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1篇: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70-03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第2篇: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design is a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strong work,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ize and layout, ready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arrangement, make the whol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dvanced technology, reasonable economy, bad border beautiful a comprehensive effect, for the urban people's live traffic, rest,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create the good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ptimization design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

1 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2改善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措施

2.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1.1 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阈限物质法。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多样性共生原则。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相生相克原则。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1.2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要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注重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2.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人口容量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2)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

(3)绿化系统的规划。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 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3 结束语

总之,生态城市规划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要求,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提高现代城市环境质量,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1 生态城市的特点

1.1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3 区域性

生态城市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城乡统一体,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1.4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5 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2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2.1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工厂都建在了市区之中,在每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2.2生态环境的布局

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不单要看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态环境。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不能只看城市的规模和建筑,更主要的是看有没有合理的布局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并对大型和重要建设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具体部门还是领导都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具体落实。

2.3 城市规划的随意性

如今的城市建设中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法律,然而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随意性很强。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2.3.1 发展变化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

2.3.2 地方政府高层领导的更替。

2.3.3 利益驱使。首先是来自于地方的,地方领导们为了寻求财力多数都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其次就是个人利益,有少数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

3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3.2 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所谓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3.4 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首先是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3.5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3.6 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3.7 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8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4 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地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只有真正体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加强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联系,才能取得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2012,(03).

第4篇: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健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guide the designers in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n the right design concept, a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planning design.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二、现代生态规划的内涵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想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生态学的3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整体性原则。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循环再生原则。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在生过程应用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获得最佳利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几居住环境,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底。

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城市规划,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五、参考文献: 1、张祖刚. 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学报,2005年特刊.

2、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5年10月.43~45.

第5篇: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第6篇: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to d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economy, facing resources,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and put forwar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 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 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环境,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保护,将加强与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其共享性、 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

2、转变传统生活方式。 尽可能的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遵循自然自我调节、 循环再生、 生态制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以及城区建筑建设,以便实现低污染、 低排放、 低能耗的目的。

3、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在进行城市产业结构规划时,应当以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引导,将市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实现由过去能源消耗性增长向着依靠科技进步增长的转变,通过大力发展重点项目而促进低能耗产业、 服务产业、 现代文化产业等的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1、城市基础规划设计

(1)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动力设施、给排水设施、商业设施、住宅、教育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的观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近期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城市路网规划。 城市路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各项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城市的路网对整个城市的作用,就如同血管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样,它联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城市的基本骨架。路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城市是否能正常运转。 在规划设计路网的形式(或走向)的时候,除了考虑人流、 车流以及市民空间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个城市将来的通风状况,只有整个城市有良好的通风状况,才有可能保障市民具有良好的通风。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 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 利用、 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阈限物质法。任何空间、 资源规划均有一个 “度” ,要考虑“最适” 和 “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二、多样性共生原则。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第三、相生相克原则。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 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 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 材料加大回收力度。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 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要求。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 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第一、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第二、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第三、合理布局。要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 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 分析和解决问题。 要注重节能、 低耗、 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 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改善生态环境规划、 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人口容量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 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2)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 坑、 塘、 湖、 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

(3)绿化系统的规划。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 规划由公园、 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 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 防风林、 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 高度搭配、 树冠大小、 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玲.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08,(04)

[2] 谭佼. 浅析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J]. 经营管理者, 2011,(09)

[3] 罗保明.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8,(05)

[4] 李颖. 汉江之花 城中之岛——襄樊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方案[J]. 华中建筑, 2006,(12)

[5] 张卫东. 试论生态设计在规划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09,(12)

第7篇: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城市园林景观无疑是体现城市活力、展示城市魅力的最基本、与人最贴近的场所,如公园、厂房、街道、居住区、游乐场所等等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场所设计,它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并对城市的整体景观形成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在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原则,并建立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

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植树、种草、摆雕塑,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空间来达到良好的效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加注重的是功能的体现。科学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系统改善,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了基础。

2.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园林绿化景观。

2.1科学布局,协调统一

城市园林景观规模不一、功能各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在统一考虑城市整体风貌的基础上,根据使用功能要求,科学协调不值得绿化景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

2.2就地取材,合理利用

园林景观设计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适当保留原有的树木,特别是古树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而且显得真切自然。在园林景观植物选择上,要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择一些驯化的外来树种,以丰富植物品种结构。

2.3以人为本,科学设计

景观园林的设计和规划要考虑通风、光线、日照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需要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使人们休闲、运动、活动娱乐融合在园林景观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4艺术造景,生态优先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要运用植物造景的生态艺术手法,营造复合式种植结构,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设计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就能美化人居环境和城市市容。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3.1充分认识城市园林内部结构

园林景观规划是在传统园林景观和现代园林景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生态环保设计理念,顺应城市和当代人的需求。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是以保护当地生态平衡为目的,以实现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园林景观。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合人居住的环境。公共绿地、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管理等等再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产业体系。

3.2科学合理地做好园林绿地的规划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建设是从生态园林角度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根据国家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着重于建设城市整体的大环境,再结合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在园林建设和规划中国始终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园林景观建设中对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感受与需求,在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反对不合理的开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3.3加快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进程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具有社会性和群众参与性。城市景观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规划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和休闲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活动。完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配套设施,提高园林绿化意识,力争把爱护环境、强化管理宣传工作作为群众的行动路线,以此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3.4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由于现代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园林面积多以小型园林,这使得绿化面积较小,因此,在设计中要积极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长植物运用的原则, 以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持续打造立体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墙体、灯柱、棚架、凉亭等建筑小品打造独特的立体空间。通过立体结构增加园林空间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利用立体景观达到吸附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为提高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4.体现生态,厉行节俭

4.1城市景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生态换环境脆弱区为重点,以小流域、山头地块为单位,综合应用各种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以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使景观生态与自然和谐统一。在规划设计中要把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尽量创造自然生态景观,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人工为辅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各区域资源优势,达到景观区的融合协调。

4.2生态适应技术,城市景观设计要设置各种便民的设施,体现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建筑中要有公共配套设施,公园内要设置坐凳、垃圾箱、各种灯具等便民设施。为了克服气候对植物的影响,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施工中可以在绿地内铺设自动喷设施。

总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要顺应自然法则合理的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不以机械的力量去征服,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以生态为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合理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同时节能型也要有科学合理性,这是作为景观设计师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是造景手法成熟、形势和内容比较丰富,植物配置表现出兼收并蓄,再吸收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又要注重传统的文化现实意义,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都要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稳定为基础,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促进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为人们休闲和工作提供更加富于观赏性的城市园林景观,通过有效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喜旭芳.现代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今日科苑.2010-08-23

[2]周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12-04-10

[3]任涛.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与广场的绿地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05-01

第8篇: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区;生态美学;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美学概念的界定

为了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城市的建设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这也掀起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再认识与再探索。生态美学是我国学者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意识提出的新思想,在《生态城市美学》一书中写到“生态城市美学反对自然无价值的观点,主张自然生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从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探究美的本质,从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和自组织形态着眼确认审美价值,坚持自然权利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以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亲缘关系。”具体来说,生态美学思想通过构建具有健康多重性的新生态审美方法来改变人们的生态审美态度,帮助人类建立正确的生态审美价值观、世界观和伦理观,从意识文化的角度来指导生态建设活动正确有效地进行,对城市生态建设活动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的解析生态美学思想,通过对以往学者对生态美学体系的研究,文章将生态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表示如下。

2.城市生态园区生态美学的营建研究

城市生态园区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基于不同的发展条件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园区,主要有以生产经济功能与观赏游憩功能为主的城市生态园区例如城市农业生态园和城市工业生态园区,以及以生态景观恢复功能及自然人文保护功能为主的城市生态园区。不论是哪种城市生态园区,其主要建设理念主要包括生态建设层面、经济建设层面、社会人文建设层面以及美学的建设层面,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园区设计原则、设计要素、设计形态等方面。

2.1 城市生态园区建设理念的生态美学思想营建

生态美学思想以生态学为本体论,以发展生态整体观点、平衡动态发展观点作为基本原则;坚持生态平等观、和而不同观,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存在价值观,从而实现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和谐共生。城市生态园区的建设理念同样遵循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建立区域性的产业生态结构,完成人类、动物、植物间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城市生态园区。

因此,根据生态美学包含的生态哲学基础理论可以将城市生态园区的建设理念具体理解为生态建设层面上,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良好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经济建设层面上,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及现实发展条件,合理选择适合的产业生态园区,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效益;社会人文建设层面上,努力发展具有城市文化面貌与历史人文面貌的园区设计主题及园区建筑等内容,在保护与恢复自然资源的同时,展示城市特色并提高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美学的建设层面上,注重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相互融合与发展,增强城市面貌的整体感知性,实现自然的返魅与人的自然化。

2.2城市生态园区设计内容的生态美学思想营建

・设计原则的生态之美

面对城市生态环境日益被破坏以及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生态园区以区域性的产业生态学为指导开展了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城市生态园园区本着以保护城市自然环境空间、建立新的区域性生态环境、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以及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相结合为主要建设目标,根据生态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确立了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生态哲学为设计思想,坚持生态整体发展原则;以生态理念为设计本体,坚持生态平衡原则;以美学的存在价值观为设计方向,坚持自然生态的美学原则。当然,这些设计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支持。

・设计要素的融合之美

生态规划内容的设计离不开对其包含要素的设计。生态美学思想中生态整体性与平衡性的设计原则则要求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因此,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建设目标的城市生态园区,在建立人工区域性生态循环系统要素的基础上,考虑以生态恢复为基点实现城市生态园区包含的自然景观资源要素的保护与开发;在自然景观资源得到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基础上,完成对人工景观要素的生态再设计;而在进行人工景观要素设计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要素对城市生态园区设计形态产生的影响。只有城市生态园区设计要素的相互融合才能打造出具有独特面貌的并具有美感的城市生态园区。

・设计形态的艺术之美

城市生态园区的设计形态展现是人们最为直观的对生态美的体验,也是最能直接地展现其艺术氛围与艺术价值。根据城市生态园区的设计要素可以将其形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生态面向的形象美。平面表达上的生态园区形态设计主要是对功能区域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探讨。不同的平面组合形式会带来不同的功能形式,也影响到整个园区设计的美感。正如国内的一些城市生态园区根据高低错落的复杂地形,形成中国风景园林式的生态园区;而国外一些城市生态园区则利用广阔的牧场形成开阔的视野,具有纹理感的功能平面组合形式等带给人们不同于国内生态园区的视觉感受。

空间尺度的感知美。城市生态园区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与城市周边的乡村距离较近,因此其占地面积较大,所包含的自然景观资源较城市内部更为丰富。根据生态园区的主题定位划分确定主要生产功能区域、科普教育区域、休闲游览区域等功能区域,由于各功能区域不同的设计内容,以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思想将建筑密度合理分配、竖向空间与横向空间相搭配,从而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尺度艺术感。

感性思维的情感美。不同于中国传统生态美思想淹没于自然、效仿自然的表达方式,现代生态美思想在崇尚自然的前提下,更注重个人的情感流露与表达。而园区景观设计组成要素,例如功能区域的设计主题、植物的生态配置、公共设施的生态设计等等不仅是对景观生态学的理解,也是对自然生态环境认识与看法的体现。另外,随着高新技术的成熟和运用,也将会出现以新材料、新能源打造出的特殊艺术形态。

结语

生态美学思想的注入为城市生态园区建设打开了新方向。这个新方向是以构建生态美的城市生态园区为目标,将生态美学思想贯彻到城市生态园区的建设理念、设计内容及其过程中,再以城市生态园区的建设实践来不断的帮助人们建立并完善具有生态美的审美价值观和生态世界观,进而更好地实现城市生态园区生态美的营建,最终实现人、社会与自然间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伟,《关于生态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江汉大学学报》,2006第1期

[2] 田晟源 朱威威,《简论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的构塑》,《作者杂志》,2009第6期

[3]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2期

[4] 元颖,《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学原理在景观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3期

[4] 蒋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研究》,西南大学,2012.4

第9篇: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in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the design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index system.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Urban planning;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亦成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课题[1]。本文即在此背景下,探讨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2]。

①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②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③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④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⑤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二、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其指标体系

2.1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3]。

①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②绿化系统的规划。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③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2.2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4]。

①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②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总之,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③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地规划我国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参考文献:

[1]朱锡平,陈英.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 财经政法资讯, 2007,(02) .

[2]叶麟珀. 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 山西建筑, 20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