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新高考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高考改革方案

第1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一)适应*市高等教育普及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选拔、选择各类人才;

(二)适应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殷切期待,充分考虑社会的认可度与承受力,坚持科学、公正、高效,稳步推进改革,维护社会稳定。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和学生综合评价的统筹,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总体思路

坚持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按照“引导方向、系统设计、分类定位、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思路,实行综合改革。

(一)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按照选拔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特殊潜质人才的需要,深化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按照选拔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探索以“高考成绩加会考成绩”为主要方式和以多元评价为特征的多种招生办法并存的高职招生改革;按照“阳光工程”的要求,继续推进录取方式改革。

(二)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化以制定会考标准、规则并建立会考评价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高中会考改革。会考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内容为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逐步增加选修模块考查范围,供学生选考;进一步完善会考作为水平考试的评价功能与导向功能。招生录取时,高中会考的成绩将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录取的参考或依据,促进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三)按照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写实性评价的方式,全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为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提供参考依据。

四、统一考试

(一)考试科目设置、时间长度与卷面分值

继续实行“3+文科/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

“3”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指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语文科目考试时间长度为150分钟,卷面分值为150分;数学科目和外语科目考试时间长度分别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均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时间长度为150分钟,卷面分值为300分。四科卷面总分值为750分。

(二)考试日期

考试日期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日期为准。

(三)考试范围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科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结合*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际,确定高考各科目的考试范围。

为保证新课程实施后高考的平稳过渡,2010年高考考试内容原则上限定在《*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规定的必修课程与部分选修课程范围内。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卷考试说明》中做出规定。

2010年以后高考的内容范围,将根据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逐步调整。

(四)命题原则

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课程标准的原则,以各学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卷考试说明为依据,以科学、公平、准确、规范为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要使试卷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也要符合*市教学和考生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五、本科院校招生录取

(一)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

1.积极支持在京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主动配合高等学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政策宣传;努力协调高等学校与中学的沟通工作;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保证自主选拔录取的透明与公平;进一步探索高校自主自律、政府服务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新机制。

2.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和会考成绩在自主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向试点高校提供体现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尤其是在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相关信息,作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参考依据。

(二)统一招生录取

1.招生专业类别

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分为文史类、理工类,报考各类别的考生均需考语文、数学、外语,同时文史类考生要考文科综合,理工类考生要考理科综合。

报考文史类、理工类的考生可兼报体育专业、艺术专业,除按要求参加以上统考科目考试外,还须参加体育或艺术术科考试。

2.会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使用

会考成绩以等级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参考依据。高等学校在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六、高职招生改革

高职招生主要采取三种形式:高会统招、单考单招、自主招生,高中会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会统招、自主招生的招生方式中将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一)高会统招

高会统招是采用高考成绩和会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招生方式,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1.科目组合

高考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文/理)、外语

会考备选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共8门。

进行高职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别确定文理两类的招生计划,同时从会考备选科目中选定2或3门提出成绩等级要求,并提前公布。

2.志愿设计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志愿设计以“专业+学校”为志愿单位,即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为一个志愿单位,体现考生的专业选择(职业性向)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要求的紧密结合。

3.录取方式

录取时按照文理两类分别进行,在考生会考成绩满足学校要求的基础上,按考生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逐一顺序投档。

(二)单考单招

单考单招以全市统一组织的公共文化课考试成绩与学校进行的专业课考试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招生对象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

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专业课。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全市统一组织的公共文化课,考试日期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相同;专业课由招生学校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设置,各招生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录取时,以公共文化课与学校专业课考试成绩为依据,统一进行录取。

(三)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为高等学校自主进行的高职考试招生,招生对象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招生专业主要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突出的专业。

自主招生采取招生学校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方式。入学标准中,综合素质评价、高中会考成绩与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方式上突出面试环节,注重考查学生的职业性向与潜质;对专业技能表现突出的考生可优先录取。

我市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高职自主招生试点范围,增加试点院校数量。

七、保障措施

(一)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高考招生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部门、高校等相关部门组成。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组织管理、协同保障工作。

(二)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高中会考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诚信机制,确保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可信。

第2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二是科目设置体现了新课程既有共同基础要求,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理念;

三是设置了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这一新的考试科目,同时适当调整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四是明确将综合素质评定列为高校招生参考,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从高考科目设置、计分方式、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以及育人模式的变化。

20*年普通高考是*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新方案的第一年。近日,*省考试中心印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省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就20*年普通高考中广大考生和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做了权威解读。

科目设置分文理体艺四类

《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考生按文科类(含外语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进行分类报考。报考文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理科类,报考理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文科类。报考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

划分文、理,将更有利于中学按新课程方案充分开设选修课,使学生可根据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个人修习计划。由于高校体育类专业多要求理工科背景,因此建议体育类考生尽量选择“3+理科基础”的文化课考试科目组合。

高校招生录取时也将按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分计划进行招生。录取时,分类划线、分类投档和分类录取。考生报考时,必须按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分类进行报考。报考文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理科类,报考理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文科类。报考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但须报考文科类或理科类专业对应考试科目。

据介绍,从往年的高校招生情况看,理科类招生计划都超过文科类招生计划,理科类专业招生计划占64%左右。高校理科类专业多数选择招收报考物理、化学的考生,一般来说,考生报考物理、化学比报考生物更容易被高校录取。为引导考生更好地选择考试科目,《实施办法》中对生物、地理选考科目的报考专业进行了适当限制。此举也是为了限制一些中学在指导学生选报科目中的误区,目前有些学校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误导学生,动员、鼓励考生报考所谓容易得分、容易上线的科目。*省考试中心提醒考生,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来选择所学科目,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选择所学科目。

计分方式标准分改原始分

在新方案中,考生考试成绩以原始分形式呈现,各考试科目组的总分分别按考试科目组的科目考试成绩累加合成。文科类、理科类考生总分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

如果某考生报考科目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物理,则该考生的总分由以上五门各科考试卷面成绩相加合成。如果某考生报考科目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物理、化学,则该考生将有两个总分,分别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物理”五科合成的总分和“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化学”五科合成的总分。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考生文化课总分按4科考试成绩合成,每位考生的文化课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3+理科基础”组成;术科成绩分别用原始分呈现。

据介绍,*自1985年起高考改用标准分。以往按标准分计分,要求所有考生考试科目及内容要完全相同。新方案中设置“选做题”,考生考试科目或内容可能各不相同,较适宜采用原始分计分方式。此外,不同计分方式无法横向比较来自不同*省份的考生,绝大多数高校强烈要求全国各地能够统一高考计分方式,特别是大多数部属高校多年来要求*改变标准分计分方式。也有专家分析认为,为取得高的标准分,*有一些考生放弃了特长兴趣,转而选考历史等较易取得高标准分的科目,致使近年来本*省报考物理的考生锐减一半,这不利于选拔理科人才。

新方案同时对考试时间和分值作了详细规定:语文卷面分值150分;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卷面分值各150分;体育术科、音乐术科总分各为100分,美术术科总分为250分。

评价机制引入综合素质评价

《实施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录取时,需认真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由*省教育厅公布统一的评价要求,由中学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高中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或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等等。

《*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要逐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等级认定机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度,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为确保高等学校招生的公平、公正,综合素质评价需建立在高诚信度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将在试点的基础上,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可信可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学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把握上,需坚持公平、客观的原则,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在统一的要求下,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公平、公正。*省教育厅将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对中学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等级认定机制,并将其纳入对中学教育督导评估的范畴,促使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度不断提高。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之一,反映了考核方式多元化的趋势,避免把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结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将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方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健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试卷形式设置“选做题”

为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各科目在试卷形式和考试内容上有所变动,如在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历史等科目试卷上,会设置“选做题”,由考生选择答题。

为什么要设置选做题?选做题的设置将对考生产生哪些影响?对此,*省考试中心的负责人解释说,因为目前高中新课程中,选考同一科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修不同的内容和模块,因此学习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而高考会根据他们选学的不同内容来设置选做题。

一般来说,选做题均采用“二选一”的形式,两道题难度、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考生根据自己在中学所学的不同模块来选择解答其中一道。选做题的成绩计入考生成绩总分。各科目的“选做题”比重不一,但占比重最大的也不会超过该科目总分值的10%。

英语口语实行等级制划分

《实施办法》规定,英语口语成绩实行等级制,以A、B、C、D、E五个等级呈现。英语口语成绩满分为50分。考生考试成绩获得满分值85%以上的为A级(即获得42.5-50分),获得满分值75%—84%的为B级(即获得37.5-42分),获得满分值60%—74%的为C级(即获得30-37分),获得满分值45%—59%的为D级(即获得22.5-29.5分),获得满分值44%以下的为E级(即获得22分以下)。

英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如有志报考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政治、外交学、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专业的考生必须加试英语口语,其他专业是否加试英语口语由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英语口语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录取标准。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尽管英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是根据往年情况,多数学校都会要求学生考口语,因此在目前无法掌握高校报考要求的前提下,*省考试中心建议考生报考英语口语,以应对某些专业的额外需求。

录取办法分类划线分类录取

第3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江苏;高考方案;实施效应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00-00

紧随着2005年秋季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江苏省2000年以来的第四次高考方案改革拉开了帷幕,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在2008~2011年4年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方案都有强烈的反响,新高考方案也历经了几次微调。课题组于2011年6月对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实施效应进行了调研,主要方式为调查问卷和访谈。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包括来自苏南、苏北、苏中15所学校的即将参加2011年、2012年高考的高中学生,以及已经参加过2010年高考的南京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59份。调查结果显示,高考改革方案体现出许多亮点,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同,但遗憾的是,新方案的诸多亮点在实施中未能充分体现,相反却出现了不少疏漏和缺陷。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对基础教育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与效应,如何科学实施新方案、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概述

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力求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扩大高校招生自,其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为语文、数学、外语,是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满分为480分,实行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分为选修测试科目和必修测试科目。招生时则按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划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并按照不同录取批次高校对生源质量的基本要求,分别对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提出相应的等级要求。

二、高考改革方案设计的亮点

1.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一脉相承。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显著特点就是将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其指导思想都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2005年秋季,江苏正式进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此次课改提出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1]。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来看,与新课改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2.学业水平测试纳入高考,不再“一试定终身”。以往的高考方案,均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即所谓的“一试定终身”。这种“一试定终身”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影响:一是社会实践中高考的作用被扭曲,导致“高考指挥棒”效应,加剧了应试教育[2]。二是增加了考生的负担,由于“一试定终身”,使得考生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背负巨大的压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

3.分数与等级相结合,不再“分分计较”。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将分数和等级相结合,语数外三门统考成绩采用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等级制,综合素质评价也采用一定的等级来呈现。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学生和72.2%的老师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计分“非常合理”或者“比较合理”。等级分的使用,既能较好地体现区分度,又能避免不同学科之间可能出现的分数不等值问题,同时使得考生不必“分分计较”,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4.充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有利于人才选拔。江苏高考改革方案中,除3门统考科目是刚性指标外,高校在“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两部分有充分的自,高校可以对“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部分的考试等级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自行制定标准,录取的时候还可以参考“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部分的考试成绩,以便于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更加全面的评定。调查中,89.1%的学生和95.6%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三、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中出现的偏差

1.学生选科凸显功利性。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科目,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以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但实施中却偏离了初衷,功利导向,使得学生并未能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兴趣选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高考改革的预期目标未能顺利得以实现。

2.综合素质评价偏离预期目标。高考改革方案的目标是期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实施中,学校、教师、学生都将高考方案中刚性指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偏软的指标则尽可能忽略,出现狠抓语数外统考科目,而忽视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59.5%的学生和77.5%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公正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83.3%的学生和96.9%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作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也没真正起到作用。

3.仅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造成中学教学组织的困难。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旨在通过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三方面全方位考虑来选拔优秀的人才,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统考只考语数外,并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导致中学教学更为重视语数外,在语数外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和师资,以追求上线率。在访谈中,有些地理、生物、化学老师反映,学业水平测试前两个月超负荷工作,一旦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则陷入休假状态。

4.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等级计分带来的困难,许多高校招生教师反映物理、化学等成绩以等级来测量比较模糊,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二是录取中未能真正做到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录取。高考改革方案中,以统考科目的成绩划定投档线,同时依据不同高校对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等级要求进行录取,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仅仅作为资格线,未能真正为高校的录取提供依据和参照,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从某种程度上讲,录取还是以一次高考成绩为主。调查中,91.2%的老师仍旧认为,目前的高考方案选拔人才的依据依然是高考成绩。

四、影响高考改革方案实施效应的因素分析

1.社会各方响应的滞后。高考方案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响应情况,对方案改革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学校的本位主义观念、家长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及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再分配,都是导致高考改革方案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原因。学校、教师、家长关心的并不是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是怎么样尽快地适应方案,并在其中建立比较优势。

2.高考改革目标的部分错位。高考属于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选拔性考试,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学生背负沉重学习压力的根源不在于高考方案的本身,而在于社会存在的竞争。“只要存在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竞争就会存在。高考取消不了,高考的竞争也取消不了”[3]。事实上,只要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优胜劣汰,只要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考试压力就不会减轻。

3.高考功能的异化。高考最基本的功能是相对公平地选拔人才,然而,现行高考的功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渐偏离了考试的初衷。人们不再将高考看作是评价和反馈的手段,而是将其看成一种目的,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分,现行高考结果所反映的主要不是学生的发展潜力,而是学生对于考试的准备程度;不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是教师的辅导水平[4]。对高考功能认识的异化,也是影响新方案实施的重要原因。

4.对高考方案认识的偏差。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意在将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都作为高考录取的有机组成部分。方面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方位的视角和多元化的依据。

5.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将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本是江苏新高考方案的亮点之一,但是实施中却出现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和诚信体系的不完善。调查显示,有68.6%的学生和77.6%的老师认为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未能落到实处”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并没能真正起到引导中学素质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作用。究其深层原因,还是社会诚信制度的缺失,没有诚信制度的保驾护航,综合素质评价就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实际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否合适、不同学校给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质疑。可见,社会制度不完善、普遍缺乏诚信是高考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偏离初衷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既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拿出“破冰”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社会公众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考改革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才能确保高考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地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朱宇.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J].湖北招生考试,2009,(4):15-19.

[3]杨学为.高考改革与国情[J].求是,1999,(5):32-35.

第4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2017高考改革;英语教学;影响和策略

根据国务院2014年的《实施意见》和我省的《实施方案》新高考改革方案变化之一就是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将其中最好一次成绩录入高考总成绩,分值保持150分不变。这一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方案,不仅稳固了外语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赋予学生两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这一改革势必会对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和转变,作为一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呢?

一、2017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1.推行外语两次考试制度,打破了英语“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直接影响到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外Z推行两次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让学生多了一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分散并减轻他们在高三复习备考期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了学生一次挑战自我和开拓自我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这一改革方案也给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如何保证学生有效的冲击第一次英语考试?因此,这一改革对于整个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分配和安排以及教法的改革都有直接重要对影响。

2.促使英语教学由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向“应用模式”。2017高考改革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以记单词、背语法,反反复复练题刷题为主。新的高考改革一方面侧重对学生英语感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淡化选拔功能,不同的高校对英语有不同的等级要求。因此新的高考改革会促使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从“重语法,重做题,重得分”的应试模式转向“重能力,重英语思维,重实际能力”的应用模式。

二、应对新高考改革的英语教学策略

1.重组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试行“走班制”和分层次教学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3+3”模式,规定除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及报考学校的要求,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政史地,物化生6个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因此,这一改革需要重组高中英语的教学形态和模式,推行走班制是一个必要的选择,推行小班化和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不分文理科,自由选择科目的需求,教师又能因材施教,分类辅导,多层次培养学生。

2.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狠抓高一和高二,精准应对高考

面对英语两次考试的机会,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合理安排各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在规定时间冲击第一次考试的需求。因此需加大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任务,狠抓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从高一开始便发力冲击高考。

(1)基础知识与高考衔接。从高一开始,每一学期每一模块的知识点,应与高考内容提前接轨,梳理出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直击高考,反复灵活训练,在高一高二阶段打好基础,形成知识灵活迁移,灵活运用的能力。

(2)加强基础能力和英语语言素养的形成。高中英语《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综合运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技巧、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在高一高二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基本的运用能力。例如,完形填空的能力要平均分布在高一高二四个学期,在平时教学中就应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把所学词汇进行分类教学与高考相衔接,,使学生逐步构建出一个知识体系,以便形成整体认知和驾轻就熟的能力。再比如阅读的能力,在高一高二就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实行定期的阅读训练,多增加英美文学中原文阅读的训练,以逐步渗透和加强英语的语感、英语情感和英语跨国际文化等语言素养的养成。再例如书面表达能力,在高一要侧重书信和记叙文,使学生在高一阶段灵活掌握基本的句式结构的行文结构安排,对于十种书信题材也层层推进,高二要加强说明文和记叙文的训练,从热点题材入手,深化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作用

(3)立足能力,开展灵活多变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效果。实践证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新的高考制度呈现出等级性水平测试发展的趋向,英语教学应该努力设计符合学生心里年龄及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节奏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精神和趣味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又能开拓他们的思维,使他们饶有兴致的,目的明确得参与到课堂中,切实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其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利用优美的名曲、动漫、诗歌等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融入到一个全英文的语言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再比如开设“英语模仿秀”活动,通过英语配音模仿,培养学生的英语语音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以上是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的点滴体会。总之,2017年高考英语改革的推广对于英语教学科学的规划尤为重要,高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新高考改革的精神和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得实施意见》2014.

第5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一、信息技术教师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角

我省从2008年秋季进入新课程改革,2009年9月,本人有幸参加了在井冈山举行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新课程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信息技术教师将成为新高考方案中的“新宠”

2010年11月《江西省2011年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新高考方案最大的改革在于,我省从2013年起实行分类考试,报考高职(专科)类的普通文理考生必须参加技术学科考试,技术学科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考试定于每年一月进行。考试时间为90分钟,科目总分为100分。这符合《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

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曾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集体抱怨。新课程将信息技术列入高中课程领域的“技术”领域,使其成为高中阶段的一个独立科目,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确认;新高考改革方案将信息技术列为高考科目,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得到凸显。 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不考”到“学业水平测试”,再到“高考”的“三级跳”,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教师也将从“边缘化”状态过渡到“新宠”状态。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整合中优势明显

随着形势的迅猛发展,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投影、实物展台、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实现了备课无纸化、办公自动化。经过这些年持续不断的校本培训,教师们普遍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全校老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普遍较高,都能独立完成课件制作,使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常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在整合过程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优势明显,是其它学科教师不能相比的。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整合中的优势地位,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这样学生上课更有积极性,更感兴趣,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优势更加突出,我们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四、信息技术教师成为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成员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要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信息时代的“愿意者”,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让教师成为参与者和研究者。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学校软、硬件设备维护,学校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校园监控系统、电子显示屏、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卫星接收系统,搭建对外的校园网站,对内的办公OA系统,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培训,乃至全校所有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辛勤劳动。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而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处在代表时代特色的风头浪尖上。

五、信息技术教师应自觉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内容可谓浩瀚无边。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不断地充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古人云“学不可已”,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做一个讲讲练练的教师,那我们将毫无专业优势可言,我们应该争取做一个不仅有教学水平,而且有过硬新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完善自我,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第6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2012年;英语考试说明;命题;特色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0—053—08

我国自2004年大规模实行分省命题以来,各获得命题权的省、市往往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年度《考试大纲》再做补充说明,以切合当地的教学实际。湖北自2006年以来每年都出台针对《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至2011年已历六载。2012年对湖北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高中课改已推进近三年,与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亦将如期出炉。年关岁末,各种有关考试题型变化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甚嚣尘上。“网络制造”与“黑市流通”的高考英语《考试说明》随处可见,令一线师生无所适从。在现今假货盛行的年代,真假莫辨,甚至“假作真时真亦假”了。龙头翘起之时,正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英语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湖北版《考试说明》)出现在《湖北招生考试》2012年2月号上旬刊上。作为教育大省的湖北这一次一如2007年的题型改革,算是吊足了当地一线师生的胃口。

一、命题改革只在量变

关于湖北省将于2012年实行新高考的传闻早就满天飞了,湖北还在2011年7月份推出过一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但该《意见稿》着力招生考试改革,采用官方文件特有的“宏大叙事”体。对命题部分语焉不详,仅一段两百来字的文字大帽子地说明了一下“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关于2012年湖北省高考方案的说明》还开了一剂“意味深长”的“安定散”:高考方案的制定,突出“平稳过渡、无缝对接”的要求。

有趣的是,无论是传闻版还是真实版的湖北2012年英语科考试说明都验证了这句“小心翼翼”的“平稳过渡、无缝对接”的命题原则。单就英语科而言,湖北高考改革方案只有量变,全无质变。笔者稍作总结,发现湖北此次改革,量变体现在三个“调整”上:

1.分值的调整。完形填空由30分调到20分,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则分别加5分以使总分圆满。

2.词数的调整。短文写作由100词左右调整到120词左右,与湖南卷接轨,与台湾学测卷相近(台湾地区学测卷英文作文文长要求为“至少120个单词(words)的短文”),但仍然和上海卷、山东卷、广东卷和江苏卷等有30词左右的差距。

3.完成句子题中汉语“提示”与中文“意思”的调整。完成句子仍然是对“句子”的“完成”,但提供的不是某个测试点的汉语提示,而是整句的“中文意思”。因此考生是在整个句子中搜索对应的考点,而这个考点可能是英语的某种结构、某种句式、某种时态、某种搭配等。根据所给样例来看,英文单词提示皆为动词,但若根据历年完成句子题命题情况来看,则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甚至代词都出现过。

新课改必然引发新考改,新考改重在改,妙在新。出新要推陈,改革要改质。从整卷题型配置而言应有全新题型或经改造的题型。要体现新课改精神,就必须有新的内涵,且能有效实现测试功能。如果新考改只改形式,只在量上打转,无疑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敷衍。换汤不换药,则改在何处?新从何来?看来湖北这次真是“对接”得“天衣无缝”了。

当前,很多人认为“出新”就意味着难,这显然是误解。新,绝非求异,更非求难。新高考的关键要体现在三个“有效”上,即有效甄别考生英语实际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效反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拓展英语新课程改革思路(有利于推进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

二、测试相对标准化

湖北省2012年正式启用《考试说明》来指导全省高考工作,而将已连续使用了六年的《补充说明》轻轻翻过。2006至2011年的《补充说明》,其行文结构只是对教育部《考试大纲》进行“补充”,没有面面俱到。而《考试说明》则相对独立。整个结构体例也更为充实,更为完整,是事实上的一省之《考试大纲》。应该说,不使用《补充说明》而使用《考试说明》对于湖北省而言是一个进步,是一个逐渐相对独立的进步。当然,独立到何种程度另当别论。自分省命题以来,我国正式使用过《考试说明》的省份有上海、北京、天津、安徽、福建、广东、山东、湖南、江西、浙江、重庆、江苏等地。按理,湖北省早就应该有自己的《考试说明》了,但仔细研究一下湖北版《考试说明》,发现本质上仍然是《补充说明》,只是结构发生了变化。

2012年湖北版《考试说明》包括了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难度控制、题型示例和包括语音、语法、功能意念、话题及词汇在内的5个项目的附录等七大部分。而湖北省连续多年(2008年以后,2007年并无关于“难度控制”部分)的《补充说明》则是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难度控制、题型示例、参考试卷及答案与关于词汇表等七个部分,虽然也是七个部分,但分量大是不同。

第7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阅读;表达;新高考

从2021年起,江苏省将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高考科目设置将采用“3+1+2”的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统考科目,“1”是考生从选择性科目历史、物理这两科中选择的一门,“2”是考生从地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这四科中选择的两门。很多学生都选择地理作为其中的一门考试科目,而以往学生只是参加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题目相对简单,综合题多以填空为主,因此学生的地理阅读和表达能力是欠缺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当前一线地理教师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跟随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针对高中学生的地理阅读和表达能力不足提出了如下优化策略。

一、地理阅读能力的优化策略

江苏新高考的命题方向一般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记忆,而是给出具体的文字材料、图表材料,让学生自己通过图文的阅读进行分析推理,涉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这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高考试卷上的材料包括地图、表格等,包含的信息量极大。学生如果没有比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无法对题目中的文字及图表材料进行合理的分析、理解、概括,并挖掘其中隐含的条件,洞悉其内在规律。只有真正明白了材料是什么,题目问什么,应该答什么,读懂题目,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调动起来解决问题。阅读是学生地理学习中获取各类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学生答题的关键。因此必须不断优化学生的地理阅读技能。1.加强课堂阅读指导。地理阅读训练应贯穿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在地理课堂中渐渐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时要有明确的细化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圈画出重点字词、修饰语、限定词,并且反复推敲,在阅读过程中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还可以用对比、因果推理等方法搞清楚材料涉及的地理内容的逻辑关系,对知识进行消化迁移。2.高质量的习题训练。经典的高考题都是出题人字斟句酌后的成果,都是紧贴课程标准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例如,材料是文言文或者日常用语,学生就要调动语文知识,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还要学会防止思维定式的干扰,根据新的情境思考最合理的答案,更要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特别是设问中的定语。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要逐步巩固、查漏补缺,逐渐提高阅读能力。3.读图能力的重点训练。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都是“无图不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如读图要先读图名,再读图例,再读横坐标、纵坐标,再读斜率、数值、比例等。教师应当让学生随手携带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理图像上去,让学生学会读图、画图、背图,储备一定的地理图像语言,对于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如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板块构造图等,要学会充分挖掘图像信息,进行再次加工,慢慢学会将图像信息进行转化,学会用地理图表或是构建思维导图回答问题。

二、地理表达能力的优化策略

高考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要求就是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地理表达能力不仅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能力,也是答题的必要条件。在阅读材料、把握特征、找出规律后,如何熟练运用地理语言,将信息准确表达出来,使其具有鲜明的地理专业特征,显得尤为重要。部分学生不会运用地理语言表达,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随意表述。但在考试中,学生是通过卷面表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因此表达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1.教师规范使用学科语言。要让学生规范学科语言答题,描述问题科学、严谨,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就要起好示范作用,在一些问题的讲解中不能口语化讲述,要用地理术语,如地理中的方位一般要用东、南、西、北,而非上、下、左、右,在讲地质构造时,向斜槽部受挤压不要说成底部。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会影响学生,所以不能太随意,张口就来,要注意规范性,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整理建构综合题答题模板。在地理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不断积累综合题的答题模板,自己组织建构,不断扩充。如有的是地理描述类题目,如何描述点、线、面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等;阐释地理原理类的题目如成因分析、区位分析、区域比较等;还有问题措施、影响评价类。这些都需要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日积月累,将模板内化,在做题时才能够输出。也可用一些简单易背的口诀来记忆,如对于人文地理中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分析,速记就是“市通劳技政史地”。3.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想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必须先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对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过程的记忆,如岩石圈和地壳概念的区分,地形类型和地势、地貌的区分,热力环流原理的形成过程、根本原因、基本规律等。没有这些基础,学生难以将知识重新建构,有口说不出。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语感。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如让学生做小老师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题的思路等,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准确完整地表述。教师可以适时纠正,使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叙述符合地理用语的使用习惯和规范。在主观题答题时,学生要尽量多角度分析和组织语言,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但也要重点突出,通过总结答题结构完善答案角度,通过题目材料补充答案角度。在表述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要具有因果层次,围绕主题进行阐述,重点要突出,不能用现象解释现象,不能用原理代替分析,必须弄清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自相矛盾的现象。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堂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逐步学会逻辑清晰地思考和表达。

第8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22―02

一、外语和选考科目实行两次考试不宜一步到位,应分步实施

国家方案中提出:“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其目的是分散高考压力,给予学生更多机会,避免“一考定终生”的状况。

1.从统计规律看,在一次正常的考试中,多数人都能正常发挥,而心理紧张、发挥失常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分数”依然是当前高考录取最关键因素的情况下,只要一门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为追求分数最高而选择考两次。实际上,这在给了部分发挥不好的学生机会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其他学生的负担。

2.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其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的一种考查。从这个角度讲,两次考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未必比一次考试高出多少。

3.一般而言,从同一学科的两次或多次考试中选较高成绩作为招录依据,至少要保证四个前提:一是多次考试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要相对稳定,或是建立高质量的标准化题库;二是建设标准化考场或专业考试场所,做好相关组织服务及技术保障;三是在命题、测试、评分、计分等环节中,做好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保密等方面的保障工作;四是建立严格的监督监察机制,有效防止泄题、作弊等现象。但目前,我省在标准化题库及考场建设等方面均相对滞后,在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更加频繁的情况下,保密等各方面工作均存在较大压力。

4.目前,甘肃省尚未建立教育考试院等专业教育考试机构及相关场所设施,高考等大型考试均安排在学校进行,考虑到安全、场地、保密等因素,每次考试,高一、高二年级均需停课。这类考试过多,将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极大干扰。

5.与当前世界上允许多次报考且组织较为成熟的IELTS、TOEFL及SAT等考试相比,高考有较多不同:一是以上考试均是由社会考试机构组织且只针对部分学生(出国留学者或学有余力者),而高考则是由国家组织且几乎针对全体高中毕业生;二是我们在考试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国外类似考试允许多次报考,是以报考者缴纳较高的报考费用为基础和支撑的,而国内高考报名费用并不高,频繁考试就需要政府、学校担负较多成本。

基于甘肃省实际情况,外语和选考科目实行两次考试不宜一步到位,应分步实施。当务之急,要加快建设社会化、标准化考试体系,筹建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等专业教育考试机构。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可参考先进经验,以外语两考为试点,积累经验,并逐步向其他科目两考或多考过渡。

二、选考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既要体现水平性考试的特点,计入高考成绩时又要反应和体现选拔

在上海、浙江方案中,选考科目均按等级赋分。这种“人为的”将不同性质的考试划分等级、折成分数是不科学的。对作为“水平性考试”的学业水平考试,按等级赋分是非常好的改革,但等级不应事先划分比例,否则有悖于水平考试的性质。高考录取时,等级可供高校参考。学生高考选考科目只要该学科合格就可选考。高考选考科目是选拔性考试,考试计分可按标准分计入高考总分,或根据事先确定的比例划分等级,再将等级按上海、浙江模式折成分数计入高考总分,分值按最低40分,最高100分计入。

三、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宜对选考科目进行相对限定

从理论上讲,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也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方向,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多元发展。但在实际执行中,学生选择越多,学校的教学成本及各方面负担也会随之大量增加。考虑到个人兴趣、师资水平、就业前景、学科难易等因素,学生选择各种组合的人数并不均衡,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班额控制及硬件设施等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将面临较大困难。且由于当前高中普遍未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机制,让学生过早作出选择,难免有盲目性。

结合甘肃省现实条件,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暂时不宜全面放开,应对选考科目进行相对限定。建议除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必考外,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学科中采取“必选+任选”作为过渡模式。即先在文科科目历史和理科科目物理中必选其一,再在其余5科中选择2科组成高考计分科目,且物理与历史不能同时选择(可安排同一时间考试)。在高校录取方面,各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范围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1.相比浙江、上海等省市,甘肃省介入新课改时间并不长,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建设尚有待完善,暂不宜列入高考选考科目。

2.历史、物理分别是文理科的核心学科,且两科关联性相对较小,以这两个科目为基础分别构建学科组合,在现有条件下相对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与目前中学各学科师资配备、高校专业设置及社会工作需求等也更加契合一些。

3.在以上模式下,学生可以仍按原先的文理分科选择,也可以跨文理选择。既考虑到文理科专业发展主流导向,也兼顾到部分学生个性需求,同时缓解了短期内高中课程设置及高校专业调整所面临的巨大压力。采用以上模式,学生有12种选择,与完全放开相比,占用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资源等相对均衡,便于学校实际执行。

四、完善和建立科学的考试测评体系,且考试制度改革和招生录取改革应同步进行

1. 要对考试组织、命题研究、题库建设及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作系统深入地研究,使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有效。要形成科学的命题机制,建立高质量的标准化题库,使考题既能甄别、选拔人才,也要充分体现各学科精神内涵,科学引导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2.本次综合改革在考试制度方面做出了较大调整,在高校招生录取方面的要求则相对笼统。但从实际影响看,招生录取对高中教学及高考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如果招生录取改革没有实质性突破,那么考试改革的作用和意义就十分有限,甚至会由“改革”走向“折腾”。因此,两项改革必须有效衔接,同步进行。结合上海、浙江方案,我省在省外招生的高校也应尽早进行高考招生改革,着手制定2017年招生录取方案。录取方案要着重体现两点:一是适应取消文理分科后高校各专业对学生高考选择科目的要求,二是如何有效参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同时,各高校也应尽快考虑采用新的招生录取方案后,因学生高中学业背景多元化而带来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一系列问题。

五、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至关重要

本次高考改革方案涉及面广、力度较大,针对当前教育界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变革举措。大家都希望能藉此多快好省地根除弊病,改变现状。但教育变革是一项庞大、复杂、责任重大、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接受、支持程度,各项措施均应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分步到位。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加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国家方案本身只提出了政策导向和制度框架,仅是本次综合改革的开头和起步,各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中学如何具体实施运作才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人事、发展、财政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老百姓的认同尤为关键。新高考对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学生自主选科后,现行高中的教室数量、教学设备有较大缺口,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生涯规划指导团队空白。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出台适应新高考的高中发展方案并进行局部试点,编制部门要拟定新的高中编制方案,发展部门要立项支持学校硬件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高中的投入。

六、改革应处理好科学性、公平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

高考改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政治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改革既要兼顾公平,也要尊重教育规律,还要考虑现实可行性。

1.应用统计的眼光看问题,用统计的头脑决策。再完美的改革方案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只能寻求各方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应时刻考虑多数人的利益,不能因照顾个别人的诉求而牵涉甚至损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9篇: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面对高考改革,对于学校教学来说,最直接的挑战是如何合理安排课程。显而易见,高中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生源来合理安排,根据在浙江、上海地区的一些走访情况,走班制是最常见的模式,如何结合实际采用适合高考改革需要的走班制,是每所高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分类分层和走班教学无疑成为未来高中教育的新常态,也是体现学校课程规划合理性的指标。以率先试点的浙江省为例,能否实现全员选课走班呢?

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学生要从另外7门课程中选取3门作为考试科目,“7选3”理论对应的35种组合全部都可能。因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是必修,所以高中往往对这三门课程不实行走班制,保留了传统的行政班,同时对选修课程实行走班制,出现了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列运行的情况。如果按分类开课,35种组合的课程设计都要启动起来,很明显有些组合选课人数极少,面对这种情况是否还要开班呢。开班,师资还不够;不_班,又与高考改革的目的有所背离,无法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考虑到现实和效率的问题,可参考一些中学的成功经验,对于选课学生人数进行限制,即30-50个人之间作为走班原则,编成一个教学班。如果某个组合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达不到开班人数的话,那么在其他组合中通过教学班进行合并,也就是所谓的二次走班。通常情况是一个学生分别对应一个行政班和教学班,进行二次走班的学生就会对应一个行政班和两个教学班,最终学生需要走三个班级。比如A班级是“物理化学历史”组合,B班是“物理政治历史”组合,这两个班级都有学生选择历史,但是选择历史的人数不够的情况下,假如只有20人,开班原则上人数为30-50人之间,这样就需要与其他班级合并。上历史课时候,合并班级的课表也必须联动起来,比如上午第三节课,A班上历史课,B班同样也要上历史课,这样二次走班才能顺利实现。

在高中三年具体的课程结构安排上,通常学校都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和专题课。在高一年级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考科目,保证并开不超过一定数量,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高二年级开始开设生物、信息和通用技术科目,在保证每位学生每科目均能参加两次学考和选考的机会和学科模块修习课时足够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生物、政治、技术的周课时。高三年级,由于部分学生已完成选考课程,课程变得相对单调,为了缓解高三学习枯燥和紧张情绪,每周增加音乐或美术l课时,开设心理课l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