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洋湖镇中心小学 盛安春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北京市骨干教师、全国万名班主任培训特聘辅导教师韩玲老师的《我的班级管理之道》,真的是受益匪浅。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她为了说明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去对待问题生,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乐妻劝婆”,第二个是“崔永元患上了数学恐惧症”。这两则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年代,但叙述的都是“施教者”对“犯错误者”的批评以及产生的效果。乐羊子之妻面对婆婆的不良行为,采取责人先责己的方式,以退为进,以情感人,扣其心灵,促其反省,使婆婆幡然醒悟,羞愧难当。崔永元的数学老师采取羞辱性的语言和行为批评学生,使学生患上了“数学恐惧症”。韩老师通过这两个故事向我们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传达一种信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与方法。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教育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要从尊重和赏识开始。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师生情感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动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出来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用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开展赏识教育。”讲座的结尾韩老师说:“我时常想:学生的命运与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关系太大了,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就会断送他们的前程,有时一句温暖的话语,就会唤起失落孩子的激情。善待他们吧,因为他们还是孩子!”韩老师质朴的话语,鲜活的事例背后折射出一种爱的光芒,那就是师爱。韩老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有了爱的付出,一切皆有可能。
我曾做过八年的班主任,深感班主任肩上的责任重大,可谓任重而道远。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好学生,让他们都能成人。可要使自己的每位学生能够成人并非易事,这需要耐心、信心,这需要方法、技巧。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明白了——班主任必须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向心力,班主任必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
我以前教过一名学生叫费洋,他父亲因车祸身亡,母亲只得出外打工挣钱,靠外公外婆照料,家境贫寒,生活窘迫,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他刚到我班时成天沉默寡言,独处一隅。看到这种情况,我便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与同学一起玩耍,游戏,每次活动让他与班干部一起活动,有时我还将他领到家中补充营养,让他备感浓浓的师爱。不仅如此,我还在班上发动了“人人献出一份爱”的活动。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费洋同学,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笑容写在脸上,幸福藏在心里。他很怯弱,上课不好发言,针对此,我常常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树立自信,渐渐地课堂上不敢发言的他也常常举手,慢慢地他的学习成绩也好了起来……
我想我只给了他微薄的爱,他竟有如此之变化,可见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教的往届学生有个叫肖沪福的,因父母外出务工,寄住在二叔家,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父母偶尔回家对他也是简单的棍棒教育。他平时调皮好动,不爱学习,常常惹事生非,是班上的“小老虎”。老师们对他都很头疼,说教无效后就把他当作“外流生”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他的性格变得暴躁、怪异,打架斗殴,偷吃扒拿不断,真正成了人见人厌的社会“小混混”。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我并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决定下力气挽救他。我打算双管齐下,首先从他的家庭入手,与他的家长沟通交流,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我曾无数次与他的父亲通电话,有时还请他的家长抽空回来面谈,力争使他的父亲一改过去粗暴的教育方式,让他同别人一样享受家庭般的温暖。其次我仍然从正面教育入手,与他交心谈话,宣讲偷吃扒拿,打架斗殴的坏处,让他明白这样做的后果。另外,我尽量在班上树立他的形象,利用他善于踢足球的特长,让他当班足球队长,利用他好表现的特点,让他组织文体活动……以此来激励他上进。一年下来,我们发现肖沪福变好了。家长、老师、同学也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关键词:班级管理 常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19-01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班级,是高校管理中一个最为基本和活跃的管理单位,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该场所特性显著,是有一定组织性的,且目的性较强,并具有心理相容性。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并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评判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1 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班级缺乏凝聚力
凝聚力是班级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是粘合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的总和,它从多个层面展示着班级的生机与活力,是推进班风建设的动力。然而高校班级的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个性与习惯都差异较大,加之大家缺乏深入的沟通了解,使得班级学生很容易缺乏归属感,从而丧失凝聚力。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
班级的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除了可以维护学生个人在班集体中的权益,使得学生个体能够获得发展之外,还可以调节班集体和学生的个人行为,从而确保集体活动目标的实现。然而大多数高校班级的管理者或班主任都是直接通过班干部,借助学校或班级的管理规定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导致管理者将目光过分集中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意识或行为,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这种得不到学生理论与情感认同的管理方式,无疑会扭曲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站在集体利益的对立面。
1.3 不和谐的竞争氛围
高校奖学金的发放是为了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但同时也引起了学生间的不恰当竞争。举例来说,很多高校一直是使用单一的学科总分去判别学生的能力,这种机制并不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部分学生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种机制必然会导致班级很多学生都只关注自己在课程方面的学习,而忽略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违背了高校培养学生内在综合素养与才能的宗旨。
1.4 学生不关心集体活动
对于高校来讲,学生除了认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寄厚望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然而社团活动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或吸引力不够,使得学生的精力无法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来释放,造成恋爱现在严重。多数学生表示大学生活不够丰富,与想象中差距太远,从而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漠不关心。
2 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片面理解教育目的
很多高校忽略了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财富,发现并提高其创新潜力,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完善个人人格,建立民主意识,增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从而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很多高校在实施教育管理时却过度要求学生要“绝对遵守”,忽视其自我选择的需求,使其一直在“他律”监督下完成学业生涯。
2.2 把握不准学习的多样性
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基础不同,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都有所差异,并进一步决定了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基于学习的多样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把握学生共性的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其彼此之间的不同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个性的了解程度,就决定了该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境界的高低程度。
2.3 认不清“教育”特性
学校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一切活动都与育人有着紧密联系,学生会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征,不能一味强调“管理”而忽略了“教育”,使学生在这种规章制度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学会尊重他人。而在课堂之外,学校的诸多举措也应与对外宣传时的许诺一致,不让学生感觉到“虚伪”和“欺骗”,防止管理措施不当而产生副作用。
3 建议和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该如果认识和对待学生,了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自由的、不断生长着的复杂生命体,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一个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都可以是优异的。愿意跟学生探讨,善于创造相互讨论的学习氛围,允许并接受学生对教师思想观念的挑战,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3.2 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使得班级管理规范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它为大学生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也为优秀班集体的创建提供保障。但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注意通过民主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由全体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同时注意结合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反复论证,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日益完善。另外,制度的制定要具体可行,形式精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做到制度跟着学生走,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任何事务都可以通过制度来做出处理,置班级管理于制度控制之下,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以保障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
3.3 确立管理模式
对于高校班级的管理应该由学管主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来共同完成。学管主任负责管理系部所有班级,掌控各班级管理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并逐步完善系部级考核标准,同时负责各班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辅导员或班主任是系部与班级之间的承接者,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直接责任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干部则与辅导员或班主任紧密相连,是其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直接实施者。所以,无论是学管主任、辅导员或班主任,还是班级学生干部,都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内增强综合素养,对外树立高校形象。同时量化辅导员或班主任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班级学生干部的自我评价机制,以学生为主,由系部管理者宏观调控,采用“系部级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园地,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的场所。摸索出一套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做到以“生”为本,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辅导员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倘若要想为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的话,那么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或者说辅导员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各个高职院校就出现了一个重点的研究话题——如何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有效利用其它措施实现管理模式的高效化。为此,各个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们就要做好对辅导员们的引导作用,时刻提醒辅导员们要对学生进行系统而高效的管理。
2.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很多辅导员认为学生们已经进入到大学,就放松了对学生们的管理。其实,恰恰是因为刚刚迈入大学,大部分学生会觉得自己难得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可以换来在大学的轻松自在。基于这种现状,导师们更应该紧紧抓住学生们的心理,努力贯彻和落实严谨的管理制度。例如:想要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辅导员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回答,从而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心理,以及存在的很多实际情况。3.日常课堂和考察存在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从某些角度来讲,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日常课堂和考察上薄弱的方面。据统计结果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在很多高职院校内,外聘教师越来越多,而在校园实践的教师越来越少。外聘教师虽然有着很高的学历,但是与学生的接触也就仅限于上课的分分钟,对学生的关注和教育往往也不到位,因此才会造成这种局面。b.校园内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监察的力度不够到位。例如:在现在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就算期末考试考不过的话,补考的时候交点补考费,也肯定会考过的。因此,长时间这样下去,学生们的学习激情都将不复存在。并且,在这种环境下,也很少能培养出一些高质量的人才,那么,长期与此,高职学院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逐渐会不堪入目。
二、建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和基础
1.完善班级管理机制,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水平
管理机制的建立也是要有一定的标准的,班级的有效管理,是要建立在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的同时要注意是否符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那么,为了建立出适合班级的管理体制,就要对班级情况有所了解。有哪些了解班级情况的方式呢?例如:辅导员可以在开班会的时候,让每个人学生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目前班级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折起来由班长统一收起来。每个班级里肯定都有为班级着想的学生,因此,在这些纸片中肯定存在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辅导员进行对班级的管理。
2.调动班委工作积极性,实现班级高效管理
在大学里,进行对班级监督和监察的一般都是学校的学生工作部(比如学生会及其分支)来进行统一管理的,那么班委的主要工作一般都是帮助辅导员进行一些通知的传达,而渐渐忽视了班委管理班级的一些优势。例如:班委比辅导员更加亲近学生,班委比辅导员更了解目前班级的现状等等。如果有效利用好班委的管理能力,将对班级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
3.改革班级管理体制,推动班级管理制度开展
改善班级学习氛围、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班级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力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倘若课堂的管理有良好的效应的话,不仅仅可以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的高效化,也可以增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如果对班级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将会为班级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班级管理体制的实际效果的措施
1.不断更新实施学生管理的理念
怎样实现对班级学生的有效管理,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都有着很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这就要求对于班级管理的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毕竟,现代的大学生都比较喜欢与辅导员以朋友相称,跟辅导员和平共处,有着平等的交流和相处的方式。因此,对于班级管理的管理理念就要做到与时俱进。
2.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提供帮助
如果面对的刚刚迈入大学的大一的新生,他们面对专业的态度一般都是很茫然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就要提供给他们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帮助。如果面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随着时光的前进,也许对专业不再像大一的时候那么热忱,而是大多都趋于平淡,那么面对这种状况,辅导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讲座,使他们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之火再度复燃,那么从此在大学里有了目标,久而久之,态度也会随之端正,同时也就有利于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的进行。
3.“生本理念”,正确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发展情况,利用大学中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去培养学生们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色彩斑斓的集体活动中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从而使健康、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四、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学的现状
在现代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的教育中,确确实实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大批的高质量人才。并且,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财经这门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然而,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非常之多。正因为财经专业的备受关注,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就失去了斗志,失去了奋斗的精神,在他们潜意识里,都认为已经有了工作上的保障,因此便放松了在学习上的警惕性。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在高职院校里,财经专业的教育课堂上,存在着那些问题和缺陷。
1.学生学习能力差,自身水平不够高
现在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逐渐降低,造成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的质量不够好,因此,相较于普通本科的大学生,都与之具有相差较大的学习能力和自身水平。说到学习能力,数学这门课程是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的。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显然是不具备任何优势的。
2.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能力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步伐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不仅仅局限于对于财经专业的人才上,因此,这就要求学习财经专业的学生们要学会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看得到未来事业发展的趋势。相较于普通本科,高职院校与之最大的区别就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将面临的情况。因此,如果高职院校不能紧紧抓住这一个优势,那么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道路就开始让人心生担忧了。为此,学生们要经常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注重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
五、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
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大学中需要辅导员重视的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而言,良好的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认为高职院校比不上普通本科,自己选择进入一所高职院校也是属于一种无奈之举。为了避免这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出现厌学、混学,甚至是退学的局面发生,就要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自信心。其实,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与普通本科比较,也具有自己特有的优势。
2.改变学生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拒绝高职院校,拒绝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就对高职院校存在很多的偏见。例如:很多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可以放松学习了。有很大一部分高职的学生,认为是自己高考失利导致了进入高职的结果,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好,才导致不想要的结果的。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督促自己认真学习。并不是说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比如有专升本的途径可以实现从专科走到本科,因此,学习永远都是学生的根基。当然,只有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便得丰富多彩,才不后悔在大学里走一遭。
六、总结
基金项目:本文系遵义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12ky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玲,遵义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22-02
一、高校班级建设目的之应然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追求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它决定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应然:即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觉、自主性,具有积极能动、创造性的实践主体。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班级建设应以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主体人格、具有自由自觉能动创新的主体力量并使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为目的。
二、班级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相对于学校其他组织机构来讲,班级直接给大学生提供了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条件。在班级建设中,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正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过程。因此,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好班级这一载体,依托班级建设,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班级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此来培养、发展、引导大学生的主体性,帮助他们自主生成、完备促进自身终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的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班级建设的特点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方式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大学班级建设的特点与中学班级管理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的班级建设要求学生对班级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学生是班级建设最重要的主体,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教学活动的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都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因此,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想使班级朝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发展,班级管理者应除了把握好班级建设的大方向、抓好班级发展的导向工作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引导大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把班级每个成员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转化为正能量并使之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认识班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积极地协调和解决好各种问题和矛盾,完成各种学习、活动任务,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反过来,学生又会在这一班级建设过程中,从这种良好的班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现实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 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分析
(一)以班级制度建设推动、引导、规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班规是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制度保证,并且,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并不绝对对立,强调班级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理解为任学生自行发展。第一,受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较为欠缺、薄弱,这就需要以外力的作用去加以推动、引导。第二,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自我意识极强,同时,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方面在中学学习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压力的作用使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极其被动、压抑,一方面又受家长、老师“善意谎言”的影响,而使他们在未进入大学时就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人为地做了主观预设:大学是“自由”的,是不受限制的,并对这种“自由”充满憧憬。此种认识很容易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生成不正确想法、不恰当行为,并由此产生不利后果。这就需要用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班规告诉学生:大学教育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班规又总是和学生的具体利益直接联系,通过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班规对学生言行直接制约的作用,有助于引导、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点,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人格能得以健康发展。
(二)以班级集体活动促进、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是通过实践而生成的。大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而这正是生成、锤练、引导大学生主体人格的重要实践途径。这其中包括由校方、班级根据教育目标、教学任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这种类型的活动相对于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自由自主地选择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而言,更有利于使学校、班级管理者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通过活动直接得以落实。因此,班级管理者应根据学校的教育目的和班级建设目标、根据所带班级的专业性质和教学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来指导学生开展相关集体活动。班级管理者分配任务以后,通过指导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来生成、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通过以特定目的为指导的活动的实施,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引导向正确的轨道。
(三)以成材就业规划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班级建设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使之成为未来合格的职业者,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为直接面对就业问题的大学教育来讲,班级管理者指导大学生做好成材就业规划不仅能为大学生为即将到来的就业清晰目标定位并以此驱动学生主动求知思考、提升综合能力,而且指导大学生制订好、落实好成材就业规划也是培养、生成、引导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力量的重要途径。
在成材就业规划制订的准备阶段,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特别是要实事求是地对自己主观条件包括性格、兴趣、综合能力等进行分析,以此为根据清晰自己的职业倾向、甚至是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这一过程正是学生主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正是促进大学生自觉性生成、提升的过程。在成材就业规划的制订和执行阶段,还需要大学生结合时展趋势、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自己进行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在确定了清晰的职业奋斗目标以后,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规划能得以落实。成材就业规划是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这一过程又是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所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及规划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成材就业规划进行即时修订,并努力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大学生的在教师指导和督促下自主制订、执行和修订成材就业规划的过程正是培养、生成、提升自身主体力量的过程。这种动力最终会转化为实践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以推动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主体人格。
五、 班级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通过班级建设中以上途径推动、引导、规范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过程中,班级管理者要辨证地处理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 学校管理的“共性”与班级管理“个性”的关系
不同学校有着自己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是“共性”;但学校内部各部门和各单位由于性质不同、分工不同,又有自己的“个性”。班级做为学校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一般是由数名不同学科的教师与数十名年龄相近的学生共同组成,班级又是学校的教育功能得以发挥、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最主要的载体。因此,在班级建设中,班级管理者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学校管理的“共性”与班级管理“个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班级做为学校内部的构成单位,其班级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符合、遵循学校办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共性”原则;另一方面,各班级由于专业设置、所处年级,组成班级的学生的个性的不同,又使各班级独具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班级管理者在遵循学校管理“共性”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要根据所带班级的“个性”设定相应具体的班级建设目标、制定相应具体的班级管理制度、开展相应具体的活动、采取相应具体的措施。只有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才可能使班级建设既达到学校的办学目标的同时促进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 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班级管理者与学生在班级建设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以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班级管理者是班级建设的主导,负责班级整体发展的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其作用体现为自觉、自主地调控自身思想行为,自觉、自主、能动、创新地参与、支配各教学环节。班级建设中师生的不同地位、不同作用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但在实际的班级建设中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只讲班级管理者的主导地位、主导作用而忽视、淡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一种只讲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而忽视、淡化班级管理者的主导地位、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的班级建设中,后一种倾向更为普遍:这种倾向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作用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指班级建设完全交给学生,完全依赖学生,其理由是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已经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且应当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权利。这种认识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大学生虽然从生理上已近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和主体性还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全到完全的发展阶段,且波动性较大,对世界还不能进行真正理性、成熟的认识和判断,仍需要得到他力的启迪、调动、培养、引导。如果班级建设完全放手给学生,完全依赖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因为学生心理、主体性的不成熟、不完全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演变为自我的过度膨胀。这种过度的自我膨胀导致的只能是极端自我和个人主义,这就违背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班级建设中,不能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而否认、抹杀班级管理者的主导地位、主导作用。要想通过班级建设生成、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要想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正确的发挥,就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启迪、督促,就必须要以班级建设中教师充分而正确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条件。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班级作用;实现途径;提高班级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96-02
一、高校班级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新生班主任的作用
新生班主任是班级的重要组织部分之一,分析班级在入学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应该明确班主任在其中重要性。高校新生的班主任是高校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校门接触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大学学习生活中交流最多的老师。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班级学生是一种无形无声的感染和影响。班主任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都将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班主任如何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充当恰当的角色,正确引导班级学生转变角色,成为一名真正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二)班级是学校行政管理最基层组织,有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服务的优势
针对大学新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新生入学教育应分为教育引导、训练适应、养成巩固三个阶段[2]。学校组织入学教育活动面对的是全体新生,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适应、巩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不是新生开学后一周或一个月能够完成的一项工作,而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从长计议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基于此,班级能够弥补学校入学教育工作时间的不足问题,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系统地落实到班级,因班而异、因材施教,大一整一学年的时间都可以看作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阶段,班级制定周密的入学教育计划,对口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服务。
(三)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班级性格
高校入学新生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受地区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影响,有着各自不同的习惯和诉求。无规矩不成方圆,新的班集体的形成,需要有适合本班学生的管理制度和师生约定,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在良好的班风熏陶下逐渐形成独特的班级性格。所谓班级性格,简单理解就是班级的老师、学生经过入学教育阶段的磨合、教育引导,逐渐摸索出的一种治班之道和学生学习生活的习惯,使班级师生形成一种心理默认,习惯于彼此的契约,班级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发挥班级作用的途径
(一)班主任老师角色的阶段性准确定位
目前在高校内,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存在的师生关系总结起来主要可以归纳为放任型、专制型、管理型、慈爱型和民主型师生关系五大类型[3]。根据以上叙述的新生入学教育应分为教育引导、训练适应、养成巩固三个阶段,班主任应该在相应的三个阶段内充当不同的角色。在教育引导阶段,也就是学生入学的1~2个月内,班主任应该充当慈爱型老师角色,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认真耐心,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感情关怀,从而使学生对班主任亲近、信任、敬重,消除学生中大学班主任老师难见的印象,通过班主任的努力,让学生对班级进而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热爱感;随着入学教育引导阶段过渡到训练适应阶段,即学生入学后的3~5个月内,慈爱型班主任角色必须逐渐转换为管理型班主任角色,否则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依赖感,班级管理松散,不利于班级发展,班主任需要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与全班同学达成一致约定,按照班级规定进行治班,奖罚分明,严字当先;当班级严格管理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时,学生只是服从,会形成一种高压心理,此时,应将入学教育进入到养成巩固阶段,班主任应该追求民主型老师角色,班级管理要严松有度、管放相当,发挥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学对老师信任、敬佩、亲近,班主任有强烈的民主平等观念、创新精神、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很高的业务素养和强烈的事业心,使班级进入一种有秩序有规矩的发展状态,形成独特的班级性格。但民主型老师角色是非常难达到的一种高度。
(二)充分利用迎新军训机会发现人才组建班委
班干部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服务,对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上情下达。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在迎新军训这两大新生活动过程中,通过多与学生交流、翻阅学生档案、观察学生表现等,发现班级里善于参与管理和乐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对班干部职务和新生进行准确评估,组建一支乐于奉献、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富有创造的班干部队伍,为日后的继续新生入学教育和整个大学的班级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以学校组织新生校规校纪学习考试为契机,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家有家规,班级也要有自己的规矩,以此为同学创造一个舒心稳定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组织新生学习校规校纪期间,班主任要带领班级学生,认真高效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学校管理制度,这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使学生明确在未来的大学期间,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班级要以校规校纪学习为契机,结合学校管理制度,切合班级实际,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具体到宿舍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学风班风、早操等内容。并坚持将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班级规矩不是不愿遵守,而是班级规矩在实行过程中,不断地被打折扣,如有奖无罚、执行中止和执行不及时,导致学生对班级规矩慢慢地漠视。所以,班级要制定班级制度,更要有效并长期地执行。
关键词:大学生 班长 管理制度 班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37-02
班长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发挥其在班级基层管理中的作用,及时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生活思想与学习理念是班级和谐发展的基础要求,同样的,班长作为高校基层领导,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将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1 塑造大学班长优秀素养,加强高校基层管理工作
高校班级管理的直接决策者是班长,班长的个人素养将直接影响到班级集体的发展。大学班长担负着学校与学生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配合学校的管理引导和管理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青年;一方面要在学生基层中起到领导作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快,班长在为整个班级服务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发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与现代化社会模式的能力,才能为班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争做高校优秀班长需要具备多方面综合性素质。
1.1高校班长应具备的首要素质:身心健全发展
所谓身心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身体健康是所有日常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是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班长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同学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高校班长不能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细腻额情感以及坚定的处事态度等等。这些无形的心理素质可以大幅度提升高校班长在班集体中的领导力与感染力。
1.2高校班长应具备的关键素质:创新求变思想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自2003年以来新课程表所大力提倡和发展的重要素质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代下的高校班长作为高校基层干部,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班长只有在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问题与挫折中不断磨砺和强化自己的能力,面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求异求新才能在新时代的发展洪流中带领自己的班级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1.3高校班长应具备的重要素质:社会交往能力
社交能力是一个正常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能力。大学是一个来自不同地区学生汇聚的地方,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承载这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高校班长每天所要面对的也都是这样形形同学们,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班长充当着“家长”的身份,正确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力图解决存在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尤其是单亲家庭、留级、学习成绩不稳定、沉迷于网游等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难题。这势必要求高校班长们需要具备过人的交际能力,善于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倾听学生的新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劝解开导,才能帮助存在困难的同学们走出阴霾。
2 高校班长应当发挥的职能与作用
高校班长作为大学基层干部,其在学生日常工作管理中是一只重要的队伍。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参与者与管理者三者角色都是班长,可见班长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强调其组织领导能力,另一方面把握其桥梁与纽带作用。切实发挥班长一职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2.1强调领导组织才能,发挥基层骨干作用
高校班长是高校基层的决策者与组织者。班长必须在学校大局的领导下,以本班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提高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生动活泼的开展各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为主的活动,引导学生争优创先,全面提高各层次学生的乐观积极的思想性、道德文化素养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等等.在日常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班长的领导才能重点体现在组织领导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2.2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学校各项工作
大学班长的身心素质不同于普通学生,其重点在于具有较强的社会洞察力与辩证分析各类问题的能力。大学班长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体现在把学校提出的相关决策、政策和要求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将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类大小不一的问题与建议及时反馈回学校各个部门。大学生班长的大局观在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层面上尤为体现,其既要作为学生的领导者与代表又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之间偶然产生的分歧问题等。班长的纽带桥梁作用职能是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关键所在,有利于帮助本班班级塑造良好的班风,帮助院系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3 大力提升自身素养,全力发挥基层骨干作用,建立高校和谐发展班级
我国现阶段施行科教兴国战略,各地高校都大幅度对外扩招学生,每年大学校园内的入学新生都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数众多情况下的管理工作。但是大学班长作为班级集体——高校校园中最基础的管理单位中的核心领导者,是高校校园中施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是联系学生团体与院系各部门的纽带性人物。现如今各大高校对大学班长的培养程度不断加大,其原因还是为了充分发挥班级班长在团体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促进班级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参考文献:
[1]郑东明,王鑫瑞.浅谈大学班长的职能与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8.
[2]朱小根.论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6),10(3).
[3]单鹂娜.提高现代大学生班级管理效能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关不学院学报,2004,4.
[4]杨芝,黄明山.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4.
一、高校班级建设内涵界定
大学生班级建设包括班级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班风等方面的建设,要求班级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和不断自我完善,班级应是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创造性的集体,能够更好的带动班级学生积极向上,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成长服务。
二、影响高校班级建设的因素
高校班级建设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学校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社会环境、学生自身等因素,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传递的迅捷,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巨大,这使得班级的集体功能在逐渐削弱。分析诸多因素,归纳起来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自身因素
1.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也随之进行了系列改革,后勤的社会化,学分制逐渐取代传统的学年制,网络逐渐普及化,高校社团、社区、宿舍文化普遍发展,各种学生自我教育团队蓬勃兴起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班级固有的班级职能开始有所削弱,班级体意识有所淡化,这影响了班级建设。
2.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学分制,使得传统的以“班”为教学单位的组织形式显现出与实际要求和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因此,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造成了班级成员班级意识淡薄,这也严重影响了班级建设。
(二)学生自身因素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迅捷,当今大学生思想受到社会环境及时代的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他们思维活动的独具性强、行为选择的多样性广、个性发展的差异性明显,这使得高校班级组织形式开始弱化,班级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1.心理因素。
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带着家庭优越感。然而,进入大学以后随着比较对象范围的扩大、评价标准的提高,加之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会存在自我认识不准确、自我评价失真,在与周围同学的对比中容易出现攀比增强而自信心降低的病态心理。
2.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进入大学,学习方式突然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导、教师讲授为辅的模式,对学生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与自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学习环境的宽松、专业课程的陌生、教师讲授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等原因,往往导致大学生挂科现象的出现。
3.集体观念淡薄。
当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 90 后独生子女, 他们从出生到成长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关心和呵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很少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淡薄,集体观念较弱,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班级活动很难开展。
4. 班级管理的方式滞后。
90后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思想开放,特立独行,个性鲜明,追求独立等特点,同时也有性格叛逆、缺乏阅历经验,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被动式教育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想,遏制学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对班级没有归属感,给班级建设带来阻力。
5. 学生干部队伍的良莠不齐。
在班级建设中,除了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外,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班委应对班级动态和班级同学内部矛盾更加深入了解,对班风建设应该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创意。而现有的班级干部同样具有90后的显著缺点,所以如何正向培养学生干部至关重要。班委的一举一动能深刻影响班级同学,建立一支高效有能力的班委会带动班级风气的走向。
三、提升高校班级建设质量的对策。
(一)明确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
明确的指导思想为班级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班级建设的良性发展。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现阶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班级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班级建设工作中,通过主题班会、班级劳动、爱心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活动来凝聚班级同学,在活动中倡导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班级精神,使得每位同学都能满怀爱国、爱班热情,诚实友善的对待身边每一个人,进而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二)构建加强班级建设的队伍体系
班级建设工作实际上是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和发展工作,这需要师生共同配合,相互协作,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队伍将更有利于班级的发展。
1.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素质,增强辅导员能力,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辅”就是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辅助和帮助学生; “导”就是在思想与心理方面指导和引导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 。并且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切实解决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面临的一系列困惑与问题。
2.加强班委会的建设,重视班委会成员的选拔与培养。
班级学生干部是班级的带头人,优秀的班干部可以形成一个坚实的领导核心,是建设良好班风的重要及必要条件。对于培养学生干部应注意,应以锻炼为主,逐步放“权”,树立班干部在班级的威信;加强工作方法训练,提高其领导水平,每两周召开一次干部碰头会,汇总各方信息,不断提高工作业绩;加强对班干部言行监督,违纪班干部要严加处理,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每月定期对干部进行述职评议,表彰优秀班干部,对不称职者及时调换,注入新鲜血液,保持“龙头”队伍的先进性、骨干性。
(三)构建加强班级建设的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建设应以学校管理制度为核心,细化班级具体管理制度,尤其涉是学生干部的建设制度、班级管理的激励制度等,这将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发展。
1.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
班级建设初始阶段,“立规矩”至关重要。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明确校规校纪,道德规范。班级制度的建立将把班级管理纳入科学化、轨道化,减少了随意性。使班风建设在一开始就被赋予严格、有序的氛围,力争使班级成员做任何事都有章可循,有效地杜绝不良的个体行为对班级成员的影响。
2.建立班级干部监督和退出机制。
班级干部是为同学服务的,要带领班级同学积极向上,要建设良好班风。班干部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建立辅导员、班导师及同学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班级建设,更有利于班级干部的成长。同时应建立符合实际的退出机制,这样使得不能为班级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学生干部及时退出班委会,这样有利于班委会的团结和进一步发展。
(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71页)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学风建设。
学风是班级建设的集中体现, 好的学风可以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面的学习激励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表彰学习优秀的学生,发挥优秀学生的正能量。同时,还应该加强班级之间的学风评比,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和保护,树立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促进后进生转化,使班级学风得到发展,进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四)注重班级中学生个人及非正式团体的建设。
1.关注班级学生个体,发挥其班级建设中应有作用。
学生是班级中最基本的元素,他们活跃,有思想,能够迅速的捕捉信息,接受信息。但他们又有个性,对信息的判断和把握不准确,导致了他们易冲动,容易影响班级的建设。因而关注每一名学生,把握其思想,因人而用,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将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发展。
2.重视班级中非正式团体的建设。
要重视小团体的建设,比如一个宿舍的4名学生,基本生活习惯相似,容易出现同一宿舍学习成绩相似,集体挂科或成绩都优良的现象;宿舍集体支持班级活动,表现活跃或者宿舍集体抵触集体活动的现象,所以宿舍小团体的意识风气对个人的影响往往大于班级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教育,引导其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班级中易出现的小团体一般有以宿舍为单位的、以老乡为单位的、以社团为单位的等,对这些小单元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因势利导,更好的服务班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65-02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也标志着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创业、创新的重点在开创,具有丰厚知识储备、敏锐头脑和强烈冲劲的大学生,是创业、创新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这种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做出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转变。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与之前年龄段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特点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主性强但独立能力缺乏。受社会环境的影响,90后接受的新生事物较多,追求个性、强调自主、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被别人强加的观点和想法。第二,勇于担当但吃苦能力欠缺。90后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前途与命运充满归属感和认同感。但是,由于吃苦体验缺失导致吃苦精神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第三,个性自信但规则能力弱。90后有个性、自信,敢于向传统与权威挑战,但由于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容易为此违反规定,规则能力比较弱。这些特征决定了90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应该有所变化,以适应他们的特点,培养优秀的人才。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强化的精神气质
在创业、创新的新形势下,应加强90后大学生以下四种精神气质的培养。
第一,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这是一种理性精神。[1-2]科学精神要求从客观事实出发,去研究并发现、掌握和运用规律。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丁肇中先生的口头禅是“我不知道”。反观当下社会,浮躁不谦虚,一知半解到处招摇的人比比皆是。作为未来社会栋梁的90后大学生应首先具备科学精神。
第二,合作精神。合作精神的实质就是团队协作精神。[3]进入本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部分领域的知识更新只需要两年至三年,同时知识细化程度加深,不同学科交叉显著,因此团队协作成为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考虑到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尤其需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第三,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指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存在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4]在尊重学生个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应鼓励他们多考虑集体的长远利益。
第四,理想精神。理想不是梦想、空想和幻想,理想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5]大一入学时,几乎每个学生都怀着梦想,将来考研、读博、创业,大一结束时,只有不到30%的人还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理想在于坚持和付诸实践。
三、班级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实施
在大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班级管理是最重要的部分。下面以笔者兼任班主任的苏州大学2014级工程管理专业班为例,论述班级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实施。
第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90后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自信”,这种特征符合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班主任不宜以说教者、审判者等高高在上的角色出现,否则会造成与学生之间的冲突。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是一位睿智的建议者和调解者。
第二,以班委为核心的自我管理机制。学生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中最根本的目标,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必然趋势。班委是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核心,班委的状况直接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氛围。在班委形成的过程中应坚持民主和自愿的原则。为了建立高效的班委,可以在全班协商讨论的前提下对各班委岗位设定能力门槛,如班长综合成绩排名在全班的前30%;建立班委换届机制,前届班委要进行述职报告,接受全班无记名投票考评,新一届班委需要在换届一周内提出年度班级活动计划等;在对班级重要事务的管理中实施班主任、班委、其他学生权重分配制度,如奖学金的评定,班主任、班委、其他学生的权重分别占10%、50%、30%。到了高年级,班委基本可完全自主管理班级,班主任在班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大幅减弱。
第三,以科研创新为目标的师生沟通机制。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具有科研创新的能力。将学生分配到各专业教师的科研团队中,让他们参与科研项目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笔者管理的班级仿效研究生建立了“导师制”,全系12位专业教师,每位教师负责带领2~3位学生。在班会上,定期讨论“导师制”的效果并反馈给各专业课教师。
第四,以回报家庭和社会为宗旨的人生导向机制。90后大学生是在物质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认为父母交钱供自己读大学理所当然。为此,要求每位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写一封“告家长信”,内容包括考试成绩、参与的各类活动、各项费用等,并给自己本学期回报父母的程度打分。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0小时。
四、问题学生的管理制度
问题学生是相对于健康学生或正常学生而言的。从管理角度上看,正常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只要规则清晰,几乎不需要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他们就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而问题学生则是教师管理的重点。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是指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方面与众不同、不被学校、同学和社会所认同的大学生。[6]杨怀甫[6]认为,问题学生表现为“缺乏正确的名利观”“缺乏责任心”“漠视制度,蔑视权威”“自尊心失度,性格极端”,只要具备其中一种表现,都可以被视为问题学生。薛浩[7]把问题学生分成“学业不佳型”“行为偏激型”“心理亚健康型”“生理缺陷型”“情绪失控型”等五种类型。
问题学生的成因比较复杂,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环境的变化。高中教育格式化严重,学生处于完全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大学教育开放,学习管理自由,部分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第二,高校教育功利化。大学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然而目前高等教育不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观念。第三,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方面,高校相对单一的学习生活让部分学生厌倦,他们无法抵挡外部社会的诱惑,沉迷于网络游戏。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下降,导致学生认为大学学习与日后工作和发展无关,甚至认为大学阻碍了自己的成长,但他们又无法直接离开大学。引起了大学生活与社会经验之间强烈的冲突。
针对问题学生的有效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问题学生的发现、上报机制。学生出现问题的早期阶段比较容易纠正。由于师生之间存在距离,加上生活环境的差异,教师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因此,在学生内部建立问题学生发现机制非常重要。可以以宿舍为单位,舍长每周向班长汇报本宿舍成员的状况;班长按照实际情况,定期(如每月)向班主任汇报全班学生状况;遇到紧急情况,舍长或班长应立即联系班主任。第二,问题学生的日常教育机制。班主任结合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直接开展谈心教育,了解学生的真实困难,制订解决方案;可以与学生的导师沟通,请导师重点教育;可以让心理委员定期安排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结合部分学生意愿,邀请学校心理教师开展团辅活动。第三,问题学生的紧急处理机制。遇到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联系学校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干预;同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确保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重视,并收集详尽的信息分析学生的问题,制订处理方案。
总之,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应充分考虑到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新形势,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培养具有良好心态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琳,陈刚.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9-93.
[2]孔祥田.“科学精神”是什么――杜威“科学精神”之解读[J].阴山学刊,2006(5):71-75.
[3]李卫东.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90-93.
[4]王中坚.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奉献精神[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8-120.
[5]赵金飞.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1-43.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创新措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生活背景、面临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创新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强化大学生管理,为高校其他活动提供可靠的支持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话题。探究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和措施对提高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高校的正常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班级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变化,“90后”作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力,在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方面的意识不强,个人思想和个人荣誉是他们比较看重的,因此,很多高校面临着班级缺乏向心力、班级成员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严重的甚至很多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都很少,班级的存在处境十分尴尬。其次,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使得学生的自主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高校的辅导员或者是班主任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没有注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班干部的产生只在学习成绩较好、优点突出的学生之间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最后,班级管理单向化现象严重,强迫安排指令和任务到班级、一味的要求学生服从和听话,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也不利于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对策和措施
1.有效地奠定班级管理的重要基础有效地奠定班级管理的基础主要是指要科学的进行班委的选择,一支强有力的班委队伍是科学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并且为了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班委队伍必须充满活力、敢于担当。在选择班委的时候,要做到公平、公正,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在团队活动中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选择一些具备领导才干的学生,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分工,为班级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2.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的长效机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班主任往往身兼数职,在这种情况下,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的班主任无法将精力集中在班级管理工作上,需要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要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需要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对班级内部的职能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分解,明确班级管理的任务有哪些,具体的职责是什么。其次,要建立全班同学都认可的管理制度,如轮流执勤制度、班级日常事务监督制度等,并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认真遵守和履行这些制度。3.与学生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对象是具有相当思想观念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对某些事情、某个事件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能一味地说教,要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重视和参与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交流,例如学习上关于专业的交流、考研的交流,关于学生生活的交流,如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未来发展憧憬等方面的交流与学生加强联系,将自己当作班级的一员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建立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实现班级管理的软实力首先,要与学生一起对班级发展的各项制度进行制定,例如班级例会制度、班级管理监督等,明确相应的奖惩机制,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表现纳入到学生的综合测评中,增加学生对班级管理活动的重视。其次,要在班级内部建立良好的氛围,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集体赛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班集体活动生活,不断提高班集体的向心力。
三、结束语
班级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必须对过去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班委选择、长效机制建立、师生关系发展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水平。
作者:尹仕果 单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福龙,陈皓云.浅谈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