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培训目标
1、新招用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合格后上岗的实现率达到100%以上;
2、企业全员接受安全培训达标率100%;
3、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率达到100%;
4、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率达到100%;
5、广场工作人员安全培训率达到100%;
6、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率达到90%以上,复培复审完成率100%。
二、培训内容
1、基本知识:安全生产的概念、方针,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依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员工作标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专业知识:各项应急预案,对应特种作业人员专业知识、安全达标规范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培训计划
1.一月: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依据
春节期间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
防盗、抢事件应急预案
对象:服务区全体员工
2.二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象:服务区全体员工
加油站消防安全制度。对象:加油站员工
安全管理员工作标准。对象:管理人员
3.四月:消防安全学习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对象:服务区全体员工
4.五月: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初起火灾的扑救与人员疏散逃生
消防设施种类及使用情况
对象:服务区全体员工
5.七月:食品安全知识及应急预案。对象:餐厅、超市员工
防洪抢险应急预案服务区。对象:全体员工
6.八月: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权利与义务
防雷击应急预案
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应急预案
对象:服务区全体员工
7.十月:“黄金周“期间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冬季道路安全保畅应急预案
对象:服务区全体员工
8.十一月:冬季锅炉技能及防火培训。对象:锅炉工
除雪防滑应急预案
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总则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
9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适应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的需要,通过演练,进一步加强公司应急组织机构各小组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组织指挥、快速响应及处置能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氛围,特制定公司x年度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
二、应急演练目的
1、检验预案,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序,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4、磨合机制,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完善应急机制。
5、科普宣传,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职工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故时自救互救的能力。
三、应急演练原则
1、结合实际,合理定位,紧密集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根据资源条件确定演练方式和规模。
2、着眼实际,讲求实效,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重点,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周密组织演练活动,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
4、统筹规划,厉行节约,统筹规划应急演练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应。
四、应急演练要求
1、在开展演练准备工作以前应制定演练计划,包括演练的目的、方式、时间、地点、日期安排、演练策划领导小组组成、经费预算和保障措施等。
2、演练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演练计划成立演练组织机构,设计演练方案,并根据需要针对演练方案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使相关人员了解应急响应的职责、流程和要求,掌握应急响应知识和技能为演练实施奠定基础。
3、演练实施是对演练方案付诸行动的过程,是整个演练程序中核心环节,演练实施当天演练组织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在演练前提前到达现场,对演练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正常工作,确认无误后按时启动演练,填写演练记录表。
4、演练结束后,应针对本次演练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点评和总结,并从各自的角度总结本次演练的经验教训,确认评估报告内容,拟定改进计划填写《应急演练评审表》。
5、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组织参加演练单位和个人按照改进计划中规定的责任和时限要求,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应急物资装备有计划的更新等。
五、应急预案演练安排
x年公司应急演练安排如下:
x年应急演练计划
序号
应急预案类别
组织部门
参与部门
演练时间
备注
1
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各车间、办公区域
5月
2
触电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各车间
6月
3
机械伤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各车间
7月
4
高处坠落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各车间
8月
5
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演练
生产部、安
监科
各车间、办公区域
9月
6
起重设备伤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生产部、安监科
提升预案编制质量
提出预案编制总要求
新《办法》对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了总要求,即: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
该要求虽然简短,但是内涵丰富,对于提高预案编制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应特别注意把握“符合实际”“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等要求,保障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规范预案编制程序
在旧《办法》有关预案编制程序要求的基础上,新《办法》作出两点新要求:
一是明确要求应当成立编制工作小组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小组,由本单位有关负责人任组长,吸收与应急预案有关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人员,以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
二是特别强调在编制应急预案前,编制单位应当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事故风险评估是编制应急预案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后果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预案编制才会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如不进行事故风险评估,仅凭主观想象和经验判断,诸多应急情形就会考虑不全,应急处置措施就会通用性有余、针对性不足,自然无法满足实战需要。
应急资源调查同样是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只有进行充分的应急资源调查,摸清本地区、本单位的应急资源底数与协调机制,才会对应急资源进行统筹考量,对内实现应急资源合理配置,对外实现应急资源共享。
突出先期处置
突出先期处置,是新《办法》对于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的一个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明确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要求
新《办法》在旧《办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标准,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确立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新增“体现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等特点”的要求。
变更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的场所范围
旧《办法》只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制定现场处置方案。而新《办法》则对需要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的场所范围规定得更具体:要求对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都应当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在生产实际中,特别是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一个岗位可能要负责诸多场所、装置或设施的管理。如果以岗位为基本单位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岗位处置方案就会有失处置措施的具体化与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的高效性。这一变化,会促进先期处置效率的提高。
强调编制应急处置卡
新《办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这是保障先期处置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
因地制宜 简化“瘦身”
旧《办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种类,按照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个层级进行要求,即对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应当编制综合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延伸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编制现场处置方案。总体而言,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都要包含这三个层级。从实践来看,由于诸多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风险种类少,若严格按照这三个层级来编制,会出现内容重复、形式重过内容的现象。
对此,新《办法》从实际出发,作出了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层级的新要求。一是对于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事故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也可以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对于专项预案内容比较简单的情形很适用。二是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这两项要求,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大大简化预案文本,取得大幅“瘦身”、形式内容有机统一的效果。
简政放权 务实高效
新《办法》对应急预案的评审、公布、备案作出了诸多重大调整,总体体现了国家简政放权、务实高效的执行理念。
应急预案不能悬空,要“落地”
旧《办法》在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后,未再作进一步落实要求,造成诸多预案文本只发放至有关领导、部门的“悬空”现象。新《办法》要求,必须将预案及时发放到本单位有关部门、岗位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对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有关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的其他单位和人员。这两点要求,将有力改变当前应急预案悬在空中不落地的现象。
精简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报备部门
旧《办法》要求,中央企业总部的应急预案要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等多个部门备案;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分别抄送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新《办法》对此作出重大调整,备案部门大大减少,即中央企业总部(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报国务院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培训注重全员、科学
新《办法》对应急预案的培训从诸多方面进行了强化。
扩大宣传教育对象范围
旧《办法》要求,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新《办法》不仅要求对从业人员,而且要求对社会公众也要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同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
应急预案关联知识纳入培训范围
旧《办法》只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新《办法》则在应急预案之外,另将应急相关知识纳入培训范围,提出了新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应急培训内容的扩容,对于活学活用预案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从“看墙学”到“随身学”
旧《办法》要求,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应当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有明显的标志。这本是便于员工日常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张贴式做法,容易出现字体小、日久字迹褪色看不清,修订更换费事、费钱等不足。
新《办法》取消了这一条,要求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便于从业人员携带。这种从“看墙学”到“随身学”的转变,是源于实践的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会更有实效。
规范应急培训档案管理
新《办法》对应急培训档案管理进行了规范,要求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规范档案管理,对于循序渐进,持续提高应急培训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预案修订需定期评估
改革修订双轨制,建立定期评估制
旧《办法》对于预案修订采用的是定性、定量双轨制。其中对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修订实行定性制,即根据预案演练、机构变化等情况适时修订。而对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修订则实行定量制,即至少每3年修订一次。
新《办法》对预案修订进行了重大制度改革,明确要求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通过对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对应急预案是否需要修订作出结论。由于评估周期未作统一规定,为重点保证高风险行业预案的适用性,对其预案评估周期作出了明确要求,即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3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估。
对需修订情形作出重大修正
旧《办法》对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的情形进行了列举,但是有一些情形存在内容不适用、不完整、不准确的现象,新《办法》对此作出了重大修改,如明确“面临的事故风险发生重大变化”“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等重要情形,此次调整更切合实际,更准确。
改革有修必备制度,调整重新备案要求
旧《办法》是按照有修必备的原则要求应急预案重新备案,即生产经营单位只要预案有修订,就不仅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同时,要按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新《办法》对此作出重大改革,只要求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重要内容变更的,才需重新备案。
建立实战评估制度
2014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办法》。该办法要求,应急处置评估组对事故单位的评估,应当包括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情况,应急预案的编制、培训、演练、执行情况。据此规定,新《办法》要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结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强化监督管理
旧《办法》对于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只规定了一条:对于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新《办法》在旧《办法》单一监管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为有力的监管措施。一是要求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工作纳入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标准,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执法检查;二是要求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报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加大处罚力度 严格责任追究
对于责任追究,新《办法》从追责情形、追责对象、处罚力度方面进行了大幅强化。
扩大法律责任追究情形
新《办法》的追责情形由旧《办法》的3种增加到9种,具体包括:
(1)未按照规定编制应急预案的;
(2)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
(3)在应急预案编制前未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
(4)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的;
(5)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
(6)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单位、人员的,未将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单位和人员的;
(7)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估的;
(8)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修订并重新备案的;
(9)未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物资及装备的。
扩大追责对象
旧《办法》只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有关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新《办法》对此作出重大调整,即不仅对生产经营单位违法行为进行追责,而且还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经济处罚。
加大处罚力度
旧《办法》只对违法单位进行警告、罚款、责令停产整顿、行政处罚4种类型的处罚。新《办法》对此作出重大变化,一是取消警告,直接进行经济处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同时增加罚款额度。二是加大处罚力度,特别是罚款额度较之旧《办法》大大提高。如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而旧《办法》最高罚款上限仅为3万元。
第一章:总则
1、目的
为了防止和减少视频会议系统中断事故的发生,建立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事故抢修和应急处理机制,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特制订本预案。
2、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市公司《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办法》,以及通信行业有关规定、标准制定。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视频会议系统因电源中断、会议终端设备故障、附属设备故障、通信通道中断或受外力破坏、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视频会议系统运行中断的事故。
4、工作原则
4.1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视频会议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有效防止生产事故发生;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事故演习,提高突发事故处理和应急抢险的能力。
4.2统一指挥。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事故处理、事故抢修、故障恢复等应急工作。
4.3突出重点。在事故处理和控制中,将保证设备畅通和安全运行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限制事故范围进一步扩大,防止发生重大设备损坏事故。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公司设立视频会议系统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抢修小组。(具体名单和联系方式附后)
一、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接受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请求应急援助;
2、组织本单位视频会议系统事故抢险及应急处理工作;
3、督促事故应急预案的落实,下达应急指令;
4、协调其它单位、部门关系,共同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5、宣布实施和终止应急预案。
二、应急抢修组职责
1、负责会议终端设备、相关附属设备和各种通讯通道的抢修工作;
2、负责各类通讯设备、测试仪表、抢修工具的统一管理及使用调度;
3、在会议保障期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运行设备巡检,防止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第三章应急分级
按照事故严重程度,将视频会议系统事故分为预警状态和应急状态。
预警状态:视频会议系统处于非运行期间,出现会议终端设备、附属设备、通信通道等发生故障,将影响会议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
应急状态:在视频会议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会议中断的情况。
第四章 应急响应
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事故情况报告之后,根据严重程度,研究决定是否进入预警状态或应急状态,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立即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第五章 应急处理
1、在各类会议进行中,当会议系统突然中断时,应急领导小组应维护会场秩序,保证会场纪律;应急抢修小组应立即启用备用系统,查明故障原因,快迅恢复故障设备,保证会议继续进行。
2、当视频会议系统突然连接中断时,应急抢修人员应通过用2M线对终端设备和传输通道进行环回的方式,及时判定出是终端设备故障还是传输通道故障。
3、在会议期间本端发生视频信号正常而无音频信号时,应急抢修人员应立即检查调音台工作情况,音频是否关为静音。与主会场联系,是否音频信号未发出。发现本地故障附属设备应迅速断开跳过,保证会议正常进行。
4、当收到主会场无本地图像消息后,应检查本地视频源是否选择正确,摄像机是否工作,视频输入线是否接好;判定本端设备有无故障,向主会场汇报。
5、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在立即开通备用电话会议系统的同时,应及时与上级部门联系,取得技术支持,尽快排除故障。
6、当本地声音不能传到对方时,应检查话筒,音频输入连接线,附属音频设备是否出现故障。
第六章 应急保障
1、结合设备运行情况,制定并落实设备事故预防措施、紧急控制措施和通讯恢复措施,完善常态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健全应急机制。
2、配合上组通信部门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日常演练,积累迅速排除故障的经验,确保故障出现时快速排除。
3、认真做好视频会议设备、附属设备的备品备件的储备和管理工作以及事故抢修的物资准备工作,保证抢险和应急物资及时供给。
4、维护人员做好定期测试工作,对视频会议系统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或故障等应迅速查明原因,及时解决。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与上级通信部门联系,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修复会议终端设备,确保会议召开时正常应用。
5、加强会议机房空调及UPS电源系统的维护管理,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环境。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Abstract: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emergencies" news media oriented propaganda, is placed in front of county power business leaders a new topic has drawn increasing levels of business leaders and staff atten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as the county power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institutional news, how to do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ning, institutional and capacity building, as well as respond to electrical emergencies precautions to ensure the "emergency" information and news releases, a rapid flow of the "emergency" information reporting channels, profound analysis.
Keywords: emergencies;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具有普遍性、波及范围广、牵涉的人员多的特点,往往带来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突发性公共事件甚至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趋势,使公共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管理具有复杂性。在民主性建设日益深化、细化的形势下,“突发事件”的舆论、积发力量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设想和意识形态。
二、供电企业应急处理的做法与不足
供电企业应急管理缺少系统性——每次灾害停电事故发生、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与群众的利益性问题、电力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公共性问题,供电企业均根据问题产生的性质,成立临时性工作组,进行召集动员抢修等应急处理、按照相关的政策与相关利益人或单位达成一致性意见。
供电企业应急管理没有延续性——因突发性事件是临时性工作、其工作小组也是临时成立,对处理问题经验总结、遗留问题与不足的资料没有规范整理和有效保留,无法为以后的实践或培训提供借鉴性、指导性案例素材。
供电企业应急管理不具备规范性——主要是考虑电网生产环节方面和技术层面的应对性的处理方案,而对社会公众和客户需要答疑、披露信息提供救“服务层面应对方案” 而被忽略,一旦有公众引起发问,无所应对。
供电企业应急管理认识片面性——忽视了社会公众和广大客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没有树立“灾害停电事件”也同时是一种“危险性机遇”的意识,低估或没有估计到媒体和公众舆论、报道对其处理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力。
供电企业应急管理反应不灵敏——对应急物资储备、抢险救援组织、服务人员训练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突发事件来临时,领导和相关的人员对怎么办、如何办等问题是措手不及、应接不暇。
三、做好新时期供电企业“突发事件”处置与舆论导向有效途径
1.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是供电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和信息准确性的基础
按照上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与新闻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企业应急管理实际情况,从经济活动、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公司形象等角度出发,严格界定安全生产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的定义。
2.完善组织机构是供电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
为加强供电“突发事件”新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应建立部门、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严控企业层面“突发事件”信息对外的各环节。公司成立新闻应急领导小组。
四、供电企业建立配套性应急保障措施
1.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企业要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政府有关应急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有关制度、文件要求,不断完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分级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以规范应急规范处置程序。
2.强化应急组织机构建设
供企业应成立以正职为总指挥的应急指挥部,副职担任副总指挥,内部职能部门(单位)生技、安监、变电、输配、营销、调度方面负责人等作为指挥部成员参与应急指挥部工作。3.完善保障应急设备、物资相关材料
根据“安全第一、严格管理、存放有序、调度及时、满足急需”的原则,供电企业对各种应急设备、物资进行足够储备;同时对应急设备物资应建立管理标准,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对应急工具、应急车辆、医疗药品、防护用品、备用电气设备等应急物资及装备实行统一协调、分类管理。
4.锻炼专业救援队伍
供电企业要加强运行值班、检修抢险、事故救援、消防保卫、医疗救护队伍建设,通过日常技能培训和事故演习等手段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电网设施的健康水平,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各种应急队伍能发挥有效作用,能及时处置各种突发异常和故障。
五、结束语
电网在自然环境中连续运行,无论是自然性或随机缺陷性引起的灾害事故是作为一种社会常态而存在的客观现实,没有必要掩盖和回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供电企业要从忧患和灾害事故意识,建立起快速处置灾害引发的事故性问题,把事故范围、停电范围有效缩小,供电企业和政府从建立应对灾害事故的意识教育、宣传机制,认识其信息、披露、跟踪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张小涛《成功开展大面积停电应急联合演练的六个要素》电力安全技术;2007.1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范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员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编制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各类应急预案、应急处置预案,所涉及公司各部门、项目部、分(子)公司(以下简称:各单位)及分包商应急预案编制管理。
第二章 职责划分
第三条项目管理中心(安全环保部)是公司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指导、监督和检查公司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工作。
第四条项目管理中心(安全环保部)负责职责范围内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及实施工作,对应急预案进行动态管理。并备案、审查分包商应急预案。
第五条 各单位按照本规定要求建立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更新和维护,确保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第三章 应急预案体系的分级与构成
第六条公司编制综合预案和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专项预案;各单位、分包商预案按照上下衔接的管理要求,编制各类生产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
第七条综合预案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纲领性文件。综合预案对专项预案的构成、编制提出要求及指导,并阐明各专项预案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关系。综合预案主要内容及要求见附录A。
第八条专项预案是综合预案的支持性文件,主要针对某一类或某一特定的突发事件,对应急预警、响应以及救援行动等工作职责和程序做出的具体规定。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预案主要内容及要求见附录B。
第九条现场处置预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重大危险源、关键施工设备、要害部位及场所,以及大型公众聚集活动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次生事故,编制的处置、响应、救援等具体的工作方案。现场处置预案主要内容及要求见附录C。
第十条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预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十一条编制应急预案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二)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
(三)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四)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五)客观评价本单位的应急能力;
(六)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
第十二条编制应急预案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
(二)资料收集: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
(三)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四)应急能力评估: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五)应急预案编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第十三条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审查。
第十四条评审后,按规定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并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分包商还应将应急预案报公司项目部备案。
第五章 预案编制的格式和要求
第十五条应急预案的编制格式和要求如下:
(一)封面
应急预案封面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项目部名称、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
(二)批准页
应急预案必须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方可。
(三)目次
应急预案应设置目次,目次中所列的内容及次序如下:
1、批准页;
2、章的编号、标题;
3、带有标题的条的编号、标题(需要时列出);
4、附件,用序号表明其顺序。
(四)印刷与装订
应急预案采用A4版面印刷。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六条本规定由项目管理中心(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规定自之日起施行。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综合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二)编制依据: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三)适用范围: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以及事故的类型、级别。
(四)应急预案体系:明确预案文本构成,并辅以预案体系构成图,表述预案之间的横向关联及上下衔接关系。
(五)应急工作原则:说明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二、项目部的危险性分析
(一)项目部概况:主要包括单位地址、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总承包项目规模、主要施工进度、设备设施等内容;施工过程中重大风险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品、“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点等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区域的公众、社区、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环境(气候、河流、地质)以及医疗、消防、公安、交通、环保、安全监管、通讯、新闻媒体等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
(二)危险源与风险分析:主要阐述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分析结果。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种突发事件类别,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对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危险目标,应分析其关键设备设施、要害部位以及安全环保重大危险源等突发事件的类型及风险程度,作为事件分级的主要依据。针对各种类型突发事件的风险程度,对本项目的应急资源、处置能力以及员工的综合应急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列出不足。在应急保障中针对这些不足项,采取适当的强化保障措施。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一般由应急领导小组、应急指挥中心、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应急工作主要部门、应急工作支持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等构成。
(二)指挥机构及职责: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四、预防与预警
(一)预防与应急准备:按照突发事件的四种类型,结合本项目的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分别描述防止事件发生采取的措施。从完善预案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应急硬件设施建设、新技术开发、强化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准备。
(二)危险源监控: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三)预警行动: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程序。
(四)信息报告与处置: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
1、信息报告与通知: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2、信息上报: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3、信息传递: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五、应急响应
(一)响应流程:根据所编制预案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步骤,并以流程图表示。
(二)响应分级: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三)应急响应启动:明确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和启动方式。
(四)响应程序: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五)应急结束: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1、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2、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3、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六)恢复与重建
明确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七)应急联动
明确应急联动程序。
六、信息
明确事故信息的部门,原则。事故信息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七、后期处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
八、保障措施
(一)应急保障计划
制定应急资源建设及储备目标,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确定外部依托机构,针对应急能力评估中发现的不足制定措施。
(二)应急技术
阐述应急处置技术手段、技术机构等内容。
(三)通信与信息保障: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四)应急队伍保障: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五)应急物资装备保障: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六)经费保障: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七)其他保障: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九、培训与演练
(一)培训: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二)演练:明确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
十、奖惩
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十一、附则
(一)术语和定义:对应急预案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定义。
(二)应急预案备案:明确本应急预案的报备部门。
(三)维护和更新:明确应急预案维护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四)制定与解释:明确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五)应急预案实施: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
十二、附件
明确预案支持性附件,可根据预案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一般应包括下述附件:
(一)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配及工作流程图;
(二)应急联络及通讯方式(办公电话、传真、手机号码等)
(三)风险分析及评估报告;
(四)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队伍清单;
(五)重大危险源、环境敏感点及应急设施分布图。
附录B(资料性附录)
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在危险源评估的基础上,对其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可能发生的季节及其严重程度进行确定。
二、适用范围与事件分级
规定应急预案适用的对象、范围,明确突发事件类型和分级标准等。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应与总体预案的分级标准统一。
三、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明确处置安全生产事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二)指挥机构及职责:根据事故类型,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分包单位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主要负责人职责。
五、预防与预警
(一)危险源监控: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二)预警行动:明确具体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程序。
六、信息报告程序
主要包括:
(一)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二)确定现场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
(三)确定24小时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
(四)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五)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七、应急处置
(一)响应分级: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二)响应程序: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三)处置措施:针对本单位事故类别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危险性,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如:高空坠落、触电、火灾、基坑坍塌、食物中毒等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八、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质与装备数量、管理和维护、正确使用等。
(一)通讯与信息
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应急联系方式,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健全应急通讯系统与配套设施,确保应急状态下信息通畅。
(二)物资与装备
明确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配备情况,包括种类、数量、功能、存放地点等。明确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生产、供应和储备单位的情况。
(三)应急队伍
明确应急队伍的专业、规模、能力、分布、联系方式等情况。
(四)应急资金
明确应急资金的设立依据、额度标准和计划、审批等内容。
(五)应急技术
阐述应急救援技术方案、措施等内容。
九、附则
主要阐述名词与定义、预案的签署和解释、预案实施等内容。
十、附件
专项预案的附件应和综合预案附件对应,在内容上比综合预案的附件更加详细和具体。除综合预案要求的附件以外,一般还应包括下述附件:
(一)专项应急组织机构及应急工作流程图;
(二)应急值班联系及通讯方式;
(三)应急组织有关人员、专家联系电话及通讯方式;
(四)上级、外部救援单位相关部门联系电话;
(五)政府相关部门联系电话;
(六)风险分析及评估报告;
(七)现场平面布置图和(或)工艺流程图;
(八)消防设施配置图和气象、互救信息等相关资料;
(九)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十)医疗资源平面布置图及联系电话;
(十一)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十二)周边区域的单位、住宅、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
(十三)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图(含响应程序和应急职能分解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
现场处置方案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事故特征
(一)危险性分析
根据现场及作业环境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类型,对现场进行风险识别。重点分析关键装置、要害部位、重大危险源等突发事件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程度,对现场及可以依托的资源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事件及事态描述
简述现场可能发生的事件,分析事态发展、判断事故的危害性。对已发生的事件,组织现场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判断,对事态、可能后果及潜在危害等进行描述。
二、应急组织与职责
(一)应急处置流程图
绘制应急处置流程图,并按照流程中的处置环节对组织机构及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能进行分配。
(二)应急处置工作职责
参照专项应急预案中组织机构职责及要求,明确现场应急领导小组及具体的人员组成,并按照现场应急工作分工,组成负责综合、抢险、通信、专家、善后、后勤、信息报送及对外信息等应急工作的若干工作小组,确定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
三、应急处置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防止事故扩大及同项目部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
(二)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坍塌、水患、机动车辆伤害等,从操作措施、工艺流程、现场处置、事故控制,人员救护、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三)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四、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
(一)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二)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三)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四)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五)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一 操作风险定义
随着巴塞尔委员会确定了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中国银监会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定义。2007年5月14日,中国银监会在的熵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公司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概念基本上涵盖了商业银行所有的业务线,是较具有实际意义的,并已被广泛接受。
二、操作风险类型
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各种业务的自然过程之中,操作风险涵盖内容非常复杂。巴塞尔委员会按照银行损失事件的类型对操作风险进行了七种类型的划分,结合财务公司实际情况,我公司操作风险可按以下四种风险分类:人员风险、流程风险、系统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
三、操作风险的特点
操作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有其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性
操作风险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几乎包括所有部门,几乎覆盖公司经营管理所有方面,操作风险不仅存在于业务流程中,也存在于风险管理本身实施过程中。
(二)内生性
除自然灾害及不可预测的意外事件外,操作风险的风险因素绝大多数由公司内部不合格的操作因素引起,而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和操作风险损失之间不存在清晰的、可以定量界定的数量关系。
(三)不对称性
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不对称,有两类情况:一是可能经常发生,但发生后损失程度较低的操作风险;二是发生频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后果却非常严重的操作风险,这使得操作风险在分布上呈现出肥尾的不对称性。
(四)计量的复杂性
一是操作风险成为当前最难以计量的风险,其原因在于:涉及领域宽广,涵盖公司业务方方面面,相当分散;二是形成原因复杂。操作风险成因有外部事件影响,而大部分是内部制造,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依赖于前后关联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往往不容易辨别。三是损失具有不确定性,既包括发生频率很高,损失较小或无损失的操作失误性风险,也包括发生频率很低,损失巨大的意外风险。
(五)高危害性
操作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的操作性风险事件,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
(六)可转化性
在实践中,操作风险还通常可以转化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四、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一)初步建立了符合公司经营模式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目前,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以董事会为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权利机构的三级架构体系,三级层次分别是公司总部、分公司、业务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具体包括懂事会、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总部风险管理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分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分公司风险内控部和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部风险管理小组、业务部专责风险师、业务部各部门。在该体系中,各机构职能明确,责任清晰,确保了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制度体系上,公司制定了《风险管理办法》、《操作作风险管理政策》、《操作风险管理细则》,《流动性风险管理细则》、《信用风险管理细则》、《重大风险事件管理办法》、《莛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制度,保证了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逐步建立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风险报告工作程序
1 识别关键操作风险点,明确风险控制措施。分公司根据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细则》,结合营业业务流程和环节,把营业业务划分为存款开销户业务、支付结算、信贷业务核算、重要空白凭证及有价单证管理、营业印章管理、客户账户管理、网上银行管理、电子银行类业务、资金池账户管理等几大类,梳理罗列营业操作关键风险点,并对这些风险点所对应的风险岗位、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作了详细标注。
2 理顺报告路线,建立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分公司建立了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对风险事件的报告时间、报告路线及报告和处置流程作了明确规定,确保风险事件能够在发生后第一时间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从而有效控制重大风险事件的负面影响。
3 编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应急管理。加强应急管理是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具体措施。分公司于年末制定次年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年度计划,每年要求各业务部组织不少于两次风险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并且要制定演练方案,演练结束后要对演练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文字总结。
五、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风险意识不强
公司部分员工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只要是领导命令,就唯命是从,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在日常操作中,经常存在以信任代替制度,制约流于形式的现象。
(二)管理方法和技术滞后
操作风险定量风险分析手段缺乏,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预见性不够。与国际性大银行采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手段相比,我们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公司系统虽然可以通过授权复核等手段,对业务操作应有的风险控制点及操作权限进行有效控制,但由于系统的监测预警能力尚不完善,无法通过信息技术在流程上对所有已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测,尚不具备异常业务预警和阻止业务违规操作的功能,致使许多违规操作行为只能靠相对滞后的人工稽核检查等方式来发现。
(三)监督检查不到位
(四)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缺陷
公司业务运营系统经过不断优化完善,在营业结算、资金管理、信贷管理方面有了明显改进,但由于系统框架的设计上对管理控制的需求考虑不足,加上新业务、新产品陆续上线,系统改造和优化不能经过充分测试和运行,使得系统存在一定的控制缺陷和空白。
(五)人类资源管理和业务发展不相适应
1 人员储备不足。近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两年,分公司人员增长远远落后于规模增长和业务量增长。随着业缱增加,员工工作压力加大,时常超负荷工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调整,容易造成精神疲劳,容易出错。
2 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营业操作风险加大的重要因素。分公司营业临柜人员年龄偏大,业务部男女比例失调,有些业务部面临女员工生育高峰问题,营业结算在岗人员小于实际
人员数,人员不足、人员定岗问题加大操作风险控制难度。
3 人员培训力度不足。虽然公司每年都有员工培训计划,但培训计划的业务针对性不强,而且参与培训的人数和时间也有限,所以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机会很少,加上随着日常工作压力的增加,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员工普遍感觉培训力度不足。
(六)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的矛盾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集团财务公司,在监管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品种。为了不断满足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需要,同时扩展财务公司的生存空间,近几年不断推出新业务、新产品,由于有些新业务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制定流程时缺乏实践经验,客观上诱发了违规操作风险。
六 加强操作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的措施
(一)培育完善的企业风险文化
建立科学发展观、风险观,培育重在细节和执行力的合规文化。企业经营成败与否,最终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改善人的态度和执行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细节决定成败,要加大全体员工合规经营意识、全面风险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等多个方面培育良好的风险合规文化,创造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合规氛围。
(二)加大培训力度
(三)加强岗位轮换、实施强制休假制度
对重要岗位实行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可在轮岗和休假时进行全面稽核,形成明确制度规定。
(四)加强信息科技系统建设
信息科技系统是公司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平台,目前,随着财务集约化不断深入推进,资金池账户搭建工作已完成,资金结算系统的上线,业务交易量和交易总额成倍上升,对业务系统、网络畅通、硬件设备的稳定性能和安全性能要求都更高。
(五)优化业务流程
国内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体现出基层化特点。所以,要从优化基层业务流程角度出发,遵循责任对称原则,建立责任清晰、控制有效的前后台控制体系,从而提高内部操作风险控制的质量和效率。
会议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全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工作,福建省安监局副局长郭国华在会上指出:尚未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设区市,要加大力度,搞好协调,力争在2010年上半年批复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实现全省所有地级市都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目标。
会议要求按照《福建省“十一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要求,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在2010年以内,实现全省县(市、区)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以推动形成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的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格局。
已经批复成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设区市和县(市、区),要抓紧指导帮助解决办公场所、人员到位、劳资关系以及经费、设施、装备等筹建问题。同时要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要求,明确赋予应急救援中心既负责应急管理,又负责应急救援协调保障和技术服务的各项工作职责,以弥补各地编制部门批复设立机构的职责局限。
各级应急救援中心要按照边筹建边担负工作的要求,努力抓紧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资源管理、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建设、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以及应急值守和事故应急处置等业务工作,切实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事故应急救援服务保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对开展预案管理工作提出三步走的安排:一是从2010年1月起,在全省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预案管理工作,省安监局制定了《关于福建省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方案》,提交这次会议讨论研究并尽快下发,各设区市要抓紧抓细贯彻实施。二是2010年下半年,制定出台《福建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指导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认真开展预案管理工作。三是各设区市安监局要制定出更为具体有效的办法,采取各种可操作性措施组织开展预案管理工作,做到用2至3年时间,全面提高预案质量,确保预案有用管用,切实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郭副局长还强调说,在岁末年终全省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召开全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是为了充分动员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扎实推进全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提高防范和处置事故灾难的整体能力,为2010年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和为海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鉴于目前的状况,福建省安监局2010年将组织进一步搞好调研论证,抓紧提出设区市和重点县(市、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技术规范,以指导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进程。各设区市和重点县(市、区)安监局要因地制宜,全面筹划,整合资源,突出适用,加强协调,争取立项,努力加快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工作步伐,为加强应急资源掌控,重大危险源监控和事故应急救援决策指挥提供有力支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将于2010年上半年启动建设工程,下一步我省将大力推动省、市共建应急救援区域骨干队伍。将制定以龙岩、三明、南平三地市为内陆区域,省、市财政分别投入和以重点企业为依托的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方案;以泉州、福州、莆田、厦门、漳州五地市为沿海区域,省、市财政分别投入和重点危化企业为依托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方案,2010年6月将两个方案上报省政府审批,力争早日启动建设工程,为有效开展全省矿山和危险化学品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发挥重要作用。
一、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1.全面落实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粮价监测周报和社会粮食统计制度,年内,全市规模以上社会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统计覆盖面达到100%。
进展情况: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粮价监测周报和社会粮食统计制度已全面落实。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社会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统计覆盖面达到了100%。
2.修订出台《市突发粮食事件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年内开展1次应急演练。
进展情况:新修订的《市突发粮食事件应急预案》已上报市政府应急办,待市政府审核后统一出台;根据《预案》,已完成了对操作手册的修订。2013年突发粮食事件应急演练计划已按要求上报市政府应急办。
3.加强应急网络建设,落实7个应急加工企业和100个供应网点。
进展情况:到6月底,已落实应急加工企业7个、应急供应网点67个。
4.落实重大节日期间粮油“保供稳价”预案,确保主要粮油品种不脱销断档。
进展情况: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制定了粮油“保供稳价”预案,每日监测市场价格,调度粮油供给情况,全市粮油市场繁荣稳定。
二、围绕“管好粮”,提高储备粮油管理水平
1.全面落实地方粮油储备制度,确保各类储备粮油规模到位、结构合理、存储安全。年内,全市5个中心粮库继续保持创建全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一片红。
进展情况:地方粮油储备制度已落实到位,全市地方储备粮、成品粮油储备数量准确、质量达标、结构合理;督导5个中心粮库按照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标准,进一步完善落实了规范化管理措施,巩固“一片红”成果。
2.全市中心粮库应用“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微机监测粮情”储粮技术覆盖面达到100%,50%以上非当年入库粮食不使用药物熏蒸、安全储存。
进展情况:全市5家中心粮库应用“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微机监测粮情”储粮技术覆盖面已达到100%;围绕实现“50%以上非当年入库粮食不使用药物熏蒸、安全储存”,正推进相关工作。
3.全面排查基层仓储设施情况,年内维修改造仓容3万吨。
进展情况:完成了对全市基层仓储设施情况的排查,上半年,已维修改造仓容3万吨。
三、围绕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掌握粮源
1.认真落实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精心组织粮食收购,确保不发生农民“卖粮难”问题。
进展情况:认真落实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精心组织夏粮收购,杜绝了农民“卖粮难”现象的发生。到6月底,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已收购入库小麦3.3万吨,均达到国家三等以上质量标准。
2.最大限度地掌握本地粮源,增加有效供给,全年完成粮食经营量200万吨。
进展情况:组织三市和市直企业积极开展玉米、小麦收购工作,最大限度地掌握本地粮源,增加有效供给。上半年,完成粮食经营量107万吨。
3.加快建立市外粮源基地,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系数。年内,在小麦、大米主产区建立2个粮源基地。
进展情况:围绕加快市外粮源基地建设,主动加强了与大米、小麦主产区的联系。6月初,与黑龙江省牡丹江、佳木斯两市粮食局签订了粮食购销合作协议。
四、围绕规范粮食流通秩序,强化流通监管服务
1.推进粮食行政执法常态化、规范化,巩固全市创建全省粮食执法“示范县”一片红成果。年内,重点抓好政策性粮油检查和夏粮收购期间的市场维护工作,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活动2次。
进展情况: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职能,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粮食行政执法效能提升活动。上半年,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活动2次,开展执法检查90次,出动执法人员422人次,检查粮食经营主体127家,实施行政处罚17例,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组织人员对中储粮中心库应出库的9019吨临储小麦的出库情况进行了检查,出库粮食数量准确、质量达标。
2.落实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制度,坚持非工作日预约上门服务,确保10个工作日内完成许可审批。
进展情况:制定了深入落实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和非工作日预约上门服务制度的各项措施,做到了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手续。
3.依托骨干粮食购销企业建立粮食经纪人协会,全市经纪人发展到1000人。
进展情况:组织成立粮食经纪人协会1个,全市经纪人已发展到1282人。
五、围绕军粮供应工作,提升军需民用一体化保障能力
1.不断完善军粮供应服务措施,保质保量完成全年军供任务,部队满意率达到100%。
进展情况:采取召开军地座谈会、到部队走访慰问等形式,征求部队意见和建议20条,制定和完善了10条服务措施,部队满意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上半年军粮供应任务。
2.不断加强军供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独立军供站年内实现创建省“星级军供站”一片红。
进展情况:对各军粮供应站贯彻落实国家军粮供应政策、规范化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指导各独立军供站对照省“星级军供站”标准,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军供机构和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有效措施,为实现创建省“星级军供站”一片红夯实基础。
3.市军粮代供点升级为独立军供站。
进展情况:加强了与省粮食局、省军粮办的沟通、协调,4月份,市军粮代供点通过了机构升级专项验收,被认定为独立军供站。
4.指导军供企业积极参与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年内,军供企业建设市级放心粮油“示范店”10个。
进展情况:以各独立军供站为主体,加快推进放心粮油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目前,全市军供企业已建成放心粮店12个。
六、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激发企业活力
引导国有企业破除“看摊守粮”思想,强化创新、竞争和发展意识,进一步完善经营目标考核办法,调动企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年内,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15%,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0%。
进展情况:制定出台了《2013年全市粮食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本着“量化硬指标、硬化软指标”原则,将三市粮食局和分局的经济指标、财务管理、市场调控、仓储管理、流通监管、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军粮供应及其它基础工作列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下发了市直单位2013年经营目标责任制,将企业经营者年薪、费用管理和职工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上半年,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280万元,同比增长27.34%。
七、围绕现代化幸福建设,实施放心粮油工程
1.依据《2012-2015年全市放心粮油工程规划》,年内,建设市级示范“放心粮店”56个,组建放心粮油配送中心3个,改造提升“居民主食厨房”3个。
进展情况:及时下达了年度放心粮油工程建设计划,逐一落实了工作责任,及时完成了49个放心粮店选址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成放心粮店38个,在建粮店11个;启动了组建3个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和改造3个居民“主食厨房”相关工作,其中,三威放心早餐有限公司和祥禾食品有限公司已通过国家级“主食厨房”初审。
2.出台《市放心粮油示范企业认定监督管理办法》、《市放心粮油产品认定监督管理办法》、《市市区放心粮店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和《放心粮油标识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放心粮油工程规范运作、扎实推进。
进展情况:制定出台了《市放心粮油示范企业认定监督管理办法》、《市放心粮油产品认定监管管理办法》、《市放心粮油标识管理办法》和《市市区放心粮店监督检查工作方案》,为确保放心粮油工程规范运作、扎实推进提供了机制保障。目前,“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和“放心粮油产品”认定工作已启动。
3.依托市粮食质量检测中心,落实“放心粮店”经营商品定期抽检和质量安全事故应急、追溯制度,为城乡居民营造安全的粮油消费环境。
进展情况:加强“放心粮店”监管,依托市粮食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对进店粮油商品进行抽检,落实了质量安全事故应急、追溯制度。上半年,累计抽检样品3278个,合格率达100%。
八、围绕粮食产业转型,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1.制定《全市涉粮企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导骨干企业加快扩张和技术升级,培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内,完成技改项目4个、投资5000万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家。
进展情况:制订了《市粮食局关于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以粮油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粮食购销、粮油连锁经营四个主导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涉粮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快项目引进和产业招商,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上半年,指导企业引进资金7390万元;组织完成技改项目3个,总投资1680万元;环山集团、三威放心早餐、祥禾食品、家家悦食品工业园跻身全省粮食行业“四个十”先进企业行列,全市粮油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04亿元,完成加工总量63.28万吨。
2.发挥品牌在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年内,培植7个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20个放心粮油产品。
进展情况:在做好“远山润谷”等自有品牌宣传推介工作的同时,按照《市放心粮油示范企业认定监督管理办法》、《市放心粮油产品认定监管管理办法》,启动了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和“放心产品”认定工作。
3.探索建立粮油连锁经营、花生食品加工和饲料加工3个区域化产业联盟,再造传统粮食产业新优势。
进展情况:正在推进前期准备工作。
九、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
继续在全市农村大力推广使用科学储粮“示范仓”,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到年底,为农民提供“示范仓”5000个,全市“示范仓”推广总数达到20500个。
进展情况:积极跑省进京争取到5000个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计划,及时协调财政部门落实了配套补贴资金,确保了项目及时启动。到5月下旬,全面完成了“示范仓”加工、发放工作,并通过了省粮食局验收。其中,市2000个,市区和、市各1000个。目前,全市“示范仓”推广总数达到20500个。
十、围绕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服务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