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旅游规划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规划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规划意义

第1篇: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由单一GDP导向逐步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转化,消费结构升级,旅游休闲成为国民福利和劳动者权利的重要内容。《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颁布实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消费埋念,创造便利条件提振旅游消费,促迸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量旅游休闲项目的推进和宏观指导方针的加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变化很大;至于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自身在内容取舍、编制方法上就有差异。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著述,特别需要百花齐放。

陈国生、赵晓军、彭文武等六位学者撰写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从宏观旅游规划理论出发,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个案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新视角、新思路。六位作者近十年来他们主持和参与了50余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本书正是他们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结晶,具有下述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研究的时代性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行业管理的强化,特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等旅游法规性文件的颁布,旅游规划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启动,旅游规划单位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化。随着这个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旅游专家、学者加入到旅游业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中,旅游规划方面的著作也因此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旅游规划学的发展。但旅游著作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背后,由于规划工作者往往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认识水平、工作经验而选择研究方法,安排规划内容,提交规划成果,使得成果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实践相比,更显得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围绕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作者大量扎实的实地调查和现状分析,准确地抓住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二是旅游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的创新研究。作者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方法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新理论、新知识的涌现,针对现有成果在研究内容、结构框架明显滞后的现状,融会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规划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拓展了旅游规划的内容,丰富了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可操作性强。《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以衡山竹海、双峰雷锋山、耒阳谢维俊故居和耒阳神龙生态休闲山庄四个景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个案,提出旅游发展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如书中明确提出:在旅游开发方面,要从过去资源导向的方法转变为侧重于市场导向的方法,按市场需求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规划和游客的组织和管理;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强调要重视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支出等。此外,全书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尽量运用和引入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也具有法制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第2篇: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一、引言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此而造就了我国民俗文化内容随着地域化特征而丰富多彩,发展至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实际上,民俗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民间的风俗,也称之为民间习惯、民土风情,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并且传承下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换言之,民俗既来自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这种生活模式会在一定地域内进行传播,从而形成包括语言、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上的集体习惯。本文对有关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进行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二、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随着文化旅游的逐渐推广和普及,在我国各地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民俗村、古街、古城等,一方面具有优美的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另一方面进行的是现代化管理与优质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推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人造民俗村

比如,在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就是集合了我国56个民族的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情以及建筑等,占地面积为18万O,在风景区内有各种少数民族的村寨与景点,具体内容包括生活民俗、绝技、服饰、歌舞等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视角对各个民族进行展现。其实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动态民族文化博物馆。

(二)民俗风情旅游

民俗风情旅游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少数民族风俗或者其他节庆活动等,比如说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哈尔滨的冰雕节、内蒙大草原上的那达慕等,都是以少数民族风俗为载体而形成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与普通旅游相比因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而备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三)旅游饭店文化

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此丰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其中,旅游饭店文化成为其中的代表性主题。在我国,民俗风情中无论是歌舞艺术、音乐,还是服饰、装饰等,都可以很好的与饭店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给饭店引流、提高进店量,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推广我国优秀民俗文化做出一定贡献。

三、民俗旅游资源在规划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二十多年时间,我国在民俗旅游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举例而言,北京作为古老和现代的结合体,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各种民俗旅游资源特别突出,比如胡同旅游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重要名片,每年会有接近20万国际游客来此参观。然而,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民俗旅游的特点在于舞台真实特点,哪怕是民俗表演必须要尽量贴近真实生活,而不是简单的追求热闹好看,仅仅符合游客的兴趣而丧失了对民俗形式、民俗内容及其主要特征的体现,对于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而言造成严重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强行把一些非民俗的内容添加到“民俗旅游”中。具体体现在民俗旅游开发时,一些开发商为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故意忽略了民俗文化原本的特质,站在商业的角度看待民俗。甚至纂改民俗内容及表现形式,从而形成“制造”民俗的情况。一些开发商表示,民俗与旅游想要表达的文化积淀不太符合,和游客想要追求的轻松的旅游心态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一定的表现处理,通过声、光、电等技术对民俗文化进行包装。表面上来说,尽管这些做法对于游客来说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民俗,然而仅仅假如站在文化的视角,以上做法反而限制了游客对民俗文化内涵的认识。

(二)民俗地社区当地居民之间存在利益协调机制不合理的现象。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俗地社区当地的居民也会适当参加到旅游分工中来,比如说利用制售纪念品、参加景点服务工作的方式参与进来,以此在旅游行业中获取经济利润。一些居民会由于知识、技能等因素,无法从当地旅游行业获取经理利益,因此而造成旅游收入不均的情况。以上两类人群对于民俗旅游的认识存在相反的看法:前者获利颇丰,自当会积极支持民俗旅游,后者获利较少,甚至是零获利,有可能站在民俗旅游发展相反的视角。同时,因为两类人群看法不同而造成两类人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处理不当则会引发矛盾冲突,对于景区及社区的和谐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民俗旅游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民俗消亡过程。实际上,民俗旅游经过一定程度的开发,世界各地的游客纷杳而至,民俗地居民和外界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特别是针对于积极参与民俗旅游业分工的居民,一方面从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发家致富,在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活条件改变过程中,表现最明显的自然是吃住条件,从而对于外来生活方式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这部分居民有可能会认为长袍大衫的样式过于单一,而且穿着非常不方便,于是选择牛仔夹克。体现在建筑方面,尽可能的选择结构耐用、采光条件良好的高层建筑。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也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比分析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合时宜,会逐渐被新的生活方式所淘汰。

四、解决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问题中可以得出,必须要针对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使得开发和保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强化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旅游小册子、圣像制品等方法,或者是以展销、区域合作等方式进行宣传,熟悉客户获取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

(二)对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对民俗旅游产品的定位进行调整和提升。一方面,必须要遵循特色性原则,另外一方面就是遵循参与性原则。

(三)强调的是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游客一方面要对地方特色充满兴趣,其需求点还包括旅游商品的购买等,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食品等,都能够作为商品开发,开发时谨记特色化原则和文化内涵原则。

(四)保护和民俗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能够使用科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体系,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如有必要,还可以采取特殊手段,比如或录像、电影等。需要明白的是,保护并非是民俗风情装进博物馆,对于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从而实现传承和活动。

(五)强化管理,严格执法

在旅游旺季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对游客进行疏导、限制,避免因为环境污染而导致生活便利性下降,民俗庸俗化和违民俗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法律限制。所以,民俗风情旅游行业的规划化、法制化等,实际上属于交警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严格立法和执法,才可以确保我国民俗风情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俗旅游资源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果开发过度,没有做好保护措施,那么资源也会化为乌有。一定要对民俗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弘扬,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可以及时准备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对旅游接待量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相关保护对策,让民俗文化、社会经济、文化等,共同组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此之外,必须要依赖于政府、媒体等,向客户传达保护民俗资源的意向,避免民俗被庸俗同化。

五、结语

第3篇: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文化小镇;旅游资源;3+X”风险规避

一、引言

自从我国旅游业推出文化旅游项目以来,旅游文化小镇已经成为各地旅游建设的一个亮点,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时,为防止出现风险和影响其安全(实质是原真性保护)性而采取风险监测、预警、分析和评估等措施,全面掌控非物质文化进旅游景区的安全局面,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有效地拓展旅游市场,为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大幅度增加旅游经济收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是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时刻不能松懈对其开展必要的保护工作,专家们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等具有建设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筱云受文化部非遗司委托,主持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及扶持政策调研报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美术类等项目生产性保护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1)生产性保护理论生产性保护理论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地进入旅游景区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吕品田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统技艺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进一步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内涵,对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的理念、范围、原则、作用和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2)生产性保护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一般可分为表演、展示和展出三大类,其中就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生产性保护内容。根据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将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重要,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进入旅游景区,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就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保护性措施之一。

2.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消失危险,有关文化管理及保护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及时研究抢救性保护对策,才能确保面临消失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原真性保存下来,并保证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是指那些面临消亡状态的民间文学、作品、项目、形态及传承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其活的生存及传播状态全方位记录下来,创造出适合它们长久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共有17市138县创新“村报普查线索、乡点项目、县做规范文本、市整体收集、省全面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流程和普查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下表所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符合抢救性保护的原则,是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成果及具体保护实践经验的结果,来源于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所含整体论的思想,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环境和相关人群等要素。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表现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系统性、全局性保护。

4.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是一种富有创新的保护模式,针对仍具“活态”生命力强健的项目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便其“活态”项目有效传承和延续,在我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落到实处。

(二)旅游文化小镇规划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旅游飞速发展,旅游文化小镇以整合文化旅游等元素为特征迎来空前发展机遇。集文化、休闲性和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成为当前旅游业最受人们追崇的外出旅游的形式。因此凸显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就成为必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也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必然趋势。文化旅游是继休闲、观光、度假等传统旅游项目增添的又一崭新的旅游项目。目前,能够为游客提供具备厚重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等特性的旅游文化小镇就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文化小镇涵盖文化、休闲、观光、度假、运动等诸多旅游元素,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整合一系列相关产业,创建高效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不仅能促进旅游城市景观、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结构、城市就业等方面深刻变革,同时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选择中国的名村(名镇),挖潜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其成为自身的文化资源,避免旅游文化小镇同质化而注入文化之魂。

三、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

(一)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为提升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效益,取得文化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的成功,地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基础,以江西省为例,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江西省已经公布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下表所示:从述表中所显示的数据表明江西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的开发形式;其次是舞台表演形式;第三是现场体验形式;第四是开展活动形式;第五是商品展销形式;第六是宣传展览形式;第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具体项目和相关文化产品。主要推进措施:措施之一是提供支撑平台,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项目中,要全方位筹集资金,争取政府等多方支持,搭建旅游文化小镇整体硬件支撑平台,构建科学地配套基础工程设施和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位也要为其项目进旅游景区安全提供保障。措施之二是旅游文化小镇管理层必须组织力量深入挖潜、开发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形式制造出旅游产品、演艺节目等。措施之三是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将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文化小镇亮点,通过多种渠道强力推广,使其成为延续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措施之四是积极探索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形式和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景区并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互惠互赢的新格局。

(二)“3+X”风险规避

1.“3+X”风险规避理论概述

“3+X”风险管理理论基础是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现代风险理论正式被世人接受是基于梅尔,赫奇的著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威廉姆斯的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的面世。风险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传统风险管理、金融管理、内容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等过程,经过多种整合和多年发展搭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早已成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包括风险监测、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三个体系。“3+X”风险规避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措施得以强化,作为一门新兴较为先进的管理学理论,是建立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基础上,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管理引进上述理论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风险监测、分析、评估、识别和衡量,从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实现风险规避。

2.“3+X”风险规避主要内容

“3+X”风险规避的目标实现,必须实现风险的的监测、分析、评估、识别、衡量并达到风险规避目的,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其中监测是识别的基础,分析是识别的关键,评估是风险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采用“3+X”风险规避理论,首先必须对其机理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中3代表风险监测、分析和评估而X则表示风险预警、防范和补救等措施。该研究成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实践中可用于规避可能存在的可预见性或可能隐藏的各种风险,并能针对上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产遗产进入旅游景区不仅能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

“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利用是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文化小镇经济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存在风险。因此,“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等进行充分论证,最终提出科学地可行性工作方案用于指导实践,实现的旅游文化小镇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安全进入旅游景区工作,成功的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十分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小镇的文化魂,为了科学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风险规避问题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其目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划分出相应危险等级,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消除不安全因素,将其存在的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素降到最抵点,就是要发挥其在旅游文化小镇中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4.“3+X”风险规避具体实施

“3+X”风险规避的具体实施,其核心内容可分为方面,一方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对“3+X”风险规避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1)采用通常使用的风险评估手段来评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手段的采用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后对人们的生命、生活及财产造成的损失,量化评估风险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中所包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过程中,可以采用上述风险产生危害程度和概率依据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等级划分,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蓝、黄和红三个级别。(2)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来实现风险控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关系研究,从中寻找出存在的有机联系,建立相互促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机制,共同监督其有效运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科学合理。(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查找风险评定风险等级,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发生,避免过程风险发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险监测、分析、评估及规避一览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程度大小可以设定风险点相对小的为蓝色等级,该风险对后果不会造成太大的危险,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为不符合管理规范。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软硬件条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综合素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划为黄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风险应对策略:严格制定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岗位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力度,严格工作程序,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根据风险对后果影响为严重的划为红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产生了严重的违纪违规后果为严重,风险性质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风险应对策略:从抓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的教育工作,对管理人员违法违纪者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要慎重,因为存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隐患,必须时刻保持牢固的风险意识,要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工作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安全性、可靠性和必要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有机融合,促进旅游文化小镇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2:23-27.

[2]单晓维.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J].兰台世界,2014,35:90-91.

[3]刘娜.从山东古筝乐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1,6:185-187.

第4篇: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导游员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是旅游业的重要生产力。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游队伍逐步壮大,已办理IC卡的专职和兼职导游总数已达14300余人,其中旅行社聘用3800余人,在导服司登记注册10500余人。目前,在导游管理工作中存在:部份导游服务机构管理不到位,重收费,轻管理,疏培训,责权利不统一;导游人员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导游队伍职业稳定性下降;部分导游人员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导游缺乏职业道德,业务不精,随意改变团队计划、降低服务质量、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等问题,影响了我市导游队伍的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导游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范我市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加强和完善对导游队伍的管理,建设培养一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规范、形象文明的导游队伍,维护导游人员的合法权益,现就导游队伍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导游队伍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一)加强导游人员登记注册管理

旅行社负责本社聘用导游管理,导游服务公司负责旅行社聘用导游以外的导游人员管理。获得导游资格证,并在一家旅行社或导游服务公司注册的,持劳动合同或导游服务公司登记证明材料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导游证。对于没有进入旅行社或导游公司的导游人员,任何旅行社不得聘用。

(二)严格导游档案管理

各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公司要按规定,建立聘用或登记注册导游人员档案,负责将导游人员从事导游业务情况、奖惩、调动、趟次服务质量评价、游客反映情况及被投诉材料归入个人档案,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公信力的导游人员诚信档案,并将电子文档按月报市旅游局。市旅游局将定期向社会公布导游服务质量情况。

(三)加强导游人员培训

各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是组织导游在岗培训的主体,要切实负起对专(兼)职导游、借聘导游的教育培训。要制定年度导游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加强导游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组织开展旅游政策法规、业务技能、危机处理、旅游安全等培训。把在岗培训贯穿于日常业务和管理中。每个月应组织安排不少于一天的学习教育,并注意做好随团的跟踪教育引导工作,教育培训资料必须建档保存和备查。

(四)认真做好导游人员证卡及相关手续办理

各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要积极为导游人员办理导游证(IC卡)的申办、遗失补办、损坏换发,以及跨省或城市调动、单位调动变更、导游等级调整等手续事项。

(五)建立健全导游管理制度

各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负责建立完善导游人员服务质量考核监督办法、奖惩制度、执业信誉档案制度和除名公告等管理制度,加强导游人员制度化管理。

二、健全导游人员劳动保障及用工机制

(一)各旅行社必须按《劳动法》规定,与其聘用的专职导游人员签定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工资报酬和社会保险等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聘用导游人员建立社会保险帐户,为其缴纳养老、失业、医疗、意外伤害“三金一保”,对执业带团导游人员发给带团补贴等导游服务费,建立以基本工资和导游服务费为主体的旅行社专职导游薪酬制度。

旅行社导游人员从事导游活动,必须受旅行社委派,其个人不得擅自承揽或以其他方式直接承揽导游业务。各旅行社不能私自委派非本社导游对外承揽导游业务。旅行社之间互相借用导游带团,双方须签订借用协议,明确借用期限、团队编号、行程线路以及导游报酬等内容。旅行社聘用导游服务公司的导游人员,有劳动关系的应与其签订劳务协议,无劳动关系的,应与其签订趟次劳动合同。不管是专职导游还是兼职导游,旅行社都必须实行“一团一保”制,即组团社必须为每个团队的带团导游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切实维护和保障导游人员的利益和人身安全。

(二)①旅行社聘用导游服务公司导游人员,应以传真或协议书的形式向导服司预约。②旅行社支付聘用导游员的劳动报酬,每天不得低于*市最低工资水标准水平,还必须按比例支付给兼职导游员交纳“三金一保”的费用;旅行社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导游人员“保证金”、“人头费”等费用。

(三)导游服务公司要与注册导游人员签定登记注册协议。积极向旅行社推荐导游人员。注册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必须经导游服务公司的同意和委派,不得私自承揽导游业务。

(四)导游服务公司要及时了解掌握旅行社与导游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聘用时间、待遇标准、意外保险、双方责任、违约处罚等内容,及时向市旅游局报告存在的问题。

三、严格年审考核机制,强化导游规范管理

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年审采取考试与记学分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根据年审培训、业务开展、接受行政处罚、游客反映情况等给予通过年审、暂缓通过年审或不予通过年审。凡当年年审培训结束累计仍未达到规定学时的,一律不予或暂缓通过当年年审。对考试不合格和扣分累计达10分以上的导游视为年审不合格,暂缓通过年审或吊销导游证。暂缓通过年审的,通过培训和整改后,方可重新上岗。

每年年审时,导游人员应当提供与旅行社签订的《劳动合同》原件、缴纳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三金一保”金凭证及法定代表人授权书等相关资料,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查验,对于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年审不予通过。

凡未通过当年年审的导游员名单一律在*旅游门户网上公布,各旅行社不得聘用未通过当年年审的导游员。凡一年内聘用的导游员违规累计达3人次(含三次)以上的旅行社(以*旅游执法大队实际查处为准),将在*旅游门户网等相关媒体上公布该旅行社名称,并在旅游局行业质量处登记备案,作为旅行社年检的考核和奖惩依据。

导游对游客有误导、欺诈、诱骗、擅自改变旅游线路和行程安排行为的或者造成客人重大投诉和其他不良影响的,旅行社应当严格查处,并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行社查处不力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视情况做出不予通过年检的决定。

对持未年审导游证、使用过期导游证从事导游业务的,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进行处理。

四、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导游人员从业热情

各旅行社、导游公司要根据导游职级与收入挂钩,导游星级与收入挂钩,导游业绩与收入挂钩的原则,建立导游职级、星级、业绩与报酬一致的激励机制,合理拉开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导游以及普通话导游和外语导游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形成重业绩、重贡献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形成催人奋进的导游激励机制。

五、强化监督机制,提升导游队伍素质

(一)加强执法监管。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市旅游局将采取不定期的明查暗访等方式,不断加强行政监管力度,依法处置导游违规违纪行为。凡导游人员违反规定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的,除了对导游人员依法处理之外,违规导游所在的旅行社或导游服务公司主要领导要带违规导游一起到市旅游质量监督所领证,接受培训教育。

2.自2009年起,将对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公司的导游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情况将作为旅行社年检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合格者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未按要求执行的单位,导游员可向市旅游局进行举报或者投诉。

3.旅行社或导游服务公司,不按规定与导游人员签订劳动协议或注册登记协议,不按规定监督办理带团导游旅游意外保险等,市旅游局将不予办理导游证,对该旅行社暂缓通过年审,将不推荐导游人员到该导游服务公司注册登记。

(二)素质提升。市旅游局将认真组织开展以下活动,促进导游素质提升。

1.积极组织导游参加各种比赛。对在国家级、省级和本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导游竞赛或全局性的活动中获得名次的或被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选派参加某一项重大活动表现较好,为*旅游形象展示导游风采的,除了在媒体上宣传表彰以外,免下年度导游年审。

2.组织年度优秀诚信导游员评选活动。按照道德、诚信、业务、知识、才艺、进取等5个方面的要求,组织开展年度优秀诚信导游员评选活动,获得年度优秀诚信导游员荣誉的,免当年导游年审。

3.组织年度全市导游技能大赛。组织举办全市导游技能大赛,评选“蓉城之星”导游员,对获奖导游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对所在的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公司予以表彰。

4.展示*导游风采。组织“优秀诚信导游员”、“蓉城之星”导游员,参加我市举办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以良好的礼仪服务展示*导游的靓丽风采,增强导游队伍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导游员“优质服务,好学向上”的竞争意识,促进导游人员朝着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行业自律。各旅行社和市导游公司要充分发挥其人才、网络、体制等方面的优势,从完善内部机制和维护全市旅游秩序角度出发,加强对所属导游人员服务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实现导游队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使行业自律落到实处。同时,针对导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手段,以群发短信的方式向导游人员宣传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对容易引起游客投诉的热点问题及时向导游人员信息提示,促使导游人员自我约束,减少游客投诉。对导游人员出现的服务质量问题和违规行为要进行严格处罚,并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作为年审考核的依据。

第5篇: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我省环*地区休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为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现对《河北省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冀政函〔*〕82号,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指导原则

(一)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环*休闲旅游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分析河北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关市、县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时,要把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考虑,优先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环*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综合效益在GDP中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在3至5年内,初步建成六大功能区、七大产业聚集区和一批休闲城市(县)。经过10年左右时间,把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建成国内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生态保护带、区域合作带、民生改善带和产业示范带,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成为省内重要支柱产业。

(二)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快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活和优化各种旅游生产要素,促使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环*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开发建设,应立足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准确把握休闲旅游的产业规律和特点,在建设、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人本理念,注重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人性化、亲情化、精细化,提高舒适度、美感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有效保护、科学开发、持续利用”,杜绝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破坏性使用。要采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工艺,实现节能、节水、环保,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持续改善。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五)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与*两市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环*各市、县要树立整体意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规划,协调开发,不搞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低价格同质化恶性竞争。

(六)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发展环*休闲旅游产业,既要以资源为基础,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由偏重依赖资源向创新发展的转变。要认真研究休闲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以超前意识和创新思维,策划和推出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的休闲消费需求。

二、强化工作重点

(一)谋划建设重大休闲旅游项目。有关市、县要围绕温泉、冰雪、海滨、草原等时尚休闲产品,谋划建设一批引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核心项目。三年内,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休闲旅游和精品观光旅游项目中,争取使燕郊成功(中国)大广场、仙那都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村、木兰围场狩猎场等18个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昌黎黄金假日滨海度假城、茅荆坝七家森林温泉度假城、崇礼中马国际旅游度假区等25个项目开工建设;同时,新谋划一批项目并下大力推进前期工作。到2012年,百个以上重点项目形成接待能力,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初步实现优化升级。

(二)打造知名品牌延展产业链条。各产业聚集区通过建设、经营和推介,把一批核心产品和重要景区,做精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休闲旅游品牌。按照不同产业聚集业态,延展产业链条,发展会展、健身、养生、修学、演艺、娱乐、购物、餐饮等关联产业,开发运动装备、花卉、保健品、书刊杂志等衍生产品,打造产业集群。

(三)培育休闲旅游目的地。环*各市、县尤其是秦皇岛、承德、廊坊、保定等4个休闲城市和19个特色休闲县(市),要积极创建中国最佳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镇。加快完善口岸、会展、博物馆、特色街区、游客中心等不同功能的旅游服务设施,推动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和救援保障系统建设。结合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将旅游要素和环境因素有机融入城镇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之中,打造宜看、宜居、宜游、宜闲的景观型、文化型和休闲型城镇。

(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休闲旅游发展需求,构建集散通畅、快速便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系统。要加快在建的张承(宣化—崇礼段)、长深(承德—唐山段)、张石(涞源—涿州段)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张承(崇礼—承德段)、承秦(承德—秦皇岛)、张涿(涿鹿—涞水段)、密涿(密云—固安段)等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尽早谋划建设干线公路到新建重要旅游景区的联接线。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争取京张、京承铁路客运专线获得批准,加快京石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进度。要努力做好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开工;谋划建设围场通用机场。有关市、县要安排建设好城镇交通、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种植、森林草场及水利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整个产业带的生态环境;把城镇周边、交通干线两侧和重要景区周围作为重点,加快环境治理。

(五)整合、提升、淘汰落后产品。通过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拓展功能,挖掘内涵,增加观赏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内容,结合民俗风情与舞台艺术推出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已有景区的质量和水平。对档次低、环境差、游客少、改造价值不大的景点,通过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引导等方式,逐步予以淘汰。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以规划为龙头,协调各项开发建设。有关市、县要认真落实《规划》,以《规划》指导休闲旅游的各项开发建设,抓紧研究制定七大产业聚集区发展详细规划。交通、民航等部门尽快编制产业带交通建设专项规划。城建、环保等部门要组织制定休闲旅游城镇发展专项规划和产业带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新开发的景区必须在《规划》指导下编制好景区规划和建设方案,跨市、县的景区要联合制定建设规划,严禁不符合规划的低水平无序开发。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投资规模5亿元以上和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环*休闲旅游项目,经省政府批准后,视同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享受财税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期间(一般不超过五年)企业上缴省、市两级增值税和所得税超基数部分,按企业与政府签订责任书确定的返还比例,于次年3月底前拨付项目业主单位,支持项目建设。省、市两级财政“两税”超基数部分的返还比例相同,“两税”超基数部分的全部或部分返还采用资本金注入、贴息、补贴等方式进行。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依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用地计划。

旅游定点宾馆、餐厅、景点,其用水(桑拿、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价格与一般工业并轨。旅游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其排放的废水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三)充分运用金融手段发展旅游。通过出让或转让政府投资旅游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将收回的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逐步建立健全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省及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各类金融机构要对重点旅游项目贷款予以倾斜;景区可以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鼓励旅游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企业可积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

(四)加强市场营销。旅游部门要以环*休闲旅游为主题,围绕《规划》提出的形象促销“十个一”工程,研究制订产业带整体宣传方案。要利用节庆、展销会、邀请国内著名旅行社来河北考察、省市部门和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促销活动,努力塑造鲜明的环*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促销,高度重视互联网络等新型媒体宣传。要组织产业带各设区市和重点景区通过央视等重要媒体的主要频道、热点栏目投放休闲旅游形象广告。省内媒体要开设专栏和专版、增加专题和时段,加大对产业带休闲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市、县要制订鼓励招徕海内外游客的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搞好产品营销。

(五)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放开旅游市场。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旅游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对本地企业开放的,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加强和改进旅游招商工作,运用小团组招商、专业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手段,组织针对性强的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批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发建设休闲旅游产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旅游知名品牌特别是*大型旅游企业实施联合,组建旅游企业集团。要优化旅游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解决客商投资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重诺守信的人文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客商投资建设环*休闲旅游产业带。

(六)提升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旅游部门要会同质监部门制订并推行休闲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鼓励休闲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高级别A级旅游景区,鼓励休闲旅游接待宾馆饭店争创国家星级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鼓励旅游企业创新运营机制,通过跨行业经营、连锁经营、联合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等模式,完善旅游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健全休闲旅游诚信经营体系、文明旅游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营造“重信守诺”的旅游服务氛围和“放心旅游”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并与国际接轨的休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划人才队伍、具备较高素质修养和工作能力的管理人才队伍、爱岗敬业技能熟练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上岗、在岗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高、中级休闲旅游管理和策划营销类人才以及技能型实用人才。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政府引导。各市、县政府要加强对休闲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大范围谋划和支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在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同时,制订更加有利于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在资金、税收、规费、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产业带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协调调度。各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真正把休闲旅游业作为硬任务组织好、推动好。

第6篇: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也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生态旅游可以使忙碌的人们得到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生态旅游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实现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我国生态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

一、目前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一)粗放开发生态环境

在一些生态景区,一些部门急功近利,缺乏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调查和评估,盲目地对生态环境进行开发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只重视生态环境的开发,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损坏。一些生态景区的树木遭到大面积的砍伐,一些宝贵的野生动物遭到猎杀,这种粗放型的开发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破坏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近年来,一些生态景区越来越商业化,生态景区中建设了大量的宾馆、餐厅、游乐设施,使原本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很多生态景区盲目地扩大景区,炸山修路,修建旅游设施,破坏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在我国的很多景区中都修建了索道,改变了原来的生态风貌,每年景区都要接待大量的游客,加速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生态旅游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导致每年大量的生态景区被严重污染,往往是人们旅游到哪生态环境污染到哪,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随地乱扔,大量的垃圾堆积在生态景区中,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二、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

(一)科学规划生态景区

科学规划生态景区,划分合理的旅游区,保护生态环境中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珍贵植被,最大程度地降低游客观光游览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维护生态区居民的利益。

(二)充分利用自然景观

在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景区时,要充分利用景区中山、水、湖泊等自然景观,在依托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设施,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态景区。

(三)结合旅游发展实际情况

生态旅游开发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旅游业推动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景区的发展和规划。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

(一)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景区最吸引游客的还是那些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在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要充分了解生态景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科学划分观赏型旅游景区、游乐型旅游景区和特殊性旅游景区,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中原本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保护生态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区中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开发生态景区的地方特色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开发生态景区的地方特色,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扩大生态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使更多的植被和动物和谐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在生态旅游景区布置花卉园、人工湖、热带风光园林、水景园等,利用生态景区的地形地貌,开发丰富的旅游生态园。在游客较多的游乐型景区,为游客提供方便的衣食住行服务,使旅游景区中的服务机构形成生态化的产业链,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积极向游客宣传地方特色,推动生态景区的不断发展。在发展规划生态景区时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一些生态脆弱的景区,旅游设施以简洁便捷为主,不能将一些人工旅游园强加在脆弱的生态景区中,采用一些节能的设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主要以发展绿色产业链为主,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生态景区的损害,保护生态景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三)科学布局生态旅游景区

针对生态旅游景区自身的开发潜力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科学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完善生态旅游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生态景区中包括农田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自然环境敏感区等。农田保护区主要是用来保护耕地和农田,这样的地区不能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只能作为农业用地。动植物保护区往往用来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这些珍贵的动植物不适合游客去旅游观光,也不能作为旅游景区。自然环境敏感区主要用于自然景区的保护、回复和重建,这样的生态区由于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开发规划生态景区时也不宜使用这样的地区。根据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自然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生态旅游景区,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推动生态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府监管生态景区的力度

政府是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景区的开发规划,从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景区实际的承载能力和最大限度的容客量,严格限制生态景区每天接待游客的数量,合理分配生态景区的公共设施资源。在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推荐一些对生态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旅游项目,严禁一些污染性强的旅游项目。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地进行教育指导,对于一些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从重处罚。另外,政府还要组织生态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为游客树立保护环境的榜样。

四、结束语

第7篇: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陕西曾经是历史上的万长城是,是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重心,也是中华文明的源泉之一,拥有者丰富的文化历史遗迹。其中,2010年“十一”黄金周,有将近27万多人次来到兵马俑博物馆进行参观,增长率达到了47%,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火爆的“十一”黄金周。然而,陕西省旅游资料在翻译的时候并不和规范,出现大范围的错误和不适当。翻译错误的问题并不是最严重的,更重要的是它给国际游客传达了一个错误的名胜古迹的内涵、背景和意义,对陕西的旅游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一、旅游资料翻译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旅游资料的翻译的职责是将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使其符合外国友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帮助游客更好的浏览旅游景点。但是,汉英两个语言体系的差异巨大,有着不同的起源、发展历史、结构等;此外,由于中西两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完全不同,导致两国的游客在认知、审美等过程中都有着不同。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

(一)语言结构

在言语的风格的审美过程中,中文展现的是华丽而英文展现的是简洁,汉语旅游材料整体上充满了文采,华丽的辞藻加上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汉语言常常展现出对偶、排比、成语等形式,使得文字阅读起来更为抑扬顿挫、形意皆美、文采洋溢,给人丰富的审美的情感。

反之,英语旅游资料的风格就显得简约的多,结构上简单并且严谨,表达上直接而通俗,目的就是传达准确的信息和含义。通常而言,在描写景物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将景物简单的罗列,只是寻求最简洁的、自然的描写和阐述,将景象的基本信息准确的传达给旅客。

(二)文化意境

中华民族在撰写旅游资料的时候讲求的是实现景物与文艺的高度、和谐统一,使人们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着景物之美,从字里行间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景物的赞美之情,使具体的景象能够与主观情感之间得到某种联系,最终实现情景相融、意象协调。但是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你几乎看不到渲染这个表达手法,西方写作手法中,主客观的事物是完全分离的,因此并没有复杂的情景交融的修辞。西方文学更为重视的模仿和再现,最为纯真的描写自然之美,将人独立于自然景物之外来发表客观的表述和描写,直观明了的描写景物。

二、陕西省旅游资料英译的规范化措施

(一)增词法

增词法指的是在对旅游资料中一些牵涉到文化知识背景的翻译,如人名、朝代、历史事件等,需要在译文中对其进行单独的解释和说明,将准确的信息传达给旅客,避免产生一定的误解,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达给全世界。例如:

原文: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来这里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译文:Every year, during Qingming(Tomb-cleaning) Festival,people of Chinese origin from home and abroad come here to seek their ancestral roots and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

――黄帝陵

在译文中,“Tomb-cleaning”是译者对于清明节的外加解释词,中华名族都知道清明节是祭拜先祖的日子,但是外国游客却对其毫无所知,因此译者需要对此进行一定的解释,通过“Tomb-cleaning"来使外国游客了解“清明”在中国文化中是祭扫先祖的日子和传统。

(二)删减法

在功能论者看来,如原文内容阻影响到了译文的某些功能的时候,就要对译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和修改。译者应该预想到中文中的渲染手法会对表达功能造成怎样的影响,就要将其进行适当的删减,将文章表现的更为实在和自然,使语言表达更为干练和简洁,使外国游客读起来更加舒适。

原文: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粼粼。

译文: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lace,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黄河壶口

在这段话的翻译中就很好地使用了删减法,原句中的“群山动容”、“安如处子”、“风平浪静”、“势不可挡”等四字结构都是表达手法中丰富的辞藻的展现,但是外国游客不了解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就会对其产生累赘的反感情绪,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将其化繁为简,最直接、自然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外国游客。该译文使用将为通俗的表达方式,将“虚”和“意”删除,只剩下“实”和“境”,使黄河的壮美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

(三)拆译法

拆一就是将原本冗长的句子拆解成几个小部分,分别进行翻译。凡是原文句子结构和语言习惯产生冲突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拆译的手段进行。

原文:楼观台南依秦岭,北临渭河,竹林茂密,古林成荫,素有“洞天福地”之称。

译文:Louguan Temple is situated south of the Qinlin Mountain Range and north of the Weihe River. Bamboo trees spread a green blanket over the hillside and give deep shade. It enjoys the name of "an abode of immortals".

――楼观台

原文将四字短语的联用发挥到了极致,翻译时分别对四字短语进行翻译,化繁为简,简明扼要。

第8篇: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1.基本数据

(1)导购规模:据2001年《旅游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经历过导游导购,81%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与过导购消费,96%的导游人员承认其在带团过程中进行导购活动。

(2)购物比重:我国旅游者的平均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15.7%,上升至2001年的20.3%。据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1年中国旅游者在马来西亚一地的旅游购物消费达4000元/人,其中70%来自导游导购。

(3)购物满意度评价:根据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有关数据,41.7%的被调查者对的旅游购物表示反感。

2.旅游购物消费的基本特征

(1)旅游购物地点:一般选择在业内认可的定点商店,包括当地旅游局授牌的定点购物商店、旅行社指定的购物商店和导游、司机自定的购物商店等三类。

(2)旅游购物频率:一般为一日一店。

(3)旅游购物种类:分为六大类:当地特产类、珠宝类、钟表类、药材类、品牌服饰类和工艺纪念品类。

(4)旅游购物商品基本特点:

一是物美。一般经导游人员和店员的联合推销,都能吸引住游客的眼球;

二是价高。产品一般标价不菲,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其产品定价方式为:

附图

其中:P为商品标价,d为商品折扣率,R为商品净利润,r为税率,TC为产品总成本,P(1-d)×20%=商品净利润=导游人员导购佣金(亦称回扣或提成);

三是还价空间大。这里的还价空间其实就是(O~dP),一般来讲,d的区间为(30%,60%),个别奢侈商品,由于标价很高,d可达80%。但一般情况下,P(1-d)还是要高于市场上的价格;

四是质量稳定性不高。表1数据显示,目前旅游购物商品的质量可靠性平均为61.7%,最高的是工艺纪念品类,为80%,最低的珠宝类,质量可靠性仅为30%。

表1 旅游购物商品质量评价调查情况

附图

注:本表数据是作者根据行业分析制作,仅供。

二、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解析

发现,目前旅游购物消费的动力机制是由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形成的一种隐性契约关系——旅游者希望在游览地购买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导游员希望通过导购来弥补收入的不足,购物商店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旅行社则把购物商店的返利作为其利润的来源之一。这种隐性契约关系形成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是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利益的博弈。这样的制度安排目前是不均衡的,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购买需求和对其信息的有限认知,使得不均衡制度安排得以存在。购物消费投诉的发生就是在这种合约安排下四方利益博弈非均衡性的表现,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优化也就是要创造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

附图

图1 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2.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解析

(1)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是委托人而导游是人。人由于和购物商店在利益上的一致性而达成营销行为的默契。因此,人在商品价格和质量上占有较多的信息。而作为委托人的旅游者,因为其行程均由人负责安排,因此无法通过比较对所购商品进行价格识别,在价格上处于被动接受者的状态,信息占有较少。这种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也使得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中导游与购物商店之间的回扣关系变得可行。

(2)旅行社超低成本运作导致其利润来源渠道异化。旅游业的无序竞争给旅行社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带动了旅行社数量的高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拥有旅行社一万余家。旅行社数量的增加,推动了旅游的发展,但这些旅行社中,真正有实力的只有百十家,大多数都处于小、散、弱、差的状况,目前尚未形成的垂直市场分工体系,而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共同分割一层蛋糕,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为了招揽游客进行低价竞争成为业内普遍现象。旅行社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降低消费者的进入门槛,以成本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作为其线路报价。然后通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二次消费来弥补其经营利润的空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三种报价模式:一是规范模式:线路产品报价=两地费+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食宿费用+导游服务费+毛利;二是海南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机票价(折扣价)+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团队价)+食宿费用(团队协议价)。这种报价是一种零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购物商店交纳的“人头费”,这种“人头费”最终通过购物消费转嫁到旅游者身上;三是香港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交通费+签证办理费+食宿费用。这种报价是一种负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导游员交纳的“人头费”(相当于导游员预先花钱从旅行社将团队带领权买下),报价的亏缺部分和导游员的工作收益通过购物商店的购物消费回扣实现。

(3)导游人员薪酬保障的缺失导致购物消费回扣成为其主要收益来源。导游正常收入的构成分为:工资:300~600元/月或零工资;小费:欧美为2美元/天,港澳台为20元人民币/天,国内为零小费;出团补贴:内地为30~50元/天,海南为零补贴,香港为负补贴(反交“人头费”)。

由于导游工作的日趋自由职业化,许多旅行社为了节约成本都是在旺季临时聘请导游,导致导游人员正常收入水平低下,有的没有任何工资,有的还要反交旅行社“人头费”。“雇工要付酬劳”应该是一般劳动力市场的,而在一些旅行社与导游员这一雇佣关系上恰恰发生了动摇。一些旅行社雇导游不仅不付酬劳,反而要求上团的导游员交给旅行社费用——“人头费”,造成一些导游员“举债带团”现象。所谓“人头费”,是旅行社按照一个旅游团游客人数的多少,向带团导游员收取的费用,其计算是:导游员应缴人头费总额=旅游团人数×单位“人头费”价格。单位“人头费”价格的高低一般依照游客来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购买潜力而定,如在入境客人中,高的80~200元/人,低的10~30元/人不等;国内游客中,高的一般是50~80元/人,最低的也是在5元/人左右。以一个每人要付50元“人头费”40人的旅游团为例,导游员上团之前要付给旅行社“人头费”2000元。导游员自己的劳动价值无法从正常的收入结构中充分体现,这使得导游人员面临两种力量:完成旅行社的“购物签单”指标的外在压力和“补充收入”的内在动力。这直接导致导游和司机联合,投靠旅游商店,利用客人购物收取回扣。

(4)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非规范利益分配背后的合理因素分析。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某人或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利益或危害,而该个人或企业又没有因为这一结果得到报酬或支付赔偿,那么这种利益或危害称为外部经济。根据是利益或是危害,分为正的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经济。旅游活动中有大量的外部经济。人们对旅行社从饭店、餐厅、航空公司、交通运输公司收取的佣金并无异议,认为旅行社作为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之间的中介服务公司,提供中介服务,收取佣金,合情合理。其实,旅行社和导游在购物方面所提供的中介服务与其他方面并无不同。旅行社每年给定点购物商店送去绝大部分的客源,导游在介绍旅游纪念品的性能和文化背景,推销旅游商品方面的功劳不可抹杀,他们都为当地地方经济和地方企业带来了正的外部效应。旅行社和导游理应从主要受惠者——定点商店收取佣金。

三、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优化

在上述中,我们解析了为旅游购物消费提供动力机制的利益分配链,那么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的实质就是对其利益分配链进行优化。利益分配的优化使得旅游购物消费过程中各方利益博弈达到一种均衡状态,由隐形契约关系转向显形契约合同,从而形成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规范化利益分配链的建立

附图

图2 规范化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1)游客利益:购物商店的定点化、公开化和价格监管化,使得游客在购买信息的占有上趋于对称,其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2)商家利益:一是利益。支付合理比例的佣金,给商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同时为降低商品价格提供了基础;二是综合效益。商家加入旅游佣金结算系统,诚信经营,受到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保护和推介,得到游客的信赖。而系统外的旅游经营,如采取私授回扣行为将被依法查处。

(3)旅行社利益:公对公结算,保证了旅行社合法的佣金收入,扩大了其利润来源渠道。

(4)导游利益:导游是旅行社的从业人员(雇佣劳动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游佣金的形成)付出了劳动,依法应按合同约定获取劳动报酬。实行旅游佣金制后,旅行社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导游作为劳动报酬的补贴,通过结算系统,委托银行从旅行社佣金账户上即时划转到导游的账户中。佣金的合法化、公开化和合理化,使得导游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均得到满足。

2.实施的保障措施体系

(1)旅游定点购物商品价格的政府监管化。目前,定点购物商店的商品品种繁多,标价混乱,质地及生产日期不清,等级无对比性。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定点商店的旅游商品进行分类,分等级,鉴定质地,并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加贴旅游局的标贴。确实做到定点商店货真、货全、价实。现行的购物定点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将市场竞争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政府介入制定指导价格正是保证旅游者权益的手段。同时,可建立抵押制度,即定点旅游购物商店也应向行业主管部门交纳一定数量的质量保证金。

(2)旅行社利润来源的渠道良性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化,建立起合理的垂直分工体系,使旅行社业朝着有利于竞争与的方向转变。改变现行的“小而全”、“大而全”、“大无大的优势,小无小的特色”的混乱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低级的价格竞争,让旅行社有利可图,不指望通过其他违规办法来创造利润,让旅游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导游员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化。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每个人都从其从事的活动中获得回报。当个人不能为他所做的事获得回报时,或当个人不必为其行为支付全部成本时,献出现了激励。因此,旅行社应建立一种既能使尽职的导游员获得其应得的回报,又能使导游员必须为其违规行为支付全部成本的激励机制。

(4)旅游购物佣金的合法化与公开化。目前,本来合理的佣金却以不合理的形式——“回扣”出现。因此,解决回扣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回扣转化为佣金,便于社会和政府监督。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要“旅行社与定点接待单位事先签订合同,确定佣金比例,支付方式,并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即是合法行为。定点单位提计的佣金必须计入销售成本,旅行社则将其列入营业收入。旅行社每月可按约定从佣金中提出一定比例作为导游员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严禁司机、导游个人私自收受回扣。

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韩国,任何商店不会直接给导游回扣,而是按导游所带客人购物金额的15%~20%向导游所在的旅行社结算,再由旅行社按比例发给导游佣金。

(5)旅游佣金管理机制的信息化。银行出资建立统一的佣金结算中心,购物商店、旅行社和导游员全部在中心建立账户。购物商店统一使用由税务部门监制的结算单和与中心联网的税控收银机,导游员发个人牡丹卡;企业与企业、旅行社与导游的佣金分配协议在中心备案,并预先输入结算程序。当发生购物交易时,佣金款项通过收银机进入结算中心,结算程序按照协议比例自动将佣金划入旅行社和导游的账户,导游员用牡丹卡在提款机支取自己的佣金。

第9篇:旅游规划意义范文

“大数据”成为“互联网+”时代炙手可热的应用技术。源于游客对信息获取和分享的高度需求,更源于旅游行为本身的异地属性,“互联网+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尤为领先。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发展成熟的旅游服务商,其中携程、去哪儿、途牛等均已成功上市。通过多年的运营,各服务商积淀了海量的数据,凭借大数据技术在营销和服务领域的应用,拓展并巩固了各自的市场地位。

国家旅游局在2014年高举“智慧旅游”旗帜,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广泛应用,旨在推动产业经济升级,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无论是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的旅游服务商,还是以公众服务为出发点的政府,都将大数据应用技术放到了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一、旅游行业大数据应用现状

(一)广泛应用于营销及服务领域

基于大数据的旅游信息服务在国内外均已陆续推出。如英国航空公司提出“Know Me”系统、旅游搜索网站Kayak提供机票价格预测服务、旅游科技公司Amadeus开发的“Extreme Search”功能等。在国内,携程、去哪儿、马蜂窝等旅游服务商根据游客的出行需求、旅行爱好和历史的出游订单等数据,将数据挖掘及应用,致力于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针对性的市场营销。

政府工作毫不滞后于市场,2014年以来,北京、浙江、山东、四川、云南等省市已经大力推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工作,数据采集及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游客服务体系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难以实现跨领域数据融合

尽管大数据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如火如荼,基于市场竞争的排他性,这些数据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中难以实现融合互通。从游客开始进行信息搜索、服务预定、旅途服务、社交分享、后期点评、攻略回顾等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行为中都留下了海量的数据却不能融合。数据的阶段性分离,难以对游客的连续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无法找到更多的关联价值。

(三)尚未在旅游规划领域充分应用

由于旅游规划是基于城市规划等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面向政府及其他旅游资源运营者的专业工作,因此,处于旅游产业链中较为前端的旅游规划领域,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目前还十分有限。

二、旅游规划行业大数据应用的实施建议

(一)政府主导公共数据采集并建立大数据库

在相互竞争的服务商各自的数据无法融合的情况下,建议由各级政府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建立当地旅游行业公共数据大数据库,以颁布工作条例、发放补贴等行政方式采集公开的、其它可行渠道的数据,例如:公共交通的预定及乘坐的订单数据、实名制游客数据;景区门票预定、销售数据;门禁入园数据;景区视频数据;高速路及景区车牌信息数据;酒店入住游客数据;旅行社订单及游客数据;公共WIFI数据等。公共大数据库一方面可以给政府提供行业监管的依据,同时也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的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设计旅游规划行业的数据采集规范

旅游规划行业可依据研究分析和大数据应用的工作需要,设计数据采集规范,以明确数据采集的范围、类型、方式和数据存储的方式,促进大数据库的有效建立和使用。

(三)研发旅游规划行业大数据应用技术

脱离大数据应用技术,大数据库将是一堆毫无价值的、碎片化的原始数据。从这一角度上而言,大数据应用技术才是大数据的关键所在。在政府的引导下,可由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相结合,共同推动旅游规划行业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工作。应发挥旅游规划行业的专业技术,融合信息技术、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逐步构建满足不同分析需求的分析模型,并推广到旅游规划行业中广泛应用,不断优化。

三、旅游规划行业大数据的应用领域

(一)市场需求的前瞻分析

基于大数据本身所具备的相关性和前瞻性,凭借科学的大数据应用技术,结合深度的市场剖析,旅游规划专业机构可提出更客观科学的市场分析结论,前瞻性的提出旅游区及景区在建成后投入运营时市场需求的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规划滞后市场”的行业短板,为城市发展、旅游区及景区高效运营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定位、核心项目设计、运营措施。

(二)游客行为的深度解析

旅游规划工作归根到底是以规划指导旅游区及景区的建设、运营,最终面向游客提供直接服务。因此,对游客行为习惯的深入剖析,是旅游规划工作中旅游项目设计、道路交通规划及游线设计、服务设施系统规划等工作的根本依据。通过类似景区中,游客在游玩经历、路线轨迹、服务设施使用等数据和应用分析结论,将为类似新旅游区或新景区的规划工作提供客观的、科学的参考信息。

(三)智慧旅游服务体系规划

“智慧旅游”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综合体系。依赖于针对性的大数据应用分析结论,在旅游规划工作中可更加前瞻性的、针对性的进行智慧旅游服务体系规划,例如智慧导游导览系统的功能设计、智慧营销的核心策略、智慧服务设施的布局、安全预警及应急疏散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