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

第1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首先阐述了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以及在管理活动中管理思想的形成,最后论释了管理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可以称其为“科学”的学科,历经一百多年的理论行探索和实证性研究,渐次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科学门类。这主要从两个层次上去理解: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基础,即在独具特色的学科门类上逐步完善了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完善了支撑本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独立的实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的技术、方法和工具逐步完善和成熟。此时,管理可以称其为“科学”,即管理科学。

    无论是管理诸学说的多维思辨和发展,还是理论工具、研究范式、技术方法的形成过程,无一例外都基于管理实践者脚踏实地的“实务性研究,,和基于数理思维的理论研究者的“科学性探索”的整合。管理科学经历了长期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一、在管理活动中积淀了科学管理的思想

    1.早期的管理活动产生了科学管理的诉求

    在漫长的长达几千年的管理活动中,人类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人之术,当人们难以解释其根本之时总是加以神化或虚幻化,这也就带动了神学、哲学和巫术的发展。当人类渐次地接受科学价值观以来的近100多年来,人们更相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崇尚科学管理的手段,这也是管理科学理论建立的思想基础。

    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起源于企业管理者“实务性研究”的重大发现,他是美国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工厂的总工程师,后来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长期的作业和作业管理实践,终身探索科学管理方法力图解决如何提升单个工人的生产率问题。1881年,泰勒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正错误的动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选定合适的工具等,这些让泰勒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或者超过定额。这也是早期科学管理的实务性研究成果。1911年,泰勒将实务性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层次,其标志就是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管理著作,它标志着人类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2.科学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

    泰勒的懈学管理原理》铸就了科学管理学说的建立,这仅仅是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还不能断言此时此刻进入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时代。

    随后的十几年里,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b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m.gilbreth, 1878~1972)的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为科学管理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泰勒相比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和更为广泛。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致力于以科学手段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的研究者与日激增。科学管理学说仅仅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诉求与作业工人不断要求提升工资诉求之间谋求平衡点,其重点是从工业工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各种要素间的均衡点。

    二、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1.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的技术路线分析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一个研究方向或一家之学说而已,管理科学的研究就较为宽泛,科学管理一旦升华到管理科学说明在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重大差异。所有称得上是‘科学”的,诸如“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瞥,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特有的学科体系;都必须建立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基础性理论平台。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科学管理学说得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管理学说体系。各家之言的枝繁叶茂带动了支撑这些学说的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科学管理的不同学说渐次的找到支撑各个研究方向的理论分支,形成理论研究分支,即“管理学”的形成。管理学的建立为探索管理科学的原理、机理和本质勾画出白己独特的理论支撑。

    再次,就是管理学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的成熟,管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借用和移植了其他科学研究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如科学学、系统科学、工程学、运筹学和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使管理科学的发展构筑了强有力的论证工具和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了本学科研究的独特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范式,找到了隶属于本研究范畴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根源。管理学这门学科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了。

    2.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丛林”时代

    管理的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在上个世纪中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 ~ 1984),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由于他们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在惜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俩论管理理论的丛糊一文,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孔茨把管理学派发展枝繁叶茂的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简要地概括了当时管理理论研究学派的“从林状态”。

    也就是基于管理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进入“枝繁叶茂”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开辟了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如果这一“森林景象”,没有探究隶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使学科发展变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参天大树,就永远没有本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管理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为理论基础的建立‘寻根”阶段。

    3.管理科学发展的“寻根”时代

    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各自学说和门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论支撑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理论研究者大都借鉴和移植其他成熟的科学工具、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理论支撑着本学说的论点。

    (1)系统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系统论,主要是因为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的各家之说既不能举证其他学说错误的科学证据,也不能科学地论证自身学说打处处可以行之”。人们发现了管理系统的存在,即管理是一个系统,不能简单地考量其局部而得出结论,于是管理理论研究借鉴“系统论’,为其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就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了。系统思想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 v贝塔朗菲((l. 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支撑着管理首先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要求管理者不可孤立的单要素分析某一特定事件。

    (2)控制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控制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核心职能,“控制和监督”,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成熟的控制论理论研究标志性成果应该是1948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书,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控制论认为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程的、生物的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从理论说,适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也适合于分析和说明管控制问题,管理是控制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们对控制论原理最早的认识和最初的运用是在管理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论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蓝,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过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

    (3)协同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协同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协调职能,这也是确保系统效率的关键所在。“组织和协调”,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协同论(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每种关系都必须使各种生物因子保持协调消长和动态平衡,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为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其他理论引入和借鉴。近些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寻根阶段,各个理论分支逐渐成熟,并各自通过移植和借鉴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工具及方法。

    我国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借鉴了数学、经济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其中数学主要指运筹学、统计学、微分方程、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如运筹学、博弈论的引入为管理决策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信息科学、通信科学和网络数据库技术为管理控制和预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序列分析为管理预测提供了科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某些理论研究方法诸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也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为管理的评价提供了科学技术方法。

    4.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辨”时代

    管理科学发展经历了寻根阶段之后,其发展方向变得渐次的清晰和有序,每一门类的子学科发展还必须经历“思辨”过程。所谓“思辨”过程,就是理论性研究的科学理论探索和实务性实证研究的辨析,经过这一辨析过程。管理科学将移植和借鉴的其它科学门类的技术工具、科学方法和原理在管理的实务性应用中探究其特殊性和独立特质,以寻求自身在学科门类上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借以形成独特的“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学科门类发展体系。

    三、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脉络和展望

    1.管理科学发展的脉络综述

    (1)管理科学的发展是与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相联系。

    (2)管理科学的启蒙应来源于“实务性研究’,不断探究和经验总结。(所谓管理科学中的“实务性研究”是指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和管理技术研究。)

    (3)管理科学的发展应依托于“理论性研究”的长期探索和发展。(所谓管理科学中的“理论性研究”是指对管理行为探寻其本源、确立管理理论发展根基、构架嫁接、移植和创新管理理论的基础。)

    (4)在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相互辩证中得到发展。

    2.管理科学发展的展望

    现代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现代竞争的需求,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也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观点或学说、呈现新的思维和学科门类。

    (1)借鉴创新学及其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有关创新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借鉴将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实务性研究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管理创新及其相关子学科门类必然得到发展,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提升核心能力的基础。为满足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的需求,创新学相关理论及其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势必成为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未来。

第2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带着这样的想法,黄炫淇决定参加保研夏令营。

姓名:黄炫淇

学校:北京科技大学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

去向:清华大学Open FIESTA,学习互联网+创新设计方向

在投夏令营简历时,黄轩淇采取了海投战略,向比较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发出了申请,大概10个左右,专业大多是经管学院的管科专业,另外几个也是与此专业相关的,比如物流与供应链、数据挖掘等。黄炫淇所学的专业是经管和计算机相结合的,选择方向比较多,她个人更想在计算机、数据挖掘方向继续做研究,所以除了经管学院,也申请了几个理工科学院。最终,她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商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的入营通知,由于人大商院和信息学院的夏令营时间重合,信息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偏重理工科,黄炫淇感觉更适合自己,所以她考虑再三放弃了人大商学院的夏令营机会,先后参加了人大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北理工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夏令营。清华大学也举办了信息方向的夏令营,但与黄炫淇的实习时间冲突,她放弃了。

参加夏令营前,黄炫淇咨询了学长学姐,了解了往年的活动、笔试和面试的知识范围等情况。为了更多地了解导师,同时咨询一些专业相关的知识,她提前发邮件联系了自己心仪的研究大数据挖掘方向的教授。

在本科期间,黄炫淇学习了数据挖掘专业课,很喜欢钻研这部分内容,她觉得数据挖掘的应用范围很广,行业前景很不错。那位老师看了黄炫淇毛遂自荐的邮件后提出了见面。见面时,黄炫淇带上了简历和以前做得比较好的研究报告和小论文。她的简历介绍了曾获得过物理、英语、计算机方面的一些奖项和证书,这些正好比较符合老师的要求。另外,老师对她在校参加的创新项目(内容与舆情分析有关)和系统开发项目很感兴趣,所以在向老师简单介绍项目内容、主要承担的工作等之后,黄炫淇也得到了老师的指导。老师还回答了一些关于研究生学习方法、招生安排、需要提前掌握的技能等问题,并带黄炫淇参观了实验室,让她了解老师的团队在做的研究方向。

黄炫淇申请的夏令营都在7月,所以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特别紧,尽管放弃了人大商学院的夏令营,留下的两个在时间上也是紧挨在一起。那一周,黄炫淇的压力都很大。

北理工的夏令营主要是参加一些讲座,重点是论文的展示;人大信息学院夏令营主要是笔试和面试。在夏令营过程中,黄炫淇最大的感受就是优秀的同学真的很多,她比较羡慕那些发表过优质论文的同学,在面试的时候,有老师提到,在一定程度上是从论文和创新成果中能够看出同学们的科研潜力的,所以遇到这种学生,老师们会多留意一些。不过,黄炫淇没有因为本科期间未发表优质论文而沮丧,在面试中她感受到,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严谨、认真、能沉得住气,所以学生的个人性格和品质是老师们考察的一大重点。“从录取结果看,我感觉,比较谦虚低调但是细心的同学录取的比较多。”黄炫淇说,“所以,在夏令营里不需要惧怕大牛对手,毕竟大神和大牛是一两个,只要自己努力,发挥正常,表现大方一点,还是很有机会被录取的。”

在夏令营中,黄炫淇能和教授们有所交流,听了不少场专业讲座。每位老师都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讲座中可以了解更多专业的前沿知识,黄炫淇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她的本科所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从前总是把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上,通过参与夏令营,黄炫淇发现自己的专业还可以和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设计等方向结合起来。

2015年8月,黄炫淇拿到了人大夏令营的预录取资格,不过,她还在做准备。10月,黄炫淇通过了清华的推免面试。最终,她选择了清华大学的Open FIESTA。

第3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摘要:XML可以用于实现异构数据库,同时也是一种中间件和数据承

>> XML文档与关系数据库数据转换的研究 基于DOM的XML文档到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转换方法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XML存储技术 浅谈数据库记录与XML数据的转换 论XML文档数据库数据之间的转换原理及转换对象 基于.NET平台的关系数据库转换 WebService在LDAP与关系数据库之间数据同步的研究 基于XSD模式的XML文档与关系数据库的转换 一种模仿XML的灵活的关系数据库设计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时态XML存取研究 运用XML实现异构数据库的数据转换 浅析Notes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关系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与测试 基于架构的关系数据库与云端数据库比较分析 XML文档与数据库表信息互相转换的方法研究与实践 关系数据库与非关系数据库 浅析关系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关系 浅谈关系数据库的数据保护策略 关系数据库查询优化策略与研究 关系数据库二进制存储图像数据的研究与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1994.

[2]陈志炜.一种基于语义的将关系数据转换为XML数据的方法[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16-11-25

第4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在这些实际问题中,对复杂数据的分类问题及复杂函数估计问题的分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方面。近几年,学者在复杂数据分类及复杂函数估计问题解决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支持向量机是近几年解决此类科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支持向量机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学习理论,主要用于分类及模式识别问题。目前支持向量(回归)机已应用在外贸出口预测、电力负荷预测、农产品的消费市场需求动态预测、投资组合风险预测等方面。由于复杂的函数估计问题和复杂的数据分类问题在经管类研究生研究的问题中普遍存在,因此将支持向量机作为实验工具,培养经管类研究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校管理类研究生教育现状

目前,我校提出了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是这一课题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校拥有3个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超过1000人。随着我校发展,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数量稳步上升。研究生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科研生力军。因此,培育和发展我校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是加强我校科研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管理学院作为我校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学院之一,近年来加大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对经济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很多教学改进方法。在这些管理问题中,复杂的分类问题和多元数据非线性回归问题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很多决策、预测、评价等问题均可以抽象为以上两种科学问题。支持向量机是近几年用于解决该类问题的一种较流行的工具。因此,本实验教改的实验教案可以为经管类学生深入学习支持向量机及帮助其了解非线性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经过前期理论知识积累和现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并从理论与实践角度为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实验材料。

二、实验设计方法

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研究与设计,主要采取了以下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根据对课题的理解与规划,以各种交流沟通方式对主讲教师进行访谈,有针对性地调查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而整理与分析现今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此外,对外采用各类调研方式,如学校互联网主页浏览、走访等方式,对其他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成功经验进行调研与总结。

(2)文献资料法:课题组利用我校教学、科研资源,特别是我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及各类电子网络资源,其中包括维普数据库、CNKI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EBSCO数据库、Sciendirect、SpringLink数据库等网络数据资料,检索与课题研究问题相关的专著和论文,了解本领域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总结、归纳出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案例及实验方案。

三、针对专业的实验课题选择

在实验课题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研究生的不同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其主要来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人力资源管理方向。针对研究方向偏向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本项目选取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预测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实验,通过该实验使得此类学生能够建立起支持向量机解决工商管理领域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路。

2.交通管理类学生。研究方向偏向于交通管理类的学生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偏向于解决交通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交通流量预测。因此,在实验选择中选取交通流量预测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实验,通过该实验使得此类学生能够建立起支持向量机解决交通管理领域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路。

3.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对于研究方向偏向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学生在实验选择中选取了项目终止决策问题作为其中的两个实验,通过该实验使得此类学生能够建立起支持向量机解决管理决策领域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路。

4.经济类学生。经济类学生对时间序列地研究要求较高,本项目选取了多维时间序列的外贸出口量预测验,通过该实验使得此类学生建立支持向量机解决多元非线性时间序列领域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路。

5.信息管理类学生。信息管理类学生较多地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因此本项目选取物业税税基批量评估作为实验项目,该实验实际上是通过支持向量机构建一种专家系统。通过该实验帮助信息管理类学生建立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专家系统。

四、问题与对策

在实际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如下问题:(1)我院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较多,本项目中设计的实验项目无法覆盖到所有研究方向的学生。(2)现有解决分类问题和多元非线性问题的工具较多,本项目设计的实验仅考虑支持向量机一种,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要求,例如,对其他模型的比较、模型的鲁棒性、模型的效率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针对以上不足,提出如下改进措施:(1)进一步对该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扩充和完善,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本研究设计的6个实验项目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2)在对模型的比较和更深入的研究方面,学院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类似工具的教学。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开设一些深度较高的课程,例如神经网络、复杂系统建模、随机过程等,引导他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因为所选取的科研课题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和工作岗位的,所以研究生在以后研究工作中初步建立起解决分类问题和非线性多元回归问题的基础,在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能够立即有一定的解决思路,能够较快地进入研究角色,缩短解决问题的路径和难度。

第5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秦皇岛市抚宁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河北 抚宁 066300)

摘 要:管理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管理学学派呈现出丛林式的发展趋势。如古典管理学学派、组织行为科学管理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目标管理学派等等。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挑战。本文将简要的介绍一下管理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究其将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管理学;现状;问题;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089-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陈海涛(1975-),男,河北抚宁人,党支部书记,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路经济。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学现状概述

18世纪到19世纪末,是管理学产生的萌芽时期,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和劳动价值论,强调社会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巴贝奇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按照分工来支付工资,即劳动分工不同,支付的工资也不同,这些都是宏观层面上的管理的研究。在19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管理运动,形成了以泰罗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开启了管理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的热潮。当然,管理并没有放弃对系统、过程和社会关系等宏观方面的管理研究。古典管理理论至今都是管理学学习中的必修课,其对管理的主要过程以及管理的职能和管理所需技能进行研究,是第一次把管理纳入到科学领域进行研究。之后很多专家学者在其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和拓展,使管理的丛林不断延伸,如之后的新古典管理理论、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决策学派、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学派、目标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等。无论管理理论有多少学派,其研究方法和工具差异有多大,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在管理实践中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对于组织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现代的管理学理论研究往往采用系统而综合的多层次研究方法。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关键因素,那便是“人”。传统的管理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的,将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事”和“物”上。当然,传统管理理论不是完全忽略了人的因素,像泰罗、吉尔布雷斯等人还是将人的平等、物质需求和价值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行为科学理论进一步将人的因素放在了首位,并融合了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成果。提出了“复杂人”、“社会人”和“有限理性人”等假设,更加重视对人的情感、欲望和做事动机的研究。但并不是说,行为科学就是完美的,它对人的感情与社会方面过于强调,而忽视了理性、经济方面因素和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人的行为在组织中的评价,各学派各有说辞,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各家都接受的方案,但是在人的行为的本质方面,包括个人与组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上的研究,各管理学派基本上达成一致的认识。因此,从某种层次上说,各学派之间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其研究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这使学派主张分立的状况归于统一成为现实。

(二)我国管理学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时期。但把管理学真正的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系统的管理与研究,倒是解放后的事情。党的确立了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心战略轨道,确认了管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使更多的学者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开启了国内研究国外先进管理科学的热潮。国家也将管理学列为了工程与技术科学的一个一级学科,并在其学科下设了11个二级学科和48个三级学科。国家还设立有专门的管理科学基金,鼓励专家学者对管理的实践调研与理论发展研究,其中1995年12月《管理科学》调研报告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调研报告初步提出了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反映了我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几十年,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问题,有不少问题已解决,但目前还是有些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值得现代的管理工作者和研究者思考和探究。突出表现出来的便是在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管理研究者往往过多的注重对西方已有管理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其与中国现状的结合。很多高校学术工作者,迫于学术压力,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发表高级别的国际性杂志期刊上。很多学术工作者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缺乏对情境因素的重视,不能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创出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管理理论架构。另外,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凭借着自己的管理经验来管理企业,缺乏对管理理论素养的培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少国外留学者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国内,并运用到实践中,但他们过于按部就班,因而总是不能起到在国外一样的经验效果。对于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与理论的同时,更要开辟适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羊肠小道,否则一味的模仿,只会起到东施效颦的效果。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探究

(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其高度也在不断提高

管理是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现在各大高校都开设有管理学史,管理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运营管理、创新管理等特色鲜明的课程。管理学在高校和实际中的高度也在不断提高。管理科学呈现出理论化和哲学化的发展趋势。从管理的发展史可以观察到,管理是从管理实践活动发展到管理学,由管理学发展到管理学原理,再从管理学原理发展到管理哲学。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有不少学者指出,一个科学的发展,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哲学的高度,将哲学与管理融合,一般管理学才得以完整的确立。

(二)管理丛林进一步延伸

管理丛林的延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进步其表现出来的整体性特征与个体性特征就越明显。社会经济活动结构的不断变革,管理研究中涉及到的课题也越来越多,不少全新的问题摆在了研究工作者的面前。如知识经济、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新型的组织结构演变、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等,目前不少高校开设创业管理、创新管理、星系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课程。新兴的管理学分支将为管理丛林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

另外,管理学已不是孤单的前行,管理学将与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等学科紧密结合发展。管理学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性学科,其与不少其他学科有交叉,因此,其他相近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对管理学科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将来的管理学在管理工具与方法上将更多地借鉴其他相近学科发展的成果。

(三)理论与实践将更加紧密的结合

无论管理学丛林多么纷繁复杂,其都是希望能从理论上找到管理实践的支撑依据。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将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不少的研究对象,再加上管理活动的创新,新的管理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丰富了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经验管理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避免管理中失误的需求。更多的管理工作者将其管理工作置于管理学科理论的指导之下。而现实中丰富的管理研究案例将吸引更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兴趣。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吸引,极大的推动了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三、结语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不断与时俱进的学科,它不仅要有理论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进化的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其效用,能够为组织的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中国的管理学的发展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要根据我国国情,开创出适合我国组织发展的带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论,这才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6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产生于1998年,是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并归属于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1]。随着信息时代的大发展,信管专业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教育实践,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管本科专业。如何在众多高校的同类专业中独树一帜,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成为普遍关注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的提出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探索实践给予了鼓励。很多省级教育部门、高校很早就规划了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率先积累了经验。2007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分类指导[2]。

迄今为止,国家已先后了7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其总体情况和获批的信管专业建设点情况如表1所示[3]。

在上述信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南大学同时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综合实力较强,其余9所高校的信管专业分别在经济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依托行业和传统,在教学和科研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基础。

基金项目: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教高函[2009]16号)。

作者简介:苗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建模;尹隽,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李震,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安全性与软件测试。

1 江苏科技大学信管特色专业

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服务。江苏科技大学信管专业创办于1996年,是江苏省级品牌建设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面向制造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两项成果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该学科已拥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我校信管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此为标志,该专业从起步成长阶段进入到了关键的深入发展阶段。

2 信管特色专业的建设

我校信管专业相对而言虽然有着一定的建设基础,但也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主要有:

1) 信息系统在各行业深入渗透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中对信息系统的日益依赖和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系统的日益融合,市场中在对IT人才需求数量日益增长的同时,对IT人才的需求质量也将日益提高。

2) 船舶工业的振兴在即。

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船舶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集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船舶制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

3) 教学与实践容易脱节,下厂实习组织困难。

缺少有效的实践环节已被公认为是信管专业的最大劣势。该专业理论课程较抽象,技术类课程需要从最基础学起,对于一直未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往往缺乏具体的情境指向,很多实习经常无法统一安排和组织,致使学生经常无法参与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中。

4) 课程知识更新快,知识结构易老化。

信管专业是一门与IT技术高度相关的综合型专业,没有技术基础知识的入门,很难激起学生们的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但同时,IT技术发展迅速,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基于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这对教学计划的调整及时性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分析了现实困难之后,我校信管专业首先进行了专业特色的定位,确定建设目标,然后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教学和产学研互动等几个方面有继承地展开了建设。

2.1 特色定位

我校原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一直以来是一所以“船”为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多科性大学。因此我校信管专业秉承学校理念,以“面向制造业,依托船舶工业,服务地方经济”为特色,确立了“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目标,以期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通过需求牵引与科研先导,在管理系统工程、集成制造系统、管理知识融合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形成特色;培养既掌握领域前沿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将专业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江苏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2 课程体系

自专业设立起,本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重与时代和专业需求相适应、与经管类其他专业进行优势互补,最新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原有的“经管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群”、“会计学课程群”两门省级一类优秀课程群,“基础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省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中的“管理学课程群”对本课程体系给予了有力的支撑,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表2所示。

无论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实践教学中,本专业始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制造业业务流程、制造资源数据及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核心,注重结合制造业信息化的新发展、新要求,并以此为应用背景更新教学内容。

2.3 师资队伍

信管专业的建设需要一支学习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直以来,本专业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参与项目下企业(船舶制造企业)锻炼,熟悉制造企业业务流程;继续攻读博士,提高学历,改善血缘;出国交流学习,扩大国际化视野。目前,信管专业教师共25人,师资队伍结构如表3所示。

在本科教学中,所有教授都参与教学,以专题系列讲座的形式展开专业教育、启发学生兴趣、提高专业认知,使本科生享受优势教学资源。

2.4 实验教学

寻求实验、实践教学的创新一直是国内高校本专业领域探讨的话题。我校信管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在长期为船舶及船舶配套企业进行信息化科研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领域知识和经验,并将其转化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支撑该专业的物流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虚实结合,完整呈现了产品的形成过程、制造企业的管理职能、过程和活动。同时,加之配套的《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指导书》,以具体的事务处理完成形象的角色体验,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和管理内容。目前,本专业结合其他专业力量,正在规划建设将各个实验室在信息层面的联通,模拟实现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

与我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张家港市保税区、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新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见纲,规范见习内容和见习方式,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2.5 产学研互动

产学研合作始终是我校信管专业获得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途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策略之一。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师与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广泛深入地参与“基于可拓逻辑的大批量定制客户订单解耦点定位的理论与方法”、“敏捷造船集成管理平台”、“物流商务平台”、“造船工程管理”、“造船目标成本管理”等国家、省部级与大型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研发与实施,熟悉制造企业(尤其是船舶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针对船舶制造信息化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应用实效,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项目10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六项。同时,我们积极将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并

尽可能地将科研项目分割或简化,以大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设计的形式吸引高年级学生参与,对于硕士免试推荐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直接进入项目组,以探索本硕连续培养的新模式。

3 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设以来2009届、2010届和2011届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8.9%、96%和93%,同时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逐步提高,专业建设开始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和建设既促进了学校推动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又通过树立典范,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的相关参考规范,以点带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我校信管专业在此过程中,探索出“定位船舶工业,坚持一线科研,方向长期稳定,科研反哺教学,注重实验实践”的建设之路,并将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36.

[2] 张坚,郑开玲. 抓研究,重实践,提升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广西师范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验总结[J]. 高教论坛, 2010(4):50-55.

[3] 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EB/OL]. 省略/html/g/tszy.shtml.

Discussion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IAO Hong1, YIN Jun1, LI Zhe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2.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第7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人口控制;人口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系统动力学;扩展生产函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3-0023-10

基金项目:国家人口计生委研究课题“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定量研究”(201006);济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研究课题“济南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201203);青岛市人口计生委研究课题“青岛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李新运,男,山东菏泽人,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马俏俏,女,山东临沂人,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吴学锰,男,山东滨州人,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史纪慧,女,山东临沂人,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计量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这两个方面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12‰下降到2012年的4.95‰,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6.15‰增长到2010年的89.30‰,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3倍。一方面,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缓解了人口过多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所造成的压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但是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究竟有多大?目前对这两个问题少有深入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定量测算区域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口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本文根据所分析问题的特点,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三个方面:①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Bloom等[1]研究了世界范围内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各项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张广海等[2]运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0-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通过不一致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划分;李新运等[3]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人口承载力进行估算,并对人口承载力的盈余情况进行分析;郑萌萌[4]突破人口老龄化负面影响的惯性思维,分析了我国未来劳动力变化趋势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合理预计了我国未来劳动力的发展趋势。②人口控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李建民等[5]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建立了人口―经济运行动态模型,从人口作为消费者影响资本积累和作为劳动者影响生产两方面入手,研究了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此后周德禄等[6]又运用类似的方法,模拟得出人口控制条件下山东省宏观经济可能的发展状况,然后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相比较,判定了人口控制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③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蔡增正[7]将教育的全部作用与外溢作用模型化,然后分别估计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而具实质性;刘林等[8]采用丹尼森和麦迪逊的算法,计算了中国1982-1990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贡献率非常低;蔡P[9]从人口红利的角度讨论了人口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从已有研究看出:①有关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二者的关联关系、因果关系、数量关系等进行了各种实证分析,而有关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②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来研究人口控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表示出互动关系,但主要分析的是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在动态模拟方面明显不足;③对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往往集中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关于人口素质综合指数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为了定量测算区域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提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人口控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模型和采用扩展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模型,并以济南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测算1978-1990,1978-2000、1978-2011三个时间段内,济南市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验证测算方法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系统动力学作为主要进行仿真预测的分析方法可以很好的模拟不实行人口控制政策时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通过把模拟结果与实际的区域经济增长状况相比较,推导出区域人口控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生产函数模型往往被用来定量分析和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各项人口素质指标加权求和求出人口素质综合指数,进而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因子带入生产函数模型,直观的测度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人口控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方法

1.人口―经济发展因果关系图

人口―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涉及到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虽然它们是不同领域的概念,各有其自身变化的客观规律,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组成部分,各子系统及其内部众多变量之间连锁互动,具有复杂的因果关系。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可以抽象成具有多重反馈回路的机制,因果关系图正是表示系统反馈结构的重要工具。

建立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关键在于分析系统中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因为本课题主要是模拟在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下,即不控制人口数量时的经济发展情况,所以人口发展子系统中,主要选取了能够影响并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相关指标,如人口总量、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机械增长率等。经济发展子系统中,人口数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大多以GDP来作为描述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通用指标,同时在经济增长中,资本也是重要的经济要素,资本投入和积累决定着经济规模,因此在经济发展模块中主要选取GDP、人均消费支出、总消费、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存量以及GDP增长率等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变量。

人口―经济发展系统具有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首先,人口数量本身同时受人口机械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人口控制主要通过控制总和生育率来降低出生率,从而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其次,人口可以分别从两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从人是消费者入手,人口数量增加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从而使得消费增加,在地区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消费增加,投资就会减少,通过固定资产存量又会受到投资的制约,因此固定资产存量与人口数量呈反方向变化;另一方面从人是生产者入手,假设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不变,则从业人员数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从业人员的增加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口数量呈同方向变化。最后,经济发展子系统内部固定资产存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地区生产总值通过影响投资而影响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存量的增加也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

四、结论及分析

本文分别提出了基于系统模拟的区域人口控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方法和采用扩展生产函数模型计算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并以济南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来讲,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研究方法是科学合理的,本文所提贡献率测算模型均是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相关书籍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确定的;以济南市为例所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符合济南市的实际发展状况,是比较合理的,这也验证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2.从济南市的实证研究结果可知,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贡献率呈增长的趋势。在现阶段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国情下,需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关注人口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应对未来时代的挑战。

另外,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人口―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中考虑的因素仍然不够全面,例如人口发展子系统中,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入人口结构与人口分布等因素,经济的增长也会相应受到环境、资源、科技和教育的影响;相关参数设置时的一些前提条件在实际中也不一定像我们假设的那样乐观,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lOOM D E,CANNING D, et al.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eing for Economic Growth[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0,26(4):583-612.

[2]张广海,张华勇,刘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关系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1):64-70.

[3]李新运,任栋,苟延农,董俊丽,张晓青.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预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3):70-77.

[4]郑萌萌.劳动力变迁助推经济转型:基于人口结构的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1):59-63.

[5]李建民,王金营.中国生育率下降经济后果的计量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1):8-16.

[6]周德禄,卢笋.山东省人口控制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5):51-53.

[7]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1999(2):39-48.

[8]刘林,崔玉平,杜增吉.利用数学模型研究高等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9(3):54-62.

[9]蔡P.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6(6):1-10.

[10]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1]JAY W,FORRESTER.Principles of System[M].Massachusetts:Wright-Allen Press,1968.

[12]SAEED K.Slicing a Complex Problem for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J].System Dynamics Review,1992,8(3):251-261.

[13]童玉芬.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模拟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9):42-47.

[14]米红,周伟.未来30年我国粮食、淡水、能源需求的系统仿真[J].人口与经济,2010(1):1-7.

[15]陈友华.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3):60-66.

[16]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的测度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46-51.

[17]王秀银.关于人口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人口研究,2002,26(4):9-16.

[18]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第8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从横向来看,管理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和单位;从纵向来看,管理存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从地域来看,管理存在于国际、国内、全社会、各地区、各城镇、各乡村、各社区[1]。对于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学位专业划分的细密性所导致的青年教师对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包含的各专业了解少、吃不透的问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从部分高校办学实际情况看,由于学校性质定位、师资力量限制和专业归口学院差异,导致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没有本科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归口农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归口教育学院。对部分高校而言,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的主要教学、研究方向仅局限于行政管理专业,而对同一学科门类的其他专业知之甚少,没有形成公共管理大学科门类概念。同样,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对同级别管理类其他学科的认知也有待加强。例如,对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服务业管理等管理类学科的研究、认知,更有助于在教学、科研语境下划清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边界,从而在破解公共管理困境时,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基于管理一级学科的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思考域。从大管理平台的构建角度看,可首先在校内搭建管理类一级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助推管理类一级学科背景下的青年教师间的广泛交流、彼此学习借鉴;也可在校际间建立更为广泛的交流渠道,如文科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间建立起交流关系,尝试探讨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角度如何解决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建构中面临的问题,也可尝试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的理论思维引导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向前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在共性的探讨中,透析出个性;才能在个性的发展中,找到共性的方向。这一过程必将加深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对管理边界的认知,从而在横向比较和纵向延展中不断完善思维触角,形成逻辑更加缜密的知识体系。只有具备了上述逻辑体系,才能在授课中把握住课程的灵魂,才能给学生搭建起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框架和必备的学科体系。

二、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管理发展的准确预判

能力建设是任何探讨“全面发展的人”问题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能准确掌握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脉搏,预判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本身就是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学术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面对国内、国外雨后春笋般生成的管理类著述以及管理实践中纷繁复杂的管理现实,如何才能预判管理理论和实践繁荣背后的发展趋势呢?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回答便是:要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构和使用,淬炼准确预判管理发展趋势的最核心、最关键资源。这既是国内外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的定性过程,更是拾级而登站在管理前沿的过程。具体教学实践中所讲授的理论前沿问题,也必将是较好的科研选题方向,从而通过教学的积累促进科研选题的生成。而科研成果的不断积累,也必将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激发学生学习、科研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如何帮助青年教师从繁重的生活压力、教学压力、评职定级的科研压力中走出来呢?回答是:必须将大数据平台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正在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生态。”[2]因此,可由学校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学院等主体牵头,开展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这可敦促青年教师在认知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教学能力提升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外推式”培训和“内省式”消化相结合的培训学习方式,将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紧密地融入青年教师教学实践中。大数据分析带给课堂的直观性,将吸引同学们广泛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大数据分析得出的课程结论,将作为授课的逻辑起点和课程教学验证的对象,必将极大地提升授课的逻辑性。可以说,“直观性”和“逻辑性”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赋予了一个课堂最为重要的意义。其中,逻辑性的内容通过直观性的形式得以完美呈现。在上述培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还可通过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监督检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况,从而推动虚拟教学技术、数字教学平台、精品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在线教学效果监测反馈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从而为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洞察管理发展的动态、立足管理发展前沿,提供不可或缺的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可系统地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与规律,从而改变传统“漫灌式”教学内容转化为“精准式”教学资源推送,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同时,真正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助力。

三、大教学平台:完成对管理课堂的时空延展

管理在书本上,更在实践中;管理课堂既在学校里,更在社会具体管理实践中和网络大平台上。因此,完成对管理课堂的时空延展,形成大教学平台,既是课程教学的基本需求,更是在根本上提升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明确地指出《大教学论》中的“大”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3]。按照上述教育目标指引来评价当前的大学课堂,其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且任何一门课程也只能完成其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贡献度。所以,为了实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的大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延展大学教学平台,现实意义是重大的。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通过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实践工作、挂职锻炼,可为管理知识、技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衔接提供比较坚实的基础。从人力、财力、时间成本消费看,此法是最能节约成本的做法,也是“双师型”教师培育的重要手段。在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走出去”拓展大教学平台的同时,也可通过培育校外兼职教师团队的形式,拓展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平台。从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看,本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应是主力。通过校友会的沟通,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邀请本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开展专题讲座。从身份认同看,一脉相承的学科专业基因必将拉近不同届学生的距离,从而为课程内容的有序展开提供情感平台。从讲授内容看,不论是个人的学习、工作阅历,还是发展规划的设计,都将为在校生提供“可复制”的学习平台。当然,在培育校外兼职教师团队过程中,若能通过横向课题合作、双向协同发展建设等途径,打开对外交流的平台,也必将给学科专业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更规范的工作平台。

四、大服务平台:加深对管理真谛的定位审视

从大服务平台建设思路看,主要指向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的整体建设。除了上述作为组织存在的服务主体外,也应该将青年教师纳入服务主体中,从而让其体会接纳服务的归属感和付出服务的荣誉感。从服务内容方面看,包括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做到思考周全细密,起步稳妥扎实;也包括对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心理压力等的介入、干预,从而在思想、情绪上为青年教师减负,使其轻装上阵。从服务方式建设上看,可充分利用学院入职宣誓、荣休仪式、周年庆典等重要时机,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感受和谐氛围,体会集体力量,增强青年教师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除此之外,可充分利用青蓝互帮、一对一指导等形式,为青年教师成长配备学术指导教师,使其尽快融入工作中,减少入门期的转型时间,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胜任感。在具体服务手段的选用上,可充分利用教研室、学院或学校公众号,增强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在沟通交流中给青年教师抒发自我的机会与平台,避免“积郁成疾”。教书育人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育人”既包括育学生,也包括育老师。所以,只有给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以厚重而又不乏创新活力的学术传统沃土,坚守而又敢于直面方方面面问题的学术科研团队,才能使其有动力上讲台、有信心搞科研、有能力处理“家务事”。而这些良好夙愿的实现,既需要上述管理平台、数据平台、教学平台以及服务平台功能的有效发挥,也需要顶层制度设计做保障,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协同努力。可以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合力而为。

作者:付传 林爽 单位:1.黑龙江大学 2.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寿波,许立达.大管理科学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

第9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收稿日期:2013-11-18

作者简介:王爱民(1973-),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职业规划、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践能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TU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88-03

一、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回顾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个新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110104) 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101) 的二级学科。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广的专业覆盖范围[1]。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获得工程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0 多所。多年来,工程管理专业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也为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管理的专业化、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如何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适应现代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在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设置的专业,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 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院系设置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3]。这些差异直接导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一致。同时,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方面与市场脱节,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迷惘。

(二)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各高校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都应重视学生工程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来看,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学术水平、工程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那种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被学生所厌恶,而更多的学生愿意通过工程实践或者结合工程实践的讨论分析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这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现有教学体制,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发展的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年的分配流向,主要是在房地产公司、施工单位和建设甲方。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数年后都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希望拿到与工作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目前,中国建设领域的各种注册职业资格有十几种, 其中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各类考试虽然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但考核的知识体系有着共通的地方。然而学生普遍反映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的知识面到知识掌握的程度都无法满足这些考试的要求,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重新学习各种已经学过的知识。

尽管本科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但各相关专业课教学应从教学内容到考试要求等各方面,尽量结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各种资格考试,这也是各专业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本科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此时许多学生正面临就业的压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得奔波于各招聘会,或者在就业单位实习,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大大减少,以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4]。另一方面,一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陈旧,和工程实践结合得不紧密,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不高,毕业设计大多流于形式,设计质量不高。

三、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培养方向,合理调整课程体系

从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工程建设领域的管理有别于其他一些行业的管理,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作为基础,不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特点,是无法完成组织各专业工种和不同部门来进行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样,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建设经验,而缺乏相关管理科学理论和知识仅能成为一名技术员,而不能成为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

在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应该严格遵循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应该允许各高校结合该地区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设置一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例如一些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土地评估管理”“物业管理”等特色课程,将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师资力量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在各专业课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安排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因此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课程设计的题目一定要选择和工程实际相关的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产实践环节,各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或将长期合作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在真实的工程实习环境中使学生真正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的流程,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制约因素和影响条件,认识各种施工机械的使用环境和特点,掌握常见建筑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在课堂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和思考。

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地方建筑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机制与条件,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了解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出更多合格和优秀的毕业生。

(三)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于职业资格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知识点,如资金的复利计算、单双代号网络图等内容,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介绍,习题和考试试题也应尽量采用职业资格考试的真题,达到职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和深度要求,让学生尽早适应毕业后所需要面对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

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加强学生对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了解, 可以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中定期举办专业讲座, 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职业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眼界,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四) 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充分结合工程实际和工程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像在实际工程中一样真切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以前所学的各科知识,对于不清楚的知识则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和规范,需要向专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咨询请教,需要同学间的团队协作,即便在受到各种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也能解决好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的从业范围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设计格式的规范性、计算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工程实际操作的要求严格把关,培养学生对待工程问题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在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可适当选择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参与答辩小组,让学生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了解来自工程一线的信息和需求。

四、结语

培养符合工程项目管理市场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是每一位工程管理教育者的职责。教学中必须认真了解行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才能为中国工程管理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祝连波,任宏. 21世纪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4):59-62.

[2]曹小琳,晏永刚,刘玉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3):95-98.

[3]祝亚辉,佘渝娟,黄志.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93-194.

[4]程敏.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回顾、现状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第25卷第2期:75-77.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ANG Aim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