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中专职业教育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专职业教育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专职业教育改革

第1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这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了外部原因,从高校自身来讲,培养质量下降,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亦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并能直接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既注重专业知识又注重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要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应该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升计算机毕业学生软实力,走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的路线,努力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广度和深度。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计算机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在上课时,经常进行编程训练。这时,我们就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试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笔者在数据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图表让学生认真领会数据元素之间抽象化的相互关系,建立优化算法,建立良好的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

二、针对职教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和调整

学生必需的文化基础已经在高中阶段形成,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多表现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后续的学习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终其一生的知识,只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作为计算机专业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适当压缩,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3DMAX、网页制作,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笔者在与毕业两年已经就业的一批学生交流中得知,一个会做网页的毕业生比一个会基础编程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亲睬。

(2)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

(3)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教学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应根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学中实时加入信息技术的新元素,让学习能够跟进新技术的发展变化。

三、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观念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功能目标、操作要领等,它是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它来自教学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对某些有效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学的实践者和实践对象,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理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面对计算机却手足无措。有的学校教师只管上课,而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很不起眼的配角。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学习方法死板教条,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粉笔+黑板”的模式,现在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是无法在黑板上向学生讲解明白的,使用演示设备则更直观。学生也能在老师演示过程中记忆深刻,而不会出现记了大篇笔记,上机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的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当然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那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四、大力发展现代网络教育技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校内课堂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因此很难在近期大规模发展;还有一种是传统的函授教育,但这种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开拓了人类学习的新方式。利用远程教育网进行教学可以让异地的学生加入同一个教室,教、学方式更加自然,学生们可以加入网络上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任何人均可得到一流教师、一流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现代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的组合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中进行普及和应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五、加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现代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尽管基础科学的分科分类越来越细,但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职业则呈现综合性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日益变细,职业知识、技能的交叉面日益加大。交叉职业和新兴职业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大大超过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经呈现了一个强有力的态势,它的普及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场上逊色于熟悉计算机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在就业的渠道大大降低了。因此,在学好本专业知识求精的前提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学习手段,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计算机专业,我们更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加大其他学科在计算机专业的融合,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第二专业。

六、提升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水平

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老师知识的纵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老师自身需加强学习,以科学发发展的积极态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校应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交流指导,同时派出一线教师到外校进行学习,多给教师提供相交交流学习的机会,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琼梅.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改革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第2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着重从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进行培养,理论结合实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理论依据,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理清学习的思路,优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强化专业应用,为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机械制造;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我国将重点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的这一份通知,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作为一名机械制造专业的专任教师,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特针对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首先须强调教学内容的过滤,有其客观的因素。其一是,中职学生就学习能力与水平而言,无法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其二是,虽经多年改革,职业教育教材的学科化特征、理论化特征仍无法避免,存在诸多不适于学生的内容——过难的、过多的、无用的;其三是,中职专业的多样化分布,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职专业新目录中专业数达到321个,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课程如文化课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就有300多个差异化的培养目标群体。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对部分过难、相对无用的章节进行删除,例如机械类专业与烹饪类专业的“数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较大的区别,再如机械制图中的线型,各种教材都同时介绍八种,教学处理时可以先选择其中的四种基本线型,把另四种线型过滤掉,到恰当的教学时点再另行介绍。去除过多过难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为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过滤,实际上是重置了教学的起点与目标,通过过滤,教学的难度下降,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使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恰”。过滤的目的是保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切性,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新型学生观,即教学要关注的不仅是教材,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正确的处理教材内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创造条件。

二、坚持以启发式为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合理地将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和技能、动手能力强的适用型人才。但是,近几年来,职业学校出现了一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的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由于学生的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图片,音乐或其它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层层深入,不断提示和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之领会概念、掌握原理、发现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大胆地推测,发表己见,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

如果职业学校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的学习行动就会变的更加主动。所以作为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具体详细的学习目标,并告知他们达到目标的方法。在机械制造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本专业当前在生产、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专业技术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具体内容。此外,还可将学生带到相关企业、公司去参观学习,又或把本校上一届优秀的学生或者毕业生请来介绍学习及工作经验,使学生树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教会学生如何自觉学习。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就会促使他们认真学习,努力进取,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比如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而达到的目标,学生努力达到,就会满足学习需要,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行为更为持久。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发学生根据实际寻找学习方法。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与机械制造专业相关课程的比赛或者展览,如AutoCAD大赛、车工技能作品展、减速器测绘等等,由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第一要点,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

机械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类工科专业。实践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的课堂,可以最快的效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尝试探究,不仅能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而且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的知识。实践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准备。在实践中,有学习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这样就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主体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加强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

第3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一、倡导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

目前,我国倡导全面的法制和和谐的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也应当倡导教育的全面性、和谐性。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②教育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③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新人;④教育必须坚持全面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教育的全面性与和谐性。新的体育教学的理念要求在现代化教学中,同样要以人为本,要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不仅是身体体验,而且在心理方面、情感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学生的个性方面等都尽可能的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技能,懂得一些体育基本知识,有利于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从体育这个角度来说同样也起着全面和谐的发展。古人云:“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无智也。”这充分说明了强健的体魄是其他素质的载体,只有不断的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才能使我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不败之地。

二、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要真正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由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逐步转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必须利用学生的“四好”心理特征(即“好奇”“好动”“好胜”“好学”)。(1)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需要。职校生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好奇的心理,在体育课堂前布置好场地器材,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体育课上来。在课堂上应做到教学内容每节课都有新的东西,使学生有新的认识。组织教学法应灵活多变,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断地产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强烈的需要。(2)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动天性产生学习愿望。青少年生长发育旺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体育课的各种练习最容易和学生好动的天性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合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和特点,充分运用体育教材的不同运动方式,因势利导地进行多种不同的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能力,把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对体育产生一定的学习愿望。(3)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形成直接学习动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有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一听说要比赛,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学生这一好胜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游戏,以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使其在乐趣中巩固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4)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培养间接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一方面加深体育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对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其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把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科学性

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的“难、繁、燥、旧”的现象,关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 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课程给了教师和学生一个很大的教学空间,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教材内容的简繁,技术动作的易难,循序渐进系统连贯地安排教学内容,而且可以采用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科学性。

四、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课程中的趣味性教学是通过学生的身体体验来贯穿德育和智育及心理情感的一种愉快活动,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该手段不仅可以使单调枯燥的某些教学内容变得趣味 无穷,而且能使参与者轻松、愉快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游戏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斗智、斗勇,在与同伴默契配合中,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感到参与的,以便得到一种健康的心理满足。同时,体育游戏有一定的活动规则约束,它调节和制约着参与者的行为及主动和被动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游戏得以公正、安全、顺利 地进行,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及人际关系的调 节能力,利于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提供了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契机,活 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强了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五、重视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第4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中职 汽车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汽车专业英语在汽车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教育部等六部委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对中职汽车专业毕业生专业英语的要求为: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专业外文技术资料。

在我校组织的汽车维修企业人才调查的结果来看,所有的汽车维修企业都要求技术总监等高素质人才具有阅读、翻译英语汽车技术资料的能力。专业英语作为汽车维修人员必备的一项专业基本技能,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满足新技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英语的现状

1.学生基础现状

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根据我校2008、2009年汽车专业学生基础英语考试成绩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平均掌握的单词数不足1000个,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扎实,且汽车专业英语句子长、句型复杂、内容枯燥,又需要较强的汽车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师资队伍现状

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师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英语专业教师,英语知识水平较高,但欠缺汽车专业知识;第二类是汽车专业教师,汽车专业知识扎实,但往往英语水平有限。很少有英语知识水平、汽车专业水平都很高的汽车专业英语教师。据笔者所在的广西地区调查结果来看,在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中,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教师负责汽车专业英语的授课工作,授课教师对汽车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不高。

3.教材现状

在教材的选择上,现在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英语的教材一般是将大学本科、专科教材进行简单删减而成,甚少专门针对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及汽车维修行业专业英语实际应用情况的教材。

4.教学手段现状

目前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教学中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黑板”,教师阅读和翻译原文,容易把重点放在词语讲解等语言技巧方面的训练上,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

三、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要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师在制定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将目标定得过高或者过低,把握好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度”尤为重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日后工作岗位的要求,笔者将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汽车专业英语词汇;能借助工具书初步阅读和理解一般的专业英语资料。

2.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有高质量的教材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选择实用的教材是搞好专业英语教学的前提,而且教材难度大小必须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英语教材一定要兼顾汽车专业英语的一般知识点、语言点、基础语法、常用词汇以及与汽车专业密切相关的简单实用的专业词汇、专业用语以及最常用的科技英语表达方式等。这既为学生的后续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又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校所选择的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类专业教材(英语)》比较符合中职学校的需要。

3.要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能否取得好效果的关键。好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习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做到因材施教。

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要结合专业课内容来进行。汽车专业英语的知识点与汽车专业课是息息相关的。对于一些专业程度较高的内容,首先要熟悉专业词汇,在此基础上对照专业课上学的相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语序和语篇上理解和领会该原理和方法在中英文的表达方法、描述手段以及内容的异同之处。

在讲解汽车专业英语中涉及到汽车构造等知识时,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场地现场授课、实物演示的教学方式。通过用英语学习汽车构造、原理,将相关的英语单词与其所表达的部件和功能密切联系起来,印象深刻,掌握牢固,既学到了专业英语知识又加强了设备构造和功能等知识的了解,充分体现了专业英语的实用性,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进行教学。在讲解汽车的具体工作过程时,可利用计算机动画将汽车由启动到正常行驶的工作流程演示给学生。多媒体教学能够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不仅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还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课程内容涉及到汽车服务等知识时,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游戏、竞赛、情景剧、角色扮演等也是一种好方法。这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强汽车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 讲授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又要掌握相当的专业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汽车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但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相对较弱。若由汽车专业教师进行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授课,教师需要注意通过集中英语培训、与英语教师交流等方式加强英语水平的提高。

在中职学校中,多由英语教师来教授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汽车专业知识尤为欠缺。英语教师在进行汽车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应多向汽车专业教师学习汽车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汽车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高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丁琳.关于职业学校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7.85-86.

第5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服装专业教育 教学改革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职教要发展,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以便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

一、中职教育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

1.服装企业用人急迫与中职毕业生低就业之间的矛盾

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存在用工不足、熟练缝纫工短缺、员工跳槽频繁、生产岗位开工不足等问题,但是中职学生在服装企业工作的比例极低,大部分企业不足2%。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三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又纷纷离开,仅有不到10%的毕业生升学或从事与服装行业相关的工作——这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分析:毕业生不从事服装专业工作的主要原因是:⑴、专业知识不够全面,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⑵、服装企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⑶、服装企业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理想有较大差距。⑷、企业的规模小、知名度不高等。

2.学校教学体系与实际生产流程的矛盾

毕业生觉得在学校学的知识跟工作中应用的不一样,到企业中还得跟工人师傅重新学习,经过了三年的专业教育却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分析:服装企业用人,要求的是完成某工种工作的从头到尾的工作能力,它可能涉及服装材料、服装心理学、服装工业管理、服装结构等多门学科知识中的一部分。而中职服装教育大都采用学科课程教学。对于所授知识在企业中是如何组合、如何运用的不甚关心。其原因是教学体系没有体现“就业导向”。

3.中职服装教育培养的品种单一,与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企业用人,按工种招工、定岗。中职教育没有进行针对不同工种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岗位定位模糊。

分析:多年来中职教育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教学方式,对企业需求的研究很少,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品种始终如一。这当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专业课程的整合

服装设计课程:

将服装色彩与服饰图案、服装构成基础、服装美学、服装材料、服装画技法、服装设计、服装服饰史、手工染绘、形象设计知识拢和在一起。这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掌握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服装结构课程:

依据服装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样板工等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开发校本教材。以针对企业工作岗位的服装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由简单到复杂,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提供模拟的情境教学环境,内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从头到尾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

服装缝制工艺课程:

依据服装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样衣工等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删去原有授课内容中难度较大而不实用的部分,加入工艺单的编写等内容。以针对企业工作岗位的服装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提供模拟的情境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从头到尾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最后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以标准化目标教学的标准定人、定时进行考核。

2.选修课程的整合

在第二、三学期开设服装设备、服装市场营销等课程作为限定选修课。限定选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在第三、四学年开设自选选修课,培养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获得2—4项不同的专项技能。这些自选选修课以职业资格导向,以模块形式组合,以考取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为考核内容之一,使学生掌握多个单项技能,从而达到技能的复合性,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转贴于

3.实习课程的整合

实习课程要“仿真”企业生产的实际,运用模拟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考核

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单纯笔试的形式应该减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社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以职业技术中级工证书作为主要考核项目来评价教学效果。

三、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反思

在进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结合专业课程,完成实践环节。关键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师资建设: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专业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单位和部门的任务情况等,了解这些任务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以及何种技能来完成的。

2.定单式教育模式的筹建:定单式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吻合企业要求。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能进入状态,适应能力强。同时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

3.多样化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培养人才的精细划分入手,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统一修完必修的课程内容后,根据其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再选择专业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

传统的服装职业教育体系运行多年,易使人产生思维定势,大幅度的教学改革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如校企合作不顺畅、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学校要与用人单位一道努力,把教师引向或推向社会和企业,要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专业的特点努力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出一条既符合社会需要,又利于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顾红亮、周屹.杜威教育主体观及其启示.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5卷 第1期

【2】 邹曙光.服装专业口径教学模式的设想与探索.服装设计师,2001年第10期

【3】王珉、潘先伟.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10期

【4】 穆红、顾韵芬.服装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辽宁高职学报,2006年第3期

第6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73-02

随着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既懂酒店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英语口语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英语教学一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比较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职酒店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以课堂活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在课堂上体验说英语的乐趣。

一、教材的选用

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学生日后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中职酒店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工作在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行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与客户进行口头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交流中尽量做到语言流畅自如,准确无误。目前我校11级酒店管理专业选用的英语教材为外研社行业英语系列教材——《酒店英语视听说》。本书为中等职业学校酒店、餐饮等专业学生编写,用正反两方面的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酒店行业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课堂教学单一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中职酒店专业英语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这一课程所学的要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突出“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成为模拟实训的场所,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具体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模拟真实语言情景的英语课堂活动。我们可通过角色扮演这一训练模式,强化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服务员在酒店前台用英语为客人提供服务的视频。然后教师给出特定的场景,由学生根据情景编写对话。例如,在讲《Reservation》一课时,学生观看完录像后,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服务员,设计一个客人来饭店登记住宿的对话。具体材料如下:Guest:You’re Mr. Mike. You and your wife want a double room for two nights.Clerk:It’s six in the afternoon.You receive the guests. The room is 502;a bellman will show them to their room.此时,学生还可以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情景,如客人登记入住前已预定房间;客人没有预定房间,但饭店已经客满了等等,进行相应的对话。利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酒店工作的真实氛围和环境,以达到英语教学贴近实际,加强培养学生在酒店工作中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不同英语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2.合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是英语教学比较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营造模拟现实工作情景的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起到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应对酒店客人投诉时,教师可以首先选择播放一段英文电影或视频中关于酒店投诉的英文对话精华部分,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话题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学习礼貌处理客人投诉的技巧和常用的英语服务用语,最后再次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进行模拟的情景训练。这样学生能更好第理解如何处理酒店客人投诉,提高服务质量。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模拟练习,在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所学内容,并形成语感。

3.采取分层教学法。中职学生的英语底子薄弱,英语基础差,学生英语水平差别大。如采用“一贯制”的教学方法,不能顾及学生的英语差异性,会使一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过于简单,而放松懈怠。而另外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会觉得讲授的内容过难,无法跟上学习进度,从而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分层教学法,把学生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因地制宜,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英语教学活动和进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做到因材施教。

4.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中职酒店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行业的工作,其服务的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一定英语技能的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讲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因此,在中职酒店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的影响。通过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具有感性认识,从而排除语言文化障碍,提高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今后的岗位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教师的素养

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英语知识和酒店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突出实用性原则,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在不断探索中使中职酒店专业的英语教学不断完善。

总之,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要以满足未来工作需要为目标,注重培养具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英语老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丽芳.浅谈情境交际教学法与酒店英语教学[J].双语教学,2007,(12).

[2]杨柳,张艺.酒店实用英语[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梁文霞.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0,(09).

[4]谷妍.旅游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9).

第7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学生就业;中职院校;烹饪专业;教学改革

1 前言

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餐饮行业的飞跃,而餐饮行业在发展中对厨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中职烹饪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我国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导致大部分中职烹饪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为了帮助中职烹饪专业毕业生可以顺利就业,中职烹饪专业在新时期发展中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加强烹饪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与创新,这样才能提高烹饪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让每一个烹饪专业毕业生都可以顺利就业。

2 当前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烹饪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目标,虽然技能的掌握是中职院校的核心内容,但是不能过于忽略文化基础知识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文化基础知识的缺失会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创新力,这是导致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需求,这不仅意味着当前我国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同时也说明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职烹饪教育的发展。

2.2教学体系不完善

我国中职院校的烹饪专业课程体系大多都不够完善,而且其在发展中尚未形成一个规范体系,这不仅导致中职烹饪专业教学实践中严重缺乏实践性,同时也到庞杂的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烹饪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使毕业生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中职烹饪教育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2.3教学设施、方法落后

我国教育体系中对中职教育经费的调拨相对较少,其与高职教育比具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在近年来加强了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但是教学经费少依旧是限制中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中职烹饪专业教学设施、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等都是中职烹饪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导致当前中职烹饪教学效果无法满足餐饮业对新型烹饪人才的需求,这便要求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在新时期要加大中职教育经费投入。

3 基于学生就业角度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3.1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

在传统中职烹饪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严重忽略了只是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便使烹饪专业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严重缺乏创造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中职烹饪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中职院校在加强烹饪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将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让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文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达到一个平衡发展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中职烹饪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帮助中职专业毕业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有着重要意义。

3.2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

中职院校在新时期发展中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培养目标,以就业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均衡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在发展中必须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以便于学生可以在受教育阶段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使中职烹饪专业教育真正的实现与就业市场相接轨,这样才能通过中职烹饪教学来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切实满足我国餐饮业对新型烹饪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对促进中职烹饪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3.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教学内容以传统菜式为主,然后餐饮业的高速发展使市场需求处于高速转变中,对于烹饪专业教学来说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 发展,才能使其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可以满足新型烹饪人才培养需求。因此,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技艺的培养,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核心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传统菜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菜品,挖掘传统的同时注重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趋势,确保我国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及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教育经费投入来保障烹饪教育改革,这对加强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成果有着重要意义,确保其可以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新型专业人才。再者,影响中职烹饪教学效果的另一大因素为师资队伍水平低,这也是制约中职烹饪专业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要求中职院校在发展中必须注重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引进师资等方式来提高烹饪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并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落实到教师队伍中。中职烹饪专业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餐饮业的需求。

4 结语

我国中职烹饪教育在发展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其在发展中存在诸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职烹饪教育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要求重视院校必须基于学生就业角度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解决中职烹饪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不良问题,这样才能确保中职烹饪教育可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确保每一个毕业生都可以市场中得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鲁诤.关于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9(6)

[2]康有荣.烹饪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9(27)

第8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工业分析;检验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3;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48-01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有所提高。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要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建设适合于专业的教学资源,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使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现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

1. 教材的建设

根据国家下发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标准,结合本专业目前建设情况,以及各地区学生综合素质情况,应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立一套适合于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中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参照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探讨,联合开发、编写一套符合校企人才对接的课程教学标准。以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编写制定适于学校教学、满足企业岗位人员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教材。

2. 教学素材资源的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以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该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搜集有效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教W资源,完善本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参考素材资源建设上,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微课、教学视频、资料库等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构成专业主干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同时,对于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发适合于本专业教学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信息化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模拟仿真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辅助完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又贯穿着理论。中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要以合作企业厂区布局为建设背景,在符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和经济费用合理的前提下,购置与企业真实生产实训相一致的各种实训设备,建设与企业环境布局相似的实训环境。在实训教学中,设置与企业岗位工作一样的工作任务,安排各种任务角色,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完成企业上岗前的培训,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缩短本专业培养毕业生在企业岗位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让学生通过在校内的“顶岗实习”,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校企合作高技能型人才的“无缝对接”。

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性质和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要提高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改革原有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不断创新,建立一套适于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新式“理实一体化”的有效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校企合作”编写教材的具体工作任务,变换教学工作场景,实现在实训教学中讲解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在不同的角色任务中体验岗位职业理念,树立责任意识。同时,要让“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加行之有效,就要紧密结合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使企业的岗位工作更加真实化、形象化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进而提升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强化,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专业教师的资历水平普遍在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专业基础理论水平较高。但是,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的职业,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在日常教学中很难完成一般的实训教学任务,而且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也很难能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导致培养的学生总体的操作技能水平偏低。因此,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从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入手。如利用各种契机,加强教师职业资格培训、企业顶岗培训;与企业合作,组织教师定期赴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举办教师技能大赛,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进行技艺切磋,从各个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以提高总体教学质量,促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道路很漫长,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也很曲折。因此,教师只有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研究有效的改革方法和途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逐步普及,电脑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市场提供了大量与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岗位,于是许多职业中学相继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根据对我校2007~2010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表明,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毕业后2年还在继续从事计算机专业所属行业人员不足20%。如何适应市场要求,提高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打造中职计算机专业品牌,是摆在学校就业部门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通过调查和实践,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专业定位

一些学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时片面理解“宽基础,活模快”,认为学生的知识和技术越广,择业时的机会就越多,把计算机专业就业方向模糊化,在短短的两年在校时间里,什么都学,而又什么也没学精,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市场的要求。根据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应向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的方向发展,减少一些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课程学习,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如办公软硬件的使用、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排版、平面设计、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教师更应重视专业课程的细化,从不同角度的市场需求培养适合于不同岗位的计算机专业的从业者,避免出现所开课程大而全的情况。

二、加强宣传,把好生源关

由于中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学生招生基本已没有分数限制,一些初中成绩差、习惯差的学生受“热门”专业和“好玩有趣”的影响纷纷选择计算机专业,而学好计算机需要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需要手、眼、脑的高度配合,只凭一时兴趣,很难学有所成,更难在新的岗位上有所发展。学校招生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相对其他一些应用专业,计算机专业应有较高的分数和限制条件,在招生宣传中,既然要让学生看到市场需求的热,也要让学生了解专业所需的基础条件,让那些只有一时兴趣的学生知难而退。

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确保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计算机设备更新快,学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同时,要跟上新技术的脚步。试想,在电脑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出的学生技术还停留在市场已经淘汰的设备操作上,这样的学生又怎能不是还未毕业就已经失业。在设施设备建设上,学校应舍得花钱,确保教学需要。对于一些资金确有困难的学校,要充分借助企业力量,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实践,使学生所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四、做好师资培训,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要有一桶水。”学校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好上级划拨的培训经费,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市场调查,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教师有了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提出改革教学方法。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也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为学生树立应用型人才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如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技术的实践等。对专业师资培训,要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脱产与非脱产相结合、面授与远程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式培训机制,学校内部也要经常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促进教师间共同探讨学习,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五、以就业为指导,抓好教学改革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要把学生就业需要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

1.灵活开设课程,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要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那些有继续升学愿望的学生全面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以便升学继续深造;对那些需要就业的学生,多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在学好必要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把某一两项应用课程学精,在某方面特别专长,增加就业本钱;还可让他们选学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好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

2.教师要编写合适的教材。学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编写出易学、易懂、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专业素质也将得到提高。

3.以能力为本位,强化技能训练。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有机结合,根据就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在就业时能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4.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教育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到技术,还要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观念,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与时俱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职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准确地捕捉到专业前沿领域知识更新、发展的最新信息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解决教学和生产相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能培养企业原有职工的技能,促进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又能从学校挑选本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双赢。

开展工学结合,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技术。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另外,通过实习获得的报酬还可以解决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能让学校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并根据企业文化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与人合作精神的培养。

七、做好就业培训,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就业培训和指导就是要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综合素质、熟练的实践技能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全程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从入学开始,学校就业部门和班主任就要加强对就业相关政策宣传、应聘技巧、择业心态的培训,帮助学生分析个人性格、职业方向选择。针对一部分毕业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不对口就不工作”的现象,要教育学生立足实际,放眼未来,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教育学生从学徒、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适应社会发展而设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问题,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得到圆满的解决,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