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2年初,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工作目标。根据要求,国家生态市创建的基本条件之一为“全市80%的县(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区)建设指标并获命名”,而国家生态县的基本条件之一为“全县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国家级生态乡镇基本条件之一则为“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这无疑是一个苛刻的目标,也是一场与时间较量的赛跑,惠州已经快马加鞭,奔着目标快速前进。
“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垃圾难题迎刃而解
惠州市仲恺区陈江垃圾中转站,2013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中转站内干净整洁,3套现代化压缩设备一字排开,十几台先进的垃圾运输车井然有序停放着,中转站内部不单看不到一点垃圾遗漏,更闻不到任何异味。
“陈江垃圾中转站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垃圾压缩转运技术。”陈江垃圾中转站负责人介绍,这些压缩系统均采用大推力水平压缩技术,单机额定每天最大处理量为100吨,每30分钟可压缩约15吨垃圾,系统还运用了负压式生物除臭技术和锰钢密封箱密封式转运方式,能够完全杜绝臭味逃逸,也保证垃圾运输过程不会出现跑、冒、滴、漏等二次污染现象发生,这也为中转站赢得了零投诉的成绩。在惠阳区,所有的垃圾中转站也都用上了这种先进的压缩系统,从各个村落中运来的垃圾,经过压缩之后体积可以减少大约32%,减量效果十分明显。
紧致密闭的垃圾箱、新潮漂亮的垃圾屋,这些在农村中曾经只是凤毛麟角的设施,如今在惠州大大小小的农村中已经随处可见。这些封闭式的垃圾收集设施,可以防止风吹雨淋导致垃圾污染扩散,也能够有效防止臭味四散,还可以改善村容。
据了解,自开展生态创建以来,惠州市全面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大力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目前共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座、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84座、农村垃圾收集点1.2万个,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一县一场”、转运“一镇一站”、收集“一村一点”,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为改变农村垃圾长期无人管、无人扫的现状,惠州还逐步加强农村环卫保洁员配备,建立了《村民环卫公约》、《环卫作业标准》和《环卫评比奖惩办法》等一系列清洁乡村管理制度。在仲恺区的社溪村,这个仅有1500人的村落就配备了10名保洁员,村里还配备了一台垃圾运输车,村中产生的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而在惠阳区平潭镇,镇里的环卫所有保洁员90名,环卫车6台,足以保证各村垃圾得到及时清运。
对于各村的卫生情况,镇区相关单位每月还会组织检查评比,并进行排名。排名靠后的村,村书记必须作出检讨。当然,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保障,但营造美好环境实际上是每个人心中的共同愿望,所以对于生态创建这项造福于民的工作,许多村民纷纷表示:“环境搞好了,我们住着也舒服,这样的好事我们肯定支持。”
因地制宜、强力推进,污水变清流
在惠阳区平潭镇阳光村胜利村民小组,虽然雨下个不停,但整个村民小组整洁依然,村庄绿树成荫,村道边的沟渠中流淌的也是清亮的雨水,类似“垃圾分一分,美丽加十分”的宣传语和乡规民约图画在村庄中围墙上随处可见。
当地环保局介绍,胜利村全村小组52户农户已实现污水处理雨污分流,村中建有两个无动力厌氧处理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每日可处理污水达300吨,且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村中废旧猪圈舍也完成拆危拆乱,实现人畜分居,新建的猪舍建有沼气池,对猪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更令人惊叹的是,村中家家户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实现生态能源普及率达100%。
仲恺区陈江街道社溪村,进村的水泥大道两旁绿树摇曳,大片的玉米地长势喜人。村中临水的休闲平台和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显得别致精美,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村中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边上的美人蕉正开着艳丽的花朵,造就了一方美丽的景点,这里还是村中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村中的生活污水通过集水干渠引到处理设施来,通过细格栅、集水池、厌氧池、垂直流人工湿地等设施的处理之后,清澈的水流排入村中一口大鱼塘再进行氧化处理。据悉,该项目每年可削减COD4.5吨、氨氮0.21吨,大大减轻了水污染负荷,保护了当地生产生活环境。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惠州市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共建成镇级以上污水处理厂72座,污水处理能力144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12%。另一方面,按照因地制宜、实用为先的原则,建设简便易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广人工湿地、净化沼气池等污水处理技术,全市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93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
为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惠州市环保局还编制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技术指引》,为各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多管齐下、奖惩结合,掀起生态创建大
“生态创建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今已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个重头戏。”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当地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有这样的共识。
对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惠州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也成立相应机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听取生态市创建工作汇报,多次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大会、推进会、现场会等工作会议,大力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
为保障生态创建工作的持续有序开展,惠州还专门编制实施了《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确立了建设“低碳惠州、美丽惠州、宜居惠州、人文惠州、和谐惠州”的总体思路,为全市创建工作提供了指引。同时,积极推进县、镇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全市7个县(区)已全部完成生态县(区)建设规划编制,列入生态镇创建计划的52个镇(办)也完成了镇级环保规划编制,基本建立起覆盖市、县、镇三级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资金投入则是生态创建的重要保障。为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惠州市对创建成各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单位给予5~40万元不等的奖励;对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地区按300万元/万吨标准进行奖励;实施《惠州市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补助办法》,按照每削减1吨化学需氧量给予800~1800元不等的补助;对新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中转站、新购置环卫压缩式专用运输车等也给予20~100万元不同程度的奖励,对农村的环卫保洁员给予500~600元不等的补助。
各县(区)也相应建立生态创建配套奖励制度,惠阳区财政对新购置压缩式环卫运输车每辆奖补5万元,对每个自然村给予补贴也由每月15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保洁员聘请按照市、区补贴与镇、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此外,制定了垃圾转运及处理投入的财政分担方案,按区负担40%、镇负担60%的标准向运营商支付垃圾转运费,区、镇两级各负担50%的标准向运营商支付垃圾处理费。惠阳区有关领导更是提出,“今年新增财政主要用于生态创建!”值得一提的是,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惠州多采用BOT模式,解决了财政短缺的现实难题。当地一名镇长就提到:“我们花几千万干了几个亿的事情。”
近年来,为了重拾“绿水青山”的骄傲,肇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一步一脚印的前进中,肇庆不断坚定绿色的发展原则,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绿富同兴”。
强力执法
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环境
为了让环境不断改善,我市从每一个维度进行自我建设。一系列数字可见我市的努力:近年来,全市共完成环保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顿3092个,淘汰关闭1222个;完成10蒸吨及以下高污染燃烧锅炉淘汰或改燃清洁能源424台;清洁生产企业增加26.1%,更新节能环保设备企业增加60%,完成落后电机系统淘汰改造企业增加80%;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5.6万辆。
在环保执法方面,我市保持高压,深入开展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成立全省第二支市级“环保警察”队伍,高压的状态不松,力度不减,倒逼守法。20XX—2017年,全市环境执法共出动5.5万余人次,检查企业2.1万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989宗,行政处罚案件709宗,罚没金额4241.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案件26宗,涉刑事案件7宗。
近年来,我市在环境整治以及环保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譬如河涌整治方面,我市制定河涌综合整治项目清单,在全市全面实施“河长制”“涌长制”,推动“一河一策”治理,确保河涌治理对策措施的科学性。70亿元水污染防治项目成功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库,获得首期555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重点推进西围涌、贝水涌等7条污染河涌以及羚山涌、石咀涌2条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鼎湖区融资5.23亿元解决新窦涌等城市内河涌整治资金问题。如今,羚山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固体废弃物方面,我市坚持规划引领,结合我市固体废物分布、产生情况,尤其生活垃圾产生情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市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为30.20%,78%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如今,全市拥有5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5家严控废物经营单位,5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企业。
我市计划于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62座,分别位于高要区、四会市、封开县、德庆县、广宁县及怀集县等6个地区,污水配套管网692.11千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434个,总投资为46.84亿元。
到今年4月底为止,我市已投入资金约18.2亿元,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7座,日处理能力达到75.95万吨,配套管网508.091公里,日处理能力达到75.95万吨。2017年全市总处理水量15157.36万吨,COD削减量14709.85吨,氨氮削减量1818吨。
落实制度
坚定绿色发展原则
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深植肇庆人的心中,市委、市政府一再重申坚持“三个绝不”,绝不以透支资源来换取一时的效益,绝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繁荣,绝不以牺牲老百姓健康和子孙后代福祉来换取一时的政绩。
我市建设起严格的绿色组织体系保障,成立了以市长担任主任的高规格环境保护委员会,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科学谋划经济与环保同步发展,充分发挥环保综合决策作用,各级、各部门落实本职工作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政协支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去年年底,我市经历了“中央环保督察”的大检阅,今年我市再迎来了省环保督查以及我市自身的“百日环保督查”,严格环保执法,倒逼企业和地方进行“环保大补课”,压实地方责任,推进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环境网格化监管,筑牢环境质量基础防线。此外,《肇庆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将实施,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门要从严、从实、从速落实河长制度,严格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一是农村无害化厕所覆盖率大幅提升。大力推进集镇区、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改造提升,计划全面消除农村半截子旱厕。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及建设,推广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模式,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全力推进厕所革命。截至目前,全镇共改造建设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65座,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7111座。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实现规范化治理。采取组收集、村转运、集中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在5个行政村分别建设中型生活垃圾焚烧炉5座,购置垃圾收集清运车17 辆、垃圾收集箱20只,实现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镇54个村(社区)均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垃圾收费制度,全镇共落实保洁员164人,实现保洁员制度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规范。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马街镇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方式,计划推动东片区13个行政村污水管网建设。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开展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目前。计划投资3000万元的集镇污水处理厂和郭家村污水处理站计划春节后启动建设,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四是村庄规划不断健全。马街镇按照省市要求,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大力度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配套完善乡村公厕、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计划3月底全面完成54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了村庄规划100%覆盖。
五是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马街镇把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作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长期的重要任务来安排部署,积极推进村庄“三 清一改一提升”和“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发动村民打扫庭院卫生,定期清理村组周边环境卫生,进一步推进水域环境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及村民小组巡查员,设立各级河长 名,巡河员名,年内开展巡河次;进一步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
[关键词]生活污水 现状原因 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U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22-01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和农村建设政策的推行,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农村的基础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农村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农村缺乏排水通道和污水处理系统,大部分生活污水都随意排放,或流进村外河流、闲置的大坑,或排出室外后任意流入街内等待自然渗入地下,只有很少一部分得到人为的处理后被利用。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处理和改善,就给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不仅污染了河水和生活用水,还直接危害着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从而影响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所提到的现象,本人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我国农村生活环境污水处理的现状
农村污水产生的渠道是居民生活过程中的厨房污水、洗浴污水和粪便的冲洗水等等,其难于处理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部分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所造成的危害认识不到位;
2、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新城镇的建设投入的力量和资金有所增大,但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投入还有所欠缺,造成农村污水处理效率较低;
3、农村环境保护的人才缺乏,缺乏特定的负责环保的机构;
4、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改进和提高;
5、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与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6、因农村居住地不集中,再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参差不齐,给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二、对农村生活环境污水处理的策略和建议
1、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较差,是环境污染物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受益人。因此,唤起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至关重要。例如可以通过广播、报纸和宣传板报的形式将环保宣传落实到位,深入到每个家庭,让他们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关乎到他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农村环境建设就是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福利。
2、建立并完善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目前,农村的环境管理机构缺乏或者不够健全,如果想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并使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做到位,做到实处,除了树立并增强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之外,就是要建立并完善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例如在各个乡镇、农村建立环保所,全权负责所管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好的方面要做好宣传,树立良好的典型。除此之外,要制定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把一些故意制造环境污染的现象纳入到相应的法律法规中,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环境保护的意识真正植入人心。
3、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建设资金的投入
若想增强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建设,农村污水处理根本就不能做到位。因此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建设资金的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村、镇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在一些重要的街口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发放垃圾桶或建设垃圾池,在几个集中的街道安排一名环卫工人,及时对垃圾进行归类和运输,对一些污染性很强的垃圾要集中处理,严禁禁止人们将一些生活垃圾投放到河流中,污染河水,甚至污染了生活用水。还可以投入资金帮助人们群众挖置下水道,集中处理生活污水,预防二次污染。
4、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农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根据居民生活区的地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不能铺设污水管网的地方,可采用明沟再加盖板进行密封的形式,这样雨水可以利用漫流的方式进水排水;如果是大的沟渠,可在沟渠内安装收集管;如果居民生活区内有充足的空间可直接铺设污水管网,但一定要注意尽量减少埋没深度,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时,一定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一是对布局密集、规模较大的村庄,处理污水时,要采用集中处理的模式。把对农户产生的污水要集中收集在一个统一的处理设施内,然后进行统一处理。这样可以达到占地小、运行安全、成本小、出水水质好的效果。
二是处理农村污水时,首先要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然后还可以在污水处理池子的上方栽种一些根系发达,相对容易茁壮成长的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吸收污水中分解出的有机物,从而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三是建立生活污水净化池沼气。在农村,建立沼气池不仅很方便也很环保。最重要的是采用厌氧发酵技术,将生活中的污水完全净化,并且处理过的污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对农民来说,非常经济实用。
四是充分利用氧化塘。氧化塘具有处理污水的功效,并且构造简单,维护起来非常简易方便,是一种具有实效性且节能的污水净化系统。生活中的污水在塘内经过长时间的贮存后,借助微生物的代谢,在菌藻相互作用下,使有机污染物得到分解和去除。氧化塘的有效使用,值得借鉴和推荐。
五是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湿地可根据形成的条件分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顾名思义自然湿地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人工湿地是在自然湿地的基础上而研发的一项技术。和自然湿地相比较,人工湿地更加强化了湿地功能,它能有效地将污水分配到长有多种植物的土地上,污水中有机物通过过滤、吸附等作用,促进微生物分解,从而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
综上所述,农村环境保护及污水处理,关键要根据具体实情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应本着经济、高效、节能、简单易行的原则,实现农村污水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环境 污染问题 对策
1目前我省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省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效遏制了农村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我省农村环境存在的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有:
1.1农村生活垃圾呈现膨胀趋势
当前,我省农村有5300万常住人口,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6%。农村生活污水较为分散,多数农村没有做到有效的收集和处理。而目前全省已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能力约为800万吨/天,主要用于收集处理省辖市和县城人口集中区的生活污水。经粗略估算,目前我省农村还有约600--800万吨/天的生活污水未经收集有效处理,直接通过渗漏、入河和环境损益等形式进入生态环境之中。二是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发挥作用。河南省2011~2012年度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资金审计数据显示,抽查的2011年已完工的248套污水处理系统中,103套闲置、139套不能正常运行,能正常运行的只有6套。正常运行率不足3%。三是生活垃圾清运率低。按我省垃圾处理设计标准(人均垃圾产生量0.8―1.5公斤/天)测算,我省目前还有约6万吨/天生活垃圾堆积在农村。长此以往,农村道路两旁、自然低洼地成了天然垃圾箱,对农村居民地下水的饮用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1.2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日趋严重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总产占全国的1/4,商品粮供应居全国首位。同时,我省也是用肥大省,年需化肥实施用量1600万吨左右。2013年全省化肥折纯用量696.4万吨,居全国第1位。自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化肥总用量增加34.4%,包括配方肥在内的复混肥料用量增加99.7%。在河南省肥料协会2014年年会上,河南省土肥站通报了2014年河南省肥料质量春秋两季的抽检结果:春季共抽检肥料产品41个,总合格率为75.6%;秋季共抽检肥料产品75个,总合格率为84%。
1.3养殖业污染日益突出
目前河南已成为全国肉牛业生产第一大省。2012年河南生猪饲养量达9930.2万头,居全国第二位。河南存栏肉禽超过8亿只,肉鸡规模化程度达97%。畜产品生产带来养殖业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我省每年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1.70亿吨,尿液排放量为1.02亿吨,是工业和生活污水量的4%;COD排放量106.99万吨、氨氮排放量10.48万吨,分别是工业、生活排放量的1.5倍和1.2倍。目前,河南禽畜粪便利用率为82%左右,污水利用率不足45%。绝大部分养殖场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污染水体,导致河南养殖废水污染问题突出。
2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根据《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与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1加大立法力度,完善法律体系
建议根据河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的特点制定《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法规层面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污染的防治: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可降解地膜。二是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对乡镇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制止违规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环境准入,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坚决制止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在乡镇企业中引进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三是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加快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强科技研究,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逐步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2.2出台配套政策,做好因势利导
一是以宏观政策为指导,明确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方向和目标。河南省可制定《河南省土壤防治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河南省土地的使用,治理制定详细的计划。可以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以经济政策为手段,引导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①建议开征农业资源环境税。②建议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③建议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乡村环境治理。
三是以技术政策为支撑,增强措施可行性。在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技术方面,如:①农村雨水宜利用边沟和自然沟渠等进行收集和排放,通过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或自然入渗进入当地水循环系统。鼓励将处理后的雨水回用于农田灌溉等。②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并且建有污水排放基础设施的农村,宜采取合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对于人口相对分散、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可采用边沟和自然沟渠输送,也可采用合流制。③在没有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村,不宜推广使用水冲厕所,避免造成污水直接集中排放,在上述地区鼓励推广非水冲式卫生厕所。
【关键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整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U30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310-01
一、五星村的基本情况
五星村位于长春市北部,地处城乡结合部。全村面积506公顷,耕地面积198公顷,其余308公顷主要是蔬菜种植、水库、沟渠、道路、工厂及民宅。
全村有五个自然屯,现有人口17339人,1536户,其中暂住人口8000余人;农业人口占50%,非农业人口占8%,暂住人口约占42%。
二、五星村水资源利用现状
五星村有一座纪家水库,建于1964年,为小二型水库,设计总库容约14万立方米,现库容约8万立方米。纪家水库水源主要是承纳宋家排水区(宋家汇水区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既雨水、污水走同一条管线,达不到雨、污分流。)及凯旋北路附近企业所排污水、本村村民生活污水也由明渠汇入库区。
纪家水库污染状况
据当地村民介绍一九八零年以前水库较清,可见野生鱼类、青蛙、昆虫及水生植物,孩子们经常在水中嬉戏。近年来,水质恶化,水生生物巨减,污染比较严重。纪家水库水体呈黑色,混沌不堪,散发着臭气,库中水生植物,动物销声匿迹;水库周边缺乏绿色植物,水土流失严重,水库泥沙淤积,淤泥可达二米左右,因此,水库防洪,排涝等功能降低。
三、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情况
1、生活污水排放情况
五星村人口17339人,按每人每天排放0.04吨计算,年生活污水排放量25万吨左右。村内除五星小区12栋居民楼外,其他无市政管网,生活污水经明沟、明渠排入纪家水库。由于五星村暂住人口多,卫生意识淡薄,污水随意倾倒、泼洒,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2、生活垃圾排放及卫生设施情况
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天0.5公斤计算,全村年产生量3100吨。现乡、村两级已支付费用,在居民点设立垃圾箱,市政负责清运,并且有保洁员专门清扫。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垃圾并未及时清理,更谈不上垃圾分类了。外来人口增多,村民卫生意识淡薄,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及村内闲置的土地上,任由风吹日晒或雨水的冲刷和浸泡,造成了蚊蝇大量聚集,同时其渗透液病毒细菌等也直接污染到浅层地下水。
3、卫生设施
五星村公厕极少,村民使用自家院落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很差,并且得不到及时清理。
4、畜禽养殖污染处理
经调查,五星村无规模化养殖,只有农户个体养殖,养殖废水直接排放,畜禽粪便就地利用或无序排放。
5、农业面源污染监控
农业生产方面,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广泛利用,农用地膜使用量大增加,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使用能降解的只占6%,同时回收率也只有40%左右,其它一部分成为垃圾污染物。病虫害的泛滥和农家肥的减少,催生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
四、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产生原因
1、人口增加,外来人口涌入,经济发展
由于人口逐年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加大,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量不断增大,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生活习惯的差异,给农村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不断成熟的市场经济正在改变广大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塑料袋的大量使用也增加了“白色污染”。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的易腐烂的菜叶、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
2、认识不到位
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相对淡薄。大多数农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其在农村环境整治中的作用,缺乏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污染违法行为进行、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
3、建设资金缺乏
改变农村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污染状况,首先就要进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资金投入不足,治理项目很难开展。
4、化肥、农药的大面积使用
由于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重要的来源。它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结构,使其变的相当脆弱,同时还污染了河湖水质,也使地下水受到影响。而农药的施用,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富集作用,有害物质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
5、总体上还缺乏适合东北农村的处理技术
现在,特别需要研究开发建设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适合分散型处理处置的治理技术,南方发达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不适合冰冻期长达半年的东北农村。
五、五星村综合整治对策与措施
1、生活污水治理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案的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要结合各农村特点,兼顾农村之间较大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非均衡性与高度关联性,强调城乡发展的整体性、互补性和协同性,合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首先应当确定其生活污水的处置方式采用分散型、集中型或是分散型与集中型的有机结合。若为集中型处理,则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管道收集系统。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的,即可纳入城市排水体系统一处理。即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达到投资省、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统一管理方便等效果。对于其他农户,应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合理的处理方法,尽量减少基础投入和处理成本,有效提高污水资源利用率。
(2)就地处理,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秉着“投资节省、技术成熟、工艺简便、运行成本低、运行过程简便、便于维护保养、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原则,农村生活污水要以就地处理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降低处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形特点,参考省内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经验,生态净化沼气处理、地埋式无动力厌氧处理、厌氧与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利用管道密封厌氧处理等技术模式较适合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其具有就地处理及排放,排污管网费用省,运行费用低(基本为零),不需专人管理,不耗能,不占地,投资分散,资金易于筹集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处理后出水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以回用。不仅节约水资源,还大大地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引污入地,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沼液)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首选有机肥料。其一部分可就地直接回用,作为肥料用于园内绿地,既解决了绿化灌溉必需的水、肥问题,还可杀灭一些危害植物的害虫。其余的可作为生产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优质液态复合肥的主要原料。
2、生活垃圾治理
(1)及时清运
大力推行“户集、村收、集中处理”制度,逐步实现户有垃圾桶,村设收集点、配保洁员,镇建中转站、配运送车,做到定点投放,定人清运,集中处理。
截止去年底,我市共计完成农厕整改430户,为保障我市农村整改质量,确保农厕能够正常使用,我市于3月中旬抽点20人组成10个排查小组对全市2016至2018年农村厕所进行了逐户排查,目前已经完成排查工作,正对排查情况进行梳理并建立整改台账。
二、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情况
截止目前,我市已经完成农房排查13339户,其中经营性自建房240户非经营性自建房12551户;非自建房548户。目前已完成占比92%,此项工作预计4月中旬全部完成。已经委托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对我市存疑危房进行鉴定,预计4月中旬开始,4月末完成。
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与2019年2月份开始运行,并于2020年底通过省级达标验收工作,今年3月初开始由明日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进行运营,目前运转正常。
四、建制镇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当前一些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来自广东省政协《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调研报告》,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调查报告显示,广东化肥施用强度高达852.4公斤/公顷,是发达国家警戒线的3.8倍;农药使用量为40.27公斤/公顷,是发达国家对应限值的5.75倍。广东全省仍有38个县(市、区)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每天有72万吨的工业污水(约占全省农村日产工业污水总量的25%)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环境。
森林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提起改善生活环境,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城市。然而,当下农村消费向城里看齐,“生活污染”也在慢慢“接轨”。乡亲们腰包鼓了,敢消费了,包装盒、塑料袋、饮料罐,产生的垃圾不比城里少。可乡村的卫生基础设施比较少,有“产”无“出”,形成“垃圾围村”。甚至,不少在城里无法立足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异地搬迁”,造成“工业污染下乡”之虞。
与恶化程度相比,农村生活环境被关注的程度却远远不够。由于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等方面严重不协调,这些因素使得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后,其治理难度又比城市大得多。但是,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各种污染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人口。城乡之间唇齿相依,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旦农村的生态屏障遭到重创,终有一日会带来影响全局的环境灾难。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根本,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集中整治、长效管理等相结合,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巩固、提升“清洁家园、美丽乡村”活动,紧密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农房改造建设等活动载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切实改善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总体目标
至2014年底,实现全县村庄整治覆盖率9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卫保洁“三有”(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机制和“五个一”(即一个财政预算作保障的投入机制,一支保洁员队伍,一套保洁管护制度,一支监督队伍,一套基本的环卫设施)措施全面落实,农村环卫保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群众环卫意识明显提升。
垃圾清理。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保洁员职责明确、工作到位,村级环卫主体监管制度基本建立并运行正常,并做到垃圾收集不滴漏、存放不暴露、清运不延误,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污水治理。积极探索建设符合各地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长效管护制度,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良好运作,确保生活污水得到及时处理。
“六乱”治理:紧紧抓住“三改一拆”活动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村违法建筑拆除工作,着力整治各类乱搭乱建现象。加强对杂物乱堆放、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泼洒、车辆乱停放、墙面乱涂贴等现象的整治工作,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有序、美观”。
村庄绿化:以“四边三化”活动为契机,全面实施城乡绿化,按规划、有重点地开展增绿行动,在继续抓好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同时,推进公路边、河边、山边、海边绿化工作,并重点做好村庄绿化工作,推进森林村庄建设,提升村庄绿化覆盖率。
三、进度安排
集中整治阶段(2013年4月)。各乡镇、街道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氛围,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切实做到村村无明显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污水沟、臭水沟,房前屋后整洁有序。
巩固提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9)。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农房改造建设等工作载体,深入实施“十百”工程和“清洁家园”活动,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将清洁乡村专项行动纳入“康居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考核范畴,与“清洁家园”活动同步实行考核。认真总结各地工作经验,客观分析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对策,进一步提升清洁乡村专项行动工作水平,逐步形成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护制度。
四、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建设。按照“广泛覆盖、全面惠及、提升水平”的要求,深入实施“十百”工程,对全县尚未整治的规划保留村开展村庄整治建设。以整乡整镇整治为重点,对照村庄整治建设标准,实施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向偏远村、薄弱村拓展、延伸。2013年度要完成省级整治村建设任务20个、县级整治村建设任务17个。要配套推进“农村道路联网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民安全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要突出抓好村庄绿化和生活污水治理。要实现村庄绿化与村道硬化同步实施,绿化质量与数量同步提升。要按照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明确每个村庄的处理模式、建设标准和要求,加快实施和指导;对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村要提高户接入率,同时要建立村一级管理机构,健全长效机制,确保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发挥作用。要扎实推进中心村与农房集聚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集聚的重要节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二)巩固提升“清洁家园”活动。不断深化“三有”机制和村级“五个一”措施,逐步建立农村环卫保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区域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大力推广“属地监督管理、村域立体保洁”的垃圾清扫模式,配足村级专职保洁员,做好保洁员培训、监督、奖惩,因地制宜开展环卫保洁“网格化管理”,做到区域、职责、人员“三定”,推进环卫保洁作业规范化。充分发挥村级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监管作用,做到农村环卫保洁监管常态化,提升保洁效果和质量。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环卫经费筹资机制,积极筹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经费,确保已建设施的正常运行。积极开展“美丽农家(家庭)”评比工作,引导群众提升环卫意识。
(三)全面推进“六乱”治理行动。强势推进“三改一拆”行动,全面拆除各类房屋乱搭乱建现象;全面整治杂物乱堆放、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泼洒、车辆乱停放、墙面乱涂画现象。严格实行建筑垃圾“谁生产、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重点整治在公共地带堆放建筑垃圾和装修垃圾行为。深入开展城中村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随意弃置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等违法行为,形成“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清洁家园”活动,把“清洁家园”活动作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双清”专项行动,及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工作,突出抓好农村治乱、保洁监管、群众环卫意识提升等工作。要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单位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推进机制。镇、村一级要专门建立工作班子,明确工作任务,组织实施清洁乡村专项行动,把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全面建立以县、乡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分级负担的环卫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地要将“清洁家园”活动专项资金列入政府预算,全面提高保洁员报酬水平并实现按月发放。积极探索垃圾有偿收费制度,鼓励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出资出力支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同时,要广泛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清洁乡村专项行动,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