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经费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经费审计报告

第1篇: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吴国华副主任:审计报告指出,2097种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比原自行采购价格高3.65倍,集中采购优越性在哪里?说明体制机制上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健全制度,切实解决此类问题。另外,建筑领域违法转包分包,层层分包,层层截留,最后偷工减料,所有的质量问题统统出在这里,必须完善现有规定,明确违法转分包的具体认定标准,同时加大对违规招投标行为的处罚力度,实施公共建筑物的终身质量追究制度。

黄新艳委员: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在年年的审计报告中都有提及。如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我提几点意见:第一,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重点管理。一方面由职能部门进行管控,严格科研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明确支出范围,加强审批监督。第二,对重大科研项目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这可以起到规范项目支出的作用,实现动态经费使用管理。第三,不要将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直接划到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而是由第三方进行管理和监督,促进项目经费的规范合理使用。

人大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

盛颂恩委员:审计报告有勇气,体现社会的进步。人大应当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建议省人大对审计报告里披露的一些典型问题或严重问题责令责任部门向省人大汇报,对典型的问题要给部门压力。大量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竟然是原自行采购价的3.65倍,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在现有规则下建筑企业不围标串标很难,变成全社会的现象,这些事情要重视,要专题研究解决。

对审计结果要跟踪监督

陈永昊委员:对审计工作提三点意见:一是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及其整改落实工作,不然会降低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也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产生不公平。二是审计结果出来以后,要跟踪监督,跟踪落实整改。特别要跟踪落实那些对全局有影响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去解决。三是列入对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的考核。

吴桂英委员:具体提几点意见:一是对共性问题,建议审计部门能够一抓到底,紧盯不放,使审计发现的问题真正整改到位,防止被审计单位产生“法不责众”、“无所谓”的心态。二是报告中提到的一些个性问题,必须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三是对集中采购的问题下面反映比较大,集中采购价格高于分散采购价格的现象不少部门都存在,应当引起重视,建议负责政府集中采购的相关部门,做好专题研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切实减少政府部门不必要的开支

第2篇: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关注。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审应重点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文章分析研究高校内审机构如何做好科研经费审计。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科研经费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健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逐步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工作之一。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和内容

科研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承担的全部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科研管理业务活动合法性、适当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8条指出,高校内审的目标是促进完善管理,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定位就是通过审计,促进科研管理的完善,控制和防范风险,提升科研水平。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起着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标准都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生硬地去追求与预算一致,侧重预算执行效率,不但不会提高科研管理效益,还会引导科研支出的虚列,造成负面影响。预算不是我们的定性标准,它本身也是我们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正面引导,科学预算、科学执行,而不是生硬地追求一致性。科研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是对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科研项目个人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都须合法合规。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特征

1.政策依据的专业针对性

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管理审计的范畴,审计依据除了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外,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政策依据也不同。纵向科研经费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如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办法、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横向科研经费更多地是依据合同(任务书)或委托方要求。

2.审计内容的特定性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根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经费来源确定,主要是审计相关项目内容及制度的遵循性,目的是查错防弊,查处与科研不相关的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审计报告使用范围的指向性

目前所做的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课题结项验收或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

4.审计结论比较单一

审计结论主要侧重于经费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支出的准确性,以及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关注绩效部分较少。

三、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常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被看成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项目管控方面,内控不完善,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疏松。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未按教财【2012】7号文件要求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预算。具体表现有:项目管控方面,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大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或机构;横向科研经费未完全实现分项目核算;科研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辅助账登记;因异地转账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外地专家咨询费发放未使用银行卡;少量科研劳务费发放存在无人员身份信息、无银行卡号、代领代签等现象;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烟酒、餐费;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如:衣服、包、药品、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报销汽修费、保险费;部分办公耗材大量从商场、超市购入,存在报销个人生活用品的可能;个别旅游景点住宿、往返车票,与科研活动关联度不高;发票无抬头或发票开具单位与开票内容不符,存在极个别虚假发票问题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科研经费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向有关部门申请来的,是个人的经费,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

2.科研管理内控不健全

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对内控关注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审计资源有限

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金额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内审人员一般不超过教工人数的2‰,还要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将科研项目全部纳入内审范围,对内审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要擅长公司、企业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学校业务比较陌生,审计效果不佳。

4.难以界定支出合理性

科研项目涉猎广泛,专业性强,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和自身的能力,对一些支出特别是对一些专用设备、材料是否真正用于科研无法界定,部分支出合理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研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时很难认定。你没有办法去认定一个科研人员是坐出租车,还是开车,或者租车与科研成果更有关,你也没有办法去确定科研过程中是用200个试剂比用300个更应该。

5.审计时效滞后

由于目前多为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立项、预算编制等事前和经费使用、核算等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既成事实,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在顺利结项和存在问题之间容易引发矛盾。

五、内部审计机构如何搞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

1.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河北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学校应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合理性,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审计工作。高校应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购置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2.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服务性作用,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

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为本单位增加价值、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通过纠正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当行为,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必要时责令清退违规资金,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包括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工作规范等),科研管理任务重、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包含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个层级,应完善三级内控。高校内审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3.把握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

重要项目指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关注度高的项目;或者是金额虽不大,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也应作为重点。目前科研经费领域出现的问题按照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标准、未经批准调整项目预算等问题;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重复采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

(3)应该用于某类型的开支被通过某种方式挪作他用,比如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购买其他物品,以购买办公家具的名义购买自用家具等;

(4)不仅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完全用于一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虚列项目支出、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重要业务环节,是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主要有经费转拨、材料采购、劳务费开支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应作为内部审计重点,进行有效地管控。

4.综合运用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

科研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采取下列方式:

(1)为了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和风险,内审部门定期对学校科研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调查,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2)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事后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包括违规资金的清退)。内审部门扩大事后审计的覆盖面,加强事后审计。如:审计科研经费转拨时,审计人员应在“企业信用网”查询收款单位有关信息(法人代表、高管、股东等信息),查阅项目任务书、预算评审书、项目合作协议等项目资料,审查经费使用的相关性。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

高校科研项目细分预算复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6.推行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

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参照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在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公示。一定程度上推进校务公开。审计结果公示由发起审计项目的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充分考虑学校保密规定,对于项目不能公开。审计公示有利于将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监督力量。科研经费审计结束后,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等。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应通过查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学校科研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篇: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校;科研;审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07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10- 02

近年来,一方面,国家对高校科研财政投入大幅增加,高校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科研人员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活动失范行为多样,高校科研人员挪用、贪污、骗取科研经费案件时有发生,其中有科研人员法律意识薄弱的主观原因,也有高校内部监控不规范的客观原因。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内部科研审计监督,最小化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目标偏离,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成为学界和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议题。

1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现状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虽然得到了大幅度推进,但是仍然存在不深入、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内部科研审计类型上更多的是从事科研经费决算审签,这类科研经费项目,必须由内部审计部门审签后方能上报科研经费财务决算,内部审计是被动参与审计;在内部科研审计内容上,更多的是偏向于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对财务收支的相关性、合理性关注不多,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涉及不够;在内部审计时点上,多属于事后审计,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参与不多,对项目的申报、预算编制与调整、项目实施等环节审计监督不力,更缺乏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审计手段上,多以人工审计为主,审计手段落后,审计信息系统不完善;在内部科研审计程序方面不够十分规范,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全面做好审计的准备、实施、报告和后续审计工作,尤其是后续审计乏力,出现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现象。

2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的难点所在

2.1 固有观念存在,制约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4大功能,其中科学研究与其他3项功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研水平、课题规模和经费总额是判断高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核心标志,更是影响高校排名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大部分高校采取相对宽松的科研管理办法,给予课题负责人相当大的经费使用权和支配权,鼓励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争取科研经费从事科学研究,久而久之,部分科研人员在头脑中也形成了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就是个人的收入,如何支配科研经费完全由自己随意决定的固有观念。并且,科研项目和经费比较多的老师,大多是学术水平比较高、在学校话语权比较大的知名学者和教授,他们的言论也影响着内部审计部门在学校领导中的形象,而内部审计部门既要有促进科研上水平、上规模的政治意识,又要有维护财经纪律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业务观念,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内部审计人员往往难以做出正确取舍,只能在服务学校发展大局、严格财经及科研法规和寻求知名学者与教授认同中进行博弈选择,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规范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有作用。

2.2 管理制度多元化,影响内部审计的评价标准

科研项目按其来源渠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和自选科研项目3类。科研经费既有国家各部委和省、市(厅)下达,也有社会资金资助,还有个人自筹,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在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容易出现管理条块分割、相关政策不统一、评价体系不科学的弊端,另外,不同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更新不及时或者修订不同步,影响着内部审计的评价依据,制约着内部审计部门正确、及时评价学校科研行为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等。

2.3 相关部门的耦合不力,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成本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主要由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科研人员所在院系及科研项目负责人等共同完成,这些部门的耦合力度直接关系着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大部分科研项目负责人由于专业背景所限,对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科研管理规定理解不够透彻,更多精力放在科研申请、研究和结题上,而院系和科研管理部门,更多地追求科研量的增加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不希望因为管理过严而影响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1]。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但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关注票据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的审核[2],监察部门由于工作性质限制,很少主动参与科研经费使用的监控监督。各个部门的关注重点不同,而且部门之间沟通机制不健全、耦合力度不够,提高了审计监督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本可以在编制预算阶段及课题研究过程中解决的问题、本应该由其他管理部门解释的问题最后都需要审计部门进行审核、解释、沟通,大大提高了内部科研审计的工作成本。

2.4 人力资源不足,制约着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科研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专业化和复合化的基本素质,从事科研经费审计不仅要懂财务、审计等财经知识,还要懂管理、经营、合同和工程等内容,同时,更应该了解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并且知识结构也不合理,大部分是只具有财务背景的人员,缺乏对课题申请、立项、经费的使用、外协合作和绩效评估等专业内容的深入了解,并且他们还要承担繁重的工程审计任务,可以说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都不能完全满足科研审计的需要,制约着内部科研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加强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内部科研审计舆论氛围

高校科研领域的不规范行为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教育部和财政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3个文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规范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做出具体规定,明确要求开展内部科研审计工作。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以此为契机,配合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加大科研审计宣传力度,强化科研审计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体,通过专题报道、问题解答等形式,使学校全体科研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共识、凝聚价值取向,充分认识做好该项工作对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要改变科研人员固有的认识误区,使他们明确不管是纵向科研经费或是横向科研经费都必须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合理使用,从而形成科研人员自觉遵循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主动支持配合内部科研审计工作的良好局面。

3.2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科研审计行为

合理规范、科学有效的制度是深入推进高校内部科研审计的基础和关键。高校应根据最新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本校科研审计管理制度,明确科研审计程序、审计内容,统一科研管理的监督评价标准,对全部科研项目实行抽查审计制度,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执行、经费使用、科研人员从业行为的监督,有计划地开展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项目的申报、合作(外协)项目的把关、项目计划任务的调整、项目经费的管理、项目结题验收、科研成果转化等环节的真实性、合法性、相关性和合理性等,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科研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确保监督活动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3],及时预警科研管理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要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实行科研经费审计报告公开、整改情况公开、处理结果公开,对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出现重大失误的院系及科研项目负责人,要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整改有力、科研管理规范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

3.3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内部科研审计工作

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委对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研经费的监管责任,明确校长的法人代表责任,细化审计、监察、财务、科研及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职责权限,确立规范科研行为、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维护科研秩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共同价值目标,建立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不同部门的耦合程度和配合力度,实现各部门监督管理信息数据共享,达到管理监督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渗透[4],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制约和服务体系,共同推动内部科研审计工作。

3.4 优化人力资源建设,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加强内部审计能力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审计人员职业准入制度和任职资格管理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审计队伍职业化制度,不断拓宽审计人员后继教育渠道,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推动科研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的轮岗交流工作,使审计人员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必要时,高校可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破“拥有”思维,推广“可用”理念[5],合理利用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等组织的综合力量,根据科研审计项目,组建虚拟审计团队,发挥“租用”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术工作经验的不同优势,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优化审计手段,不断提高内部科研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总之,加强高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规范高校科研行为,是当前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于维护高校科研秩序、营造良好科研氛围、调动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内部科研审计有自身的特点和难度,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措施,深入推进内部科研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段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特殊性之研究[J].财经界,2013(5):211-213.

[2]张美兰.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之思考[J].财会月刊,2011(3):76-77.

[3]于津,等.从审计角度谈科技经费预算执行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1):59-61.

第4篇: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 为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尽管教育部与财政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教育部与财政部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财〔2007〕1号)中也明确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作出了原则规定。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一些高校尚未根据科研事业发展实际制定适应本校现状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造成财会人员在经费管理中没有健全的制度可以参照,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不统一、不连续。一些项目负责人错误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的私人经费,财会人员审核与领导审批时也相对较为宽松,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二)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 尽管科研项目结题时,很多项目下达单位制作的结题报告中确实有经费使用情况栏目,并委托项目实施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及加盖财务公章,但是从以往来看,由于本校管理及上级监控不严,财务部门审核流于形式,因此,一般情况下,财务部门负责人都会签字,财务部门具体承办人员也会不假思索地加盖财务公章。同时,由于绝大多数项目负责人在填写项目申请书中的经费预算时,自己不懂也不咨询有关财务知识和科研成本,加之上级审核时只重视科研项目的可行与否,导致项目负责人、科研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等都在项目申请书上签字盖章,项目下达单位最后也批准立项,但无一个环节真正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项目负责人粗略的将科研经费总额分摊到几个成本项目中,导致预算精确性较低,没有达到科研经费预算的真正效果。

(三)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 由于缺乏科研经费开支范围限制,直接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合理问题。山东省2006年度审计报告披露:一些单位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仅四成,其他的都被作为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甚至本应由科研人员个人承担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也从中列支。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安排的一个项目到审计时开支的经费中,实验材料费仅占5.6%,而招待费、管理费、劳务费、办公用品、电话费等开支竟占到94.4%。山东大学两个科研项目分别有14笔和9笔开支是以“计算机耗材”、“办公用品”等虚假品名的发票报销。

(四)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关联不够 科研经费是特殊的专项资金,需要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通力合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部门一般只重视每年争取到了多少项目及其级别上有无突破、到位经费的多少、增幅以及成果的鉴定,不跟踪、评价经费的使用情况,将经费管理的责任全部推给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只注重经费的收支核算,未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经费开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成一体,缺乏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与配合。

(五)科研成本核算不严 为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了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允许将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印刷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它支出等计入科研成本。但在高校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核算科研项目的直接费用是否用完。主要原因:一是对一些间接费用,由于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造成了科研成本的多重性与难分性,如水电、科研场所、图书资料、房屋、人员工资、奖金等并未纳入科研成本。二是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 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规定:“严禁从课题经费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一些单位为鼓励科研人员争取课题经费,自行制定内部政策,从获得的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作科研人员奖励支出。按规定,人员费应按照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和国家相关标准在课题预算人员费科目中据实列支。人员费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课题经费用于人员奖励等超出预算范围的支出。

(六)科研经费资产流失严重科研经费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流失。一些科研人员与不法商店勾结,将科研经费购买的电脑等固定资产故意开成电脑耗材等。二是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私“有”化。一些科研人员在使用科研经费购买设备时,尽管按照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进行采购和入账,但是在项目结题后,该设备却一直归科研人员使用。三是科研人员无偿使用学校设备,造成学校资产流失。

(七)科研成果价值管理难 相对于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而言,对科研经费形成的无形资产的管理更加薄弱,主要是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学校科研部门虽然对专利权、版权、软件等进行登记,但是并没有制订出具体价值管理。

(八)经费结余资金管理不完善 据2004年审计署对教育部等中央部属18所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至2003年末13所高校有1.73万个项目已结题却未按规定结账,结存资金3.69亿元还滞留在已结题项目上。

(九)科研经费监督不力 “热规定,冷监控”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大特点。在报销过程中,财务部门对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监督力度不够;科研部门依赖财务部门最后审核;审计部门在国家未制定科研审计管理办法,学校也未要求审计部门加强对科研经费审计的情况下,审计部门无法发挥其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作用。

二、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加强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管理好科研经费,就必须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是基本制度。对纵向科研经费,要根据教育部与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教育部与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财〔2007〕1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 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等的规定,注重和突出政策性,制定《纵向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规范纵向科研经费的使用。对横向科研经费要立足推动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合理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强调灵活性,制定《横向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明确横向科研经费的使用。对校内科研经费,要制订更加严格的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二是制定《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定》,根据科研项目相关资料,如支出审批手续、目书中的预算科目与金额、合作单位名称、合法有效的票据等,支付科研经费。三是制定《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第六条禁令明确规定:“严禁课题结账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高校应制定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四是制定科研经费资助制度。科研经费资助应体现“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理念,资助的方向更多的放在资助学科和申请人的优势上,选择优等的申请者给予资助。五是制定《科研经费审计管理定》,对每个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都要进行审计。审计部门要事前参与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对重大科研项目和大额科研经费的支出要事中进行会审,事后则要对所有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进行审计分析并作出结论。

(二)明确科研项目支出范围 对来源不同的科研经费应当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的支出范围。如校级(包括无经费资助的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可以明确为:差旅费、通讯费、上网费、邮寄费、查询费、调研费、会务费、论证费、测试费、印刷费、复印费、纸张文具费、电脑耗材费、论文版面费、出版资助费、图书资料费、实验材料费等,严格禁止发放劳务费、奖金及招待费。纵向有支持经费的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是在校级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的基础上,再适当开支如下费用:会务费、鉴定费、仪器设备费、培训费、设计制作费及一定比例的劳务费、招待费、出租车费等,但必须认真审核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和真实性。对横向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在原则上包括校级科研项目和纵向有支持经费的科研项目的所有支出项目的同时,还可以明确将科研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仪器设备费、房屋折旧或使用费、专业图书资料费、水电费费、实验材料费、科研人员费等包括在内。

(三)确定经费的支出比例 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无疑是科研经费的一部分,但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支出水平。对项目管理费可按照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由学校安排使用;没有规定的由学校予以规范,根据财务制度允许的分摊方法分摊计入课题成本,在项目预算范围内列支。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10%,并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筹使用。对于人员经费、招待费、出租车费、礼品等,要有科学、合理、有效的制约机制,保证科研经费的支出比例合理,将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到项目过程中去。

(四)完善预算管理 首先,要集中核算。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均是学校收入,必须全额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编制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课题编号、专款专用。其次,科研预算管理必须强调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科学性,既要反对漫天要价,也要反对低报预算,以提高申报成功率的砝码。重点是确定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细化编制内容,按用途分逐一在预算中列示。考虑到项目经费预算的专业性,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应当提供项目预算服务。科研部门要细化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财务部门必须在经费使用前明确各类费用的支出标准。

(五)规范资产管理 国家和各省市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规定: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归项目依托单位,必须纳入项目依托单位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因此,除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中另有规定外,凡是运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与学校用其他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一样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必须配合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保管、维修、报废、报损、清查等工作,特别是在项目结题时, 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等手续。另外针对高校科研经费按课题拨款、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状,可实行高校现有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的办法,发挥本单位已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也可尝试对资产实行统一管理、有偿调配、专人负责、定卡、定人、统筹使用的办法。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执行。

(六)加强部门配合 科研部门在主管项目的同时协助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的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及结题决算,并且在项目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指导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财经法规合理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明确权责、积极配合,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七)加强全方位监管 建立由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监察部门参与的科研经费监管信息系统。由科研部门将科研课题名称、下达经费单位、研究期限及经费预算方案等信息录到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的每笔收入、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到每个课题中;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实现数据共享,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的水平。

(八)加大法规宣传力度 学校各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科研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规定,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使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科研经费。

第5篇: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经济活动日益丰富,高校财务管理逐步规范,但较发展趋势而言,反显滞后和薄弱,或多或少呈现出一些问题。如何规避和改进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责任主体不仅是高校财务部门,对经济活动起监督检查、保驾护航作用的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高校内部审计是监督型审计,也是管理型审计,其作用是不断促进和加强各项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为高校的经济命脉把关,为校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随着各方面条件日趋成熟,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度和重视度逐步提高,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日趋显要,具体如下:

一、监督控制程序和政策的落实,促进财务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实施

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对提高财务信息质量,防止财务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十分关键的。高校应根据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达到加强财务管理的目的。目前高校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范围不够全面,内容不够合理;制度的建立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执行到位;没有形成有效性的监控氛围。以上现象均不同程度的造成经济责任不清、教育资源浪费或资产流失的现象。

内部审计对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施和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对内控制度的控制措施,既是内控制度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内控制度有效执行的监控手段。针对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立不够完善,执行不力的现象,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开展和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审计,审查各项财务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实施是否到位,并通过深入分析、评价和衡量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寻找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化管理建议,改进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以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因素。

二、监督财务预算的管理与执行,促进财务预算有效进行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根据其发展战略和年度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大多数高校目前财务预算编制采用的是基数增长法,这种编制方法还是不够科学,缺乏必要的论证和调研,容易造成预算目标与实际不符。有的高校对预算执行把关不严,不合规的预算调整、经费追加时有发生,加之预算执行监控机制不完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度不能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往往导致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编制出现脱离现象。

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全过程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中,对财务预算的执行进行全方位监督,对财务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审计评价。这既有利于财务工作透明度的增加,也有利于保证预算管理进行的有效性。审计部门首先要从预算的编制入手,检查预算编制的程序是否合法,预算编制的范围是否全面,检查预算是否逐层逐级编制,审计预算编制内容有无充分依据,预算项目合理与否,有无重复与遗漏,预算数据的测算是否合理可靠。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可以通过对财务系统中各项预算指标的控制,跟踪检查具体项目的执行情况。对超预算的项目要进行重点检查,审查是否有完备合规的审批手续,分析超支的必要性以及超支的真实原因。对远低于预算数的支出项目,检查其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科研课题的数量与经费额度是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对科研人员或者教师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重视科研活动的开展。近几年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筹集的科研经费总额较以往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许多高校只重视资金的来源,而忽略了对科研经费使用规范性的管理。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有的高校没有严格遵守国家和高校的财务制度和规定,出现一些违规现象。比如,有些科研人员将个人或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票据报销套取科研经费,虚列领款清单开支大量劳务费,科研课题虽然已经结题,但没有及时结账等等。

内部审计部门要发挥应有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对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科研经费的结题审计,特别对国家投入较大的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进行重点跟踪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主要审查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科研项目的合同管理是否规范,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经费管理使用中的权限是否明确,是否把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是否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研经费等情况;审查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有关支出是否超出规定比例或合理水平,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情况;审查是否存在自筹经费或配套经费不到位、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等其他有关情况。审计报告要如实揭示科研项目在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向相关部门提出解决方案,关注改进情况,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合规性,实现预期的效果,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廉政建设。

四、提高校领导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水平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面对资金的缺口,高校仅靠财政拨款往往难以满足需要,开始依赖于银行信贷。作为高校资金重要来源之一的银行贷款,其性质大大不同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银行贷款所取得的债务资本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和有偿性,需要到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还本付息必然成为高校的一项债务负担。从这个角度分析,银行贷款虽然短期内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局面,拓宽了资金筹资渠道,但高校也因此背上较大的财务负担,财务风险凸显。

随着的理财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风险有所增加,高校管理者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大,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客观上已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正视的问题。高校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分析各种风险因素,确保高校具有较好的风险管理过程并能有效发挥作用。内审人员应明确自己相关的作用与职责,确定风险领域,评价风险管控程序的有效性,检查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校领导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内部审计部门可通过对学校整体负债承受程度、贷款的偿还能力进行分析性审计,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以帮助学校规避风险,保障学校经济正常运行。

五、促进和加强资产管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

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重复购置、购入资产闲置、设备不能共享、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有的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存在账实不符、有账无物和有物无账等情况,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履行资产的处置审批程序,不作报废核销手续,教学实验材料等低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缺乏科学性。

高校应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对资产管理方面经济活动的检查与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及时查缺堵漏,制止不合理事项的发生,防范资产的流失。内审部门可通过开展专项审计,从审计基本的复核、查漏、检查等基础工作做起,促进改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通过专项审计,发现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向相关部门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通过检查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促进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保护高校财产的安全完整。

高校内审部门的主要作用不仅限于监督功能,更重要的是管理职能。高校内审部门通过执行审计的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提供恰当的改进意见,促进被审计单位人员更好地履行相应岗位的职责。审计部门是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之一,审计人员应站在学校和校长的立场上,提供客观公正的意见。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高校的各种经济活动最终都在财务管理中体现,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通过对经济事项的全面审计,实时监督检查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进行揭示和查处,并提出改进措施,监督被审计者进行整改和落实,充分发挥审计的管理职能,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为高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建涛,韩英霞,陈宝农.论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当代经济.2009(5)

[2]欧.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城市经济. 2011(12)

[3]张记元.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10(5)

[4]李贤增.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学术.2007(1)

第6篇: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2014年7月,科技部了《科技部关于四起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典型问题的通报》,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了处理。对于项目承担单位促进科技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起到一定的警示的作用。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薄弱,专项资金监管缺失

专项资金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对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监管缺失,从而造成科技人员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的发生。

(二)挤占挪用科技经费

对于一些随意改变支出用途资金,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事后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材料究竟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无法界定,如购买笔记本电脑等,既可以用于个人生活,也可用于科研项目,为科技人员在日常工作提供便利。

(三)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违规使用

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专项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规定了解的不多,对专项资金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只是简单的事后的票据报销。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详细的费用预算和结算,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支出,更多地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四)项目资金违规外拨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要依法依规使用项目资金,不得擅自调整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应付财务审计和检查”。部分单位存在将项目资金违规外拨,签订虚假合同或协议,套取国家科研经费。部分单位科研项目重视立项,轻项目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未严格按预算执行而是将科研资金作他用,甚至在经费的拨付过程中,截留经费用或作抵扣其他支出。有的单位虚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有的虚列支出转移财政资金,有的将专项资金存放在外单位,隐匿财政资金,逃避财务监督。

二、科技专项资金审计风险分析与防范

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承接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业务,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被审计单位为了获取专项资金或使专项资金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可能存在管理层舞弊风险,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风险。

(一)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在承接专项资金审计前,要客观、全面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与项目资金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获取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申请书、项目计划书以及与政府部门签订的项目实施合同书等相关资料,查阅相关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从而对申报或验收项目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根据项目实施合同中获取对项目实施情况相关的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制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进一步确定专项审计的重要性,在专项审计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完善审计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专项资金审计要求的各项指标,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由于项目资金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期间可能不一致,对于需要考核某个项目利润指标、营业收入指标和缴纳税金等相关经济指标时,需要对企业的该项目实现的利润进行分割,对期间费用以及增值税进项税等按合理方法进行分配,这往往就需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做出综合评价。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往往涉及很多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如哪些费用开支可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文件以及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中并未明确,在具体操作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某些单位则存在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列支办公设备购置费及业务招待费等,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也无形中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审计人员应当掌握科研经费审计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经验,强化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借助社会上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力量增强审计的能力,弥补自身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因此,项目承担单位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财务报销审核,规范资产购置、材料采购、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流程,切实保障财政科研资金的安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提高执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执业人员成为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吸收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提高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逐步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加强对项目成员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助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最终都要靠执业人员去执行。因此,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执业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执业人员自觉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执业人员要廉洁自律,这对防范审计风险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始终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是保证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与律师建立长久的关系,经常交流经验,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控制风险尤为重要。

(三)购买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

第7篇: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项目经费的不断增加,使得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问题也备受关注。目前,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过于粗放,造成科研经费管理宽松,经费舞弊的操作空间很大,客观上对政府监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现今国内尚无学者利用进化博弈的方法对政府监管部门和科研项目团队之间相互博弈策略进行分析,而静态博弈模型在市场参与者非完全理性的现实中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此,本文拟从进化博弈理论出发,建立科技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方(科研项目团队)和政府监管部门经费舞弊及治理的博弈模型,对双方动态进化策略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一些治理及防范科研项目团队舞弊使用经费的措施。

二、研究假设

在科技项目资金使用及监管过程中存在两个基本当事人:科技项目资金使用方(科研项目团队)和科技项目资金监管方。他们可选择两个纯战略,即科研项目团队可能“舞弊”,也可能依法“遵规”;监管方可以选择“严格监管”,也可以选择“监管失范”。若将R和I分别定义为科研项目团队和监管方可选择的战略集合,科研项目团队和监管方第i个纯战(i=1,2)用Ri和Ii来表示,则R={R1,R2}={舞弊,遵规},I={I1,I2}={严格监管,监管失范}。同时本文作如下假设:

假设1:在某个项目中科研项目团队的科研经费为Y。使用者舞弊非法所得为a,a∈[0,Y],实施经费舞弊行为过程中所付出的物质耗费成本为c1(几乎为零)

假设2:如果监管方发现科研项目团队有经费舞弊行为,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假设惩罚的法定成本为c2(包括停止拨款、追回款项、终止项目、通报批评、行政处分以及刑事责任等)。即如果经费使用者有舞弊所得为a,一旦被发现,则不仅要追回舞弊所得a,同时还须承受法定成本c2

假设3:如果科研项目团队有舞弊行为,监管方也实行严格监管且能查处,严格监管成本c3(c3>0),那么c3

根据上述前提可以得出博弈双方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三、科技项目资金监管与使用双方规制遵从的静态博弈分析

分析博弈收益矩阵表可看出:静态博弈过程中,若监管方遵从规制,按照法规选择严格监管I1时,科研项目团队选择R2是最优战略;若监管方选择I2,科研项目团队会选择R1;而若科研项目团队选择R1时,监管方选择I1是最优战略;若科研项目团队选择R2,监管方会选择I2。由于双方会一直循环的选择最优战略,占优战略在这个博弈中并不存在,根据纳什均衡存在性定理,所以本博弈中存在一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假设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的概率用n表示,科研项目团队选择舞弊的概率用m表示,则监管方的混合战略为N=(n,1-n),科研项目团队的混合战略为M=(m,1-m),那么,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收益期望值E(n)为:

E(n)=m(a+c2-c3)+(1-m)(-c3)(1)

监管方不监管的收益期望值E(1-n)为:

E(1-n)=m(-a)+(1-m)×0(2)

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收益期望值E(m)为:

E(m)=n(-c1-c2)+(1-n)(a-c1)(3)

科研项目团队遵规的收益期望值E(1-m)为:

E(1-m)=n×0+(1-n)×0(4)

不管科研项目团队如何选择战略,在纳什均衡前提下监管方严格监管或监管失范的收益期望值是相同的;类似地,不管监管方如何选择战略,科研项目团队舞弊或遵规的收益期望值也是相同的。如果用(n*,m*)表示纳什均衡时的混合战略,那么可得到下列等式:

E(n*)=E(1-n*) E(m*)=(1-m*)(5)

计算可得n*=(a-c1)/(a+c2),m*=c3/(2a+c2)。

通过分析,如果m>m*,监管方就应选择严格监管,即m=1;如果mn*,科研项目团队就应该选择合规,即n=0;如果n

四、项目财政资金监管与使用双方遵从规制的进化博弈分析

进化博弈的参与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甚至理性程度较低,类似于生物的进化,他们在博弈中不断通过学习,重复调整战略选择,从而逐渐找到一个更好的战略。在生物进化论的复制动态机制中,一种适应度更高的新策略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采用,而适应度更低的策略就被逐渐淘汰,这种参与者的动态调整可以用生物进化中的复制动态机制来模拟。假设群体中采用策略k的比例为n,选择策略k能得到的收益为ek,群体的平均支付为e,这种动态调整过程用动态微分方程表示就是:

在这里,监管方群体中采用“严格监管”的比例可以用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n表示,科研项目团队群体中采用舞弊的比例可以用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概率m表示,因此监管和科研项目团队双方采用两种策略得到的期望收益与第二部分相同,同时这里所做的模型假设也与前面静态博弈分析假设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那么,监管方群体的平均期望值E(I)为:

科研项目团队群体的平均期望值E(R)为:

若将动态微分方程应用在监管和科研项目团队双方,则可以得到监管方群体采用严格监管比例n的复制动态方程:

同样得到科研项目团队采用舞弊战略比例m的复制动态方程:

因此,可以得到以下推断:

(1)监管方适当提高法定的惩罚成本有助于降低舞弊比例。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和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概率都是法定惩罚成本的减函数。一旦被发现舞弊,科研项目团队不仅要退回舞弊所得经费,还要承受额外的法定成本c2,而舞弊的法定惩罚成本越高,科研项目团队就越不会舞弊,这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对于监管方来说,一方面随着法定惩罚成本的上升,舞弊概率会减小,因此会逐渐疏于严格监管;另一方面较低的法定成本促使科研项目团队出现侥幸心理而趋向舞弊,舞弊概率上升,就会促使监管人员严格监管的概率也提高。

(2)监管方降低监管成本与提高监管水平可降低舞弊比例。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概率随着监管方监管成本的降低而降低。这是因为越低的监管成本和越方便的监管方式显然会使得监管人员更便于严格监管,而科研项目团队在双方博弈中会考虑到监管方的这种心理,舞弊概率会减小。另外,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随着科研项目团队舞弊耗费物质成本的升高而降低,而这个模型假设中舞弊成本几乎为零,这与实际情况也相符,这里就不做分析。

(3)科研项目团队偏好小额经费舞弊。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与科研项目团队舞弊非法所得呈正相关,即舞弊非法所得越大,监管方严格监管的可能性就越高;并且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概率与其舞弊非法所得呈负相关,即舞弊非法所得经费数额越大,科研项目团队越不敢舞弊。由于监管方和舞弊所得额两个方面的影响,想要舞弊的科研项目团队以较小的金额舞弊的可能性增大。这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研项目团队觉得大额的经费舞弊很容易被监管人员发现和处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认为监管人员考虑到工作效率和监管成本的问题会有选择的忽略小额舞弊经费。

(4)改善科研项目团队规制遵从是个缓慢过程。当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较高时,科研项目团队出于为了回避风险的,其舞弊的概率m*会较低。而监管方在监管过程中发现舞弊的事件减少之后,会逐渐松懈或者适当降低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监管概率,即n*降低;当n*降低时,科研项目团队又会提高舞弊的概率m*。即提高科研项目团队遵规度是一个动态调整而且十分缓慢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通过复制动态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保持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n>n*,可以使得m尽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尽可能降低科研项目团队的舞弊概率。

五、科技项目财政资金舞弊治理对策

(1)降低监管方的监管成本,改进与创新监管手段,使监管更为方便灵活,能以更小成本提高监管方的监管比例。这样对于理性的科研项目团队而言,如果舞弊越多,金额越大,那么被发现的概率就越高,从而迫使他们遵守相应的法规,减少经费舞弊案件的发生。

(2)强化项目经费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经费舞弊的惩罚力度。修订和完善有关科研经费使用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防止和治理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来非法牟利的团队。在法律层面上确立科研资金来源及运用的原则及管理架构、管理机构的职责等。加大对科研项目团队舞弊使用科研经费的惩罚力度,使其惧怕因违反法律法规而承担的高额风险和罚款,从而降低舞弊发生的概率,减少国家财政资金流失。

(3)建立内外监管相互制衡的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科研机构与纪检司法机关的廉政共建活动,积极探讨和创新内外监管方式方法,例如检察机关或公正机关可全程监督科研院所重大科研项目的招投标过程。同时可适时引入公共参与机制,资金使用方按有关规定定期公告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披露经费使用明细,还可以聘请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对项目出具审计报告,媒体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时监督和提出异议,消除了各市场主体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形成内部监督与会计、审计等中介部门、纪检司法及社会舆论的外部监督相结合并且能相互制约的监督体系。

(4)完善科研项目合规性内控制度设计,规范内部责任范围和实行问责制,加强绩效审计。首先增强团队领导的内控意识,领导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特别需要注重建立健全单位资金内部控制,明确资金岗位职责分工和收付审批权限,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合法使用,同时对出现滥用和挪用科研经费问题的课题负责人和岗位负责人加大问责力度。项目经费使用的各阶段(包括申报、批准、发放等)应公开透明化,不仅要重视事中审计,更要加强绩效审计。

(5)大力提高监管者(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高知群体法制、道德素质。应当加强政府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监管人员专业水平、思想和职业修养。开展专业培训提高监管人员专业水平,促使他们改进和创新监管水平进一步降低监管成本,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纳入监管人员培训的范畴,督促监管人员在监管中按照较高的道德标准来增强其责任感。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强化科研院所高知群体和科研人员的法制意识和学术道德修养。

(6)善于把他律转化为自律。自律是指制度的具体要求、标准和内容已转化为科研团队内在的目标、标准和需要。经费制度的执行不是“要我这样”,而是“我要这样”,是通过科研团队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立法”来体现的。科研团队经费舞弊行为的自我约束力量用公式表示为:自律力量V=C*m(V:抑制经费舞弊的自律力量即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力量;C:承担的经费舞弊风险值即违规失败承担的受罚成本;m:被追究的可能性即违规失败的概率)。如果制度严格,监管严格,对科研团队经费舞弊行为处分很重,追究率很高,舞弊行为失败的可能性和承担的成本就会变得很大,这可以有效地抑制舞弊行为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净化学术研究不良的社会风气,取得最佳绩效。

参考文献:

[1]陈玉聪:《科研课题经费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3期。

[2]乔飞鸽:《博弈模型分析:处罚监管者优于对违规者的处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3]熊勇立:《税收征纳双方的进化博弈分析》,《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4]邓力平、安然:《纳税人遵从的演化博弈分析》,《涉外税务》2006年5期。

[5]曹均锋:《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思考》,《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第13期。

[6]明海翔、郭峰:《铁路建设项目质量监管进化博弈分析》,《中外建筑》2009年第5期。

第8篇: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育审计 质量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331―02

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

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有效而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方法等,是为完成审计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协调、沟通、疏导、控制、复核、督导等活动的总和。也是对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方案的拟定、实施现场审计、审计报告的撰写及后续审计各工作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现了审计机构和人员审计工作中遵循规范符合标准的程度、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准确的程度及监督服务整体有效和影响力。

加强教育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一)是完成教育审计艰巨任务的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公共财政大大增强,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和各类专项资金增长快,招生人数增加,基建规模扩大,科研经费的大量涌入。同时,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拨款合规合理地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这是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只有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完成教育审计的艰巨任务。

(二)是教育审计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审计的任务越来越重。审计的重点从查错纠弊转向风险控制;从事后审计转入事前审计;从个体评价向预测延伸;从微观指导向宏观决策发展;审计深度从表象向深度拓展。因此,加强教育审计质量管理成为教育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是树立审计机构良好形象的需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高水平的审计质量管理,能够提高学校领导层对审计工作的关注度,增强审计人员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认可度和权威性“有为才能有位”。只有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内审工作才有成果可言,内审的监督服务作用才能得到极佳的发挥。因此,加强内审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内审机构的公信度,树立审计部门的良好形象。

(四)是提高教育审计效益的需要

教育审计与其他工作一样,是要讲究效益。其效益在以较小投入获得较大的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即具有理想的审计效率。审计管理就是以不断提高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但它必须以搞高审计质量管理为前提。

教育审计质量管理的思考

教育审计质量是 “进行独立监督、评价行为”的一种结论性的体现。要对教育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管理,必须要有与之目标、特点相适应的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程序保障和督导保障等一系列保障机制。

(一)教育审计质量管理的组织保障,是指教育审计的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根据教育部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各高校应合理设置和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并按照《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接受地方审计机关和主管单位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级内审协会(学会)的作用,利用系统协会加快内审规范的制定和完善。组织实施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项目质量评价,建立和完善内审检查委员会和督导制度。

(二)教育审计质量管理的人员保障,主要是指教育审计的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内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人员的专业化和资格化、组织的行业化和社会化,行为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其次要强化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及审计责任的教育。职业观念的基本要求是“独立、客观、正真、勤勉”。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是“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要使审计人员时刻以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牢固地以职业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勇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计人员要按国家规定进行业务技能的“补水和充电”,要为审计人员提供学历进修和CIA及各类审计资格考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审计人员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掌握新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与方法,从而为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可采用业务委派和聘请外部专家。现在高校的审计资源主要来源于会计队伍和部分工程系列转岗来的人员,而有法律专业、计量学和计算机等专业背景和高学历人才相对缺少。目前高校审计理念不断创新,业务不断拓展,仅仅依靠本身的审计资源已不能适应和满足高校日益发展与扩大的经济活动和监督服务的要求。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采用合二为一,互补优劣的业务委派和聘请专家的方法。通过用较少的成本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共同推进教育审计质量管理。

(三)教育审计质量管理的程序保障,是指将要求落实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程序质量管理与控制,实现审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审计准备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一要把好审前调查关,做到调查要充分,有针对性;二要从内部控制初评着手,把好审计风险关;三要把好审计重点确定关,提高审计质量。

在审计实施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及时编制和调整审计方案;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合规性;明确审计日记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关系;保证沟通协商在审计全过程中的运用。审计实施过程中做好各类审计测试是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选好样本,采用符合性测试、分析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实物盘点、询征、穿行测试、会计资料核对及文书资料审阅、会计数据复核及比较、分析。同时为了防止和归避审计风险,在实施审计时,必须使审计人员能充分理解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认真履行三级复核制度使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化。

在审计报告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应关注审计报告是否确当地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揭示与评价。审计报告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是否完成计划要求的全部工作;问题是否清淅、定性是否准确;是否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审计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审计报告是否按规定走完复核督导程序。做到出具的报告结构严密,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语言简明扼要,报告中反映的数据准确,计量单位统一、标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要主动征求有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四)教育审计质量管理手段保障,是指为了实现审计质量管理而采取的制度约束、督导复核、责任追究和考核评价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多种控制手段。制度约束应注重制度、法律的制定与完善、贯彻执行和执行检查三个方面。督导复核应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督导工作负主要责任。项目负责人负责审计现场的督导工作。工作中应遵照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通过检查和督导,促进审计质量管理和水平的提高。应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做好质量检查和考评,考核与评价应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序;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内部审计人员自我质量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

教育审计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优秀审计项目质量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包括组织、人员、规范和方法等因素。只有对基础工作,实体项目,审计环节全方位地实行质量管理,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骏修 沈国强《教育审计研究》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

[2]江苏省内部审计协会《江苏省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资料》2008年6月

[3]冯刚 李爱萍等4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研究》金融实务P43-45.

作者简介:

第9篇:科研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增加高校投入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没有跟上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致使高校在管理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正常进行。借鉴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良性发展,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这为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间不长,高校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传统,国家主管部门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高校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而在完善内部控制以“强身健体”方面缺乏主动思考,往往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近年来高校贪污受贿案件时有发生,经费违规使用常有出现,涉及的人员层次、范围广泛,既有学校和二级单位领导,也有一般员工,既有教学一线人员,也有教辅、后勤等人员。这些不仅给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声誉,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管理体制、观念、管理水平等外,主要是高校内部控制薄弱,导致高校在管理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正常进行。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数量、质量、规模等方面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1],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咨询公司(QS)2014年9月的2014—2015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高等院校均为英美大学①。英美高校十分重视内部控制,并将这项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层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严格有效的执行机制。研究美国、英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借鉴其先进理念,对加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我国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英美高校的内部控制机制

鉴于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②《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成熟的思想和广泛的应用,下面根据《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内部控制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见图1),从五个方面对英美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特点进行详细比较研究和分析,为加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一)控制环境方面———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英美高校经过多年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已具备了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见图2、图3)。无论是在正确处理学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管权的关系方面,还是在校院两级财权划分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学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和谐共生,有效保障了高校利益相关者在高校内部治理方面的合法权益。各高校均建立了权责明晰的决策机制,都能围绕高校的办学需求来设计最合理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的重心在院系一级,学院的事权和财权相匹配。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内部控制和经费的监督与管理“,当家理财”意识较浓,资源配置不偏离学校的基本宗旨和办学目标,并且与校院两级事业发展规划和学校运行发展结合紧密,服务于学校的重点工作和任务。而在我国高校,治理结构中利益相关者缺位,还未真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政府作为高校的举办者,向高校无偿提供财政拨款支持,并通过委托的方式将高校的管理权委托给高校党政领导班子。因此,政府有理由对高校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高校正确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但从外部来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缺乏监管,政府在高校治理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作为高校经费供给方的学生及家长、资金捐赠者等,极少参与到高校的治理中,所以多方利益相关者缺位,造成高校管理层的决策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3]。在校院两级管理方面,学院是承担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体单位,学院处在第一线,对经费使用的必要性和经费开支的合理性最清楚,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权主要集中在学校管理层,而事权主要集中在学院管理层,导致学院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学院没有参与财务治理的积极性。学校机关部处掌握过多经费再分配权,自由裁量权过大,人为因素较多,缺乏科学透明的二次分配量化指标体系,资源分配不尽科学合理。职能部门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经费分配和使用上,对学院教学、科研等业务的监管力度不够。此外,我国高校普遍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不够,大部分高校还未真正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一是没有以正式文件来确定学校内部控制工作的牵头部门,各部门在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各自为政,缺乏对学校内部控制框架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业务协同;二是缺乏专门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

(二)风险评估方面———健全的风险管理措施健全的风险管理措施对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高校的风险管理关注了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资产、财务、招生、后勤等尽可能多的业务活动,有尽可能多的不同部门参与,那么高校将从风险管理中获益良多。英美高校非常注重风险管理,在学校管理层和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高校设立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学校负责风险管理的机构通过梳理学校各项业务活动流程,找出关键风险点,科学识别和系统、全面、客观地评估风险,合理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学校办学和日常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我国2014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4]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风险管理方面较为薄弱,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定期评估,更没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近年来多个高校在基建、招生、设备采购、科研、财务管理等领域出现的贪污受贿案件,均反映出高校对一些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缺乏应有的风险管理措施。

(三)控制活动方面———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高校经费投入的最终目的是要产生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英美等国高校在经费使用监管方面都非常重视经费投入绩效的考核,注重资源的全面和有效利用[5]。高校内部的预算安排和管理是极为严格的[6]。高校决策层在每年初均要对学校的年度预算进行充分讨论和决策,以确保经费投向与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相符,并且在预算编制方面做到科学化和精细化,预算好每一分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是英美高校内部管理的一大特色,如果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在经费分配和使用中出现了违规行为,他们将面临学校管理层和教职工严格的问责,并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在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学校除制定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外,还形成了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做法,使得全体教职工都遵守。其基本要求是要将个人行为所使用的经费与职务行为使用的经费分开,做到公私分明,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则,可能招致惩罚甚至身败名裂。同时,对经费监管方面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教职工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我国高校,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的不断增长,高校在内部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经费使用不讲效益,科研经费支出不明晰,仪器设备等物资的采购、使用和管理不严谨,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违规转拨科研经费,不按规定使用“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内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也缺乏严格有效的问责机制,没有真正实现“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学院重要钱、轻管理、忽视效益的现象比较普遍,预算与规划的意识不浓,一方面是经费大量结余,另一方面又不断申请经费。经费支出随意,预算执行没有进度概念,而经费使用理念又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在校院两级管理中,由于作为委托人的学校和作为人的学院之间存在利益的不一致,各学院有可能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作出相关决策而影响学校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如私设“小金库”、增加行政办公经费、减少教学科研支出等,从而损害整个学校的经费使用效率。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公开是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公开、透明的重要途径,是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的重要内容。英美高校非常重视信息公开工作,并制定相关的法律保证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在高校的网站可查到高校历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和招生等信息。学校规定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财务信息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学校也有责任和义务将每年学校的财务收支、预算执行、经费使用绩效、资金运作和重大投资等情况通过网站等渠道向教职工公开,接受教职工的询问和质疑。政府的信息公开法案也明确规定了高校的信息应向利益相关方公开,不公开或故意隐瞒是非法的。在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和学院之间借助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了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了业务协同和数据实时同步,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转。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不够,还不同程度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高校利益相关者无法及时获取高校各项管理制度、办事流程、经费使用管理等相关信息,不能有效监督高校的各项工作。如在财务管理信息公开方面,虽然教育部出台了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相关管理办法,要求高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和严格的制度规范,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的公开程度还远远不够。一方面,高校推行财务信息公开的积极性不高,怕财务信息公开后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不愿意主动公开相关经费管理信息;另一方面,教育部强制性的财务信息公开也仅限于高校每年经费预算、决算和教育收费等情况,社会各界对高校各项经费使用和管理更详细的信息则无法知晓。由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公开不够,不仅剥夺了纳税人和全体学生及其家长的知情权,而且还剥夺了他们的监督权,同时,这也是造成高校浪费严重与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和协作机制,在管理中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难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资产、学生、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各领域的分管校领导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管理方面缺乏良好的信息互通与共享、协同配合与整体推进,常常各拿各的方案,各做各的数据,互不干扰,彼此口径不一,矛盾冲突不断。

(五)监督方面———有效的审计监督防线英美高校的审计监督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大类。高校每年都要委托外部审计组织对学校的会计报表和内部控制等进行审计,并向高校提出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外部审计是需要付费的,并且通过合同进行约束,聘请外部审计由高校自主决定,政府部门不进行干涉。为了加强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日常监督,高校都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学校负责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每年都要对学校及学院等二级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经费投入效益、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和评价,并对自己作出的评价结果负责。学校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直接向校董会提交审计报告,不受学校行政系统官员的任何干涉。英美高校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将重心放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学校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完整性与执行的有效性,筑牢内部控制防线,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进行审计鉴证。这种以高校自律为基础、他律与自律结合的问责机制,推动高校教职员工、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公众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来监督高校的办学行为,使监督的角度更为全方位,监督的过程更为持续、广泛、密集、深入[7]。从政府部门对高校进行监管的角度来讲,这种方式既避免了无人牵头和多头监管的局面,也使各个监管主体的监督责任更为明确,监督成本也更小。在各高校大学章程中,详细规定了大学的制度规则、操作的原则程序等,具体包括大学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享有的权益等,大学方方面面的事务均涉及,属于大学的自我监督和约束机制[8]。我国高校更多是依靠教育、财政、审计、物价、税收等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而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尽管内部审计对高校经费监管的作用十分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对本校的财务制度、人员及运作程序等比较熟悉,能及时、准确地开展审计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却受到了很大限制,没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还存在稽核“死角”和问题“隐患”。而且,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滞后,事后审计多,事前、事中审计少;有问题审计多,无问题审计少;被动审计多,主动审计少,没有参与到经费预算、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是平行设置的处室,往往难以开展对全校层面的审计监督,独立性不强,不利于审计监督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建立和执行。在大学章程制度方面,我国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章程,在自我监督和约束方面做得不到位。

二、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与借鉴

英美高校内部控制机制是其国情下的选择,我国高校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差异较大。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与国外高校在指导思想、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监督检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他们的方法不一定都适用于我国高校。我们要结合我国高校实际,从国外高校做法中得到启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工作。

(一)优化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如前所述,我国高校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还没有真正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政府与高校之间权责的定位还不够清晰,高校的办学自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校校院两级责权利不匹配,学院主动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当前高校首要的工作就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在财务治理中的权利和责任;积极推动高校制定大学章程,建立高校理事会,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方在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实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互制衡,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和谐共生,推动“以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让学院“自主当家理财”,增强学院办学的活力与竞争力。同时,对学校内部控制框架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业务协同,建立真正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实施机制。首先,建立由校长办公室等综合部门牵头,组织、监察、人事、招生、资产、基建、科研、财务、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内部控制协调机制。通过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进一步明确工作分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定期对各单位、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共同监督各个单位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工作。机关各部处、各业务实体单位和各学院负责人为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责任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

(二)加强风险评估,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我国高校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得不够,特别是在高校财务、招生、基建、设备采购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这也是导致高校近几年来贪污和腐败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加强风险管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制定评价指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学校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根据评估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要坚持以“效率优先、兼顾内控”为原则实施面向师生的服务流程再造,坚持以“优质、高效、稳健”为原则实施内部管理工作流程再造,按照“点”(个人岗位职责)—“线”(工作流程)—“面”(制度)相结合的办法,分级梳理和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具体职责,进行分析后找出风险点(见表1),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同时,制定关键岗位业务流程示范图(见图4),将内部控制措施“嵌入”关键岗位业务流程中,实现制度与流程的协同,强化风险管理。

(三)完善制度流程,建立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约束机制,以便维护规范、科学、有序的校内经济秩序[9]。高校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其经费投入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相应的绩效目标,让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在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资助、后勤保障等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高校还存在重经费投入、轻经费管理的现象,经费使用绩效不高,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我们应借鉴英美高校做法,注重资源的全面和有效利用,通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把绩效的理念贯穿于高校经费管理的全过程。如在经费管理方面建立经费支出绩效评估指标,加强对经费投入的绩效考核。对经费使用绩效好的学院用经济的手段进行奖励,鼓励学院将经费投入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对经费使用绩效差的学院进行严格的问责,提高经费监管的到位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同时,加强预算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将预算和学院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加强对重大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杜绝经费使用中的浪费和不规范行为,充分发挥每一分钱的效益,实现高校从规模扩张时期的投入主导型理财向质量提升阶段的产出主导型理财的战略转移。

(四)促进信息沟通,推行学校信息公开随着我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高校利益相关者管理越来越现实,越来越需要认真研究,需要更加重视和合理满足利益相关者对高校信息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高校通过推进信息公开,让高校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可以的温床和土壤,确保高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行。在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不断推进下,我国高校近年来在信息公开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还做得不够,还仅仅满足于强制性公开的内容,主动公开信息的意识不强。我国高校应该借鉴英美高校做法,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主动通过网站、QQ群、微博、微信、邮箱、短信平台、教代会、工代会和各种专题会等多种渠道,让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各界了解高校的办学情况,畅通经费民主监督渠道,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不断顺应规范管理的要求。同时,在高校内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各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和协作机制,实现各领域的分管校领导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和学院之间的常态化信息互通与共享、协同配合与整体推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转。

(五)提高监督能力,构建内部监督防线设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经费监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对财务监督的再监督。我国高校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探索搞好高校内部监督的有效办法。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对学校年度财务收支进行常规审计和例行专项审计外,还应参与到经费开支的具体细节中,尤其要加强从经费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到决算的全过程监督,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对学校各项经济工作的全方位介入,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将内部控制审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对校内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情况的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学校内部控制审计公告。必要时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学校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以健全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高校各项经济活动风险。通过强化内部审计在完善资源管理和规范权力运行中的作用,把重大经济决策执行、预算管理与执行、经济责任履行、资源绩效等纳入常规审计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资金、资产、资源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促进完善内部控制、落实经济责任、提高资源绩效;加强审计结果运用,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在实施内部监督过程中,高校对审计检查出的问题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机制,经费的使用管理人员和相关负责人要对违规使用经费承担应有的责任,以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财务、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的作用,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加强廉政风险建设相结合,构建高校内部监督的多重免疫防线。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10]。内部控制是向内看的管理,其强调的重点是控制性、程序性、全面性、遵循性、一贯性和同一性[11]。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加强宣传,健全体制机制,监督检查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在参与国际化办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完善的内部控制被实践证明不仅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奠基石”、防范风险舞弊的“防火墙”、走向世界舞台的“通行证”、接受公众检阅的“试金石”,而且是高校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创造社会效益及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12]。因此,高校应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规范办学行为,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管玉红.国外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8):95-96.

[2]程北南.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启示和借鉴[J].高教探索,2011(4):55-60.

[3]翟华云,郑军.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财务治理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2(13):124-125.

[4]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A].财会〔2012〕21号,2012-11-29.

[5]2005年中国高校领导赴英国培训团.英国大学办学理念、资金筹措及国际化战略的特点:中国高校领导赴英国培训团的报告[J].教育财会研究,2006(4):3-13,30.

[6]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英国高校财务制度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05(12):39-42.

[7]教育部赴美教育经费监管培训团.美国高校经费监管的主要做法与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14(2):3-8.

[8]牛换霞.中美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9-103.

[9]黄韬.高校若干财务管理制度问题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13(S1):113-115.

[10]张少春.实施内控规范,打造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升级版”[N].中国会计报,2013-07-26(002).

[1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课题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