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人才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人才培养计划

第1篇: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独立学院;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37-02

随着广东省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因此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作为一所独立院校,我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自动化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我们需要看到自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毕业生数也随之增加,因此未来本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式下,如何正确定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专业就需要我们思考与探索。本文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独立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专业建设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通用性强的“宽口径大专业”,是由原电工类的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等专业合并而成[1]。各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办学条件,确定了彼此不同的、体现各校办学特色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模式[2]。独立学院不同于重点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他以培养介于研究型人才和具有某一职业技能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又要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信息处理、PLC和单片机控制技术、供配电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工业过程控制和电气系统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运行与维护、开发与设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等鲜明的特点,作为电类本科专业来说培养的人才应是宽口径、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3]。为此在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中,按照“大平台+小模块”构建知识体系。大平台指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必修课平台,小模块指按市场需求而灵活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群。

①公共基础课平台由公共基础、相关知识、专业拓展等系列课程构成,意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②专业基础主要由数学、电路、数电、自动控制理论、电气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构成,教授学生专业相关基本知识,同时考虑将来专业口径的拓宽,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③专业必修课平台主要由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工厂供配电、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等专业课、限选课、任选课等组成。使学生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结合我院现有资源及市场需求情况分析,专业方向课程群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一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主要课程有电力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程序设计、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变电站设计与运行等,注重培养电力系统、电气装备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研制开发、试验分析、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二是电气控制方向,主要课程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培养掌握电机及电气控制、自控原理及系统、微机控制、掌握现代控制技术等理论知识,以及具有全面的电气自动化应用实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实践环节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4]。我院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工程实践为主,通过理论联系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技能与能力训练培养的教学规律,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实践教学体系划为以下三种层次:

①基本技能层:包含各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②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层:包含专业课程实验、工程实训、课程设计、进行专业相关的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③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层:包含毕业设计、专业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科技创新等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种层次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按照先基础、后综合、再创新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教学计划。目前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了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践的教学条件已有较好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了更先进的实践硬件条件和环境。

四、突出特色

①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发展校外实训基地。要培养高素质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除了完善的理论教学外,还必须有较好的实验和实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通过资源整合、学校投入,已经完成电工电子等基础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等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些实验室的设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并具有开放性、功能先进性,允许学生在此从事科技实验、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到实训中心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的,在学校外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习是形成优秀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3]。我校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每年都会有学生到校外进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工程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积极建立自己的校外实习基地,已经与广东民建实业有限公司等十多个企业进行产学合作,走“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我院有计划地引导、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成立了专门的专业兴趣小组、专业特色作品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委员会,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外学科比赛,以扩大视野、启发科学思维,他们可以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智能汽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各种学术活动中,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以来,先后有9人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比赛中获奖。

五、总结

作为一所独立院校,我们始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我们将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不断地探索研究,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将我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办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10.

[2]李明伟,李建月.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3]谢卫才,黄绍平,李靖,彭晓.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8).

第2篇: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会,本次培养计划也是公司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员会。今天来参会的都是公司的优秀职工和业务骨干,我代表公司向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公司人才培养工作谈几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接受挑战,加快顺应“新常态”

XXXX公司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甘于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员工队伍在逐步扩大,员工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面对市场变化、激烈的竞争环境,对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重要岗位上也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现象。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做支撑,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也是人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价值,把人才作为资产来经营管理,因此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公司当前面临的十分紧迫的工作。公司将不断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选拔出一些有潜力的优秀干部和业务骨干,加强培养,加快他们的成长。

二、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人才

后备人才的“培养、储备、规划”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核心项目,是今年甚至今后几年内的一项重点工作。公司将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下大力度培养,确保企业各类人才的持续供给,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9年公司开发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课程,从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萃取开发、管理技能提高到团队协作,覆盖面非常广。旨在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开发人才,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性的管理人才,使后备人才不但能够清晰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质,而且能够跨越性的完成从职能性管理到经营性管理、从经验性管理到科学化管理、从内窥视管理到开放性管理、从反应式管理到战略式管理的思想转型。通过提升后备人才的管理思维格局,发挥在团队中的影响力,协助团队高效完成公司经营目标。

三、 明确工作职责、积极动员、精心组织,确保培养计划有效开展

党委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要切实做好培训的动员、指导和组织工作。各部门、权属各企业要积极配合,做好参培人员的工作安排。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任务落实,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达到预计目标。

四、 求真务实、扎实推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次参加人员的选拔过程中,我们对参训人员进行了层层筛选,严格把关,经过内部审核通过后才能入围参加培养计划,所以我希望学员们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遵守学习纪律,以满腔的热情积极参与进来,突破自己,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第3篇: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专业化管理;超特高压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作者简介:韩冬(1974-),女,四川自贡人,四川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高级工程师。(四川?成都?610001)刘琼贞(1984-),女,湖南衡阳人,四川腾兴电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四川?成都?61007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48-02

一、背景及现状

四川超(特)高压运行检修公司于2008年实现了资源高度整合、管理规范统一、机制高效运转的专业化管理模式。随着公司快速发展,现有人才队伍不能满足公司发展需要: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缺员严重;二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匮乏,特别是生产一线技术型、专家型领军人才短缺;三是生产人员中熟悉单一业务的多,复合型人才少;四是公司教育培训没有现存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培训项目开展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培训模式的深度不够。公司认识到加强超(特)高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进行广泛的调研、实践和尝试的基础上,就专业化管理模式下超(特)高压专业化人才培养进行一些相应的探索和实践。

二、超特高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总体框架

公司始终遵循“服务于公司发展战略、服务于生产经营、服务于员工成长”的理念,贯彻ISO10015国际培训质量标准体系,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切入点、履职能力建设为核心、绩效考核与能力评价为手段、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为导向,开展全员培训和重点培养,分析公司、部门、岗位能力需求,建立岗位能力模型,将员工能力与岗位能力进行匹配,建立公司人才培养的体系,形成具有公司特色的教育培训模式。具体见图1。

其中,基于ISO10015的培训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如表1所示。

三、超特高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发的具体措施

为了实现教育培训“服务于公司发展战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于员工成长”的理念,贯彻ISO10015国际培训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起公司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公司以能力素质模型和工作分析为基础,实施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化教育培训模式,按照确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管理体系扼要,着力实践新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1.培训管理制度

(1)实施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将培训情况及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岗位调整、职务晋升挂钩,提高员工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施人才培养牵引制度。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员工提升履职能力,实现组织绩效提升和员工职业发展。公司实施全员职业生涯管理,构建管理类、技术类和技能类多途径阶梯型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3)实施优秀人才带动制度。通过技术比武、评审选拔,设立优秀人才奖励,实现人才培养的“传、帮、带”,发挥优秀人才在企业教育培训中的价值和作用。

(4)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对不具备上岗条件、绩效考核、岗位资格考核不合格员工进行待岗培训,不合格者实行较长期限待岗培训,仍不合格者进行转岗分流或解除劳动合同。

(5)实施培训考核同业对标管理制度。将人才当量密度、培训经费投入率和全员培训率、教育培训任务完成率、合格率及持证上岗率等指标与各中心(站)、专业部门的同业对标、年度考核挂钩。

(6)实施培训责任追究制度。制订《教育培训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培训实施单位、用人部门和员工的责任。严格培训考核,对出现培训责任事故者要进行责任追究。

2.三级培训网络

公司教育培训组织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和“专业负责制和分层负责制”要求,实行归口管理,形成由人力资源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配合、各级层层落实的公司、车间和班组三级培训体系。

(1)公司教育培训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审定公司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规划、年度培训与竞赛计划和培训经费投入预算,并监督实施;审定公司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有关重大问题。

(2)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员工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和相关制度、员工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归口管理公司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及优秀人才评审工作;负责公司各类教育培训证书管理及教育培训报表的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检查、督促和指导各单位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负责编制公司教育培训项目经费预算,对培训项目结算费用与员工培训经费进行审核;做好公司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

(3)车间有一名领导分管培训工作,配备1名专(兼)职培训工程师,负责本单位培训的具体工作:制订本单位培训计划,完成统计报表、对外送培、员工培训档案管理等工作;负责本单位“师带徒”合同的管理、考核工作;负责指导班组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通过现场培训完成部分业务培训;负责员工现场培训和岗位资格培训以及本单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和技能调考工作。

(4)生产班组设立兼职培训员,负责调查分析本班组员工的培训需求,制订班组学习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现场培训和技术练兵工作;负责班组“师带徒”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督促、班组培训档案材料和培训评估资料的收集、管理。

第4篇: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内部培训人才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4;G712.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1-110

一、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内部培训管理模式研究的动因

1、基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培训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在改革之前,临朐供电公司的发展速度较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企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主动性,每次的培训内容也都大同小异,主要以外部送培为主,更多的是定性考核,但企业不能做到公平评价。但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全面建成,临朐供电公司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繁琐重叠型转向了现在的扁平高效型。

2、基于人才供需不均衡对培训管理形成的新挑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供电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临朐供电企业已经形成了220kV电网为支撑、110kV电网为骨架的现代化电网,这种现代化电网能够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但对电网科技含量的要求较高。供电企业要想提高电网的科技含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就必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目前,供电公司的技能型人才并不多,公司在设计施工、调度运行等环节存在的“人才脱节”矛盾非常明显,懂技术、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这已经公司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

3、基于“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对培训管理提出的新思路。为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自2013年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提出了”大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并下发了”五项工程“的推进通知。为响应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号召,我公司积极的组织了各项培训活动、举办了多个内部培训班,但我公司的培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培训目标不科学、培训标准不一致、奖罚不分明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公司的培训并未有好的成效。

二、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内部培训管理模式的重要做法

1、组建纵向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人才培养资源集约化。首先,对员工进行集中培训,对口指导。对员工进行提供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将本公司缺少的员工、优秀的员工以及专业型人才等员工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外出交流学习、专业人才指导等方式,使公司的员工能够接受”对口“指导。其次,树立自主学习的作风、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除了集中培训之外,部门内部亦可以自主学习,提高本部门的专业性,为公司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员工。公司的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级工以下的技能人员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自主学习,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最后,采用课堂学习、互相学习的方式。公司可以按照工作的不同,将员工分为不同的班级,员工通过课堂学习、互相学习的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班级之间可以进行“四层“(班级成员、部门负责人、上级公司专工、专家人才)、”三型“(技术培训、事故分析、作业现场大讲堂)班组技能大讲堂的活动,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分享生产一线工作生活经验,共同进步。

2、实施横向构建流程,促进人才培养规范化。一是调研培训需求。公司的各单位要对工作质量进行调查,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每年的9月中旬,将培训计划递交给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二是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制定要合理、科学,既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又要考虑员工的状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是企业培训中不可忽视的。三是抓好过程管控。制定《内部培训管理体系管控指标》,明确内部培训各过程的量质期要求,实现人才培养工作跨系统、跨部门、跨班组的对标考核,对公司的内部培训部门严加监管,保证内部培训部门能够科学、有效的进行。四是严格绩效考核。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进行绩效考核,在每个月的月初,人力资源部将会对各个单位递交的上个月内部培训活动的资料和内部培训的完成状况对其进行评分,评分一般分为A、B、C、D级四个等级,评分标准会因考核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一般分为各系统小组评分标准和各部门评分标准两种。五是奖罚分明。公司应设立并完善奖罚分明的制度,评分优秀、完成较好的小组应该受到表扬,可以是精神上的表扬,也可以是物质上的表扬;完成程度较差、评分较低的小组应该受到批评。

3、建立环形配套制度,确保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一是明确职责。总经理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等人领导并组建公司的内部培训管理体系领导小组,各专业小组牵头部门负责人组成10个领导小组的子系统―专业小组。人力资源部门是培训小组的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并策划培训活动,对内部培训结果进行评分等工作。二是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公司必须要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建立内部培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标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标准等,将SAP教育培训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管控系统作为公司的管理平台,为培训管理工作提供实时信息技术支撑。

三、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内部培训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1、“大培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公司培训管理链条逐步缩短、人才培养效率进一步提升、培训成效更加显著。2013年以来,公司先后开展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班7期、班组长培训班6期,营销业务、配电技术等专业技能培训56期,内部参培1203人次,通过集约培训,减少重复性培训项目11个,共计节约培训经费约62万元,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培训场地、受培人员时间和培训设备折旧等,实现了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第5篇: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物流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就业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对专业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很多独立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3]。那么,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底有何要求,作者通过对德邦、天地华宇、大道物流、四方物流等公司招聘人员进行采访交流,得出以下结论:学好主干课程,扎实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通论、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营管理、运筹学、物流管理学、运输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国际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综合实训等。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接受管理技能、管理方法、管理思维的系统训练,练就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的证书主要有: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采购师、国际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同时,应该掌握英语以及计算机方面要求的能力,获取资格证书,在面试求职时,多一把打开企业招聘大门的钥匙。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物流业属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多个环节组成。学生应该在寒暑假期间,主动深入物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获取相关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培养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校期间,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包括案例分析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就业模拟、企业经营模拟、营销策划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和比赛,在实践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能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由于目前物流对于地域的特殊性要求,大中型物流公司在全国大中城市一般都设有办事处或是营业点,这就要求招聘的学生能够服从公司安排调动,同时具备较强的吃苦耐劳能力,以赢得公司的器重[4]。

独立院校“订单生”培养的益处

“订单生”改进高校人才培养理念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决定高校的人才培养思路是产品型生产方式,即人才培养模式是政府或高校自己认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校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教学观念是满足政府的要求,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不是为了服务于人才的需求者(企业),因此,经常出现重理论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同时,大学生培养时间为四年,生产周期长,而人才需求变化快,这两方面决定了经常出现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而“订单生”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向需求的培养模式,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早日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根据企业的要求在教学活动及时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思想、实用、实干的人才,满足企业的要求。“订单生”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对大学生的水平不了解,大学生对自己的水平了解。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招聘大学生,通常通过大学生的文凭、获奖证书以及各类证书等方面来考察新进的员工。虽然这种方式能解决部分人才的逆向选择问题,而员工的能力,需要其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若企业发现某些人才不合适他们的要求,想解聘这些员工,将付出高额的赔偿金。采用“订单生”培养模式,企业通过对大学生寒暑假工作的观察,可以对大学生的水平和素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将进一步降低人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和解约成本。“订单生”提高学生竞争力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大学教学的学习动力不足。刚进大学时,一部分大学生觉得离毕业很遥远,放松学习;另一部分大学生继承了高中的学习习惯想努力学习,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问题要去解决和分析,当然也就不会去刻苦钻研,虚度光阴是必然的。“订单生”培养模式促使学生早日与企业接触,明确企业要求,产生学习问题,掌握学习目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将来按规律办事,这促使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他们竞争力。

独立院校开展“订单生”人才培养的建议

只有高校、企业和学生等三方精诚合作,并做好计划,注重落实和加强监控,“订单生”人才培养才能开展得好。本文以XX独立院校08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阐述独立院校开展“订单生”人才培养的建议:重视组织,责任到人首先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双方领导重视,达成一致意见,并分别指定具有一定“梦想”———也就是事业心的教师和人员组成专门的“订单生”人才培养中心,该中心负责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具体事宜,对人才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统筹规划、注重落实和严格监督。本次社会实践由某独立院校领导重视,由某个老师带领,圆满完成了2011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赴企业实践学习的任务,并为2008级物流管理学生打开了就业的大门。了解需求,有的放矢“订单生”培养与传统培养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培养是生产导向,而“订单生”培养是市场导向。做好前期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不仅了解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而且掌握相关企业、甚至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就是应注意高校人才培养的专用性和通用性,紧密结合人才市场发展,并具有适当的前瞻性,才能制定好相应的人才培养行动纲领———即人才培养计划。例如,2011年上半年,在XX独立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订单生”人才培养中心,就物流管理“订单生”培养计划,多次组织学校的老师、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其他相类似的物流企业和生产或商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以及相关的物流专家学者共同协商,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签订订单,责任分清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内容、方式和人才订单人数应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订单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任分清,为“订单生”培养有效履行提供法律保障。2011年6月,08级物流管理学生在期末考试考完之后,20名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之下,以团队的形式赴武汉市某物流公司参与暑期实践,同时,学生代表和公司领导就实践时间、岗位、待遇、人数、以及工作过程中的培训、学习等细节进行了商谈,达成一致认可。合理安排,精选学员精心安排订单生人才培养的时间,建议用“1+0.5+2+0.5”模式替代现行“3.5+0.5”模式,第1学年基础理论学习;第2学年上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具体是学生主动报名,企业通过笔试和面试环节选拔定向人才,确定培养名单,并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接着2年时间专业知识学习,采用单独编班的形式,并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安排上,要更加灵活多样,适应企业的需求,可以设置更大比例的选修课,且将选修课开班的基本人数下调,形成小专业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最后半年顶岗实习和论文写作。同时还可以对订单生实行弹性学制,结合企业具体需求和学校实践情况,双方共同商定学生赴企业实习工作的时间,尤其是充分利用暑假时间。注重落实,提高效果“订单生”的培养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企业不能将订单生当作闲人,不安排具体工作,仅仅参观,也不能疏于订单生的管理,任他们到或不到,迟到或早退,同时,企业毕竟是经营单位,不可能将培养订单生的任务放在其日常工作的首位,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并不时通过正式拜访、不正式聊天、定期巡访等方式对订单生在企业工作进行检查,日常的“订单生”培养中,企业可以进行监督,对于不符合企业需求的环节,可以和学校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将订单落到实处。例如:在2011年5月参观某物流公司之后,不少学生对于和本专业对口的物流公司表现出来较大的兴趣,2008级物流班班委在了解公司要求之后,在6月份按照要求对学生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20名学生,在暑期赴该物流公司工作。在赴该物流公司之前,他们精心学习了解公司企业文化,查询各种资料,对于物流公司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本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企业实践,物流公司领导表示非常满意,多次对学生实践进行了报道;在离别之际,公司领导更是在公司贵宾室召开了规模宏大的欢送会,表彰了实践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了“青年标兵”这一荣誉证书———绿色通行证,并给予了现金奖励,同时向该校08级物流班的学生们抛来橄榄枝,希望毕业之后能继续在公司工作。独立院校开展“订单生”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企业能否配合,如何能扩大订单生模式的受益面等问题,而准确的掌握未来市场的需求方向,做好准备,及时转型。对于独立院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适合企业的人才来说,至关重要。所以独立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特色,结合社会实际状况,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以此来促进独立院校自身的发展。

研究结论

第6篇: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ERP 企业管理 人才培养 模式 创新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推动了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经实践表明,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的发展应更加重视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对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和改组过程中,ERP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兴起,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管理和资源管理的界限,将企业的物资、信息、资金集为一体,将企业的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人员、财务技术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在企业管理中引入ERP系统,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实力和整体运营的效率。

目前,ERP已成功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加剧了市场对ERP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ERP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应重视的问题,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成为企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以教学、研究、生产、突破、反馈为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最早产生于美国。在产生之初,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应用软件,由于其集成性和适应性等特点,逐渐为全球商业企业接受。目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种系统化管理理念,为企业员工和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的平台。ERP系统集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于一身,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资源优化的要求,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ERP系统下,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本思路

ERP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目标是让企业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企业发展的情况,如应收账款、库存、产品销售等,各分公司、下属单位的经理也能够随时掌握企业的库存情况和实际销售情况,从而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避免账实不符等问题的发生。对销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控制关键性指标,提高零碎订单和配送车辆处理的效率。因此,ERP人才培养应由社会人才需求和教育水平的特点来决定。从目前来来看,社会培养的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如ERP系统维护人员、ERP信息采集人员、ERP技术人员、ERP业务人员和ERP顾问咨询人员。因此,在ERP人才培养方面,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包括ERP营销人员、采购人员、维护人员、技术开发人员、服务人员、应用实施人员等方面,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来决定ERP人才培养的方向。

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建设ERP平台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ERP系统的信息集成程度较高,能够为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投资决策的完善和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包括了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市场、客户、财会、产销、后勤服务等,还能根据企业规模情况在供应链中延伸,因此,在知识面以及业务熟练度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这就要求ERP管理人才不仅要熟悉企业管理的原理,还要熟悉企业的流程和思路,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

在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应遵循“四步法”原则,从观念实践到思维创新,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实行校内外联合教育,做好企业资源计划和教学实践,逐步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具体如下:

观念实践。ERP观念实践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市场推广活动、软件运用、课程深入等方法,加深学生对ERP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ERP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作用,挖掘优秀的人才,通过ERP系统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仿真课堂。在仿真课堂中,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的方法,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开展课程,讲解ERP系统的实验步骤,再结合具体的企业案例,仿真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环境,让管理人员能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体会不同背景下、不同环境下ERP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实习训练。在知识讲解、仿真课堂的基础上,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学生可通过ERP软件来处理业务,或者观察企业ERP人员的操作过程,学习操作方法和经验,让学生参与到ERP项目中,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学生进行ERP培训。

创新思维。在ERP人才培养中,创新思维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仿真教学和实习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对ERP人才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的实习报告或者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总结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并提出改善性、指导性建议,通过管理数据和软件效率总结出ERP创新的方式。

(二)课程体系

从目前来看,ERP系统在我国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管是经济单位,还是普通高等院校,对ERP系统的研究都不够深入。高校管理类课程仅对ERP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各高校对ERP系统的认识标准不一,加之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导致ERP课程的内容、课程设置经常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软件设计方面,其变化性更加明显。ERP课程创新的步骤如下:

在观念实践的基础上,以小组实验方法来组织ERP培训课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拟公司经营管理的情景,结合公司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设立首席执行官、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件、营销总监等角色,将课堂模拟成流水作业线、车间、厂房等设施,为每个小组发放固定的资金,让学生完成新产品研发、生产、订货、后勤保障、物流、工艺监制等工作。ERP系统运作包括企业资源管理、营销数据统计、融资管理、整体战略等,将这些工作全部交给学生来完成。通过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ERP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课程设置中将案例、模拟、实训相结合,以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类学科的教育大纲为依据,对ERP课程进行分阶段设置。目前,在ERP课程中大都采用了蓝软5000ERP系统,其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案例分析,就海尔公司而言,在课程设置中首先对青岛海尔公司企业管理的情况进行剖析,将海尔公司产品研发、仓储、物流、营销、人力资源、财务、采购、审计、上下游经销商、资本利得、供应链等录入到ERP系统中。

校外培训。在ERP人才培养方面,校外培训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企业经营业务以及经营模式的不同,在ERP管理人才的培养时可借鉴会计人员培养的方法,进行周期性的知识辅导和更新,通过社会专业测评来授予相应的资质。在校外培训中,不仅解决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还能够提高培训的效果,校外培训成为ERP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校外培训思想在蓝软5000ERP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海尔公司业务流程的模拟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ERP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之后再组织学生在海尔公司进行实习和考察,将知识内容与案例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外教学的方式能够弥补企业教育资源的不足,帮助ERP管理人员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课程创新方面,应将学与研、校内外结合起来,分模块、分阶段、有条理地设置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能急于求成。在设置ERP人才培养创新课程时,应重视社会实践课程,走访多家企业,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掌握企业的硬件设施、财务信息、人员情况等资料。在人才培养时,如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应立即进行处理。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的ERP人才应该是能够挖掘ERP系统潜力和价值的人才。因此,在ERP人才培养时应与管理类课程结合起来,注重审计课程、公司战略、经济法、税法、财务会计和ERP教育之间的联动性。

三、基于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一)加大投入力度,探索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对ERP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应对ERP人才培养的方式、内容进行重新建构。ERP管理人才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其政治觉悟较高、心理素质好、掌握前沿管理学科的程度要高,能够紧紧跟上ERP系统创新的脚步,对现代科学技术也应该有较好的认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资金投入对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认识到ERP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作用,从长远利益着手,审视并推进企业ERP人才培养创新,制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ERP人才培养。

(二)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ERP系统应用是ERP系统的关键,因此,企业在ERP管理人才培养时,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企业用人机制,为企业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重视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关注人才对信息科技、ERP软件运用、管理知识的发挥。因此,在员工参加工作后,应鼓励员工继续学习,以跟上企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同时,对于冗余人员和设备应及时裁撤,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应给与奖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寻找第三方ERP培训机构,发挥ERP培训的资源优势化和专业化

由于ERP系统的理论范围较广、集成性较高,企业和高校教育都有很大限制。因此,应寻找第三方ERP培训机构,发挥ERP培训的资源优势化和专业化特点。在理论、实践上力求创新,确定培训方案,明确ERP培训的目的,开展ERP使用评价机制和客户评价机制,对ERP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避免企业ERP培训中的专业化低、理论化、系统化、各自为政的缺点,满足不同企业对ERP应用的需要。

(四)创新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

在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在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也应该借鉴ERP系统的管理方法,引入仿真模拟手段,制作教学工具和场景,编制培训手册,为培训工作做好准备。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对ERP系统的漏洞进行分析,找出ERP系统软件中存在的漏洞,使ERP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企业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ERP系统更新工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功能模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资源计划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具有业务处理功能强、资源节约性强、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ERP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仅避免了传统企业管理中过分依赖人员的现象,节省了企业人力成本,还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加大了社会对ERP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应不断创新ERP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时代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毅.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11).

[2]赵玉洲.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08.

[3]姜和忠.基于企业需求的信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进阶式培养模式[J].文教资料,2009,(21).

[4]刘玉军,汤渊."ERP沙盘模拟"在企业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4).

[5]张国伟,梁焱.浅析ERP系统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J].生产力研究,2010,(4).

[6]唐艳辉.ERP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

[7]曹汇坚.基于ER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J].价值工程,2012,(19).

[8]吴大峰.关于上好《企业管理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10,(4).

第7篇: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目前,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日趋成熟,行业内形成了很多大型的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不论从公司发展规模、管理模式、战略目标等多领域已自成体系,如万达、万科、龙湖等,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企业特点的管理方式。这些大型企业,无一例外的对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可以说,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对待团队建设的问题时,总是会有一个误区,注重人员招聘而忽视人才培养,认为人才培养费时费力,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反观大型企业,对人才培养却给予了高度重视,招录、培养两手抓,为企业梯队建设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培养企业自己的核心人才团队,对企业的发展,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首先,核心人才团队可以涵盖企业内各专业链,执行力强,可调动各业务模块工作。其次,核心人才团队与企业共同成长,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理念。再次,核心人才的企业归属度和认同度高,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在培养核心人才团队的问题上,优秀企业都秉承二八原则,即将80%的学习资源投入到20%的具备潜力的人才身上。只有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流程,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管理团队的目的,同时,还不应忽视,人才培养必须成为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要保持其持久性和连续性。谈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很多管理者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管理层面,认为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其实不然,人才培养之所以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需要举全公司之力,汇集各方资源,群策群力。以万科地产的优才计划为例,万科在后备梯队建设中,会核算优才成长指数、评定员工满意度及敬业度等指数,并将之与一线负责人的KPI挂钩,作为考评企业管理者的重要指标。

当然,人才培养不能光凭领导重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需要一些基础及实施措施的。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应考虑一些前置条件,企业在考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以下几个问题:

(一)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否明晰,公司管理层是否具备人才培养意识

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就好比确定了团队组建方向,是核心团队组织的路标。企业核心人才团队其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以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除了要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外,公司管理层也需具备识人、辨人、培养人的意识,毕竟,好的千里马是需要伯乐来辨识的。

(二)人力资源系统是否完备,是否已建立人才选拔、发展流程,是否有清晰的职业生涯晋升通道,岗位职责、岗位工作流及标准是否清晰

不可讳言,人力资源系统在公司人才选拔团队建设中举足轻重,贯穿整个人才选拔培养过程。人力资源体系就像是核心团队组建的标准规范,公司不仅需要有人才培养意识,更要有系统选拔培养体系。明确选拔标准,设计科学的晋升通道,规范人员评价体系,确保择优选拔、唯才是用。在人才选拔方面,是有很多人力资源的手段,如人才测评、绩效考评、行动学习等多种手段来辅以实施的。当然,人力资源体系不单单是一个制度体系、选拔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甄选能力也是核心要素之一。

(三)人才培养平台、措施、建立与否,能否有效开展选拔、培养工作

当然,有了目标和标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良好的培训学习平台、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措施,才能勾勒出企业的核心人才团队。

具体到房地产企业,培养核心员工、搭建核心人才团队的措施,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轮岗培训、双向交流、短期体验、跨部门交流活动、企业导师制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企业业务体系及模块非常多,尤其是大型集团性公司,开展轮岗培训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空间。轮岗培训尤其适用于企业储备人才干部的培养,很多大型企业将优秀的储备人才安排在企业的各个模块领域如开发版块、销售版块、建安版块、物业版块等多版块进行轮岗,这种强制轮岗的措施可以使储备人才能对业务流中各版块迅速学习掌握。

除了轮岗培训外,跨部门交流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与轮岗培训不同,跨部门交流是针对具备资深工作经验人才的培养措施。在房地产开发业务版块中,建筑设计及施工安装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业务流,但是在具体工作实施中,往往又是最容易产生分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两个业务流各自为政。通过跨部门人才交流这种模式,使设计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让工程人员与设计院对接,通过这种错位对接可以让人才更容易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困难,不论是业务能力还是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相较于前两种方式,短期体验则是另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在现今房地产行业中,最常见的就是集团公司—区域公司两级管理模式,很多优秀人才被集中在集团公司。这类人才虽然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跟现场工作脱节,容易闭门造车。通过短期体验这种方式,让集团公司的优秀人才参与到现场基础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脚踏实地的接触现场施工管理,对企业核心骨干力量是难能可贵的学习锻炼机会。

导师制是现代企业中比较常见的做法,在房地产行业中则更为常见,很多优秀的企业都设定了导师制,尤其是在专业业务线,由优秀的业务负责人带领企业骨干人才,通过业务传授的方式,将管理方式、技术经验及优良的企业文化、团队作风传承下去。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虽然不够新颖,但却十分实用,很多优秀的团队就是经过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榜样导师的带动而建立起来的。

(二)培训

在培训方面,企业可操作的空间则更为广泛。在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领域,也有以下三种分类:

(1)企业内部管理培训

企业内部管理培训主要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带队伍”人员的培训。培训的种类和内容非常丰富,如战略执行力培训、团队组织能力培训、领导力培训等。通过这种管理培训主要加强了公司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2)针对岗位人才的专项培训培养计划

针对企业核心专业人才,很多房地产企业会展开专项培训计划。如在企业内针对行业政策法规进行专项培训、组织企业设计业务骨干与设计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企业内部针对工程施工水平进行业务比拼、选派优秀人员外出进行专业技术学习等。通过这种专项培训培养计划,主要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

(3)外部拓展类培训

外部拓展培训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其作用力已得到各行各业的认可,其主要是提升团队意识、加强协作精神、培养团队默契度所开展的业务类培训。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很多业务模块是以团队为概念的,如营销团队,其业务拓展以是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整体运作,适时的进行拓展类培训,可为这类团队的搭建起到良好效果。

(三)良好的激励及晋升机制

第8篇: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成效

作者简介:余建华(1964-),男,湖南南县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系主任,副教授;向慧芳(1965-),女,湖南南县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中心,高级讲师,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20-02

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引导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人才储备,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实施了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试点,于2010年度深入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实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智能电网、特高压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安全性、规范性、时效性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对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与省内十多个地市供电公司和发电厂的技术人员一起就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岗位规范、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广泛的研讨和实践探索,确立了“一主线、两阶段、三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与内涵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是一个专业范围非常宽泛的专业,涉及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消耗全过程,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电力高技能人才对发电厂、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行业是湖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几年前,发电厂和电网企业实现了厂、网分开。近几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智能电网、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应对电力体制改革和新技术发展的挑战,学院通过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合专业岗位分析专家研讨会的成果,最终确立了“一主线、两阶段、三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以电力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两阶段:前两年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大类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素质;后一年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及就业需要或企业订单,按不同的职业方向培养,增强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三方向:设置了发电厂电气运行、电网运行技术、电气安装与检修三个职业方向。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经过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团队几年的共同探索,最终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改革。

1.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发电、输电、供配电、用电各种岗位的人才需要,只能通过加大理论课的比重来实现,片面追求大而全会导致学生的技能提升根本无法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对专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毕业生需要经过一至两年的现场学习才能适应工作;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培养学生专业大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按专业方向培养,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引入电力职业规范与作业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且通过真实设备和仿真运行的操作以及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毕业生“上班就能上岗、上岗就能上手”,缩小了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的距离,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扬。

2.体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一个专业多个方向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在新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可以根据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的人数,提高就业率。专业方向的设立特别适合“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本专业从第三年开始,根据企业岗位需要提前选聘学生,企业和学校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进行实践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培养质量和保障率明显提高。三年来,我院先后为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订单培养“电气试验”岗位人员;为长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诚勤达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订单培养“电气绝缘与电力电缆安装”岗位人员;为湖北省电力公司培养边远山区“变电运行”人员;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培养“电气运行”人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企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3.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本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积极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三年来共开发10门工学结合课程,其中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这些课程引进了特高压、智能电网新技术,引入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规范,与实际生产结合更加紧密,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二是努力建设与生产实际相吻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年来,在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职工技能培训建设实训基地,共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了十几个职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仿真运行基地。其中,“继电保护实训基地”、“电网运行与调度实习基地”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变电运行实训基地”、“继电保护实训基地”被评为湖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本专业的岗位实训难题,学生在真实设备、真实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4.增强人才培养的激励性

为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积极性,系部组织了各种促进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竞赛活动,学院努力营造技能竞赛氛围,每年组织一次技能素质运动会,本专业还将湖北电力公司、长江电力等企业十个职工技能竞赛的项目引入到学生竞赛活动中。这些项目既有操作技能又有智力技能,在竞赛活动的推动下,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热情不断高涨,极大地提高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人才培养的管控性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和系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学院开发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了教学与教学开发行为;二是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建立了职业资格考试质量体系,并通过国家人社部的质量认证;三是主管单位湖北省电力公司参与教学质量的考核,共把人才质量关。对本专业毕业生进行调考,作为聘用依据,还将毕业生质量纳入学院领导绩效考核指标,管理水平提高了,毕业生质量也就提升了。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本专业形成了“双融合,四促进”的特色。通过学院与企业在职前与职后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促进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1.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毕业生就业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08届92.39%,2009届94.77%,2010届97.69%;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服务电力、能源行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对社会其他行业的服务范围有更大拓展,大中型企业在校招聘本专业计划逐年增加。电力类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受市场青睐”为题进行了报道;《国家电网报》在《特别关注》栏目以“用人单位为何青睐他们——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双高’现象幕后的故事”为题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报道。

2.教学团队建设实现了分层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求教师要与现场接轨,熟悉现场的规程、规范,掌握技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育名师、引专家、项目引领、分层培养”为理念,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培训师”的教学团队。对骨干教师通过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参与发电厂、变电站仿真系统开发,参与科技项目研究和企业技术改造,参与湖北省电力公司实训基地建设,参与职工技能比武项目设计和裁判工作,下现场锻炼,迫使教师去研究现场的需求,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安排教师参与职工培训,担任企业内训师,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对青年教师采取师带徒和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聘请湖北省电力公司内训师及订单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校企合作深度开展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共享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的目的,学校通过组织教研室与地市供电公司“班组结对子”活动,实现了一个教研室联系一个专业班组、一个专业教师与一个企业专家交朋友的校企互动新模式,制定了合作原则和合作内容,为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搭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参加了大量的电力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年培训10万多人·天,年鉴定人次4000多人,组织湖北省电力公司职工技能大赛、长江电力职工技能大赛,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十多本,QC成果两项;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楚天技能名师”,聘请湖北省电力公司内训师及订单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现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

4.实训基地实现了高职教育与职工培训相融合

专业实训基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共同筹划、资金共同投入、设备自主研发、品牌共同打造、资源共同分享”的建设模式,形成了“校内与校外结合、仿真与真实结合”以及“高职教育与职工培训相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特色。

校内实训基地以真实电气设备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教师参与建设的国家电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由于电力生产的特殊性,不能让学生在运行设备上进行实训操作,采用仿真系统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学院自主开发各种电压等级变电运行仿真装置及各种类型的电厂仿真装置,其中具有国内首创1000kV特高压变电仿真装置、1000MW火电厂仿真装置、水电厂仿真装置、集控模式变电仿真装置、仿真装置的使用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事故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由地市供电公司、发电厂及电力设备制造高新企业组成,并形成了“1+N”(“1”是指学院,“N”是指湖北省电力公司所属的多家电力建设、电力供应企业)校企合作网络,为本专业的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5.专业品牌得以实现

作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年改革与实践,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成熟。《职业导向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第9篇:公司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2013年初,《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 "规划》面世。《规划》明确,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向绿色、多元、低碳化转变,向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协调发展转变,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调整能源结构的关键。

2013年全国两会,新能源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提案和议案中,涉及新能源的内容非常多。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 )一方面具有清洁性的优点,同时,对于解决能源的可持续供给问题,对于调整国家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未来哪个国家能够引领洁净能源经济,哪个国家就能引领全球经济”在《2010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奥巴马将新能源提高到关乎国家安全的地位。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能源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我国,随着国家对绿色GDP越来越重视、各项新能源鼓励政策和新的环保标准的出台,新能源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跑。

央企电力巨头涉足新能源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但是,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压力和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双重驱动下,国有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数量日益增多,部分央企电力巨头纷纷加快了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整合的步伐。

国家电网公司。2005年成立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网新源”),开始大规模投资新能源发电。同年7月,与龙基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南网能源”),以电能为核心领域,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等业务。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成立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与经营,以风电开发与运营为核心,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成立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7月,重组改制成为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风力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设计、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新能源相关设备的研制、销售、检测与维修、与新能源业务相关的培训、咨询服务等。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成立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华电集团新能源项目,包括风能、小水电、分布式能源、太阳能、核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生产及电力销售;负责新能源项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安装、调试、运行和监理;负责华电系统CDM项目的统一组织、统一开发和统一结算;负责新能源应用技术开发和咨询等。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成立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最大风电企业。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开发的电力企业,也是中国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致力于从事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投资、开发与利用。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成立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导核电),主要从事风力发电、中小水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领域,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新能源的主要开发形式,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核电是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这些央企巨头在传统能源领域之外向新能源领域的延伸,势必加大了对新能源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与“国家队”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的同时,人们强烈的意识到,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力资源却捉襟见肘。整个新能源行业,无论是核电、风电、太阳能行业,还是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大量缺乏已成为制约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大屏障之一。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等核电企业,目前只能通过加快人才流动的速度,如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员调动或加快人才在核电企业之间的流动来扩大人才总量。

我国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在新能源人才的培养上目前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但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且至今还没有建立健全新能源人才培养体制。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2007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学院,但仅开设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其他高校在2008年才开始建立新能源学院或实验室。如华南理工大学在2008年8月28日建立了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于2008年10月19日成立,旨在组建一个以国际新能源发展前沿为导向,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新能源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技攻关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创新基地;南昌大学于2008年10月6日成立了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河海大学经教育部批准于 2008年新增设“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后更名为“风能及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风力发电工程设计、研究、运行等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核电人才的培养方面,只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少数几所,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难于满足核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据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11所高校开设了教育部认可的核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截至2012年,全国开设了相关核专业的院校已有30多所。2010年,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1所大学成为首批经教育部批准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34所大学经审批开设了该专业。面对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储备却并未跟上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具备培养新能源高新技术人才能力的院校可谓凤毛麟角,且开设了新能源专业的部分院校也不免存在调研不充分、对市场缺乏清晰了解的前提下匆匆上马的情况。一项权威调查表明,我国目前一些重点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在新能源领域释放出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能发电及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等领域的课程开设得还不够,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新能源企业应对人才短缺之策

一方面是企业对新能源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高等院校需加快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还有一个客观事实就是,高校培养的这些学生走出校门后并不能马上上岗,还需要经历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有专家称,各院校能够大面积培养新能源人才至少得在3-5年后。而即便3年后各高校都有能力培养高端人才,那也得经过至少4年的本科学习,这也就意味着,新能源行业要全面缓解人才匮乏问题最快是在7年后。面对目前新能源产业现有人才极度短缺,后备人才梯队不完善的局面,新能源行业内部是如何破解人才短缺这一问题的?

加大培训力度

培训对于现有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在各企业内已形成了普遍共识,因而,加大对新能源培训的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当量密度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选择。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二五”教育培训工作意见中强调,要加强特高压、新能源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以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技术标准、生产实用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实施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发工作,着力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2012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13年-2015年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中期规划暨管理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形成“网络式体系”:横向——按照专业技术领域不同,形成核电操纵员培训、核燃料工程知识体系培训、后处理工程知识体系培训、核能开发科研项目管理培训等;纵向——按照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同,形成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层专业技术人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培养,从而形成整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课程体系。

中国广核集团在培训上也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大亚湾运营培训中心在引进法国操纵员的培养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了以在岗培训、技术理论培训、模拟机培训为主的“三位一体”培训体系,同时以选拔、培训、考核、取照、复训为具体手段来保障运行人员的培养质量。此外,运营培训中心还自主开发了520门标准化的培训课程。每门课程具备“七件套”,包含课程描述单、培训任务书、标准教案、标准教材、标准考核大纲、标准试卷、标准的评价单,保证了核电专业培训的纵深度和及时性。

作为实现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引进、自主化发展研发平台、工程建设载体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为加快推进相关核电技术自主化进程,带动核电关键环节技术进步,组织了国内13个集团32家单位开展了AP1000核电技术推广和培训,先后选送30多万人次到技术转让方接受培训,为三代核电标准化、批量化和系列化安全高效建设创造条件。

建立企业大学

多年来,国内核电企业通过校企联合、海外引进等多种形式构建着自己的人才库。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从企业战略发展考虑,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逐渐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才能为核电的安全运营、核电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效支撑。

2005年,中广核组建了“核电学院”,核电学院统筹内外部培训资源,建立了管理培训、核电运营培训、核电工程培训和与高校联合办学四大支柱体系。其中,管理培训分领导干部系统培训、通用管理培训和新员工入职培训,旨在培养核电各级管理干部和新员工。核电运营培训包括大亚湾核电运营培训、阳江第三代核电运营培训和各核电基地运营培训中心,旨在培训核电运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核电工程培训则包括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调试培训,目的是培训核电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人才。而与高校联合办学培训,则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双重资源,从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企业实际,开展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为核电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多种渠道。员工从进入中广核到培养成为合格的技术人员,再至培养成高端科研与技术人才,亦或者被培养成管理人才,中广核都为其成长的每个阶段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国核大学。“这是一所没有基地的虚拟大学,大学整合了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和公司知识创新成果,搭建了覆盖全员、满足随时随地地学习、支持个性发展、融合知识管理的网络学习平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魏锁介绍。为了保证员工学习效果,国核大学先后制定了培训管理、学分管理、讲师建设和课程开发等管理制度,并将教育培训与人才选拔、绩效评估等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干部培训和人力资源的一体化。

2012年11月,中核集团整合核工业研究生部与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资源建立了核工业大学,梳理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强化了培训研发部、培训部、合作办学部、职业教育培训部等四个部门职能;创新办学模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其人才队伍建设、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近年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工作。201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核电建设国际培训中心”落户中国核建,为中国核建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搭建了很好的平台。2012年其高技能人才培养更驶入了“快车道”——建立了全球首个以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国际核电人为主的“国际核电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中国核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中国核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为世界各国和中国核建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制定特色人才培养计划

为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各核能企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核电五大“训练营”。在国核大学的助力之下,国家核电构建了涵盖所有员工的多元化人才发展体系,并确定通过实施“五力项目”,以培养核心骨干人才。所谓“五力项目”是指:培养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及后备管理人员的领导力训练营,培养科技创新人员的科技力训练营,培养核电工程项目管理骨干人员的工程力训练营,培养合格核电站操作人员和生产运行人员的运行力训练营,以及提升新员工向心力和归宿感的新生力训练营。

中广核“白鹭计划”。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中广核为加大管理者转型的培养,应运而生了“白鹭计划”。该计划包含破壳计划——新入职员工的转型训练,助跑计划——新任基层管理者的转型训练,展翅计划——新任中层管理者的转型训练,翱翔计划——新任运营高管转型训练,让员工完成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再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管理者,最终达到管理企业的转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