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公关危机管理

第1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公共关系 危机处理

1.国有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并良好发展,必须有科学的对待和处理公关危机[1]。危机就像双刃剑,有利有弊。在较大的杀伤力中往往孕育着转机。表面上,公共危机不具有认识信号,具有很强偶然性,在你不经意间甚至是突然爆发。实际上,国有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不论是怎么样的原因,主观或者客观,抑或兼有两者,都是企业公共关系疏于警觉的结果。即使是不经意的偶然因素和以外的自然灾害,都有其深刻的内在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把握好危机公关的规律,主动地、有意识地化危机为契机。

2.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处置公关危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公关危机意识空白导致预警机制缺失

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认清面临的环境,首先就应该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危机当做社会常态,及早发现危机,采取措施解决危机。国有企业很少有根据根据危机征兆来预测公关危机发生的预警系统和机制,只是根据某些部门人员的经验来判断、预测,主观意思很强烈,缺少科学性。

2.2危机人才缺失引起体系缺陷

国有企业没有健全的处理公关危机的管理系统,在公关危机爆发的时候,公司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疲于应付,采取鸵鸟政策这种不得已的应对方式。加之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和部门来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人员,国有企业处理公关危机还是依靠摸索经验,基本上没有严格的教育与培训,相反几乎所有的西方跨国企业在这方面都是倾注大量人力财力。导致危机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公关危机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非专业性[2]。

2.3危机识别能力薄弱

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公关危机识别能力薄弱的“通病”。据零点公司调查显示:仅有18.0%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企业管理者在公关危机识别时还具有短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直接关联的危机敏感度较高,而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关联不直接的如并购、诉讼、工作事故、天灾人祸等则较低。

2.4媒体关系处理不力

国有企业在公关危机来临时,采取的措施普遍不力。企业与媒体的关系主要是在常态时建立的较肤浅的表层和谐关系,而一旦企业处于公关危机状态时,应对媒体的报道比较消极被动,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关系紧张不和谐。如何在危急关头利用好新闻媒体、引导舆论方向,促使突发性事件朝着有利于社会公共安全大局的方向转化关键在于与各类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

3.国有企业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建议

网络时代,危机消息传播广泛迅速,既然无法封锁,不如大方公开,为此提出国有企业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建议:首要预防、果断处置、一个声音、积极主动、善于化解。

3.1首要预防

防患于未然远胜于处理事情的结果,建立完善的科学的防范机制是成本最低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有了完善的处理机制,遇到再大的事件也能游刃有余,包括突发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信息报告制度、新闻制度、舆情收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以及编制管理流程和媒体应对手册等。公关危机一旦发生,做好舆情信息监测和分析体系,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制度紧随其后,同时有效的预防机制和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管理机制,能够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关危机对企业造成的伤害与不良影响。

3.2果断处置

在公关危机爆发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预测事件的发展变化状态,并利用新闻媒体平台向企业内部和利益相关方传递相关信息,第一时间给媒体一定的标准,出台与媒体沟通的时间、方式、范围与口径。

3.3积极主动

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必须统一口径,对外一个声音,防止在媒体面前表述不一。同时在公关危机出现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突发事件,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刻调查,予以良好的处理与详细的交代,即充分发挥好日常与媒体间的良好公共关系网络,在公关危机出现以后,对于外界的报道,要及时予以回应,对不实报道予以澄清,重视与媒体的力量,主动与媒体沟通,借用媒体的力量进行解决。企业不分国有私营都需要与网络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贮备丰厚的媒体资源,形成稳定的工作渠道,方便新闻宣传和进行媒体公关。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有企业中,对公关危机的处理已经成为其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综合公关实力的检验和体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是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让国有企业的能力更娴熟、意识更理性、品性更坚强充实完善的机会,从另一视角看,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公关危机的出现更会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欣然.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企业危机公关[J].现代商业,2011(20)

[2]张荣刚.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分析[J].商业研究,2010(08)

第2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汽车工业 SWOT分析 对策分析

随着WTO保护期结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加之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危机应对能力十分薄弱,一旦危机出现,汽车工业将难以应对,必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因此,正确分析我国汽车工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劣势,构件一套危机管理对策,对保障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

对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进行SWOT分析,可以找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构建出有效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危机管理攻防策略体系。

1.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优势分析

首先,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体系完备,基本建立起了包括轿车、载货车、客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成本优势,也是国外跨国公司争先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动因之一。再次,价格上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的某些国产车型与进口车相比价格上有比较优势,如3吨左右的轻型货车的价格水平还不及国外同车型价格的三分之一。最后,熟悉市场。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比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更熟悉中国的国情,更清楚市场和用户的要求,开发的产品更有针对性。

2.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劣势分析

首先,汽车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整车出口能力较弱。按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统计,若将零部件行业也计算在内,则中国汽车工业大致是每年人均生产一辆汽车,而日本是40辆~60辆,欧美是20辆~40辆。其次,技术开发投入和投融资来源不足。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仅为86.2亿元,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1.45%。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有的甚至高达10%。最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

3.改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机会分析

第一,到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7.2%,这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加上庞大的人口,使中国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第三,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未来10多年,中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最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中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

4.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威胁分析

(1)经济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根据需求理论,汽车消费需求是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需求而产生的次生需求。在经济危机时,由于员工对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由于主要需求大幅度地降低,作为次生需求的汽车消费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减少,汽车工业企业收入也随之急剧减少,出现亏损和财务危机。

(2)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它们引发危机的作用方式、范围及后果不一样,对它们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不一样。首先,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担,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汽车工业危机的首要因素。其次,中国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严重不足,成为限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危机因素。最后,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石油的短缺,已经构成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瓶颈。以中国5%的人均GDP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交通的能源消耗将是现在的3倍,国内的原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3)政策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第一,不合理的税费延缓了中国私人汽车消费热潮的到来,成为制约汽车消费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不完善的金融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的增长、汽车市场的扩大。第三,交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城市交通管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道路交通的变化,城市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由于中国存在混合交通、城市道路占用严重、停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交叉路口秩序混乱、道路的不合理占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很低、管理手段落后、设施缺乏、交通法规教育及执法力度不够等等弊病,导致了通行能力的下降,也加剧了交通供需失衡的矛盾,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以上分析说明:入世后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多数危机是汽车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入世环境的变化使这些新老危机进一步加剧,如果不加以消除,将直接危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汽车工业企业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活动,制定有效、合理的危机管理对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获取危机中的商机,激发汽车工业企业更大的活力。

1.战略创新策略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辅以必要的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以国内大的汽车集团为基础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推进与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合作与重组,向国际大型汽车集团的实力靠近,缩小与外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差距,更好地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目前,中国仍要继续扩大和加强与世界领先汽车集团的合资与合作,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尽快地缩小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共同面对加入WTO的压力,更有利于免受国际汽车龙头企业产品的直接冲击。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

2.自主发展策略

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使中国市场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中国企业必须作好迎接市场升级的准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迎接市场升级的挑战。首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构建起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上形成持续创新力,实现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重点突破,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技术研发与科技投入的力度,形成自我设计开发能力,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再次,构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研制、开发、生产新车型。

3.人才策略

汽车工业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时,要突出四个重点:

首先,培育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势资源之一,企业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转型中汽车工业企业的改革与成长,急需大批企业管理帅才的支撑。其次,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既要留住人才,更要吸引外来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再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良好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最后,实行人才资源提升和人才国际化双战略。在人才资源提升战略方面:一是提升汽车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中心高移,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尤其是具有中专以下学历人才的文化技术素质,争取到“十五”末期,现有人才中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三是吸引高层次学历的海外人才,回国投身中国的汽车现代化建设。四是进一步提高汽车系统的人才管理水平、布局水平、效益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在人才国际化战略方面:一是培养中国自己的,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并能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与国际同行交流密切、有较大影响的汽车科技大师和高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惯例、善经营会管理的国际技术人才和国际商务人才。二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中国工作,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献计献策,同时把大量优秀的汽车人才送到海外工作、学习、进修和交流,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三是把握住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点,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并积极扩大人才劳务出口,寻求合作发展,开创广阔的人才空间,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4.加快汽车服务业发展策略

加快并提升汽车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既可以应对开放汽车服务贸易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提高中国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减弱服务贸易开放对汽车产品市场的全面影响,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1)从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要允许汽车工业企业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鼓励和推动汽车工业企业与金融、保险、租赁行业的合作,以促进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服务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要尽快对非国有经济开放汽车服务业,打破国有企业对汽车服务贸易的垄断地位,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程度推动汽车服务业的资源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各类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2)依赖体制改革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解决汽车制造业与汽车服务业,尤其是汽车金融业和汽车保险业的体制分割和体制障碍,沟通、加强这两个产业的内在联系;二是改革与汽车服务贸易相关的贸易、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体制,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国有汽车服务企业的体制变革,大力发展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汽车服务公司,尽快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汽车服务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5.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有了雄厚资金实力,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也就能更好地抵御危机,降低危机对企业的威胁程度,追求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战略。首先,汽车工业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汽车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汽车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其次,要集中资源从事汽车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第三、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汽车工业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对汽车工业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四,在汽车工业企业管理方面,应加快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企业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等,为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第五,塑造独特的汽车工业企业文化。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技术、品牌,惟独不能模仿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这个价值观无形中能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6.发展电动汽车策略

从治理环境污染和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出发,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1)以创新精神来精心组织电动汽车的研发。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由国家统一部署,组织计委、经贸委、科技部、各有关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还可按照市场机制原则,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大型汽车集团为依托,组建电动车辆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在保证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还应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学术团体)的交流,及时掌握国外研究开发动态,为我所用,与国外有关研究开发机构(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和多种形式的合作,甚至引进某项关键技术或联合开发、成果共享,以便在世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2)全社会支持,尽快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国家对发展电动汽车应进行全面规划,统盘考虑,既着眼于当前,又放眼未来。从整个项目工程看,应采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车多项并举的方针。由于中国在纯电动车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已有相当基础,技术较成熟,重点是突破电池技术“瓶颈”,提高电池的性能、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建议在一些城市和风景旅游区开设实施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试验或强制使用纯电动汽车。同时大力开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究,加快产业化的步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相对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近期更具产业化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5》

[2]数据来源:《中国经济年鉴》

第3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劳动工资;薪酬管理

从经济角度来说,企业的薪酬包含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各种福利。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状况等支付员工工资,保障员工的权益。企业劳动工资及薪酬与员工的切身权益是紧密联系的,工资薪酬能够及时发放,就会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劳动工资及薪酬的管理,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国家相关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工资薪酬的激励作用,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现代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影响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和国家政策法律因素两方面。一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指当前社会的整体收入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劳动力供求情况;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法律因素是指国家针对企业劳动工资及薪酬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会影响工资薪酬的通货膨胀等法律法规。

(二)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除了外部因素影响外,最主要的是企业内部的原因。企业制定劳动工资及薪酬管理的内部因素包含: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效益和规模及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定劳动工资及薪酬管理制度的向导。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影响工资及薪酬的水平,形成不同的企业劳动工资及薪酬管理制度;企业的生产效益和规模决定着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的水平。企业生产效益越好,员工的工资及其薪酬水平就越高;企业的分配制度对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起着直接的作用。分配制度是指按劳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对公司收益给员工进行分红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产生影响。

(三)员工自身因素。员工的学历、技能、工作能力、对企业的贡献和在企业中所处的职位等都能影响劳动工资及薪酬的分配。

二、现代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的方式单一。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存在着以工龄为基准、平均分配的方法,管理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会使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互相攀比,工作懈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发挥劳动工资与薪酬的激励作用。

(二)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我国的大部门能源企业,对劳动工资和薪酬管理比较随意,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能保证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劳动工资与绩效管理不挂钩。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员工付出与劳动工资和薪酬不挂钩的情况。很多基层技术人员,工作强度大,给企业的效益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的工资和薪酬与他们的劳动强度不成正比,而工作强度较小、付出较少的中高层劳动者的劳动工资与薪酬标准高,这就会使企业内部的劳动工资与薪酬分配不公平,不能激励基层技术人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现代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的措施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转变观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加强学习,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强对劳动工资及其薪酬政策的制定,学习先进的经验和现代企业科学化薪酬管理理念。

(二)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标准。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和企业效益,必要时,可借鉴选择成本低、专一化的劳动工资及薪酬战略,制定高效、科学、符合企业发展的现代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体系。

(三)注重公平。现代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公平。采取灵活多样化的劳动工资薪酬管理措施,注重分配的公平性。对基层劳动者要根据工作量相应地提高工资及薪酬待遇,适当地调整中高层管理的工资及薪酬,缩小差距,提高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四)设计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据员工的绩效进行工资及薪酬的分配,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对于企业中考评良好、工作态度端正、工作能力强且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升职加薪,对于工作成绩不佳、工作不积极的要进行岗位的调整。使员工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绩效水平,找出问题与差距,树立超越自我的目标,通过绩效管理体系把企业员工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制度。能源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标准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工资薪酬管理制度,根据企业发展情况,通过开职工大会讨论、投票等方式,听取员工对工资薪酬的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制度。使劳动者多劳多得,充分发挥其价值。

四、结语

劳动工资及其薪酬是员工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好劳动工资及其薪酬管理的积极作用,解决存在的管理问题,优化管理环节,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春丽.浅析现代企业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04).

[2]王凌云.现代企业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4(15).

第4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近年来,大多数地市供电企业加大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力度,有些单位实现全员绩效管理,作为管理亟待提升的县级供电企业,更应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加大管控力度,构建绩效目标明确、考核指标清晰、评价方法科学、工作流程规范、管理过程顺畅、操作办法简便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企业的绩效。

问题提出与解决方法

据悉,目前部分县级供电企业尝试开展了绩效管理工作,但是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绩效考核,而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更多实行的是任务绩效考核。例如按照年度总体经营目标进行任务分解,以经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对相关人员或组织进行考核,此种考核也就是所谓的一维考核,有些单位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对经营目标过程中的廉政建设、主动作为、遵章守纪、优质服务等其他关系绩效进行考核。甚至直接将任务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决定员工的薪酬、奖金或职务变化的依据,过于强调绩效考核的权威,给员工带来很强的不安全感,以至于造成很大的抵触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为全面建立全员绩效,促进县级供电企业健康发展。由此,提出基于二维绩效管理在县级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做法和实施过程如下:

一是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方面,可参考当前一些单位的行业对标方法中设立业绩对标和管理对标二维对标的思路。同样,对于县级供电企业的绩效管理也可设立任务绩效(经营业绩方面)和关系绩效(廉政建设、工作态度、创新学习、依法治企等行为方面)二维绩效管理模式。任务绩效是硬性的,而关系绩效与任务绩效完成的强制性不同。关系绩效是指一系列自愿的、人际间、面向组织或团体的行为,关系绩效与绩效的组织特征密切相关。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促进和催化作用,有利于任务绩效的完成以及整个团队和企业绩效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整体的任务达成。

二是在进行二维绩效目标设置时,任务绩效较易操作。例如,将经营目标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而在设置关系绩效目标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廉政建设方面:要求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能廉洁自律。工作态度方面:富有激情,甘于奉献,主动地执行不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遵章守纪方面:坚持严格执行组织的规章制度。创新学习方面:能系统思考,科学决策。工作能力方面:业务精通,驾驭全局。团队协作方面:履行、支持和维护组织目标,工作时帮助别人并与别人友好合作。

三是建立适宜的绩效考评体系,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可按照相关联关系对有关人员、部门或单位进行考评,同样可建立横向关联考评和纵向关联考评二维考评体系。其中横向关联考评指某一组织内跨部门或跨专业等的关联考评;纵向关联考评指按管理层级上下关系进行考评。建立横向相关联、纵向相关联两者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在执行评价过程中能有效规避因专业的不熟悉而造成评价的不真实,某种意义上更能体现公平。例如:某县级供电企业在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考评时实行了如下关联二维考评体系(图1)。

其中专业部门1和专业部门2存在横向关联考评,专业部门2与专业部门3存在横向关联考评,专业部门和整个职能部门涉及横向关联考评,其他为纵向关联考评。

四是建立职工成长激励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绩效管理在关注业绩指标的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员工的成长和个人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应引入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和员工工作记录法,通过职业诊疗师引入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理念,使员工分阶段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最终达到公司发展目标同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企业与员工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目的也就不再是为了考核员工,而是为了将公司发展目标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有机结合,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共赢。

在这个环节中,应注重绩效反馈和面谈,实施双向沟通制,绩效反馈和面谈可以帮助公司正确建立全面平衡、行之有效的绩效指标,构建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员工得到正面、全面的信息,从而实现激励员工潜力、引导员工贡献最大化的目的,对于保持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公司应创造必要条件,开展多元化结果应用,引导各部门将绩效结果逐步与员工年度评先、晋级、岗位轮换等发展机制相联系,逐步扩大绩效管理运用范围,促进员工关心绩效、重视绩效。通过推行绩效管理,将员工的工作行为、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把公司的改革发展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每位员工,激励员工不断改进工作绩效,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水平。

五是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绩效管理的各个过程,不能只片面地重视绩效考核环节。实际上,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其中绩效计划的制定是基础,只有制定出合理的绩效计划才能有序的开展绩效管理;绩效辅导沟通是重要环节,如果绩效沟通不畅通,那么绩效管理就不能落到实处;绩效考核评价是核心环节,该环节一定要注意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合理,否则该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绩效分析和结果应用是绩效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存在问题,将不可能取得成效。绩效管理要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考核。要加强过程控制,使绩效管理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还能持续改进。

二维绩效管理产生的效果

就二维绩效管理在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实践而言,“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变成一种员工价值观理念与公司企业文化相互传导融合的过程,使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也变为了实现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和谐共赢。以某县供电公司为例,说明维绩效管理产生的效果。

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实现渐进式优化

2010年,该县供电公司针对当时企业内部资金分配与公司经营情况脱钩,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等问题,首次引入绩效管理理念,以市公司下达的各项业绩指标为基础,进行月度考核,当年便实现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效提升、企业管理初步展现出生机与活力的良好局面。2012年,针对管理只强调经营指标完成结果,没有体现对过程的监控、纠偏,管理过于粗放等问题,公司在开展企业诊断的基础上,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以战略导向型关键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替代了简单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评价,实现了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有效衔接。2013年,针对绩效指标设置导向性不强,短板问题不突出等问题,公司在绩效体系中大胆引入二维绩效管理法,优化评价指标,细化综合计划管理,建立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三大标准库,对工作流程实行网上图形化管理,实现对工作质量的可控、在控,建立工作质量环评体系,提升了部门间的协作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使执行力建设、工作效率不断加强提升。2014年,针对员工胜任能力欠缺、企业“大而不强”等问题,公司逐步建立以员工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全员绩效为指挥棒、企业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大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夯实团队及员工“三基”(基层、基础、基本功)管理基础,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实现了绩效指标的过程化掌控,目前该县公司的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地落实和完成,公司主要经营业绩实现了逐年提升。

构造了覆盖全员的绩效管理牵引模式

该县公司以建立标准集约的绩效管理体系为目标,依据自身特点科学制定了绩效管理办法。引导部门、班组和员工主动解决和弥补日常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通过绩效管理的牵引,让部门、班组和员工自发地去完善工作,实现自下而上的精益化,推动由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转变。

打破薪酬分配平均主义,充分体现工作价值

在绩效奖金分配方面,该县公司适当拉开了合理差距,既体现出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鼓励和调动了骨干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充分兼顾目前国有企业薪酬分配体制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进一步发挥各级绩效经理人参与薪酬二次分配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员工的民主意见及承受能力,实行“总体平衡、局部差异”的分配思路,确保了全员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平稳运行。

员工收入分配观念,逐渐由阵痛转为认同

随着绩效文化的逐渐渗透,在员工的薪酬分配观念上发生较大转变,由过去的不理解、不认可到逐步接受合理差距。反映出近几年,随着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进行,员工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工作主动性都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也正逐步走向成熟,趋于理性,这为今后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建立起诚信责任、创新奉献、和合奋进的企业文化

第5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电系统;绩效管理;人力资源

要想管理创新企业,做好电气企业变革工作,关键就在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需要积极创设合理、有效、科学、正确的绩效考评体系。放眼望如今局面我们可知,传统的国有企业人事考核制度几乎不可能适应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了,在工作过程中仍是这样,而县级供电企业在岗位与工作计划安设上也受到了上级和体制惯性的大幅度牵制,所以说短期内全面达到岗位目标责任管理有着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薪酬和奖励制度方面根本不能十分轻巧地自主地、掌握并安设好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工作,加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性,使每一处的市场需要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说,如果市场模式一直都不作改变,那么要想适应于如今激烈的竞争需要就会有很大的难度,并形成危机。而县级供应企业应严按地方和部门的实际情况,走拥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管理道路,充分结合系统与企业的特性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命令,发扬它的精神,使得“电”的特质得到全方位的展现。

一、坚持原则,确保绩效考核的大方向准确

1.1 大力反映企业的发展方向。要确保绩效考评体系的正确性,最关键的就是要同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整体目标紧密地贴合起来。不仅仅要反映业务范围的扩大还要展现专业化的纵深发展目标与方向。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电力企业均将“安全”放于首位,并把其当成企业工作的核心,使得很多员工与地方、领导者的潜意识当中,均将所有工作紧扣安全生产,凡是在安全上未产生问题,则不管其经营业绩,均无太大的影响。当然,此类思想的形成也已被一定的必然性,其与电力行业特点紧密相关。然而,要想获取到进步与发展,县级供电企业就应当将工作目标由传统的安全生产转变成业绩提高和安全生产相统一。

1.2 加强对人才成长平台的建设。从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上来看,现代社会对人的创造力与积极性的激发已经由以往的物质利益上的刺激改成个人价值的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地淡化了对物质的兴趣,而对创造能力的重视日趋增加,并将其上升至人的最高需求的自我实现以及人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实际上,当基本生存问题得以处理好后,人往往会倾向于对自我价值发挥之后的满足感进行考虑,唯有认可了人在企业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人力资源才可实施有效地利用与挖掘。倘若仅仅凭借着物质利益的冲击,只会造成人力与管理成本出现加大的浪费。所以,在考评绩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依照各个岗位的详细需要,选用目标管理法策划出全面的绩效考评指标,从而让考评结果可以全方位地、充分地体现出工作表现与员工的能力。紧接着,再依照考评结果,制定有利于员工利益的发展的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晋升机制,从而促使企业效益得以增加。

1.3 认真贯彻、强调“以人为本”的宗旨。人力资源是首要资源。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一定要注重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开发人潜在的能力。为此,电力企业在考评绩效时,应注重“人”,强调“以人为本”,以获取到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4与企业的形象与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有些企业之所以会充满活力,是因为其企业精神将员工思想得以凝聚。有为此,供电企业应依靠绩效考评体系,向员工灌输服务客户、安全生产的精神以及安全、高效的供电企业形象,且用其制约与鼓舞员工的个人行为。

二、改进模式,纠正绩效考核方向

2.1 极力达到公正、公平与公开的目的。制度推行时能不能做到公正、公平与公开以及其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度能不能成功地推行下去以及其预期目的能否得以实现。

a.制定合理、公平的考核标准。一般来说,县级供电企业具备一线员工、中层干部、企业领导以及一般管理人员四大层次。由于深受自身利益的制约,层次内的人员的心智模式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一定要直视层次之间的差异。

b. 考核过程应当透明化、公开化。在考核期间准许发表不一样的意见,挖掘并解决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旦考核工作完成,考核者组织应当积极收集意见,客观公正地评析该考核手段的效果,以一齐寻觅效果不好的缘由,以便于下次的考核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还针对考核者选用一定的监督手段,促使考核过程公开化、透明化。

c.考核人员应客观公正。在绩效考核时,考核人员的公正性是把握难度最大的一大问题。一旦考核人员有失公正,则会对员工的积极性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应选用全方位考评手段,细化考核内容,进而有效地防止受到个人因素的扰动。

2.2 加大交流力度,适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较好的交流往往能够促进员工对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交流时务必要重视技巧、手段的运用。首先要坦诚相待。在实践过程当中,不难看出,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员工很有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领悟到绩效管理的意义价值与目的,更有甚者还会对此制度的推广实施质疑。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分析现在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电力改革环境,促使员工可真正了解到改革的价值所在。在交流过程当中,应当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用心灵与人沟通,做到坦诚相待,置身于与员工一样的境遇当中。唯有如此,才可将员工的思想彻底地激发出来。其次,还应单积极换位思考。绩效管理和以往的国有企业管理手段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其是一种合理而又科学的管理手段,会给“大锅饭”体制带来巨大的冲击。然而,因为该体制实践的时间较长,使得很多人均已习惯了其存在,并且衍生出存在即合理的心智模式。若想将其突然改变,很明显是不可能的,毋庸置疑的是其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而全方位的积极主动的匮乏也往往会使得愈来愈大的负面影响出现。在推广实施绩效管理时,一定要积极换位思考,与员工进行有效地交流。再者,做到尊重、平等。在推广实施绩效管理时,会衍生出不一样的观点与意见实属正常现象。因此,在实践过程当中,倘若员工持反对看法或者说出其疑惑时,我们一定要具备宽广的胸怀,给予其看法表达权,并仔细倾听其看法,再做出具体的剖析,以挖掘出合理因子。

2.3 确定共同的目标与美好蓝图,以产生共同价值观。自表面上来看,绩效管理的实施与推广主要是为了深度发挥员工创造性张力,大幅度地减少情绪张力给工作积极性带来的影响。然而,绩效管理仅仅只是一种促进企业向前发展的管理办法而已,其推行与实施的实际目的就是推动企业的发展进程。倘若我们无法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极易受制于眼前的一些因素,丧失工作和创作的热情。反过来,倘若可以以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熟稔个人行为对团队力量的发挥的影响,走出个体因素与局部因素的束缚,树立好共同的美好蓝图与目标,以彰显团队的力量。

第6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科技档案;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H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21-01

一、依法治档是加强企事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

1、以科学态度认识企事业科技档案。随着时展和技术进步,对科技档案的认识也应该进一步深化,而且应包括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如很多管理及技术监管机构在监督管理中形成的大量监管类技术文件,运用社会技术形成的大量报表、数据、统计,这些既是企业经济运行的重要记录,也是社会经济管理的基础,更是国家资源的组成。在价值作用上,科技档案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属性日见显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要依法经营、维护合法权益,要依法调整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离不开权益的凭证,都需要能证明。档案作为有形资产的有效、合法记录形式,有形资产的管理、经营、保值、增值都离不开档案的凭证、依据和基础作用,同时档案本身就是无形资产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载体技术上,更应打破“只有纸质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的僵化观念,关注科技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影像视频、数据的长久保存和管理利用。只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符合经济科技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新内容、新技术、新载体都是科技档案的组成。

2、以企业精神推进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档案管理的传统模式,紧跟社会信息化的步伐,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企业档案事业的发展。

3、要不断提高企事业档案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科技档案的工作能力。依法治档主要依靠档案专业人员加强执法,这就要狠抓档案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加强档案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培训,加强工作责任感,使档案员成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能适应在具体科技档案工作依法管理的要求。

二、建立完善企事业科技档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1、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要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完善健全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制度。哪个部门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由哪个部门负责归档。做到每一项生产、建设、科研、管理等工作活动完成后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并按制度归档保存。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归档应按照原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颁发的《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2、档案部门对归档的科技档案要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工作。应根据本单位档案的数量,设置专门档案库房和配备相应的档案设备。库房内应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同时要具有防盗、防火、防潮、防阳光、防腐蚀、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设施,并应具备齐全的消防器材,确保档案的安全。在进行档案的著录工作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局颁发的《档案著录规则》进行,同时应结合本单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三、科学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是企事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科技档案的利用服务是衡量企事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高标准,档案的开发利用也是做好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在加强科技档案工作的各项基础管理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档案的服务利用上。

第7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管理现状;认识与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分析对应管理思想、工程技术等基础之上,成为了企业管理管理的必修课程。那么什么是企业工商管理呢?企业工商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现状以及管理实际情况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与模式,以及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企业工商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具备全局眼光,具有长远的目标,在战略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管理内容,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粗放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粗放的现象,粗放管理模式现象的出现与企业工商管理息息相关,与企业管理者的工商管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关知识与理论,使得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按照经验进行管理,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管理。由于企业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匮乏,导致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者在在制定发展战略计划时,不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状来制定,导致企业风险增加。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形成企业的特色,存在竞争优势。此外,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的精神信仰,企业文化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动力和信心的增加,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企业文化是必然的。就目前现状来看,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很重视,最主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没有企业文化意识,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大,导致企业文化无法形成。

(三)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果企业失去了人才,就如马车失去了马一样,将无法再向前发展。企业内部管理也一样,需要管理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以及有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就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较多,但是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较少,特别是掌握了工商管理技巧的人才更少,工商管理人才缺少与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由于工商管理人才较少,因此企业应当留住企业内部的管理人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关心,提高管理人员的薪酬和福利,进而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健全的管理流程

由于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少和管理知识的缺少,使得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而企业各项工作是按照企业管理流程来执行的,如果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将影响企业执行力。由于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使得企业各个工作环节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作比较随意,这种情况最终结果是影响企业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制定。

(五)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较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转型,企业所面对的来自市场的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对于生产产品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对市场进行适时调查,没有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市场的情况和需求并不是很了解,使得产品生产过程中比较盲目。产品没有创新,使得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销售不出去,出现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由于产品的积压,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减少,影响企业后期战略目标的制定。

(六)企业内部权责不明确

企业内部权责是企业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当明晰企业内部权责。企业内部权责有经营权和所有权以及监督权,只有明晰了企业内部权责,才能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才能够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倡导推行权责制度,但是国内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一些企业内部权责仍然不明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这种债权不明晰更加严重。

(七)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经营管理将处在市场环境当中,在市场这种自然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注重企业自身的管理,要优化管理模式,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优化管理流程。此外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才有利于各项决策的实施,才能够保证各个环节能够正常的进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各方面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一)加强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果企业缺乏管理精英人才,将会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以及管理模式等产生影响,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企业领导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人才培养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要以工商管理为导向,要以战略发展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各项管理流程的执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此外,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要满足各个职能部门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进行各个部门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二)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随着企业发展,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时,企业自身就会出现一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企业不断地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地更新,这些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逐渐老化,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基于此企业应当改变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适当地让管理者到相关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并在自己已有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实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管理能够融入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市场中。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的重要,企业财务情况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决策,此外企业还与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发展息息相关,财务管理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为了加强企业管理,企业应当构建一支管理能力较强的队伍,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才能够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营,为企业各项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才能够推动企业快速向前发展。

(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够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建立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健康积极发展的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在日常管理和企业运营过程中要讲诚信,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管理

企业在具备高素质人才的时候,还应当注重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个岗位权利与职责,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顺利地展开。通过管理制度能够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对日常管理进行动态监控。企业通过制度约束管理人员时,还需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管理人员的生活加以关心,各项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要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员工才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才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六)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

根据以上问题可以发现,一个和谐有效的管理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各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能够保证企业工作各个环节,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高效的管理环境,大大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七)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大企业管理的建设力度

法人管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实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很适合企业的发展。法人管理模式具有科学、高效的特点,主要结构有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达到效率最大化,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潜能的激发,也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是很有必要。此外企业职业经理的引入,使得企业管理精英人才得到补充,企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促使企业进入更好的发展阶段。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想要使得企业工商管理能够更好发展,就必须注重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注重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以及诚信意识的建立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进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镇生.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7).

[2]黄芳.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9.

第8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在一个团队里,你永远都是团队的一员,每一个人不能代替整个团队,每个人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任何人都不该在工业设计工作中让自己的个性掩盖团队意识。夸大自己贬低或是蔑视别人,是不可取的;况且工业设计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决不允许有设计师(住常设计师)太强的个性发挥。想张扬个性也有个办法——那就是离开企业,做自由设计师,做设计大师——做克拉尼,为自己做设计,像纯粹艺术家去玩个性,玩感受。但这样你就不要再说你是驻厂设计师。所以我们应该强调team——个性对此无太大意义——在今天一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是有战斗力的。所以在为企业设计中不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太多的加注到为企业设计的产品中来——还是那句话,我们设计的产品是满足大众的,不是满足设计师一个。我们还是要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市场调研结果为主要设计方向和参考值!

关键词:企业  设计师  设计管理  工业设计

一、 前言

今天,工业设计从一个灰暗的层面走上了中国经济的前台,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被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相较国外百年的历史,显得有点晚,但毕竟开始了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辉煌的历程,并成为目前几大热门职业中的一种。作为一个从事工业设计的人来讲,这是令人无比高兴的一件事,值得所有ID人大肆庆祝一番!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显然是市场要求带来的变化——当下企业在技术、设备、信息、资源、营销等方面都趋于同质化,企业需要新的竞争手段来和其它企业拉开距离,获得优势,而工业设计作为可以满足企业这一现状要求的重要方面自然得到企业大力拥护和扶持。

但实际情况并不像企业想象得那么简单——建立一个设计部门,招聘几名工业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好像就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很多企业都这么做了,但效果一点都不理想——招聘的设计师无法达到企业要求——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产品形象,在与其它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造成很多企业对招聘的工业设计人员不满意,认为他们作用不大,可有可无。我们工业设计人员在企业中就只有这样的形象吗?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学习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为企业服务,而却得不到企业的承认,谁之过?

归结原因有几点:

1、 历史原因:中国工业设计才只有几十年发展时间——七十年代引入这个概念,相较有百年历史的国外工业设计,自然存在一定差距。

2、 教育原因: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到现在都没能形成一种很统一和有效的教育模式。

3、 企业的原因:企业自身对工业设计的特性、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不够清楚,不能很好的管理工业设计,使它能够和其它传统的各部门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只是把它建立起来,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和运用资源的方式来对待工业设计,自然效果无法达到理想境界。

4、 设计师的原因:工业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偏颇,无法和企业大的发展战略协调同步, 自觉的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是自顾自我目标的实现,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5、 其它原因:其它还有一些来自硬件条件的原因,如技术、工艺、设备、资金等,受这些限制,很多优秀的设计无法得到实现。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做介绍。而我要说得也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企业原因和设计师的原因。这么做的目的,希望可以让更多人来了解工业设计,让设计师了解字的角色。为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设计师自身发展明确方向。

二:企业 dolcn.com

前面我们提到过,工业设计在中国发展只有几十年的历程,而真正为大多数企业接受和认同也许只有几年时间。造成目前很多企业的现状就是——需要工业设计,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够全面,不知道如何很有效的管理工业设计,使之有效运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工业设计是什么?

早在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TCSID)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上就对工业设计做出了很全面合理的定义,大意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条件、工艺手段、视觉、心理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等新内容,使之具有新的品质和规格和价值,这叫工业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当工业设计师对产品包装、宣传、展示、市场研究和开发与预测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的能力时,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宏观方面对一系列问题所包含的解决途径和方式。也让我们看到在微观方面作为工业设计从业者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之复杂程度。他们要把工业设计所要面对的和研究的对象——产品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素养、具有感染力的造型语言等相关因素对新产品研发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具有真正价值的新的组合、排列、融合等处理,使之形成一个既具有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合理的功能方面的体现;又具有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高层次精神审美方面的考虑,可以符合人的在满足简单使用外的高级需要。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工业设计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和我们目前国内对工业设计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有很大的出入,这也是很多企业源自对美工概念认识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企业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美工或基本上和美工差不多,这是一种很错误地认识,如果是这样,那工业设计也就不可能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这是值得我们国内企业极为注意的一件事,要相使之发挥作用,就必须搞懂它的特点,理解它的运作方式。

2、各国对工业设计的态度?

现在相较过去,我们现在周围一切虽然具有了巨大变化,但工业设计这一基本的设计思想——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营造美的环境,还是具有它不变的价值。所不同的就是现在人的消费变化由于现在社会变化的速度加快而加速变化,很难让人把握。

但并不是说这设计就没有了价值,恰恰相反,设计的价值变得更加的重要。这从国外各个国家和现实中各个成功的案例中可见一斑。

当今发达国家无不把工业设计提升到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日本把工业设计看作是自己国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考虑,来发展。日本日立公司所作的调查验证了日本对工业设计态度的正确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一美元,回报率是1000美元以上,比其它方面的投入高了几十倍。瑞典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组建了自己的专门工业设计政府机构,来系统规划国家的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设立国家元首工业设计顾问,国家性工业设计委员会,工业设计奖项,当然那些专门的政府的工业设计专职部门也都有建立。例如早在英国沙切尔夫人时期就曾亲自主持英联邦国家工业设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现任英国首相也曾亲自主持工业设计活动。

由此可见,对待工业设计的态度上,大家好都是积极的。而我国政府,显然在这方面是落后的,是力度不够的。很多工业设计活动都是企业、学校、社团等自发的活动,而且成本很高,与会者一般就局限在一定的人群,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对于与会者,在这里看是这几个人,换个地方还是那几个人,甚至于被人用作一种商业手段来操作——被认为的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罩。应该说,政府在这方面缺少一个专门的强有力的机构来来有效推动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一些协会,毕竟力量有限。

3、工业设计的作用

今天,世界上的工业设计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前段时间,英国政府就组织一大批国内工业设计精英到中国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他们的设计展。澳大利亚人也不甘落后,在广州也大张旗鼓的举办本国设计与艺术展。中国人自己也在深圳召开自己第二次工业设计年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专门的工业设计管理论坛等活动。很显然,这些决非是有些好事者吃饱饭没事干,原因是工业设计有它切实的价值,值得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工业设计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合理的工业设计管理,必将促使企业生产规划纳入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之中,因为企业不可能今天生产一个产品和昨天以及明天的产品是互无一点延续性和内在精神的,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相对固定的产品形象,例如诺基亚,伊莱克斯。如此,企业要想要工业设计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企业管理过程中把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使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采用更具有合理有价值的管理方法。

(2)、促进企业产品有效的创新

工业设计师专业化的解决人和技术、人和机器、人和环境、人和人、美和技术、功能和美等各种关系而具有存在价值的。那么伴随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变化。工业设计师会自觉来研究这些变化,不断为适应和满足这些变化而对本企业的产品做出有价值创新设计,及时发现企业高回报的创新点和盈利点。并且这些创新在设计管理者的引导和规划下,是可以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互相促进和完善的——也就是说工业设计师(住厂)是实现企业有价值创新的最有效环节之一,并推动创新。

(3)、为企业寻找新的市场机遇

前面我们提到,工业设计是为专业化解决各种关系而存在的,市场消费人群的多样化,是工业设计具有可发展的空间客体,催生了产品的多样化,丰富化,同时也为不同级别的企业生存留下了空间——如果人们只具有一种审美和需要,那么世界上同一行业中的同一种产品,也就会只有一家企业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这种价值的多元化,相关的就是审美的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工业设计管理者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导设计师来发现市场需要的大面积空缺,进而设计出有市场的产品,这是工业设计的核心部分——寻找消费点、并想办法满足消费。这个过程,必然与企业开拓市场是同步的,并且它可以比企业所组织的市场调查更具有穿透力,更能把握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因为他们就是以细分市场来多样化设计产品的,更加微观和具体,具有实实在在效果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企业所作的调查往往宏观上的,更多偏重于技术、营销等宏观方面的,真正认真地从微观去捉摸消费者的心理,并具体到具体有效形象,也许只有设计师才可以达到;并且企业所作的调查最后所表达出来的成果,很多时候是设计师所无法运用的,因为大家所用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这种调查对企业具体新产品的开发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发现市场机遇也是工业设计所具备的一大内容之一,这种机遇往往是微观和具体的,不同于企业的宏观发展战略。

(4)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dolcn.com

企业文化建设,是目前很多企业所急待追求的目标,实际中,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不管企业设定了何种企业文化目标,如果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一致的,那么它的文化也就意义不大,因为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当然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部门,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工业设计产品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 CI所无法比拟的,而相反CI服务的对象,正是企业的形象。而我们也要看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消费群,越来越成为我们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谁拥有了他们,就拥有了市场,而不再是过去政府是经济发动机的时代。 转贴于

(5)、具有极积的社会作用

我们周围充斥的全是造型劣质,颜色丑陋产品形象和周围全是造型考究,漂亮,色彩美丽的产品形象,哪一种可以提高人民的整体欣赏水平和素质,是显见的。有人对德国设计人员和国内设计人员比较后得出结论,认为德国人在很多时候比国内的人还保守,而支持他们具备高素质设计水平的一个十分关键因素是他们具备一个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出生的第一时间,所接触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无形中他们的欣赏水平和见地,也会成熟起来,现代化起来,这对于国内设计师,简直是一种奢望,因为我们周围现代化的东西实在太少,充斥着我们视听的多是些良莠不齐的东东,拿句政治经济学上的术语来说就是生产力的多样化——封建时代的生产力和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同时存在。

也就是说,优秀的工业设计在满足价值多元化的同时,会促进我们环境的优化,在方方面面可以提高我们的生存环境,生存质量。

综上可见,工业设计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和重视,是有它的道理的。如何发挥工业设计的巨大作用,也应该被纳入到企业管理者的头等重要的日程表。

4、工业设计的特点

很多企业都招聘了工业设计人员,但却无法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工业设计的特点和区别于其它行业的方面。

工业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当今市场需要设计师的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设计发想的表现能力、综合设计的思考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国际感觉及其它CAD操作能力等。要达到这些,必然要建立一系列相应的硬件设备和环境来支持。

工业设计的一般工作特点:

(1)、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

在这里设计师们要有绘制草图的工作台、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参考资料,可以使他们的把他们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现实化而不受干扰。

(2)、模型工作室

要想搞出好的设计,设计师动手做模型,是必要的设计环节,在这里设计师可以真实的验证来自材料和加工工艺、色彩等方面的正式效果——这是设计完善的地方,在这里设计师要把他们的灵感和创意切实的和技术、材料、工艺等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变成实实在在的价值。拥有一系列模型加工工具就在所难免了。

(3)、工作环境

一个相对自由一点的工作环境和气氛这是工业设计所必需的,在这里可以很轻松的交流和学习,很少有设计师会对传统的管理条条框框感到是对他们设计灵感起到激发的积极作用的东西。实际研究也证明,设计师创新灵感的来源在办公室只占10%左右。很显然这是国内很多企业所不具备的管理思路,和六西格玛甚至ISO管理体系中的管理创新都是实际存在的矛盾——过程创新,简直有点搞笑的成分——打着招牌,卖的还是传统的一套东西,对先进管理体系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应付诸于实践的精髓——如六西格玛提高满足客户满意度,过程创新,却被束之高阁。

相对于工业设计以人为本或者是以研究消费者为创新依据的工作方式,必然要求企业在管理工业设计方面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根据它的特点给与它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从这一点上来讲,工业设计的工作特点,与最先进的管理体系精髓——提高顾客满意度和过程创新是互为促进的。

(4)、良好的设计程序和客观的设计评价 dolcn.com

设计程序可以很好的安排设计师的工作,使之处与思考状态,可以一步一步的工作,而不至于对工作感到乱糟糟的没有头绪,这是让人很难忍受的。设计师一般是不愿意参与太多费心思类的事情的,把心思用到设计上是他们最大的乐趣,而良好的设计程序(设计管理)正是满足这一要求而必要存在。

客观的设计评价,是关系到设计师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只有客观的评价,才可能体现设计师的真正价值,从而使他们乐于创新和积极创新。而不之于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一个好的设计管理下的公正的评价,可以是一个团队发挥出1+1>2的巨大作用,而一个有失公允的设计评价体系,往往造成设计资源的浪费——设计师抵触管理,无心工作,跳槽也就难免。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奖励措施,具体的设计管理运作步骤、方法等。但对于企业,对这些是很好满足的——也可以说这些是很简单的一些要求,并且这些要求对企业的良性发展也是有益的,与最成功的管理体系的精髓也是不谋而合的,企业又有何理由不与支持呢!做到这些简单的事,相信企业工业设计队伍将有一个质的提高,那么工业设计想不发挥巨大作用都难!

三、 工业设计师

企业不满意工业设计师,那么工业设计师对企业的态度又如何?实际和同行聊天时发现,没有几个设计师对自己的企业满意,抱怨多多。抱怨的内容先不说,我们先看看目前设计师的一些思维方向,也许就明白了。

1、自命不凡

也许是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艺术教育,一部分的中国的工业设计师先于设计而沾染上了一股纯粹艺术工作者的习性,一股莫名的高傲——寡人天下第一。

工业设计当然重要,作用也大的让很多企业奉为至宝。但这不只因为有你这样一个设计师存在!满眼都是工业设计天下第一,寡人天下第二,第一的见马克思去了。事实上这年头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使得更多跟计算机挨得着的人天天象喝了过量的酒精,迷迷糊糊,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看到别人碗里全是垃圾。怎么就不想想,——地球转不是因为工业设计的推动,企业的正常发展,靠的是很多人的共同努力——牛的资本并不让人信服。

稍有点合作或系统观念的人都知道,一个概念要成为商品,是需要通过很多人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型的。这种合作,是指:某些人站在前面,某些人站在幕后;某些人担任明星,某些人充当护航者。为了确保金牌,甲主要负责拿金牌,乙、丙主要负责用允许的动作保护甲、阻挠对手,乙丙没有夺金的实力?没有夺金的念头吗——是合作要求他们牺牲一点,因此,我们应该纠正以前那种设计以个人命名的错误做法,要归于一个团队——因为它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虽然有贡献大小之别,我们都明白,也应该有所区别,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那种纵容个人主义的做法——自命不凡,对于一个团队或企业来讲,是极其有害的。很明显的影响就是它将使一个团队处在一种分裂状态,不稳定状态,也就必然不具有强大战斗力。并且有这种倾向的人,也很难对企业忠诚,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也是很成问题。

2、对驻厂设计师的角色认识不清楚

作为一个驻厂设计师,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设计师要明白自己的企业在干什么,自己的对象就是自己的企业,设计的媚俗先不要管它,在企业现有的经济实力情况下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设计,做一些贴近消费者心理的设计,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起来,壮大起来是我们的职责。

很多搞工业设计的人骂TCL手机镶宝石是玷污工业设计,其实是不明白驻厂设计师的角色和企业的角色—— TCL是一家手机生产企业,而不是专门研究工业设计的工业设计公司呢!企业里的设计师服务的角色是企业,而不是文化或者其它,同时也搞不明白,驻厂设计师和设计大师的区别,设计大师服务的对象是设计师,就像学校老师服务的是学生一样,大家工作性质不同,对象不同,分工不同;自然思考的方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把不同层面东西硬扯到一起来谈——让李世民和希特勒对上一仗,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评价设计的标准很多,但不可否认“得民心者得天下”,市场的认同应该是设计成功的最大裁判者。一个鄙视平民爱好的设计师,甚至是仇视平民爱好的设计师,动辄要“引导”平民的审美情趣,且不问有没有布道者(这应该是那些设计大师和在校搞教育人的主要任务,)的本领,就其狂妄和认不清自己的角色也显得有点愚蠢!同行不问,平民可问了:我就喜欢买TCL所塑造的风格和韵味以及它所体现的价值,就买工业垃圾,就是爱看金庸的俗,琼瑶的缠绵,我喜欢!我中意!你还能把我判刑了?你是个“优秀的设计师”能把我咋地吧——砍我脑袋吗?

其实这里包好一个道理——那就是企业工业设计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这是个大企业都在做的,包括SONY、摩托罗拉,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新产品研发步骤,就会明白了。同时也是与时下流行的体验经济下的体验设计的精髓不相矛盾的,它要求设计体验,其实还是一个以用户满意为标准,还是以人为本,只是更加具体和深入。所以,设计师要明白,克拉尼只有一个,我们的产品是卖给大众,引导消费,也是有步骤地,有具体形象的,靠的是我们一步一步的来做。

3、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 dolcn.com

很多时候,在设计师中间流行个性这个词,并且为很多设计师所追捧,所把玩——它就是“个性”。

个性是重要的,但我们要看个性在那发挥。在一个单位里面,里面没有英雄;管理方面也不应该树立英雄,每个人都是该公司的一部分,公司强大是大家共同的结果,是团队的力量。给每个人机会,只有发挥大家的才智,这个集体才会真正的有凝聚力。

在一个团队里,你永远都是团队的一员,每一个人不能代替整个团队,每个人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任何人都不该在工业设计工作中让自己的个性张扬,夸大自己贬低或是蔑视别人,是不可取的,况且工业设计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决不允许有设计师太强的个性发挥。想张扬个性也有个办法——那就是离开企业,做自由设计师,做设计大师——做克拉尼,为自己做设计,像纯粹艺术家去玩个性,玩感受。但这样你就不要再说你是驻厂设计师。

所以我们应该强调team——个性对此无太大意义,一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是有战斗力的。所以在为企业设计中不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太多的加注到为企业设计的产品中来——还是那句话,我们设计的产品是满足大众的,不是满足设计师一个。我们还是要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市场调研结果为主要设计方向!

4、普遍自己对企业设计管理不满意

对于设计人员,发泄一下对设计现状的牢骚和不满。这样的情绪在设计界可以说是个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现象,那么这种不满也许就有另外的解释?

首先,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职业观念:

(1)、企业是我们设计师的“衣食父母”?

(2)、或者设计师是企业的“救命恩人”?

(3)、设计师是服务者

不同的职业观念将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且会影响设计师对企业与工业设计关系的理解。 也就会形成不同的设计方向,产生截然不同的设计作品。

其次,为何要抱怨?

对企业的抱怨是在责怪中国的企业呢?还是我们设计师群体以另类方式表达的反思和自责?中国企业没有非常优秀的产品出现,是企业之过,还是设计师之过?

四、 设计管理者

设计师抱怨企业,企业不满意设计师,很显然,这里面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管理这一角色也就应运而生了,在国外这一角色被炒得热火朝天,身价同MBA可有一比,而在国内还没见有太大动作,这方面的教育也刚刚开始,在国内众多企业中,没有谁的设计管理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考究一番,用得还多是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很多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原因很简单,工业设计具有它独到的工作方式,使不同于其它行业的,需要一种特有的方式来管理她,也就理解国外兴起设计管理这一新的职位的原因了。

设计管理者的主要职能包括:

1、 把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转化为可执行的产品开发程序,有效激励和规范设计师在既定目标指引下进行新产品开发设计。新的国际标准ISO13407,其目的就在于帮助设计管理者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制定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计划、进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确定。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产品设计要求有独到之处,而这种要求使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必须是使用性极佳,很受用户欢迎的产品,在产品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考虑消费者使用上的具体要求,把对使用者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溶入产品设计中。这显然是很有难度的,但也是一个成熟企业必须具备的新产品开发方向。 dolcn.com

只有这样的企业,才可能有机会以领潮流,相较那些以造型为最大需要的小企业,强调断、平、快;相较那些正企图建立品牌的中型企业的探索和彷徨。大型的企业应该做的是研究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他们需要的是建立一个有规律的,可是化的,有价值的、长期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导向和规划,是企业前进的道路永远走在行业的前边。

设计管理这真是把企业这种战略具体化和丰富化的一个角色之一。

2、 协调设计部门同其它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沟通,已达到资源共享和互相促进的作用,共同研究和策划产品发展方向。从生活者角度所发现的问题反映到产品设计中,将立足于生活者侧面的视点引入商品设计中。一般挑选会细腻体会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所需要的产品及功能的人作为研究者(这些人将从市场部、研发部、销售人员和用户、设计师共同组成小组)。研究者要做到:(1)、 了解现场,客观地掌握生活现场的实际状态;(2)、 身在现场 亲自进行实际的使用操作;(3)、 观察现场 用诚实的眼光观察 (4)、 材料充分。使设计师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进行设计工作,而不会在其它方面消耗精力,有效发挥工业设计部门的巨大作用,从而达到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3、 为设计师服务,营造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设计的环境。

4、 建立完整的设计管理运作程序,使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处于有章可循的状态。是设计师的工作完善有效。

第9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油工程机械 管理 维护

一、影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主要因素

1.设备管理力量薄弱,设备故障频繁, 影响正常施工秩序

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点多面广。机械设备人员调动比较频繁,部分项目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对现场设备管理不够重视,只是安排管理经验比较缺乏的人员代替,更有甚者安排没有几年操作经验的操作手来进行管理。现场设备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往往是设备出现问题后才进行修理,而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设备的正常使用情况记录,油水管理,故障预防诊断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各项记录台帐、管理制度、现场检查情况更是一片空白。致使公司层设备管理和作业层现场设备管理严重脱节,造成现场使用设备问题频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施工生产。

2.设备点检、日常保养 、例行保养制度落实不到位,使设备完好率大大降低

没有必要有效的激励机制,设备操作人员注重使用,往往是“包用不保修”。对设备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马虎应付了事,不从根本上分析解决问题,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本质安全性能大大降低。

3.不能正确科学合理使用设备,使设备磨损老化加剧

部分项目设备管理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知之甚少,尤其是目前由于人员紧缺,临时聘用社会人员较多,短期聘用的操作人员技术素质低,对设备性能掌握不够,野蛮操作设备。为了赶工期、抢进度,不惜拼设备,使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从而加剧了设备的磨损老化。

4.设备维修“滞后”浪费较严重

部分项目负责人不重视设备的正常维修保养,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强,对设备的故障及磨损现象没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修理。致使设备故障扩大化,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再者,在设备维修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部分维修人员责任心差,不注重技术经验的积累,对设备出现问题后,不能准确分析判定,盲目地更换总成件和零部件,造成较大的浪费。

二、做好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有效途径

1.加强设备管理力度,完善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管理工作

为了使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规范有效,必须加强设备管理力度,在人员力量上要加强。 必须树立全员管理思想,把所管理和使用设备当成私家财产来对待。首先选拔责任心强、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和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专业人员从事公司、施工项目设备管理工作。健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健全完善设备的档案资料和各种记录资料。定人定岗,制定各种检查制度,实施量化考核标准。特别是在现场管理中,把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纳入项目负责人和作业机组长的业绩考核中。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三定一包”制度,即定机、定人、定岗位、包维护,充分发挥设备管理、设备操作和设备检修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不应经常变动设备管理人员、设备操作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岗位,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性,以免影响这些人员对所管理设备性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切实落实设备保养制度,保证设备使用性能

众所周知,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故障。保养好坏是影响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设备管理人员要适时根据不同设备依据设备保养使用说明书制定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项目负责人要在安排生产时给设备保养留出充足的时间保证,并且要检查督促进行认真实施。公司层设备管理员要随时抽查督导保养的落实情况,并授予其一定的处罚权利;建立奖惩机制,把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保养,安全运行,消耗费用等列入奖惩内容,以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对目前已经配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因其技术含量高,单凭以往的经验和普通工具很难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保养和修理。因此,这些设备的维修保养必须采用现代修理手段,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改变以往的强制保养,而是实施“视情修理法”,即根据设备的性能,工作环境,故障大小,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程度,技术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必要时还可聘请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此项工作,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避免了设备不坏不修,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专业队伍技术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和设备管理人员,设备维修操作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科学合理地管理,使用维修设备。因此,作为石油施工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着力提高设备管理人员,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以满足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同时,有侧重点地组织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参加设备操作、维修竞赛。形成学技术、比技术、钻技术的良好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示范表演,技术知识讲座,观摩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4.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不仅是员工个人修养的问题,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人的需求无外乎三种,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生理需求。而精神需求是最主要的,是根本。我们必须对员工进行素质教育,教育员工把爱护设备当成一种光荣,变成习惯,变成自觉行动。使其在设备管理、使用和维修中做出优秀成绩,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和满足。当前项目施工现场在设备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着野蛮操作,缺乏必要的保养,随意浪费马虎维修,以劣充优等行为,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因此,作为石油施工企业仍然需要不断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员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使工程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为企业建设优质工程发挥好设备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