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

第1篇: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2012年10月16日至17日,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主办,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论坛在南京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会员单位,全国24个省4个直辖市国家示范学校校长、示范办负责人和重点专业建设负责人25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

在大会的集中论坛上,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尹伟民同志从江苏职教实现三个转变介绍国示范校建设的基础状况,总结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主要举措。他指出,江苏省先后三批58所中等职业学校入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比重为全国第一,这是江苏职业教育实践三个转变的结果,即实现“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变、实现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到全面发展的转变、实现重视学生由阶段性发展到终身发展的转变。尹处长还通报了江苏省国示范校建设四条主要举措。一是建立示范校多维度辐射机制。二是探索完善协作会管理体制。三是构建四级建设质量监测平台。四是启动省级数字化资源建设。

本次大会设立了新兴产业类、现代服务类、工程技术类和其他专业类四个小组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代表,结合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经验作了主题发言。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进行改革创新,确定“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师生参与企业项目,改革教学模式,形成长效机制”的建设理念,提出并确立了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江苏省扬州商业学校在中餐烹饪专业构建了“春秋轮换、工学交替”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项目引导,任务引领”式课程建设模式,构建了“分层培训、分段提高、分级强化”的师资培养模式,尝试“5S”企业化管理和“双百分”的实训管理模式,实施“联合协作,集成研发”的专业研发模式;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建筑专业为龙头,以电子、信息、环境和机电专业为两翼,以实训为保障,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试点,以中德职业教育的全面接触为主线,追求“内涵求规模、质量求数量”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双元培养”“终身教育”“职教富民”三大办学特色;开封市卫生学校以口腔技能大赛制度研发为突破口,定期举办口腔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练促改”,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各分论坛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交流效果显著,成功搭建多方对话交流平台,为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董潇潇 报道)

第2篇: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2012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交流总结了2011年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研究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鲁昕出席北京主会场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2011年,职成教战线根据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教育部党组的具体部署,全面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政策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能力,部署和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支持保障政策,努力保证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全面部署新时期继续教育工作,为做好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鲁昕表示,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国职成教战线要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实体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合理教育结构八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服务能力。

鲁昕要求,2012年,职成教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改革和发展大局,以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基本制度,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成果,提升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加快推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水平。

会上,来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中国供销合作总社、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9位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第3篇: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启动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从2010年到2013年重点支持全国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当年,我省推荐的第一批17所申报学校全部一次性通过评审。2011年9月,第二批21所申报学校以优异成绩全部获得立项。12月,教育部组织开展第三批申报学校遴选工作,我省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学校达78所。目前,全省第一、第二批共有38所国家示范中职校,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比重全国领先。

江苏创建国家示范中职校,基础扎实,成效显著,得益于近年来运筹帷幄之下,中职优质资源的不断积聚、扩大。“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大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重点建设了一批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截至2011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435所,有三星级(国家级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职校212所,其中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114所。三星级以上学校吸纳了全省80%左右的中职在校生,其中国家示范中职校占20%。

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示范中职校承担着引领中等职业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模式创新等重要任务,通过两年的项目建设,将大幅度提高职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带动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凝聚力量、集聚智慧,2011年8月,省教育厅组织成立了“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下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电气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电梯安装与维修、旅游管理、中餐烹饪、商贸、财经13个“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和社会服务、基地建设、创业项目、校园文化4个“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让具有相同或相近建设任务的国示范校们抱成团,协作共建、资源共享、追求共赢,全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建设,打造江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

这辑策划,分别以这个协作会及其中某个协作组和一所示范校的思路和运作为样板,介绍我省国家示范中职校建设工作情况,既是改革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也是发展路径的探索和思考,供正在建设和积极创建“国家示范”的中等职业学校借鉴参考。“国家示范”,在目前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都只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向“国示范”进军,我们期待更多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共同为我省职业学校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推波助澜。

第4篇: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摘要: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五—十一五”期间发展调研。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内涵建设得到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提高质量任务艰巨。本文是承担河南《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科研课题的基础篇,课题编号(082400451680)。

中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三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教育大省,要推进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现就河南省2001年至2010年中职教育十年发展情况调研如下。

2001年至2010年十年之间,国家及河南省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密集出台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执行招生并轨政策和薄弱普通高中换牌改制职业学校,政府投资不到位,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导致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低潮,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规模下降。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七部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政[2003]18号)。政府提出了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比例宏观调控的措施,规定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不低于50%,即普高与中职在校生比例为1:1。

“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省市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先后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等项目。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两个文件,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中职学生实施学费减免政策。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使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河南省教育厅开展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推进了中等专业学校的结构优化和内涵发展。一批示范性公办、民办中等专业学校、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拉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教学改革强力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形成规模,民办中职学校异军突起。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

1.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口数多于普通高中教育。2001年河南省的普通高中有819所,2004年达到909所,2006年达到顶峰955所,到2008年的908所,2010年降为825所,2011年为792所。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001年921所,2006年上升为1023所,2007年-2010年依次为1116、1173、1180、1130所,2011年961所。仅从校口数分析,普通高中的高峰期在2005-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峰期为2008-2009年。

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增幅高于普通高中。200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37.6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9.98万人;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69.9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0.71万人;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70.5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5.51万人;2009年普通高中招生64.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3.11万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量;2010年普通高中招生62.8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2.47万人;2011年普通高中为64.6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为68.02万人。普通高中年招生的增长期为2004-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从2002到2009年之间以近6万人/年的速度增加。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政〔2006〕20号中指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6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际招生数比这个目标高出20.8%。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在2007年以后处于明显的下降态势。尽管初中生升学率增长较快,以2010年数据比较,升学率也只接近80%,还有20%的学生没有升学,一是走入社会,二是回初中复读。

3.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发展较快

河南省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揭示出诸方面的问题。

第5篇: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这次职成教年度会议和技能大赛表彰会议在安康召开,昨天上午我们各位代表参观考察了旬阳、石泉两个县级职教中心,下午又到了安康市,交流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和作法。我和与会代表都有一个切身感受:一是感受到了近年来安康城乡发展的新变化;二是感受到了近年来安康教育事业的新发展,特别是安康教育事业对安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新贡献;三是感受到了安康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形成了市长、县(区)长分管教育,分管的市长、县(区)长主抓教育的领导机制,这是我们全省唯一的,足以体现安康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会议举办过程中,安康市委、市政府给以高度重视,市教育局以及县(区)的同志们为我们这次会议顺利、圆满举行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我代表省教育厅和所有与会同志对安康市委、市政府,安康市教育局以及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职教战线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精神,全力推进职成教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教育部职成教年度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回顾2011年工作,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部署2012年全省职成教重点工作任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省教育厅将今年确定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年,足见省教育厅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改革发展是职业教育重要主题,下面,围绕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回顾总结2011年的工作,不断增强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职成教育在省委、省政府及委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职成教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新亮点,积累了新经验,作出了新贡献。

(一)改革招生制度,确保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稳定招生规模。一是充分发挥骨干性中、高职示范校的办学优势,探索实施中高职 “五年制连读”试点工作,省属11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与7所高职院校联合举办五年制高职。二是创新招生形式和方法,广泛开展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既满足了优质职教资源扩招需要,又解决了农村薄弱学校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探索中职技能大赛优秀获奖选手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工作。这些创新举措,有效促进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全年完成招生31.45万人,超额完成了教育部和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招生任务,保持连续5年招生规模稳定在30万人以上,为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积极实施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我省职业教育的骨干体系初步形成。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落实省财政专项资金2.25亿元,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1.6亿元,有效地推动了我省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建设。一是加强骨干学校建设。落实9所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资金1.22亿元,通过13所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任务,建设省级示范中职学校10个。全省各类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5所(其中,国家级示范15所、省级示范校33所、国家级重点学校49所),占到全省中职学校的24%。二是以中职学校达标验收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开展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达标验收,通过“合并、共建、划转”等方式整合职教资源,与2010年相比,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减少48所。安康、咸阳、宝鸡等市在加强市级职业教育资源统筹的同时,大力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建成了彬县、旬阳、陈仓、府谷等一批骨干县级职教中心。三是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在学校布点调整的基础上,要求各地以设区市为单位,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避免专业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汉中市实施“一县一品”专业建设战略,形成了南郑县汽车专业、宁强县电子专业、西乡县茶艺专业等特色品牌。

第6篇: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高等职业教育则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许多地方尚未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作用也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应建立具有多层次内涵的服务型政府,这应该是政府实行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职能转化的首要目标。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应转变观念,为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在投资等诸多领域提供良好的服务,建立服务型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职能。对于高等职业院校遇到的问题,应主动及时地组织调研、沟通、解决。要改变指挥式管理,切实强化服务职能。实践证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着一个地区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地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其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来体现。公共管理就是要改革政府管理的体制,通过参与公共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企业化方法,使政府发挥新型、不同和有效的作用,而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者,从而达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有效性的根本目标,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级技能人才,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这种高素质人力资源,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作为农业大省,经济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农业比重较大,靠天吃饭,加工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这些问题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规模小,小企业多,经济总量少。河南省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提升,产品结构有待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力度相对落后。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就是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力推动河南新型工业化大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三大板块”的协调性;通过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教育优先,为即将到来的快速发展做好人才准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大量的农村人口引入第二、第三产业服务,而这些人最缺乏技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将他们培养为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不再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及数量的竞争,而是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作为区域经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高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产品质量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要高素质劳动力作为基础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且注重受教育者精神、道德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因而总体而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不仅具备更强的劳动技能,而且具有更高的劳动素质。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能够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对接,为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尽快培养一批实用型人才,以此带动劳动者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市场短缺人才,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综观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制约着一些企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市场针对性以及价值功能的高效性,能较好地缓解这一矛盾。从本质上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也就是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都要以市场需要为目标,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其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公共管理运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将会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更好也更加有效,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职院校逐步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第三次理事会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理清发展新思路,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树立育人新理念,落实改革新举措,创造发展新环境。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服务国家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换代,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服务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大规模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能力、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机会的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要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结合起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产学研 瓶颈 策略

[作者简介]龙陵英(1960- ),女,广西桂林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高职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31-03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和科研的促进。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相当有限;没有科研的支撑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将缺乏持久力。同样,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离不开职业院校的技术支持。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发展问题,仍然是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产学研合作作为最能体现职业院校特色的重要方面,问题十分凸显,改革势在必行。

一、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

目前,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和开发出受企业欢迎的产品,已成为深化和检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成功与否的关键和重要标志。因此,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推进产学研模式的变革,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更有益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

1.推进产学研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职业教育是教育中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得最紧密的一种类型。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来看,它具有显著的经济属性。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它必须不断加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职业教育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教育与社会劳动和生产密切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基本举措,因此,它对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强化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来看,它们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就是工学结合,强调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应当虚心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和成功模式,以降低发展成本,少走弯路,提高发展的效率。因此,强化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符合世界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实践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发展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既然要培养活跃在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就不能脱离了一线“闭门造车”,否则科学技术将很难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科学与生产之间最为重要的衔接纽带和一线的骨干。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效培养“技术过关、熟悉一线”的高素质人才。

4.加强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职业教育的兴起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特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怎样办好职业教育,已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以高等教育阶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真正在规模扩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一大批地方性高校,包括一批专科层次的高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是优化教育结构的生力军,符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中,必须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重要抓手就是产学研合作,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力量。

二、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问题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体制形式,那么产学研合作就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证明,实行产学研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一条成功的基本经验。产学研合作涉及各个方面的内涵,包括体制变革、机制形成、管理规范、运作统筹、协调规划等。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产学研结合还处于浅层次合作。多数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协助完成部分培养任务,主要停留在提供资源的层面,企业没有深入到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开发等活动中,产学研合作还未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1.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基础尚未真正构建。在当前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由于缺乏根本的利益驱动和机制约束,对于产学研合作依然兴趣不高。从企业经济生产的本质来看,这种“消极”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经济利益对于企业而言是第一位的,而且中国的企业发展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国家那么高。但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且都是可以研究和探索的。实质上,其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与学校缺乏深入的“对话”和沟通,未能找准双方合作的利益点,最终未能构建双方合作的利益基础。其中,企业的因素可能更为明显,因为企业可能会对这种“对话”缺少兴趣。从学校方面来看,如何形成有效的“对话”平台和手段,积极构建与企业合作的利益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2.未形成“友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实践,它不仅需要学校方、企业方参与,更需要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参与,要由多方来营造一个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既然要参与其中,必然先要对产学研合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全面了解什么是产学研合作。但调查显示,在各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院校宣传和实践方式的问题,一些教师对产学研合作仅有十分粗浅的认识,对产学研的实践做法并不清楚,有些教师甚至比较茫然。还有一些教师对于产学研合作有抵触情绪,因为产学研合作打破了其惯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种革命性的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在情绪上难以很快接受。作为直接受益者的学生,很多学生对产学研合作比较陌生。此外,企业出于利益的考虑,对产学研合作“若即若离”,直接导致了产学研合作的氛围营造十分困难。

3.企业尚未真正参与和融入学校教育。当前,职业院校的专业定位与企业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差距。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很多职业院校缺乏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而“跟风”盲目开设专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未能真正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专业设置分析、工作岗位分析、人才培养规划制定等环节,从而引起了院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专业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也最终影响到了学校实际教学的效率和企业的参与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实质上,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产学研合作缺乏兴趣,亦是可以理解的,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相关的政策体系尚不健全,使得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发展水平也普遍不高,出于社会责任感而参与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少之又少。由此,如何健全机制、完善体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4.文化基础课不能有效协调于产学研合作中。在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课程设置是一个大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课无法有效协调于产学研合作、基础知识不够、灵活性不够等多个方面。在目前实践的产学研合作中,已经逐步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机地融入其中,但普遍没有把文化基础课融会进产学研合作中。现在普通高校强调通识教育,但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应该摆在什么位置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文化基础课对于职业院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导致文化基础课授课难度增加。从近年来对企业的大量调研情况显示,企业普遍反映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当前在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还没有让企业有效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环节,这直接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和内容十分欠缺,而且在课程设置中,一些内容限制过多,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主动性。

5.合作基础和资源水平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从当前职业院校的实际发展现状来看,职业院校的总体资源建设水准还有待提高,不管是从师资队伍水平,还是从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来看,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度不够,而一些企业与市场的前沿发展紧密度也不够,使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是由于学校老师实践不够,对岗位技术的了解不够,导致所教授的知识与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相脱节;二是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理念与社会发展需求也存在相脱节的现象。由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较高且技术的更新也日新月异,学校普遍更多的是拥有教学用的实训基地和教学用的设备,生产用的设备相对较少,且实训基地规模较小、设备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和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应对策略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长效的机制保障,特别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很高。为了提升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效果,应当不断思考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以解决当前产学研合作困难的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创新机制,依据上述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把提高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活力作为一个需继续攻关的课题。以下是我们关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1.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对接。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就是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对接,这种对接包括教学与生产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其途径主要有:一是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学校教学的知识必须与企业的需求对接,紧密贴合企业岗位技术要求。比如,在学校实施项目课程中,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需求,以工作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二是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提升。为了有效缓解教学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师资队伍的素质和发展水平问题,包括“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建设。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复合型的师资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提升学生素质,而且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三是承揽企业任务。建议职业院校要注重实际生产因素的引入,比如多与企业合作搞培训,或接洽企业任务及单子等。对于接单子、接任务,可以逐步拓展涉及面,让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参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操作流程,使他们也有实践参与的机会。

2.注重“双资源”的核心推动力,推进资源整合与建设步伐。为了有效推进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必须积极强化各职业院校的资源整合与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所涉及的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和实训基地。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是教师脱胎换骨的过程。比如,原先英语教师可能只会英语教学,却不懂专业,而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后,英语教师不懂专业就很难开展教学,因此,文化基础课教师要加快自身学习,学习一些专业的知识,如英语教师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了解专业背景等。只有学校师资了解了实践,并具备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紧密岗位技术,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也即学校的潜在兼职教师,也必须加快与当今时尚前沿的联系,关注时尚需求,创新时尚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二是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它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实习实训难的问题。在共同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基础上,建议可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实训基地。一是可以通过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在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既不需要企业承担过多费用,也可以将生产成品对外销售而降低成本;二是可以将实训基地建于学校内,由于政府对学校发展的相关支持举措,如用电以民用电计算等,可以降低基地运行成本。

3.以现念为指导,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融入新的改革理念与思路,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发展的逐步提升。首先要加快实行教学制度改革,主要是实施学分制和分层教学法,即以学分替代传统的考试分。同时,基于学生生源差异较大的问题,可以把学生们按照文化基础层次划分班级实施教学。其次是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与内涵调整。要强调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调整,注重课程新内涵的挖掘,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一定要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为要求,以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习惯特点为基础,由企业专家参与研究与开发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再者要逐步将文化基础课融入产学研。学校及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建议要将文化基础课与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专业课教学等联系起来。此外,还要加快开发校本教材、强化学生职业指导,并积极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以保障教学改革的全面性。

4.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合作进程。在实践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各职业院校应当以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据,逐步拓展市场渠道,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职业教育也应当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的规律和要求来实施产学研合作,诸如企业实习、企业培训、技术开发、技术鉴定,等等。各职业院校应当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要善于挖掘商机。特别是去企业参观、交流机会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当注重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创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比如,目前市场上有些产品质量很好,但包装粗糙,基于人们物质条件的提升和审美观点的改变,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即为一个商机。根据对企业的调查,企业普遍认为今后企业和学校在产学研方面合作的前景很宽广。因此,如何进一步协调与企业的关系、逐步拓宽合作的领域,是各职业院校值得深入研究的。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从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要积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之外,各职业院校还应当拓宽思路,对一些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找准产学研合作结合点,紧密合作。产学研合作发展,是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的合作,如何协调好各参与方的关系,维护多方的利益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应当在产学研合作中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或者说纽带、桥梁,必须建立在多方利益的基础上。这个最好的结合点应当是实训基地,它不仅可以体现校、企方的利益,也能产生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当然,这种设想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与探究。

2.调整产学研合作资源,形成合力。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必须建立在优化资源的基础上,这种资源主要包括师资、设施设备、实训基地(校内、校外)等,因此,实现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前提是必须完善现有师资与设备资源,形成发展的合力,并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有效的措施可以有: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整合现有实验设备并有选择性地淘汰与添置、强化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提供师资企业实践与交流学习的机会,等等。

3.紧密“三个结合”发展,提升高度。这“三个结合”一是传统技术与现念相结合,很多职业教育专业都有很好的传统技术,如何传承传统技术,并积极创新现念,必须对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二是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有些学生可能会设计但不会制作,有些相反,需要把握两者的结合度;三是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由于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有时教学的内容不一定完全能体现生产的实际,因此,生产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凸显特色。作为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除了专业技术的学习之外,一定要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想象力和思辨力的发展。从职业院校的特性来看,专业创新能力不仅是专业学习的需要,也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方面。

5.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完善体系。模式的形成是学校长期累积经验和努力的结果,模式的内涵包括完善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合理的产学研合作制度体系,以及强大的监督保障机制。一旦形成模式,就可以有效解决和规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顺畅学校发展的各项环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加快形成有效的模式,构建典型。

6.加大产学研经费投入,强化保障。经费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健康运转的基础保障。相对而言,基于较高的办学成本,职业院校更需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以此来保障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可行的措施有形成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寻求企业资金与设备投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社会赞助与捐赠、政策倾斜帮助等。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多层次、多样化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实施“产学研合作”是重要途径。结合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我们应当以现念为指导,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注重“双资源”的核心推动力的建设,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市场化合作,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职业教育管理

在三十多年改革历程中,政府职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积财千万,不如一技在身”,关于职业教育的思考也从未中断。政府转型,必须推进新战略,使政府与国企、国有资产管理所有者、社会组织分开,简政放权。在我国,政府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机遇期,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和实行,对职业教育创造了新环境,也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转变

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职能转变,从过去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逐步转变为一个“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服务型政府。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缺乏高层次院校的支撑,以至于在中低层次的基础培训上花费过多精力,学生技术水平难免参差不齐。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政策支撑。政府的强力干预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可以控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把握发展方向,使其在框架内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取得较好的成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序竞争以及盲目发展带来的混乱。但是,政府过度干预、介入到职业教育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应改变政府职能的范围和管理方式,而更多地关注学校自主办学的主动性以及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体系等。

二、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的建议

政府在履行职业教育管理职能时通过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政企分开等手段,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首先,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引导职业教育部门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执法监督,保证职业教育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其次,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统一规划。对计划招生、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明确分工,相同或相近工作由同一个部门来负责,防止政出多门,规划不一。同时,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统一运行体制,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立足产业,面向企业。企业作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或正在建立与企业相联系的实训实作基地。只有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才能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

正确理解政府主导的涵义是尤为重要的。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管理等手段进行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切实引导各种要素参与职业教育,并使之形成一种合力,进而逐步形成一种成分多元、结构合理、导向明确、监督有力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同时,政府运用信息化、媒体等手段,让尊重职业教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避免人才培养路径新的不公平,避免在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中,前者竞争压力大,而后者出现生源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还应该逐步提高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生活待遇,保证措施加快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鼓励技能型人才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企业分配。

第9篇: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积极;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16-02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社会的教育,特别是我国农民占绝大多数,职业教育也就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及现时从业农民的知识水平,决定了农民教育已经不是单纯技能培训所能满足的。因此,把职业教育的优势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如我国近年来各地农村职教的改革,有效服务了农民的继续教育和发展农村经济。

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将职业教育与事关民生的“三农”相结合,扶持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村、农业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综合能力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这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天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同雨后春笋生机蓬勃,但就在我国职业教育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亦存在不和谐的一面,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三相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三相不适应”总结性地概括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自20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初、中、高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上世纪以来,从中央、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三农”方面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职业教育部门关注最多的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对事关民生的“三农”问题重视不够。例如,根据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十一五”期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大部分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数亿多农民开展岗位培训,然而,目前教育部对广大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承担主要任务”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职业学校在承担非学历培训上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体现出来。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职业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要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要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要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借鉴外因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2.加强职业教育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的对口支援,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保障东西部和城乡居民享有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机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东西部、城乡之间职业学校的合作办学。第二,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第三,继续实施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3.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第一,更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观念。政府部门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职业学校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创新办学模式,从学历教育转变到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第二,构建多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建立结构要合理、灵活、开放。

4.创新农村职教办学模式,送教下乡

创新农村职教办学模式,送教下乡,让农民一边学习,一边通过实训发展生产,把教学实践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增产,帮农民增收,让农村繁荣。对职业教育涉农专业重点扶持,将其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5.普及农村职业教育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争取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适龄孩子能上职业学校,教给他们一技之长,帮助他们就业,由“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带动贫困家庭稳定脱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转移就业,所以,重点扶持职业教育中的涉农专业,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从根本上扭转农业不强调技术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要规范各项制度保障,确保农村职教经费来源,大力发展县级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5]35号.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Occupation education should actively serves the "three agriculture"

XIE Liu-zhi WANG Chang-ju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