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留守儿童的困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的困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的困难

第1篇: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政策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2010年7月29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四次出现“留守儿童”一词,并在第三章“学前教育”、第四章“义务教育”和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三个章节专门论述了留守儿童教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高度重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主要是农村留守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工作人口特别是农村流向城镇的工作人口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加。近几年来,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自古就有,但我国留守儿童教育成为社会问题是近几年的事。分析留守儿童规模等基本情况,是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前提。

1.留守儿童规模。我国目前有多少留守儿童,还没有精确的全国权威数据。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机构对留守儿童规模进行过分析,但结果不一,差距较大。根据罗国芬评述,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是有共识的,然而,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具体版本较多,如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召开留守儿童问题座谈会,提到农村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这里的留守儿童是指16岁以下的儿童;段成荣、周福林估计,我国0~14岁农村留守儿童有1981.24万人;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组织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鲁山、叶县4个乡镇的4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的结论是,留守儿童比例为33%。而段成荣、杨舸的研究结论是,全国17周岁及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高达5861万人,其中6~14周岁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总规模为3264万人;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迅速,2000年至2005年间增长了140%。根据对赤壁市神山镇的调查统计,全镇在校中小学生1598人,其中留守学生达61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8.36%,这个数据与上述33%的比例接近。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大约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分类。目前,多数研究者将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型(父亲或母亲)、隔代监护型(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上代监护型(亲友)、同辈监护型(哥嫂姐)或自我监护型等。实际上,留守儿童主要有二种: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父母对这种监护比较放心,但监护人大多对孙辈过于溺爱,生活满足较多,宽容放任过多,管束引导较少;祖孙年龄差距大,代沟明显,沟通困难,祖辈往往以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孙辈,观念保守,方法简单,而孙辈见多识广,喜欢新潮、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对祖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难以接受。另外,老人岁数大,健康欠佳,精力不济,监护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型,即由父母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友进行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儿女,监护人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导致上代监护也多属物质型和放任型,容易养成留守儿童的任,对较为敏感的留守儿童,则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虽然在生活自理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发生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其教育问题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大问题。

1.学习滞后问题。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不力,与学校教育配合不够,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滞后。特别是在隔代监护情况下,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加上存在重养轻教倾向,致使留守儿童学习得不到有效辅导、督促和引导。同时,有些打工父母工作不顺,怨天怨地,对留守儿童不闻不问,使留守儿童的幼小心灵承担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还有些打工父母认为“能读就读,读不好打工也能挣钱”,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整体上学习滞后,且男生学业失败的风险大于女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自觉性较差,迟到早退较多,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草率了事,纪律性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显著下降,个别甚至产生厌学逃学辍学情况。

2.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正常的亲子互动,很少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父母也很少有机会直接传达对子女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亲情支持;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帮助、引导,久而久之,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隔阂,使留守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形成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观察表明,由于亲情长期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不如非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内心封闭,亲情淡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自信心不足,性格变化明显,人际交往困难,不主动与人交流,压抑、苦闷与孤独感严重,有些甚至冲动易怒、常为小事与人发生纠纷。

3.德行失范问题。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担负着对儿童的养育责任。养育不仅仅是抚养,更重要的是教育儿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习得正确行为习惯,为长大成人奠定基础。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缺乏必要的监护能力,对其学习、生活监护尚且困难,更谈不上德行教养。正是缺乏有效的德行教养,有些留守儿童是非不分,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养成不良习惯。观察表明:有些留守儿童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有些由于家庭经济有所改善,零花钱较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个别甚至利用零花钱沉溺于网吧玩游戏等。虽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德行表现整体无显著差异,但留守儿童德行缺乏必要约束,分化明显,个别留守儿童违法乱纪严重,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难点问题。

4.安全保障问题。如前所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健康欠佳以及劳动负担重等影响,导致其安全监护能力不足;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遭欺负,交通安全威胁比较大,安全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此外,还面临三种安全隐患:一是学校布局调整后,多数留守儿童上学较远,没有监护人接送,安全隐患较大,特别是女孩的安全隐患更大。二是临时监护人不住一起的留守儿童,有的独守一栋房子,存在侵扰、盗窃等安全隐患。三是临时监护人缺失时,留守儿童生病了,在学校有老师、同学们关心,回家便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疾病,安全就更无保障了。

三、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强留守儿童教育,要落实新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

1.政府落实政策。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新纲要为依据,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多管齐下,落实留守儿童教育政策。一是落实农村学前教育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二是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三是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2.社会积极参与。政府有关部门要鼓励社会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留守儿童教育合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妇联、团委、少工委等组织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村镇组织要要创新管理模式,考虑以村、组、镇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安全;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组织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基层党委和政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要把关心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帮助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学校加强教育。学校要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做好日常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是制定留守儿童教育规划。将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学校主要议事日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落实。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镇村组”和“镇校班”两线三级调查网络,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掌握留守儿童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三是全面推行家长制度。发动广大教师争当家长,为每个留守儿童确定一位学校临时监护人,重点加强“问题”留守儿童的转化教育。四是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认真落实生活补贴政策,改善住宿环境,开展互助活动,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五是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花名册,开通亲情热线和师长热线,方便家长与留守儿童电话联系,让老师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利用春节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感。六是加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配备生活和心理辅导教师,加强留守儿童的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定期进行体检,传授健康知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4.家庭主动配合。学校要组织监护人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家庭要主动配合留守儿童教育,强化监护意识,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外出后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电话和书信交流,询问其学习、生活、安全、健康情况;利用节假日定期回家探望,寒暑假可接孩子到自己身边团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双方均外出时,要委托责任感强的监护人,否则,如果为了打工赚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那就本末倒置了。留守儿童父母教育责任缺位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家庭主动配合,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强化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监护人的教育功能,促使他们切实承担家庭教育作用,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J].青年研究,2006,(3).

第2篇: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乡镇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娱乐活动,让留守儿童活动室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园地,交流的平台,娱乐的场所,健身的阵地”,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该镇成立了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印发到各村党总支,各中小学以及相关单位,做到镇、校、村上下联动;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爱心妈妈队伍。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动员教师、“五老”等人员,建立了爱心妈妈队伍,以结对的形式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健康、心理、安全状况等方面进行帮扶,使留守孩子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弥补了亲情缺失带来的情感空白;为改善留守儿童活动场所的整体环境,该镇利用镇文化站的资源,在镇区兴建了“留守儿童活动室”,镇政府投入4万元添置了桌椅等硬件设施;在9所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场所分别配备有大量图书、电视机、电脑、光碟和多种体育器材,孩子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尽情地享用。为不局限孩子们的活动空间,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隆重表彰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留守儿童,举办文艺演出活动、书画展,适时开展一些广播体操比赛、乒乓球比赛、体育运动会、主题班会、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吸引留守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中来,消除他们无助、孤独的心理,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与此同时,在每年的“春雷桥”、“手拉手、心连心”等爱心资助活动中,还对那些贫困的留守儿童进行优先申请资助。

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社会环境,镇大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多项亲情服务,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开展扶贫救助。组织民政办、妇联、中小学校等单位广泛开展了扶贫救助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去年以来,在建立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救助机制的同时,将全镇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全部纳入城乡低保范围予以救助。

二、开展亲情关爱。充分利用春节期间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际,采取家访、电话、举办留守儿童父母培训班等形式,为留守儿童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增强其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第3篇: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网络交互平台 亲情缺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64-0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力度,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的现实课题。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对此,教师可借助网络交互平台架设留守儿童亲情桥梁,展开教育突破。

一、搭建平台,打通留守儿童亲情通道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大多占学生总人数的四到五成,给班级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创建交互平台,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情感交流机制,对缓解留守儿童心理压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一)联系留守儿童父母介入平台

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年龄不是很大,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在七八成以上,这也为他们参与网络交互平台提供了前提条件。学校教师主持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具备多种优势条件,教师参与交互平台与留守儿童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也是必要的。为顺利启动网络交互平台,教师可以学校名义向留守儿童父母发出邀请,诚邀留守儿童父母及时介入网络交互平台,与孩子展开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活动,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二)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联系机制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教师家访也难于碰面,家校联系几乎处于半中断状态,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留守父母能够通过网络交互平台与教师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及时交换管理教育孩子的意见,共商教育对策,一定有益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可以和留守儿童父母展开定期定时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随时留言。为确保联系私密性,教师可以和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个别交流。

案例一:留守儿童小帅性格比较内敛,平时老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快速下降,也许是想念爸妈了。小帅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听说要参与网络平台交流,当天就去买来一部智能手机,并开通了网络。虽然在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在工友帮助下,几乎每天都给孩子留言,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小帅自从与父母建立了网络交流联系,性格开朗了很多,学习热情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许多坏毛病。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要求上网,看父母的留言,然后给父母回复。网络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留守儿童父母一般不会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这也是学校所不允许的。教师主动建设网络交互平台,符合留守儿童和其父母的共同愿望,响应者多,具有可行性。

二、运行平台,架设留守儿童亲情桥梁

搭建好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平台后,教师要做好辅导服务工作,定期开放交互平台,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多多联系,制定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案。

(一)定期开放交互平台

留守儿童与父母展开网络交流需要具备多种条件: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要有空闲时间,其次是班级网络交互平台准时开放,最后是提供机会让留守儿童介入平台。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确有些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参考多数家长工作时间,做好安排工作,尽量让留守儿童能够和父母进行在线交流。为了提高交互平台工作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家长提供的上线时间,分批安排留守儿童在线交流。也可以让留守儿童和父母采用留言方式展开交流,避免时间冲突造成的困难。

(二)教师介入交互平台

教师介入交互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教师是留守儿童的直接教育者,对留守儿童思想状况比较了解。教师介入交互平台,进行留守儿童、家长、教师三方会谈式交流,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优势,深度介入留守儿童网络交互平台活动,还可以给交互活动带来技术支持。有些留守儿童网上交流能力欠缺,甚至还不会打字,教师介入后,可以直接安排学生与家长进行视频交流,为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提供服务和帮助。

案例二:留守儿童小敏性格内向,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情绪非常低落,有抑郁症倾向。教师联系其父母交流情况,其父母也很着急。教师特意安排小敏跟父母进行在线视频交流,谁知小敏第一次和父母在线上相见时,竟然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泣。小敏父母说了很多安慰的话,教师也对小敏进行心理辅导。小敏的情绪渐渐稳定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后来与父母交流时,虽然话语不多,但明显比较愉快了。

留守儿童年龄都很小,缺少父母关爱是最大的心理短板,产生自卑、焦虑、暴力等心理是普遍现象,教师要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展开教育活动,特别是和留守儿童家长形成良性互动沟通,这样可以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对策。

三、维护平台,成立留守儿童联系小组

网络交互平台带有公共性,需要专人维护管理,确保交互平台的正常运行,为留守儿童提供不间断的信息服务。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参与管理,给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提高网络交互平台的使用效率。

(一)成立专门小组管护平台

农村小学已经实现信息技术的全覆盖,这也为网络交互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网络交互平台运行过程中,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管护平台,所以不妨组织学生成立专门的网络管护小组。管护小组成员以留守儿童为主,也可以吸收部分熟悉电脑的学生参与。管护小组成员定时登录班级公共QQ群,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在线交流,或者是帮助操作上有困难的同学给父母留言,帮助他们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传递亲情。

(二)改进网络亲情交互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交互平台面临升级问题,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对网络交互形式进行改进。短信、电话、QQ、微信等交流方式可并用,给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络工作带来便利。有些留守儿童家长缺少上网条件,教师不妨将家长的短信内容转发到互动平台,让留守儿童看到父母的关心和期望,这对留守儿童应该是莫大的鼓舞。

案例三:留守儿童小萍的妈妈很时尚,喜欢自拍,经常将一些美景照片发给小萍,有城市风情、乡村美景图片,以及其工作、生活图片。小萍每次观看这些图片都露出自豪的神情。其他同学看到这些精美的照片,也都露出羡慕的表情。有些学生也模仿小萍的妈妈,利用老师提供的手机拍照并将照片发给父母。一时间,网络交互平台热闹起来。留守儿童和其家长利用图片交流,效果非常显著。其他非留守儿童也被吸引过来,纷纷参与观看交流平台。甚至有学生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外出打工,也好给自己创造交流机会。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片、动画等信息有特殊敏感性,教师引导留守儿童利用图片展开交流,与留守儿童思维高度契合,交流效果也不错。

第4篇: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为全面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给困境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帮助,xx市xx区xx镇妇联组织专门的调研组,于4月中旬,对全镇15个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 、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

2、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帮扶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贫困儿童扶贫救助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困难状况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贫救助。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本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将此项工作长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农村儿童扶贫工作表彰大会,积极鼓励、表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全面开展。

第5篇: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一、情感缺失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个别家长会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儿童。另一方面,常年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情感上对孩子是有欠缺感的,于是他们选择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来弥补日常照顾和情感关怀的缺失。但这种处理方式很可能让一些留守儿童形成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而且祖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力度不够且疏解心理问题能力有限,这极大阻碍了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影响其一生发展。

(二)影响健康心理的形成

儿童心理情感形成的P键期是在童年,他们对自身身体和心理变化、学习上的压力等方面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与思想冲突。这时候,他们不仅仅需要和亲人朋友们倾诉,更需要的是长辈或老师们的正确引导。由于乡村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不能开展,使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极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三)影响家庭情感的融洽

情感的维系需要沟通和相处。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长期不能一起生活和相处,双方互动频率低下,亲子之间一般用电话、短信沟通,而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对他人必要的信任,对情感表现淡漠,只会接受爱,不懂表达爱。因此,冲淡了与父母亲戚之间的情感,同时也不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

二、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表现类型

(一)孤僻自闭型

留守儿童对自我评价往往是自闭的,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往,这种封闭思想导致留守儿童的行为大多伴有孤僻症,与普通儿童相比,对于相同的事物难以表现出相似的反应,故常常表现为“不合群”。

(二)愤恨不满型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大多数表现出对远方父母的强烈思念。然而,也有一些留守儿童对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也表达出各种不满情绪,诸如埋怨、怨恨,甚至反抗等。因为在留守儿童单纯的内心世界里,家庭就是他们的一切,他们对父母独自将其留在家里表示不理解,甚至埋怨父母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不能够及时帮助自己,留守生活给他们对父母的情感上带来复杂的体验。

(三)放任自流型

留守儿童的生活相对比较简单,其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更容易气馁和放弃,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内在精神动力与亲人的支持。留守儿童为此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观念和对自我否定,进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甚至产生辍学自弃的想法。

情感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心理等方面都与非留守儿童有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孤僻自闭型、放任自流型,还是愤恨不满型都会对其本人及家庭乃至社会产生或深或远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情感补偿的措施

(一)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 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 接受义务 教育的权利 。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 。

(二)监护人制度

通过动员社会上爱心人士组成关爱队伍,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一般做法是这样的,首先是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其次是建立并完善留守儿童信息库, 每学期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一次普查,最后在自愿原则下, 倡议并发动各级领导干部职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党员群众担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三)校园关爱制度

校园关爱制度主要是指在学校由师生共同关爱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他们的关爱。具体做法有三点:第一,在班级内部由少先队员组成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使留守儿童互相帮助,自立自强。第二,班主任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在课余时间开展关爱活动并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第三,在校园内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老师担任心理医生,这样可以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内心的困惑。

(四)改善生活环境

情感缺失的缓解可以从改善生活环境入手。首先,在村里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村民对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其次,村委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队伍,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了解村里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再次,政府出资在村内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中心,为村里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同时聘请专职人员定期对档案进行更新,如有特殊情况发生及时告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者父母。

(五)完善留守儿童寄宿制

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把该项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章程上。第一,在留守儿童入学前应对每个家庭进行全面细致普查,为留守儿童建立相应的资料库。第二,学校充分发挥“学校育人,教育育人”的职能,同时要从单独教学到多功能方向发展,形成监管和教育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监管体系。第三,培养专职心理老师,及时对留守儿童开展相应心理辅导,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第6篇: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 成绩;精神卫生;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30-02

留守儿童是指因为亲生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工作,而不得不留在家中与祖辈或者亲戚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在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该现象被认为是我国特定发展时期所特有的[1]。有研究指出,亲子分离的留守现象在其他国家发展史上也同样存在[2-3]。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首批留守儿童逐渐长大,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些发展缺陷,留守儿童成了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由此,留守儿童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发展问题上,目前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研究结论。有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业成绩不因为留守而受到不良影响;也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与非留守儿童比较有显著的差异[3-4]。从有关研究报道来看,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以下2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调查孩子而得到的学业情况不够准确;二是不同研究者所研究的对象其年级差别较大,没有很好地区分年龄。笔者采取对照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学生实际学习成绩,比较分析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本研究还自行设计8个调查项目,具体调查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基本认识和感受。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6月中旬,笔者从合肥市郊县某小学学生中,按照二、四和五年级随机选取20,17和24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组对象;同时按照年级、班级和性别相同原则,从3个年级学生中分别选取20,17和24名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对象。

1.2 测查内容 测查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和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的认知感受两大类项目。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以上学期语文、数学2门功课期末考试总成绩表示,具体成绩分值由班主任教师提供。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的认知感受情况,是通过设计的问卷由学生自己作答来收集。问卷共设计了8个问题,每个问题有2至4个选项不等,以单选方式作答。

1.3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学业成绩,χ2检验分析留守儿童对8个问题选答是否均等分布,即选答是否具有随机性。

2 结果

2.1 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方差分析显示,是否留守因素主效应十分显著[F(1,116)=8.60,P

2.2 心理感受 见表2。

表2显示,83.6%的调查对象其父母都在外打工;大多数留守儿童(88.5%)不因为父母在外而感到自由;96.7%的留守儿童很担心或者有点担心父母在外出事;75.4%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总想父母在身边;54.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打工对其影响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18%的儿童认为是受欺负无人保护,16.4%的儿童认为是孤单,还有11.5%的儿童认为是生活无人照顾;支持父母打工的占50.8%,不支持的占6.6%,还有42.6%留守儿童不支持也不反对父母打工;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是0.5 a或1 a回来1次;50%以上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很少或偶尔与孩子联系。

3 讨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平均学业成绩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提示,在小学阶段是否留守与学业成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另外,从交互作用效应接近0.05水平来看,五年级学生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趋向一致。研究结果与范方等[5]的研究结论一致,但不支持叶敬忠等[6]的关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无差异看法。前面已提到研究结论上的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就数据源来讲,通过调查学生本人获得学业成绩和调查教师获得成绩,是常用的2种主要数据来源方式。学生本人可能谎报成绩或者报告成绩不够准确,教师也有可能存在顾虑而不报告正确的情况,因此,这2种数据来源都有可能存在误差。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讲,有的研究可能在统计分析的时候,没有很好平衡留守与否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不同班级、年级、学校等因素,造成留守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混淆,从上述分析看,减小数据误差、避免因素之间的混淆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2个重要问题。

从上述调查分析来看,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心理产生了影响。子女会担心父母在外出事,遇到困难时总想着父母;感到孤单、学习无人指导监督、受欺负无人保护,也并不因为缺乏父母直接监管而感到自由。大多数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并惦记着在外生活的父母,这与30%的留守儿童憎恨父母的调查结果不完全一致[7]。

本研究启示,父母要经常通过电话等方式保持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孩子对父母的不必要担心,让孩子不要感觉到孤单;学校教师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关心指导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护他们免受欺辱。

4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9(4):36-38.

[2]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3] 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5-17.

[4] 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67-668.

[5]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6]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农村经济,2006(7):119-123.

[7] 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党史文苑,2005(16):71-72.

第7篇: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本次研究将社会支持划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杨花村106名留守儿童展开了实际调查。

(一)经济支持本研究从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与支出两方面

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经济上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父母的供养。在支出结构图上显示,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的支出占据了总支出的87%。根据调查显示,当农村留守儿童在经济上有困难,需要得到帮助时,98%的农村留守儿童会选择向父母求助。然而,有些父母的经济支持功能却严重不足,一旦父母在某一时期未能按时获得经济收益,农村留守儿童的经济支持便会出现危机。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消费水平处在比较低的层次,他们的生活支出大多是商品性消费,即包括购买食物、衣物等基本用品,但是部分儿童会进行娱乐性消费,例如去网吧上网、添置娱乐设备、外出游玩等。

(二)生活照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家庭一直是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照料支持的主体,而农村留守儿童在需要照料时期,由于父母的外出导致家庭作为照料主体的缺位现象。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甚至同辈照料的比重相当大,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患病时,只要不是大问题,他们都选择自己照顾自己或让照料者(如祖辈)照顾,而父母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生病时最想获得的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父母支持严重缺位。作为儿童的第一监护人,在儿童需要时父母有责任给予其最全面的照料。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父母支持的严重缺位,造成了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起居上只能自我照顾。其二是与同辈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照料支持严重不足。农村留守儿童中有部分是与同辈居住的。他们生活遇到的困难更多,身边既没有父母的支持也没有祖辈的照顾。他们自身尚未能照顾好自己,便要开始承担起照顾另一半的责任,生活照料严重不足,身心压力大。农村留守儿童生病时的主要支持和主观希望谁提供支持

(三)精神慰藉

精神慰藉,也称为精神赡养指的是关心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并通过一些途径去满足其需求。本研究根据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村留守儿童闲暇方式调查问卷》与《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从日常闲暇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个维度对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慰藉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休闲活动单一与精神慰藉支持严重缺位。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十分有限,其休闲娱乐基本采取在家看电视、上网玩电脑等方式。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该地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设施、设备和娱乐场所比较缺少,仅有一所小型图书室(在建,暂未开放)与一个文化广场(带篮球架,但属于村民公共设施,许多成年人也在此运动)。其次,农村留守儿童主观意识上十分期待亲情交流与家庭温暖。特别是处于幼龄期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更凸显,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也更强。

二、建议与对策

(一)以社会温情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在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可以把握撤乡并镇、教育资源整合等有利时机,利用闲置资源,根据当地的留守儿童的情况,成立大小适中的“留守儿童成长大本营”、“留守儿童监护人指导站”等公益机构,全面、细致地对本区域范围内的农村留守儿童展开摸底登记。“留守儿童监护人指导站”要定期给家长传授关于孩子的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或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际面授,或利用写信、网络等多种形式。政府组织牵头整合本地高素质离退休人员,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家成长顾问”智囊团,定期走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开展针对性地帮助与指导。

(二)“家长学校”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

接受义务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与权利,以此为契机,各级农村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合作”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电话、信件等各种形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平台,随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其传授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关注儿童心理,关心儿童身心健康。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一对一”责任机制,明确各位家长的责任,实施“奖惩并举”的管理措施,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意识。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

留守儿童权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均应提供相应的福利补贴与救助。目前在我国沿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初步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其他保障方式为辅助的相对完整的社保体系。而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力度十分薄弱。农村留守儿童的贫困现象十分普遍,然而能享受到社保体系提供的经济支持的却只是其中的小部分。截至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规定。少数能够获取社会保障自愿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因为他们不只是农村留守儿童,更是残疾、贫困等符合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人群。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四)出台相关惠民政策鼓励外流人员回乡就业收入是影响

第8篇: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15-05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增加。根据“六普”样本数据推算,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还呈现出分布广、困难多等明显特征。从总量上看,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由于机制保障不健全、社会化支持不足、教育资源单一等问题,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仍面临着亲情缺失、安全缺保、生活缺助、学业缺察、心理缺慰等一系列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仍未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近十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在实践行动领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维护留守儿童权益构成了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政策及其行动领域的重要内容,各地留守儿童关爱体制机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领域,留守儿童所引起的教育、社会化、人力资源等系列问题在进入2004年以后,真正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身份根源、生存状况、教育监护、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已有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用减量化的思路,以网络化、立体式的研究范式,对新形势下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展开系统研究的成果仍较缺乏,目前类似的相关研究是散落于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化等研究中,或仅在政府公共政策的行动领域中得到某些实证。因此,本文将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组织队伍、机制平台、行动计划和乡土资源基地为着力点,进一步研究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新路径。

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不仅是补齐教育民生短板,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重大议题,也是大力破解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手段。

二是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现实需要。根据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特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处境,提升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提高留守儿童整体素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建设教育强国,提高未来建设者素质的客观要求。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对提高劳动者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让广大留守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考量。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儿童生存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以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为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做出积极努力。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化支持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重要机制。但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环节仍存在一定缺陷与盲区,尤其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担当“社会化他人”最重要角色的父母和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位,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社会组织支持缺乏规范性、持续性等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化机能单一、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并由此产生了失范和越轨等一系列“留守综合症”,亟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由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和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多方位的社会支持体制。

(二)权益保障不健全

一是受监护权缺失。全国妇联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6.74%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以隔代监护(与祖父母居住)为主,占32.67%;亲戚监护或其他人监护约占10.7%;尤其引起注意的是,独自居住的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占到3.37%。因临时监护人由于自身缺陷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据统计,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受教育程度很低,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二是教育权益保障不均等。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三是生命健康权仍未实现全面保障。比如,受欠发达、后发展基本区情的制约,广西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较低下,卫生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在保健预防、体格检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四是帮困救助机制尚未健全。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仍不高,仍无法真正满足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帮扶与救助的长效机制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教育资源平台单一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问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学校仅满足于提供一些简单刻板、停留于书本上的教育;再加上由于长期以来乡村社区教育的缺位,开发利用特色乡土文化等乡土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尚未真正形成充分保障和满足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有效综合平台。农村留守儿童担当着未来我国农村建设主力军的重任,但受现有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局囿,不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学业成绩不佳、教育基础不扎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弱点,而且缺乏对自己家乡的根本热爱与了解,更谈不上成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者。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必须坚持“儿童为本、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线、社会参与”的基本路径,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纳入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最大限度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体制模式和路径方法,才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体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此,笔者提出了“五个三”的建设路径,并以此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安有所护,困有所助”的关爱体制。

(一)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依托,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

一是健全学校关爱、保护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制度化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力量配备,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拓展教育领域,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创新留守儿童帮扶互助机制,推进城乡学校共建、师生结对,根据“地域相邻”原则组织留守儿童成立自助合作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文化走向的引导,推动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二是完善家庭监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督促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联系的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合作。在留守儿童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建立一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引导、支持外出务工的家长和监护人承担好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提升科学教养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社区管护网络。把留守儿童社区管护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之中,建立村(居)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居)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场所,建设“幸福家园”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投入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配置亲情电话、视频聊天设备,添置少儿图书、体育活动器材等设施,引导留守儿童尤其是寒暑假空白期进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自由活动危险、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探索社区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互助新形式,依托“诚信计生”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平台,以邻里关照互助为重点,制定邻里关照互助公约和邻里关照互助承诺书,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活动,增进邻里感情,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

(二)以“教师专职队伍—部门专业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为主力,壮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队伍力量

一是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教师专职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增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依托“国培计划”平台,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给机制,争取更大力度实施“特岗计划”,满足农村学校对音美体等专任教师的基本需求,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及时总结并提炼学校教师担任留守儿童“家长”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广重庆、广西等地典型经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成为寄宿留守生的“家长”。同时,加强教师与家庭、社区的衔接,做好非寄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强化关爱留守儿童的部门专业队伍。强化对教育、财政、劳动、农业、妇联、团委、关工委、计生、司法、卫生、文化、民政、农业、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专业人员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以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为主体,建立保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助网络;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门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保护,建立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环境净化与安保网络;以卫生、计生部门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专题培训,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完善留守儿童部门联动管理服务制度。三是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组织“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哥哥)”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组织志愿者进入乡村少年宫,聘请“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担任留守儿童辅导员、管理员,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和法律教育讲座。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爱心捐赠,争取加大友成常青义教等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力度。依靠网络力量,以“微公益”等新模式创新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平台,探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平民化、常态化的新机制、新途径。

(三)以“动态监测机制—帮困救助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为基石,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建设

一是健全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整合学校、计生部门、基层社区(村区)等力量,开展全国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监护人状况,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状况及需求,逐步实现全国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全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健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妇联组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开通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消除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留守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农村中小学校园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系。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集中力量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营业性音像场所、零食摊点进行整顿和监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违法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法律援助,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100%给予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帮困救助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救助制度,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确保特殊困难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建立长效帮扶救助机制,加强政府投入,发动社会捐赠,主要用于帮助因家贫而辍学,因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无能力治疗的困难留守儿童,切实改善特殊困难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平台作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援助制度,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四)以“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营养健康促进计划—阳光成长计划”为抓手,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结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洗澡房等设施,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创新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重点规范和加强寄宿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坚持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上优先监管,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和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功能。加快自治区级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二是深化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留守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治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在全面实施鸡蛋工程的基础上,稳步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完善“春苗营养厨房”等企业资助平台,加强中小学食堂建设,突破“厨房”瓶颈,快速提升学校均衡营养供餐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学生伙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实施留守儿童阳光成长计划。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主线,在留守儿童中深入开展“快乐、感恩、励志”主题活动,通过倡议书、榜样故事、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引导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加强留守儿童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定期在全国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集中展示优秀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以“劳动技能实践基地—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平台,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乡土资源基地

一是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依托中西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探索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打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接班人”组合牌,打造“与历史牵手、与先烈同行”的“红色教育名片”,建成留守儿童接受革命传统洗礼、寻求精神源泉、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二是建设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结合各地农村文化特点,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广西等省区围绕本土优秀民俗文化举办假期兴趣班、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经验模式,借助乡村少年宫的资源优势,引入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创办一批“民俗文化假日学校”,利用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传授本地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在统筹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问题的基础上,丰富其假期生活,为提高留守儿童人文素养、传承民俗文化做出有益探索。三是建设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坚持“立足现实、贴近学生、体现综合、务求实效”的原则,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尤其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乡土情结,酌情建立学农实习培训基地,可通过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种花、种草、日常生活自理常识等培训,针对高年级学生则结合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特色进行系统培训,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涛.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人民日报,2013-05-11(4).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

[3]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8):35.

[4]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7):108.

[5]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

第9篇:留守儿童的困难范文

__市__县__街道是__县城驻地,经济发展较好,有较多的工作选择,相对__县其他乡镇来说,父母全部外出留守子女在家的情况较少,但不排除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据调查,__街道共有234名留守儿童。23名在读中学,179名学生在读小学,32名在读幼儿园。208名留守儿童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21名留守儿童寄养在亲戚朋友家,还有5名留守儿童无人监管。这其中,还有3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为困难。

一是学业问题。进入学龄段的儿童在校时间较多,其主要任务理所当然是学习,据了解,约有80%的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学业压力,极少数的留守儿童表现优秀,在校优秀学生中,留守儿童仅占2%,而所谓的“问题儿童”,即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异常的儿童,留守儿童占达40%。上初中以后,这类群体的学业问题更加明显。生活缺乏目标,学习没有规划,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这让他们还未完全开始的人生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二是人际交往的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爱无可替代。而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人诉说,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也没有父母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这类孩子易形成孤独、自卑、敏感、脆弱、少语的性格。据调查,73%的留守儿童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

三是意外伤害。儿童的生活无非以学校和家庭两点为主,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尽到监护职责,防止意外发生,而学校之外的时间,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便是最大的隐患。据调查,21%的留守儿童存在摔伤、动物咬伤、碰伤、溺水、坠楼、烫伤等,意外伤害等安全问题。

四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如抢劫、拐卖、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形成代际传递,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

一是亲子教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尽人意,降低了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留守儿童多由祖辈代为监管,据了解,街道234名留守儿童中,高达50%以上的儿童一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更有1%的儿童由于父母出国务工,已经四五年没见了,这样的情况谈何亲密,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亲子参与,抗挫力和适应性必然不及同龄的正常孩子。

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人都想过好生活,在农村,只靠种地满足不了一家老小的物质生活,进而就有一大批年轻人为了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背井离乡,选择去大城市甚至出国打工,试图快速给>文秘站:

三是学校和祖辈监督不周导致留守儿童的案例问题频现。学校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安全、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等问题;祖辈年纪较大,精力不足,自身素质也跟不上,往往只是满足孩子的吃穿住行,重学习轻教养,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不能及时引导和鼓励孩子全面发展,从而使留守儿童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四是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不断的一大诱因。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成绩不理想,厌烦学校生活,早早的就步入社会,但由于年龄尚小,是非意识模糊,无法正确应对处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信息与状况,不法分子威逼利诱就有可能侵犯一个儿童的身心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帮助留守儿童,不仅是解决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而是要其成长不至于成为社会的敌人。留守儿童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关注其健康成长,将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哪一部门或个人是无法改变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街道将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关爱措施,形成政府、学校、村(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