行为、中介服务等的监管,规范森林碳汇交易。
关键词:排放权交易;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
Abstract:Emission rights tra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greenhouse effect.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made about the literatures of emission rights trading. In the process of reviewing,issues that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and debated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aspects. Some recommendations were given at the last of this article.
Key Words:emission rights trading,Kyoto Protocol,CDM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4-0021-04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国际间在气候等环境问题上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合作,同时也开辟了国际经贸合作的新领域,形成以减排废气为商品的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缓解温室效应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排放权交易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虽然相关的论著庞杂,但是主要的研究及其引发的争论集中在以下方面:探讨排放权交易的实施阶段;排放权交易的模式选择;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在这些方面,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排放权交易问题的研究,并进行简要评议。
一、排放权交易的实施阶段
科学研究和国际共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从源头上控制气候的变化,这一措施的效果是长期的和全球性的。二是采取适应措施,将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这一措施的效果往往是中短期的、局部的。
(一)减缓战略
按照大多数国内学者的观点,我国很有必要尽早建立起规范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如郑相宇(2009)认为,假使2012年后中国需承担一定的减排任务,碳排放交易中心的存在也是十分必要的。减排贸易带给了中国巨大的融资机会,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实施减排项目的边际成本不尽相同,通过此“中心”可实现国内交易。通过全国碳排放交易平台,项目业主单位可以信息吸引风险资金先期投入,控制交易成本,提高业主单位拓展项目的积极性。侯小菲(2009)认为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就越高。
《京都议定书》未给中国分配减排配额,但是我国碳排放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中国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二阶段即2012年后,很可能要承担一定的减排限额。因此,应将减缓措施放在首位,一方面可以在CDM交易制度中获利,既减少国内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能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金更好地发展本国的经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从现在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排放交易体系,获取排放贸易的经验,以应对未来可能承担的减排义务。
相应措施包括: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排放权交易体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发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和调整产业结构等。
(二)适应战略
姜冬梅(2007)认为,必须综合运用减缓和适应两种应对措施,并且要把适应放在首要位置,将适应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因是要进一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需要在2020年将经济规模扩大到2000年的4倍,能源需求量还要大量增加,而且煤在能源结构中仍将占主导地位,温室气体排放量亦将大幅度增加。如果现阶段就实施减缓排放温室气体措施,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使我国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相应措施是,发挥减缓与适应的协同作用,但加大适应领域投入。一方面,国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等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逐步遏制经济高增长带来的高排放。另一方面,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在适当的范围内调节生态、社会或经济系统,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适应措施实现效益最大。
二、排放权交易的模式选择
(一)国外排放权交易的模式选择
按照参与的强制性,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1. 强制参与,配额交易。欧盟、澳大利亚、挪威等排放交易体系采取了强制参与、配额交易制度,交易平台为区域内各提供GHG交易的交易所,先确定温室气体的排放限额,再根据额度的供求产生贸易,配额有余者是市场的供给者,配额不足者为市场的需求者。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气体仅为CO2,由欧盟委员会严格监管,惩罚机制是:第一期每超额标准吨将被处以40欧元的惩罚,第二期惩罚额将增加到每标准吨100欧元。
澳大利亚政府采取发放排污权证和交易的方法建立了污染减排机制。其政府每年给各个企业发放许可,排放的数量也要受到政府的监查。每年末,企业都要交出与自身排放量相符的许可,否则将受到处罚。
挪威温室气体排放的配额是免费发放的,但是对于超过配额的排放量,将处以每吨40欧元的罚款。
2. 自愿参与,配额―补偿交易。美国采用自愿参与,配额交易和补偿交易,交易平台为CCX等提供GHG交易的交易所。配额交易是以会员1998 至 2001 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基线,再采取两个阶段的逐年计划减量策略。会员之间还可以通过碳金融工具进行排放额的交易。而补偿交易则是一种以限制性补偿计划产生的交易方式,此交易属于公益性质,主要用于农业、森林、水管理和再生能源部门。
日本采用的是自愿参与、配额交易、由政府对完成的企业给予补贴的自愿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根据效能价格比从全国挑出了34 家企业作为交易参与者,环境省出资贴补这些企业购买减少排放量的新设备。如果参与的企业不能完成减排目标,则将退还政府全部的补贴。
(二)国内排放权交易模式选择
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同时于2008年8月5日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挂牌。北京环交所目前的业务是开展环保和排污、排放的技术交易;而上海环交所的功能则集中在资本与技术的对接上,通过信息的收集,提高环境能源市场化配置效率。2008年9月25日,中国的第一个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正式挂牌,由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三方出资设立,目前只涉及二氧化硫等污染交易产品,尚未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我国在排放权交易制度方面正在进行初步探索,主要有如下构想: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温室气体(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涂毅认为,我国应积极应对、认真准备,在维护国家权益和追求世界利益的协调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温室气体(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金融资本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应该分为两类:国内交易和国际交易。国内交易应建立在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之上,按照国家规划(如十一五规划)对各省设置排放上限,各省再将具体额度按规定对企业下发。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超过该额度,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在数量上等于两者差额的排放许可额度。如果不能或不愿购买减排量来弥补超额排放的指标,那就只能选择上缴罚款。国际交易则主要是面向国外购买商,开发提供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等成熟交易所相同的产品进行交易。
2. 限额交易和补偿交易相结合,建立我国配额交易市场。任捷(2009)认为可以将温室气体的减排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按照“限额交易”和补偿交易相结合的方法在我国建立配额交易市场。首先,建立专门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机构来负责排放权的分配、监督管理等工作。其次,以法律的形式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一定规模之上的企业纳人到限额排放体系,给其分配配额。在初始阶段,强制纳入ETS 的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而在国内现有能源结构中,煤是最主要的能源同时也是主要的污染源,所以尤其应该对燃煤行业以及煤开采行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束,增加燃煤的成本。对于温室气体排放较少的清洁能源行业应该采取自愿加入的原则。
3.“碳源―碳汇”制度。《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研讨会了《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以“碳”这一可定量分析要素作为硬性指标,对经济活动加以监测、识别和调控,建议在中国以省为单位推行“碳源―碳汇”交易制度。
要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应从减少排放源和增加碳吸收两方面入手。在减量上,可通过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积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抑制能源消耗来进行。但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可能对国家整体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甚至降低国民所得,同时减排的成本也高。在增加碳吸收方面,可通过实施可持续的森林管理战略、加强造林和再造林来吸收二氧化碳。
4.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采取有偿分配方式。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不应该采取无偿分配的方式,而应采取企业出资购买的有偿方式。而政府则要制定严格的制度,杜绝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现象的出现,利用市场机制对环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三、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
(一)初始碳排放权分配模型的国外研究状况
第一类是平等人均权利模型。认为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有平等分配地球上的大气资源的权利。这类模型根据采用的时间和人口基准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一是当代人平等权利方法,如 Grubb(1989,1992,1995),Bertram(1989,1992),Epstein和Gupta(1990)等;二是世代公平模型,代表者有Fujii(1990),Ghosh(1991),Meyer(1992);三是过渡性平等主义分配模型,主要有Welsch(1993),Byrne,Wang,Lee和Kim(1998)。
第二类是自然债务模型。该模型是由Smith、Swisher和Ahuja(1993)提出,认为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谈判必须考虑一个国家能够支付的可用资源,要将碳权排放所遵循的公平问题分为支付能力和基于累积人均排放的责任指数两部分。
第三类是基于文化观点的分配模型。Janssen和Rotmans(1995)所提出的模型将各地区CO2 排放的历史责任和分配未来排放权的政策目标相结合,用基于文化观点的不确定性分析来评价不同文化思想对排放的影响。
第四类是能源需求模型。该模型由Benestad(1994)基于Rawls(1971,1979,1982,1985)的平等主义原则和差别原则以及纠正不当的不公平性原则提出,认为和GHG排放相关的负担、权利和收益的分配不仅发生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各国之间,而且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和我们对于后代的责任、对于环境的责任都应当考虑。
(二)初始碳排放权分配模型的国内研究状况
目前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按人口指标,遵循公平的原则来分配碳排放权;第二种是按GDP指标,强调效率原则来分配碳排放权;第三种是按人口和GDP组合指标分配。陈文颖(1998)认为,若综合考虑公平、效率和全球收益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采用人均碳排放量和GDP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加权平均、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基准(权重在0.185 以上)兼顾GDP碳排放强度这两种混和分配机制是较理想的选择。徐玉高(1997)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不是当前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果,而是历史排放的累积效果,因此,在探讨碳排放权分配机制时还应考虑各国的历史排放量。潘家华(2002)从福利与发展的视角,探讨人文发展权限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论证在当前水平下限制低收入国家国民的碳排放,将会对低收入人群的发展权益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陈迎(2001)认为,应重视温室气体减排的国内层次的公平问题,重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权益,还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排放权的新概念,即:基本需求的排放权,部分可贸易的排放权,完全可贸易的排放权。
四、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是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剧烈。受交易市场不完善、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交易价格经常出现巨大的波动。如我国CDM项目最初的交易价格在5美元左右,最高上升到15美元,现在稳定在10美元左右的交易价格上。
二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价问题。对碳排放权交易还存在定价困难的问题,我国一般依据国外的定价机制,尚未形成自己的价格机制,国内企业出售碳排放权处于低价位,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实价值。同时,由于初始排放份额的分配由政府规定,在行政体系的干涉下,碳排放权交易的价格受到人为扭曲,导致市场交易不规范。
三是气体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的缺失。我国目前主要还是采取自愿减排措施,许多产业担心,现在减排越多,日后实施总量管制时,自己所分配到的排放权会相应减少。在此顾虑下,企业很难有节能减排的动力。同时,也存在新建企业和已建企业之间在排污权初始分配方面的不公平。
四是监督管理的力度不足。在对环境监测标准和监测设施的开发利用上,相关部门还存在很多不足,监管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为监管及制度缺失,导致企业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存在着很大障碍,难以建立起完善的交易平台,碳排放权交易难以发展。
五是排放权收费及处罚标准较低。现行排污收费标准远低于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成本,大多数只有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50%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0%,不但达不到刺激企业治理污染的目的,而且造成企业花钱买排污权的现象。
五、简要评议
目前,虽有部分学者对我国排放权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与国外相比还较为滞后,如至今都没能用数字来说明我国未来的碳汇功能的大小和分布状况,没有对我国排放权交易企业的交易模式深入探究等,所以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开展,如国内碳源与碳汇的界定、国内碳交换机制的建立和碳汇政策的制定等等。
参考文献:
[1]郑相宇,卢开聪,陈群.建设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中心发展CDM项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
[2]侯小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青年科学,2009,(4).
[3]姜冬梅,王灿,张孟衡.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定位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2007,(6A).
[4]徐国泉.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
[5]涂毅,谢飞.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设想[J].武汉金融,2008,(2).
[6]任捷,鲁炜.关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想[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
[7]张春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之路[J].WTO经济导刊,2009,(2).
[8]Meyer,A. (1995). The unequal use of the global commonsc. IPCC Workshop on Equity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Nairobi.
[9]Byrne.J.,Wang,Y-D.,Lee,H.,&Kim,J-D(1998).An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based policy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Energy Policy,26(4),335-343.
[10]Marco Janssen,Jan Rotmans(1995).Allocation of fossil C02 emission rights quantifying cultural perspectives. Ecological Economics 13 (1995)65-79.
[11]陈文颖,吴宗鑫.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6).
[12]徐玉高.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清华大学学位论文.1997.
[13]潘家华.人文发展权限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14]陈迎.减缓气候变化中的公平问题[J].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论坛.2001,(2).
[15]编辑部.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N ].香港商报,2008,5,6.
[16]肖序,张宗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J] .企业家天地.2007,(11).
[17]程会强,李新.四个方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J].中国科技投资.2009,(07).
[18]薛俭.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及存在问题研究[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1).
【关键词】英国;低碳经济;现状;经验借鉴
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迅速为世界各国所采纳,成为了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英国在低碳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超前,已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英国模式,为发展低碳经济英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一、英国主要国民经济部门的低碳政策
英国发展的低碳路径图是现今为止低碳经济发展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它依据社会不同部门对二氧化碳的具体排放量大小进行分类,不同行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低碳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各部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一)能源部门
能源部门的低碳化是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英国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措施很有借鉴意义和利用价值。主要有发展新能源、核能和还有尚未被证明的碳能源替代物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备受学者及其他国家的质疑,新能源、核能等如今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唯一选择和全新的发展路径[1]。纵观英国政府在能源部门发展低碳方面的表现主要有:1.实施碳税或严格的排放交易方案来干预碳排放价格对气候变化的外部性;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决市场失灵技术的发展;3.确保备用能源的更新投资。
(二)交通部门
英国地面交通是继能源部门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头。小汽车占主要排放量。英国交通部门提出的低碳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短期内减少传统汽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技术改进和鼓励驾驶员更换高效的汽车;中期内改进交通运输效率,开发新技术;如电池电动汽车、插入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2]。这些目标一旦实现将影响国家续加燃料的基础设施和电力需求。相对于技术层面而言,温和的需求策略不足以扭转高排量汽车销售量持续上升的势头,但人类出行方式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显著地影响。
英国交通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意在鼓励人们转变出行方式,最有力的政策措施:燃油税—它是英国最重要的间接税收入来源之一。燃油税有助于纠正运输的外部形态和车辆有关的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它可以通过碳效率的高低而区分开来。
(三)房地产部门
建筑业和工业联合占据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左右,降低住宅业和工业排放量的关键就是提高能源效率,但是在低经济成本甚至零经济成本下,是否存在着提高可利用的能源效率措施仍存在很大争议。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预计,英国能源效率提高1%,英国将于2020年工业和住宅业的非电力能源使用与2007年相比会下降23%,电力能源的使用也会下降大约13%左右[3]。中期来看,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焦点会从降低能源效率转换到发展可再生热能。
英国房地产建筑部门的政策风向让人难以捉摸,存在很多的政策措施、市场和行为方面的障碍。除了建筑业外,英国没有其他部门的低碳议程可以看见如此多的政策试验,包括:1.企业可以通过签订自愿气候变化协议来避免气候变化税的负担;2.在可再生热能源利用方面,运用可再生热奖励机制;3.服务业CRC能源效率计划,主要依靠名誉效应—即通过性能排名表和价格激励相结合的作用得以实施;4.住宅能源效率。这一系列的措施在提高住宅业和工业能源效率的过程中混合使用已发挥最大效率。
(四)农业部门
农业在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大约10%左右,其中大多数以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形式存在,农业的碳排放与能源部门碳排放相比鲜为人知。同样地,农业的低温室气体选择也不像其他部门脱碳那样被很好的理解。而且在供应方面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引起有悖伦理和环境污染的问题[4]。例如动物克隆和转基因食物等。需求方面可以改变饮食习惯,虽然上述措施难以避免引起各界争议。但是农业减排在越来越紧的低碳任务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
英国农业是本国监管最严格的部门之一,其脱碳的政策也主要依赖于志愿行为。但英国通过对现有减排政策的调整为农业减排创造机会。比如欧盟硝酸盐指令和共同农业等政策。因此,农业减排主要来源于政策的发展。比如高价格和高规格引起的化肥使用量的显著减少。废物处理中激进的垃圾掩埋税造成甲烷排放量的大幅下降等现象。
二、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碳排放量的定价机制
英国对碳排放进行定价有两种通用的方式:征税和排污权交易。这两种方式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碳税政策的强制实施对限制碳排放量起到明显作用,也备受英国各界政党的欢迎。碳税理论上对于减少碳排放量起到显著作用,然而政策实施起来却有很大困难。然而,排污权交易相对碳税实施过程中更加容易,它可以被用来规范和限制工业、农业等部门的碳排量水平[5]。英国实施的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做法主要是对碳排放进行定量管理,通过发放有限许可证的办法,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碳排放量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除此之外,英国政策制定者将碳税和能源税相结合以满足政策的多样化目的和应对各个行业的压力。
(二)促进低碳创新
脱碳技术是低碳战略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政策改革的关键。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科研补助、创新奖、专利和税收抵免等,这样有利于激励低碳改革者不断进行低碳创新。低碳创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还是碳价格组合与研发经济支持的调整。Aghion(2011)表示有必要加强政府部门限制碳排量,他发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的依赖证据,这使得对传统高碳的研究比低碳创新更容易。高新技术公司发现他们很难获得融资,因为他们主要关注新工艺的的生产而不是新产品本身。
(三)克服行为障碍
关于节能理论和低碳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已经被多次提及,主要有知识代沟、信息不对称、隐藏交易成本、管理问题、有限理性等,消除这些差异的政策具有多样性,往往先于对低碳经济的关注。英国几十年发展的低碳处理措施主要有:价格激励、标准规制、信息通道、服务和专门技能通道和对能源公司供应义务等[6]。英国公司对声誉激励机制的使用通过对每个参与的企业都会有一个对环境保护贡献大小的公开排名,以激励企业对碳排量进行限制。特别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企业,他们就像关心成本一样关心他们的声誉。
(四)加强政策协调
低碳创新和克服政策效率障碍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增强有时互相抵销,政策组合通常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最好方式。然而,可再生能源促进了低碳投资措施的实行、降低了价格、促进了有效的碳排放交易方案的实施,强迫可再生能源进入减排活动以影响碳价格。
三、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
本文主要借鉴英国经验,分析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实践经验,探讨有关法律的先决条件和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挑战。虽然我们初步的研究不能作为详细的政策分析的替代品,但我们的研究结果仍然可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低碳政策提供有用的见解,具体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坚实的法律基础
鉴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性和脱碳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政府虽然试图推迟实施具有困难的措施,然而在经济低迷时期,英国还是提出一个明确的长期承诺和短期目标,建议和监视独立机构,提出英国2023年至2027年将在商业界和金融界执行严格的碳预算法。
(二)低碳经济的高度电气化
几乎所有的脱碳策略的核心都落脚于低碳电力部门,电力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很大一部分,干净的电力是减少经济其他部分成本效益的最好方式。同时,它也是挑选低碳经济赢家最有风险的技术,英国主要关注于电力的低碳化,通过技术创新、电力脱碳从而减少电力部门的碳排量。
(三)低碳转型是一场革命
调整脱碳需求和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行为将刺激低碳政策在重要的部门间广泛实施,低碳技术将成为低碳转型的主导因素,人类行为的改变将对低碳经济转型起到重要的互补作用,低碳化将是未来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是推动经济乃至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采取的措施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远远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使得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批评的对象。中国未来的发展需求表明,中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基于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律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非一蹴而就,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节能减排不能单靠中央的行政性指导和命令,而要依照法律法规办事,违法的有法律处置而不是行政撤职处分。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自觉、守法、有序的节能减排机制。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与贸易结构升级
我国现在经济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发展路后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了高碳排放量。为此,我国有必要向发达国家寻求高新技术和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改革出口结构,以逐渐减少污染物和碳的排放。
(三)提高公众低碳意识
我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全民参与节能减排是必然的选择。英国低碳经济发展就是源于民众低碳意识相对较强,英国人民的减排意识不仅涉及到日常生活、交通还包括办公等等。我国应广泛宣传低碳、加强人民低碳意识,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低碳走入千家万户。
(四)建设低碳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应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城市建设速度,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研究和制定中国未来城市人均建筑拥有面积的限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结构紧凑型城市。各级政府也要对新建项目严格审批,控制开工总量。尽快实施物业税,通过市场机制减少市场对建筑的非理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傅学良,刘淑华,王晓田.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选择[J].党政论坛,2010(11):2-4
[2]胡雪萍,周润.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9):135-139.
[3]陈柳钦.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1):46-52.
[4]姜崧.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08):241-244.
[5]B METZ,O R DAVIDSON,P R BOSCH,R DAVE,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J].Climate Change(2007)58:365-369.
[6]F URBAN·R.M.J.BENDERS·H.C.MOLL,Renewable and low-carbon energies as mitigation o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China[J].Climatic Change(2009)94:169-188.
碳标识(Carbon Label)是指将产品生命周期中(包括原料获取、生产、分销、使用和最终处置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标识的方式清晰地标示出来。一方面使消费者便捷地了解产品的环保性能,引导消费者选择碳排放量更低的商品;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量化产品的碳足迹,掌握主要碳排放来源,进而采取改善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行产品碳标识制度是国际社会为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技术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产品碳标识作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推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持续型经济转型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的新壁垒。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碳排放问题。量化、标示产品碳足迹已成为大势所趋。
1 产品碳足迹方法学
国际社会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美国、日本、台湾等地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已开展了产品碳足迹量化工作,并逐步建立起比较科学的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与体系。2006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出台了第一个产品碳足迹量化标准 ISO 1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和 ISO 14044《环境的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2013 年 ISO/TS 14067,内容架构以 PAS 2050 为主要参考依据,包括量化和沟通两部分,提供了产品碳足迹具体计算方法。
2011 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共同了《产品生命周期量化和报告标准》,提供了量化单个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学。WRI 考虑到中国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的潜力,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企业参与和意见。
英国标准协会(BSI)2008 年制定和了PAS 2050《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提供了量化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并为商品和服务(统称产品)碳足迹评价和比较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标准化方法,在全球被企业广泛用来量化其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德国 2008 年 7 月推出产品碳足迹试点项目,为企业提品碳足迹量化与交流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同时开展了产品碳足迹量化方面的国际标准方法研究,吸引了 BASF、DSM、Henkel、REWE 集团等众多德国企业参与。
日本在 2009 年了产品碳足迹标准 TS Q0010,规定了产品碳足迹评价和标识的一般性原则规范,详细介绍了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方法等。TS Q0010 与 PAS 2050 在内容和量化步骤上基本一致,TS Q0010 比较强调依据 ISO 14025 产品种类规定对产品进行分类,并对分类规则加以完善。中国台湾 2010 年 3 月以 PAS 2050为基础了《商品与服务碳足迹计算指引》,5 月环保署了《产品碳足迹标示作业要点先导期规范》,为开展产品碳标识工作提供指导。
2008 年,我国等同采用 ISO 14040和ISO 14044,出台了GB 2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和 GB 24044《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为产品碳足迹量化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加快,我国在温室气体管理标准化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涉及温室气体量化方法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组织层面方法学研究,目前缺少产品层面碳足迹量化方法学的研究。
2 境外产品碳标识发展现状
目前,一些国家已建立了产品碳标识制度,针对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行为,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并对低碳产品授予低碳标志,标识碳足迹。在欧洲部分国家,没有碳标识的产品是不允许进入当地市场的,意味着那些未给产品标注碳标识的企业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3 国内产品碳标识发展情况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推广和使用产品碳标识成为新趋势、新潮流,企业的产品碳标识和低碳产品认证已在全球范围悄然展开,这无疑对我国实施产品碳足迹评价及推行产品碳标识制度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2013 年 3 月,我国颁布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指出: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可以在获证产品或者其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印刷、模压低碳产品认证标志。所谓低碳产品认证,是指以产品为链条,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从而向社会推出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是在运用国际通行的认证手段逐步建立产品碳标识制度,来引导我国消费者实现低碳消费。但是,与国际上的产品碳标识制度不同,国内的低碳产品认证更多是反映产品在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而没有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且以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作为制定低碳产品碳排放量限值的基础。此外,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相关的数据库,导致评价和认证过程中计算碳排放量存在困难且可比性差。因此,我国在发展低碳产品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现阶段低碳产品认证标志并不是产品碳标识。
将政府的意愿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尚需市场约束力量的加强,但部分有远见的企业已开始行动。2012 年 7 月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涂士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国内首批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产品碳足迹核证的企业;2012 年11月,富美家集团旗下的产品,包括高级装饰耐火板、连续装饰耐火板、抗倍特板等产品通过了英国 Carbon Trust 公司的产品碳足迹评估,获得了 Carbon Trust碳标识;2013年6月华孚获得英国认证机构 Inertek 颁发的碳足迹绿叶标识核证,成为色纺行业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碳足迹绿叶标识的企业,为色纺纱领域的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
4 国内推广产品碳标识存在的问题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国际上建设性地参与气候变化谈判,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对话与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产品碳标识的推广和应用上行动迟缓,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迟迟未建立,导致产品碳标识的推广受阻。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产品碳标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还不健全。目前没有权威的第三方机构颁布不同行业或产品的低碳标准,部分企业以 低碳为噱头,扰乱消费者的判断。因此在产品碳标识发展的初期,需要国家的积极干预。国家应制定权威的认证标准和认证制度来规范低碳商品和服务的认证,这对于促进产品碳标识制度的建设能起到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其次,技术研究不足。产品碳足迹的量化过程中,很多原料、工艺等会与碳排放相关,因此产品碳足迹量化必须依赖大量的基础数据。由于国内缺乏本土化的碳排放因子基础数据库,碳排放因子通常采用国家公布的非生命周期排放因子、欧美数据库等数据,与实际产品生命周期排放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量化结果难以得到公众和国际的认可。
再次,量化咨询、核证费用高,周期长。由于主要技术和基础数据掌握在国外机构手中,导致国内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成本高,增加了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严重打击了国内企业开展产品碳标识的积极性。
5 我国推广产品碳标识的建议
气候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而且是发展权的问题。产品碳标识正逐渐从一个公益性的标志演变成一个国际性的通行证,部分发达国家正在制定碳关税政策,如果我国没有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必将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他国。推广产品碳标识制度,可以帮助我国融入全球碳关税的大趋势,有效应对贸易新壁垒;满足产品供应链层面需求,促进出口型经济的发展;加快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战略,实现我国对控制气候变化的承诺。因此加快推动我国产品碳标识制度已刻不容缓,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 开展产品碳标识制度,必须要有可依据的标准和方法学。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科研机构和人员研究产品碳足迹方法学,制定权威性的产品碳足迹评价规范,以有效指导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产品碳足迹量化和核证。国外方法学大多没有考虑我国的国情和企情,开展本土产品碳足迹方法学的研究,帮助企业掌握更加准确的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减排目标和计划。
第二, 依靠示范试点带动、敏感区域率先推进的做法,逐步建立全国参与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品碳排放数据库是进行产品碳足迹量化的基础,选择一些出口型经济发达的城市(如深圳),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试点,积累本土数据,为建立本土数据库奠定基础。我国目前的碳排放数据绝大部分是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数据库,缺乏本土数据库。我国应在评价试点研究基础上,探索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建立、产品碳足迹量化等工作,完善量化方法和丰富数据库,以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企情。
同时,创新相关财税、金融等政策机制,引进市场化手段,促进产品碳标识发展。利用政策和市场等有效手段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培训,鼓励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碳标识工作,例如对领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经济补贴等,对标有产品碳标识的产品进行退税、优先采购等措施。
加强能源管理:英国高校对自身的碳排放来源进行了分类管理,按照全球可持续性研究院的标准,把大学排放的碳分为三级。一级排放系高校直接使用化石和原料所导致的直接排放;二级排放系由于学校电力使用所导致的碳排放;三级排放系由于高等教育活动而在校园之外所发生的排放,比如教师上下班以车代步,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乘坐交通工具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目前碳减排的重点是一、二级的排放。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建筑物、照明、机器设备的使用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对用电、用热进行分解,确定各自的排放量,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一些高校发现能源消费中,用电在账单中比重较大,那就从用电入手。对用热能采取隔离措施进行隔离处理,增加热能的使用下功夫。卡迪夫大学参与了英国碳基金支持的碳管理项目,该项目包括安装节能灯,对热量散失采取保护隔离措施等等。安装PIR传感器,对用电情况进行智能控制,对通风设施进行改造,增加了能耗监控的计量点,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判断是人为因素还是技术因素导致了不必要浪费。通过一系列改造措施,该校2009年的碳排量比2005年下降了14%,也节省了大量能源方面的支出。为配合碳减排,英国高校把冬季室内温度的取暖设定为最高21摄氏度,把夏季温度设定为24摄氏度,因为经过测算,每调整1摄氏度,可以影响到能源的10%。
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校碳排放很大程度上源自用电,一些高校意识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才能在减排上有所成效。各高校充分利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最为典型的是格拉斯哥大学,有一半的能源来自绿色能源。兰卡斯特大学通过建立风力发电站,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牛津大学鼓励环境的可持续性的新发展,计划新建建筑物电力使用的10%要就地取材,来自可再生能源,也有一些大学利用生物介质进行发电等等。
行为习惯的改变:高校的重视,组织机构的建立为碳减排提供了保证,然而真正实现目标则需要学校上下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广泛发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在行为习惯的改变上下功夫,把硬管理与软疏导结合起来。把每年的某一周设立为可持续性周,鼓励员工和学生更加注重低碳生活,正是学生的积极活动影响了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学生团体和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开展各种大赛。通过学生与社区的互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各校的碳管理文件可以发现高校对沟通非常重视,鼓励采取创造性的活动。
按照环境标准进行建筑:英国高校的很多建筑物年代已久,难以达到环境方面的要求。如今很多高校的建筑物改造和翻新,都按照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认证的标准进行,通过该认证共分四个等级,分别为通过、好、非常好、优秀。能够得到优秀标准则要求建筑物内的能源使用效率非常高。也有一些大学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所规定的环境认证标准进行大学建筑物的改造与返修。如今英国的普利茅斯大学通过了国际标准化ISO140001认证。格林威治大学根据英国的环境立法和ISO标准,对大学的能源和环境还礼进行自查自纠,计划在2016年把碳排放减少30%,在国际通用的3R(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再思考的4R原则。
在公务和出行上实现碳减排:各大学对教职工上下班以及公务出行进行了明文规定。鼓励大学老师上下班乘公共交通,不开自己的汽车。即使开车也是与其它教师共享一辆小汽车。也有大学通过停车位的控制减少出入大学校园的汽车数量。剑桥大学增加了环境考虑的内容,提倡自行车出行,为校车提供补贴,对离校近的教职工停止发放停车许可。赖斯特大学测算,超过一半的小汽车到学校不足5英里,23%的不足两英里,如果骑自行车上班也就2.4英里,鼓励教师自行车出行。
加强研究工作:英国大学的减排行动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威尔士政府为所在地大学提供1500万英镑用于碳的专项研究,成立低碳研究院。在纽卡斯尔和利物浦,研究者探索氢的储存技术,可以成为汽车的替代能源。英国安排了大量基金从事碳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有的大学展开了碳捕获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在教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环境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威尔士的六所大学进行多学科研究应用新技术,以便进行商业使用。皇家学院的数据中心用液态二氧化碳冷却,为700服务器降温。巴斯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和西英格兰大学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联合攻关,研究碳捕获技术,对捕获的碳进行转换,为汽车提供原料。
关键词:饭店; 低碳化; 评价指标; 饭店管理者; 认同差异
1前言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日益加剧,与此相关的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对话的重要砝码。为应对这一挑战,2009年底,我国政府提出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标志着我国将正式进入碳排放总量控制时代
①
。同年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颁布,明确指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提出推进节能环保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任务之一②。这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饭店业作为我国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魏卫,等,2010),近3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饭店业的能耗状况不容乐观。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而住宿餐饮业是其节能的重点之一赵焕焱.低碳酒店的要求、重点、措施和案例[EB/OL].迈点网,http:∥info.省略/FamousColumn/2010413/1041365584.shtml.。刘益(2012)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度了2007年我国饭店业的能耗水平,发现,我国饭店业每万元总产出需消耗330.99千克标准煤,其能耗强度分别是同期日本、新西兰和卢森堡饭店业的3.13、5.20和3.92倍,而饭店顾客人均每天能耗约是城市居民人均每天能耗量的11倍。另一方面,就目前全国700余家绿色饭店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创建可帮助饭店平均节电15%、节水10%;若全国1.3万家星级饭店都进行节能改造,则每年节水量相当于20个杭州西湖解读中国饭店业绿色低碳化趋势[EB/OL].迈点网,http:∥res.省略/IndustryAnalysis/20101028/10102814167.shtml.。因此我国饭店进行低碳化改造工作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探讨客观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方法,以期促进我国饭店业的低碳化发展。
2文献综述
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有关饭店低碳化的研究现状,我们在EBSCO数据库中以“carbon”和“hotel/hospitality”为关键词,搜索1978~2011年发表的国外相关文献(2012-2-2),共得到402个结果,其中有360篇文章是2005年以后发表的,占总数的89.55%;同时,在CNKI中搜索1986~2011年以“饭店低碳/节能”为主题的国内相关文献,共得145个结果,其中2006年以后发表的文章共有119篇,占结果总数的82.07%。由此可见,自2005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饭店低碳化的研究大幅升温,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在碳计量方面,张吉鑫和郑晓卫(2009)构建了扬子饭店节能计算模型,包括建筑模型、气象参数、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空调系统参数及室内负荷设定参数等,并对扬子饭店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在碳排放方面,Yi Liqin(2011)通过对济南高星级饭店的能耗调研,发现高星级饭店服务产品的碳足迹的99%以上来自直接碳排放,而碳排放的非直接来源则与饭店的接待规模相关,饭店接待规模越大,其服务产品的碳排放也越大。
在碳减排意识方面,Zografakis等(2011)通过对克里特岛32家饭店的能耗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有87.5%的饭店管理人员对饭店节能可增加饭店利润达成共识,而仅有53.2%的饭店管理人员认为顾客在选择饭店时会考虑饭店的节能形象。Ali等(2008)通过对约旦饭店管理层的调研发现,除1星级饭店外,2~5星级饭店管理层都非常愿意对饭店进行节能改造,而在长期节能改造投资方面,4~5星级饭店表现出更高的意愿。Beccali等(2009)利用“三步法”对西西里岛的饭店进行了能耗分析,发现高星级饭店每床能耗、每房能耗及每过夜人次能耗远远高于低星级饭店,并指出饭店的节能改造需要各相关利益方的合作,包括决策者到最终用户。
在饭店低碳化路径及管理方面,洪文艺(2010)认为,低碳饭店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运营的饭店,并从低碳生产、低碳消耗、低碳管理、低碳服务及低碳形象方面提出了饭店低碳化的实现路径。黄建钢(2006)提出了饭店节能战略的管理思想,并指出饭店能源管理和节能战略可划分为能源使用管理、耗能设备的运行操作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三个基本环节。
在饭店低碳化影响因素方面,魏卫等(2010)认为,影响饭店业节能减排的5个主要因子是节能管理、经济因素、外在环境、信息交流和政府政策,并构建了饭店业推广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模型。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以为学术界对于低碳饭店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饭店能耗量成本控制及其对饭店利润的贡献、饭店服务产品碳足迹的测量与饭店规模关系等方面,从中我们能得到关于饭店碳排放评价指标的相关信息,比如饭店每房能耗、每床能耗及每过夜人次能耗等;而国内学者研究范围相对较广,主要集中在饭店低碳化路径、饭店低碳管理、饭店低碳化改造影响因素及饭店碳足迹计量模型等方面。但总体研究深度不够,对饭店低碳化发展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指标方面少有涉足,难以客观评价各饭店的低碳化水平。
本文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适合当前我国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考察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及其原因,以期丰富我国饭店低碳化的理论研究,为当前饭店低碳化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3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其主要步骤有:(1)提出评价指标;(2)数据收集;(3)数据分析;(4)确定指标体系;(5)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3.1评价指标的选择及量表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饭店低碳节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相关资深饭店业专家、研究者进行调研访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并吸收受访者建议的基础上,本文归纳总结出31项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并设计成结构型量表,各评价指标均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进行计量(1表示“很不重要”、 3表示“一般”、5表示“非常重要”),赋值越高表明受访者认为该指标对饭店低碳化水平的评价效果越好。
3.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于2011年5月至7月进行,以国内外饭店研究者及粤港澳饭店高层管理者为主要调研对象(其地域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饭店管理人员主要包括总经理、工程总监和餐饮总监等饭店主要负责人。课题组通过与国际学术会议的与会专家座谈课题组通过参与2011年5月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2011世界酒店与旅游管理教育峰会”的方式,面对面采访了19位中外学者,得了其关于饭店低碳评价量表的看法和建议。、实地调研访谈在对饭店管理人员的实地调研中,课题组得到所调研饭店高层的支持,采用了座谈讨论(通常时间为1.5小时左右)、结构性深度访谈、考察与问卷结合等方式,所得数据能反映饭店管理人员对评价指标的客观意见。等方式,共派发问卷100份,回收89份。剔除填答不全的以及绝大多数答案同一的无效问卷,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和82%。此次调研在地域上包括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及澳门等地;在饭店星级上,主要集中在3、4星级饭店,基本能反映珠三角地区中高星级饭店
高层管理人员对饭店
低碳化指标的看法。同时本研究结合了饭店研究者与管理者两方面的观点,样本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4数据分析结果和指标体系的构成
4.1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
首先对所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近似卡方值=1232.483(自由度df=465),显著性概率Sig =0.000
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所选31个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提取公因子。经过4次正交旋转后,删除了“饭店有自然采光设计”等10个因子负荷量小于0.5的评价指标,最终保留了21个评价指标(见表1)并从中提取出6个公因子,每个公因子特征根都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8.117%,保留了原始数据中大部分信息。各指标在相应的公因子上有较大的负荷量(0.537~0.880),因子聚合度较好,同时此次调研问卷总体信度为0.867,可信度较高。
4.2指标体系的构成
通过上述过程提取的6个公因子即为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6个维度。按各个维度所含评价指标的共性对其进行命名(见表1):第1个维度所含的5个指标主要反映了饭店碳减排的相关措施,可命名为“碳减排措施指标”;第2个维度所含的4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低碳化的运营管理,可命名为“低碳管理指标”;第3个维度所含的4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对顾客的低碳引导和宣传工作,可命名为“低碳引导指标”;第4个维度所含的3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的碳汇能力,可命名为“碳汇指标”;第5个维度所含的3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能耗情况,可命名为“碳排放指标”;第6个维度所含的2个指标主要反映饭店使用能源的构成,可命名为“碳源构成指标”。
5指标维度的重要性比较及分析
5.1低碳管理、碳排放及碳减排措施是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重点
在所建指标体系中,按各维度得分均值的高低,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低碳管理指标(4.3254)>碳排放指标(4.1827)>碳减排措施指标(4.1726)>低碳引导指标(3.8562)>碳汇指标(3.6256)>碳源构成指标(3.3288)。其中,低碳管理指标、碳排放指标及碳减排措施指标的均值均超过4,标准差在0.7~0.8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不论是饭店管理人员还是研究者都很重视饭店低碳管理工作,而且对能耗的相关收益成本指标非常敏感,尤其重视饭店设施设备的控制和保养,因此在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时应重点关注饭店低碳管理、碳排放和碳减排措施这三方面的指标。
5.2饭店的低碳引导措施还需拓展与加强
由表1可知,在维度3“低碳引导指标”中,饭店管理人员与研究者对“客房有节约能源提示卡,提倡棉织品一客一换”、“饭店给予客人绿色消费优惠激励”和“饭店定期开展绿色宣传、教育及社会公益活动” 3项指标的认同度较高,其均值在3.8~4.1之间,这也说明饭店在实施以上措施时得到顾客较多的支持。而“餐厅和客房不提供一次性消耗品”得分最低,为3.589,说明目前饭店还无法顺利实行这一措施。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半是消费者在思想上认同低碳观念但在行为上却表现滞后,不愿意改变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因此饭店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采取相关引导措施,比如加强低碳环保宣传或采用更灵活的低碳消费激励方式,以提高顾客对饭店低碳化的支持度,从而促进饭店向低碳化发展。
5.3室外绿化是当前饭店的主要碳汇方式
在维度4“碳汇指标”中,“饭店室外绿化率”得分3.9,比 “饭店每床位公共绿地面积”、“饭店有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做法”的得分高出0.4~0.5分。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这是由于饭店室外绿化为当前饭店主要碳汇方式所致,对饭店业内人士来说,该指标较能反映饭店碳汇能力,因此得到了较高的认同度。
然而垂直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应该受到进一步重视。我们认为,饭店可以采用屋顶绿化、壁面绿化、围栏绿化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的垂直绿化方式来提高饭店的碳汇能力,既能达到饭店低碳化要求,又能增加饭店建筑的美感,给顾客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尤其是在饭店空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垂直绿化在饭店低碳化进程中值得推广。
5.4对碳源构成指标的认同度存在分歧
从表1可知,维度6“碳源构成指标”均值仅为3.3,为所有维度中得分最低,且标准差超过1。这说明业内人士认为碳源构成指标尚未成为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方面,且在对该指标的认同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经访谈我们了解到,之所以碳源构成指标得分不高,主要是因为目前饭店业以使用电能为主,较少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而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还无法完全满足饭店的需求,且改造费用相对较大,政府方面亦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因此饭店业内人士对此认同度不高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6相关群体对饭店低碳化评价指标认同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相关群体对各评价指标的不同看法,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分组管理,即:先从职业属性上将样本分为“饭店管理人员”与“研究者”两组,并对比这两组样本在各项指标上的均值(见表2,左部4列数据);然后,再从地域属性上将“饭店管理人员”细分为“港澳饭店管理人员”和“内地饭店管理人员”两组,并进行这两组样本的各项指标均值比较(见表2,右部4列数据)。
6.1饭店管理人员与研究者认同差异分析
从表2可见,除碳源构成指标维度外,饭店管理人员对其他各指标维度的认同度都高于研究者,特别在碳减排、低碳管理及碳排放维度上其均值(4.24;4.45;4.29)较研究者的均值(3.99;3.97;3.88)高出0.3~0.5分之多。细看各项具体指标,除维度6中两指标外,仅有3.2“饭店给予客人绿色消费优惠激励”和4.2“饭店有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做法”两项指标的均值为研究者高于饭店管理人员。而对于碳源构成指标,则是研究者的认同度大于饭店管理人员。研究者尤其看重指标6.2“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使用比例”(4.00),远高于饭店管理人员的认同度(3.33)。经访谈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饭店管理人员与研究者对饭店低碳化评价指标认同的出发点不同。
饭店管理人员的出发点侧重于饭店经营实践,非常重视与饭店经营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因此该组样本在维度1、2、5上均值较高;而对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使用比例”这一指标,由于珠三角地理气候、政策支持力度及改造成本费用等原因,饭店管理人员在使用新能源技术方面动力不强,因此对其认同度不高。
研究者主要从理论角度出发考虑各指标对饭店低碳化的评价效用,更重视饭店低碳化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改造措施,认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的使用是必然趋势,从长远来看,“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使用比例”应该成为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6.2港澳与内地饭店管理人员认同差异分析
从表2可知,“内地饭店管理人员”样本组在所有维度上的均值均高于“港澳饭店管理人员”样本组,尤其在低碳引导指标、碳汇指标和碳源构成指标3个维度上两组的差异较大。
(1) “低碳引导指标”维度。在这一维度,港澳饭店样本组的均值为3.53,而内地饭店样本组的均值达到4.07。由于港澳地区饭店没有开展绿色饭店的认证和宣传,从业人员对饭店节能降耗的认识有限;且港澳地区客源充足,饭店房价水平和营业收入水平高,单位收入能耗相对不高,所以能耗成本不足以引起管理层的充分重视。此外,港澳地区饭店顾客中心的理念较之内地更为强化,对于客人习惯的(未必是合适的)饭店低温环境更多的是给予满足、迁就而不是对顾客进行低碳化方向的引导。(课题组调研实测结果发现,港澳地区饭店内的夏季环境温度通常比内地饭店低2~4度)。与此相比,近些年,内地政府、企业及学者们大力倡导的绿色饭店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了较多顾客的认同。另一方面,相对于港澳饭店而言,内地饭店房价水平、营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有效控制包括能耗在内的营业成本是内地饭店业提升利润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内地饭店对顾客进行低碳引导的意愿更强、行动更积极。
(2) “碳汇指标”维度。港澳饭店样本组在此维度上的均值为3.26,而内地饭店样本组的均值达到3.8。这种认同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港澳饭店的空地面积有限,绿化工程难以实施造成的。因此我们建议在编制港澳地区的饭店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时,碳汇指标权重可适当降低,以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3) “碳源构成指标”维度。港澳饭店样本组在此维度上的均值为2.75,远低于内地饭店样本组的3.36,而观察其中两个指标的均值可看出,其差异主要是在指标6.2“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饭店使用比例”上。分析发现,之所以港澳饭店管理人员对这一指标的认可度较低,是因为:港澳地区作为消费为主的城市,基本没有节能设备制造企业,而特区政府有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一项新技术只有通过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检测之后才允许被推广,因此新能源产品(如太阳能等)的初期引入与运用的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到目前为止港澳地区尚无进行太阳能改造的示范饭店,饭店管理人员对其缺乏深入的了解。而内地情况则不相同。以珠三角地区为例,该地区有大量的节能设备生产企业,有些企业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让一些饭店先免费使用太阳能等节能产品,通过节能效益分期偿还设备投资,解决了部分饭店资金的困难,使得许多节能新技术能够较快地运用于饭店经营之中,产生了一批节能示范饭店,由此大大提升了饭店业对新能源技术的认识。
7总结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以国内外饭店研究者和粤港澳地区中高星级饭店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采集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所建指标体系的分析,认为碳减排措施指标、低碳管理指标及碳排放指标是评价饭店低碳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本文分析了相关群体对于饭店低碳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认同差异,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从理论及实践层面丰富了对国内饭店低碳化问题的研究。
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对内地饭店的调研范围仅在粤港澳地区,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适合其他地区饭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第二,本文
重点构建了饭店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可以作为后续的研究之一;第三,由于此次调研对象主要考虑对饭店决策有影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尽管调研比较深入,但样本量相对不大,今后还可以考虑在更广范围补充样本量,以验证相关结论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Ali Y,Mustafa M,AlMashaqbah S,et al.Potential of energy savings in the hotel sector in Jordan[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8,49(11):33913397.
[2]Beccali M,La Gennusa M,Lo Coco L,et al.An empirical approach for ranking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saving measures in the hotel sector[J].Renewable Ener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34(1):8290.
[3]Yi Liqin.The Analysis on Carbon Footprint of Catering Products in Highstar Hotels during Operati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in parts of Highstar Hotels in Ji’nan[J].Energy Procedia,2011,5:890894.
[4]Zografakis N,Gillas K,Pollaki A,et al.Assessment of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of energy saving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hotels in Crete[J].Renewable Energy,2011,36(5):13231328.
[5]洪文艺.饭店的低碳化(一):理念与问题[J].饭店现代化,2010(3):6062.
[6]洪文艺.饭店的低碳化(二):如何实现低碳化[J].饭店现代化,2010(4):6366.
[7]黄建钢.我国旅游饭店的能源管理与节能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6(10):228230.
[8]刘益.中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与低碳化经营路径分析[J].旅游学刊,2012(1):8390.
[9]魏卫,赵思香,杨新凤,等.酒店业推广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星级酒店为例[J].旅游学刊,2010(3):3540.
[10]张吉鑫,郑晓卫.上海扬子饭店节能改造能效评估[J].建设科技,2009(12):606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Hotel LowCarbonization
WEI Wei1, LEI Peng2, ZHANG Qio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huangzhou 510006, China;
2.Schol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h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factor analysis made by applying documentary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this paper took highstar hotels in Pearl River Delta as objects for setting up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hotel lowcarbonization, which consists of 6 first grade indexes namely: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Index, Low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Low Carbon Behaviour Guidance Index, Carbon Sink Index and Carbon Source Index, and 21 second grade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Index, Low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and Carbon Emission Index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in evaluating hotel lowcarbo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ample packets also indicates that certain differences of recognition exist between hotel managements and researchers, and between hotel managements of mainland and Hong Kong and Macao.
关键词产业结构; LMDI分解方法;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015-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CO2排放仍保持快速增加态势,控制和削减CO2排放形势十分严峻。产业结构变动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对碳排放增加或减少有重要影响,但具体程度究竟如何,以及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将对碳排放变动产生何种影响,值得进一步定量分析。本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Log Mean Divisia Index,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方法),对1996-2009年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之前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贡献进行了预测。
1文献回顾
一般地,节能减排主要手段包括技术措施、结构措施和管理措施,如果将管理措施纳入广义的技术措施之中,则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是两大类:技术的和结构的。当然,这里的结构既包括产业结构,也包括能源消费结构,但产业结构调整是结构措施的主要方面。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但单位GDP能耗却呈下降趋势,由此导致我国碳排放量不断增长但碳生产率呈上升的趋势。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中哪个因素是决定性的:是技术的还是结构的?对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一种意见认为,结构调整是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因素,并对未来通过结构调整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持有乐观的看法。比如,史丹通过计量回归分析后认为,1980-1997年我国在能源弹性系数较小的条件下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主要是经济结构的变动降低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结构变动对我国的能源消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使煤炭消费需求大幅度下降,工业比重的上升拉动了石油的消费需求,电力将因结构的变动和经济总水平的提高而成为中国的主要消费能源[1]。张雷、黄园淅认为,即随着工业化从初始走向成熟,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有一个从快到慢的减速过程,并且由此导致单位GDP的能耗由升到降局面的形成,其中,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至关重要。通常结构演进的能源消费加速效应发生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主要是由制造业的发展所造成的。一俟进入成熟阶段后,结构演进的能源消费减速效应便日趋明显起来,其关键则是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在长期一边倒的部门发展政策影响下,刚性演进特征极大地制约了国家产业结构节能效应的发挥,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2]。张雷、李艳梅、黄园淅等构建了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单位能耗和能源结构—碳排放3个联动模型,进行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三者的行为特征分析,认为产业结构演进决定能源消费增长基本走向;二产绝对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极大地延缓了单位GDP能耗倒“U”字型变化的过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奠定了国家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格局。推动结构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判断,未来20-30年,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前者的贡献度可能达到60%,后者的贡献度可能在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