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如何理解建构主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理解建构主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理解建构主义

第1篇: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以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信息时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教学。通过研究,希望能够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商务英语教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39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的普及,智能手机不断的更新换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促进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对教育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信息化推动了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方式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随着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在高职的课堂上,尤其是英语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只有少数的同学使用手机查单词,短语,搜索一些与英语学习有关的信息,这一部分学生数量少的可怜。大部分上课玩手机的同学是在玩游戏、看电影、逛淘宝、聊天、刷微博。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普通英语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培养学生在商务情景中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涉及专业范围广泛,概念术语多,背景知识复杂,案例频繁出现,使商务英语难度非常大。目前,对商务英语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不是特别理想。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的经验背景出发,主动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重视学习和活动的过程,强调人的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倡导合作学习,强调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便于学生探究,促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建构知识。本文主要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探讨如何提高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建构主义理论

1.1建构主义的含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源于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如何学习。因此,这一理论已经直接的应用到教育中。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建构主义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许多教育改革的潜在动力。

建构主义是基于观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上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它主张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如遇新事物,我们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新事物进行认知,进而丰富我们已有的经验,也可能放弃无意义的信息。各种情况下,我们都积极的建构者我们的知识。

课堂教学上,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普遍意义上,建构主义学习观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法等方法去主动发现更多的知识,进而反思和分析他们的行为,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教师要确保他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在学生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活动。建构主义教师鼓励学生不断评估他们的活动,帮助他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反问自己的行为和他学习策略,建构主义课堂的学生理想上变成了“专家型学习者”。这给了他们不断拓展视野的工具,持续学习。有了一个组织有序的课堂环境,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学习。

1.2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难以培养,学生难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的理论成果离不开这些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的辛勤努力。

在建构主义课堂上,学生取代了教师,成为课堂的焦点。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别无选择地被动接受知识。在建构主义模式下,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师起到监督指导协调的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最重要一项工作变成了学会提问。

在建构主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知识不是需要记忆的静态的陈述,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世界观和成功扩展探索世界观的能力。

1.3建构主义理论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和许多目前流行的教学模式一样,你可能已经从某种程度上使用了建构主义方法。建构主义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发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使用许多技巧。比如,他们可以:

(1)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探究。

(2)允许学生对学习有多元化的见解和阐述。

(3)鼓励合作学习,学会利用同侪资源。

在建构主义课堂,学生不是空白的石板,知识是刻在上面的。他们来课堂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认知,想法和概念。这些已有的知识是他们创造新知识的基础。

学生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建议,在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学生出错。教师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来。学习过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生思考谈论他们的活动。学生也帮助确定自己的目标和评估方法。

建构主义课堂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有许多因素。其中,用于建构主义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仅从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学习,他们也向同侪学习。当学生们一起回顾思考他们的学习过程,他们就能互相学习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2信息时代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2.1改革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职院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方式、商务英语学习和教学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各种网络化、智能化、情景化的商务英语教学新模式随之而生,对我们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也提出了将创设情境、商务知识扩展、商务文化熏陶、语言与思维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并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现代教育技术与商务英语教学整合的素养要求,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和造就出能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新一代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

2.2网络教学的开展

网络教学是信息时展的必然产物。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网络教学中的教与学都和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作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学生的参与程度;怎样及时总结和正确评价等等。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是网络教学的关键所在。对教师和学生基本素养的不同要求,也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2.3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商务英语教学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商务英语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强化语言能力,扩展商务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和加工所收集到的商务英语信息的能力则是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方式的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

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3.1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

课堂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商务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商务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资源,将商务英语的教学资料充分地展现给学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商务英语课堂上,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比如,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积极主动的构建商务知识,训练语言技能,教师只起到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提前录好微课,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展示给学生。通过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建构商务知识,训练语言技能。

3.2课外教学环境的建构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非常有限,光靠课堂教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很难建构足够的商务知识,充分训练语言技能。因此,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是对可能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了,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的不断涌现,学生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非常广泛。首先,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各种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学生可以借阅各种商务英语相关的图书,杂志、期刊和报纸;电子阅览室,学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阅读各种电子图书、期刊杂志等。另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上与商务英语相关的信息极其丰富,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去搜索商务英语资料,不仅有文本信息,还有各种听力材料,视频材料。还有一些与商务英语有关的论坛,聊天室,学生可以和网友进行书面的和口头的英语交流,提高读写和听说能力。

3.3师生互动交流的建构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由于教师采用直接教授法和语法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实践和空间上的局限,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非常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的去建构知识,这样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手段,为师生互动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比如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微博、网络资源共享课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必能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有效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雅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

[2]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08).

[3]高颖.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J].多媒体运用,2009,(10).

第2篇: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简要梳理了建构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在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改革中的影响。认为建构主义在当前我国新课改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应用中也存在缺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本文尝试对教育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梳理,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论述建构主义思想对我国新课改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至行为主义的学习论,后又 继承了认知心理学如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若干思想,以及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思想,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思想。总的来说,从行为主义学习论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强调学习的客观主义到强调学习的主观主义的演变过程。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行为外部事件的考察;外部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对人们行动结果的强化会进一步影响后继的行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揭示人类学习的经典公式是:S(刺激)一R(反应),强调“经验乃知识的惟~源泉”,明确提出教育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显然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教育传递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理解及心理活动过程。这种缺陷受到后来的许多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们的批判。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知识的自我建构思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直接基础。和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刺激等客观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认知主义者皮亚杰(Piaget)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强调个体的内部认知结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这种认知建构主义观点,教学的目标是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在这个建构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皮亚杰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解决好客体问题而过于强调生物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历史性。

(三)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

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维果茨基进一步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皮亚杰自我建构理论不同,维果茨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人的心理机能的形成是通过社会作用不断建构的,即社会建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这种互动通过教学、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在他看来,对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应当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而是在同它们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加以理解。同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以后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理论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并通过支架的帮助使儿童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帮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

(四)布鲁纳学科结构论与发现学习法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先后在美国的流行,对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广泛流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改造与运用,进一步推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布鲁纳认为学科内容应是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彼此的联系,认为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好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习者不仅可以简单地、明确地把握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发挥迁移力,对有关联的未知的事物迅速地作出预测。”布鲁纳认为学习学科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处于知识结构最上层的概念、规则,才会出现学习的迁移,才能够顺利解决问题”。为此,布鲁纳倡导发现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同其他学习方法一样,主要目的是获得知识,并且是客观性、简约性、概括性、结构性的知识。因此学生去发现的答案是教师已知道的,学生不是去质疑或发明而是去发现教师希望他们去发现的东西。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思想为以后更激进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总体上说来,布鲁纳仍然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强调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通过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把外部客观事物及其特征内化为其内在的认知结构。

(五)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因而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形成了激进建构主义等新的流派。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格拉塞斯费尔德(Von.Glasesfeld)、格登(Gerdern)等。激进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关于经验知识的理论,它更多地是从认识方面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相决裂。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个体的。相对于认知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共同看法,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是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解释现实,教师只在其中起着辅助的作用。

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因而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新的建构主义流派更进一步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诸如源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式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的抛锚式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的随机进入教学等等。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的建构作用;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至此,已经从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学习论到认知主义的相对客观论演变为以主观主义为中心的学习论。

二、建构主义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者马修斯(M.Matthews)指出,建构主义是当代科学与数学教育中的一种主要影响,这种影响从近年来国际上出版的大量有关建构主义的著述中可见一斑,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996年美国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其指导思想的。除美国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科学教学评价改革以及相应的教师教育改革在许多国家也都正在展开。例如在德国,基尔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杜特(R.Duit)博士倡导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科学教育:在新西兰,2O世纪9O年代中小学科学课程即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在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把建构主义理论用于科学教学改革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多为源于维果茨基理论的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在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关键在于其理论构想非常有助于我国教育界解决困扰当前教育的核心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普遍存在“应试教育”,即普遍存在围绕考试、分数、升学进行教学的倾向和弊端。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甚至将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法为主,以大量的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教学的评价方式更为简单,以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和学校水平的唯一标准。其结果造成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而非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面对当今全球发展趋势和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这样的教育已难以承担现代教育的重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则有助于改变这一切,其独特的学习理论让教育界耳目一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也从理论上有助于解决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某些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到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杰根的社会建构理论等等,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将学习置于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遵循其认识规律来进行。PI(’建构主义者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这相对于行为主义的客观学习论是一种进步所以,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观对我们当今的教学改革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建构主义在新课改实践应用中的缺陷

任何理论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建构主义学习论也是如此。行为主义客观学习论强调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的,但它往往易使学生获得教条式的知识。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重视因知识问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以及经验的建构,看到了学习中具体性的方面,但是不够深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经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侧重于探索如何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走向具体,更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后续高级阶段。但是,由于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主义的客观学习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任何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这助长了知识的相对主义,同样也会在教育实践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强调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的系统学习,易导致整体教育质量的滑坡在教育研究领域,建构主义十分流行,正愈来愈多地被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能力的研究。但是在实践领域,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对建构主义者抱着批判的态度。建构主义实际上特别强调学生的个别、直接的经验,是否任何知识都需要经过学生的个别“意义建构”来获得呢?根据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学习前人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而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的学习只是对间接经验学习的补充。如果过于强调直接经验,对于人类有限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另外,从教育的立场上看,其结果和美国l9世纪末至2O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宣扬的思想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而那次的教育运动是极其令人失望的,它直接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滑坡,迫使美国自上世纪5O年代后期以来自上至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现状的改革。

有学者明显地表明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应用中的担忧,指出过度强调学生的个人建构知识、情境学习而忽视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个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心理逻辑。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来说是有害的。“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自然主义’和‘形式教育’的思想占据了支配地位,‘儿童中心’和‘能力训练’成为指导许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主要原则,其结果是:知识的掌握被弱化了。”[41。”“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轻视知识’为特点的教育思潮。这一思潮流行时间很长,影响已相当深广,已在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有所反映,因此,对它认真进行探讨、辨析、澄清和克服,尽量减少一些消极因素对新课改的干扰,避免太多的损失,不致付出过高的代价,应该说是必要的、有意义的。141。∞

对于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有学者进行了大景的探索,张奠宙认为“建构主义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如何用于数学教学,则要慎重研究。”l5l台湾小学数学教学推行建构教学法,已试验了五年,但无突出的进展。实际上,许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先记住会做,再逐步理解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学习的,一切都要建构显然是行不通的。至少基础知识的建构与思想意识的建构必须区别开来。

(二)强调学习者的意义建构.缺乏对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第3篇: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论文摘要]以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内容多、涉及面广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等问题为主要目的,分析当前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和教学现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和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问题。

一、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使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正确定位,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课题。‘针算机信息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这些基础知识对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又“一个都不能少”,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直是很多学校和老师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培养使用计算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维、分析、合作、交流、预测等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从“以教为主”逐渐过渡到“教与自学相结合”,甚至“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笔者尝试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并实践建构主义理论,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m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Et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mberg)、斯滕伯格(R.J.stem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核心思想也与大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非常相似,对课程教法的改革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积极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既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发展,又能以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教学,两者互相指导,相互促进。

(一)建构主义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1.信息持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要向学生介绍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在对当今的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后,带来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场深刻革命,并导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反过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起着有力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了一个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也有着非常实际和实用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是传递知识的权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很强的控制力。随着对学习与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传统的教师地位受到质疑。教师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教师的职能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积极帮助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洞察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组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使教学成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验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这样的原理和思想去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也更能实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角色更为重要,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帮助。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既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更是信息社会对学生胜任本职丁_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

笔者在大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大学信息技术教程(第4版第2次修订)》教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组织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以教材第二章内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为教学案例,主要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钳’,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有很多对计算机硬件感性认识的基础。尽管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感性认识的是缺乏的,如果教师通过课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也是不现实的。而现实世界中却有很多学生可以自主获取的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知识,如各大电脑网、图书馆和电脑市场,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这一课的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课例“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笔者就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要求,为自己装配一台计算机,同时要列出每一个配件的简要说明和选择理由。”教师通过这一个问题的设置既将整章知识有机地串连起来,又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媒体和资源,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真实体验到计算机硬件知识,完成了这一课内容的学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通过这一‘锚”的抛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将整章知识有机地组织了起来。

3.自主学习。在这一课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然在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中有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么就不需要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和方法。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几家知名电脑网站,如太平洋电脑网(DIY硬件专栏)、中关村在线(模拟攒机频道),并鼓励学生能到图书馆多查阅资料,亲身到电脑市场去了解和体验。

4.协作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同样的功能要求下如何比较选择最具性价比的配件。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而这些效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装机配置单和说明上。为了更好地评价学习效果,在学生完成任务时,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小组讨论和点评,由师生共同评选出了“最佳配置单”以鼓励学生。

第4篇: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一、复习先知,打好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自身的经验、信念、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的,即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能更全面完整,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也更能体会到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与关注生活的重要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节课的导入:有一则洗发露的广告,情境是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露后,来到海边,为了展示愉悦的心情,让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那么拍摄广告的时间选择白天还是晚上?学生积极讨论并踊跃回答,“白天”、“晚上”、“都可以”,均有学生回答。

这个情境问题是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无法获得的,即便能回答出白天,也无法解释其原因,因此这给学生制造了悬念,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参与协作,引导会话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作为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另一方面作为引导者,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活动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本节课的学生活动:

1.观察简易实验

用家用锡纸剪成直径20cm的圆,然后剪成螺旋状,中间用针穿一根线吊起来,在锡纸下方点燃一根蜡烛。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锡纸是否有运动迹象?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锡纸在转动,但不知为什么会转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时候玩风车的情景:当把风车竖起来,风从风车对面吹过来时,风车就转动起来了。那么锡纸在转动,是不是锡纸底下有风往上吹呢?学生通过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举一反三得出:锡纸底下空气受热上升了。结合热胀冷缩原理,学生得出受热处空气膨胀上升,冷却处空气收缩下沉的空气运动规律。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推导环流过程

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各小组协作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教师给出基础示意图(如下图),引导学生从课前布置观察的两个生活现象与刚才的实验出发,并通过一组思考题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强调: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水平分布;受热不均时,等压面发生变化。)

思考题:

(1)若近地面等压面为1000 Pa,等压距为100 Pa,标出上空两个等压面上M、N所代表的数值。引导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2)A处受热,A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1处和3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1处和3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3)B处受冷时,B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4处和6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4处和6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4)标出1、3、4、6处的气压名称,并比较1、3、4、6处的气压值大小。

一组思考题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逐步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提问:为什么气压不是从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的呢?同学们能用生活中的地理事例来说明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并列举出下列事例:①吹胀一个气球,把气球口松一点点时,气体快速地朝外泄;②夏天站在空调房门口时,感觉凉气从门内向外吹;③冬天在温暖的室内开窗时,室外的冷空气向内灌。

四、归纳拓展,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张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5篇: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喻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以非客观主义认识论为立场,认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学习者个人决定的,学习者的知识是他们在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中的教学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带给教学的启示是深刻而巨大的。然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某些论述和主张上存在偏颇和不足之处,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建构主义也存在着曲解与误读。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时,应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立场,给予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思想构成复杂,流派纷呈。按照马修斯的分类,主要分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其中教育学建构主义又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性建构主义。各个流派提出问题的角度、术语的使用等各不相同,但在如何看待知识、如何理解学习、如何看待教师和学生问题上,都有共同之处。

1.动态、不确定性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所以,知识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另一方面,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而是由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起来的,而对意义的建构,又要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建构主义提出“超二元论”的知识观,即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接受与发现的辩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与建构的辩证统一,以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达成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体验性知识的有机联系,创建一种开放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模式。

2.生成性、情境性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从三个方面突出表现重心转移: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从“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主要可以概括为:第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第二,学习具有情境特性;第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方面;第四,学习者应该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理解更为丰富、全面。

3.建构性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以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为指导的。其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建构主义教学目标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用发现法、探索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因此要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把“理解的认知过程”和有用的“意义建构”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把社会化、文化适应和培养“生存力”作为教学目标。

(2)教学原则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包括建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相互作用原则。建构性原则指在教学中不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启发学生自主的建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应按照学生认知建构图式进行教学设计,尤其应注意设计教学情境、认知冲突。主体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机会,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原则指要将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相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为此,教师应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开展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增进合作与交流。

(3)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是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过程。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与新的经验发生相互作用,通过这个相互作用,学生从其自身内部建构自己的理解。所以,教学不是传授者和接受者之间简单的、直接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的、反省的、互动的过程。

(4)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在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可建立多元的联系,产生多元的理解视角;教学活动应能保证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从复杂的真实问题中建构新知识;教学活动要创设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能有足够的自我建构的空间去建构知识并积累生活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四个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教学活动应保证学习者总是处于“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能够按照学生的经验并结合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等等。

(5)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产生的。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模式有四种:①抛锚式教学模式;②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③随机通达教学模式;④支架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具体经验的获得,重视学生的认知失调、体验、反馈等过程,强调互动合作学习等,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集中反映。

(6)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检测、了解学生对某一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包括推理能力、背景知识、认知兴趣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为此,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通过以上内容与步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

4.主导性、合作性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同时,也把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即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成“导演”。它彻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1.贡献及合理性

(1)认识论上的飞跃。建构主义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事物的活动,依赖于主体对自身活动的反思。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为处理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

(2)提出新的教学主体观。在其认识论原则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指出个体的内部文化既是学习者个体后续发展的基础,又影响着后续发展的状况。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转贴于

(3)强调学习的发展性。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的非结构性、不确定性等观点紧密联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动态发展进程。它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4)重新解读教学过程的实质。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超越了传统教学过程观,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建构主义认为传统教学观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主张教师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建构主义下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这就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基础和动力。同时,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其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一个亮点。

2.不足和缺陷

(1)理论体系本身不够完善、清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产生的历史并不算长,它本身不仅未能形成一个完善、清晰的统一理论框架,而且还存在许多它自身还不能予以解释和说明的问题。比如,建构主义宣称知识只能基于人自己以及与外界互动的经验而主动建构而成,并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教师则是知识的灌输者。这就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一方面,如果建构主义承认知识只能由自己主动建构而成,那么就不能认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形成过程是“传递——被动接受式”的;另一方面,它却又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灌输者,并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对其进行批判,这说明它还是承认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可被动接受性的。这样一来,知识到底是“只能”主动建构而成,还是既可以被动接受又能主动建构而成的?无法给人以清晰明确的回答。

(2)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倾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主动性意义建构,教学就是帮助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人的建构,不存在对事物惟一正确的理解。这种过于强调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真理绝对性的否定,带有相对主义色彩。在对客观主义经验论的种种弊端给予不遗余力的攻击的同时,建构主义特别是其激进的部分却走向了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一些研究者否认客观对主观的决定作用。认为知识并不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不要去追求“真理”,只能评价知识的一致性、“生存力”,看它能否帮助我们到达行为的目的。建构主义不再问知识与客观世界是否一致,是否“真”,而是把知识看成是经验世界非本体化世界的体现,看成是适应的结果,去追求它的“生存力”,看它在活动中的效果。他把这种适应仅仅归结为生物进化论意义上的适应,归为经验内部的一致性,而没有看到生活中折射出来的认识的客观性,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3)过于强调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虽然在情境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做法,但另一方面它又过分夸大了情境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具体和真实,甚至有的学派由此而反对教学中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学校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虽然学习过程可以以实践或具体经验作为始发点或补充,但学校的教育目的正在于克服单纯的情境学习,而开辟超越情境但贴近生活的、面向需要的学习。因此,注重情境教学不是坏事,但必须注意在情境化与去情境化之间取得平衡。可以说,传统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各自走向了这个平衡的两端。

(4)忽视知识学习中的外部技能的训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这在认识论上有着深刻意义。但学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还包括一些必要的外部操作技能,特别是对于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学科来说,外部技能训练占有重要位置。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这就难免有极端之嫌。虽然外部技能训练本身并不会导致对知识本身的了解甚至意义建构,但有许多经验需要熟练到形成惯性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建构主义对于我国特殊国情的不适应性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然而它的基本思想与我国现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制度等存在许多不和谐、不相容的方面。

1.教材及教学环境的不适应

我国现行的教科书习惯于“自下而上”地分解知识,然后进行再综合。建构主义则要求教科书应先呈现整体性的问题,因为只有始终着眼于整体性问题,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才是全面的,所以教科书的编写应该遵循“自上而下”的设计顺序,应该先有简单科学的概念框架,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然后提供教师、学生可参考的信息资源,以及如何寻求信息资源的途径等。同时,建构主义要求为学生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源等,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支持,要求有网络化的教学场所,通过网络教学,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作教学等。这些条件并不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所能完全满足的。

2.观念和能力的不适应

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跟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格格不入。建构主义教学的特性是逻辑思考、创意思考、发表讨论及合作学习,但家长及老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旦进行建构主义教学,往往造成学生能力上的不适应。建构主义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性和积极建构的心向,具有丰富的经验储备,掌握自我建构的方法和技巧,这些要求都会造成学生的不适应,缺乏成就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建构主义教学观虽然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很高。如要求教师能像专家一样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环境以供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背景或支撑物;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等以鼓励学生自我建构;教师必须掌握独立建构和指导学生建构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因而必须学会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等等。这些要求,对于当前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都是比较难做到的。

第6篇: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意义建构;情境

建构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西方流行,并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并且传入我国。建构主义对传统认知论进行了反思,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活动本质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和观点。建构主义为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当今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的概念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与以往行为主义理论模式有很大差别。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个体经验和经验的信念不同,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在原有经验、心理结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知识存在于学习者之外,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主动建构接受信息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和“情境”的联系,认为个体对概念的掌握需要在特殊的情境中建构。“协作”对意义构建起关键作用。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学习小组成员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或者计划。“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和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因素影响下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传递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同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

四、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启示

(一)传统外语教学的弊端

传统外语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行为上,从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学把教师的教学放在主导地位,学习只是学生对概念和信息被动的接受,没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知识,实现知识的建构。

(二)建构主义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转变角色,营造民主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控制者。然而,在建构主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体现出的是合作、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及时完成语言教学目标的同时,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方面有所收获和积累,才能实现多层次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从信息源载体和合作学习中完成知识内化过程。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对比与分析、概括与归纳、想象与改造、迁移与运用,并将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从而深化对所学知识多角度的理解,达到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目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建构主义英语教学中的反思和评价

我国传统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建构主义英语教育模式提倡使用多元的方法和观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观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可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个性式的诊断评价、实际操作评价、过程性评价。教师应从评价过程中收集重要信息,作为促进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4.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方面的培养

情感是人类自身精神需要和人生价值体现的主要对象,是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感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除上述之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最初的英语文化修养;运用情境式教学,使学生在旧知识与新知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建立联系;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小组竞赛等均为建构主义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五、结语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极具现实意义。教师要对建构主义理论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灵活运用,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性,通过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结合已掌握知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Wilson,B.ed.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M].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6:17-39.

[2]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

[3]石岩.高等教育心理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第7篇: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今教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在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建构主义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若干启示。

1、引言

随着社会对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高专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也备受关注。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并重,着力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尽管学生、老师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职生英语运用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要有相当差距。本文拟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现存的若干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来探讨如何针对现存问题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

2、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英语教学不满意,开始他们满怀信心地走进英语课堂,渴望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够突飞猛进,但一段时间后发现现实并非如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挫伤了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高职英语教学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高职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

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英语基础差。有的学生在入学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足,所以能积极使用的词汇更少,语法知识贫乏,有的连最基础的时态、语态都.未掌握,写作水平低下,写的作文句子不通顺,错误百出。可见,高职学生普遍薄弱的语言基础影响了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2.2内容滞后,缺乏实用性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英语教材仍然侧重知识的传授。这些教材往往课文冗长,练习多,内容缺乏时代性、趣味性。许多教材的各个部分缺乏联系性,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对教材学习的兴趣。

2.3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2.3.1教师依然是课堂的核心和控制者

英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一股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语法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对其他教师上课情况的了解,高职英语教学主要采取以下程序展开:先听课文示范录音,接着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及语言点,然后做每单元后面针对课文I容和语言点设计的练习。仔细推敲下,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一个个步骤和任务,而并非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成了老9币“忠实的听众”,在课堂上操练英语的机会、时间很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未得到真正的调动。显然,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与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距。

2.3.2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时会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如: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等,但总体而言,对于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利用还不充分,方式也不够灵活。

2.3.3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

师生间的交流尤其是课外交流不够。师生间有距离感,放任型师生关系普遍存在。许多教师上课以传授知识为主,只顾自己上课,不注重学生反馈,上完课走人,师生关系疏远、冷漠。

2.4考核手段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往往还是以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形式不能对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而只是以一份试卷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手段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仍是以模仿、重复、死记硬背为主,不能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知道”、“如何理解”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最早由瑞士的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又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完全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和书本的能力,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以及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情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牛由外部刺激的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要求英语教学界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努力探索改进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要思潮,学习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带来如下启示:

3.2.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把课堂从教师手中转交给学牛,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2.2设计学习任务,创设理想的英语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出学习任务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学习情境设计有助于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因此,教师要注重适时引入新鲜的背景资料,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英语环境中学习。例如:新视野英语教程》提供了各种具体活动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尝试、犯错和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使英语变得更加流利。读写教程中的Leadin环节中有关的启发性强的图片,直观地反映了各单元的主题,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racticalwriting部分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名片、创作海报、制作请帖、填写出国留学申请表、填写银行储单及写公告等。在这些真实情境中,学生极大地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3.2.3丰富课堂活动,促进合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

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十分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协作”与“会话”,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是这种社会性作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就是“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扮演角色、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助等合作原则建立起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如:在每次课开始前的5分钟让学生热身,把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在组员之间进行分工。每个组员单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或辩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牛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2.4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丁.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信息技术是学的工具。计算机多媒体即使可以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结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但是,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应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向学生推荐实用的英语学习网站;帮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英语学习材料等。

第8篇: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逐渐流行,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如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等。支架式教学模式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少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Wood等人首次将“支架式”这一术语引入教育领域。此后国内涌现了一批对支架式教学进行解释分析和总结的学者,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内涵和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支架式教学研究的丰富性。在外语教学领域,目前支架式教学模式被广泛用来改进英语听、说、读、写课程,但大多只是简单地套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步骤,极少有对支架式教学实践进行科学有效的定量评估。Airasian和Walsh指出,对建构主义教学实践进行定量评估对教学有重要指导作用,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明显不足。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本校英语专业2012级词汇学教学班6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问卷题目的设计主要参考了辛自强等人修订的建构主义评估问卷。问卷包含25个项目,每个项目提供了关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行为的测定;问卷涉及七个纬度:讨论式教学,设置概念冲突,同伴分享观点,有效设计教学材料和资源,激励学生反思和研究,满足学生需要以及教学的现实性。

三、结果及讨论

在讨论式教学中,“老师允许我们和她进行课堂讨论”是较频繁进行的教学行为,这正是社会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知识建构不仅是发生在学生头脑内部的事情,也发生在教师指导或与教师合作这种人际交往背景下。搭建知识平台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环节。大多数受试学生(67.1%)认为,在学新课时教师会经常提出用原有知识可以理解的问题和概念以刺激学生主动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知识。半数以上的受试学生(53.7%)认可教师通常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讲起,这说明教师在词汇学课堂上经常通过搭建知识平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这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相吻合,也正是支架式教学法提出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学和学习都应该走在发展的前头并引导发展。但是,在创设情景方面,教师在这方面做的稍显不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密切相关的,因此缺乏问题情境的导入往往会延迟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不利于新知识的成功建构。

合作与交流是知识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半数的学生(50.7%)认为在课堂上很少进行各种各样的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讨论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对所涉及的内容不够了解,课前准备不充分,这说明课程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知识储备是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性格特征和学习风格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

“有效设计教学材料和资源”,强调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问卷结果表明,除教材外教师还要提供量大面广的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材料。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在词汇学课堂上,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自主研究能力的提升,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手段,加强Moodle平台建设,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创造有利的外部学习条件。激励学生反思和研究是促进知识建构的重要手段。调查结果表明,在词汇学课堂上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寻找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例子和习题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反思与知识建构所涉及的“内部建构”“表征重述”“反省抽象”等概念是一致的,是知识来源的重要渠道。通过反思才能使知识逐步内化,真正实现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提倡教学应该适应每个学生发展需要,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地筛选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多数学生(61.2%)认为教师的教学有时考虑到了我们的兴趣和需要,多于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会根据我们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53.7%),有时能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学习目标(55.2%),这说明教师在满足学生需要方面做的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问卷中关于教学的现实性问题的回答,49.2%的学生选择教师只是有时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50.7%的学生选择教师有时教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强调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例如:以词汇学相关理论分析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词根库,引导学生从分析单词结构的角度深入理解英语学习中的高频词汇,增强记忆和运用词汇的能力。表1显示了受试学生对他们参与的词汇学教学的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水平的评估得分,参照问卷使用的五级评定,各维度上得分有所差异。例如,在讨论式教学、搭建知识平台方面得分较高,而在同伴分享观点方面得分较低。总体上看,词汇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成分还有提高的空间。

四、结语

第9篇:如何理解建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应用策略;认知冲突

当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已深入人心,它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与这不谋而合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基于心理学家们的成就,建构主义认为,人通过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交互理解,以及于其中体验,构建成新的含义。它认为先前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后继行动的基础。它注重的是学生对学习“为何”的关注,从而打开批判性思维和智力开发之扉。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认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因为它更倾向于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传播中成为主体。

在生物课堂教学上采用哪些教学策略来体现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呢?

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才可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并收获更多的知识,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最后达到一定的理解和共识。所以要创设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的阶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如何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搬运过程,是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当前获得的外部新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分析当前所获得的信息,当然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对原有经验进行提取和运用,他需要依据外部信息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调整和改造。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方式,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知识建构的丰富度、灵活性和反思性。

三、引发认知冲突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1)揭示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2)通过生物探究性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通过生物学现象的介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同时教师可以以此为例告诉学生:“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这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四、注重师生互动,体验相互协商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要依靠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经验解释,所以不同的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获得的信息是与真实世界相吻合,而有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可能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的。因而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进行交流、讨论、辨析、协商,使学生发现自己本来的想法或观点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接受其他人合理的观点,教师要注意的是: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一定要达成某种共识,应认识到互动协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其知识面,提升其理解能力、合作能力;不能急于评价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假设,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其获得新的认同感。

高中生物课堂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学习的自学能力等,若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相信一定有利于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