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智能物流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物流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物流发展规划

第1篇: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建议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262-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new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spots of social research. This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finally put forward on speeding up th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IOT; strategy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利用底层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技术等,通过短距离无线网络、互联网等技术把现实物品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以实现远程控制,达到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联网可以说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物联网产业发展必将带动通信服务产业、嵌入式系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和外包产业等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物联网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到的产业也较多,主要包括网络通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嵌入式产业、智能计算等多技术领域产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交通运输、农业精细化种植、城市智能化管理、工业精准控制、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平台等多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目前,全球各国也在纷纷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早在2009年初,美国奥巴马总统就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紧接着日本、欧盟等国家也纷纷提出发展物联网产业,并做出具体规划。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逐步完善物联网技术标准”。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也积极投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协会、各地市物联网研究院,建立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项目等,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本文结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快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无锡、上海、苏州等地)、珠江三角洲(深圳、广州等地)等地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处于全国物联网行业领先水平,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结合山东省物联网协会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1)物联网产业分布: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分布不均匀,东部区域发展较快,以青岛、潍坊、威海等城市为例,分别在RFID、微电子、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快发展,进行了应用推广。潍坊市建立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潍坊市物联网研究院,依托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了物联网产业。青岛市依托青岛海尔集团、海信等大型企业强大力量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德州、聊城等地)相对来说物联网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2)物联网销售和利润:整体来说,山东省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2013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1600多亿元,2014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0%,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3)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山东省物联网企业产品主要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其中自主研发产品主要RFID、条形码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产品主要服务范围在物流仓储管理、工业监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智能终端制造业约占16%,利润较高的物联网产品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智能电网等方面。

第2篇: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依据《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启动了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

 

据悉,此次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领域物联网系统研制项目和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重点领域物联网系统研制项目重点支持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生产和运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保障公共安全,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则重点支持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形成集成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应用广泛、社会经济效益较好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物联网技术发展水平,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其中,重点领域物联网系统研制项目主要包括:

1.智能工业领域。重点支持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检测等物联网系统,形成综合管理监测平台,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2.智能农业领域。重点支持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农产品质量管理平台,保障农产品安全。

3.智能环保领域。重点支持城市大气环境实时监测、重点流域和湖泊水质监测、工业污染源排放实时监控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地区和行业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平台,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4.智能物流领域。重点支持覆盖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全流程的物联网系统,形成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物流效率,保障物流的安全和可控。

 

5.智能交通领域。重点支持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等物联网系统,形成城市交通实时监控和管理平台,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第3篇: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2010年8月,国务院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标准瓶颈将被打破;即将出台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八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方向;物联网被列入“十二五”规划。作为信息产业发展新的重要推力,物流业将在今后5-10年甚至更长时期,为我国信息产业创造不可估量的商机和财富。

信息化:物流业振兴的关键词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大多企业仍以经营运输、装卸、包装、仓储等传统业务为主,其技术附加值低,效益和效率不高且运营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竞争实力较弱。按国际惯例,一般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比重越低越先进。欧美等发达国家为10%,韩国为16%,中国为20%以上。按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08年GDP为300670亿元,若物流成本比重降低10%则为30067亿元,相当于2008年北京、上海、天津GDP之和,可见振兴现代物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意义。

《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到,“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振兴规划”对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产业拉动作用首次给予明确肯定,同时亦明确了“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振兴规划”为期3年,从2009年开始实施。2011年既是“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物流业全面、深入带动和影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开局之年。因此,长期关注我国物流业信息化投资需求重点,必须首先重点关注“规划”中设立的我国物流业优化发展九大区域布局、21个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关注这些区域和城市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及相关重点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进程等信息。正所谓“终点即起点”,2011年不仅是“国家级”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振兴政策产生产业拉动效应和刺激实际市场需求的开始。

另外,“振兴规划”的“九大重点扶持工程”是全国物流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可能得到国家专项资金及配套政策支持的方向。据了解,各省市相关政府部门已着手制定专项资金及配套政策管理办法,先行一步的深圳市相关企业已开始受益。

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

物流业是一个复合性产业,信息技术是其主要技术支撑。传统意义的“物流”概念仅涉及物质资料从供给方至需求主体间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而我们国家要振兴的“现代物流业”则在传统物流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并以满足消费需求和最小综合成本为目标,综合考虑了制造、运输、销售等情况。现代物流业由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等要素构成,它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体现了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等特点。

2010年9月初在杭州举办的“2010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推进大会暨物流企业CIO峰会”上,与会的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领导及行业专家、物流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等人士,经多方探讨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如:认为中国的物流产业信息化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必须重视物联网将对中国物流业产生的深刻影响;提出电子商务与物流业是“共生”关系;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在于资源整合与标准化;3G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物流业;提出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成功“五大要素”的概念,等等。

据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最新调查,中国物流业成本之所以远高于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物流业务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效率低、库存大、资金占用时间长等等。为此,利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流主导物质流,通过信息化实现物质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物流的经济、高效、低成本、低库存甚至零库存运行,从而增加地区和国家社会财富,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大振兴,即是物流业调整与振兴的根本目的。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与调节局副局长王慧敏说,现代物流业是传统物流业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物流信息化是提升中国物流业现代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途径。

商战:信息技术带动竞争力提升

当今世界,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一个物流企业的核心能力则体现了它的供应链网络及管理能力。沃尔玛公司有一个全球采购供应商计划,每年沃尔玛公司都要求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10%,即使如此,无以计数的供应商还是打破了脑袋要挤进这个采购计划名单。为什么呢?因为沃尔玛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供应链,一旦入围这个采购计划则意味着这个企业的市场覆盖面、产值规模将是几何数量级的增长!

2008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奥运火炬的传递里程之长达56万余公里,为历史之最,承担此项业务的是北京长久物流公司。该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软件,采用了供应链战略规划软件中线路规划模块的网络优化模型,进行了运输线路优化设计,并用美国System Modeling公司开发的Arena可视化通用交互集成仿真软件提前处理了模拟仿真过程中的潜在运输风险,还利用GPS技术进行了实时数据采集。再举个例子。蒙牛乳业的冰激凌物流项目由武汉翼彩科技有限公司承接,该公司设计的“翼彩”冷链物流食品安全监控及营运管理系统,是一款以GPS技术为基础,集成温控、无线通信、门禁、视频监控等技术的信息管理平台,该软件的设计兼顾了多项先进管理技术。

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ABC分类管理、经济订货批量、零库存技术、有效客户反映、连续库存补充计划、计算机付储定货系统、物流战略、物流战略管理,等等。现代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给物流产业带来了革命性提升。

不论是以管理科学为核心整合传统物流业务、信息技术,以及资金、物力、人才等,进行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设计满足管理及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平台,均有国内外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所以说,利用信息化提升物流业核心能力并非一句空话,而已经成功的案例为信息技术企业进入物流行业市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和经验。

物联网,下一个千亿元级市场

2009年8月,总理访问无锡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指出“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从此物联网进入中国最高决策层视野,并带动了2010年中国信息技术业界对物联网的高度关注。2010年,以IBM为代表的技术领先者将其“智慧地球”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各地传播,以加快中国产业界对这一新技术的关注并加速预热市场。

物联网涉及四大关键技术:一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又称“感应式电子标签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在国外,RFID技术在零售业如沃尔码,军事领域如美国国防部等应用火热。在中国,目前最成功的应用在智能交通行业。不过,该技术的自动识别优越性亦表明未来它在物流、医疗、制造、矿产等多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国家出台的《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800/900MHz频段试运行规定》等相关政策表明国家对这一技术的支持与重视,未来几年内政府主导将是这一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推动力。二是是传感网技术,包括借助各种传感哭,探测和集成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速度等物质现象指标的网络。三是M2M技术,指网络末端设备的互联与集控管理,对市场敏锐的中国三大通讯营运商正在热推M2M理念。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一直高度关注并致力于推进交通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及3G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是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四是两化融合技术,两化融合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工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通俗地讲,物联网即是由上述主要支柱技术及相关技术组成的一个整合型网络,具有自动识别、信息共享、自动交互而无而人为干预的网络综合体系。从技术架构来看,具有Devices末端设备、资产或子系统;Connect有线或无线通讯连接系统;Manage总控管理和应用系统。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物联网技术及其产业受到重视和关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将在“振兴规划”指导下加紧制定物联网相关产业政策,以扶植物联网产业发展。各省市和产业园区也将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全面深入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其中,江苏、四川、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值得我们先期关注。

2010年以来,国家政府层面从资金到政策的强力推动,加上技术业界的高度跟进行动,必将加速预热物联网市场,使其更快成长和成熟。物联网创造了物流行业的可视化追踪、货运联网智能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实际应用。所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推广和普及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强。据赛迪顾问数据,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个市场。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

为此,“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可能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培育出一批物联网领域的领军企业,而我们国家的物流产业也将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五年时间,机遇、挑战、发展,究竟谁能领中国智能信息物流产业之,我们且拭目以待吧。

探索中前进的标准化、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园区

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相关领域的企业界、技术界等专业人士在热血沸腾之余不免要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市场虽好,应从何处切入呢?如果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或产品的研制,是否有何标准体系参照?同一个物流公司在北京、上海以及地级市、县级市的分支机构,其相同业务是否按相同的标准去执行,信息系统是否要考虑兼容性?

还有,本地政府虽然出台政策提到了支持公共信息平台,支持物流园区,但作为企业,盈利点在哪?研究机构的建设经费从而来?还有,物流园区由谁来经营,政府?还是企业?经营物流园区的获利点在哪里?

标准化的重要性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在此之前其相关子系统已有各自的标准,为此,物流标准化系统属于后标准化系统,因此要求物流标准化系统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经济性,而且要考虑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一致。而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可以查到的我国现有物流业标准仅有10个,包括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术语、通用仓库等级、物流单元的编码与符号标记、联运通用平托盘 主要尺寸及公差等。中国物流标准化落后已阻碍了中国与世界贸易发展,并成为此次国家物流业大振兴的重要课题。2010年6月12号国务院8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物流标准规划专项》,并附有“汇总表”,推出13大项共137条物流标准并公布了起草单位和主管单位,制约中国物流业振兴和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瓶颈有望在3-5年内陆续解决。

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行业和相关行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可以说它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产业链系统、产业资源整合系统,那么这个平台由谁来投资建设和经营?从目前来看,国家和地方政府给的资金肯定是引导型资金,而非全额支持,那么这样一个庞大系统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还有,这个平台的最重要资源就是信息来源,这个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性系统性信息平台的信息,究竟如何组织、如何运营和管理?业内专家提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商业模式,即如何解决平台的公共服务性与用户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了平台,一定要执行公共服务和监管职能,千万慎入商业领域。

再说物流园区,它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型业态。“振兴规划”已将“物流园区工程”列为九点重点工程的第二项,要求制定“物流园区专项规划”,要求各地政府把“物流园区”列为重点项目。从现在来看,全国各地大部分省市均出台了物流园区招商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入驻,并且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运营较好的物流园区。而且,全国各地还在热火朝天地大建各类专业化物流园区。不过,据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物流园区的闲置率达到了6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园区的圈地倾向。为此,“振兴规划”提到,物流园区的建设要“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尽管“标准化、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三大课题仍在探讨、实践和探索中,但这是我国物流业大振兴、大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从目前看,全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在科技攻关、项目攻关或商业模式探索方面的先驱。如,最新揭榜的“2010年中国物流业十大年度人物”之一,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康和他的YIGO语言、博科MAP平台,已让中国众多中小物流用户受益,还有很多成功案例。这些成功案例和优秀典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物流产业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也让我们展望到2015年中国物流产业智能化、信息化高度融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和谐前进的美好前景。

第4篇: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物流园区;布局;原则

本研究为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与运营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81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12日

一、河南省物流园区总体建设布局

2010年4月出台的《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指出全省规划总体上是“1+10”的模式。“1”是指郑州这一个国际物流中心;“10”是指十大行业,即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粮食、花卉、建材。那么,经过4年的发展,河南省的物流园区建设现状怎么样呢?

1、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作为郑州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园区,重点发展以国际物流、区域分拨业务为主的高端物流业和优势制造业,为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为京港澳高速公路以东、万三公路(规划G107新线)以西、陇海铁路线以南、郑民高速公路以北所围合区域,规划面积约8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涉及中牟县的区域规划面积约5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约39.4平方公里;涉及经开区规划面积约3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约15.6平方公里。园区范围内涉及行政村33个,人口4.8万。

目前,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和市政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近期将提交最终成果。园区所涉及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获批实施,园区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正加快推进。园区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总通车里程达到19公里。同时,铁路专用线、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等项目的初步选址和可研报告已经编制完成,计划近期开工。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创造了条件,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了招商引资工作。

作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起步区和核心区,河南(郑州)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建设,相关签约事宜已与新加坡方面达成共识。园区选址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东北部,初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了 “三大区、九大功能”。目前,产业园内“明星”物流企业汇集,香港嘉里大通(世界500强嘉里集团投资)项目已成功签约入驻,近期将开工建设;新加坡丰树物流(世界500强淡马锡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吉宝公司参股的安得物流,宜多果蔬冷链物流(世界500强日本住友集团全资)等项目将于近期签约;普洛斯物流、招商局物流、宝供物流、林安物流等知名物流企业正在积极洽谈。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将以建设一个国际化、生态化、创新型的物流产业园区为目标,逐步建立产流互动、产城互融的复合型现代产业集聚区,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活力之区,成为未来国家物流产业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郑州航空港物流园区的建设

第一,著名电子产品公司努力汇聚航空港物流园区。目前,许多全球著名的电子产品公司正在努力汇聚郑州航空港物流园区。每天有几十万部苹果手机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乘坐飞机飞向世界各地,而且有关部门也正在谋划邀请韩国三星集团在航空港区建设三星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如能实现,全球两大高端手机品牌将齐聚郑州航空港区。航空港区有望成为全球高端智能手机的“大本营”。同时,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国内智能手机知名品牌也谋划借势在航空港区建设手机产业园、制造中心、物流基地、呼叫中心等。

第二,物流“大佬”抢滩航空港区。国际航运物流巨头UPS已开通郑州-仁川-安克雷奇航线,以支持现有航线,提升运营能力。2013年5月底,河南省主要领导与UPS高层进行了会谈,就双方共同组建货运航空公司,在航空港区谋划建设郑州转运中心达成了共识,并确定了各项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明确了责任人和工作要求。国内物流“大佬”们也不甘示弱,圆通航空物流项目,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整合组建货运航空公司项目,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货运基地项目,东方航空物流项目等也正在商谈当中。

第5篇: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一、我国电子商务和餐饮业的发展现状

1.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猛,在各个行业间起到了融合、推动、催生新产业等重要作用,无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产业质量、增加产业效益的新引擎。2015年5月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管理方全不统一、欠缺诚信体制的完善、不规范的市场秩序、相关配套运营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等,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制定整治措施、规范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目前我国餐饮业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餐饮业也紧随其后。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人民口味不一,也因此中国自古就有菜系之分,当今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饮食文化也在其列,伴随着菜系分布的还有世界各国的美食样式,不胜枚举;从经营方式上来看,不乏各种中高档的酒店、宾馆、会所,也包含各种茶馆、酒吧、咖啡厅的饱含中西文化特色的经营方式;从经营规模上看’大到集团、企业,小到个体商户,良莠不齐。从吸纳就业能力来看,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的快 速发展,餐饮业经营规模随之扩大,其吸纳就业能力也随之增长,为缓解就业压力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整体来看,餐饮业发展前景仍不乐观,分散零散、规模小、竞争力弱依然是常态。

3.我国餐饮业与电子商务之间适应性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网络的普及让电子商务不知不觉得进人了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餐饮业与电子商务二者同样都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服务经济的范畴。而服务业是以经营方式灵活多变,以消费者为核心为主要特点的全新产业。服务经济中以餐饮业最为精通服务的本质,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客户为一切工作中心。绿色营销、网络服务,线上线下’作为新的营销理念也逐渐被传统的餐饮行业所接受和认同。

传统的餐饮业操作过程复杂,浪费大量人力财力,新型的电子商务的介人能够把传统操作流程电子化、数据库化,使整个过程的操控更加便捷,也脱坡了传统餐饮业中耗时费力、管理不到位、客源单一等等窘境。

二、我国餐饮业中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电子商务与餐饮业混合式精英人才

电子商务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对于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比较高,而我国传统普通的餐饮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相对较低’造成整个餐饮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而在传统餐饮业中能够熟练掌握并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在电子商务与传统餐饮业逐步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兼备高专业素养和餐饮技能的餐饮混合式精英人才极度匮乏。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电子商务与传统餐饮业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定势,餐饮管理与电子商务的混合式精英人才是提高整个餐饮行业水平和今后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是电子商务与传统餐饮业融合应用的重要课题。

2.缺少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

单纯的讲餐饮管理是指从组织客源、采购食品加工前的原材料、厨房对原材料的加工生产最后到产品进人餐厅或送达消费者的系列管理过程。那么在电子商务介人、融合到传统的餐饮业的过程中,技术含量的增加以及宣传、生产、加工、销售的标准化流程建设是电子商务在餐饮业中进行应用的前提条件。电子商务在餐饮业的普及已经为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所接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传统餐饮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现实背景下,大部分餐饮业的内部管理并没有以电子化内部管理为主导,仍然沿用着传统餐饮业中手工或半手工的状态,实现电子商务化的环节还不够透彻,对电子商务的优势挖掘还不够深人。

3.网络运营力度严重不足,宣传效果不到位

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普及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网络是培养网络商务成长的肥沃土壤,但是电子商务发展到这个阶段,赖以生存的网络在规划、发展上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虽巳有部分餐饮企业、个体商户着手建设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网络宣传效果,推动力不足、网络营销方式欠缺、缺乏网站维护、品牌意识不强等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着。虽然已经有了利用网络的意识,但是对于网络作用的挖掘、对网络销售优势的运用还有所欠缺,电子商务在餐饮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缺少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餐饮行业发展现状是,老死不相往来,各扫门前雪,互相交流沟通少,信息交流共享更是凤毛麟角。餐饮行业各为其主,过分强调自身的发展特色,排斥甚至仇视同行业间的交.流合作。电子商务的介人和融合,能够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由专业的机构进行管理,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共享客户资源。各为其主的发展,各自为营的经营方式,缺少统一机构的领导和规划,使得餐饮行业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未来发展缺乏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前景方案。

5.没有相对应的物流手段

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是物流服务的产生和发展,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基础,然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明显出现供不应求、模式老化的情况,及时出现与电子商务无缝对接的物流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三、在餐饮业中合理运用电子商务的具休措施

1.加强精英人才的培养

在目前餐饮行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的现状下,餐饮业复合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协调相关教育机构,设立培养电子商务及餐饮复合学科专业,扩大学员招收,为现代g饮电商复合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和社会成人培训机构,全方位多层次加快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在现有从业人员的再培训与发展方面,首先应提高餐饮行业人职门槛,各个岗位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并制定相关从业人员行为标准和规范,同时设立相对应的奖惩制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餐饮行业中。尤其是对于企业上层的管理部门,要加强培训和管理专业水平的提升,起好“领头羊”作用,逐渐形成“以上带下,以下促上”的和谐发展环境,促使整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传统餐饮业的优势,从而适应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

2.合理完善生产管理体系

首先,作为新鲜血液进人餐饮业的电子商务要充分发挥电乎智能的优势,在传统餐饮业的各个环节实行无缝对接,用高科技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来提高销售服务的准确性和质量。在管理形式、用餐饮食标准化、烹饪技术现代化、生产加工过程自动化等方面都要同步实行电子智能化,通过各个环节的优化来促进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其次,在企业内部的人员出勤管理、收支统计、财务报表、员工业绩等方面也要实施系统的电子化管理,充分利用电子技术自动、准确的优势,全面系统的对各环节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好市场预判和未来发展规划,同时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

最后,利用电子商务的智能、精准优势,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建立电子商务一体化服务。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餐饮业的成本控制被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原材料采购、加工和保险程序上。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有机结合,扩大餐饮行业原材料的选购市场和产地多样化,用有限的成本换取最高的原材料标准,从而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行业标准。

3.开展多元化网络营销手段,扩大宣传效果

网络的普及让网民的群体逐年成倍增长,年龄已经不再是网民的具体标识,面对不同层次网民的需求网络宣传手段也需要多元化,用以促进消费人群的多元化。虽然在人数上占了优势,但是当前网络营销机制不健全、消费者参与积极性不高和企业从业者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无不制约着网络营销的宣传效果。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净化网络环境、建设机制健全的网购平台,同时保证资金安全流动,确立了实实在在的网络运行规则’才能够确保消费人群的稳定,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同时也要进一步健全网络营销的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当前,各种网上订餐软件、团购网站层出不穷,同时也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此前3?15晚会曝光某网上订餐软件对上市餐厅审查程序不严格,作坊加工产生的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开展多元化的网络营销手段的同时也要同步进行加大管理力度和制度化。

跳出传统形式的营销手段,与时俱进,如设立社区营销,把消费群体固定统一在某一小区或地区、如设立博客论坛,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和美食专家加人讨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调整整个企业的运营方向和改进方向、如简化网上订餐服务’通过电话智能订餐和APP下单等多种方式同步进行,针对不同的人群出台相应的营销方案,达到预期效果。

4.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合理的发展规划

电子商务融合应用到传统餐饮业的过程还需要很长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传统基础扎实的餐饮业首先需要确立的就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合理的发展规划。

首先,面对种类繁多的原材料、人员登记、仓储管理,需要建立庞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把整个运转系统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用先进的电子化设备管理纷繁复杂的运营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准确和自动化使整个企业的运营更加的计算机化。

其次,重视培训和招收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管理中将企业运转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系统能够全面包含企业运转全过程的控制。

最后,在发展规划上积极推动传统餐饮业与各种网络企业的合作交流,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武装tfc化传统餐饮业的消费人群、生产加工程序等等各个环节的发展趋势。

5.提高物流手段,保证物流质量

在电子商务融合应用传统餐饮业的整个过程中,物流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物流手段的提高、物流效率的保证是让消费者接受并认可的基础。

建立健全一个为大众认可、诚信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共享行业信息资源,并对运转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为运营行业及消费者提供物流安全保障和行业安全监管’同时制定行业进人门槛以及服务规范和消费者、经营者的责任义务规定,建立诚信管理监督问责体系,并联合其他行政部门进行同步监管,优化物流环境,提高物流水平。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同样各行各业的发展,人才的储备及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涉猎计算机、贸易经济、物流管理、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培养时间长,因此人才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仅仅依靠科班院校出身的人才显然巳经供不应求,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在职培训也是行之有效的。

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系统在物流领域独树一帜,发展迅速,为普遍的企业及消费者所认可’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单纯的现代电子商务技术,还需要结合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先进、开放、实用和安全的原则下,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共享、优化配置,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第6篇: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2009年和2011年,随着国务院先后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省“蓝黄”经济区建设全面提速。作为国有重要能源骨干企业,山东电力承担着为“蓝黄”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电力的重大责任。在保持安全稳定供电的前提下,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山东和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山东电力不断调整能源规划,充分发挥电网功能的带动力,积极服务清洁能源发展,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持续稳定的绿色动力。

新技术、新思路 促进新能源健康快速发展

深冬季节的华北平原上,冬日的缕缕阳光依旧难以抵挡凛冽寒风所带来的寒意。在12月5日记者一行到达泉城济南的当天,日间温度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强劲的北风更加让人躲避不及。就在12月3日,山东电力风电负荷达到314.5万千瓦,继11月27日突破300万千瓦大关后再次刷新了风电负荷历史记录。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以风电为首的绿色能源发展迅猛。在风电方面,山东省虽然起步较晚,从1999年烟台地区开始发展风电到2010年初,全省风电装机容量不足100万千瓦,但作为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近两年山东风电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风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达到102.9%。山东电网并网风电场60座,风电机组2459台,容量365万千瓦。风电装机占电网总装机容量的6.59%,成为继火电、省外来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按照规划,“十二五”末山东电网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0万到800万千瓦。

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具有的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性,给电网接入、安全运行和有效消纳带来了极大挑战。围绕新能源并网、运行和消纳等环节,山东电力将风电接人纳入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统筹考虑、统一研究,加强发电调度管理,强化运行风险管控,不断提升电网接纳新能源的智能化水平。

加强预测调度 优化新能源并网和消纳

“山东并网的风电机组目前还没有出现过弃风和非正常脱网事故,除了春节期间负荷低谷时段,根据省经信委、电监办的统一安排有少量弃风外,全年都保障了风电并网消纳。”杨明辉说。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能否准确地预测近期的风力大小,预留出适当的风电存量空间,合理调度和平衡火电和风电至关重要。

杨明辉向记者简单举例道,如果预估明天的风电量比今天多50万千瓦,那么明天预留的火电则需减少50万千瓦。如若这个预测不够准确,与风电实际的发电情况偏差过大,则极有可能因为火电机组已经提前安排停机,造成当天电力供给不足,影响居民和工商业用电。而对于天气预测,杨明辉则形象地说,“看天气如下象棋,得看三天,方能协调好火电运行,”可见其对消纳风电的关键性。因而,杨明辉所在的调度控制中心与省气象部门和风力发电企业保持密切沟通,时刻关注着最新的天气变化。

山东电力制定了风电调度的基本原则:第一,鼓励火电增加调节能力,优先消纳风电,推动政府出台针对新能源企业考核与补偿的相关政策;第二,加强风力发电的科学预测和调度管理,考虑预测偏差率10%(约30万至40万千瓦)后,将风电纳入全网电力平衡,以实现风电与火电的协调。

为此,山东电力积极探索建立风电优先调度机制,充分利用新能源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对风电做出准确预测,及时调整火电机组方式。

“全网风电总容量、风电总发电、各地风电出力……”在山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省调主站的监控画面上,借助新能源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可以看到山东境内61座风电场的运行情况。而通过实时接收的风电场功率、电流、电压等信息,调度人员就可以快速判断风电场运行是否正常,同时督促风电企业优化无功补偿装置配置水平。

这一系统是首次在国内将“基于不同置信度的误差带预测技术”和“风电场功率预测、校验、修正、再预测等系列闭环技术”应用于实际,使山东省调具备了更有效的新能源监视手段,借助新能源功率预测功能实现了更有针对性的发电计划安排和运行调度;同时该系统在新能源功率控制上具备与省调主EMS系统的联动控制功能,可辅助常规电源完成电网调峰调频任务。

山东电力还积极指导风电场开展风场侧技术支持系统建设,截至9月底,山东电力实现了全部风电场、光伏电站的信息采集、传输、监视等功能,具备了对全省风电场功率预测的能力,为风电的安全并网消纳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在提高风电并网安全性方面,公司开展了风电大规模接入的发电调度模式等关键性技术研究,重点做好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专项检测工作。建立和完善风电计划申报和考核机制,挖掘供热等常规机组调峰潜力,完善日发电计划滚动调整机制。加强风电场二次系统监督管理,开展涉网保护定值的核查和备案工作,指导风电场按电网要求进行涉网保护定值整定。

在保障电网平稳运行的同时,山东电力最大限度地为吸纳风电提供空间。风电调度和消纳的一系列技术研发客观上也推动了山东电力的科技进步。日内滚动发电计划即是国网系统首创,每15分钟将凤电等实时运行偏差分配给火电机组,经过闭环化的电网安全校核校正,自动下发发电计划。既确保了风电的全额消纳,又提升了发电计划的在线安全预控能力,减轻调度值班人员工作强度。

山东电力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企业社会责任高度,服务风电等新能源发展。“消纳更多的清洁能源,对社会、个人都有好处,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杨明辉如是说。

加快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 推动电动汽车有序发展

位于济南市区顺河街与英贤街交界处的英贤电站,是济南市第一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该站于2010年10月建成,综合占地约2000平方米,站内安装直流充电机6台,交流充电桩15台,电池快换设备3套。目前,每天可满足198辆/次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具有充电、换电、电池应急配送和营业服务等综合功能。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车身刷有“纯电动车清洁动力”字样的白色轿车装换电池,后备箱里的四箱电池迅即被换下,动作麻利而专业。据该站工作人员单率介绍,一辆电动汽车充满电需4小时左右,换电则仅需4分钟,一次续行约100公里,完全可满足一般交通出行需求。该电站目前服务于济南供电公司的28辆公务用车、营业服务用车及其他社会车辆,预计明年上半年将扩大服务范围,开展物流用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

在工作人员的盛情邀请下,记者试乘了其中一辆刚结束换电的电动汽车。这辆足够容纳5人的汽车运行起来,留给大家的直观印象是噪音极小,没有弥漫于普通公交车的汽油味道,舒适而轻盈。据介绍,电动汽车能量利用率较传统燃油汽车高,在交通堵塞时不需要怠速运转,能量消耗比传统车辆减少50%以上。同时,电动汽车无直接排放污染物,可谓是零碳排放,因而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2012年6月,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500万辆的目标。为实现国家规划目标,建立完善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加大电动汽车推广力度,显得尤为迫切。

创新管理运营模式 优化电动汽车产业环境

山东电力整合内外部管理机制,创新电动汽车管理和运营模式,积极与政府、电动车企等利益相关方沟通合作,深入推进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规划的优化调整。

在充换电站建设布局和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山东电力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标识、优化布局、安全可靠”的原则,形成组织领导、管理决策、规划建设的一体化保障体系。公司成立了电动汽车智能服务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在营销部新设智能用电处,专门管理电动汽车推广和服务网络建设,并组建电动汽车攻关组,从规划、技术、商务等关键环节进行攻关,打造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新优势。

山东电力会同交通、规划部门,结合交通发展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组织滚动修编了全省及济南、青岛等试点城市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规划。以青岛市为例,随着11月29日、12月25日延安一路和深圳路电动公交车充换电站建设竣工,青岛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实现了“由点到网”的突破。

为提高充换电设备智能化、实用化水平,山东电力组织团队先后开展了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等系列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电网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重大企业管理创新奖、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一等奖。

推动利益相关方合作 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成效凸显

据山东电力营销部智能用电处张华栋介绍,山东电力与17市政府签订了《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省政府在国内率先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实施意见。山东电力大力推进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持和保障。

第7篇: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以十三五规划落实为指引,全面部署落实全省信息化工作

召开一次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回顾五年多来《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统筹研究全省信息化发展工作;

做好国家信息化顶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在浙江省的宣贯工作;

做好《浙江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数字浙江2.0”发展规划)》和《浙江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相关工作,推进全省信息化领域中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实施;

开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和全省区域两化整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继续做好对全省各市、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优化工作流程,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工作,以评估为抓手,形成地区间比学赶超发展氛围。在此基础上,年度信息化发展和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为主线,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

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试点区域建设。抓好26个“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6个试点区、160家两化融合综合示范试点企业建设,进一步按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内容加紧实施机联网、数字工厂、绿色制造等项目。加强对首批18个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的工业大县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指导,确定两化融合的相关考核内容,推动示范区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相关示范试点工程。制定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验收管理办法,并对首批8个两化融合国家综合示范区和4个专项示范区开展检查验收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典型案例总结宣传推广。

积极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引导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开放技术、人才、渠道等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生态,支持内外部创业创新。在全省创建20个制造业互联网“双创”示范平台,其中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的工业大县至少创建1个“双创”示范平台。引导龙头企业结合特色小镇、高新园区、开发区,建设“双创”空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制造业互联网“双创”示范平台。组织举办中国产业互联网“双创”大赛。

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引导制造业企业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开展协同制造;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定制转变,发展C2M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模式;推进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发展面向智能产品和装备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重点在服装、家电、家具等消费品行业和汽车、机床、叉车、船舶、电梯等装备制造行业培育100个个性化定制和一批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示范试点企业。鼓励企业申报国家有关基于互联网的制造新模式示范试点项目。

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全省2000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应用,发展智能制造。建成1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区,培育100家数字工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工业云、RFID(射频识别)与图像识别等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工厂内人与机器、机器与物料、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和数据实时采集,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链,促进基于数据的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高效协同,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精细化管控能力和智能化决策能力。

实施中小企业上云计划。聚焦中小企业云应用,依托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或行业性云平台,培育10万家上云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使用云技术,开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网上销售等活动,实现客户、供应商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推进中小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合作,基于电商云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制造、营销、物流和金融服务等高效协同的一体化新生态。组织召开云计算应用和产业推进大会,办好云栖大会,开展企业上云专项培训。

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机制保障”的原则,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机器联网,推进30家机器换人行业试点,举办百场现场交流会,新增培育省级工程服务公司20家以上。落实“机器人+”行动计划,编制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指导意见,完成新增工业机器人1万台目标任务。推进感知互联的智能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网络终端、工业机器人、数控装备、智能成套装等高端装备产业。

继续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推动企业信息化从单向应用向综合集成、协同创新阶段登高,从内部纵向集成向企业之间横向集成和产业价值链端到端集成延伸,提升全产业链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全省2000家重点工业企业资源计划普及率达到85%,制造执行系统普及率达到50%,机器联网率达到35%,供应链管理普及率达到70%,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普及率达到60%,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额和销售额占总采购额和总销售额的比例分别达到40%和55%以上,进入两化融合集成创新阶段的企业达到35%以上。

扎实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重点抓好工信部批复的118家企业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积极争取新增30家企业列入今年的工信部贯标试点。在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的工业大县、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分别确定10家和5家贯标试点企业。贯标通过评定的企业数力争突破60家。加快培育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创新能力,依托两化融合咨服务平台,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力争在工信部的两化融合发展地图上有新突破。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以应用需求为引向,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提升两化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以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设计、集成和应用能力为重点,支持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CPS)开发和应用试点。培育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快优秀解决方案的推广普及;培育一批服务于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新创建10家云工程云服务和工业信息工程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强两化融合产业链企业的合作,构建服务于两化融合的产业生态。发展集聚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的产业互联网小镇。配合工信部召开全国两化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现场会。

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抓好《浙江省“十三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出台支持软件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落实好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产业统计制度。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9个示范基地、10个特色基地和15个创业基地建设,提升杭州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水平。加强工业软件支撑能力建设,开展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重点发展以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新四基”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全面提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供给能力。

培育大数据产业。贯彻落实《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扶持并培育一批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服务的龙头企业、一批创新型大数据应用类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体系。组织开展第二批大数据产业应用示范企业培育试点工作,建立一批大数据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推动创建一批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拓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培育数据资源交易市场试点。

加强工业控制信息安全保障。按照《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指导企业做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明确工业企业主体责任,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细化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加快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开发并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工业控制系统。开展工业领域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及相关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

深化智慧城市建设与农业信息化发展

组织开展对20个省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的检查验收及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加快智慧政务、智慧高速、智慧交通、智慧车联网、智慧安防、智慧安监、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服务、智慧物流、智慧消防等示范试点项目在全省推广与覆盖。

加快9个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建设,并筹备建O一批示范试点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集聚区与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在温室大棚、畜禽养殖、大田生产、生态环境监控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引导互联网企业建立一批农业销售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

强化城镇光网覆盖,城市全面具备100M以上接入能力。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争取5G试验网建设。实施农村海岛“扫盲除点”工程,基本具备50M以上接入能力。推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浙江分中心建设。细化落实省政府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铁塔的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新技术产业应用示范项目,推进杭州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全面推进全省三网融合。推进数据中心集约化绿色化,推广公众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提速降费。

以营造发展氛围为目标,积极组织各类活动

牵头做好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信息化工作部工作,组织筹备好大会期间的新技术新产品、浙江分论坛和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双创热土项目对接活动等重大活动;

筹办好中国产业互联网大会,充分发挥制造业和互联网双重基础优势,力争把大会打造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新平台。

筹办好中国工业大数据(萧山)峰会等,通过活动平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前沿技术,推出一批典型企业和创新项目,宣传一批行业解决方案和商业新模式。

第8篇: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物流 金融危机 发展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渐形成,广东物流业面临着的发展机遇,也将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快广东物流业从传统行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变,以巩固广东省作为华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地位,促进广东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迫切需要我们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广东物流业的现状

2008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了近90万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19.5%,但同比还是回落了6.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物流企业一方面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订单下降、企业需求减少,没有业务下造成恶性竞争;另一方面面临着沉重的税负,重复性纳税、多环节征税等方面存在着不合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物流各行业都发展很快,尤其表现为货物运输量快速增长,物流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广东物流产业整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业在规模效益、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外物流业有较大的差距。

广东最大的物流企业年营额只有三、四亿元,与广东年产值超过1万亿元产品的流通及经济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广东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迫切需要完成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为核心,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转变。下面我们研究广东物流业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二、广东物流业的优势

(一)政府部门重视现代物流工作,使物流向系统化发展

广东省将发展现代物流业纳入“十五”规划中。除少数偏远地区外,广东所有城市已完成“物流发展规划”。 并于2006年成立了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而在最近出台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等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广东物流业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拥有比较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广东“十一五”时期重点规划发展5大港口,其中把汕头和湛江港列入发展重点,正是基于这种以物流带动制造产业发展的考虑。

香港作为地区性物流枢纽,不仅为广东迅速发展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运输、采购、配送等基础服务,而且也提供了国际网络运营以及高增值的服务;而广东的物流业因为成本低,熟悉报关、会计、税务等内地的制度规则优势,已经逐步同香港的物流业形成互补优势。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沟通省内外及港澳地区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不过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在未来会逐渐显现出来,纲要提出要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带动广东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那么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是需要的。

(三)广东拥有充足的货源基础

2001年,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约为1.46万亿元。尤其是拥有生产如此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其产品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0%,珠江三角洲也因而被广东省政府聘请的洋顾问誉为中国物流业的天堂。外贸进出口额1764.87亿美元,其中出口占954.21亿美元,约占全国的35.8%。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15.28亿元,约占全国的12%。

但是由于广东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来,广东出口、进口增速明显下滑,预计2009年广东可能面临更严峻考验。另据数据显示:2008年前3季度在广东各类型出口企业中,无出口记录而去年同期有记录的共6823家,其中3499家为民营企业,占同时广东退出口企业总数的51.3%。因此,使广东的国际物流业面临巨大挑战。

三、广东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人才缺乏

国外物流教育和培训很发达,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还非常落后。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及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更是贫乏。物流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短期培训这一方式来实现。

在物流这个领域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仅是资金、技术上的差距,更主要的是知识和观念上的差距。现代物流不仅要降低成本,更要满足顾客的要求,这是时代赋予物流业的客观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学习有关物流的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对物流的认识和业务水平。

(二)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

物流业的特点是不分地区和部门的,在运作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这就决定了物流业的建设不可能由某一部门或行业独立承担,而是需要生产、流通、运输以及其他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但是,目前广东省的状况是物流分属于不同部门主管(除了深圳等个别新建城市统一由运输局管辖外),与物流相关的部门分别有铁路、交通、内贸等不同部门分管,这就不可避免这些部门往往从各自的角度来诠释和理解物流了。这样一来,将会出现许多问题,如造成物流服务方式过于单一;也会导致部门和地方保护现象,资源的浪费。

(三)物流企业自身的业务能力欠缺

目前,广东省出现了一些很专业化、发展较好的物流企业,如广东邮政物流配送服务有限公司、深圳新科安达公司、宝供物流企业集团、TCL南方物流等。

但总的来说物流业的市场主体整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大部分由传统储运公司转型的物流企业,这些企业普遍是规模较小,管理方式落后,物流效率不高。多数的运输企业经营范围小而全,公司和分公司之间,公司内部的部门之间的业务重叠,导致了部门之间的无形竞争,削弱了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且物流网络系统建设落后,包括企业服务网络、信息网络等,水平都比较低。这样就造成了供求结构的不合理。

(四)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

我国物流公司已有70万家,但多数服务意识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大都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尽管自称为“物流”企业,但能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公司很少。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且企业间联盟意识薄弱。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提供物流资讯、库存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以及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具有全国服务网路、能够提供全程全网服务的企业更少,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五)与物流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

由于我国物流起步较晚,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致使在物流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合理及时地解决,影响了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我国目前执行的某些物流方面的法规还是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延续下来的,不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的发展,更难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相关制度和法规有待完善。

四、对广东物流业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业发展奠定基础

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业务知识,拥有业务技能的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我国物流人才奇缺,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相应的要求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在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物流业发展创造好的环境,进一步增强我国物流业竞争优势和抗争能力,壮大和发展我国物流业。

(二)统筹考虑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研究和制定本领域和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对此,中央政府要给予支持和肯定;同时中央政府也要注意协调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物流设施发展规划,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可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物流设施的资金投入,并制定一些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物流设施的政策,以加快物流设施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政府统筹规划,加快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交易批发市场的物流服务设施;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

(三)采用先进物流技术,重视现代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工作

广东物流企业要具备“时尚”意识,不断更新技术的使用理念,用最符合自己发展的先进物流技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总体目标。现代物流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表现为:①信息化广泛采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射频标识技术、条形码技术等;②自动化:自动引导小车技术,搬运机器人技术等;③智能化:电子识别和电子跟踪技术,智能交通与运输系统;④集成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于一体。

(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采用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的运作效率。尤其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服务创新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需要物流企业能运用现代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率物流服务,即物流服务要具有综合化、一体化的特点。另外,物流服务要具有个性化,以适应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现代物流企业要超越传统物流服务模式,需要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实现创新。首先,要认清一体化物流与功能性物流在服务性质、服务目标和客户关系上的本质区别,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其次,要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实现由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由物流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由实物流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同时,要根据客户需求,结合物流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客户共同寻求最佳服务方式,实现从短期交易服务到长期合同服务、从完成客户指令到实行协同运作、从提供物流服务到进行物流合作的转变。

专业物流企业有利于制造商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上。

(五)国家完善物流法律法规的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是促进我国物流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和标准是物流业健康发展和规范行业发展秩序的要求。要对现行的与物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进行梳理、清理。根据加入WTO的要求。修订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避免市场混乱、竞争无序。同时,为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增强竞争优势,应研究制定物流业发展标准或采用国际标准,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随着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客观经济环境的逐步成熟,必须在研究制定促进和保护我国物流行业顺利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同时,为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制定与市场机制、自由化贸易配套的法律制度。①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法规体系;②制定和完善适应物流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法规体系;③切合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提高物流法规的集约性、系统性,增强其综合调控能力。

发展物流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势所趋,广东物流业应该认清自身发展物流的优势,自身存在的问题,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做好对策措施,虚心学习和引进国内兄弟城市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开发适合本地区市场需要的具有商业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才能探索出发展物流业的成功道路,为广东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白国强,未江涛. 广东物流业结构问题与调整思路分析[J]. 广东经济,2006,(11).

[2] 邓瑾. 广东经济与现代物流的发展[J]. 经济师, 2004,(01) .

[3] 孙雄,陈容秋. 广东物流业发展前景展望与对策[J]. 商业经济文荟,2000,(04) .

第9篇:智能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今年7月11日,聂林海在“2014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上直言:“菜鸟平台如果是一个物流的第四方智慧平台,这无疑对我们国家是重大贡献。但是,现在(我)发现它走歪了!由于各地方政府太重视电子商务,给它非常便宜的地,或许是经不住诱惑,菜鸟物流到处建物流基地、建仓储……”

聂林海的这番话将菜鸟网络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又一次掀起了业内外人士对于我国物流园区(基地)发展热潮之下各种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

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后,中国物流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催化,并刺激了新一轮物流地产投资盛宴的上演,物流企业、房地产企业、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国内外投行纷纷以各式手段加入争抢“物流园区”用地行列。

除了阿里系“菜鸟”、京东商城、亚马逊、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宣布要在全国设立直投的自建物流中心外,眼下,传统房地产企业及国内外各类投资机构也都在跨界,以各种手段和途径进入物流领域,包括平安保险旗下的平安不动产、中银集团、凯雷集团、嘉民中国物流基金、普洛斯、易商公司、华夏幸福、万科等企业。

在各路资本争相热捧之下,我国各地物流园区的建设可谓如火如荼。但是,热闹的光景背后却也暗藏着不少令人惊诧的隐忧。

在上述《规划》后一个月后,发改委有关官员在接受《央广新闻》采访时指出,物流园区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建设发展有待规范。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部分地方脱离实际的要求,盲目建设一些物流园区,片面追求占地面积和投资规模。二是一些企业以物流园区的名义来圈占土地,借“物流园区”之名,行“商业地产”之实,与物流园区的发展宗旨背道而驰。

那么,物流园区“圈地”现象有多严重?对物流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政府的物流园区补贴政策是否值得反思?为此,《企业观察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物流之名下的圈地运动

行“物流园区”之名,搞“商业地产”之实,其中最受外界质疑的便是菜鸟网络。

菜鸟网络一出世,北京中冶嘉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孔庆广便用六个字来概括其未来走向:圈地、平台、金融。“圈地是菜鸟网络发展的第一步,现在关键要看其第二步怎么发展。目前争议较大,看来第二步走得慢了,运营能力差了一些,让别人看不到其真实意图,只好盖上强势圈地的帽子。”孔庆广说。

对于圈地置疑,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王帅通过微博回应称,菜鸟网络的事情急不得。菜鸟网络无法解决把物流基础设施建在云端的难题,在全国各个物流中心区域建设仓储中心,搭建连通全国的高标准仓储体系是支撑智能骨干网的“下半身”,实在不可或缺。

除了菜鸟物流网,当下也有其他电商及制造行业的企业以物流需求规模很大之名,自建物流园区,比如四川长虹等。针对部分业务量增长较小,甚至负增长,而以建设物流园区名义,土地占用量以较大幅度增长的企业,业界人士都提出了类似的圈地置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界人士以长虹为例对本报记者分析称,近年来,长虹业绩持续滑坡,出货量相比鼎盛时期小了不少,可它为什么反而新增了那么多仓储需求,非要建一个物流园区呢?它出货量很高的时候是怎么应对的?在长虹推出智能化大变革的背景下,很多人认为其建物流园的真实意图如果不是为了圈地,很难讲得通。

而对于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对物流园区的涉足,多位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理解,认为这些企业近年来业务量迅速膨胀,逐年翻番,切实有这方面的需求。但究竟是否要重新投资布局建设新园区,而非整合现有物流园区资源?究竟要不要动辄上千亩,甚至几千亩的占地规模?这是值得探讨的。

当前,我国部分市、县规划建设七八个物流园区的情况并不鲜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754家物流园区,其中运营的有348家,占46%;在建的241家,占32%;规划的165家,占22%。但孔庆广说,实际上存在的物流园区比这个数据还要多很多。

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目前,我国不仅存在地域性物流园过剩风险,行业性物流园的过剩也已出现。2011年至今,由钢铁生产企业在建、开工及拟建钢铁物流园区项目近20个,多数项目已开建,且投资规模普遍超过10亿元,最高达到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