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化学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化学方面科学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基本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科学品质等多个方面。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之一。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在2012版化学新教材中,虽然增设了八个学生必做实验,但除此之外,教材中涉及的其他实验,其实没有必要进行严格的界线划分,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教学需要,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确定需要如何完成这一类实验。教师如果选择的是演示实验,则应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直观、简单地完成实验,同时规范操作,并向学生渗透化学实验时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验证”的实验时,我们从制取到收集到探究和验证都亲自示范完成演示实验,这样利于学生用直观事实来帮助理解和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对知识体系的认知。
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我们应在操作的同时,灌输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等,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当次实验的目的,更要知道要做到什么,不进行盲目性实验。
另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观察时应该注意的顺序,既做到全面又分清主次。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我们要让学生观察出红磷燃烧时的现象,即打开止水夹时水进入集气瓶的情况,还要让学生总结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观察时,要使学生学会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并将观察与思考联系起来。在做“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实验时,教材上已经给出了三种假设:把铁钉①的下半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把铁钉②整个浸没在植物油中;把铁钉③放在干燥的空气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铁钉①生锈;铁钉②③没有生锈。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总结出铁钉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生锈,而什么样的条件下不会生锈。这样不仅研究了金属锈蚀的条件,又为如何防止金属生锈做出了铺垫。
二、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强调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都要让学生认真准备,实验时参与,实验后归纳总结。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着重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技能。因此,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条件,让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操作机会。同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达到较好的实验探究效果。
(一)多做趣味性强的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尤其是九年级学习化学之初,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起,那么学生的思维也会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到培养。
(二)多做可视性强的实验
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并做到清晰分明,并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实验的可视性效果,使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深刻。
(三)多做参与性强的实验
大多数时候,化学实验课堂需要学生参与到实验之中。那么,对一些简便易行、危险性小的实验,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方案,在实验时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对出现的情况加以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品质。
例如,我在新教材中设计了探究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学生可以根据课本的提示,采集不同植物的花茎叶甚至是果实和根尝试做出酸碱指示剂,并分析哪一种效果更好,哪一种类似石蕊,哪一种类似酚酞,继而用它们去检验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学生在体验实验乐趣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化学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完善、创新实验
凭借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设计的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和改进。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老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在新教材中改叫课外实验,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通过教材上的指导说明,再去查阅相关资料,并亲自设计完成。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刻地认知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例如,对于石墨导电实验,教材上让用6B铅笔来做实验,那么用其他不同型号的铅笔做实验效果如何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既然如此,学生在使用各种铅笔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我们应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白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探索化学知识,并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
一、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
感、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觉这一认识的最低级阶段开始的。但一切复杂的认识过程都来源于此,若没有感、知觉,就不可能对事物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学生的感知活动,以提高感知的效率。尤其对于化学来说,这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许多实验要做,演示实验选用仪器要尽可能大些,提高可见度,因为视觉要比听觉的效率高百分之十以上。在学生实验中学生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动用自己的感观去感知实验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一讲到底,千万不能完全把学生当“听众”,否则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当然,初中化学也有理论的东西,并且许多还很抽象,必须得靠教师讲解。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根据这个规律,教师讲述的音量要有起伏,语言要有必要的重复,板书字迹要清晰,安排位置要恰当,讲课要突出重点,使学生容易感知。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的东西有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等特征,就易于为我们所清晰地感知。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堂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要这也舍不得,那也丢不下,搞得内容庞杂,一盘散沙。还有,大家都知道实验的重要性,可有些实验耗时过长,而运用多媒体手段也可以达到相近的效果。比如我校购买了仿真化学实验室软件,这样一来,省了时间,保持了课堂的完整性,增大了教学容量。
一个人知识经验丰富的人,知觉会更完善。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地联系学生已积累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就可更好地帮助他们完善地、迅速地产生知觉。所以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根据新课改精神,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师重在点拨,学生才练得活,学得主动。教师要多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活动,不断地变换练习方式,使学生眼、耳、手、脑、嘴一齐开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来组织教学。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它也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想象是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在脑海里再现出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有了想象力,就能提高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做“想象实验”,由模仿向创造过渡。现在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现象假设结论,然后设计方案验证结论,从而实践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学习过二氧化碳制法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制取氢气的实验过程,然后后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我们还可以进行推测想象法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有悬念,不把整个内容一下子讲出来,而是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内容推测后面可能出现的结果。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单纯传授知识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指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实践。通过想象,学生的思维领域会更加广阔,求知欲望会更加强烈,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发展。所以从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就应该把培养想象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注意,是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它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集中注意时,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的兴奋中心。学习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时,大脑中就有多个兴奋中心,它们之间会互相干扰,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使学生专心,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学效果才好。
我们还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或过多地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学生就容易疲劳;如果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就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所以教师一方面应要求学生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另一方面应使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充分利用心理学规律,在该强调的地方做必要的重复、停顿和语气的变化。还要使演示实验的现象精彩纷呈。利用各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课上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上课时,常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使学生分心。教师如果能根据具体情况,善于运用两种注意规律来加以处理,教学就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降低或破坏教学的效果。比如,有一次课上到中途,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室,这时你可能让学生安心听课吗?我只好停下来,对学生说:“你瞧老师的课多精彩,连麻雀都进来旁听了,让我们打开所有的窗子,欢送它出去吧。”麻雀飞走了,可学生们还处在刚才的兴奋中。我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先稳定了学生的情绪,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课讲到什么地方了?”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引导到原来的教学内容上来了。
四、充分利用记忆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模式;阅读;课前讨论;辨析;课堂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99-02
由于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正在向深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适应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不仅是中职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探索的问题。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往往取决于这种结构是否优化。因此,只有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阅读。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把文本视为被记忆、被表述的静态阅读对象。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把阅读看作是能够理解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得到与教学参考书相符合的答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仅仅从一种视角来理解课文,而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赋予的意义。就阅读教学活动中角色位置的对等性而言,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角色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不单单只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文章的“确切意思是什么”。
近年来,四川机电技术学校招收的五年制高职和技师班的学生普遍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对于这类学生没有必要每堂课都面面俱到地讲授,而应着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讨论、辨析为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主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方式如下:
一、课前讨论式阅读
这种方式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指定的内容,在大体了解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师生间互相质疑,互相达疑,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最终弄清模糊的概念,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识。
1 讨论式的优势。
(1)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提问的机会,有利于弄清似懂非懂的问题,这恰恰给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2)这个过程是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过程,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断解决问题,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3)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运用讲授法教学,教师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参与很少。因此,讲解抽象或条条框框多的内容时,一旦讲授的时间较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比如,讲授著名作曲家陈刚的散文《音乐就在你心中》一课时,如果单凭教师逐条讲解,内容枯燥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先了解基本知识点,然后师生互相质疑,相互达疑,共同探讨,不断调换师生间的位置。这样,学生就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4)能起到以面带点,以主动带被动的作用。任何班级都有阅读能力较强且善于发现问题,也能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会对其它未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起引导的作用,开阔他们的思路。同时,每个学生在阅读时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因而提出的问题很多,侧重面也不同,这样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弥补,互相启发,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也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
2 应注意的事项。
(1)对教师而言,既要熟悉教材所包容的教学内容,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解答问题要对症下药,还要引导学生能正确地质疑和答疑。
(2)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能认真阅读教材以外,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备较强的目的性和更高的自觉性,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
3 存在的问题。
(1)受时间限制。阅读和讨论都只能在90分钟内完成,讨论的问题不能面面俱到,这就使原本应该展开讨论的问题数量相应减少。
(2)受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对所读内容似懂非懂,难以提出问题,或是怯于提出自己认识尚不成熟的问题。因此,为了不漏掉教学计划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必须辅之以全面的总结,指出重点和难点,并补充讨论过程中未涉及的内容。除此之外,为了突出对这些内容的特殊要求,还配合教学进行适当的检查。比如,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重难点内容及易混淆的问题,以课后作业的形式交代给学生。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下课前适当安排十几分钟时间搞一些小测验。
二、课堂指导式阅读
课堂指导式阅读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的方法,适合于教学中内容偏难的课文的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 在学生阅读之前,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并指出思考的线索,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关键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释,指出重点和难点及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2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顺着老师指出的线索,有目标地进行阅读、思考和分析,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障碍,节省了时间,使阅读能够顺利进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所学的新知识,只能是初步了解,不可能全部掌握。此时老师应进行全面总结,总结的要求是仔细、全面、具体。为了节省时间,最好是将所要总结的内容事先写在黑板或其它的辅助教学设备上。在总结的过程中,不但要指出重点和难点,而且必须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解释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新知识学会、弄懂。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程 复习 学案 备课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47-02
尽管都懂得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尽管都知道“教学相长”一说,但“教”的目的仍然还是在于为了学生之“学”。由此,身处义务教育阶段的我们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者,究竟如何才能突破“教师本位”的藩篱而促使我们的政治教育充满新的活力,使我们莘莘学子的政治课程学习充满新的希冀呢?这是笔者多年来不得不一直在深深思考与艰苦探寻的一个课题:力行学案导学教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健康方式,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价值。
1 初中政治课程中消费者权益复习课导学学案的备课思考
1.1关于本复习课导学学案备课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政治课程教学,“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促进思考、拓展体验、激发实践等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务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为出发点,最优设计教的方案和学的方案、精心编写或重组教学内容、选择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认真且灵活实施教学过程,切实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其中,通过编写与印发学案开展导学教学,不失为初中政治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初中政治复习课中的学案,是指政治教师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相关知识与能力问题,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而编写的学习方案。从某种程度上看,学案的设计质量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学案的“五导”功能,即导学(含导预与导复)、导读、导思、导听、导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知识建构与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随堂复习与课后复习、反思、巩固。
1.2关于本复习课导学学案备课的一般原则性要求
鉴于复习课的复习、检测、巩固功能特点,初中政治复习课学案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在学习实际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始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其主导教学思想应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相互质疑、教学相长。
初中教师政治复习课学案设计应坚持的教与学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启发性、探究性、参与性、层次性、实践性等;备课的重点应在: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学生学情、精选学生学习的方法、联系社会生活、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分层组织教学与有效检测等;编写过程应包括:教师个人的深度备课,即立足学情、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形成供集体研讨的学案初稿;学科教研组集体研讨。
1.3关于本复习课导学学案备课的一般个体思路
本复习课在设计初中政治“消费者权益”学案的时候,在努力地独立思考着:坚持把初中政治课程标准的一般指导和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和谐有机结合。
在本学案的设计、编写与教学指导过程中:笔者始终牢记《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政治课程设计的思路:“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在此前提下,笔者特别突出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任务,提出可能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
本复习课导学学案的编写:始终坚持自己个体备课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高度有机统一。坚持自己个人的“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坚持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形成教学用的学案,力求容量与难度适当,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可创造性强。本课的复习模式为:生疑――学习复习――析疑;在复习指导策略方面:要时间安排合理,精讲多练、熟能生巧,滚雪球复习、变式练习。本复习课特别注重生活性、实践性,贴近政治生活、社会现实热点,力争素材鲜活,力争达到“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
本初中政治复习课学案的备课内容前面部分概述:
学习内容:人教版初中政治课程二年级教材内容“消费者的权益”。
复习目标: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复习重点:明确消费者享有的权利;知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寻求解决的一般途径。
复习难点:增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履行义务,做合格的消费者。
学法指导: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在导学学案程序中适地进行学法提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
2 初中政治课程中消费者权益复习课学案的动态执行
复习过程:在本初中政治复习课学案的具体实施或执行过程中,师生是循序渐进、动态执行:
2.1课前自主预习
【摘要】课题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某一主课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运用已有
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经验等,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入
分析了数学新课程中数学课题学习相关内容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与实施.
【关键词】问题优选性数学课题学习教学实施
根据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在初中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除了转变数学教师
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对课题学习的认识,还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他们的课题学习的教学能力、学习课
程资源的运用与实践能力。
一、优选性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题学习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内容
选择上坚持问题优选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首先应有价值。不仅指问题在数学及思维锻炼方面的价值,还应包括问题本身的教育价值,即希望
通过对相应问题的解决,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
养。
2.问题的选择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数学课题题目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
数学。
3.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主要指"问题"的条件、结论、应用、解题策略、学习形式的开放性。这
种开放性要求所设置的"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其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与交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
使用不同的知识来认识、表达、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
。
二、教师对课题学习的过程要进行指导
根据我们的经验和调查,很多教师在数学课题学习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也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
行有效的指导,课题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复杂的与内容是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的、有趣味和
较复杂,在问题解决过程和得出结论的时,教师在一些方面对这些陌生的问题解决时感到了比较棘手,同
时也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逐渐失去了往日对知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盲目遵从了。在数学课题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
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一些相互关系、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1.做好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的互动
数学课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什么都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不闻不问。这里的学生自
主,主要是指课题学习中学生个人或小组在征求各种意见之后,由自己来决定其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
究结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等,指的是学生能积极思维,围绕一定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
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依靠自己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并做出可靠与否的评价,指的是学生能够承担他
自己决定的事情,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做好。
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或说是师生一起学和做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
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
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方式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学生在课题学
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
步形成的。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学习,并且这种能力的大小和他是否会学习成正比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无论是掌握知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学会学习、打下终
身发展的基础能力,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
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
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则可获得更大的自主。
2.课题学习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首先要教师要提高认识然后转变观念是推动和落实新课程的重点,是数学课题学习能否有效成功地开
展的关键,要使教师真正"走进"而不是"走近"课题学习,光靠命令,专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
教师自身的"内动力",教师发展的职业需求,学校的管理对教师发展的驱动以及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的氛围。
数学课题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要求教师提高认识,这里有两个认识需要转变
,首先,教师对课题学习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多参与、多独立思考和实际去做;其次,
在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总是"正确的指导者,正确的化身",而应该平等地参与
,适时扮演"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
三、结语
其实,课题的选择创造并不很难。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课题学习的材料不仅限于课本,它的来源可以
是多种多样的:如从教材内容或习题的拓展中改编课题,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选择课题、从数学的
人文价值的理解和欣赏方面选择课题等等。只要我们用心去搜集、实践、创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
一定可以探索出适合学生探究的好课题。数学课题学习在实施与教学中是可行的,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知
识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课题、形式来灵活地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数学
关键词:微积分、销售预测、连续复利公式、边际分析、弹性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数学是经济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科学知识的必备工具,是经济科学体系的有机体(经济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大模块)。经济科学知识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经济数学的基础之上。例如:产品价格预测、边际分析、弹性概念、造价问题、保险精算、金融风险分析和预测、市场营销策略的制订等都高度依赖经济数学知识。这些经济问题,仅仅靠经验是难以理解、难以掌握,也难以运用,只有运用经济数学知识才能加以阐述、研究、分析,才能形成完整的经济科学知识。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阐述。
产品销售预测问题
例如:一种新的电子游戏光盘上市,它的销售趋势将如何呢?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产品上市,在短期内销售量会迅速增加,然后逐步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理解?
这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加以解释:建立销售量是时间的函数关系(数学模型),从这个函数关系中知,产品的销售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时间不断增长时产品销售量不断减少。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利用函数及其极限知识来加以理解、分析的。
连续复利计算问题
在投资经营活动中,经常按连续复利的方法来计算利息。连续复利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呢?
例如:假设本金是A,年利率是r,如果一年分为m期结算。计息期m∞时,那么t年后的本利和为
在日常经济往来中无不关联极限知识。特别是极限思想,充满了深刻地辩证法,体现了诸如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近似与精确等对立统一规律,它使人们有可能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因而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在各个学科各个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最小成本与最大收益
在经济活动中通常我们追求最小成本与最大收益。
例如:某公司每年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对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涉及到每次进货费用,原材料价格,保管费用等,可以建立总费用是批量的函数关系,利用导数知识分析计算最优定购批量,使公司采购总费用最小。
在工程造价问题上,如修建一条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引水渠,在保持一定流量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两边的倾角及高度,才能使湿周最小,因为湿周越小,所用的砌衬材料和工作量就越省,利用函数的极值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很好方法。
利润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指标。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如何安排生产才能获得最大利润,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科学问题。同样商品广告对企业生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人们的重视,商品广告确实是调整商品销售量的强有力手段,怎样决策理想的广告费用,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利用函数的极值可以很好解决这类问题。
弹性分析问题
弹性分析也是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对生产、供给、需求等问题的决策,用来定量描述经济变量间相互依赖变化的问题,通俗地说,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百分之一会使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百分之几。
例如:如何合理制定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
这是需求弹性问题,需求弹性是弹性分析中的一种,在商贸事务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它研究的是当商品价格下降(或提高)百分之一时,其需求量将产生多少个百分点的增减。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品地需求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根据需求弹性值,当=1时,称为单位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当>1时,称为富有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大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适当降价会使需求量较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收入;当<1时,称为缺乏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此时,无论微小降价或涨价,虽然需求量也有增加或减少,由于量甚微,总的销售收入不会有太大增减。
这对分析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合理制定商品价格有着重要意义。其关键是确定商品的需求弹性,而需求弹性的确定就是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变化率的有关知识。
随着金融市场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数学知识与经济科学越来越密不可分,成功地运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地例子举不胜举,如经济订货量模型、经济生产量模型、敏感分析等等都是应用经济数学分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些典范。
由此可见,经济数学在经济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经济活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并且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市场分析等经济领域。正如马克思说“一门学科成功地应用数学工具的程度,是衡量其发展阶段的标志。”
参考文献:云连英 付艳茹 陶正娟 微积分应用基础 2006年6月第1版
一、研究掌握个性特点,增强自信心
一些烹饪工作者常有这样感叹,学习食品雕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在学生的眼里更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觉得那些栩栩如生、变化万千的形象造型是高不可攀的。其实它也有其特殊的规律,如掌握了就等于弄到了入门的钥匙。其实,食品雕刻作品上的形象造型主要是由食用原料、专用工具、特殊刀法和烹饪技术组成。从表现形式上有整雕、零雕整装、浮雕(凸雕、凹雕)、镂空雕等;从表现手法上有切、削、旋、刻、戳、压;从表现内容上有花卉雕刻、禽鸟雕刻、鱼虫雕刻、走兽雕刻、人物雕刻、风景雕刻、器皿图案等形象造型和形状各异的冷、热菜肴的艺术造型等。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中我首先展示了多年来在教学活动中拍摄成图片的一些作品(部分作品在技能大赛中展出并获奖,及报刊上发表)。目的是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得他们相信老师能办到的事,他们也能办到。在讲解作品时一一介绍:它们万变不离其中,都不过是由食用原料、特殊工具、特殊刀法和烹饪技术等构成。
二、温习已学刀工知识,触类旁通引导入门
在教学食品雕刻之前,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一些烹饪技术,基本刀法,原料知识和制作的基本技能,这给食品雕刻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又征得校领导的同意,在单一的食品雕刻教学基础上加进了美学知识,变为“烹饪美学”。要求学生不要生搬硬套,能够自行设计形象造型,所教学生的技能、技巧与审美能力有很大进步。在刀法训练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的刀法既准确又灵活,将已学的热菜刀工有机的融汇在食品雕刻教学的全过程中,因为食品雕刻所运用的刀法是在热菜刀工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这是不能忽视的。
三、分析现成设计作品,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在刀法、手法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接下来就是构思塑造的问题,这是关键,也最困难,因为烹饪专业的学生的文化基础、美术基础比较薄弱,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观摩演示作品时应重点讲解构思制作过程。如制作“喜上眉梢”这件雕品,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考虑:
(一)命题
即确定雕品的题目。给所雕之物起个名字,这是雕刻制作中首先做的一步,为使命题恰当,做到名物相符,应注意以下三点:
1. 要根据雕品的用途,确定富有意义和艺术性的题目。如“喜上眉梢”的本意是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面部的表情。为点缀宴席的喜庆气氛,我就在“喜”和“眉梢”上做文章,运用谐音双关的表现手法,构思成“喜上梅梢”(喜鹊登上梅花枝头)
2. 要使雕品的题目适合所应用的场合,如分别用于节日招待会和婚庆宴会的雕品,就应采用不同的命题。同是喜鹊雕品,在春节招待会上可起名“喜鹊报春”;而在婚庆宴会上可以起“喜上眉(梅)梢”定名。
3. 要结合季节进行命题,特别是花卉雕件,其命题不可违背时令,才能以假乱真。如梅花就不能在盛夏时节开放。
(二)定型
即根据题意确定雕品的类型,同时考虑好雕品的大小高低,这一步是雕品能否达到形象生动和确切地表现主题的关键。如“喜上眉梢”主要采取零雕整装的类型。
(三)选料
原料要根据题目和雕品类型选择,并且对哪些原料适宜雕刻,哪些雕品或整个雕品的哪些部件,心中有数,做到大料大用,小料小用,并使雕品在色彩和质量上都达到理想的程度。如利用胡萝卜的自然色泽来雕刻梅花等。
(四)布局
对于雕品的整个布局,要全面设计安排好。首先要安排主体,再安排陪衬,不能喧宾夺主。如先将枝干与梅花组装好,后将刻好的喜鹊按在梅枝上。
(五)雕刻
这是实现雕品设计要求的决定性一步。雕刻的方法很多,因雕品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的内容而异。如梅花要运用戳刀从里向外刻,而喜鹊则要从头开始颈躯干翅膀尾结束。
此外,为达到食用与观赏的统一,还要考虑与烹调技术的结合,进行特殊的工艺处理。如“鲤鱼跳龙门”以传统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先取净鱼茸泥,加鸡蛋调味后蒸熟,雕刻出18厘米高的“龙门”楼阁,然后挖去中心余料,空隙中瓤进干贝、虾仁,再稍加热后改刀,并原样放入鱼盘中心。另取两条活鲤鱼,改小翻刀,挂硬糊放油中炸透,昂头翘尾地放置在“龙门”两侧,最后爆炒糖醋汁趁热浇在鲤鱼上。高热的糖汁在焦酥的鱼身上翻滚,鲤鱼昂首向上,龙门金黄高耸,形成一幅“鲤鱼跳龙门”的热烈画面。通过以上作品的解析,使学生在构思制作这个问题上有了些思路。
四、分析总结内部规律,努力培养动手能力
为便于学生学习与操作,教学中我给学生归纳了几种一般常见的造型形式;
1. 简易的刀法+原料
2. 刀法+植物原料+形象
3. 刀法+熟食原料+形象
4. 刀法+原料+烹调技术
5. 刀法+原料+图案造型
6.雕品+器皿+装饰点缀
在学生动手之前,还要给他们讲讲食品雕刻规律,原料选择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 食品雕刻的应用要注意讲卫生,防止对食品的污染;
2. 食品雕刻的原料必须重视食用兼顾观赏,不能本末倒置,而应该味、形俱佳;
3. 食品雕刻的作品使用时尽量少用或不用色素,巧用原料的自然色彩,方为上乘之作;
4. 食品雕刻的应用切忌大红大绿,滥肆渲染,使人望而生厌,影响食欲;
5. 一些大型雕品,费工夫,耗时长,要提前刻好,并注意保鲜、保形。
【关键词】职业高中;化学课;情境教学模式
一、前言
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化学课程显得比较深奥而抽象,所以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中接受学习,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抵触情绪,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创设情境教学,对职业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挑战。
二、职业高中化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高中化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自制力差,化学教师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化学知识,所以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法,这种单向式的知识灌输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教学有所不足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重要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从目前来看,职业高中化学课没有对实验教学予以应有的重视,理论教学的比重远远超过实验教学,就算教师安排了实验教学,也只是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教学情境比较枯燥虽然化学教师也有意识地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一些情境,但是这些情境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他们在课堂上依旧是心不在焉,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堪。
三、职业高中化学课实施情境教学模式的对策
职业高中化学课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职业高中化学课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现实生活,从中提炼出化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比如我在教学医用生理盐水的相关知识时,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要每天摄取食用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各种答案,然后我对这些答案进行归纳,引出医用生理盐水的话题,我告诉学生,普通成人每天大概要摄取4.5g的氯化钠,如果一个人出现缺钠性脱水,就要补充医用生理盐水了,接着,我通过一些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医用生理盐水的摄取量。这样的教学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提升学生的理解度,使他们快速掌握这部分化学知识。
2、创设实验情境
职业高中的化学课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境界。要想真正提升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要通过实验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探索化学的奥秘,事实上,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将化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化,可以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感受到大量的化学信息,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他们提供探索知识的路径。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情境的创设。比如我在讲解血液缓冲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先为学生介绍了一个常识:如果一个人血液中的ph值改变了0.1个单位以上,就会产生碱中毒或酸中毒的情况,直接威胁人体健康。但是血液ph值改变0.1个单位究竟是什么概念,则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说明。我引导学生通过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思考溶液对酸碱的抵抗作用。学生们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撑,再通过具体的实验,对这部分知识充满了兴趣,他们纷纷投入到实验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掌握了缓冲溶液的组成和缓冲作用的原理。
3、创设信息化情境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化,可以使学生尽快接受抽象的知识。职业高中的化学课程教学也应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趣味。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一些实验难度较大的化学实验,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实验过程,了解化学原理和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拓展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或者为学生布置一个化学课题,让学生自行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课题,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教师要重视创设信息化情境。
四、结束语
对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化学课程的知识确实不容易消化和理解,很多知识显得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韩君伟.职业院校化学课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3):246-247.
[2]尹晓红.职业院校化学课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143-145.
[关键词] 初中 思想政治课 导学式教学
讲好初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教育活动主导者的政治教师,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目前在普通中学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这一目标,我们做了如下的努力和尝试。
一、提问式教学方案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全员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
而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因而出现片面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则是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
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理论式教学实践依据
1.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3.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高一哲学常识中讲到人生价值时,学生对“张华救老人有无价值(意义)”存在不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仅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不能只看物质贡献的大小,忽视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高二经济常识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