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投入大幅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多元办学格局和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薄弱环节,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职业教育培养结构和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明确方向、创新方法、形成特色。

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各界逐步消除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继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在职人员、转岗下岗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社区居民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拓展职业教育的渠道,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建立健全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机制。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再就业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找准与市场的接口,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一是针对行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四是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五是健全职业资格确认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走速度和规模与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从过去比较注重速度、数量转向更多注重质量、效益,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上,放在培养高素质学生上,放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上,切实做到速度和规模与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改变因条块分割而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情况;继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示范性高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着力增强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和培训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办学质量。

吸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提倡与各种类型、各种学历层次的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指导中外合作举办职业教育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国外优秀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信息咨询,开拓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都以终身教育理念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全民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在教育层次上,实行层级递进的办学模式,以满足不同教育层次的需求;在办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办职业教育的局面。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这些经验和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第2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气技术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陕西省和咸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关内容和我们深入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开发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及论证情况报告如下:

一、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1.专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背景。电力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力的应用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电气技术应用的广泛与否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目前国际国内水平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社会对电气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企事业部门急需电气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工业电气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本专业正是培养这种既有实践技能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社会需求预测分析。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在我国振兴之路上,最重要的选择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我国现有8000万产业工人,其中高级技工仅占3.5%,技师与高级技师不到1.4%,而世界发达国家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的比例达到30%到40%。蓝领层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技术工人。企业对蓝领层的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而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技术岗位中占25%,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明显增加。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蓝领和灰领的具体工作。这为中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大的机会。

从近期职场行情看,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级技能型工人需求量大,生产岗位需求数量排在第二位,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两个领域都呈现出需求人才趋于年轻化,对复合型、应用型、经验型、高技能操作型和维修型人才需求旺盛,需求集中等具体特征。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要求有精度、动力、快速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电气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更大。

2.本省、长三角经济带需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近几年,长三角经济带高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区和制造业基地,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自动控制产品更是占主导地位。目前,我省高等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此,各中等职业技术学院,为满足企业对电气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电气技术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长三角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电气技术应用性人才。

第3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需求;职业教育改革

我们生存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全球化趋势增强,新技术蓬勃发展,服务产业迅速增长,它面临着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飞跃――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世界各国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因此,能否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从05年担任我院服务分院校区的实习管理教师组长,负责2002级实习生的全面管理工作、自谋实习单位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及实习管理教师的工作安排。由于工作特点,有机会近距离地通过实习生面试安排、实习生实习管理、实习教师反馈、企业用人需求等工作环节对市场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且通过市场反馈也发现了目前我校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就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和我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一些观点与大家探讨。

一、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全称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顾名思义,职业技术教育中,技术非常重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目前,职业技能学校良莠不齐,资金和师资人才的缺乏成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一方面,多数学校由于投入少、经费不足、设备老化等原因,造成培训规模小、层次低,导致技术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和优良的设备,是无法培养出手艺娴熟、具备新技术新知识的新一代技术人才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师资的整体知识与技能结构相对于职业技能市场消费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发展成熟,市场上需要的是“精品”学生――有文化、有修养、有技术、能创新的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有新的定位。“大学生易找,好技工难求”是目前市场需求的真实写照。一边是上百万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发愁,一边是许多企业因找不到高级技工而发愁。技工毕业后就业容易,又可以拿到不菲的工资,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学呢?有关人士指出,全国人才市场出现的这种“技工荒”是直接对多年来持续不变的职业教育和就业观念提出的挑战。

2004年4月,社会劳动保障部对技能人才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

(1)目前企业最急需人才的前十个岗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中层管理、高层管理、一般技工、工程技术、科研、新产品开发。

(2)目前企业最急需的前十类专业人才依次是:营销、机电、计算机、工商管理、经济、会计、自动化、法律、国际经贸、电子通讯。

劳动保障课题组的有关专家分析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二是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足。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三是没有形成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为此,专家建议,当前要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大企业培训力度,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有效地化解“技工荒”。

三、我院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首先对我院情况作一个简要介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是全国第一家自下而上、自愿组合的跨行业股份制职业教育院校。学院于2002年1月由三所国家级重点学校即北京市最早改建为高级技工学校的原北京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北京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北京市服务管理高级技工学校联合组建而成,办学历史悠久。组建后的学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实力有了新的飞跃。是一所培养中、高级技工的摇篮。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大多数专业符合市场需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态势。目前,我们服务分院已与很多中高档宾馆、饭店、洗衣公司、商厦、超市、照相馆、图片社、美容美发厅、俱乐部及一些大部委建立了长期和牢固的合作关系,中、高级技工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但有些专业设置和学生的实际技能与市场需求尚有差距,出现了有些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现以我院2004年02级部分专业的实习生就业率为例,说明如下(统计数据截止到2004年11月):

如表所示,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专业(烹饪、公关礼仪、服装设计与养护、美容美发)出现了“热销”局面,这些专业的学生很早就被抢订一空,目前仍有大量单位不断问津,大有“你有多少,我要多少”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涌向健身场所和娱乐场所,通过健身和娱乐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强身健体,给自己充电,以更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各种挑战。于是大量的健身场所和娱乐场所应运而生,人才市场便急需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正因为如此,休闲体育、摄影、电子商务这三个就业率在76%--87.5%的专业,已呈现出“朝阳专业”的良好发展势头。而通过多次推荐就业率仍低于60%的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显得有些门庭冷落。为何会出现这种“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呢,提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有差异,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2)根据企业、实习管理教师及专业教师反映,目前我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有差距,有的专业知识过于陈旧,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

(3)有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无法达到企业要求。如在很多用人单位面试过程中,由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无法满足饭店前台、文秘等工作要求,因而失去了很多上岗机会。

(4)有的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打字速度太慢。如在崇文分局等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面试过程中,要求电子商务、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每分钟打字在80~100字之间,符合条件的学生被录用了。而有的学生每分钟只能打20~30个字,这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白白地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5)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和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6)缺乏就业指导。学生的面试经验不足,缺乏应试技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知如何应对面试场合。有的学生礼貌、礼仪欠佳。

(7)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缺乏自由择业、多渠道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四、对我院职业教育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1)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向

我院部分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存在适应性不强,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等问题。为了适应市场多样性、多变性的要求,专业及课程设置均需要根据市场需要作相应调整。

(2)突出办学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按市场需求办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如烹饪、公关礼仪、服装设计与养护等专业应作为我院的品牌专业加以重点支持和发展,并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对于休闲体育、电子商务等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以促进这些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于那些就业率低的专业要加以适度调整。

(3)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角色在其特征、职能等方面必然会发生种种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的权威地位被逐渐打破。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基本角色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树立起新的角色形象。并不是教师失去“主宰”地位而使其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

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还要有良好心理素质等等。

(5)加强英语和计算机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对英语和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目前我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及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还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在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均需要加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实操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

(6)加强校企结合,扩大就业渠道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密切关注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加强校企结合。在不断选择和开辟新市场的同时,稳定和保持原有的市场,而且要鼓励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7)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在学生实习就业之前进行专项就业指导,使学生掌握中职学生成功求职的七大要素,使之更加顺利地择业和就业。这七大要素是:

①正确认识社会,了解人才市场需求。

②转变就业观,树立自主择业、多渠道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③做好心理调适,客观评价自己。

④努力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⑤积极、主动地运用求职途径。

⑥精心制作自荐书。

⑦掌握面试技巧。注重文明礼貌、恰当运用语言工具、把握问题的技巧。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抽样调查目前企业最急需的十个岗位中,不难发现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如何促进我院职业教育更加快速健康发展,协调好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如何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使我们的办学更具特色,在职教行业中更具影响力;如何使我们的教学产品―“学生”成为精品,更受市场的欢迎,是我们每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课题,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因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与我们每个人的生计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息息相关,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院的职业教育必将会得到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 。 教育技术理论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

第4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85-02

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工程,不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办学模式等内容,还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内部的管理等,所以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目标,增强教学的质量,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模式。

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目标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要求人才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当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坚持培养出能够适应专业岗位的技术型人才,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朝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等文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在建设中,需要秉持“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着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加强教育体制的创新,突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此同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应当以实现学校的改革和创新为根本目标,建设出一批具有较高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现代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使示范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充分发挥出引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带动其他的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和发展,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质量。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内容

(一)立项申报具体内容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是具有较高社会评价,办学成绩非常突出,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并且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和建设中起着示范作用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通常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之前,必须要深入地了解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扩大示范校相关宣传,使全体教职工都能够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意义,建立相应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示范校建设的各项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成立示范校申报的领导小组,详细规划出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再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书》填写完整,确认示范校建设的具体方案,最后提出申报、立项。中等职业学校在立项时,需要根据上级的要求深化学校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专家论证会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然后将制定好的学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呈交给上级相关部门,待批复后再开始实施各项项目。

(二)完成建设的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在立项申报完成后,需要依照预先规划好的实施方案和建设计划进行具体的项目工作实施,从而保证能够顺利地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任务。

(三)进行具体的验收

在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所有的建设项目后,各部门应当按照制定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进行检查并加以完善,再将项目建设的总结报告呈报给上级的有关部门,再由相关上级部门进行具体的验收。

三、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制

(一)明确示范校建设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示范校建设的意义,不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制,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技能实训的效果。例如:陕西省从开始进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工作以后,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并结合了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顺利地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立项建设工作,通过明确示范校建设的意义,使陕西省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的质量以及办学的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创新示范校建设机制

中等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和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校企办学研究,创新示范校建设机制,不断推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同时可以丰富学校项目建设经验交流的渠道,通过组织专家对学校建设项目进行探讨、聘请相关专家开展相关培训、实施示范校相关立项课题的研究等活动,增强全体教职工对示范校建设的认识,促使中等职业院校管理机制能够不断完善,从而保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例如:陕西省各中等职业院校在示范校建设中不断增强了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陕西省还聘请了大量的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行业企业的代表等,积极开展学校各项目工作的标准制定、政策研究等活动,从而完善了陕西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制,保证示范校建设工作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大大提高了示范校建设的质量。

(三)加强示范校工作管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在建设中还需要不断加强示范校相关工作的管理,明确示范校建设领导队伍的职责,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制度,通过实行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加强对示范校建设过程的监管,严格按照制定的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的任务书开展各项工作,保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及时对示范校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控制示范校建设的成本,避免出现资源的浪费。

(四)借鉴其他院校建设经验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需要借鉴其他院校建设的经验,深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办学的质量,完善教学和评价的模式,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主要的建设发展目标,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发展,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岗位用人和现代化社会建设的要求,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和整合学校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

结语: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制,需要各示范校明确建设的意义,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创新示范校建设机制,明确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责,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借鉴其他院校建设的经验,深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办学的质量,完善教学和评价的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国成.基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实践与传播――以绍兴中专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4,(02).

[2]徐桂庭.锐意进取谋跨越破茧成蝶展翅飞――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纪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

[3]王平,王洪义,沈军生,葛中新.理清建设思路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J].卫生职业教育,2014,(08).

Analyses the N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Mechanism

YANG Xu,ZHANG Fu-kuan

(Shaanxi Construction Technician institute,XiAn,Shaanxi 710000,China)

第5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社会认可度;体制改革;社会发展;就业指导

2000年以来的,国家和我省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文件,表明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为高职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同时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福建省高职院校共有54所,在校生达27.87万人,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具有一定规模,为各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形势喜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4年5月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75.5%。尽管高职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高职学生就业有市场,不是所有的高职学生就业都有市场,部分学生仍然就业困难,很多企业却忍受着技工荒,其中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教育蓝皮书》同时指出,高职招生规模下降。2012年,高职(专科)院校招生255.0万人,比上年减少2.9万人(1.1%)。此外,高职在校生数、招生数全部开始下滑。从不同省份来看,2009~2011年,全国有15个省市高职招生数保持了增长,另外16个省市全部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在16个出现高职招生人数下降的省市中,有9个省市下降幅度在6%以内,其中包括福建(-0.61%)。《教育蓝皮书》还指出,高职专业重置率较高,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等重置率在60%~80%。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而福建省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开始下滑,同时,部分高职专业重置率过高,学生所学非所需、学校所办非所要。

一、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

(一)企业需求旺盛,高职招生却下滑

企业需求旺盛的同时,福建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开始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二等学生” 。部分家长把高职作为年纪较轻的孩子的青春避难所。

而即便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各种学位的获得上有着无缝对接,但是一些用人单位,仍会看求职者的第一学历,是本科还是专科,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有些人,因为第一学历不甚理想,即便后来的学历光鲜亮丽,也往往会遭遇到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依旧存在的歧视与偏见对高职的招生带来很大影响。有些学生宁可选择复读,也不愿去上职业院校。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即便其能更好地找到技工类的工作,但社会认可度仍然较低。

(二)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

福建省目前处在工业化后期,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将会是改革发展的重点,而且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结构会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方向调整,对具有从事服务业所具有的服务意识,同时又具有相当水平的高技术及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必将增加。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言所说,不少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差。许多企业又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中长期来看,就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矛盾。

根据福建统计局相关数据,目前福建省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这些现代服务业需要具有从事服务业所具有的服务意识及创新意识,同时又具有相当水平的高技术及高技能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无法满足新兴行业需求。

(三)学生期望不当与就业单位

选择存在偏差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不当,包括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就业单位发展预期等期望不当。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应该坐办公室,最好钱多事少离家近,在一线工作即辛苦又没出息。而用人单位认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缺乏,很多企业反映现在大多数毕业生为独生子女,忠诚度不够,频繁跳槽,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职业能力不足。学生的期望过高与企业选择产生偏差。

因此,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如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职教育从办学规模到办学质量的突破,是深化福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深化福建高职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应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从思想上扭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

我省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或多所中专合并升格而成,校园建设不符合学生对高校的期望,管理制度多沿袭中职管理模式,学生和家长认为有些高职院校不像高校学府,还是和原来的中专和技校差不多,就业也就是跟原来的技工差不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进入高职院校,以至于招生下滑。各级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和来自各方力量如相关行业、企业力量,不仅在政策上也要在资金方面加大对高职学院的支持,让高职院校营造符合高等学院的校园环境及氛围,媒体也应积极宣传和推介高职教育。

高职学院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跟上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考察意识提升,不仅注重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应引导大学生在专注于学业和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注重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兴趣爱好等“软实力”的培养,让“软条件”不再成为就业“门槛”,同时提高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

(二)应多方协同推进深入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改革

教育部门协同经济发展统计部门、劳动就业部门、高职院校等相关部门进行资源及数据共享,建立相关的数据平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预测,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制定招生计划,协调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并行。

相关评估部门应深入完善就业评估反馈机制,可从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角度考虑增设一些指标,将初次就业与一定期限内的就业情况进行组合评价。目前对高职院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初次就业率。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在这个指挥棒的调整下,利益所驱,初次就业率就会成为一个虚假的就业数据。

专业设置也跟着就业率走,必然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当下就业率极高的专业,在十年前也许并不紧俏,可能甚至是当时的冷门专业,风水轮流转,现如今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几年后也有可能会形势急转直下。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相关专业停招的结果就是过了几年变成稀缺热门专业,而如今的热门专业可能毕业之时就业困难。

(三)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校企深层次合作,继续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福建省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用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实行就业式实习,并联合企业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如我院与永辉在院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从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探索与永辉集团共同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效果。

但目前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性不明确。企业与高职院校双方理念及利益出发点不同,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由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职院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情况,双方缺乏理念的认同和文化的渗透。相关政府部门应在政策等多方面鼓励支持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条件。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入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协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还可参与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深层次合作。

2.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

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自身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打造优势专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防止过分强调实践技能,忽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这样在短期可能有明显的效果,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不利,无法培养出将拥有发展潜力和再学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为缓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可从选修课板块进行拓展和优化重组,变单纯专业对口改为广对口,一专多能,加大专业的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在交叉专业就业方面创造条件。

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以师为本,因为教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也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毕业后接受社会检验产生很大影响。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就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形成高职教师评价机制,有效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作为高职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勤于思考,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有较高文化水平和高技能的智能应用型人才。

(四)就业相关主管部门应整合职业指导力量,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

第6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17-02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产业转型期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是必经之路。万钢同志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且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层面上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新兴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人才的短缺直接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为适应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必须在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结构体系进行调整。

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新兴产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提升。新兴产业的不断兴盛和发展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势头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对其所需人才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技术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例,一般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企业主要需要员工对产品进行初加工,因为这一阶段是农业向工业化转变的初级阶段;人均GDP在1000美元~2000美元时,企业主要需要员工对产品进行中级加工,因为这一阶段已经摆脱农业化,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而人均GDP大于3000美元时,企业将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人才,这一阶段主要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阶段,工业化即将正式成型。依据这样的发展惯例,低收入工作岗位要求的是初级人才,但随着我国新兴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也不断提高,其岗位要求的将是具备较高技能水平的高级人才。因此,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会促使技能型人才结构的高移,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整个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结构尚处于摸索与调整阶段。国家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决策为我国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可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摆脱原有的单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状况,使之回归到为产业服务的正确道路上来。作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生力军,职业院校应以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其人才高地的优势为新兴产业提供高端人才服务。但是,传统职业教育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设的培训课程已经难以跟上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传统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的技术型人才。

2.新兴产业发展促使职业教育进行调整。我国职业教育往往隶属于教育体系管理,这就使得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不能够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衔接,导致职业院校不能及时了解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新兴产业都是一些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和改革,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3.新兴产业的转移促进职业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某些产业发生转移,如东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工业,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将逐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的转移导致部分产业转出的工人失业,而产业转入的岗位又缺乏合格的技术型工人。劳动者选择的就业岗位必须与自身的能力相匹配,产业转移导致大量劳动者产生岗位培训的需求,这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职业教育可以结合区域发展和产业特点,制订相关的培训方案,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伴随着新兴产业在我国各个地区的不断发展和转移,我国职业教育将会有自西向东的承续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层次较低,缺乏高层次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我国职业教育仍停留在高职(专科)层次,这就使得人才培养水平偏低。学历水平偏低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报考人数偏少,且报考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加大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使得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新技术人才。其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数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转型而来的,专业设置上有较明显的学科教育的影子,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的层次难以提高。

2.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兴产业的转移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是按照省级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其定位是为区域经济服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人才跨区域转移成为普遍现象。如我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而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该地的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选择面广,有时并不愿意从事这些新兴产业的一线工作,这就使得该地区的新兴产业急需外省的人力资源。但是,区域化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使得这些跨区域的人力资源转移存在制度和信息沟通上的困难。

3.职业教育机构的主动性不够。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但改革必然会带来风险。我国职业教育的龙头院校基本上都是公立院校,并不愿意承担职业教育“颠覆性”改革的风险,只希望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教育进行简单地改革。但是,这种“皮毛式”的改革,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本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职业教育要想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融入新兴产业发展,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4.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上,其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缺乏较好的生源。最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录取率平均在40%以上,也就是说,高考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几乎都被普通高校录取了,剩下的学生可能成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处于中下水平。其次,学生掌握的技能较为单一。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一般都是中低级人才,掌握的只是单一的技能,不能均衡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最后,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以及职业教育本身教学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这就使得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我产生负面认知,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1.职业教育应该积极开展对新兴产业的研究。“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区域也会产生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主动根据当地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已有的产业结构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调研,研判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未雨绸缪,做好自身定位,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规划,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2.促进职业教育的层次上移,改革评价认证体系。首先,各地区应根据当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已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适当改造,将其改造成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这样既能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也能实现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有效区分。同时,对于目前办得较好的职业院校,也可以将其改造成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我国新兴产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次,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都处于高考招生的末端,所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够高,要将职业教育在高考招生中单列出来,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最后,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中,不能简单套用师生比、学术研究等指标,而应将更多的适应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关联度大的因素,如学生毕业就业质量、用人企业评价等纳入整个评价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真正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

3.建立区域化的新兴产业与职业教育互助体系。(1)建立人力资源需求的跨区域联动机制。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而这些地区就业面较广,该地区人才就业机会较多,但对一些新兴产业的一线岗位的就业意愿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在人才的选拔录用上跳出现有的省级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将人才需求省份与人才供给省份进行有效合理地对接,使东部地区可以使用中部地区的丰富人力资源,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处于长三角经济合作区的安徽具有人力资源优势,而江浙沪地区作为新兴产业发达地区,有很多产业,特别是服务类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这样就可以将安徽的人力资源有效地向江浙沪地区的新兴产业输送,江浙沪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可以对这些地区的职业院校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2)加强专业建设与企业动态信息联动的专业群监控机制。第一,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定位要紧紧围绕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同时也要围绕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诉求,以核心专业为中心,拓宽新专业,逐步形成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群,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该专业的相关技能。新兴产业发展呈现的是集团化的趋势,完善的专业群建设能够集约有效的办学资源来促进新兴产业与教学的衔接。第二,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变化监控机制。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整个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职业院校要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跟踪,有效提升办学的适应性,促使职业教育进入良好的动态发展状态。第三,根据监控结果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自我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添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便与产业调整保持动态适应,实现对专业群的动态管理。

4.鼓励新兴产业及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前,国家已将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的方案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但在具体实施中,行业企业仍然缺乏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热情。要想真正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热情,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政府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第二,政府要建立战略性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发展协调制度,促进校企之间就相关技术人才培养的路线、方法及内容展开互动磋商。第三,政府要制定支持职业院校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金建立与运作的政策指针,为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金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打开政策通道。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正陷入高负债的运营窘境,地方财政缺乏投向新兴产业相关职业教育的必要资金。通过建立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金,有助于职业院校利用市场机制将社会闲散资金引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事业建设中。政府应当强化对新兴产业人才教育基金的快速审批制度建设,鼓励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人等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的人才教育领域。第四,政府要消除“办学歧视”,如当前税务系统对民营职业院校与国有职业院校实施差别化税收政策,对国有职业院校的培训及进修班收入免征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而对于民办职业院校的该项收入则征缴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这对我国数量庞大的民办职业院校显然有失公允。

第7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供需关系;课程改革;理念革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19―03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怎样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市场供需有机结合起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方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具有盲目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同时也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分子,与市场经济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各产业领域的行业分工和规模调整,增进了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型职业,一些新兴的专业人才将出现或短缺。由此,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不断在各行业企业、各地区之间流动,有更多的劳动者不断换岗转岗,这需要劳动者自身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更需要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正是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场所,多样化和多变性的市场经济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不容乐观

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我国著名学者姜大源曾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近些年,我国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方、各部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从课程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不容乐观,如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更新滞后、课程模式仍偏重学科本位、课程设置缺少社会各方参与和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等。新时期,在供需关系的要求下,为培养大批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类型与市场需求不契合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进一步促使劳动力的跨行业流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职业学校原有的专业设置与社会所需就业岗位之间形成了结构错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等落后于职业世界中工作岗位变化发展的需要,以至于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行业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对课程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培养具备多种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理念更新不力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以及重视学历的社会环境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课程设置理念方面,多数的高等职业学校中都存在普遍的问题:一是理论教学依然主宰课堂。经过界内研究者多年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探索与改革,人们虽然已经普遍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但课程设置理念的根本转变,依然凝滞逡巡、更新不力,理论课依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与重点。二是认为理论知识稳定性强、可变性小,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够更科学、更顺利,因此理论课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依然占有核心地位。在这样的观念和学科知识体系下,高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根本摆脱不了对理论的依附,实践课成为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理论掌握和实践能力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导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课程理念盛行,始终没有完成向“能力本位”、“职业本位”的根本转向。

(三)人才培养不具特色、同质化严重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近几年纵然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我国相关人事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不健全,致使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许多普通高校开始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造成普通高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同质化,进而加剧高等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等困境。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不彻底、课程目标定位仍不准确,没有结合自身优势,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进行更新,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从而使得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四)校企合作不深入

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发展的形式多样、应用范围广泛,但大部分都只停留在一种浅层面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和课程设置之前很少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缺乏对行业企业需求的调研与了解,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滞后性、跟风性;二是在学生实训实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面对一个问题束手无策的态势,课堂所学和实际所用完全脱轨,企业接手的只是一个只掌握过时理论、没有实践技能的学生,而非一名稍加适应便可独立顶岗的优秀员工,如此影响企业利益,大大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三是在校企合作中,多是顶岗实习、推荐就业、短期的订单培养等形式,缺少一个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供需关系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理念革新与未来走向

(一)与市场经济接轨,协调教育与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

课程设置以专业设置为依托,因此,课程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为此,高职院校在调整和设置课程时,在充分吸取课程专家的宝贵意见基础上,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注重协调行业企业需求与教育之间的供需关系,竭尽全力与市场经济需求接轨,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不仅应该紧跟市场经济的供求,更应注重市场供求的平衡,最终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课程。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离不开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与提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对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市场经济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考虑企业战略规划与调整、职业岗位变动及要求等来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特点来调整具体教学安排,建立起适应校企两者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为合作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另一方面还要成立负责合作事务的专管部门,指导学生实习、协调校企合作相关事宜等。就政府而言,在政策上应给予校企合作参与方更多的优惠,也要基于其更多的法律保障。深化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企业、学生、政府等各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共同为之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多赢的必然选择。

(三)强化实践技能,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现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都具有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学习,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热情。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策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惟其如此,才能达到较好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

建设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并形成特色,是体现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树立形象强有力的手段。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自身办学优势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拓宽专业口径,确立专业优势,在此基础上,打造适合专业发展、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并努力推进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而提高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创造性的人才。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重视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毕业生的社会影响度和就业竞争力。

(五)提高职业教育外向度

在职业教育社会学中外向度的概念是指,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对外开放程度。在我国,提高职业教育的外向度,尤其是提高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向度,对提高职业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适应能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企业需求的衔接,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经验,培养出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供需关系的要求下,高职院校不能闭门造车,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必须时刻注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职业的新变化,要善于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调整自身专业和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新度。另外,高职院校还要面向世界、走出国门,以相互联系、发展和开放的理念为依据,利用多种方式、渠道和机会与国外的职业学校、企业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并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开放型职业人才。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时刻关注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要防止职业教育理论脱离实际,要面向市场、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要做大量纷繁复杂的具体工作,为此要充分调动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企业和职业学校等各方的积极性,有效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杨,等.谈以就业为取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黑龙江史志,2010(21).

第8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 循环效应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循环效应: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课程改革的推行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并反过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二者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前提是教师要积极理解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我结合我校实际揭示这种循环效应的一个方面: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课程参与可以跟课程改革的要求形成互动,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树立起“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的理念。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社会发展新的需要,我认为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突出学校特色,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不寻常的时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政府正着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对中等职教生有着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原有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力量、教育模式等相对滞后,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再者,各大专院校连续几年扩招,高职教育的发展等都影响着中职学校的生源。我校原有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相对过时,没有特色,招生连续几年大幅度滑坡,学校的生存一度出现危机。因此,要适应社会需求,对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加强重点专业的建设。这几年,我校进行了一些改革,发挥了优势,在原有气象、通信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计算机通信、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与应用、气象防雷、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充分发挥了部门优势,把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突出学校特色,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2.适应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中等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即走入社会,要在社会中很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迅速地胜任自身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体现其职业性。我校对于重点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都作了重大修正、改革。一是开设了专业综合化课程;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了学生的实习、实验时间;三是开设了专门的技能培训课,进行了岗前实训,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取得一个或多个工种的上岗证,使得学生走出校门时都有一技之长。

3.结合国家教育现状,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流。

中职生除了直接走社会外,现在还可以继续到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对于部分有继续学习深造愿望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分流,给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我校在学生学习的后半段,根据学生的愿望,对学生进行分流,把愿意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集中起来,执行一套专门的教学计划,重点打好他们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因而无法回避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积极影响,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积极回应改革所带来的挑战,而创造出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1.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动力。

课程改革必然会产生某种新意,这种新意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教学模式,给教师的专业活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教师产生了渴望了解新知识的强烈动机,这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心理基础。同时,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与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及新的教学方式,体现出课程与教学的“范式转换”,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还是外部“范式转换”所提出的新的要求,都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我校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所设专业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几个新专业,如电子声像设备、办公自动化、气象与防雷等;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新开设了《电子通讯系统》、《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电子CAD》等课程;优化了专业课程,增设了综合化课程,等等。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学校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很多教师面临挑战,能克服困难,给自身加压,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如:进一步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注意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动向,对自身的专业进行拓展、求新、求精,从而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均得到很大提高。

2.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课程改革以前,教师已经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教学哲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它们在既有的课程与教学的运作中卓有成效。但是,课程改革要以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的需要,重新设计、规划并进行自己的专业发展,重建自己的教学哲学、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技能,从而适应新的课程与教学。

三、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

“课程发民即教师发展”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体现。课程发展必然带来教师的发展,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和专业提高,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界定自身角色。

我校本次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参与决策”和“民主分享”的课程开发理念,使新课程在价值观、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不同于原有的课程。因此,教师原有的认识论、教学观和课程观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这样才能真正推行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进行界定。

2.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概念重建”。

对于教学,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度传递;而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事实上,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让人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现、建构起来的。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会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但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永久的,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发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的传授,而应是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的过程。

第9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范文

关键词:改革和发展 职业教育 建议

一、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导,观念更是发展的前瞻性构思。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树立人才观念和挑战意识,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1、树立人才观念

社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变革,而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因此,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再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从此不难看出,人才观念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意识,要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就应该树立起人才概念,以“人”为培养的对象,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性的对社会所需人才进行技能培养。

以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从传统的“传到授业解惑”向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转变。教育的对象、时间、空间也都有了变化,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进行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必有的核心内涵。

2、增强挑战意识

随着我过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的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应当进行改革。然在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样化的,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就需要拥有挑战意识。

首先,职业教育的改革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进对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改革,在改革中,办出特色,改出效果。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应树立起行业观念,职业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技术能力的获得教育,更多的促进学员的就业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的行业技术能力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是一个重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在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中,应把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作为重点的改革内容。

其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突出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培养。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迅猛的,知识的更新也是与日俱增的。学生在学校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后,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因此,继续学习成了增强竞争的有效途径。

二、改革和发展的途径探索

职业教育要为社会服务,首先就应做到和社会的同步。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以新的途径进行,另辟蹊径。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缺陷,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毕业后的学生,都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大多源于教育中过多注重学历化教育的弊病。

而职业教育,正是面临这一问题而进行问题解决的有效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中,我们不能固守于传统的模式,而因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进行战略的调整。特别是发展飞正规的职业教育。

从我国许多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来看,在人力资源系统中,完成主要工作任务的,并不是靠高学历的个别人才,而是靠拥有技术的普通工人。而这些工人大多为初中或高中毕业学生,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培训,方能进行操作。

因此,如果我们简单地依靠传统的正规教育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员,似乎有些不太现实,而通过非正规的职业教育则效果回更加明显。

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可以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共赢。以学校作为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为企业输送需要的技术人员;相反,学校应以企业作为服务对象,教学的场所不一定固定在学校,可以将培训转移到企业等做法都能极大的缩短培训的周期和成本的投入。其实这就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一下方式值得我们去思考:

(1)承包制:承包制办学最大的好处就是激活办学的积极性。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中,由于办学的资金不足、管理观念匮乏的缘故,往往禁锢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承包制办学,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办学方法的多元化、灵活性将实现教育的新发展。

(2)合作制:按比例分取收益,共同承担风险的股份合作制办学模式对于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新的途径。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个人还是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都会想方设法地对“投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发展探索,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隐形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