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负债融资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负债融资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负债融资的特点

第1篇: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资产负债率;债权融资;风险偏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企业规模也逐步扩大,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如何筹资是广大企业经营者所面临的问题,仅依靠内部经营结余的筹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大量资金的发展需要,而过分依赖借债筹资来推动企业发展也将企业推到了财务风险的风口浪尖。所以说企业的资产负债政策除了反映企业负责情况,也反映了企业的整体风险价值取向。

1.研究意义

资产负债率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据此可以评估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的公式属于母子率类,它的分母是资产,分子是负债,即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市场各参与主体都普遍关注资产负债率。对于债权人来说,关注的是债权人的回款风险,他们希望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对于经营者来说,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再举债就面临更大的难度和风险,影响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如果资产负债率过低,企业无法得到财务杠杆利益;对于股东来说,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时,股东所得的利润会增大,净资产利润率就会上升,他们希望资产负债率越高越好,对于政府来说,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可以表现出国民经济的资本结构状况,如果长期持续较高,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和政局动荡;对于财务管理者来说,他们从资产负债率指标可看出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通过分析权衡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2.资产负债率的理论分析

2.1融资途径的利弊

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内部融资是通过企业经营的剩余价值的积累而获得,具有融资规模有小、风险低等特点。采用内部融资方式发展的企业多半是一些小型的企业或者是刚起步的企业,这类企业业务量不大,对资金的渴求不强烈,业务增长不快,比较适合采用内部融资方式发展。而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外部资金的引入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两个方式有资金量大、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与内部融资相比,外部融资方式更适合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如何选择融资途径方式上,考量各途径的成本、风险与企业当前的成本效益水平是制定企业融资政策的关键。

2.2债权融资的优势

债权融资的优势有两方面,一方面债权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一般低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借贷资金的规模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债权融资的成本具有节税功能。根据税法,合理的借贷款利息可以在税前抵扣,相应地减少了企业所得税的支出,增加了股东权益。因此,增加债权融资规模在降低资金成本、减少所得税支出、提高收益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这也和实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经营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扩大借贷筹资,最大限度地利用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是提高企业财务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2.3资产负债率高低的推动因素

在借贷筹资的水平上体现的是成本与监督成本、债权人与股权人之间的博弈,也体现了企业经营者对于财务风险的偏好。首先,债权人有更多的法律保护。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企业破产时债权人有优先受偿权,所以股东会合理的降低企业的借贷筹资比例来保持在投资企业中的剩余利益。其次,成本与监督成本是债权与股权筹资的相关成本,成本水平会随着各种比例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所以,不同筹资方式的比例是通过比较成本差异找到一个最低的成本筹资组合,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极端现象。最后,企业经营者的风险偏好在筹资决策中也起到关键作用,激进型的管理者更喜欢高负债率的财务融资模式,而保守型的经营者更喜欢低资产负债率来保证企业的财务资金安全。所以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高低是筹资成本的综合反映,也是经营者的风险偏好的集中表现。

3.资产负债率的应用

在我国,根据2002年财政部的有关规定,50%是企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参考指标,但是,在研究具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否合理时,不仅要结合上文所述研究每一个影响因素,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其他的必要因素。

3.1企业属性

在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时,报表使用者一定要考虑企业的属性、规模,是否已上市等方面。例如,通过对比全国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全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难发现,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指标数值远小于非上市企业,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源是上市公司拥有更多的融资方式,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从2015年不同行业资产负债率表中罗列的数据可以发现,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处于最高水平,但纵观所有行业,虽然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位,却没有招致大范围萧条,主要因素就是卖方的预售制度保证了资产良好的流动性。

3.2成长阶段

通常,成立起始,企业投资力度较小、融资方法较少、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差,导致资产负债率数值较小,虽然处在合理资产负债率的安全范围内,但此时并非高质量的资产负债率。在快速成长期,企业投资力度加大、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弱、债务融资不断加大,引致资产负债率数值增大。在成熟期,企业的投资状况趋于稳定、赢利水平提升,融资方式增多,企业不断扩大权益融资,资产负债率数值保持稳中有降。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关投资力度、获利水平和融资方式等方面的战略都在随着企业发展不断变化,无形中也影响着资产负债率数值,因此企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也就处于波动之中。

3.3国家政策

在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时,应注意的一点是: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应视具体情况而相应调整,资产负债率数值大并非暗含企业经营的高风险。假如企业主打的产品享受行业优惠政策,那么即使此时的资产负债率数值较大,但只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配比恰当,企业拥有较平稳的现金流,则该企业就不存在较高的风险。相反,如果流动资产远低于流动负债,企业又缺乏相对平稳的现金流,此时的资产负债率数值可能偏低,但管理者仍要高度防范企业的财务隐患。

4.合理制定资产负债率政策的对策

4.1拓宽融资渠道,合理规划借贷融资规模

企业应该扩大融资的途径,综合内部与外部资金的优势,充分发挥债权融资的低成本和抵税特点,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比率。企业要防止过分依赖借贷融资带来的资金风险而引发财务危机,也不能过分保守地仅仅依靠内部融资而忽视了债权融资带来的财务杠杆作用,降低企业的权益效率。企业管理者要通过合理制订融资计划和资本结构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4.2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约束企业经营者的风险偏好

企业应当努力完善本单位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牵制企业管理当局的风险偏好,合理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减少由于激进型借贷政策引发企业的破产危机,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4.3努力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信用度,提高企业的信贷谈判能力

通过企业公众和信用形象的塑造,加强在信用谈判方面的影响力,企业可以获得成本更低、期限更长的借贷资金,降低企业的综合资产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在借贷水平的控制上也有利于信贷形象的树立,使债权人更加信任企业,提供优良的信贷资金。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经营方式可以推动企业资金的有效运用。

第2篇: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一、新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衍生性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极为活跃。一方面,由于衍生性新金融工具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投资者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保证金(投资成本)带来十倍或数十倍的巨额收益,因而吸引着大量的投资者;另一方面,新金融工具具有筹资成本低,融资手段多样化的特点,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了廉价的多种融资手段选择机会,吸引着许多融资者积极应用新金融工具融资。同时,由于新金融工具的多样性,还为投资者提供了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的多种选择。但必须看到,如果新金融工具操作失误将带来惊人的风险,使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和破产。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日本大和银行被兼并事件,美国奥治郡事件,香港期所87清算危机,以及上海的327事件等,均是新金融工具操作失误的典型例证。由于新金融工具自身的显著特点而对传统会计提出了多方面的严峻的挑战,主要是:

1.对某些会计原则的挑战

传统会计主要是报告已经实际发生的过去的经济业务,因而在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要贯彻客观性、稳健性、历史成本等一系列原则。新金融工具会计主要是要披露未来才实际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按照传统会计的客观性原则,所有新金融工具的经济业务均不得在会计中确认;按照稳健性原则,不得确认这类业务的可能收益和资产。至于历史成本,则根本就不存在,因而也就谈不上历史成本原则。

2.对会计计价基础的挑战

传统会计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凡是会计要素的计量均采用历史成本,对于只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毫无问题,因为这类经济业务在发生时,其历史成本就已经客观地确定。新金融工具会计要揭示的则是未来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因而也就无法以历史成本计价。

3.对会计报告的挑战

传统会计报表报告的主要是对会计主体源于过去的交易及事项的会计信息,报表体系、报表内部结构及其项目均无法完全满足新金融工具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例如按现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及其分类,金融资产和负债无法得到充分的披露;损益表中也无法体现因新金融工具可能带来的损益。

4.对会计要素的挑战

传统会计下所有资产和负债确认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要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其未来经济利益从企业的流入和流出都必须来自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来自双方签定的契约,规定的是未来经济活动,不能据以确认购销业务。传统会计要素已经不能适应新金融工具会计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迎接新金融工具挑战的对策

面对新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上述挑战,可能的对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会计原则

考虑到会计所确认和计量的业务特点,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仍应坚持一系列现有公认会计原则,以确保这类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对新金融工具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则采用与传统会计不尽相同的原则,应更加强调和注重相关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在计价方面应坚持公允价值原则而非历史成本原则,由于这类业务具有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因而还应坚持适度调整原则,以提高这类信息的相关性。

2.采用多重计价基础

传统会计主要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当然有许多优点,但由于新金融工具业务不存在历史成本,因而也就不能用历史成本计价。新金融工具会计的计价,最可行的办法是按公允价值计价,不论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的计价,还是在新金融工具契约生效后的财务报表日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均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这样,会计的计价基础就不再是单一的历史成本,而至少是以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双重计价基础。不同的会计计价基础适应了不同的经济业务的计价要求。

有人主张按持有目的对金融工具分类分别以不同计价标准来计价,这种做法在实务中难以操作,因为对金融工具分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金融工具的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止。合成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究竟如何归类计价是个难题。

3.改造会计报表

适应新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最可行的方法是对传统会计报表进行改造,如资产或负债不再只按流动性分类,而且还按金融资产或负债和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对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可沿袭现行做法,即按流动性大小顺序排列;金融资产和负债,则可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要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是因为人们对风险往往特别关注。又如改造表外附注,使得属于表外项目的一些新金融工具得以充分披露。对于报表改造后仍无法披露的重要信息,可考虑增设一些诸如“金融头寸”表等报表。

新金融工具揭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

(1)面值或合约金额,如果两者均无,则应当揭示名义金额;

(2)金融工具的性质及条件,至少应当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现金要求、金融工具的存续期间、金融工具的交易不履行合约时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的金额和相关的会计政策。

第3篇: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 资本结构 优化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融资渠道越来越丰富,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融资,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决定了企业的资本成本。这也使资本结构理论在我国越发受到重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朝阳产业”,也是国家为扩大内需,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重点扶植的行业之一。现在正是旅游业发展一个关键时期,许多企业正谋求扩大规模,改变增长方式,做大,做强。通过合理的融资方式,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应当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在沪深两市中,涉足旅游的有约20家公司,本文选取了其中旅游业收入占公司主营收入50%以上的并且为非ST的13家公司进行分析。

一、 旅游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分析

1、资产负债率相对偏低

由资本结构理论我们知道,负债具有节税效应,在一个合理范围内,通过提高负债的比例,可以增加企业价值。由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旅游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旅游业上市公司的总体负债应该说是处于一个偏低不过也算相对合理的水平。就个例来看,有不少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于40%,虽然其财务风险相对小了,但显然并没有充分利用负债所能带来的好处。

2、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重过大

由表可以看出,旅游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比例显然过高了,有些公司甚至达到了100%。虽然短期负债融资具有速度快、弹性好、成本低的优点,但其所带来的较高财务风险也不得不给予充分关注。一般来讲,除非公司拥有大量能够快速变现的流动,速动资产,否则公司还是应该把流动负债率控制在50%以内为好。

3、净资产收益率偏低,使得内源融资不足

内源融资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应该是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内源融资主要由留存收益以及折旧组成,而留存收益的多少很大程度上由公司的盈利能力决定。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计算旅游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上述14家上市公司2008、2009和20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6.28%,8.97%和8.27%。考虑到旅游业整体的景气指数,我们认为这样的盈利能力偏低了,这也造成上司公司无法较大规模地采用内源融资。

二、旅游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1、宏观方面

包括总体经济环境,金融市场情况等。具体来讲就是如果是在经济快速复苏甚至是繁荣时期,可以适当增加负债,扩大规模,加速发展。而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时时,旅游公司应尽可能压缩负债以降低风险。对于金融市场来说,若货币市场运行良好,则公司可以适当增加流动负债,反之,则应增加长期负债在负债中的比例。

2、微观方面

包括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管理层偏好,行业地位等等。如果公司规模大,则相对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有更强的借款利率议价能力,因此可以承受更高的资产负债率。如果公司盈利能力强,则可以通过多发公司债券以传递公司经营良好的正面信号,以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充分享受利息税盾带来的利益。

三、优化旅游行业企业的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应该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为公司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资本结构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最优。

首先,旅游企业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以使其能扩大内源融资比例,并在融资方式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可使公司能够承担较高的负债,从而更大地体现负债的节税效益。

其次,旅游企业应该适当扩大规模,以更好地实现多元化经营或纵向一体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有助于饭店整体效益的提高。

最后,可以参考行业中的一些相对实力较强的企业,再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个较有弹性的资本结构区间。

参考文献:

[1] 沈艺峰. 资本结构理论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第4篇: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一、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发展第一阶段(1978-1990年)

在这一阶段,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社会储蓄结构和投资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由单一的财政资金供给逐步转化为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

(一)融资模式及特点该阶段的融资特点主要有:首先,国家改革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一是将折旧基金交由企业自主使用;二是将按综合折旧率计提改为按分类折旧率计提,并提高折旧提取的比例。同时,对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在1979~1982年间,国有企业先后推行了企业基金制、利润留成制和盈亏包干办法,从1983年起实行利改税,从1987年起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通过上述改革,企业留利能力逐步增大,自我积累能力得到增强,内源融资增加。其次,国家调整了流动资金管理体制。从1983年起,原来由国家财政供给的企业流动资金作为留给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不再增拨,不足部分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补充。这种资金供给制度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大部分流动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变为银行贷款。最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募集方式走向负债化。1979年开始试行拨款改贷款,1982年试行拨款改贷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985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安排的项目一律由国家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继续保持拨款方式的只限于少数无还款能力的建设项目。1988年,国家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又将“拨改贷”相应变为基本建设基金贷款,但其经济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上述一系列改革打破了企业原有的单一融资渠道,各种融资方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银行融资得到快速发展。银行不仅是企业流动资金的供给者,也是企业固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银行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表1可以看出,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由1980年的18.7%快速上升到1990年的57.1%。“拨改贷”之后,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快速增加,最终导致负债率过高,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又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造成这一时期国有企业高负债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陆正飞,1999):

第一,改革不配套,“拨改贷”与股票市场发展脱节。我国全面实施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拨改贷”起始于1985年,从1985年到1990年,基本建设投资有3年增幅超过10%。与此同时,国家拨款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快速下降,由1985年的35.5%下降到1990年的21.3%,这些国家投资主要用于无偿还能力的基础设施项目,而不是投资于一般企业。企业利用贷款及自筹等资金来源在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中所占比例则相应快速上升。总体而言,企业负债水平必然随基建投资来源中国家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而不断上升。这是导致该阶段我国企业平均负债水平上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1990年我国第一家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成立之前,股票交易极为不便也极不规范。因此,截至1990年底,我国各类股票发行金额累计仅为45亿元,仅占同期(1985~1990年)基本建设投资额8421亿元的0.53%。可见,在1985~1990年的6年间,除直接引进外资外,我国企业几乎失去了从外部筹措权益资本的任何渠道。“拨改贷”与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在时间上未能很好地衔接,对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企业权益资本筹集和高负债带来影响。

第二,承包制下企业行为非理性,盲目投资,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实行基本建设投资“拨改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克服“财政拨款型”企业投资体制的弊端――企业片面争投资、争项目,以扩大产值,而不对投资效益承担经济责任。基本建设投资“拨改贷”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由于“承包制”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企业完成一定的利润总额,对利润总额的追求就成为所有承包制企业的共同愿望,而与企业经理产生机制无关。对企业而言,只要有助于增加利润总额,无需关系诸如资金利润率等更能体现投入产出效果的相对指标。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只是抱着增加利润总额的良好愿望,而对项目建设及营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缺乏缜密的考虑,草率决策,而对国家的依赖是造成投资决策随意性强的一个根本原因。

第三,国有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信贷失控。国有银行贷款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中所占比重,虽然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而逐渐下降,但始终十分突出。1985年,这一比重高达94.2%。由此可以看到,国有银行信贷对于企业负债形成无异于一道巨大的闸门;国有银行信贷失控也因此必然地成为企业走向过度负债的主要外部因素。

第四,企业资金效益不佳,积累相对不足。“拨改贷”后,我国企业资本的增加主要依靠内部积累。而内部积累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利润分配制度和由此决定的留利比例,另一方面则受企业资金效益水平的影响。随着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国有企业实现的净收入在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总的特征是国家所得比例明显下降,企业及职工个人所得比例不断上升。然而,这种有利于企业多留利润的分配格局变化,并没有缓解企业资本不足矛盾,积累相对不足的问题反而日益加剧。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留利的比例虽然提高了,但因资金效益水平不断下降,企业留利绝对额的增长相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张仍显缓慢。

第五,企业破产机制不健全,破产率过低。大量连续多年严重亏损且资不抵债的企业艰难经营而不选择破产,必然导致全社会企业平均负债率的上升。我国企业破产率低,并不是因为我国企业都效益良好且财务稳健,而恰恰是因为破产“难”。破产“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破产机制不健全,大量该破产的企业无法顺利进行破产。破产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权不明;二是银行受压;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需要说明的是,国有企业的高负债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不是这一时期所独有的。事实上,20

世纪90年代前期国有企业的高负债问题更加突出,造成高负债的原因也没有根本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三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和目的之一也是降低国有企业的过高负债,改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效益。

二、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发展第二阶段(1991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建立和上市公司的出现,使股份制走向了高级阶段。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产权关系明晰,改变过去以政府行政手段分配资本,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信贷约束软化的局面,努力按照市场经济的通行规范强化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取代原先的政府或财政部门成为融资主体,融资也从过去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发展到财政融资、银行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方式,同时,由于商业信用融资、国际融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飞速发展,企业融资方式日益灵活。证券市场快速发展,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由1991年的14家上升到2007年底的1550家,股票市场融资由1992年的16.52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8680.17亿元,2007年以企业为主体的债券发行总量已达5712.28亿元。股票市价总值占GDP比例由1992的3.93%增加到2006年42.69%,从最初的微不足道成长为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资源配置市场。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如表1所示,资产负债率在1994年达到最大值67.9%,随后逐渐下降到2006年的56.2%。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更加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更复杂。

(一)融资模式及变化趋势 本文主要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作为回顾和评述的对象。表2和表3分别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在过去十几年间的变化趋势,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从1991年到2000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水平除1991年较高外(为0.66),其余年度均在0.50左右,且总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而从2001年到2006年,整体负债率水平上升趋势明显,由2001年的0.47上升到2006年的0.56。流动负债比率走势与负债比率基本相同。流动负债在企业的总负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1991年外,其余各年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达到0.70以上。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负债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流动负债,而长期负债所占比例很小。

第二,与表1中同期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相比,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远低于国有企业。这说明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股权融资使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表3也显示,在1993-1997年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所占比例很高,其中有四年融资比重高于60%,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持续的股权融资也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第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趋势也反映了证券市场发展和政策法规的影响。在证券市场成立初期,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同期国有企业差距较小,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融资额不断增加,上市公司融资优势明显,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如表3所示,1992年和1993年上市公司负债率连续大幅度下降,而同期国有企业负债率持续上升,1994年高达67.9%。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未上市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国有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至2006年底上市公司与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基本一致,分别为56%、56.2%。1994年和1 995年股权融资金额比1993年明显减少,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又有所上升。随后1996年和1997年股权融资额又迅速增大,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又有所下降。1997年前,证监会对增发和配股没有任何要求,任何公司都可以配股,且配股比例不受限制,配股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捷径。1997年证监会对配股行为进行限制,要求上市公司配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距上次配股时间超过一年;每次配股比例不超过股本的30%。1999年和2001年又对配股资格进行修改,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不低于6%。2000年后,上市公司又利用增发进行“圈钱”。2002年我国证监会对增发资格进行限定,这些政策大大约束了上市公司利用配股增发进行“圈钱”。2001年开始,我国证券市场进入漫长的“熊市”,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基本停止,直到2005年开始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市场融资功能才重新恢复。在此背景下,股权融资占筹资现金流入的比例由1998年开始快速降低,2005年只有2.1%,2007增加到14.33%,而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也从2000年的47%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56%,2007年下降到54%。

(二)融资行为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与融资行为有着重要关系。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偏好股权融资。阎五达、耿建新和刘文鹏(2001)研究发现,在达到证券监管部门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中,69.26%的公司会公布或实施配股方案。张少安和张岗(2001年)研究表明,在1993年至1999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占全部融资比例平均在50%以上。而在西方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倾向并不明显。在大多数年份里,美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股票净发行量往往为负值,即股票回购量往往多于同年新发行股票量。

第二,更多采取配股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增发和配股是上市公司可以利用的两种不同的股权再融资方式。配股是针对原有股东进行的再融资,其基本特点是,只要所有股东都参与配股,配股行为就不会改变原有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增发是面向所有潜在投资者的股权再融资行为,因此,增发完成后原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通常会改变。增发是比配股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一种股权再融资行为。上市公司更多选择配股,较少选择增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配股比较容易成功,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增发则风险较大。如前所述,在股权分置情况下,大股东持有的主要是非流通股。大股东在提出配股计划之后,真正参与配股的多为流通股股东,而作为持有非流通股的大股东,往往放弃配股。之所以流通股股东不得不参与配股,而非流通股股东则往往放弃配股,其原因就在于,对于广大流通股股东而言,由于配股价低于市价,配股完成后,股价一般会有小幅下跌,位于配股价和配股前市价之间。为了弥补这一潜在的跌价损失,流通股股东不得不进行配股。而对于非流通股股东而言,其手中非流通股的持有成本通常远低于配股价格,参与配股反而会提高其平均持有成本。因此,在控制权不会成为问题的情况下,放弃配股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第三,在负债融资时,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负债。从表2可以看出,在1991年到2007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短期负债率占总负债之比平均为75%左右。考虑到财务的安全性,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

应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短期负债比例过高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尤其是在银根紧缩的时候。陆正飞和高强(2003)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司上市后使用过的融资方式,按累计融资额排序依次是短期借款、利润留存、配股、长期借款、增发新股、发行普通公司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和其他。国外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融资选择一般符合融资顺序理论,即优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也表现出优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利润留存的倾向,但与融资顺序理论相对照,存在两个特点:一是长期债务融资排在外部股权融资(配股)之后;二是短期借款融资方式高居首位。净现金不足可能是导致上市公司大量使用短期债务的原因,得不到长期融资机会的公司为了经营生产的需要而不得不选用银行短期借款的融资方式。

第四,融资行为存在地区差异。陆正飞和赵蔚松(2003)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样本公司中,北京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低于上海与深圳。通常认为,账面资产负债率的正常范围应在30%-70%之间。如果以此作为一个比较标准,三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都落在这个范围内,但北京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接近“下限”。另外,对比资产负债率和资产长期负债率,可以发现三地上市公司的债务资金来源都严重依赖于短期负债,北京、上海和深圳上市公司负债中短期负债所占比重依次约为85%、90%和90%,北京上市公司对短期负债的依赖程度略低于其他两地。此外,其研究还发现,按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计算的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关系趋势相差不大,但三地之间则存在一定差异:北京与上海上市公司的收益率水平随资产负债率的增加出现一个先增后减的趋势:当资产负债率在某个水平之下,收益率均值可以达到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程度;当资产负债率超过某个水平,收益率均值则陡减;甚至当资产负债率超过一个水平时,收益率为负值,呈现出极端恶劣的形态。深圳上市公司收益率水平随着负债率的提高,虽然出现些微的先减后增,但总体上还是呈下降趋势,即获利能力随着负债率的提高而下降,负债率与企业的获利能力呈反方向变化。

(三)公司自身特征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资本结构除了受到融资行为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公司自身特征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特征与其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之间的关系。从当前研究情况看,我国学者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全面,既有从盈利能力、公司规模等企业特征方面进行的分析,也有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税率等方面进行的研究。研究表明,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第一,公司业绩。一般情况下,当企业获利能力较强时,企业就有可能保留较多的盈余,较少负债(陆正飞、辛宇,1998)。另一方面,亏损企业由于得不到股权融资的机会,所以只得举借大量的短期债务解决资金需求(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2000)。陆正飞、辛宇(1998)以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发现,企业的获利能力与负债比率显著负相关。

第二,企业规模。一般而言,规模大的企业信用能力强,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或纵向一体化,以此提高效率,分散风险,并通过内部调节有效使用资金,因此预期破产成本低,可比小企业更多地负债。洪锡熙、沈艺峰(2000)也以总资产为解释变量,得出企业规模越大,负债水平越高的结论。吕长江、韩慧博(2001),陈维云、张宗益(2002),吕长江、王克敏(2002),肖作平、吴世农(2002)均以总资产对数为解释变量,研究结果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第三,成长性。对于成长性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国内研究成果的分歧是显著的。沈根祥、朱平芳(1999)。认为,我国高成长性企业一般是一些新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运作和管理均不太成熟,这会限制其负债融资活动,从而使实证显示出负债率与成长性负相关。但由于公司资金需求大,配股审批时间长,不得不依靠增加融资速度较快的负债来解决资金需求,成为成长性与负债率正相关的主要原因(吕长江、韩慧博,2001)。而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在确定其资本结构时未充分考虑企业成长会产生的资金需求,在筹资方面缺乏长远规划,这又会使成长性无法显著地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洪锡熙、沈艺峰,2000)。

第四,公司治理结构。黄少安、张岗(2001)在分析股权融资偏好成因时指出,公司的内部人控制是由于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比重过大而内生的;而且上市公司党委、董事会、经理层的职责不分,董事会中的内部董事占大多数。失去控制的内部人完全能够控制公司,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和安排融资结构,使上市公司可以大量、低成本地套取股东的资金,却不必高效地使用这些资金,不受股东的约束,不受市场的约束,这必然导致股权融资的强烈偏好。刘明、袁国良(1999)还指出,股票价格不能反映公司价值,不能反映经理层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也使股票价格的变动失去了对管理层的约束和激励,管理层不关心配股造成的股价下跌。杨兴全(2002)。对上市公司1999-2000年的资产负债率进行分析后认为,融资信号传递效应在我国还不存在,股权融资成为最廉价的融资方式,不但不会影响经理层对企业的控制,反而比债权融资更有利于经理层对企业的控制。

第五,行业。不同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状况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不同行业资本有机构成存在差异。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经济规模要求的投入资本起点就较高;反之则反是。(2)行业生命周期阶段差异。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风险等级,由于预期的财务拮据和成本的存在,经营风险大的行业中的企业就不可以过多负债。(3)不同行业的产业壁垒高低不等,产业集中度存在差异。集中度越高,竞争性越弱,企业就越可以更多地负债。陆正飞和辛宇(1998)研究发现,沪市1996年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的负债率存在明显差异。姜付秀和刘志彪(2005)研究发现,成熟产业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衰退产业和成长性产业,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行为越敏感,企业的负债水平越低。

第六,税率。经典资本结构理论表明,公司税率影响资本结构,其原因在于负债的利息具有抵税作用。公司税率越高,更倾向于债务融资。因此,公司税率调整将引起资本结构相应的变化。吴联生和岳衡(2006)首次实证检验了公司税率外生性调整与资本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原来享受“先征后返”优惠政策的公司,由于取消“先征后返”优惠政策提高了公司税率,也相应地提高了公司的财务杠杆,这一研究结论支持了资本结构理论。同时,该文还发现原来享受“先征后返”优惠政策的公司,其提高财务杠杆的方法是增加公司债务融资,而不是降低所有者权益。

三、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发展展望

近几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

展的若干意见》的深入贯彻落实,股权分置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将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的未来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如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控股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不同股东之间相互制衡难以实现的现象依然存在;市场结构仍然不合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旧突出,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等。因此,应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继续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大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也会对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流动性过剩不断发展的局面,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反通胀,货币政策在诸多政策目标之间需有所取舍。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仍会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基于以上分析,预期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产负债率趋于下降 如表3所示,2005、2006和2007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占筹资总额比重分别为2.10%、6.42%、14.33%,持续上升,发行债券和借款占筹资总额比重分别93.53%、91.08%、78.07%,连续下降。如表4所示,2008年第一季度贷款占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的比例为89.1%,远低于2007年同期的97.7%,股票所占比例为8.2%,远高于2007年同期的2.2%。今年第一季度资产负债率下降趋势明显。宏观经济形势仍处于高通胀状态,从紧货币政策影响逐渐凸现,随着原有银行贷款到期,新的银行借款难度增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力度加大,股权融资量仍会持续增加,债券融资快速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弥补银行借款的减少。此消彼长,资产负债率将在2007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降低。

第5篇: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公司特征;融资约束

一、引言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是指企业的投资规模与其内部可支配现金流所呈现出的高度相关性。Fazzari(1988)把投资与公司内部现金流的相关性归因于企业与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内、外部融资成本的差异。Kaplan(1997)发现投资前景不好的公司其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依然存在,管理自由化导致的投资过度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Degryse和Jong(2006)对荷兰上市公司的研究则发现,资产负债率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有着显著的影响。国内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研究发现,中国资本市场自身的特点使得国外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例如,中国的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与“啄序”理论完全相悖;债券市场的滞后使银行贷款成为最主要的债务融资方式,而美国的债券融资的占比为41.2%;我国70%以上的公司是国有控股公司,股权结构集中,银企关系良好。因此,本文从股利支付率和资产负债率的角度出发,重新检验我国的公司特征对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

二、公司特征对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影响力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国外投资者注重投资回报率的习惯使得股利支付率成为重要的公司融资约束程度的度量指标。但是,中国股票市场以散户为主、投机炒作气氛严重的特性造成投资者并不看重公司的分红能力。数据显示,200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的加权股利支付率为2.83%,仅高出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0.58个百分点,分红派现总额仅787亿元,而同期上市公司总利润却高达39715亿元。因此,本文的第一个假设为:

假设1:股利支付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象的影响不显著。

作为企业首选的外部融资方式,负债除了“税盾”作用外,其要求逐年偿还利息的特点能够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以增加破产概率的方式来约束管理者的不理性投资行为。因此,资产负债率是另一个衡量融资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我国落后的债券市场使得银行借款成为债务融资的主渠道,导致公司的规模、股权结构、以及银企关系等成为衡量融资能力的决定因素。众多民营、私营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和信誉度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因而较难获得外部债务融资。因此,本文的第二个假设为:

假设2:高资产负债率的公司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要低于低资产负债率的公司。

本文借鉴Degryse(2006)对荷兰上市公司解释力很好的回归分析模型来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进行实证分析,其具体形式如下:

It=α+βQt+γCFt+θΔNWCt+μ模型1

ΔNWCit=α+βQit+γCFit+θNWCit+μ

(二)样本数据选取

本文以非金融、地产行业的全部上市公司为观测对象,考虑到经济周期的影响,选取市场高度繁荣的1998-2000年和相对萧条的2003-2005年为观测期,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后,共获得1999-2000年间1161家,2004-2005年间1940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主要的研究变量包括:

以样本中位数为基准,按照股利支付率和资产负债率把上市公司分为低股利支付率组和高股利支付率组、低资产负债率组和高资产负债率组,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三)实证检验

对本论文第一个假设的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1的结果可以得出,1999-2000期间高分红与低分红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不存在显著的区别,高股利支付率组略高,而2004-2005年期间低股利支付率组略高,结论与本文假设1相吻合。

对本论文第二个假设的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2的结果可以得出,1999-2000年期间,低负债企业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比高负债公司高0.056407,提高的比例为18.12%;2004-2005年期间,低负债企业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比高负债公司高0.045416,提高的比例为14.47%,效果十分显著,符合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为了分析造成低负债率组和高负债率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差异的原因,本文进一步对高负债率组和低负债率组的公司特征的平均值进行了统计:

对比不同时期高负债组公司与低负债组公司的公司特征可以发现:

第一,高负债率组其平均规模要大于低负债率组,其股利支付率也低于低负债率组。第二,高负债率的公司依靠自身的经营活动而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要比低负债率的公司少,说明高负债率的公司的经营效果并不理想,公司盈利能力不强。第三,高负债率组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要高于低负债率组,并且在1999-2000年到2004-2005年观测期间内,低负债率组的平均规模增长26.05%,而高负债率组的平均规模增长31.63%,说明高负债率组公司规模的扩张速度要高于低负债率组。但是在以托宾Q为衡量标准的投资机会方面,高负债率组的投资机会却要比低负债率组的差,较高的扩张速度和较差的投资回报率是完全相悖的经营策略。

三、总结与建议

特殊的市场特征造成中国上市公司并不注重股东回报率,股利支付率并不能作为融资约束程度的度量指标,股权融资在审批程序和灵活性方面的缺陷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公司债务融资的首选,导致股权结构和银企关系取代资产负债率成为融资约束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国有银行应以专业金融机构的身份,承担起更多监督上市公司投资和管理,保护中小投资者权利和利益的重任。

参考文献:

1、Fazzari,Hubbard,Petersen.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Z].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1988.

2、Kaplan,Zingales.Do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ies 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

第6篇: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宁夏;融资;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34-02

1 宁夏民营企业融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融资偏好影响融资结构,而融资结构影响并决定着资本结构,进而影响企业价值。资本结构的优化有赖于融资结构的调整。Myers和Majluf的优序融资理论假说被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所证实。划分融资结构的基本方法是将企业融资活动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又可以划分为保留盈余和折旧融资,外源融资则可以划分为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发达国家的融资结构中,内部融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外部融资中,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债权融资比重大,而股权融资比重很小。本文将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等方面对宁夏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1.1 在融资渠道上,宁夏民营企业大都以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为辅

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看,表1显示了宁夏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结构的演变,由此可见,宁夏民营企业具有强烈的外源融资偏好,2003―2006年,宁夏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平均只有22.9%,77.1%的资金是外源融资。

1.2 在外源融资结构上,宁夏民营企业负债融资比重较高,且以流动负债为主

首先,从宁夏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表2显示了2003―2006年宁夏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

表2 数据显示,宁夏民营企业负债比率比较高,2003―2006年,宁夏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处于67%~74%,而同期宁夏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处于45%~60%,远远低于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另外从负债结构来看,历年来民营企业的长期负债比率都很低,流动负债比率较高,长期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平均不到22%,且随着企业规模逐年扩大,长期负债比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显示了高流动负债比率的特征。但从长期资金的来源来看,由于长期负债的比率逐年趋于下降,所以民营企业在筹措长期资金时,首选所有者权益融资。反映出宁夏民营企业具有的与顺序偏好理论不同的融资偏好。

1.3 在内源融资结构上,宁夏民营企业以折旧融资来实现企业内生增长

从表3内源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看,宁夏民营企业折旧融资比重大于保留盈余融资,其原因是折旧融资属于一种“强制性融资”,其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到财务制度与法规的限制;而保留盈余融资则受到民营企业赢利能力的直接限制,比重较低。

由此可见,宁夏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呈现出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首选风险高的流动负债融资,而内源融资以折旧融资为主的结构特征,其融资顺序为流动负债融资、投入资本融资、折旧融资和保留盈余融资。与顺序融资理论完全不相适应。

1.4 宁夏民营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资产负债率呈递减趋势,内源融资比重逐渐增加

宁夏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在统计分析的四年间,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9.32%。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中负债融资占有很高比率,但负债融资比率低于资产负债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宁夏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随着我国金融环境的改善,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内源融资数量则不断增加。因为已有的资本结构的理论研究成果告诫我们:负债水平的适度增加可以借助税收优惠、参与约束、激励机制、信号传递等作用路径提高企业的价值,但负债超过一定限度则会由于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破产概率的增加而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合理的负债水平是以企业价值为目标权衡负债正反两方面效应的结果。

2 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及分析

实证结论表明,宁夏民营企业融资结构既有别于顺序融资理论,也不同于我国融资理论界的流行观点――我国民营企业具有内源融资偏好。内源融资不是宁夏民营企业的首选,而在选择外源融资时,是以风险较高的流动负债融资为主导。

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其融资行为的直接结果,企业的融资行为特点又根源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宁夏民营企业融资行为的扭曲,一方面是由市场环境及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不合理的体制和制度。

2.1 外源融资:高速增长中的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决定着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趋势;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趋势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经营项目的取舍、融资方式的选择都必须综合考虑该国或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

其次,宁夏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单靠内源资本,难以满足公司不断扩张对资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公司的扩张和发展,只有通过外源融资的途径来实现。由此,在内源融资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外源融资的扩大。

2.2 经营业绩不理想,是宁夏民营企业选择外源融资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宁夏民营企业2003―2006年平均利润总额、资金利润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宁夏民营企业经营业绩整体呈波动趋势,这可从表4的分析中发现。宁夏民营企业的总资产规模近年来扩张速度在加快,对外部资金中的流动负债融资的依存度在不断增强,对外部资金中投资人投入资金的依存度在下降,对内部资金的依存度也在下降。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夏民营企业资产质量在恶化。因此,一些原来资产负债率较低的民营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债率有所上升,但这并不是企业对资本结构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企业经营能力不济,依靠内源资金难以为继,才导致负债率不断攀升。

宁夏民营企业在融资规划方面,存在两种做法:一是仅仅将融资看成独立于投资并与其并列的过程,因此企业的现金流量往往不能与投资相配合,往往造成资金的缺少或闲置,不利于充分利用本来就稀缺的资金资源;二是没有将融资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来看,忽略了企业内部资本结构的重要性,导致债务比例过高,造成财务风险过大,没有取得负债经营的好处。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将不断从原来主要从事的生产经营领域逐渐转向资本运作,因而对其资本结构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第7篇: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总体特征

资本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当前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历史因素和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我国企业严重表现出外部融资为主,内部融资一般不超过其总资产的25%,远低于国际水平。我国企业资金筹集取得并不支持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的非对称信息的自有资金――负债――股票的选择顺序。我国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一般按股票――负债――自有资金的选择次序,这与西方理论的选择次序迥然相反,反映了我国企业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弄虚作假和业绩滑坡等我们所知的“病因”缠身,使很多上市公司陷入泥潭。缺乏畅通的筹资渠道和多样的金融工具,致使资本结构调整的弹性很小。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缓慢,债券市场很不发达,企业难以采用债券筹资,而商业银行目前正处于不良债权高风险期,对贷款十分谨慎,有“惜贷”行为,从而客观上也使上市公司较偏好于股权结构。

二、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集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目前有十一家上市公司,正因为兵团体制的特殊性造成了

兵团上市公司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时序特征。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新疆兵团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上升的趋势。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由2000年的45.22%上升到2004年61.32%,五年间上升了16.1%,其变化趋势与上市公司平均负债融资结构变化趋势相同。应当说,负债融资结构的变化是推动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的主要动力。同时,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水平比较高。根据新疆兵团上市公司2000年~2003年四年的资产负债率和全国上市公司同期的资产负债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疆兵团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全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而且新疆兵团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全国水平则在逐年下降。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黄贵海、宋敏通过对2001年我国1000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公司注册所在的省份、自治区或直辖市越发达,它们的资产负债率就越高”。而新疆兵团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来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高于全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显然有悖于这一结论。

(二)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外源融资倾向。“以外源融资为主导,负债融资优先,股权融资次之;以内源融资作辅助,保留盈余为主”是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总体格局。在净利润大于零的上市公司,内源融资以保留盈余为主。就融资顺序而言,则表现为首选负债融资;其次是股权融资;再次是保留盈余;最后是折旧融资。

(三)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呈递增趋势。新疆兵团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经统计分析五年资料,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5.22%。由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负债融资占有很大比重,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将随着负债融资的累积而呈现递增的趋势。

(四)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资本的内部构成不合理,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偏高,而股权的内部结构也呈畸形。新疆兵团上市公司的资本构成中,流动负债占绝对优势,有的年份甚至达到总资产的54.29%、总负债的87.85%。不仅如此,在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拥有相对控股权,甚至绝对控股权。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既有别于顺序融资理论,也不同于我国融资理论界的流行的:我国上市公司具有股权融资偏好。内源融资不是新疆兵团上市公司的首选,而在选择外源融资中,是以负债融资为主导,并未体现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三、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已有的资本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税收优惠、破产成本、费用、激励机制、信息不对称以及控制权的争夺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一个企业其资本结构的形成是影响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其融资行为的直接结果,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特点又根源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在合理的企业制度安排、健全的经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自由竞争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下,理性的企业经营者及所有者的融资决策必然考虑融资方式、融资行为对现有资本结构的影响等因素。新疆兵团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这一方面是由市场环境及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不合理的体制和制度,这与上市公司的国有性质有很大关系。新疆兵团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制度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或者说是转轨经济下仍然存在的)政府主导的资本生成机制,加上体制改革滞后,使得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并不是建立在公司资本结构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融资行为表现为非理性。

1、外源融资是经济转轨与高速增长中上市公司的必然选择。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决定着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趋势;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趋势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经营项目的取舍、融资方式的选择都必须综合考虑该国或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

就兵团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而言,兵团尽管地处欠发达地区,但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新疆兵团地区四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9.7%,而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为20.54%,尽管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于缓慢,但平均增长率仍超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由此可见,近几年新疆兵团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这就是新疆兵团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而兵团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规模相对较小,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上市公司必然追求自身规模的扩张,而内源融资只能使企业以算术级数增长。只有通过外源融资,才能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2、经营业绩不理想是公司选择外源融资的重要因素。内源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留存收益,而留存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盈利。因此,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股东投资收益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公司资本积累的大小,进而关系到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自我解决程度。

3、产权不清、关系错位,导致上市公司外源融资以负债融资为主导。新疆兵团11家上市公司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改制而成。国有资产产权虚置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清的集中表现。以国有股及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的新疆兵团上市公司携带着国有企业的基因,继承了国有企业产权模糊的瘤疾,其直接后果便是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内部人控制”是指内部人(企业经理)不仅掌握了企业资产使用的剩余控制权,而且掌握了企业资产使用的剩余索取权。

(二)新疆兵团上市公司主要障碍影响。兵团上市公司特别是涉农企业的主要障碍是思想不解放,观念不转变,甚至对此有一些消极看法。一是认为上市后将利润分给其他股东的“吃亏论”。它忽视了其他股东的投资,上市公司资本是农牧团场按股分红,利益并未侵害,而只是原团场的资产收益转变为上市后的资本收益。二是认为农牧团场与公司难以做到“五分开”(机构、业务、财务、人员、资产)的“分不开论”。这是用旧思想、旧办法来看待发展中的新问题,“以不变应万变”。三是认为社区难以生存和发展。从经济学上看,上市之后农牧团场的收益只能是增加而非减少,团场投入资本的收益(除极特殊情况)远远高于自己经营的收益。若因上市后社会生存产生困难,则说明未改制前本身已经难以生存,只是由于改制使这一矛盾显露出来。

(三)新疆兵团11家上市公司中有数家在很大程度上既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又有兵团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四)新疆兵团上市公司普遍股本偏小,经营业绩不佳,无望通过内源资金和证券市场募集资金来实现规模扩张,只有以借债来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新疆兵团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发现,兵团上市公司的股本普遍偏小。2004年11家上市公司平均总股本仅2.32亿股,远远低于我国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4.80亿股。由于股本小,抗风险能力弱,单靠内源资本,难以满足公司不断扩张对资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公司的扩张和发展,只有通过外源融资即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向金融或非金融机构借款等途径来实现。因此,在内源融资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外源融资的扩大。而且大都脱胎于国有企业,国家仍在公司中处于控股股东地位,很多行为受到政府行政干预。比如政府于产业政策及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等需要,常常要求国有银行对大企业给予信贷优惠等,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与国有企业“隐含契约关系”的存在,使政府事实上对亏损的国有企业承担一种无限责任,通过补贴等形式维持其生存。公司改制上市并未使政府与企业间的“隐含契约”真正解除,国家控股的公司享有优惠的贷款政策,形成某种意义上的“预算软约束”。由此也进一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及其融资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制度因素的影响。企业规模大小与企业信誉往往正相关,从而使大企业更容易获取债权人的信任,能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较多的债务资金,使负债率水平提高。

第8篇: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一、金融工具准则的特点

从银行的角度分析,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对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标准。相比旧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资产和负债按其金融属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对金融资产按持有的意图和能力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大类;对金融负债也按持有的意图不同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大类。

2.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旧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过去的价值。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测试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需要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即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的抵消结果记入当期损益。可以认为,套期会计也是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的。

3.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未来性质的特点,其初始投资为零或者很少,几乎无历史成本;又因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因此,按照传统会计所遵循的“历史性”原则,难以在表内确认。金融工具准则规定,商业银行应将金融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纳入表内核算。可以认为,企业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是金融工具准则的核心内容。

4.改变了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在银监会要求的信贷和非信贷五级分类拨备比率基础之上,部分考虑资产未来可收回金额(未贴现)作为计提资产减值的依据。金融工具准则规定,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他金融资产均应在期末采用个案基准和组合基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随意转回。

5.强调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旧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在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头寸,而且相关规定很少。金融工具准则规范的金融工具披露更加全面、详细。新准则规定的金融工具披露不仅是对表内列报的补充,而且还包括了一些具有独立价值的战略性和政策性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与银行业务息息相关的风险数据披露(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重要会计政策、套期关系和风险管理策略、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与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关的公允价值,不同类别金融资产重分类等信息。

二、银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能够期望达到的预期目的或境界。它是指导准则制定的基础,更是评价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

目前,理论界对银行会计目标主要持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应该为资源的所有者,甚至是为所有的委托人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会计目标在于认定和解除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委托责任。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要求客观性,在会计确认时只确认企业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实,从而在会计计量上采用历史成本,以反映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前,国家是唯一的所有者,银行的所有权结构长期保持稳定,银行的考核机制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就决定了国有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国家报告银行管理者受托管理银行资产的责任。只要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有用,受托经管的责任也就被可靠地反映,银行会计的目标就得以实现。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了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的信息使用者(如监管者等)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决策。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的确立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然后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在会计确认方面不仅需要确认那些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事项,因此在会计计量上不仅采用历史成本,还要采用非历史成本(比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为数众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对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必须更大程度地将会计目标定位在决策有用性上。

目前,我国银行已全面对外开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银行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银行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在注重经济决策有用的同时兼顾反映受托经管责任。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出台反映了会计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金融工具准则如何体现商业银行会计目标

金融工具准则从以下方面体现了商业银行会计目标:

1.资产和负债分类方法的改变,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能力,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收益和权益变化状况,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风险管理作出有效判断。比如,银行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近期内出售,在保持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追逐更高的盈利性,而交易性金融负债是适应银行主动性负债管理的需要。二者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所引起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计入银行当期损益。又如,银行对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其持有意图是为了在到期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由于其存续期间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最终将在到期日实现,为避免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导致的存续期间收益或权益的非代表性波动,应对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按实际利率法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而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仍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但两次计量的差异计入银行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可以认为,在不改变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数量的前提下,仅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不同的归类方式,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收益和权益变化的结果。同时,商业银行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使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

2.金融工具准则之所以在金融工具中能大胆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因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业务大量出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些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于公允价值是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所达成的共识,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在考虑了利率、风险因素后对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投资等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将银行潜在的损益予以显化,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其对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同时,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还有利于将金融衍生工具从表外移入表内核算,更客观地反映与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以及对银行损益的影响。

3.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即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是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差额。其中,可收回金额通过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原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贴现确定,并考虑了相关担保物的价值。相对于五级分类的比例法,这种科学、客观的减值测试方法,不仅可约束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非理性扩张,而且更能反映银行贷款等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利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更准确地把握金融资产减值可能造成的损失,更好地揭示银行受托资源的使用情况。

4.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与表外披露一样重要。金融工具列报准则要求企业对金融工具的风险信息披露更加全面、详细。而且还要求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将金融衍生工具区分为交易类和套期工具类,充分揭示衍生工具的性质、合同金额或名义金额;衍生工具的到期日、失效日或合同执行日;衍生工具的期末公允价值等信息。这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及时、充分反映银行的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各种风险,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就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作出合理评价,进而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综上所述,金融工具准则能够提供增进理解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金融工具对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重要性信息,帮助评价与这些金融工具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可能面临的风险,使商业银行会计目标在偏重经济决策的有用性的同时,也能反映管理当局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2.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3.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第9篇:负债融资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铁路;债务融资;风险防范;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挑战,我国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以高速铁路为重点的客运专线网正在加快推进,铁路迎来建设的新。铁路发展的历史也是探索高速铁路建设融资之路的历史。在目前铁路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铁路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一、债务融资的正负效应

债务融资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等形式融通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得以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手段。负债融资作为投资体制改革以后的客观存在,是企业融资诸多形式中一种可行性选择,运用得当,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但如掌握不好负债经营的临界点,企业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债务融资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其正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企业利用负债资金只需还本付息,不像股票筹资,在税后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股利,而且企业支付的利息在成本中列支,不需要负担所得税。因此,负债资金成本明显低于权益资金成本,在一定限度内增加负债,可以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2.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由于企业支付的负债利息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当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企业权益资金利润率就会相应提高,从而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收益也越大。

3. 可以获得节税的好处。因为负债利息在税前列支,所以可以相应减少所得税。负债越多,产生的节税效应越大。

从财务的角度看,负债经营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财务风险上。

负财务风险的成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由于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与负债利息率的差额具有不确定性。当企业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企业使用一部分借入资金,可以因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反之,则会因资产负债率过高或不良资产的大良存在,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

二是企业经营活动失败。负债经营的企业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管理不善,长期亏损,就会出现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

三是负债结构的合理性。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的确定是否恰当,与企业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企业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之间的比例,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金利润率;反之,在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负债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之间的比例越高,企业的权益资金利润率就会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同时,负债规模一定时,债务期限的安排是否合理,也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若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就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综上所述,企业负债经营既要看到其正效应,更要看到其负效应,要讲求负债规模、负债结构和负债效应,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债务危机之中。

二、我国铁路资金需求与债务融资必要性分析

(一)目前铁路建设资金需求状况

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新建约4万公里铁路,铁路投资总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如此之巨的投资规模正在考验着铁路的融资能力。目前,铁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拨款、建设基金、自有盈利、发行债券和商业贷款,贷款、发债券、地方政府及社会投资者投资、社保资金和优良资产上市平台均是可以考虑的融资渠道。具体来说,铁道部的新一轮建设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银行。铁道部与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11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有123个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由银行出具了贷款承诺,金额达到10877亿元;已批准发行债券大约600亿元;铁路建设基金大约每年投入约600亿元;还有约260亿元保险及社保资金将投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开创多样化的市场融资渠道。总之,随着新一轮铁路投资的进行,铁路部门必须解决投资引发的融资问题。

(二)债务融资在我国铁路融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铁路建设基金、财政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和发行铁路建设债券及其他债务性融资,债务融资是铁路主要的融资手段。

尽管中国铁路的基本建设投资在不同时期投资结构存在差异,但仍可以看到债务融资的作用。以2001-2007年铁路建设投资结构为例分析,除铁路建设基金合计2046.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2.33%外,债务性融资占投资总额的36.97%。其中国内银行贷款合计1267.84亿元,引进外资合计168.86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合计903.46亿元,债务融资是铁路建设主要的融资手段。

目前我国铁路的融资结构主要依托政府信用融资,其特点是在高速客运专线建设期间,不用偿还利息和本金。而债务融资对铁路来说,其种类主要包括:

1.银行贷款。主要包括建设银行投资借款、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借款等。

2.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滚动融资。利用铁道部优良的债券融资平台及“铁路建设债券”的品牌进行债券融资,通过申请一揽子债券发行计划,简化审批,根据需求发行不同期限、利率结构的债券品种,滚动发行,以借新还旧的方式持续融资,满足铁路建设长期和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并逐步形成短、中、长期结合,独立、完整的债券体系。银行贷款与企业债券的主要区别见表2。

说明:铁路目前应更多采用企业债券融资方式

三、我国铁路债务融资的风险规避思考

铁路是国家战略物资运输,以及旅客中长途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当前形势下,加大铁路投资建设力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将对拉动国民经济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面对铁路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在铁路投资不断加大之时,必须警惕其中的高风险。防范这些风险就是负债经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㈠强化风险意识

铁路的持续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进行,难以避免因为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铁路大规模的建设,铁路投资的不断加大,高速客运专线由于成本高昂、技术复杂与票价偏高,很可能引发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和安全隐患。因此铁路企业必须强化承担风险的意识,改变融资管理模式, 建立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做到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并有效应对风险。

㈡在“量力而行, 适度负债”原则的基础上, 合理安排融资结构

任何一家企业, 无论它的实力有多大, 其资金也终究是有限的, 所以应提倡企业进行积极的负债经营, 但必须要考虑到财务风险。铁路建设项目的长期性特点, 其融资多数属于长期债务, 目前在衡量财务风险, 安排资产负债结构时主要运用“ 资产负债率” 这个指标。资产负债率可以反映存量资产价值偿还债务的保障程度。目前我国铁路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8%左右, 从行业角度看, 这个比率不算高, 增加负债比例还有一定的空间。因为我国铁路的偿债能力从当前情况看有基本的保障。首先, 每年建设基金,可以用于部分贷款的还本付息;其次, 铁路行业总资产规模大, 如果发生支付问题可以用债务重组等方式以资产偿还债务。但是由于我国铁路资产市场尚未建立,公益性和经营性铁路共存,铁路资产的盈利能力较弱。同时遵循铁路持续经营原则,应兼顾使用现金流量指标能否偿付到期债务来衡量债务水平,从铁路资金的流动性考虑负债能力,尤其是短期负债能否获得偿还。铁路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之比,反映运输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量能否支付流动负债,如果该比例大于1,说明借款人能够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偿付到期债务,出现到期偿债困难的可能性很小;反之,说明借款人偿付流动负债还需要通过对外融资活动来实现。近年我国铁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一直小于1 并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铁路依靠自身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逐年下降。 从目前中国铁路投资回报率还不高, 资产运营效益较差, 长期资产比重偏大的情况看, 出于完成融资目标和保证偿债能力的综合考虑, 资产负债率不宜大幅提高。

㈢推进投融资体制上不断寻求改革,逐步实施混合性融资方案

从降低风险的角度出发, 铁路建设应尽可能吸纳多方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实行联营, 尽量不采取独资经营的方式。实际上,铁路一直在投融资体制上不断寻求改革。近年来,铁道部曾先后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十一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方案》等,明确提出“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 的指导思想, 构建多元投资主体, 拓宽多种筹资渠道 ,大力吸引地方政府和境内外各类社会资金,直接投资铁路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幅度提高项目直接融资比重。

从铁路建设的长期来看,混合性融资方案较稳妥,即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解决方案考虑间接融资方案和直接的融资方案。铁路混合性融资方案要通过对各种融资方式进行阶段性系统筹划。首先,充分运用好铁路建设基金和既有融资渠道,扩大铁路建设债券发行规模;对于公益性强的铁路项目,加大国债等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的投入;争取更多的保险资金投入铁路建设;除了争取更大规模和更优惠的贷款外,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铁路建设。国家在政策上已规定,允许外商直接参与铁路干线路网的建设和经营,但保持中方控股。对于支线铁路项目允许外商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参加建设和经营,这为外商投资铁路建设提供了政策环境。其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地方和企业参股铁路建设,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以适应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和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的投资方式主要有地方财政直接投资、征地拆迁费用入股等投入。地方政府作为直接投资者,在创造良好铁路建设环境方面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对既有铁路优良资产重组上市融资也是募集铁路建设资金的一条重要途径。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资产边界相对清晰、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良资产,进行重组改制,通过股权转让、上市公开发行股票或增资扩股募集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实现持续滚动融资发展。此外研究利用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或项目融资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铁路建设和经营,进行精细化的债券融资工作,构建多层次的中国铁路建设债券体系:对于公益性的铁路项目探索市政债券融资模式。对于经营性的铁路项目,鼓励进行市场化的经营运作,培育各铁路公司成为新兴的企业(公司)债券融资主体。

综上所述,铁路融资是复杂的系统化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线路项目的特征搭配不同的混合性融资方案,加快培育适宜大规模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的市场化融资主体。

总之, 铁路运输业资金短缺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但资本市场也并不缺少资金, 关键在于铁路企业能否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融资途径。这一方面需要铁路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 用规范的行为, 可靠的业绩赢得广大投资者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要政府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管理, 严格依法办事, 规范中介行为, 这样才能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使铁路企业获得足够的“ 养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炜,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思考,企业经济,2005,(6)

【2】曹远征,新投资体制下铁路的融资创新,中国铁路,2005,(12)

【3】刘斌,我国铁路融资风险状况与策略分析,中国经济导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