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老年健康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健康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健康管理制度

第1篇: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制度

一、机构准入监督管理制度1

二、人员聘用聘任管理制度1

三、人才培养管理制度2

四、财务监督管理制度2

五、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制度3

六、药品监督管理制度3

七、质量控制管理制度4

八、绩效考核管理制度4

九、行政工作管理制度5

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5

十一、信息统计管理制度6

十二、行业作风监督管理制度6

十三、民主评议管理制度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

十四、行政管理制度8

十五、人力资源管理制度8

十六、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团队制度9

十七、财务管理制度10

十八、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10

十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11

二十、物价与计量管理制度11

二十一、药品管理制度12

二十二、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12

二十三、医疗安全管理制度13

二十四、医源性感染管理制度13

二十五、消毒管理制度14

二十六、医疗废物管理制度14

二十七、信息管理制度15

二十八、档案管理制度15

二十九、后勤管理制度16

三十、医德医风管理制度16

三十一、社会民主监督制度1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管理制度

三十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制度18

三十三、传染病管理制度18

三十四、免疫规划制度19

三十五、健康教育制度19

三十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20

三十七、地方病管理制度20

三十八、职业病管理制度21

三十九、儿童保健工作制度21

四十、妇女保健工作制度22

四十一、孕产妇保健工作制度22

四十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制度23

四十三、精神卫生管理制度23

四十四、老年保健工作制度24

四十五、社区康复工作制度24

四十六、全科门诊工作制度25

四十七、首诊负责制制度25

四十八、双向转诊制度26

四十九、健康档案管理制度26

五十、处方管理制度27

五十一、病案管理制度27

五十二、急诊急救工作制度28

五十三、留观制度28

五十四、家庭病床工作制度29

五十五、综合病房工作制度29

五十六、护理工作制度30

五十七、执行医嘱及医嘱查对制度30

五十八、护理文书书写制度31

五十九、门诊咨询工作制度31

六十、注射室工作制度31

六十一、治疗室工作制度32

六十二、中医工作制度32

六十三、口腔保健工作制度33

六十四、检验科工作制度33

六十五、功能检查科工作制度34

六十六、药房调剂工作制度34

六十七、饮片调剂制度35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制度

机构准入监督管理制度

1.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可行性、选址和建筑设计合理性。

2.审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称,监督检查专用标识使用。

3.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登记、执业变更和年度校验。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服务。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诊疗科目及设备配置。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

7.监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有隶属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体化管理和非隶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管理。

人员聘用聘任管理制度

1.按照本地区编制部门核编标准,每年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总量、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聘用制管理的落实情况。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聘人员相应岗位的执业资格、任职资格及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医师定期考核及护士岗位再注册管理情况。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聘人员获取工资报酬、津贴和享有国家规定福利待遇的执行情况。

6.每年第一季度核查上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考核结果落实人员岗位调整及解聘、辞聘情况。

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培养规划、年度计划及组织实施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人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情况,及建立继续教育档案和获得的学分登记情况。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年度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的计划及落实情况。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情况。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科及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落实情况。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专项基金的使用情况。

财务监督管理制度

1.每年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及会计人员合理配备落实情况。

2.每年第一季度审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和本年度财务预算报告。

3.每年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工作进行内审。

4.每年至少两次核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收入足额上缴、经费支出范围、支出标准落实情况;核查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

5.根据国家统一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收费标准,每年至少两次不定期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科目收费、检查项目收费、常用药品收费情况及价格公示的落实情况。

6.每年检查会计核算、成本核算、收费、药品和物资核算管理等各项财务工作。

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固定资产管理及执行情况。

2.每年第三季度审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年度预购置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品目、数量和经费额度。

3.每年审查固定资产“三帐一卡”制度落实、设备使用登记、日常保养和维修记录。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数量、用途,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5.统筹协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

6.监督审核因技术问题确需报废、淘汰的固定资产和已超过使用年限而无法使用的资产。

药品监督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管理制度制订及执行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行药品目录、按规定实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情况。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出入库、核销、盘存等工作流程的规范性。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的包装、贮存、保管和药品有效期内使用情况。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登记、报告、处理、封存情况,定期公示监测结果。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毒、麻、的管理、使用,处方医生的资质、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知晓情况。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质量管理部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及保障落实措施。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务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和知识知晓情况。

3.每年至少一次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工作质量、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及基础质量指标达标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岗位练兵活动。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风险防范预案与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投诉的登记、报告、处理、分析情况。

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1.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状况、服务功能、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和社会满意度,每年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绩效考核。

2.评估、公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结果、提出整改意见,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考核办法及实施措施。

4.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聘用人员业务水平、工作绩效、职业道德和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考核的落实情况。

5.每年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情况。

行政工作管理制度

1.每年第四季度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年度工作总结、绩效考核的落实情况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2.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会议制度的执行情况。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与辖区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协调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任会议;必要时召开紧急会议,及时传达相关政策精神、研究解决出现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做好会议记录。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大事项、突发事件请示报告制度的落实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请示,应在三个工作日之内予以答复,做好回复记录。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的医疗、治安、消防、水电、设备、建筑环境、信息安全等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演练及应急物资的贮备情况。

5.监督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医疗、行政、人事、财务、计量器具档案和文书的归档与管理使用情况。

6.不定期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值班制度落实情况。

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1.全面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全生产(医疗安全、特殊药品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用电、防火、防盗、防爆、中毒)。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情况;特种职业工种经培训持证上岗情况。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安全生产应急演练。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用氧安全管理措施和操作规范落实情况、使用记录和定期检测情况。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环境、院容院貌、科室布局和清洁卫生。

5.每年至少两次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关医源性感染各项监测指标及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全员医源性感染知识培训情况,并通报检查结果。

6.每季度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废物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登记制度、警示标识、清洗消毒、收集、存放及运送的执行情况。

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信息统计工作质量,满足社区卫生工作需求,并提供业务指导。

2.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计信息原始记录,各种医疗登记、医疗质量统计、信息资料的收集、保管情况。

3.监督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执行情况,统计信息需有相关部门批准。

4.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构建、升级、维护工作,保证软件、硬件安全。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种法定统计报表及信息统计资料上报的及时、准确、完整性。

6.对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应做到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行业作风监督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行业作风考核与评价制度,制定医德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全员行业作风岗前培训制度,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销售、仪器检查、化验检查及其他医学检查等开单提成违规违纪事件。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利用工作之便收受医疗设备、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的商业贿赂行为。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务人员利用各种方式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或其他馈赠的处理结果。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定期考核,并建立医德医风考核档案,考核结果与聘用、晋升职称以及评优挂钩情况。

民主评议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民主评议监督管理组织建设,评议制度、评议方案及实施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价格等满意程度进行测评的情况。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召开民主评议会议的情况。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通过各种媒介对民主评议结果进行公示的情况。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民主评议结果与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的落实情况,并根据民主评议结果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的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1.在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为社区家庭和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认真落实各项卫生工作指标。

2.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及各专业防治、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

3.每年第四季度完成本年度工作总结及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4.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执行情况,并提出可持续改进措施。

5.建立请示报告制度。遇各类重大事项及突发事件,及时向主管领导、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示报告。

6.建立例会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主任办公会、科主任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辖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协调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精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署具体工作。

7.建立总值班制度。机构每日设专人负责处理医疗、行政事宜,并及时传达上级指令、处理紧急情况等。

8.实行院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信息、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服务价格;向职代会公开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人事任免、财务预、决算、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按服务人口合理配置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及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人员,制定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及工作标准。

2.建立全员聘用聘任制度。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实行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签定聘用聘任合同。有法定执业资格要求的岗位,受聘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岗位合格证书和职称证书。

3.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岗位考核以专业水平、工作业绩和居民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实行月绩效考核和年终绩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的依据。

4.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聘用人员调整其岗位;对不同意调整岗位,或者虽然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与之解除聘用关系。

5.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居民需求及机构内人员状况,制定5年人才培养、梯队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并做好总结。

6.有计划地安排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及到上级医院进修提高,每年底对实施情况进行自查。

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团队制度

1.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团队,按照所辖区域、常住人口、服务功能与任务等情况,分片包干,落实管理责任制。

2.积极开展社区卫生诊断,确定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社区卫生诊断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

3.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家庭健康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履行合同条款,开展分类、分层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供主动上门服务、追踪随访。

4.健康管理团队应实行五个统一:文明用语、着装胸卡、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出诊装备(出诊箱和出诊车)统一。

5.在所辖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公示健康管理团队人员的姓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等,接受监督,并应保证团队进入家庭实行健康管理的服务时间。

6.对健康管理团队工作进行定期考核,结合管理户数、管理质量以及管理对象的满意度进行综合测评,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财务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财务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准则,落实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严格执行会计内控制度和各项财会制度。按要求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做好财务分析和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物资核算。

3.根据国家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合理收费,保证应收尽收。

4.规范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严格现金管理。收费处、住院处等必须每日结账交款,所有业务收入的现金,一律于当日送交银行。

6.严格执行支票领取、使用相关规定及程序。遗失支票,应立即报告。

7.财会账目做到日清月结。记载清晰,数字准确,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妥善保管各种账册、凭证、报表等。

8.加强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下拨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挪用或变更使用性质。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1.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独立法人机构,财务独立核算。中心和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2.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全部收入足额上缴区(县)财政专户。

3.全部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包括经常性支出(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所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和专项支出(设备购置、房屋修缮、房租、公共卫生工作、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专项经费)。

4.药品每月盘点结算,按时上报区(县)财政,与中标企业统一结算药品费用。

5.经财政部门批准,在银行开立一个一般帐户,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收缴,此帐户不能发生支出业务;开立一个基本帐户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算。

6.实行收支两条线后不再进行结余分配,不再继续保留事业基金和提取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福利基金等)。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设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三账一卡。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点、核实,作到账账、账卡、账物相符。保管人员变动时,应办理移交手续。

2.固定资产的购置严格执行逐级审批制度,大型设备应根据机构的规模、任务、现状、发展规划和经费情况添置和更新。

3.设备操作人员须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并掌握设备安全使用程序,规范操作。

4.定期做好设备保养、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提高设备使用率。

5.固定资产的报废、转让、变价处理,严格执行有关报废的程序和规定并及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

6.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物价与计量管理制度

1.应在显著位置公布常用药品价格及检查治疗项目收费标准。价格变动时,应及时调整、公布。

2.严格价格管理,不得多收、乱收、漏收。开展新服务项目时必须办理相关申报手续,审批后方可开展。

3.设专兼职物价员定期检查收费标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建立计量器具档案,由计量管理员统一管理。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经计量检定并具有合格证,对无证的计量器具,使用人员有权拒绝使用。发现不合格的器具要及时修理,不可修复的器具应及时报残、更新。

5.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按照国家计量局的计量器具明细目录,周期检定。

6.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计量器具,注意定期保养、维护。

药品管理制度

1.购进药品应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渠道采购,验明药品相关合格证书,并对药品进行进货检查验收,保证药品质量。

2.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和社区居民用药需求,做好常用药物的储备。

3.设专人管理药库药品。根据药品特性(如避光、低温)分别保管,注意药品的失效期,避免变质、损失和浪费。

4.每月对机构内的药品进行盘点,做到账物相符,盘点登记表及处方应妥善保管。

5.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品种,应在指定的配送企业采购,按统一药品价格销售,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价销售。零差率药品与非零差率药品应分别采购、分别入账、分别管理。

6.毒麻药品和一类应有安全贮存设施,实行专库、专柜、双人、双锁管理。

7.临床使用新药需提出申请,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购入。使用新药时,要注意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1.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明确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应急措施。

2.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教育、技能培训,并组织应急预案模拟演练。

3.做好相关物资储备,进行动态管理。

4.按规定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上报突发公共事件。

5.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控制、监测和医疗救治工作。

6.发生火灾、地震等其它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统一领导、听从指挥,做好报警、人员疏散及现场抢险等各项工作。

7.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应急预案的修订和补充。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1.围绕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制定医疗风险防范预案。

2.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的例会制度。

3.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定期监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对监控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改正。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加强“三基三严”和岗位技能培训。

5.制定医患纠纷管理规定,完善接待程序,发生纠纷,即时上报,妥善解决。

6.对医患纠纷进行统计分析,定期通报,制定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医源性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医源性感染管理工作部门或设专兼职管理人员,落实岗位责任。

2.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有关医源性感染方面的问题。

3.制订医源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4.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的监测管理。

5.对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病例,组织流行病学分析及讨论,提出控制措施,防范医源性感染的爆发、流行,并及时上报。

6.加强全员的医源性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能力。

7.根据预防医源性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机构的建筑设计、科室布局进行功能划分,避免医源叉感染。

消毒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消毒工作,制定规范,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2.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必须消毒后毁形,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3.运送传染病人及其污染品、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4.使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用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用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5.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要有专用洗手设备,按手的清洗方法和消毒指征,正确操作。

6.地面应及时清扫,保持清洁,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消毒。

7.使用消毒灭菌药械应掌握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消毒灭菌液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8.开展全员消毒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消毒知识,严格执行消毒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设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

2.医疗废物的暂存场所要合理选址,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鼠、防蚊蝇、防盗等安全措施,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3.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要有专人负责登记、分类收集、暂存、密闭运送。

4.医务人员出诊治疗后,应将医疗废物带回,不得留在出诊地点与生活垃圾混放。

5.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的包装物或密闭的容器内,进行交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字等,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

6.收集医疗废物的容器或收集袋要有统一标识,锐利废物和高度污染的医疗废物按规定分别放入密闭、防刺、防渗容器或收集袋内。

7.使用专用运送工具,将分类分装的医疗废物按规定时间、路线,运送到指定的暂存场所,不得渗漏、遗撒、污染环境。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不超过2天。

8.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应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信息管理制度

1.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管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科研及培训信息。

2.建立健全各种登记、统计制度,健全统计台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

3.按要求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或篡改。

4.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5.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6.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

档案管理制度

1.加强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

2.做好各类文件资料、医疗文书、人事、科研、财务等档案的分类管理,件件有登记,卷上有编号。

3.建立专人、专室、专柜保存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档案安全。

4.借阅档案需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登记,阅后及时返还。

5.坚持以防为主,切实做好档案“十防”(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6.达到保管期限的档案,销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和办法,禁止擅自销毁。

后勤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房屋建筑设施的使用、维修和新建、扩建、改建等基础档案。

2.严格操作流程,保证供水、供电、供气、供氧、电梯等设施的使用、维修和安全管理。

3.严格医疗救护、办公用车的使用登记,做好车辆的保养和年检,保证车辆状态良好和安全行驶。

4.加强防火、防盗、防爆、防中毒等防范措施,确保重点部门的安全,杜绝灾害事故和其他重大意外事故的发生。

5.办好食堂,保证病人的营养餐、治疗餐和职工的膳食。工作人员做好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6.认真做好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工作,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

医德医风管理制度

1.认真学习贯彻卫生部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每年至少对医务人员开展一次医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2.将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科室工作的重要标准。

3.制定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办法,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底进行考核评价。

4.机构新成员必须进行医德医风岗前教育,未参加培训不得上岗。

5.建立医德医风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科室考核和上级考核制度。经常听取患者和社会各界意见,接受社区群众监督。

6.医务人员医德考核结果,应作为应聘、晋升评优的重要条件。

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社会民主监督制度

1.建立和完善社会民主监督组织、制定评议管理办法。

2.设置意见箱、意见簿、监督电话、开展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加强社会民主监督。

3.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社会民主监督员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听取工作建议。

4.对各项意见建议及时登记、汇总、分析,并进行调查处理、督促改正。

5.监督结果与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6.定期公示社会民主监督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1.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包括部门职责、监测、预警、报告、程序、应急处理等。

2.定期对全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并组织演练。

3.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并进行动态管理。

4.疫情报告。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应听从政府统一指令,服从统一指挥。

6.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书写完整病历记录,协助转送病人。

7.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传染病管理制度

1.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法定报告时限内,以最快速度向本辖区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下同)报告。

2.实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转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3.建立传染病个案登记卡,按照卡片登记项目填写齐全,不得漏项。掌握其动态情况,做好追踪随访。

4.做好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应急救治、转院治疗等。必要时对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对病人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预防性用药。

5.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症候群(如发热、腹泻、因病缺勤、缺课等)监测工作。建立监测资料档案,开展监测分析。

6.加强对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与报告,配合疾控中心做好辖区内恢复期结核病病人的送药和访视工作。

7.建立健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开展防治知识宣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随访、医疗救助;妥善保管工作档案,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8.对传染病预防、治疗管理中,发生传染病疫情缓报、漏报、谎报、隐瞒不报,造成疫情扩大或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部门和责任人,应严格追究责任。

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1.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2.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上传至国家信息管理平台。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

3.疫苗专人管理,制定需求计划,从规定渠道购入。购入时须验收疫苗相关合格证件。做好领发登记,及时掌握使用量及耗损量。过期疫苗登记后上交。

4.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符合冷链管理要求。建立冷链设备档案,账物相符、专物专用。

5.合理安排疫苗接种门诊周期,设成人接种日。接种场所、接种人员、消毒、体检及接种均应符合相关要求。

6.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按时预约接种。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

7.做好接种率监测与常规接种月报表统计,定期评价疫苗接种情况。

8.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好登记、调查,并及时处理、上报。

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1.在街(乡)政府健康促进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2.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板报、橱窗,定期推出新的有关各种疾病的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通社区健康服务咨询热线,提供健康心理和医疗咨询等服务。

4.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解答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5.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书籍,宣传普及防病知识。

6.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社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社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社区已确诊的五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

地方病管理制度

1.结合本地区地方病流行情况,制定防治工作计划,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2.做好地方病的登记、统计与上报工作。

3.配合专业机构开展地方病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准确、及时、定量分析和预测地方病情及流行趋势。

4.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5.完善信息网络,为调整防治策略、制订防治规划、开展防治工作及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病管理制度

1.定期收集职业卫生基础资料,掌握本辖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与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病发病、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等相关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

2.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职业卫生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职业病危害和防护知识咨询、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3.发现职业病人或疑似职业病人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告知劳动者本人及用人单位。

4.建立辖区职业卫生档案目录,统一编号,实施计算机管理;定期检查核对档案的内容,记录变动情况。

5.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并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指导。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人负责辖区内新生儿、婴幼儿、托幼园所儿童保健工作以及生命监测等工作。

2.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实行定期健康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3.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

4.对不同月龄和年龄的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智力、视力测查,听力筛查和口腔检查,对检查结果异常的儿童进行登记、转诊、追踪和治疗。

5.在儿童定期健康体检中发现的体弱儿,按照管理常规进行登记和管理。

6.掌握辖区内托幼园所的基本情况,定期深入园所进行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预防、卫生消毒、五官保健等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7.负责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工作,掌握辖区内出生活产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及死亡原因。

8.及时准确完成儿童保健信息的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

妇女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人负责辖区内妇女保健相关信息收集与管理、孕前与孕产期保健管理与指导、妇女多发病防治与管理、避孕节育咨询与指导等妇女保健工作。

2.掌握辖区内人口、已婚妇女、育龄妇女、孕产妇、人口出生、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等基本情况,定期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

3.负责辖区内妇女常见疾病的筛查工作,对筛查情况进行登记,对筛查出的高危妇女进行随访治疗或转诊。

4.开展预防常见妇科肿瘤和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5.负责为辖区内妇女提供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妇女病防治工作。

孕产妇保健工作制度

1.为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中的妊娠妇女建立“母子健康档案”(母子保健手册),并进行早孕检查与指导。

2.对孕产妇和围产儿进行访视,统计上报相关信息。

3.做好孕产妇与围产儿生命监测与管理工作。

4.对建册的孕妇进行高危筛查,筛查出的高危孕妇按要求进行登记、追访与管理。

5.入户调查、核实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含外地户口及外区户口)情况,填写死亡报告卡,及时上报。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制度

1.为辖区内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开展避孕节育知识宣传普及。

2.开展避孕节育咨询与指导,做好避孕节育方法的知情选择。指导育龄人群实施有效的避孕措施。做好性生活指导,提高已婚夫妇生活质量。

3.提供避孕药具,做好相关药具的储存与保管。

4.开展经常性的孕情监测服务,做好跟踪随访工作。

5.开展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

6.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数据的登记、汇总、统计与上报。

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1.成立地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上报精神卫生工作统计报表。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做好重点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工作,建立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3.对以社区居家养老形式为主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求评估,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及精神慰籍、舒缓治疗服务。

4.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管理,进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合理就医指导。

5.对于高危老人,进行健康指导、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6.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疾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等指导。

社区康复工作制度

1.开展社区残疾人健康状况调查,掌握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并建立社区残疾人基本数据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康复档案,进行功能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实施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

3.积极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工作,对残疾人及亲友开展康复知识培训和指导。

4.对于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满足的康复需求,向设有康复科的上级综合医院或康复服务机构进行转诊。

5.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康复服务。

全科门诊工作制度

1.全科诊室的工作应由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全科医师或持有全科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医师担任。

2.全科医师应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整体的检查和评估,并将结果准确记载于健康档案。两次不能确诊的病人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对需要转诊的病人,认真填写转诊单,协助转诊至上级医院。

3.全科医师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并记入健康档案。

4.全科医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应进行规范管理。

5.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及相应信息,按时上报。

6.发现传染病病人,及时做好诊治、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及转运。

7.全科诊室应有相对独立的单人诊区,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保持清洁整齐。

首诊负责制制度

1.首先接诊的科室为首诊责任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责任人。

2.首诊医师对病人进行初步诊断,并做出相应处理,不允许任何推诿或变相推诿现象。

3.遇到需要急诊抢救的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治疗;如设备、条件有限,首诊医师在应急对症处理的同时,与上级医院或120联系,并护送病人到上级医院。

4.遇危重、疑难病人处理困难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它科会诊,或转诊,并上报业务主管部门。

5.病人病情涉及多个科室,原则上首诊科室先处理,必要时请其他科室协同处理,各科室经治医师均应详细记录处理经过。

6.病人因病情需要住院或观察室留观,门诊医师须与有关科室医师取得联系并做好交接,以保证医疗安全。

7.危重病人进行检查、转科、留观、住院,均需有医护人员护送。

8.因病情需要转院治疗的病人,严格按照双向转诊制度执行。

9.病人病情变化或需要进行特殊检查治疗时,医生必须尽到告知义务。

双向转诊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与一所大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签定协议,制定实施方案和服务流程,设专人负责,确保转诊渠道通畅。

2.培训社区医生,掌握双向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症、转诊流程和保障措施,熟悉转诊医院的基本情况、专家特长、常用检查项目及价格。

3.社区医生对符合转诊条件的病人,认真填写转诊单,与上级医院接诊部门取得联系,优先接待转诊病人,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4.主动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及时掌握上转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做好转诊病人的追踪服务工作。

5.对转回社区的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康复期病人,应及时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健康档案包括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每户一份,个人健康档案每人一份,以家庭为单位成册。

2.应为辖区内重点人群(老年、妇女、儿童)、弱势人群(孤寡、残疾、低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

3.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的病人,应在健康档案袋上用红、绿、橙、蓝、黑色标识区分。

4.健康档案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不得随意涂改。诊疗记录按soap(主观治疗、客观检查、评价、计划)要求书写。

5.健康档案每年至少随访记录四次,进行动态管理。

6.健康档案应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号、归档保管。个人健康档案分散存放的,应在家庭健康档案中标明其存放地。

7.健康档案管理应责任到人、制度到位、硬件落实、管理达标,逐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处方管理制度

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签字或印章在机构留样后,方可开具处方。

2.处方标准、格式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要求执行。

3.医师开具处方项目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医师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5.开具品和一类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处方权;使用专用处方;药师应取得相应调剂资格。

6.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7.处方应按照类别和期限妥善保存。保存期满后,经主要负责人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

病案管理制度

1.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

2.门(急)诊病历及住院病历,应分别统一编号。实行封闭式管理,严防病历丢失。

3.严禁任何人涂改、转借、拆散、伪造、隐匿、销毁、丢失、抢夺、窃取病历。

4.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病人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5.患者诊疗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收回门诊病历;患者住院期间,住院病历由科室统一保管;各种检查报告单结果出具后、24小时内归入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

6.住院病历如需带离病区时,由病区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需要复印病历时,按规定复印病历的客观部分。

7.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机构指派专人在患者或其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相关病历记录,专人保管,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急诊急救工作制度

1.选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护士承担急诊急救工作。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坚持“先抢救后收费”原则,杜绝见死不救等违法违规行为。

3.严密观察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认真执行急诊技术操作规程。

4.院前抢救急救病人时,医务人员应立即到现场救护,并迅速与120联系救援,待病情允许情况下,及时转院。转院病人必须由医务人员护送,做好与转诊医院交接工作。

5.遇重大抢救,应立即上报,主管领导应亲临现场指挥抢救。

6.急诊抢救药品准备齐全,抢救器材保证完好状态,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便于使用;经常检查,进行补充、更新、及时消毒维护。

留观制度

1.由于各种原因不需或不能立即住院,但病情尚须观察的病人和门诊输液治疗的病人,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

2.留观病人一律由医生建立留观病历,留观结束可将病历归入健康档案中。

3.医师要严密观察留观病人病情,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经过。

4.护士应随时主动巡视病人,按时进行护理并及时记录,向医生反映病情变化等。

5.医生、护士要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留观病人交接班工作,并写出书面记录。

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1.为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护理、治疗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

2.家庭病床收治的病种范围应结合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确定。

3.家庭病床的医护人员应由医疗护理技术骨干担任,经培训后上岗,严格执行诊治、护理常规和各项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

4.建立家庭病床病历和家庭护理病历,定期查房,并对家庭病床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提供康复指导,必要时安排会诊、转诊。

5.为医护人员配备适用于家庭病床开展工作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抢救设备及必要的交通工具。

6.家庭病床的收费应执行国家统一医疗收费标准。

综合病房工作制度

1.根据社区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开设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综合病房和日间照顾病房。

2.病房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护士长负责做好日常病区管理工作。

3.认真执行行政查房、业务查房、医师三级查房,开展疑难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做好会诊和转诊工作。

4.按时做好病房交接班工作和交接记录。危重病人实行床头交接,新入院病人和出院病人实行重点交接。

5.严格执行住院病历书写规范,严格病案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6.对病人实行分级护理,落实护理责任制。

7.做好病人的住院管理,入院、出院指导,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8.保持病区环境整洁、空气清新,严格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

护理工作制度

1.以健康为中心为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护理、保健、康复等服务。

2.与全科医生、防保人员组成健康服务团队,进行人群的健康管理、重点人群的护理保健;

3.根据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实施护理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出社区慢性病人的整体化护理方案,并指导病人家属协助实施,及时向全科医生反馈相关信息。

4.遵医嘱完成担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各项护理工作,并做好社区护理记录。

5.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做好查对和交接班工作,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6.保证急救药品、物品的使用,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器械完好,每日清点,账物相符并有记录,做好交接。

7.做好消毒工作,按要求将医疗垃圾集中回收、处置,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8.为辖区居民开展各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执行医嘱及医嘱查对制度

1.医嘱分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必须注明执行时间并签全名。

2.医嘱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楚,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并注明下达时间,具体到分钟。

3.医嘱不得涂改。如需更改或撤消时,应用红笔填“取消”字样并签全名。不执行被涂改的医嘱。

4.一般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及时补记医嘱。

5.护士每班要查对医嘱,以保证执行医嘱的准确性。凡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交待清楚,并在护士交班记录上注明。

6.处理医嘱时必须经过查对后方可执行,及时查对转抄医嘱,对有疑问的医嘱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7.当日医嘱处理完毕后,要两人以上进行查对,并将所有医嘱核对一次。每周大查对一次。重整医嘱后必须两人查对签字。

护理文书书写制度

1.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出入量记录、病房交班报告、手术护理记录单、护理病历、护理出诊记录等。

2.护理文书除特殊规定外,一律采用钢笔书写。表达内容真实,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使用规范医学术语,及时记录,并签全名。

3.眉栏项目、页数应逐项、逐页填全,不得空项、漏项。

4.护理文书书写出现错字时,应用双横线画在错字上,进行修改并签名。

5.度量衡单位一律使用国家统一拟定的名称和标准,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6.护理文书纳入病案资料一并保存。

门诊咨询工作制度

1.设立门诊咨询台,负责门诊导医、咨询、预约、便民服务等工作。工作人员要认真、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为病人服务。

2.负责协调病人就诊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接听热线电话,做好电话咨询工作。

3.发放健康手册、健康教育处方,播放健康教育的有关录象、光盘、录音。

4.为病人提供饮用水、出借轮椅、收费查询等服务。

5.保持环境整洁、维护就诊秩序,提高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

注射室工作制度

1.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一般外带药物注射须持医疗机构注射证明。

2.应严格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药敏试验,并重新确认外带药物的过敏试验结果,减少医疗风险。

3.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密切观察病人注射后的情况,发生注射后反应及时进行处置,并报告经治医师。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戴口罩帽子,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巾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定期进行室内卫生清扫、消毒和空气监测。

治疗室工作制度

1.室内环境整洁、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并有明确标志。

2.医护人员进入治疗室要衣帽整洁,操作前洗手、戴口罩。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

3.药品及器械管理有序,内用药与外用药分类放置,标签清楚,定期清点,做好交接班记录。

4.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严格“三查七对”,输液加药要坚持现配现用的原则,严格执行药物配伍禁忌。

5.用过的医疗器具及时清理、清点、消毒、灭菌,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使用时限重新灭菌。

6.每日进行室内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空气培养。

7.各种登记、记录要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妥善保存。

中医工作制度

1.按要求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医药服务设施、开设中医诊室。有条件的应设置中药房,并配置一定数量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2.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3.针对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开展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发放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

4.应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熏洗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5.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规范书写中医病历。

6.针灸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措施防止晕针、滞针、断针等意外发生。。针灸针具严密灭菌,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7.骨伤治疗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条件等进行相应的手法治疗。

口腔工作制度

1.开展社区居民及托幼园所、中小学校等牙病普查普治工作,将筛查人员的口腔基本情况,认真地记载在健康档案中。

2.做好口腔保健及口腔疾病健康宣传工作。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经诊治三次不能确诊者,要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减少复诊率,提高治愈率。对疑难病三次不能确诊的,及时转往上级医院。

4.口腔治疗需注射麻醉剂时应首先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按照常规做药敏试验,备常规急救药品。

5.严格无菌操作、器械消毒工作和室内紫外线空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6.定期对器械清点、加油保养

检验科工作制度

1.收集标本时,应认真查对,标本不符合要求,应重新采集。不能立即检验的标本应妥善保管。特殊标本发出报告后,应保留24小时。

2.认真核对检验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单,作好登记,按规定及时发出报告。

3.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合时,主动与全科医师联系,可重新检验。发现检查项目以外的阳性结果应主动报告。

4.一般标本和用具使用后应立即消毒。被污染的器皿应高压灭菌后方可洗涤,对可疑病原微生物的标本应黄袋双层严密包扎,注明可疑微生物名称、产出日期、科室,由医疗废物处置专门机构统一处置,防止交叉感染。

5.实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定期检查试剂和校对仪器的灵敏度,保证检验质量。

6.菌种、毒种、剧毒试剂、易燃、易爆、强酸、强碱及贵重仪器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检查。

功能检查科工作制度

1.根据医师填写的申请单合理安排各项功能检查,特殊检查应事先预约并告知病人注意事项。

2.危重病人应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

3.认真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临床诊断、检查结果,并做好相关登记。

4.及时准确报告检查结果,遇疑难问题应与全科医师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5.放射科重要摄片由医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投照技术。定期集体阅片,提高投照技术和诊断质量。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病人和医务人员的x线防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妥善安排休假。

药房调剂工作制度

1.药剂人员应凭医师处方,按照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

2.认真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

3.调剂处方时应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4.审核处方用药的适宜性。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告知医师进行更改。发现严重的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和超剂量使用医师未双签字时,有权拒绝调剂。

5.配方时应遵守调配技术常规、称量、计数要准确。禁止取药时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6.瓶签模糊或药品标志不清楚的药品暂不发放,查询清楚后方可调配。

7.处方调剂后,需经严格核对并由调配者及核对者双签字后方可发药。

8.发出的药品,必须将服用方法详细写在瓶签或药袋上。凡乳剂、混悬剂必须注明“服前摇匀,或“用前摇匀”,外用药注明“不可内服”等字样,并向病人讲明用法及注意事项。

饮片调剂制度

1.根据处方药品的不同体积和重量,选用相应的衡器。所用衡器要随时检查,并经计量部门定期校验,保证衡量器具的准确。

2.调剂人员接到处方后要再次审方,特别注意处方中有无配伍禁忌。

3.调剂人员对所调配的饮片质量负有监督的责任,所调配的饮片应洁净、无杂质等。发现霉变或假冒的饮片应及时更换后才可继续调配。

4.为了便于复核,应按照处方药味顺序调配,间隔摆放,不可混为一堆。

5.一方多剂时,按等量递减,逐剂复戥的原则分计量,每一剂的重量误差在±5%以内。

6.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的饮片无论处方是否有注脚,均应按照规程要求处理。

7.一张处方不宜两人共同调配,防止出现重配或漏配。调配完毕自查,确认无误签字交给复核人员。

第2篇: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PDCA循环; 预防; 跌倒;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103-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 striking effect on using PDCA to prevent hospitalized patients fall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alls. Method:Introducing PDCA management mode,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patients fall and proces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fall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Result:Since applying the PDCA loop to manage hospitalized patients fall, the falls rate has dropped from 0.083‰to 0.039‰. Those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falls could be assessed more correctly; moreover, patients or their relatives know more about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falls. Conclusion:PDCA loop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prevention of inpatients fall in nurs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Plan do check action; Prevention; Fall; nursing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16,China

质量管理工具(PDCA)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Denting)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模式,尤其在质量管理中有着显著的成效,因此称其为质量管理的基础方法。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12月开始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引进PDCA质量管理方法运用于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管理中,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502张。2012下半年(7-12月)实际占用总床日数72 628,根据住院报表统计,住院期间共发生患者跌倒事件6例,发生率为0.083‰(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跌倒发生率=实际发生跌倒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1000‰)。其中经坠床/跌倒危险因子简易评估表评分≥4分的跌倒高危患者占22.22%。

1.2 方法

针对住院患者在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

1.2.1 P计划阶段

1.2.1.1 根因分析 对2012下半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情况,护理部运用柏拉图80/20法则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运用鱼骨图进行根因解析,发现在护理管理上主要问题是:(1)运行中的的评估表不适用于高龄患者多的情况;(2)护理部对患者跌倒管理制度的实施监管不力;(3)护士长安全管理意识不足;(4)护士长对护士落实防范措施日常督查不力,对护士正确掌握高危跌倒病员评估知识培训不够,存在高危患者漏评估及评估准确性差的现象;(5)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不到位,未积极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患者安全防护,患者及家属没有很好掌握防范跌倒的措施。对此护理部多次召开全院护士长会议,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对运行中的防范患者跌倒管理制度流程等进行再修订。

1.2.1.2 修订评估量表 笔者所在医院沿用的《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危险因子简易评估表》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是否有跌倒史,是否有意识障碍、活动障碍、烦躁不安、视力或听力障碍、自理能力下降,是否服用镇静安眠药或麻醉镇痛药、利尿剂、降压扩血管等影响意识、活动的药物等[2-3]。评分≥4分的患者为跌倒高风险患者,其中评估内容中患者年龄在80岁:3分,增加了高风险患者的筛查范围和评估分值。

1.2.1.3 健全和完善患者跌倒防范管理工作制度和评估流程 (1)护理部根据根因分析整理出的患者跌倒管理中存在的缺陷问题,修订《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制度》,要求护士长定期检查护士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评估的及时性、准确性及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将跌倒坠床高危患者数量在每月底上报护理部。要求护士运用《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进行评估筛查,并对再评估时段进行了细化。①初始评估:凡新入院患者责任护士均需根据《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工作当班完成,总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②再评估:对评分≥4分的患者为高危患者,均须每周进行再评估,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评估分数、干预措施、家属配合态度等,并在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标识牌;③转入患者、病情变化、跌倒/坠床后或跌倒/坠床风险因子项目发生改变等情况下要及时评估,每次评估后总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和《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表》上。(2)护理部成立了防范患者跌倒管理小组,制定出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对全院各科室在患者跌倒防范中的实施效果进行督查。

1.2.1.4 加强对护理管理层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护理部对全院护士长进行护理安全意识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后的防范患者跌倒管理制度及流程、修订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等相关制度的培训,使防范患者跌倒管理制度与流程的执行在全院达成共识。

1.2.1.5 加强对护士进行培训与督查 护士长接受培训后对科室临床护士进行再培训,保证评估表使用的正确性。护士长对各层级护士进行防范患者跌倒等风险管理专项培训,培训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能正确运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对跌倒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加强对护士落实防范措施日常督查。

1.2.1.6 开展多形式的宣教 对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要因人施教,合理选择教育方式。(1)护理部制作图文并茂的《住院患者防跌倒健康指导宣教单》,便于主管护士执行健康宣教,也方便患者自行阅读;(2)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教:对高龄或者行动不便患者,在下床行走时必须有人陪同,指导患者下床时缓慢起身,衣着鞋码适合;(3)规范病区环境:将患者的生活用品放在易取放的地方,将患者的物品收纳于柜中,保持通道通畅,地面有水渍,及时清除,告知高危患者卧床时拉上护栏;(4)随处可见的警示:病房醒目位置悬挂相关防跌倒警示牌,制作防跌倒十决宣传画,贴于走道上,标示清晰、醒目,达到告知的效果。

1.2.1.7 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防跌倒安全管理 全面落实防范患者跌倒的健康教育,积极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患者安全防护中,告知患者及家属有效防范跌倒的措施,共同参与防范工作才能有效能减少跌倒意外伤害发生。

1.2.2 D执行阶段 护理部根据修订的住院患者防范跌倒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等要求,对护士长进行全面培训,护士长再对科室护士进行培训、演练、考核,培训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能正确识别高危人群。按修订后的住院患者跌倒护理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进行患者跌倒的日常风险防范,护患共同参与。护理部责成跌倒坠床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以达到人人知晓,个个掌握的目的。

1.2.3 C检查阶段 跌倒坠床管理小组定时到各护理单元进行抽查,检查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运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护理措施是否到位、护士健康宣教是否到位、患者及家属对防范跌倒的措施是否掌握,是否在护士的指导下主动参与防范跌倒。检查护士长是否对科室规范执行防范患者跌倒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进行日常督查。

1.2.4 A处理阶段 护理部在每月护理质控反馈会上对跌倒坠床管理小组检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在下一个月里对上一个月存在的情况进行重点抽查,检查改进措施落实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013年1-6月实际占用总床日数76 923,根据住院报表统计,住院期间共发生患者跌倒事件3例,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039‰。对进行PDCA循环管理前(2012年7-12月)和进行PDCA循环管理后(2013年1-6月)护士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正确率、患者及家属对跌倒防范措施掌握率进行比较分析。2012年7-12月护士评估患者跌倒风险78例,评估正确57例,正确率73.1%,2013年1-6月护士评估患者跌倒风险94例,评估正确86例,正确率91.5%。2012年7-12月抽查患者及家属跌倒防范措施掌握情况56人次,其中基本掌握36人次,掌握率64.3%;2013年1-6月抽查患者及家属跌倒防范措施掌握情况68人次,其中基本掌握58人次,掌握率85.3%。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士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正确率、患者及家属对跌倒防范措施掌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4],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带来身心的痛苦,影响到患者安全,也将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同时也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甚至产生医疗纠纷的隐患[5]。患者安全是护理安全的核心,保障患者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预防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护理质量管理中预防住院患者的跌倒具有重要意义。

PDCA循环是从找出问题到采取管理措施改进工作,不断延续下去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循环而不是终结[6]。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护理质量管理中,能提高了护理管理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帮助护理管理人员认清问题的主次,使护理工作改进措施有的放矢,提高护理管理效率。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管理中,经过PDCA模式的运用,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由PDCA循环管理前的0.083‰下降至PDCA循环管理后的0.039‰,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运行,护理管理人员找到管理中存在的短板,有目的地促进护理人员地学习跌倒有关的知识,指导护理人员主动地对跌倒高危病患者进行评估及宣教,使护理人员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正确率和患者或家属跌倒防范措施掌握率明显上升,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跌倒防范的意识加强,护患共同参与更能加强患者跌倒防范效果。PDCA循环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管理中具有明显效果,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为高危跌倒住院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斯楠.PDCA循环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8,30(12):1984-1985.

[2]朱诗林,蒋谷芬,黄辉斌,等.防范跌倒护理评估表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7(11):115-117.

[3]张景兰,王燕,尹莉,等.老年人跌倒相关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3,9(11):2850-2851.

[4]刘荃珍,王瑞.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70-71.

[5]董敏.流程管理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09,13(9):60-61.

第3篇: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风险防范;安全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97―01

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尤其是心内科患者具有年龄高,病情重,变化快,而且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概率高,护士在整个护理工作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1]。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针对护理中的护理风险,并落实各项风险管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如下。

1 心内科存在的风险因素

1.1 心血管疾病潜在危险因素: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型心律失常、突发性呼吸心跳骤停等。即使护士巡视病房发现也会影响患者预后。

1.2 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疾病及年龄各脏器功能减退等,使自护功能受限,易发跌倒、坠床的危险,尤其下床行走或上厕所时易摔伤意外,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破裂猝死。

1.3 外出检查过程中易出现意外:患者住院过程中需要各种检查,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运送过程中易出现心绞痛,呼吸心跳骤停等风险。

1.4 用药护理的风险据文献报道:据文献报道:60岁以上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1]。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的种类多,常用药物:如抗凝血、降压药、强心、抗心律失常、升压药等,由于这些药物有剧烈的收缩或扩张血管作用,处理不当,易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引起各种纠纷的发生。

1.5 人员配置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心血管多为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工作量大,护理记录多,各项护理措施及病情观察容易不到位,易出现各种不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中午,夜晚值班人员少时,遇到有抢救患者时,其他患者观察护理不及时,易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

2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2.1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防范差错事故纠纷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根据心血管病房的特点,建立以下制度:建立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患者外检查管理制度;制定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制定专科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制度专科培训考核计划,对发生的差错事故必须呈报,尤其对护理缺陷问题,意外事件,投诉或纠纷进行实时呈报制度。

2.2 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组长有护长担任,质控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护士长根据月和周的工作计划,并与质控员进行检查各种项目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同时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分析改进措施。

2.3 完善安全管理及防范措施为避免患者坠床,摔伤等意外事件发生,病床安装上护栏,走廊设置防护栏杆,卫生间安装扶手,洗手间地面保持干燥,设置防滑装置。并向患者家属告知防范措施,患者需要上厕所排便时家属陪伴,如便秘及时处理,严禁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脏骤停。

2.4 建立健全健康宣教,相关疾病知识介绍等。如介绍管道管理的依从性,吸氧知识介绍,静脉留置针等知识的健康宣教,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患者安全。

2.5 外出检查意外的预防。与医生做好沟通,危重患者根据评估情况做好相应准备:如带好急救箱,简易呼吸器,氧气袋等抢救药物及用物,有医护人员陪同护送。并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抢救[2]。

3 效果

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认真执行制度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严格做好交接班制度,层层把关,减少护理纠纷,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1年来,科内无差错,事故的发生,各种投诉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4 体会

任何临床活动,都存在一定风险。护理风险管理是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方法更科学[3]。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及防范意识能力,消除各科不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同时护理风险管理于护理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它贯穿与护理质量管理的始终,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持续质量的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淑梅.关于老年人用药问题.中国新医学,2004,3(2):106.

第4篇: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一、工作成效

(一)广泛开展活动,老年生活不断丰富

乡老年体协整合资源,组建了“乡老年文化艺术团”,其中包括文艺演出队、象棋、乒乓球、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太极拳等体育健身队伍。近年来,镇村老年协会和老年体协结合中老年人的特点,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

1、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于三月三在民族文化广场举办“三月三”文艺演出活动,每年元宵节,举办元宵文艺演出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积极代表乡参加区举办的各种活动。

2、广泛开展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为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请医疗、保健专家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组织中老年人开展健身秧歌、健身腰鼓等街头演出活动;组织出游活动,让中老年人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3、开展重阳节庆祝活动。按照区老龄委和民政局的要求,组织艺术团开展重阳节庆祝活动。

(二)购置器材,活动条件不断改善

为更好得开展活动,老年体协新购置了围棋、乒乓球和球拍、中国象棋、扑克、录音机等器材和办公用品,较大改善了活动和办公条件。

(三)组织网络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为使全乡老年人活动开展有序,丰富农村老年人生活,乡老年体协加强与各村老年体协分会协调联系。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范。

二、经验做法

(一)领导重视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体协工作,深刻认识到老年体育工作是老龄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朋友健身体育活动的必由之路,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组织网络建设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发了专门文件,并要求驻村干部专司组建工作,目前我镇已有12个村、1个居委会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入会会员有585人,占老年人口19.5,自建立老年体育协会以来,各村离退休干部、老年同志对发展农村老年体育工作表现出极大热情和积极性,老年人很活跃,影响力很大,在发展农村老年体育事业中表现出的无私奉献。为切实加强对老年体协工作的领导,我镇党委政府把老年体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老年体协工作领导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经常检查了解布置老年体协工作,为老年体协工作指明了方向,如遇有人动,及时调整充实镇老年体协领导班子。

(二)健全组织

做好老年体协工作关键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完善的机构。根据老年体育工作的方针,结合本镇实际,积极引导村级老年体育事业朝着健康文明方向的发展,做到以点带面,一村带一片,一片影响全镇,发展一个提高一个,完善一个巩固一个,不断壮大老年体协队伍,如天花村老年体协,是2002年7月份成立,当年只有30多个会员,后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的好处,老年体协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老年人群众体育组织,是广大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的老年人组织机构,也是老年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好场所,就是老年朋友们的老年之家。为了解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问题,该村村部让出了5间房子共有80多个平方,同时拨入活动资金2000多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大力支持老年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全村老年同志,就这样,老年人体育协会黄延汉主席,对发展老年体协工作有了充足的信心和干劲,为抓好老年体协工作,辞去自己每月300元的工,热心为老年人服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老年人热情高涨,涌跃报名,入会会员逐年增多,由2003年64人发展到目前就有266人,不但不断壮大和巩固老年体协队伍,而且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牌子、有章子、有活动场所、有活动器材、有活动经费、有制度,使老年体协活动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得到了县委领导的肯定和奖励。

去年“九九”重阳敬老节期间该村协会组织了40多名老同志到九曲旅游度假村旅游观光,今年为庆祝敬老节,又组织开展了100名老年人健步活动,为80岁以上的健康高龄老年人祝寿,戴上大红花,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使老年朋友们高兴而快乐地度过节日。为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爱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全镇各个村起着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三)完善体制

选举出群众信赖、结构合理的镇老年协会和老年体协领导班子。老协班子换届后,首先抓了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老年协会章程》、《老年体育协会章程》和会员制度、日常工作制度、会员代表制度、文化艺术团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老年体协出行纪律等。接着,我们将430多名会员划分为8个会员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理事会成员负责联系;由各小组推选出35名会员代表,每个代表固定联系10名左右的会员。协会的日常工作一般通过小组长会议进行布置,再由小组长通知各会员代表,会员代表落实到每个会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机构网络,为协会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老年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定期和不定期地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理事会成员、会员小组长和会员代表进行政策理论和业务培训,旨在提高老协骨干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服务能力,造就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恪守“人道、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老年工作骨干队伍。

(四)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

为更好的开展老年体协各项工作,我们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反映相关问题,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在财政预算中列支2万元用于老年体协,还在体协大型活动中给予专款支持;二是经常关注老年体协事业,积极出席各项活动;三是通过县长办公会,为老年体协解决一个编制,调入一名专职年轻工作人员服务老年体协。

(五)经费保障

镇老年体协经常向党政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和工作计划,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镇政府将老年体协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到重阳敬老节和春节,都要拨出专款解决活动经费。今年1月,为了解决老年体协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经费,党委政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安排党政分管领导和经发办、项目办等,筹集购置服装道具、搭建舞台、发放补贴和评奖等资金4万余元。镇文化站将老年体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老年体协工作;廖家场社区、镇中心敬老院、清泉学校等单位积极为老年体协提供活动场地。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乡老年工作要以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清泉镇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和老年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巩固上一年度的工作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镇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确保我镇老龄事业继续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构筑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强老年体协的自身建设,确保全乡十八个村社区全部建立老年体协组织。继续加强协会班子、骨干队伍和会员队伍建设,按照规范化建设“三好”、“三有”、“三无”标准。“三好”即班子建设好,作用发挥好,制度落实好;“三有”即有活动场所、有经费来源,有教育载体;“三无”即无老年人因受歧视、虐待而造成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无老年人赌博、吸毒现象,无老年人参与组织和活动。

第5篇: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有关社区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化管理,努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加快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倡导团队精神。营造以法治校、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身作则的良好校园氛围。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速教师适应岗位步伐,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4、牢固树立品牌兴校战略,发掘学校现有优质资源,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加大投入与开发形成亮点。

5、加强外部联系、内部沟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6、积极联合兄弟学校组建社区教育联盟。

三、具体任务

1、集全校智慧、请教育局、安阳街道领导指导,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使学校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将通过全员参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一个结合实际、紧跟时代、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

2、学校内部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完善学校制度化建设步伐。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工作制度》、《社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社区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2)发扬主人翁精神,宏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合作,做到有分有合,共创学校优良业绩。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促进教职工间的合作与交流。

3、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教育,鼓励教师自学、自修,把教师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

(2)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努力创设学习条件,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度和服务水平。

4、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教务处按时进行检查上课、备课、教学组织、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2)大力发展教科研工作,深入社区、课堂,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关于《成人教育学校与社区教学中心联动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探讨研究,实现理论引领实践,提高工作有效性。

5、抓契机、树形象,创品牌、谋发展

(1)抓住市合格社区学校评估的契机,积极谋划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紧密配合街道办事处,把我校的社区教育工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校成为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2)大力发展优势项目,成人学历教育已经走下坡路,社区教育正深入人心受到各方关注,要积极打造社区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的品牌。

(3)依托社区教育这一学校优势项目形成辐射,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瑞安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使学校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6、齐心协力、踏实工作,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1)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社区教育工作例会和社区教育年终考核制度。不断开拓社区教育新的思路,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2)组织扩大社区教育志愿者和讲师团队伍,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和就业培训以及健康教育、食品安全、法制教育、妇女维权、外来人口教育、心理咨询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专题讲座和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活动做到经常化。

(4)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宣传、组织、评选活动,配合上级工作要求,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开展辖区内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家庭等的评选活动。

第6篇: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长期照护服务;整合照顾;持续照顾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39 -03

Kane(1978)首次提出了长期照护(Long-Term Care,LTC)的概念,认为长期照护是为先天或后天失能者提供医疗护理、个人照顾和社会。国外实践领域涌现出如老年人综合照护方案(Program for All-inclusive Care of the Elderly,简称PACE )、社会健康维护组织(The Social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简称 SHMO)、无间断照护(Ever-Care)等应对“碎片化”服务的有益手段。“碎片化服务”(Fragmented care)即只考虑部分照顾风险的照料服务,对于老年人生活品质非常不利(Lowenstein,2000;Clarfield、Bergman 和 Kane ,2001)。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了整合照顾(integrated care)的概念,是指有关诊断、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促进等一系列服务活动,通过输入、传递、管理和组织服务进行集成。

一、我国长期照护服务“碎片化”

(一)照护资源分割:医疗照护与生活照护分离

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面临“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的现实问题。现行的主要的养老方式主要呈现医养分割状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等,所提供服务主要是日常生活照料。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下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衰弱,特别是慢性病、恶性疾病患病率高,尤其是失能老人往往需要更多的、更专业的医疗护理资源,而这些方面的服务需求却很难得到满足。另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医疗康复功能和生活照料功能的社会责任分属卫生和民政两部门,部门功能的分割也是造成医疗照护和生活照护资源分割的重要原因。

(二)照护主体功能界限不清:正式照护与非正式服务功能重叠

正式照护(formal care)是指通过公共融资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包括机构照护、居家照护、社区照护以及其他对照护服务提供者的支持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及社会在老年照护中的责任;非正式照护(informal care)主要是由失能老人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以及志愿组织提供,多数是不付费的照护服务。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多由家庭提供或者通过私人购买照护服务的方式实现,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居住模式也在改变,传统的家庭非正式照护为主导的照护模式面临极大挑战。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功能重叠导致失能老人多层次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责任分担机制不明,长期照护服务递送体系效率不高。

(三)照护功能不连续:不同层次照护服务片段化

目前我国还未在不同长期照护服务间建立正常的流动和相互衔接制度,不同层次的照护服务呈现片段化,由家庭、老年护理院、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护服务中心共同构成的持续照顾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针对不同层次的照护服务的评估体系没有统一建立;老年人逐步丧失自理能力时,如何让老年人顺利地转移到另一个合适的地方养老或是就地享受应有的照料服务,而不是使原有为老服务机构被动地根据老年人情况而转型,不同老年人照护机构之间的相互衔接制度亦尚未建立。照料服务片段化增加了失能老人享受适宜长期照护服务的无形和有形成本,从而降低了长期照护服务的可及性。

二、国外整合性长期照护服务制度的建设经验

(一)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医养结合模式

老人对生活照料和医疗照护的双重需求,要求打破养老和医疗之间的分割界限,建立集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长期照护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在丹麦,“医养结合”的重点放在对医护服务人员的培养上。政府和学校等机构对“医养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弥补了丹麦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医疗护理人员的缺口,同时也使长期照护服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日本一般设置长期护理服务、康复训练服务和简单急救服务等医疗服务,严重疾病的治疗则是通过与周边医院合作来解决。养老机构与周边医院合作既可以集中资源从事专业工作,从商业角度又可以实现互利互惠。

(二)国家与家庭间照护任务的合理分工:任务分工模式

部分学者认为正式照护对非正式照护存在“挤出效应”,即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也有研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照护服务类型,随着照护程度的加深,替代关系倾向于消失。因此,以降低长期照护公共支出为目的的政策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照护服务的异质性特征,国家和家庭之间有必要设计实现照护责任的“功能区分”(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有学者称之为“任务分工模式”(task-specificity model):指家庭主要提供强度较小、非专业化、零散的日常生活照料,而专业化的、强度大的照护责任由国家提供。从欧洲国家长期照护制度改革的实践看,国家和家庭间的分工合作越来越清晰。荷兰2007年通过的《社会支持法案》,增加个人及家庭在长期照护服务中的责任。荷兰引入“正常照护”(usual care)概念,指每周低于8小时并低于3个月的照护服务,认为这些照护服务完全可以依靠家庭成员或亲戚等非正式照护渠道获得并且不会给对方带来压力。

(三)照顾环节无缝对接:持续性照顾

近年来,基于“持续照顾”理念,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先后建立持续性的长期照护系统,涵盖“机构、社区、居家”三大照护模式所提供的各类照护服务,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自理程度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持续照顾服务主要是指当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发生变化,有相应机制能够让老年人及时获得适合他们需要的养老服务。连续化的服务模式能把各项服务整合在同一体系中, 使老人在整合后的体系中随着情况的变化得到相应且持续的照顾。美国的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模式(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CCRC)是持续照顾的有益尝试。CCRC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以及日常生活服务和支持,提供从社会活动支持到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支持,到入住护理院直至临终关怀的“一条龙”服务。除急病需要外住医院的情况,老年人在CCRC社区内享受连续性的医疗照护服务,减少转移居住的经济成本和精神负担,大大提高了生命功能和生活质量。

三、国外整合性长期照护服务制度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长期照护服务递送的整合,就是要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长期照护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在整合性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老年人如果生病,病情严重时,可接受住院或急诊治疗服务,病情好转时,转入护理院、家庭病床、康复机构,接受专业康复护理服务。病情进一步好转时,转入非专业性的护理机构或家庭病床。针对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社区或家中享受日间照料、辅助生活服务等照护服务设施,接受生活照料服务。实现整合性长期照护服务,需要将国家、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整合至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之中,促进协同机制的完善,有效地提升长期照护服务的质量。

第一,“一个平台”:建立家庭、社区、专业机构的立体型长期照护服务传递平台

首先,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线上、线下的立体型长期照护服务传递平台。首先,对老年人在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家政服务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对老年人的价格期望,需求热点及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使服务传递平台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真真正正地提高照护服务的效率、降低照护服务成本,促进老年人与家人、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服务提供者的互动,促进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完善。另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手段,扩大长期照护服务平台的服务覆盖面和服务受众。互联网作为信息化社会重要载体,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应充分发挥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网络化的服务供给对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提供支持作用,促进平台服务递送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两种制度”:完善准入制度和分级管理制度

整合性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在制度设计上要求实行科学合理的准入制度和分级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转入制度是长期照护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分级管理制度是长期照护服务整合的有效“量尺”。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老年人的失能程度、患病情况、家庭资源等进行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宜的长期照护计划。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评估体系,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流程和评估指标,建立标准化评估工具,明确准入资格,是当前推行整合性长期照护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分级标准,形成不同的照护等级,并据此对整合性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的各子系统进行定位,对设施和人员配置进行规范和建设,并依据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和提供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服务准入机制和分级管理机制。

第三,“多元主体”:完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机制

整合性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需要在多元长期照护体系中对政府的角色进行定位。完善相关长期照护服务政策,明确国家为失能老人提供福利的方向、重点、方式和范围。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政策的制订、实施,监督管理有关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并提供财力和政策支持。其次,要整合、优化与长期照护服务相关的部门,服务提供尽可能科学有效,避免因行政不畅造成服务提供的不足、冲突或者浪费。再次,平衡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家庭-国家的责任分工,给予家庭照料者充分的经济和社会支持,缓解家庭照料者非正式照料服务提供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调动非正式照顾的积极性。最后,充分鼓励其他提供主体的参与,尤其是充分发挥民办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志愿者组织等义工介入等形式,实现了长期照护服务提供从家庭――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耿爱生. 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9):101-107.

[2] Francesca Bettio, & Janneke Plantenga. (2004). comparing care regimes in Europe. Feminist Economics, 10(10), 85-113.

[3] 刘德浩. 长期照护制度中的家庭团结与国家责任――基于欧洲部分国家的比较分析[J]. 人口学刊, 2016,(04).

[4] 童悦. 养老持续照顾服务体系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5] 程亮. 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发展新路径探究[J]. 中州学刊, 2015,(04):78-82.

[6] 张璐. “医养结合”之借鉴篇[J]. 四川劳动保障, 2015,(08):23-25.

[7] Houtven, C. H. V., & Norton, E. C. (2004). Informal care and health care use of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3(6), 1159-80.

[8] Bonsang, E. (2009). Does informal care from children to their elderly parents substitute for formal care in Europe?. Journal ofHealth Economics, 28(1), 143-54.

[9] ANDREAS.(2005). Welfare states do not crowd out the family: evidence for mixed responsibility from comparative analyses. Ageing & Society, 25(6), 863-882.

[10] Brandt, M., Haberkern, K., & Szydlik, M. (2009). Intergenerational help and care in Europe.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5), 585-601.

[11] 刘德浩. 长期照护制度中的家庭团结与国家责任――基于欧洲部分国家的比较分析[J]. 人口学刊, 2016(4).

[12] Dijk, E. G. D. V., & Dijk, A. D. V. (2012). The return of the family? welfare state retrenchment and client autonomy in long-term care.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41(4), 677-694.

[13] Delsen L. From Welfare State to Participation Society-Welfare State Reform in the Netherlands:2003-2010[R]. Institute for Work and Society(HIVA)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 Leuven,2010:1-32.

[14] 杨建军, 汤婧婕, 汤燕. 基于“持续照顾”理念的养老模式和养老设施规划[J]. 城市规划, 2012,(05):20-26.

[15] 唐咏, 徐永德. 香港 “持续照顾”的老年福利政策及其借鉴意义[J]. 山东社会科学, 2010,(11):158-160.

[16] 吴宏洛. 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基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考察[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23-29.

[17] 裴晓梅. 老年长期照护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00-101.

[18] 陈雪萍, 许虹, 王先益,等. 养老机构老年护理管理现状及建议[J]. 中华护理, 2010, 45(5):454-456.

[19] 李明, 李士雪.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构建[J]. 东岳论丛, 2013, 34(10).

作者简介:

第7篇: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1.认识不足

以往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全体员工的录用考核、劳动工资、职称晋升、干部调配等,按照条款照章办事即可。但在新形势下,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大大扩展,工作面更宽,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挑战性。但是,目前许多人事部门的领导和员工并没有意识到人事管理的本质,这就造成了人事制度的研究停滞不前甚至没有人事管理的概念。

2.人事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开发不足

大部分医院都存在有这个问题,就是忽视对人事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开发,并且管理队伍存在老年化以及兼职化的特点。目前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水平,非常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学习,但是却忽视了医院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培训,也就是所谓的“重技术,轻管理”。医院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经营水平的高低,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职业化人事管理人员,逐步实现医院管理队伍的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医院人力资源规划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

3.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

一所医院是一个整体,只有各个部门协调配合,才能使医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但是,目前医院许多部门都习惯于彼此独立,各部门没有共同的管理目标,即使在同一项工作中往往也疏于交流,这就使得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也相对独立,并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

4.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

就各地区来看,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市场发展不平衡,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使得人才流动有困难,医院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即出现了人员横向、纵向流动的渠道不通畅,产生了“三难”现象:人员能上难下、能进难出,人才引进困难。

二、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

1.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

人事档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档案,它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医院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因此医院和员工在人事档案移交等方面的纠纷也逐渐增多,这就给医院人事部门管理档案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可以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原有老职工的人事档案管理办法不变,而对新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和调入人员实行人事制度,人事档案和有关人事关系都由人才交流中心代管。针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在今后工作中,应尝试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着重探讨档案管理中的法制建设,规范档案管理队伍,积极转换服务理念,实行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

人力资源是医院的第一资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力资源是医院获得效益的一种重要资本,所以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必须的。此项工作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首先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严格规范医院内部结构,并予以有效地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各级人员的知识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缓解医院现有条件下人力资源的不足和临床医疗需求不断上升的矛盾。其次,做好人员储备,在重视和利用好现人才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医院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用人制度的改革

长期以来,医院一直实行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包括人员的录用、分配以及任命,造成了人员使用的的终身制。随着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原有的用人制度己出现多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对此,可以实行全员聘任制度,重新设岗,科学定编,分类管理,全员竞聘上岗,建立以岗聘人、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的用人新局面。

4.绩效考评制度的改革

目前,许多医院其员工的实际工资均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其中,岗位工资实行同岗同工同酬;而绩效工资,是按照岗位责任、技术含量、风险程度和服务质量等要素确定的,这就形成了即使是同一岗位、同一级别的人员,最后所领取到的工资总量也不相等。所以,健全及改革绩效考评制度,有利于促进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绩效考评体系可由员工的工作量、医疗安全、患者满意度、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和医德医风等评价指标构成,并且还可以考虑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绩效考评。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一旦建立,对于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减少医疗纠纷,增进医患沟通,创造公平、和谐的医患环境和氛围都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三、结语

第8篇: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眼科工作 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370-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通过对护理安全问题的分析,总结了2013年眼科病房存在的安全问题,针对在工作中发现住院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在此将眼科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一一阐述,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 眼科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 专科疾病因素。眼科疾病[1]均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视野缩小,对比觉降低,暗适应能力下降等症状,术眼敷料包扎患者行动不便,这就使得使眼科患者发生跌倒、碰伤等意外事故的危险性增高,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潜在不安全因素。

1.2 暗室问题。暗室是眼科检查的特殊环境,眼部许多精细检查都要通过裂隙灯、检眼镜在暗室内进行。为有利于检查暗室内光线较暗加上患者对环境陌生以及视力障碍,没有适应暗室环境就接受检查,很容易碰伤引起医疗纠纷。

1.3 老年患者的安全问题。眼科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1.3.1 跌倒。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分辨能力差,视力模糊、身体移动和平衡能力减退,并常伴有慢性疾病,病情复杂,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有报道指出老人跌倒发生率为30.6%,70~85岁年龄段老年人比60~69岁老人身体机能状况差,女性更明显。提示我们对患有眼疾的老人尤其是女性需提供更多关注。

1.3.2 坠床。眼科患者因视力障碍回避险境的反应比较迟钝,易发生坠床。

1.3.3 服药安全问题。老年住院患者所服药物的种类繁多,在服药过程中易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误吸等安全隐患。因此老年住院患者服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1.4 请假问题。虽然医院大都禁止住院患者请假外出,但是许多有一定视力障碍[2]却尚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并不能遵守规定并擅自离开医院,给治疗、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而院外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向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挑战。

1.5 护理人员因素。

1.5.1 护理人员缺编。眼科在综合医院里普遍被认为是清闲小风险的科室,承担的护理任务不象重症监护病房那样繁重,因此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人员普遍缺编的情况下,眼科就更不可避免

1.5.2 护士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眼科具有急诊病人多,住院时间短,病床周转快等特点,要求护士应变能力强,熟悉眼科专业知识,工作速度快、效率高而又审慎细致。如视网膜脱离患者根据其网脱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术前准备准确区分是左眼还是右眼,是要求缩瞳还是散瞳,稍有不慎即可酿成大错。

1.5.3 告知行为不规范,健康宣教工作不细致。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及家属自愿的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宣教不细致或不恰当,会给病人带来不稳定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无效,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若健康宣教没有告知患者,将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问题。

2 加强眼科护理安全的对策

由于护理专业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护理理论及科研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公众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角色及功能范围已在扩大,需要制定或更新有关的护理法规,使护士能够在合法的条件下承担新的角色,实施新的功能。因此,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1 认真全面评估新入院患者,找出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个体化的安全护理计划。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是否有以下潜在的不安全因素:①低视力或极低视力。②认知行为受损:如意识混乱、精神异常、痴呆等。③高龄。④生活不能自理者。⑤有其他重要器官疾病或后遗症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等。一旦确认为高危人群,就应明确标识,可在床头卡上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所患疾病、电话、地址等,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安全护理计划。

2.2 完善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件是整个医疗文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重要的档案资料,是观察患者和为患者解决问题的真实记录,护理文件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之一是确认责任的重要依据。不认真客观记录或漏写、错记、涂改等均可能导致误诊、误治而引起纠纷。加强检查危重及抢救患者的护理文件。杜绝错记、漏写等现象。

2.3 重视安全健康教育。

(1)有事外出,请向护士说明,并写请假条,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医院,否则发生意外后果自负。

(2)为了安全,禁止使用电器,以免电路损坏发生火灾。

(3)讲究卫生,保持安静,禁止向地面泼水。

(4)有困难和问题,及时与分管的医护人员联系。

2.4 护士应严格遵守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暗室问题,应制定暗室安全管理制度,暗室内各仪器摆放位置合理,强调所有患者进、出暗室前均应先开照明灯,在医护人员扶持下进、出暗室;护士应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术前准备时需由两人准确核对术眼后才能送入手术室;发口服药时应坚持“看服到口”的原则,以避免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服药过程中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发生误吸等意外;按照级别护理的要求及时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提供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护理安全隐患。

2.5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随着医学的进步,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开展,以及护理职能的拓宽和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需要,就要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扩展知识面,使其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高层次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三基”和眼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培训。

只有依法行医、恪尽职守、加强自律和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改善社会对医院的再认识,建立协调健康的医护关系,合理应用人力资源,优化护理管理制度,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才能有效解决护理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老年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管理

医疗保险制度从建立到不断完善至今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的问题日益显现,如何保证医保基金安全有效地运行,已成为医疗保险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一)资金筹集不到位

1、参保率偏低,不缴保费、拖欠保费现象严重

很多人对于医疗保险缴费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不足,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利益,不对职工投保医疗保险,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或者少报职工实际工资的方式,压低缴费基数,少缴医疗保险费用;而有些职工也希望通过工资形式增加收入,不要求企业为自己缴纳医疗保险。

2、社会老龄化趋势比较突出

自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参保人员已基本覆盖至广大企业职工和灵活从业人员,但从实际来看,参保人员老龄化的速度明显比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基金总量增长的速度快,基金运行风险凸现;二是赡养比例失衡。苏北某县调查表明,2007年赡养系数为4.47比1;2009年已达2.97比1,已超出了4比1的赡养系数理论警戒线,基金结余率仅为4%。

(二)医保费用运作不合理

1、老年人群体医保费用支出系数严重倒挂现象严重。有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年群体的医疗费通常是30岁以下年轻人的2.8倍以上,而且部分老年人还存在多种疾病缠身的情况。

2、就医观念的转变使医疗费用支出增长。随着现代医疗水平、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自身的保健也从原来单纯治疗型向消费型转变,有的病情用国产药治疗就完全满足需要,却要医生为其使用进口药,使医疗费用数十倍的增长。

(三)监管系统欠缺,骗取医保现象严重

部分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医保基金,造成基金大量流失;更有医生与患者合谋,套取医保基金。个别医务人员为帮助患者套取药品,将“目录外”药品改为“目录内”药品套取药品;以药易物,骗取基金套现;有的参保职工受物质利益等影响,弄虚作假,采取挂床住院形式,恶意透支费用;也有的患者故意延长住院时间,重复检查治疗,造成医疗基金流失。诸多现象不一而足,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

二、原因分析

(一)体制构建不完善。制度设计不完善降低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就目前来说,我国医疗保险还没国家层面的立法,导致管理部门在监管等环节缺少一些必要的强制措施。在参保制度设计上,我国部分地区未规定强制参保,参保人有选择的权利,导致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不参保,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人积极参保。这样,一方面造成医疗保险覆盖面小,基金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又造成患者多,基金支出多,医保基金收支差额逐年加大。

(二)医疗服务方面。一方面医生与患者双方作为医疗保险的参与主体,是理性的经济利益追逐者,在医治和就医过程中,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医、患双方会达成默契,形成利益共同体,公费药品、项目占总医疗费比例过高,甚至以药易药,导致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进行博弈,提高了医疗保险基金监管难度,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

(三)信息管理方面。一些偏远地区还没有做到业务处理完全信息化,资源数据库未能有效建立,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监控水平不够高,完善的防监用、反欺诈的预警系统还没有建立,对合理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增长、减少基金浪费难以提供技术支持。

三、对策探究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到现在,通过城镇职工医保多年的实践,基础好,有利因素很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行、驾驭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医改摒弃过度市场化,回归公益本性,使群众看到了新希望。

(一)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制度

在面对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律体系缺失的难题上,必须要在在坚持整体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统一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建立保障水平多层次、管理办法灵活的多种保障方式。一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医保机构的职责与义务等配套政策,做到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同步实施。二是通过政策的完善与措施的调整来增加基金的有效供应,扩大总量,平抑基金运行风险。三是改革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模式,确保医疗保险基金按照良性轨道运行。

(二)扩大医疗保险征缴面

要解决医疗保险待遇低、基金风险问题,必须提高统筹层次,实行市级统筹。若实行市级统筹,由若干个统筹地区变为1个,势必扩大覆盖范围,以“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增加基金可用总量,充分体现大数法则的特点,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随之增加,保证统筹基金正常有效运行。

(三)完善和健全医疗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要执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制度,并要加强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尤其要建立健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制度,通过对账,发生问题及时纠正,形成完善的“双向”监督机制,防止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其次,严格基金支出管理,规范基金支出行为。最后,加强审计监督,实行动态的强化管理,定期不定期对基金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1、加强协议管理,通过细化协议内容,将管理项目细化、具体化,操作性强。

2、逐步建立信用等级制度,对协议执行情况好、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信用等级差的,要从严进行审核监督,问题特别严重的取消其定点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