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乡村美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美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美学教育

第1篇: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摘 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的美术教育该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在教学设施的缺乏下该如何进行美术教学。本文讨论了农村小学要利用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这一资源包括那些东西以及教师该如何运用这些资源。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乡土美术资源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农村的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众所周知,农村教育条件差,师资缺乏,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更是普遍现象。在这样的现状下,农村小学该如何进行美术改革呢?大家都知道,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到小学的美术课堂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乡土美术教育。本文就农村小学如何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论述。

一、何谓乡土美术教育及其怎样与新课改结合

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注重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①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要求“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②可以看出新课改重视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强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村教师要树立克服困难,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努力开发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大胆的进行创新。乡土美术教育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硬件设施缺乏,可以说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教学硬件较差,要什么缺什么,更谈不上什么现代化教学。例如教学平台、电脑、电视等教学现代化设备,在农村学校应用教学是非常难得的。这样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可以部分的克服这种硬件设施缺乏的弊端。

二、农村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小学美术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课程,是一个人观察生活、进入生活的门槛。当今,人们常说进入了读图时代,其实也就是说视觉语言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

重要渠道。而绘画、雕塑又与视觉语言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因此,在美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触觉能力,发展空间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充分掌握视觉语言的解读与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质上也是兴趣教育。引导孩子驰骋在他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当中,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审美的种子、创造的种子。有了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人就会在成长中,对生活、对艺术、对世界保持长久的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带着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去生活,这是最重要的。而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进行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审美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亲切感,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思想,培养了解家乡的历史观念,增强家乡发展变化的自豪感,这也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非常丰富,以乡镇为单位,方圆几十里,哪里有乡土教学资源,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学生对这些资源也相当了解,用于教学当中学生不会感到生疏,也容易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的分为四类:1)植物类。包括各种花草树木、蔬菜水果、根雕、编织、树皮画、木刻等;2)动物类。包括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3)矿物类。包括矿物的砂砾泥瓦、河砂河卵石、各种岩石等;4)废弃物。纸张布匹包括布贴、装饰、瓶瓶罐罐等。人文环境资源也可以分为四类:1)风土人情:节日、婚礼的对联、剪纸、刻纸、拉花、纸葫芦、灯笼、头饰、服饰、民族服饰等等;2)玩具用品:风车、风筝、鸟笼、蝈蝈笼、草帽、小玩具、等等;3)建筑雕刻:房屋、桥梁、水工建筑、景观、碾磨、碑刻、家具、等等;4)能工巧匠:书法、剪纸、刻章、绘画、连环画收藏、集邮、摄影、石刻、铁艺、木艺、编织、等等。可以看出农村的乡土美术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这就是农村教学比起城市教学的优势,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万事万物的仔细观察来克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不足与缺点。

三、如何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目前,使用的美术课新教材鼓励教师自主对教材的开发性和创新性。当然,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正好给教师提供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的平台。我们知道教材是国家统一编的,不可能有针对性的编出每一个地区的乡土特点,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感受力,美术教师必须要利用当地的美术乡土资源。那么,教师该怎样利用乡土资源呢?

1.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应该有一定的度,适度相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个度在教学当中应该如何把握呢?首先,不能太多运用乡土美术资源。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让学生切身体验过多,势必会造成小学生的贪玩,而忘记课堂任务。其次,也不能因害怕造成学生的贪玩,而不利用乡土美术资源,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应该先布置好每次课的任务,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什么是重点应告诉学生,让学生有重点。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乡土资源。

2.乡土教育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配角和点缀,能够起到现代化教学起不到的作用,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大胆革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亲身去观察,可以将美术课堂搬到野外,也就是美术学习当中的写生,虽然小学生达不到这种程度,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与观察能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除了使用经试验证实的乡土教材,还要对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应用。乡土美术资源有现成的,同时也有待美术教师去开发的。比如,教学生如何用树枝进行编织,如何用树叶做书签和贴画等。这些都可以使小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各地方有各自的乡土特点,可根据本地的特点来挖掘乡土美术教育资源。比如,南方地区多河流花鸟,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地方特点,而北方则可以利用古代遗址、风土人情等。当然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手去做。

5.结果评价。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平时要经常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用贴五星、贴笑脸等方法来鼓励学生。这不仅直观有趣,而且还体现美术课的特点。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应用乡土美术资源,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为美术课堂创设一种轻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样更能保证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注释:

第2篇: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的学科中无法代替的,但当前美术教育现实可以说与我们想象的差距还很大,尤其在乡村基础教育中整个美术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我在调查中发现美术教育在乡镇小学是非常薄弱的!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笔者想就此提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乡镇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又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几个方面,就美术教育情况来看,城市的小孩子基本上可以受到较为正式美术教育,而校外的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了,可乡镇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没有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

从上级领导到基层教师,从家长到学生本人,都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美育的认识,他们往往把眼睛盯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辅助作用。许多学校的美术课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很强,有的既便是开设了也不能正常上课,在多数家长对美育的功能更是一点也不知道,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美术与考大学无关,学不学无所谓,开了这些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影响自己的孩子“升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我们美术老师自己要先重视再渗透给学生和家长。 对哪些痴迷于美术的学生,天真的以为在家里就能拥有一方静土,可是刚刚操起画笔,就听到家长的严厉训斥:“有时间不好好搞学习,总搞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干什么?你还能成画家不成?”“咔喳!”画笔连同孩子的“美梦”,一同被扔得无影无踪!

(2)美术师资的匮乏与浪费并存。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师,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甚至还有临时代课教师,他们极少经过艺术教育的培训,就是有这些老师也被安排上其它课了,农村小学真正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只有中心校,即使课程表上有美术课也是拿来应付上级检查的,其实是拿来上语文、数学等要统考的课。

笔者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先是在农村中学工作十几年,现在又在一所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而我的不少同学在小学教起了语文,还做了班主任,有的则在中学教起了其它学科,到现在真正从事美术教学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了。在很多学校严重缺少美术师资,而另一方面美术专业毕业的又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师资严重浪费?

试想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如何才能实现美术教育的正常化呢?所以如何把这部分美术教师留下来,稳定下来应引起我们的教育部门重视。

(3)缺少教学工具和教学场所,难以有效开展美术教学。多年来不少学校虽然有了美术教师,但学校从来就没有配置专门的画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就是示范也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罢了,根本就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象中国画没有宣纸、没有国画颜料、毛笔等怎能去画好国画,岂不是笑话吗?那学生又能怎样知道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呢?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乡镇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领导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应提升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领导水平,这样方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合理的投入现状。应加强乡村小学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加大对乡村小学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和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专业师资的合理利用,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与偏远山区的教育差距。同时,要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3)加强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要建立学生美术成长档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各类美术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和学生美术素质的提升。

第3篇: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新媒体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可以分为聊天类、展示类和论坛等。聊天类新媒体技术是以个体聊天为主要形式,强调个体间的互相交流,如手机短信、QQ、电子邮件、MSN等。展示类新媒体技术是借助网络平台,以某些具体的形式为载体,通过动静等各种形式展示,达到传播和交流的目的,如博客、数字电视、网络电视、门户网站等。

2 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技术是一个新时代的产品,学生喜欢接受,但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便利海量信息等优势,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得到增强。利用QQ聊天和其他通信工具,可以开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培训和教育,因材施教。

3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

原因

3.1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沟通主体的网络素养差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新媒体的沟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应归因于新媒体沟通主体的网络素养差,从而影响新媒体的沟通。新的媒介素养主要表现在新媒体应用的通信能力和质量。通信能力和质量在这里主要表现为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的灵活性和发挥新媒体沟通能力的水平。显然,如果新媒体的用户素养差,肯定会影响沟通的有效性,造成沟通障碍。此外,一些新媒体的沟通及主要的思想训练方式欠缺。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些教师不能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注重实际和国情,不能掌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一些教师不能识别有用信息,如复杂的新媒体信息,不能找到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2 部分学生对新媒体沟通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欠缺

目前,利用新媒体沟通,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特别高,教师可以不自觉地在通信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是不是愿意参加或参与也没有得到他们真正的想法,这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学生的参与能力欠缺,主要是指没有掌握新媒体的核心价值。

3.3 新媒体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在现实中,往往让新媒体传播的主体、对象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旧的内容的传播观念落后,针对性不强。这主要是指通信的内容,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不能与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求同步。

4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4.1 构筑网站,完善设施

网站用以加强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指导,是一个典型的校园红色网站。学校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软件建设,一直通过网站为学生提供支持,特别是主题网站。为补充校园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所面对的广大的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提供心理辅导,扶贫助学,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2 充分发挥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的功能

实时网络工具,如QQ,具有快速、强大的互动功能,可以开展教育指导工作,构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即时工具的这些特点,可以缩短教育工作和对象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隔阂,并能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对一”的弊端,实现“一到多”,并可以实现远程教育和沟通,以便更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信息,并提供便利条件,从而覆盖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到达的地区。使用网络,建立网上学生组织,如网络团支部,创建一个类QQ群,很多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络家园”,这些“网络家园”帮助学生找到一种归属感。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常使用这些网络家园开展活动,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开一个网络空间。同时,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博客,作为一种网络平台,包含书面工作、娱乐,吸引每一位网友的参与。特别是许多学生网民也建立有自己的网络博客,成为与外部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平台。许多学生在博客上针对他们的成长记录发表意见,博客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成长“记录器”。

4.3 围绕新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和正确使用新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营造了一种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如开展网络文化节、程序设计竞赛、感恩节短信收集、网络竞赛和其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4篇: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乡村职校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适应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乡村职业学校的师生比明显低于其他各层次、各类型教育,主要原因是师资来源不足。目前,我国针对乡村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几乎为零,大多归属到其他类型或层次的师范教育,这使得乡村职校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渠道。此外,许多乡村职业学校在引进师资时,经常会受到编制等条件的限制,现行人事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人才向学校流动,同时也不许教师进入企业兼职。

师资来源不足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岗教师工作动力不足这一现象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工资待遇方面,普高、职高教师收入差距失衡,乡村职校教师待遇水平普遍偏低;二是社会美誉度不佳,乡村职业学校一般都是差生聚集地,导致社会对职校教师也低看一眼,从而对部分职校教师心理造成冲击;三是官本位的学校管理,职业学校早已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大包大揽,缺乏为广大教师、家长、学生服务的激情与动力,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常常凌驾于教育教学之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乡村职业学校对人才缺少吸引力的现象已旷日持久,职校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老龄化和专业能力差等问题。职校教师无论是数量补充还是素质提升,途径都不通畅,与普通中学相比,乡村职校教师的年人均培训次数远远落在后面;即便有了培训机会,许多培训也是重形式、轻实效,没能使教师在培训中得到有效提高。

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改变乡村职校师资队伍现状,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乡村职业教育真正需要的。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师必须是“浓乡型”,需要具备六种素质。

一是扎根乡村的角色意识。指得是对自身承担的乡村职校教师这一角色的地位、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与体验,包括乡村意识、乡村情怀和乡村责任。只有具有这些品质的师范生,才能热爱并投身到乡村职业教育,这也是成长为一名卓越乡村职校教师的动力之源。

二是领悟乡村的思辨能力。指得是在乡村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背景下对知识的反思能力,包括理解与掌握能力、批判式思维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思辨能力无疑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乡村教师的思辨能力要突出乡村性,要有将知识置于乡村情境中进行理解、辨析、批判和掌握的能力。

三是适合乡村的教育手段。要掌握与乡村职业学校教学环境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包括三字一画、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网络教学技术。职校教师在这方面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如何适应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职教和体现乡村职教特色。

四是感知乡村的表达方式。要能将乡村文化融入到教师的日常书面语言表达中,并善于让他人感知、理解和掌握,表达形式包括板书、教案、教学日记、学生评语等。感知乡村的表达能力,既包括教师一般的表达能力,又有特殊能力要求,要能体现乡村特色文化与风格,比如在校本教材、本地特色课程开发等方面,需要教师感知当地文化特色,并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五是融通乡村的交流风格。包括教师在与乡里人沟通中表现出与乡村风土人情融合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和精神气质等。一般来说,作为乡村教师,交流要具有乡里风格、乡俗风格和乡愁风格,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熟练地掌握乡村口头语言表达的特殊习惯和风格范式,这样才能与具有浓厚乡村性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良好沟通。

第5篇: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设计;校园景观;可持续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改善高等教育环境迫在眉睫。大学校园越来越人性化,大面积的绿化改善了校园环境,提高了学校形象。在进行校园绿化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不只是简单的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校园景观中丰富的生态性。

1生态美学

所谓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具体的研究对象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生态思考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美学关系的研究与思考。

2我国生态美学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现状

景观设计学科本身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在设计过程中很少有考虑到生态美学方面的内容,所以,从生态美学理念方面来考虑,校园景观设计还处于盲区。现阶段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多停留在设计本身,也就是其形式、纹理、样式等,少数考虑到人在其中使用的,也都是浅显的并未深入到生态美学的层次。因为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只要考虑物质文化的需要,也要考虑到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是生态美学在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上的应用。

2.1生态美学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美学中最首要的关系。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校园物质环境按照人的意愿进行改造,人是校园环境的影响者,人可以按照主观意识来改造校园。马克思曾说过:“人类可以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可以创造人”。环境对其中的审美者进行影响,审美者自身的心理及行为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从生态美学角度上来看,主要体现在校园自然文化(包括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方面。西方早期的大学多选址在乡村或者城郊地区,厚重肃穆的建筑和优美的乡村景色,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宽慰。大学校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气氛,通过建筑与景观以及整体建筑风格和整体景观风格都应该统一,相互融合,也要结合校园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校园自然景观建设包括校园原始保留的自然风景、校园内的花坛草坪、景观雕塑等,自然景观是最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物质环境,以客观的存在展现美,具体可分为自然美和形式美,自然美是校园环境的基础,树木、石头、花草皆是自然美的表现,有些大学还保留着整体性景观的自然美。人文景观根据特定历史或人物背景,或者特定场景环境产生的景观,一般具有教育意义,如雕塑等。人文景观对于个体情感的思想展现具有很大作用,校园内的人文景观在结合了历史文化名人之后,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2.2生态美学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生态美学理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其实就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建设,用生态美学的方法处理人与人自身的关系,才可以为大学校园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在生态美学中,有一个原则就是人和其自身的发展进步原则,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人本身,作为生态中的一部分,研究人自身也是有意义的,为了人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态美学关系。大学校园中,老师和学生是创造校园的中坚力量,老师和学生和睦相处也是校园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3生态美学在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方面,对校园景观建设都有指导作用,人与人自身方面则更偏重于哲学问题。在校园生态景观建设中,人与人自身关系的问题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主要考虑的还是人与环境、人与气候文化以及经济、人与生态的关系问题,校园景观的生态设计是基于如果校园内环境条件允许,可以利用自然力但不进行大规模破坏,尝试风能、水能、太阳能来发电。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人文景观、可持续生态景观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让学生感受人和自然的和谐,珍惜校园环境。除了以下这些总体的概念,还应考虑一些细节,比如,设计取材应多用当地石材和植物,减少资源消耗,节约能源,大面积铺装选择本地石材,少数非本地石材在选择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卫生及安全问题。生态美学理念中,不仅包含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同时还包括自然与自然自身的发展问题,自然本身也具有能动性,当它遭受破坏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越大,自然环境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所以,在设计校园景观过程中,应当尽量多保留现有的完整生态环境,才能使环境的自我发展得以实现,为广大师生带来一个和谐、美好、充满生机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6篇: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

第7篇: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一、注重音乐的感受性

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文章《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美育是什么?简单地说是审美的教育,深入进去,是通过艺术中的美来感化或感染他们的心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而一个逃避、憎恨音乐的人,是谈不上发展音乐能力的,所以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必须牢牢抓住审美感受这根主线。我们应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方式辅助感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入情、入境、动情、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丰富多样且细致的感调,让学生参与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利用录像、美术作品中的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将学生很快带入音乐情境。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欧洲乡村的影片,解说者解释道这就是贝多芬到这个乡村后,感受到乡村的宁静、怡人的风光而创作了这部风格别致的《田园》,再来欣赏这段高雅音乐时,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如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音乐的表现性

音乐牵动技能,技巧连着情感。我们知道,音乐是最讲技术的学科,没有技术就不能谈创造和高层次的欣赏,而技术不通过艰苦操练是难以上手的,但是艰苦的操练会让人感到枯燥而乏味,这点正是审美极易丢失的客观原因,然而我们的主观上就要强调音乐的审美意识。在音乐教学的内容中,有的是能直观的感受到的,离审美就近,如贝多芬在精神和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以磅礴的气势号召全世界人们团结起来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瓦格纳称之为“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没有人可以超过他。”《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以其雄壮崇高之美鼓舞了多少热血儿女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马思聪一曲《思乡曲》又唤醒了多少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有着语言不可比拟的力量,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便全副武装地登场了。”我们应该始终抓住音乐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在它那里找到根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注重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中,音的排列组合的多样化,节奏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变化、调式调性的变化,如西洋的大小调式,中国的民族五声、六声、七声调式等等,从而把各种风格的作品表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这种多样又是有规律的,正如建筑一样,虽然丰富多样,但也必须遵循建筑学的规律来设计和施工。音乐上也是这样,如作品《梁祝》的结构为奏鸣曲式,但它必须和其表达的内容相吻合,从而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而用小提琴把中国这古老的民间爱情故事演绎得如此完美,成为经典之作,这实在是一种创新。在音乐的审美意识中,通过感受美来表现美,这是审美教育的一般进程,而创造是最高层次,音乐作为时间过程的艺术,它的存在紧紧依赖于人的创造活动。在欣赏、表演、创作三个基本环节中,都少不了人的想象力。不仅如此,音乐的本质与价值,也正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我们常可听到学生随意哼唱自编的小曲,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流露,尽管稚气十足,但毕竟是其创造真情的再现。学生不仅有创造的需要,而且有创作音乐的能力。创作活动中,教师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强化“进入”的心理诱导,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力所能及,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作潜能。所以教学必须注意想象力的培养,鼓励独特见解,有意识地增加创造性内容,提倡在表达自己真情实感中运用能力,掌握技术。教师再适时予以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由于好奇心、好胜心驱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便油然而生,参与实践、渴求成功的良好的教学情景也就随之形成,实实在在地完成美育的一般过程,这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也是音乐学科的特点所在。

四、注重音乐的情趣性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潜意识中所盼望的,并积极地动脑动手去实现自己所盼望的事物,音乐心理从本质上说,是使人的整体心理结构处于自觉、自主与自由的发展状态,人是有了情绪才想唱歌的。一首乐曲,往往因心境不同而感受相异,同样的音乐能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因为美育是诱发的,而非强制的,这是我们强调兴趣的原因。兴趣是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对学习的知识怀有浓郁的兴趣的时候,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不能给予的,也不可能是仅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练习来唤起。另外,作为艺术的音乐往往是直觉的、意会式的,没有明确的答案,音乐可快可慢,能强能弱,这种模糊性、主观性的把握,就全在自己琢磨了。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中的琵琶领奏好像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而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长音的齐奏又如众人的应声和唱,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表现得生动有致。在欣赏这一段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来领略我国古代音乐作品的意境,从而引发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在音乐教学中,要设计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情趣,另外增强学生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8篇: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独特商业模式;投资价值;富民计划

[作者简介]章继刚(1964―),管理学博士,中国创意农业研究专家、总部经济专家、战略资本研究专家。(四川成都 610017)

一、创意农业:顺应求美求新时代潮流

赏天然美景、吃农家美味、沐自然风光,鉴民风民俗,享山野乐趣,创意农业顺应求美求新的时代潮流,在美学经济和乡土文化创意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特色发展道路。

玫瑰飘香,香草浪漫。从通州南瓜、房山磨盘柿、昌平苹果主题公园,到门头沟玫瑰园、大兴御瓜园,京郊世外桃园般的创意农业园成为市民创意生活新体验,100多个红红火火的创意农业园,每年吸引了500多万游客为魅力无穷的“农业创意”消费6亿余元。“十二五”期间,北京还会以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以及旅游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将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大江南北,古老的乡村正在创意农业的引领下发生着美丽的嬗变:白墙红瓦庭园美,绿树鲜花廊榭雅,乡间小镇或许缺少城市的华丽,但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它的古老、深沉、淳朴所吸引、所折服。秋末冬初苹果变色的季节,也可以和果农一道学习苹果“刻”字的艺术,体验创意农民之乐。当我们面对面与大自然亲近,和朋友一起在农家乐随意采摘、垂钓, 无所事事的用镜头捕捉搬食的小蚂蚁、绽放的鲜花、掠过湖面的飞鸟……远比网络里的“种菜”开心得多。创意农业改变中国,越来越多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新追求。

二、体验田园乐趣:成为创意农村生活的别样风景

说起创意乡村,人们常常会想到英国的乡下。在英国,农业生产不仅仅只是提供粮食,享受田园农艺的乐趣,体验回归自然的幸福,成为农业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感悟泉流波涌的天籁之音,享受田园山水的乐趣,摘果拔菜,用花香装扮多彩人生,别具心裁的农耕生态体验活动,垂柳依依、渔舟唱晚的水乡风光,体验乡土风情,成为台湾农业生活的别样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杭州,一个个独具创意的农村新型居住小区正呈现在眼前,一幅幅美丽新乡村、幸福新家园正在杭州大地徐徐绘就。创意农业带来的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正酝酿着杭州的城乡阡陌之变。

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实施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政府、企业、社区联动,中国一流、世界有名示范,城乡互补、双轮驱动四大战略。苏州利用乡村的空气、气候、山林、水、养生文化遗迹、养生民俗等资源,打造北部长江沿岸“江海文化与乡村观光”、西部环太湖“绿色度假与文化休闲”、中部湖泊芦荡“美食体验与生态休闲”、南部江南水乡“古镇观光与文化体验”四大乡村旅游集聚区,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乡村旅游精髓。

在南京,绚丽多姿又质朴传神的最潮的乡土艺术农民画在冶山镇六合农民画艺术中心展出。一个小镇立足于乡土文化传统上的创新发展,六合农民画精品辈出的源头活水,引来了人们惊叹的目光。在成都,青白江区围绕“一二”、“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在过去的5年中累计投入30余亿元,构建起以“绿肾”、“绿肺”、“绿屏”、“绿廊”、“绿墙”为主的生态环境体系,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城市生态绿廊、福洪乡优质杏基地等项目已成为全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典型范例。

三、创意:构建生活美学的沃土

在房子、车子、票子的巨大生存压力下,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创意农业生活方式让人们趋之若鹜,到乡村生活,已经成为乡村创意生活的一种潮流,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时尚。创意农业生活方式代表着文化体验、观光休闲、审美享受、健康文明、充实快乐更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美学经济的熏陶下,人们注重陶冶情操,亲近田野,舒缓压力,追求精神、情感、心灵上的美学享受。读史前神话,听清泉鸣唱,品民俗文化,登高山祈福,尝桃花盛宴,创意农业、美丽乡村、幸福温馨的生活状态让人们的生活更低碳,更创意,更安全。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创意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更低碳、更创意、更时尚、更潮流的生活方式。

未来属于创意时代,创意构成了生活美学的沃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依赖创意,拉动“创意引擎”,发挥好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建设更优、更具创意的“美丽乡村”,发展生态经济,乡土文化浓厚的创意乡村旅游体验产业,正是顺应了现代旅游发展的这一趋势,迅速风靡全世界。创意农业是一场以美学农业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革命。创意灵感在原生态的乡村不断涌现,自然宁静的乡村创意生活,成为开启幸福人生的新境界。

四、“大美”意境:打造“大美”产业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美学境界。意境产业就是运用文学中的抒情、优美、飘逸的手法,带给创意农业产业以启发,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是通过创意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营造的美学情调、审美体验和快乐境界,包括创意农业美学产业、快乐产业、生活产业、智慧产业、艺术产业。通过营造“大美”意境,打造“大美”产业,实现“大富”人生。

创意农业产业也正是需要能从人们的感官出发,寻找创意元素,创作出优秀的能感动人的创意农业意境产品,农诗一体、农画一体、农旅一体、农商一体、农信一体、农企一体的创意农业意境产业。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意境产业园,建设创意农业意境区,开发创意农业意境产业带,打造创意农业意境县、创意农业意境城市,培育布局合理、生态协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充满时代意境、呈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现代化新农村优美景象,打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晰、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交通便利、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人人幸福的新农村综合体美丽意境。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犹如一首意境幽远又优美动人的诗歌,经过精心打造的创意农业意境园犹如走进一幅淡雅、别致的中国山水画,山在城中、城在园中、房在绿中、人在花中的意境,山水辉映,和谐共生,一幅美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作为美学经济领域的新兴经济形态,是通过文化创意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农产品,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促成了农村产业文化化、产品美学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将优美乡村、城乡生态意境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集创意生态、创意生产、创意生活于一体,通过旅游与文化、美学的结合,促进循环经济的孵化、自然生态的演化和人文生态的进化;通过整合自然特有的形、神、构、序、气、韵的生态美,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思想文化,构建城乡的生态格局美、文脉肌理美、环境形态美、人居意境美、景观多样美和精神风貌美,享受“水秀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格调,在返璞归真的气质中体验生活的高尚无华,真正实现怡神、悦目、清心、冶情的最高生活意境。

创意农业意境美是一种使人振奋向上的健康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追求浪漫意境的体验式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已逐渐取代了单一的观光旅游,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生态旅游度假已风靡世界。创意农业意境园是紧紧围绕创意农产品生产,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在体现生态美的基础上,积聚优化整合农业产业价值链高端要素资源,运用美学和意境营造技术,通过采摘、赏花、垂钓、品尝、领略自然生态,由创意农业把“看点”变“亮点”再变“卖点”,让消费者远离城市烦嚣,写意美好人生。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以农产品色彩为基础,构建产业布局优化、审美功能突出、资源优势突出、附加值成倍增长的彩色农业。

彩色农业通过色彩演绎农产品的美感,白色的奶牛、紫色的辣椒、鲜红的草莓、彩色甘薯、金色的马铃薯、绿色的竹笋……红、白、黑三色花生,蓝、紫、黑等七色红薯,黑、红、蓝、紫、咖啡五色小麦,多彩的田地和鲜艳的果实,大批彩色农产品进入了高端市场,成为特色富民产业,彩色农业活跃了农村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创意农业改变中国

创意农业是指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过程中,以及在农业节庆、农业科普、农业电子商务、农业总部经济、农业审美、农业旅游、农业创新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通过营造优美意境,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是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推进“三增”,即创意农业产业增优、增名、增汇,创“七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目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乡村就是通过培养创意农民,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发展优质高效的创意农产品为目的。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大力构建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推进工农互促、统筹城乡发展、共享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创意乡村体现在农民生活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产品文化“含金量”,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创意乡村成为中国农民未来的新追求。

六、美学经济孕育快乐产业

“创意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创意农业正由人们印象中的粗脏苦累的传统‘体力型农业’产业,向审美愉悦的‘智慧型农业’、‘快乐型农业’、‘美学型农业’产业转变,开始了向更高层次的迈步。”

美学经济是指以审美愉悦和创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视觉传达艺术、消费体验和消费时尚为表现形式,满足消费者强烈的审美情感需求为目的,通过创意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以创造高利润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体验经济。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以创意生产和审美愉悦为核心 ,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达到“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目的,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表达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体验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时代的消费呈现出情感和个性需求上升,消费者的自主参与和文化环保等意识增强的特点。创意农产品生产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为农业的审美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展现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其中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农业美学使人获得了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从而进入到欢快喜悦的状态。比如在观光农业园中,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气息、宁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纯朴的民风、有趣的民事活动,消费者在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趣中,亲手制作新鲜干净的绿色蔬菜和味美的佳肴,一切尘嚣、烦忧也都烟消云散。

创意农业作为对人们具有吸引力的审美对象 ,以农业美学为主题,具有审美价值、体验功能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使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的效益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创意农业美学经济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审美体验等综合功能,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消费者崇尚自然贴近自然的本性愈发显现,审美体验将成为都市人未来生活的主流。创意农业生产重视对消费者的审美感官需求,通过大力发展具有审美价值、体验功能和趣味性强的创意农业,增加消费者情感体验,以个性化服务为出发点,广泛采用创意和有个性的“体验”模式以及增加互动参与性,以超值审美享受为手段,在生理舒适与心绪安宁的交融统一中,进入悦耳悦目,乃至悦心悦意的审美境界,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的需求。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农业生产与美学经济的有机结合,它已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美学经济时代的创意农产品成为市民消费“新宠”

农业生产是一种培育生命、传播美学的事业。在中国古代农学中,能够处处感受到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中包含的美学思想。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绿色田畴、蓝天白云,农业劳动有声有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风景般的景观田地和农舍,绿绿葱葱的稻田,汩汩不断的渠水,成群的白鹭时而列队飞翔、时而觅食于田埂,农业景观的形式美与表现美和谐统一,韵味无穷。山东寿光菜农在辛劳之余,以田园风情为背景,拍下种植的蔬菜,贴到自己的蔬菜博客和播客上,美学经济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生活方式。

创意农产品,是指具有个性化、创意化、时尚化、品牌化、规模化,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提高“三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目的,通过创造美感风格,提供美学体验,以突出创新形成产品美学价值,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产生更高附加值,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优势农产品。

美学经济的兴起,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美学经济时代的创意农产品,取材于优质种子,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再辅以艺术包装,美学农业的附加值将更高。美学农业是从“为胃服务”的阶段转向“为舌尖服务”,美味、美艳、美形给人们带来五官享受,色美形佳效益高,为农民增开财路。美学农业引导人们树立崇尚绿色生活、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创造文明、绿色、和谐的生活新风尚。北京大兴区通过生产水晶西瓜以及盆栽彩椒、盆景葡萄、盆景蔬菜、盆景西瓜等创意农产品,身价就从几元钱翻涨到了200多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方形西瓜到情侣西瓜,在北京大兴,以瓜为媒扩内需,通过知名节庆品牌“大兴西瓜节”,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形成了系列产业链,近5年北京大兴平均GDP的增长都在17%以上。

在上海,嘉定区马陆镇由“巨峰”葡萄与“沈阳玫瑰”葡萄杂交而成的“巨玫瑰”葡萄,硒含量是一般葡萄的四至五倍。“浪漫葡萄藤―七夕情人节”、“葡萄天上来泛舟采摘游”、“金牌葡萄争霸赛”和演艺名家品马陆等活动,使马陆葡萄名声在外,被誉为“上海吐鲁番”。

开展农业嘉年华活动,开办江心洲葡萄节、农业奥斯卡,以及区县的梅文化、西瓜文化、螃蟹文化、农家美食文化,用创意引爆节庆,让城里人下乡通过认购菜田和种养瓜果蔬菜、鸡鸭鹅猪、抓泥鳅、林中寻宝等充满审美愉悦和创新意识的农业活动,花小钱买快乐,买健康,使城里人下乡多起来了。“区区(县)有节、节节出彩”,在南京每年都要搞几十次,南京的创意农业开始了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的美学经济迈步。

在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红薯树单株一年可收获300多斤,一棵茄子树单株累计结果可达600多个;西红柿与土豆和谐共生,一株多果嫁接技术将西红柿树与土豆嫁接在一起,土豆借助西红柿的根系吸收养分,西红柿借助土豆的茎叶完成光合作用。通过反季节栽培技术,使南方果树生根北方,开花结果。空中深液流栽培、滚筒栽培、立柱栽培、飞蝶式栽培、树式栽培以及雾培、水培等几十种当今国内外先进的高科技蔬菜栽培模式尤如一道道蔬菜美学盛宴,诠释了蔬菜文化内涵,令人叹服。特别是管道栽培和立柱栽培,不仅节省大量土地资源,而且运用于广场、餐饮、办公、学习以及室内装饰等领域,更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美学经济的魅力。

成都市新津县借鉴国外成功开发事例,结合成都市远景规划,在花源镇建设“创意田园”,推动新津现代化山水田园城市的建设步伐。四川是“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创意农业的发源地。

八、“创意乡村”长出“快乐产业”,“快乐产业”助推“创意乡村”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坚持以人为本,以人身和心的双重幸福为目标,意味着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人与大地自然、艺术相融合,使人亲身感受和参与创意农业生产情趣,顺应农民求知、求乐、求富、求美的愿望,最终达到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的有机结合,让农民富裕起来、快乐起来。

九、创意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从2011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通过《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到创意推出好客山东休闲汇,山东省将休闲汇提升为全社会联手打造的节事品牌,包括文化、体育、商务、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旅游等32个部门推出了系列休闲专题活动,各地也推出采摘、垂钓、观光、农事体验、泡温泉等各种休闲度假项目成为游客度假的佳选,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创意奉献出绿色餐饮、生态观光、旅游度假等越来越多的精品主题,体验农家乐的新时尚。

十、“创意+潮流”,创意农业吸引大批游客走进乡村,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根据《创意农业学》(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年5月版)研究表明,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2007年10月13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人们争相品尝现场烹制的大米饭,参展的日本大米以90元/kg的“天价”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日本发展自己的高端大米产品,价格贵,品质好,农民种粮更有效益。

山东鱼台县临近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鱼台种稻条件得天独厚,“鱼台大米”营养成分达到精米的3倍,在大城市超市里卖到60元/kg,还出口到国外,很受欢迎。山东胶州大白菜以其绿色、美味走俏市场,一棵白菜最高卖到60元。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马家食用菌盆景种植基地培植成功灵芝盆景,由于它集观赏、食用为一体,更环保、更卫生、更美观,受到本地及成渝市民的追捧,成了抢手的创意艺术品。灵芝盆景以其精美的造型在荷兰一炮打响,单价达40欧元/盆。

近年来,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士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以富裕阶层为主的规模可观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要求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体现地位身份象征。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受青睐,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在美学经济理论指导下,以创意农业文化、乡村美学建设、农业总部经济为背景,以提高“三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三化”即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为目的,提高“三个比重”即提高养殖业在创意农业中的比重,实现农业增效,提高创意农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创意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比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通过创建“三位一体”即产业集群、总部基地和创意农业旅游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国内外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十一、展望未来,创意生活是发展创意农业的一大特色

创意农村、创意农民、创意生活,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将亿万农民增收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变成现实。

创意农业,使农产品从传统走向时尚,从体力型农业走向智慧型农业,从低端市场走向高端市场,从低(附加)值高碳走向高(附加)值低碳,从现代生活的配角走向主角,从个体生产走向农业总部经济,从温饱型消费走向审美型消费,从充饥裹腹走向美容养生,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从一味追求GDP走向创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第9篇:乡村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和谐社会 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精神文化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想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另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1.2 音乐教师素质低  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很少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1.3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1.4 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2  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