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传统教育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届高峰论坛将聚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校工作者共同分享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面的前沿理论、前瞻设计与经验成果,搭建交流平台,共同为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会议主题
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务培训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深圳中学
协办单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广州方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三、参会对象
全国各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德育干部及相关工作者、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社工作者、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会员、校园心理危机领域专家学者,全国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领导、教研员等。
四、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6月15日~18日,15号全天报到
地点:深圳中学(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北路深中街18号)
五、会议议程(见下表)
六、参会费用
会务费:1350元/人(含会议费、资料费、午间工作餐)。与会代表的交通费、住宿费及其他费用自理。
七、缴费方式
1.提前汇款
会务费可于2017年6月1日前通过银行进行汇款,汇款时请注明汇款单位及参会人员姓名。汇款信息如下:
汇款单位:广州方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广州明珠支行
汇款账号:3602201809100068936
2.现场缴费
只收取现金,不能刷卡,不收取支票。
八、参会须知
1.报名方式及截止日期
汇款后请将参会回执单发邮件至,并在邮件中说明参会人员姓名、发票单位名称、汇款单位名称、财务人员联系方式。原则上同一个单位汇款开具一张发票。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1日。
2.鉴于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的有关会议住宿标准不尽相同,本次会议不再统一安排住宿,仅为参会人员提供会议举办地周边酒店信息及会议期间的相应服务,请参会人员按住宿标准自行选择、安排。
3.会议不统一安排接站,请与会人员自行前往会议地点。
九、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庄思琳
电话:0755-82155911
关键词:技工院校车工一体化教学效果
一、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开展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政策文件颁布,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也给职业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并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但同时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又是非常严峻的,造成了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现在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职业教育却难以提供更多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人才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开展职业教育改革。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技工院校车工一体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展开探讨。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人才供需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革新传统的教学制度,实行一体化教学,培养出工作能力突出、技术水平精湛的高技能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结合我国的教育制度,可以发现车工专业的重点就是技能培训和数控车床的操作等,这些专业知识的培养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其本身的操作性非常强,所以学习的内容必须要和实习教学紧密相连。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导致了人才培养效率低、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传统教育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首先,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场合不同,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习进行结合,重要的知识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给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知识遗落或者是不能熟练应用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学内容出现了脱节,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有效理解;其次就是教师讲课方式存在漏洞,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习惯纸上谈兵,重复讲授,导致学生兴趣缺乏,造成了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教材内容非常抽象,理论教学方式单一,即使进行多媒体授课,也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同时车工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课程实践性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弱,不能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面对老师的教学提不起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存在欠缺。所以说传统的教育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采用车工一体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如何提高车工一体化教学效果
想要提高车工一体化教学效果就要把握住教学方案这一重要环节,只有⒅匾的环节处理好,整个教学方案的实施就会变得容易了。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学标准进行,提高教学的质量。一体化的教材编制也非常重要,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要创新教材编制形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有效应用理论知识。构建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就是将车间当做课堂,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调动他们大脑的积极性,从基础做起,从最简单的模式做起,这样才不会打击到学生的热情,能帮助学生提升技能。培养一支一体化教师队伍,设计一套培养计划,成立教师一体化组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小结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传统的教育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体化教学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一体化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帮助学生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克服了重重的障碍,建立了强大的自信心,做到在实践中学理论、在理论中进行实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帮助学生提高了技能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人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并且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们从希望可以通过适当改变现阶段的教育方法和教理念,让我们国家的学生可以受到科学、合理的教育。促进我们国家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高中学习来说,这一阶段是学生中级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培养至关重要。藉此,本文立足于数学教育及教师本身,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转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数学;数学老师;教学转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在近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为使我们国家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发展,我们国家在素质教育理论基础之下,进行了新一轮的课改。我们要知道新课改并不是单单是改变教科书内容,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改革。而为了更好的建设新课改任务,教师首先要进行改变。因此,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转型研究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教学综述
(一)高中阶段的学生性格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不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我们发现,传统的教育方法似乎已经不再适合现阶段的学生教育。就高中阶段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步的走向成熟,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的发育都已经趋于健全。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结构已经较为完善,在小学阶段和初中教学阶段所惯用的思维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并且在新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虽然他们经历了青春期,但是他们的思想仍然“桀骜不驯”。这种现象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情绪并不稳定,并且这种不稳定通常会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当中[1]。
(二)数学学科与数学学习的相互关系
基于数学本身来看,它是以生活为基础,并且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主要目的的,一门源于生活但是却要高于生活的学生。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本身便具有着较强的逻辑性,虽然经过几次改革,现阶段的高中教材要更加的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对于接触中高等数学知识的学生来说仍然具有着很大的挑战性。通过我们对大量高中生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高中生普遍认为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较难。并且很多学生在数学这一学科上长期没有建树,最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数学学科的学习。然而这并不是我们课改的真正意义。因此,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传统教学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师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教育方式已经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为了解决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我们主张彻底革新传统教育。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传统教育同样培育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的优越性,更不能认为传统教育已经无任何教育价值。本文认为,传统教育本身并没有错误,而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只不过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再适合传统教育方式。我们将基于传统教学视域,总结出高中数学教师的优缺点[2]。
1.传统教学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师优点
传统教学视域下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便是“传导授业解惑”。我们清楚的知道高中数学的难易程度是较大的,因此高中教师的引领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就数学学科本身来说,其入门的门槛相对较高。因此,高中教师则需要扮演引领者的身份,帮助学生首先迈进数学的门槛。并且我们国家对于教师的培育主要集中与大学,并且对于教师的培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在大学的学习中将会主攻数学这一门学科。并且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其从业较为专一,一生中只会教导数学这一门学科。这就使得数学教师随着时间发展,将会积累宝贵的经验,并且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的看法及态度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着鲜明的教学意义。而教师在学生生活中和学习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其它任何事物所不能替代的。
2.传统教学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师缺点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一言堂,并且为节省大量的练习时间,教师会省略学生提问的环节。而且压堂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难以集中。并且高中数学教师普遍讲题速度较快,课堂中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老师思路,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长时间在数学学科中没有建树,使得学生最终选择放弃数学学习,而这都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原因。并且,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之下,教师往往认为教师应该和学生发展的角色区分开来。并且教师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最终使得学生对于教师没有产生归属感,两者之间的地位差异性也越来越大,学生心理对于教师存在着天然恐惧,即使学习方面有困难,也不愿意寻求老师的帮助[3]。
二刍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转型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的编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要求课堂教学活动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促进学生不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减少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新课改后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等,教材上的例题更贴近生活,常常附带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和清晰的定理的推导,甚至有的模块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热爱数学[4]。
1.树立现代教育观
在新课标的课程标准当中,一改成绩在教学中的地位,将学生发展作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新课标的课程中心思想。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并且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5]。
2.树立新型师生观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台为中心的制度化模式。在这一模式当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演变成为了上下级的关系。学生时刻都对老师保持有高度的戒备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日后教学任务的开展十分不利。在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合作与沟通。学生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主题,而教师只是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形成了一种和谐、民主、互动的新型教学师生关系[6]。
(二)教师备课时的创新
1.思想观念的改变
我们认为在新时代下,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而教师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理念。所以教师首先要在备课的教学目的上创新,不拘泥于高中数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出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的教案。
2.课程设计的改变
教学课程设计不要一味的遵循旧例,要依照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拥有的教学资源来进行考虑。在课程设计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因地制宜的对新课导入、讲授以及主要环节进行创新设计。教学的方法不能封闭僵死,可以采用发现法、提问法等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或是讲解[7]。
三结论
学生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原动力,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其具有的逻辑性,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教师的工作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在高中生数学中帮助越来越大。虽然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师,转型并不彻底,教学体系也不算完善。但是教育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坚实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青青.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鞠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超常生教学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王介花.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张明勇.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中华少年,2016,13:169-170.
[5]刘杰.试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思路[J].时代教育,2016,10:175.
[6]李洪双,孙成亮.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4,91:62.
【关键词】中学历史 素质教育 历史教师 创新
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教育的出路所在。素质教育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当前的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形势下,怎样才能做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要找准改革的切入点,把握突破口,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前提下,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化教学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观点。
一、与时俱进,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
1、与时俱进,优化更新历史知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历史研究新成果也不断出现,历史教材变动较大且较快,历史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满足现状,“吃老本”,不注意汲取专业知识的新营养,则必然被历史和时代所淘汰。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经常了解史学动态和史家新观点,刻苦钻研,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及历史理论水平。扩大视野,广征博引,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量。这样历史教学的内容才能常讲常新,使课本知识系统完整又富有时代感及丰富内涵,更好地推进历史课改。
2、开阔视野,博学广求。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尽量多地掌握各种本学科之外的知识,达到“一专多能”。事实上,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学识,历史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不断探索,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能力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后者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和升华的关键所在。正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4、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历史是一门重要的道德教育学科,历史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素质直接制约着学生的素质。所以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创设良好氛围。中学生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把完成美术作业看成一项艰巨任务。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和学生一起参与作品的完成和讨论,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要从课堂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历史等各方面的兴趣,就必须让精彩纷呈的历史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多开展实物写生和户外写生采风,同样对提高学生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其实,新教材中有许多的地方“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三)更新教学形式。变换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或者和学生一起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主题、目的、要求,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或者利用故事导入法引入课堂,或者适时出示优秀范作,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引入,或者通过观看光碟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声音、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显现和谐、真实、具体、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新颖多变的课堂导入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
三、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1、角度创新。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2、理论创新。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效应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首先表现为改变对传统学校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的认识。互联网促使学校、图书馆与各种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资源库,并在不同角度为众多优秀教师提供多元化的知识素材和教学指导。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适合的时间、地点,利用网络设施,自由地选择学习资源,按照自己学习方式,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个性化学习,这就使得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材施教,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学校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打造智慧课堂提供了上述这样的平台。
效应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行为的改变。在智慧课堂构建中,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签订“智慧教育示范校”项目。30余名种子教师接受为期一年的面对面培训和听评课指导。为了使培训更具实效性,学校牢牢把握如下“三注重”原则:一是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注重培训的多样化;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上述“三注重”原则的指导下,学校选取对翻转课堂有兴趣的骨干教师,成立“翻转课堂小组”。为了激励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学校大胆尝试,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对首先试水的老师进行政策倾斜,并以“师带徒”方式,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学校组织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成立“微课录制小组”,东北师大学科研人员通过网络实施远程指导,微课小组成员很快就成为微课制作方面的行家里手。
学校采用“以活动促应用”方式,在全校范围举行每位教师一节“智慧课堂展示课”的活动。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让教师主动认识活动、走进活动,最后成长为学校活动的牵头人和组织者。
效应三: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当传统课堂学习方式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之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将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知识的探索欲,并使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将带来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和生活化。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积极探索电子书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与创新,而电子书包的应用首先从建立学生的电子阅读习惯开始,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阅读纸质的文章,因此,培养学生电子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打破学生纸质阅读的原有习惯,更好地进行数字化和个性化学习。
在电子书包的移动设备终端下,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并发现课堂学习中的疑惑点,进而查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通过与教师在线互动,让接下来的学习更加顺利。
效应四:改变传统教学过程
教育信息化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造空间,每个教师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选择和设计最符合学情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校独创的教与学“二平台、八环节”模式,则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二平台”是指“高效新课堂”和“阅卷易”――“两大”教与学的网络服务平台。借助“高效新课堂”,形成“微课助学”“合作互学”“重点导学”和“评价促学”等“四环节”,实现如下方面的教学特征:一是教学起点弹性化,二是学习进程个性化,三是教师指导具体化,四是课后学习兴趣化。借助“阅卷易”平台,形成课后自学巩固的“四环节”,即“精准命题”“科学诊断”“深度分析”和“巩固提升”,从而实现如下方面的教学特征:一是试题命制精准化,二是问题诊断具体化,三是查漏补缺个性化,四是知识构建系统化。
上述“两大”平台具有显著的独创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特征,全校师生每人一个账户,实现在线网络学习和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生通过数据,从原有依赖教师的评价与指导,发展为对自己的W习进行数据化分析,从而促使自己主动和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地提升自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紧迫性;挑战
教育部门一直很关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后效果显著,但目前面临严峻挑战,如:社会消极信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等等。急需改进创新传统的教育体系、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一、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 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内容
首先,要探究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渠道、空间,不断创新。如:发挥好校园文化和党团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及时了解其思想变化, 传播先进文化;开辟新的实践领域,实践中实现教育目的;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就是用理论培养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除此之外,更应结合国内外形势,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的思想重点和热点问题。指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是非辨别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构建并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形式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加剧,给大学生带来很大压力,心理变得复杂多变异常,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加强教育管理,可借助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大学生有勇气面对困难,抵抗压力,预防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一是建设以辅导员为主的专业的骨干心理咨询教师,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二是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岗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心里健康辅导,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控制力。
(三)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造传播先进文化的全新思想阵地
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资源,开辟崭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就是把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网建设为服务学生学习生活的平台,校园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应将校园网建设成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操作性、参与性于一体的传播学习文化的思想阵地。
(四) 创新教育模式,构建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不能长效系统的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首先,构建教书、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机制,可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全方位教育机制,确保教育不留死角;再者,高校应积极构建集道德、思想、政治、心理教育于一体的全面的长效机制,实现培养教育目标。
二、 分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一) 通过创新改变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浅入浅出现象。因为传统的教育机制手段落后、机制不健全,学生、教师甚至某些领导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深入了解。这就导致高校重视教育专业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紧迫现状,学生缺乏政治敏感性、纪律观念淡薄。为了改变窘境,必须借助创新能力。
(二) 发达的信息网络冲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创新来适应网络学习环境。由于互联网具有参与性、快捷性、虚拟性、刺激性,比较吸引学生,容易沉迷其中。互联网带来了学习便利,但也挑战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要怎样避免不良信息文化、有害信息闯入,如何超越传统教育,怎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三) 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学生受到高科技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思想观念出现明显的价值观向上的多元化特点。这种受多方面冲击的现状,靠传统教学模式已解决不了问题,这就对教育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创新。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教育长效性机制和实效性,需要创新。缺乏完善的高校思想教育的育人机制、领导机制、保障机制及其评估机制。单纯的说教机制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枯燥生硬,易有抵触心理,导致实效性降低。
参考文献:
[1]吴同善.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1(5).
[2]陆玲.网络社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3]徐朝旭.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2).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造性 中小学
一、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客观环境在经过人的主观思维的思考并进行艺术性加工以后,用声音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就成为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本身就具有创造性。所以,音乐本身具有创造性这一特点决定了音乐教育也必须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将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激发出来,去细细体会音乐的美和原创者的思想。音乐语言和文学以及其它学科语言不同,它具有模糊性,而这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自由的空间去进行想象,伴随着这些想象的扩展和延伸,创造力也就能随之产生了。黑格尔有一句话“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说明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的基础,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要通过音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音乐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和创新性思维的激发
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都是音乐实践的基本环节,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音乐实践的各个环节,包括音乐创作阶段、表演者的再创造和欣赏者的创造性审美。是否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作品,其价值是通过表演者的创造性演绎和欣赏者的审美来决定的。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音乐知识,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对创作者的创作心态有所了解,通过充分的演绎和理解去感受音乐的美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要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
(一)传统教育方法的改变
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直接受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影响,英国教育家皮斯博曾经说过: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变的顺从且教条;采用让学生充满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变的智慧并富有创造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接轨,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要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位置摆正确,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充当管理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相比较来言,美国在这一方面做得就比较合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良好体现,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能够有机会去积极地进行探索和质疑。
另外,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音乐课外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这些活动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建立各种音乐乐队或组合的学校兴趣小组,可以在校外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支持下开展文艺汇演、校际交流和音乐擂台等活动,还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让学生走向社会,这些活动广泛开展后,一方面学生会对学习音乐产生越来越高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充分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了实践的机会,而且也获得了更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他们的社交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正是被很多学校忽视的部分,即使如今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这一能力仍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所以,要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符合,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社会交往。
(二)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
在过去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灌输音乐知识,他们的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的音乐技能,这对教育效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让学生对音乐缺乏创造力和欣赏能力,一方面甚至让学生失去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据调查,当播放某一首都不熟悉的歌曲时,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学生能够准确的打出音乐节拍,有高达百分之六十三的学生不能打出音乐节拍。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都不高,然而,我们了解,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喜欢音乐的,所以说,问题根源就出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上。虽然教师不是不努力,虽然没少做节奏练习,虽然没少讲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各类乐器和各种唱法的音色特点等知识,然而却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所以说,旧的教育观念必须破除,新的教育观念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学生。
要彻底解决上面的问题,现代教育理念必须确立起来,自觉转换自身角色,以下两点内容需要引起中小学音乐教师们的注意:
首先,教育目的要明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说,音乐教育固然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通过提高音乐素质来开发自身潜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要建立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观念。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注重教唱和音乐知识的传授,这与音乐教育规律是相违背的,审美是艺术的本质,但不同的个体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要获得一致的结果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注重音乐审美教育的个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并尊重这些张扬的个性。学生艺术潜能的开发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要让他们体验到这份情感,收获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并不断提高他们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要实现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这是必须做到的前提条件之一。
将来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眼前的学生,我国将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他们所拥有的创造能力高低的影响,所以说,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其中也包括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不断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最终实现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媒介 新媒体艺术 高校教育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艺术逐渐变成新媒体时代最具典型特征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光在设计与应用领域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也逐渐在教育行业中得到体现,特别是高校教育,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在高校中逐渐出现以技术与艺术结合最为密切的新型专业——新媒体艺术专业。
新媒体艺术,又称为数字媒体艺术或者多媒体互动艺术,属于艺术学科范畴。其中“新媒体”指的是传播媒介及新的艺术媒介,新媒体艺术有比较确定的指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多媒体艺术门类。多媒体艺术起源于19世纪末,它是这个时代的媒体技术:交流传达技术、电子技术、数码和科学技术的整体的艺术实践。也就是说多媒体艺术是声音、图像、文字,以数字模式来实现作品的综合艺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带给多媒体设计越来越多的途径,电视电影中的虚拟影像运用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中为实现导演和剧本的要求,逐渐引入3D虚拟影像来代替以前的实景拍摄和虚拟场景的搭建,计算机绘制渲染出来的场景更能体现一种虚拟的世界。多媒体视频影像可以是在影视作品中再现曾今的建筑物及其环境,也可以是根据剧本的要求创造出来的虚拟场景,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是一种情绪的抽象表现。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带动下,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成立成为高校新专业建设的必然,无论是高校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人才的迫切需求,都迫使全国各高校开始积极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从而建设全新的、具有其自身特性的新型专业方向。其实新媒体艺术教育最早出现的国外,最初的形式是数字媒体艺术,其研究本质一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部分专业艺术院校开始尝试设立此类专业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更新,直到近几年才在国内出现并发展。新兴技术带动下的新媒介给传统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其全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使艺术设计充满活力。与此同时,新媒体带来的新思维和新艺术也使艺术教育领域得到老前所未有的革新。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各种艺术形式传播的变革,应运而生的各种新媒体设计行业急切需要更多的新型优秀设计人才,目前国内高校中的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媒体艺术类专业已经逐渐普及,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缺少的却是完善的理论支持和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也待进一步完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方案明显不再适用于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国内院校大多是在吸取国外办学经验的基础之上创立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教学的同时还须要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这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寻找更加符合新媒体艺术教学的全新教学方案。相对于已经成型的艺术专业,新媒体艺术专业缺少相对应的基础理论知识,这直接导致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新媒体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技术性而忽略设计理论创新,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强调的是软件的学习和应用,让新媒体艺术仅仅停留在软件学习的技术层面之上,艺术层面的创作往往被大多数人忽略。在缺少对应理论知识支撑的情况下实践课常常变成了单纯的软件课,所谓的创新课程也变成了软件更新。实际上,新媒体艺术专业应该更多的强调其特殊的表现手法、艺术语言和设计风格,软件应用只是一种设计支撑。教学者也应深入认识“新媒体艺术”的完整概念并清新理解其本质,挖掘出新型专业的理论支撑,让技术与艺术恰到好处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对新媒体设计专业作出完整的诠释并制定出适合当代高校新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新媒体专业与前沿科技紧密联系,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工作着来说,需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要有随时感知新媒体艺术发展动态的敏锐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在完善更新设备的同时,要注重学科整合和加强学科交流。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复合型学科,要求培养出既懂得艺术设计理念,了解基本审美法则,又懂得计算机图形处理技巧和后期特效处理手法的综合型设计人才,这是摆在当今高校面前有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高等新媒体艺术教育应该依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交叉融合的道路,打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元化复合型设计艺术人才。高校教育需要重视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新媒体设计专业更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研究和软件应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通过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制作提高高校教育与社会接轨的能力,从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必须在扩大规模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更新传统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出跨学科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做好准备,以便于更好的适应数字时代带来的以新媒介为载体的新型艺术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廖哗,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2)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