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
一、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尤其是高校,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加普遍。但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潜在的威胁,特别容易被不发分子或居心叵测发人利用,盗取重要的个人信息和相关资料,造成巨大的信息和财产的损失,因此,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今许多高校都特别依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所有学生和老师的信息,甚至学校机密的资料都会保存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但却很少有高校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和安全性检测,来确保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更加有效的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信息的保密性。
二、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现状
2.1重要信息和数据的丢失
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有许多信息无法被计算机信息系统识别,同时也存在有不法软件可以越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防火墙,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漏洞来窃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和数据。除了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的劣势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在对信息和数据的拷贝、传输和整理过程中也容易引起重要信息的丢失。比如,用移动硬盘或U盘等设备拷贝数据的过程中,很容易泄露甚至销毁一些重要的信息,这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2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
目前我国关于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大量的违法信息可以钻法律的空子来进行非法活动,对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破坏,甚至窃取相关人员的个人信息或者学校的相关重要资料,并在网上进行大肆的宣传和传播。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不良分子躲避法律责任,严重威胁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2.3计算机病毒的广泛传播
我国目前网络安全性的最大威胁就是计算机病毒的广泛传播,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恶意的程序,能够在网络空间中肆意传播和扩散。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经常会进行信息数据的整理,一不小心就会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导致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紊乱,信息数据被篡改甚至丢失。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性较大,一旦受到损坏很难恢复。因此,是提高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提高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措施
1、合理安排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配置;2、在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运用身份认证技术;3、在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安装防毒软件与防火墙;4、及时进行信息的备份与恢复。提高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首先要增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意识,合理安排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源配置。优化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源配置是确保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安排和制定科学性的、合理性的计算机资源配置,可以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此外,还可以在进行数据传输时节省不少时间,从而避免出现数据丢失和盗用的现象,确保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在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运用身份认证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运行,避免计算机系统被黑客和木马入侵。目前进行身份验证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输入规定的口令,通过计算机口令进行验证是最简单的一种身份认证技术。只有输对了口令,才能够进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包括指纹识别和脸部识别等方式进行身份认证,这些身份认证的方式要比普通的口令认证的安全性更高。在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可以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控,以一种更加主动的方式拦截病毒,防止病毒入侵和破坏信息管理系统。除了对病毒进行实时的监控外,还可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作出反应和进行恢复重要信息不会随意散播到外界网络。对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备份十分重要。通过备份相关信息和资料,可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出现故障时仍保持数据的完整性,能够有效的避免数据的丢失。通常可以使用光盘、U盘或者移动硬板等进行备份。对于信息的备份做好天天进行,但如果不能够每天都进行备份,可以每周进行备份。为了避免数据的丢失,可以定期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恢复,也可以有效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完整性,提高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
总结:
一、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方法及技术
1.软件工程开发模型
针对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而言,从高校财务档案工作的繁杂程度以及信息化系统的特征视角出发,采用基于C/S架构的思想,在C#.NET设计环境中中,运用SQL Server数据库知识进行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流程来看,常见的软件工程开发模型有传统瀑布模型、改进的螺旋模型、面向对象的喷泉模型、形式化方法模型等。结合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模型进行详细的分析可知,形式化方法模型能够有效的克服很多问题,实现了可以产生无缺陷软件的承诺。
2.结构化设计方法
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具备独立性特征,而且应有多个单一功能的模块组成,因此在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中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结构化设计的步骤为:评审和细化数据流程图确定数据流程图的类型将数据流程图映射到软件模块结构并设计上层逐步分解高层模块并设计中下层模块结果优化描述模块接口。结构化方法中常用的设计图包括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HIPO图等。
二、系统需求分析
1.系统设计目标与需求
对于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而言,系统需求分析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开始,而系统设计的目标则为系统设计指明了方向。针对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的详细信息分析可知,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实现用户管理、财务档案管理两类功能,其中用户管理应包含用户的增删、权限与密码管理等;财务档案管理则包含档案录入、修改、查看、打印、删除、统计等功能。此外,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要保证安全性和保密性,并且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设定不同的管理功能。
2.系统功能需求
功能是刻画系统行为、特别是系统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因此在设计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时,必须进行客户需求分析,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系统功能。从高校财务档案管理活动来看,信息化系统要涉及扫描员、档案管理员、主管领导、系统管理员、档案查询人员、纸质档案管理员等人员角色,针对这些角色的实际需求,信息化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即电子档案建档、电子档案变更、电子档案查询管理、档案统计、系统管理、纸质档案管理等功能。
3.非功能需求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包含性能需求和安全需求两个方面。性能需求方面需实现系统的可维护性、易操作性、可扩展行和开放性,尤其是可扩展性,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来确保系统的软硬件不过时。对于安全需求而言,需要满足容错性、系统的外在环境安全性、系统每部安全性、系统运行安全性等需求。
三、信息化系统设计分析
1.系统总体设计
从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际需求分析来看,系统设计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即实用性和效益原则、安全性原则、灵活性和扩展性原则、信息查询的高效性和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原则。系统设计的总体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财务档案管理系统,第二层包含系统管理模块、实物管理模块和电子档案管理模块,第三层是从第二层的基础上进行更细化的设计。系统管理模块包含系统参数设置、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实物管理模块包含纸质档案入库管理、纸质档案出库管理、纸质档案借阅管理、纸质档案归档归还管理;电子档案管理模块包含扫描录入、电子档案归档、电子档案变更、电子档案查询、电子档案综合统计。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财务档案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及系统管理模块、实物管理模块和电子档案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的用户管理功能中,可以实现新增和修改用户信息,可以实现用户角色设置。权限管理功能中对存在的权限进行分类、配置权限之间的关系。在用户管理中,设置一名系统管理员,可实现对其他用户的管理,包括创建、修改密码、删除、赋予角色等。针对纸质档案,需要对档案进行统一的ID号编制,并来将该ID编号录入系统,以便查找、借阅等。电子档案应具备档案建立、编辑、增加、修改、删除、查询以及管理等功能。电子档案的录入包含纸质档案的扫描、编制等,还包含新建电子档案的录入。
关键词 档案管理 自动化 信息仓储 网络存储
在网络环境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仓储技术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信息仓储拥有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三个基本要素,应该说正好和高校档案管理自动化的要求相吻合。高校档案管理系统自动化的特点是:实现与网络及各种通讯系统的完美联结;存储具有数据安全性、响应速度及扩充性;满足数据的可访问性需求。鉴于篇幅,本文主要谈谈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仓储技术以及相关建设和应用问题。
一、用于高校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仓储技术
信息仓储技术主要涉及到数据网络存储技术和数据仓库等。根据档案管理系统的规模,这里主要介绍数据网络存储技术。依据其出现时间的先后,大致可将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直接附属存储(DAS)、网络附属存储(NAS)、存储区域网(SAN)和IP存储(IPS)。
1、DAS。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储产品大多作为服务器的附属设备通过电缆直接连接到各种服务器,这种形式即是DAS。DAS完全以服务器为中心,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DAS方式是长期以来大多数服务器采取的方式。主机通过专用接口与存储设备相连接,透过RAID技术将这些单个硬盘,按RAID level组合成更大的硬盘。当主机需要访问存储设备时,主机发出指令给存储设备,存储设备根据指令进行相应操作,将数据返回给主机,或者将主机传输过来的数据写入到磁盘。DAS中存储设备可以是磁盘驱动器,也可以是RAID子系统,或是其他存储设备。
DAS技术的数据安全性差,难以备份/恢复;性能一般,可扩充性差,容量有限;数据被存放在多台不同的服务器上,难于访问,不支持不同操作系统的访问。DAS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但需停止用户现有系统,且难以维护,存储利用率低。
2、NAS。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NAS技术。NAS包括存储部件和集成在一起的简易服务器管理软件。NAS是一种将分布、独立的数据整合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NAS通常在一个局域网上占有自己的节点。在这种配置中,一台NAS服务器处理网络上的所有数据,将负载从应用或企业服务器上卸载下来。集成在NAS设备中的定制服务器系统可以将有关存储的功能与应用服务器执行的其他功能分隔开。NAS设备的物理位置灵活,通过物理链路与网络连接。NAS无需应用服务器的干预,允许用户在网络上存取数据。
NAS的特点是,易于备份/恢复;性能高,可扩充性强,即插即用,容量无限制,数据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的存储器上,易于访问,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NAS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存储利用率较高。
3、SAN。SAN是允许在存储设备和处理器(服务器)之间建立直接的高速网络连接,通过这种连接实现只受光纤线路长度限制的集中式存储。SAN可以被看作是存储总路线概念的一个扩展,它使用局域网和广域网中类似的单元,实现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互联。SAN具有高传输速度、远传输距离和支持数量众多的设备等优点。采用了专用的拓扑结构,不能直接使用通用的IP网络连接各个SAN存储网络。目前,多数供应商的SAN解决方案大多采用光纤通道技术,即FC—SAN。
SAN技术的特点是,易于备份/恢复;性能极高,可扩充性强,即插即用,容量无极限;数据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或不同的存储器上,提供统一的用户访问界面,易于访问,但不支持不同操作系统的访问。SAN技术成本昂贵,需要长时间的设计和安装,且难以维护,存储利用率很高。
4、IP存储。IP存储技术就是以高速以太网连接为基础,通过IP协议进行数据交换的存储技术。它将SCSI协议映射到TCP/IP协议上,使得SCSI的命令、数据和状态可以在传统的IP网上传输,其支持数据块形式的I/O访问和共享存储。它采用IFCP和iSCSI协议,由于光纤通道已经包含了SCSI协议,这种方法无需重大技术改造,就能满足协议的要求。
IP技术的特点是,易于备份/恢复;性能高,可扩充性强,即插即用,容量无极限;数据被整合并存放在相同或不同的存储器上,提供统一的用户访问视图,易于访问,支持不同操作系统访问。IP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存储利用率最高。转贴于
二、基于IP存储的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在网络存储中,FC—SAN在某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性能极高,可扩充性强等,使其能够满足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大规模数据存储的需要,但光纤通道存在着成本昂贵和互操作性问题,这是一般高校档案管理系统所不能承受的。而NAS技术虽然成本低廉,但却受到带宽消耗的限制,无法完成大容量存储的应用,而且系统难以满足开放性的要求。针对以上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根据国际上基于IP的存储设备已日渐成熟的情况,业内提出了一种既有NAS和SAN技术的优点,又能克服两者缺点的存储网方案,即基于IP的SAN。它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利用IP互连设备构成存储区域网SAN,第二部分是通过SAN中的交换机多路接入局域网LAN回路,形成一种广义的附网存储NAS,存储设备都是商用的NAS设备以及iSCSIi设备,或通过转换桥将SCSI和FC设备转换为IP接口,接入基于IP协议SAN中。它采用最广泛的TCP/IP作为网络协议,既具有NAS易于访问的特点,又有专用的存储网络架构。因此,基于IP的存储网络可以利用以太网技术和设备来构建专用的存储网络,由于使用了以太网设备,其成本大大低于使用光纤交换机的SAN网络,而且保持了SAN的传输速率高且稳定的优点。用户在这一技术中,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技术内容,即IP协议和以太网,而且各种IP通用设备保证了用户可以具有非常广泛的选择空间。事实上,由于IP存储技术的设计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使传统的SCSI存储设备和光纤存储设备都可以在IP—SAN中利用起来。随着带有IP标准接口的存储设备的出现,我们可以单纯使用本地IP存储技术,来扩展已有的存储网络,或构建新的存储网络。以千兆甚至万兆以太网为骨干的网络连接,保证了本地IP存储网络。由于采用的是IP协议,与LAN和互联网的连接是无缝的,远程备份十分方便,效率工作很高。基于IP的SAN在性能及功能上都具有突出的优势,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储区域方案设计的首选方案。
三、高校档案管理信息仓储系统建设中若干问题分析
推进高校档案管理系统自动化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促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笔者以为,推进高校档案管理系统自动化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总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档案信息仓储建设首先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当前,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管理系统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档案信息仓储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管理系统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3、档案信息仓储建设要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目前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4、档案信息仓储建设必须慎重选定技术路线。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成熟的、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6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88-02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予以胺碘酮治疗与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女44例、男76例,年龄为45-80岁,平均年龄为(61±0.5)岁。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研究组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且在PCI前予以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最终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而注射液由赛诺菲安万特有限公司生产,其负荷量首先为150mg的静注治疗,之后予以1mg/min的维持治疗;而对照组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其中常规治疗包括他汀类的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方面,且全部患者在入院时做了心肌酶、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在术中与术后5天亦予以持续心电监护,将心率失常发生情况记录下来。
1.2.2研究组的护理方法
1.2.2.1将用药的方法与速度严格掌握由于胺碘酮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要将静脉注射的速度严格掌握,首先把1mg/min的速度换算为微泵需要的ml/h参数,再用微泵将速度控制,确保用药时间以及速度的准确。又因为静脉用的胺碘酮具有较快的起效,其作用可达到最大的时间为注射的15min,之后4h之内逐渐降低,急需予以静脉的维持用药治疗,当达到血药的浓度之后可将口服药加上。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微泵报警要予以足够重视,要及时的发现且排除故障。
1.2.2.2将静脉合理的使用以及保护由于胺碘酮的静脉给药具有较长的给药时间,其对血管具有较大的刺激性,较易引起静脉炎的发生,所以要选取粗大静脉使用的静脉的留置针亦或是中心静脉的导管。进行输液的整个过程中对于穿刺部位是否具有肿胀、渗漏等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渗出要将注射部位更换。
1.3观察指标从IRA的开通开始到持续的2h对再灌注的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其中心率在45次/min且持续的时间大于1min的SB、持续时间大于1min的SA、持续时间大于1min的AVB、包括多源性的VP以及大于5次/min的频发VP的室性期前的收缩,还有包括PVT以及AIR的VT、心室的颤动是观察的主要内容。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压与心率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0.5h、1h、2h的心率以及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AMI的PCI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为再灌注的心律失常,部分的RA可能对血脉的动力学的改变造成直接的影响[1]。而心率失常较为常见的临床治疗药物为胺碘酮,其在心率失常的治疗中安全性较好[2]。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8.33%,低于对照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同时采取护理措施可取得更佳临床疗效,还应注意如下两点。
3.1对于血压的变化要注意观察由于应缓慢施行胺碘酮的静脉推注,以便因为其负性的肌力与血管的扩张作用导致过低性的血压发生。因此对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要随时关注,通过控制推注浓度或者监测血压的变化将速度减慢。在本组当中予以胺碘酮的静注之后1例血压从121/65mmHg下降到85/56mmHg,将注射速度减慢,再予以多巴胺静脉推注,患者的血压最终为108/62mmHg。
关键词: 信管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巧性和可操作性要求都很高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的知识不仅涵盖了管理学各专业前期课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1]。管理信息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双重属性,要求教师具备计算机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管理信息系统》易讲不易教,从教师角度,在现实中具备复合型教师较少;从学生角度,大学生从学校进入学校,缺乏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认知与体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背后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具体运作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难度较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涉及的新内容不断涌现,如电子商务、微购物和数据挖掘等。通过哪些手段和方法保证本课程教学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管理信息系统》在信管专业的定位与教学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我国高校本科生教育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础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2]。因此,多门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如工商类、工程类、管理类等,但各专业的定位、教学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及案例。对于信息专业的学生而言,主要侧重案例讲解及IT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信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概念和结构,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开发方法,并初步具备应用计算机对管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充分认识信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与应用开发的方法、技术、过程与步骤。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目标不明。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从1998年至2014年间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7所,且已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种层次。信管专业的迅速发展表明了社会对学科的交叉、整合、互补与拓展这种复合型人才需要的迫切性和现实性。复合型的学科特点给信管学生带来困惑,他们编程能力不如软件专业的学生,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知识无法与相应专业的学生相比。专业方向定位不明,导致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难以定位。信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针对“学什么、怎么学”进行精确定位。教师队伍中真正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偏少,具有经济与管理背景教师在讲授中会重管理而忽视技术;具有计算机背景的教师在讲授中会重技术而忽视管理。教师讲授中,不能对“教什么、怎么教”进行精确定位。教与学都不能定位,直接导致课程学习目标不明。
2.2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方面,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设置实践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企业实际或者环境,纯粹的理论讲解,缺乏必要的应用内容,使学生对信息、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等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抽象概念讲解上。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背后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具体运作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更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
2.3课程体系不严谨,课程学时分布不合理。
课程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排列不严谨。如:先修课程中没有开设数据库,讲E-R图,学生很难深入了解。在后续课程中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却以计算机的思维分析、设计,与《管理信息系统》无法融合[3]。
在课程学时分布上,理论课占据课程的全部学时,缺少实践环节。脱离企业实际运作背景,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企业MIS是如何运作的,包括哪些系统模块,这些系统模块的功能怎样,它们是如何同企业管理活动结合的。实践环节的缺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后期课程中虽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弥补管理信息系统实践环节的不足,但讲授时忽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管理而非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脱节。
3.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1结合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案件是一种教学工具,通常是某个特定时间特定点发生的“现实情景”的抽取,其中包含一系列管理问题,这些情景通常是现代企业高层管理者实际遇到的。案例教学本身不是“教”分析案例,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写的,其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案例。创设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4],让学生置身其中真实感受、体会和思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多种案例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如何识别真正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例如:对于业务流程重组、企业组织变革等,通过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实质的理论知识。在案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枯燥的理论性、概念性的名词术语学起来更有实际意义。在参与式的兴趣学习中讲解规律性、普遍性及预见性的概念与定义,会让学生有深刻体会,从而深层次地理解真正的管理思维模式。
除采取案例教学外,还应在课堂教学外,组织学生到有关企业和部门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3.2开设实践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深度挖掘实践教学资源,以切合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如:讲授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时应从学生现实、熟悉的环境进行分析。以本班《班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分析背景,以提问式、引导型的行式进行战略规划、系统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知识的学习,把理论融入实践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因先修课程中已有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鼓励学生用熟悉的语言实现系统实施。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企业(校企业、实习基地)的需求、系统设计等,拓宽知识面。从课程的实用性出发,将技术与社会中的实际管理方案相结合,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将课本上的过时的例子教给学生。只有理论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系统应用与开发能力。
3.3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排布明确。
根据当地社会需求,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办出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的方向的发展目标,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目标。针对本校的信管特点,结合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学院的过程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标:首先,在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应用IT方法,分析和选择甚至是构建企业IT战略和应用的框架。其次,系统分析和设计。
在课程排布中,先修课程中应安排《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以便学生在技术上真正理解信息系统、E-R。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广度,使学生深刻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课程讲授中,不能只重单科课程设置,而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如讲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思想。
在实践中,以本校毕节学院为例,毕节学院自2009级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2013年毕业论文设计中,77名毕业论文中无一个在选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沿袭以往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模式结构撰写论文。本门课程在09级中的开设并不成功。在下一级的学生中,我们调整了课程的顺序,以项目案例为主,进行实践分析。在改革探索中,效果良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信管专业交叉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一直受到该专业特殊的重视。课程中的知识不仅涵盖了信管专业前期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面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教师不仅要充当学生的教育者、教学的组织者、信息技术的应用者、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实践者,还要充当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科的研究者,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科建设[5]。除应引进具有本专业背景的教师外,还应将从事一线教学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去培养,或者参加各种实战培训,丰富经验。或请一些具有企业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讲授,让教师深层次理解管理信息系统蕴涵的管理思想,并给予教师充分的自力,从而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2]张丹,曾小青.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VOL5(6):175~177.
[3]刘韬,胡素娟.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0):257.
[4]Wang,Yan,Cao,Xiufeng.Process of assembling component based on domanin ontology[J].Journal of NetworksJourmal article,2013.10(8):2347-2352.
[5]黄孝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43-44.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一)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二)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三)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四)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我国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需引入mis学科前沿知识。主要表现为,mis学科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落后,那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二)教学内容没有区分专业。目前,mis课程教学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大纲定位不当等问题。如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强,经管类专业则要求学生整体把握[3]和应用mis的综合能力强。(三)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与软件的结合。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虚拟题课题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四)缺乏开发工具和案例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好的开发工具,如visual c++,visual basic,asp.net,java等。而教学中由于实验环节没有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 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mis教学改革
(一)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二)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三)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五)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六)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
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19-121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所有工商管理学生均要涉及企业资源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代表了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作为一种高效模拟企业运作流程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欢迎,大规模的实验室也在各高校相继建立。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在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感觉其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觉得计算机专业知识欠缺,难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做好相关理论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特点有四种定位:(1)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2)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能力;(3)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能力。(4)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科研能力。在以上四种定位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主要定位于第一、三种定位,兼顾第四种定位。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主要针对课程实验;
第二层次:专业综合技能的合成演练,主要针对跨课程、跨专业的实验;
第三层次:专业与实践的结合,主要是企业实习;
第四层次:专业与科研的结合,即参与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
基于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项目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适应第一层次要求。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的管理软件,如用友ERP、金蝶K3、SAP等,用于企业体验(用于体验企业管理流程、角色与岗位等)、战略管理(如何从战略角度动作企业)、专项管理(企业管理专门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生产型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商贸型经营实战演练、生产制造模拟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和具体的企业工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适应第二层次要求。
沙盘模拟课程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受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每个团队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连续从事4~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在短期的训练中,学生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他们必须一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保证公司成功及不断的成长。2005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主办“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迄今已经举办六届,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大学生赛事。
(3)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适应第三层次要求。
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大力拓展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并利用合作单位及合作单位的企业用户资源,为学生提供工商管理类学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适应第四层次要求。
实验室在进行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开发,努力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和企业培训工作,成为与企业共同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基地,努力推进管理科学化、信息化。
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3.1统一化、系统化的专业实验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往往是分步投入,这样容易形成资源的分散,实验平台多样化、相互重复现象严重,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使实验室建成一个系统的实验平台。
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0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专业研究会并每年举行一次研究会,2006年国家首次评选3所大学的经管类实验室为“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打破了“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由理工科实验室一统天下的局面。ERP是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国家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国家重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类企业以应用ERP为主”和“其他企业要努力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化”。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培养熟练掌握ERP技能的人才,符合经济建设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
基于此,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建设应以ERP实验教学软件为一个统一平台,为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利用此平台可以改变相对落后、分散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工商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可以在ERP平台上实现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生产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成为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2注重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安排
根据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建立系统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等(图1)。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领域的拓展,及时引入介绍新的与专业相关的系统软件,并能让学生会操作,或是要求学生理解其开发过程。将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课程导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是及时增加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产生的新的理论,作为更新的教学内容。
3.3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手段改革
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外,场景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要引入进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
3.3.1 研究性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中多学科内容交叉,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感觉知识点太多,学起来很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说教气息太浓、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性差等弊端,结合自身的知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以问题为导向,拟定一些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动手参阅资料、选择分析方法、计算、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释所得到的结论,最后做主题发言,学生相互探讨、相互评分,老师给出指导性意见。
3.3.2 案例教学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般采用三种模式:教师组织案例,教师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组织案例,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织案例,并由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通过这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要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3 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以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作为载体,来进行引导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应该选择学生所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型项目,以降低项目难度,使学生容易入手并产生兴趣。重点应放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规划、数据库建立这几个阶段,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后续的实施阶段中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层面问题可以略过。
4结语
工商管理类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应以此为核心思想,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仿真、高度参与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平台,调动实验室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庆利.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2] 崔金栋,张毅,王欣.《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
[3] 张勇,段君玮,董启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4] 邓忆瑞.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6).
[关键词]建构主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任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56―04
一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活动迅速朝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迈进,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文化和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信息对企业和社会所带来的变革,探讨信息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具备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有鉴于此,许多高校的管理、金融、财会等商科专业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纷纷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不同于传统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汇集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学科,具有学科内容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由此决定了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难点,教学方法也各有所侧重,经过文献分析和座谈调研,笔者了解到在商科类专业管信教学中普遍存在三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的偏重系统的理论讲授,有的强调案例教学、有的重视实验教学。综合看来,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对于偏重理论讲授的方法而言,主要是教师按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使用过实际的信息系统,对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很难体会到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其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会觉得理论非常空洞抽象,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效果最差。
强调案例教学的方法则主要以案例分析、讨论教学为主,力求以典型综合的案例反映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但已有的一些案例教材大部分是有关国外企业的案例,学生对企业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对其经营管理流程不熟悉,并且缺乏与已有专业知识的联系,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交流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重视实验教学的方法则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授课重点,容易偏离课程目标,仅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把管理信息系统看作是程序设计课程,而不能认识到更多的是从管理的角度去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无法从深层次去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
针对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做了总结与思考,认为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都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如何将三者结合起来,使理论不再抽象,案例切合实际,实验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有所创新,因此进行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践。
二 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以其巨大的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也有了更多的应用。目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等,这些流派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观点:第一,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阐述,已有大量文献可供参考,本文不再赘述。下面仅对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及对管信课程教学的意义做简要分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提倡建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由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得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学情境的建构者,主要职责是案例设计、任务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模式的设计及教学评价。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诸如人机学习、人书学习、师生学习、生生学习等,通过立体式的交互学习网络,协助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商科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是该课程涉及的概念广,内容具有前沿性、发展快,反映信息社会的新情境、新问题较多,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该课程内容至今还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以反映不断出现的技术变革及所引起的管理上的创新,通过协作学习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深入探索知识的热情:三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更好的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三 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因此问题情境的构建,学习环境的设计构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管信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围绕这个核心,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十六字“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内外结合、评价反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分别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1 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即情境建构阶段,案例设计分为三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在每章授课前由引导案例引出本章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获取知识(概念、理论、解决方案);在课中结合基础知识点案例进行知识或思维拓展,课后借助综合案例题和复习题进行巩固;学生也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通
过案例分析题和网上自测检验学习过程,整个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反复不断的真实情境问题分析思考中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体系。
因此,在案例设计过程中一般包含有某些管理、决策或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也要求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信息化案例,如超市的收银系统、银行存取款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等,用课余时间搞社会调研,相互交流调研体会,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自学学习和协作学习建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完整的理论体系。
2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即实践体验阶段,主要目的是设立不同层次的上机实验任务,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是不够的,实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上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技能)的转化。但以往的上机实验过于强调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对于商科专业,上机实验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学会编程,而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的信息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参与到信息化实践中,并借助于信息系统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上机实验中设置了四种不同层次的任务:常规任务、综合任务、专业任务和开发任务。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常规任务即按角色模拟操作使用典型的信息系统,通过操作建立起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在课程教学中配套购买和引进了一批教学用信息系统软件如ERP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物流与电子商务软件等,这些软件系统都具备模拟真实的商业数据,学生可以扮演经理、部门主管和业务员角色,体验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理论进行认知。
综合任务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析的能力,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具备一定的系统建模、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的能力。在该项任务设计中为避免过于复杂的业务需求对学生认知造成障碍,教师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业务流程相对简单的系统为背景进行分析,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超市管理系统等。实验任务主要包括:了解系统调查的基本方法、业务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及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实体联系模型图的绘制、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等。通过综合任务的上机实验使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掌握获得系统模型的方法步骤,能够进行需求分析、自主的数据库设计,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处理能力。
专业任务则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设立相应的上机实验内容,使任务设计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如对物流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人力资源专业突出绩效评估的分析、对会计专业加强财务决策分析,将相关实验任务的提交、分析、解决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有更紧密的对位关系,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开发任务即组建项目团队,遵循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和软件工程规范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该任务对商科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考虑到学生精力和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将该任务供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选择完成。
3 表达交流和评价反馈
内外结合即表达交流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案例分析、上机实验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这样的交流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层面。由于时间限制课堂内的交流较为有限,一般由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为主,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课堂外的交流则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论坛,学生根据兴趣参与其中,教师或助教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不断的互动与交流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其知识的建构,也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
评价反馈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将学习效果同步反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关注学生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考核评定中,我们更多的采取形成性评价和参与度评价,在每个阶段设立详细的评分点,了解学生学习成效,督促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补充和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总结性评价如期末笔试所占比较少,为40%左右,并在题型设置上以问题解决、综合应用的主观题为主如判断辨析、图表分析、案例分析等,重视对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经常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理论融入案例,实验突出专业,不断的激发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进行建构,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将新的技术、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试图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实践,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理论、案例和实验三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为解决单一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解决思路。在实践中,要使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教师需具备复合型知识。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具备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一定的信息化实践经验,并能时刻关注信息管理的前沿,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把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和鲜活的案例充实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 前导课程要扎实。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的前导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程序设计等。如果学生对这些前导课程的知识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认知,则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3 教材选择要合适。根据建构主义的要求,建立以情境构造、思考讨论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是建构主义是否顺利达成的另一个要点,因此选用的教材既要有丰富的案例设计,又能在课后设置大量思考题、讨论题可供教师组织教学选用或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拓展,教材应尽量避免纯粹理论上的演绎。
4 注重引入网络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知识的建构课堂外和课堂内同等重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提供涵盖教学各环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和学习资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为及时的评价反馈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2000,(4):90―91.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21―24.
[3]李宗卉.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93―95.
[4]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l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赵岩,吕军.应用建构主义构建新型教学模式[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1):82―83.
关键词:MIS;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Reform of Our Colleg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ang Yan,Jia Ruyi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Applied 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
Abstrac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s a major course of study.However,the curr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is not tight enough,the lack of computer knowledge,students learn to master difficult content better,therefore,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 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can not meet th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the need for effective reform.I manage the new system for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reform views.
Keywords:MIS;Business administration;Teaching reform
一、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特点及现状
(一)MIS教学特点
MIS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系统的开发、规划、管理,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完成与信息处理和学习管理相关的一切任务,之中的核心是――信息、信息技术和人。教学涉及到计算机学、管理学、统筹学等多方面课程,阐述的理论知识较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MIS课程在实践方面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将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研究适合企业的MIS。MIS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管理系统,其意义在于为管理提供决策服务,提供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作为一门新的、发展快的、热门的综合性、应用型的交叉学科,MIS目前还处于完善和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通过决策理论、数学、管理理论、运筹学等多个学科构成MIS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课程。信息化管理是如今的信息时代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新技能。MIS的教学目标是通过MIS教学使学生可以具有管理信息软件的操作能力、开发能力,可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指导管理,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新力量。
(二)MIS教学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各高校的教学大纲分析比较[2],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多数都放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基础、开发方法学、开发环境等方面,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初步开发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建造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发现,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陈旧,学生对于这些简单的内容会觉得没有信息缺乏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部分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又不易掌握,而且这些复杂的内容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比较好的掌握,大部分的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因此,我国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重点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进行有效地改革。
二、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方法
(一)实施“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相融合”的教改思路
在课程建设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的融合,达到不断推进教改实践的目的。应选用收录和编排内容代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的教材,例如包括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商务智能和网络;安全等等[3]。使教学的重点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讨论信息技术的融合。
(二)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从第三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及大作业,到第五学期专业课配合课程设计,到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层层递进[4]。教学方法上,通过大量的案例库、工具、模板的示范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将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小组竞赛、信息平台、开放实验项目相结合,尤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强调动手能力,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三)推进教学成果资源化,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将教师在科研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在教学中所积累的案例进行模块化处理,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学习交流和实验的共享平台。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示范效应,积极推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四)改革考试方式,构建新型学生评价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改革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考试目标上,既考核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理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期末考试50%,期中考查20%,大作业20%,平时(作业,考勤,上机)10%。加强对大作业的分数权重,其中期末考试和其中考查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这种改革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端正考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
三、总结
工商管理类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应以此为核心思想[5],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仿真、高度参与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平台,调动实验室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使学生将来能成为一名知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庆利.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2]崔金栋,张毅,王欣."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历史蒂芬.哈格.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