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

第1篇: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成果(编号:ACJYYB20128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6日

一、课程改革背景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其主要讲授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认知工程管理专业的敲门砖。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并为进一步学习工程管理、建筑施工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专业领域。其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对于该课程的课程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做出了一定的尝试: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优化了课程教学大纲,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与其他传统课程比较来说,《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近年来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也给这门课程赋予了很强的时代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无法直观了解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性太强、可操作性差、课程很多内容抽象,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所以,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的改革是必要和迫切的。

二、建构主义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们平日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这一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习者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就目前很多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按照其本质可以归纳为两种教学模式: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和探索式”教学模式和Lantolf提出的“合作和互动式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实践于本课程的教学可行性分析

1、符合课程的特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效果更明显。而《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以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问题,系统地讨论解决方法,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3、符合自主学习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去接受、理解新知识,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人体验,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工程项目管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氛围的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建立以教学目标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网络技术为支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要素,努力突破教与学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立体多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们设计课程教学三大板块:一是基础知识讲解板块,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知识点的讲解,用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的大信息量和大班容量的优势,既节省了师资,又提高了效率;二是工程项目管理技能训练,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通过任务型、合作性、参与式教学组织,采用学生分组互动模式;学生分组互动部分,则以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学习为主,学生在任务型、参与式活动中构建知识体系;三是综合运用,该板块则利用校园网和学习软件,采用自主学习。突破了其他学习方式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二)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1、情景体验教学方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它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动联系,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注重学习者情感的激发和内心的深刻体验,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融合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内化系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体验事物的一种能力。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去理解知识。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模拟项目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现实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要求展示项目成果,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项目任务完成的方法过程结果。项目教学通常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参加项目的设计与运作,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集体互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技巧。首先,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信息库的作用,学生在做项目时,教师要给学生随时补充必要的信息和方向性的引导,在学生有疑问时及时进行咨询答疑,充当参考数据的作用。其次,在整个项目教学中,教师还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各小组的活动都应在教师的紧密监控与指导下进行,各个小组工作的进展中遇到的难题和最终成果,教师都要参与决定和进行个别辅导。在项目实施中,教师还应发挥指挥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帮助学生明确各项目的目标,掌握各项目的程序规范和操作方法,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和进度表,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尽早进入状态。

(三)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设计。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反映教学中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考核方式应该完全不同于大部分高校课程在结束时的考核(一般都会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单一的闭卷方式只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的实战技能,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人才。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之后,应该改革考核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可以采用课堂学生表现、课堂讨论、实践作业调查报告、项目管理实践报告书为期末考试成绩这几种考核形式,分别给予一定的比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实行的考核中平时成绩只占20%~30%,这个比重偏低,笔者认为提高到70%~90%是比较合适的。

四、总结

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对项目管理实践,训练学生正确的项目管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项目管理思维,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工程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最终体现自身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素质、教材建设、设施设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把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知识联系的角度,课程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适当增加一些与该问题有关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这样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和启发学生亲自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从课程教学管理的角度,教师把握方向,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对于学生的表现要积极地给予正面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幸福感,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有助于师生沟通及团队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建鹏.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教育学报,2005.12.

第2篇: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一、对体验的诠释

何谓体验?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中对其都有相应的论述,但是体验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1.体验的本体性。2.体验的亲历性。3.体验的情感性。4.体验的整体性。5.体验的生成性。6.体验的自主性。7.体验的个体性。我在此对体验这样定位:体验是一种存于生命而透视生命意义的身心活动的场域。

在课程文化的建构中,具体到课程目标文化、课程内容文化、课程实施文化与课程评价文化四个子系统的建构中,主体体验是不能忽视的,这与课程文化的建构者是活生生的人是分不开的。胡塞尔现象学把“面对事实本身”作为其基本精神,现象学的思想态度首先要求严格执行现象学的“暂缓判断”(epoche),在此基础上通过全体自身的意识活动进行“反思自照”(reflexion)。这些思想是可以借鉴的,特别是“面对事实本身”―――课程文化的建构者很多是无视或忽视课程文化建构的种种因素:教师水平、学生情况、教材情况、社会因素等,在课程文化的建构中,建构者必须要主动直面事实本身,譬如,教师的素质水平、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家长的希望、社会的需求(不是订单教育)。在现实社会中体验该怎样制定,制定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如何组织如何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是照本宣科还是因人而异,课程实施是侧重于学生个性发展还是共同进步,课程评价是趋于选拔甄别还是指向学生发展。既要从情感中走出,又要归根于情感(人是情感动物),不能一叶障目,必须整体把握个体和群体教育的基本身心或者是课程文化建构中的活生生的人。当然,这种课程文化的现象学的应用,并不是有的学者认为的现象学的研究―――用现象学的方法将研究视为对于某种体验的研究,这种体验侧重于教师和学生对于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研究,是涉及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既有对直接经验的感知体会,也有对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全身心的体验悟求。课程文化中的体验是以个性的发展为基点,以群体的发展为平台,以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为走向来诠释课程文化的生命,彰显课程文化的本色和特色,其终极目的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群体性、个体性等方面,体验生于课程文化中,课程文化以体验为支撑来建构和生成。

需要注意的是体验不同于经验。经验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主要指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而体验具有生命本体论的内涵,是指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深切的感受和领悟,它以生命为根基,直接指向生命世界和价值世界。它不仅以生命为根基,更以生命为存在场,既能走进“可被实际知觉的主观性”为特点的生活世界,也可深入以“不可知觉的客观性”为特点的科学世界。不仅含有感性认识或直觉思维,也有着理性的分析和认知;融通符号、文字、语言、图像、情境,源于生存实践而又超越生存实践,穿越和贯通具体生活经历的场景,透视生存实践的意义。

具体到课程文化的建构中,课程文化中的活生生的人必须整体进入,去实践生命,去体验生命实践的意义。活生生的人是不同的,所以体验也是允许存在差异的。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评价过程中都是允许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存在的,这样才是反映本真的生活。但是课程文化的主流建构者还是在最后的,和而不同中完成课程文化的建构,不是随机的经历其中,不是感官的短暂的感受,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实践与超越实践的生成。人置身于课程文化中,通过体验课程文化中的诸个环节来从不同角度去建构和生成课程文化,未必要透彻地体验每个环节,但强调体验要彻底。不同的地域以及外来文化(此处文化是作为文化现象的课程文化的母系统或整体系统)的影响,也会使不同的课程文化呈现于人们的视野中。有课程文化的自我建构―――适者生存,反映时代精神的存了下来,也有人我建构―――活生生的人建构课程文化,而人在自觉的体验中得到了提升和发展,透视了生存实践的意义。这种体验贯穿于课程目标文化、课程内容文化、课程实施文化与课程评价文化中,以之为脊,使课程文化的建构浑然一体。

二、“可能”的体验

第3篇: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 软骨

关键词: 软骨;软骨细胞;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相容性材料

摘 要:目的 研究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形成同种异体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并验证本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聚氧化乙烯丙烯凝胶(Copolymer gel of ethylene and propylene oxide)在组织工程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兔关节软骨,经Ⅱ型胶原酶消化,将软骨细胞和生物材料复合成细胞浓度为5×107 ml

-1 的复合物并移植于兔皮下,同时设立单独注射细胞和材料两个对照组.分别于4,6,8,12wk取材行大体观察,石蜡切片HE染色,Safranin O染色,Masson’s三色染色,了解软骨形成情况. 结果 2wk后即可于皮下触及新生结节,4wk后取材即有基质分泌及胶原形成.于6wk左右软骨接近成熟,生物材料基本吸收.8,12wk软骨基本接近正常软骨.实验中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而对照组未见软骨形成. 结论 该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无细胞毒,是较理想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应用该实验的方法可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形成同种异体工程化软骨,这为临床某些美容和重建手术提供了一种微创而可塑型的可能的手段.

Keywords:cartilage;chondrocytes;biomedical-engineering;biocompatible materials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formation of allogeneic tissue engineered cartilage in immunocompetent an-imal and to verify that the material used in our experiment has the ideal features as tissue-engineering biomaterial.METHODS Fresh newborn rabbits’articular cartilages were obtained under sterile condition(

0 引言

在临床工作中,治疗由于软骨缺损导致功能障碍或畸形的病人多用同种异体,自体或人工合成替代物治疗.但由于存在免疫排斥,取材受限及感染等问题,临床医生正在寻找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组织工程的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新途径[1-2] .目前软骨的组织工程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1-4] .但由于形成组织工程软骨所需的软骨细胞数量大,取自体软骨量小不足以形成新软骨,量大则造成新的损伤.而软骨细胞培养扩增后其分泌基质及分裂能力将逐渐减弱[3] .这就使得软骨“种子”细胞的数量问题成为制约这一技术发展的一个因素.本实验应用国内自行合成的可注射性生物材料聚氧化乙烯丙烯凝胶与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混合,探讨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形成新软骨的可行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新西兰大白兔12只(清洁级,体重1.5~2.0kg,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新生兔(1~2d)20只,Ⅱ型胶原酶(Sigma公司),250g・L-1 聚氧化乙烯丙烯凝胶(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陈富林博士提供),Ham-F12培养基(Gibco公司).

1.2软骨细胞分离 新生兔于750mL・L-1 酒精中浸泡处死,无菌条件下切取膝关节,盂肱关节,髋关节等处软骨,去除表面软组织,切成约2mm×2mm×2mm大小的碎块,以磷酸盐缓冲液(PBS,含青、链酶素各100umL

-1 )冲洗二遍,加入约2倍体积3g・L-1 Ⅱ型胶原酶于37℃恒温消化8~12h,每30min摇动一次.以150目尼龙网筛过滤,离心,沉淀细胞以PBS洗涤2遍.用含200mL・L-1 胎牛血清的Ham-F12培养基制成细胞悬液,计数,台盼蓝染色检查活力,活力大于85%备用.

1.3 软骨细胞与生物材料复合物的制备和移植 用上面制备的软骨细胞与聚氧化乙烯丙烯凝胶混合制备成细胞浓度为5×107 mL-1 的复合物5] .用12号针头将其接种到12只新西兰大白兔背部皮下,每只2点,每点0.3mL.同时在12只新西兰大白兔背部皮下分别注射聚氧化乙烯丙烯凝胶和浓度为5×107 mL-1 的细胞悬液每只各一点,每点0.3mL,作为对照.分别于4,6,8,12wk后取材.实验组每次取材6点,对照组各取3点.行大体观察,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Safarinin O染色,Masson’s三色染色,了解软骨的形成情况.

2 结果

实验组2wk后可于皮下触及新生软骨结节,质韧.4wk取材见新生结节呈白色,表面有轻度纤维包裹,质地较2wk时硬,切片HE染色见已有部分较小的陷窝形成,但软骨细胞形态尚不十分典型,软骨周边有部分淋巴细胞浸润,聚氧化乙烯丙烯凝胶尚未完全吸收,Safranin O染色见有糖氨多糖(GAG)分泌,Masson’s三色染色见已有胶原形成.6wk以后其表面纤维包裹增厚,去除包裹后见软骨显磁白色,软骨质地接近正常软骨,HE染色见软骨陷窝明显,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周边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聚氧化乙烯丙烯凝胶已基本吸收,Safranin O染色及

Masson’s三色染色显示GAG的分泌和胶原形成的 量均较4wk时多(Fig1,2).8wk及12wk后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包裹情况比第4wk并无增多增厚,而镜下形态更接近正常软骨(Fig3).对照组则无软骨形成.

图1 - 图3 略

3 讨论

组织工程方法可以避免因取材而造成的组织缺损和因应用异体组织及人工替代物而导致的排斥反应及感染等并发症,在修复重建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前的研究多应用无免疫力的裸鼠作为实验动物,并已形成了人耳等形状的软骨[6] .同时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应用自体软骨细胞也已形成了工程化软骨[5] .但软骨“种子”细胞的数量一直是软骨组织工程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实验证明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应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同样可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形成新的软骨而无明显的排斥反应.这一方面可能由于软骨细胞免疫原性较弱;同时由于生物材料包裹住了软骨细胞,隔离了与免疫细胞的接触,而当生物材料降解吸收以后,重新形成的基质又起到了免疫屏蔽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消化后其细胞表面抗原受到破坏,从而减弱了排斥反应.本实验证明6wk以后软骨基本接近成熟,与以往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 .由于本实验采用的是异体软骨细胞,在实验中观察到有较轻的排斥反应,所形成的软骨在体内长期的转归结果尚需进一步的实验观察.

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是组织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尚无商品化的生物材料,国内外实验室中应用的生物材料种类繁多,包括PGA,PLA,藻酸盐,胶原,Pluronic(Co-polymer gel of ethylene and propylene oxide)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5-9] .而以上的材料多为国外合成,价格昂贵,难于购买.Cao等[6] 曾对PGA,藻酸盐,Pluronic进行比较研究发现Pluronic在组织相容性等方面均优于其余二者.本实验采用的国内自行合成的生物材料聚氧化乙烯丙烯凝胶与Pluronic是同类聚合物,它是一种温度敏感材料,在约0~5℃时为液态,超出此范围则变为凝胶.通过本实验证明其可降解,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无细胞毒,降解时间约为6wk左右.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由于其可注射性及温度敏感性,为某些美容及重建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塑型而微创的可能手段.

参考文献

[1]Joseph P.Vacanti,beyond transplantation [J].Arch Surg,1988;123(5):545-549.

[2]Mao TQ.The history,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of the tissue engineering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9;20(3):185-188.

[3]Askiku SK,Randolph,Vacanti CA.Tissue engineered cartilage [J].Mater Sci Forum,1997;250:129-150.

[4]Chen FG,Cao YL,Shang QX.T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 repairment [J].Zhongguo Xiufu Chongjian WaikeZazhi(Chin J Repair Reconstr Surg,1998;12(5):297-300.

[5]Xia WY,Cao YL,Shang QX,Chen FG,Liu YC,Wang Zh.The experiment on optimal cell density and formation time of tissue engineered autologous cartilage [J].Zhongguo Xiufu Chongjian WaikeZazhi(Chin J Repair Reconstr Surg,1999;13(4):244-248.

[6]Cao YL,Joseph P.Vacanti,Keith T.Paige,J-oseph Upton and Charles A.Vacanti,Transplantation of cho-ndrocytes uti-lizing a polymer-cell construct to produce tissue-engineered car-tilage in the shape of a human ear [J].Plast Reconstr Surg,1997;100(2):297-302.

[7]Cao YL,Angela Rodiguez,Martin Vacanti,Clemente Ibarra,Car-los Arevalo,Charles A.Vacanti.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e of po-ly(glycolic acid),calcium alginate and pluronics in the tissue engineering of autologous porcine cartilage [J].J Biomater Polymer,1998;9(5):475-487.

第4篇: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应用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

一、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中建构一词是从建筑学中引申而来的,原意是在建筑或木器加工中把现有的零件和材料筑成某种结构。在建构主义思想中,建构指的是通过人的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解决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指学习者在新的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通过二者反复的和双向的作用形成并不断调整个人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他们反对用直接教学的方式获取知识,主张用提出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来探究答案。近代,哲学家维柯在代表作《新科学》一书中表明:人类创造了文明社会,社会被创造的同时也创造、塑造了人类自身,所以人们才能够通过历史认识到社会是如何被创造的。由此,维柯进一步提出:人们只能认识到自己所创造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所建构的一切。继维柯之后,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命题和“主体建构客体”思想验证了在建构科学知识中人的认知结构起决定作用,对建构主义的生成和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世纪以来,当代建构主义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为主要代表,皮亚杰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建构的,认知结构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双向作用和不断建构中发展的。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其后继者布鲁纳提出: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依靠的是自己现在的和过去的知识来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两个主要方面做了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多次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的结构中有多么重要,还对个体的主动性如何在认知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总之,上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也为建构主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追溯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时,我们不难发现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涉及领域广泛,虽然上述各种建构主义提出的角度不一样,但是在如何看待知识、如何学习等方面是趋同的。概括起来,我认为建构主义至少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习者都是参与的主体,别人无法替代。二是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特定的学习情境能够促进学习者理解和建构新知识,知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对已有知识进行改组和重建,而不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知识。因此,学习离不开真实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就要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三是主张学习的社会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但是个人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更是以社会为媒介通过与他人的协作和会话而内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未来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可以发现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是社会所需的人才,不少大学毕业生正经历着与社会相脱节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偏离社会需求的人才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狭窄,部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探究素质、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等。针对上述困境,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可以为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新的视角和提供参考。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是学习者对现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对知识赋以意义,同时强调学习者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中介通过与别人的协作不断建构新知识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鼓励学习者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更强调反思能力的培养,还主张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我们应当予以借鉴。找到建构主义与应用型人才培B的契合点,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而达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最终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建构主义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新课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需要,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实践与创新思维方面的发展。建构主义主张的教育理念与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相契合,我们应当予以借鉴。其中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难点。这就意味着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理念、方式和方法都要进行深刻的转变。

在课程设置方面,从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向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将课程视为传授知识的工具,但是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课程被视为工具性和个体发展的统一体。课程设置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提高素质和强化实践能力。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程设置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要因材施教,要把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统一起来,综合考虑。

在课程设计方面,从强调知识的传承向强调知识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围绕学生“意义建构”而展开的,不是以分析教学目标为主。在学习方式上,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认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在这个意义上,建构主义要求课程设计要将知识的学习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课程设计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情境性,本着情境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然后将学生置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处于主导地位。整个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其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学环节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价值,真正赋予学生话语权,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教师作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两大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角色方面,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强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观念方面,教师应该由以知识学习、教学任务和教育教学为中心转变为思维训练、学习效果、自育自学为中心。

(三)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进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文字呈现,主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展开。目前,纵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可以发现在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培养的目标局限于信息的传递,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的内容仍以现成知识为主要载体,对学生的现实需求缺乏关照,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缺乏教学资源的深层开发等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实践能力、探究素质,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人才培养成为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点。在这个意义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的理论,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相吻合,可以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定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被动灌输的培养方式,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与实践中棘手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在活动与交往中M行探究性学习,切实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张银蒲,申彦春,姚明林.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继续教育,2011(05).

[2]徐维英.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1(23).

[3]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7.

第5篇: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前教育范式;物理知识活动;大范畴概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41-03

德弗里斯(Rheta DeVries)是当代著名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家与教育家,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与凯米(Constance Kamii)一起成功构筑了建构主义学前教育范式①,对世界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她们建构的课程中,物理知识活动〔1〕作为儿童智力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建构主义学前教育课程中受到了充分重视。但是,德弗里斯认为,并不是所有物理知识活动都适合作为课程,物理知识活动不仅要满足对“良好物理知识活动”②的界定,而且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还要符合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结论。〔2〕如何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这一直是德弗里斯关注的核心问题,她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案例为我们透析建构主义学前教育理论及其运用提供了一个思考平台。

一、建构主义教育的经典案例――儿童对影子现象的研究

德弗里斯从1986年起开始关注儿童对影子现象的探索活动,影子案例成为一项将建构主义理论切实付诸实践的典型研究。〔3〕在这个皮亚杰式的研究中,德弗里斯把影子的空间因果关系分解为若干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分别是:物体―影子、物体―屏幕、影子―屏幕、光源―影子、光源―屏幕、物体―光源之间的关系。根据这六大关系,德弗里斯设计了26个相关问题(操作任务),然后运用皮亚杰的临床观察法和哥特曼量表,详细剖析了儿童认识影子现象的若干个发展阶段(见下表)。

根据对儿童影子认知的研究,德弗里斯确定了影子案例的教学原则:(1)精心选择开展影子活动的导入性材料,选用的投影物体必须具有容易辨认的独特外形特征,以便帮助儿童确立物体―影子的对应关系。(2)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培养儿童好奇、探究、乐于实验的品性。(3)创造机会让儿童分享所知所得,在活动期间提供多种机会让儿童分享在影子操作活动中的发现,甚至可以鼓励儿童把自己的发现绘制成“影子读本”。(4)鼓励儿童思考如何以独特的方式让影子动起来,在挑战性任务中不断巩固儿童对影子现象中蕴含的各种变量关系的理解。(5)接受儿童的错误观念,也就是说要接受儿童的发展现状,依据对儿童的发展性分析,适时评估并及时引导儿童。〔4〕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发展――斜坡与轨道活动

从影子活动开始,德弗里斯对建构主义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在物理知识领域,德弗里斯一直在寻求一种比影子活动更具纵横拓展力的活动,她把这种活动表述为大范畴概念(big ideas)。这一概念指的是活动设计要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从课程角度出发,建构主义的深层含义是具有发展意义的大范畴课程,即要将游戏和学科活动综合起来,既能涵盖语言、美术、数学与科学等学科知识,同时也能协调儿童知、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在这个前提下,德弗里斯开始研究斜坡与轨道活动。〔5〕

1978年,凯米与德弗里斯两人合著的《早期教育中的物理知识活动――皮亚杰理论的应用》一书中曾专门设计并论述过教室中的斜坡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斜坡被做成很宽的固定高度的用具,儿童在同一或不同斜坡上试验棒球的运动状况。在后继研究中,德弗里斯利用斜坡材料与形状的多样化、小球大小的多样化以及目标容器形状大小的多样化,继续发掘斜坡与轨道活动在促进儿童空间关系协调上的价值。

随着德弗里斯研究思想的不断深化,斜坡与轨道活动开始具有新的课程与教学涵义,活动内含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承载了建构主义教育的大范畴课程理念。

影子活动中的变量只有三个,即物体、屏幕与光源,而斜坡与轨道活动中蕴含的关系更为复杂。斜坡与轨道活动本身就是斜坡与轨道两大物理活动的组合,斜坡的倾角、长度、斜坡的组合形式,场地的光滑程度,球的形状、重量等都成为活动中的变量,再加上轨道的变化,儿童在活动中需要涉及与协调的关系千变万化,比如斜坡斜度与小球滚动速度之间的关系,斜坡斜度与小球滚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轨道连接与物体运动持续性之间的关系,不同轨道组合或斜坡组合与小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形状或大小的轨道上滚动的小球与轨道/斜坡之间的关系,等等。在一个活动中能够蕴涵如此多的关系,为儿童提供的建构空间也会更大,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能在斜坡与轨道活动中找到无数自我挑战的机会。

三、从“影子”到“斜坡”――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变化

从影子活动开始,以德弗里斯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开始重新强调结构论,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德弗里斯日益强调在更广泛的教学内容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德弗里斯认为,更为广泛的具体教学内容应该成为儿童建构认知和情感的丰富源泉。随着对儿童社会道德氛围研究的深入,德弗里斯越来越坚信,对儿童自主性的培养应该成为建构主义教育的核心,而自主性的培养不会只囿于材料,甚至不会囿于课程,它应该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1987年,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全儿教育协会(NAEYC)提出了 “发展适宜性方案”。这个方案在美国乃至世界学前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人批评NAEYC的建构式价值判断仅停留在“应然”而非“实然”的状态,最终促使NAEYC修正了对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某些解释:发展适宜性教育不是课程,也不是一种僵死的期待;它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要去教儿童,也不意味着让儿童去控制教室活动;它并不排斥课程目标,课程也并不是必须由儿童生成;它并不适用于所有儿童;课程不等同于儿童发展。〔6〕NAEYC对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修正与德弗里斯对建构主义教育的反思不谋而合。在作为心理学家的“应然”与作为教育家的“实然”之间,德弗里斯最终朝后者跨出了一大步,这标志着以德弗里斯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流派向更务实的方向发展,开始更多地考虑课程与活动的综合性。德弗里斯承认,建构主义教育同样需要儿童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因此,她把数学、阅读、写作、绘图、社会道德氛围等纳入了斜坡与轨道活动,大大提高了斜坡与轨道活动的课程价值与教育意义。

从“影子”到“斜坡”,反映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对时展需要的切实回应。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并不容易让人理解与实践,“让儿童自主建构”往往在实践中会成为一种泛化的口号。对学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真正理解并在学前教育中贯彻建构主义理论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C KAMII,R DEVRIES.Physical knowledge in preschool education〔M〕.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3.

〔2〕DEVRIES,BETTY ZAN. Developing constructivist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M〕.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2.

〔3〕DEVRIES R.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shadowphenomena〔J〕.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986, 112 (4):479-530.

〔4〕DEVRIES,KOHLBERG L.Constructivist early education:Overview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programs〔R〕.NAEYC,1990.

第6篇: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福建省长汀职业中专学校福建长汀3663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职语文课程及教学改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建构主义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让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建构主义;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47-04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一)建构主义的涵义

建构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原理和教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何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则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因此,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人们现有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在新的情境中通过人们的协作探究、会话交流产生新的认知,而且会在不断更新的情境中不断更新和超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并不能由他人灌输获得,别人灌输的知识只能成为形成新认知的一个要素,而真正的个人认知需要由认知的主体自己去构建。

(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论,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其将学生看做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它认为,知识并不能够被输入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外界的互相作用建构对知识的新理解。这个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认知知识和事物中的重要性,明确了学习者的主置,明确了知识必须由学习者在不断更新的情境中去更新认知。所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从来就是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的——甚至是在推翻前人的所谓真理中前进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识记,教学也不是简单地将知识进行灌输。教学应该是让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情境设置,让学习者在与他人协商对话、交往沟通和质疑中构建知识的意义。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教学的主体对象,强调了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者主动体验,在与他人的共同协商对话、交往沟通和质疑中构建知识的意义。教师只是在学习者认知的过程中起到组织指导、促进帮助的作用。因此,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学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

二、传统语文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比较存在的不足

我们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是要通过吸收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的继承。其实,许多传统的教学理论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如启发式教学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种“启发诱导,有求乃应”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好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固定的教材,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中我们只注重教学效果,却不注意升华学生的精神;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应用,却不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建构;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却不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质疑与批判;只想把成人对世界的理解强行让学生接受,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潜质;只想让学生“学会”,却忽略了学生在“会学”中的收获及“乐学”的体验。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把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割裂开来,语文学习成了为学习而学习,而不是为了体验(应用)生活、人生和社会而学习。语文知识只停留在课堂上,而不能应用到生活、社会和工作中。这样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为实现中职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还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自主参与”,这些改革要求刚好契合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或者说,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可以为实现新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学习法、情境学习法、主动合作学习法、“抛锚式”学习法、内在驱动学习法等学习模式都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极佳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为语文学科服务学生发展拓展了空间

基础学科要服务于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要为专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虽然改革后的新教材有许多亮点,但是单一的教材仍然难以满足各种专业的发展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之一,各专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一样,我们就应该为其提供不同的专业知识储备,让语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并能够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在不影响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突出语文在各专业中的应用。

四、中职语文教学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的思考

我们引入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是紧紧围绕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行的,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较难达到这个目标。

(一)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改革中职语文课程模式

1.中职语文课程模块的构建

为使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能更好地推行,达到培养新时代的新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应该对课程进行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程模式可以借鉴模块式教学法成功的经验进行构建。在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可考虑增加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设立职业模块的内容,以及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设立选修模块的内容,将课程分为必修模块、职业模块和选修模块三部分,如图1所示。

在编排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好现行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适当引入一些新文学素材,激发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去发现和品味生活美、文学美,让语文活在学习和生活中。

在利用现有的职业模块教材时,教师要结合专业要求和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专业合理地选材,删除与专业不相干的内容,让职业模块的教学真正能够为专业服务。

选修模块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大胆尝试。课程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建立选修子模块。各子模块由备课组统一设定教学大纲,由任课教师按照大纲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如讲座、活动、调查、交流研讨等方法。选修模块的内容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且有很强的时代特点,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

模块教学按模块划分,每个模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如表1所示。

2.新课程模式的教学安排

新课程改革必然会影响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为适应新的模块教学模式,就要对旧教学模式中的班级、教师和教学地点固定的形式进行调整。在进行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教学时可以仍旧按行政班级授课,但在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时就要打破原有班级限制,让学生到自己选修课程的班级上课,并且由选修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因此,学校在为选修课安排教学时,要为选修课安排一个全校统一的时间,以便在统一的教学时间里组织语文选修课教学。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之后,中职语文教材出现了几个版本,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各种版本教材有了较大改进,其中也有许多亮点。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让新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专业发展就成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新课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了一些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和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外,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任务驱动法、情境学习法、主动合作学习法、综合性学习法、内在驱动学习法等也是较好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文学作品的赏析应用情境性学习法就不错。可以应用音乐、影视、图景再现等多媒体形式将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处专门设置的情境中感受和品味文学作品的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互相协作、交流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如,应用文写作教学就比较适合应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应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方法将写作的要点传授给学生后,可以再现真实情境任务,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写作内容。总之,教学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感受体会,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三)改变师生课堂角色,改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并且掌控课堂。学生对教师不敢质疑、不敢创新。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全然不是这样,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信息的加工者,教师只是在学生建构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它注重师生的互动、学生的相互协作,师生在新知识建构中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引导者、合作者的关系。

(四)倡导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协作精神。这种只注重独立不注重协作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合作应对问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应对问题时进行协作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应有协作精神,学习者应在共同讨论、交流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对新知识的建构,以达成对新知识的共识。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学习者协作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

(五)交流合作成果,最终完成意义构建

传统教学注重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死记硬背的问题,学生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建构主义理论将知识点学习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在探索知识时不断与他人共同探索交流心得,同时修正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学生在探索得到新知识时,因为存在情境设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等因素,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应用交流会话分享结果的教学程序有利于使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更接近真理。知道了知识的前因后果,则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

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建议

(一)融入时代气息,拓展教学内容

融入时代气息,构建开放的大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我们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该让课内外的知识融合起来,把富有时代气息的影视剧欣赏等语文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也可以把语文赏析的技巧应用到编写短信贺词、专题微信中。这样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将语文的技巧应用到了生活中,既拓展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二)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和谐课堂

平等的课堂关系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之一,没有平等的课堂关系,课堂气氛就变得凝重沉闷,交流合作也就无法进行。要建构和谐课堂,首先要求教师放下师尊,敞开心扉,尊重学生的思想,让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只有学生敢于对话,敢于质疑,新知识的建构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三)注意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生正处于对新知识探求的活跃期,依照学生兴趣方向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成效最好。只要学生有兴趣探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反思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二是教材。教师应按照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灵活调整教学深度、教材难度。

(四)完善考核机制,倡导多元评价

教学考核起到衡量和评价教学质量的作用,也对监测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推动课程教学向好的方面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因其注重学生对知识建构的探求过程,所以仅仅应用传统模式的终结性评价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我们要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要倡导多元评价和多层面评价,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力求评价的客观公正,让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开拓了新视角,也为中职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但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才能让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生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霞红.高效课堂——问题的核心作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1(1):28-30.

[2]陈文丽.改进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三点设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6-37.

[3]徐斌艳.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4:294.

[4]刘喜云.对构建高职应用数学课程体系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35-37.

第7篇: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区别于传统的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育实践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自产生以来在西方逐渐流行。在我国,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教学和课程的认识,因而有可能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革命性理论之一。

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在本科教育中,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进行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四)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六)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等。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本科财会专业会计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本科财会专业的培育目标是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和分析方法处理会计具体业务的应用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课程设置,精选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是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财会专业基本设置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主干专业课,辅之以会计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的建设上,基本上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当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基础,它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会计专业课,这门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对这门课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以该门课程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在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下对课程进行设计。

(一)分析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但是在当前存在一种倾向,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目标完全应该被意义建构所替代。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实际上每门课程都是由若干知识单元(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单元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有的属于一般的知识(教学目标要求“了解”的),而对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其进行意义建构(即达到教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弄清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而能够独立地进行操作演算。根据该教学目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会计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等内容。从目前出版的本科会计学教材看,所有教材无一例外地包括了上述内容,而且顺序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把知识点割裂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会计学基础课程应该打破教材的固定顺序,将记账原理同凭证、账簿、报表同时进行,即按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进行账务处理。

(二)进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境创设开始于教学过程的起点。在传统的会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开始不是从会计的情境开始,而是从理论上的记账原理开始。学生首先接触较为抽象的记账原理、会计分录,然后要学习如何将记账原理应用到工业企业的资金筹集过程、生产准备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产品销售过程和财务成果的核算。这样的学习过程完全靠老师讲授、学生想象。比如,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100千克,价值5000元,学生在学习记账原理后,会做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 5000 贷:原材料 5000),至于这笔业务怎样发生,涉及哪些部门,需要填制哪些凭证都没有涉及。记账原理专讲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专讲凭证,会计账簿专讲账簿,前后的知识是割裂的。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会计学基础课程中,教师在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到生产过程,即实物流转过程,然后接触各过程的原始凭证。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会计专业课基本上以工业企业为例,而且在各种会计主体中,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另外,工业企业会计又是比较复杂的,工业企业的业务熟练掌握了,对其它企业的业务核算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会计学基础开课之初,应该组织一次对工业企业的参观。选择一个中型工业企业,由教师和厂方人员带领,认真参观每一个生产过程,切忌走马观花。因为现在的本科学生,生源在城市的,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生源在农村的,对农村生活比较了解,但缺乏对工业企业的了解。在参观时,首先选择一个原材料库,请保管员讲解原材料入库的流程,讲解以后,教师给学生讲一下“入库单”的填写内容,并把保管员填写的“入库单”在学生手中传阅,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原始凭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选择一个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在车间学生主要了解生产过程,特别注意成品的转移,在这个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看“生产任务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始凭证;最后,选择一个成品库参观,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传阅“成品入库单”。通过生产过程的参观,学生比较近的接触了实际,见到了“原材料入库单”等重要的原始凭证,为接受课程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情境创设的另一个方面是情境创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生产过程参观后,回到课堂上进行会计学基础的讲授时,情境的创设可以自由选择。教师可以将账簿、凭证、报表放在讲台上,也可以带学生去会计模拟实验室。近几年,各院校基本上都建立起比较规范的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基本上都是按照实际工作场景设计的,比较接近实际。如果有条件,建议会计学基础课可以完全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

(三)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会计课程的实务操作性较强,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会计实务有关的内容接受较慢。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一方面通过实际业务情境的创设,用简洁的语言、形象的图表使学生对会计业务过程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创设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案例教学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在会计的案例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比如可以事先设计案例,先由各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讨论时间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是整节课。现在许多出版社出版了较多会计模拟实验教程,教程的设计都尽量地接近实际。建议教师在运用教程时,不要让学生独自进行,而是让学生组成固定的会计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各个小组进行教程的操作,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真正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协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贡献。

(四)提高本科会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8篇: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近两年,STEAM教育、创客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STEAM教育不同于创客教育,它强调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驱动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跨学科知识融合的STEAM教育是创客教育的基础。

笔者通过对国内针对STEAM教育的大量研究文献调研发现,STEAM教育的许多核心特征和课程整合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存在诸多相似性,可以说,STEAM教育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可以看作是这种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探寻STEAM教育与建构主义的联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解读与阐释STEAM教育的核心特征和STEAM课程的整合模式,并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为STEAM教育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给出建议。

STEAM教育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五种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机整合,使其在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在STEAM教育中,科学支持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工程与技术支持人们根据社会需求改造世界;艺术帮助人们以美好的形式丰富世界;数学则为人们发展与应用科学、工程、艺术和技术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1]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释STEAM的核心特征

STEAM教育具有以下几种核心特征:跨学科性、趣味性、情境性、协作性、艺术性。[2]下面,笔者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其进行阐释。

1.跨学科性

建构主义打破传统认知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者已有知识与外界新知识经过“同化”和“顺应”的新产品,最终形成非结构性的、网状的知识体系。布洛非的研究指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不必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次,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组成的,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3]即知识结构是从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已形成的网络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新的“网点”加入时,既成的网络就会被打破,更为复杂的网络被重新构建。因此,知识应是无限开放的。

按照建构主义这一知识观,知识不应过细地进行分门别类,各学科不仅应独立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还应认识到知识是一个“大家族”,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关联,可以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全面发展的人应既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又具有人文社科知识,既具有工程技术知识,又有艺术美学知识,所以应改变课程结构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而STEAM教育很好地实践了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这一内涵。STEAM教育的核心特征就是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壁垒”,不再将重点放在某个特定学科或者过于关注学科界限,而是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特定项目上,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学科界限的跨越,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中小学,教师可以围绕“水”这一话题设置STEAM课程,将语文中关于“水”的课文、思想品德中关于“节约用水”的美德、化学中关于“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地理中关于“水循环”的知识、物理中关于“求水的流速”的各种问题融入课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跨界与融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都是十分有益的。

2.趣味性

建构主义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替代性的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何克抗教授曾把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提出一种“抛锚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即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这为STEAM课程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STEAM教育主要是以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为主[4],在实施过程中把多学科知识融于有趣、富有挑战性、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中,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解决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课程设置需要有趣味性。因此,STEAM教育在中小学要落实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一个方面是要考虑如何让学习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大量非良构的知识,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就都有大量结构不良的特征,我们不可能将已有知识简单提取去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斯皮罗等人认为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种,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5]因此,知识需要在具体问题中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学生只有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而STEAM教育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STEAM教育具有情境性特征,它不是教授学生孤立、抽象的学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完成教学。需要注意的是,STEAM课程的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Q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理想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此外,情境下的学习任务应是复杂的,反对两者必居其一和二者择一的环境。学习是基于情境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这也是建构主义为STEAM教育带来的启发。

4.协作性

建构主义非常看重在学习过程中,小组的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协作”和“会话”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属性。如下页图所示,协作会话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达到有意义的建构。

马诺新技术高中是美国一所推行STEAM教育的学校,该校所有的课程都被拆分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结束时,学生团队要在一个座谈小组里报告自己的成果,每个学生每年都要做50~65次公开演讲,到毕业时,他们将会有200次机会登台演讲,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反观我国,大多数教师实施STEAM教育仅限于机器人课程中。如果把STEAM教育比作蚌壳,那么其中珍贵的珍珠应是通过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流畅的表达能力,这些也是21世纪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5.?术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中,有一个“社会文化模式”,该模式要求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有关内容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这一模式不是将大量的学科知识内容简单相加,而是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自然科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例如,在中学物理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物理学课程中的概念、命题、公式、定理等,还可以学习到科学史、科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认识到科学的本质。

按照这一原则,将艺术“A”加入科学、数学、工程、技术的理工学科中也就不足为奇了。艺术“A”包含较广泛的人文艺术科目,涵盖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语言(language)、形体(physical)、音乐(musical)、美学(fine)和表演(performing)等。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曾表示:“艺术加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中,是对这四类课程的良好补充,能帮助学生优化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运用沟通和语言的艺术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共享;通过美术,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过去和现在的文化和美学;学生了解人性、道德、自由和艺术等知识,有助于理解社会的发展。”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释STEAM课程的整合模式

STEAM教育具有学科知识整合模式、生活经验整合模式、学习者中心整合模式三种模式。笔者将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其进行阐释。

1.学科知识整合模式

学科知识整合模式一般采用基于问题和情境的学习模式,这也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提倡教学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而且要引导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探索中开启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与他人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STEAM教育所提倡的模式不谋而合。STEAM教育提倡打破传统教育中各学科分别独立存在的知识结构,将各学科内容按照跨学科的问题重新组织课程,通过不同的、复杂的、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有机串接起各学科知识,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

2.生活经验整合模式

生活经验整合模式一般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注重知识的社会功能,这也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STEAM课程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科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环境这两个因素对建构主义来说只是必要条件,但学习真正发生,还有赖于联结个体与环境的活动,因为正是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因此,STEAM要将基于项目的学习推广到所有学科,从科学到艺术,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活动。例如,在美国马诺新技术高中,一位英语教师和一位世界史教师组织学生上演了一场二战期间如何处置越狱逃犯的话剧,在为期三周的项目学习中,他们不仅带领学生探讨了极权主义的兴起和二战的起源问题,同时也探讨了《饥饿游戏》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问题。

3.学习者中心整合模式

学习者中心整合模式采用学生主导项目的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调查、发现问题、搜索和选择学习资料,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项目问题。在项目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发挥协调、指导、检查、监督、计时和评价作用。这也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而STEAM教育也充分体现了与之相似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它强调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强调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维护与保护,强调分享、创造的愉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传递、认知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于是教学评价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建构主义提倡建立以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为核心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高级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倡建立多侧面、多形态、动态化的评价机制。这也给STEAM课程的评价以启示。学生在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或集成,或模仿,或创新,在与实际教育情境和技术手段融合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制品类的学习成果,因此过程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将学生在过程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反思与批判思维水平、通过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都纳入到教学评价的内容中,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其学习结果,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地评价学生。

结语

第9篇: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职;剑桥商务英语;课程特色;教学任务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的要义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学习和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其中,“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教师、任务、环境”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环境,他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即建构主义理论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剑桥商务英语的课程特色与建构主义理论

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与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作举办的权威性考试,其目的是考查考生在具体的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语言的实际能力。作为国外权威机构组织的证书考试课程,剑桥商务英语课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实用性强

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商务活动需要的英语交际能力。与基础英语教学不同,商务英语教学侧重于应用英语的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商务活动有关的各领域的专业词汇。而剑桥商务英语更是摒弃了传统的“语法为本”的旧模式,采用“直接交际法”,面向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客户接待、商务报告、市场营销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商务规范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基本的商务知识。因此,实用性是商务英语课程最大的特点。

2.真实的教学内容

剑桥商务英语的教材在选材上均以真实的西方商务活动为背景,取自真实的商务文件或英美报纸杂志原文,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教材作者均以英语为母语,学生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和商务氛围,对今后与外商的沟通和合作非常有利。

3. 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剑桥商务英语考试的考试内容分为4个部分: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考生只有在每一部分的考试中均获得一定的成绩才能保证总成绩合格。因此,忽视或放弃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是无法成功的。教材的教学采用了同证书考试相同的听、说、读和写的方式,保障了四种基本技能都能够得到训练和提高,对学生有很大的助益作用。

纵观剑桥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其课程特色中的“直接交际法”和在真实商务场景中取材等本身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使用建主义理论指导剑桥商务英语的教学是由剑桥商务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下面就从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涉及的学生、教师、环境及任务因素分析如何设计剑桥商务英语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职剑桥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设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与客观主义不同,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而不是充当概念、原理的例子。即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是学生用建构的知识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设计适当的学习任务,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它能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目标,使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现实可能,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实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那么应用到剑桥商务英语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因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本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课上指派任务,引导讨论,有目的强化特定技能训练,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扩展认识”,这是我们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构建学习任务时,首先要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任务;任务要涵盖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同时要与学生的商务和英语基础相吻合,鼓励学生参与。使其了解相关商务领域,提高英语在商务情境下的交际能力。

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分为3个阶段:

(1)任务设计阶段,教师的身份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设计相关任务、介绍任务背景,提供学生执行任务的目的、意义,建议执行任务的方式和基本步骤,以激发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此任务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入和任务相关的语言知识,以帮助学生做好语言准备。

(2) 执行任务阶段,在此阶段教师的身份是引导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所设计的学习任务进行以意义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例如模拟真实商界活动、口头或笔头报告等。学生根据任务需要以个人或者小组方式进行,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彼此协作、讨论、相互补充。

(3)完成任务阶段,教师的身份为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学生向教师反馈任务结果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评价。这个反馈与评价、反思的过程,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新知识掌握情况、了解需要在下一轮任务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努力和调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8).

[2]范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 教学,2003(4).

[3]黄芸琳,陈愉.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5(4).

[4]郎可夫,王玲.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研究[J].现代外语,2001(3).[4]

[5]王艳.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商务英语教学[J]・中国外语,2006(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