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00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14-01
1探究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健康促进工作模式的研究
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区建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是在高速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社区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健康教育是保证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宣传与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我国居民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产生了懒惰的休闲心理,烟酒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渗透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病症同时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大大提高,影响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健康教育必须要从我国基层的社区健康教育开始,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普及率。
2探究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的几项措施
2.1社区积极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导致社区居民失去了健康运动的兴趣,致使社区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大大提高,最终致使全民健康水平降低。因此在社区日常活动中,对社区健康教育的鼓励政策应大大提高,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是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宣传板,及宣传单的方式,对居民的健康教育进行提醒与宣传,在宣传中对居民生活方式的优化提出中肯的建议,侧面提醒居民要进行健康的生活与运动,保证了健康教育宣传的有效性。
2.2社区医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区医生是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社区物业应对所有居民发出号召,由社区医生进行健康问题的问答,对全体社区居民健康问题要做到有所把握,在社区医生的总结研究下,召开全体社区居民的健康讲座,对现有居民的健康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优化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方案,对居民的健康问题作出评价,为全社区的健康教育做出榜样与贡献。
2.3由社区医院组织进行全社区体检。随着医疗改革的发展,社区医院已逐渐被社区居民认可与接纳。以由社区出面,将社区医院与大医院进行合作,为全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检查,并进行健康问题的总结与评价。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医院的医生是家庭医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可以进行掌握与调整,为自己的健康添砖加瓦。除此之外,社区医院也是抵御社区爆发流行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对全体社区居民负责。在每一个流行病爆发之际,社区医院派专业人员下社区进行流行病的防控指导,确保社区居民的健康。
3探究提高健康促进工作模式下效率的有效措施与手段
3.1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整体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与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社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高速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也能更加贴近居民社区的整体思想水平,因此在进行社区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有利于社区各个单位与部门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当今全体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前形势,推动健康促进工作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3.2政府加大对社区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康教育体系。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管理部门就是政府,对于健康教育,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应该有政府进行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的社区健康教育进行赞助。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范围较大,对全体社区的健康教育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因此要在政策上进行保护,为社区的资金招纳颁布优惠机制,而且在这方面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积极为社区与大医院进行联谊与合作,通过进行全体社区居民体检的方式来达到与医院,政府等部门的多方共赢,在健全居民社区健康体系方面获得成功,并能为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3.3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社区健康教育管理人才,健全社区健康教育制度。完善关于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健康教育管理人员结构的优化。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进行社区人员的裁剪,优化社区管理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这需要可行的制度来保障。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管理部门的人员制度,它规定了社区管理部门内部对人员管理的标准与准则,强调了人员工作的合格标准,避免了人员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在众多制度中,奖惩制度与约束制度是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人员奖惩使社区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结构形成有机的淘汰制度,能大大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人员工资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专业人员的加入,保证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效果的最优化。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社区的基本结构健全,包括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健康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我国社区居民来说,健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对我国政府来说,社区基层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素质,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黄桥梁,潘耀东,朱昆鹏,姚芳,俞浩.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10期
[2]潘耀东,姚芳,黄桥梁,俞浩.苏州市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年01期
关键词: 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对比研究
1 国内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代护理教育在我国的建立和传播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 ,我国护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护理服务水平方面有了空前发展 ,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承认 ,我国护理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我国实行的是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连续统一的教育体系,并已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但是,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大专教育为主,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现有900多所中专护(卫)校,500多所本科(大专)院校开设护理专业,有超过6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硕士点,20多所开设了护理博士点[1]。同时,我国还拥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护士在职教育、护士继续教育、护士成人教育系统,这些教育形式对提高在职护士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截止2010年,我国注册护士已超过200万人,其中中专学历占46.0%,大专学历占42.5%,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不足10%。如表1所示。
2 欧美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美国护理教育经过100多年 (1893~至今 )的不断发展 ,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护理教育体系。195 2年 ,美国护理联盟成立了正式的护理教育评估机构 ,标志着美国护理教育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美国护理教育主要分为2年制护理学院学位、3年制护校毕业证书、4年制护理学士学位、2年制护理硕士学位、2年制护理博士学位,这些为从事护理的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的阶梯型教育。近年来还发展了另一类机动灵活的培养模式,如分轨式(Separate Track Model)、校外学历模式(External Degree Model)等,以满足市场对护理劳动力发展的需要和为在职护士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美国护理学院学会调查数据显示[3]:2010年全美注册护士超过310万人,其中大专护士占36.1%,本科护士36.8%,硕士博士学位护士占13.2%,总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占总数的86.1% 以上。其护士队伍有如此高的教育准备水平得益于灵活的教育体制、多样的培养模式和已具规模的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在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则是实施专科化培养制度,护士由高中毕业后经考试入学,学制分3年、4年两种,前者为大专学位,后者则获学士学位。执业护士中,大部分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4]。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护理教育均以大学本科教育为主体,并设有相关数量院校开设护理学硕士、博士教育。如表2所示。
3 国内外护理教育发展情况对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护理教育和护理服务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全球性的护士短缺和护士流失是各个国家正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等领域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的护士,已成为护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借鉴国外护理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一方面可以为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护理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我国培养出来的国际化护理人才向国外输出,变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妇女地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来说,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如,护理人员数量偏低;每千人口平均护士(师)数偏低;护理教育层次偏低;护理管理缺乏足够的科学性;护理科研有待于加强;整体护理还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等等。如表3、4所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护理教育事业也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1] 尤黎明,罗志民,万丽红,等. 中国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47-1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3]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Nursing Fact Sheet[EB/OL]. [2011-04-12].edu/media-relations/fact-sheets/nursing-fact-sheet.
[4] 沈立珍,凡芸. 现代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2):63-66.
[5] Thobaben M,,Roberts DA,Badir A,Wang H, et al.Exploring nursing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apan and Turkey. Contemporary Nurse . 2005
一、活动主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新理论、新知识的引进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除传统的疾病治疗方法外,人们更注重用同属心理治疗的有效方式——“音乐疗法”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达到治疗的目的。结合音乐疗法和笛箫协会的特点,我嘉兴小分队把此次“三下乡”活动的主题定为“关注民族乐曲对嘉兴市民心身状况的影响及中国民族乐器在嘉兴的发展现状”。
二、活动目的
组织发动嘉兴学院医学院爱好中国民族乐器的医学生志愿者在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嘉兴市敬老院、嘉兴市青少年宫、嘉兴学院、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等广泛开展“民族乐曲对小学生、大学生、孕产妇、疾病患者、老年人心身状况的影响及中国民族乐器在嘉兴的发展现状”的调查研讨、基本民族乐理知识宣传教育、民乐对心身健康的有利影响的实验研究等活动,以咨询宣传、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为沟通了解的桥梁,对民乐对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做理性分析,从而了解民族乐曲、民族乐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起相关医疗机构和音乐机构的重视,以加快民乐疗法和民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嘉兴居民生活质量贡献一份力量。并通过策划举办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奉献社会,展现“嘉医爱笛生”的精神风貌,培养严谨的调查研讨态度,丰富暑期生活,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活动时间
7月10日——7月19日
四、活动地点
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嘉兴市敬老院、嘉兴市福利院、嘉兴市青少年宫、嘉兴学院、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
五、活动流程及安排
1.前期准备:
(1)基础准备
①组织报名,通过考核确定成员,根据特长明确分工。
②与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敬老院、
福利院、青少年宫、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领导联
系并磋商有关事宜。
(2)实践队员招募
①在医学院内招募笛箫协会会员参加。
②确定参与人员名单,成立调查组、后勤组、外联组、宣传组、财务组、通讯组等“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
(3)队员培训及资料准备
①组织编好队伍,分配好工作,并抓好组织、宣传、培训、指导和考核等工作。组长与各项负责人相互配合协调,做好分工规划,为本次“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与学校办好相关的手续和做好“三下乡”服务队的服装、队旗、工作证件、传单、横幅、调查问卷,后勤工作的准备。
③设计嘉兴市民对民族乐曲的关注问卷调查和嘉兴市民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老师,制作海报、联系当地媒体,购买防暑药品。熟悉前往路线。
(4)预调查和预测试
①对嘉兴学院大学生进行“嘉兴市民对民族乐曲的关注问卷调查”
和“嘉兴市民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现状问卷调查”的预调查,从
中发现问卷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②对嘉兴学院大学生进行“民族乐曲对人体心身状态的影响”的
预测试,从中发现测试方式方法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2.开展活动:
(1)通过向民乐大师和医院医生咨询初步了解民乐对心身状况的影响
①拜访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大师王祥林教授和月河风雅乐坊
通过大师的经验了解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对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对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影响,以及对特殊人群(例如孕产妇、老年人等)的影响。
②走访嘉兴市第一医院精神病科、第二医院康复楼、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未病科
通过向四家医院相应科室的医生咨询,了解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疾病患者和特殊人群心身状况的影响。
(2)分别研究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和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嘉兴市民的心身状况的影响,并调查民族乐器在嘉兴的发展现状
①研究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和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嘉兴学院大学生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并调查嘉院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
通过对医学院笛箫协会会员演奏民族乐器前后心率变化的测定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前后得分变化的比较,分析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通过对大学生欣赏民族乐曲前后心率变化的测定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前后得分变化的比较,分析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嘉兴学院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
②研究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一院精神病科患者、二院康复科患者及妇保院孕产妇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并调查孕产妇以欣赏民族乐曲作为胎教的现状
通过对疾病患者、孕产妇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前后心率变化的测定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前后得分变化的比较,分析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特殊人群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并问卷调查孕产妇是否愿意把欣赏民族乐曲作为胎教。
③调查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福利院儿童心身状况的影响,关爱福利院儿童健康
通过现场演奏或播放民族乐曲,测定福利院儿童被动性欣赏民乐前后心率的变化,分析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儿童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
志愿者活动包括:a.带去一些民族乐器; b.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为他们创造一个整洁明亮的空间 ;c.加油鼓劲的心理辅导活动 ;d.赠送一些防暑药品。
④调查嘉兴市青少年宫小学生暑期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及离休老年人学习民族乐器作为业余爱好的现状
以问卷的形式对暑期在嘉兴市青少年宫学习民族乐器的小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民族乐器的爱好程度、学习初衷及家长的重视程度等状况,从而分析民族乐器在嘉兴市小学生中的发展现状。
走访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人才公寓等地,以问卷的形式对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进行调查,了解民族乐器在老年人中的学习情况,从而分析民族乐器在嘉兴市老年人中的发展现状。
(3)学以致用,将之前的学习心得与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运用到敬老院老年人的生活中
①爱心陪伴夕阳红,对敬老院老年人进行民乐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的宣传教育,关爱老年人健康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队队员对民族乐曲有了初步了解,故到敬老院宣传民族乐曲的功效,并现场演奏乐曲,验证之前得出的结论。
志愿者活动包括:a.和老人聊天并现场演奏乐曲,验证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前后心率的变化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前后得分的变化; b.打扫房间楼道 ;c.量血压、测色盲 ;d.赠送一些防暑药品;e.夏季常见病、中老年人多发病(例如心血管疾病)、流行病的健康宣教。
3.后期整理:
包括新闻宣传报道(当地媒体)、材料统计归档及队员返家等。
六、实践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现代的音乐治疗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2o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音乐知识的普及。心身医学及康复医学的发展促进了音乐治疗的发展。
音乐疗法主要有两种。(1)主动性音乐治疗:通过让患者唱歌、跳舞、演奏来调节情绪,逐步建立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主动性音乐治疗在国外是精神病院和康复医疗机构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被动性音乐治疗让患者感受音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因素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达到治疗作用。在进行被动音乐治疗时要注意乐曲的选择。一般应选取内容健康节奏明朗旋律优美声音和谐的音乐。其次要根据患者的个性,职业,修养等具体情况对症用音乐。被动音乐治疗是目前国内外音乐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主要用于精神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
而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就是调查研究民族乐曲对嘉兴市民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及中国民族乐器在嘉兴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嘉兴学院大学生、疾病患者、孕产妇、老年人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和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的心身反应,分析民族乐曲对不同人群的有利影响,为相关医疗机构对音乐疗法的疗效更了解。并以问卷的形式对嘉兴市居民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进行调查,使相关音乐机构了解目前民乐在嘉兴的发展现状。
七、暑期社会实践的具体日程安排:
7月10日——7月19日共10天,具体安排如下:
7月10日 活动内容:1全队集合到达目的地。
2开会交代第二天活动安排。
7月11日 地点:王祥林教授家、月河风雅乐坊
活动内容:1通过向老一辈的民乐演奏大师咨询民族
乐曲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
2向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风雅乐坊的指导老师咨询民族乐曲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
7月12日 地点: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
中医院
活动内容:1 走访嘉兴市第一医院精神病科,向该科
室医生咨询
了解被动性欣赏民乐对精神病患者心身状况的影响。
2走访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楼,向负责医生咨询了解
被动性欣赏民乐对康复期病人心身状况的影响。
3走访嘉兴市中医院未病科,向该科室医生咨询了解
被动性欣赏民乐对亚健康人群心身状况的影响。
7月13日 地点:嘉兴学院梁林校区
活动内容:1分别研究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和被动性
欣赏民族乐曲对大学生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
2调查嘉兴学院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
7月14日 地点:嘉兴市妇幼保健院
活动内容:1 调查被动性欣赏民乐对孕产妇心身状况
的有利影响。
2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嘉兴市孕产妇以被动性欣赏民族
乐曲作为胎教的现状。
7月15日 地点:嘉兴市福利院
活动内容:1 研究被动性欣赏民乐对福利院儿童心身状
况的有利影响。
2关注嘉兴市福利院儿童的免疫接种,健康保健方面的
情况,同时进行志愿者活动,为福利院儿童送去了一片
温暖。
3宣传预防夏季常见病、流行病的健康宣教并进行健康
咨询等。
7月16日 地点:嘉兴市青少年宫
活动内容:1以问卷的形式对暑期在嘉兴市青少年宫学习民族乐器的小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民族乐器的爱好程度、学习初衷及家长的重视程度等状况,从而分析民族乐器在嘉兴市小学生中的发展现状。
7月17日 地点: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等
老年人活动和居住地
活动内容:1 走访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等地,以问卷的形式对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进行调查,了解民族乐器在老年人中的学习情况,从而分析民族乐器在嘉兴市老年人中的发展现状。
7月18日 地点:嘉兴市敬老院
活动内容:1宣传民族乐曲的功效,并现场演奏乐曲,
验证老年人被动性欣赏民乐前后心身状况的变化。
2志愿者活动。
3医疗服务。
4宣传卫生知识。
7月19日 1将活动结果写成报告,反馈给医院相应科室和相关音
乐机构。
2安排队员回家。
八、活动参加的人员及分工
指导老师:
队长:
副队长:
后勤组:
调查组:
外联组:
电脑操作:
财务管理:
通讯组:
组员:15人
人员分配:
调查组
负责调查总体工作、安排调查时间和地点。
后勤组
提供后勤保障工作,解决出行方式、住的问题,生活用品,安排人手办餐等。
外联组
负责与联系社区和村委负责人,做好交流工作。
宣传组
负责做好宣传的有关工作,设计横幅,制作宣传单等。
财务组
负责各费用的审批与支出。
通讯组
负责收集当天活动情况,编写活动日记,准备材料上交。
摄影组:负责摄影工作。
九、所需材料
旗帜一面、横幅一条、白大褂若干件、海报若干、问卷表、宣传资料、相机、工作证、听诊器、血压计、测色盲卡等;
十、活动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1.服从队长的统一安排,不得单独外出行动,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规范管理,一切以大局为重。
2.安全第一,注意交通安全,选择安全方便的交通工具,注意人身及财产安全,晚上不能单独外出。
3.禁止一切有安全隐患的活动如游泳等。
4.注意个人修养,三下乡服务期间应注意言行,礼貌,遵守当地的政策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群众友好的相处。
5.带好个人所需,带好必须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6.遇到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寻求正当方式解决,避免冲突,第一时间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并速与带队领导联系。
7.活动过程中注意饮食卫生,不乱吃东西,不喝不净生水。
8.穿戴整洁,态度端正,能展示嘉医学生文明、健康的形象。
9.文明用语,对待学生务必热情,真诚,细心、耐心疏导爱护公共设施,不得违反当地的有关管理规定。
10.工作人员佩带青年志愿者工作证。
十一、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预算
经费来源及预算
金额(元)
交通费用
15人*4元|天*10=600元
食宿费用
15人*10元|天*10=1500元
其它费用(宣传资料、调查表打印费用、买药品、搞活动礼品等)
700元
计划外费用
500元
合计
3300元
活动主办单位:嘉兴学院医学院团总支
活动协办单位:嘉兴学院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1.1依托课程群建设,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现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固然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理解学科间的知识,难以解决多学科交叉的临床问题。根据国外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依托课程群建设,整合课程,建立三年制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将相关内容和具备共同教学规律的若干课程组成一个系统,加以规划、调整,构成不同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之间与内部的调整、组合,处理好课程间的关系,减少重复。加强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和融合,使学生能够用基础知识理解和解释发病机制,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将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组建成四个课程群,一个是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课程群,包括临床生理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病理学、临床药理学等。第二个是临床专业课程群,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等。第三个是医学技术课程群,包括检体诊断、实验诊断等。最后组建医学人文学课程群,包括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
1.2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进行选修课课程改革
根据《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临床的必修课、选修课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部分。在保证核心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减少必修课课时,增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修课。临床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合并一些重复内容,减少总课时。这部分课时可以用来增加临床病例讨论课,配合课程群建设,加强多学科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另外,开设实验选修课,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与科研,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1.3以全科医生培养为导向、社区为基础,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虽然国家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本科和研究生层面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这个层次的人才很难下到社区开展具体工作。因此,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成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根据社区医疗发展现状,建立适应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综合课程设置,增加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相关课程内容(如:社区保健、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从而整合出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创新虚拟仿真实验模式,提高效率。让学生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阶段实习,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合格医学生。
2.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服务 必要性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程,服务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重视发展服务业以促进国内经济生产发展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共识。
护理服务是生活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人们对生活科学意识的提升,市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护理服务模式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须,并将成为21世纪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护理服务机构人员学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专业技能不高,无法满足人们护理服务需求。这意味着我国护理服务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之间存在着质和量的巨大差距。
职业院校的办理念是立足市场服务社会,并且以前瞻性的目光,审时度势,其发展要与市场发展同步。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承担护理服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增设护理服务专业的必要性
(一)护理服务不等于医院护理
有专家提出: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应该区别于目前的医院护理。这个区别主要表现在:
1.在服务地点上。护理服务应该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而医院护理以医院为依托,以病床为单位。
2.在工作对象上。护理服务的对象比较宽泛,包括需要治疗和康复的患者,更包括老人、儿童、妇女等需要健康护理的人群,主要以保健为目的。而医院护理仅仅以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治病救人为目的。
3.在工作内容上,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基础的健康护理、心理咨询、健康指导、生活服务等,而医院护理仅仅围绕疾病护理为核心。
另外,《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国护理服务已经从简单单一的打针、输液走向了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在当前市场,母婴护理、老人护理专业人才出现特别紧缺的状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护理服务性类人才,借助这类人才能够起到向社区、家庭提供咨询、预防、保健、护理为一体化的服务作用。而这一主导思想的实现仅仅靠以临床为主的医学院校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二)护理服务市场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社区护理服务蓬勃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社区护理机构网络和全社会参与,全民受益的新格局。例如,美国从上个世界60年代初就通过了联邦政府医疗资助项目,将家庭健康护理扩展到社区健康护理。成为世界上首次重视护理服务的国家之一。日本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社区护理走向正规、完善,其中护理服务的重心是老年人保健与母子保健。英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将医疗保健的重点从疾病治疗为主转向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模式。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婴幼儿和老人的预防和健康教育等。加拿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卫生工作的重点从医院转向了社区护理。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服务。上世纪90年代,我国社区护理服务逐步兴起,一些大中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社区服务模式。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发展较快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天津等,它们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护理服务项目。但是,在这些项目里,大多侧重于医疗保健护理,仅少数机构提供心理、生活护理服务。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有生理疾病的患者,而忽略了生理疾病之外的其他人群的服务需求,特别是对老人、儿童及妇女(尤其是处在围产期的妇女及新生儿)护理服务。因此,我国的护理服务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急需建立不拘形式的社区护理机构,迅速扩大社区护理服务市场。
(三)社会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护理服务人才
护理服务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应具有丰富的学识、经验和技能,能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习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学会与人交流、观察、咨询等各种新技能。但从当前看,各大城市普遍存在护理服务人才短缺,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知识文化、业务水平不高、应变能力较差、协调能力欠缺等。就母婴护理来说,根据有关报道的抽样调查显示,拥有专科学历的不足1%。45%的护理人员仅有小学文化,受过专业系统母婴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几乎为零。
2002年卫生部统计,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人员中中专学历占到了73.3%,他们均是卫生学校毕业,对护理服务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医院护理模式。他们所学的知识及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指出我国社区护理服务提供方学历偏低。施永兴、贺金仙等人在《社区护理工作有效性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短缺现象。从目前来看,国家就护理服务专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学历教育制度,至今没有一所正规院校培养专门的护理服务人才。
所以,目前社区护理服务人才短缺、学历偏低成了制约社区护理服务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有专家提出,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护理服务人才是破解该瓶颈的唯一途径。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中培养服务型人才是它的要务之一。所以,职业院校可以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增设护理服务专业可以使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更吻合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文婷,唐四元,张锋.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8).
[2]郑悦平,李映兰.我国社区护理发展需求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6).
关键词:网络同步视频;视频课程;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434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网络技术的更新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从这方面而言,运用网络同步视频技术,结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网络同步视频发展现状
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同步视频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适时分享各种知识和信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还可以在各种新型学科充当教学实践的媒介。利用网络同步视频直播技术,国内学生可以在课堂层面直接了解到国外最前沿科研技术的发展。
可以说,网络视频课程已经运用到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学科,窃取的诸多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限制,网络同步视频技术在国内发展尚刚刚起步,并没有大规模的运用于教学、科研等层面。当前,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课程仅仅体现出学生者自主学习的重要特点层面,利用率非常低。缺乏了解和经费限制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发展的症结所在。2011年,复旦大学、东京大学以及哈佛大学相互合作,联合主办“桑德尔的教室”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国际著名学者、哲学家、哈佛大学教师桑德尔给学生带来“关于日本大地震的思考:我们如何生活”的课程讲座。三校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讨论过程中,并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已形成良心运转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非常优秀。
自此之后,国内也开始关注到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建设发展现状中,并促使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建设逐渐受到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
二、网络同步视频教学特点
网络同步视频最大的优势在于实时性,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主要可以体现出以下特点:
1、 创新知识获取方式
当前信息发展非常迅速,高校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样注重知识快捷性。通过网络论坛、互动社区,交流群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选择自己喜欢获取知识方式,已针对性的补己之短,且贴近生活。
与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传统网络视频不同,同步视频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取知识模式。传统教学和网络视频往往注重知识信息的传递,仅仅以简单讲解或者举例说明为主,缺乏互动性,无法将现代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大都简单理解,单一记忆,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缺乏思考。同步视频教学则会避免这些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与杨。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步视频课程能够延伸到全球各地,让学生行之有效的对社会环境建立感性认识,以加深知识记忆,形成较为全面的知R体系构建。
2、提升学生自我分析能力
以工科课程为例,实践性非常强烈,实验课程和科研类课程占据较大比例。网络同步视频在很大程度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同步课程的讲解,了解专业知识,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形成自我观点。当然,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层面通过同步课程与国内乃至国际一线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和探讨。当然,同步视频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样强烈,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相关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转变学生知识接收方式,力求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生则可以根据自我思考和实践结果,来印证自己建设,并撰写实验报告,以从根本层面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科研相互结合的重要目的。
3、 扩大学生知识面扩充
近些年来,各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同步视频技术能够直接将与国外现金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以及大型实验室进行合作和对接,了解各学科成果的发展动态,并与一流教授进行交流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扩展学生交流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并向多元化思维不断转变,更能够直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总结
可以说,随着各个高校人数的不断扩充,各高校网络教育投入也在逐年投入,但网络同步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其一、在时空因素制约下,网络同步视频技术想要运用于教学过程中,除却基本课程外,还必须拥有网络设备硬件的支持,这是网络同步视频技术的前提所在。除此之外,网络通信技术同样是影响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能够顺利运用的重要因素,缓冲时间过长以及网络不稳定或者网络中断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其二、部分课程选择同样面临制约,网络同步视频技术的本意在于让学生与国际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以生物科学、医药等学科为例,学科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相对安静的要求,对网络同步视频技术要求更高,这同样对课程选择和安排提出进一步要求。从这方面而言,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技术保障工作建设,师生则应该在课前进行深入交流,逐步实现网络同步视频教学过程的完善。
总之,网络同步视频教学发展还存在巨献所在,但无疑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教学深入教学改革和探索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思路之一。笔者认为,网络同步视频教学模式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并以积极心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进,最终实现课程建设体系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崴.刘学敏.网络精品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75-77.
“生态旅游”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发展之后提出的,最早是由拉斯格瑞提出的,拉斯格瑞是墨西哥非常权威的生态专家,同时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这一概念,随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使人们更加关注于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实现形式以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为主,其中,森林旅游资源已经成为现阶段生态旅游最主要的形式。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起众多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项目,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正在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也逐渐加深,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和对策进行探讨外,近年来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对参与主体和生态旅游目标的研究,对于森林生态旅游而言,更加关注其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早期国内学者主要探讨和研究的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如李向明在《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研究综述》中重点阐述了森林生态旅游产生的时间背景以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所获得的效益,其在肯定森林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其生态价值;吴南方在《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再认识》中重点对森林生态旅游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以森林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应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的、而非单纯以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生态旅游活动中,更加关注于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现路径是以区域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来带动和促进全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森林生态旅游的研究有很多,如潭开湛认为森林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前者是实践层面的可持续,后者是理论层面的可持续,前者是基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刘紫云认为森林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要想更好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就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待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中。
2.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相关参与主体分析
2.1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复杂,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面积将近16000公顷,覆盖率20%以上,绝对数量位居世界第五,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潜力巨大,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669个,占国土总面积近15%,超过1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域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营林场等,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相关旅游活动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占到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3左右。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首先是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区加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缺乏学科论证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又不注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严重超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这种破坏又是在短期内很难恢复的;其次是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不到位或失位问题比较严重,旅游区管理涉及到多项内容,由多个部门联合干预势必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加之缺乏专业人员,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受到的保护效益并不理想;再次是社会公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这种负面效应也会不断扩大;最后是成本与利益分配失衡,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较多,存在开发主体与管护主体不一致的现象,容易造成成本与利益分配失衡的问题,使地方政府、开发商、游客这些受益者与当地居民处于对立状态。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参与主体
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在经营管理上各种利益相互交织,容易产生矛盾。原则上讲,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应共同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但是由于在实际管理中,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层次化和相关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协调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根据不同参与主体利益要求的不同,满足各参与主体的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政府考虑的是综合效益,即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开发商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当地居民则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收益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基于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有其必要性,在此提出三点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各参与主体虽然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其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不应让弱势主体(主要指当地居民)成为受害者;第二,互利原则,各参与主体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应注重对各参与主体目标利益的分析,有效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利益,实现多方共同获益;第三,协作原则,各参与主体承担的任务不同,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协作程度得以提高,各参与主体的获益才会越来越大。
3.基于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基本上实行的是“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即政府主导管理,企业广泛参与经营,但是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只注重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参与主体,现提出景区保护性管理、游客人性化管理和社区参与管理三种管理模式。
3.1景区保护性管理
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这方面值得我国借鉴,与美国相比,我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最大的阻碍就是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为生态旅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而这又不是能够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国外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重视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管理,以美国为例,其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主要采用的是国家公园管理模式,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对森林生态资源进行多层次的保护,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负责生态旅游管理的机构,职责比较明确,国会负责立法,内务部以此为依据,结合地方管理需要,制定决策,由管理局统一执行;其二,重视对中央与地方管理机构关系的协调,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排除各州政府的干扰,对管理者角色进行明确定位;其三,对国家公园的经营权限进行细化,管理者与经营者相分离,实行特许经营制度,而且相关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允许社会公众参与管理。国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在经营机制、管理机制、规划机制等方面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3.2游客人性化管理
森林生态旅游景观与普通自然景观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旅游场所、旅游形式、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等方面,就旅游者而言,森林生态旅游景观对旅游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森林生态旅游者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为此,应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中,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以游客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让游客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并能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游客在自觉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影响到其他游客的行为;其二,这是一种各参与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要想更好地引导和约束游客行为,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游客能够在旅游活动中获得学习感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三,这是一种对森林生态旅游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更注重运用沟通和教育手段,而非单纯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以此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塑造真正的森林生态旅游者。
3.3社区参与管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区纷纷将社区参与引入景区管理中,社区参与现已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社区居民获得的生态旅游收入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主体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目前社区参与的受惠面很小,一些应当给予的生态补充也没能够完全落实。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程度较低、相关机制比较匮乏等,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参与的作用,应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注重对社区居民的引导和培训教育,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和服务中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4.基于参与主体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4.1协调各参与主体间的矛盾
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归纳为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四类,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相关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在实际管理中应重视对各参与主体间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而两者存在的主要矛盾为企业之间的矛盾、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游客与当地区民之间的矛盾,其中对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开发企业重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容易出现对森林生态资源盲目开发的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逐步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分级管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经营,政府和公众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由于政府与企业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利益诉求不同,为了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应发挥其在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主动作用,加强政策引导,督促企业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性管理,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对各参与主体的管理
Abstract:With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handong,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itself has been initially manifes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handong, the main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are approached,and its developing tendency and strategy in the future are pointed. It is thought that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marketing, the connotation type, characteristic and open style developmental way will become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handong.
关键词:山东 高职教育 发展现状 特征 发展趋势
Keywords:Shando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ing tendency
作者简介:张统华(1981.9-),男,山东滨州人,淄博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学部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土建类专业教学与管理。
一、山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分析
从1998年山东第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山东高职教育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五一”期间,山东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为山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其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教育规模迅速增长,成绩显著
山东高职教育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于90年代初。1992年起在部分成人高校举办的“招工与招生相结合”的双招班,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高职教育的探索。大发展在1998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1999年前全省的高职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今天,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专科)高校67所和分校办学点15所[2]。2007年全省高职招生、在校生占全省高校招生、在校生的比例首次均超过50%,高职教育已经支撑起了山东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3]。目前,山东已有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威海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等六所职业技术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行列[4]。从数量上看,仅次于江苏,位居全国第二位。
2.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
依据办学主体不同,高职院校可分为公办、行业企业办、中外合办和民办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山东民办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一批投资大、机制新的民办高校介入高职领域。到2009年为止,全省共有各类民办高职院校24所[5],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38.5%。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成为山东“十五一”期间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高职办学体系将与普教、成教衔接,初步建立了中职与高职的立交桥。
3.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联系密切
各级政府、学校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上采取了有力措施。产学结合既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的矛盾,又解决了“双师型”教师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学校的专业与企业建立了明确的合作关系,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发展最新动态,同时企业也为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为内涵,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产学研办学特色成为山东先进高职院校建设的一大特色[6]。
4.在办学模式上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利用专业与企业岗位密切联系的特色,搞好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安排教师到用人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将企业最新的工艺、设备和技术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另外,学校联合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与厂方联合办学,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顶岗。订单教育使山东高职院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带动了毕业生的就业。如今,这一科学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特色之路,已在山东高职院校越走越宽。
5.开始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着重提高教育质量
自2006年开始,山东提出高职教育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战略。各高职院校都开始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院校一半以上专业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业和社会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课课时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比例在40%以上。抓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在2005年开始从应届优秀毕业研究生中招聘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优良的师资。
二、山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由于山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道路上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高职院校的作用认识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准,办学经验尚未成熟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二流教育”,考生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其次,对高职教育没有清楚的界定。许多人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技工的教育。实际上,高职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的某种专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应涵盖教育的各个层次。此外,山东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真正开始对高职教育的探索和建设,对于如何发展高职教育等问题的认识都不成熟。不少院校办学经验还处于边探索、边实践的过程中。
2.规模发展过快,投入不足,基本建设跟不上
山东高职教育招生规模扩张较大,从1999年十几所高职院校开始招生发展到2008年67所学校招生26.2万人,占2008年山东省高考招生人数的59.9%。由于“跨越式”发展,使得准备工作根本跟不上,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师资、实训条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的问题。又由于资金短缺,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理工科专业缺少必要的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教学难以保证。
3.培养模式发展定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培养模式看,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但是,目前人们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模式在认识上还有欠缺。很多院校采用前两年在校理论学习、第三年校外实习,其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遵循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又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和“双师型”师资的不足,高职教育仍未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特点,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高职生就业率不高,而社会真正大量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却供不应求。
4.高职院校布局结构不合理、招生不规范
由于高职院校数目增加、规模扩大,而实际上山东生源绝对数却在逐年减少,所以形成院校之间抢招学生。这一点在民办高职院校表现更为突出,山东民办高职院校集中分布在济南、青岛两大城市[2],占全省民办高职院校总数的62.5%。很多民办高校均没有完成当年招生计划数,这种不合理的结构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不少民办高职院校在师资、各项设施都不到位的情况下,利用考生急于求学的心理,夸大其词,误导甚至欺骗考生。
三、山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策略
以市场为导向,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国际化和开放式发展之路,不断满足山东地方经济建设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是山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总的发展趋势。
1.以市场为导向
首先要重视与社会和企业紧密结合,在教学中紧密与市场、行业接轨,使教学要求始终与企业标准保持零距离对接,办适销对路的精品教育课程。其次要以市场化运作来推进高职生就业,把促进学生就业作为重要的办学方针。组建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使生源进口和出口相互协调,形成整体,互相促进。
2.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首先,高职发展的当务之急已不是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而是内涵建设[7]。需要整合布局和结构,优化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对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标准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实习、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建设。要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将企业工作过程分解成各个模块,将模块化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专业特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校之本。如何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是高职发展的关键。山东高职教育要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必须进一步推进与企业的联合,与企业人才需求密切联系起来。加强实践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走国际化、开放式发展之路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走开放式的办学路子。一是向行业、企业开放,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创造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环节,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二是向境外开放,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8]。高职教育国际化、开放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山东高职教育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国际交流,构建有自己特色的的高职教育体系。例如学习加拿大社区学院的CBE/DACUM能力本位课程设计模式;澳大利亚TAFE能力本位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教育棋式;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以政府投资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美国社区学院的“自由式”学习模式等[9]。
参考文献:
[1]宋柏宁,孙立波.山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11-14.
[2]山东省公布67所普通高职(专科)学校名单[EB/OL]..2009,1.
[6]张冠文.创建产学研平台打造高职教育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62-64.
[7]李振江.青岛市高职教育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46-51.
关键词 社区 高校 教育互动发展 存在不足 解决策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潮流。当代高校不应该是孤立封闭的“象牙塔”,而应该与周边社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目前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互动发展存在一定的不足。深入了解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解决策略,建立健全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中可操作的良性机制已经提上研究日程,以便更好地推动两者互动发展,实现力量的互补和共赢。
1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国外研究现状
英美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上的研究是较全面和深入的,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英国的牛津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形成了“牛津模式”:空间上,牛津大学与社区密不可分;管理体制上,城市居民的日常管理工作都有大学参与管理;经济上,牛津大学对地方经济影响是显著的。美国的社区学院则是服务型高校,它的开放度、共享程度和实用性更高。其互动发展模式表现为以下方面:
(1)高校服务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与社区存在紧密的联系。高校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和需求问题,以服务社区为主要目的。任何高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当中,高校学生的衣食住行需要人来提供,这给社区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居民的就业力度。
(2)社区学院是开放型的学校。学校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由于政府的长期投入以及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校内的一些设施向社区所有居民开放,如体育馆、图书馆、电教设施和科技活动中心等,用于社区居民教育活动中,社区学院实质上成为了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3)高校与社区共建共享。高校与社区应该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共享的教育平台。社区可依托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培训员工,开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工作。而社区可为高校学生实训提供训练基地和科研场所,社区学院也可成为学生训练的重要平台。
1.2国内研究现状
吴林根、陈钢心在1999年出版的《学校社会学》中表达了如下观点:每一所具体的学校既处于教育组织体系之中,又必然处于一定的社区体系中,与所在社区里各类社会组织有机结合,组成社区体系;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学校通过为社区政治、经济服务,培养社区所需人才,提高社区公民素质,创建新的社区生活方式,为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学校设施等服务,对社区发展起促进作用。
唐伽拉、吕斌(2006)在《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中提到,社区就是大学的外在环境,大学的资源在这种互动机制中得到了更大的开拓与发挥,大学的需求也通过这种机制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满足。大学对于社区具有难以比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的存在对附近社区生活品质的提高具有正面贡献。
2武汉商学院与沌口街宁康园社区互动发展的尝试
刘志忠(2010)在《高校与社区互动探析》中认为: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行为应具有互利性、自主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四种特点。互利性即是高校的资源与社区的资源能够相互补充,高校能够为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设施服务,通过高等教育为社区培养有利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社区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社会管理锻炼人才的一个平台;自主性意味着无论是高校还是社区都需要自由表达意志,独立作出决定,自行推进行动的进程,双方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非营利性表明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是具有互利性的,因而在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着互帮互助的关系,相互补充扶持、共享、双赢,因此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自愿性说明社区与高校教育的互动发展是自愿自主的,在自主的情况下,两者互动发展才会增强乃至实现力量的互补和共赢,才会毫无保留的进行资源共享以及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武汉商学院为武汉市市属高校,与宁康园社区具有地缘接近性。两者为探讨如何开展互动式发展做出了有效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2.1推动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制定互动合作方案
在社会生活中,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而产生彼此发生改变的过程。而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满足三个l件:
(1)主体之间需要有共同的或者相类似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指导组织行为的重要思维方式。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有着“共同创造学习环境,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和目标,这将能更好的推进学校与社区二者的互动合作。
(2)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依赖行为的必要性。宁康园社区想要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建立和谐美好社区。而武汉商学院可为宁康园社区的建设提供教育资源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武汉商学院欲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最大限度的开拓和发挥大学的优势资源,更高效率的满足大学校区发展的需求。而宁康园社区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宁康园与武汉商学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这是促进二者形成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3)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依赖行为的可能性。武汉商学院具有高校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技术管理资源和设施资源,可以借鉴英美的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模式,为沌口街宁康园社区提供文化教育、社区管理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而武汉商学院也需要一个可以为其学子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同时更好地最大限度的开拓和发挥大学资源,大学的需求也通过这种机制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满足。
2.2建立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合作过程中,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期望建立高校与社区间的资源共享模式。一方面,宁康园社区可以利用高校丰富的师资力量,帮助社区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利用完备的硬件设施,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社区了解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与调整提供有效参考,同时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途径。
2.3调研高校与社区的双边互动需求状况
在探索高校与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就双边互动需求展开了调研。武汉商学院调研了宁康园社区人才需求类型、数量、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宁康园社区则对武汉商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了解。调研的开展有助于高校更好的了解企业需求,从而培养出有针对性的人才,社区则能通过调研制定更为明确的人才引进计划。
2.4找出社区与高校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互动发展,发现社区与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第一,主动性缺乏,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虽开展了互动研究,但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缺乏,频率有限;第二,受益有限,高校在社区发展中应大有作为,其能够为社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应成为社区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的基地,而社区则应成为高校学生开展实习、就业提供良好平台,但在当前阶段,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的互动发展仍不够深入,导致受益有限。
2.5提出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与社区应不断深化合作,真正将高校变成社区的高校,将社区变成高校的社区,打造开放型高校与社区,从而促进高校与社区的双赢局面。这也是未来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互动发展的方向。
3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需求个性化、多元化,实际需求复杂多样。例如在宁康园社区中,居民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为留守儿童,有的是老弱妇幼。情况不同导致互动的需求各异,这成为了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2)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不完善,还存在不足。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动力不够,并且二者共享的资源利用率较低;此外,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内容和方式缺乏多样性。
(3)相关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教育互动发展没有全面的机制基础。首先,因为高校与社区互动缺乏良好的环境,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未提供稳定的保障机制。其次是由于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意识浅薄,高校的服务机制有待健全。
4可行性解决策略
(1)调研社区需求,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困难。社区需求是多元化的,也是个性化的。因此,当前高校进社区的需求调研并没有顾及每个社民的各自需求,而且在解决实际困难中,个性化的需求成了难点,因此对社区展开系统、客观的实际需求调查是必要的。
(2)查找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当前高校与社区教育在互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许多高校开展社区教育更多的是迫于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压力,没能真正将解决社区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而社区也未充分意识到高校可能带来的好处。对于这些存在的不足,高校与社区都应当深入剖析,摆正认识,为良性的互动发展打下基础。
(3)建立健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开展应当依托于专门的管理部门,该部门可由高校与社区双方共同参与组建,并划拨一定的款项进行专项运作。但管理部门的成立需要高校与社区在认识上高度一致,并有打破体制界限的勇气。对当地政府而言,也应加大对此类项目的政策与资金倾斜力度,并可适当引入市场化机制。此外,社区应加强宣传工作,做好相关的舆论引导,加大在社区居民中的宣传推广。
5结语
推动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是探索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宁康园社区与武汉商学院互动发展途径的重要项目。其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让武汉商学院成为宁康园社区的文化中心,给社区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一个互动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为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警醒,在未来如何加深武汉商学院与宁康园社区互动的纵深发展,成为了下一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吴林根,陈钢心.学校社会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2] 唐伽拉,吕斌.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