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巢湖市;治理现状;治理规划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的重点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协调,强调整体性,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系统分析研究[1]。我国对于生活污水治理的研究开始于城市,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2]。生活污水治理的研究方向逐步由城市扩展到广大农村。本文主要对巢湖市12个乡镇和1个街道的农村生活污水现状进行梳理,探讨成因,为下一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出建议和借鉴。
1规划区域整体概况
巢湖市位于安徽中部,位于合肥、芜湖之间,临近长江,环抱巢湖。以平原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3]。本次规划区范围包括巢湖市的12个乡镇和1个街道。共涉及1044个村庄,其中中心村115个,自然村929个[4]。
2治理现状分析
2.1用水现状分析
农村地区用水是基础性的民生工程。2005年是我国展开大规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元年,在此背景下巢湖市的饮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供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加强。目前巢湖市各乡镇供水由乡镇自来水厂或民营水厂供水,基本全覆盖[4]。
2.2污水治理现状分析
目前巢湖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排水管网覆盖率低,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缺位,造成了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难,污水治理压力日趋严重的问题。农村地区由于农户居住不集中,污水管网全覆盖有难度且不经济,而且在一直以来的农村生活习惯中没有污水处理的观念,农户日常的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沿道路边沟或路面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或随意排放渗入地下,使得一些建设完成的污水处理设施使用率低下,造成设施浪费和村镇水体污染的双重问题。巢湖市近年来由于水灾的影响,导致很多乡镇污水治理设备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沿巢湖周边的乡镇损坏情况较为严重。此外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期需要运营维护,导则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巢湖市很多乡镇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由于资金的缺乏处于停运的状态。
2.3农村生活污水现状问题成因
巢湖市目前有93处污水处理设施分布于各中心村;此外利用中央农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完成了56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加大本级财政投入,自2016年以来,共筹付各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近1.5亿元[4]。尽管巢湖市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①资金投入压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公益性的工作,而且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维护,结合巢湖近年来污水治理工作实践来看,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长此以往难以维持污水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转,全面展开农村地区的全域生活污水治理难度很大,拓展资金来源、吸纳社会资本的行动方案亟需出台。②认识偏差难度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要基层干部群众的配合,由于认识偏差加剧了治理工作的难度:污水管网敷设难度大,由于农村住户在建房修路时未铺设污水管道,也没有考虑到为日后污水管网建设留足空间,在后期规划铺设管网时,需要开挖的路面面积较大,影响了部分农户的日常生活,导致其不愿意配合管网建设工作;污水处理设施难落地,基层干部宣传出现偏差,致使部分农户认为污水处理设施会散发臭气,影响人居环境,导致其不愿意污水处理设施在村庄内部选址建设。③污水收集管网欠缺农村地区前期由于农房建设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集体经济发展不足等原因,绝大多数村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比较滞后,污水收集辐射范围不大,导致污水收集率不高。
3治理规划方案研究
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巢湖市地形复杂,各种限制性要素
相互重叠,不同村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千村千面,因此不适用于统一的污水治理模板,需要按照各个村庄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分类治理思路。①纳管集中收集处理模式适用于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近且施工条件优越的村庄,村庄内的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统一收集后利用城镇污水治理厂进行治理。该模式投资少、工期短、方便管理,首先能节省污水治理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在后期管网及设施的运营维护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根据巢湖市的实际情况,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采用这一模式。②美丽乡村中心村实行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模式适用于美丽乡村的中心村,农户生产生活中的产生的污水通过规划建设的管网统一收集后集中排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净化处理。③居住相对集中村庄实行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模式一般用于农户集中居住的村庄,通过建设村庄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敷设污水处理管网,集中收集邻近村庄的生活污水,最后排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④不能纳入污水管网的采取联户小型污水净化池处理模式用于3、5户成群分散居住的农户,将农户生活污水进行联户或独户收集后排入小型污水净化池单独治理。⑤自然村单户采取户改厕模式用于独门独户建房生活的农户,这种情况敷设污水管网或者开挖净化池的处理方式都不够经济,一般通过户改厕的方式进行兜底处理。
3.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根据“安徽省农村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江浙地区污水处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巢湖市不同村庄的地域形态及污水排放现状,除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其他村庄,规划采取以下污水治理工艺。3.2.1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①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2/O法)生活污水依次流经厌氧、缺氧、好氧三大功能区,主要利用微生物菌群去掉污水中的有机物、N和P。②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污水进水运行后,按时间顺序形成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和待机等操作的操作周期,不间断处理污水。SBR反应器中轮换出现缺氧、厌氧和好氧环境,可以去除BOD、SS、N和P。③地埋式无动力化粪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将厌氧微生物加入到普通的化粪池中,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质进行发酵及分解,最终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示意图3.2.2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①分散式智能净化槽污水经过沉淀分离、过滤、曝气、沉淀等一系列操作后净化排出。但相比于化粪池或沼气池而言,其投入成本及运行费用都较高。②庭院式污水处理工艺指小型的化粪池+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一般分为单户型和多户型两类。单户型:工艺构造包括住宅化粪池及户内排水管道,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就近排放。适用于居住分散且房屋周围有空闲地的农户。多户型:多为2-5农户共用一处污水处理系统。适用于居住集聚且周围没有空闲地的农户。
3.3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管理
3.3.1市域层面巢湖市作为统筹主体,做好监督领导工作,深入村庄展开调研,积极与镇村进行对接,推广最前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讯和模式,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工作,确保有政必施、施之有效。同时建议巢湖市农村生活污水按照整体或者分片区打包形式进行第三方维护管理,统筹项目资金。3.3.2乡镇层面乡镇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村庄污水治理情况造册管理,分村到人;落实具体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组织业务培训课程,帮助相关责任人进行业务能力的更新升级;定期开展乡镇层面的月度自查自纠工作,以评促进,并给予成绩优秀的乡镇一定的资金奖励。3.3.3村级层面村级层面首先做好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的日常管理工作;村两委组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科普大讲堂活动,提高普通农户对污水处理工作的重视度和配合度,倡导“污水治理,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鼓励农户参与到污水治理的日常工作中去,对表现良好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3.3.4农户层面农户应有主人翁精神,主动学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知识,了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主动检查自家生活污水的接入和处理情况,其次自觉爱护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
4结语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二、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三、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四、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五、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七、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超级秘书网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新型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在基于城乡和谐发展新视野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走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建设策略。因此,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方法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乡村现状
邝家庄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雅瑶镇北部,在雅瑶镇内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的自然村之一,北靠新街河,东接白云国际机场商贸区。全村户籍人口2236人,暂住人口352人。11年户籍人口数2440人,830户。全村共分五个社,以一社和二社规模最大,约700余人,其余各社人口在250人左右。村集体总收入主要源于物业出租(如文具厂、塑料厂、洗衣厂等),年收入约35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6800元,其人均收入远低于广州市平均水平。在村域农用地被征用后,村民基本上依赖在外务工的非农收入,村庄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目前,主要的发展现状如下:
1.1土地利用现状
村庄建设用地为55.14公顷,占村域总用地的26.75%。包括村居住用地与村生产用地。其中,村庄建设用地主要以村庄居住用地(旧村及新村)为主。
1.2 道路交通现状
邝家庄村域的道路等级较为明显,村为城市道路,内部为村级道路。但村内部道路走向与分级较为混乱。
城市道路主要包括凤凰南路,邝村东路。村级道路由主要为2—6米的水泥路,部分道路狭窄,不能通车,给村民出行造成不便,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消防隐患。
1.3建筑物现状
旧村内部住宅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布局混乱,存在大量空心住宅,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其次,住宅建筑间距过小,造成消防隐患。
1.4 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设施配套不足。现有村庄以雨污合流为主,通过室外明沟就近排放,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周边河流;村内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问题较为严重。
1.5 空间品质
现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待进一步利用。村庄濒临新街河公园但缺乏畅通的联系;村庄拥有多个开阔的池塘而未能形成连通的水系景观,岸线生硬,更缺乏亲水空间;
村内有具有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公祠,公祠东临风水塘,但沿路立面凌乱,营造村庄特色风貌难度较大。
村庄公共空间缺乏,未能有效利用乡村元素(大树、公祠等)营造公共空间。
如何规划建设层面上确定村发展方向,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需要重点分析研究以下内容:①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设施的供给将改善村民生活品质;②更好的村庄建设指引有助于村民住房条件的改善;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通过多渠道鼓励村民参与,有助村庄精神的重塑。
二、规划方案
2.1 规划理念
(1)注重活力的塑造。城乡统筹的核心在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农村逐步凋蔽沉沦的境况。
邝家庄村应基于自身区位、禀赋,区域环境,寻求适合的村庄定位,激励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人口回流,形成合理的人口结构,维系村庄活力。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聚集,辅以有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邝家庄村将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
(2)强调与自然协调。乡村有别于城市的关键,在于乡村与自然有着更为紧密和亲和的联络,乡村-自然的资源、能量转换是自适合的系统。
邝家庄村正从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基于旅游特色邝家庄村需要延续,维持其与自然和谐的历史传统,在建筑布局、水处理、垃圾处理、能源利用方面实施更友好的策略。形成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美丽乡村。
(3)突出地方的特点。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地方,成为竞争中更为有效的手段,如何发掘地方特色,历史传统,与经济发展策略有效融合,成为地方-全球化背景下的关键命题。 与此同时,地方,传统是地方文化集合的重要组成,对塑造文化共同认知,提升地方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邝家庄村建设需以地方(地方文化、地方景观、乡村尺度)为村庄营造的核心,寻求独特与乡土,有别于周边城市化地区及城市公园地区。
2.2 用地空间布局
土地规划形成“一轴四芯”的功能结构。第一,综合服务轴为主要活动场所,核心功能(旅游服务、生活休闲、村民公共活动)均布局在综合服务轴上;其次,节点设置于与新街河公园及规划工业园便捷联系的地方。
远期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考虑如下几点:
(1)建设公寓,腾挪旧村土地。村庄剩余建设用地,作为新村公寓建设,以集中式建设,作为腾挪旧村土地的启动区;
(2)抽疏旧村,重置功能。在旧村基础上进行改建,保障风格统一,环境提升,以有历史的建筑整饬和新型休闲购物功能的置入实现旧村的再开发。
(3)新功能地块的建设。南部地块以结合新街河公园的入口游憩功能为主,配置商业用地、停车场、游乐用地及原址重建的村委。
远期规划结构图远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近期考虑到可实施性,南部入口门户区及中部风水塘东侧地区,以景观生态整治为主,主要的景观整治集中于风水塘西侧(即龙湖路沿线)地区。
此外,通过完善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实现邝家庄村与新街河的无缝联系,使邝家庄村成为富魅力的旅游到达点。
近期规划结构图 近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2.3 道路系统规划
构建等级分明的体系,城市与村庄协调的三套交通等级体系。
(1)一级体系(城市道路系统):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二级体系(村庄道路网);
(2)二级体系(村庄主要车行系统):保证村庄道路系统完整性与消防要求,建设包括环村路与贯通村庄东西的道路;
(3)三级体系(村庄支路系统):村内支路建议以步行为主,以地方化的材质做路面硬化,营造良好步行环境,紧急情况可做消防通道等。
道路系统规划图
2.4 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
邝家庄村作为与新街河公园一体的城郊休憩空间,其南部地块远期作为新街河公园的入口地区,成为游人进入新街河公园的重要入口,同时引导人们进入邝家庄村,体验村庄风貌,民俗人情,休闲游览。南门入口区域设置商业、入口服务中心和滨水休闲景观带,以空间轴线的方式连接风水塘,使整体景观空间更具连续性。同时连接祠堂和民俗风情街等景观节点,使整个区域在交通和景观结构上成为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
风水塘地区及宗祠一带的民房,远期可配套各类民俗类商业休闲设施,服务游人。
景观结构图规划总平面图
2.5环境整治及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控制重点:控制重要景观视廊(龙湖路、重要的东西向通道),关键的景观界面(沿水界面,沿重要市政道路界面,沿主要绿道界面),重要节点(祠堂、古树、街头绿化)。
(1)新街河公园作为最为重要的生态背景,需要协调好与新街河公园的交界面的处理,协调好新街河公园与邝家庄村交通联系的接口;
(2)龙湖路是行人体验村庄风貌风情的重要路线,需要对其建筑界面、绿化、人行道做重要控制;
(3)保护好村内重要的景观资源,如祠堂、古树等,适当延伸其公共性,使其成为村民、游人停留,交流的重要公共空间;
(4)注重对滨水界面的处理。通过生态化的景观手法,提高其景观品质。
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2.6 设施配套规划
规划提出要根据城市社区功能的标准要求来配套完善邝家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以实现邝家庄从农村型向城市型功能的跨越,全面提高邝家庄的生活品质。①根据用地布局和功能结构的要求,有机整合了道路交通等为主体的基础设施规划;②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邝家庄的社会服务设施系统规划,重点加大了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管理服务等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通过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邝家庄功能,以配套设施功能“质”的提升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三、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也是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因而规划也就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内容,笔者认为其核心是以美的内涵发展现代产业(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由此在规划中提出了要以产业经济为核心,提升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村富民富、生态良好,生活美好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三农”工作方针,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市综合实力强、工业经济强、镇村实力强等优势,遵循“农民乐意、企业愿意、政府满意”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创新实践、顺势而为,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9650元,同比增长13%以上。
(一)引导工商资本直接投资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引导“三资”开发建设规模化、特色化、高效化农业。20*年以来全市“三资”投入农业累计达23.24亿元,其中工商资本10.43亿元、民间资本7.48亿元、外商资本5.33亿元。今年“三资”投入达6.37亿元。全市农业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54.6%。一是引导企业集团发展规模农业。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鼓励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投资建设规模农业。江苏阳光集团投资4亿多元,建成2万余亩的阳光生态农林园、澄丰生态农林园、绮山生态园,成为全国最大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和江苏省林业产业十强企业。华西集团规划投资5.5亿元,建设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完成投资2亿多元,初步建成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和园艺展示中心。
目前全市已有10多家大企业进军农业领域,兴办农业项目。二是吸纳民间资本建设特色农业。发挥大企业集团的示范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特色农业,已有40多家中小企业兴办农业项目,全市已建、在建的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项目有90多个。“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全市已建成4个专业特色镇、100多个专业特色村、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面积超千亩或产值超千万元的种养生产基地,涌现出江苏大娘食品生产基地、璜土果品基地、申港江鲜养殖基地、邓阳蔬菜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园区。三是引进外商资本创办高效农业。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资高效农业。台资XX巧集园艺和日资未来青叶农园生产的蝴蝶兰、食用蔬菜等全部销往美、日等市场。总投资分别为2998万美元、700万美元的XX真仁堂药业和协和食品去年均已达标投产。
“三资”大规模直接投资开发农业,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推动了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维护和发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导入工业理念创办经营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用现代工业的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转型。一是推进市场农业建设。以主导产业、优势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经纪人队伍,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搭建一头联农户、一头通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目前,全市拥有无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共带动农户1.8万户,农民从“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中获得产品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获得劳务收入7000多万元。
全市已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8家,经纪人队伍达2000多人,带动合作组织成员和周边农户增收1.8亿元。二是推进科技农业建设。坚持资本和科技相结合,切实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阳光农林生态公司现已建成高科技育苗中心、组培中心、全光照扦插育苗基地,拥有7个专利产品,并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九州果业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新品种,基地高科技创制中心已经启动建设。申港江鲜养殖基地已相继攻克了河豚、鲥鱼、刀鱼人工繁育技术。三是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全市已制定各类农产品生产标准71个,拥有“璜土”“澄禾”、“游圣”、“霞客”、“母亲缘”等涉农注册商标200多件,2个农产品被评为省名牌农产品,15个农产品被评为无锡市名牌农产品。建成无公害农产品45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16.67万亩。有14家企业的3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绿色食品生产面积21.86万亩。
(三)推动村企挂钩联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实施以富带穷、以强扶弱,推动村企发展联动、利益互动、合作共赢。一是村企联动。发挥骨干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利用村的土地、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组织村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努力促进发展共谋、文明共建、成果共享。目前全市265个村均实行了村企“联姻”。二是强弱联合。大力推广华西“一分五统”的创新经验,采取以富带穷、强弱联合等方式,组织工业强村帮扶经济薄弱村。全市先后有100个经济强村兼并联合了180多个经济一般村或薄弱村。三是上下联手。坚持推行结对帮扶制度,组织市机关部门、驻澄单位与60个经济薄弱村挂钩结对。全市第五轮36个薄弱村年内全部脱贫转化。创新扶持政策,启动市、镇两级出资建造标准厂房,帮助薄弱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鼓励优秀人才引领农村,增强发展活力。农村的发展既要有资本依托,更需要人才和科技支撑。一是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农村一线。发挥华西村、三房巷村、长江村等一批经济强村负责人村企“一肩挑”的示范作用,积极探索“能人治村”的新路子。近年来,先后选拔近200名优秀人才进入基层领导班子,全市有98个村书记由企业家担任。二是实施“三百工程”带领群众致富。大力培养农村勤劳致富的明白人、组织创业的带头人、共同富裕的领路人,深入实施“三百工程”,从今年开始化3年时间,把100个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00个致富能手培养成农村党员,把100个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引导科技人才自主创业。加强人才引进和体制创新,鼓励优秀当家人和技术骨干在农村自主创业。孟淑花、朱建平、张亚平等一批科技人员带动本地农民,走出了一条农业创业新路。全市目前以科技入户、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引领或参与创业的科技人才超过1500人。
(五)利用工业化成果惠及农民,积极构建长效增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理念,积极探索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就业富民。坚持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不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20*年全市共新增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16000多人。二是创业富民。大力创办各类市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的民营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搭建创业平台。20*年全市共新增个体私营企业8900户,累计达到5.52万户,注册资金新增80亿元,达到380亿元。三是置业富民。加快推进农村“三集中”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20*年全市新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70家,累计185家,农民成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东(社员)的人数达到178985人次,其中经济股份合作社股东94578人,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东成员涉及25743户、84407人,逐步实现农民增收向增强财富积累能力方向转变,全市农民资产性、转移性等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比重较2005提高了五个百分点左右,达到20%。四是保障富民。进一步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20*年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12万人,12万名老年农民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近22万人享受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六)发挥工业力量推进农村建设,创造农民美好家园。工业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体,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我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快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愿意、农民受益,加快推进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目前已形成七种模式,即以城镇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园区开发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市政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中心城区扩张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富村带穷村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中心村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老村为基础统一规划逐年改造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全市农民集中人口63.99万,集中居住率达54.69%。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坚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实事抓起,不断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使城乡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三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村庄整理、环境整治、村容整洁为重点,积极实施全民绿化造林工程,加快建设绿色家园、生态村庄、特色田园,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今年全市共组织近40个行政村(自然村)开展以“拆违章、清河道、穿新衣、披绿装、增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理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被基层干部群众誉为“99%的群众拥护、120%的人受益的民心工程”。
二、今后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矛盾:一是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还没有充分体现,农业龙头企业还不强,农业园区特色还不明显,农业效益还有待提高;二是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彻底破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居环境还亟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村级经济缺少有效载体和发展空间,对薄弱村的“造血型”扶持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城乡之间、贫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今后一个时期,市委、市政府将紧紧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XX”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和谐、创新、幸福、可持续”的发展主题,坚持以民生为本、以民富为纲、以民享为先、以民安为基、以民强为重,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事关全局的战略工作,重点是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上下功夫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推进农民就业、创业、置业,加快建立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重点要落实“三权”。一是保护企业职工劳动保障权。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使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与消费水平、物价指数、经济发展、企业效益挂起钩来;加大劳动执法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保覆盖范围。二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在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高效农业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规范土地流转手续、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建立土地流转费的合理增长机制,使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与全市农业综合效益的增长协调起来。
农村公共设施项目建设需要占用集体土地的,要尽量采用租赁制并合理确定租金标准,逐年有所提高。三是尊重农民的自主发展权。搭建农民自主创业平台,对农民依托第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农家乐”经营模式,给予政策扶持。继续加大“六放”政策落实力度,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房东经济”,引导和组织农民从单独创业向合伙创业、联合创业转变,多方位探求低成本创业之路。进一步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三大合作”组织建设。以产业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载体,组建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并把这两大合作结合起来,组建统一的村级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社,按股享受固定分红,集体资产按人量化,按股实现浮动分红。
(二)在推进提升工业反哺农业机制上下功夫
工业反哺农业关键是要建立起工业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不断丰富反哺模式,拓展反哺领域。充分发挥好、转化好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优势,不断丰富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率先探索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先进路径、鲜明特色和高效机制。大力推进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创新实践,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鼓励工商资本直接投资农业,实现工农要素相互渗透,把工业理念传递给农民,在工农互动中培育新型农业企业,尽快实现和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鼓励组织富裕村兼并薄弱村,以富带穷、以强扶弱、共同富裕。鼓励骨干企业帮扶薄弱村,按照利益互动、厂村共赢的原则,加快企业发展,促进村级增收。鼓励企业家兼任村书记或村主任,实现村企发展共谋,党建共抓,文明共建,成果共享。
激励骨干厂村参与农民居住集中建设,对由骨干厂村出资组织农民迁移、宅基地整理复垦后增加的土地,按照“谁投入、谁得益”的原则,使用权归骨干厂村,允许将土地置换到集镇规划区或工业集中区进行开发建设,允许在全市范围内有偿调剂。二是落实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金融、税费、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和各类工商资本反哺农业、支持农村、扶持农民,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建立和落实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投入政策。政府反哺是工业反哺农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反哺。
要贯彻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按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的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努力建立政府对农村投入持续增长的机制、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引导农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激励机制,让广大农民真正得益、真正满意。进一步扩大投入规模,突出向农村环境、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倾斜,向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文明建设倾斜;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打破单纯或主要依靠财政的思路,广辟投资渠道,广开投资市场,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创新投入机制;着力提高投入的有效性,确保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三)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上下功夫
工业反哺农业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应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强烈的责任感,善待农民、回报农民,让农民感到自身利益实实在在的增加。要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证他们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标准,提高农民的养老参保比例。要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坚决守住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线”,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在确立多方协同推进实事工程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发展问题,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实事工程。一是以整治、整理为主要内容,加快农村村庄整治。按照科学规划、丰富内容、强化标准、务求实效的要求,立足更高起点,着眼创造特色,科学组织推进以村庄整理、环境整治、村容整洁等为内容的村庄整治,加快建设绿色家园、生态村庄、特色田园,实现村庄“住宅实用美观、道路硬化亮化、河塘水清岸净、环卫设施齐全、功能设施配套、线路架设有序、绿化景点美化、管理制度健全”的整治目标,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要深入总结我市推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实践,不断丰富七种模式,进一步落实政策,积极推进、创新推动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同时,要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理念,着力从乡村治理的层面来研究探索新农村建设。
二是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心,加快为民综合服务社建设。建设农村社区为民服务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积极作用。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相对集中,结合村级经济条件和农民居住集中的规划情况,按照“以村为主、社会参与、条线指导、市场运作、市镇支持”的原则,与村级其他社会功能一起规划、一起实施,扎实组织推进为民综合服务社建设。三是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本领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民培训工程。围绕“守法有道德,就业有技能,创业有门路,生活有品位,持家有本领”的新型农民要求,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落实免费技能培训等措施;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基地项目建设与专业培训相对接,大力开展科技入户、科技引进、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等活动,努力提高农民增收本领,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
(五)在构建落实村级增收长效机制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