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的实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民工;社区;优势视角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现在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普遍年轻,大部分为农村户籍且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不愿意返乡务农。很多人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意志,具有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希望能与城市居民平等享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他们和其他人一样渴望受到关注、成为社区有价值的成员之一,也应该享有成员身份所赋予的各种权利。保证平等的成员资格,至少让每一位成员有自我选择的机会,动员所有具备成员资格的农民发生参与行为是优势视角下农民社区参与的本质要求。
一、农民工与城市社区关系的现状
在社区发展进程中,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区方面一直有很多阻碍,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处在一种游离的状态。我们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把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经济生活的融入,这标志农民工希望能在城市里自力更生,有基本的就业渠道和机会,满足基本生存安全需求;
二是日常生活的融入,这是指农民工希望能在城市里能与周遭环境和谐共处,建立正常的社交联系,满足社会沟通和交往互动的需求;
三是心理层面的融入,这是指农民工需要在心理上形成自我认同感、对城市的依赖感、对居住或者服务的社区的归属感及责任感,需要习得与城市社区人相似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而社区能够为这三个层次的融入,尤其是第二、第三层次的融入,提供最合适的平台。社区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的社会化组织载体,在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上可以同时起到正负极的作用,既排斥也吸引。作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交接的转换区域,在新的社会政策指导下,社区管理与服务努力向农民工各方面渗透,企图用一种可感知的力量去规范社区成熟化的现实路径。建立新的社区运行模式以适应城市化的需要,是转型社会结构发展的合理性要求,因此,以社区为切入点解决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完成再社会化过程,让农民工可以超越户籍这种外在屏障而在不同层面融入城市之中,为社区的成熟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价值。
二、农民工在社区建设中实现价值的意义和途径
1、意义
农民工受到城市物质和文明的吸引来到城市,他们自身具有能与城市交换的资本,即廉价的劳动力,通过付出艰辛的劳动换取经济报酬,满足城市对劳动力方面的需求。在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互动过程中,用劳动换取了一定的外在报酬,比如工资收入、简易住房、工作餐等,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农民工也能获得一些内在性报酬,比如建立起一定社会关系的满足感、受到城市居民善意的关怀等方面。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依靠社区建设这个平台实现农民工自我价值获取自我需要向城市市民转变和过渡是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的。这与我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与共享价值观中提倡的交换过程坚持公平的原则也相一致。
2、途径
在当代,实现公民参与,在这里表现为社区参与,是保证农民工在社区建设中实现价值的基本途径,这也是一个社区成熟化所要历经和包容的过程。农民工社区参与的程度和水平,主要通过社区管理、志愿公益、社会表达、社会关系、互帮互助和信任合作等方面来体现参与度。
三、农民工融入社区的现实困境
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城乡收入的差距和都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推动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梦想自己能够改变身份,成为城里人,在城市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是,融入城市社区的步伐极为困难。王春光教授认为主要因素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三大难以化解的张力:政策的“碎步化”调整与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强烈的城市化渴望和要求之间的张力;他们对城市化的向往与实现城市化的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央城市化政策与地方落实城市化措施之间的张力。
1、居住与生活方面
由于收入有限,为了全家的基本生存需要,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为了留守在老家的老人孩童,为了自己养老,他们往往不得不缩衣节食,无法顾及居住环境,经常以很低廉的价格租住简易房、偏远的厂房或者是混居,更难以考虑有质量的生活和兼顾身体健康。如果再遇上欠薪、工伤事故等,生存境况更加恶劣。这种生存压力的考验可能会使得一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积极性降低。受到意识、文化差异和收入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也极少能享受与城市人同等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各种娱乐活动,同时也较难获得各种服务和帮助。
2、就业与收入方面
对于农民工而言,就业是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基础和发展前提,而思想意识和文化技能却是他们的软肋。他们愿望迫切能力不高要求较低,很多都是在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岗位就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工作环境并非十分理想,薪资也不高。十几个小时可能只换来当地最低月工资标准,收入不稳定,竞争和生存环境压力较大。加之现代城市生活成本非常高,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农民工更无法再进行理财和投资,当然也就断绝了考虑和提高发展竞争力的来源。这群处在食物链低端的群体除了年轻和体力这些资本要素外,似乎再也无法供给额外的附加值,向上的发展通道十分狭窄甚至渺茫。
3、权益与保障方面
从权益保障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暂时以及在相当长时期无法与城市人同等地享有最基本的权利。在政治权利方面,由于制度的隔离,他们基本上享受不了市民所应该拥有的基本政治权利,无法参与到各种政治活动中,将自己游离于城市政治生活之外。从社会保障权益方面看,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享有诸多社会保障,例如失业保障、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劳动安全保障等,使得他们缺少作为一个市民抵抗各种风险的最基本保障。
4、融入意愿方面
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希望同父辈一样,最后都要回归农村。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知识技能,导致收入较低、从事的是较高风险的行业,对职业的满意度较低。而且更会让他们失去生活的重心,在社区生活中不自觉地孤立于城市人,导致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当梦想破灭的那一刻,他们只能面对现实,自卑、封闭和焦虑的心里显露无遗。同时还要面临失业的威胁,这些都极大地动摇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决心。
四、优势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对于社区建设的价值反思
优势理论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不是关注其问题和病理。基于对人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上,认为人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可以依靠自身的潜能和优势解决问题。所以,优势视角强调发现案主身上的“闪光点”,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挖掘案主身上的潜力,培育、鼓励、协助、支持、激发、释放人们内在的优势,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使得问题对于案主或其他人较不具威胁性,通过案主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优势视角下农民的参与有质的不同,是一种实质性参与,强调参与不仅仅是执行命令和实施计划,而且包括更广泛的内涵,如在决策及选择过程中的介人、贡献与努力、承诺与能力、动力与责任、乡土知识与创新、对资源的利用与控制、能力建设、利益分享、自我组织及自立等方面。
1、服务创新
通过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宣传和开放吸引农民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主动诉求,主动寻求帮助。这需要社区自身的建设、创新服务,提高服务人员的包容和平等的意识和姿态。履行承诺、担负责任。增强农民工的信赖感和归属感。否则,农民工即使有需求也不会轻易求助,就会形成“欲求无门”的状态。不单淡化了平台的作用,还会引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2、意识关怀
由于前文分析的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自卑感强烈,无法很深刻的理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生活质量低下,满意度较差,思想和行为不被认同。久而久之,就被主动或被动地贴上了一些不合理的诸如弱势群体的标签,成为了被同情者、受施者和表达感激者。社会社区工作者们应该从意识上进行关怀,建立同理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和培育他们象城市人一样去行使权利去承担义务去交往去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
3、自主引导
在一个社区内,农民比任何一个外来者都更加熟悉他们自己的发展限制、发展潜力及发展机会,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磨练,他们总结并掌握了一套处理他们自己所面临问题的特有知识与技能,即所谓的乡土知识。因此,我们需要重构农民在社区发展、社区参与中的主体地位,抓住、尊重和挖掘他们的优势,改变管理者原有的家长式作风,化被动为主动,听听农民“我们可以”、“我们和你们一起决定”的声音,提供农民自身需求的表达机制,赋予他们自我表达、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的权利,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和乡土知识去实现需求的满足和社区的发展。
4、优势挖掘
以优势视角去看待农民,我们发现,和城市居民相比,尽管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水平较低,拥有的个人或家庭资源很少,社会关系简单。但是,他们仍或多或少拥有智慧、知识、才能和资源。而这些东西可能是别人急需的资源,通常存在于社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之外。而且大多没有被利用和开发。现实需要充分挖掘农民和社区现有的各种资源和优势,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实现社区的发展。剥离那些贴在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的标签,将农民与其生存系统结合起来,尊重、发现他们的优势,进而充分挖掘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高满.城市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苏曦.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3.
[3]杜云素,萧洪恩.优势视角下农民的社区参与[J].调研世界,2007(11).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职责
护理在医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是全面实施医疗卫生的有效途径,社区护理的健康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那社区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就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同健康教育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南丁格尔曾倡导:“教育是护理的一部分,所有护士都应使自己成为一名健康教育者。”为适应护理学科的迅猛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应加强社区护理工作同健康教育的结合,真正体现到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职责,社区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一支最重要,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
1社区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而社区是健康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
1.1社区护士日常的工作重点是家庭社区以及有关团体为主,有较多的机会与病人及社会人群广泛接触,比较了解居民的生活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生活环境,个人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有利于对不同的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1.2社区护士的服务范围比较固定,比较容易与所辖社区人群建立长久和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1.3社区护士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展与护理内容相关的健康教育讲座,入户宣教,健康促进疾病预防,防止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护理技术指导,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
1.4社区护士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群体性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活动,个体化和随机性健康教育活动针对性强,也是点滴的,无时无处不存在,与护理工作密切结合。
2社区健康教育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由于健康的新定义,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加强社区的健康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使广大居民改变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这个单一的健康模式使医生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同时也忽视了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不同的职业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相同。社区护士要把健康教育贯彻到每一个社区居民。
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蓬勃发展,健康教育既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为使社区护士更有效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护士应做到:
2.1社区护士应系统地,动态地收集有关教育对象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由个体到群体,由病人到健康人,由医院内到医院外,护理内容由生理、心理两方面,护理模式也由单纯的护理操作转化为实施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六位一体”功能。
2.2从社区实际出发,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计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社区护士通过健康教育掌握更多的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2.3社区护士是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担负着对社区和个人提供健康及保健知识的重任,将健康教育融入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的各项社区服务中,推动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在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与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了满足对社区健康教育的需求,社区护士要做好本职工作,搞好医患关系,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 社区矫正在矫正青少年犯罪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社区矫正制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社区矫正的中国实践 社区矫正制度反思与重构 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论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社区矫正制度浅析 浅议社区矫正制度 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与完善 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废除我国劳教后的社区矫正制度革新与完善 社区矫正制度之探讨 社区心理矫正制度初探 试论社区矫正的构建与发展 行刑社会化: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思考 社区矫正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社区矫正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建构 刑事政策视域中的社区矫正制度 浅议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论社区矫正工作的逻辑及其制度建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5期。
[3]赖拥连:《如果重刑策略无法奏效,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以美国经验为例》[J]. [台]《矫正月刊》,2006年总第166期。
[4]Probation and Parole Statistics.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of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http://ojp.usdoj.gov/bjs/pandp.htm.
[5]Jeffery C. Ray. Crimin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1990.p35.
[6]Marilyn D. Mcshane, Wes Krause. Community Corrections Advisory Boards and Commissions: Decision-makers or Deco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5,19(1):58.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获取;SECI知识转化模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48-0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职业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其教学水平及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当前。职业教育倡导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角色,不仅要具备理论研究的能力,更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职教教师能否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融合后是否可以灵活的传授给学生,这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将实践性知识定义为“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学习、运用理论性知识会受到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同时实践性知识也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可称实践性知识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
新手教师往往不能将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往往手足无措,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若想快速成长,就需要获取、内化大量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获取除了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累,还包括其他方式。目前已有学者对职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相关研究。王维提出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措施主要有理论知识的转化、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反思技能性的实践教学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增设实践性知识交流的渠道平台、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师徒制。郭靖认为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策略可分为院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院校方面可采取提供培训活动机会、引入激励机制、引入考核制度的策略,教师自身方面可采取参加培训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记录关键事件,促进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保持与同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互动的策略。李海苹将职教教师分为新手、熟手及专家三个阶段,在新手阶段主要为“三课”并进式、“师徒一体”式;熟手阶段主要为技能竞赛式、工学结合式及进修培训式;专家阶段主要为同侪协作、项目驱动式。王玉苗提出构建实践性知识体系、增设实践性知识开发、交流的渠道与平台。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促进职教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三种途径。李小玲提出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建构路径主要有: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增加教师实践机会、积极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目的性、增设沟通方式,促进实践性知识的转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增设交流的渠道/平台”“保持同行教师的合作交流”“网络学习互动”等方式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群体通过交流互动不仅能挖掘自身潜在的实践性知识,同时也可促进知识的流动。
二、教师实践社区概述
实践社区是指一群有相同的兴趣、专业和/或职业的,有互相学习的欲望,并愿与社区成员分享各种知识、经历及经验的人。因此,教师实践社区可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与渠道,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方式。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可以形象地表征教师如何在实践社区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如图1所示。该模型共有四个阶段,分别为社会化阶段、外在化阶段、组合化阶段以及内在化阶段。社会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以观察、模仿的方式来获取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此时的实践性知识仍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外在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可以借助教育叙事、反思日志、类比、隐喻等方式将自身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行传播。组合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将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组合、分析,结合自身已有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利用实践社区将知识进行更好的传播交流。内在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后运用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隐性知识。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社区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在现有的职前教师社区的基础上。为新手教师设计了网络实践社区。当新手教师面对重大问题时。该社区通过网络工具可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通过研究发现,该网络实践社区由指导教师进行辅导、提供咨询与论坛讨论,具有资源分享、创造社区感、增加情感支持等优点,但存在在线辅导难以持续的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网络由安大略省教育部和安大略省教师联合会共同集资创办,旨在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互联网并将学习到的信息与技术应用与课堂实践中。研究表明,该教育网络的实践社区能为社区成员增长技术知识。将技能整合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但长时间的研修,使得社区的活跃度越来越低,社区中的网络工具比较固化,不能根据使用情况改变其使用的模式。我国首都范大学以情境学习为基本框架设计并开发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将教师工作场所与专业学习进行联结,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增长,同时聚焦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也是聚焦教师知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创生新途径。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绒从网络课程、网络教研、支持服务三个视角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虚拟学习社区包括以上三个视角及多边网状交流互动四个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对当前教师实践社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实践社区中教师进行分享交流的知识多数为理论知识及显性化了的实践性知识。如教育资源、教学经验等。但对于职校教师中操作类的技术技能知识,却无法在社区中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和练习。操作类的技能性知识是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切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社区是十分必要的。
三、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的构建
(一)设计理念
该实践社区以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师群体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及提升其实践性知识为目的进行设计,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将O2O学习模式应用于教师的研修学习中。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因此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自身具备操作技能、技巧,在研修过程中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技术技能点的练习。将虚拟技术与现实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践社区的非正式学习与研修培训的正式学习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实践性知识的流动,从而在知识流动过程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在线上与线下的O2O学习模式、虚拟练习与现实实践、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三大理念下,进行理论学习及技能训练。由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教师自由组建的实践共同体、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以及资源库构成了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支撑体系。促进教师的“知-行-思-创”行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运用在活动或真实教学情境,在行动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更新、创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形成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可视化后可在社区内与其他教师共享,进而形成共建共享的实践社区。
该实践社区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应用HTML5、JavaScript、Aiax、虚拟现实等技术,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研修教师登录实践社区后进行理论学习、案例观摩等一般操作可直接调用Ajax引擎搜索服务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操作;虚拟实践需在HTML5与3D引擎的支持下进行页面的布局并绘制虚拟场景,以便研修教师进入虚拟情境进行技能练习时可以根据自身专业选择相应场景。
(二)实践社区构成要素
该社区共包含研修教师、专家教师、助学者及技术环境四个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1.研修教师
该社区的主体要素,其余要素均为研修教师服务。在技术环境的支持和专家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研修教师学习社区中的知识与技术后,可独立或与其他研修教师协作共同完成社区中的活动任务,在专家教师与助学者的引导下进行反思。通过“学习一实践一反思”的过程获取实践性知识。
2.专家教师
该社区的主导要素,为研修教师设计活动任务,在宏观上引导教师在社区的学习、实践,并根据研修教师在社区中的研修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研修教师的反思。
3.助学者
该社区的重要要素,分为普通助学者和精准助学者。普通助学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跟进研修教师的研修进度并为研修教师提供及时的研修反馈。精准助学者除具备普通助学者的特点外,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能有效地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研修教师的问题。
4.技术环境
该社区的基础要素,该要素为研修教师线上的学习、交流、协作、技能练习等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功能设计
该职教教师实践社区共分为两大模块:学习模块和实践模块,如图5所示。
学习模块分为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培训。线上学习主要进行的是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和相关资源的下载。理论学习包括学科知识、自我认识、教学法知识等,适合刚α职的新手教师进行课堂的自我诊断与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技术学习指的是学习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相关技术。实践性知识的特点之一是缄默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因如此,学习有关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将自身的知识进行可视化不仅有利于教师梳理其知识结构、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对于教师之间传递知识都将起到巨大的促M作用。笔者将实践性知识可视化分为文字可视化、图形可视化、视像可视化三种方式。其中文字可视化主要有反思日志、教育叙事等文字表达的方式;图形可视化主要有思维导图、鱼骨图、概念图、知识地图等图形化的表达方式:视像可视化主要是微课、DST(Digital Story telling)、知识动画等视频类的表达方式。该实践社区中的资源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技术知识讲解的文档、视像资料,可视化工具的安装包、可视化工具使用的教学案例视频等。线下学习主要是与教育相关部门合作。进行教师培训与教师研修,内容为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
实践模块中。主要进行的是实践操作。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之间的显著区别。
在“案例观摩”部分,教师可以观看课例视频,学习其他教师在实训课中是如何进行操作技能的讲授;浏览教师在参加竞赛或指导竞赛时的视频,学习教师在竞赛中如何指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路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观摩实践性知识可视化流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可学习到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流程,同时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知识可视化结果也可获取相应的实践性知识。研修教师进行案例观摩时学习其他教师在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表现出的教育机智,在专家教师及助学者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生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将其运用在实际教育情境时生成一个创新案例,可供其他研修教师进行观摩。形成良性循环,如图6所示。
“活动专区”子模块是研修教师将内化于心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虚拟实践、活动任务等形式实际运用并外显出来,分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在线上活动中,教师可自行组建线上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协作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并进行协作交流。虚拟实践是根据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特点量身定制的功能,研修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虚拟场景,进行动作技能的操作练习。在线下活动中,教师也可组建线下实践共同体,参加或指导比赛,在此期间研修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体悟等方式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协作交流对已吸收的知识进行深化总结。
关键词:河南 高等职业教育 中原经济区
一、引言
河南高职教育在政策环境、办学基础条件和发展规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受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河南高职教育在发展思路和培养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思想认识不足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职教体系尚需完善;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调整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完善和深化;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匮乏;社会服务功能相对比较滞后。因此,提升河南高职教育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服务职能是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路
增强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融合度和适应性,提升河南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必须使河南高职教育走“三协调一互动”之路,即发展规模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相协调;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协调;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区用人标准相协调;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存在互动。
(一)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相协调
随着中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招生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在大幅度增加,这种所谓“超常规、跨越式”的外延型扩张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师资明显不足、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等新问题。为此,省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和外延上转移到质量与内涵的提升上来。省教育主管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控制和稳定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并且要积极考虑与中原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协调,切实把高职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面来。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协调
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发了社会职业工种、技术内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进而引发高等院校不同专业报考人数冷热不均的现象严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省内各高职院校要注意依据这些变化调整专业设置,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尽量减少或避免发生“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各高职院校申请或调整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并实施控制,努力使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达到最优化。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区用人标准相协调
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等级标准来制定符合中原经济区实际发展状况的用人标准。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结合。省内各高职院校应该依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职业分类和标准,主动去适应中原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参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培养。
(四)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存在互动
河南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互动包括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和政策保障的互动措施。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的实质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以共同培养人才为目标,本着互惠互利、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共同分担”机制,实现学院、企业和社会的多赢。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间政策保障的互动措施是指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动态进程中制定一系列推动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措施的动态调整来促进高职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措施
(一)政府主导、制度保障、合理调控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构建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改革办学机制,形成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优化评估机制和细则,激发高职教育活力;合理布局院校空间结构,逐步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采取合理方法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控高职教育系统运行。
(二)加快专业结构调整,适应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已是必然。河南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大局、抓住时机,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为依据,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产业结构特点进行专业设置。整改滞后专业,控制“热点”专业,加大紧缺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从长线专业向建设中原经济区迫切需要的短线专业转变,最终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专业设置配套区域经济建设的良性运转格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技能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理清“学生、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解决如何通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努力培养出拥有高级应用技能的学生。1.推进政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寻找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互动式产学研合作;或者由政府牵头鼓励企业参与办学,走“政校企合作”之路,并保持这种“政府参与、校中有企、企中有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持久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2.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和标准。3.加强校际合作,统筹专业集群建设。通过加强校际合作整合、重组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内城市群、产业群结构,使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尽可能地对接,优势互补,借力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优化结构
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河南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必须注重引进从重传授知识的理论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整体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结构。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深造或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通过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教师进入实训基地边实践边提高,实现教学相长;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在本校积极培养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引进具有较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实教师队伍;直接聘用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技术骨干或是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五)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高职院校承担着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应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职业技能和任职资格的培训鉴定等工作。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鼓励教师和应用技术专家在教学科研之外的业余时间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积极开展企业在职职工转岗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就业培训、岗位准入职业资格培训和执业技能鉴定等,使高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冯冲.郑州高职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1(6).
[2]赵小丽,路卫红等.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3(1).
[3]郑哲.关于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
[4]王燕.中原经济区应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编号:2012-QN-563。
作者简介:
祁让坤(1977― ),男,经济学硕士,经济师,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商学系。
【关键词】县级电大 社区教育 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27-03
一 前言
社区是城乡的基层,是社会的缩影。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社区教育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可以说,终身教育的落实,有赖于社区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化社会的建立,亦有赖于学习化社区作为其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区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社区教育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国社区教育显得十分必要。社区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深入与提升,思路可以多种,模式可以多样,但其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构筑全民终身教育学习的组织网络、信息网体系。
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和基本载体。实现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的联手与合作,既是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又是教育手段和路径的组合与搭配,两者相结合必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电大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的主体之一和骨干力量,开展社区教育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奉化电大是宁波电大的分校,多年来,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以电大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引,创设了以网络学习为主导的数字化社区教育,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了学习支持服务基地,从而推动了奉化市全民学习的开展,使县级电大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主导,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奉化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
1.项目的介绍
奉化电大于2010年6月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其后续建设项目为:“奉化电大力邦社区学习支持服务基地”,该建设项目目的是依托电大丰富的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借助现代化远程教学手段,在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简称“新奉化人”)聚居地奉化市西坞街道力邦社区,建立奉化电大学习支持服务基地,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送“学”上门,为“新奉化人”服务,提高“新奉化人”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奉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奉化电大办学探索新途径、增加新增长点。
2.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基地硬件建设:在力邦社区新建多媒体教室一个,配置30台电脑,具有上网及双向视频功能;多媒体教室以10兆带宽专线接入公网,保证在线学习的顺畅。
第二,基地教学资源建设:一是学历教育资源建设。主要是基地网络平台实现和“电大在线”平台链接,共享中央电大、宁波电大教学资源;二是非学历教育资源。着力整合适合“力邦村”学生实际的培训资源。
第三,基地服务指标:非学历培训。每年完成4期非学历教育培训,年培训1200人次;学历教育。开放教育每季招收“力邦村”村民30人以上,形成150人以上的在校生规模。
第四,基地运作方式:“五整合、三制度”。五整合指基地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企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资源的整合。通过五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新奉化人”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三制度指导师制度、上门帮学制度和网上互动制度。通过建立三个制度,帮助就读开放教育的力邦社区居民顺利完成学业。
3.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一,非学历培训工作成绩斐然。2010年以来,我们与力邦社区联合积极开展非学历培训活动,培训效果显著。
充实了培训内容。高中学历教育班是力邦社区的传统项目,以前是为“新奉化人”获得高中文凭而开设的。我们与力邦社区联合开展培训活动后,参照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双证制改造计划”的做法,把高中学历教育班更名为“双证制高中文化培训班”,使学生在获得高中文凭的同时,还可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家政服务证书、电脑初级证书(电脑培训辅导教师均由我校信息中心教师担任)等,增强“新奉化人”就业竞争力,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培训人数逐次递增。
创新了培训方式。为提高参加培训人员的兴趣,根据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的特点,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方式,2010年采用了PLA(互动参与式)培训方式。特别是在“青春期健康教育”培训中,根据青年人特点,培训活动采用“游戏”方式,让每一个学员都参加“游戏”,从“游戏”活动中悟出青春期健康知识真谛,深受青年人欢迎,培训效果良好。
开发了培训项目。“新奉化人”刚到奉化,与奉化本地人交流存在语言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举办了“奉化方言”培训班,兼职教师杨优赞自编了15000余字的培训教材,其主要内容为:奉化方言特点;奉化方言发音、词、短语、谚语、俗语与普通话的关系。该培训班开设后深受“新奉化人”欢迎,报名者踊跃,第一期报名85人,通过培训解决了“新奉化人”与本地人的语言沟通问题,加快了“新奉化人”融入当地大社会的进度。
第二,学历教育规模逐年扩大。由于我们“送教上门”,为力邦社区就读电大的居民提供人本、贴心、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这种教与学的模式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另一方面,每季开放教育招生工作得到了力邦社区的大力支持,在社区宣传栏张贴招生宣传广告,在社区网站招生信息,在社区广场设摊进行现场招生宣传活动,使开放教育这一品牌在力邦社区更响亮,报读开放教育人数逐年增加。
第三,形成了学习支持服务基地运作模式。经过一年多实践和研究,已初步形成了学习支持服务基地“五整合、一平台、三制度”的运作模式。五整合即基地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企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资源的整合;一平台指网络平台;三制度指网上互动制度、上门帮学制度和导师制度。通过整合五种资源,建设一个平台,建立三个制度的运作,确保基地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采用这一模式,基地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就具有组织机构健全、人员落实、职责明确、思路清晰和条件保障等特点,支持服务活动实现了平台网络化、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师资多元化、过程服务化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支持服务的效率,为全体“新奉化人”服务提供了实践样式。
第四,提升了“新奉化人”的素质。我校历来重视对“新奉化人”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力邦社区学习支持服务基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力邦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快提升。今年4月份统计,力邦社区居民中具有高中学历的人数占居民总数的51.5%,比2009年(2009年2月份统计)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1.9%,比2009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提高了居民就业(创业)竞争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了居民的技能水平、交流能力、文明程度和团队合作意识,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一部分居民的职务得到了提升,一部分居民由一线工人成功转型为管理人员,一部分居民创业成功。
三 依托县级电大进一步做好社区教育的思考
奉化电大在社区教育中具有某种创新性质的尝试与探索,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无疑有助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完善思路、凝聚力量、推动创新,同时充分说明电大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式和重要途径正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理念、体制、经费和机制沟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进一步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理顺管理体制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强化社区教育的政策指导和工作统筹。政府要加强管理、规范办学,使其形成有利于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优化整合的管理模式。按照“党的领导有力、行政管理有序、各方广泛参与”的目标以及“党政合力、责任到位、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由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在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公室,全面负责、协调推进本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按照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各部门在发展社区教育中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工作到位、奖罚分明。要充分利用电大多年来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建立起一整套更加贴近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为全民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建议成立中央电大社区教育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为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指导。只有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规划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协调各部门、整合社区内各类办学资源,进而形成社区内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要着力解决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通过管理创新促进电大教育与社区教育同步发展。形成高效率的工作责任机制,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统筹下,全面承担起面向市民的社区教育任务。
2.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进一步搭建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
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面临生源的多样性,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形成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的灵活的教学结构。可以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争取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成一个能够兼容各种教育层次、各种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方式、各种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要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力度,建设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库和信息库,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超市”或“菜单点菜式”服务。例如:“新市民”要想在社会上有更好地发展,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如果一个新市民掌握了一流的数控操作技能或平面制作技能,就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化市民营经济发达,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老板很多,这些人希望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活得更有意义,他们有养生、健身、书画等方面的需求;在奉化,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企业的员工只有不断在学历、技能上提高自己,才能达到岗位的标准,所以工作上的学习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些需求的存在要求县级电大借助于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学习搭建的平台,平台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让各类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生存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调整学习方式,自主评估学习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者自身素质。在平台中最多的是非学历类的项目,其涵盖的学习项目可分为岗位技能、生活保健、娱乐休闲、天文地理、军事天地、婚姻家庭、图书资料、文化艺术、子女养育、婚姻家庭、个人理财等。数字化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学习服务机构,其办学的低成本、教学的高质量、受众人群的普适性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特征,已进入公众的视野并正在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它将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途径选择。
3.构建并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
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应该贯穿电大系统办学的理念,使县级电大真正发挥统筹作用,县级电大应该寻求各级政府的支持,着力构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县级电大,中端是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民社区学校,尾端是家庭学习网吧,从而构成了“龙头、龙身、龙尾”的协调机制,形成了“十分钟社区教育服务圈”。依靠四级办学网络,分别建立起了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电子阅览室、市民学习网吧、市民学习书吧等,并且全天候向城乡市民开放,使数字化的学习场所遍布城乡角角落落。县级电大不仅为当地的社区教育工作起示范带头作用,还应该积极发挥指导服务的功能,协调下属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起到了纽带桥梁作用。根据目前的情况,还应该全面推进家庭学习网吧的建设,以彻底解决“数字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县级电大全力开展上网培训,解答诸如“QQ文件如何上传”、“博客、微博怎么操作”等具体问题,提升市民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从而引领奉化数字化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向纵深发展。
4.在电大与社区教育之间建立有效沟通与衔接机制
电大涉足社区教育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学习层次间有机衔接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以不断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潜在的学习需要。同样,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要想融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就必须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实现无缝衔接,推动教育培训“立交桥”的构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应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具体的做法可以建立市民学分银行,为破解电大教育与社区有效沟通与衔接的难题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新模式。学分银行以数字化存储、认证、消费为手段,通过网上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实现个人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信息储存、学分认证、学分兑换、学分消费、学习信用管理。学分银行给市民的学习带来极大方便。以前市民在各个培训点参加学习,培训机构之间的学习成果不能互认,有时为了获得一张证书,不得不重复参加一些课程的学习,现在有了学分银行,遇到不同学习机构的相同培训课程,只要通过学习达到了该课程的学分,系统就会马上予以互认,不受机构限制。通过学分银行,社区教育实现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之间的互通。
5.建立稳定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
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满足需要的专职、兼职、志愿者三者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必备条件。电大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有着聘请、管理、整合教师队伍的经验和能力。电大可以结合现有师资队伍,与社区实践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一支多功能、多学科、复合型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关键词:农广校;涉农中职;教学管理;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73-03
自2010年以来,根据省农广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洪泽区农广校就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涉农专业中专班招生工作,到2016年共招收学员1 703人,开设了淡水养殖、设施园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现代农艺技术五个专业,合计23个教学班,校本部开设了3个教学班,镇级开设了7个教学班,村级开设了13个教学班,生源覆盖了全县各镇。已毕业1 105人,目前还有8个班598人在读。
1 主要做法
1.1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顺利开展招生 历年来,学校都高度重视涉农中专的招生工作。招生过程中广开门路,多种途径招生,除了下沉办学重心,主动在乡镇、村开设中专班的同时,还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合进行招生,并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每一位想学、愿学的人员有机会参加学习。
1.1.1 紧紧围绕产业,科学确定专业 在涉农专业开设上,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跟紧产业,做到因地、因需制宜,与现代农业和农民的现实需求实行“无缝对接”。并且围绕当地农业资源特色开设专业,在洪泽区水产养殖重点镇老子山镇开设水产养殖专业,在洪泽区设施蔬菜基地镇高良涧镇、东双沟镇和仁和镇开设现代园艺专业。洪泽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拥有高标准农田2.33万hm2,为此在相关镇村重点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同时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开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以及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
1.1.2 深入实地考察,科学选点建班 根据江苏省农广校下发的招生工作意见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招生简章,同时深入调研,广泛宣传,认真组织,通过现场查看各教学班教学场地和教学条件,科学选点建班。通过村干部和学员座谈会,了解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村两委班子意见等情况,设立教学点并科学确定相应专业。
1.1.3 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招生,确保学员的素质 2010年与组织部在全区村干部中招了一个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班,与老子山镇水产站在老子山镇养殖户中招了一个淡水养殖班;12a与区委农工部在全区村会计中招了一个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班;13a与区妇联在村(居)妇联主席中招了一个农产品保鲜专业班。这些学员从业类型一致,整体素质较高,从而提高了参学率,降低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1.1.4 把好学员入学关,科学遴选学员 把好学员入学关,是提高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质量的基础。学校对学员的遴选坚持“三有”原则:首先,有文化水平。要求学员有初中或初中以上的文化、年g在50周岁以下。其次,有产业基础。学员要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较强的学习欲望。再次,有较好素质和认知能力。学员能够服从学校安排,协调好学习与生产关系。
1.2 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加强组织保障 为规范涉农专业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总负责,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为成员的涉农专业校级教学管理、督查领导小组。各教学点配备教学班负责人、班主任2名(农广校专职教师和教学点各1人担任)、辅导教师(教学点担任)4人组成,分工协作,职责明晰;每班根据班级管理规定成立了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组成的班委会。组建教育教研组,负责涉农专业中职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涉农专业中专班学生绝大多数是从业人员,有过行业经历,他们参加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拿文凭,更多的是希望学到与从事的行业、产业有关联,对自己增收有帮助的知识、技能,解决短期培训中不能解决的“所以然”的问题。因此要提高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实效,关键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想听什么、想解决什么,因此学校每年都针对不同专业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下基层、进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其需求,了解行业、产业生产实际,了解学生最关心、最想知道、最想掌握的知识、技能,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课程教学方向,确保教学的针对性。
1.3 加强教学教务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1.3.1 规范师资队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决定着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结合产业与成人教育特点,依托本系统技术力量,选聘高学历、高职称,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30余名担当兼职教师,负责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同时建立师资库,实行聘用制管理,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5人,其他全为中级职称,同时在教学中还经常聘请一些农牧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来我校为学员讲学,提升教学水平。
1.3.2 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形成良好校风 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学之初,学校先后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和职责,其中有教学管理职责、班主任工作职责、学员学习考试管理制度、学员守则、学生干部管理实施方案和学籍管理细则等等,并将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张贴上墙。
1.3.3 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提升学习兴趣 提高涉农中专办学实效的关键是教学内容实用。增加办学的吸引力,让办学有生命力,讲解系统、抽象的理论同时,也要想法设法让这些理论变成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傻瓜技术,从而让学员感兴趣,提高学员的参学率,多年来学校一直努力尝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是聘请在生产一线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专业课老师;二是优化教材内容,授课上要求教师不必照本宣科,更不必讲解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讲解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和生产一线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一改上课只有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将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向授课教师提问,直到弄懂为止。同时也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大大得到了激发,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并经常组织老师上门、到田头指导服务。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移动电脑房补助教学,为教学计划的实施提供相应保障。
1.3.4 加强实习实训环节指导,提高专业技能 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相应实习基地,确保学员实习开出率,按质按量顺利开展了实践课教学任务。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相应实习基地,按质按量顺利开展了实践课教学任务。设立了水产品批发大市场、花卉批发市场、果蔬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实习基地,提供学生了解种养行情、农产品的收获储存保管、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产品的推销、农产品的分类、农产品的包装、农产品的储运保管、产品的加工、物流核算产品收购、产品储存保管、农产品包装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实习内容。
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学生勤奋好学,学生中反响也较好,开出率几近达到90%以上。通过以上实习,锻炼了学员实践技能,提高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及岗位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已学的知识,培养独立工作和处理生产过程中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学员正确的专业思想,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的要求。
3 主要成效
通过3a的系统教学,提高了学员整体素质,培养了一批有学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各级涉农专业学员中,都出现了一批“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创业能手。
3.1 提高了学员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 学员通过系统地中专职业教育,能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如原来知道用什么药防治病虫害,现在知道了用药原理和为什么用此类药防治,并能举一反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能力呈螺旋上升,真正掌握了一技之长。学以致用的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上规模、上效益。
3.2 提升了学员适应和闯荡市场抱团致富本领 通过系统学习,学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加强,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抱团闯市场的本领得到提升。据统计,各级中专班刚入学时绝大多数学员只是单纯种养等人上门收购或上街零售,现在有约40%学员扩大了种植和养殖规模成为种植大户,20%学员成为专业农产品经纪人,利用营销手段把收购的农产品集中运输卖到大城市大超市;50%学员既种植又销售,提高了经济效益。80%学生参加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其中45%学生创办和领办了合作组织或家庭农场。
3.3 促进了学员主动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 3a的学习增强了学员学用科技能力,主动接受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增加自身收益。
3.4 增了学员承担建设新农村的社会责任感 学员在村部场部的教室上课,经常接触,对村里场里的事务关心自然增多,村干部带头为村民做事赢得学员尊重,逐步转化为对村集体的关心和支持,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加强,和谐稳定有助于新农村建设,从而也彰显了农广校联合办学的社会效益。
4 面临问题
(1)办学吸引力不足。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从事非农生产,农村家庭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非农收入,农民增收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降低,加上现有刺激政策吸引力不够,参加不参加学习、拿不拿证书并不会影响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农民对涉农专业中职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内在或外在的动力,导致办学难、难招生。
(2)农广校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办学能力和条件建设较差亟待提升。
(3)因助学金政策的变化和免学费补贴的调整以及学历文凭内在驱动力不强,参加学习获证的农民与未参学未获证的农民在政策扶持上没有差别,少数学员失去学习兴趣,到课率受到影响,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
5 对策措施
(1)切实解决学员生产需求,做到学以致用。学员的学习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想解决眼前的农业问题,有的是瞄准一些新型农业。通过广泛调研搜集信息,引进新品种、新项目,为有志在农村创业的社会青年打造展示的平台。同时要在学员与学校,学员与专家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微信群、QQ群、博客等现代信息手段,达到有问题及时反映,并及时解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涉农人才的培养质量。
(3)跟踪指导,做好对毕业学生的后续服务工作。中等教育应以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长期师生联系制度,确保每个毕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产实践中随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关怀。同时加大典型培植力度,宣传和扶持优秀毕业学生,彰显农广校涉农中专教育的办学成果。
(4)加大对涉农中专办学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涉农中专生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提高办学能力。同时对涉农中专生在农村干部任用、土地流转、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士海,田玉斌.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11.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疾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心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致残率、死亡率较高。WHO报道,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病人1.75亿,我国糖尿病患者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增加了4~5倍,估计现有糖尿病病人约3千多万,居世界第二[1]。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为此,社区教育是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6月在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例建立慢性病档案的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14例,年龄38~68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21例,高中及以上30例,均居住在城市。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教育前和教育后3个月的各项指标进行自身对照研究[2]。
1.2.1.1研究工具调查问卷根据《中国全科医生》等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日常行为习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及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
1.2.1.2质量监控对患者具体情况由护士问,病人答,并由护士填写完成。
1.2.1.3统计学分析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资料按性质由统计人员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采用统计描述和 t检验。
1.2.2健康教育方法 (1)患者第一次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时,通过与其交谈 ,了解既往史及用药情况,并认真填写慢性病档案。(2)利用病人就诊时向其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一定要按医嘱服药或注射诺和灵或诺和锐,严格控制饮食热量与钠盐的摄入,合理蛋白质摄入,有氧体力活动和锻炼[3]。社区服务中心放置糖尿病防治小册子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者免费取阅。(3)每周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板报宣传、发放健康手册、组织百题培训,定时测量血糖,每周一、三、五安排护士下社区居民点,进行家庭访视,上门进行健康教育,告诉他们格列齐特应在饭前30min服,二甲双胍就餐时服,测空腹及三餐2h后血糖,并自己登记在册。
1.2.3 评价方法比较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知识、日常行为的改变以及健康有关行为的变化。
2结果
见表1、表2。患者建档时填写的问卷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填写的问卷比较,从表1可发现经过社区教育,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对饮食热量控制、坚持用药、血糖的自我监测与管理、适当的有氧运动或锻炼的知识有了显著提高;从表2可发现,除了合理饮食的人数改变有了显著变化外,规律运动、自我监测血糖和管理、足部护理、遵医用药的人数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表1建档时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表2建档时与健康教育3个月后患者行为的比较
3讨论
3.1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是常见病,但我们周围人群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及治疗率、控制率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对糖尿病了解甚少,通过我们近距离的宣传、教育、讲解及示范,使患者对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影响血糖的主要因素,如何正确监测血糖、正确服药、正确使用胰岛素,怎样进行有氧运动,如何进行饮食热量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4]。
3.2健康教育对患者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提高,但是健康知识的增长并不总是伴随着不良行为的改变。例如遵医用药、规律运动、自我血糖监测与管理、足部护理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变化,许多患者一时难以改变多年的习惯,还有不少患者认为药物总有副作用,如果自我感觉良好,就不用一直服药,血糖高了再吃药,同时再控制饮食热量的摄入;人们讲究肥甘厚味,忽视了低盐、低脂饮食,这说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个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收到明显效果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健康教育及其他形式的社区护理干预不应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与监督行为,仅仅依靠护理人员而没有调动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心,不利于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的作用和社区管理、监测糖尿病的潜能。应更加广泛地开展患者的自我管理活动,社区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通过电话随访等行式经常提醒和监督患者,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3.3健康教育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健康教育,患者掌握了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了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起到一定的潜在影响。虽然本次调查中,患者行为改变并不显著,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改善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的生活方式更健康,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危害,减少发生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的几率,就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为行为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5]。
通过健康促进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已证明通过干预可使患病率、发生率、并发症、相关死亡率等指标降低[6]。控制血糖主要不是针对糖尿病的本身,而是影响血糖的危险行为因素,糖尿病患者仅靠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在社区开展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是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龙黎民,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3-431.
2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80-382.
3李秀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护理与康复,2004,6(3):158-159.
4王君俏,张新宇.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3,37(9):663-665.
[关键词] 创新实验室 项目驱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 实践能力
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实验室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之一,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实验室在创新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Web智能创新实验室的工作,阐述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创新与教学方面的尝试,在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运作机制及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创新实验室在当前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科研能力是硬实力。随着国家对科研能力的重视,各个高校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随之各个高校的创新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创新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办创新实验室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老师课题的研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的兴趣、学生学的乐趣,并根据专业特色参加国内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2008年9月博士毕业后,利用学校提供的科研起动经费,结合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及项目开发经验,创办了Web智能创新实验室。主要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受到锻炼,提升能力,并通过组团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这些学生由点及面带动整体,不仅提升了参与项目学生的能力,带动了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得大多数学生能及时提交实验上机的作业,而且为教师的科研攻关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
二、创新实验室的准确定位
在创新实验室创办过程中,作者首先结合个人的实践经历与工作需要确定好实验室的定位问题。知识的掌握重要,但知识的运用更重要。一个好的创新实验室,应该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知识视野,更要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因此,作者的创新实验室主选了两种开发语言:c#、Java,根据入门的难易程度及国内市场的需求情况,主要侧重C#系列、MS SQL数据库与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与项目的实训,对学习较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Java系列的学习与项目开发。
另外就是通过参赛激发学生的斗志、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作者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组织学生编写国内电子商务与微软系列的挑战杯大赛的项目书与规划书,结合大赛方的要求,指导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通过成绩的取得肯定学生的成果。
三、团队的管理与教学
1.教师的管理
组织一个志趣相投、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教师团队很重要,特别是要求团队教师具有一定软件开发经验、年青有责任,能主动学习,对科研与教学有兴趣,并具有一定奉献精神。本团队经过一定时间的双向选择,现主要有两名指导老师。
2.团队组建与管理
每个学期开学时,通过校园招新广告,详细列出招新的基本要求,招聘对软件项目开发有兴趣的理工科学生。经过筛选后进行免费培训,按专业分组,要求三、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开发团队,并根据团队兴趣选择对应的开发项目。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指导老师利用固定的时间进行辅导,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平时根据学生的时间自由安排进入实验室的时间。
在参赛的问题上,每个团队原则上要求选择一个比赛方向与比赛项目,写出相应项目规划书,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确定时间安排。再指定其中较好的成员为组长,负责项目的分工,各成员根据分配的任务进行编程与测试。
3.课堂教学改进
由于大多数成员为本学院的学生,为了更好的配合创新实验室的工作,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在讲授学院核心课程中,针对课程实习的要求,在初次上课时就规划本课程实习的要求,要求学生按三至四人一组自由组合,采用组长负责制,根据要求选择自己的项目课题,对项目进行分解。随着教学的深入,组织队员进行相应程序的编写,群策群力,人人参与,有序进行。完成后再组织学生分组答辩,答辩通过后再写出相应实习报告。
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设想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自定目标、自主探索、自我创新开展实验,丰富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四、教学内容
根据国内开发市场的需求,当前主要讲授微软的课程。主要开设有c#基本知识、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框架设计、web开发、CSS+DIV页面布局、页面局部刷新、MVC设计模式、数据库原理与T-SQL应用开发、软件测试过程等,此外根据个别学生的要求,还在适当时间开办JAVA与JSP的技术讲座。
随着版本的更新及其它更优秀性能的软件出现,本创新实验室将及时提高相应的软件版本,介绍新的使用方法。
五、创新教学的效果
通过近三年的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非常欢迎有实战经验的老师开办创新课题。
下面是一组创新实验室培养的人数及有针对性对计算机本科生与非计算机本科生的教学效果对比,相信随着创新实验室的开办及教学经验与资料的不断积累,会更准确反应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首先是近三年培养的人数对比。
说明随着招新宣传力度的加大,乐于接受培训的学生更多,影响面越广,这学期通过统一招新,选择学员的余地更大了,可喜的是2008年下学校接受培训的学员有两个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并在参与学院科研项目中起到了较好的带头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团队开发了两个实用项目,这学期也开始组织两个学生团队参加国内创新大赛,笔者也申报成功一个省级项目,参与两个省级重大专项。
下面这一组数据是针对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效果对比。
说明学生对这种方式还是较快适应的,也是比较欢迎这么教学方法的,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这种方式的教学适应能力还是有区别的。
说明不同专业的自考生,适应这个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反映,接近计算机专业的,反映要好一些。
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针对传统教学体系存在的弊病,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探索一条能较好的适应高校教学、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创办创新实验室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初步的实践证明,它能打破专业限制,极大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把在实验室中产生的好方法、好经验运用于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一种值得继续探讨和深入进行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院实验室条件有限,至今没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场所,组员集中讨论的地点也常常不固定;也没有为本实验室配置固定的设备,只能要求学员自己准备笔记本电脑。因此,没有笔记本的学生经常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动手配合演示示例也不能进行,造成了学员流失,团队人心不稳,导致每学期需要进行招新。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学院加强指导,加大实验固定投入和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切实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言俊,王延伟,曹庆峰等.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创新教学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13.
[2]苗志全,张波.高校建立创新实验室的有益尝试[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5(4):88-89.
[3]晋顺.项目驱动的开放式实训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94-97.
[4]史建成.基于开放型创新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26(1):83-86.
[5]季宜敬,杨瑾,王洪洲.建设创新实验室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2):134-136.
[6]李卫兵,杜玉杰,王彩凤.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