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才需求 教育改革 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调研内容。(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2)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介定情况。
2.调研方法:调研组以座谈、数据统计、下发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根据对某大型国有企业1700多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学历结构。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根据对1700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人员根据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21%,中级占46%,初级占22%,无技术资格占11%。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以下占72%、中级占14%、高级占10%、技师占3%、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业的技术工人中,技术等级比例不够合理,初级及以下比例过大。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一切促使企业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但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机械加工、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焊接、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调查显示我市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4:16: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2%。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造成招生与就业两大难。而企业却因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改革上进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我市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对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加强校企专业对接。学校要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力求做到“设置一个专业,培养一类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按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松散型、紧密型、合一型均可。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状 改革 发展
0引言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虽有了长足发展,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总要求,因此,发现现代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路径,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国家重视程度和社会认知有待加强
首先,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国家虽然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在现实中,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其次,家长和学生受到社会不正确的引导,对职业教育认识十分不足,大都认为上普通本科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终出路,这样造成报考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比例严重失调,就算是报考职业院校,也都是报考近两年好就业的专业,造成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1.2办学规模盲目扩张,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非常短暂,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各路大军一起操办职业教育。但政府投入较少,缺乏引导,大部分职业院校为缓解经费紧张,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一味追求“多科性”、“综合性”办学,并将其作为发展理念,导致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发展畸形化。
职业教育应该将及时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很多职业院校没有结合实际,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导致学生输出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就业情况令人堪忧。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不仅影响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发展,也制约着职业教育本身的拓展和建设。
1.3人才培养方式有待创新
职业教育应该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基本还是是以理论为主导,课程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轻知识与工作岗位的联系;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能力的形成。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照本宣科;实训实习不是真实的岗位上的劳动,而是把理论课堂的讲授变成课外的观察或模仿,与真实的劳动始终隔离;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与理论教学脱节、设备陈旧、严重落后于现实水平。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成为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
2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1加强政府主导,加大国家投入
政府应强化主导作用:一是要逐步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建立职业准入制度,规范职业标准,统一各工种培训大纲,统筹安排职业培训认证机构;二是通过高考改革,改变招生途径和方式,提高生源质量;三是通过税收制度改革调动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四是政府要做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上的统筹安排,如在职业教育的设备投入上,为避免资金的重复浪费,可以将一些破产的企业或面临倒闭的企业纳入同行业的职业院校,改组成培训基地,也可将有培训资质的企业,用法律的手段将职业培训作为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强制推行。
2.2教学改革要深入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时间,提高技术水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上、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试点实施教考分离。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考核是由工商联会组建考试委员会,根据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的教学大纲考核学生能否毕业。而教学的实施单位是具有职业教育资质的学校和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学生毕业证的发放是由学校来决定毕业证的发放权利,虽然各个学校都对毕业证的发放具有一定的约束条件,但是对整个毕业学生的毕业质量总体上还是靠学校自主掌控,也就造成一部分毕业生的质量同社会、企业需要尚存在一定差距,其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我们可以考虑由学校、企业、行业等三方组成毕业考试委员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面试考核等)。这样对于学校、学校各教学单位、教师在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上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和监督作用,也能较好地保证学生的毕业质量。
2.3企业合作要热情
一是通过立法确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才能行使用人的权利,把职业教育变成企业内生的行为。要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要我做”变成“我必须做”。同时明确企业与学校依据法律应承担起的责任,在各环节都应有法律保障,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二是采取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专项资助等形式,鼓励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拟制、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师培训等,联合职业院校研究科研项目并进行成果转化。三是要确保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在人才的选拔、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方面,职业院校应该给予优先权并提供服务。
3结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院校和教研部门及广大职教同仁共同完成的任务,只有在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共同参与下,才能把我国职业教育推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参考文献:
[1]李建,姚洁.生源减少背景下江苏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9).
[2]徐成刚.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界,2014.
[3]马乔林.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经验适时发展我国高职本科教育[J].成人教育,2014(9).
关键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及英语学习现状
首先,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都很差,底子薄弱。在中学期间基本上对英语都抱着放弃的态度,导致他们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很少又不牢固,词汇量甚小还不会使用,语音语调不标准,听力困难,甚至连学过的课文也不能完整地读下来,更谈不上准确流利了,学生身上一早就带上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虽然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也想学,想学好,却又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加上本身内心产生的自卑和焦虑,从心理上造成了惧怕英语学习的阴影,谈“英语色变”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勇气回答,教学内容只能理解和掌握一小部分,课堂气氛很沉闷。通过多年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接触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了解到:在高职高专学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约有85%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都困难;约10%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或抱着无所谓,吃老本的态度,导致实际英语成绩差;也有少数学生英语基础极差,自暴自弃,课堂上经常是一问三不知,只是迫于考试或是家长的压力才消极被动的学习,结果可想而知;当然也有个别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但受整个英语学环境的影响,英语水平提高也比较缓慢,且实际运用能力偏弱。
其次,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因还很简单:记不住单词,导致学习英语没兴趣。这类学生总想找捷径,自身懒惰心理又强,平时在课堂上只是听听而已,不肯动脑想想,动笔记记;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课后又很少回顾与复习,遇到问题也极少提问,更别说实际去运用与操练,一堂课下来真正掌握的东西少之又少;英语学习的态度不端正不正确,持“英语无用”论,认为考试过关就行,六十分万岁;往往忽略听、说能力的锻炼,考试常常临时抱佛脚,放弃听力和写作,考完就算,也不及时总结问题找出原因,因此考完试也就什么都忘了,没有真正意识到英语学习是为了交流和应用。最后,由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性质的特点,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于是许多学生片面理解为只要上好专业课,认为像英语这样的基础课就是用来对付考试的,以后根本用不上,持“英语无用”论,因而轻视英语学习。
二、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当前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沿袭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照着老师教的方法去做,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教师掌握着学生的一切,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信息互换,教师因此无法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同反应顾及到他们实际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注重的应该是实际运用。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不到尊重,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没法得到实践和体现,整个课堂就变成仅仅是一个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和学生被动“学”的过程,违背了教与学的意义,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会尽入人意。
2、教学形式单一,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业务工作和涉外交流的能力。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又由于现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学时数少,内容多,又要应付《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多数教师就只好沿用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一味的赶教学进度,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偏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只停留在单一的字、词、句等形式上,学生没有真正的语言体验、训练和实践的机会,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诞生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怪象。
3、教学师资力量薄弱,英语教师资源不足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在开设有英语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一个英语教师既担任英语专业的各门英语课程、又要担任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或是各种跨学科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使教师们缺少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去充电,影响了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无法让教师去进行足够的教学反思,久而久之就必定会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深入展开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职英语教师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已。
4、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教育设备的不足
由于学校投入资金的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导致英语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由于英语是一门需要听、说、读、写都兼备的学科,而多媒体和网络设备能给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视听仪器和教学辅助设施,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满足新时代办学理念的要求,帮助教学水平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
1、因材施教,实施课堂教学分层化
《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即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针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的这个现实,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授课时,便可以引导其学习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从接触行业英语开始,从而慢慢转向专业领域的英语学习;而相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就一定要先对其进行基础英语教育。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及领悟能力,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样才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减少两极分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转换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根本没有运用英语的机会。但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职业技能的训练,因而只有转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即改变“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变以“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 ”,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技能”。英语课堂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授课,而更应要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评判者;而学生则是活动中真正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实践者。因为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
3、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增强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
现代英语教学正在向多媒体网络模式转化,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方式上就缺少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方式的运用,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不受时空限制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加速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化,让学生逐步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不断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增加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利用率,才能不断满足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要求,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学质量。当然使用多媒体只是为了辅助教学,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我们不能过多的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否则只会偏离课堂教学目标,造成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今后中国将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本次高校改革的重点是1999点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这为未来高校教育改革指引了方向,同时也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困惑。高校教育要转向职业教育是不是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改成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是否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完全一样?
本科教育根据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通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科研院所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或为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打基础,“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主要开展这类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实践,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国大部分“二本”“三本”高等院校是开展这类教育的主力军。这600多所高校就是这次改革的主要队伍,这次改革要把这批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高职高专的职责是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
要根据高校教育改革方向,解决中国就业结构矛盾,就要对这类本科院校今后教育改革方向和高职高专的教育改革方向加以联系和区分。
一、相同点
1.同属职业教育体系。从应用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过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看,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均体现出实践性与职业性的特征;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和高职专科教育的实际看,迫切需要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因此,原有的一般本科院校转而开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开办应用本科教育殊途同归,是知识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
2.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质之一就是具有适应工作要求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实践性、应用型和职业性。二者都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是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3.职业教育体系类似。既有的模式中在打通学历层次方面,中职和高职已经有了“3+2连读”,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的中专生如果深造两年就可以获得大专文凭,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两年可以获得本科文凭。转阶段时不需要再参加全国高考,通过联合招生、自主考试、专升本考试,在学校也可以修本科,甚至是硕士、博士。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现行本科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并非不可能。
二、不同点
1.培养定位不同。高职高专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以满足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要求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对知识的讲授式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学生成为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及指教学校师资等任务。
2.人才培养规格不同。高职高专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必要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应用型本科除了普通本科教育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特点,掌握本行业生产原理和操作技术、管理运行技术、营销与服务技术、技术谈判和商务谈判技术等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3.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上要求不用。高职一般按社会职业岗位需要设置岗位专业,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更注重职业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面临改革的这类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方面有共性,学科门类大而广、存在盲目性,由于学校办学条件限制,很难实现高水平的特色发展;对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认识不到位,行业院校升本后越来越淡化学科专业特色。在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要按学科设置专业,要求技能型人才有更深厚的理论技术基础,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搞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开发、运用和创新所必需的范围内,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时间技能的有机结合。
4.教学模式和对老师的要求不同。高职高专有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和技艺技能训练并重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设计方案转化为一个培养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以职业素养为主线,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按职业类型来构建,专业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更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型”素质。应用型本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尤其是那些中老年骨干教师,已经适应了学术性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对“985”和“211”大学名师编著和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已讲得滚瓜烂熟,现在提倡应用型方向,要求教师面对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还必须到企业一线指导生产、研发。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模式。实现高学历的学科梯队建设与“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并重。
普通高等学校转型职业教育,这是回归教育本质,终结人才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格局,让高等教育尽到本来的职能,毕竟研究性人才只是一少部分需求,更多的是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未来会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但如果方方面面都跟上,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参考文献:
[1]刘瑞芹,管弦.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途径选择与实践探索.职教论语,2012,(12).
迈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进行了两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贯彻以往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制定和出台了具有显著意义的国家战略以及发展报告。如2003年底出台的《塑造未来――澳大利亚2004―2010年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Shaping our Future: Australia's National Strategy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4―2010,以下称《国家战略》)提出要依托职业教育增强澳大利亚工商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得全球性的知识和技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纳性社区。在此战略下,2005年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DEST)出台了《构建技能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方向》(Skilling Australia――New Direction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6年,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了批准后的国家改革议程,旨在通过加强各地区、政府与产业间的合作来提升澳大利亚劳动力的能力。但是此次改革目标并未实现。2014年4月,由澳大利亚工业部领头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启动,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中心的高度,并了《工业创新和竞争力议程――澳大利亚强盛的行动计划》(Industry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genda-An action plan for a stronger Australia,以下称《行动计划》),为新一轮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进行规划。笔者拟主要分析这两次改革的产生背景、演变过程、主要特征,以期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国家战略》的提出背景
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包括传统的制造业、采矿业、农业开始出现衰退,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逐渐加深。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着手建立新一轮的国家认证系统,主要由TAFE学院负责进行实施,当时存在着与行业脱轨的现象,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缺乏合理的路径。因此在之后的政府报告中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在《澳大利亚重建》(Commonwealth Reconstruction Training Scheme)以及《澳大利亚技能》(Skills for Australia)的报告中重视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特别是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成立,承载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艰巨任务,对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起着促进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后,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大发展,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数不断增长,同时雇主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多样性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得以体现,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措施得到强有力的贯彻执行,并在世界上起到了标杆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早期,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失业率开始下降,至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时,失业率才开始回升。在失业率低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所需的人才缺口增加,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压力加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工业的全球竞争力下降,部分缘由是传统产业部门代表的纺织、鞋类和服装行业的国别转移,同时在传统产业部门面临技能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虽然自1998年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和推广各个行业的“培训包”,并将此作为TAFE课程开发的依据,但是企业、行业及职业教育机构缺乏对“培训包”重要性和灵活度的明晰的认识;不同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差异性;土著人群、妇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职业教育存在公平实施与保障的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存在融通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制约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
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和国家培训局出台了《塑造未来――澳大利2004―2010年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愿景;2005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作为指导性文件,构建澳大利亚的国家培训体系;2006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改革议程,以期通过加强各地区、政府、产业间的合作提升劳动力的技能,为客户群体提供优质的成果,为客户提供获得决策信息的能力。该项改革赋予各州和自治区灵活使用资金的权利,旨在精简并改善现行的体系结构和产品以便更好地满足需要,改革效果较为显著。
二、《行动计划》的演变由来
但之后对拨款、沟通、质量保证机制的评估结果显示,此次改革并没有给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未能达成预期目标。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培养人才过程中,满意度和信任度下滑。为此,2011年,澳大利亚技能委员会颁布了《技能促进繁荣――职业教育路线图》(Skills for prosperity――a roadmap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以下简称《路线图》),提出全面改革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创造优秀的职业教育反哺服务,继续贯彻以客户和企业为中心,以提高职业教育信息的透明度。同时,由于自2008年后经济下滑,制造业比重逐渐低于服务业。与此相适应,澳大利亚政府强调人们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 or Math,简称STEM)领域的坚定基础,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可迁移能力”。据2013年底经合组织的“2013技能展望――成人技能首次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在数学和高技术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评比方面,澳大利亚明显低于所测国家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窥见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伴随着经济下滑出现了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几乎是全国平均失业率的两倍,这种情况对青年个人、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才技能短缺问题一直制约着澳大利亚的产业发展和就业稳定,虽然使雇主投身到行业中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关注技能短缺的问题,2010年,澳大利亚政府也持续关注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并将焦点转向关键技能领域人才的短缺,但是对于吸纳缺乏技术的工人或者新工人进行培训,企业雇主仍有部分持犹豫的态度,这必然不利于人才技能短缺问题的解决。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但要适应当下市场的人才需求,同时还要具备通过教育引领经济发展的前瞻性。据乔斯?米克斯对2020年澳大利亚人口的预测,到2020年,15~64岁的工作人口比例将会由2002年的占68%降至占62%,老年人口相对2002年而言将增加4%,达到占16%。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必须思考并调整培训的类型、培训者、评估者以及培训的内容,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低质量问题、青年的高失业率及对教育的新的时代要求使得澳大利亚官方认识到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4年,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COAG)和行业技能委员会(Industry and Skills Council)着手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确定了改革的六大目标,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以提升澳大利亚的工业产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行动计划的改革议程包括以下四个目标:降低成本营造合理的商业竞争环境;培养具备更强技能的劳动力;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设施;落实促进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产业政策。
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基于政策衔接分析的角度
在《国家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路线图》以及《行动计划》这些政策文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中,均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以及良好经济环境的建设。从基于政策实施衔接的角度分析,可以窥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一)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
虽然行业引领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但是在职业教育系统的运行中,政府与培训机构仍旧是其发展的生力军。为了扭转这一态势,保证行业、个人在职业教育系统中心地位的确立,在颁布的《国家战略》中,澳大利亚着重强调增强企业与个体对相关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满足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在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中重视发挥行业代表的作用,在TAFE学院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上,使行业发挥领导作用。在《职业教育新方向》中提出确保行业从国家层面为职业教育出谋划策,在国家研究的重点方向上,就行业企业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2014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构建满足不同雇主需求的国家培训体系,以便进一步发展经济,在当年的8月25日,澳大利亚成立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顾问委员会(VET Advisory Board),意在加强各行业与技术部门之间的联系,为政府提供各行业、部门改革的反馈信息。2015年,澳大利亚公布了产业培训、产品发展的新模式,新模式将行业置于核心地位。这表明政府致力于高质量的、为工作提供真正技能的培训,同时也是政府尊重行业的领导地位和“去管制化”政策的进一步体现。
(二)强化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为了应对新职业群的涌现,适应新时期能力结构的变化,提升职业教育的学习层次,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澳大利亚在国家资格框架中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等级由原先的6级增至8级,目前最高级别为职业教育研究生文凭,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文凭,由此使职业教育体系高移到研究生层次。在与普通高等教育进行融通时,符合条件的学生或人员可以依据国家资格框架中的各级各类证书与文凭,并结合自己的先前经验,选择自己的学习起点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这一改变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层次,从本质上区分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推动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形成。除此之外,自20世纪90年代从英国引进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开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得到广泛发展,现在澳大利亚所有的培训机构(RTOs)在国家认证的课程中都使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资格证书在不同州或地区的互认,提升了行业所需要的资格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州、各地区资格与证书不能互认的现象,也是国家强化资格体系的一项重要行为。但是近年来,大量报导显示,在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缺乏提供高质量的、以能力为本的教育培训以提升培训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中,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公众对培训机构的信任度,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监督局加强了对培训的监督与管理并对培训机构和监管机构制定了新标准。培训机构(RTOs)新标准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提出强化培训要求,由培训机构做出对相关行业的承诺,从而知晓其所提供的培训和考核方式,由此确保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通过强调针对市场要求设置培训课程,保护培训消费者(雇主、学徒、学生等)的利益,为培训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对培训进行全面思考和抉择。第三,坚持注册培训机构对任何第三方安排负责,第三方安排包括对学生的培训、考核、评估和雇佣,并应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考虑其安排。第四,向培训方、考核方和培训与考核资质的评估方传递更强的行业资格要求。对监管机构的新标准明确了监管机构所应承担的职责,新标准要求对培训机构提供的指导教育和引导教材加强监管。这将会提高监管机构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也可为培训机构更好地理解监管机构的指示提供方便。
(三)重视学徒制的商业适应性
自20世纪80年代后,疲软的经济引起澳大利亚改革者对初级培训体(主要是学徒制和培训体制)的关注,1998年澳大利亚开始实行新学徒制。2006年以“澳大利亚学徒制”取代了原先的“新学徒制”,但是澳大利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依然严峻,学徒的完成率下滑,学徒制的管理系统复杂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制约着学徒制的健康发展。2010年成立的专门小组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其后出台了《共同的责任:面向21世纪的澳大利亚学徒制》的报告,之后澳大利亚政府参照此报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与完成认可,以加强学徒体系的灵活性;同时开展了学徒激励项目,包括基础性激励项目、针对性激励项目、雇主激励项目、个人补助项目、成人学徒支持项目等五类;改善了支持服务,关注学徒的需求,投入2.01亿澳元进行学徒制的改革,其中近一半费用用于学徒指导项目与学徒咨询项目。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澳大利亚的学徒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商业学徒/学员从2010年3月到2014年3月的数据显示呈现出缓慢波动性增长。
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改革继续发展澳大利亚学徒制。其具体措施:一是组建澳大利亚学徒支持网络(Australian Apprenticeship Support Network),为学徒和雇主提供支持。新网络于2015年7月1日开始运行,取代了原有的国家学徒中心网络,为企业雇主和年轻学徒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澳大利亚政府将很快部署新的现代在线服务,自动执行许多参与澳大利亚学徒进程的手册和文件。澳大利亚学徒管理系统(Australian Apprenticeships Management System,AAMS)作为一个新的当代IT系统,将成为新的澳大利亚学徒支持网络投入运行。二是设立学徒商业助学贷款。贷款将向符合条件的学徒提供生活费和学费等实质性帮助使其完成学徒培训,每个符合条件的学徒最多可以申请2万澳元贷款,而要成为符合条件的学徒,必须满足商业支持贷款优先名单上的职位或资格要求,优先名单上的职位包括水管工、电工和钳工以及某些农业/园艺等职业资格。完成学徒培训的学徒在贷款上可享受20%的借款金额折扣,与专项学生贷款类似,只有当学徒的收入超过5万澳元后,贷款偿还才正式启动。三是建立学徒协调系统。学徒协调系统是一项微观经济改革,旨在为国家提供合格的、具可操作性的学徒制和培训制,目前在这一系统中约有477名学徒和实习项目得到协调,另外还有253个实习项目正在进行中。学徒协调系统对相关各方都有益,各地区间的学徒协调安排,可以减少学徒劳动力流动的障碍,降低企业成本。
(四)强化培训的质量把关
2001年,澳大利亚推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国家战略》之后,引进更加精简的质量保证方法,并将风险管理的概念运用到培训质量评估和以结果为基础的审计活动中,允许注册培训机构更加灵活地展示他们为客户服务所达到的质量结果。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注册的基本的和优秀的条件及标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困境,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宣布加强对质量保证体系的可行性和费用保障条件的干预,以保证学生的利益。同时宣布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监督机构的完善,于2011年制定了《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监管法案》。在《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实施中成立了澳大利亚政府和州培训部门的CEO委员会,以推动职教培训政府间的合作。
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改革中进一步规范培训机构,具体措施包括延长培训机构的有效期,由原先的5年延至7年,在一定程度上使培训机构简化了程序。改革强调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监督局重点监管风险高、质量差的培训机构的注册期。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培训机构规范化的新法律建设,2015年3月16日,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进一步规范无良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法律修订案》,即2011年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监管法案》的修订案。修订案强调确保澳大利亚政府制定出新的标准,解决现存的对学生和个人培训上的质量问题和完整性问题。此外,为了进一步严把质量关,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建立了国家培训投诉热线,为消费者简化举报投诉,该热线保障了各地区培训机构的消费者以及学生的利益,他们可以就职业培训方面的问题直接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对培训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强有力的消费者反馈可以帮助澳大利亚官方剔除劣质的培训机构和人员,保证培训机构的质量。
(五)更具针对性的资金使用
《国家战略》的实施策略中指出,澳大利亚政府为TAFE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在拨款上有选择性地进行投资,主要希望有助于激发对重点领域的兴趣,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资金以满足对未来技能培训的要求。《国家战略》强调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倡导低投入、高产出的资金利用。由此可见,澳大利亚政府在有意识地进行资金的管理与应用。
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资金的针对性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立产业技术基金。从2015年1月1日起,将有共计4.76亿澳元的基金投入,可提供20万个培训岗位和培训支持服务,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参加培训计划,支持企业进行培训模式创新。在基金的支持下进行青年试点项目(Industry Skills Fund-Youth Pilot Programs),包括提供就业培训奖金(Training for Employment Scholarship)和拓展青年就业途径(Youth Employment Pathways)两方面的内容。就业培训奖金是澳大利亚政府为满足雇主需求并确保青年完成特定职业相关培训的新型试验性培训奖金。二是改进职业培训资助(VET FEE HELP)。加大联邦政府对于各类证书、高级文凭和辅修学位证书的支持。政府要求从2016年1月1日起,对高等教育贷款项目进行改革,取消职业培训资助20%的贷款限额,放松对终身贷款的限制,以确保对贷款学生的公平性。同时,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中,将实施分步执行的方案以消除滥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现象。
[论文关键词]海河教育园区 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以一个或若干个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为核心,由多个优势互补的独立法人主体组成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的,以资产联结或契约合同为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联合体。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指具有职业教育集团特征的多法人联合体的办学行为,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
一、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需要
1.进一步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海河教育园区是天津市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提出的新举措。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借助政府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大胆改革创新,在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上探索新路子;可以利用有实力公司企业的加盟,争取行业企业的全方位支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通过学校之间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集中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2.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岗位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职业院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一是可以通过集团内部的所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共享,解决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资源不足、难以适应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的需求,在合作中寻求各院校办学效益最大化。二是要进一步密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各方面的联系,不断培植新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生长点,提高办学效益。
3.资源共享培育特色。海河教育园区建设使许多学校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使得原来以就近上学而设置的专业地域优势尽失,势必使各校一些弱势专业发展困难。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统一规划协调专业布局,在考虑各校综合发展的同时,整合教学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专业,将优势专业做大、做精、做深,为走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条件与基础
1.政策导向与政府支持成为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动因。《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骨干职业院校的带动作用,探索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参加的规模化、集体化、连锁式发展模式。”《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意见》(津政发[2010]46号)指出:“坚持并完善行业、企业为主的办学体制,强化集团化办学,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理事会(董事会)等决策机构,加强产教结合委员会对职业院校的业务指导,做大、做实、做强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办学模式。
2.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造了条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方向、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特色等各方面受到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制约。《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天津市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崛起为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滨海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这就决定了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成为大势所趋,为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滨海新区八个产业功能区的建设标示着天津经济的未来走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结构匹配,这就为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规划办学方向上确立了坐标。三是滨海新区经济迅速发展为海河教育园区院校与滨海新区企业融合带来了机遇,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注入;教师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经常参加高水平的实际工程项目、技术的研发,提高执教水平;可以建设高水平的校外生产实训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园区学校的实力及地域优势形成了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良好基础。首批进入海河教育园区的五所高职院校中有两所是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有两所是国家骨干校建设单位,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高,在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各种变化,在改革和创新中更容易产生经验和思路。在精品课建设方面,截至2009年天津市高职院校中国家级精品课共有42门,而首批进入海河教育园区的五所高职院校就达到18门,这为以国家职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以行业为主体的办学体制为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走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保障。天津市职业教育以行业办学为主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改革创新为天津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使得依托行业办学、走工学结合之路成为天津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特色。首批进入海河教育园区的七所职业院校中有五所是行业主办的院校,与行业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得到了行业企业多方面的支持,在合作办学、工学结合、人员培训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中,探索与滨海新区结合办学、走特色发展之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策与建议
1.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的建立应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成功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及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站在把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并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的战略高度加以考虑和落实。基本思路是由政府统筹,以海河教育园区有实力的1~2所高职院校为核心单位,联合教育园区其他职业院校学校、企业及相关实体组建教育集团。
第一,设立教育集团董事会。董事会是教育集团办学决策机构,董事会成员一般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集团成员单位法人代表、教育界知名专家、社会经济知名人士、教育研究咨询机构专家等组成。董事会负责决策教育集团办学方向、目标、形式、范围的确定;决定教育集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决定教育集团办学重大业务活动和投资方案;批准教育集团的基本管理制度;负责政府与集团成员中间的联系与协调等。
第二,政府的主导与统筹。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职业教育集团建立需要政府从园区长远发展考虑统筹与协调。特别是天津市政府作为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项目的承担者,将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责无旁贷。
第三,横向多主体、纵向多层次的运行机制。横向多主体机制决定了教育集团化成员单位不仅包括园区内各职业院校,还应广泛吸收社会各种力量参加,特别是利用园区毗邻滨海新区的地理优势争取滨海新区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入教育集团,以得到更多的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支持。横向多主体机制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市场化运行的效率,充分尊重各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协调好参与各方的利益,用利益杠杆激发成员单位、特别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共赢。纵向多层次机制就是强调教育集团的功能不仅包括高职教育、中职教育,还包括职业教育研究咨询功能、培训功能、职业资格能力鉴定功能、技术服务功能等。纵向多层次机制着眼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水平。
第四,强化内部管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各成员单位、各职能部门、全体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履行集团章程及各项制度,确保集团化办学正常、高效运行。强化内部管理主要体现在科学地进行组织机构设置及制定有约束力的制度,以保证集团化办学的管理、组织、运行及督导。
组织机构设置就是建立一会三系统。董事会作为集团化办学的决策机构,其职能决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设计。执行系统负责集团化办学各项业务工作的计划、运行与管理;督导监控与评价系统监控检查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督导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业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数据进行跟踪、收集、整理、分析,帮助集团领导层进行科学决策。
进行有约束力的制度建设就是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职业教育集体化办学的文件精神,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结合教育集团章程和具体实际,制定、更新与完善内部管理的各种办法和规定,以达到规范和约束组织行为的目的。
2.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第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协调的目的是使集团成员形成合力。根据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际,强化政府主导的协调是集团化办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政府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学校、企业、研究咨询机构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二是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教育、实行校企合作,使企业在集体化办学中发挥作用;三是强化管理与服务职能,为校际之间合作服务,加强学校之间在办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建立利益驱动的激励机制。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最直接有效的因素是需要,从组织角度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利益。利益决定行为,为保证集团成员单位行为的一致性,并主动、自觉地保持和维护这种一致性,建立利益驱动的激励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容忽视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政府和集团的政策上要充分尊重成员单位的意愿,兼顾集团和成员单位的责权利,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二是在制度上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易于操作的行为准则以及工作业绩和成果评价体系,做到利益的分配以贡献服人;三是加强监督,建立相应督导检查机构,制定奖惩办法,将工作质量、效果与利益紧密挂钩。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19-02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重要位置,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资源条件,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举办职业院校,鼓励企业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起着内容的基础支撑和能力实际提升两方面的作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更多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有利于整合教育综合资源。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基本服务对象是企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分别拥有职业教育必需的资源,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引导行业组织和企业主动参与技能人才培养,能促进双方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
(二)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信息互通等方面建立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协作关系,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为广大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实践场所。同时,职业院校吸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教学,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十分突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及时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对接,实现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实践能力转变,为学生较早接受企业文化和提前进行工作实践提供了服务平台,也为他们能顺利就业和及早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和认识
(一)健全完善管理保障机制。要健全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建立政府引导、院校主动、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加强政府统筹引导、强化院校服务功能、调动企业参与热情,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保障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国家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宣传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合作。要支持“进企办学”和“引企入校”,根据企业人才的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目的性,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确定专业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实习内容和评价标准;要积极搭建实习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企业生产车间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使学生在未就业前就能熟练掌握各项生产技能。
(三)科学设置专业课程。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按照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适应,专业培养方向与职业岗位相对接,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相对应的要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业务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要着眼于现有专业师资资源,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变化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观念,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紧密结合,还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职业教育包含多层次办学内容,对培养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就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来说,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其他高等院校无可替代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目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去完成。
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的重要
内容。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当前我国技术型人才短缺的现状,面向市场和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开放式的办学路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服务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的需要,培养具备专业理论并且具有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整体呈现出静态性的束缚
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等级化管理,学校中的官本位思想比较普遍,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校长中尤为严重。这样一来,学校中的各级机构也相应变成了官僚机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也被限制于期末考试成绩。这种传统方法往往造成了教学水平的长期低下,对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毫无益处可言。
2.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相关作用,这样就偏离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纲要求,教师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导致了学校管理的片面性,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
3.实践基地的严重缺乏
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一直是牵制职教学生发挥实践能力的痛处。因为在学校里真正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地方有限,学生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自己找的实习单位,但是实习单位大多是私企,对培养人才重视不足,因此,学生在实习时并未得到专业指导,致使学生在其实习的单位难于学以
致用,这样也就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
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1.完善管理内容,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如果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充分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行政管理,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智力因素,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积极落实精细化管理,落实相关的责任制,使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真正对学校负起责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新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只是以单纯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目标评价,还有过程评价。多设置一些实用性以及探究性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同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自己。
3.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致力于特色办学的目标,积极认识到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改革。要实现职业教育的革新,需从教学手段入手,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训教学等措施。
总之,职业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善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樊继宏.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关系初探[J].科学大众,2009(3).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及理性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6(18).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高技能管理人才。然而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为高职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着重探讨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方法,旨在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以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通过改革,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并不完善,这使得高职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仅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
可以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不能忽视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概括地说,高职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教学课程总体上看不尽合理,教学理念丞待完善;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没有很好的重视,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的不够;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教学手法、考核方式不够灵活;专业课与公共课间没有建立教学联系。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对课程内容的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教学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将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作为教学导向。课程内容上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改革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将职业素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注重社会岗位的需求,根据行业的具体要求设计、修改、完善教学计划。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遵循技术性人才培养的原则与规律,在教学中让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对教学理念的改革
传统意义上,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教育改革中要注意转变这种模式,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进行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在高职教育的改革中,要注意引入现代教学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将复杂的、概念性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象生动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实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考试方面不能只关注学生书面作答的成绩,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实现途径
(一)师资方面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高职教育改革中对教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需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学观
在高职教育改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意义上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属于一种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就彼此的体验与情感进行交流,从而达到丰富教学的内容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平等、全面的交流。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这种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好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2.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教师承担着为学生解答学习疑惑的责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要做到积极进取,对学生要以诚相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另外,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也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操作效果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度。
(二)学校层面
1.注重教师培训,增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对教师的培训方面,可以采取外训与内训相结合的方式,外训方面可以组织教师集中外出培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内训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和教学比赛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奖惩机制等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对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学校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且在学校教师间进行宣传,以此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
3.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设有利的条件
学校要对管理资金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完善的设施服务,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高效配置教学资源,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社会方面
政府应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地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作为一项工作重点来抓,积极向社会宣传高职教育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社会公众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偏低的态度;教育部门应着力保护教育资源,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加大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资源投入力度,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高职教育改革是高职学校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表现,同时也有利于协调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的不适应面,也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跟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有效措施,能够使高职教育满足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理念、体制、师资方面存在的不足,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各高职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意义,明确教育改革的目的,根据社会的需求与自身教育设施与条件,从教育改革的主要层面出发,设计出适合自身的教育改革思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安黎黎.探析影响学校教学改革的因素[J].考试周刊,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