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质量意见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测评时间:汉语拼音部分教学结束之后(第八周左右由各镇街自行组织检测)
三、测评内容
(一)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认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和拼读汉语拼音音节。
(二)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认读教材中汉语拼音部分要求认识的生字。
(三)测评学生能否借助认识的字准确地阅读一段话。
四、测评方法
测评方法主要分笔试和口试
(一)测试方法
笔试(略)
口试:
1、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略)
2、拼读音节的测试方法。
(1)使用四年级以上各册语文教科书后的生字表,让学生认读生字上的音节。
(2)可以从生字表中的任何一行开始让学生认读。认读50个音节,统计认读的正确率。
(3)学生拼读时,教师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音节做上记号。如果学生开始拼错,后又自行纠正,应视为正确。
(4)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进行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
(5)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从这一行开始拼读生字上的拼音,要看清楚,读正确。”
2.生字的测试方法。
(1)用汉语拼音部分所学生字组成的句子让学生认读。提供两套测试卷供教师选用。
(见附件1)
(2)每套测试卷含汉语拼音部分所学的50个生字,少数几个未学过的字加注了拼音。学生认读时教师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字做上记号,学生开始读错,后又自行纠正,应视为正确。加注拼音的字学生如果读错不必作记号。
(3)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进行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
(4)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准备一下,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要看清楚,读正确。”
(二)评价方法
1.拼读音节方法和认读生字均为50个。对学生的测试成绩以给“星”的方法进行评价。
50个全部读对,给5颗星。(也可采用全对率、正确率的方法)
如:读错1-5个,给4颗星。(认读生字中,相同的字只算一个,下同。)
读错6-10个,给3颗星。
读错11-15个,给2颗星。
读错16-20个,给1颗星。
读错21个以上,暂不给星。
如:一分钟阅读量(字)150—35021.7%50—14956.9%20—4915.3%20以下6.1%
2.鼓励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可根据他们自己选定的时间再作测试,有进步就给加“星”。
五、统计分析
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测评后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论文摘要:高水平教学型大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价值追求与发展选择。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型大学应坚持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观、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观、动态的教学质量观和全面的教学质量观。以此为基础,在教学监控体系构建方面,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应建立以下四大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与处理体系。
高水平教学型大学是地方高等院校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定位,如何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内涵、特征和发展思路,成为制约地方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关键环节。现仅从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教学质量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方面谈点浅薄的认识,供参考。
一、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观是办学主体对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是确立办学思路、确立办学定位的思想指导,也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根本前提。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应坚持以下教学质量观:
1、坚持质量观的多层次性。地方高等院校要成为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质量标准也应该是多样的,不能用统一的规格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没有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就不可能健康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能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型大学。
2、坚持质量观的多元性。具有不同特色的学校,其质量、水平应具有不同的类比性。衡量高校间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应注重特色,不能简单类比,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应具有明显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办学特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效益的要求,高等教育不能整齐划一,应该有所创新,有各自的特色项目与品派专业。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应该做到从自身特点出发,合理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定位学校发展思路,切实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使我们的人才培养适合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坚持质量观的动态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既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方向与标准、课程选择与组织、教学方式与方法、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来规范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也不能用固定不变、标准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发展目标、教学质量标准、教育教学模式等来约束处在不断变动之中的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型高等院校。同时,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质量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4、坚持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在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能符合共性质量标准,在专业水准、专业技能等方面应达到社会需求的基本质量标准。即要转变衡量教学质量只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高低的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点,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发展的观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观点,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因此,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应坚持全面质量管理。
二、高水平教学型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结合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把教学质量的4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状况、学生状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把教学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环节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控制质量的职能和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任务、职责和权限明确、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体系。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应构建如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具有判别、诊断和激励功能。为了判断和衡量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并加以调整与控制,评价作为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应该在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试卷管理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改进各教学环节的教育质量,促进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和整体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
实现质量目标,必须建设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优化的建设机制,使学校的质量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学校制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应涵盖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综合管理等各个方面内容,建立起一套较完整、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
3、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载体和运行机制,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可分为行政事务管理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学校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分为校、系两级教学管理。质量管理功能是在这些机构履行管理功能时表现出来的,质量管理是这些机构职能的一部分。各职能部门彼此分工协作,从生源、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各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毕业生质量等方面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进行整改。学术管理由校教学委员会以及下设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等组成。 4.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与处理体系
教学质量信息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和正确处理,对于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质量信息按信息流向可分为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反馈信息来自管理对象,反映质量状态;控制信息发自管理主体,用以实施质量控制。按信息来源可分为教师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采自教师,反映教师工作质量和教师对质量的评价;学生信息采自学生,反映学生学习质量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在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中,学校应通过实行课堂教学听课制度、过程性教学检查制度(学期初教学准备检查、期中教学过程检查、期末教学效果检查)、教育教学督查、学生评教、学生教学信息站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通过文件、通知、教学简报、教学巡视通报等多种形式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以新的质量观引领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新的质量观,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改革:
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高等学校必须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宽、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既擅长一个专门领域,又了解不同学科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拓展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方面,要实现由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的知识教育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让学生抛弃专业,而是要在专业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在素质方面,要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素质,历史文化等人文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等等。 在能力方面,要由侧重获取知识的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 “金子”,还应该是“点金术”。通过“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文理知识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是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它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应重视考试和考试改革工作,对公共基础课等量大面广的课程实行考教分离;知识点密集的课程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注重能力测试的课程则可尝试开卷考
试;文科的专业课引人口试和论文。通过考试改革,增强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考试形式多样化,打破多年来闭卷笔试的一统局面,体现能力和素质导向。
其三,加强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保证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优先投入和持续增长,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对实验室实施新的管理办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其四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并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课堂教学与环境营造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知识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个领域的基本知识,还应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该领域独特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最后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与教学的政策上,往往是前者硬、后者软,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只有在我们的政策使教师感到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搞教学改革值得、 有吸引力、 有奔头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出现教学改革的,才能逐步做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核心内涵在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建设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应该立足教学质量的提高,坚持教学为先、教学为主、教学为重的基本原则,加强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教学改革,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化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医学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定位和特色,紧抓教学质量这一办学生命线,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的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进行调节,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进行,达到监控的目的。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跨越式发展,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高等性、专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的教学定位和内涵特色,应紧抓质量这一办学的生命线,构建由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三部分组成的不断完善的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l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实施方案、教研室基本职责、教学秘书管理条例、主讲教师遴选制度、课堂教学主讲制实施条例、教案讲稿基本要求、课堂质量监控方案等一系列课堂质量监控的制度和文件,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制订制度的基础上,配合教研室和教学秘书的具体工作,每年定期进行主讲教师遴选,实行主讲教师聘任制。对主讲教师实行自愿报名、院内试讲,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评估、符合要求者方能成为下一年的主讲教师;遴选结束后,完善主讲教师培训制度,通过组织主讲教师岗前培训,学习教学管理文件和规定,聘请教育专家讲授最新的教学动态和教学方法,使主讲教师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成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专家组,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组成,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履行对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阶段性指导和随机评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素质和教案讲稿进行评议,结合学生评议、同行评估以及自评,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汇总后及时将评估专家和评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客观而真实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引导和促进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定期召开评估专家座谈会,听取评估专家对我院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配合学校的教学督导,定期组织教学观摩、进行讲课比赛等等教学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在互学互评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建立教师教学激励制度,通过主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上课课酬挂钩,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主动意识。
2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本着“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建立“初期接触病人——中期临床见习——后期临床实习”不间断、循序渐进的临床实践模式,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管理中总结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案:
2.1建立网络式管理体系,完善科学的临床管理机构
其网络是上有主管院长、医教科长、教学办主任,中有各科临床教研室主任、科总住院医师以及每一个带教教师,下有实组成管理网络。
2.2形成规范的临床管理文件,促进临床管理规范化
通过制定《临床带教工作管理规定》、《临床带教质量管理办法》,遴选和聘任临床教学主讲教师;提出临床科室研究生带教基本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指导原则等等临床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使临床教学管理逐渐规范化。
2.3教师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一方面学院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在带教教师中实施临床教师主讲制,对临床主讲教师实施聘任制,规定临床主讲教师的任职条件、任职职责等。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一是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实行“背对背”评估,评估成绩将作为评选优秀科室、优秀带教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是实行临床带教抽查制度,规范科室临床带教行为,实施对包括教学管理文件、实习生考勤登记、实习安排表、实习生登记册、出科考试试卷、临床小课登记表、临床小课讲稿、教学查房登记表、典型病例讨论登记册、实习生临床操作登记表等等教学内容的抽查,同时对临床科室的临床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并将抽查情况和评估成绩与相应的课酬、科室绩效和教研室绩效挂钩,从而加强临床科室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督促临床科室按时按量完成临床教学活动。
2.4学生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加强实习生管理力度
每年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等五门课程基础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能否进入临床实习的决定条件,以强化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为进入临床打下基础;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专门开设医德医风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学生进人病房实习后,明文规定,必须每周完成手写住院教学大病历两份,带教教师批改后按时上交,其书写质量将纳入病历质控范围,以此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在各临床科室定期安排临床小课和示范操作的基础上,利用模拟实验室这一有力的资源,分组分批组织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进行临床轮训前的准人考试和临床轮训后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保障学生在临床轮训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
2.5加强与教学基地交流,创造良好的基地教学环境
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到教学医院就实习管理问题进行磋商,共同探讨临床教学实习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协助各教学医院整理教学资料、完善教学制度、强化教学意识、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定期到教学基地进行临床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查房、临床小课、示范操作等,组织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参加,通过院内院外的互相观摩、评估、学习,达到坚持正确的导向指导、帮助评估对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其建立质量意识和健康发展运行机制的目的;一方面每年为教学基地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基地教师的业务和带教水平。
3构建和优化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制
3.1教研室规范化建设
为进一步使教研室管理更加规范化,要求教研室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和系统的教学行为,逐渐形成教研室建设规范化。其建设指标包括教研室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情况、教学质量监控材料、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成果等7个一级指标,涵盖了教学管理、课堂教学、临床实践以及科研成果等多方面的内容。强化了教研室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教研室更有序、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其工作性质、规程和作用,从而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研究整体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理论与实践联系的重要任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它综合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及相关的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基本的科学素养非常必要[1,2]。我们在近几年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整合现有的实验内容、引入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改革实践考核环节等手段,不断完善与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3-6]。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项目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升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
1整合现有相关实验项目,构建系列鉴定实验
以往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实验项目一般彼此独立,虽有交叉,但之间联系不强。以粪便标本中痢疾杆菌检验为例,它涉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消毒与灭菌,分离与培养技术等)、生化检验技术(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及免疫学检验技术(抗原抗体,ELISA等)。如果单独进行这些实验项目,易造成知识的碎片化,导致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因此,整合现有的相关实验内容,构建系列实验,是深化学科间联系、构建有效知识链接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中,我们将内容相关的不同实验项目进行有机组合,打造成系列实验。例如将上面提到的以粪便标本中致病菌检验涉及的实验内容整合成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标本的采集与分离培养,碳、氮生化代谢反应,抗体的制备(视频教学内容)与血清学反应等系列实验,改变了单一零碎实验项目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其检验相关知识的整体理解,加强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对实验内容及实验操作的兴趣,同时也对教师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
2理论联系实践,围绕病例讨论,开展设计性实验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仅要丰富与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选择适宜的教学形式来承载教学项目。大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直接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而且是维系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何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构建系列实验进行教学外,在具体的授课形式方面,我们尝试开放性实验这一教学形式,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开设设计性实验。病例:章某,男,24岁,某饭店餐饮部经理,因高烧,食欲不振,腹部不适,并伴随全身乏力一周入院。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随腹痛腹胀以及便秘,无恶心、呕吐,茶饭不思,乏力,曾判断呼吸道感染,用药不祥。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神清,消瘦,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退色。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粒细胞占56%,淋巴占38%,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大氏反应结果:TO1:320,TH1:160,PA1:20,PB1:20,入院后第八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1:1280,TH1:640,PA1:20,PB1:20。根据上述病例内容请设计如何开展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实验检验结果判断选用何种抗菌药物来治疗?我们在实验前往往提前一周将实验主要内容和病例材料提供给学生。每班根据实验分成7-8组,每组3-4人,将已有的病例材料作为基础,讨论具体的实验方案。这类实验由系列基础性实验组成,设计操作较多。在具体实施前,汇总每组学生讨论的实验方案,结合教研室现有的实验条件,整理出可以实施的详细方案,并在课前进行反馈给学生。该病例主要是沙门菌引起的感染。可根据这一主题,整理一套可实施的方案,并且以一个系列实验形式开展: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动力学实验,双塘铁生化代谢实验,染色显微观察技术,血清学反应,药敏实验等。整个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利用示教、虚拟仿真实验网络教学资源指导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实验技能,辅助监督实施并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实验的开展对学生搜索、整合知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无形中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实验过程中组员之间还可以相互沟通、学习、协作,共同提高。开放性实验中,每组学生提交的初期实验方案可能不完善。通过集中讲解、分析及整合,不断完善,从而促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细致、全面,有助于锻炼科学思维。
3引入优秀数字网络视频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涉及很多形态学方面的内容(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菌落特征、动力学结果等)以及基本操作的技能(如接种环的使用、细菌标本的涂抹与制备、细菌染色、显微镜的使用等)。如果不进行示教而只靠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教师进行课上示教又很难保证全部学生都能清晰观看。基于此,结合教室的多媒体系统,可以购买现有的视频教学材料,也可自行录制视频,并利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多途径提供丰富的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在实验课前播放这些视频,对提高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丰富实验教学手段。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可充实课下活动,有助于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也是对课堂实践操作的有益补充。
4完善实验考核内容与形式,加大考核力度
有效的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质量最直观的评价。虽然强调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就很难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建立合理考核内容和行之有效的考核形式,要全面、多形式地考核和评价教学效果。同时,根据考核内容和形式,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既要引起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促进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能实现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对实验教学的考核,我们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核:一方面授课教师到实验操作现场进行操作考核,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基础的实验知识掌握情况,如接种环操作动作要领是否标准,仪器设备能否使用,病原微生物标本的制备与染色及各种相关实验结果的识别等;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实验理论知识,进行书面考核,这主要从实验报告来反映,如实验后有无完整、详细的实验数据、图片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资料。
5关于提高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体会
5.1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这种兴趣又能作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内在驱动力。通过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对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起到了一定作用。它能刺激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相关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药敏实验中,实验指导书上采用的是滤纸片法。学生通过前期对相关知识的搜集,选用玻璃打孔器直接在琼脂板上进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同样也能获得的实验效果,培养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涌现出许多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并获得了多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如2014年、2019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直接以微生物培养与生理代谢活性有关为研究内容申报了大创项目,并成功获批。与此同时,通过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也提高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
5.2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种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新的实验教学方式下,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需要授课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加之指导教师少、而学生相对较多,在讨论实施方案耗时过多。同时受实验经费、时间、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学生有了好的设计思路,如何保障其顺利开展?单凭有限的实验课时间无法完成设计性实验。此外,对于实验技能考核环节,虽然采用现场考核,但是由于考试内容及参与考试人数等各方面原因,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实施。因此,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如何更好地将这一教学模式持续下去,还需继续探索。
5.3体会
一项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何能兼顾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及新教学手段的使用,这对培养学生整体能力非常重要。基础性实验着重强调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综合性实验往往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为将来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它们之间的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授课体系的完善,丰富了授课手段,使实验课的内容进一步贴近了临床与科研实际,既满足了班级内学生不同类型的要求,也达到了培养不同类型实用人才的需求。同样,在教研室人员、时间以及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实施改革,对我们自身也是一种挑战和锻炼。
参考文献:
[1]李端,郭利伟,邓保国,等.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4):277-280.
[2]葛新,屈野,毛立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3):93-94.
[3]杨成,刘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改及其考核制度的构建[J].生物学杂志,2016,33(4):124-125,129.
[4]杨成,刘辉,董群.病原性球菌鉴定系列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80-381.
1.1基本情况调查的对象是辽宁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非会计专业260名学生,涉及工商、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四个专业两个年级。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内容为4部分:(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和了解程度;(2)对“会计学”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3)对“会计学”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满意程度;(4)对“会计学”与本专业关系的认知程度。
1.2调查统计结果(1)多数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会计学”课程,并对学习“会计学”有兴趣。但之前不了解“会计学”,对“会计学”与本专业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表1)。因此,向学生介绍“会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正确理解“会计学”课程重要性和认识“会计学”对专业学习的意义,非常必要。(2)学生对“会计学”理论和实训教学内容满意度一般。一些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专业性太强、复杂、难懂,感觉会计核算与日后工作联系不大等(表2)。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会计学”理论教学过于专业,实训教学方式太单一,过分强调会计核算,无法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会计学”教材的选择应注重适用性问题。(3)对现行授课方式非常满意15%,一般满意55%,说不好20%,不满意6%,非常不满意4%;感兴趣授课方式:案例教学78%,互动教学10%,现代化教学8%,其他4%。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目前,板书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需要创新,引进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
2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与学生培养目标不匹配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未来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会计学”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技能,成为未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因此,其教学目标应与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严格区别。但目前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教师多数对培养目标不明确,授课内容和方式及手段上都与会计专业的教育雷同,不采用差别教育。授课重点错误地放在要求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及会计业务处理的掌握上,而非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本专业与会计学科之间的关系,无法正确认识学习“会计学”的必要性,因而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模糊必然导致教学内容安排的不科学。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采用传统的会计专业的授课体系,在介绍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后,以会计要素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最后是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这种授课体系实质是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简单结合,主要强调会计核算,即重点讲授如何将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怎样记账和算账。教学应充分考虑各个专业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与非会计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相符合,与经济管理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兼顾会计基本原理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技能。
2.3教学方式呆板为保证“会计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传统“会计学”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大而全,学时相对较少,信息量大,授课时间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布置作业、期末考试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通常采取“填鸭式”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会计基本理论,重点是会计核算,较少采用案例教学、团队教学、研讨教学等方式;学生被动学习,普遍认为“会计学”专业性太强,枯燥难懂,与本专业不相容,无法体会在经济管理中会计的具体作用,更无从谈起如何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
2.4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会计学”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纸定终身”,依靠期末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不注重过程管理,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另一种是采用结构分考核,成绩由平时、实践和期末试卷三部分构成,比前一种有所改进,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纳入考核之中。但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会计专业无实质性差异;在试卷命题中侧重于对经济业务处理能力的测评,实践环节重点放在对学生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以及编制报表的记账算账,即会计信息生成技能的培养上,虽然增加了过程管理,但忽略了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为预测和决策服务能力的考评,因此也不科学。
3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要与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一致,且与会计专业不同。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理解会计学基本原理及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重点掌握通过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及利用会计信息开展管理活动的方法和技能。
3.2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在兼顾“会计学”教学体系完整的基础上,结合非会计专业教学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小组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会计发展史介绍。学生通过会计发展史的学习理解会计本质,了解会计起源及发展过程,明确会计与经济管理的联系。这部分采取研讨方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主要讲解会计发展史框架及内涵,布置相关思考题,学生查阅资料并以讨论方式相互交流,加深对会计体系的认识。
(2)会计报表阅读。这部分讲授会计报表涵义、种类、项目构成,以及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教学侧重财务报告阅读与分析,所以,改变以往的会计核算方法作为重点内容的模式,以会计报表为主线,讲授会计基本原理与会计核算的方法。
(3)会计报表分析。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中需要做出很多决策,如定价、生产、采购等,这些决策的制定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作为未来的经营管理者,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的能力,“会计学”课程应满足对这种能力培养的要求。会计报表分析主要讲授财务指标的种类和涵义及使用这些指标分析企业的偿债、盈利、发展及营运能力的方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根据决策内容选取相应的会计信息以及运用财务指标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技能。会计报表分析应采用案例教学,课堂上结合企业具体财务报表讲解财务分析方法及应用原理,课后布置案例,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报表分析思路和方法以及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锻炼财务分析技能。
(4)实践环节教学。基于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安排除包括少量会计核算为主的会计业务处理模拟操作外,加入案例教学,选择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安排学生借助财务分析软件对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此外,借助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让学生体会会计信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采购决策中的作用。
3.3推进“会计学”教材建设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内容应轻“核算”重“管理”,且要理论结合实际。业务处理占较大篇幅和突出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教材不适用。轻“核算”重“管理”是指减少会计核算篇幅,强调会计的本质是管理的理念。教材可采取会计报表导入式倒叙的结构编写,内容安排始终要贯彻会计信息为经济决策服务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重点是会计报表阅读和分析的方法与技巧的介绍,同时教材内容要丰富和完整,具体包括:会计基本原理,财务报告分析与利用,成本管理和税收基本知识;各个内容安排详细程度应不同,并结合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安排适当的专题。此外,“会计学”教材要穿插案例的分析与阅读,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具体。
4结语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质量提高
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长时间来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要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备好课,然后要上好课。
一、备好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在体育课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样,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往往要体脑结合,既要领会技术动作,又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和增强体质,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疲劳感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又如教学原地推铅球时,运用蹬送转挺推拔等学生熟悉的动词来讲解。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又如: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分析动作时,教师分别请一个动作准,一个动作错误(带普遍性)的同学示范后,问:“刚才两位同学所做的动作,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在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后,教师用鼓励的语气教学,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高校;教学质量;质量监控
一、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
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的“教育评价”内容中明确指出: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评价必须覆盖各个教学环节,其重点是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的检测[3]。地方医学院校必须按照此要求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成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设立学校教学委员会、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与二级院系教学督导组;制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监控制度,领导干部、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教学督导专家积极参与评教、评学、评管等教育评价活动,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见图1。学校教学委员会负责审议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事项,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全校性教学质量的监控、检查、信息采集处理等工作;二级院系教学督导组负责二级院系的教学检查、督导工作;教研室负责本教研室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积极参与教育评价[5],形成多层次评价体系,发挥约束、监督、评估、反馈、激励作用。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
1.领导干部参与评教。制定听课制度,要求学校领导、教学单位及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听课,并规定听课学时。每位领导干部通过听课掌握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并由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将相关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整改改进教学工作。2.行政管理人员参与评教。通过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由校领导带领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学生工作处等行政部门领导深入教学单位检查各二级院系、各教研室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摘要:2009年,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开始,文章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要求,探索构建一套有决策机构、制度保图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情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任课教师课件教案编写情况、教学条件保障情况、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等等。3.教师参与评教评学。开展教师互评工作,通过教师互评,帮助任课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师评学,通过任课教师对授课班级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学校学风建设及管理、优秀班级及优秀班干等评选提供参考依据。4.学生参与评教。制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多元综合评价表,从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框架、讲授水准、教书育人、方法运用、手段使用、教学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依据标准,采用纸质和网络评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教,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及时收集、汇总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将评价结果和评价意见反馈到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院系,再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教研室或教师本人,并督促其进行整改。5.教学督导专家参与评教。成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督导专家围绕学校教学重点工作,开展督教、督管和督学工作。在课程上,加强对临床见习课、实验课的督导;在督导对象上,以督导中青年教师、新进教师为主;在场所上,主要对教室、实验室、临床教学基地等进行检查;在评价内容上,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素质等情况进行评价。督导专家定期召开督导工作例会,汇总信息、讨论解决办法、提出整改意见,并通过会议、简报、教学督导反馈表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有效地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馈,督促整改。6.校外各利益方参与评教。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参与:学校先后接受了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上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硕士学位点、重点学科、临床教学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等各方面进行评估与检查。二是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将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校外教育教学专家等参与教育评价纳入日常教育评价工作,每年选定10-20所用人单位参与教育评价工作,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并参与课堂评教,邀请校外教育教学专家参与教育评价,指导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7.教学各环节的评价。制定《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实施对教学各环节特别是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的评价和监控。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包括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材选用和考试管理规定等内容。教学活动必须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操作,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检查、监督、评价以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督促整改等工作。(1)教育计划评价。为规范教育计划实施,教务处组织实施对教育计划的整体评价,为修订教育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如学校根据国家专业标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析结果和学校实际,先后修订各专业教育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大纲。修订过程广泛听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家长、学生和校友等利益方的评价和建议,经过多次研讨论证,最后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2)教育过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和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包括课程评价、实验室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基地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学校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并由相应的评价机构组织实施,保证教学全过程的评价。如制订教师相关制度,对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格申请认定、拟聘教师职务、任课教师职责、备课和授课标准、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作出规定,授课老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开课教师必须要试讲等;教务处每学期对开课教研室进行命题类型、成绩构成、改卷情况、考试分析、考试总结的情况进行检查,反馈所发现问题,督促教研室进行整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按照《学生综合测评细则》规定,对入学满一学年的全日制学生(不含外国留学生)每年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对学生德、智、体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评价,作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主要依据;在校期间的综合测评总成绩,作为毕业就业时向用人单位推荐的依据;按照《教师评学办法》规定,授课教师要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开展评学活动,评学结果作为学校学风建设评价、优秀班级及优秀班干等评选的重要依据。(3)教育结果评价。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针对毕业实习结束后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评价的内容包括毕业实习结束后毕业前进行的专业理论综合笔试和实践综合(技能)考核和毕业生质量调查等。学校重视毕业生质量调查工作,制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保障就业跟踪工作的进行。通过收集、分析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8.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机制。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负责对全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运行进行检查、监督、评价以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督促整改等工作。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各二级院系建立各自信息反馈系统和途径,收集各种教学管理信息,促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1)教学督导反馈。教学督导通过随堂听课和课后评议、教师访谈,填写《授课质量评价表》,形成听课情况小结,及时反馈给二级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2)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学校聘请学生教学信息员,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部门网页的“网上质控”、青果教务系统教学信息反馈板块、教学信息反馈箱等方式反馈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及时通过专题反馈会、座谈会、书面、面谈等方式将信息反馈到各相关部门,并责成整改。(3)教师座谈会反馈。学校领导经常到教学部门进行调研,与教师座谈,就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等各项工作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教务处、二级院系不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就培养方案的制定、授课计划的审议、教学改革等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4)学生座谈会反馈。通过召开校内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管理、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建议和需求;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各相关部门和教师本人。(5)教学工作例会反馈。每学期召开3-4次教学工作例会,参加的对象是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各二级院系教学负责人和教学科研科科长、教学督导专家等。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在会上将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和教师。9.实施教学奖惩制度。学校相继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教学改革、学历提升等方面给以激励,对在教学工作中出现教学差错或教学事故的教师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程序进行处理。10.坚持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制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招生就业处通过组织相关部门深入用人单位调研收集学校毕业生的有关信息,包括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方面,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根据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收集到的关于增强学生沟通能力,拓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强化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等反馈意见,学校进一步强化《医患沟通学》、《循证医学》、《临床技能学》和《临床思维》等课程教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电子白板与传统黑板最大的区别在于白板内置各种生动有趣,形象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电子白板在一定意义上代替了黑板的功能,不仅如此,电子白板可以实现与其他的教学软件良好的融合,可以插入PPT,AUTHORWARE,FLASH等,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需要粉笔,或是鼠标,可以直接使用电子笔,和学生进行交流。从粉笔灰的污染角度来说是可以避免了。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可以轻视,电子白板教学仍须注意课件的质量。
首先,课件要具有可教性。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制作的课件要与课堂内容有密切联系,具有教导积极向上意义。
其次,课件要具有易用性。课堂时间有限,决定了制作的课件必须简单易用。因此,课件要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这就要求课件必须是轻便携带、安装快捷,操作界面更是简单明了。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易操作;运行要稳定。防止老师因为课件问题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逐步建立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一年来,年区教育局提出了强化教学质量跟踪。各校结合学校实际,针对毕业班工作,认真分析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抓单薄学科和教学管理单薄环节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教学质量跟踪和保障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今年区教育局提出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工作目标。为落实工作目标,学校教学工作应把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跟踪和保证机制做为工作重点,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在高起点上再上新台阶。为此,中教科提出《关于在新课程实验中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跟踪和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和保障机制是实现南开教育由全面均衡向全面优质发展的重要环节
区教育局在推进南开优质教育进程中,几年来。将实现均衡、优质作为重要的立足点。经过不懈努力,均衡教育的基本实现,促进了南开教育的整体发展。由全面均衡向全面优质推进,将是实现南开优质教育的重要一步。要实现全面优质,使教学质量在高起点上继续稳步提高,必需有较为完善的机制作保证,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和保证机制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局部。落实教学质量跟踪,促进教学质量实现理性发展的关键;落实教学质量保证,则是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加继续、稳定。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和保证机制可以逐步消除我教学管理中的单薄环节,克服对教学质量跟踪滞后,反馈不及时现象;克服教学效果还存在着的高进低出现象;克服单薄学科对学生整体水平提高的影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和保障机制。从教学惯例管理入手,做到完善与创新相结合
很多学校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几年来。不是就效果抓成绩,而是把着眼点向完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迁移。结合学校实际,从细化教学惯例管理入手,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跟踪制度、反馈制度及评估制度等,通过制度的落实,确保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一些学校实现了教学质量的低进高出,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各校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和保证机制时,因此。要注意结合学校实际,把已经建立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继续实行下去,要努力完善相关的制度,要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学校教学质量跟踪和保证机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形成科学、务实、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和保障机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和保障机制。要扎扎实实抓好落实。首先要人员落实。各校校长要对学校教学质量负总责,主管教学校长要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落实,各校教务处负责教学质量跟踪和保证机制具体工作的实施,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数据的采集、汇总和分析资料的制作。第二要数据分析反馈到位。学校要有专题会议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学校要将有关信息尽快反馈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乃至每个学生,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尽快提出弥补措施。第三要设备及跟踪软件的使用到位。各校要安排可供教学质量跟踪专用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要确保数据的可靠保管和方便调用,要充分利用下发的软件及时生成各类的分析图表,为领导决策和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教学质量跟踪机制的建立标志就是有完整的跟踪数据,有及时对学校各级各类教学质量情况的分析,有及时的反馈和跟进措施。
四、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和保障机制。
结合学校实际,1.学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研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和保障机制的具体落实措施。各校要认真分析本校生源情况,要把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位势作为着眼点,各项措施的制定要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要把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低进高出做为建立机制的切入点,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跟踪和保证机制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要根据学校入口位势主动制定好教学质量指标并做好指标的分解。既着眼于毕业班,2.要认真学习新课程规范和中、高考考纲和考试说明。也要关注非毕业班。要在教学质量目标分解落实上下功夫。质量目标要落实到班、落实到学科、落实到人。要继续坚持制定好各类推挡指标和计划,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并注意引导教师实现教学质量的低进高出。
这是教学质量跟踪和保证体系中的重点和核心。要充分利用好下发的软件,3.要做好教学质量的过程跟踪分析。学校层面上要结合学校入口位势首先做好毕业年级和起始年级各学科教学质量的跟踪,然后逐步扩展到各年级;要逐渐做好教师个人教学质量跟踪、阶段性教学质量跟踪,班级教学质量跟踪,并且由注重结果的数据跟踪分析反馈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数字化管理调控转变。班级层面上要逐个学生建立进口与测试效果对比跟踪分析,学生单薄学科跟踪分析,进而落实分类推进的目标。教师层面上要结合知识漏洞、知识结构缺失等方面确立以模块检测、阶段性检测、模拟检测为主要素材的数据分析,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困归因的分析,注重学生单薄空间和学习增长点的分析,进而促进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补漏、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