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排放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排洪越来越受关注,排水管道的设计、施工、维护更显重要。在管道安装中,采用直埋的方法最为普遍,而直埋管道的基础对不同地基、土质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1、锦州世园埋地管道基础的特点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位于锦州渤海湾北部,附近海域为敞开浅水海湾,2012年以前为废弃的养虾池,闲置海滩,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海上园林博览会,锦州世博园由“沧海”到“桑田”只用了420天,对闲置的盐碱滩地进行了再利用、再开发。园区对管道地基全部进行了处理。此地区土质多为潮黄土、山沙土、黑地和淤土。
2、埋地管道软基处理的方法
2.1产生原因
本地区软土天然含水量大、可压缩性高、承载力低,这种软土广泛分布于我市沿海开发区。由于软土层的以上特性,在软土地基上敷设管道时,必须重视地基的变形和稳定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埋地管道安装在道路的一侧,当管线软基压缩沉降时,管体上部受覆土车辆荷载或土体侧向位移的作用而产生纵向弯曲,致使管道失稳,在最薄弱处产生破裂而漏水。另外,此园区为回填土,在局部有大石块的管基或管渠交叉处,普通铸铁管或UPVC管易断裂。因此需要视情况对地基进行处理 。
2.2. 预防措施
①、素土基础:是先挖除基坑下的部分或全部软弱土,然后回填素土并分层夯实,对管径不大的管道基础常采用素土基础。
②、 混凝土基础:适用于处理l~4米厚的软弱土层。管道基础是条形基础,作用于地基上的力也比其他建筑物小,表面的软弱土一部分已被去掉,所以常用混凝土基础来处理软土地区管道地基,以提高承载能力,减少沉降。缺点是属于硬性基础,伸缩性差,污水及环境温度变化大管道基础易裂缝。
③、砂或砂石基础。砂或砂石基础材料透水性大,软弱土层受压后垫层可作为良好的排水面,可以使基础下面的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速垫层下软弱土层的固结和提高其强度 ,避免地基塑性破坏。因此软土地基处理常采用砂或砂石基础。
④、深层搅拌桩:深层搅拌桩是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在地基深部就地将软土和水泥浆充分拌合后凝结成桩体,使土壤固结,以达到提高地基强度、改善其物理性质的一种加固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加固过程中无振动、无噪音、无环境污染,加固费用低,对土体无侧向挤压,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土,与钢筋混凝土桩基相比,具有节省大量钢材、降低造价以及提高地基强度等优点.在沿海城市的滨海地带和现代沉积潮滩中都有饱和软土分布。
⑤用换填法做管基:当槽底为淤泥时,用块石压淤,上用粗砂或石屑找平,分层夯实,处理厚度根据计算设计。
换填计算方法:根据规范GB50007-2011对条形基础计算
(5.2.7-2)
根据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地基的特点,排水管道基础处理设计换填与砂石基础结合的方法:采用了机动车道部分保证抛石深度1米的方法,抛石粒径不大于500mm,最小不小于20 mm,大于300 mm的粒径含量不得超过15%。抛石宽度按实际沟槽宽度,抛石上铺200 mm厚规格为10~15 mm天然级配砂石料或5~40 mm的碎石,其密实度应达到85~90%。抛石施工时分两层夯实,抛石后无汽车荷载部分120KPa,有汽车荷载部分150Kpa。机动车道下采用管线沟槽水撼砂回填,回填撼砂标高至道路路床上100mm;步道下管线沟槽采用开挖后的良质土回填,回填高度为步道结构层下.良质土是指粒径小于0.075mm粗颗粒土、中砂、粗砂、砂夹土、土夹石。采用这种设计之后,世园会建设及使用期间,反应效果良好。
3、软土地基中管道管材的选择
软土地基中较常用的几种管材为钢筋混凝土管、钢管、玻璃钢管和塑料管。在软基上安装管道,须慎用管材,因其关系到投资和工程质量,影响今后的安全运行和维修工作。 3.1、管材的强度
主要是抗压、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塑料管的环刚度),标志着管道抵抗外加荷载的能力的大小。管材的断裂伸长率、回缩率、冲击韧性表示管材抵抗变形能力和动力荷载能力的大小。它们都是管材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
管材性能比较:
抗拉强度:HDPE塑料管>球墨铸铁管>钢管>混凝土管
抗压强度:钢管>球墨铸铁管>混凝土管>塑料管
冲击强度:塑料管>钢管>球墨铸铁管>混凝土管
3.2、管材的接口形式
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承插式橡胶圈柔性接口,密封性、抗渗抗漏性较好,保证了管道必要的纵向收缩和接头的转动。
钢管多为焊接连接,大直径钢管现场焊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且要对焊缝处作防腐处理,为管道腐蚀最严重的部位。玻璃钢管采用密封圈承插连接、承插粘结、法兰连接。HDPE管有热熔焊接、电熔接 、法兰连接。接口密封性能好,不渗漏,施工方便。
3.3管材的抗震性能
预应力管和钢管的抗震性能较好,离心球墨铸铁管其延伸性和抗震性能突出;关于pe管材的抗震性能,业内人士的认识比较统一,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优质的耐刮伤能力,大多PE管材容易移动、弯曲和穿插,铺设路面沉降也不容易造成断裂且抗震能能较好。在欧洲管道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美国十几年来各种塑料管道产品中应用范围最广的管道产品。
3.4耐腐蚀性能
钢筋混凝土管和塑料管的使用年限一般在50年以上,铸铁管有着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辽宁省内多项给水工程都超过了50年,管道状况仍然良好。钢管耐腐蚀性能较差,一般只用 20年左右。
3.5管道施工因素
施工方面的难易很大程度上受到管材自身重量的影响,影响施工速度;从重到轻顺序为:钢筋混凝土管、球墨铸铁管、玻璃钢管、钢管、塑料管。
接口技术: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形式,施工方便,连接只需要使用简单的工具,不受气候和温度等的影响,另外由于接口具有柔性,在遇到地形发生变化时,埋在地下的管道沿轴线允许偏转一定角度,故管线遇到小的弯度时,可以不使用管件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地调整。可以保证施工进度。而铸铁管质量重,运输和施工都不便;管材属于刚性接口,需要石棉水泥填打,工期长且受气候的干扰。钢管一般采用焊接连接 ,大直径钢管现场焊接质量难以保证,底部较难焊接。
3.6经济比较
管道建设费用包括管道建设的一次性投入 (如管材费用、施工费用、运杂费和防腐费)和 日常运行维护费用。而一般工程中管道占总投资的60%以上。钢筋混凝土管价格较低,钢管较高,玻璃钢管和塑料管价格偏高,UPVC管用在大口径管材 (500mm~800mm)时并不经济,而HDPE管越大管径的价格与钢筋混凝土管差距越小,故大管径塑料管采用HDPE管性价比高。
结合以上多种因素,世博园地下排水管线主要采用HDPE管和钢筋混凝土管。污水普遍采用HDPE管,水力条件好,其使用寿命大于钢管,适于在腐蚀性土壤中应用,是一种很有竞争力的管材。钢筋混凝土管抗压性能好,故机动车道下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参考文献
一、前言
低碳旅游指的是建立在低碳排放、高效收益、节能减排、降低污染基础上旅游模式,节能减排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应通过提高旅游业管理力度,降低旅游污染排放,实现绿色旅游,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保障。低碳旅游是一种基于资源保护的旅游理念,满足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和资源等方面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低碳旅游模式为出发点,探讨低碳旅游模式构建方法,提出不断发展低碳旅游的
路径。
二、以节能减排作为低碳旅游模式构建原则
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应以资源节约为原则,将低碳贯穿于旅游中,包括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建设及服务,都应突出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核心要素,细化到旅游中的吃、穿、住、购、游等方面,避免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以免旅游污染排放过多,影响生态环境平衡,与环境保护相互冲突。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如减排技术、降低碳排放的智能化技术以及有效的新能源技术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较慢,先进技术较少,导致我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旅游业污染排放较严重。应针对该现象,对低碳技术进行创新、研发出符合低碳旅游需求的新型技术,并提高推广力度,扩大节能技术应用范围,一改以往高污染的局面,降低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减少旅游污染,实现低碳旅游,确保生态平衡,保护家园。低碳旅游应重视住宿、交通以及餐饮等方面的节能减排,并以此作为低碳旅游构建工作的重点,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旅游中各个环节,落实节能减排,降低旅游住宿、交通以及餐饮等碳排放或其他污染排放。另外,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旅游规划的信息化水平。如3S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时空分流导航技术等,将这几种技术进行集成,从而建构低碳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对低碳旅游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集监控、管理、信息为一体的低碳旅游管理平台,创新旅游业管理模式,从而降低旅游污染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业管理
水平。
三、构建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体系
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体系,是构建低碳旅游模式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在低碳旅游体系中贯彻低碳旅游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制定低碳旅游实施策略,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进行低碳旅游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明确旅游者在这个过程中所肩负的职责及其需要为该体系构建付出的努力,明确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低碳旅游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旅游碳排放,减少旅游污染,构建低碳旅游模式。首先,政府应彻底贯彻低碳策略,针对旅游污染,制定旅游碳排放标准,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加强旅游业管理,确保低碳旅游模式的有效实施。其次,地方政府应对当地的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和了解,针对旅游业中存在的碳排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进一步降低旅游污染排放,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根据政府相关政策,提出低碳旅游实施方法,在各个相关部门中分配低碳旅游模式构建任务,监督任务落实情况,并提高部门管理水平,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全面落实低碳旅游。最后,技术研发部门应提高研发力度,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节能技术的国际性,不断研发新的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并加大推广力度,确保节能减排技术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旅游企业也应做好低碳环保工作,提倡节能减排,在旅游产品生产及旅游地建设过程中,降低碳排放量,尽量生产低碳旅游产品,降低高碳产品生产量。旅行社应做好旅游者的节能减排工作,向旅游者贯彻低碳旅游的概念,使其积极参与到低碳环保的过程中,约束自身行为,坚持低碳旅游方式,在购物、旅行、住宿以及饮食方面,做到节能减排,从而降低旅游业碳排放污染。应充分利用政府、相关部门、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全面贯彻低碳旅游方针,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
四、做好旅游规划化工作
旅游规划工作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合理开发旅游地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节能。若旅游开发不合理,将会导致旅游污染增加,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浪费资源,危害性较大。因此,应重视旅游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坚持科学的规划原则,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规划,并做好实地勘察和数据采集工作,全面掌握旅游地区的社会关注度、技术条件、经济水平以及环境资源等相关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旅游开发的主要目标,设计旅游规划计划,根据旅游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规划方案,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审查,经过专家评估合格后,再进行审批。在旅游规划时,应注重时间和空间的动态性和静态性,对人流分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分析旅游景点人流聚集规律,并对景点游览线路进行优化,根据空间定理,对景点车辆和游客进行分流导航和合理调度,确保其分布均匀、活动有序。另外,还应对景点车辆和游客进行引导,提高旅游景点管理力度,避免旅游高峰期服务质量欠佳、游客拥挤、车辆堵塞等现象,导致景区安全隐患、碳排放上升、污染量增加等问题
出现。
五、降低旅游交通的碳排放量
相关调查表明,在旅游业中,交通碳排放量占污染排放的40%,航空运输低排放量最大,约占交通碳排放量的50%。随着家庭汽车的普及,交通气体排放量也越来越高,2012年的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1年,增加了13%,旅游交通约占其中的25%,交通碳排放是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旅游业构建地毯旅游模式,应做好交通碳排放控制工作,尽量降低交通碳排放量。因此,应对旅游交通进行合理规划,尽量降低交通资源耗损,实现旅游绿色交通。航空运输方面,应对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如燃料、电能、热能等资源,并根据旅客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航班,尽量避免供大于求的局面,减少一些旅客较少的航班飞行次数,提高航空运营的整体效率。另外,应向旅客推广长途汽车、火车、高铁等运行方式,提高运输效率,积极应用新型能源车、电动汽车、清洁能源汽车以及超级电容车等交通方式,降低旅游交通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在旅游景点内,应制定交通规则,禁止机动车进入景区内,并在景区中设置自行车租借点,推广自行车交通,或采用电瓶车及环保观光车等新型节能交通工具作为景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另外,还应在景区内设置徒步旅游、山水生态游等低碳交通设施,优化徒步旅游路线,鼓励旅客徒步浏览景区风景,或在景区内设置生态交通地点,乘坐公共交通,采用电动车或中巴等交通工作进行协助换乘,尽量降低旅游交通污染排放,做到绿色交通,减少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实现低碳旅游。
六、严格控制旅游餐饮住宿碳排放量
相关数据显示,在旅游行业中,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因此,应将旅游餐饮和住宿列为低碳旅游中的重点工作,严格控制旅游餐饮住宿碳排放量,降低旅游污染率。调查指出,餐饮消耗的能源相当于普通饭店营业额的五分之一,百分比约为20%,在星级饭店中,约占10%~15%。若饭店内设置中央空调,则该饭店的空调耗电量相当于总电量的一半或以上,照明耗电量高达30%,相当于城市居民用电的15倍左右。一些星级饭店的耗水量巨大,一间客房的平均日用水量就相当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的5倍左右。住宿在建筑方面消耗的能源量较大,且其用水、供热以及电器、照明和空调等能源耗损较多,且水资源和电资源利用时,未能充分使用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因此,能源耗损量难以降低。很多高级饭店和宾馆,强调奢侈和豪华风格,住宿耗能明显高于其他建筑。降低旅游住宿能源耗损量,是低碳旅游中的重要工作。我国星级宾馆平均一天消耗120万套一次性洗漱用品,总额约为22亿元,资源消耗量巨大,已经发展成一种资源浪费现象。因此,控制旅游住宿碳排放量,减少能源耗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在餐饮行业中宣传低碳理念,并针对能源浪费现象,展开一系列的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以及节约能源等工作,并大力推广节水、节电等节能技术,推广智能控制和变频等先进技术,采用太阳能产品和节能灯,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低压节电,降低用电量,减少旅游住宿餐饮碳排放量,加大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范围。在旅游住宿建设中,应尽量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延长建筑使用期限,提高建筑的利用率,对于一些可再生资源,应进行循环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加大建筑绿化面积,做好基础建设工作,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降低建筑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提倡环保旅游,鼓励游客自带沐浴露、洗发水、牙膏、牙刷等,减少宾馆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减低资源耗损,采用真正的低碳旅游
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以节能减排为原则,构建低碳旅游模式,建立完善的低碳旅游体系,做好旅游规划工作,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尽量降低旅游交通的污染排放量,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减少资源使用量,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在旅游开发建设中,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发挥资源最大化效应。在旅游高峰期,应全面分析旅游客流量变化规律,优化旅游路线,提高旅游景点管理水平,避免人流量聚集增加旅游碳排放量,提高低碳旅游效应。另外,还应做好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的碳排放控制管理工作,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降低旅游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彻底贯彻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园区;指标;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产业园区是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践行低碳经济的基本单元,《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初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等均将低碳产业、低碳园区的建设提上了规划议程。低碳园区作为统筹兼顾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组织形式,是解决与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复杂问题(如资源、环境等)的关键。通过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逐步减少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控制耗能产业规模,使园区规划适应城市低碳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能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因此,低碳产业园区将成为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是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和战略机遇。
1 产业园区低碳标准制定
低碳产业园区标准应适用于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与验收。根据产业园区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以及整个园区生命周期过程的关键温室气体排放环节,本标准拟由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以及温室气体中和四个部分组成,并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指标。标准的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主要包括 :
1.1 范围。标准适用于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与验收。所规范的内容将涉及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以及整个园区生命周期过程,覆盖产业园区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物质材料消
耗、仪器设备投入、废弃物处理处置、景观绿化六大温室气体排放或中和活动。
1.2 园区低碳经济发展。产业园区的存在是为了发挥集聚优势和产业优势,最大程度的创造经济利益,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低碳园区作为产业园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它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仍然是经济发展,不过这种经济发展是在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碳排的模式下实现的。因此,即使是在以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为主要评估目标的指标体系中,也应该考虑产业园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兼顾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本标准拟从能源消耗产出、资源消耗产出和气候变化产出的角度出发设置评价指标来对产业园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衡量。
1.3 园区温室气体排放。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可以最直观最清晰的反映出园区的低碳现状。产业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园区的规模密切相关,从排放强度、排放密度等角度来衡量园区的排放水平更加具有参考价值。本标准在指标设置上拟覆盖产业园区的整个生命周期,综合衡量园区在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物质资料投入、仪器设备投入和废弃物处理处置等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活动,重点选取各过程中的重点排放活动。
1.4 园区低碳技术。产业园区的低碳技术水平主要是指产业园区在建设和运行中选取的物质材料、仪器设备,以及采用的工艺技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先进程度。本标准拟从设施完善程度、低碳材料比重等角度出发设置评价指标来对产业园区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物质资料投入、仪器设备投入和废弃物处理处置等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进行衡量。
1.5 园区温室气体中和。产业园区温室气体中和水平用来衡量产业园区碳汇建设情况及其对园区温室气体减排所做出的贡献。在指标的设置上拟考虑园区绿化程度和碳捕捉、封存技术运用等情况。
1.6 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常见指标的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以行政管理部门相应的指标数据和计算方法为准。园区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将以本标准构建过程中建立的园区低碳测评方法为准。
2 低碳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2.1 合理规划园区产业结构,严格建立企业准入制度在低碳发展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的专项规划和自下而上的试点实践总结相结合。在产业园区中,入驻企业同时扮演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它们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伴随着与外界部环境大量的物质能量交换,而这种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就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合理规划园区的产业结构,在入驻企业之间建立起物质能量的流通路径,既可以通过缩短流通距离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又可以减少相应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这就要求在园区立项的初期就明确产业定位,完成主导产业和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关系梳理,在考虑经济产出的同时将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也纳入规划内容,尽量在园区设计层面就实现园区的低碳。
在明确了园区的产业结构之后,还要根据所规划的产业制定相应的企业准入制度。在园区范围内将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各项技术指标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和产品生产链,随着低碳技术的发展,实行逐步收紧的企业入驻标准。
2.2 科学控制园区建设排放,全面打造园区低碳建筑产业园区建设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比较集中,且密度和强度较大,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应该引起园区建设和管理者的重视。建筑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和仪器设备的上游生产环节、运输环节,以及施工现场的电力、水资源消耗。由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控制园区建设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 :
2.2.1 就地取材,减少建筑材料运输过程的排放。建筑材料,尤其是构成建筑物主体的建筑材料具有用量多、体积大的特点,采用长距离和短距离运输方式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差距相当可观。尽量选取园区所在地区常见的易得的建筑材料,既可以减少运输费用和运输耗时,又可以减少相应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
2.2.2 增加低碳建材。再生建材的使用比例,减少建筑材料上游生产过程的排放。在综合考虑建材性能和经济成本之后,决策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倾向于低碳建材或者再生建材。通常情况下,低碳建材和再生建材意味着在生产环节所投入的资源和能源较普通建材
少,但技术含量有所增加,所以具有优良性能和低廉价格的双重优势。
2.2.3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提倡安全低耗的施工方式。在进行工程招标时,应对于园区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实施机制进行严格把关,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的按时完成,杜绝后期赶工导致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应尽量减少夜间施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电力资源消耗和噪声污染。
2.3 不断完善园区日常管理,积极构建低碳管理体系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对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有利于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设。从产业园区运行阶段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两个角度继续践行园区的低消耗和低排放。园区管理者要对园区入驻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保证入驻企业在经过严格的准入制度进入园区后仍然保持着必要的低消耗与低排放状态,杜绝“伪低碳,真高排”现象的发生。对产业园区的公共区域进行管理和维护是园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管理者可以通过合理控制园区公共区域能源资源消耗、加强主体建筑和公共区域维护来直接减少园区运行管理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加强节能减排教育宣传等方法来间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2.4 深入推进园区绿化建设,多渠道增加园区碳汇目前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还处于论证阶段,对于其实施效果和成本是否合理的问题还处于争论中。产业园区的碳汇建设主要还是依赖绿化面积的增加和吸收强度的提高。目前增加绿化面积的渠道主要有实施园区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既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吸收面积,又美化了园区的自然环境。而提高吸收强度则主要依靠提高园区绿化植物的丰实度,通过增加吸收能力强的植株的数量以及建立复层种植群落来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全寿命周期理论、选择应用碳排放量化方法来研究典型城市住宅碳排放问题,给出了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分析影响其各阶段碳排放的因素,以此提出城市住宅建筑节能减排的措施和改进对策的建议。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改进对策
1.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为止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2013年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得出,人类活动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大范围积雪、冰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温室气体则是引起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等气体,其中CO2对全球温室效益贡献率最大。而建筑业是一个需要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产业。据统计,中国能耗总量的27.5%是来自建筑业。随着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与城镇化速度的推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化面积不断增大。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建筑总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城市住宅建筑。因此,住宅建筑的节能减排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控制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2.城市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2.1各阶段碳排放来源
本文将本文将城市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建造施工阶段、使用维护阶段、拆除回收阶段三个阶段。在建造施工阶段中建筑材料的生产、机械、设备的使用以及材料运输会消耗能源,产生碳排放。在使用维护阶段包括建筑运营阶段中建筑照明、采暖、通风、空调等建筑设备能源的消耗。在拆除回收阶段中,由于建筑物拆除是由于爆破等使用的的施工机具会产生碳排放、以及回收产生的负碳排放量。
2.2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2.2.1建造施工阶段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来源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建筑材料、构件、设备的运输、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其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EJZ=EJC+EJX+EXC
式中,EJZ为建造施工阶段碳排放量(tCO2);EJC、EJX、EXC分别为建材生产、运输机械台班、施工现场管理活动碳排放量(tCO2)。
EJC=∑i=ni=1(AMZTi×fZTi)+∑i=ni=1(AMWHi×fWHi)+∑i=ni=1(AMTCi×fTCi)
式中AMZTi、AMWHi、AMTCi分别为建筑主体结构、维护结构、填充结构材料用量(t),fZTi、fWHi、fTCi为建筑主体结构材料、维护结构、填充结构材料碳排放因子,i―建筑材料种类。
EJX=∑i=ni=1(AMJXi×fJXi)
式中AMJXi为建筑施工、运输机械台班使用量(台班),fJXi为建筑施工、运输机械台班碳排放量因子,i为建筑施工、运输机械种类
EXC=∑i=ni=1(AMXCi×fXCi)
式中AMXCi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活动能源消耗量(t/kwh),fXCi为能源碳排放因子,i为建筑现场管理活动能源消耗种类。
2.2.2城市住宅建筑使用维护阶段
城市住宅建筑使用维护阶段包括使用过程和维护过程,其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ESYWH=ESY+ETH
式中ESYWH为建筑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量(tCO2),ESY、ETH为建筑使用过程、设备材料更替过程碳排放量(tCO2)。
ESY=∑i=ni=1(AMSYMi×fSYMi)+∑i=ni=1(AMSYYi×fSYYi)+∑i=ni=1(AMSYQi×fSYQi)+∑i=ni=1(AMSYDi×fSYDi)+∑i=ni=1(AMSYSi×fSYSi)
式中AMSYMi、AMSYYi、AMSYQi、AMSYDi、AMSYSi分别为建筑使用过程煤、燃油、燃气、电(kwh)、水能源消耗量(t),fSYMifSYYifSYQifSYDifSYSi分别为煤、燃油、燃气、电、水能源碳排放因子,i―建筑设备种类。
ETH=∑i=ni=1(AMTHJCi×fTHJCi)
式中AMTHJCi为建筑使用维护阶段替换材料、设备使用量(t),fTHJCi为替换材料、设备碳排放因子,i为替换材料、设备建筑设备种类。
2.2.3建筑拆除回收阶段
建筑拆除回收阶段包括建筑拆除过程与建材回收过程,其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如下:
ECSHS=ECS-EHS
式中ECSHS为建筑拆除回收阶段碳排放量(tCO2),ECS、EHS为建筑拆除过程、回收过程碳排放量(tCO2)。
ECS=∑i=ni=1(AMCSMi×fCSMi)+∑i=ni=1(AMCSYi×fCSYi)+∑i=ni=1(AMCSQi×fCSQi)+∑i=ni=1(AMCSDi×fCSDi)+∑i=ni=1(AMCSSi×fCSSi)
式中AMCSMi、AMCSYi、AMCSQi、AMCSDi、AMCSSi分别为建筑拆除过程煤、燃油、燃气、电(kwh)、水能源消耗量(m3),fCSMi、fCSYi、fCSQi、fCSDi、fCSSi分别为煤、燃油、燃气、电、水能源碳排放因子,i为建筑拆除结构种类。
EHS=∑i=ni=1(AMHSi×η×fHSi)
式中AMHSi为建筑回收材料量(t),η为建筑材料回收系数,fHSi为建筑回收材料碳排放因子,i―回收材料种类。
3.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1建造施工阶段
建造施工阶段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层高、建筑面积、选择低能耗材料情况、施工机械选择、能耗使用效率、运输方式、运输距离、工人操作技能、施工管理、施工企业资质等。
3.2使用维护阶段
为维持建筑的使用功能而采取了通风、照明、采暖、制冷、电梯等系统设备,其运行产生大量能耗和碳排放。其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密度、建筑面积等都是影响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3.3拆除回收阶段
拆除回收阶段碳排放包括拆除阶段能耗碳排放以及回收阶段负碳排放。其影响因素包括拆除方式、建筑类型、建筑面积、建筑层数、运输方式、废弃物处理方式、机械选择、回收材料系数等。
4.城市住宅建筑低碳对策分析
4.1推广低碳施工先进技术和低碳施工管理体系
实现建筑施工低碳化,需借鉴国、国内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同时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使用国家和行业推荐的节能降耗的产品,如施工现场全面使用节能照明灯,选用高效机械设备等。建立系统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施工规划、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同时各参与方应以积极配合与监督施工企业现场的低碳施工执行情况。
4.2推动建筑能源价格改革
通过推动建筑能源价格改革,由按面积收费向按热量收费的同时,改革现行单一的价格政策,推行阶梯价格等价格制度。另一方面,增加对低碳能源的价格补贴,降低低碳能源的使用成本,促进建筑能源需求结构的清洁化、低碳化。
4.3培育居民低碳意识
从相关调查来看,住宅居民低碳意识均较薄弱。为此,可以采取创新宣传方式、加强示范引领、发挥社会低碳组织的力量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建立低碳社团等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宣传低碳意识、培育低碳文化的各类活动,营造先进的低碳意识与低碳理念。
5.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来源,研究其个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更进一步分析其碳排放影响因素。论述住宅建筑建筑节能减排对策,为我国住宅建筑碳排放测算以及低碳住宅建筑提供一定参考。(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IPCC.C1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5.for Policymakers[EB/OL].http//ipcc.ch/
[2]Leif Gustavsson,Anna Joelsson,Roger Sathre.Life cycle primary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of an eight-storey wood-framed apartment building[J].Energy and Buildings,2010,42(2):230-242.
[3]陈孚江,陈焕新,华虹,杨鸿翥,吴丽丽.建筑能耗生命周期评价.全国暧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4]王志刚,鄢涛.居住建筑能耗与各建筑因素关系分析.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2――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关键词】 军队工程 投资 低碳 措施
加强军队工程投资低碳管理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真正地实行低碳管理,就要将低碳措施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决策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后评价阶段都需要严格把关,实行精细化管理,将低碳管理应用到军队的工程建设上来。
一、重视决策阶段低碳控制
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于施工之前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投资合理性的前提,能否合理选择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投资合理与否。项目决策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主要因素有: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环境保护措施等。要加强军队工程项目投资的低碳管理,必须重视项目决策阶段的低碳控制,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减少碳排放费用指标体系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费用包括项目决策、实施、运营和报废处置阶段等的全部费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低碳技术所减少的碳排放费用。建筑全寿命周期减少的碳排放包括实施阶段的低碳材料、低碳机械、区内交通、绿化等降低的碳排放量;使用阶段节能、节水等降低的碳排放量;报废处置阶段采用低碳施工方法拆除、回收低碳材料和设备等降低的碳排放量。在评估工程全寿命周期费用过程中确立减少碳排放费用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效益,一是促使建设单位从长远角度来考虑运营成本,应用低碳技术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了生态效益;三是通过建立减少碳排放费用指标体系,是对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的贯彻落实,也为军队建设在低碳领域树立了良好形象,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量化工程投资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是投资效益中关乎到人类生存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反映投资的宏观效益,比用单纯的经济效益指标更为全面和客观,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难以量化,这制约着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为了能量化生态效益评价,我们可以引入模糊数学和不定性方法,即不确定性数学方法处理,将成本的定性估算结果表述为可以直观判断的数据结果。
3、进行科学论证,设定低碳目标
前期决策阶段是首要环节,建设单位与相关咨询单位对低碳项目开发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和社会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设定项目的低碳目标,最后做出投资决策。比如可以根据项目所在的环境条件,选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性能指标、绿化方式等主要措施和控制指标等。低碳项目的开发要求开发商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来设定低碳建筑目标,按此目标分阶段实施低碳控制。
二、加强设计施工过程低碳技术应用
1、实行低碳设计
由于设计费用占工程投资份额小,但对工程今后建设产生的影响巨大,在工程设计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先进性之间的关系,设计方案必须兼顾建设与使用、近期与远期的要求,还要考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费用,更要注重环境、生态、建筑、能源、材料和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可持续的场地规划与设计,整体区域多绿地少硬化、铺装的规划,节能墙体、低耗门窗、保温屋面的节能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和地热供暖系统等在建筑中的利用,节水设计等,都可以大量地减少因为加热和冷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果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注意建筑能耗的影响,在运营维护阶段就会出现能耗大、室内通风采光不好及在拆除报废阶段部分建筑材料不能回收利用等不良现象。规划设计阶段是低碳建筑总目标实现的主要阶段,使其具有可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为后续工作的进行做准备。其次,实行限额设计,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经费概算控制设计。建设单位要与设计单位签订限额设计合同,防止超限额、超标准设计,把初步设计及概算、施工图及预算控制在批准的项目经费概算之内。凡超过设计限额的,设计方案不予采用,设计费用不予支付。
2、实行低碳施工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是今后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军队有些项目也陆续开始建设低碳建筑,而施工阶段是对设计的实施,是形成低碳建筑的实体阶段,也是最终形成低碳建筑产品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质量控制及减少施工能耗(如建筑垃圾、噪音、粉尘、材料及劳动资源浪费等)来实现,根据绿色施工要求,编制施工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安排,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的质量及建筑物的低碳节能要求,能否做到施工过程中的人员、材料、机械的合理安排。比如施工中我们可以采用钢模钢管架取代木模板木支撑,减少木材的使用量;采用滑模施工取代传统的定型模板,减少模板的使用量和人员的劳动量;进行材料、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技术成熟、能源消耗低的材料和设备及当地可利用的材料,尽量使所有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减少外地采购材料的运输耗能。同时在施工中要严格加强低碳建材的质量控制,目前低碳建材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很多低碳建材市场还不规范,用非低碳建材冒充低碳建材,从而给低碳建筑的施工及使用留下隐患。
3、建立低碳施工评价体系
为了推行低碳施工,积极引导承包商与建设单位建立低碳施工评价体系,对低碳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综合评判。低碳施工评价体系的建立同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一样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实施低碳施工评价,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因此,首先需要回答诸如哪些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需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予以监督和评价?哪些应在招投标文件及工程合同中予以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低碳施工发展现状,需要明确选择哪些评价指标,各指标需要利用何种模型进行评价以及现阶段可接受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从而最终建立低碳施工的决策支持系统。其次,以低碳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推行低碳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低碳施工的健康发展,制定引导企业实施低碳施工的激励机制。还要对低碳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实施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低碳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低碳施工的内容要求,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工程运营融入低碳理念
在运营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单位的节能意识、对日常的维护管理以及低碳建筑拆除后的回收和循环使用技术的发展。例如定期对低碳建筑主体及设备的合理使用进行维修和养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低碳维护和管理对低碳建筑的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的维护主要是针对故障处理,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仅考虑经济效益,很少注意到设施设备的碳排放。低碳建筑的维护要求低碳管理,需要管理工作参与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建设当中,进行主动管理。维护管理人员应参与到节能设计和决策阶段或将信息及时地反馈其中,因为他们对项目运营过程中的能耗问题十分清楚,可以弥补决策和设计人员的不足,为运营阶段的低碳排放打下基础,将设计方案精品化。如营区的绿化建设以低碳排放为指导,优先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绿化,尽量减少使用人工草坪等吸附能力基本为零的绿化方式。在旧营区维护管理中可以通过一些低碳改造,实现绿色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低碳建筑的拆除报废,尽量做到废旧建材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生产材料时的碳排放。
低碳经济是继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之后的一次绿色产业革命,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出“高碳”时代,真正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决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于低碳经济政策的落实。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创建基于低碳的工程投资管理方法,推广低碳技术,定能实现军队的低碳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先君、罗远洲:工程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军:低碳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3] 解生涛: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应该注意的几个环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4).
[4] 肖俊华、柏红川、唐明雄:军队工程投资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军事经济研究,2011(4).
摘要: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下供应链运营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管理碳足迹、探讨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问题、考虑碳排放因素下的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低碳化的供应链选择以及供应链协调等诸多方面。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供应链运营
一、引言低碳时代的到来,已经在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竞争规则、成本构成、盈利模式和运营方式等。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考虑节能减排因素的同时,优化企业运营决策,协调整个供应链系统已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选择问题,这一选择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成功与发展。
二、供应链下的碳足迹研究Carbon trust(2006)指出任何产品的最终碳排放都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全过程的累积,应该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减少产品碳足迹。Sazvar(2014)也指出近年来消费者和法规都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将供应链的总成本与环境影响结合起来研究有关供应链方面的问题至关重要。使用供应链的思想管理产品碳足迹,发现供应链中产生碳排放的主要环节是如何有效控制碳排放,许多学者对供应链中碳排放的测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Cholette和Venkat (2009)对葡萄酒供应链中运输和库存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测量和研究。Keskin和Plambeck (2011)研究了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多个产品时,如何将过程的碳排放分配到各个产品上。Lee(2011)利用现代汽车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如何将碳足迹因素考虑到供应链管理中,并且在研究中指出:识别和测量出直接和间接碳足迹对降低供应链风险来说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设置测量的边界,对下游产品的使用和上游的投入进行碳足迹的管理可以有效减低减排带来的风险。Lee(2012)以汽车工业作为案例,研究了如何改善碳排放管理和发展清洁生产的问题,量化了企业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为供应链的低碳化提供帮助。
三、运输环节的碳排放研究许多学者对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进行研究,试图发现减少运输环节碳排放的有效方法。Wahab(2011)在一个两级供应链中,假设存在固定和变动碳排放成本,将环境影响考虑到最优生产和配送方案的制定中,以单位时刻的总期望成本最小为目标,得到了问题的最优解。Dekker(2012)系统总结了关于绿色物流运营管理的文献,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设施的布局、闭环供应链等,从中发现可以将环境因素考虑到物流运营方式选择中的领域。Pan(2013)利用企业真实的运输数据,计算了他们公路和铁路运输两种模式下的碳排放,发现采取运输方式合并的混合运输方式能使碳排放降低25%。Hoen(2014)研究了碳排放规制(排放成本和排放限制)对企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这些文献都是在供应链网络结构不发生变化下进行的研究,实际上供应链空间结构的再设计也是减少运输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考虑碳排放因素的供应链结构优化问题方面。Cholette和Venkat(2009)对葡萄酒供应链中运输和库存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测量和研究的同时,发现供应链结构会显著影响产品的碳排放。Cachon(2009)在研究碳排放因素对供应链运营决策的影响时,还研究了考虑碳排放因素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Ramudhin(2010)考虑碳市场敏感性和利用绿色供应链设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存在碳交易情景下的低碳化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Elhedhli和Merrick(2012)研究了在绿色供应链设计中考虑减少碳排放的问题,并且分析了碳排放和车辆负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碳排放成本将改变原有的供应链最优架构,因此在供应链的最初设计阶段就应该加入这一因素。在供应链运营管理中考虑碳排放因素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们的关注。Nagurney和Yu(2011)以时装供应链为例,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假设每个时装企业都是在追求利润同时也最小化他们的碳排放,求解模型得到了问题的均衡解,并利用数值算例说明了如和在总成本和总排放函数中考虑竞争机制。Plambeck(2012)通过大企业的实例,介绍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好处及如何通过运营管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Bouchery(2012)将可持续因素加入到经典的EOQ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多目标的库存模型,研究结果有助于分析不同规制的碳排放情况,帮助决策者做出快速的选择。Du(2013)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研究了由一个排放依赖型的制造商和一个排放权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成员的运营决策问题,并分析了排放权因素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结果和绩效的影响。Chaabane(2012)在可持续供应链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利用这种模型说明高效率的碳排放管理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成本和效率兼顾的的决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Benjaafar(2013)用相对简单的模型,研究了如何将碳排放规制加入到企业的运营决策模型中,以便于企业可以兼顾成本和碳足迹两方面的影响。Ji(2014)基于三重底线原则,考虑减少排放和减少污染的双重规制,研究了如何在生产、配送和处理阶段减轻环境影响,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供应链。还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供应链低碳化中的供应商选择问题。Shaw(2012)指出供应链在环境持续方面的能力依赖于供应链成员的购买策略,但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在成本、质量和提前期等方面,而没有给供应商的碳排放水平足够的关注,因此利用灰色AHP和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研究了供应商选择的问题,以使得供应链低碳化。Dou(2014)指出随着环境压力的逐渐增加,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已经认识到了通过绿色供应商参与绿色化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Kuo(2014)同时研究了考虑碳足迹的库存、车辆路径和供应商选择问题。
四、供应链协调研究
一般情况下,供应链各参与方都是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各自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但各自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往往使其选择的策略与供应链总体利润最大化时的策略不一致,甚至相悖,从而产生双重边际化效应。而通过激励或约束机制的设计可以使各参与方的个体理与集体理趋于一致。因此,供应链协调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担供应链成员的研发成本、努力成本等可以减轻投资方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解决供应链中常出现的搭便车效应,从而达到激励供应链成员的效果。在利用成本分担契约分担缺货成本已达到供应链协调方面,Leng和Parlar(2010)在多供应商和单制造商的供应链架构下,设计了回购和缺货成本供应链契约,研究了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成本分担契约在激励供应链成员提高创新水平方面,薛君等(2010)建立了知识创新成本模型,分析发现成本分担契约有助于提升系统的集成质量。Kaya(2011)在一个努力水平影响需求的供应链中,研究了成本分担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效果,并与其他契约进行了对比。此外,通过期权的购买也可以起到减轻投资方成本负担和减少供应链风险的作用。Zhao(2010)指出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零售商期望从制造商处订购产品时更具有柔性,另一方面,制造商又希望零售商能订购一个固定的量以便于安排生产,这样就产生了双重边际化效应,而通过期权的买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研究了期权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情况,研究发现,相比批发价格契约,期权契约总是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Liu(2014)进一步研究了当制造商和零售商存在风险偏好时,期权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情况。合理的利润分配必然是供应链协调的必要条件。Shapley值解是一种基于期望边际收入进行利润分配的方法,自1853年由Shapley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Zheng(2011)在一个第三方参与回收的闭环供应链中应用Shapley值法研究了供应链成员间的利润分配问题。Ghadimi(2013)在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值中,利用Shapley法研究了三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达到供应链的协调。关于低碳因素相关的供应链协调方面,Yang和Zhang(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到来带来了低碳供应链的概念,为了顺应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改变,企业需要采取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低碳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了低碳供应链管理中提高合作绩效的问题。Caro(2011)建立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模型,并研究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时的供应链联合减排问题。Du(2013)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研究了由一个排放依赖型的制造商和一个排放权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成员的运营决策问题,并分析了排放权因素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结果和绩效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下供应链运营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管理碳足迹、探讨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问题、考虑碳排放因素下的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低碳化的供应链选择以及供应链协调等诸多方面。虽然也有文献考虑到将碳排放因素引入到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中,但是还没有关注到当供应链中存在低碳和普通两种产品时的差别化定价问题、也没有关注到围绕供应链低碳化的减排和低碳宣传等问题、更没有通过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设计研究如何提高产品减排率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2]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 2011(1):132-136.
[3]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9):76-80.
[关键词]饭店;低碳行为;内部驱动因素;聚类分析;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3-0073-07
1、引言
随着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发展可持续旅游理念逐渐被广大游客以及旅游生产企业所认可,低碳旅游研究成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由于相对而言,旅游企业并非属于碳排放重点关注的产业部门,进而使得旅游业的低碳管理研究经常被忽视。在实践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低碳旅游相关意见和要求,如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关于推进节能环保的要求、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关于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的工作指南,这些文件的出台成为低碳旅游实践的助推力。
在中国旅游业中,饭店作为碳排放的重要行业,整体仍然处于高能耗阶段,日常平均能耗也远高于居民消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饭店环境问题在国外已经得到关注。阿尔瓦雷斯(Alvarez)研究了西班牙酒店的环境管理行为动因,认为企业管理技术与组织环境因素、外界因素一同影响环保行为;麦尔(Mair)研究了企业环保行为内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认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等是企业环保行为的内部动因。在我国,低碳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现路径和对策研究的理论探讨层面,王群、杨兴柱对国外旅游业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综述,对碳抵消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系统梳理,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框架。石培华等人构建了概念性政策框架设计思路,提出了旅游行业的减排措施。蔡萌、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为了深入研究饭店低碳行为的企业内部驱动因素,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星级饭店的问卷调查,研究饭店低碳行为的内部动力,为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诊断当前低碳实施问题提供借鉴,为政府实施低碳策略提供依据。
2、文献回顾和研究架构
2.1 饭店低碳行为
饭店低碳行为是旨在降低碳排放的饭店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行为。该行为对推进节能减排的低碳化、循环化发展,降低饭店运营成本,提升饭店的生态环保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饭店低碳行为复杂多样,很难一一列举,可以将其分类,再加以研究。根据企业环境行为的分类,可以将饭店低碳行为分为“硬件或技术”以及“软件或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硬件或技术”指直接用于减少碳排放的行为,如调整产品性质或是改善设备从而降低能耗;“软件或组织管理”主要指不直接影响碳排放,但是会影响现有行为系统的行为,如环境培训、上层管理支持。从行为的目的方面划分,可以将饭店低碳行为分为低碳控制行为和低碳保护行为。低碳控制行为旨在使企业的碳排放保持在一定规定范围内,如采用技术处理或设备对碳排放进行处理的行为。低碳保护行为是指减少碳排放产生的行为,它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提高原材料、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或其他防患未然的行动。从行为的执行层面划分,可以将饭店低碳行为划分为低碳投资行为、管理行为和缩减行为。投资行为指为了降低碳排放的投入及其购买提高产品和装置效率的行为;管理行为指日常重复性降低碳排放管理的措施,以及企业制定规章制度从而控制碳排放使用的行为;缩减行为是指有意识地为降低碳排放所做的努力,包括观念转变、企业建立低碳文化等。
除了以上3种分类方法,还有低碳设施设备及低碳实践水平等方面的划分。这些分类方法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不利于进一步研究的开展,下面将通过定量研究加以分类。
2.2 影响饭店低碳行为的内部因素
饭店低碳行为的内部驱动因素是指影响饭店低碳行为的自身特征或经营管理特征。企业的内部驱动因素在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受到研究者的探讨,本文汇总了部分文献的研究结果,就常见的几个影响因素如管理培训、技术设备、感知效益、企业社会责任、经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探求中国饭店企业低碳行为的内部驱动因素以及他们对不同类型低碳行为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助长了负面环境影响,因此,低碳导向和组织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而低碳行为需要管理者比普通战略和操作问题付出更多的关注。这有赖于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坚强后盾。卡西姆(Kasim)和威廉姆森等(Williamson,et al.)分别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环境行为的重要影响。同时,理理论对决策者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决策的影响作用也进行了论述。然而,也有人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如布拉姆韦尔(Bramwell)研究证明,丹麦的饭店低碳不是出于企业社会责任,而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和降低成本。
管理培训:沙玛(Sharma)认为,如果公司有环境保护方面规定,则更容易采取主动的环境行为。科尔达诺等(Cordano,et al.)也认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会积极地响应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也有研究证明管理学的组织行为对企业决策行为具有影响。亨利奎斯等(Henriques,et al.)在提出环保导向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同时,提出组织管理对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研究都表明,企业管理与饭店低碳行为可能有相关关系。
技术设备:莱茵斯(Lynes)提出企业技术设备对环保行为具有影响,技术设备越先进,企业低碳行为的基础越好。斯考特等(Scott,et al.)提出技术进步与旅游行为一样会同步减少碳排放。麦尔在构建旅游部门的环保行为模型时强调,技术设备是企业低碳环保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会对低碳行为具有影响。阿尔瓦雷斯在研究西班牙酒店的组织环境对环境行为影响时提出,饭店的技术设备是否先进,将极大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结果。
感知效益:布拉姆韦尔等人研究证明,低碳具有提高竞争力、降低企业成本等感知效益,研究还认为企业采取低碳的重要原因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和公共关系,从而提高短期效益。他们认为采取环保行为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循环使用能源以减少浪费,减少运营费用,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间接还可以提升区域形象,寻求长远发展,迎合消费者的环境需求,塑造旅游地文化和社会地位等。克莱维一科斯特等(Claver-Cort6s,etal.)研究认为,环境行为可以节约成本的感知效益是企业积极投入环境行为的动力。
经济状况:现有的关于环境管理与经济表现关系的研究是矛盾的,有些研究认为经济状况与环境策略有正面相关,即经济状况越好,环境策略可能越先进,采取低碳行为的措施可能越得力。例如,顾达尔(Goodall)研究认为,环保行为在大旅游公司比小旅游公司表现得更突出,这可能与大公司资金更为雄厚的经济状况有关。但也有些研究表明,经济状况与低碳行为之间可能有消极联系。中国饭店业中经济状况是否与低碳行为有关,有待实证研究。
2.3 研究假设
现有的文献已经证实,在国外饭店业,以上5个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低碳行为的实施具有相关关系,贝利斯等(Baylis,et al.)提出不同环境下的行业企业,环境绩效行为的驱动因素也许不同。因此,以上5种因素哪些会对中国饭店业低碳行为具有影响,影响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成为以下研究的目标。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本研究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A1:饭店低碳行为分为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两类;
假设B1、B2:饭店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c1、c2:饭店管理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D1、D2:饭店技术设备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E1、E2:饭店感知效益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n、F2:饭店资金状况与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研究设计与研究结果
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对4名饭店管理者、5名专业研究人员的访谈,对问卷的合理性和易懂性进行调整,利用大连市2011年旅游工作会议,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42份;通过饭店企业名录随机向辽宁省内其他地区的饭店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85份,其中,信息缺失和无效的问卷15份,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为48.6%。
问卷回收后,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检验,各变量的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8,量表的信度值在0.8以上,表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以认为,设定的题项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在测量量表效度时,采用KM0样本测度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所有测量项目的KM0均在0.8以上,巴特勒球形检验统计值显著,说明量表的建构效度较好。
为了将饭店低碳行为进行科学划分,根据饭店低碳行为概念部分的文献分析,将饭店主要低碳行为分解为相关题项,对题项的问卷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出两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分析结果如图1,图中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饭店低碳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碳保护行为,包括的题项是:制定低碳工作条例、制定低碳激励制度、愿意承担碳排放税收、能源使用有规章、设备更换有计划;另一类是低碳控制行为,包括的题项是:减少能源使用、浪费行为减少、进行低碳采购、物品循环利用、采用低碳材料、使用低碳设备。
根据低碳行为文献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出,第一类题项主要是意识观念、组织管理的软环境行为,第二类题项主要是技术设备相关的硬件建设行为。从行为目的上划分,第一类主要是为了保护环境,使用管理、制度等方法把碳排放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第二类主要是降低碳排放,通过设施设备达到控制碳排放的目的。因此,将以上两类分别概括为低碳保护行为和低碳控制行为,假设A1成立。题项来源详见表1的题项分解。
除了假设A1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外,其他假设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进行研究。这是由于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并非精确定量,而线性回归分析要求因变量为数值型,自变量中的分类变量也往往需要使用哑变量来拟合,如果使用一般线性回归可能会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允许因变量和自变量为各种类型的分类变量,分析时采用一定的非线性变换方法对原始变量进行转换,然后反复迭代找到最佳方程式,因此采用非线性回归的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更适合研究需要。表2、表3分别显示了饭店低碳保护行为和饭店控制行为与饭店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回归关系。
4、讨论
根据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的结果,饭店低碳保护行为模型显著成立,模型总的解释力达到55.2%。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表显示,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中各变量标准化系数列表显示,技术设备和感知效益在方程中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管理培训、企业社会责任、经济状况对饭店低碳保护行为影响显著。由系数大小和编码含义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管理培训水平越高、经济状况越充裕、企业社会责任感越强,饭店的低碳保护行为越积极,即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强。样本数据中,经济状况(Beta=0.446)对饭店低碳保护行为的影响大于管理培训(Beta=0.252)的作用,管理培训对低碳保护行为的影响大于企业社会责任(Beta=0.169)的影响。
从政策层面来看,资金雄厚而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在低碳保护行为方面可能会更积极,可以从这种类型的饭店人手,带动整个饭店行业的低碳发展。相对于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资金不太宽裕的酒店,可以加强管理能力方面的支持,给予政策资金的帮助,努力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管理监督,帮扶这类饭店低碳发展。
第二个模型是饭店内部驱动因素对低碳控制行为的回归,模型总的解释力为66.9%,第二个模型的解释力强于第一个模型,这表明饭店内部驱动因素对低碳控制行为的影响力更大,而低碳保护行为可能受饭店外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个结论符合常识,因为低碳保护行为在理念和认识上都高于低碳控制行为,低碳控制行为更容易通过企业内部因素而提高。模型中各变量标准化系数列表显示,企业的管理培训、社会责任、技术设备、感知效益与经济状况均对饭店低碳控制行为影响显著。由系数大小和编码含义可以得出结论:管理培训水平越高、技术设备越先进、企业社会责任感越强、感知效益越好,饭店的低碳控制行为越积极,即采取的控制碳排放的行为更显著。其中,管理培训(Beta=0.388)的作用大于技术设备(Beta=0.367)对低碳控制行为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Beta=0.257)的作用大于感知效益(Beta=0.245)的影响;而饭店的经济状况和低碳控制行为反向相关。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与饭店低碳保护、控制行为都显著相关,假设B1、B2成立。这和多数学者的观点相吻合,即企业社会责任越强,低碳行为越主动,这一结论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观点。模型显示,无论是低碳保护还是低碳控制行为都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即企业的软硬环境都会影响低碳行为的实施。基于这个结论,可以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促使企业节能减排。
管理培训与饭店低碳保护、低碳控制行为关系显著,假设C1、C2成立。虽然管理培训行为属于实践层面,但对饭店软环境具有一定反作用,管理培训可以促进低碳保护行为。管理培训对低碳控制行为影响显著,证明管理对设施设备运转具有影响力,饭店可以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促进节能减排。
饭店技术设备与低碳保护行为关系不显著,假设D1不成立;与低碳控制行为关系显著,假设D2成立。饭店技术设备不会对饭店低碳决策产生影响,但会对饭店低碳控制产生影响。如饭店设备老化,缺乏维护保养,就会提高饭店能耗,碳排放增多。因此,经常对硬件设施进行维护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节能减排有正向影响。
感知效益与低碳保护行为关系不显著,假设E1不成立;与低碳控制行为关系显著,假设E2成立。感知效益对饭店软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但对饭店低碳控制行为影响显著,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低碳感知效益的了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宣传低碳对企业的正面影响,营造低碳的社会关系环境,从而降低碳排放。
饭店的资金状况对低碳保护行为影响显著,假设F1成立。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饭店的资金越雄厚,经营管理理念可能越先进,在软环境营造方面可能越从容,低碳保护行为越完善。资金状况对低碳控制行为影响显著,假设F2成立。但两者的关系呈负相关,即资金越充裕,低碳控制行为可能越少,资金越紧缩,低碳控制行为越完善。如五星级酒店在公共区域营造奢华明亮的环境,不会使用声控或光控节能技术,能源消耗比低星级酒店更高;低星级酒店由于客户没有过高的消费要求,因此更倾向于低能耗的服务。基于这一结论,政府可以加大高星级酒店能源使用的监督,促进清洁能源在高星级饭店的使用,从而提升饭店的环保低碳能力;对于中低档次酒店,可以利用它们对降低成本的需求,使用好阶梯电价等市场工具。
关键词:低碳经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11-02
近一两年来,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频频出现,俄罗斯干旱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洪灾惨重,中欧多国暴雨成灾,罕见严寒酷暑折腾着地球南北,还有今年八月我国甘肃南部舟曲县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科学家预测,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目前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以外,重要的是人为因素。它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当中,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这是人类无理性、无节制的活动造成的,对气候的影响更大。事实告诉我们: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目前所有国家都认为最终出路在于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为了提高公众对国土资源国情的认识,普及有关科学技术知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国土资源部在今年四月发出开展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中,确定把今年地球日主题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技术界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概念,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内涵与外延正在不断地深化与扩大。
今年8月18日,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由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低碳试点省和低碳试点市是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试点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编制低碳发展规划;二是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三是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四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五是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虽然现在尚未有一家试点地区对外公布其完成方案,但无论怎样实施,地方方案都要围绕上述五大任务展开。其中,“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是个新鲜命题,也是个最大难题,此举意味着试点地区要启动“区域碳盘查”,每个城市都要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也就是将要把温室气体排放列入日常数据统计当中。今年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提出的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约束性目标的要求,将组织编制2005年和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增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完整、准确性。此举将摸清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和分解考核体系,切实保障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1997年的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增加森林面积四千万公顷。要实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标,我国将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既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还要面对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温室气体增长速度的挑战。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能还会增加。
目前,我国的一些省份正在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摸清“家底”,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我认为在完成这一任务时,除了上述问题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巨大压力和困难以外,如何摸清“家底”,数据的收集方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收集现有数据,如何生成新的数据,调整数据,排放因子和排放量的直接测量,制作或评审活动数据。数据的收集应在选好适当的方法后进行,数据收集活动应考虑时间序列一致性,应制定并坚持执行适当的验证、归档和核查程序,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还应收集有关不确定性的数据,保证和控制数据质量。数据收集的结果也可能有助于对所选择方法的改进。
收集现有数据。采取资料收集、咨询、调研和抽样调查等方式,收集分析和确定化石燃料燃烧的活动水平数据,包括:活动部门、技术和设备类型、燃料种类,建立能源活动水平数据库。收集煤矿矿井开采、露天开采和矿后活动的煤炭产量和甲烷排放情况。收集各类型煤矿的煤层甲烷含量及其排放特征,矿后活动甲烷排放量的比例等参数。调查中国分类型(薪材、作物秸杆、家畜粪便等)分主要燃烧设备的生物质能燃烧量。调查陆地和海上油气生产、运输、分装、储存、加工和转换过程中油气的泄漏(逸出)量。在活动水平数据收集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做到了各予专题确定分设备、分燃料品种的排放源类型,采取调查、专家咨询、发调查表、查阅资料、与协作单位合作等方式收集活动水平数据,数据确认与核实,建立子专题数据库,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排放因子和排放量的直接测量。通过抽样调查,研究确定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排放因子。收集和分析中国主要煤矿主要煤炭品种(无烟煤、烟煤、焦煤、褐煤等)的含碳量和发热值等煤质特性参数。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和确定不同燃烧条件下,煤的碳氧化率;抽样调查不同规模的火力发电站锅炉、工业锅炉、烘干设备和民用炉灶的碳氧化率;研究确定煤炭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排放因子。研究确定其它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排放因子,包括(1)交通运输部门分设备、分燃料类型的排放因子;(2)不同石油和天然气燃烧设备的排放因子;(3)能源转换部门的排放因子。研究确定煤矿矿井开采、露天开采和矿后活动分高、低瓦斯储量的煤矿的甲烷排放因子。通过抽样调查,研究确定中国分类型(薪材、作物秸杆、家畜粪便)分主要燃烧设备的生物质能燃烧的甲烷排放因子。研究确定油、气系统甲烷泄漏(逸出)排放因子。在我国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专题年度进展报告中,排放因子直接测量研究有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各子专题分设备、分燃料品种的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二是分析计算排放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三是调查、收集计算排放因子的有关数据,四是研究IPCC推荐值的适应性和可借鉴程度,最后是重点设各计算排放因子所需数据问卷调查(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各种工业窑炉、合成氨装置、交通运输方式等)。对于排放量计算方法,要有分部门、分设备、分燃料品种的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量计算方法。矿井开采、露天开采和矿后活动甲烷排放量计算方法。分类型(薪材、作物秸杆、家畜粪便)分主要燃烧设备的生物质能燃烧的甲烷排放量计算方法。油、气系统甲烷泄漏(逸出)排放量计算方法。碳排放量的直接测量也有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和借鉴IPCC的清单编制方法,二是研究碳排放量计算的基本方法碳平衡法,用于既定的生产系统、工序、燃烧设备等的碳平衡计算,三是研究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包括:燃料燃烧CO2排放量计算;能源转换部门N2O排放量计算;油、气系统Ch4泄露排放量计算;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的Ch4排放量计算;固碳量计算;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等。以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为例,在活动水平数据的收集与核对时,建立省级主要类型农作物(17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数据库,以及省级氮肥消费、灌溉制度、品种等数据资料的数据库:主要类型动物(11种家畜)的数目及其年龄结构、饲料结构、采食量、动物废弃物产量、动物废弃物管理系统类型、动物废弃物在各个管理系统之间的分配系数、各管理系统的废弃物利用方式等的典型样县调查数据库。建立CH4、N2O排放因子的观测数据及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建立典型区域及全国农业土壤和气象等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建立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农业活动水平的测量数据、调查数据和空间外延数据的数据库。在研究和确定排放因子时,主要类型稻田的甲烷排放因子;主要类型农田的氧化亚氮排放因子;反刍动物(奶牛)甲烷排放因子;主要管理系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因子。已经开始进行计算分区域分类型的稻田甲烷排放量;分区域分类型的农田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区域分类型的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分区域分类型的动物废弃物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工作。
据最新报道,作为13个国家低碳试点之一,南昌市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上已抢先一步。南昌市的碳盘查以工业盘查为主,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根据南昌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进行总体摸底,主要针对的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第二步是进行抽样调查。即对其中的重点企业进行典型抽样调查,到企业查看具体报表(购电、购煤、购油的原始发票、凭证等),以此核实企业实际能耗情况与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之间是否有存在误差。最后,进行比较修订。具体做法是根据南昌市节能办掌握的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企业的能源审计报告、清洁生产审计报告,来估算不同行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碳排放量,获得行业的平均修正的系数,在此基础上对前面两步所得数据进行修订。在工业碳盘查之外,建筑、交通也借鉴了工业盘查的方法。首先是计算其耗能量,然后再乘以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众所周知,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为实现《京都议定书》承诺期碳减排的刚性约束目标,我国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碳排放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建设。三是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四是建立健全科技、统计、信息等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家华,庄贵阳,朱守先,构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系[N],浙江日报,2010,6,4
[2]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年)[s]
[3]国家信息通报回顾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会计;企业会计体系;策略
随着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人们的生活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切实做到降低碳排放,从根本上遏制气候环境朝着更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状态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落实低碳经济就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落实低碳经济绝不能仰赖各企业的自觉,而是应该建立完善的碳会计制度,采取综合措施,贯彻低碳理念。
一、发展碳会计的必要性
1.低碳经济和碳会计概述。
低碳经济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以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以缓解温室效应的经济发展形态;碳会计则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的以货币、实物或文字表达形式对企业履行碳责任的确认、计量和考核制度。目前,低碳经济的热潮已经席卷了全球,这股热潮给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较为沉重的经济发展压力,它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国内产业转型无法在一夜之间完成,但通过践行低碳经济的理念,我国大量企业势必能够找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
2.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将成为人类继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又一次革新,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大潮,已经开始纷纷推出碳会计相关决策,并将低碳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低碳经济形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开始从负债、资产、收益等各个角度分析低碳带来的影响,并建立了碳会计的核算机制。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低碳环保布局,企业也将因此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
二、构建企业碳财务体系的策略
1.计量碳会计。
碳会计的核心工作是计量并确认企业的碳排放权利,为企业后续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低碳形势下,企业应将和自身利益相关的成本变动计入到企业的整体财务系统中,从而获取准确的计量数据。当前的计量工作最常见的三种观点包括存货、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排污管理企业参与到排污交易中有可能因此投资而增值。排污权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为避免超限排污的情况出现,企业一定要在生产过程中获得排污权,企业只有在产生了排污量并履行排污权的企业才应付费。
2.披露碳会计信息。
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可能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的碳会计体系也要将此因素考虑进去。企业应该拟定详细的计划或策略分析碳排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收益,详细分析并披露企业的碳会计信息,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碳会计信息的主要披露内容包括温室气体的减排管理和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核算,另外还包括单独贡献、减排责任的气候化治理以及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减排目标、战略、风险、机遇等。审计、核算以及管理将共同构成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框架,此三项工作之间联系紧密,对碳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构建企业碳管理会计体系的策略
1.交易、核算与管理。
交易、核算与碳排放的管理是最重要的三项工作,是企业实现低碳减排的关键,企业应更多地重视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并切实落实好节能减排相关工作,从原材料的购进到生产、运输,直到销售等过程采取全面完善的管理措施。低碳管理会计主要包含生产于运行、交易、贸易、成本控制等内容,只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以上工作,就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企业效益,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同时推动企业生产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发展。在目前的传统财务管理工作领域,对企业周围的环境暂时不需要考虑,但随着低碳经济下碳会计制度的建成,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企业必须综合全面考虑问题,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优化企业的财务决策方案,分析研究核算碳成本的有效方法。
2.提供合理的核算框架。
核算框架可以说是整个碳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领域,企业应从环境成本会计的角度出发,对循环利用成本、处理排放污染物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原料成本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从这些成本中分离出和碳排放有关的交易成本,先分类,再累计计算。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采用核算成本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而不同的核算方法也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企业的环境经营管理中,根据战略管理的会计、战略成本管理,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交易等内容来看,企业如果能够对碳会计核算的框架进行全面的分析,就更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交易管理系统和碳排放管理框架。此外在整个碳管理会计核算体系中,会计人员本身也是应该考虑的内容,他们可以设计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并协助管理者对各项措施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结语
市场具有足够的自我调节功能,但也有缺陷,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约束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帮助企业实现低碳经济。通过税收,国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而这也是企业实行碳会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孟晓俊,谢慧珍.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体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3,(8):171~173.
[2]李坤蓉.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研究论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70.
[3]辛宇琦.从低碳经济看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J].消费导刊,201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