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废弃物管理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废弃物管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废弃物管理计划

第1篇: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费账务;管理

一、现阶段电费账务管理的现状

众所周知,在电力企业中,电费账务管理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作。在计算机还未普及的年代,电费账务管理处在手工管理阶段,依靠人工的记录登记来进行电费业务及资金的管理,基本的流程是当收费工作者收纳电力用户的电费后,再将相应的票据上交给电费的财务工作者,待到收到银行的记账票据之后,将两者进行核实,无误后再由财务管理工作者依据电力企业相应的规则记录到电费账簿中。这种传统的模式中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是由于人工参与,导致易出错且效率低;其次是投资成本较高且维护工作量量大,导致无法规范化管理,不能有效的进行核实;最后由于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导致不能实时的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查询工作。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经济迅速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生活都离不开电力的应用,这极大的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发展。所以,如何做好电力企业的电费账务管理工作对于电力系统的管理有着关键的作用。尽管我国在电费账务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衍生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的得以解决将对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大电费账务管理的优化力度,并且对电费账务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处理对策加以改善。

二、现阶段电费账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电费账务管理作为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暴露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为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的处理好电费账务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1、财务电费帐务与营销电费账务之间关联不密切

从传统观念来讲,在电力企业中,电力营销工作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是职能不同的两套班子,其中营销人员主要是在前阶段工作中负责收取各类电费资金进而完成帐务的处理及资金的归集,再将编制的报表上交给财务工作人员,最后由财务工作人员实施财务科目的编制等具体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如果电力营销和财务管理能够科学合理的的衔接起来就能够实现电费资金的有效监管。但由于现阶段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还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合,导致无法有效实现营财对账管理。

2、收费模式的多元化影响对帐和监管

首先,电力企业一般都会在市区、乡、镇的供电营业厅当中设立专门的电费收费窗口,收费形式多元化,例如可以收取现金、信用卡、支票pos机等各种类型用电户的费用。其次,为满足电力用户缴费的便捷性,电力企业与银行加强业务合作,电力用户也可以到银行进行电费缴费,而银行的柜台可以收取现金、银行电子托收管理以及居民卡等等方式进行收取费用。最后,许多的非金融机构的也开设了电费代收机构进行电费的代收工作。这些多元化的收费方式都加大了电费对帐及监督的难度。

3、电费管理技术应用问题

当前,为加强电力企业电费账务管理工作,在电费账务管理系统中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但电费管理的整体效果依然不乐观,在部分城市区域,虽然实施了科学数据化的管理电费账务工作,但由于许多工作人员无法熟练应用这些软件,而且一些软件存在兼容性差的问题,进而加大了工作难度并影响了工作效率;而在部分相对落后农村区域,依然采用的是人工抄表和挨家挨户的收费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还严重影响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并使得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三、优化电费账务管理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电子电费账务管理系统

在电力企业中采用电子电费账务管理系统可以对电费账务管理进行准确、及时、高效的管理,实现电费账务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常,电子电费账务管理的基本流程是:首先电费账务管理工作人员建立初始化的数据管理系统,把电费账务输入到计算机当中进行电子账务的保存;其次,由电费账务管理工作人员按照电力用户的实际用电状况及时对电费账务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并根据自动对账软件将电费账务信息进行自动对账,进而把已收的账务记录删除,最后通过人工对账把不符合自动对账软件的账务统计出来确定未达的账务,并输出电费账务信息。

2、加强电费账户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

电力企业首先要加强重视相关工作的人员业务素质,并结合电费账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对电费管理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手段有充分的掌握,进而提升账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其次,在加强专业化培训的同时,还需要吸引计算机专业、营销专业等优秀人才的加入;最后,电力企业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教育。

3、完善电费账务管理系统预警机制

完善的电费账务管理制度可以促进电费账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不仅要建立完善电费内控管理机制,对电费账务实施多层监管收缴工作,进而保障电费账务管理精确性,还要完善电费账务管理制度,及时有效的管理电费账务,确保电费账务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实时。此外,为杜绝电费账务管理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影响,电力企业的相关的部门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建立符合自身的电费账务管理系统预警机制,进而保障电费账务管理的安全准确。

四、结束语

总之,电费账务管理作为电力系统营销的重要环节,其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工作。为有效提高电费账务管理水平,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并引进先进的电子电费账务管理系统,从而有效确保电费账务管理的及时、准确性。此外,还需要各级部门相互合作,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不断完善各类管理制度,保障电力企业电费账务管理的顺利进行。

第2篇: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一、废弃物管理审计的内容

1.废弃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废弃物是一个持续增长的、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的问题。废弃物的处理如焚烧或掩埋,经常会导致土壤、空气和水的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和地方的一个污染源。这一问题随着消费和生产方式的恶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严重。

审计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此问题的意识,对废弃物管理系统的审计可以揭示管理系统和责任部门的不足,确认需要改进的领域以降低废弃物引发的危害。并且审计总是与财务风险相关,在废弃物管理审计中,环境和健康风险是最重要的问题。包括评估由废弃物可能引发危害的严重程度和评估废弃物引发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种废弃物固有的和潜在的危害。从可持续发展思想来分析,实施废弃物管理审计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可以说废弃物管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

2.废弃物管理审计的重点

(1)废弃物政策的问题。废弃物政策是废弃物管理审计的法律依据和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可以以国际会议或协议为审计标准来审计本国是否存在废弃物政策;废弃物流和废弃物类型也可以作为审计人员审计是否存在废弃物政策的起点,这样审计可能会揭示出有关某一废弃物阶段或废弃物类型处理政策的缺失,同时,也揭示出在废弃物流的不同阶段的废弃物政策和一般环境政策的差异。

(2)由废弃物所引发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也是废弃物管理审计的内容。审计管理必须明确政府采取的可以降低对环境造成危害事项发生可能性的措施和可以限制对环境或公共健康造成的不利后果的措施。这些风险包括近期风险和远期风险,防范近期风险的措施如保证废弃物安全运输的措施;防范远期风险的措施如处理废弃物的工作人员是否被告知其在工作中存在的对环境和其自身危害的风险等,另外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的不利影响。

(3)审计要关注废弃物管理政策是否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即审查废弃物管理活动是否遵守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审计人员应评估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评估环境管理和监督机构实行的监管活动的效果,还可以评估国家某类废弃物处理计划的实施效果。审查废弃物管理系统的框架是否有利于应对废弃物产生的威胁,责任划分是否清楚,相关责任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权力履行其对废弃物管理系统的责任,实施的政策或手段是否可以保证达到目标和在投入上是否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最佳。

(4)废弃物管理的监督。检查废弃物处理不同水平的废弃物的活动以及政府采取的各种确保公众遵守与废弃物有关的协议和目标。要建立一个给政府提供有关废弃物管理的各种相关的、可靠的、有用的信息保证系统,收集的信息必须和目标相关,如果信息是统计数据的话,还必须保证基本资料收集、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质量。当违反相关法规时应采取必要的政策手段,可以是建议、劝告也可以是强制措施,如罚款、关闭废弃物场、收回许可证或允许或建议更多的实践。

3.企业内部废弃物审计管理

企业废弃物管理政策主要包括遵守有关废弃物管理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危险废弃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工业危险废弃物转移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承诺,提供和建立企业废弃物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履行责任的具体措施,并形成文件传递给全体员工;在设计、开发和运营时考虑废弃物的安全处置;教育培训员工废弃物管理相关知识,防范环境和健康风险;研究材料、产品、流程等和企业相关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企业应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结合单位实际制订废弃物管理相关的《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制度。重点审查废弃物政策目标和相关承诺,废弃物管理相关部门的资金到位情况、人员胜任能力,废弃物政策和制订。

在产品设计阶段应审查产品设计是否考虑废弃物管理要求,如所用材料(含包装物)等是否可循环使用,是否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是否考虑废弃物管理的要求。在材料采购阶段,审查是否以“绿色采购”理念作为指导,是否采购了有毒的原材料等。在制造阶段,实施清洁生产审计,重点审查企业产生哪些废弃物,是如何处置,企业是否将废弃物最小化或予以回收和再利用,是否参与废弃物交换计划,是否有足够的应急措施防范事故性的溢出和

排放。销售阶段要审查是否提供了绿色服务、运输是否安全等。

二、对我国开展废弃物管理审计的建议

1.广泛宣传废弃物管理审计的重大意义,提高政府部门、企业界和全社会对废弃物管理的认识。在我国广泛开展废弃物管理审计,必须大力宣传废弃物管理和管理审计的重大意义,做好舆论准备,提高政府部门、企业界和全社会对废弃物管理的认识。要加强宣传,加大对目前废弃物状况和形势的公开化和透明度,利用媒体和学校等渠道,使越来越多的人获知我国目前的废弃物情况和相关数据,使人们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废弃物问题。

2.加强对废弃物审计人员组织培训,提高废弃物审计人员素质。废弃物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环境保护、废弃物流等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才能很好地进行废弃物审计,写出质量较高的废弃物审计报告,圆满完成废弃物审计任务。因此,必须举办废弃物审计培训班,对现有部分审计人员进行社会学、环境学和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3篇: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方法,观察组在一般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气道湿化管理。

结果:观察组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气道湿化管理后,血气指标,呼吸功能衰弱纠正的时间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气道湿化管理能有效改善血气指标,缩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病程,改善愈后,疗效精确并安全性高。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 气道湿化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7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0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慢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由于呼吸道的防御机能受损,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肺部感染,感染后痰液更加粘稠、不易咳出,梗阻症状进一步加重,使氧分压(PaO2)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率可达15%-20%,所以尽快进行肺的有效通气,减轻气道梗阻,提高血氧分压,减少二氧化碳潴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于本院COPD病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气道湿化管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61―86岁。入院标准: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中COPD诊断标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不做为入选病例,应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心搏骤停或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暂停或者严重呼吸困难,鼻面罩不能耐受或者不配合,治疗过程中血气分析结果持续恶化或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上(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糖皮质激素)使用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糖皮质激素及营养支持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入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气道湿化管理,无创正压通气选用美国伟康多功能呼吸机,初始氧浓度分数(fiO2)0.60,根据患者脉氧饱和度进行调解,保证脉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之间,PS水平初设10cmH2O,并根据患者呼出潮气质量监测调整至8-10m1/Kg的水平,参照血气分析结果和患者的耐受程度,最高不超过25cmH2O,呼气未正压(PEEP)则固定为4cmH2O。根据患者脸型选择鼻面罩,NPPV撤机标准:鼻导管吸氧2L/分以下可保持脉氧饱和度>90%,血气分析PH>7.35,PaCO2无进行性升高,神态清晰。气道湿化管理:①使用空气加湿器使空气湿度保持在60%以上;②要求患者少量多次饮水,如果没有入量限制要求每天进水量2500-3000ml:③气道湿化:生理盐水30ml+氨溴索30mg雾化吸入,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1.3 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以自觉症状为评价标准)SaO2、PaO2、PaCO2纠正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男女X±S组间进行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COPD目前属死亡原因第四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8-10%,并逐年增多,COPD患者气流受限是不可逆,肺功能随病程进展逐渐下降,常因气管、支气管、肺部感染导致急性加重,出现痰液高分泌,粘稠不易咳出,呼吸肌疲劳,容易诱发II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甚至死亡。

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能迅速增加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改善肺的氧和功能,减轻呼吸肌疲劳,使呼吸肌得以休息,并保护了气道防御功能,COPD病人痰液分泌增多,粘稠不易咳出,加重气道梗阻,通过使用加湿器可以保持气道湿度,避免气道干燥,多饮水可增加机体水分,保持气道湿化,维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应用(生理盐水30ml+氨溴索30mg)雾化吸入可以湿润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气道内粘膜纤毛系统正常运动,使呼吸道深部的痰液自然咳出体外。

参考文献

[1]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多中心研究协作,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行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14-18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应用指南(2007)[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4):350-357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4(5):216-217

第4篇: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 固废;物流系统;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German domestic waste logistics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domestic waste logistics industry; analyzed the German experience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hina,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domestic waste logistics system.

Key words:Solid waste; logistics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而生活垃圾的处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地等资源,日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对与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的技术工艺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这些工艺比较成熟且应用较广,并为环境治理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仅关注生活废弃物进行末端治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人们开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生活废弃物的管理,从源头及物流组织上解决生活垃圾带来的问题。

生活垃圾物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的物质、设备、设施、人员等若干相互制约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根据城市管理的需要,完成生活垃圾从产生源头向专门处理场所转移”功能的有机整体[1]。

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生活垃圾物流系统在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运用的先进经验,并对中国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和总结;通过两者对比,分析了德国的经验对中国生活固废物流系统在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运用中的启示及其发展思路。

1、德国固废物流系统在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1.1 发展历史和现状

德国是世界上在环境保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之一,在固体废弃物管理方面坚持预防为主、产品责任制和合作原则,着眼于避免不必要的废弃物产生。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鼓励来自工商企业界的自愿承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富有特色的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并为许多周边国家所借鉴。

德国采用基于封闭物质循环思想的废弃物物流系统,于1972 年颁布了《废弃物管理法》,从而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废弃物处理进行统一规范。这一法律规定了各类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国家标准。它在随后的10 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修正。1986 年颁布《废弃物处理及处理办法》,从法律上确定了废弃物管理的优先顺序:避免、再循环、处置。这要求各部门在生产和消费中把避免废弃物产生放在首位。如果废弃物无法避免,则要考虑将其再循环。只有实在无法进行再循环的部分,才做焚烧或填埋处置。

德国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 是其典型代表。DSD 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 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 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 然后由DSD 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盈利,DSD会返还给企业或相应减少第二年的收费[5]。

德国大部分城市设置了被称为黄桶绿点系统的废品回收系统。城市居民住宅中配置可回收有用物质的黄色垃圾桶,凡是商品包装上印有绿点的包装物,均要求投入黄色垃圾桶内,而普通生活垃圾则另行装入黑色垃圾桶内。近年来,在黄色垃圾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用于收集纸张的蓝色垃圾桶和收集绿色有机垃圾的绿色垃圾桶。绿色垃圾桶用以收集餐厨垃圾和绿化庭园垃圾。另外,为了满足垃圾分类收集的需要,还在住宅小区公共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设置了垃圾分类收集点,许多城市建有垃圾分类回收中心,对分类收集后的垃圾进行分类打包,运往废物回收企业回收处理。

1.2 特点

1)绿色物流

德国在规划物流园区建设时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优先采用环保型方案,提倡公路、铁路、内河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联合运输,以提高运载工具使用率,减少交通量,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压力。并通过税收、立法等方式优化运输结构。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德国政府逐步加大了以税收为杠杆的调整力度,以限制公路卡车运输,实现部分货运从公路向铁路运输和内河水运转移的目标,并鼓励使用清洁柴油汽车和控制排放标准[4]。

2) 逆向物流

在逆向物流方面,德国立法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它最早于 1972年制定了以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为主要观点的《废弃物管理法》。1986年将该法修正为废弃物限制处理法,其主要观点也从怎样处理废弃物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

3)技术先进、管理科学

近年来,通过技术集成,应用多种技术综合解决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难题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其中将RFID 技术与GIS、GPS等信息化技术综合运用到传统的城市垃圾收运与管理领域,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作业、管理效率 [2]。

通过GIS地理信息、RFID 电子识别标签应用和GPS全球定位三个系统的有机结合将不同的业务形式和内容,以及作业流程进行综合应用管理,系统的优势最大化后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协调,形成信息化管理系统。

4)法律政策制度健全

1975年,德国政府与工业界就节约资源,增加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达成协议;1986年,德国政府颁布《废弃物处理及处理办法》;1991年,又正式颁布包装废弃物法令,以立法的方式明令产品生产及销售者负责回收包装废弃物,即《包装废弃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另外,1996年,德国又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和《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以法律形式保证“绿色包装”的实施。德国通过这一系列法律规章和法令的颁布,促进各行业制定各自的法规,比如《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这些立法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

二、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固体废弃物收运方式逐步从简陋、粗放、混装向系统、分类的方向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城市加大了对环卫领域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方式上,也从单纯依赖财政资金向多元投资、融资还贷、多方参与、国际合作等方式转变,促使环卫基础设施和环卫装备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环卫部门在更新机械设备时开始注重质量和性能,这段时期有大量国外先进的环卫技术和设备被引进。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国内也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力度,一些企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开发出了新型的环卫设备,并且形成了产品系列化。一些产品经过多年的改进,技术基本成熟,不少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这些产品的开发对完善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收集有多种形式,如散装定点收集、垃圾箱(桶)收集、袋装化收集、重力垃圾管道收集、气力输送系统收集等。运输形式可以分为陆上直接运输、陆上中转运输、水上运输以及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大多数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都是由居民直接投入固体废弃物桶或固体废弃物堆放点,然后由固体废弃物车混合收集运至固体废弃物转运站,在转运站进行分类,一部分可回收物转运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厂,另一部分直接转运至不可再生资源最终处理厂进行处理。尽管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人们的观念,垃圾制造者的责任感及目前国内落后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和尚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健康发展形成了层层障碍。

三、德国经验的启示及中国废弃物物流的发展思路

通过前文关于德国和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介绍和对比;德国先进的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有重要的启示,并对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思路提供借鉴。

3.1 关于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启示

1)循环经济

德国采取先在个别领域逐步建立一些相关法规,随后才出台整体性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 有关法律法规经过不断实践、修订, 现已形成条款日益严密、结构不断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 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从单一个体到整个社会, 这些详尽的法律法规使循环经济发展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德国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 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与转移, 因此又被称为“垃圾经济”[5]。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反复利用和最终处置。这一框架被提炼为清洁生产的3R 原则,即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 ,并进一步被循环经济所采用[3]。并且《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明确了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着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 首先, 通过源头防控, 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 其次, 对垃圾进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 不得威胁到人类健康、动植物、水源、土壤等; 其三, 官民合作, 即政府、企业、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2004年以来, 德国正在试验采取整体性物流管理战略, 推进不同层次特别是区域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

2)节能减排

德国固体废弃物物流节能减排措施的发展经验可为制定适合我国生活废弃物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我国生活废弃物流业在注重某个作业环节上节能减排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整个物流系统节能减排方法的探讨。依托本土优势,创新体制,改变经营方式,更新技术,促进我国高效、循环、环保型物流服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提高物流竞争力[4]。

3.2发展思路

通过德国的经验针对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中国国情现状,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发展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1)立法先行、政策引导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上给予支持。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废弃物物流法律体系; 出台相关法规及废旧汽车、电子电器、农用拖拉机资源化等的单项法规。可以利用各种政策, 包括征收环境税费、补贴政策、财政信贷鼓励等等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2)加强相关科研投入和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是生活废弃物物流行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最难突破的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鼓励生活废弃物物流行业的技术改革和科技创新体系,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生活废弃物处理方法、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应用。并积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支持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研究。

物流人才一直是制约物流发展的瓶颈。 废弃物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较高,这方面人才少之又少。各相关院校、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开展生活废弃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企业可提供相关的实际操作机会,实现生活废弃物物流人员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能力。

3)加强相关理念的宣传和普及

我国生活废弃物物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 更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加强相关理念的宣传和普及:一是注意基础性, 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各级学校教育; 二是注意针对性, 为适应不同阶层的人员, 采取多种形式制作不同文字的宣传材料; 三是注意趣味性, 使宣传品寓教于乐、老少皆宜; 四是注意持久性, 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利用电视、网站、广告衫、日历卡、公交车甚至垃圾箱等, 使人们随处看得见也记得住。

4)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明确责任

动员全民参与减少浪费、物尽其用、回收利用的行动,把生活废弃物的产量减下来。生产制造者应做到:①以再生产利用为前提进行生产。②对产品信息进行公开。③再生利用及处理成本的责任。④消费者对于生活垃圾应自觉分类。

5)加强三化建设水平[1]

①提高信息化水平是我国城市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发展的重要挑战和机遇,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

②技术集成化: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流程主要包括对生活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包装;搬运、(储存)、转运;运输等基本作业,每种基本作业的实施都是由一定的技术——即由工艺、作业流程以及配以相应的设备、设施来完成的。每种基本作业技术保证了该作业的实施,系统中各种基本作业的技术应相互协调、匹配,各种基本作业技术通过集成、整合成为系统的技术支撑,确保实施系统得到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③社会化:政府职能改革为我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社会化提供了机会和动力;第三方物流的兴起为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社会化将对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管理机制带来深层次影响。

6)积极推进对生活废弃物容器进行分类。

我国固体废弃物一直是定期收集和随时收集两种,但收集方式大多是混合收集的。为了固体废弃物的顺利流动,应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将可回收废弃物、不可回收物和危险物进行分类收集管理,并迅速送往不同的处理场地。实行垃圾分类和科学管理,可使我国生活废物的鉴别、分类和收集体系更加标准化和专业化。但应注意,在设计生活废弃物的容器上要考虑到,生活废弃物的渗漏性、腐蚀性的特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借鉴德国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经验对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我国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并能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兴华,邱 江.固体废弃物收运物流系统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邱 江,赵 静,周倚天. RFID技术在固废收运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9,(6):1-2

[3] 金 涌,冯之浚,陈定江.循环经济:理念与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10,(1):4-11

[4] 叶 蕾,麦 强,王晓宁,安 实.国外物流节能减排措施综述 [J]. 城市交通,2009,(5):27-31

[5] 吴大华.国外循环经济实践的经验与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7,(7):1-5

[6] 李宏岳.国内外绿色物流现状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170-174

第5篇: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 固体废物 资源化 法律构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逐渐增强,我国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然而,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相关立法不完善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就以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现状,浅析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相关法律。

一、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一)固废的含义和固废的性质

生态和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和载体。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生态和环境的世界性危机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焦点。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令人们开始重视起来。其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成几何式的增长。

研究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立法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固体废弃物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的规定,所谓的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可见,废弃物的概念是具有相对性的,它只是丧失了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是被抛弃的,并不是完全不存在任何价值。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是固体废弃物产生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的价值大的特点,这和我国的国情分不开。所以,被人们抛弃的固体废弃物,某些使用价值依然存在,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废物”。固体废弃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二)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现状

对于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我国是如何处理和处置的呢?长期以来,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置主要是填埋,其次是高温堆肥,最后对少量的固体废物予以焚烧。但是我国固废处理处置水平的落后,导致了相当严重的环境危害,污染事故频发,污染日趋严重。首先,就填埋而言,由于技术落实,压实不到位,很多填埋场未达使用年限就关闭,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这使得土地本就紧张的部分地区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场地。并且,还可能发生隔离不到位,滤液渗透造成对周围地下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其次,堆肥的危害也很严重。

简单的堆放,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大量的土地被侵占,并且废物中的化学杂质污染了土壤环境甚至破坏了土壤性质。堆肥产生的“污水”也会污染水体、污染大气。而在目前对这些污染水或者气体尚无有效的方式处理。最后,就是现在较少应用的焚烧了。焚烧主要危害对象是大气,污染气体无法控制,而且焚烧产生的渣滓也无法控制。现在,国际上已经基本禁止了焚烧。

目前,我国因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已经引发人们忧虑。除了技术问题的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关于固体废弃物立法理念的落后。还停留在污染防治的阶段,虽有提起回收再利用,但是没有真正重视“资源化”。这种陈旧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为避免浪费更多的“资源”,更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固体废弃物,我们有必要从新审视我国固体废物的法律制度。

二、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分析

我国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多年以来一直都是由政府一种采取社会福利事业的模式。废物的收集运输、废物的处理处置,都由政府包揽。尽管这种方式在早期符合情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在传统的模式下,废物管理由政府负责,即使国家鼓励、支持对固废实行充分回收和利用,但是由于缺乏相配套的激励措施,效果不好。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收集,主要依靠宣传教育,没有采取其它的有效措施,效果微乎其微。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固体废物具有两面性,如何使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再利用结合起来成为现在关注的焦点。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固体废物的处理对资源化还没有重视,重点仍是放在减量化和污染防治上的,对资源化还不够重视,所以,我国现阶段的固体废物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式。改变现有形式成为当务之急,而最有效的保障和依据就是对立法理念进行革新,对现有立法进行优化。

我国固体废物的立法对回收利用还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指导思想仍以污染防治为主。尽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经规定,国家鼓励、支持综合梨园废弃物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固废的产生量,但这些法律规范内容分散,尚未系统性。

首先,固体废物法律规范的效力较低,我国目前关于固体废物防治的只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这一部综合性法律,其它法律规定虽有涉及,但由于只是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法律效力并不高。其次,虽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等过程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和其它关于工业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的专门规定,但是仍然缺少相应的子法的支持。就固体废物的再利用而言,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关于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立法应该是一个综合地、完整的立法体系。因为,根据不同的固体废弃物,回收的方法,要求也是不同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立法,仅仅有一些简单笼统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最后,固体废物立法还是处于较“软”的阶段,缺乏强制性的措施。通观我国固体废物的立法,指导性的法律规定较多,强制性的措施较少。众说周知,对于违反者的惩处必须有法律的规定。从法理来说,法律后果在法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有效的制裁违法行为,那么法律就不能称其为“法律”,不能发挥其应当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以废物回收的法律责任为例,在《固废法》中相关额法律责任主要有第74条第3款、4款,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使得违反法律行为难以追究,这样就使得法律规定缺乏保障和力度。我国的固体废物法主要是以法律责任追究形式的行政处罚,对于法律责任的规定较轻,震慑力较低,这是我国固废法的一大软肋,也是我们必须加强、完善的一大方面。

三、国外固体废物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工业发达的国家在20-30年前就已经相当的重视固体废物的治理,并且都由单纯的处理向综合利用方向转变。德国对单种物质的回收率设置了目标,美国、奥地利、希腊等许多国家也制定了废物回收计划。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国几乎都没有系统的有关固体废物的法律条文,即使有也不够完善,只是个别规定。但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尤其是70年代以来,各国也开始了对固体废物的立法管理。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地指导下,固体废物的立法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德国为例,1994年联邦议员在《关于避免和处置法》的修改基础上颁布了《关于避免、循环利用与废物处置法》(简称《循环经济法》),使垃圾处置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在此法中强调对固体废物的处理不再只是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处置,而是让废物成为再生资源,废物再利用,实现物质“从摇篮一一到坟墓一一再到摇篮”的闭合经济的循环。《循环经济法》是目前最完整体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符合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废物管理法。借鉴德国循环经济的理念,世界也积极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并积极出台了符合本国实际的法律。我国的立法也积极学习德国、日本、美国和瑞典等比较完备的国家的经验,帮助和改善我国固体废物相关立法。

尽管有人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但德国确实从垃圾经济收益颇丰,因为这种理念尽管源于垃圾处理,但以后逐步渗入到生产和消费领域。

德国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成为各国的典范,而垃圾分类恰恰是我国最薄弱的地方。在此,就以德国垃圾分类为例,汲取经验。德国居民门前垃圾桶上都贴有简明易懂垃圾分类图案,并且黄蓝黑绿四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各有分工。这些措施受到居民的普遍认可,人们的环保意识也相应提高。德国还设立了中介监督组织,负责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的情况。垃圾分类离不开公众的支持。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德国,地方主管机构为方便居民,在每年年初,制定“垃圾清运时间表”和“垃圾分类说明”挨家挨户地投到各家的信箱。这些方法使得可再生的固体废弃物回收率大大提高,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理量。

四、我国固体废物法律体系的立法构想

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固体废弃立法。努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吸取西方资源节约、废物减量化、废物循环利用和进行环境友好型处理处置的先进理念,建立完善我国的固体废弃物立法。

(一)固体废物立法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为: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化管理,实行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资源与环境得到合理持续利用和保护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并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全球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废物进入环境后进行分解处理需要时间,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两个方面超过了极限,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想恢复十分困难,甚至不可你装。因此,在固体废物立法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在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废物的最终处理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限度,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废弃量将到最少;生产中利用效率达到最高,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二)建立完整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法律体系

处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为了使其更加的有效,规范,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缺乏相应的子法支撑,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固体废物的分类尚不明细,各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尚不规范,所以,很有必要对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各个环节进行几项专门立法。例如:制定一部专门的《包装废物管理法》规范包装废弃物问题。这类法律西方国家早已制定,如德国为了规范废旧塑料包装的生产、销售、回收使用和处置专门制定了《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日本专门制定了《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值得我们借鉴。再例如制定《危险废物管理法》,对危险固体废物的危险性、污染环境的长期性、污染后果的严重性,予以重视。再有可以效仿德国或者日本细化垃圾分类,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学习分别回收的做法等等。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三)我国政府、企业、公众在固体废弃物法律中的责任

就固体废弃物的相关立法来看,政府应该起到引导监督的职责。首先,政府需要承担的最重要的义务就是立法的义务,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法律,保护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其次,加大法律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积极为企业、事业、商业单位及社区的环保教育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最后,加强监管力度,明确各级的政府的职责,加强对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审批力度,同时,对违法行为进行限制或制裁。

第6篇: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日本JISC在提出MFCA国际化标准时就明确表示以下3点意见:(1)作为产业界有效的指南;(2)阐述MFCA的原理与原则;(3,)不需第三方认证。这些建议对MFCA的标准化讨论起到了引导作用。目前,委员会公布的文件内容如表1所示:

这个MFCA国际标准框架,只包括一般术语、目标、原则、基本要素和实施步骤,并不包含改善物质或能源效率的详细的计算步骤或相关信息。该标准涉及的成本仅包括内部成本,并不包括外部成本。以下就MFCA的基本要素与实施步骤进行解释。

(一)MFCA的基本要素

MFCA的基本要素包括物量中心、物料平衡、成本计算与物质流转模型。

(1)物量中心。它是生产过程中选定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以对生产过程的输人输出物料以实物单位和货币单位进行量化。在MFCA方法里,物量中心充当数据收集的功能。首先,对物量中心的物质流转与能源使用进行实物量化;其二,对物量中心物质成本、能源成本、系统成本和废弃物管理成本进行货币量化。

(2) 物料平衡。S卩“输出数=输人数+期初数-期末数”平衡公式。以仅包括原材料为例,50kg的原材料进人物量中心,物量中心期初有150kg,在期末还有100kg的原材料,那么,输出数=50+150-100=100。

(3) 成本计算。承上例,加人能源成本、系统成本与废弃物管理成本。如图1所示:

别有原材料500元、能源50元、系统成本800元和废弃物处理成本80元,输出物质有产品(正产品)70kg和物质损失(负产品)30kg,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系统成本按材料比重在正产品与负产品之间进行分摊,而废弃物管理成本全部归在负产品——物质损失成本里。

4)物质流模型。在MFCA里,通过视觉模型来显示

物料在不同物量中心的储存、使用或移动。如图2所示

图2描述了一个流转系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流转图。产品既包括产成品也包括半成品。可见,MFCA对流程内的各种物质从投入到产出进行全程跟踪,立足于企业资源输出的合格产品和废弃物的流向与流量,将资源成本按照一定的标准(这里是重量)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可以准确地确定物质流的有效利用成本与损失成本。按传统的产品计算方法,计算费用的对象仅为正产品一项,而在MFCA中对于制造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也作为一种产品(负产品)以计算单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从而,传统的生产管理信息中看不到的损耗或浪费的产品成本就可视化了。

(二)MFCA的实施步骤

成功的MFCA要求许多实施步骤。分析的详略程度及复杂性视情况而定,比如组织大小、产品的特点、所选择的物量中心的数量等。

以下用一个p^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勾勒MFCA实施步骤。此外,MFCA的PDCA循环也可内含并应用于不同阶段的环境管理系统。

以货币单位量化物质流为例,其量化的对象有: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系统成本和废弃物管理成本。材料成本量化有不同的方式选择,比如,历史成本、标准成本和重置成本等,一旦确定以哪种方式,就要一贯使用。以上是标准的简介,更加详细的计算方法在早前的应用指南及案例分析里体现得更全面。

由以上标准解释可以总结得出:(1)将输人物质成本按输出流向分别核算正产品与负产品,明确物质损失成本;(2)形成物质损失的“逐步结转”,可明确各物量中心的有效利用成本与损失成本;(3)除材料、燃料等直接成本按输出正产品、负产品比例划分外,人工、折旧等间接成本也按此方式划分,体现了完全成本分类核算思想,这因于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的原理。

MFCA量化企业资源损失成本,使资源损失结构淸晰化,可挖掘企业改善的潜力⑴。因为MFCA是从数量和价值两方面使流程中各物量中心的材料损失与其他成本“可视化”,而传统成本核算将废弃物损失包含于完工产品中,处于隐形状态。正因此如此,MFCA可揭示资源损失的环节及金额;揭示生产工艺全流程的成本流,包括流向及流量。因而可帮助企业判断资源损失的重点环节,提出优先或重点改造项目,另外,在制造企业中,MFCA还是材料选择替代、工艺流程优化、产品结构设计及废弃物再生循环等系统决策与控制的重要参考信息。

二 MFCA应用范围

ISO/TC207/WG8的召集人K.Kokubu(日本)负责MFCA的标准化问题。2010年他在日本《质量管理》杂志发表了“物质流成本会计的重要意义”,并认为由MFCA方法提供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经营的各种场合。以往的环境管理手段大多局限于在环境污染发生后再采取无害化以及回收利用等“末端治理”手段,而MFCA则能够促进以生产过程本身的革新为目的的“过程内在型”的环境对策。对企业来说,能够同时达到减轻环境负荷和降低成本的双重目标,因而有效性更为明显。MFCA可从设备投资、原材料采购、变更产品设计和生产计划、进行现场活动的改进等四个方面进行应用。

(1) 在设备投资方面的应用

设备投资在企业决策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当决定引进新设备时,一般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然而,一旦设备投资项目实施后,就以该设备设定了管理标准,因而往往忽视了设备本身的效率性能。

与以往的环境管理方法不同,由于MFCA能够准确地掌握某工序中废弃物的经济价值大小,因而可以从制造设备本身的效率性能来解决问题。因设备原因造成的废弃物的发生,通过MFCA对该废弃物进行成本评价,使设备的经济评价成为可能。即,以减少废弃物而进行设备更新为前提,采用MFCA方法从废弃物的成本观点出发对设备本身的效率性能进行分析,由此引进还是不引进设备这两种替代方案就可以进行比较。这是MFCA提供的信息在设备投资上最为有效的一个应用。

(2) 在原材料采购方面的应用

废弃物产生的原因在于设备方面的情景不少,由于所购原材料的形状和性质的情况也很多。在生产现场发生的废弃物多数是购入材料在加工时被挖或被削的瑕疵造成的。如能减少这类情况,废弃物也就能够减少不少,可更进一步地达到资源保护的目的。有关原材料购入形状等问题,需要与供应商进行交涉。假如供应商认为材料的形状和性质的变更对他们有利的话,也许就会考虑改变;而如果供应商也引入MFCA方法,就要计算需要花费多少成本来实现这一改进。可见,运用MFCA方法向供应链的这种延伸,使原材料的变更问题可得到更为有效的解决。

(3) 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计划上的应用

产品设计不当也会成为产生废弃物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将MFCA方法获得的信息反馈给产品的设计开发人员,寻找改进的可能性。另外,生产线上程序的更换也可能成为工序中产生废弃物的原因之一。比如:在同一生产线上对产品种类进行变更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洗和试运转等作业,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从环境管理角度看,最好避免生产线的交替作业,但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看,则希望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在这种情况下,运用MFCA方法,将废弃物形成造成的成本增加与库存的增多造成的成本增加进行比较,然后可进行取舍。

(4) 在现场改进活动中的应用

在企业生产现场,一般都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为目标。引进MFCA方法后,能够以经济单位来评价现场的改进活动,并对各活动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进行统一规范的指导。MFCA具有超越现有管理思想的趋势。通常在生产现场,损耗的设定都在管理者能够正常管理的范围之内,主要以次品等为中心,但是,随着制造规格书设定的投人材料与输出之间出现的差额,因为在现场无法管理,所以有时就不作为管理对象,而MFCA可将这种损耗显示出来,扩大了损耗的范围。

可见,MFCA可有效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企业在决定引进时,通常从一件产品的一条生产线、向整个工厂整个企业,进而向整个供应链扩展和延伸的手段,应用范围越广泛,延伸后获得的效果就更明显。

三.MFCA未来应用前景:用于生产管理循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MFCA方法里,物质损失是研究重点,物质损失的减少在降低成本上体现了明显的效果。MFCA对物质损失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式如图4所示:

可见,物质损失的改进大体上可分为两大课题。一是通过现场改进就可以实现物质损失的减少,一般不需要投资,二是需要变更制造方法或者需要新的设备投资才能解决物质损失减少的问题。MFCA使因制造方法或生产设备引起的物质损失大小和成本削减的可能性实现了可视化。

已有的案例研究发现,在实际业务中存在着隐藏于正规作业中的物质损失。MFCA提供的可视化研究,使日本有些企业正考虑将MFCA的分析结果落实到短期以及中长期的生产经营中,通过MFCA对现场改进和投资实施及其成果的验证重新进行分析,构建能实现资源生产效率最大化的PDCA循环。如图5所示:

第7篇: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作为工业强国,德国工业生产技术先进,但其一方面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一度资源浪费与污染问题突出。20世纪60、70年代德国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全国仅城市周边垃圾堆放场就达5万多个,其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命和健康。据此,结合其工业污染问题突出的特征,德国制定并实施了以“避免产生一循环利用一最终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事实证明,这种垃圾经济型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分有效,实现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由原材料依赖型向经济效益提升型、由污染排放型向生态保护型的转变。其主要策略如下:

加强法律保障。德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业已形成,包括法律、条例和指南三个层次。德国《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确定了“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理”废弃物管理优先顺序。并在生产和消费中把避免废弃物产生放在首位。此外,还制定了《包装法令》、《垃圾法》、《森林繁殖材料法》、《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条例、技术指南。

开展政企协作。例如。德国洛伊纳化工园区在一百多年的化工生产过程中,以及二战期间由于遭到轰炸导致化学物品外泄,对周边水、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方圆几十公里内许多植物都无法生存。德国统一后,联邦政府与洛伊纳基础公司合作,洛伊纳基础公司负责经营,联邦政府拥有13,25%的股份,其他股份由园内企业共同参与控制,进行土地、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等修复后售出给其他新来企业。

建立回收体系,德国《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提出了生产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负有严格管理的责任,即生产者要承担从产品的设计、生产、物流到使用、废弃处理等的责任与费用。为此,德国积极建立服务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回收体系,如根据人口密度、电器电子设备社会拥有量或污染程度,按社区或工业区设点,建立WEEE废旧电子电器处理体系;DSD包装废弃物(包括铝、马口铁、玻璃、塑料、纸、复合材料等包装废弃物)二元回收体系等。

法国:政府引导循环发展

作为相对中央集权的国家,法国十分注重政府在循环发展中的作用。具体是:

制订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各部门协同与合作,据此,法国于2003年建立可持续发展部际委员会(CIDD),每个政府部门均有1名可持续发展高级官员,确定各部门与委员会的联系并监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推进包含六个主题、十项行动计划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SNDD)五年规划实施,从而通过社会行动、市民参与以及经济调节、能源策略、国际合作等综合措施,促使全社会都投入到可持续发展计划中来,努力协调好地区管理政策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之间的关系,促使所有消费品生产企业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环境等,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

强制实行垃圾分类及循环利用。1975年法国通过了以卫生和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被动环保型特征的第一部《垃圾处理法》,要求妥善处理垃圾废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992年法国通过了垃圾资源循环再利用为目的的第二部《垃圾处理法》,指令各地区10年内实现垃圾分类。据此,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不同垃圾处理的法规,使得家庭垃圾、过期药品、废旧电池、淘汰电器、废旧轮胎等垃圾从收集、运输到最终处理都有章可循。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了推进垃圾循环利用。法国还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例如,2004年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等企业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废旧轮胎回收任务,通过与生产企业签约,组织开展废旧轮胎的回收、分类、翻新、分解、再生材料利用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废旧轮胎循环利用效率。

北欧:构建循环型能源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能源支撑,节约、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北欧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

构建节能型建筑及街区。北欧的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暂。例如。瑞典1/4多的能源消耗用于建筑供暖,而在建筑能耗总量中取暖则占80%多。为此,政府设立专门部门,制定严格的规范与制度,积极推进舒适性强、能耗低的建筑建设。此外,在街区乃至城市整体设计中,节能、生态的理念也得到了有效落实,以芬兰维基住区以及瑞典马尔默西港区改造、斯德哥尔摩哈默比湖城为代表的大规模、高质量生态城区,都充分证明了这些。

积极发展替代能源。丹麦充分利用海滨优势,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目前25%的电能来自风能,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0%。2050年丹麦将完成第二次能源革命,建立一个不含核能、完全摆脱对化石燃料依赖的能源系统。芬兰,为解决能源需求,充分利用木屑、树皮和森林落叶等无污染或低污染且可再生的废弃物资源发电和释热。迄今,芬兰业已建立起了配套完善的生物能源商业链。

技术创新支撑资源循环利用。芬兰90的工业污水来自纸浆厂和造纸厂,但由于建立了相应的生物污水处理厂,造纸工业废水的净化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挪威西海岸尤兹拉风力发电场,将风能和氢能利用相结合,即将风电剩余电力用于分解海水并储存氢能,当没有风或风力过大风车不能转动时,就利用储存的氢能获取所需的电力。

日本:构造循环发展新空间

20世纪50年代末尤其是60年代“所得倍增计划”倡导下,日本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在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寂静的春天”也很快伴随而来。为了协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日本注重通过国土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等重构发展空间,促进循环发展。

以国土综合规划制约无序化的空间膨胀。自1950年颁布第一部《国土综合开发法》以来,日本国土综合规划编制业已经历了7个阶段。由于国土开发规划的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使得其国土空间得到了保护性利用。即便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日本农用地、生态用地等保护性空间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也仅仅从89%下降到83%;当前在日本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工业高度发达、土地昂贵似金的国家,其森林覆盖率依然高达67%;即便是东京圈、名古屋圈和大阪圈三大都市圈其建设用地也仅仅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6%。正是由于同土空间的集约化开发,才为实现循环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8篇: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开展情况

1、医院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兼职人员克服了很多困难,工作认真负责,很好地完成任务。

2、医院感染管理能按照标准进行各项工作,年有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检查工作有记录。

3、各种登记本规范记录,高压消毒物品有记录,消毒包内有指示卡监测、包外有指示胶带监测。

4、医疗废弃物处理有记录,一次性用品用后送污物室有记录。换药室、检查室、治疗室、冲洗室配置脚踩式医用污物桶。各科室统一使用了洗手液,手卫生得到进一步规范。

5、能够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及消毒灭菌和医院环境的监测。

三、存在问题

1、制度完善但执行不力,无专职人员,身兼几职,文字资料操作性不强。院内感染监测不到位。

2、在职医务人员掌控医院感染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对有关法规法律掌握不够。

3、重点部门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布局不合理,流程不符合要求。

5、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符合要求:各科废弃物乱堆放、收集运送过程存在隐患,医疗垃圾桶未使用医用垃圾袋放置,各科未使用利器合放置针头。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健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年终要有工作总结。并认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

2、认真对照院内感染控制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要求,同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本院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落实。

3、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管理、个人防护、无菌操作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争取全院重视并参与这项工作。

4、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布局及流程,规范器械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消毒灭菌效果。以保证医疗安全。

第9篇:废弃物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垃圾清理;管理策略;永续发展

垃圾管理目标在于建立经济、有效的废弃物管理体制,而致力于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垃圾管理减量化、安定化、无害化、资源化之目标。目前垃圾管理以政府由上而下一条龙的主导模式为主,专业官僚的角色十分重要,其次是民意政治及社会舆论的影响,最后,经济因素则扮演着长期左右环境政策的力量;通盘考虑政治、社会及经济三元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社会力的热烈参与,才是政府推展环境政策演进的动力。本文从政府效能、永续发展、技术能力及民众期望等方面进行考虑,对垃圾清理的管理策略进行探讨,着重清运与管理政策的明确性及兼顾环境负荷以达永续发展目标的废弃物清理方式。

一、垃圾清理的管理策略

(一)政府管理政策明确透明

政府所做的事务决策即是公共政策,环境管理的成败,与政府的公共政策有绝对的关系,即公共政策是环境管理很重要的一环。环境管理是政府公共管制的一环,其主要目的是在环境保护的工作和问题能获得控制、改善和解决。当私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解决的方法不是诉诸法律便是私下和解;但在面对公共环境问题时,政府的管制方式,即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解决方式,此乃环保问题的特殊性所致。因此,环保管制的运作强调管制标准的设定,政府公共权力的介入,被管制者的遵守及违法行为的处罚。环境政策之实施具有其明确的目标和背景,是属于管制性政策的一种,由政府机关来制定其制度和规定,并辅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民众必须配合。因为这类政策是属于零和赛局的政策,所以政策的执行常会导致利益的有得有失;从公共服务的角度为出发点的环境政策,是很难符合所有私人利益之满足,故仅能以民意之多数人的利益来决定政策方向。在执行的措施上应首重预防,预防可包括垃圾减量及回收工作,即一般所称污染量削减工作,以强效手段防止废污量之产生,它异于传统之管末处理,不仅可减少垃圾处理成本,同时可回收资源。其次,污染源管制工作对于垃圾管理也十分重要。管制措施包括计划核准及登记许可制度,如新设企业之先行审查垃圾清理计划书,垃圾清理机构需先取得许可才可接受委托等制度,旨在建立健全之预审制度,事前考虑废弃物之出路及如何减量等,避免事后无法清理、危害环境。另外,如垃圾之跨区域运输等,亦须予以有效管制,采取事先核准许可及事后追踪之措施。污染源管制最有效方法是在源头减少废弃物,使可藉原料替代、生产流程的修改、作业变更、厂务管理改善及废弃物再使用及循环利用来达成。另外考虑垃圾交运与转化的可行性。垃圾尽可能利用厂内或厂外设备,予以再使用或循环利用。

(二)社会和谐永续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问题已由过去局部性、区域性的范围逐渐扩展成全国乃至全球性问题,而环保的议题也由污染控制到污染预防,再扩及资源保育及社会和谐永续发展。目前经济技术体系下,不论在资源采取、加工制造、产品流通、消费过程,甚至废弃之后,皆未有效予以回收利用及有效处理,因而使得加诸于自然环境的污染量,已呈高负荷状态,使得资源开采、产品制造、流通及消费等之物流,远远大于资源取用及产品消费后所产生垃圾的收集处理、资源化再生利用等,造成地下资源枯竭及全球环境危机,危及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之运作。追求社会和谐及永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未来的潮流趋势,先进国家都以资源有效利用做为国家环境政策的新方向与环保施政重点。近年来,由于环保观念普及,尤其先进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使得资源化产品的市场扩增,亦带动资源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日本在2000年公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也是在高成长之废弃物产量、低成长之废弃物回收率、及最终处理场用地取得困难之压力下,以及面对愈来愈多非法弃置废弃物之情况下,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些问题,从经济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社会转变成循环型社会,思考如何将物质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之各个环节中,做到最大效率之再利用、再循环,进而减少资源无限制使用,减低环境负荷。我国也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了国务院和各省、区、市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其实施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如果能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解决这些问题,相信效果会更大、结果会更理想。河川流域垃圾污染事件,垃圾处理厂抗争,回收成效无法突破等等显示出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凸显源头减量、回收、再利用的急迫性。各级政府、事业机构,企业甚至于每一人都应该在建立循环型社会工作中尽一份责任,依循减少资源的消耗,抑制废弃物的产生,及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延长用品之使用期限,配合使用再生制品及分类回收再生资源,藉此抑制制品成为废弃物,并适当回收、循环利用制品及再生资源。垃圾处理应以往之焚化为主、掩埋为辅,修正为源头减量、资源回收为优先,焚化,熔融等处理为原则,并建立源头减量机制,推动资源垃圾回收利用,以达垃圾减量、妥善处理等目标,朝向建立资源循环型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最终达到零废弃的目标。

(三)清理技术与经营效率提升

制定清理策略时除了首要考虑永续发展、环境影响以外,还应着重于提升清理技术能力及经营效率,以符合民众期望。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垃圾清理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建立和完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加大自主创新和示范工程建设的力度,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形成完整清理技术支撑体系。

(四)扩大民众参与并加强教育

随着民众的环境意识与生活质量提升之后,民众并不太赞成牺牲环境质量以获取政府适度的补偿,反而比较愿意付出相对代价来改善环境质量,民众的环境意识增强,促使政府应该制定对环境冲击较少、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垃圾清理政策。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殷切及环保意识提升,应倡导民众参与模式,政府应与民众主动沟通并回馈民众。在整个垃圾管理作业中,最直接的就是由民众参与,即是倡导及教育并鼓励民众如何使垃圾分类系统臻至完整性,因为完整的垃圾分类收集,加上各类垃圾清除技术将可有效提高垃圾的减量及资源回收,进而有助于主管单位的废弃物管理作业。分类收集之目的是为了便利处理而将性质相似之废弃物分类集中,并按不同处理方法将其归并至各种不同贮存容器,收集后清运至处理地点。在鼓励民众实际参与时,同时应倡导灌输其了解所参与环保知识及政策的相关优点,以提高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

二、小结

垃圾清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垃圾清理管理也备受关注,主要是垃圾产量大增、处理中心的缺乏及环保意识抬头。因此政府的环境政策目标应明确,同时应与民众取得密切沟通,加强教育倡导。通过对垃圾清理流程的有效管理,降低社会成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垃圾清理运营效率,实现社会和谐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新.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模式研究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

[2]毕思勇,张龙军.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建议 [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

[3]张沁.“低碳”背景下中国污染治理及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