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发端。
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孔子弟子三千,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而他的《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启发式实际上还是不平等。而西方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自称自己的方法是“精神助产术”,是自知其无知而引导别人学习,看看苏格拉底的著作,那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辩论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训诫教导。西方现在也是这样,上课前老师不一定有什么现成的结论。结论在他们的探讨中。他们是师生,更是对手。在他们那里可能没有标准答案。符合标准答案的学生也很难是好学生。谁的见解新鲜出奇别具一格,有创新就是好学生,老师会给他%高分。即使错了也会受到鼓励。一个人即使倒下也是向前的。“吾爱吾师,可是我更爱真理。”这样的传统和观念在过去中国是不可能出现,不允许存在的。把真理当作老师和把老师当作真理是根本不同的。把真理当作老师,真理会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多人们都有进步和提高,而把老师当作真理只会真理越来越少,师傅越来越多从而使人萎缩。中西方的差别也正在这里。
(二)中西方教育对别国教育理念的不同借鉴。
除此之外,中国当前教育同时还借鉴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国家按统一标准来塑造大学,导致“千校一面”;各个大学又按照统一的要求塑造学生,导致“万人一格”;总之,以“塑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严重的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使教育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的观念渗透到各行各业。西方教育的理念则不然,成长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贯穿在从幼儿到研究生的教育全过程中。在西方国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明的,是顺应自然发展的,他们几乎从不干预孩子的兴趣,更不会强迫孩子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们倒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自身锻炼,要孩子懂得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西方国家的成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理论的影响。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现代儿童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同时,卢梭又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他全部教育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成人不能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预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对比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源头上的差别,这就是我国应试教育的根源,也就是我国缺少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的教育需要从根源上鼓励改革创新。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教育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的,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实和孔子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孔子创造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也不简单,问题在于后人不敢和不能超越他,把他奉为不可超越的万世师表,这就十分悲哀了。儒家本来就不是提倡创新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教育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一向缺乏创新机制和精神。而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世多德就是一个名声和水平不亚于苏格拉底的哲学家,西方其后乃至如今也是大师带出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带出了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才是教师的本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反观中国的“教育”,孔子的后人没有一个人超过孔子,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就输给了苏格拉底,中国的教育就输给了西方的education。
(二)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践行的前沿。
创新需要澎湃激情,创新需要勇敢坚定,创新需要机动灵活,创新需要融会贯通,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教育缺乏、反对、扼杀的也就是它们。它使只会接受这种死知识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人格发育不健全,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严重暴露了其缺陷。中国的“教育”和课程设置深受中国传统社会和苏联影响,把课程理解为少数人研制、多数人实施、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指令和目标。教育以教师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这必定是以教材以知识为标准,其内容侵害了学生利益;学生和教师都成为了教材和知识的奴隶,教材内容太多,同时又死板,对学生的要求又极高,中国的学生负担之重是世界上少有的,“减负”的呼吁也叫喊多年,但就是减不下来,甚至是越减越多。原因就在于这些负担不是由学生主动要求的而是教育者强加的,标准是他们定的,自然我们缺乏创新精神也是必然的。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传统技艺;传承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留下了无数让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技艺。今天,在我们对古代能工巧匠精湛技艺感到惊叹的同时,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使我们感到忧虑。当前,从事传统技艺的人数量很少,掌握这些技能的人都已年近古稀,传统工业面临着后继无人,即将失传的困境。结合国情作者认为,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我国传统工艺的继承问题,这对我国的传统工艺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传统技艺正濒临消亡。上海文广局的调查显示:能够演唱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和能够掌握松江顾绣技艺的民间老艺人大多年迈体弱。在2004年的普查过程中,南汇区就有四名锣鼓书老艺人相继去世。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这些技艺难度高,年轻人望而却步。古老的松江顾绣,被誉为鲁绣、苏绣、湘绣的渊源,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著称于世。刺绣时,以针,以线为墨,画绣不分,要求绣工会看画、懂画理、认得画家笔势,难度很高。现已退休的顾绣传人朱庆华告诉记者,刺绣时,要先将蚕丝撇成二十四份,然后用12号小针穿上已经剖成1/24的蚕丝,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完成一件作品。她年轻时视力很好,现在已经带上了三百度的老花镜,平均每日工作八小时。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令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被誉为“中华一绝”的福建漳州木偶,以樟木为材料,经过开坯、定型、细雕、裱纸、磨光、刷泥、补泥、上粉、开脸、盖蜡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漳州木偶传人徐强告诉记者,刻木偶要注重五形三骨,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人物的性格表情惟妙惟肖,让人觉得美、飘。在雕刻的过程中,手心往往沁满了汗水,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很多年轻人难以承受。第二,收入较低,传统技艺难以相传。老一辈艺人对自己的艺术作品怀有钟爱之心。当看到自己雕刻出来的木偶神情生动、线条流畅时,当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的表演博得观众掌声喝彩时,就已感到莫大的满足。然而,这种伴随着清贫生活的精神富足,对在物质充裕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很难获得共鸣。由此可见,保护、传承传统技艺已经十分紧迫。
职业教育与传统技艺传承的关系
教育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任。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技艺的传承、发展。传统技艺作为一门技艺、一个行业,自古以来一直通过学徒制得到传承、发展。多年以来我们强调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中、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这里所强调的服务主要指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还应该为传承民族传统技艺服务。在今天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性,已经成为国际上的共识。技艺的传承需要教育,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使其应当也应该承担起这项责任。反过来,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技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的传统技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设置传统技艺课程的现实意义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传统工艺课程,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河北省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武强年画自古就名闻天下,为了发展这两项传统工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两个地方就在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内画鼻烟壶和年画制作课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经过2~3年的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传统工艺的制作技巧。现在,衡水市的内画鼻烟壶畅销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武强年画也在当地得到了大力发展。另外,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技艺,通过专门的学习,传承、发展本地的特色工艺,可以提高当地的人文素养,促进劳动力转移,并为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做出贡献。如西藏农牧区青年通过当地的职业学校,学习到了制作唐卡、藏毯和银饰等传统手工艺品的技艺。西藏传统工艺在农牧区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得到了传承,不仅培养了传统工艺的接班人,还拓宽了农牧区群众的就业渠道,不少青年通过职业学校的培训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设置传统技艺课程,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课题。
设置传统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设置传统工艺课程,扶持、传承传统工艺,需要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市场法则对有关资源进行配制和利用,培养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种活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具有优势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市场经济表现出的盲目性,容易导致教育部门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是正确的,但教育的发展不能以市场为主导,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政府不能只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作出的贡献,更应看到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注意传统技艺和当地经济的结合,注意传统技艺传承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相结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传统技艺课程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支持。
其次,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实施传统工艺教育,需要解决师资问题。良好的师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发展传统技艺就必须解决师资问题,必须依靠这些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由于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员分散在民间,秉承着独门秘籍不轻易传人的古训,因而寻找、挖掘传统艺人、转变其观念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些老艺人虽然经验丰富,但都已年近古稀,文化水平低,教学方法仍然依据古法,很难适应教学的需要。因而,要想使他们能够将技艺讲出来,并且能够使人听得懂,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技艺形成文字,最终成为“手艺师傅”。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再次,传统教学模式、方法需要改进。自古以来传统技艺都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得以传承,当前,要发展传统技艺继续依靠老办法是行不通的,需要在继承传统传授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传授模式。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艺友制”方法非常适用,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教学形式不拘泥于课堂,大家像朋友一样相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形式要求学生数量不能过多,一个教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0人,否则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重复、再现的功能,利用录像、录音的方法采集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提供给学生作为教学参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发展传统技艺,不要求全、求大、求统一模式。传统技艺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传统技艺课程,课程的开设要联系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办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另外,政府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改革,鼓励传统艺人办学,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地发展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重视的问题,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现状而言,探讨、摸索传统技艺的继承、发展,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应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多样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01,(9).
[2]施光明.技术与人文——对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3,(9).
[3]南海.论“职教系的‘九大属性’”[J].职教论坛,2004,(5).
[4]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陈至立.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06-01
在进行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家都共所周知,美术教育是属于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以及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新课程实施后的调查表明,老教材和新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一个严重的遗留问题。传统美术教材理论性强,突出教师用教教材去实现教学效果,片面地强调“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致使教师的创造力受到教科书的极大限制。而新课程实施后,改变了陈腐观念,提倡教师用教材教的理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知识素养。
所谓美术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中外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技艺,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完成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审美艺术能力,让学生运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国内外许多的专家、学者也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美术教育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花费了不少心血,虽然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是仍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甚至使美术教育难以进步。
出现这样的美术教育局面,这是我国传统美术教育中遗留存在的许多问题。因此,本人对传统美术教育遗留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一、传统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传统美术教学方法,只教会学生学会临摹和注重真实绘画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画得像就可以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发挥。在表现方法上也一样,仅极力要求学生采用模仿的形式去表现作品,就像用数学公式一样,原模原样地照搬套进去就行了,要的是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美术学科跟其他学科大不一样,它在艺术创造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特别是在主观情感表达上,学生的个性不同,主观表现感受也就有所不同。传统美术教育在表现手段上跟新课程标准完全不同,它只要求学生追求形象神象特征,表现上注重形体,形好形像就基本做到了。然而,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学生又有几个呢?这只能越给学生心理增加负担,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反感,那么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东西怎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降生呢?这对我们教学来讲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教育意义。
二、传统美术教材内容单一、形式主义化使教育教学走向极端
传统美术教材只会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去学习知识,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拔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材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只充当接受教育的工具,并没有从中得到启发和受益。对美术教学来说,主要欠考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材上,我们要考虑内容多样化、形式简单化,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去编写教材;教材切忽过多地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忽视学生学习的倾向,给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发展带来极大困难。
三、传统美术教材忽略和借鉴本土乡间教材、中国现代、外国的优秀经验,导致艺术作品和空间处于滞后发展状态
在传统美术教材中,往往过多地引入大量的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一些优秀艺术作品,这是不荣乐观的。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更应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的潮流发展,注重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吸收中国当代和本民族的优秀作品的审美趣味入手外,应从古至今,加强中外结合的培养,这才是一条符合审美趣味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正确之路。
四、传统美术教材虚张、空白的领域过多,忽略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美术教材在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很重视,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却在制作领域、创作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一片空白,这是很难提高艺术发展的。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并通过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体育教学;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茶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提升学生人文修养与个人素质,是当代体育教学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必经环境。传统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代表,蕴藏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将其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能够补充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原本缺失的内容,强化素质教育落实,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1.1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浏览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不难发现,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为了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地域特色,人们在对茶文化内容进行补充的同时,也让其更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性。在唐朝,饮茶成了一种时尚,文人雅士们通过种植茶树来喝上口味正宗的茶水。在吟诗作对时,也会以茶为题材,以茶会友的形式更是屡见不鲜。茶在当时被上升为一种文学的高度,极具艺术价值。陆羽在《茶经》中曾指出,通过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可以更熟练的掌握烹茶技巧以及选择茶叶品种的方法。人们在品茶的同时,更渴望将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与生活相联系,因此茶叶也成了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物品。随着人们对茶文化的钻研,渐渐形成了特殊的茶叶加工工艺,在不同地区还设有茶坊供游客或当地人进行品茶活动。在唐朝盛行一种特殊的茶叶加工方法-煎茶点茶法,点茶法十分讲究汤的色泽以及花样,为了确保烹茶的色、香、味更能满足人们的品茶需求,在这里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斗茶之风。到了后期,人们饮茶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元代时期更是盛行在茶水中加入葱、姜、盐等佐料,让茶水更加可口。到了后期,茶文化逐渐变得简单,茶叶种类的增多,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品尝方式,茶叶的选取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个人的兴趣喜好。
1.2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由于茶文化中所涵盖的宗教思想十分详细,其中内容最为广泛的应属儒家的仁爱思想以及道、佛家的思想理论,这三种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儒家讲求中庸,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和为贵,以亲善待人为基本原则,提升了个人思想情操的同时,让心灵可以净化和升华。在饮茶的过程中,可以在清新的茶香气息中,了解事物真正的中庸之道,这才是儒家一直追求的一种思想理念,也是更深层次的一种教化方式。道家思想更渴望追求茶的天然气息,了解茶的自然属性。道家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而无约束的生活方式,品茶的同时能带给人的一种思想上的放松以及生活上的安逸。佛家尊崇茶文化中的禅宗思想,在品茶的同时,希望能够了解种茶、采茶时的艰辛,珍惜每一滴茶水的同时,可以将茶文化具有的思想教育理念更广泛的传播。三种思想相互作用、协调统一,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思想体系,集合了道家境界、宗教境界以及艺术境界于一身,促使茶文化成了中国最具历史意义的文化形式。
2当前中国体育教学的现状
2.1人文教育缺失,功利主义盛行
随着现代化教育模式不断融入茶文化的教育理念,茶文化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被广泛的应用。由于茶文化中具有仁爱的思想观念,因此,更适合体育锻炼中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点。以茶文化为基本思想,学生在学习体育动作时则会更为认真规范。体育教师通过对茶文化进行讲解,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学生还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达到教师要求的体育目标。体育锻炼过程是人们磨练意志、强身健体的过程,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理念的同时,让人们获取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强的力量,通过对不同体育项目成绩的衡量,让教师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不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放弃身体的健康去完成任务,这些都违背了茶文化的亲人爱己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的体育课程可以更加完善,也为了避免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对自身造成伤害,学校的老师、领导或者学生本身都需要了解运动不当的危害,以茶文化为基础思想,客观地对待每一项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
2.2全面素质培养,个性化教育缺失
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较强,且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引进大量体育设施的同时,要及时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学生按照体育项目要求完成训练指标,并达到教师满意的成绩以后,才可以按照个人兴趣进行选择。有些学生十分擅长体育运动,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这些学生的训练工作,对于体育不擅长的学生及时引导,以免在训练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学校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教育缺失。为了确保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全面型人才,学校的教育模式会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开展统一性、制度性教学课程,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思想的同时,只能按照教师制定的学纲完成学习任务,无法实现个人思想以及能力的提升,这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一种缺失,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3中国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3.1地方特色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茶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指导意义,教师在了解茶文化以后,可以将其中的茶礼、茶俗以及茶艺表演形式向同学阐述。学生在了解茶文化基本内涵的同时,丰富了思想,也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体育训练项目。古代的采茶舞就可以作为现代健美操的训练原型,以赣南的采茶戏为例,学生通过不断模仿和学习采茶戏的基本动作,在尽可能展现茶文化内涵的同时,让身体可以与音乐的节奏相一致,完成更多高难度动作训练的同时,尽可能的展现舞蹈的美感与力量。学校由于引进了健美操教学课程,因此,让体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年轻人的训练喜好,激起学生锻炼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将中国的茶文化良好的继承和弘扬。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也需要不断以茶文化为基本思想,避免在训练过程中受伤,同时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
3.2人道主义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提出“尽人事而知天命”的理论以后,人们的思想终于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强调人事重要性的同时,也让生活变得更为现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要遵从礼数。后期孟子又提出了“重民而轻君”的思想,这里并非强调对君王的轻视,而是要重视百姓的意见。这些思想理论既提升了个人存在的价值,又让原始的封闭思想融入了茶文化,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生活变得美好。古代人十分注重种茶、采茶、煮茶、饮茶的过程,这是对身体的一种洗礼,也是精神的一种解脱方式。将这种茶文化思想应用到现代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个人能力发展的同时,了解茶文化所具有的真正内涵。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扬。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体育课程,并根据个人能力选择具体的体育训练项目,才能勾起学生的斗志,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分配的训练科目。
3.3道家自然观在体育教育中的突显
儒家思想讲求仁爱的同时,也融入了道家思想中宽容博怀的茶文化,这对现代体育教学有更高的指导和教育意义。道家追求“自然”的生活习性,渴望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正符合了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皆遵循一定的循环规律,这点不仅符合大自然的系统,也将这种自然理念深深地融入到茶文化的内涵当中。人们在对茶树进行种植采摘的过程中,了解了自然之美,烹煮茶叶的同时,可以品尝到不同味道的茶水,让生活变得丰富也更有内涵。为了追求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风韵,煮茶的水源最好选用自然的山泉水,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中所具有的自然之味被冲泡出来,才能让人们的生活中透露出那一丝丝自然之气。体育运动项目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理念,而非以基本竞技为基础。学生在了解融合各家思想的茶文化以后,可以明白,体育注重锻炼人的身体,增强人的体魄,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形成了坚韧的性格,为追求目标可以突破身体极限,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茶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也了解体育中所具有的养生之道。总之,体育课程教学可以让人的体能不断增强,也可以确保人们在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思想理论。将茶文化作为中心指导思想,让学生在了解人道主义道家思想以后,可以将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课程更完美的融合,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同步发展。结束语体育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还需要帮助人们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修养品德与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茶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因此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是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强.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6(02):12-14.
[2]郭赟程,陈元欣,杨磊.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6(07):25-28.
[3]孙吉旺.新形势下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8):56-58.
[4]宋晓琳.浅析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难点与热点[J].经营管理者,2016(27):34-35.
1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创建生动活泼、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补充文字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的篇章是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有的篇章是关于风土人情的描述。如果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体会,或在没有生活经验的情况下,要从文章中去感受河流山川的壮丽,感悟文章中风土情物所要表达的情愫,是比较困难的。而要让千里之外、穿越古今中外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助一臂之力,显示它独有的魅力。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优美的视频播放,或绘画或风景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美,从而使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都得到提高。
在讲《苏州园林》的时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对这节课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一是对于园林了解的比较少,二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所知有限。为此在这节课中笔者选用一组图片,让苏州园林中的亭台轩榭的布局、重峦叠嶂的假山、高树与低树的俯仰如在眼前,使学生如同浏览者获得如在画图中的美感。另外,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美与高超,墙壁的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门窗上的图案设计,雕镂艺术的别具匠心,唯有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才有可能让学生对园林形成印象,从而从中感悟苏州园林的美与独特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美。实际的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这些美丽的图片犹如一把钥匙,给学生打开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使书面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生动的画面。
其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灵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学好古诗对于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更可以提高一个的人文修养。同时从教学角度来说,古诗的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但古诗的时代以及人物的思想与当今社会是有一定差距的,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学好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味是比较难的。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可在此时搭建台阶,帮助学生体会、揣测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意图。笔者所采用的主要是Flash辅助教学,利用Flas场景重塑古诗的情境、意境。如教学古诗《次北固山下》时,配以鲜明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乐曲,“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容易沉浸在诗人所描摹的诗境中,从而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其产生共鸣。
2 以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如果只在形式上追求丰富多彩,不加选择地滥用多媒体手段,以实现课堂的“生动活泼”,则必然离教育实旨越来越远。不能以课件的精美程度来确定课件的优劣。一个好的课件,绝不是高超制作手段、高科技含量的堆砌,而应该是与教学内容相适合的,应是能给学生以启迪和引导的。所以在运用多媒体时,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多媒体教学固然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帮助学生来建立古诗的意境,但由此并不能取代学生的阅读、理解,更不能代替学生用心地体会和感悟。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积累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样说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运用都是为了语文教学的更好的展开,都是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好的发展,但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以下的原则和事项。
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课件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了解学情、熟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来设计课件。在编制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环节的设制,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如知识形成环节、自主学习环节、拓展知识环节、交流讨论环节等。在具体课时的编制中,选择恰当的环节,使学生明确一节课中的教学任务并能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当然在设制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件,真正使课件为我所用,而不是做课件的奴隶。
其次,使用课件要遵循必要性、灵活性、简单易用性的原则。1)必要性。在制作课件之初,要考虑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是否有价值和必要,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费时费力制作课件的必要。所以,只有在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时,才有必要制作课件。2)灵活性。课件的制作不宜死板,素材的准备要充分,组织形式上要灵活。将课件制作成固定的模式是不合适的,因为面临的是个性生动的学生,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预设的来进行,否则不可预知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也不可预知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因此,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教学表现,随时对课堂做出调整,调整课件的使用顺序、使用内容,以便调节教学的进程等。3)简单易用性。课件在操作使用上应是简单易用的,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把注意力放到组织教学上,确保课件的辅助作用的实现,而不使教师被电脑所左右。
最后,制作课件的针对性要强。课件辅助教学时,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教学的更好进行,而课堂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切合教学目标,细致地分析教材,捕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为出发点来设计和制作课件。
3 小结
摘 要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包括文化传承缺失、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青年身心发展需求等等。在新课标改革模式下,基于文化传承视角,需要构建文化与技术并重的体育教学模式,体现对文化传承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不断的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模式 反思
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传承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显得更加重要。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承传统文化传承需求,加强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体育教学发展的几十年中,经过长期的师资培训、科研工作、运动竞赛等,民族传统体育早已成为本科院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就现阶段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而言,尽管在很大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逐渐加入了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但是传统体育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具体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学思想层面来说,现阶段高校传统体育指导思想基本相同,和普通的体育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导致传统文化特色缺失;第二,从传统体育实施内容层面上,开展的传统体育形式过于单一,往往集中在太极拳以及长拳上,不能完全体现传统文化价值;第三,从教学方法层面上,传统体育仍然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理论大于实践,教师通过示范让大家进行模仿,导致学生对传统体育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二、基于文化传承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该有别于普通的体育教学,使传统体育项目秉承文化传承的特色。同时将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文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根据高校学生身体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将传统文化有效的导入到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进行民俗体育、传统武术等项目学习中,贯穿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只有突出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特色,才能让学生不仅增加体质,更能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二)构建完善的传统体育教学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太极拳以及长拳上,需要根据现阶段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具体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养生功法、武术、民俗体育以及少数民族体育。其中,养生功法包括了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等等;武术包括太极拳、长拳、武器等;民俗体育包括跳绳、象棋、舞狮、踢毽子等等;而少数民族体育包括木球、博克、珍珠球等等。这些多元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具特色,将这些项目进行有机的整合与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条件等选择学习的项目,或者也可以组成一个个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团体活动交流等。
通过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仅增强学生体质,更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获得文化传承。比如太极拳学习过程中,行云流水的动作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武术中包含的谦虚、守信等道德情操。再如在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中国民俗文化,了解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传承。
(三)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创新教学方式
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体育学习健身、休闲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健身锻炼的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带来的知识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加强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将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改为多元化的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性别、技能等,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改变过去单一的动作师范,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转播动作要领以及背后的文化,如利用影片资料、影视资料等等,同时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相互“切磋”、小组互助等方式,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对于同一个体育项目教学中,也必须学会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化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并领悟背后的传统文化。
(四)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是对教学成果的有效总结。改变以往通过最终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平时出勤率、进步能力、努力程度、对课程重视程度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主体性以及科学性,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向着合理化、客观化的方向发展。另外,需要针对学生掌握传统文化,获得文化传承等方面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良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将这一特点进行体现,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传承,并将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构建新时期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入手,完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提高传统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单静怡,刘俊荣,李俊杰.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5(9):144-14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31-02
陕北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累积下来的,充分体现了我国陕北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
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体育活动体现在各方面。历史悠久的体育文化更是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蕴含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陕北的体育文化有着长远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如何保护、传承、发展陕北体育文化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是时代的结晶,充分代表了当地民族的生活状态。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现代娱乐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陕北传统体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数据显示,有些非物质文化显然已经消亡或者正在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因此,我国党和政府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我国政府经讨论决定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日,各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但是,如何切实有效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亟待探讨。
(一)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
我国党和政府应该出台相应保护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政策,加强对传统体育的重视,清晰认识到传统体育的重要性,并且对破坏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群众给予一定的处罚并进行深刻的教育。政府应该从多个角度去保护陕北体育文化,除了出台相关的政策之外,更应注重的是思想教育和引导,带领陕北当地群众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体育文化。毋庸置疑,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和传统体育的知识问答会是保护陕北体育的最好方法之一。这样既可以让当代青年深刻地认识到当地的体育文化,也可以起到保护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观念
陕北民族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观念,形成“从我做起,从陕北民族做起”的风气,让体育非物质文化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来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陕北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多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衰落与周边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人都推崇现代全球化发展的新兴事物,如网络游戏、奥运比赛等项目。陕北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已逐渐被忽略甚至被遗忘,所以,保护陕北传统体育文化,人民群众占据主体作用。特别是年轻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年轻人的认识和心理倾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发生根本的转变。现在的青年人几乎已经脱离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与认识,作为老一辈的陕北人,也应当传授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给后代,教育后代。
党、国家、人民群众不仅要保护好陕北传统体育文化,更要做好传承和发展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工作。
二、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陕北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漫长的文化历史,显现了陕北民族体育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陕北传统体育文化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由此观之,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加强公众的整体保护和认识能力是必须的。现阶段,还应该广泛宣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相关法律,促进陕北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积极支持并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专题采访、报道;积极发动多项体育文化研究、表演;举办体育活动展演、论坛、讲座等活动,促进陕北体育文化的传播,增强陕北地区人民甚至全社会保护和传承陕北体育文化的意识。
(二)加强对陕北体育文化传承的引导和指导性培训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无非就是年轻一代,开展体育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和支持陕北体育文化传承的活动是一项重要措施。党和国家要增强体育文化传承工作,能够使年轻一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义务;同时,应当赋予年轻一代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重任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责任。作为陕北民族人民,应自觉将自身所掌握的体育文化传承下去,做到后继有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进一步推进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和推动陕北地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推由缁峋济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年轻一代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明确的目标方向,或是有的人追求片面性的东西和利益,导致不能正确传承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陕北地区民族甚至全国人民进行引导、指导性培训,给他们明确党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等,正确引导他们向正规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对体育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训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应该有效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如陕北地区的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靖边跑驴、边鼓等,广泛宣传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事实上有很多人认为,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不大,或者他们会带着一种疑问,时代是进步的,没有必要去传承古老的传统体育文化,也认为不能体现陕北民族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他们有着先入为主的思想,认为当代的体育活动才是最有意义的活动,才是最能体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一种时尚方式。无可厚非,这是一种不积极又不具时代性的想法。陕北传统体育文化是时展的结晶,能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
三、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一)陕北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融合速度也不断在加快,其深度也在增加。另外一个外力因素就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和冲击。而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限制,陕北传统体育文化大多数都是通过言传来继承和发展,存在“交流面”狭窄等问题。加上作为青少年传承的这一代,“崇洋”更加使陕北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个别陕北地区人们还坚持着“原封不动”的思想观念,保守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传统”就是一成不变,就是要原封不动地去传承,而年轻一代的思维恰恰相反。所以造成意见的不统一,逐渐中断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再者,传统体育活动一般都是群众自发性的,缺乏有效传承和活动组织。可以说,陕北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随着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水平的提升、艺术品位、表现形式等多种因素对陕北体育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陕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建议
第一,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相融合,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重视传统体育发展,就要将传统体育继承和创新发展引入规范化、轨道化发展体系。除此之外,传统体育处于困境之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传统体育文化人才,以及多数年轻一代对其缺乏认知和认同。只有适当地将传统体育文化列入到学校课程中,才能最有效、最直接地解决该问题。
第二,党和政府应该要起到主导作用,带领陕北地区人民群众努力开展各项传统体育活动,如陕北秧歌、安塞腰鼓等富有代表性的活动,这些体育活动是陕北地区民族经过长期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形成的。因此,党和政府应该要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指导,确保传统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
第三,构建多种平台,营造传统体育继承发展氛围,甚至带动全国人民发展陕北体育活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否认,要想做好发展陕北体育文化这项工作,就必须要借助多重平台。无论是在陕北地区的传统节日,还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应处处以“发展”的观念去看待传统体育文化。
第四,陕北传统体育文化本身也应该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市场和传统体育发展相结合,实现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想要壮大兴起陕北传统体育,就必须要重视传统体育的市场化,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政府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将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到市场之中,通过陕北传统体育的市场化,为传统体育经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通过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陕北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我们深刻地意识到陕北传统体育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而产生的一种非物质文化。体现出了当时陕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方式,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结晶,更是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陕北传统体育文化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我们不但要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赋予体育文化生命力。政府要制定相关机制进行调控,鼓励以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大力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另外,把陕北传统体育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中,就必须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规律对其展开探讨。保护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过于保护,可能会造成传统体育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保护和发展”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并不是“原汁原味”地保护,陕北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发展,可以适当添加现代化元素,但又不失传统体育文化的味道。
四、结语
陕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申请非物质文化z产,可以从文化、民族和体育发展的整体中研究与保护,这不仅对国家和民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增强我国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陕北地区民族地区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陕北传统体育文化既要受到保护,又要发展,这永远值得我们去探讨。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科技信息,2008,(24):510-511.
2012年11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在南山举办的第21期“中华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交流会。通过几天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收获颇多。所见所闻所感归纳有三:感动、感叹、感恩。
首先,我想说的是:四十多年来参加的会议不可计数,经过的培训也不胜枚举,大多是这样一种景象:满眼看去会场里睡觉的、打电话的、看小说的、聊天的、空座位的比比皆是。考虑再三归纳如下:讲座不够精彩,服务不够到位,组织者与参会人员极其陌生。
而这次的学习班组织形式是空前的,服务态度是空前的,义工们身体力行的影响力是空前的,讲座老师的感召力是空前的。
感动-----来自于义工们的微笑服务与忙碌的身影。
记得第一天来到南山银都度假村的情景。车门打开,走下车的那一瞬间感动便扑面而来。我的皮箱在我还没跨下车的时候被一位记不起模样的义工接过去拎到了餐厅接待处。从没遇到的热情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我不相信我的眼睛但我相信我的感觉,我遇到热心人了,我只这么想……
在第七组报到处我见到了仪态端庄的李姝仪老师,登记完之后又是另一位义工带我来到了后来几天成为我“家”的宾馆。房间一尘不染,与穿着印有“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字样衣服的义工们开始平凡接触:门打不开、没带拖鞋、需要被子、需要暖宝宝……我惊诧于他们的彬彬有礼,惊诧于他们的体贴入微,惊诧于他们竟然不只是对我好的热心人而是真正把我当成了自家人,当成了兄弟姐妹……就在那个下午我真真切切在家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家的感觉,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就像会议议程表中写到的那样------23日,迎亲人。
我感动,感动教室里给我们端茶倒水的身影,感动为我们掀起门帘儿的白发苍苍却慈祥可亲的老阿姨。感动厨房里为我们精心准备营养餐的和蹲在六大盆水边为我们洗刷碗筷的忙碌身影。更感动于卫生间内为我们准备的贴心小护垫。
在这之前不管出门到哪里,随身携带的卫生用具要多全有多全,总嫌宾馆床上、卫生间、桌子上哪哪都是大肠乙肝小肠艾滋病。这次一样,床单、被套、一次性桌布啥的都带齐了。该铺的铺,该不用的绝对不碰。(学习心得 )可就从第二天中午起,我就开始为我所做的一切由脸红到自责到感觉自己的内心好肮脏——亵渎了义工们无私的爱与亲亲的关怀。被子铺的整整齐齐,睡衣叠得棱角分明,马桶盖上多了两包我急需的东西,洗手池的台面上滴水不沾,洗漱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那种温馨、干净、整洁绝非是宾馆服务员所做的表面工作,只有家人才可以为你做到。干净的让你那么放心舒心开心。我真幸运,在这个天寒心冻的季节来到了这个空气清新,纯净美丽的没有杂质的“世外桃源”,感受到了天堂的人享受的礼遇。我和我的同伴们被深深感动了。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魅力吧。
感叹-----来自于所有隔屏授课的老师们。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第一次端身正坐地学习《弟子规》;第一次一天听10个小时的课却身体快乐,心里快乐。短短五天,我懂得了:“人生天地间,百善孝为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真正含义。授课的老师们言谈中无不渗透着幸福快乐,而他们的快乐幸福感又无不因为泛爱、亲仁而得来的。分享着他们的喜悦,分享着他们的泪水,也分享着他们的收获。这些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能带给人快乐的快乐生活,真不虚为“幸福人生”交流会之名哪。是啊,该到让物欲横流,唯利是图见情见爱见真纯的时候了。该到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认祖归宗的时候了。我感叹于我们的至圣先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感恩-----来源于这几天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的去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感恩父母。
当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没嫌我们脏过,吃我们剩下的饭菜,洗我们拉在裤子里的屎尿。 当我们长大以后无论我们美与丑,富贵与贫穷,在他们心里我们依然是他们的牵挂与最爱。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在我们因某个节日或纪念日渴望得到鲜花、礼物的时候,在每每感叹人生时告诉自己“女人,要对自己好点的时候”,在周末或无由头的与朋友与爱人相聚餐厅酒吧举杯碰撞着祝福的时候……
感恩,不该是猛然想起的;感恩,不该是转瞬即忘的;感恩,更不该是“等以后再说”的借口或理由。
《弟子规》----"入则孝"中云: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们不曾对照检查过。
我感恩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诲,感恩义工们无言的示范,感恩身边一切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模式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中学语文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模式
1.1 中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长期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可用教师+学生+课本+粉笔或投影仪来表示,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
1.1.1中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地改进教学方法,修改教学内容,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阅历有更高的要求。
(2)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自我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较为灵活,师生交流较多。
1.1.2中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题海战术”,“死背书、背死书”,“加时之风”盛行,使得学生学习苦,教师也累,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教学模式。
(2)以成绩为主体的目标成了教学的惟一目标,传统模式全盘灌注成了教学的主要方法,只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灌注式的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
(3)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这也导致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以教师教学的单向传输关系,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锻炼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过于重智商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忽视了情商的发展。使得教学活动成为了为社会生产“标准人才”的流水线,将有差异性的学生进行反复的教学、考试,塑造成标准“产品”。
1.2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通过高质量的多媒体教材,使学生免于单调的教学模式,学生面对的将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学习想学的语文知识。
1.2.1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
(1)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2)通过网络型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广大中学语文学习者创设真实的中学语文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3)多媒体教学,使中学语文教学不只局限在教室内,通过网络或传输工具使学生在有电脑的地方便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或教学资料进行学习、练习和学习检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1.2.2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弊端
(1)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固定的教学流程,且按一定顺序和时间进行的。不便于学生记笔记,且教学内容不易巩固。使得单纯的多媒体教学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知识找我不牢固。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是事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上课时,由于教学内容已经固定,教师不便于灵活变通。
(3)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师的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内容也占用了教师的注意力和视线,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4)多媒体技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从听觉、视觉和等多感官进行作用。但往往学生会过分关注多媒体精美的画面或动画,美妙的音乐等,分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
2结合多媒体技术,优化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也有其优势所在。多媒体技术的适时出现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革新的动力,多媒体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但同时此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结合两者的教学优势,利用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互补,有选择性的避免两者的不足之处,对其合理成分应当重新加以审视和合理应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是队里不能共存的,通过合理的结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将会得到更好的中学语文教学成果,才能有助于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全面高素质的人才。
在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1)使教师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加强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和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的能力;(2)板书与多媒体内容相结合,利用板书适时的调整多媒体教学内容灵活性不强的缺陷;(3)教师的讲与多媒体的展示充分结合,使多媒体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展示给学生的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能使学生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席英飞.浅谈初中语文电化教学[J].神州语言教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