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岩松大学演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十年后,他又写了一本,名日《幸福了吗?》。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象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这是白岩松新书里的一段话。
对于幸福,白岩松说:“我觉得每个时段都有每个时段的幸福。看你怎么把握了。人不可能追求一个极致的幸福,如果那样,你永远都在路上,达不到这个目的。但是如果你喜爱生命中每个年龄段,而不是在一个点上回忆,把当下做好,把平淡活出滋味来,就很幸福。”
幸福・信仰・青春
2011年3月27日,白岩松在合肥与安徽大学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在全场欢呼声中,白岩松跨上讲台。
“当我听到这样的掌声,我就在想,同学们是在欢迎什么呢?”没有寒暄,白岩松用他标志性的问句开场。
面对现场一次次如雷般的掌声,白岩松平静地说:“我也曾坐在你们这样的位置,所以我知道这掌声不是给我的,而是同学们在欢迎梦想中的自己。掌声越热烈,我就会越冷静。”
这是白岩松在第多少所大学做过的多少次演讲,他早就算不出来了,但是不管是在安大,还是在耶鲁,他都会给年轻人带来一种“精神的力量”。他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
“青年人是未来。你想想你的悼词是谁在写。是下一代的人在写。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世界,当你要离开的时候都要交给下一代人,他们有自己的道理、宿命跟背景,长者就应该给他们提供舞台去发展。去建设他们期待的世界。每一代年轻人都有巨大的优点,也会有年长人感到不满意的,这很正常。当你到了那个年龄的时候想一想,难道你的上一辈就对你满意了吗?”
说这段话的时候,白岩松有些若有所思,他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当下的年轻人,不是告诉他们必须怎么做,而是诉说一个个青春的故事,因为他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过来的,即使这一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
和现在大学生找工作艰难一样,白岩松也犯愁过。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想留在北京,为了能留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实习生的他,上班路途遥远,不能迟到,只能每天早晨五点坐公交车赶往单位,开始繁杂而琐碎的实习工作。
除了身体上的疲劳,还有那难以忍受的内心孤独,他还记得1988年的最后一天下午,校园里一片节日的情景,奔走的人们脸上写着的大都是兴奋和快乐。白岩松洗了一个澡,买了菜和一堆酒,回到杂乱无章的宿舍中,度过自己最后的1988。等待他的还有明天的烦恼。
即使这样,因为当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招收中文编辑,他最终没有“如愿以偿”留下,就在踌躇转移阵地,南下广东的时候,阴错阳差地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他心怀感激,也正是他一直坚守北京,才有了此后中央电视台的“邂逅”。
当现在的年轻人热炒“蚁族”的时候,在唐家岭演绎“生活悲哀”的时候,刚毕业的白岩松却在地下室里开心面对。在最初工资都很低的情况下,一群天南海北来的人过一种集体生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即使有了《东方时空》这样的兼职,他们还是屡次搬家,最后稳定在北京六里桥一栋居民楼的半地下室里。那套房子有七八个房间,住着他们近二十人。“由于吃饭长期处于打游击状态,因此大家请了一个保姆,专门负责做饭。这个尽职的保姆,每天给我们清楚地算账,谁领来一个朋友吃饭,钱自然是不能少交的。”王志回忆说,他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
因为是半地下室,高于地面能透进光线的窗户只有十几厘米高,潮气是有的,但由于人多便散发了。男男女女每天人来人往,生活永远是热闹的。每天都会议论艺术与片子的拍摄,甚至会争论得面红耳赤。那时的手机是奢侈品,因此离家甚久的人会在夜晚到办公室给父母打一个问候的电话,然后踩着夜色回到地下室这个热闹的家。
白岩松说那时候一共搬过8次家,直到2000年,他才有了自己的房子,真正的家。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不算是苦难,甚至回忆起来还多少有点留恋的味道。这之中,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时常困扰着流浪的人们。比如说,心中永远的漂泊感、变换了生活环境以后的感情生活,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正式职工,因此没有任何福利,没有对于分房子的渴望,没有借资料的资格,甚至还有某些正式职工的白眼,出去采访时不公正的待遇等等,这一切都曾经在局部的时间里刺痛过流浪的心,但很快就过去了。
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他还年轻。
“做新闻,就是靠努力寻找一点点卑微的成就感”
“十七年了,你生活的主题就是新闻,有厌倦吗?”
“经常有,如果从入广院的那一天算起,新闻在我生活中已经开始26年,做电视也即将18年,众所周知做记者在中国很不挣钱,在全世界都是不挣钱的。那支撑我们的是什么?就是那点小小的成就感……”
也就是这一点小小的成就感,让白岩松―直坚持到了今天。
1993年,中央电视台准备推出一个早间新闻栏目《东方时空》,那是白岩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做编辑的第4年,在崔永元的推荐下,他在这个新栏目里兼职做策划。
几个月后,制片人见他反应迅速、思维敏捷、语言犀利,就让他做主持人。第一次出镜时,栏目组要白岩松自己找衣服。那时的他连一套像样的西装都没有,还是从朋友那里借了一套高级西装,而这套不太合身的衣服也成就了他最终的“荧屏首秀”。
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白岩松也认为自己胆子挺大的:“跨度挺大的,因为主持人对台词的要求很高,这是成为主持人的基本条件,幸运的是不管是报社还是这里,大家都是做新闻,在报社是用文字,在这里是用语言。《东方时空》又是一个全新的节目,主持人需要质朴,所以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即使要求不高,毕竟不是学播音出身,主持节目时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当时,台里有规定,主持人、播音员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不仅被罚光了工资,而且还倒欠栏目组几十块钱。那时,他的身份还是“借调”,倘若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就要被退回去,这是好强的白岩松所无法接受的。那段时间,白岩松的神经就像拉得满满的弓,常常睡不着觉。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台里和观众的要求,白岩松总是从字典里把一些生僻的字和多音字挑出来,注上拼音,反复朗读;有时在嘴里含一颗石头,练习绕口令……
正是因为总是和自己“较真”,白岩
松变得越来越像主持人了。
这个节目就像在长期封闭的令人有些窒息的电视机制里打开了一扇通气的大门,让很多早就渴望自由的青年电视人有了追梦的地方。也正是这个节目,让白岩松“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拿到了主持界的最高荣誉――金话筒奖。、三峡大坝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27届奥运会,神舟飞船发射报道……他永远冲在最前线,哪有白岩松,哪就有新闻。
白岩松总是时刻准备着,1999年,他刚换上球衣奔向球场,足球都没有踢到,呼机响了,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他以比球场上还快的速度跑向单位;2008年,他刚刚结束在日本20多天的行程,准备第二天早上飞云南放松一下,在机场的时候,汶川地震,他立马改道,直抵汶川……这样的情景究竟有多少,他早就无从记起,只记得有朋友开玩笑说,“看见你这张脸绷着,感觉就要出事!”
“这么多年,很多时候我感觉是在‘疲于奔命’,所以对于那些不喜欢四平八稳生活的人,新闻是最好的归宿,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已经能用更平静的心去面对每一种变化,同时也留了更多时间面对自己,心静了,外面的乱就不是问题。”白岩松说,“新闻里安放着理想。就像我做《新闻1+1》,每天都在继续,每天感到自己推动着这个时代进步一点点,回家的路上就很踏实。这十几年所有的重大的新闻直播都是我做的,总在风口浪尖,里面所有的阻碍、压力、麻烦,无法说给外人听。17年了,走了这么久,就是靠努力去寻找一点点卑微的成就感。”
对话白岩松――活着是最重要的职业
《中华儿女》:什么时候加入青联的?这么看待这个大家庭?
白岩松:记不住什么时候了,太久了。青联首先是人,有那么多熟悉的人,形成一个团队。去年的时候我也说过。我说青联应该成为所有年轻人的俱乐部,不能成为荣誉俱乐部。青联首先具有某种特质,把大家聚在一起不是为了给他们的荣誉再加上一个徽章。如果青联不能做到这样,那就不是一个好的青联。所以青联在我心里就是聚合了所有的中国青年帮助大家,有助于社会进步。
《中华儿女》:生活中和电视上,你区别大吗?你是一个好爸爸吗?
白岩松:差不多。做新闻时就是那样的表达,在生活中不能总谈啊!如果你要不想着比赛,或许一满杯水一滴都不会撒,如果你要是―直想着你是在比赛。那这杯水你准撒。天天想着,做不好,没想才有可能。在孩子面前,该严肃就严肃,最重要的是平等。
《中华儿女》:2010年,因为《幸福了吗?》这本书,你说得最多的应该是幸福。很多人说你是在促销、挣钱,有什么想说的?
白岩松:说实话,有为这本书促销所搭进去的时间和精力,我挣比这多多少倍的钱都可以,但书不一样,中国人骨子里还是会对自己出一本书比较在意。再说,自认为写的是―本好书,就让它畅销,畅销意味着更多的人读到,更多的人读了就有改变或者推动的可能,如果一百个读者中有十个人开始思考“幸福在哪里”,脚步放慢一点,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4月6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新闻发言人武和平的新著《打开天窗说亮话——新闻发言人眼中的突发事件》,并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出版座谈会,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等作为嘉宾出席了会议并发言。
《打开天窗说亮话》是一本研究官员正确说话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启迪人们思想智慧的书。它以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讲述了从“非典”到甬温高铁事故等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中,有些政府官员采取闭口不说或随意乱说造成的危机,并剖析其症结所在,提出了“打开天窗说亮话”的主题。武和平认为,在媒介化日益改变着传统社会组织的今天,政府须从传统的领导方式向现代领导方式转变,从新闻报道的对象转变为驾驭新闻报道的主体,善用新闻辅政,运用政治智慧主动设置议题,逐步营造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舆论软环境,建设与宪法精神相匹配的人民有序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载体与平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联袂推荐。
作者武和平,当过农民、村官、教员、民警;曾任河南省开封市公安局政委、局长、副市长,陕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公安部报刊图书出版社党委书记兼社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政委,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现为公安部宣传局局长(一级警监)、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中国侦探小说协会副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犯罪学博士。2005年起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新闻发言人,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确定为定期召开例行新闻会的部委新闻发言人之一。
出席座谈会的新闻媒体向作者武和平提出了有关新闻发言人的一些问题,作者在演讲台上一一作了精彩回答。
高晓松推出新书:回忆美好青春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4月9日,高晓松第二部个人文集《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下称《如丧》)由聚石文华出版公司携手武汉出版社出版,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和著名作家刘震云参加该书的北京首发会。崔永元表示,“如果你像我一样过了青春年少时光,看到这本书能回忆起美好记忆;如果你正在享受青春,这本书就是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肯定对你有帮助。”会以“怀念青春——活在好时代的坏孩子”为主题,刘震云感慨,“古今中外所有作品几乎都有过对青春丧失的感慨,但高晓松最可贵的是:一个在监狱里的人,写窗外的美好。书中写了好多他对青春、朋友的怀念,都充满了美好。”
该书收录了高晓松创作的小说、剧本、散文等作品以及他接受的媒体专访。其中第一部分的小说,展现了高晓松、老狼、郑钧等人的青春岁月。高晓松强调是小说而不是自传,“因为涉及到一些朋友,不想引起他们的家庭矛盾”。而书名《如丧》也是来自小说部分《如丧青春》的主题,“如来,就是如同要来,还没来,但终归会来;如丧,就是如同要丧,还未丧,但终归会丧。”高晓松说,“青春就是回想起来特别慌张的日子,那些日子毫无准备的就没了”。在小说部分,《写给1988年暑假的高晓松》即为狱中作品,穿过无尽岁月,“活生生长成了一个杯具”的高晓松向当年的自己介绍少年人无法想见的世相命运人心。
对于去年酒驾服刑,高晓松一直以“去年那件事”代称。《如丧》在去年2月便已与出版社签合同,去年11月高晓松出狱后,有很多出版社与他联系出书,或建议他将狱中创作另集出版,但高晓松仍尊重前约,将狱中新作也收入《如丧》之中。
《房地产买卖行为与房地产政策》在京首发
2009年3月,随着一场关于成都金沙太阳神鸟的讲座开讲,“金沙讲坛”正式启动。许多文化名人、大师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的经典语录。听着他们的妙语连珠,观众或开怀大笑,或若有所思……讲坛结束,观众总是带着一些收获、一种满足离去。有了“金沙讲坛”,市民们能够与文化名人面对面,聆听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他们来一次灵魂上的对话。
2010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来到讲坛,他犀利的语言风格、对热点事件独到的见解,让观众们记忆犹新。“我在成都过了两次年,走到哪里我都愿意帮成都做广告。”一开场,白岩松就以这种方式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谈到成都,白岩松表示很享受这里的生活方式。说起前几年自己在成都一个社区街道里喝过的5毛钱茶水,“我认为这个跟5元钱一杯的茶一样好,而且更加舒服。”在说到当年关注度颇高的“地沟油”事件时,多年新闻人的那种犀利显露无疑,“我做过一期地沟油的节目。我跟同事说我们一定都吃过地沟油。你敢确定你没吃过这样的油条吗?其实中国人挺累的,进商场、菜市场,都得带电子秤、试管甚至检测仪器,去测量农药残留。有的人说,那我就吃空气,可是现在连空气也污染了。”
“成都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因为我最喜欢的诗人全部都是四川人。”文化学者于丹在“金沙讲坛”毫不吝惜她的溢美之词。“自古文人皆入蜀,李太白曾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多少年后,坡接过‘这杯酒’,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吟诵这些千古名句,于丹不禁豪迈激昂,“巴山蜀水之间,有多少文人魂魄在飞扬。不到四川来上一课,就等于没有完成中国文人灵魂上凝聚自我的必修课。”于丹的激情和出口成章让台下观众领略到了一个学者的魅力。
听学者大师一席话,好似读过了一本好书,他们的观点引人思考,也为大家开启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式。这样面对面的一种交流,让观众发现了他们的另一面,学者们的个人魅力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金沙讲坛”不仅可以领略大家风范,也可以在话题各异的系列讲坛之中体味中国文化之美。众多话题中,市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一直很高。2013年12月,中国当代作家、学者王蒙做客讲坛,从泛道德论、泛整体论、泛机变论三个方面为大家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讲坛上,王蒙对中国传统文化独到的解读和睿智的语言成为这场讲座的亮点。而同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讲的,还有另一位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演讲中,易中天就近年来的国学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诙谐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现场观众感叹之余又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饶雪漫、张召忠、白燕升……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观众们不仅倾听,也与他们展开对话,这一言一语、一问一答之中,处处都闪着智慧之光。
“金沙讲坛”开讲近5年来,为观众们奉献了无数场精彩的讲座。同时,讲坛也收获了好口碑,获得了观众对他们的赞誉。
专 访
记者:讲坛开办以来,跟观众的互动有哪些?
金沙讲坛负责人:讲坛从开办以来,观众相当热情,为此我们专门建立了一个“金沙讲坛”的观众QQ群。利用这个群我们不仅可以讲座的预告,观众也可以在上面发表一些听后感,给我们提一些意见,或是直接告诉我们想听哪些老师来讲课。比如于丹、易中天老师就是群里呼声比较高的学者。我们收集到这些信息以后,花了很长时间联系。像于丹老师,我们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不断地跟她助理联系,最终确定了于丹老师的时间。还有一些老师,比如马未都、钱文忠等,也是呼声相对较高的老师,我们也会尽全力争取,让观众能够有与这些老师面对面的机会。
这几年因为讲坛影响力的扩大,我们在成都19个区(市、县)社科联开设了分讲坛,便于更多的观众能够参与其中。今年,我们还将开辟网络互动的环节,加强与年轻观众的交流力度,增强官网与网民的互动,这是今后我们宣传工作努力的方向。
记者:“金沙讲坛”这个品牌带来了哪些效益?
金沙讲坛负责人:“金沙讲坛”从2009年推出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这样的品牌效益体现在:会有老师主动联系要求到讲坛讲课,我们也有自己的“铁粉”;讲坛的传播力逐年增强;一些企业和文化机构也希望能够跟讲坛合作,举办一些活动等。有一位在深圳研究民乐的老师,在南方参加过很多次讲坛。他是成都人,每次回到成都,朋友都向他推荐金沙讲坛这个平台,所以他主动打电话联系了我们,想为成都老百姓普及民乐的相关知识。
我们讲坛本身也有一些很“铁”的观众,他们每场讲坛必到。有一位胡大姐,70多岁了,每次讲坛开讲一定准时来,回到家还在微博、博客上写自己的心得感受,让我们相当感动。
成都这座城市现在已经很文艺,但是较之北京、上海的文化氛围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金沙讲坛”力求弥补这个空白,做好这个品牌,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品位。
记者:“金沙讲坛”内容丰富,那么这些选题是如何而来?
金沙讲坛负责人:我们会定期举行观众会,征集热心观众的建议。他们各抒己见,我们的选题很多是来自他们的意见,真的是“来源于群众”。我们每年都在“金沙讲坛”主讲坛和分讲坛开展大型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观众对于教育类和养生类的话题关注度最高,因为都与百姓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今年我们特意邀请了这两类的专家,加了几场这样的讲座。
“金沙讲坛”有一个优势,其主办单位是成都市委宣传部,承办单位是成都市社科联(院),所以我们与专家有长期的联系和合作。在确定选题上,也会不定期的邀请一些专家参与我们的讨论,保证选题更加科学。
在来大学之前,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学长告诉我说,大学时光真的很短很短,你定要好好珍惜!谁说的?有四年,长着呢!我当时在QQ上拽拽地反驳他,并以一名准大学生该有的激动情绪发了个笑脸过去,然后“啪”关掉电脑,收拾行李。
刚到大学,为着这份全新得让我眼花缭乱的生活,我开始每天写日记,猜想着等到四年毕业后,当我拿起这本日记本从头往回翻数那些旧日时光,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可是当所有的新鲜感褪去,我的大学日记也随之终止。如今大一已过得差不多,那些被荒废的小激情就一直窝藏在我的小日记本里。
记得报到的第一天晚上,全寝室失眠。夜里我还听到有人啜泣的声音。那个来自湖州的女孩子下午就在哭,边哭边拿着毛巾擦眼睛,然后在电话里叽里呱啦地讲着我听不懂的话。后来听多了我终于明白她不断重复的那句话:爸爸,我想回家!两天后的一个晚上,寝室外面有人敲门,是对面床铺的母亲,拿着一堆好吃的来看女儿,因为接连三天这个宁波的女孩儿一接到家里电话就哭得稀里哗啦。那天晚上她母亲让女儿睡床上,自己在旁边打地铺。
我读的是一个令大多数人都感到意外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倒不是意外专业本身,就如同老姐在我自作主张选定这个专业后,一脸诧异地问我,你确定你这脑子适合学经济?后来不断地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读中文或者新闻,因为我曾高调地向他们宣扬我年少时有过的记者梦想,和会为文字而奋斗一生的豪言壮语。
原谅我当时对所有人的疑问不予解释。我一想起当初填志愿的时候,和母亲因城市、因专业、因就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争执到抓狂的情景,就会难过得想哭。而最终遵从母亲的意愿,留在这座未曾离开过的城市和选择了一个毫无兴趣可言的专业后,我就糊里糊涂地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对,就是糊里糊涂。
白岩松的《没有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演讲稿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你真正走进大学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幸福的事是百分之五,痛苦的是百分之五,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平淡的,日复一日。
“新鲜尝尽,尽是迷茫。”有人这样形容大一的学生。每次我迷茫地在各个楼层忙学业忙社团忙学生会觉得浑身即将散架的时候,就会想起我苦苦备战高考的那一年。那时,老师们家长们都说,再熬一下,考上大学就解脱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去!可是今天我以一个较为初级的过来人身份,想对即将走向大学的学弟学妹说,不要幻想大学是天堂。当然也不要像我这般傻地把一揽子事情往身上砸,等到过完场子后突然醒悟了——学习才是硬道理。
大一下期开学,重新回到学校,意外得知上学期期末考了班级第一。于是我再次回忆刚开始适应不了难以学下去时去求助辅导员让我转专业的可怜样子。我终于决定踏踏实实地抛掉一切怨念去学习,是听了专业课老师的一句话:你们每逃一次课,就是拿钱砸一遍自己的父母。
依然记得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那段时光,过得充实而又诡异。我那隔三差五就失眠的问题,在长达7天的连续考试中顿然消失,每天都能一觉睡到天亮,因而头脑清晰。我跟室友林巧每天骑着辆小自行车穿梭在图书馆、寝室楼、餐厅三点之间的日子,让我紧张而又兴奋。最后一门金融学考完,拉着室友去大学城的商务中心准备玩上一晚的时候,发现店铺都已关门,仅剩下几家理发店还在营业。于是我们便冲进其中一家,给自己换了~个发型。我记得那位很年轻穿得很性感的理发师看着我的头发连连叹气:“你是刚从西北大漠回来的吗?”我没有回答,只是傻乎乎呵呵直笑。其实我想说,有时保持一种傻乐的状态其实也不错。
那晚,回去的时候,我们闻到了淡淡的桂花味。腊月桂花飘香,千真万确。
到底该如何纪念才最有意义与价值,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可以先以个人为例。凡举大人物,在其成功之前,没有不避谈往事的。那些口中喊出“往事不堪回首”者,断未有成功者,对他们来讲,沉默才是金。历史剧《康熙王朝》片尾曲唱道:“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说,躺下自己把忧伤抚摸。”且不论这首歌里所散发出的“卡里斯玛效应”(“圣君崇拜”)的味道,这个歌词最充分地把那种“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语)的“忍”字精神描绘了出来。
“大男人”为何会将落魄与挫折独自承受而绝无言语以倾诉或发泄呢?因为在他们看来,“忍”字功夫乃一门必修功课。诚如孟子的经典名言所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却依旧保持乐观心态,“弦歌于室”。所以庄子感慨:“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困难,在弱者面前是一座山,不可逾越;而在强者面前是一片川,没什么大不了。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同态度,是强者与弱者的分水岭。对强者而言,只有落魄可以磨练意志,振奋精神,坚定信念,铺就成功之路。“若非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生的精彩多姿,尽在拼搏进取之中。
落魄时的尴尬是辉煌时的最佳谈资。一旦成功,昔日的窘迫便会转化为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只有成功者,方配谈过往。“往事不堪回首”,那只是失败者的耿耿于怀,是失败之后的失落与失态。那些活跃在一线讲坛上的演说家,无一不是成功人士,他们在台上滔滔不绝的更多内容,不是成功的经验,而是失败的教训。失败者固然可谈过去,但不一定有听众;而成功者,则更有资格去谈及,且一定会有大量听众。
成功,是历史的节点与分界线。奋进的道路,以成功为终点;新的奋进,又以此成功为开端。好汉不提当年勇,好汉只提当年窘。在成功路上的辛酸落魄,自然久久难以让人忘怀。而人们对其记忆的形式,必然也是多样变化的。那些艰辛往事,在成功前是隐私,在成功后则是谈资。本・拉登被击毙之前,不论何人做美国总统,都不可能大谈反恐之艰。只有成功,方可使奋斗的过往由自我隐私转化为自我谈资。
成功者缘何一定会视昔日落魄的尴尬为最佳谈资?其一,“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认真地“忆苦”,方可真正地“思甜”。通过今昔对比,更可彰显成功的难能可贵。懂得感恩、懂得珍视是成功者的一项基本品质。其二,成功者的创业之路,对他人有更大的启发意义和激励作用。以亲生经历为活教材,帮扶他人,是成功者的道德修为,成功者必乐而为之。
翻阅那些影响深远的人物传记,会发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那些不曾隐晦的主人翁的惨淡过往。白岩松在江西一所大学演讲时,对大学生慨言:“哪一代人的青春容易呢!人生或事业刚刚起步之际,遭遇坎坷、面对困顿,简直难以避免。”由此可说,正视落魄是迈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取成功后的必备心态。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高调纪念,不论其对象是事件还是人物,总是歌功颂德的声音偏多,批判反思的声音偏少。不可否认,怀念过去的重要项目就是感恩当下,激励今人。然而,过去值得纪念,绝不单单是因为昔日的辉煌和荣耀,更在于过去曾那么的悲苦苍凉、那么的辛酸落魄。而正是这些,才足以在记忆中占据刻骨铭心的位置。那些红歌,不是兴高采烈谱就的,每一首都是悲亢壮烈之呐喊。
关键词:职业院校 学生礼仪 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现代人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而高素质的现代人对学生礼仪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礼仪从广泛角度而言也就是教养,和一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在职业院校开设学生礼仪课程,不但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下面本文就对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策略进行分析。
一、实现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发展
学生礼仪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交际艺术,行为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紧跟时展潮流,深刻挖掘其中内涵。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明白学习礼仪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礼仪是在人们日常社交活动中形成的,礼仪美是一个人外在美、心灵美的体现,而心灵美则是礼仪美的基石,并能够为礼仪美提供有力的支持。心灵美主要包括道德美、智慧美量方面,在学生礼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释道德修养的作用、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更好地展示出礼仪美[1]。
二、加大实践教学在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应用
其一,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教学法,即先提出典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模仿学习。比如:在有关养成优雅风度、高尚气质的礼仪教学过程中,选用白岩松、苏菲・玛索、杨澜、于丹等社会名人的风度气质为典范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名人进行观察、学习,然后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与高尚的气质。
其二,可以采用行为动作训练法,学生礼仪课程中的仪表仪态教学内容,大多采用的都是行为动作训练法,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教师先要作示范,讲要领,然后让学生分解训练、连贯训练,最后教师对每名学生进行逐个点评。为了让仪态变得更富有美感,节奏感,在进行行为动作训练时最好为学生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
其三,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方法。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或者是同一种事物不同时间段的比较,能够加深学生对礼仪这门课程的认识,并激发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为学生讲授并且训练谈吐举止、个人礼仪这节课前后分别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两分钟左右的即兴演讲,让学生自己对两次演讲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完学生礼仪这门课后取得的进步,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提高礼仪素养。
其四,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教学,一般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礼节、仪式的教学。学生通过对礼节、仪式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交往的基本礼节、仪式,还可以在情景模拟法的帮助下将学到的基本礼仪知识融入相应的生活情节中去。采用这种方法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讲解基本流程、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分派角色、道具,布置相关场地等。其次进行有计划的排练,模拟表演,当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找出不足,不断进步。
三、实施学生礼仪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发展
虽然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学生礼仪理论知识的任务,但是如果将课堂活动适当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那么就既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每一所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争取能够学以致用[2]。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自发组织学生承担起学校内外举办大型活动时的礼仪服务工作,这样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就能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积累社交经验,展现个性。随后当学生将自己的感染体验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时,就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四、创新学生礼仪教育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职业院校的学生礼仪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难免会造成学生重视理论知识成绩、轻视实践应用的结果,根本无法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所以非常有必要改革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待学生学习完学生礼仪课程之后,为了更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对和礼仪相关的理论知识、社交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创新采用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其中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生礼仪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了解多寡,面试主要考查的学生对学生礼仪实践技能的程度。通过面试中学生的仪态礼仪可以了解其对坐、立、行礼仪要求的掌握程度。这样不但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还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生礼仪素质。
五、结语
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在职业院校,创新学生礼仪课程教学途径,加强对学生礼仪的教育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又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上本文就从不同方面探索了学生礼仪课程教学实践策略,以能够为同行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回想多年教育教学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成长,现在自己的教育理念总结一下。
一、没有好生差生,只有差异
在我眼中,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只有差异。正如“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世界上的每一个学生如同他自己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有待开发的智力潜能,有记忆力强的、有创新性强的、有乐观的、有性格开朗的、有遇事悲观的、爱钻“牛角尖”的、有性格坚强的、有性格柔弱的、有敏感多虑的、有对外界反应迟钝的、有聪慧的、有反应慢的、有好动的、有安静的、有好强的、有安于现状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有的学生擅长文艺、有表演天赋,有的学生爱好美术,有的学生表现出空间天分,有的学生运动能力超强,有的学生爱好天文,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有逻辑能力强,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写作,有的学生有数学天分,有的学生有交际本领、擅长人际沟通,有的学生口才好表现出演讲天分……学生个体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千姿百态。所以,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好生,也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差异。甚至可以说其实每个班级都可以有三十个第一名,甚至更多。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不断进取,充分展现才能。教育应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才,在各项领域里争奇斗艳。
二、幸福理念教育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弱,为了更好地把他们从校园输入到社会这个大舞台,我认为很有必要从小为他们进行幸福理念教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不再是生活质量,而是精神生活质量。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卷中这个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提问即:“你幸福吗?”,可见人生幸福与否越来越被人关注。
学生从小心里都有各自的梦想,期待有一天放飞。所以从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心中小小的愿望才会发芽、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不想让任何一个学生的愿望像一堆马铃薯一样在黑暗的角落里偷偷地发芽。
人的一生或为生存,或为生活,或为追逐理想而奋斗。到垂垂老矣的时候,肯定会有问“我幸福吗?”读书读到柏杨老师一生都不快乐的时候,我黯然伤神,但是白岩松老师所著的《幸福了吗?》却给人们很大的启示。我认为学校从小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幸福理念教育。因为人的一生要经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有良好的心态,有越来越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仰,有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理念,有一个“我要过幸福人生”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觉得教育应该有“为幸福人生作准备”的办学理念,有以“全面发展学生特长”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从小树立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坚信,即使我不是全才,我也是专才,我肯定会在我所擅长的领域里熠熠闪光。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师,要擅长的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适时表扬,这样可以使优点放大,也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缺点,有方法有策略地给予纠正,这样可以使缺点缩小,甚至消失。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即“我能还会更好”。教师要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快乐的种子,助其成长发芽,每个学生的人生能过得幸福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诚信中学生”徐砺寒
【人物事迹】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一(2)班学生、副班长(2012年),在2012年11月2日骑车撞到停在路边的宝马车之后,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并留下了一张附有联系方式的纸条。这股“正能量”被网友拍下来上传微博,很快就传遍了全国,网友们称徐砺寒为“最诚实的中学生”,并表示要向他学习。
【素材解析】 “其实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人,而且一直都有。”这是白岩松主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时,讲过的一句话。徐砺寒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社会方方面面的响应也充分说明:社会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基本面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应该对当前的社会道德,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且坚守道德自信,改善道德风貌。
【适用方向】 诚信呼唤、承担责任、道德品质、社会道德……
“裸捐医生”徐立
【人物事迹】 他生活极其简朴,每天吃面条,从来不放油,最多加点菜叶,“奢侈”时加个鸡蛋。他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省下来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他医德高尚,兢兢业业治病救人33年,退休时依然做着“编外院长”,还立下遗嘱去世后还将遗体和书籍捐献。这就是徐立,湖南湘雅二医院副教授。一个将一生完完整整奉献给医学事业,奉献给整个社会的人,一个中国的“白求恩”。
【素材解析】 他一贫如洗,却又“无比富足”;生活中他对自己节俭得近乎严苛,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他却慷慨得近乎“愚笨”:他没给家人留下存款,却倾囊相助与他“不相干”的人,他经常说:“我现在能吃饱,衣服也够穿了,我知足了,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
【适用方向】 无私大爱、医德高尚、生活简朴、人生价值……
“最美新疆90后”麦热达尼
【人物事迹】 17岁的他,真还是个孩子!单薄瘦削的身体,天真无邪的笑容,难以想象他跳进长江救了人。但是,90后新疆少年麦热达尼做到了!他在竖立着“长江人链”纪念碑的地方成功救起了落水的妇女,续写了“人链”精神。他的家在新疆阿克陶县,2012年9月,为了圆他的医生梦,不远万里来到湖北荆州读书。少年丧父的不幸、贫寒的家境,并没有让麦热达尼失去天性中的乐观友爱。老师说,他很懂事;同学说,他特别爱帮人。普通话还不太流利的他却说,救死扶伤是他的理想。
【素材解析】 他不顾危险,毅然跳入冰冷的江水中奋力抢救落水妇女。麦热达尼·如孜同学日常的优秀表现和关键时刻的英雄壮举,集中展现了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和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民族大义。他是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
【适用方向】 精神崇高、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人生价值……
“90后孝子”程威
【人物事迹】 1992年出生于湖北省谷城县盛康镇山村。5岁时父亲因矿难不幸离世。2010年,程威的母亲患上宫颈癌,由于没有及时治疗,病情不断加重。程威一边照顾自己的母亲,一边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了湖北文理学院。2012年11月1日晚,程威的母亲离开了人世,程威在此期间一直照顾着自己的母亲,程威对自己母亲的孝心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程威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怀。
【素材解析】他敬老孝亲、知恩重义的传统美德,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直面挑战、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临难不惧、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适用方向】 敬老孝亲、艰苦朴素、传统美德、人生品德……
“厦大90后”爱心学子
【人物事迹】捡破烂回收旧物半年,收集废瓶子28000多个;在酷热暑假里当建筑工人,每天超过10小时的高强度劳动……厦门大学55名90后学生为乌蒙山区的学生建起了一个篮球场和一间图书馆。他们说,想给自己的青春留个纪念,想证明90后也有爱心,也能为社会服务。他们坚信,图书馆和篮球场的建成不是结束,而是下一个爱心计划的开始。
【素材解析】2012,谁为我们诠释最美?我们向谁传递大爱?人这一生何其短暂,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践行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不致时光虚度?来自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55名90后学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完美解答。
【适用方向】 传递大爱、人生价值、无私奉献、生命意义……
“最坚强大学生”胡志鹏
【人物事迹】亲人们有的因病去世,有的身患疾病却无钱医治,而自己也是尿毒症晚期。面对苦难,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学生胡志鹏选择了坚强。2012年3月26日起,《光明日报》和光明网记者先后发表《志鹏的翅膀》《志鹏的日记》《志鹏的兄弟》等报道。“最坚强大学生”胡志鹏事迹引起社会反响,4位音乐人打造了《爱是一家人》《我们的梦没有终点》两首励志歌曲,各界网友为胡志鹏筹集善款近40万元。胡志鹏重返校园深情演讲感动无数大学生。大学生网友们纷纷表示,要以胡志鹏为榜样,身处逆境,笑对人生,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
【素材解析】 《百孝经》有“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之说,胡志鹏是个孝子,可命运不公,这个家庭仍无法安好。病痛虽可怕,亲情摧不垮。一家人相亲相爱就是最大的幸福。
适用方向】 命运多舛、笑对人生、理想信念、坚强信念……
“马背天使”旦正草
【人物事迹】 1994年从省卫校毕业后,旦正草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医生。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她多方筹措资金,在海拔3600多米的桑科乡达久滩草原开办起当地第一家卫生诊所。她经常深入牧场,为当地牧民提供咨询检查,为他们送去常用药,为妇女讲解保健常识和卫生知识。她所在方圆两百里范围内60%以上的藏族妇女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都得到了救治,当地牧民亲切地称她为“马背天使”。
【素材解析】 在十多年的村医工作中,她情系牧民群众,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处处为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她以娴熟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保护和增进当地牧民群众的健康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深受草原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赞扬,被誉为桑科草原上牧民心中的“好曼巴”。
【适用方向】 救死扶伤、医德高尚、无私奉献、情系牧民……
“淡定夫妇”宋卫利、李宝财
【人物事迹】得知替别人垫钱购买的彩票中了500万大奖之后,黑龙江大庆开彩票站的宋卫利夫妇,淡定地将中奖彩票送到中奖者手中。500万的诱惑力不言而喻,但在黑龙江大庆开彩票站的宋卫利夫妇,在500万面前却表现得格外淡定。当他们得知,替别人垫钱购买的彩票中了500万大奖之后,他们丝毫没有犹豫,而是在第一时间,将中奖彩票送到中奖者手中。
【素材解析】宋卫利夫妇的诚信之举,传遍大庆,感动百湖,受到广大市民的赞扬。其中,有一位老会长了解到宋卫利夫妇的义举后,拿出了珍藏的纪念章和书籍送给了宋卫利夫妇。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意义非凡……
【适用方向】诚信夫妇、高尚品质、诚信经营、传统美德……
“苦力教育家”李小棚
【人物事迹】 1971年10月,李小棚出生在蓝田县辋川镇六郎关村。他是代课教师,苦力教育家。22年的荣耀与落寞,1989年高中毕业后开始担任代课教师,先后在六郎官、韩河村、东杆村代课,从1989年担任代课教师,后创办了一所免费的幼儿园,靠打工维持……2012年8月27日因车祸离世。
【素材解析】 李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内心的善,出自对孩子对生命的这种超越功利的大爱。我们除了要在文化教育层面培育整个社会的爱心之外,关键要不断健全各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保障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来自国家社会的基本的教育,让人们看到一个社会从下向上流动的希望。
【适用方向】 践行价值、无私大爱、师德高尚、关爱儿童……
“最美环卫工”唐玉宝、张海琴
【人物事迹】 9年前,江苏省淮安市91岁的孤寡老人汪梁氏成为环卫工张海琴家的房客;8年前,用光微薄积蓄的老人被张海琴夫妇挽留并义务赡养,期间两次搬家不离不弃。如今,儿子成成一直喊老人“奶奶”,家里有事也总是要听听老人的意见,彼此“从来没有红过脸”,一家人过得清贫而幸福。张海琴说:“等回迁房下来了,我们要一起搬进新房;等儿子成了家生了娃,一家人四代同堂。”
【素材解析】 房客孤老花光微薄积蓄,房主环卫工夫妇毅然接纳,两次搬家不离不弃,唐玉宝、张海琴用微薄的工资,义务赡养百岁孤寡老人,平凡善举感动世人。
关键词:播音主持;系统学习;专业规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50-03
放眼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机构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非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毕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但在人数上大大领先于经专业培养者,甚至其中一些著名者的成功经历,也在挑战专业培养的底线。
于是,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否有学有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路径是否合适等一系列问题,拷问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者,也动摇着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习者。
这似乎揭示了一个现实的结果:在走向播音主持成功的路上,确实有无师自通的情况。无论是人民广播初创时期的那些成功的老播音员的成功创业,还是在与经过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并肩战斗时并不逊色、甚至出色的表现者,还有在播音主持的顶级大赛中让经过专业培养者当配角的佼佼者,都证明播音主持的专业培养过程并非不可逾越的过程。但是,之所以在以上的判断中加上“似乎”,却保留了笔者对“无师自通”的深度解读,即“无师”是表面现象,“自通”之“自”恰恰证明了“师”是“有的”。
一、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实践即师
在广播还是新鲜事物的年代,人民广播的第一代播音员麦风、孟启予、钱家楣、丁一岚、齐越等,虽未经过正规专业训练,但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每天认真读报,互相切磋,探讨和掌握播音要领,以勇敢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人民广播播音一代新风。亲身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使他们逐渐掌握了播音的规律。作为实践总结的《陕北台播音组关于训练和培养播音员的意见》、《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训练播音方法》等已指出了选择播音员的标准、播音员应注意的事项,如怎样准备稿件、如何掌握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如何表达语气情感,规定了播音手续,播音员应遵守的制度等[1]。
在专业播音教学尚未起步的年代,我国人民广播的老一代播音员,靠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靠对播音实践的执着探索,靠互相切磋、研究、探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广大受众欢迎的、“憎爱分明、刚柔相济、亲切自然、严谨生动”的独特播音风格。尽管缺少成文的专业教材,中央台和各地方台播音组的业务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出现了许多业务研究的论述。1954年齐越的《播音员和实况转播》、夏青的《克服报道新闻的八股腔》、徐恒的《播音员和播音工作》等文章,以及苏联播音员撰写的播音经验文章,在播音界一时洛阳纸贵。195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播音工作经验,领导和专家也分别就播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播音主持有着可以被人掌握的内在规律。早期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就在不断探索着它的规律,并在实践中遵循被探索出来的规律,播音主持业务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得益于播音主持业务的实践。播音主持并非“无师”,实践是播音主持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师”。即使在播音主持已经形成独立学科、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已上升到学术级别的今天,播音主持的理论体系仍要用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播音主持的训练体系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齐越先生1963年在上海台讲话时就说“培育新播音员,实践很重要。[2]”、“只有那些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并善于从生活和人民中积累情绪记忆的,才可能获得丰富的想象力。[3]”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始人关山先生也指出“表达能力的提高须通过多读、多练、多实践,才能掌握纯熟的技巧。[4]”
二、姊妹专业的“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其他领域知识即师
请留意提两代播音大师的经历:
齐越(1922~1993)先生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同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同志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为配合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齐越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
夏青(1927~2004)先生1948年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在播音岗位上勤恳钻研奉献40余年,呕心沥血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出色地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从事播音工作之前的经历不同,但二位大师受过的高等教育均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播音主持作为以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创造性工作,是新闻学、传播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属边缘学科。齐越先生以新闻学的专业基础和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新闻实践,加上他广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使自己深厚的语言天赋得以开发,最终成为一代播音大师。夏青先生以汉语言文学(中文)的深厚积淀,通过新闻学校的专业培训,成为具有严谨新闻工作作风、深厚语言文化功底的播音大师。
我们也注意到,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上,除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外,各种不同专业学历的毕业生中以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中文)和外语、艺术等毕业生为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从事过一段新闻采编或艺术等工作之后转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这样的例子,远的有齐越先生(西北大学新闻系)、夏青先生(东北大学中文系)、张颂教授(北师大中文系)、傅成励(北京大学中文系),近的有白岩松(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崔永元(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水均益(兰州大学外语系)、张泉灵(北京大学德语系)、撒贝宁(北京大学法学系),在地方台这种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央视首位播音员沈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著名主持人陈铎(曾任演员、编辑、导演、摄影等)、朱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毕福剑(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毕业),也是播音主持艺术与姊妹艺术相通的例证;而方明老师从广播技术转行播音的道路也证明了文化功底与广播事业氛围影响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外和境外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中优秀主播和主持人的杰出表现,也提供了可供人民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学习借鉴的广阔来源,20世纪90年代的“珠江模式”带来了广播大板块主持人模式的大变革,在世纪之交广播新闻改革大变革以及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的持续变革中,一大批来自于演艺界和新闻采编岗位的优秀人才走上主持人位置,播音员主持人专业错位成为更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播音主持专业能被其他专业代替的理由,也并非说明,非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无师自通。应该说,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姊妹专业、姊妹艺术的滋养,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基础和采编、艺术等专业的从业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外来的和尚”、“他山之石”也是播音主持之师,加上有声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条件,这部分人迈进播音主持门槛是水到渠成。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
播音主持专业是综合新闻、传播、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之长的边缘学科,但不是以上专业的简单相加或无序综合,而是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的需求为纽带,特别是以语言表达为其专业业务的核心,构成有核、有序、有特色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其中心就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规律。
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论是否经过播音主持专业的培训,都在从事播音主持之前或之中注重研究播音主持艺术规律,将姊妹专业、姊妹艺术中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运用与播音主持之中,将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摒弃,将其缺口和不足在实践和继续学习中弥补。
齐越先生1963年在《播音员与稿件》一文中就曾指出:“播音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语言艺术创作。在向其他语言艺术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吸取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融会于我们的创作中,使播音发展成为更具有特点、更具有独立风格的语言艺术。[5]”
夏青先生的笔记本,“从50年代到90年代约有100多本,更多的是他学习时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兴趣是广泛的,天文、地理、马列、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更是精心钻研”,“播音员的素养之一,要有高度的思想、学识水平,这要靠日积月累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是夏青先生的座右铭。
陈醇先生在《播音语言表达的几个问题》中记述了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教研室播音语言表达座谈会上讨论的观点:“我们要向电影、话剧演员学习感受力、想象力,解决我们播音中目前突出存在的一个样式、一个腔调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坚持播音的强烈的政治鼓动力量和严正的语言逻辑力量。即使播音员播送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也应有我们自己的特点。[7]”
张颂先生1983年的著述《朗读学》成为1990年《播音创作基础》的准备。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论述了朗读学受到语音学、语言学、文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生理学、心理学的指导、影响和制约,与教育学、美学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特别强调了作为演讲学的孪生兄弟,孕育和生发出播音学和朗诵艺术,在同其他姊妹艺术的交流中成长,在不断输出输入中壮大。这也正是当时“在朗读学的基础上,向新闻广播电视宣传发展,以新闻性为特征,进行‘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有声语言的宣传,正孕育着的播音学”的特点[8]。从《播音创作基础》看其与《朗读学》的相通之处,可谓无处不在。而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大内部技巧中也会看到与“内心视像”、“潜台词”、“创作交流”的承继关系[9]。
因此,所谓无师自通,并非自然形成的先天智慧的体现,而是后天不同领域学习中与播音主持专业学习内容相通部分成果的体现,更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内部规律并进一步付诸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证明了播音主持专业是有学有术的,其学术的属性是任何学科都普遍具有的实践性,也是其作为边缘学科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四、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上述论述的结论十分明显:播音主持是有学有术的。但这学和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封闭固守的,而是不断从播音主持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更符合培养播音主持规律的科学。
同时要承认,具有厚实相关专业知识底蕴的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播音主持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可以逐渐参透播音主持规律,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播音员主持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学习的欠缺,使实践中的学习成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但每个具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实践总是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经过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多年实践证明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播音主持规律,以播音主持专业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即将或正在从事播音主持实践的后学者,成为指导业务实践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避免了在实践中从头摸索、重复错误、以失误或教训为代价后的对真理的认识。
播音主持的专业培训给后学者提供了专业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范本,成为掌握播音主持规律的捷径,也是播音主持专业高等教育成功的基础。尽管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仍有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提高的巨大潜力,但主流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效果和其多年来积累的人才培养经验,证明其仍有其存在的理由,多数未经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选择专业进修或再学习以求提高,也是播音主持培训有效地理由,播音主持专业教材不但成为高校教材,也成为不少在职播音员主持人读本,更是播音主持理论体系被认可的理由。
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是,某著名主持人在高校新闻系学习时与播音专业学生同寝室,对学习知识如饥似渴的他,不但饱读相关专业的有用和“无用”的书,而且与同寝室友共同参加晨练,共同研播例稿,共同完成播音实践作业,几乎是编外“辅修”。而从其主持节目中语言表达的功力判断,除声音条件等硬指标外,几乎毫不逊色于播音专业学生。这或许可以称为“近朱者赤”或许干脆就承认了“辅修专业”的辅修效果。十分重视播音实践的关山先生曾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增强受众参与感,还必须扎扎实实研究和运用语言的艺术规律。”这是从实践中来、掌握了实践规律、又在实践中大放异彩的老播音员的经验之谈,是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真理的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本文的鲜明观点: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播音主持艺术实践的总结,同时,新闻、传播、语言、表演等姊妹专业“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而通过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姚喜双.播音导论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3] 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 王振堂.中国播音学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6] 葛兰.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讨会”上的发言[Z].内部资料,1998.
[7] 陈醇.陈醇播音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