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且主要由农业人口构成的国家。又恰逢城市化的历史大潮流中,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环境差、学校教育质量落后、教育信息及情感缺失导致心理问题严重。如何更好地在时代转型过程中做好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1当下农村教育的现状
1.1家庭原来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更加严重
一方面,农村家庭原有的问题依然固执地存在着,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一些落后的如重男轻女等观念依然存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等。另一方面,由于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又快速的由过去偏僻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的状态,突然接受过多的信息、新的观念,使原有观念受到极大冲击,造成农村家庭原有的秩序发生巨大的变化,孩子通过新传媒掌握了大量的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但却缺乏来自家家庭和学校的系统性的指引和教导,造成孩子缺乏思考却自以为是、缺乏追求不思进取、组织纪律观念淡漠,加之家庭收入提高,受生育政策的影响孩子普遍偏少,父母对孩子生活上多溺爱,批评教育又简单粗爆,使孩子们是非观念模糊、思想行为混乱,泡网吧、抽烟喝酒,逞强好勇,爱慕虚荣但却心理承受力差,教育难度大大增加。
1.2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正常的社会是由老中青共同组成的,但由于中青年人大都进城打工,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问题,走到农村,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带着儿童,很少看到中年人的身影。据了解,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人。有调查显示,44%的留守学前儿童家长1-6个月回家探亲一次,1个月以内、6-12个月、12个月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9%、21%、6%;留守学前儿童家长主要使用“打电话”的形式与孩子交流,时长一般只有几分钟,且次数极其有限,通话内容也多停留在学习情况、衣食住行和健康上,很少甚至没有交流内心想法。这使得孩子们存在非常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致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比其它孩子要弱,对人冷漠、喜欢独来独往、做事比较自我;情绪失控容易冲动、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容易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群体生活能力较差。有的孩子平时想念父母,但父母回家后反而表现出强烈的疏离和逆反,导致与父母情感更加隔膜,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迷茫。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崇尚家庭团聚,重视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有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很少有留守儿童问题发生,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所以,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西方先进资料,只能通过自己摸索相关的方法,以期将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长期两地分居造成的心理伤害和教育问题降到最低。
1.3师资不足是最困扰的问题
由于待遇较低,自然条件差、上升通道不畅等因素,乡村师资不足情况一直没有有效解决,辞职、外调,转行等现象时常发生,使本来就不足的教育队伍更加雪上加霜。农村教育不分段,几乎没有学前教育,即使有,也多由农村妇女担任老师,这些老师最高也只有初中的文化程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甚至有的教师直接拿着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教认字算术;小学老师则存在学历偏低,年龄偏高,知识更新较慢,地理、音乐、美术等缺乏专任老师,常出现一个老师担任多门课程的“万金油”老师,产生“教非所学、青黄不接”的现象,成为困扰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大障碍。
2农村教育改良的建议
2.1放下传统教学思路,利用本土资源开创新课程
针对农村孩子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热情不高,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正面教育不足,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北京大学何帆教授在《何帆报告》里提到:“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一是家庭;二是同龄人的社群。同时何帆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过度强调了父母对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孩子社群的重要性。但是对农村的这些孩子来说,告诉他们的家长要爱孩子,要重视教育,恐怕是用处不大的,唯一能改变这些孩子命运的,只有学校教育”。他们的家庭环境很难改变,父母本身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依然抱持着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这些都对孩子产生的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这些几乎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唯一能着手的地方,就是学校教育。所以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我的学生于心航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学校正好有一次志愿者的机会,去到位于云南永平县山区的希望小学担任支教老师,同时担任小学阶段的中文和音乐老师,整个校区只有3个老师。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为了启发他们对于一些认识的热情。她创新了一门思辨课,主要以古希腊一些哲学家的一些简单基本问题来让他们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辩论,再加以引导。比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确的事,善意的谎言该不该有等。通过这样的辩证思考来改变他们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落后的习俗。专业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增加知识,思维上的拓展才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当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是因为高考独木桥已经没那么吸引这些农村学生,高昂的学费和毕业就失业的现实使他们看不到学习的前途,这种情况下再空洞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作用不大,而放下空洞的统一的课本,结合本地的条件和环境进行技能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的条件,代替书本上强制的统一的知识学习更能建立学习兴趣和热情。假如,本地有牧业,那么就适当增加进行养殖方面的教学,怎么防病,怎样养殖、怎样配种、怎样优化种群、怎么宣传和销售;本地出茶叶,就针对性的教怎样种茶、采茶、制茶等系列的相关茶叶的知识,孩子们学习这些技能都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用到,因地施教、学有所用会让孩子们提高学习热情,高效学习,一方面开发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自信心和使命感,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快的成为社会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2重视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特有的新问题,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家乡,多由母亲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很多的父母选择离开年幼的孩子,来到城里外出打工,这样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在未来能给孩子更好的经济支持。所以农村的孩子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发生异常。比如很多的留守儿童会异常的坚强勇敢,早早地就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有一些孩子会变得叛逆,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能用正常的心态与同学交往,产生学习障碍和社交障碍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虽然被社会越来越重视起来,但收到的效果并不佳,人情的冷漠和空洞的重视、程式化的送温暖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并不大。我们都知道,积极乐观的心态才可以帮助他们过完以后的人生。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弥补他们家庭方面爱的缺失是很难的事情,毕竟父母的陪伴是难以取代的。但老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他们的生活,比如多开展一些群体活动,比如郊游、爬山、野营。在这种活动中,建立他们的自我价值以及归属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也可以让他们在心态上对生活有期待与感情寄托。老师帮助学生尽量全面的了解外界的世界也是必要的好方法。中国的手机普及度很高,但在农村大多数的人还在用原始的手机,甚至很多的区域没有信号。而孩子对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好奇,老师可以抓住孩子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性,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分享给学生自己的经历以及外面的故事。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可以多用图片,有条件的可以用视频这样直观的形式来分享拓展学生的认知,即满足了学习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加入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还可以通过活动与游戏的形式进行传授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不同于只坐在课堂里上学的应试教育形式。这也为他们开阔自己的思维创造一定的机会。
2.3增加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才能根本上解决师资的持续性
很多农村的孩子在有机会走出家乡看到外面的世界后,就选择留在大城市,在巨大的经济落差与发展悬殊的对比下,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回归家乡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用知识带动区域发展。区域的发展需要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下一代。假如农村的孩子都进入了城市,那么农村的人口会更少,城市也会更加拥挤,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教育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热爱家乡,改变家乡的这个目标上来。教他们学习的乐趣、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增加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使命感。
一、兰陵县农村小学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兰陵县人口130万,是闻名全国的“大蒜之乡”“牛蒡之乡”,常年有三十万人在长三角从事蔬菜经营,仅上海一地就有14万之众,甚至形成了一些“兰陵村”。在当前各种社会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关注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使应该被关注的群体得到充分的照顾。从教育规律上讲,父母一方在教育上的缺位,对儿童的成长造成的影响,较双方同时缺位是要小得多的。所以,应该把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儿童排除在留守儿童的概念之外。父母同时外出的留守儿童,多数是交给祖辈抚养教育,根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中的79.7%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小学阶段的儿童相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依赖性更强,隔代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更大;相对于学前教育及年龄更小的儿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要大得多,毕竟孩子太小而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情况不是太普遍。在兰陵,留守现象最为突出的是南桥镇、向城镇、长城镇。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夫妻同时外出务工倾向于将男孩带在身边,女孩容易成为留守的优先对象。根据对南桥镇中心小学教师的走访调查,在其所授课的班级,留守女童的比例远高于留守男童。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在所调查的小学阶段不同案例中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儿童十分懂事,知道体贴家长,学习成绩在班级中靠前;有的成绩不突出,但也没有什么不良行为,基本中规中矩。但总体上,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在留守儿童中出现的比例要远高于非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隔代监护人的年龄大,文化素质不高
作为小学生的隔代监护者,其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如果被监护人是小学高年级或外出打工者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较靠后,则隔代监护人往往都要在60岁以上,70岁以上的也并不是个案。在这个以55-65岁为主体的隔代监护者中,其上学年龄正是在时期。一方面,受时代的影响,其文化水平一般在三年级及以下,初中以上的都很少。建国前,兰陵郯城一线是社会治安非常混乱的地区,民风彪悍,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度不高。建国后到结束,兰陵的初级教育仍相对落后,在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隔代监护者,其对孙辈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现在由于学前教育的普及,小学教材比几十年前难度要大得多,颇有小学初中化的味道。隔代监护者望书兴叹,有心无力。
(二)隔代监护人的教育主动性不足
很多隔代监护人不愿意照顾孩子,表示这是没有办法迫不得已的选择。自己年岁已大,还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但孙辈是家中的希望,是自己身上流淌的血脉,作为祖辈也盼望自己的后代能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长远发展,他们不得不挑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走访案例1:南桥镇王某,62岁,和老伴带着二儿子家的7岁的男孩。“俺老两口带这娃可受难为了。大儿媳意见很大,说俺偏心眼,她闺女没给拉巴(抚养),这都不上俺的门。这个娃,也不听话,才上一年级,就不想上学了,天天念叨着要跟他爹娘去江苏。一催他做作业,一瞪眼就跑出去了。”“学习也就是让他把作业做完,还能怎么样?有老师教着。”在走访的几个案例中,隔代监护人都认为学习是学校老师的事,自己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对比临沂城区的孩子,周末、寒暑假父母带着去上一个一个的辅导班,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是散漫无聊的,他们在以后的竞争中必然和前者没有可比性。主动性不足,主要体现为多数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态度。“孙子是豆腐上的灰,打不得吹不得”,要是严厉了,孩子会告状,儿媳会有意见。爷爷疼孙子,非常容易溺爱。据相关教师反映,有相当一部分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有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态度有问题。走访案例2:刘某,女,35岁,小学教师,三年级班主任。“爷爷奶奶带的孩子,特别难管。我们班有个学生,打架了,让家长来处理。爷爷来了,先说几句好话。就把矛头对向别家的孩子,袒护着自己的孙子,倚老卖老,胡搅蛮缠,我们也没办法。有的就说,小孩这么小,老师多费心,我也没办法呀。我一让他写作业,他就掉眼泪,他爸爸电话里让我使劲揍,我哪能下得了手?”
(三)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价值观出现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比如,他们有的为人处事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兰陵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留守儿童盗窃案,其盗窃的目的竟是为了让父母回来看看她。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有的隔代监护人试图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却由于巨大代沟的存在而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监护人认为已经是离经叛道了,被监护者却认为同学们都这样,监护人是老古董。有的留守儿童对祖辈的辛勤劳动和热情关心不是心存感激,而是抱怨他们动作慢,爱唠叨。多次沟通失败甚至是发生冲突后,监护人最后不得不退让,回到了温饱式教育的原点。“管不了,不管了,让他爸爸回来时管他”。外出闯荡的基本动因是改变现状,家长们对留守的孩子多有深深的内疚,对孩子进行物质补偿就成了他们心理安慰的方式。比起非留守儿童,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手中有很多钱,并能自己支配。调查中有非留守儿童这样表述:“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有时能要到两三元,手里有五元钱的时候很少。他们(指班上的几个留守儿童)有时都拿着百元的大钞来上学,手里有十元二十元钱是经常的事,我和他们都玩不到一起去。”由于农村物价较低,特别是小学周围垃圾食品充斥。对于追求味觉的小学生来说,“有钱的感觉真好”,这就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他们认为,读书辛苦,还不如过几•54•年像父母那样出去卖菜赚钱。
三、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结构大变迁的必然产物,不可能有彻底解决的方案。只能试图寻找办法,把问题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尤其是要把投入重点放在有严重不良倾向的儿童身上,防患于未然,避免其因失败的自我体验而成人后走上的道路。
(一)现行常见应对措施中存在的缺陷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很多的对策思路,一般常见的有:1.发展地方经济,减少人员流动[1]。但这样的看法实际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产业要地区有分工,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像兰陵这样的蔬菜大县,人员从事蔬菜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的各环节,更是如此。2.政府工作人员多多参与救助。这个方案看起来可行,很多政府部门也确实采取了行动,抽调人员当“爱心妈妈”“家长”。但因一般都是兼职行为,可持续性是个很大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帮助和爱护应当是持续性的、长期的,最忌讳的是搞形式主义和运动式的“一阵风”。走访中,就有知情人透露了一些和媒体报道大相径庭的情况。搞活动启动仪式,挂个牌子,拍几张照片,就没有下文了。很多活动集中在节假日,采取上一堂法制课,送一些书包、文具之类的学习用品。3.乡镇社区积极介入。乡镇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对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教育,并教给他们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乡镇可设置教育机构,开展社区教育。社区应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个固定的活动空间,对他们的业余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社区可以通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塑造留守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这种建议很好,但在当前基层政权建设相对薄弱、事务繁杂的情况下,实际是很难做到的。4.父母作为直接监护人要尽好责任。孩子的父母要时刻关注家里的状况,给老人多一点关怀,给孩子多一点关爱,经常给家里打电话。父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生活,一方面可以照顾孩子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更正[2]。事实上,儿童留守,是父母不得已的选择,正常家庭没有谁会有这样的主观故意。在外打拼,十分辛苦,甚至过春节都会因各种原因不能回来团圆。所以这样的提法,也只能是一种善意提醒而已。
(二)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也有了很多探索,但基本还没有找到应试之外的有效办法。在成绩的巨大压力下,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只能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教师无法对留守儿童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予以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为了提高升学率,追求质量,好学生、有潜力的学生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很多年轻有为的老师都调到城市工作,农村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问题很少顾及,也缺乏相关的教育技巧,根本无法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和误区。当然,老师本身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多,不可能关心到所有的学生,提出成绩之外过多的要求也是不近人情。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家庭。老师的喜爱和关注程度对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时,往往参照老师这一“绝对权威”的观点,即使是看似“玩世不恭”的学生,实际内心也十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一旦有意无意被贴上,就很难揭下来了。所以,老师即使不能对其充分关注,也尽量不要进行打击,尤其不要伤害自尊。当然,班里有捣乱的学生,影响了班风,想学习的学生会大受影响,管理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三)在学校设立负责留守儿童教育的专职社工岗位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缺失 对策分析
小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人生阶段,此时个体人生观、身体、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均处在逐步形成和巩固阶段,如得到了良好引导和发展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反之,将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与社会个体不同,小学生的社会关系相对较为纯粹,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而朋友关系仅仅处于朦胧阶段,并非重要的人际关系。一直以来,中国教育模式决定了大部分家长均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也即相对于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影响通常被认为不那么重要,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家长完全不用参与教育过程,这种“放养式”的教育在农村尤为多见,尤其是现代随着学生父母进城务工,更加加剧了这种现象。如何使农村小学教育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发挥家长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问题分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此家长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角色应是至关重要的,而并非无关紧要,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随着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城,正是身为小学生父母年龄的青壮年通常把孩子放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造就了大量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部分留守儿童面临情感慰藉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突出问题,教育过程中缺乏家长参与,令“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严重缺失,已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
面对农村留守小学适龄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管,已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现状,部分地区尝试全寄宿制,以预防留守儿童被社会不良因素侵害,但在大部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已十分紧张,几乎不具备多余的人力物力照顾小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从而实施效果不佳。在当前农村小学家长普遍无法直接参与小学生教育,同时教师资源不足,硬件条件有限和教学投入不均衡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尽量做到“家长教育”不至过度缺失亟待解决。
2.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学校和家长沟通机制、实施帮扶结对制度,以及丰富校园生活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2.1强化学校教师的关爱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地位
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通常能够得到家长足够关爱不同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大都不在身边,从而普遍缺乏家庭温暖,甚至造成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学校就变成了留守儿童获得关爱和温暖的重要场所,也即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农村小学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怀,例如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课外辅导,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等。事实证明,对于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一点点关怀或者一句温暖的话,可能带给其巨大的鼓舞和促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为了促进教师课外时间关爱学生的意识,学校可建立相应制度,必要时刻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以促进教师多关爱留守儿童学生。
2.2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
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身边,无法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形式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但在通信工具已极为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是可行的。QQ或微信目前已在农村中青年群体中较为流行,从而可考虑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通过群聊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此外,可通过私聊与个别家长单独沟通,达到实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的目的,并为及时解决学生在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途径。笔者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将所在班级家长联系在了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
2.3实施结对帮扶制度
结对帮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家长之间的结对帮扶,二是同学之间的帮扶。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困难,可有效利用建立的QQ或微信群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比如班上有一个学生感冒发烧,但是爷爷奶奶由于农忙没有时间带他去看病,群里另外一个学生家长看到后,主动要求带他看病。此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也相当重要。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但小学生同样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如果引导得当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此,笔者有意识地让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同桌,多组织课外活动,多给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机会,这次措施大大加强了班级团队意识,让留守儿童获得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
2.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农村小学硬件条件有限,没有钢琴、专业运动场等体育设施,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娱乐项目,尽可能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农村小学具有的宽阔的田野和丰富的野外教学资源,可充分利用野外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比如跑步、跳绳、踢沙包等,野外的树木、花草、动物也可以为丰富语文、常识课等教学内容提供条件。此外,多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缺乏家庭关爱的阴影中走出来。
3.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难题,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参与度,在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均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存在较大差距,并因此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公平基本原则。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赵霞.小学家长学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高宇婷.农村家长参与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冯仕成.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管窥[J].吉林教育,2015,2.
[4]董晓玲.农村家长参与中小学子女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新课程研究,2016,6.
[5]汤岚.农村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关键词 “坏”孩子 德育案例 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112-02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当今时代,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民们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尤其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不像城里的孩子,在父母每天的叮嘱和教育下长大,也看不到城里孩子每天可以看的报纸和电视,再加上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孩子们每天接触的爷爷奶奶等其他监护人,他们是文盲的比例较高,所以对孩子的学习不但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的社会相差很大,故而在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也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这些老人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就没有时间去顾及孩子们的学习怎么样?同时监护人也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等等,长此以往,他们就一直生活在没有一个可观的家庭学习环境之中。部分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监护人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老师不敢管造成这些孩子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看黄色录像、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二、素质教育对小学班主任的要求很高
优秀班主任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责任感、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等。所谓的“坏”孩子大多都是因为年龄较小,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较顽劣、懒惰,不喜欢学习,有时会故意和教师对立。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应该用爱和宽容来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实施家校共育
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问题。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具体地说就是:首先,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或者统计好外出家长的电话地址,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到家庭教育的效果。二是改革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是及时家访,了解学生。四要不定期举办家庭座谈会。五是全面开展学校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对帮扶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等等。这样在家庭教育不是很到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的作用刻不容缓。
四、对“坏”孩子进行德育的方法
小学生都很活泼好动,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学生身心健康的正常表现,教师不能一味苛求学生安安静静、循规蹈矩,要采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方针,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爱好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所谓的“坏”孩子,大多是不能正确认识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给学生以指点和启示,引导他们懂事明理,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
五、发挥榜样激励的作用
一个合格的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责任感,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发挥教育者和领路人的作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对于“坏”孩子,班主任应注重讲明道理,疏通学生的思想,采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方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这样方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丁飞标,钟敏.德育案例价值管窥[J].教学与管理,2012,(02).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或朋友监护、自我监护。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约占80%,单亲监护约占12%。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其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 、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 、 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调查都存在有不同显示: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或朋友监护欠些,隔代监护较差,自我监护最差。针对上述问题农村中学对留守儿童教育就非常重要。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心关注留守学生,调查了解留守情况,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生入校时,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用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打工地点、目前监护人和联系电话要另类登记造册,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卡,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和情感变化以及成长过程等相关评价材料留存在成长记录袋中,分析他们的成长过程,掌握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动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再在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回来时及时反馈,这样更有利于家长的督促,促进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用爱开启留守学生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爱心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基础上, 班主任要清楚每个留守孩子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定期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定期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用爱开启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班级管理别要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给予他们特别的爱。以前班有一位女生,她刚进校时,每天忧郁、孤独地坐在座位上,没有朋友,没有话语。当我问她原因, 她也只是瞪大眼睛瞧着我。经过家访,我终于了解到孩子是因为妈妈去了外地打工,爸爸离家出走,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一次, 在她生病时我把她送到医院安顿好后,轻轻地拥住她双肩,微笑着告诉她:老师关心你,老师爱你!她听后抬起头,眼睛瞪得很大,很惊讶,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紧接着流下幸福、感动的泪水。我和她一下拉近了距离。后来,我经常和她耐心谈话,节假日带她回家吃饭,嘘寒问暖。从这以后,她知道了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许多人都真心爱着她;从这以后,她敞开了孤独的心扉,安心学习、生活,.......也是从这以后,我更加细心关注这个留守孩子。知道她渴望母爱,她需要更多家庭的关爱,所以,只要有机会,我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爱洒落在孩子身上。现在,她有了明显地改变,身边有了要好的伙伴,学习认真,性格也变得开朗一些,各方面都健康发展着。
3.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既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又要辅以良好的行为指导和训练
留守儿童大多数其实是很自卑的,老师可以在他们取得小小的进步和成绩时,及时的进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差。翟某是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偶尔回家看一看,翟某跟着读大学的哥哥,缺乏家庭督促的他,几经同学的“诱劝”,经常旷课往返于学校与网吧,有一次竟然连考试都不来。我冷静调查,什么原因促使翟某变成一个“网虫”,摸清情况后,充分发挥他机灵能干的一面,推选他当数学课代表,送他几本有趣的课外读物,还鼓励他以上研究生的哥哥为榜样,激励他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时的表扬他,增强他的自信心。两个月来,他的数学成绩跃居全班第一,还主动承担了一个同学的帮扶工作。自信,使他走出了心理阴影,健康的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4.要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团结友爱、温暖和谐的班集体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让他们很好的溶入班集体,使他们的心里能健康的成长,从而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比如,可以先调查弄清留守孩子们的生日,让同学们和他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生日聚会,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有,可以经常组织班上同学到他们家去帮忙,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他们的爱。
5.多同其亲人沟通,教会他们怎样教育和管理孩子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各种压力,年轻的父母只能外出挣钱,根本无法从情感和思想上去关心需要关爱的孩子,这些留守儿童遇到问题不知向谁去说,更不知道如何解决。遇到学校要和家长共同教育的时候,学生因家长不能到学校而采取逃避的策略,甚至逃学……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逆反等不良心理。作为班主任和生活老师,要多与这些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在学习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这些孩子感到父母般的温暖,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生活学习上不能照顾孩子,内心感到内疚,一些家长到过年回家的时间,尽可能地去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买名牌衣服和鞋,买名牌手机,乱给零花钱等,忽略了这些要求的合理性。到了开学很多学生不是比作业做得怎么样,而是比用的什么手机、穿的什么牌子的衣服。我了解到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有手机,只要淡出老师的视线就玩游戏或上网,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家长不知道其危害性,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很不好的后果。面对这样的一些家长和一群留守儿童怎么办?是我们学校教育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于家长,我们只能借助电话和翼校通多沟通,对这群价值观扭曲的学生,学校就要花大力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集体集会、班团活动等时间进行勤俭节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报效祖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留守儿童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三、加强法制教育
由于父母无法管理,老人又管不了,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法律知识,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错误,以致影响孩子的一生。留守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常抓不懈。对留守儿童我们更要多关注,担负起教师家长双重责任,在学习上多关心,生活上从细微处关注,用心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正确把握人生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顺利走过没有父母在身边的艰难人生之路。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也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课题。
一、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道德危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充分交流,学习生活都缺乏模仿对象,使得儿童缺乏父母正确的榜样引导,如果错误的行为与观念没有得到纠正,会使其养成难以改正的品德与习惯。第二,情感缺失。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存在较大代沟,老人对于儿童的情感需求了解较少,减少外界接触,易诱发儿童的性格缺陷。第三,观念偏差。常年外出的父母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忽视子女学习的状况屡见不鲜,导致儿童在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存在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第四,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转变为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显著。另外,留守状态下家庭教育的缺乏也受到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成员知识水平与教育方法等限制。
二、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一)关爱留守儿童,弥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给予关爱是改善其教育问题的关键举措。留守儿童通常由祖辈照看,少数儿童独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缺乏足够的关爱,内心世界会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关爱儿童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儿童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热线,让儿童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父母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她们在充满关爱的和谐氛围中健康成长。部分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因此,学校应当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由于部分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培养其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对其的基本生活需求给予关注,忽视了情感需求。导致留守儿童自我监督与管理的意识较差,学习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应当与儿童的监护人建立联系,通过沟通,让其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清楚了解,帮助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儿童监护人的理念,提高其责任感,才能有效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教师更应当对每个孩子的特长与兴趣进行深入了解,以朋友的身份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中,了解其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向学生家长定期汇报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状况,实现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
(二)关注家庭教育,优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关注家庭教育是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留守儿童家长要为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出努力,既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要加强与孩子的精神沟通,例如多给孩子打电话、上网聊天等,距离阻隔不住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怀,语言文字无论长短,都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第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联谊会给予儿童家庭的温暖,让其感受大家的关怀。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只是留守儿童群体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应当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通过开设家长学校,邀请社会教育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通过简单的事例普及家庭教育常识,让学生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掌握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生活,通过集中管理的形式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一、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留守学生具有遗弃感,心理压力大,心理问题多,所以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要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留守学生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1)要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错位,教师原有的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管理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特别重视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召开留守学生教育交流会”“教育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2)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站。通过校、处、班“三级”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特殊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学生提供了渲泄和疏导的理想平台。通过咨询和辅导,使他们能主动、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学会自我调适,善于驾驭个人情感,在心理上能做到自立、自悦。实践证明,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定期举行学生心理讲座。针对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进行专题辅导讲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生活中的实例,特别是名人明星轶事,或历史上、影视中的人物评价或名人名事的辩证分析,特别是用辩证的手法,对比分析学生中的突出事例,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保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成立留守学生心理自助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自查、互查心理问题。通过讨论、探究和咨询,寻求恰当的调节方法,然后组内互相监督、帮助,进行自我调节,并根据感受和调节情况,如实记载调节效果,对学生之间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邀请教师或专家帮助解决。
(5)开展自我心理调节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活动,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心理调节,并将自己的经验向同学交流,使其他同学也逐步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也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良好风尚。通过对征文的评优、评奖、奖励,使同学们有了成就感,心理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不良心理也得到了调节。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感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通过班主任的班务工作,从思想道德教育入手,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已爱人,推已及人的意识。随时洞察学生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起稳定的、健康的、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心理,使他们健康的发展。
二、行为指导策略
由于他们没有父母的呵护和照顾,留守学生更渴望教师的关注和爱护。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上以及行为上的弱点;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1)严格执行学校纪律,使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留守学生群体,制订一套较为完善、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要求。纪律对维护和巩固集体,教育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民主管理,既让留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又让老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运用,从而避免造成一种无组织、无纪律、涣散的局面,达到文明行为规范化。
(2)耐心细致的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结对教师应该细心的观察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及行为状态。当留守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耐心细致的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明辨是与非、美与丑、好与坏,引导他们摒弃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尽量避免学生犯重复性的错误,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作用和影响,师生间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教师要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恋师、恋校。
三、环境熏陶策略
一、健全组织,成立机构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政教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形成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留守儿童群体的格局。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
学校要建立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记录这些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学习、生活、纪律等各方面的表现,随时掌握其父母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做到定期家访、电话访或者是面访,给留守儿童予以更多的关爱,同时教师要及时与孩子的监护人联系,汇报情况,解决问题。特别是对那些性格上孤僻内向、不讲清洁卫生、不遵章守纪毛病较多的问题学生学校要特殊处理,家访时在监护人面前要采取表扬鼓励、批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人,要多报喜,少报忧,让孩子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改邪归正,当好学生。
三、举办家长培训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教
我们说农村学校就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第二个父母。据不完全统计,我乡目前共有留守儿童658名,占全乡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对于这些留守儿童,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法制教育和遵章守纪教育,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交给他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们住进学校,由学校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和管理,减少或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再次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利用节假日和家长学校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形式给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尤其是对他们的祖祖辈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安全防防护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让他们自觉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重任。
四、开展结对帮扶,实施关爱工程
我认为社会各界应该密切配合,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出谋献策,多办实事好事,努力创设一个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共青团、关工委、妇联、民政、文明办等部门通力协作,开展各种类型的“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温暖,引导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健全完美的人格,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胜过自己的父母亲,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常抓思想道德教育,不忘情感渗透
作为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和班主任平时应针对部分道德行为偏差的留守儿童,经常性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合理有效地利用适当的资源,供学生探索和发现,深受启发教育。如:在教室内可开辟“图书角、学习园地、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进步快”等专栏,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名人画像,千方百计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氛围。
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联络站,让孩子和父母经常“见面”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