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双向管理;关心;帮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成为一种潮流,留守儿童数量与日巨增,据调查,我校144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44名,占学生总数的30.6%。因此,“儿童留守现象”已成为当今农村的一大社会问题,给家长和教师以及孩子的自身成长带来诸多困难。

首先,家庭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其一生的启蒙者,父母的关心、呵护以及一言一行将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孩子也把父母当作自己的依靠,自己的堡垒,孩子只有与自己的父母温馨地生活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幸福童年,也只有父母孩子生活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研究表明,孩子长期与父母别离,有孤独感,会形成孤僻、散漫等性格。从而形成一种不良的心里成长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其次,留守儿童通常和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即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有的过于娇惯,有的听之任之,有的监管不力,使得孩子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自由散漫,目中无人,不该做的他们放肆地去做,该做的却不能按时完成。这对孩子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的培养造成难度和影响。

一、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学校要与当地派出所、村委会经常联系,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的基本内容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学生档案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变动情况进行调查,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内容。学生不在本校就读后要及时将其档案资料进行移交。学校要通过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及联系卡,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并且经常与监护人通电话或进行家访,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学校还应要求教师经常指导留守儿童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信、通电话,使学生能经常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密切师生关系。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陶冶学生情操,密切师生关系,丰富精神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自尊和自信心。同时,通过课外活动,还能使师生之间更能相互沟通,理解,合作,有益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跳绳、篮球、书法、绘画、唱歌、舞蹈、写作、朗诵等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锻炼能力,树立自信,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远离孤僻,感受关爱。课外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和孩子分享活动的快乐,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密切师生关系,让留守儿童感受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形成活泼开朗向上的性格。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联系。

学校应采取家访,向家长传喜报,电话、短信联系经常化,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这些方式不仅切实地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也能赢得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与信任,得到家长的充分肯定与赞赏,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还应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以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安全。

四、采取多渠道,与留守学生交谈,温暖学生的内心。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关键词:贵州农村 寄宿制 留守儿童 教育

一、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概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较为落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截止至2013年3月,贵州省就共有630万[1]左右外出务工人员。而外出的劳动力基本上以青壮年、中年人士为主,很大一部分已结婚生子。因为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的成本远高于乡村,因此,将孩子留在老家,交予其它监护人托管或直接交给学校管理的现象在贵州省农村地区极为普遍。

已有的诸多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在交给寄宿制学校管理以前由于缺少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正常管理和亲情呵护,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一度出现了严重断层和缺失,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的违法事件、犯罪程度越来越严重,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将留守儿童交给学校教育和管理是对外出务工人员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贵州省目前寄宿制学校开工建设150多万平方米学生宿舍,计划2012-2015年寄宿制攻坚工程学生宿舍规划总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财政厅整合中央专项资金6.4亿元(80%用于宿舍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4.99亿元和省级寄宿制攻坚工程专项资金2.379亿元,共计约13.8亿元规划建设学生宿舍150万平方米以上,可解决50万农村中小学生寄宿问题,比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超110余万平方米。按此进度,我省可提前完成学生宿舍建设任务,确保到2015年农村学校寄宿率初中生达到70%、小学生达到30%以上。[2]

二、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经过组内分工,本次关于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是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对遵义、黔南,铜仁、毕节地区一些寄宿制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儿童在家生活习惯了,刚进入寄宿制学校,有的儿童在家没有什么玩伴,有的儿童在家还得帮家长干些家活,感到辛苦,但有的儿童在学校中时间长了,感觉到寂寞无聊或不习惯。

在收回的留守儿童问卷中,关于留守儿童在难过或生病时,他们对外出父母的想念程度,十分想念的达到62%,比较想念的有28%,仅有6%不怎么想,4%没想过。

其次,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调查过程中,我们和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谈到留守儿童进入学校寄宿之后的心理变化,其调查结果如下:

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学校后的心理变化情况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在进入寄宿制学校寄宿之后,心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在调查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上,我们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如下比较:

在学习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出现困难的情况是大致相同的。是否遇到困难跟他们本身的学习程度、智力水平关系比较大,跟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的关系不大。

寄宿制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贵州省教育厅为保贵州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不留空白点,将再建3404个农村学生食堂,保障学生人人都能吃上营养餐,到2015年农村学校寄宿率初中生达到70%、小学生达到30%以上[3]。这对于发展好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是相当大的进步。然而,在深入到寄宿制学校中进行调研中,从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们那里也了解到不少问题,寄宿制学校相关制度的硬件实施虽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问题仍然比较严峻。

三、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主导下采取了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校,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优势确实是留守儿童非寄宿的情况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

寄宿制学校是随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而留守儿童出现以来采用一种新型教育和管理模式,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大量留守儿童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全部甩给学校,谁来负责学生的生活,谁来负责学生的学习,谁又来组织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工作怎样监督、怎样评价等对很多学校来说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针对寄宿制的特点,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3.2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生活管理极其艰难

2011年,我省共投入资金5.8亿元,已建成9961个学生食堂,基本实现了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的目标。2012年,贵州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针对全省现存的3404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投入一万元左右,共投入资金3404万元左右,为所有教学点建设简易食堂,添置必要的食堂设备,确保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不留空白点,为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的“贵州模式”顺利实施提供保障。[4]但是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异的矛盾。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完小或中心校就读,使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根据相关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张床铺,以一间宿舍容纳12名学生计算,那么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这里还不包括学生的盥洗室、餐厅、食堂等其他配套用房。校舍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衣柜、鞋架、纱门、纱窗等设施,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相当多的学校五六十个学生挤一个宿舍,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同学挤一张床铺,宿舍的拥挤造成晚间空气污浊,严重的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一些学校没有餐厅,学生露天排队打饭,雨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苦不堪言。

3.3学生的安全管理新问题突出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中心问题。留守儿童寄宿以后,安全成为家长思考最多的问题。多数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会被同学欺负,东西是否会丢失等。虽然学校专门雇有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加之儿童自控能力差,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最常见的问题是宿舍被盗案件,由于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再加上管理不善,所以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女生宿舍面临更多的问题,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晚上的安全问题。

3.4教学管理水平落后

第一是教学质量下降。上级政府集中办学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事实又怎样呢?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差,在家的时候,有监护人督促,学习的时间有保证。而在学校,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那些原本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就会沉迷于其他事情,忽视学业。

第二是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错位。教师的传统观念: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一部分教师拼命抓成绩,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淡薄,学生间的一些不良倾向不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至于出现校内黑社会。部分家长认为生活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不配合生活教师管理,更有甚者对生活教师的管理吹毛求疵,横加指责,造成生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下降,学生不服从生活教师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3.5教师队伍不稳定

部分教师悲哀地形容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是“吃人饭,干牛活”。确实对于在寄宿制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而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要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对于现行的教师工资体制而言,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没有额外的补贴,仅仅讲奉献,靠道德的标准来维持教师的积极性,确实难以保证教师安心工作,因此部分教师拼命往城区调动工作,致使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极不稳定。另外,部分家长认为把学生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教师,吵闹、上访、告状司空见惯,近似于民谣“学生祖宗化,家长上帝化,教师孙子化”的复杂教育形式下,学生24小时留在学校,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风险。

四、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管理策略建议

留守儿童寄宿到学校后,学校成为他们教育生活的摇篮,教师成为开启儿童智慧的主要实施者,对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加强管理和认真研究管理和教育方法。

4.1校长及管理者应提高管理素养

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实践表明,管理低效的学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长及其领导班子的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所致。目前,从走读学校转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学校管理难度加大,也对学校校长及其领导班子提出了专业化管理学校的要求。

一是提升校长专业管理素养。我国现行中小学的学校领导制度是校长负责制,即校长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对于贵州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来说,提升专业化的管理素养须从办学思想、管理能力、管理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几方面着手。

二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对于校长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在学校管理中,他们对于学校制度作用发挥的好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执行、落实、监督等方面来看,他们自始至终都在担负执行者的角色。很多学校制度发挥作用不好的主要原因与执行者对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和执行力不强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素养是学校制度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自身也要经常通过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对制度的认识、理解,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4.2学校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和其他普通中小学学生相比,既有其共性,更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主要来自贫困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虽然父母外出打工,但挣的都是“劳力钱”,所以家庭经济仍然困难,教育程度偏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要求较高;二是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主要来自居住分散,山高谷深,交通困难的山区,远离家和父母,儿童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不合群现象甚至独自出走的现象发生,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难度大,责任重;三是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大多数的吃、住、学、玩都在学校,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因此,寄宿管理工作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工作要从细微之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对学生的饮食、住宿、交通、学习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就要求学校让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紧紧围绕寄宿管理工作这个中心,调整各方面工作管理的方法,修订规章制度和明确工作职责,把寄宿管理工作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管理过程之中。

4.3教师应该用赏识树起留守儿童的自信

儿童需要赏识,赏识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欣赏,是师爱的表现,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 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成绩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就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对这些留守学生更应该真诚地赞美和鼓励,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4.3.1通过赏识教育 培养留守儿童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首先,教育者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闪光点”, “东方不亮西方亮”。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赞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4.3.2 实施赏识教育 主要渠道在课堂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不要“唐僧”式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真正触动儿童的心灵,错误得以改正、障碍得以扫除、方法得以改进成绩得到提高、自信得以增强。

4.3.3深化赏识教育 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应注重留守儿童兴趣的培养。有的学生常说对某类活动没有兴趣,也不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尝试和练习的结果。对某项活动缺乏兴趣的人,一般是怀疑自己缺乏某种能力,怕做不好,惹人笑话,干脆说没兴趣,不爱好。事实上,只要肯练习,慢慢尝到甜头,兴趣爱好也就有了。因此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人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尝试多练习,促进孩子兴趣生成 。孩子兴趣一旦形成,教师就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

总之,实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是实现贵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贵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路、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协作和配合,以此来促进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kgzx2012013;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网贵州2012年6月12日消息,苏梦园报道.

[2]同上.

[3]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网贵州2012年6月12日消息,苏梦园报道.

参考文献: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调查[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3).

[2]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M].上海教育科研,2002(9).

[4]龚建平.浅淡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5]张剑鸣. 贵州40万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N]. 经济日报,2008-01-03(9).

[6]吴小叶. 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调查分[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5(3).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思想现状

寄宿生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寄宿对小学生来说,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留守儿童,远离家人到学校住宿,不适感会很强烈。他们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时,就会感觉孤立无助,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怯懦的一面。

亲情缺位,寄宿生容易产生消极自我暗示。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期分开,亲情交流很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比较大。我们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同样如此,这对孩子心理成长非常不利。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沟通仅限于询问学习成绩,亲情的缺位,必定会让孩子变得忧郁、冷漠,甚至出现叛逆心理。

生活单调,寄宿生缺少认同感。农村小学本来就没有太好的硬件设施,如果相应的软件也跟不上,教育就会变得简单生硬,寄宿生活当然也会变得单调和乏味。因为集体生活难免会有许多竞争,这也会让一些孩子倍感压力。如果这些留守儿童长时间得不到认同感,就会变得孤僻和偏执。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家长以为有学校教师管理就万事大吉了;学校和教师以为有严格的日常管理,教育就会水到渠成。其实不然,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有一定的心理诉求,当这些心理期望值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针对寄宿生心理特质,做出教育方式的适时调整,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1.做好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在教育管理上要体现其特殊性。为了准确掌握这些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动态,不妨给这些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

成长档案最好和学生家长一起建立。记录学生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号码、家长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学生自身情况包括年龄、生日、爱好、特长,甚至饮食习惯和嗜好都可以登记造册。便于教师随时做出针对性施教和管理。如学生生日,如果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过生日,就会让学生感动至极。

2.真情关爱,凸显人性教育理念

学校对寄宿生管理应该实行分包制,就是一个教师管理多少个学生。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分管教师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因此,管理教师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能只是约束和训诫,还要付出足够的热情和爱心才行。学习上细心辅导,积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就有较大的进步;生活上多多关心,对生病学生悉心照顾;活动上优先照顾,不管是学习活动还是娱乐活动,要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这对培养其自信心很有帮助。

3.加强沟通,建设教师家长学生联络网

留守儿童和父母联系的机会很少,联系的渠道也很单一,由于家长比较忙,很少主动给孩子打电话。有些留守儿童因为害怕父母训斥,更不愿意主动给父母打电话。这唯一的亲情热线常常处于冰冷的状态。要建立联络网只能由教师牵线搭桥,教师可以主动和家长联系,给家长介绍孩子在校表现,要求家长主动跟孩子联系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还要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定期给父母汇报学习思想情况。只要亲情热线热起来,教育效果当然水到渠成。

4.搞好活动,增强留守儿童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特别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参加集体活动才能够找到家的感觉,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每一个人都需要掌声和赞美。通过参加活动,会让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有充实感。

教师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多多发起一些适合留守儿童参与的活动,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与民同乐”,相信一定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因为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自然就是春风化雨。

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要齐抓共管,学校和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制定教育策略也要根据学校实际。只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55-01

经我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发现:我校148人中“留守儿童”人数为78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53% ,平均每班 15人,有的班甚至达到2/3,隔代监护占“留守儿童”的70% ,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现为:

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

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3、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4、由于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那么,造成 “留守儿童”有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父母长期在外,或者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成绩倒退,在学校有老师管教,可是回到家便没人管了。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从心理着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2、以爱感化,使他们感受到温暖。

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加强生活中的联系,校内外共抓。

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4、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5、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浅议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友家的农村儿童。处在边远、外出率特高的农村,我们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对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而产生的“亲情饥渴”深表同情,发现他们的心理、性格健康或不健康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做好这些留守生的教育管理,已不仅仅需要家庭的责任,更需要学校、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学校把“留守学生”当作一项课题研究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班主任要把本班留守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学生的住址、家长的联系电话、监护人、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整理好建立成家长联系卡;经常与父母联系,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定期通电话家访,跟踪思想教育,取得家长的支持并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

其次,建立心理有偏差学生的档案。我们实行教师包挂学生的制度,让任课老师一起做此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校而言,任课老师也是德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心理老师,他们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正如教育家彼得斯所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

二、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

1.从心理着手,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针对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有了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2.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教师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3.以身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4.指导孩子慎重交友。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留守生为上网,竟从家里偷钱出来,甚至抢同学、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5.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能弥补“留守儿童”的空虚心理,收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农村小学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贫困山区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他们自身条件限制,这些人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要让留守儿童不孤单,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多进行家访,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更多理解学生的心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陈旧的学习观念不再适宜今天的形势。家访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更清楚地明白留守儿童不良性格的形成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一方面可以和留守儿童的看守人共同商讨教育方法。通过家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多了,宽容多了,师生的感情深了,留守儿童会亲近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左右着他们。

二、帮留守儿童亲近自己父母亲

我们固然是关爱我们学生的,但是,我们也会明白我们的爱不能替代他们父母亲对他们的爱,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提供通讯设备,以便于学生与父母沟通,从而让父母与子女间温暖相通,让亲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多渠道、多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爱

留守儿童缺少的是关爱,我们尽可能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团结、互助的班级里学习,常开展些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团结合作,让其体验到与家一样的温暖。

四、有条件地鼓励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住校

留守儿童住校,学校采取集中管理,教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五、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注重留守儿童安全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现状

(一)社会角度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家”是人们温暖的港湾,是儿童获得爱和归属感的源泉,孩子的安全感和自豪感都是从家中获得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年轻的父母由于在外打工而没有陪在孩子的身边。这样不仅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童年,还给孩子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和其他的学生相比,留守儿童平时很少见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潜意识里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有一颗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和别人稍微有一点不愉快就会在脑海中将问题无限放大,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周围的同学看不起自己。留守儿童一般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和别人过多的接触,从而导致他们社交能力差,这种来自骨子里的不自信和心底里缺乏的安全感使学生慢慢的产生一种“捍卫自我,抵触别人”的不良心理,久而久之,爆粗口、打架、思想偏激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1]。

(二)家庭角度分析

从家庭层面来看,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就是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都深深影响着孩子。但是在留守儿童的家里,并没有父母去引导孩子哪些事情是正确的、可以去做的,哪些事情是错误的、不能去做的。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带,老人对孩子更多是溺爱,因此留守儿童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正确引导。

(三)孩子成长角度分析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方面来看,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看管,这种隔代监护大都偏于溺爱,而且在照顾孩子时以生活为主,忽视了教育和品德方面的关注,最终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在学校,一个班上学生较多,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儿童在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在学校也得不到相应的关注,这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二、留守儿童的问题化解

在农村小学学生群体中,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处于一个弱势群体的状态,对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第一,亲情缺失方面,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这方面,教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例如多去关注学生,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留守儿童)一起去郊游,郊游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老师扮演学生的“爸爸妈妈”,学生们分别扮演兄弟姐妹,郊游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在整个活动中不仅让学生领略了祖国的大好风光,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弥补了学生在亲情方面的缺失,还优化了师生关系,为老师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教育缺失方面,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度。教育方面,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给孩子父母般的教育,如学校在了解清楚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后,将留守儿童按生活习性、学习水平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教师,由教师去从多方面管理孩子,从而建立相应的代管家长制度。需要注意的是,代管“家长”不仅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还要兼顾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思想品德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43-02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教学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为他们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来讲足可见一斑。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以及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与社会》这一科目的学习持敷衍了事的态度,总认为:“思想品德课仅仅只是一门副科,并不是主要的学习科目,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了解。”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导下,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对于这一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试想,如此状态之下,又怎么能保证学习效率及质量呢?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教学处境。

一、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促进农村小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树立的重要阶段

小学生是初步建立人生理想的最适年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无法光靠自己来制定人生理想,需要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一部分在提供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就培养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的发展。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帮助他们弄清是非,明晰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现实生活。因此,我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和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就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团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摆脱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心里的阴影,受到年龄及环境因素的制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父母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更有甚者产生了厌恶、憎恨父母的错误想法。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几位学生亲自阅读了他们外出的父母写给他们的信件,之后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完父母信件之后的感受与想法。如此一来,不但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思维,而且结合农村留守学生的特有心理特点,又促使他们深刻感悟与领略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而这显然正好是本节内容的思想主旨之所在,从而为学生实现对于这节内容的更好认识、理解与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针对农村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要尽可能运用好这些自然资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通过开展走出校门、走进家乡的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从小就熟悉的家乡有了新的认识。黄黄的油菜花,沉甸甸的麦穗,弯弯的河水,都蕴含着情愫!有那么多令他们心动的地方。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2.既然农村儿童较早参与了家庭的生活生产劳动,那么,这就理应成为我们开展品德教育的良好资源。但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或者是外出打工者居多,这又是不利的一面。要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在取得农村学生家长的配合上下功夫。利用假期对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浅显易懂的儿童健康心理、儿童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以取得他们实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上的支持。这样,许多把品德融入生活的教育活动,就能得以顺利开展,就能教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农村品德课来。

3.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去调查了解自己从教地方开展活动的内容,结合新课程要求,筛选出能为教学所用的“精华”部分,确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内容。这样,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接受良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正确认识养育自己的这个社会环境,养成良好的中华美德,为长大后迈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于教材。

三、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建议

1.农村小学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小学思想品德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增强教师对思想品德工作的认识,形成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对师生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激发师生团结奋发的热情。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用正面的好人好事感染学生。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学校或班级要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同学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增强集体意识,例如,举办一些体育活动、益智类活动等。比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主动去结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帮互助,增进友谊。

2.要创新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式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 归因风格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人们对青少年发展的日益重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要素及探究相互间的关系,成为越来越多心理工作者的研究课题。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对其学习、生活习惯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青少年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其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时,会呈现出或积极或消极的归因风格。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可以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良好的估计。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归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归因倾向,分为积极归因风格与消极归因风格。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其中,积极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做出不稳定的、局部的、外部的归因,积极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消极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做出稳定的、整体的、内部的归因,消极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

那么,青少年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受哪些因素影响呢?研究表明性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与否、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而高中生住校与否、独生子女与否、其所能从社会支持系统中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有所变化。因此,本研究将性别、住校与否、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经济收入作为自变量,以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归因风格为因变量。研究假设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在性别、独生子女与否、住校与否、家庭经济收入上存在差异。意图通过研究高中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其对负性生活事件归因风格的关系,以找出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归因风格的预测因子。

1对象和方法

被试:在娄底市两所中学整班抽取6个班,共217名学生作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对象。年龄为14到18岁,男生占50.8%,女生占49.2%。其中独生子女占53.3%,非独生子女占46.7%。走读生占51.8%,住校生占48.2%。家庭每月总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2.5%,1000~2000元占9.6%,2000~3000元占12.2%,3000~4000元占22.8%,4000~5000元占18.3%,5000元以上占34.5%。

2研究用测评工具

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根据我国青少年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笔者基于国内学者归因风格问卷的编制方法,选出5个学业和人际交往中出现频次高的负性生活事件,编为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被试学生应对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从原因源(内在―外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普遍性(整体―局部)三个维度做出回答,量表采用七分制,其中归因的内在―外在维度采用了反向记分,低分表示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发生做出倾向于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归因,高分表示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发生做出倾向于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归因。

问卷进行了预测,在测评过程中,学生均可根据问卷的指导语自行评定,问卷并无明显的歧义和理解上的困难。

3研究程序

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评测,评测之前由笔者向被试讲解研究目的、意义及用途,特别强调测试结果绝对保密,且与学校管理和评优无关,以图排除学生的被试效应。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研究者及该校的心理老师担任主试进行团体匿名评测。评定过程大约需要20~30分钟。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7份,回收率94.35%,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0.78%。主要统计方法为多变量方差分析。

4结果

4.1问卷信度

在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中,总项目的Cronbach’s %Z系数为0.895,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791,三个维度的%Z系数、分半信度见表1。

4.2青少年在各维度归因风格的得分情况

所有正式调查被试在内在―外在维度得分为4.19?.00,整体―局部维度得分为3.24?.02分,稳定―不稳定维度得分为3.36?.18。

4.3归因风格的差异性检验

2(性别)x2(是否独生子女)x2(是否住校)x6(家庭收入状况)的MANOVA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收入状况(Wilk’s ∧=.801,F=2.912,p

MANOVA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对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归因风格的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家庭收入低的高中生,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做出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归因,呈现出消极归因风格,而家庭收入高的高中生,则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做出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归因,呈现出积极归因风格。

5分析与讨论

5.1家庭经济收入

本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会给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绪适应等方面产生极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环境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高中生的归因风格介于消极归因风格与积极归因风格之间,家庭收入在1000以下的学生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寻求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解释,即消极归因风格;家庭收入中等的学生占到所调查学生的半数以上,其归因风格相对中性;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则倾向于对负性生活事件进行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归因,即积极归因风格。家庭经济环境对高中生心身健康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方面,父母通过运用家庭的经济水平对子女的发展进行投资,加速其在思想、态度方面的成长,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则父母越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物质条件,这种建设性的支持氛围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另一方面,那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高中生则面临较多的家庭压力,父母能为其提供的学习和物质条件相对有限,而这些本身会让学生在学校的社会比较中产生自卑心理,而已有研究证明,个体的自信水平与其归因风格又存在高度正相关。

5.2性别

在其他自变量上,高中生在其负性生活事件归因风格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高中生的归因风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目前学界对此并无定论,这可能与研究的问卷版本不同或者采用的评估维度不同有关。

5.3独生子女与否

本研究发现相较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归因风格更倾向于消极,但两者又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中国式的家庭交流模式使得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叛逆期更容易产生出现心理问题隐患,但通过学校及在线等其他交流渠道,现代的高中生可以获得自各个层面的社会支持,进而在归因时懂得运用一些策略帮助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理智、积极,从而缩小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

5.4住校与否

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在住校与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同上,可能住校生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可以从在线交流、学校中与同学交流的社会支持中获得。

6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中生整体归因风格相对中性,其中,家庭经济收入低的高中生归因风格相对消极,家庭经济收入高的高中生归因风格相对积极。第二,贫困家庭的学生应该得到重点关注,列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对象。

7展望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家庭经济收入能够显著负向地预测高中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归因风格,其中,尤其以低收入家庭对高中生归因风格的消极倾向影响显著。基于此,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我们应该从高中生家庭经济收入对其归因风格的影响着手,将预防重点放在低收入家庭高中生上,关注低收入家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01):6-8.

[2] 韩含.抑郁倾向高中生归因特点与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D].鲁东大学,2015.

[3] 康安宁.初中生归因风格、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