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认识建构活动,学生是整个建构过程中的主体,是研究者、实践者、参与者和探索者。数学课的实践教学,就是学生身临其境地直接参与思考、发现和创造的主动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系统的建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应当着重从实践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寻找解决方法,达到学习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目的。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构建知识系统的过程。这里“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新知识是借助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的;第二,改造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经验以适应新知识,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数学中的新旧知识有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旧知识的结论或方法运用到新知识上,从而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过程是以数学学习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数学学习,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实践和再创造”。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所说,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去再发现、再创造出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直接参与研究、实践和探索的主体。
一、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毫无疑问,在国内的学校教育中,数学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渠道。数学课实践教学,并非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有专门的实验课,也并不完全体现在一定要采用“走出去”的形式,而是体现在是否真正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获取知识的研究者,身临其境地去发掘知识。这个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实践的痕迹,让学生看到,面对一个新问题他们是如何去实践的。其二,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研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的、实在的对象,使学生亲临其境,体验研究的氛围。其三,暴露思维过程。教师不仅要提供成功的范例,还应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在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和反复。
比如,讲述直角坐标系时,我们用两条竹竿,装上箭头,画上长度单位,让学生把这两根竹竿以互相垂直的状态平放在学生座位中,以某个学生作为原点,然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坐标。教师启发研究:1)不确定原点,能确定每个同学的位置吗?2)不确定竹竿上的长度单位行吗?3)没有箭头的竹竿,能确定那个方向吗?这样,坐标系三要素也就非常清楚了。即使是三维坐标系,只要用三根竹竿,也可找出不同楼层的学生座位的坐标。这种实践教学法,比黑板上画两条、三条直线表示坐标系高明多了。可以试想一下,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整个课堂是多么的生动,学生身处其中,由被动的学习者成为问题的研究者,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思维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课堂也应成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研究不一定非到专门的“研究室”,课堂就是学生的“研究室”。教师不必包揽学生的一切,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就让他们去做吧,尽管有时候他们是那么的幼稚,也曾走了那么一段弯曲的小道。
二、突破传统,让学生成为探索者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是教师先作讲解,而后让学生去做练习,尝试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通过教师讲而学,通过做来巩固学。建构主义学: 习观的教学理念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传给学生,学生的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会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做”会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另一种路径来设计教学,即在“做”中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积极投身到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应有问有答,有议论、有研讨、有质疑,有成功也允许失败。比如,在数学问题的设置中,通常是给出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结论,而且在传统中往往给出的已知条件恰好够用,不多不少。能不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数学问题的设置给出的已知条件可以多一些,让学生去分析,删除一些多余的条件;或者少给一些条件,让学生补充;是否可以给出问题的结论要求,让学生探求结论成立的条件;甚至让学生围绕知识自己去寻找问题,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数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演绎科学,贯穿其中的是“定义———定理———证明———体系”,但都隐去了数学产生及数学家们创造活动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展示给学生的只是组织好了的数学系统,其结果只能是越学越走向僵化。数学实践教学,给数学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当今“实验几何”“、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实验室”等遍地开花。通过突破传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种数学活动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经验和意识,获得灵敏的数学感觉。
三、体验生活,让学生成为实践者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当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观察、尝试,体验知识的来源,积累和更新知识,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这种体验生活的学习形式最能活跃人的思维。让学生体验身边的生活,关心身边的数学,教会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数学现象,让学生成为建构数学新知识的亲身实践者,是数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以实践者的身份去学习数学,这样经过实践活动进行思维的锻炼,抽象的概念就能在学生自身的体验过程中逐渐具体化,这为进一步的理性的思考打下基础。当解决一个问题看起来比较困难时,人们会想方设法寻找一种更好的办法去突破。学生们的这一体验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
四、倡导合作,让学生成为参与者
数学的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建构活动并转化为内在体验,才可能是有效的。因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但参与学,还要参与教。这种参与,是全方位的。要由教师单独演绎推导,变为师生共同探求;由解题给学生看变为指导学生解题;由教师攻克难点变为指导学生攻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具体应包括:
1.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不应只是教师一人心中有数,而应让全体学生心中有数。在某一段时间内学多少,学生应该知道。
2.参与教学重点的选择
让学生明确本章本节本课的中心任务,抓住核心,确定学习的主攻方向。
3.参与教学难点的突破
突破难点不是由教师单枪匹马上阵,而是在教师带领下,由学生自己去冲锋陷阵。
4.参与领悟过程
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只有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才是学生思维深处的思考,才能深深扎根于脑海中。
5.参与练习、习题和试题的设计
布置一些由学生自编自解的问题,即某些考试可以由学生自己命题考同学,自己命题考自己。
关键词:实践教学研究;建构主义理论;信息管理专业;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97-02
一、引言
随着数据挖掘、商务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作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熟悉数据挖掘的实践操作,能够根据实际数据构建数据仓库的多维模型、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并能结合案例主动思考分析,熟练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方法解决管理领域的问题,得出数据挖掘的结论。这就对数据挖掘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据挖掘是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课程,其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案例和使用工具具有多样化特征,这使得实践教学设计的方案的可选择性增强了,同时也对选择适合的内容、案例与工具并设计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化的实验增加了难度。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实践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和经历已经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与知识结构和外界影响相结合,并在结构过程中继续主动地建构自己新知识结构的过程[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给出数据挖掘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即为在原有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在新的教学实验情景下不断学习和理解,最终熟悉了实验情景、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应用,还能改达到对原有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能在新的实验情景和新的应用案例下有启发式的想法和思路,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具体包括:巩固已学习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内容设计与教材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有助于学生系统化理解本课程;深刻理解数据挖掘多步骤之间以分析为驱动、以数据相衔接的前后关系;训练学生对管理问题的抽象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管理实例深刻体会到数据挖掘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考问题、提炼问题;熟悉主流软件,为学生踏入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领域做好铺垫。实验使用业内流行的数据整合软件和商务智能软件进行实验设计,使得学生的实践适应技术的发展。
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选择实验工具与实验案例。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情景设计对学生学习要有明显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在案例选择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典型的案例背景,在这种背景下的研究方法可以给予较多的辅导,使学生首先熟悉实验工具的环境,以及实验工具、实验案例与实验内容和原理的融合。再准备一些其他的经典案例供学生自由选择,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迁移,并使得这一过程成为学生能力和自我有意识的调节过程。在确定软件选择方案方面,根据对国内外调研情况的分析[2],数据挖掘实践模块的工具的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使用基本工具编程实现算法;二是直接使用具备数据整合、多维数据建模等方法的商务智能工具;三是使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建模或编程开发。根据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后两种模式较为适合。可以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为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并在实验后期留一部分自由度,让学生自己设计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实验原理与内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完善和丰富个体的认知结构[1]。“同化”是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当前的新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过滤或改变,原有框架的一部分。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围绕意义建构目标而展开,需要在安排实践教学课程前,明确理论课程的主要框架,并遵循已有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结构安排实践环节,这样学生就能够更有效地从学习过程中理解当前实践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其互相联系。
实验原理实际就是实验所选择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在实验设计时最好能依据课堂内容进行选择,并注意最好选择按照课堂内容的顺序前后衔接,这样更加符合建构主义的教育方法。实验内容就是以与学生专业相符合的案例和案例的数据,应用实验原理进行实验的设计。在本课程中主要的实验原理是:应用数据预处理抽取、转换和装载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和装载;应用数据仓库的OLAP技术,建立星型模式的多维数据模型,并进行OLAP操作,应用多维数据展示技术进行数据展示;应用数据挖掘分类与预测方法,对多维数据建模、预测,并使用报表工具展示挖掘的结果。主要实验内容包括:数据集成与转换,使用Pervasive软件实现数据存储格式转换、集成;进行Mstr商务智能软件的基本配置,并将实验1的数据装载到软件的数据仓库表中,为实验3做准备;数据仓库与多维数据的OLAP操作,使用商务智能软件针对原始数据建立星型模式多维数据模型,实现多维数据模型的OLAP操作,掌握商务智能软件的数据展示功能;数据挖掘方法应用,创建季度指数度量,进行数据挖掘前的数据转换,并创建训练度量实现对销售量的预测。
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需要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而成为实践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反思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课程内容安排上分析,建构主义强调“支架式教学”,即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提供一种概念框架[4]。为此,要在安排实验前对实验任务加以分解,形成逐渐递进式的概念框架,便于由浅入深逐步引入实践内容。例如,对于第三个实验――数据仓库与多维数据的OLAP操作,教师首先带大家回顾多维数据模型的星型模式、OLAP操作和多维数据展示三部分理论课内容,再分析案例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案例数据进行处理,然后给出答案,加深对原来这三部分内容的理解。从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方法上来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主动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并鼓励学生在在实践中重新整合头脑中原有的知识,通过讨论、思考的过程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训练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架构的丰富与完善。本实验选用的实验模式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用的具体方法有录制实验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初始数据蕴含的管理问题,画出课程知识点与实验过程、软件使用关系图等方式。
三、实验效果与结论
使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实践环节,事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架构的铺垫,针对入门级实践,进行原理的讲解与回忆、进行实验过程的引导思考与详细讲授,同时提供更多情景资源给学生训练;对深入研究型的部分,给学生较大自由度,由学生自己完成。该门课程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且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较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分析管理问题。本实验综合效果较好,随着数据挖掘在信息管理专业中重要性的增强,在教学实践中增加课时的可能性很大,继续使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实践环节设计对学生也更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韩家炜.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赵学凯,赵芳.教学建设与改革[J].北京教育,2007,(01).
[4]齐宏,王爱萍.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开放学习,2007,(7).
【关键词】建构主义;三突破教学法;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带着生活中所形成的经验来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并进行巩固和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选择和加工外部信息并进行信息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其进行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进行英语知识建构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即突破教师、突破教室、突破教材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一个明确的破除应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有一个坚定的重实践、重运用的交际方向;有三项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学理论观点和基本教学原则,即:坚持师生结合、学生为主体、“一勺水引无穷水”的外语教育观和外语获得的学生决定论;破除“教师中心”模式,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教学原则和配套方法。
一、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概述
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即突破教师、突破教室、突破教材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一个明确的破除应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有一个坚定的重实践、重运用的交际方向;有三项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学理论观点和基本教学原则,即:坚持师生结合、学生为主体、“一勺水引无穷水”的外语教育观和外语获得的学生决定论;破除“教师中心”模式,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教学原则和配套方法。坚持社会化开放的、动态的外语实践获得观,破除传统的“课堂中心”;实施课内外,校内外结合、教学玩乐用结合的“社会化大课堂”的教学原则和实施方法;体现相近层面的多种语言教材输入的外语获得大教材观,破除习惯的“课本中心”,实现自编、自选、自荐材料与必修课本结合的“大教材”原则和方法。
二、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原则
1. 突破教师中心的原则
突破教师中心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构成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而的师生结合原则,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位置关系,道破工区学习过程中的“教师中心论”。外语能力的获得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决定因素是学习者。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在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师和生共存,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与根本。所以,应把学生真正当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最主要作用是“引导”,即启发,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肯学、会学、乐学。(孙长顺)
教师要从“台上圣人”改为“身边向导”。(秦秀白,2005)教师其实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进行合作式教学。教师必须从“教”的权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对等的身份和学生一同头陀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机会,外语教学尤其如此。因而,交际化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首先都是平等的交际人和参与者,只是教师多一种责任和功能,需要时给学生以指点和帮助,绝对不应该以盛气凌人的说教者的身份出现。
突破课堂中心的原则
突破课堂中心的原则,即社会化动态的外语实践大课堂原则,形成“大课堂,小教室”。学会外语不能单靠课堂教学,而要突破教室,通过不断变化的社会化的外语教学实践。既然外语是学生自己学会的,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得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去锻炼、培养。所以外语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必须把学生的学、用、玩以及教师的引导、教授相结合,通过不断地在课内外、校内外的外语运用实践才能真正形成。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打破旧的“课堂中心”的束缚,使学生除了在教室里用心学习,还常常跳出教室,把所学外语用在生活中。比如,引导学生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听录音,用所学外语材料排节目、练唱歌、搞辩论、讲笑话;英语角里老友新生互诉心曲,演讲会上激昂慷慨……,由此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结合,教学用乐玩结合”的社会化大课堂。
外语实践大课堂是实现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的良好途径。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把它看作外语学习者的“复乐园”。
在社会化大课堂的教学中,学生能有一个接近真实的交际条件环境,可以使英语学习,理解,运用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兴趣,又易满足成就感。这里打破的不仅是小课堂,实际上也打破了
2.突破课本中心的原则:
突破课本中心的原则,即输入相近层面多种语言材料的原则,形成“大教材,小课本”。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认为单靠课本不能达到培养外语运用能力的目的,主张从与教学大纲要求在内容、难度方面相近层面的语言题材中,自编、自选、自荐一些在社会化实践课堂中适用的材料,使它与课本相结合,作为实际学习的活动材料。这样作,既可使教材更切合学生需要,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也可“稀释”课本难度,提高新材料的复现率,并增加输入量和扩大输入信息。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是围绕教材进行的,它是最重要的学习材料,其它必须围绕着它来进行。在Krashen的理论中,有一个叫做监控假说,主要讲述的是输入原则:只要当语言材料的水平略高于我们现今能力的水平时(i+1),教学才能是成功的。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渠道,多种学习材料。
破除课本中心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教法的创新,技巧的艺术,这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精力才行,事实上,这一点真是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啊,这要求教师要持之以恒,结合不同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不断研究,不断翻新,进而创新。
三、总结
实践表明,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的交际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是切实可行的,这种教学法适应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扈彩霞.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 卢光斌.听力训练要把握关键环节[].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
[3] 张湛.关于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4).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1、引言
随着社会对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高专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也备受关注。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并重,着力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尽管学生、老师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职生英语运用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要有相当差距。本文拟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现存的若干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来探讨如何针对现存问题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
2、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英语教学不满意,开始他们满怀信心地走进英语课堂,渴望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够突飞猛进,但一段时间后发现现实并非如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挫伤了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高职英语教学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高职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
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英语基础差。有的学生在入学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足,所以能积极使用的词汇更少,语法知识贫乏,有的连最基础的时态、语态都.未掌握,写作水平低下,写的作文句子不通顺,错误百出。可见,高职学生普遍薄弱的语言基础影响了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2.2内容滞后,缺乏实用性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英语教材仍然侧重知识的传授。这些教材往往课文冗长,练习多,内容缺乏时代性、趣味性。许多教材的各个部分缺乏联系性,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对教材学习的兴趣。
2.3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2.3.1教师依然是课堂的核心和控制者
英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一股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语法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对其他教师上课情况的了解,高职英语教学主要采取以下程序展开:先听课文示范录音,接着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及语言点,然后做每单元后面针对课文I容和语言点设计的练习。仔细推敲下,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一个个步骤和任务,而并非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成了老9币“忠实的听众”,在课堂上操练英语的机会、时间很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未得到真正的调动。显然,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与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距。
2.3.2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时会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如: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等,但总体而言,对于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利用还不充分,方式也不够灵活。
2.3.3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
师生间的交流尤其是课外交流不够。师生间有距离感,放任型师生关系普遍存在。许多教师上课以传授知识为主,只顾自己上课,不注重学生反馈,上完课走人,师生关系疏远、冷漠。
2.4考核手段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往往还是以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形式不能对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而只是以一份试卷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手段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仍是以模仿、重复、死记硬背为主,不能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知道”、“如何理解”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最早由瑞士的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又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完全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和书本的能力,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以及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情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牛由外部刺激的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要求英语教学界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努力探索改进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要思潮,学习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带来如下启示:
3.2.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把课堂从教师手中转交给学牛,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2.2设计学习任务,创设理想的英语学习情境
关键词:三突破教学法 听力教学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98-01
一、简述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
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即突破教师、突破教室、突破教材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一个明确的破除应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有一个坚定的重实践、重运用的交际方向;有三项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学理论观点和基本教学原则,即:坚持师生结合、学生为主体、“一勺水引无穷水”的外语教育观和外语获得的学生决定论;破除“教师中心”模式,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教学原则和配套方法。坚持社会化开放的、动态的外语实践获得观,破除传统的“课堂中心”;实施课内外、校内外结合、教学玩乐用结合的“社会化大课堂”的教学原则和实施方法;体现相近层面的多种语言教材输入的外语获得大教材观,破除习惯的“课本中心”,实现自编、自选、自荐材料与必修课本结合的“大教材”原则和方法。
听力课是英语专业教学基础阶段的课程之一,也向来被认为是诸多基础课中较为容易讲授的一门。然而,实践使笔者感到,要想上好听力课却并非易事。两年来笔者在英语专业大二年级的听力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讲授听力课,反复实践该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大学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和同学接触谈心
教师可以在课前、课间和课后多多与学生交流,知道学生们的喜好,把他们兴趣爱好,与教学内容融合到一起,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师要有幽默的语言和随和的教态
教师应该有随和的教态以便创造平等氛围和非正式环境,形成“生不生,师不师”的关系模式。无论是在讲解、还是在指导、又或是辅导答疑,教师都尽可能使用诙谐幽默的语音,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差缩短,就会产生师生间的交际愿望和接近想法,从而体现老师的吸引力。然而,能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老能够做到的话,要求他的知识能力和全面修养都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和境界。
(三)注重课堂形式呈现方式多种多样
听力是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很头疼的一门课,他们普遍觉得听力太难了,自己的水平太差。如果听力老师在听力课上,内容和练习形式单一,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听力内容失去信心,根本无法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为了让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丰富多样,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愿意听,喜欢听。例如在听力课上,在听过一段内容后,教师可以放英文歌曲,让学生写歌词,调动学生学唱英语歌曲的积极性;又或是放一小段英文电影,让学生分角色模仿;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听力的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注重训练方法的多样化
第一,倡导整体听力训练,精听与泛听并举以获取信息,泛听着眼于整体意义,后续精听聚焦于细节;第二,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将“听”这种接受性技能与“说”这种产出性技能结合,在边听边议与先听后议中完成任务型练习;第三, 对听力背景的熟悉,听力图式的挖掘丰富,听力文本的题材和体裁分析,可帮助学生形成定向思维,加强听力训练的预见性和目的性,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预测;第四,教师在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听力技巧(如对细节、特定词汇的把握)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如听大意、抓要点、推测等能力)的培养;第五,实验教材倡导开放式的听力训练,允许一个听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六,重视听力训练材料的真实性,选材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中,听力是一门比较难的课,因为学生本身听力水平有限,再加上听力内容不够与时俱进,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要取得比较完美的教学效果,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并根据授课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技巧,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有效地将听力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值得深入探讨。实践表明,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的交际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是切实可行的,这种教学法适应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的,也是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扈彩霞.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英语学习
国家教育部在新《课程要求》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
但是教育部提出的理论性指导意见,在具体操作中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探索,如:如何培养习惯于依赖教师的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人英语教学中,如何“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这些问题既是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关注的问题,也是英语教学改革中巫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江西财经大学以教育部外语教学改革精神作为指导,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教学模式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十世纪后期,认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的鼻祖是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LevVygorsky。他们最先提出了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人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概念,从而使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Ausbuld,1964)。随后,这一观点用于解释和探讨语言学习过程。首先,建构主义学习观点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其次,由于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调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不完全决定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和书本的能力,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以及与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RI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通过设计符合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语言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下是一种合作主动的过程。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制作与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给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集成信息的传递加速和改善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愿望,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路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由于学生在学习的动机、能力、方法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其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阅读方式积累词汇,有的学生通过做习题来记忆词汇,而有的学生更愿意按照词汇表来有序地背诵单词。多媒体课件充分考虑到学生间个体语言习得的差异,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语言场景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可以由电脑及时地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教育专家Moore (1989: 23)说:“真正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和再创造。”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大量模拟现实,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景中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学习体验,从而突破教育时空的限制,加速学习和生活的融合。大量的语言输人是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如Krashen(1982)所说,只有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大量可以理解略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即i+1)的语言输人,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网络教学正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输人环境不足而诞生的,反映了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成果事半功倍。如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卡通人物提出问题,有趣的动画效果能解除学生对提问的紧张情绪,让学生自然地参与讨论;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把标准的文字以动态的效果一幕幕生动地展开,需要时还可以把一些反映重点和难点的动画有选择地反复观看;利用flash和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动感更强,而且在视屏上打破了习惯的约束,造成新奇感和震撼感,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另外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WWW浏览服务也颇有用武之地:一方面,教师可以用Word将文字和语言素材融人自制的外语教学网页,供学生自由选取,可浅可深,可详可略;另一方面,Internet时空里大量的原版语言和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层面的语言信息。可见,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创造的学习环境里,纯正的语言,精美的画面,随进随出的课件设计,从听觉、视觉、使用便捷等方面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是一门在模拟商务环境下对日常商务工作进行实践操作的商务英语实训课程。该课程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旨在构建商务英语教学的新生态。本文探讨混合式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并在设计理论、研究框架、教学模式、问题诊断等方面提出了MOOC环境下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并讨论这一新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关键词:
MOOC;混合式学习;建构主义
随着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实训课程已在各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全面展开。对于日渐走向系统化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大部分课程仅限于有限的课堂实训,而对于课堂之外如何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教学帮助学生拓展实训是当前很多院校面临的教学瓶颈。因此,如何走出教学困境,提高语言实训课程中自主学习的效果是当下职业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热点,也是各大院校力求突破和解决的一个难题。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也是众多世界顶尖大学正在大力发展的网络开放课程。目前国际学界对MOOC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MOOC课程的开放性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在线课程,MOOC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教育形式,国外各大高校和机构纷纷加盟,向社会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其背后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的推动、高等教育成本的大幅攀升以及借助网络争夺高等教育市场的需要等;②MOOC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MOOC具有大规模、网络式和开放性等特征,但MOOC的教学模式并不单一,如:研究者马克(JohnMak)在对目前MOOC实践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类型的MOOC形式,即讲授主义的(Instructivist)、认知主义的(Cognitivist)、建构主义的(Constructivist)、社会建构主义的(Socialconstructivist)和关联主义的(Connectivist);③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MOOC的兴起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MOOC教学在加速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大众化、国际化和民主化的同时,也在课程管理、教学模式、教师定位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国高校英语MOOC课程建设伊始,相关的MOOC课程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学者从网络学习的角度阐释了“联结主义”的理论与原则[1];也有学者从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的视角分析了MOOC背后的人本化学习原则、掌握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原则[2];还有学者在研究中强调MOOC的发展体现于学习中心的转移,关注学习者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当今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帮助了学习者在符合自身兴趣的情境下主动地开展语言活动,由‘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与运用网络的线上学习所构成的‘混合式’学习已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国内学者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状况和学习模式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已有较多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学界还缺少在MOOC环境下对高职高专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经验,相关的理论和操作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因此,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现状下,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实践教学MOOC课程的研究和建设是国内职业英语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商务模拟工作坊》是一门在模拟商务环境下对日常商务工作进行实践操作的商务英语实训课。该课程以工学结合的授课理念为导向,以现代商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流程为实训内容,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有效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顺利走向职场提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本文以《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为例,探讨混合式学习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MOOC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并在设计理论、研究框架、教学模式、问题诊断等方面提出了MOOC环境下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以此建立新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视角。
1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是当今高等教育中运用网络技术突破传统授课方式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其定义是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网上学习有效结合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4]。混合式学习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意义上教师面对面的‘线下’授课方式(Off-linelearning),而将大量信息的认知与交流转移到互联网时代的‘线上’学习(On-linelearning),从而使网络化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帮助。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让知识和学习经验的获得有了新的途径和媒介,也让研究者对线上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新的定义与思考。学界对混合式学习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发现,混合式学习离不开三个重要的参与因素,即社会参与(Socialpresence)、认知参与(Cognitivepresence)和教学参与(Teachingpresence)[5]。其中,社会参与在混合式学习中指开放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认知参与是指知识建构的脉络与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开展探索、综合归纳和解决问题的程序。教学参与是指在知识传授或学习经验获得过程中的设计、引导与协助的手段及方法。这三大要素之间的关联让研究者对混合式学习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建构体系。在此框架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因素与教学因素的交集在于给学习者设置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学因素与认知因素的叠加旨在为学习者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而社会因素与认知因素关联所产生的作用则在为学习经验的获得提供支持性话语,即交流过程中的有效语言。由此可见,混合式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所提供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以及为获得学习效果而构建的交际话语。其中,通过社会参与,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建立学习社区的归属感。而认知参与的过程则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教学参与则是将以上两者包含的所有元素有机融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商务模拟工作坊》作为一门连接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的英语实训课,在上述三大要素中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关联性和可行性。因此,在其MOOC课程的设计中,如何展现该课程混合式学习的情境设置、内容选择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该课程MOOC设计的主导方向。此外,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所提出的几大核心理念也在混合式学习理论中得以体现:①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主体。学生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建构信息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6]。因此,在商务模拟MOOC课程设计中,学生成为课程展现和演绎的主角,教师则是相关理论知识的桥梁和任务工具的提供者。②注重情境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设计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问题,创设能够获取知识的架构以及与学习有关的真实情境,使学习者进入与现实相关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基于此项理论原则,商务模拟MOOC设计中的所有案例和场景均出自真实的商务环境和工作情境,以此作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真实体验。③注重合作学习。合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6]。这种以协作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性互动旨在为知识建构一个广泛的教学群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教学生态,发现问题并协商解决。这一概念也与混合式学习中社会因素的作用有较为相似的融合与关联。因此,在商务模拟MOOC课程的任务设计中也充分体现出以小组为单位的工作形式,以此展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和特点。④对话交流。这是合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也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与混合式学习中‘支持性话语’的需求相吻合,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应放权给教学小组,以便所有学习个体都能参与到明确的团队任务中为目标实现进行有效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对话商讨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对话交流的一部分,在课程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例如MOOC教学中的后期反馈以及翻转课堂中教师为学习目标的实现和课业评价提供的支持性话语等。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基础,《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设计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并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善,在该课程MOOC教学框架和教学目标上提出了新的思路。
2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的教学框架及实施路径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及课程需求,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构成。其线上课程的设计力求体现混合式学习中的情境化、自主化和交互性的特点。线下课程则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理论基础,充分体现翻转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程反馈和交流方式。该课程在充分汲取混合式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理念基础上,借鉴了语言学家Cope&Kalantzi提出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教学模式(Multiliteraciespedagogy)[7],即采用多种交流媒介和方式达到语言的识读和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需求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尝试建立了符合职业英语实训特点的教学框架,即:体验(Experiencing)、认知(Conceptualizing)、分析(Analyzing)、应用(Applying)四个教学步骤。其中,体验和认知阶段通过‘线上’课程完成,分析和应用阶段通过‘线下’面对面的教学完成。该教学框架旨在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模拟商务情境下,将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相结合,对日常商务工作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互性操作。在此教学框架中,研究者强调了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互动过程,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将学习任务从有限的课堂迁移到工作环境和相关情境,有效完成了抽象理论向具体实践内化的过程。而商务模拟MOOC课程在借鉴Cope的多模态识读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根据课程自身特点进行了更多的优化和突破。其中,由线上课程完成的‘体验’和‘认知’阶段在课程设计中强化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协助的导向,在引入课程的体验部分均以学生的真实案例和学生自己的作品为素材,创建与此相关的工作情境和问题。认知阶段则由教师将语言要点和商务知识以工具箱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帮助学习者构建线下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习者从真实案例着手,思考完成后续任务所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操作的思路和步骤。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线上学习,学习者可基本掌握与单元任务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从而顺利过渡到后两个阶段的线下学习。分析和应用作为线下‘面对面’的学习阶段,则必须以完成前两项线上学习为前提和基础才能继续进行。而在分析阶段,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对线上课程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认知部分教师给出的工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的应用阶段则需学习者运用线上学习所获信息和分析阶段讨论出的方案来完成相关的实训任务。现以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中《求职面试》(Jobinterview)单元为例来简述该教学阶段的操作过程。此单元线上学习部分是由一段二十分钟的微课构成。其中,体验阶段是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参加一家外资企业招聘面试的真实场景为案例,要求学生观看此面试场景后找出几位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随后的认知阶段,案例中的‘面试官’对求职者面试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解读,并从职场从业人员的角度给予求职者面试建议。紧随其后便是教师根据面试官的建议将如何应对求职面试的英语语言点和商务常识以职场‘工具箱’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后续任务中选择使用。通过线上学习的两个阶段,学生体会了求职面试的真实情景,也观察到与自己身份类似的毕业生面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获得了面试场景所需要的语言和商务知识,由此完成了关于求职面试基本知识点的输入与构建。在随后的线下学习中,学生带着线上课程所获信息,回到面对面的课堂,参与到自己的小组,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线上课程中所要求的关于求职面试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反馈,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改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但需在讨论前给出讨论的问题和时间,并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不解和疑问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帮助。最后在应用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面试建议和方案给出反馈意见和修正建议,然后布置小组任务,要求学生以线上课程中的案例为原型进行求职面试的角色扮演,且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或改善,以现场演示的方式完成对线上课程信息和知识点的输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在充分体现MOOC课程多模态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学生态的固化模式。混合式学习理论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互动,将师生交流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MOOC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更多以‘协调者’(facilitator)和‘观察者’(observer)的身份出现。例如,教师在线上课程部分以学习工具和理论的提供者身份出现,线下教学中的应用阶段则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反馈和评价。而在中间各环节更多以学生为课业和任务的主体,教师则作为一个媒介,以‘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师生角色的改变从交流模式上实施了自主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在知识探索中的主体意识。由此可见,混合式学习在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环境下的实践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两大特色:①语言实训课程网络环境下的交互性。传统的教学只在面对面的课堂上实现课程互动,而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语言实训课的瓶颈,将单一的课堂实训与网络实训相结合,创建了更为广泛便捷的实训空间和交流途径,使语言教学实践更为立体化和开放化。②网络环境下实训课程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将语言类实训课程融入网络环境,有效实现了学习者通过网络互动完成语言实践,增强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实效性。通过《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的教学探索,高职高专英语学习者可以借助线上和线下学习,完成对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的主动探索和操作,改善自我效能,促成自主学习行为的养成,从而提高英语语言在日常商务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正在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改变学生根深蒂固的传统学习观念,将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化和流行元素融入学习内容,建立新的教学生态,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动性;②MOOC教学环境下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引导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深化教育内涵。③改变传统实训课程‘面对面’的单一授课方式,将实地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扩大学习者的交流维度和途径,为随时掌握学习动态和学习效能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以求解决实训课程后续巩固、反馈和评价的难点。
3结语
《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在上述理论基础和教学框架中得以实施,并在课程设计、交流媒介、教学模式等方面针对传统语言实训做出了较大的突破和尝试。混合式学习理论的运用使网络化教学日益体现出较为显著的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时,建构主义教学观帮助教师在MOOC环境下重新定位,重构课堂,建立MOOC模式下新的教学生态,旨在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进一步突显了MOOC课程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当然,为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在MOOC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必要条件和策略是不可忽略的。首先,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建设应予以保障,从技术上确保学生能在课程要求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线上学习。其二,线上教学内容必须在线下教学设计和测试中得到及时和有效反映,否则将难以保证学生广泛积极地投入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也无法有效检测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与效果。其三,对线上内容的掌握程度应设有奖惩机制,并可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予以体现,使学生及时快捷地感受到学习成就和学习动态,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明确努力方向。由于商务英语实训课程的MOOC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对线上学习如何实行更加合理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如何运用MOOC环境更大程度地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等。随着大数据时代下研究者对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更加科学完善的解决。
作者:史咫阳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
[2]李曼丽.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第九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在太原召开《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11版同时
教育政策与实践视野下的CSCL——CSCL2011国际会议综述
教师学习和学习方法研究进展与课题
第二届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8月在清华大学召开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
2011教育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TIF2011)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与征文通知
英国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的文化透视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10月举行
融合学习科学与普适计算:构建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路径选择
近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演进与思考
传播教育技术理念服务中小学一线教师欢迎订阅2012年《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学生对微博学习应用态度的调查及思考
眼动分析技术在学习与阅读研究中的应用述评——基于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
第二届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8月在郑州举行2011版《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
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
基于ERIC数据库的国外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第24届学习、教育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全会、工作组会议及开放论坛9月在上海召开
精品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视角
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
南国农先生教育传播思想初探
CSCL中基于对话的协作意义建构研究
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Web2.0学习文化与信息素养2.0
华东、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10年学术年会暨教育技术系主任联席会在浙江大学召开
学习模式及其应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四部分述评
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
面向完整任务教学,设计复杂学习过程——冯曼利伯论四元培训与教学设计模式
迈向知识建构的新纪元——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0)综述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
基于虚拟实践社群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
当代浙学论坛远程教育分论坛在杭州举行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
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实证研究
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综述
《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一书出版
专业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2010全国教育游戏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
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
数字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研究与项目综述(上)
基于课程的在线学习共同体研究
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排序与评估——四述梅里尔首要教学原理
一对一环境下的学习变革
自我管理:远程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
论远程学习者的时间管理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型——在线学习中消除多样性学习群体间的认知鸿沟
创感时代成人网络教学的特征与策略转换初探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若干相关性问题
从温州城区社区教育现状看社区教育发展策略
农民大学生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远程教育技术公司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启示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
知识雷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浅谈P2P拓扑结构及算法
(一)Seminar的由来
18世纪初期,教育家弗兰克在自己创办的师范学校中使用了一种新式教学手段——Seminar。起初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引入德国哥廷根大学。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引进此种教学方法,从而推动了美国大学学术的快速发展。霍尔于19世纪90年代,在美国建立了著名的心理学Seminar。至此,Seminar成为美国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
(二)Seminar的基本步骤
1.主持人介绍。
介绍本次Seminar讨论的主题,并概要简述相关问题。
2.主题报告的宣讲。
此环节由报告人进行专题发言(约25分钟)。报告人需结合本人对案例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会前需要通过查阅文献、调查、思考等自主学习方式做好充分准备。
3.回应人发言。
由点评人或回应人对于涉及的专业问题给予回应,对其发言进行客观的学术评论(10分钟)。
4.辩论与交流阶段(15分钟)。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围绕本次Seminar报告人和点评人的发言提出观点,也可以从更多角度考虑问题,报告人进行补充。主持人在控制场面和引导讨论顺利进行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可以参与其中。通过讨论,参与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对主题的理解逐渐深刻。此环节能够充分展示学习者的学术积累和思辨才智。
5.主持人总结(3~5分钟)。
由主持人进行专题点评,对某一方面专题内容进行全面而又简短的总结,并就报告人、回应人、提问人的发言和讨论作简要的评价,同时对于真理性知识重新作简要陈述。
(三)Seminar的作用
Seminar是动态的、多向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民主性、互动性和研究性特点。Seminar的特点决定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作用:
1.教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
Seminar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做好充分准备,突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2.课堂气氛民主、自由、平等,有利于学习者激发思想火花。
在Seminar中学习者在课堂上提出质疑、辩论,讨论的主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答案,为参与者畅所欲言提供了条件。
3.Seminar有利于学习者提升全面的能力和素质。
Seminar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参与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学习者为了准备某一主题的讨论,可能需要查阅海量的文献资料,这使学习者查阅文献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参与者通过交流思想,在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深刻的认识,可提高参与者的逻辑思维能力。Seminar的最关键步骤是课堂讨论环节,对讨论者的思维敏捷度、语言连贯性、严密性都是考验。同时,在辩论或演讲时,要辅之以必要的肢体语言,提高了学习者的表现力。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之中,所有参与的人(包括主持人在内)都能平等参与、自由发言,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研究力和思维力,培养参与人的创新精神。刘宝存、马启民等学者都充分肯定了Seminar在能力培养上的功能。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Seminar寓科研的思想方法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之中为学习者的科研打下基础;同时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用于教学之中,提升了教学质量。
5.学术的自由性。
洪堡指出:“自由的学术研究是培养完人的唯一途径。”在Seminar中师生之间的讨论不受传统权威的束缚,在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之中能使学生对已有观点和理论提出大胆的质疑和批判,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综上所述,Seminar蕴含着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单项式培养模式,Seminar提供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四)Seminar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末,我国部分大学已经开设Seminar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先开设了Seminar并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虽然Seminar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迅速。现今,在我国大多数的985和部分211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中,不但开设了Seminar的相关课程,而且有很多课程的教学形式采取了Seminar。但在工科、医学等某些专业,特别是涉及大量实验的专业,Seminar受经费问题的限制。而在社科类、经济类、管理类、理科类等专业比较容易采用Seminar。
二、Seminar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Seminar与人的本质学说
在哲学中有众多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性的新因素不断出现,人的本质也随之改变,它是历史的,与时俱进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人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标志,不是形而上学的本性,也不是他物理的本性,而是人所特有的劳作,这是人类活动的体系,它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这与马克思的思想不谋而合,他们都从人的劳动去研究人的本质并为人性理论提供了基础。人性理论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性为目的。Seminar是学习者自我选择、自我决策,亲身经历社会实践,并不断质疑、审视和批判的过程。Seminar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因此成为人性本质的一种必然体现。在Seminar的实施中,以学生个体的解放为目标,有意识地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以对话和交流的方式为主,从中了解和尊重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要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并亲身经历各项实践活动,这不仅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要求,也是获得整体人生经历和建构个体完整生命的要求。
(二)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看Seminar
存在主义是个人主义生活哲学之一,用以揭示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强调人存在本身和人内心的自由。随着存在主义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它指出“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人存在的基本特点,主张教育要以个人作为对象,以自由发展、自我实现为宗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提倡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以此保证人的个性发展。存在先于本质是重要的哲学命题。存在主义认为,人是独立存在的,而人独立存在的前提是自由选择。也就是人首先是存在的,然后选择他的本质属性。人在选择中改变自己,同时获得自我价值,所以选择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传授知识和技能只是存在主义哲学教育目的之一,其本质在于唤醒人的灵魂,使人的自我价值充分实现,让人懂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Seminar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和意识,让学生在进程中能动、自觉地进行判断、自由决策和评价。在选择中塑造自己的品格,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人存在的本质。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自由、选择和责任,主张为选择而进行教育,让学习者成为知识的主宰者。Seminar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不完全受固定模式支配,让Seminar成为塑造自我的手段而非目的。它重视人的兴趣和爱好,以此来激发学习者的热情。比如在培养法官、律师和检察官时,无论是在课堂上听讲,还是在法庭上旁听,都不如亲身体验记忆深刻,而模拟法庭形式的Seminar,可以锻炼学习者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消化法条。最后由资深法官或律师加以品评,这样可以使大家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可以使未来的法官、律师和检察官提前进入角色。
三、Seminar的心理学基础分析
(一)建构主义和认知-发现角度谈Seminar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得到迅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摈弃了人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观点,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仅仅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新经验、新知识;学习的人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自主形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学习时,信息的加工主体是学习者本身,教师从旁协助学习者建构知识体系,提倡情境性教学,以改变教学脱离实际情况。Seminar在实施的过程中,学习者体现出来的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认知过程。首先,学习者通常都是在具有知识经验后,才能实施Seminar。其次,学习者需要调动各种认知资源完成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本身的认知结构会依据所接受的内容发生积极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意味着积极主动学习过程阶段的结束,然而,Seminar主导的全部学习过程并不会因此停止。Seminar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综合,本身又会带给学习者足够深度的学习反思。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认知-发现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学习的人要能动地将各个感官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存贮、加工、重组和应用。在Seminar中,学习者必须自主地、能动地把新知识同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进行建构。学生可以主动质疑、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得出结论。在Seminar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让学习者自己发现知识的基本结构,从而更有兴趣、更有自信地主动学习,实现了对自我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这个意义上讲,建构主义和认知-发现理论是Seminar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一。
(二)生成认知理论与Seminar
1991年汤普森和罗斯在专著《具身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中提出生成认知观。它作为第三代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具身性、情境性、动态性的特征。它强调认知并不是一个既定心智对既定世界的表征,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存在施行的多样性活动的世界和心智的生成。生成包括三部分内容:(1)人的认知既不是对外部世界或事物特性的简单表征,也不是人类心智臆造之物,它实际上是通过有机体所特有的身体结构与环境结构耦合成的。(2)结构的耦合完成需要感知与刺激的环路。(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由结构的历史过程演化的。研究生成-认知的进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知觉引导行为构成的感知;另一个是在感知运动模式下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现,这使知觉引导行为成为可能。认知由人的感知系统和反应系统、历史经验、文化背景以及环境决定。Seminar符合以下的认知观点:第一,认知具有情境性。认知需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实现,本质上需要感知参与和行为参与。第二,认知具有时间的压力。认知需要特定时间借由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才被理解。当时间改变时,面临的压力也会改变,认知也就随之改变。第三,环境可以分担一部分认知压力。人脑处理信息能力有一定局限,环境能帮人保持或操作信息,人在必要的时刻才提取相应的信息。比如无需将回家路线的所有信息在头脑中全部反映出来,因为人的生存活动是和环境浑然一体的,无需计算环境在头脑中的内在表征,同时,环境也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第四,认知是为行动准备的。心智是用来指导行动的,诸如知觉、记忆等认知机制要根据有益情境的适当行为来评价。如果认知仅仅在反思的内在领域停留,那么就会变成为了认知而认知,这便难以为继。认知基于身体,即便脱离了环境,心智的活动也必须有适合环境而相互作用的进化机制,也就是感觉处理的适应机制以及运动调节的机制。Seminar能够充分发挥课程参与者学习和教学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进而深化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使学术交流达到最佳效果;能够真正使学生参与教学,属于质的层面的学习。这种参与包括行为、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其中行为参与主要会影响运算(指大脑将外部环境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的认知内化过程)和应用能力的发展,认知参与对于人的发散思维发展很有帮助,至于情感参与则对于培养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发散思维很有效,有利于培养人的科研能力和钻研精神。行为、认知和情感不仅仅单独发挥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有机整体。认知的发展带来的结果是积极的情感,而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更好的认知。如前所述,Seminar具有的优势使得学习者内部认知结构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结果是对信息更快更好地加工,而这往往与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更高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存在高度相关。通过Seminar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拓宽了老师和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可以使参与者之间得到充分互动和交流,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把整个Seminar实施过程变成一个交流与互动相结合的认知过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循环式的优势上升,充分展现了Seminar本质特征。同时学生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恰恰是人类从事各项科研活动、完成各项工作必经的过程。
四、Seminar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一)Seminar的课程学基础
Seminar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批判和反思性的思维能力。解放人理性的兴趣是概念重建主义的本质,它淡化课程的工具性、技术化角色与逻辑,转而关注人的内心与意识的能动性。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的角度看,学生在Seminar中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对课程不断地进行批判、继承与主动建构,并解放理性,这是后现代主义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之一。Seminar让学生与课程有机成为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习者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和设计者、主宰者和创造者,而非课程的旁观者。因此,后现代课程观为Seminar提供了课程学基础。从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角度看,Seminar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当今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递。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的辅助者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模式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例如,具有代表性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就在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新知识。Seminar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带有极强情境性的问题。学习者要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能作为其学习过程的辅助者和促进者,而学习者本身则是这种学习的主导者。知识的获得不再是教师的单向传递,而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构建,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等在完成Seminar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可能发生改变。
(二)Seminar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