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面对21 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 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
[2]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5,(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一、引言
当前,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和部署,国内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将迎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国家的行列,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12万km,其中时速为200~350km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达1.3万km,投入运营的先进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分别达到800组和7900台。我国在高速动车组、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造技术和既有线提速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高铁行业迅猛的发展趋势为动车组专业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和发展机会。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动车组专业“中高本”衔接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构建完全意义上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搞好中职、高职和本科之间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中的“中高本”是指中职、高职和本科的缩写。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高职与本科的衔接以及“中高本”的衔接是我国动车组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三种基本类型。
(一)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
1.中职与高职五年一贯(贯通)制,是从中职开始读,一直读五年,最后获得高职大专文凭;
2.“3+3”分段制高职,是“三年中职+三年高职”,开始于中职,参加分段考试。
(二)高职与本科衔接模式
1.五年一贯(贯通)制本科,从高职开始读,一直读五年,最后获得(应用型)本科文凭;
2.“3+2”分段制本科,是“三年高职+两年本科”,开始于高职大专,参加分段考试。
(三)“中高本”衔接模式
1.七年一贯(贯通)制本科,是从中职开始读,一直读七年,最后获得(应用型)本科文凭;
2.“5+2”分段制本科,是“五年一贯(贯通)制高职+二年本科”,开始于中职,参加分段考试;
3.“3+3+2”分段制本科,是“三年中职+三年高职+二年本科”,开始于中职,参加分段考试。
基于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中职、高职及本科阶段的层次界限非常分明的现状,通过分析,作者认为表1中的“3+3+2”分段制动车组专业“中高本”衔接模式更加符合目前的教育现状,应该作为动车组专业“中高本”衔接的主要模式进行研究。对此“中高本”衔接模式,我们应该构建基于动车组专业“双向无缝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这里的“一体化”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把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起来;其二,动车组驾驶专业和动车检修专业等相关专业融合为动车组技术专业。
三、构建“3+3+2中高本”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意义
“3+3+2中高本”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一种在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上有着整体性与递进性的新型课程体系。其重要意义如下:
1.符合我国职教改革新形势发展和我国轨道交通类职教品牌建设的需要,能够有效提升我国铁路类院校动车组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2.推动我国铁路类职业院校“中高本”衔接办学道路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我国职业院校“中高本”衔接工作的深化与发展;
3.顺应我国高职动车组驾驶专业、动车组检修专业融合需求的趋势。
根据以上所述,很有必要开展构建基于动车组专业的“3+3+2中高本”衔接的办学模式及基于“3+3+2中高本”衔接模式的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工作。
四、结束语
实际上,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铁路行业对动车组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动车组专业“双向无缝衔接”(中职-高职-本科)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工作。若从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人才的岗位适应性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无论是理论层面上还是实践层面上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鸿滨.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培训,2016(14):121-123.
[关键词]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0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食行指委〔2014〕11号10),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XIV435)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201505、2015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立晖(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我院开展了多个食品类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培训和鉴定过程中,不断对“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探索,初步实现了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双证书”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是高职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反映。然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制度在目前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实用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种类和花样发生了变化,新品种不断出现,一些老品种产销量在降低,甚至消失,但是职业标准并未更新,难以充分满足行业和企业需要。第二,差异性方面。职业鉴定机构开展鉴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有差异。各培训、鉴定机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工作,但由于食品种类繁多,难以针对所有品种开展培训和鉴定,导致持相同证书的人员具备的技能水平和所能从事的生产岗位有差异。第三,强制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共两类,分为准入类职业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资格。食品类职业资格一般为水平评价类资格,不具强制性,部分学生对该类证书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培训、鉴定效果不佳。
学生高昂的考证热情与社会认可度低之间的反差将危及“双证书”制度的持续落实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急需提高,“双证书”制度实施效果亟待提升。开展高职教育“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办出高职特色的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过程
我院以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部门、企业、职业院校和在校师生等“双证书”相关各方为调研对象,调研“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初步形成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继续与“双证书”相关各方探讨改进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案,形成教学体系。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见图1。
查阅资料:查阅期刊、报纸和电子文献数据库,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寻找“双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调研方案和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制定调研方案:汇总资料、整理信息,确定调研重点,制定调研问卷。最终决定在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调研。
开展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电话采访、组织座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研究,调研对象包括用人单位、职业鉴定机构、教学一线教师和高职生。找到目前在“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形成教改方案初稿:根据调研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在立足教学设施和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双证书”制度实施需要的教学改革方案。
实施与评价:参照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教学,并客观评价方案实施效果,为修订方案提供依据。
完成教改方案,形成教学体系:解决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修订教改方案并实施,形成“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
1.改革教学体系
第一,调整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由学历教育转变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的持有“双证书”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需要入手,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重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第三,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增减合理分配各课程的教学课时,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技能型课程力争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技能,达到相应工种的鉴定标准。
第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耐挫能力。
第五,设立人才培养监督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聘请企业专家和技师督导教学情况,并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跟踪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改进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2.改善教学条件
建立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参照企业生产车间配备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模式制定工作计划和制度,引进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生产氛围,使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锻炼企业所需生产技能,为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储备技能。制定校外顶岗实习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展顶岗实践活动,保证学生毕业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职业化的训练,零距离锻炼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平稳实现由学生到技工的过渡。
3.提升教师水平
高职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效果。为满足培养“双证书”学生的需要,高职急需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技能,以及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二是委派校内教师定期前往企业开展顶岗锻炼,使其具备“双师”素质。
4.严格执行考核标准
采取以上三项措施后,高职院校初步具备了培养符合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学实践和考取资格证书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并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学生实施考核,不达标者需重新学习和考核。将评优、评定奖助学金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促使学生端正学习和考证的态度。
三、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运行成效
1.成功申报、开发和建设了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的食品检验工、啤酒酿造工和白酒发酵工职业技能培训包开发项目,并已顺利通过专家检验。
2.推动了我院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天津市国家技能鉴定第六十三所)、十四家食品企业(津乐园和中科百奥等)的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
3.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学生职业资格认证报考率达100%,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明显高于历届非“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张蕊.国外典型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关键词 就业导向 高职体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LIU Ling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With China's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 change for tal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undergoing change; its direction is to develop all-round overall quality of talents. Continu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how to reform the social needs of people, this is an issue to consid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s a basis for proposed reforms to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0 前言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育质量对我国技术型人才的素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高职体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与高职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关,甚至与我国需要的建设人才素质相关。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体育教育改革也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向导的观念,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1 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
教育部在相关的文件中提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培养符合生产和建设以及服务等第一生产线所需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①我们从这个目标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生产和建设以及服务等第一生产线所需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是在基层做实事的人才。但是高职学生要适应这一目标,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1.2 符合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可以是技术能力,也可以是非技术能力。技术能力主要是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有关;非技术能力主要与人际沟通和心理素质以及身体能力等有关。其中身体能力主要是指劳动者在从事某一工作时身体具备的抗疲劳能力和主动参与的能力。所以,高职体育教育需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就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育改革。
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
2.1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高职体育教育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的足够认识,同时他们也没有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认识,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方向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功能选位和定位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意识中,体育课的主要功能是传授体育知识,即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和技能的教育,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重要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形成体育改革是具备就业特点的观念,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不利的。
2.2 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员,它的教学改革目标应该依据学生的需求来建立。但是目前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目标还不明确,其改革的内容和普通高等教育差别不大,主要是忽略了高职学生就业的需求。而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现状,借鉴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经验,摸索整理出一套适用自身特点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3 高职体育教育教授的理论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高职体育教育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是很少的。目前高职体育教育的理论教学的课时很少,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发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1)高职体育教育的课(下转第35页)(上接第13页)时和其他的学科的课时相比,就少了很多,导致其理论课时的减少。(2)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3)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不相符,应选择与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就业的重要性相关的知识。
2.4 缺乏高职体育教育的相关设施
有些高职院校的经费短缺,使其没有配备完善的体育教学的场所和体育教学的配套设施。而且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缺少时代的气息,体育教学的软件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
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原则
以就业为向导的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等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是以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合并的教学。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改革方向应以就业为导向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遵守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发展的系统工程,其改革的方向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符,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2)健康性原则。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训练身体、树立健康的观念,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3)适应性原则。教师在体育教育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要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以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将所学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中去,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使企业的体育文化更加有活力。(4)目标性原则。体育教育必须要有目标性,传授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企业中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5)灵活性原则。每个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职体育教育的进行改革时,既要与大多数的学生的需求相符,也要将少数学生的需求考虑进去,所以需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6)综合性原则。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的综合的培训场所,即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4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措施
4.1 转变高职体育理念
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学生终身锻炼的理念。②高职学生在就业后,将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就需要面对劳动强度大和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所以要重视高职体育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终身锻炼的能力,并以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4.2 以职业特点为基础进行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很多,但大部分和学生今后的就业相差甚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在今后职业中的适应能力,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应从高职学生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出发,分析每一个体育专项特点,了解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对身体的要求,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制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 结束语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注释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教学特点 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52-01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都有其特殊性,因为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不同,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语文的基础知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经过筛选后的、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这些同学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可能基础知识不是特别的突出。他们的许多知识还处于初中阶段。有些生活中必须掌握的知识,他们掌握的不牢,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十分有必要为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其实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语文基础性知识的突出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要突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并要求学生养成查字典等使用基本的工具书这样的好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语文的普遍性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普通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是基础学科,语文则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出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在普通高中里,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很重视的一门学科。而在职业学校中,语文这门课程却便成为学生心中的副科。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从一踏进中学校门,就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学习的课程内容也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继而忽视文化基础的积累,意识不到语文的重要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就必须突出语文的普遍性,只有让学生理解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明确语文的工具性和普遍性,学生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语文,并在学习过程中和其他专业课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迁移练习,可以用学生的专业课材料来做练习。另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语文课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习其他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大量的迁移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确实有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语文的实用性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来说,与社会更为接近。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要走上社会,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比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在授课中体现语文课程的专业性,还要注意把语文这门课程变得更为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多地运用到真实的语文。这样就要从教材上寻找突破。
老师要考虑将语文定位成能给学生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修养和道德水准。所以,对于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来说,应该有适量的现代文、适量的文言文以及一定量的应用文体。
关键词:岗位需求;实验教学与考核;改革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要加强全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进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基于岗位需求对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和考核进行改革,对我院药学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必须的、有效的载体,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扩大本课程的影响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药物分析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对确保人民群众使用高质、安全、有效和稳定的药品有着重要意义[8]。
1.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若实验中出现问题,学生很少独立分析原因,大多找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完成。不利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与实际药检任务严重脱节,同时,实验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受我院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往往未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方法进行分析,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检测仪器又贵又少,如:HPLC、GC等,甚至部分常用检测仪器尚未购买,如:AAS、液-质联用仪等。因此,即使是拥有的仪器也只能给学生介绍、观看而已,学生不能动手用,因忽视与药检所、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房等药品检验岗位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次教学改革,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的体现。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探索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二、改革内容
1.重视实验,增加实验课时
编写新的课程标准,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设置达到1:1,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熟能生巧,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调研,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将药物分析实验课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原来“验证性实验”的常规技能训练,以现行版中国药典作为主要依据,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为“设计性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三为“综合性实验”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书本知识,自己上网查找文献,自己设定实验的目标、步骤等,使学生对方法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掌握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改探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视频、动画等可以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法等。学生课前预习,讨论,完成老师提前设置的测验等,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多元化、细化考核方式,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三层次”,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有利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参考文献:
[1]赵艳霞.高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药学2012:184-185
[2]王芳,王俊等.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3(07)
[3]张锦荣;对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0年07期
[4]张霞,徐力生,张立明,孙涛.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3年15期
[5]陈君,陈丽等.药物分析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
[6]徐丹鸿,谢庆辉,冯晓阳,黄志刚.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分析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潘莹.基于就业岗位需求的高职药品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关键词:职业高校 语文教育 现状 策略 改革
一、当下职业高校语文教育的普遍状况
近年来,职业高校里的语文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了。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实现更多的物质、追求更多的利益,促使职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们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更加世俗化,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集中于实用性强的学科科目上。因此,职业高校语文学科等人文素养课程被严重忽视。当前职业高校的语文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职业高校的语文教育性质和语文教育学科的定位存在认识上的概念模糊
职业高校的语文教育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现今的这种语文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模式方面都还局限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笼罩之中,没有有效地将职业高校的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区别开来,没有彰显职业高校的语文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甚至,有些职业高校把语文课作为选修课,有的以其他种类的课程代替语文课,还有的职业高校就从来没有设置这类课程的开课计划。可以说,我国职业高校教育的发展历史还是比较短的,尚有许多经验不足的地方,许多人包括部分职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职业高校的语文教育性质在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像我们大家认为的那样,职业高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让学生学会一门技术,从而毕业后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所以说,大家普遍的想法就是,只要学好了专业的技术理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校就完成了教育任务。这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制约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进步和成长。在职业高校初始阶段,这种理论在实际上解决了“技工荒”,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职业者的素质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作用。因此,以前的老观点――只是重视技能教学的培养方式对学生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总之,对职业高校的语文学科认识的混乱导致学科地位的不明确。
(二)职业高校语文教学在观念上比较落后,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比较单一,考试模式上比较僵化
当前,大多数职业高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为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师只是单纯式地说教,对于学生是否理解并没有完全重视。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被动地去听什么,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长久以来,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与老师也没有了交流。这样,老师的教课情绪与效果也是会受到影响的。考试也只是一张卷子,学生往往存在着应付式的心理,只重视成绩及格与否,对于能力的培养非常轻视。这种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不但不能实现职业高校语文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而且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这些状况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职业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创业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很不利的。可见,职业高校在语文教学观念上的落后倾向,认识程度不深刻,以及在教师素质方面和教学积极性上的矛盾,这些因素都给具体的职业高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职业高校的语文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职业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进入职业高校这类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一门能够“吃饭”的技能,实用性和功利性较强。职业高校的学生往往是热衷于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追求与获取相应的知识。但是,他们对自己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却不高,精神方面的需要往往被忽视。这种在认识上的误区,就导致了职业高校的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不重视。长久以来,他们缺乏了学习语文学科的主动性。对于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人去了只是为了应付点名、出席率的需要,在课堂上学习一些有关于技能的知识,完全不重视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在课堂上,有老师讲解,学生们都不愿意去学、记忆,更不用说课下是否能够学习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了。可以说,学生们首先觉得这门学科是无用的,没有必要去学习。其次,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在主观上不愿意去学习与掌握相应的知识。
二、关于改进职业高校语文教育的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职业高校作为我们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部门,在语文教育方面必须要更新理念,加快改革的步伐。要改变职业高校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从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加强建设,探索教育改革之路,需求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一)更新职业高校语文教育的观念,努力树立起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地位
事实表明,职业高校学生的语文学科的素质对于未来的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职业高校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在整个职业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要与专业技能等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须在思想观念高度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知识体系是相互联系和彼此融合与作用的,那么这种情况就赋予了语文这门学科强大的功用,因为任何知识体系得以联系融合的一个基础和纽带就是语文知识的运用。通过专业技术的教育,人可以掌握技能、进行工作,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综合素质高的人。职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重视语文等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是仅仅局限于技术与操作的层面上,忘却了人文关怀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样就造成不少职业高校的学生“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谋利,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的状况。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技术人员的。我们职业高校的人员,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语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利用多种手段,改革教学方式。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语言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通过点滴的培养才能具有的
教师要通过较多的情景培养学生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素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图片、投影、电脑等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为学生提供环境背景,这样有助于将所学语言知识迅速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讲述与之相关的历史性的小故事,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在媒体的配合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录音机、光盘及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际运用的场景。这种形式改进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同时多媒体网络突破了信息的时空限制,提供真实的实用场景,生动直观地培养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和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自学和语言运用能力。职业高校语文学科的教研第一线人员一定要积极主动发挥聪明才智,铺设多种教学路径,构筑提高以语文学科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平台。
(三)采取多种渠道,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职业高校语文学科的学习主体是学生,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人员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可以说,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是有重要作用的。这些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从这一点来看,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学生只有自身产生了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师队伍要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生去了解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目的。只有了解了意义与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们才能下定决心去克服困难,努力地学好这门语文课程。
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学活动要具有针对性。学生学进去了就会产生兴趣和主动性。为了让学生学进去,要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比如说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内容有个概括了解。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真正懂得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掌握基本概念,清楚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提倡好学深思,充分理解,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避免死记硬背,要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努力让学生做到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比较扎实地学到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学生有兴趣,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比如说组织关于语文课程学习的沙龙,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活动内容包括报告学术会议动态,学习重要的文章,报告和讨论同学的研究成果。有时还带学生做社会语言调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三、结语
职业高校的语文教育对于国家的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能够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技术的功效。在职业高校语文教育出现困境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对这类课程进行教育改革,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进行职业高校语文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更要在这其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解决好职业高校语文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公文.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教改刍议[J].中文教育,2010(02).
[2]李红伟,袁勤,宋彩凤.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实现教学分段管理――关于大专语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改革与实践;医药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41-02
高职高专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基层社区和农村培养具有应用性技能型高级医疗卫生人才,而基层需要的是适宜治疗技术,化学合成药物在基层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尤为突出。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中显示出了神奇的魅力,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应该为基层医师掌握应用。然而,目前我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教学效果并不乐观[1],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训等现象,各学校该专业虽然都开设有《中医学》的课程,但学生学过后大都不会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为此,自2006年以来,本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 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 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 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增多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又能不断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从而激发了自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中医教学的效果。关键是使学生掌握了中医的诊疗技术以服务于临床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整个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振优,罗建华.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调查与分析[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693-694
[2] 许家杰. 从美国医学的变化谈跨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57-58.
[3] 金红. 中医教学结合创新思维真培养的实施及思考[J]. 中医教育,2003, 22(1):35-36.
论文摘要:“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为就业服务的方向。教师需要确立服务意识,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教材的选编应该突出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并注重普适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在教学上应该结合专业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根据中职学生知识和心理上的特点因材施教,综合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笔者就语文教学对所在地区5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缺乏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方法选择,都明显滞后于时代,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如何改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的尴尬处境,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形成了“面向职业”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专业服务和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功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体现职教特色,增强服务意识,以就业为导向精简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应用。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不同专业语文课程的总体标准,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要求,选用或改编不同类别的语文教材,同时根据职业的不同辅之以专业的补充教材。明确中职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既要反映就业需求,又要体现职教特色,并根据学生文化基础差异性较大的特点,构建体现不同层次的语文课结构体系,制定最低标准和较高标准,供学生选择,以适应分层次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加强语文课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
二、教师的专业化要求
(一)确立服务意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功能,必然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服务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确立服务意识,体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因为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然要求教师自身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语文教师首先需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如文秘、导游等专业班的语文教师,应适当学习一些文秘知识、导游词讲解等专业性知识。其次,语文教师要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如旅游专业强调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口语表达、端庄的仪态等,而外贸专业强调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等,要把握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重点。
三、教材的职业化特色
教材的职业化应该在保证课文质量的同时,力求突出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首先,普适性教材的选编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选用此类教材时除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重加强人文性,注重对职业活动中必备的精神品质,诸如自尊、自信、诚信的引导。其次是专业性教材,要体现专业特点,把语文课程内容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在语文课中渗透专业思想,这种专业性教材的选编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尝试编写烹饪专业的语文补充教材,从网络和其他期刊上选取与烹饪相关的素材,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菜系及特点”、“佛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名人与饮食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等一系列文章,使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我国的饮食文化有了一个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同时又引导学生注意收集与专业相关的语文资料,集成他们自己喜欢的“语文教材”。
而在普适性教材与专业性教材的结合上,中职语文教材的选编还应该凸显职业学校各专业的特点,达到普适性教材和专业性教材的统一。在编写时,应以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为主体,邀请相关专家作指导,同时尽可能地发动学生参与。
四、个性化教学法的运用
中职语文教学为专业课服务,教法个性化改革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教法个性化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职学校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以发挥专业特长为原则,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语文水平,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两个结合。
(一)结合专业特点
即从专业特点出发,以发挥专业特长为目标来实施教学。如旅游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唐诗、宋词来渗透文化教育,可以采取课前演讲、即兴演说、辩论比赛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中需注重审美观的培养以及创造力的开发,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如采取为菜式命名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商务专业中,教师结合商务专业特点,将1一4册教材中有关听话、说话、介绍、听广播、复述、即席发言、采访、演讲、辩论、应聘等10个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整合成几个小的商务场面,如谈判场合、应聘场合、市场调查场合等,不同场合所需的口语交际内容单独训练,现场表演。在机械专业中,设置了“我做你说,你说我做”、“编产品说明书”、“写实习报告”等环节,力图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结合学生特点
要从中职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和能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