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1篇: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水电站大坝水工建筑物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74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洞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位于湖北省宣恩县忠建河下游中武当隔人堂峡谷。忠建河是清江中游右岸最大支流,全长120km,流域面积1656km2。坝址距忠建河与清江汇合口约11km,控制流域面积1420.5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4.62亿m3。工程距上游宣恩县城42km,距恩施市84km。洞坪工程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库区航运、交通、防洪、灌溉、水产养殖及旅游等综合效益的Ⅱ等大(2)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电站共装机2台55MW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110MW,保证出力17.93MW,多年平均发电量3.22亿Kw·h,年利用小时2928h。工程枢纽主要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及其坝身泄洪建筑物、坝后水垫塘消能建筑物、左岸发电引水隧洞、左岸地下发电厂房及开关站等组成。双曲拱坝、坝身泄洪建筑物和发电进水口岸2级建筑物设计,发电引水隧洞、地下厂房及变电站和水垫塘按3级建筑物设计。

1大坝安全管理制度

1.1大坝安全管理制度完善

建设大坝的目的是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效益,通过制定有效的大坝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规程等,为实现依法管坝、科学监测、有效监控创造了条件,也为工程能够充分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可靠保证。洞坪水电站自运行管理以来,制定了一系列大坝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不断进行补充、修编、完善。建立健全了大坝安全管理机构,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副总经理分管大坝安全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配备了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管理队伍。近年来,在电监会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和湖北能源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洞坪大坝安全管理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效果更趋明显。

运行初期,在设计院的指导下,编制大坝安全管理“五规五制”;后来在开展整合型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按照《电力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导则》DL/T 485-1999、《洞坪公司企业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规定》要求对有关规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修编,根据标准化文件汇编,包括水工建筑物运行维护和监测控制程序、水务管理规程、水工建筑物维护规程、金属结构运行和检修规程等重新修编纳入生产管理标准中。并对防汛岗位责任制、防汛安全检查制度、水工建筑物检查评级制度、报汛制度、大坝安全检查制度、水雨情测报制度、防汛物资管理制度、水调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制度等进行重新编写,使其符合标准化和现场实际。

1.2水工技术监督标准建立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化、认证、计量和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高全体员工标准化、认证、计量和质量意识。公司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为编写标准、开展技术监督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开展标准编制、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促进了技术监督工作,取得了良好效益。在水工技术监督上,按照《水电站水工技术监督导则》编制了洞坪水电厂水工技术监督标准,实现技术监督网络化管理,成立以总工程师为网长的技术监督管理机构,在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全过程中,以安全和质量为中心,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采取监督、检查、预警等手段,对水工建筑物的有关重要参数、性能、指标进行控制,以保证其安全、可靠、经济、环保运行。

2大坝应急管理体系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规范洞坪水电公司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促进公司安全发展。按照电监委《电力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现场处理方案编制导则》湖北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对综合应急预案进行修编,并组织专家评审、修订后报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其中涉及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的有专项应急预案(自然灾害类) 的防汛、防强对流天气应急预案、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事故灾难类)的垮坝应急预案、水淹厂房应急预案。同时,相关的现场处置方案也得到了修订。为了做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公司每年定期安排相关应急演练,有效的检验各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各级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为更好的开展安全管理提高有力保证。

3大坝安全管理

3.1防汛管理

防汛工作是大坝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积极做好防汛管理工作,确保防汛度汛安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主席令第88号,《大中型水电站水库调度规范》GB 17621-1998,洞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库调度规程、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等编写了《洞坪电厂防汛管理办法》。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岗位防汛职责。每年汛前(3月下旬)按照防汛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上报审批年度防汛度汛方案和年度洪水调度方案。按照《水电厂防汛检查工作大纲》开展汛前、汛中、汛后检查,重点做好查制度、查思想、查落实、查物资,并召开防汛检查专题会议,形成防汛检查总结报告,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汛期严格24小时值班、请假制度,及时、准时、准确收集、记录、报送水雨情、天气预报信息;严格执行泄洪操作指令、超标洪水防御方案和高水位安全监测方案等;汛后,主要开展防汛总结工作,检查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汛期运行情况、做好年度详查和水工建筑物年度评级工作,并制定下一年度水工检修及技术改造计划等。

3.2安全管理

为落实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对洞坪大坝的安全监督和管理,使大坝安全管理更趋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洞坪水电公司积极按照《水电站大坝安全注册办法》电监安全(2005)24号,《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办法》电监安全(2005)24号的要求,在大坝中心的精心指导下与2009年申报注册,2011年成功注册并获大坝安全注册甲级证书。大坝安全注册以来,定期开展年度详查、上报年度安全注册自查报告、年度详查报告填写年报表,按照《水电厂水工建筑物评级标准》积极做好水工建筑物评级工作。为大坝中心及时、准确掌握洞坪大坝运行工况提高一手资料。同时于2012年按照《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信息报送办法》电监安全(2006)38号和《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文件要求完成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实现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网络化报送,为提高大坝安全监测管控实现新的突破。

4大坝安全监测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设备是大坝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工程隐患的重要设施,是大坝运行管理的耳目。监测设施及系统是否正常、可靠、有效,是能否发挥其”耳目”作用的关键,同时,大坝安全监测准确、可靠的获取測值,为监测资料分析人员及时分析评判,了解大坝工作状态提供保证。

洞坪大坝安全监测分为外观监测和内观监测。为做好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洞坪电站按照《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管理办法》电监安全[2009]4号,《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DL/T5209-2005等有关规程,做好安全监测的运行管理工作、对监测仪器的增设、停测、封存、报废工作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在常规监测工作中,外观监测包括垂直位移监测和坝体水平位移监测,其中,坝体垂直位移观测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一、二水准测量规范》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水平位移观测采用南瑞集团开发的电容式垂线坐标仪进行观测。内观监测采用南京南瑞集团开发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软件收集内观监测数据并进行整编分析。特殊工况下,大坝监测人员需加密观测和分析。

5水工建筑物巡检

大坝监测仪器仅能布设在大坝局部部位,进行监测也只是定期的,这就造成空间和时间的不连续,而大坝出现的缺陷并非发生在仪器监测部位,也不一定发生在定期监测的时间内,

为了及时发现水工建筑物外露的一切不正常现象并从中分析判断内部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缺陷,进一步制定有效措施,清除缺陷、隐患和异常,改善外观与工程质量,使之安全与完善,必须进行观测与检查相结合的巡检工作方式;也是对监测的一种补充、夯实和融合,这样才能确保大坝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效。

洞坪水电站根据《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办法》电监安全﹝2005﹞24有关规定和水工建筑物运行维护控制程序、水工建筑物维护规程,明确了水工建筑物巡检的主要内容,将水工建筑物巡检分为经常性、定期性和特殊情况检查三种;经常性检查应对混凝土大坝及泄洪建筑物、水垫塘、高边坡等部位进行周期性检查,定期检查按水工建筑物结构的特殊性而定。特殊情况下的检查,是指在发生超标水位、地震、大暴雨、泄洪、水位骤变、巡检与观测中发现较大异常及事故情况下进行,包括对高大陡峭、水下及平常难以到达或看见的特殊部位,上级部门组织的专业性检查等。水工建筑物的巡检,分部位定时落实到专人负责,做好现场记录与描述,重要的应拍照或录像。记录内容有现象描述、数据记录,包括范围、位置、长短、深浅、渗流量等,及有关水位、温度、气象、巡检人员、日期的详细记载与说明。

6水工建筑物运行维护

洞坪大坝自运行以来,水工建筑物按设计规定的方式运行,未改变运行方式;水工建筑物的维修本着“经常养护、防重于修,修重于抢,随坏随修,修必修好,不等岁修、大修”的原则。以巡检资料及年计划制定月计划进行;通过细化维修项目,将水工建筑物的维修分为:日常维修、小修、大修和抢修。

日常维修是根据日常发现的及机组检修期间发现的局部缺损问题进行的日常保养和局部修补,保持建筑物的完整和正常运行;根据检查发现的工程问题编制维修计划,报批后进行维修;当建筑物发生较大损坏,修复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大,工期长,编制专门大修计划,报上级主管部室批准后列入年度预算中执行;对重大的改变或改造,要求提出专题报告,报请有关部门会同设计或有关科研单位审查批准,并报主管部门备案,方可实施;维修过程严格按照《水工建筑物维护规程》、《合同管理办法》和《发包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执行。

7结语

洞坪水电厂自运行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从抓制度建设到逐步走上标准化管理,完善了一批大坝安全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大坝安全管理职责更加明确。大坝安全监测、水工建筑物巡检、运行维护等工作定期开展,为洞坪水库大坝安全、经济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洞坪水电厂采用“无人值守、少人值守”运行模式,特别是机组监控自动化系统改造完成和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完成,进一步提升了洞坪水电公司的管理水平。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大坝中心联系,及时了解监管政策和接收业务指导;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大坝安全监测设备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也对大坝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后还需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理论的学习研究,强化大坝安全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改造能力和水平,丰富大坝安全管理人员的经验,为更好、长足的开展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应急预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应急预案是指在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事故,事先制定的应对处理方案或者措施[1]。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事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国内外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纷纷制定应急预案,学术界对应急预案也有较多研究[2-10]。对应急预案综合性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内容、分类和应急预案编制步骤等方面。

应急预案按照一定的内部联系规则构成了应急预案体系。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式运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更加重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应急事件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自陶岔渠首开始,沿线经过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全长1432km,全线布置各类建筑物2385座,沿线周边环境复杂,运行管理难度大。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主要为工程事故突发事件、水质污染突发事件、社会影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四类。

(一)工程事故突发事件主要指工程结构、自动化系统、机电金结及供电系统发生破坏或失灵的突发事件,包括:工程结构破坏突发事件,如决口、堰塞、PCCP爆管等;自动化调度系统失控突发事件;金结机电及供电系统突发事件,如闸门损坏,供电系统瘫痪等。

(二)水质污染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外部原因造成总干渠水质发生污染的突发事件;社会影响突发事件,包括:渠道沿线化工厂等污染源渗入渠道污染水源;装载有毒有害化学品车辆坠渠引发水质污染;人为恶意投毒导致水质污染等。

(三)社会影响突发事件主要指可能对工程造成负面政治和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包括:沿线水事纠纷事件;沿线人员私自进入渠道管理范围导致溺亡事件;渠道汛期左排建筑物行洪引起冲淹事件;沿线地下水污染纠纷事件等。

(四)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主要指受当地复杂地形地质和气候变化影响,存在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可能造成工程或人员伤害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洪水灾害;冰凌灾害;暴雨灾害;地震灾害等。

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应急预案体系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应急预案体系由应急管理办法、综合应急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及二级运行管理单位的应急预案组成。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及二级运行管理单位的预案均服从总体预案。

(一)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由一级运行管理单位、二级运行管理单位、三级运行管理单位组成。一级运行管理单位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应急管理工作,并下设办公室及专家组;成立各专业应急指挥部,具体负责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并下设专业办公室及专家组。二级运行管理单位参照一级运行管理单位设置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三级运行管理单位服从二级运行管理单位指挥,配合完成应急响应有关事项。

(二)应急预案的级别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4个级别:Ⅰ级(特别重大事件)、Ⅱ级(重大事件)、Ⅲ级(较大事件)和Ⅳ级(一般事件)。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由一级运行管理单位、二级运行管理单位、三级运行管理单位组成。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四级,对照事件分级发生Ⅰ、Ⅱ、Ⅲ级突发事件时,一级运行管理单位启动一、二、三级响应;发生Ⅳ级突发事件时,二级运行管理单位启动四级响应。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级单位启动相应预案。

(三)应急响应

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四级,对照事件分级发生Ⅰ、Ⅱ、Ⅲ级突发事件时,一级运行管理单位启动一、二、三级响应;发生Ⅳ级突发事件时,二级运行管理单位启动四级响应。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级单位启动相应预案。

当国家或地方启动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时,各级运行管理单位相应应急指挥机构接受统一领导。

(四)应急保障

1.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基础应急通信系统,并大力发展视频远程传输技术,保障救援现场抢险与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通信畅通;做好与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确保通讯畅通。

2.物资保障

各级运行管理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做好应急物资监测、预警、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工作,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特殊物资应提前签订相关应急供应协议,保证及时供应。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应急物资由现场应急指挥部统一计划调配。同时了解地方政府的应急物资管理情况,必要时请求地方政府调拨。

3.应急队伍保障

各级运行管理单位要建立各类相应的应急队伍。充分依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力量和作用。应急队伍建设应分为先期处置队伍、后续处置队伍、增援队伍,以保证应急队伍处置情况时的连续性。

4.经费保障

突发事件处置经费纳入通水运行预算,应急经费实行专项拨付、专款专用。财务部门应按照突发事件处置要求,及时下拨经费。

5.其他保障

(1)各级运行管理单位充分利用社会应急医疗救护资源,支援现场应急救治工作。

(2)各级运行管理单位充分发挥保险在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

三、现行应急预案分析

中线局应急处置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有效提升全线输水调度应急管理能力,保障输水运行安全,中线局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应急调度预案》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全线应急调度演练:开展了专项应急调度演练。通过模拟北京段工程PCCP爆管、天津段工程箱涵严重渗水、京石段工程水质污染、河南段工程渠道决口4类典型工况下的应急调度,提升了各级输水调度机构有关人员的应急调度能力,同时通过演练发现了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预案制定方面

1.体系尚不完整

中线建管局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体系,但是预案应急处置方案内容不全,各项应急预案的划分、编制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有的还没有正式出台,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和情境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2.针对性较差

分级响应措施缺乏差异性,三级所对应的分级响应措施比较相似,不能体现不同级别响应间的差异性,不利于不同级别人员应急状态下参照进行具体的操作。

突发事件救援是以相应的情境为基础的,对情境估计不足或者考虑的较少,这样的应急预案必然是有偏差的。应急预案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基于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的动态方案,而目前在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则很少这样去做,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工作基本是基于领导的判断而来。

3.可操作性差

预案中对应急响应只是按部门罗列了响应行动,导致应急响应流程复杂,不够流畅,影响应急人员对预案的执行。

(二)预案执行方面

1.缺乏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应急救援预案的最大价值在于有效地进行实战,应急演练可以检验预案,并培训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在对应急预案进管理时,要做到信息情况有人收集,后勤保障有人协调,基层预案有人指导,演练效果有人评估。

2.缺乏应急救援效果评价

没有对预案进行定期的评价,特别是在进行演练和实战后没有对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检验,导致应急预案不能及时进行修改。

预案里涉及到的通讯、装备、医疗、生活等后勤保障工作没有得到真正的演练,另外还有物资保障,演练过程没有涉及这些后勤保障部门,结果会导致后勤保障达不到应急预案的要求。

四、建议与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建立相应的小组,专门负责预案制订、修订、管理工作,做好制订工作完善预案,组织学习培训,互相交流,演练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对预案作出修订。

(二)明确各级单位的角色责任和关系

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在公司、二级单位、三级单位在救援力量方面部署,把侧重点放在各个层面的具体的救援行动上,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有指导意义。

(三)积极组织演练

应急演练通常作为检验预案及培训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的重要手段。主要的演练方式包括:桌面演练、 功能演练、 疏散演练、 全面演练等,努力提高事故救援效果。

(四)建议构建应急响应仿真系统

研发应急响应仿真系统,提高应急管理研究基础和实践决策能力。

五、结论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正在完善之中,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会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通过科学管理,应急预案将真正起到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等.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Ⅰ):完备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5-11.

[2]曹羽,温家洪等.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及展望[J].灾害学,2010,25(1):112-118.

[3]贺银凤.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历程及完善思路[J].河北学刊,2010(3):159-163.

[4]胡甲均,孙录勤,张勇林,槐杨.长江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J].人民长江,2010,04:41-45.

[5]殷青山.重庆市防汛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1,10:59-66.

[6]陈骥,田忠,孙昱,刘庆,陈涛.对我国水电工程防洪应急预案编制的几点认识[J].四川水力发电,2013,S1:75-77.

[7]唐燕,卢通等.水利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编制方法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4,2(1):47-53.

[8]汪涵,惠康柏,赵.沿海水利工程防洪应急预案编制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5,04:21-22.

第3篇: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安顺位于东经105度13分至106度34分,北纬25度21分至26度38分。影响安顺的主要断层有南东向乐平断层(安顺轿子山至平坝乐平)、上田坝断层(安顺至平坝天龙)、平坝断层(安顺市双堡至平坝白云一线)和北东向火烘断层(镇宁沙子至紫云四大寨),受贵定6.0级潜在震区和普安-晴隆5.5级潜在震源区影响较大,区域内的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断裂上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环境。

二、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现状分析

2.1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

我市正式出台了《安顺市地震应急预案》。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以市、县(区)两级政府预案为核心,相关部门、企业预案为补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2.2地震监测台站的维护

一是继续加强对观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机房及周边观测环境的检查力度并不断扩大保护范围的检查,确保观测设备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督促学习;三是加大对台站周边居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2.3地震的预报速报

对全市九个县(区)的地震灾情速报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目前共288名,其中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4个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的地震灾情速报员设到每一个村,其余县(区)设到防震减灾管理部门。

2.4地震应急救援指挥

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文件 “关于做好近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作出安排部署,结合安顺实际,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2.5地震应急救援保障

(1)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加强应急救援通讯设备、运输车辆、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救援设施的登记管理工作。(2)加大应急设施采购力度,陆续购置无线通信设备、救援工具、应急帐篷等小型应急救援设备。(3)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顺市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通知》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县(区)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规划方案,设立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标识牌并逐步配套完善使用功能,制定应急避难场所日常和紧急使用管理办法。(4)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对依托安顺市消防支队组建的安顺市地震紧急救援队和依托安顺学院师生组建的安顺市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通过防震减灾演练,进一步锤炼业务素质,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逐步完善地震灾害救援人员及志愿者基本信息备案制度,建立安顺市应急救援队伍专家信息库。

2.6地震的培训与演练

在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期间,分别组织了不同程度的应急演练,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锤炼了一支意志坚强、协调有序、救援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

三、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思考与对策

3.1抓好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

制定好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可以临危不乱,最大可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地震应急预案结合当地实际,及时更新问责,并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市、县、乡政府部门必须牵头制定当地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二是已经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传达和学习贯彻,同时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三是各地地震应急预案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不定时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上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

3.2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专业技能的学习;二是建立地震灾情速报体系;三是争取建立自己的台网中心。至少再建设2个地震监测台站,根据3个台站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出地震三要素,更利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开展。

3.3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健全

一是加强地震应急通信系统建设,争取配备便携式卫星电话等先进的通信装备,保证应急通讯信息的及时传输,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平台软件、硬件的配备,按照应急实战特点和要求,建立完善指挥通信、应急协同、决策支持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平台体系,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综合协调功能;三要强化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建立地震应急系统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各个职能部门信息平台与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实现基础数据信息共享。

3.4地震应急救援保证体系建设

(1)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建设。落实地震应急储备专项资金,完善储备管理制度.有效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统筹规划应急所需物资;(2)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设。组建一支“ 一队多用、 一专多能”的市级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灾装备;(3)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地震公共事件的信息、决策咨询、专业救援、心理辅导、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4)加强地震应急难场所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适应社会公众应急避难需求,并挂牌标注提醒市民;(5)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志愿者队伍,为专业救援力量做补充,争取与我市共青团、红十字会联合成立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

3.5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

第4篇: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一、力争政府重视、社会支持

(一)努力争取政府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或规划中,并争取县政府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财政支持。

(二)强化工作考核,积极争取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纳入到各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范围,并强化奖励和惩处制度,提高乡镇(街道)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切实落实《省安全生产条例》,结合本县实际和特种设备新情况,积极主动联合安监局等部门,持续开展针对企业负责人的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并争取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乡镇安监站的工作职责范围。

(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宣传周”、“特种设备安全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进一步增强全民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二、深入开展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

(一)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辖区内特种设备的使用、分布情况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出《县年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全面检查计划表》和《县专项整治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情况统计表》。其种设备使用单位全面检查计划数为91家,专项整治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设备数为28。

(二)根据《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精神,加强与局内各科(室)、直属单位,县各部门、乡镇(街道)之间的联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特种设备工作落到实处。

(三)积极开展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着力整治安全隐患,落实安全责任,创新监管手段,强化安全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特种设备安全形势稳定好转,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认真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职责

(一)继续按照“逢节必查”的要求,加强对中小学校锅炉和客梯等涉及公共安全重要设备的专项安全监察力度,杜绝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压力管道安全监管力度,一方面抓好新安装压力管道的监检及使用登记工作,努力从源头把好安全关;另一方面强化企业自身的监管责任,督促企业开展在线检验,同时落实定期检验。

(三)继续开展对气瓶的安全监察工作,在气瓶使用登记的基础上,加大现场监察力度,确保充装自有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四)继续落实国家总局新出的《重点危险源管理办法》,对全县的重点监控单位作相应的调整,完善具体的监管措施。

(五)继续开展简易升降机和码头吊专项整治,力争其事故发生率有明显下降。

(六)大力加强现场监察力度,以督促提高“四个率”为重点,提高检查的频率,同时规范现场检查的程序、方法、记录和问题的处理。

(七)积极主动参加事故的查处,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认真的查处。

四、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检验覆盖率和工作质量

(一)深化对检验工作质量检查整顿的后续整改工作。一是在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要求,指导和督促检验机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二是进一步明确检验责任范围,落实检验工作的全覆盖,消除检验工作的“盲点、盲区”。

(二)加强对检验工作质量、检验覆盖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督促检查,进一步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和覆盖率。

五、督促企业落实相关安全主体责任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的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使企业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到人。

(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情况的检查,加强对企业的督促整改力度,消除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三)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力度。本着依法执法的要求,抓好“三个一批”,即依法查处一批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行为的企业,做到该查处的坚决查处;依法追究一批企业违法责任人的责任,做到该追究的坚决追究;警示曝光一批违法典型案件,做到该曝光的坚决曝光。

(四)通过编制和宣传典型企业的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等形式,指导企业完善和落实特种设备应急预案。同时,从抓好应急专家队伍、组织机构、救援装备的建设和开展应急演练入手,落实特种设备应急预案。

六、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第5篇: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管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1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角色定义 

20世纪90年代,北美开始在医学装备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目前,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医院采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并开发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中,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医疗设备的应用产生相应的医疗设备的风险。引起风险的类型主要有物理风险、临床风险、技术风险三种。这些风险的表现形式反映出设备发生故障的信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根据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应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风险控制同时对风险评估有反馈作用,根据风险控制的反馈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因此,如何对设备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本研究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化的动态风险评估,及时地呈现出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实现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并利用计算机实现风险控制管理,提醒设备管理者应进行计划性维护等风险控制行为。 

2 目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疗设备应用和风险管理起步发展较晚,加之长期被边缘化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学术水平低下,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相对临床发展滞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分析了当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维护、维修不全面,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不力;安全检测人力、物力不足,尚未配备基本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检测多属于结果检测,尚未实现过程检测;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技能水平不一,高级人才流失严重;操作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错误操作现象;信息管理不严格,设备技术系统未受重视,缺乏对使用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等。随着医学科技快速发展,临床对医疗设备的技术需求和依赖性大大增强,对医疗设备综合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新技术条件下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新的医疗环境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医疗范同、业务量急剧增加,管理项目的复杂性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设备风险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 

2.1 人员培训问题异常突出 

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对从事本专业人员的结构要求,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显得更为迫切。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有关学会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我国临床工程师执照考试刚刚开始,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临床工程师上岗证等相关制度。 

2.2 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薄弱 

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管理仅仅停留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故障的维修上面,对于风险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预防性维修(PM)以及质量检测大多没有开展。维修质量控制即维修后的检测、性能检测、功能检测和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中那些设备需要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和由谁来做的问题比较突出。通常,能够及时把损坏的设备修理好,已经面临很大压力。解决办法首先培养好人才;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维护以及维修质量的控制;并且购买配备相关检测设备。 

2.3 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的应急预案亟待完善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业务量的的迅猛发展,设备故障率比以往明显高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忙于应接报修电话,处理各类各级运行设备的故障,然而,对于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出现的故障,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得求助专业工程维修人员。由于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出现响应时间过迟、维修费用过高、配件以次充好等各种违规行为。因此,整个设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急预案的设置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在采购伊始就要在合同或协议书上明确作出有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以便医院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能适时、实用。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整,以趋完善。 

2.4 医疗器械的不合理应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规定医疗单位不得改变医疗设备的用途和形式,但是监管困难。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设备管理部门往往也得不到准确信息,无法正确上报。引发媒体曝光或医疗纠纷后才得知.因而,需要设备管理部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联系,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加强风险意识,减少乃至消除不良事件。不仅要加强对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减少医疗风险,而且也需要积极推进并加强制度化建设;重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规范医疗设备购置、安装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的全程管理流程,注重环节监管;加强各类证件的严格审核。 

3 结语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应用中,医疗设备安装或投入临床后,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投入人 力、物力加以管理和维护,才能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目标。我们必须创建符合实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计划,很好地识别和分析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并依据风险的可接受性标准做好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更好地消除或降低设备风险。前期的管理只是冰山一角,后期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才是管理的重点,使医护人员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亢德洪,方洪兴 谈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95-96,76. 

第6篇: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对长海水库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保障长海水库下游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长海水库下游危险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长海水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所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重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的社会危害,危及下游地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枢纽工程设施和各机械设备事故,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3)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人为的等。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为适应长海水库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和处置要求,长海水库发生“洪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枢纽工程设施和各机械设备事故,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人为的等”活动引发的水库垮坝对下游地区发生死亡三人以上列为报告和应急处置的重大事项。所引发的水库垮坝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加强情况报告并提高应急响应等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长海水库发生对下游地区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本预案指长海水库发生“洪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枢纽工程设施和各机械设备事故,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人为的”等活动引发的水库垮坝对下游地区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要把切实履行职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中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防范与应急相结合,认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

(3)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分级负责,协调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充分发挥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坚持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1.6预案体系

本应急预案用于长海水库发生“洪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枢纽工程设施和各机械设备事故,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人为的”等活动引发的水库垮坝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长海水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县水利局统一领导。县水利局是长海水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机构。

2.2办事机构

长海水库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是长海水库应急管理工作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县水利局,与引荞工程管理站分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综合协调长海水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监测、报灾、防控、抗灾、救灾、援助”六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具体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办理和督促落实有关应急的决定事项,并组织实施。

2.3工作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的协调机构、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作为应急管理的工作机构,承担相关类别的应急管理工作。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相应工作,指导和协助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2.4专家机构

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可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工作机制

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应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实行统一指挥、分类分级处置,不断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3.1预测与预警

应急办及相关部门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和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及时开展险情调查、分析,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报告、及早处置。

3.1.1预测预警系统

由公安、水利、气象、地震、环保、交通、安监、供电、卫生、农业、信息等部门和单位,认真做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整合、共享监测信息资源,依托相关网络,逐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

3.1.2预警级别和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及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严重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要及时、准确地报告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情况,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权限、危害性和严重程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单位等。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电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相应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和通报

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机构、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按照相关预案和报告制度的规定,在组织抢险救援的同时,要及时调查、了解汇总相关信息,并迅速报告。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在接到报告后一小时内分别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口头报告,在两小时内分别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书面报告。一旦遭遇特别重大或特殊情况,必须及时报告。

应急办要与相关单位、部门加强协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等信息通报、协调机制,如发生影响范围较大突发公共事件,要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通报、联系和协调。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2.3应急响应

对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县政府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派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开展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3.2.4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法律援助。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卫生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环保部门要做好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公司要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县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会同事发地单位和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县政府提供调查评估报告。

3.3.3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对灾区受灾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评估后,认真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确救助程序,规范捐赠管理,组织恢复重建。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第一时间向社会信息,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县新闻单位人员要配合县有关部门做好信息的采集和工作,并做好现场媒体活动管理工作。

4应急保障

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讯等保障工作,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需要、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队伍保障

应急保障队伍由公安、医疗卫生、气象、防汛、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相关人员组成,并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武警中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支援抢险救灾工作。民兵预备役部队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4.2经费保障

主要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日常运作和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所需经费,请求上级有关单位给予支持。

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争取省、市政府给予支持。

县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和评估及审计。

4.3物资保障

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及时供应到灾区,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应急管理机构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认真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时救治。

4.5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部门负责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工作,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7治安维护

公安部门负责加强对灾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8人员防护

驻巧部队和武警中队或灾区派出所负责完善人口密度的应急避险场所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措施,明确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的转移或疏散灾区人民群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通讯保障

电信、广电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通讯、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讯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讯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讯畅通。

4.10公共设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电力、交通、物资、水源的供给,加强对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4.11科技支撑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的科学研究、分析;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的投入,提高公共安全科技水平。

5监督管理

5.1宣传教育和培训

应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众防范宣传教育,组织编写教育培训教材和通俗读本。宣传、教育、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片、报刊、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不断地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上岗前和常规性培训等要求。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灾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2演练

应急办应当定期组织综合性应急处置演练。各职能部门组织相应的专业应急演练,明确演练的课题、队伍、内容、范围、组织、评估和总结等。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深入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普及减灾知识和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4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县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属地的乡镇政府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5.5本预案修订

县应急办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在实施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及时组织修订本预案。一般修订时间为3-5年。

第7篇: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财会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系统,为确实做好财会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必须研究其安全风险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服务范围广。根据《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专项规划》,财会系统包括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收入管理、运输清算、成本管理、财务监管、财务预算、物资管理及会计从业资格9大系统33个子系统,涉及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含有关合资公司)和站段(含非运输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系统用户遍布全路。

(2)安全要求高。财会系统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建设,系统深度应用,与业务工作高度融合,相关各业务工作对系统依赖性较高,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工作效率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以资金管理系统为例,资金管理系统涉及全路资金集中结算、资金统筹调度、资金安全监控和账户管理等内容,特别强调系统的安全性,资金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达到乃至超过国内金融机构的水平。

(3)关联影响大。资源共享是财会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资源共享不仅包括系统软件、应用程序、硬件设备、网络通道等的共享,也包括各应用系统中生成的信息资源本身。共享范围既包括了财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共享,也包括财会系统与其他运输业务系统之间的共享。以财会系统有关参数字典为例,一个参数字典产生错误,会导致有关系统数据同步产生问题。

(4)风险环节多。财会系统安全风险环节较多,各有特点,对于子系统而言,既有中国铁路总公司集中的运输清算系统和资金管理系统,又有铁路局集中的会计核算和收入管理系统;对于业务工作而言,既涉及核算工作、收入工作,又涉及清算工作和资金工作;从对外沟通角度,既需要和财会管理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同步工作,也要和统计、运输等其他部门协作交流,还必须时时得到信息化部门的具体支持;从具体问题看,既有技术层面的,又有管理层面的问题。

(5)工作难度大。财会系统庞大而复杂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财会信息化管理部门在具体面对安全问题时,应根据系统特点,针对人员、能力、职责等诸多具体问题结合不同业务要求开展工作。

2财会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财会系统安全风险特征,分别采取规避、预防和分散3种管理策略,以应对财会系统安全风险,确保财会系统持续平稳的运行。

2.1风险规避策略

规避风险是策略性地回避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一般而言,规避风险策略包含2个方面:一是降低风险后果发生的概率,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2个方面。根据工作实际,风险规避策略主要是指采取技术手段,应对硬件平台方面存在的风险。

(1)事先控制措施。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如采用数据库压缩技术和各种临时措施(如删除历史数据的索引,以腾出空间,需要时再建),暂时缓解运输清算存储空间不足问题;暂时启用报废旧服务器临时作为单机运行设备的备用机;加强对不达标机房的巡视和管理,力争提前预警风险;遇有突发性、临时性工作需要,临时借用其他办公用计算机,或者减少设备数量,以增加工作量和降低部分工作效率来换取基本工作要求的保证。另一方面,立即启动硬件平台应急补强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硬件平台方面存在的问题。

(2)事后补救措施。一是对运输清算历史数据分内容、分时间进行逻辑备份,一旦清算存储空间严重不足,导致日处理流程无法进行,则按预案要求,根据内容重要性、时间远近,删除部分已备份内容,腾出空间;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确保有关人员在岗在位,遇有设备故障,立即抢修。

2.2风险预防策略

风险预防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事先性的,主要是指管理措施,其内容与风险规避的内容相近。采用风险预防策略主要为应对新功能开发、日常运行维护、在线运行系统升级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1)严格按照《铁路财会系统信息保密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财会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会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规范化工作力度,并适时进行落实检查,切实预防信息系统风险的发生。

(2)根据财会系统实际,逐步制定《铁路财会系统总公司硬件平台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维护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开发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维护人员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信息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工作,预防风险发生。

2.3风险分散策略

财会系统风险分散策略主要关注数据存储方面。

(1)在磁带库日常备份基础上,进一步以各个系统为基本单元,对关键时段数据单独备份。

(2)对各系统单独备份数据分别存放在有关服务器及移动存储介质上,确保单独备份数据实现“同地异介质保存”。

(3)在资源共享的原则下,进一步研究利用铁路局设备实现“异地异介质保存”。在上述所有风险规避、预防和分散措施均已经完全落实到位之后,若仍然出现安全问题,则必须严格按照《铁路财会系统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理。

3结束语

第8篇: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2021学校关于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

为了保证学校师生的安全,健全大型活动的安全防范制度,搞好学校的安全工作,特制定学校大型活动安全预案。

一、事故预防:

1.凡是外出活动,须严密组织,统一指挥。

2.凡是举行大型活动,事先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和安全教育工作。

3.带队教师明确职责,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教会学生观察好安全疏散通道。

4.凡是外出活动,学校校医必须配备小药箱,以便应急。

5.凡是外出活动,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排成两路纵队行进,前后呼应。严格行进纪律,注意行进安全。

6.到达活动目的地后,必须听从当地的统一指挥。无论是参观或是听取报告,必须遵守各处的规定和要求。

7.凡是进展室参观,参观者需成一路纵队,鱼贯而入,遵守展室规定,不准随意触摸展品。

二、应急处理:

1.凡是在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或发生病痛情况,应做出紧急处理,严重者需拨打120或直接送医院医治。

2.当事人要及时报告学校应急领导小组。

3.做好学生的情绪安抚工作,保持秩序井然。

2021学校关于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

本预案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因活动保护不当造成的事故,轻则挫伤、擦伤、关节损伤、肌肉抽筋、拉伤,重则造成骨折、呼吸紊乱、严重休克甚至丧失生命。伤害事故一般发生在球类活动、

体操、田径运动等运动项目中。

一、体育活动事故的应急处理

1.在场人员发现险情后要及时报告在场老师、校医和班主任,紧急或情况复杂时还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校医应立即到达现场,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先行急救;遇到重伤的或不能判断伤情的,应及时送医院检查、急救或打 120 救护电话。

2.及时通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以便作出救治决定,并作好安慰工作。

3.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作好有关记录并保护现场,采集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处理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4.重大的伤害事故要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5.事故发生在课上或因学校设施原因造成伤害的,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学校应承担责任的。学校应视情况及时报告保险公司。

6.前往医院探视,随时掌握伤者身体康复情况。

二、体育活动事故的预防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防范意识。中小学生好胜心强,经验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预防事故的意识,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宁失一球,勿伤一人”的思想。

2.完善活动设施建设和管理。运动场地要保持平整,不应有坑洼、石块等,地面不宜太硬、打滑;球架、球门要定期检修。

3.教学和训练、竞赛活动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①建立良好教学秩序、重视课前准备。教师、学生着装规范,必须穿着体育服装上课,学生不准穿皮鞋、有跟鞋、凉鞋,女学生不穿裙子上课。

②精密组织教学,加强纪律教育。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反复地向学生进行遵守纪律、遵守常规、服从组织、遵守游戏规则等方面的教育。

③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相互保护的意识。

④体育教师应掌握特异体质的学生情况,掌握合理的运动量、注意区别对待。在运动量的掌握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生理反应,进行合理调整;教师对于病痛、体弱、伤残的学生要及时关心,安排他们免修、见习等。

4.重视准备活动、加强医务监督。教师应根据上课内容和气候情况决定准备活动的内容,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体育活动,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学生应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常识。

5.加强保护措施。严格裁判、禁止粗野动作,不使用错误的推、拉、撞等危险动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2021学校关于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学校实验室事故的发生,防止学校实验室事故事态的扩大,保障在实验室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的生命安全,制定本预案。

一、事故的处理:

1.火灾事故按火灾事故处理预案进行处理,按如下顺序操作:报警、疏散等。

2.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立即送学校医务室,由校医视伤者情况决定是否送医院,若情况严重则立即将伤者送医院或拨打120电话。及时通知班主任。

3.通知受伤学生家长,如实告知情况。

4.保护现场。

5.重大事故必须立即向教育局汇报,先口头、后书面。

6.进行善后处理,接待学生家长,进行理赔或补偿协商。

二、事故的预防:

1.明确引发实验室事故的原因:实验室的易燃物品遇到明火、电火;实验人员操作不当;学生违规自行接触危险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管理不善。

2.实验指导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专业知识丰富、合格、称职。

3.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不随意触摸实验室物品;教育学生不在实验室随便使用明火。

4.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

5.实验室易燃易爆或有毒物品必须做到“双人双锁”保管。为防止剧毒物品外盗或外流,存放处需安装报警装置。

6.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7.实验室电线、电器必须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解决。

8.按规定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

2021学校关于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

为确保网络正常使用,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特制订本预案,妥善处理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遏制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有害信息的扩散。

一、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1.如在局域网内发现病毒、木马、黑客入侵等

网络管理中心应立即切断局域网与外部的网络连接。如有必要,断开局内各电脑的连接,防止外串和互串。

2.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园网内或具有外部ip地址的服务器上的,学校应立即切断与外部的网络连接,如有必要,断开校内各节点的连接;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外租用空间上的,立即与出租商联系,关闭租用空间。

3.如在外部可访问的网站、邮件等服务器上发现有害信息或数据被篡改,要立即切断服务器的网络连接,使得外部不可访问。防止有害信息的扩散。

4.采取相应的措施,彻底清除。如发现有害信息,在保留有关记录后及时删除,(情况严重的)报告市教育局和公安部门。

5.在确保安全问题解决后,方可恢复网络(网站)的使用。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建立由主管领导负责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设立安全专管员。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制;bbs、聊天室等交互性栏目要设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

2.局内网络由网管中心统一管理维护,其他人不得私自拆修设备,擅接终端设备。

第9篇:信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电子政务;时效性;信息孤岛

一、引言

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社会态势斗转星移,无论是在经济或者政治领域,全球各国无一不是在争分夺秒的抢占先机,竭尽所能的掌控全局.近阶段的中国不仅处于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自然灾害频发,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社会治安案件还在高位徘徊,明显增加。频繁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让人手忙脚乱,零散无序的大批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忙碌之余,我们都将视线投向了政府的临阵反应和应急处理。汶川地震的发生以及处理工作再次将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提上日程,应急管理愈来愈强烈的呼唤着人们的重视。 如果说信息化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标志,那么城市信息化将是当前世界新文明的历程和主导。城市信息化不仅仅是当前电话、PC和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占有率和普及效果,更是当前各个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项目的结合体。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信息化随着人们对各种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地朝着方向逐步的发展。当前城市信息化可以分为三块,主要有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生活。

二、从信息化电子政务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

提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iEMS,或许并不是被大众所熟悉,但如果换成信息化电子政务,相信这个话题的导入就会变得简单很多。信息化电子政务早已在各级政府安家落户,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名词,其发展在中国早已不是一个新议题,并且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在大家熟悉的信息化电子政务体系中就包涵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它属于信息化电子政务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一般的电子政务。

众所周知,信息化电子政务是基于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上的,要求政府从传统官僚体制中解脱出来,改变运作方式,更好地提高服务型政府的效率。作为信息化电子政务系统的分支,突发公共应急管理系统同样具备这些特性,是辅助政府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迅速集中有效信息、全力解决危机事件的有效手段。

正如我们先前所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iEMS不是常规的电子政务,而是一类特殊的电子政务,与常规电子政务最大的不同是其时效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的时效是以秒为计,而常规电子政务是以天、周计。应急响应是制定、执行一个或多个处置方案的过程。应急事件发生后,调度者根据应急预案、范例、上级指令、应急资源状态、事件实时状态制定处置方案,执行方案,并监控方案的执行、事态的发展,根据反馈的状态,进行新一轮的方案制定和部署执行,循环此过程直到事件处置结束,方案制定的实时性和效率是应急响应的生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的应急准备、规划、保障、调查、评估、分析可归为常规电子政务的一部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我们知道一般包括内外网、OA、门户网站、行政审批等系统或功能,各地虽有出入,但差别不大。但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就目前已建的系统看单就投资差别就很大。因此,各系统所含功能千差万别,没有规范。

三、发展应急管理对电子政务提出的要求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探索较少,发展并不完善,其缺陷成为了突发公共应急管理系统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应急管理的工作顺利进行对电子政务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普遍采用条块管理,政府组织机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这就给政府内部协调信息造成很大的困扰。另外,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采取各自为政的做法,各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封闭各自所有的信息。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交换、不共享、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导致一个个相对独立、相互封闭的政府信息系统的出现。各个系统无法协同工作,由此造成行业、部门间的交流障碍,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系统内部与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困难重重,导致大量的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效率底下。

但是,应急指挥管理恰恰就是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拥有权上,很显然,没有信息就无法了解实际情况、无法制定处置方案。信息孤岛现象不仅使信息封闭而且孤立,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的核心词就是“整合”和“协同”,整合是手段,协同是目标,“整合”贯穿了业务体系、技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整合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监测监控和信息接报是应急管理的眼睛,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是应急管理的手脚,全面及时的信息对于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系统集成,而是集成系统的集成阶段,即以通信和计算系统为依托,将某一地域范围内跨越多个管理域,具有不同体系结构的各种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为具有单一体系结构的系统,从而成为集成系统的集成。不只是建设一个应急指挥中心,而应该是在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各级中心的协作群体。

四、全力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