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第1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为进一步提高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大垃圾分类减量的推广,促进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发展,进一步落实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根据市、县相关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垃圾分类减量机制,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设施,强化宣传教育,打一场垃圾分类减量的持久战、系统战、人民战,不断提高全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为落实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成立机构

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 组 长:XX

成    员: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XX,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考评考核等相关工作。

三、实施步骤

1.宣传培训。一是召开全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动员会议,提出实施方案、落实任务要求。二是支村两委包组到户,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减量教育学习和实施,对不自觉的、老大难的分类不到位的农户,村干部要负责宣传培训指导到位,保洁员上门入户进行面对面培训,利用上户收集垃圾之便,直接、认真、反复指导农户实施好垃圾分类。三是开辟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宣传栏,采取分发公开信及操作指南、专题讲座等方法,宣传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知识,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宣传工作,提高老百姓对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意识,促使群众知晓率提升和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化处理行为的形成。

2.配套设施建设

分类设施。居民每户发放2个垃圾分类桶,用于村民存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人员配备。村、社区要按照每150户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的比例建立稳定的垃圾分类保洁员队伍。保洁员应明确职责、区域和清扫频率,办理保险手续。一般情况下,要求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一定表达和沟通能力。保洁员应做到每2-3天上户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确保公共区域日常保洁到位。垃圾处理。针对可沤肥垃圾(厨余垃圾)倡导村民自行填埋处理或用于堆肥;针对可回收垃圾,倡导村民自行收集,并联系废品回收站处理;针对惰性垃圾,倡导村民自行操作直接用于铺路或在村庄附近的沟壑、废旧水塘等地方填埋。

四、实施阶段

1.落实职责。各村、社区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员、专管员、督查员、保洁员等“四员”管理制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为补充、互相监督。

宣传员做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

专管员负责督促保洁员和辖区内学校、单位、企业等食堂工作人员做好垃圾分类和分类设施管理工作,保证分类设施的完好率和整洁度,联系垃圾收运单位按规范及时清运垃圾。

督查员根据日常检查考核办法,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做好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保洁员负责每日对各组农户易腐垃圾、其他垃圾进行收集、清理,统一收集至的投放点;每日对投放点的可回收物进行分拣、清理并集中到堆置点;做好各组垃圾桶的清洁工作,确保干净整洁完好;对各农户分类错误的垃圾进行分拣分投,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村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村上报街道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

2.运行方式。户分类。农户负责将本户产生的垃圾分类减量后,分别倒入相关垃圾桶(池)内。村、社区收集。

各村、社区聘用人员对辖区内道路沿线和每户门前垃圾桶(池)内垃圾进行清理,并倾倒入指定地点或由垃圾拖运车运走。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各村、社区要引导居民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结合各村、社区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宣传活动等,村、社区干部、党员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当好样板、做好示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第2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为全面贯彻落实《XX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XX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考核办法》、《XX县完善提升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工作》等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本街道垃圾分类管理能力和处置水平,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推动、全面参与,源头治理、全面推进,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完善分类收运、处置设施设备体系和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各环节的督查考核办法,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垃圾处理体系。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巩固前期工作成效,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全面提升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持续增强,全力助推美丽XX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二、实施范围

XX街道各村(社区)、站所、相关事业单位。

三、实施时间与步骤

从2019年5月到2022年5月,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全面提升各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水平。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9年5月-

2019年6月)

1. 做好全面宣传动员,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宣传。通过邀请县分类办、垃圾分类工作专家现场培训等形式,提升机关、村、社区干部垃圾分类工作能力和居民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

2. 成立街道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XX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XX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考核办法》等文件,召开工作推进会议,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

3. 抽调相关人员成立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办公室、督查考核组、宣传培训组、指导推进组,对村、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现场督查指导。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9年7月-

2021年12月)

起,各村、社区按照《XX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XX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考核办法》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确保年度工作有效落到实处。

1. 至2019年底,街道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100%,居民知晓率达100%,参与率100%,投放准确率达65%以上,分类运输率达8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个、示范小区5个以上,街道(含村、社区)办公场所创建成示范单位。

2. 至2020年底,在覆盖面、知晓率、参与率达到10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他指标,确保投放准确率达80%以上,分类运输率达90%以上,回收利用率达6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100%,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7个、示范小区8个。

3. 至2021年底,街道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实现零增长,投放准确率达90%以上,分类运输率达100%,回收利用率达70%以上,实现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示范小区全覆盖。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1月-2022年5月)

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模式适宜、分类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处理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XX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统筹协调和有效推进,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宣传培训组、指导推进组、考核督查组,协调落实和推进各阶段垃圾分类工作。各村、社区要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推进小组。村、社区书记任组长,落实分片包干,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确保辖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二)强化宣传培训。加强垃圾分类培训教员、指导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实现垃圾分类的培训、指导和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专业化,切实发挥“三支队伍“的基础性作用。各村、社区志愿者人数不少于分类家庭户数的2%。建立健全培训工作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要积极组织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小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商场、进宾馆(酒店)、进窗口等“八进“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对村、社区两委班子,以及业委会成员、党员、楼道长、小组长、志愿者的培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物业企业、保洁队伍等组织和队伍的作用,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各村、社区开展培训活动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次。特别是村、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含网格员)要结合“三进三服务“和“一线恳谈日“等活动,每周二、六晚以“固定走访日“的形式开展上门走访宣传,指导垃圾分类。每月走访户数不少于200户,并做好登记。

第3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公司各单位:

为进一步落实我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工作成效,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为加强工作领导,成立长安电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   推进长安电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局生活垃圾分类日常各项工作开展,包括制定实施方案、指导设施配置、监督检查、宣传培训、垃圾集中堆放点选址等。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

1、制定实施方案。根据长安电信实际情况,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

2、召开动员会议。召开长安电信生活垃圾分类动员会议,提出实施方案、落实任务要求。

3、开展宣传发动。完善长安电信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标识,完成各分类点位的设施布置,保障分类设施统一规范。开辟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栏,采取分发公开信及操作指南等方法,宣传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知识,营造浓厚氛围。

(二)实施阶段(2020年4月1日至11月30日)

1、落实分类职责。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员、专管员、督查员、保洁员等四员管理制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为补充、互相监督。

宣传员牵头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

专管员负责督促保洁员和食堂工作人员做好垃圾分类和分类设施管养工作,提高分类设施的完好率和整洁度,联系垃圾收运单位按规范及时清运垃圾。

督查员根据日常检查考核办法,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做好机关垃圾分类工作。

保洁员负责每日对各楼层及会议室易腐垃圾、其他垃圾进行收集、清理,统一收集至大院的投放点;每周定时收集各办公室的废弃纸张(文件等)、报纸;每半月对大院投放点的可回收物进行分拣、清理并集中到堆置点;做好公共场所垃圾桶的清洁工作,确保干净整洁完好;对各办公室分类错误的垃圾进行分拣,并将发现问题反馈给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食堂工作人员负责及时清理收集食堂内垃圾,分类投放至投放点,严禁乱倒乱放,定期清洗垃圾桶,确保干净整洁完好。

2、实施分类投放。按照分类要求,将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别投放至对应的投放点,确保垃圾不落地,垃圾投放正确。

3、实施智慧垃圾分类管理。一是采用智能技术,进行智慧垃圾投放,用手机指导员工进行分类。二是实行员工垃圾分类积分制。三是采用大数据进行垃圾分类数据化管理。四是实行垃圾分类云监控溯源。

4、检查分类成效。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检查及不定时抽查垃圾分类效果,及时通报结果。

(三)总结阶段(2020年12月1日起)

1、做好自查自检。各科室认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自查自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抓好整改,实现常态化管理。

2、推进分类覆盖。根据实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7月底前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三、设施配置及投放要求

(一)设施设置

1、楼层内:每层卫生间各设置一个其他垃圾桶和一个易腐垃圾桶,开水间设置一个带过滤设施的茶叶渣收集容器。

2、局机关:在机关大院内设置一处集中投放点,集中放置易腐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废品及可回收物收集桶和其他垃圾桶一套。

3、各办公室:设置一个其他垃圾、易腐垃圾双拼垃圾桶。

4、食堂:设置易腐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各一个。

5、可回收物集中堆置点:在机关大院内设立一处废品及可回收物集中堆置点。

(二)投放要求

1、厨余垃圾:日常办公生活产生的茶叶渣、水果皮核等倒入各办公室易腐垃圾桶内。

2、其他垃圾:实行定点投放,日常产生的其他垃圾投放到各办公室其他垃圾桶内。

3、可回收垃圾:(1)废弃纸张(文件等)、报纸由各自办公室临时整齐堆放,每周由保洁员统一上门收集;(2)其他可回收物由办公人员自行分类投放至集中投放点,饮料瓶投放前将喝剩的饮料倒尽,确保可回收物干燥。

4、有害垃圾:投放至集中投放点。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全局员工要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结合“我是党员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等,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当好样板、做好示范。

第4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关键词: 暴露垃圾;处理

 

一、暴露垃圾的简介 

 

1、暴露垃圾的分类 

暴露垃圾是指在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城乡结合部等处随意弃置的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各类垃圾。 

根据暴露垃圾性质,可以分为:生活垃圾、装潢垃圾、建筑渣土、道路施工残留垃圾、混合垃圾、大件垃圾等; 

根据暴露面积,可以分为:零星暴露,指污染面积在0.2m2以下的零星堆点;成堆暴露,指垃圾已经形成堆积,面积超过0.2m2,少于5 m2的垃圾暴露;成片暴露,污染面积超过5 m2的垃圾暴露 

2、暴露垃圾的产生 

暴露垃圾是由少数单位和个人乱弃废物行为所造成。 

3、暴露垃圾的危害 

破坏整洁、优美的城市容貌,影响城市整体形象;暴露垃圾裸露堆积,易产生恶臭,孳生蚊蝇,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市民的清洁、适宜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暴露垃圾的责任划分 

 

暴露垃圾区域管理责任的划分,体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的管理效应,以块为主、条块配合治理的办法,明确责任边界范围,集中力量管好社区、管好公共区域,全面实现暴露垃圾治理机制有效运行。 

按行政属地化明确管理责任:暴露垃圾治理由区域政府负责,相应的区域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具体履行管理责任。下一级失职由上一级承担责任,相应的区域市容环卫部门必须履行管理责任,保证暴露垃圾治理达到无缝隙管理;暴露垃圾乱弃者不明,由所在地的市容环卫管理部门承担清除责任。承担清除责任的管理部门应组织查明乱弃者,并按有关规定处罚。 

 

三、市容管理现状和问题 

 

1、历年来市场化的探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通过几轮事权下放,形成了目前以市、区(县)两级管理的职责分工,在推进市场化进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开。市和区(县)所属作业服务单位积极推进“政企、政事、事企、管理和作业”四分开。二是探索服务市场开放。各区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公共保洁领域已开始实施内部招投标选择作业服务单位,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三是社会资本加入。已建成运营垃圾中转站。四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在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公司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或转制为保洁服务责任有限公司,或实行民营化改制。

2、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本市市容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仍相对滞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制约了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市、区(县)职责和事权调整滞后。生活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产业链被管理体制分割,区(县)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源头减量动力不足,统一、开放的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尚未形成。二是作业单位的事业性质,难以形成市场竞争。绝大部分作业单位仍为事业性质,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少竞争与淘汰机制。同时,环卫行业的特殊性又使得现有作业单位富余人员现象严重。三是环卫作业服务市场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平台,现有的部分作业招投标仅局限区域内部范围,垃圾清运、道路保洁作业服务招标的比例不足5%,垃圾水运作业服务则是独家经营。四是市场监管仍沿袭传统模式。市、区两级市容环卫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能不明晰,职责界面不清。由于环卫作业分散性、流动性、时效性,面对市场化运作的新格局,管理部门缺少管理经验,缺乏监管手段,相关的法规和规范也不完善。 

 

四、暴露垃圾的治理的实施方法 

 

(一)完善市容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监管机制 

1、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市容环卫作业服务的政府采购制度、市场作业任务的招投标制度、资本进入的市场准入制度、行业内的中介制度等。通过面向社会的招投标组织采购,逐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2、建立作业服务交易有形市场。在市市容环卫局建立市容环卫作业服务招投标办公室,加强招投标的管理工作。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和建立作业服务交易市场,有计划地提高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比例。 

3、加强政府对作业服务市场的监管。确定专门部门负责对市容环卫质量监管和环境监察的综合管理;同时,制订和完善市容环卫设施项目的咨询、评审制度,推动设施建设市场规范、有序的运行。 

(二)暴露垃圾的治理步骤 

暴露垃圾治理实施步骤,原则上先生活垃圾、装潢垃圾,再渣土垃圾,然后其他性质垃圾;先内环和中环,再外环以内,最后其他区域;先市政道路(不包括弄堂,社区内道路等),再居住区;先市级层面启动,再区级层面启动,然后街道、镇级层面。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生活垃圾、居民装潢垃圾等城市垃圾;区域范围为内环线以内。 

第二步:扩大到近期产生的全部倾倒垃圾;范围扩大到中环线以内。 

第三步:再扩大到一年左右所产生的暴露垃圾;范围扩大到全市城市化地区。 

第四步:对历史上形成的垃圾堆点、仍存在污染和市民反映大的垃圾堆点进行治理。 

(三)推进建立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通知,结合实际,分步实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拟先征收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然后逐步在居民中推行,促进源头减量,推进本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四)暴露垃圾治理实施归口管理 

1、暴露垃圾信息处理,市级行政由市容环卫局(环卫管理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由市废弃物管理处实施。 

2、市局环卫管理处与废弃物管理处对暴露垃圾信息处理采取信息在线对接。 

3、在信息处理中,超出废弃物管理处处理权限的部分信息,应及时报告市局环卫管理处,由市局环卫管理处按照快速处理原则,视情况请示市局领导后处理。 

4、对重大的、敏感的处理结果信息,由市废弃物管理处报市局环卫管理处或市局办公室请示市局领导后处理。 

第5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关键词: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排放处理

面对生活垃圾不断增加的状况,我国在城市中专门修建了垃圾处理设备,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解决了城市中的垃圾问题。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固定的垃圾排放场所和科学的处理方式,给周围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问题的产生原因

1. 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意识

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居民对生活垃圾的排放和处理缺乏必要的观念和意识,没有把生活垃圾排放到固定地点的自觉和习惯,一直是选择就近随意倾倒,致使大量的生活垃圾零散的堆放在房屋周围,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由于垃圾会滋生出大量的细菌,也给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 容易引起邻里间的纠纷。

2. 体制机制原因

目前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收集管理,我国还缺乏健全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2005年重新修订的《固废法》虽然把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纳入到了管理范围之内,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和自治组织却没有进行落实,甚至没有建立关于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收集管理机制,大多数的村级管理依然是空白状态。同时,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排放的集中点比较少,导致对贯彻执行的实际情况监控不佳。

3. 管理方面的原因

针对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排放处理情况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有效管理。由于对生活垃圾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原则,各行政村以及各乡镇只是负责所属辖区的垃圾清理工作,对于村与村、乡镇与乡镇间的结合处往往会出现垃圾清理的死角,比较容易出现垃圾清理反弹的情况,给周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影响农村地区的整体面貌。

4. 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持,但是长期以来,其管理经费主要依靠本级或上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提供。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政府的税收收入大大减少,因此对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所投入的资金也相应减少。在一些地区,进行生活垃圾处理会向村民收取一定的清理费用,但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和缺乏垃圾处理的意识,大部分的村民不愿意缴纳相应的费用,从而导致生活垃圾长期堆放,得不到及时清理。

二.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排放和处理现状

1. 农村生活垃圾来源

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废弃物、废纸、废塑料、废旧电池、碎陶瓷、碎玻璃、以及其他的废弃生活用品等,其成分非常复杂。

2. 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首先生活垃圾没有固定的排放地点,随意排放在田间地头,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而且生活垃圾一般没有经过处理,其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到土壤、水、以及空气中,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由于生活垃圾长时间得不到处理就会滋生出大量细菌和有害物质,会使居民的居住环境遭到污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

生活垃圾的处理一般有三种方式,包括堆肥、焚烧、卫生填埋等,由于经济水平、生活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我国农村地区,对于一些容易降解的生活垃圾一般会选择堆肥,成为有机肥料后用于农业生产中;对于一些短时间内无法降解的生活垃圾,由于没有统一的垃圾收购点,一般会以家庭为单位自行焚烧处理,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卫生填埋虽然是一种比较好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由于耗时耗力,在无法进行垃圾统一处理的农村地区一般不被采用。

4.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限制条件

1)基础条件限制

首先,和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居住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特点,村庄的规模较小,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也相对较少,再加上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发达使得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较为困难。其次,受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别。

2)经济条件限制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水平从整体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依然较为严重,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甚至都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更谈不上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了。

3)技术条件限制

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由于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现有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无法应用到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上。但是当前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垃圾处理技术并不成熟,限制了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处理。

三.加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排放和处理的有效措施

1. 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农村环境工作的起点较低,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因此国家环保部门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要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

2. 开拓资金筹集渠道,保证资金投入

首先要确保政府的投资,政府投资主要包括中央财政投资和地方政府财政投资两个部分,这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招标的形式把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集中和处理工作委托给相关企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减免税收等的优惠政策。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价值,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

3. 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系

首先,政府部门要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配备专业的监管人员和监管设备,确保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排放与处理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其次,还要加大对生活垃圾排放和处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促进群众间的互相监督和自觉管理。同时还可以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责任制,使村委会、保洁员、以及村民明确自身的责任,从而更好的执行。

4. 培养农民环保意识,促进自主参与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生活垃圾的制造者,因此要想改善农村环境,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就必须要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农民的自主参与。首先,可以向农民发放宣传手册,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法规,使农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改变生活习惯。其次,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营造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使农民自觉做到生活垃圾的统一排放与处理。

总结: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农村依然是我国的主体,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还比较落后,特别是生活垃圾的排放和处理系统不健全,给农村地区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熊明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 周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处理的环境效益分析》[D]. 江西农业大学 2011. [3] 武攀峰.《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及管理与处置技术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第6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关键词:生态视域;农村小学;环境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52-01

一、生态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理念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更为缺乏。但作为农村和农业未来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当前中小学生对待生态环境的观点和认识是影响我国未来农村、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

1.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为我国工农业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健康、持续的生态环境保障。在农村小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为建设农村、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贡献力量。

2.小学特殊教育阶段的需求。小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之一,正处于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养成时期,学习知识快,可塑性强,因此在该阶段进行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切身践行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宗旨;有助于树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培养人才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3.农村环境现状的需求。当前我国城市的垃圾处理基本进入分类集中处理阶段,但是我国农村还处在农户自行处理中,很多垃圾未经处理就放置在村庄周围,造成大量垃圾围村的现状;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燃气等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利用,大量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等不再被农民所重视或者利用,更多的被焚烧或者弃置与农田周围,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追求农业利益,化肥、农药大量使用,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而小学生接受能力强,对生态环境的认同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的行为,从而为保护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做出贡献。现在的小学生也将是未来农村的主人,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也是为未来农村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小学生极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现象,同时通过教育可尽快认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有助于生态文明理论在农村的传播和未来农村的发展。通过小学生可实现以下环境保护工作。

1.家庭垃圾分类集中与回收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是造成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同时缺乏有效的垃圾收集和处理措施。在农村生活垃圾中,主要以生物质垃圾为主,其物理组分以易腐垃圾为主,已有的示范运行结果表明,在收集前进行人工分拣,可采用生物垃圾就地堆肥、惰性垃圾集中处置为特征的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技术,减量率达到50%左右,无害化率达到100%,堆肥产品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而通过小学生将家庭产生的垃圾进行相关分类,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便于进行规模化处理。

2.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宣传。通过中小学生参与,在农村开展有关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用药过度滥用,农产品安全遭到威胁。如果能在小学教育中加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通过小学生的宣传,扩大农药、化肥以及农业科学施用技术的利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1.教师榜样示范,以身作则。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十分强调了榜样的作用,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的影响的是周围同伴,是他的监护人行为的模样。因此为使小学生有效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付诸行动,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包括有关领导都应该为小学生的成长环境营造一种生态文明发展的良好氛围。

2.课堂理论教育。课堂要成为学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这要落实好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各在学科都要注入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二是提高教师生态文明业务理论素养,将科学的、人文的、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三是专门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把地方生态文明纳入课堂,形成特色,如昌邑市具有万亩柽柳湿地,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编辑成教学素材可提高学生的科学和环保意识。

3.课外实践活动。生态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重视生态文明实验教育,为学生提供生态文明实验的场所和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与生产技能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意识,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可以把生态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实践课程开设,通过对家乡周围特殊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认识,树立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结合节假日,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举办生态文明图片展览,生态文明报告会等,拓宽视野,形成心灵震撼,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最终形成小学生自觉生态文明行为。

第7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共检查二级以上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21家,疾控中心1家,保健站1家、计划生育指导站1家,医务室2家,村卫生站67家次,中小学校28家和托幼儿机构2家。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50余人次,执法车辆11台次。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情况

1、医疗机构:

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设有兼职管理人员,各门诊科室、住院部各科室设置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首诊医生发现疫情时及时填写了传染病报告卡,由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登记、直报工作。但个别乡镇医疗机构存在漏报、漏登记现象。

2、疾控机构:

配备了专职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完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通过网络直报疫情,成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每日对疫情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做出疫情分析报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明显位置设置危险生物卫生标志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建立生物安全责任制,建立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二、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

1、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建立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设有兼职管理人员,相关培训记录、医疗废物登记较齐全,设立了医疗废物暂存点,医疗废物交由县垃圾处理机构同生活垃圾一并处置或自行焚烧处置,相关人员采取了一定的卫生防护措施。因我县无医疗废弃物专用处置设备及机构,医疗废物处置不符合相关规定。

2.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个体诊所: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废弃物以自行焚烧处置为主,并做有登记,个别乡镇卫生院及大部份个体诊所、村卫生室,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无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无相关培训记录、医疗废物登记,未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包装,医疗废物暂存点与生活垃圾同处一处,甚至有的单位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在一起。相关人员卫生防护意识较差,防护设施不全,有的医疗单位医疗废物暂存点存放大量医疗废物,不及时进行处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本能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设置了兼职管理人员,相关培训记录、医疗废物登记较为齐全,但医疗废物暂存点不规范,相关人员卫生防护意识较差,未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包装。

针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卫生执法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别给予了责令限期整改和行政警告。

三、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情况

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均成立了相应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有专职或兼职教师负责传染病的防治和疫情报告工作,大部分学校建立了晨检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因病缺课报告制度,有学生晨检记录和因病缺课情况登记,统计,有学生病假登记,部分学校环境整洁,建立了相应的清扫和消毒制度。但发现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校,尤其是乡级中小学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记等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建立了晨检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记等制度,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使疫情报告不及时,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还有些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使教师和学生不能了解更多的传染病防治知识,部分学校教室和宿舍通风不良,没有严格执行清扫消毒制度,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针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卫生执法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别给予了责令限期整改和行政警告。通过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了被监督单位负责人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法律意识,为下一步扎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针对检查存在的问题,今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教,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疗机构负责人的法律意识,达到知法、懂法、守法。县级及乡镇医疗单位要尽快建立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和传染病自查制度,完善相关记录,建立医疗废物产生地医废处理工作流程,使用符合规定的包装物和包装容器。

2、切实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乡村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使之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有效防止各类传染病的传播流行。

第8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一)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1.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进一步加强环境统计队伍建设,强化岗位培训,提高统计质量;进一步规范减排重点工程监督性监测,督促企业建立并完善“三量台帐”;进一步建立减排工作考核,落实乡镇、部门和企业的责任制,实行问责制。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减排。禁止新建造纸、制革等重污染行业,严格控制医化、电镀等新扩建项目,巩固提高医化、造纸、电镀、橡胶等行业整治成果,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轻污染、低排放产业。实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与减排绩效挂钩制度,依据生态功能区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全面落实总量替代方案,严控增量,有序推进取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3.加快减排工程速度,促进工程减排。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投运进度及配套管网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着手建设沿海工业城和健跳镇污水处理厂。继续开展重点污染源深度整治,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4蒸吨/小时及以上锅炉脱硫工程,禁止审批2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逐步淘汰1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对10蒸吨/小时及以上锅炉安装在线监测装置。

4.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监管减排。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督检查,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安装与联网工作,建立健全在线监测设施运行管理制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5%、90%以上。

5.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确保普查质量,为污染减排打好基础。

(二)继续重点推进水污染防治

1.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坚决取缔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放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切实加快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和防治。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完善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按照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供水工程佃石水库、白溪地下水库的建设。逐步淘汰现有珠游溪、亭旁溪等取水点。完成全县乡镇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

2.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编制并全面实施县内河网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业企业达标整治规划、农业污染整治规划和生活污染整治规划。到年,主要河网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比年降低10%以上。进一步加强河网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沿线新建扩建增加污染物项目,严格实行河流总量替代,强化措施,加快河流沿线老污染源治理和截污步伐,有效改善河流水体、水质。

(三)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

1.巩固深化化工、造纸行业的整治成果。认真组织实施《台州市医药化工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关停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造纸企业,淘汰污染重的化工产品,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着手做好医药化工企业集聚搬迁工作。

2.开展重点监管区整治工作。按照重点监管区摘帽验收要求,年底前完成高枧乡方下洋工业集聚区污染整治任务,年前完成全县橡胶行业污染整治任务

3.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沿海工业城1.6万吨/日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建立集中处置和排污单位自行处置相结合处理系统,力争年底建成。坚决杜绝各类工业聚集区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

4.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排污。对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单位,实施限期治理或限期整治,责令“三同时”项目限期验收,逾期未完成任务,依法责令关闭,对超总量排污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档案,及时企业环境管理信息。

5.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完成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企业和重点耗能、耗水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施循环经济“511行动计划”、“工业循环经济2525示范工程”,加快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乡镇和农村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6.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依据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落实各项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要求,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跟踪、环境监理、试生产全过程管理,严把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关。依法开展区域规划环评。

7.加强放射源监管。加强辐射环境保护,严格放射源的使用管理,防止发生辐射伤害、污染环境、丢失盗窃等重大事故与案件。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废源上缴收贮率100%。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消费企业基本情况调查,按计划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四)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切实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截污纳管集中处理率,确保年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水处理量达到设计能力的60%以上。完成健跳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控制和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率85%以上。

2.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继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处置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全面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确保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着手建设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

3.加强城区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制定并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管理意见。到年,建成机动车尾气监测和管理体系。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禁燃区”,重点防治交通噪声、娱乐业噪声、建筑业噪声、餐饮业油烟和燃煤小型锅炉等污染。

(五)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1.继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禽畜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密集散养区饲养量,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开展水产“千亩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推进生态养殖场(塘)建设工程,依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海水围塘养殖规模,探索和推行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

2.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平原农村“户三包、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偏远山区和海岛农村“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要求,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行政村覆盖面达到85%以上。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治理,力争25%以上行政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实施“千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3.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网络建设,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和沼气、沼液、沼渣资源综合利用。

4.积极推进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疏浚淤积的河道,建立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努力恢复河道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禁随意填埋或改变河道用途。

5、着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快实现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到年,村庄周围宜林荒山和迹地更新绿化率达95%以上,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

(六)积极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1.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因建设项目需要调整区划的,必须从严把关,符合相关条件。探索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陆污染源入海控制。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严格执行持证排污制度,确保达标排放。新建入海排污口必须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手续。

2.大力推进海洋生态养殖模式。统一规划近岸海域和滩涂利用,合理布局水养殖,控制养殖规模,推行规模化养殖模式。加强海洋保护区、渔业资源养殖区建设,严禁在自然产卵区和重要渔业水域布局污染项目

3.严格涉海工程环境监管。完善港口、码头、船舶排放油类、化学品、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接收和处理设施,加强造船业、修船业的环境监管。强化沿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有可能造成海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估。科学控制海岸或海上作业风险,有效防止溢油、泄漏等污染事故发生。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赤潮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重点入海污染源、重点港湾和生态脆弱区监测体系,实施重大沿海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完善赤潮监测系统,建立赤潮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海上环境应急体系,提高海上环境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七)加快推进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

1.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档案、监测和修复制度。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确保到年全县土地退化指数小于15。科学规划土地整治、复垦和滩涂围垦,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2.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落实矿业产业政策,加快调整矿业结构和布局,减少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到年完成90%以上废弃矿山的治理,创建绿色矿山1座以上。

3.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继续对主要骨干河道、平原河网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保护等综合治理,修复改善河道自然生态。全面整治城区内河水环境,新增农村河道综合治理30公里以上。

4.加快生态林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林分质量。到年基本建成25.6万亩生态公益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八)持续深入开展生态创建

1.广泛开展社会化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联合体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到年创建市级绿色企业3个,市级生态环境示范教育基地1个,市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绿色家庭54个,省级绿色企业1个,省级绿色学校5个。

2.深入开展区域性生态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村、生态镇创建活动。努力创建卫生城市、森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力求营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到年,创建4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30%以上行政村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

二、保障措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实施“511”行动计划,制定实施重点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严格控制单位产品排污量,推动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严格执行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制度。

(二)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分区环境准入政策。落实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全面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规划确定的禁止准入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限制准入区,支持保护优先,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乡镇建设规模,禁止上高污染工业项目,适度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准入区,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优化布局,有序推进产业发展;优化准入区,要依据环境容量,优化调整城乡布局和产业结构。继续依法开展规划环境,推行环境工程监理制度。

(三)继续加强环境法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坚持依法监管环境、依法保护生态、依法治理污染,严格落实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监督的作用,继续实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监督生态环保工作。

(四)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继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切实加强运行监管。统筹规划各类环保基础建设,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和代处置措施。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运营监管,确保集中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达到要求。加快建设城乡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系统。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网络化、标准化。继续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体系和供水体系,积极实施区域一体化污水处理工程。

(五)进一步健全环境监测监管网管。加强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完善县级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监控数据在环境执法、环境统计、总量核算等方面作用。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切实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力度,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面。

(六)进一步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环境应急响应系统。以保护饮用源为重点,建立固定污染源排查机制,对化学品运输等流动源建立预防和应急措施。加强环保应急装备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储备。加强特殊污染因子、饮用水源有机物的分析监测装备建设,提高分析监测能力,完善核应急指挥系统和辐射污染应急监测系统,提高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水平和处置能力。

(七)加强环保科技平台建设,切实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在环保科研中的作用,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加快实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广电镀废水回用、合成革和橡胶废气治理、污泥处置、生态养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行污染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快培育环保咨询业市场,在建设项目决策和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中推行咨询报告制度。

(八)落实完善经济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土地等经济政策,加快开展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上市企业环保信息公开、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制度,作为企业资信评价的重要依据。实施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坚决遏制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大力探索排污权交易机制,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建立能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全面实施集中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实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经营服务性收费。对超标排污单位,严格执行加倍收费。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整治、搬迁、转产、关闭或改造。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及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鼓励环保型产品开发、有机肥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9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搞好云南的环境保护,不仅事关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意义。“十一五”期间,云南组织实施了《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戈IJ》、《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环境保护丁作取得积极了进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硫、有机污染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由此支撑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近年来云南环境保护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1云南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1.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云南处于多条国际和国内河流的上游,生物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地位,是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的压力巨大。同时云南又是边疆、多民族省份,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任务繁重,自然资源开发仍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处理不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将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断流、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1.2污染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云南经济总量将快速发展,GDP增速预计将达10°%以上,火电和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等都将大幅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加快将在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方面给污染物减排丁作带来空前的压力。“十二五”国家将氨氮、氮氧化物纳人总量控制目标「'云南将面临有机污染物、二氧化硫持续减排和氨氮、氮氧化物减排的双重任务,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

 

1.3污染转移的压力加大

 

云南是承接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和扩大沿边开放,势必推动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的地区为了加快引进外资的速度,就可能降低环境门槛,致使国内外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设备、技术及污染产品和废弃物转移至云南,客观上形成污染的转移。

 

1.4跨境环境保护的问题增多

 

云南地处亚洲大陆四大江河的上游地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流域云南段,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国外下游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近年来围绕跨境河流污染等引发的环境摩擦上升,对中国的区域合作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在跨境环境保护方面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2云南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1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污染依然严重,从2009年监测结果看,5个湖泊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滇池、草海、外海、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质类别劣于V类标准)。全省六大水系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环境功能不能达标的断面占31.1%,已遭受污染(IV〜V类标准)的断面占20.6%,污染严重(劣于V类标准)的断面占19.2%[4]。城市河流总体水质为重度污染。列人监测的15个主要城市的30条城市河流(水域)中,有45.5%的断面达不到水质功能要求,水质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的占50%。全省21个主要城市(所有州市府所在地和5个县级市)40个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2.5%不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4]。

 

2.2重金属污染危害日渐凸显

 

云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在带动有色金属采、选、冶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由于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资源无序开采、企业的治理水平低、环境监管能力不足、对重金属污染重视不够等原因,长期的矿产开采、加丁以及丁业化过程中,重金属特别是铅、汞、镉、铬、砷等5种高危险重金属在环境或生态系统中长时间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一些有色金属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并在部分蔬菜、茶叶、三七等农产品中出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5-6]。

 

2.3农村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在云南污染物排放总量构成中,农业农村污染物排放量已占相当的比重,其中,总磷、总氮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3.4%和55.6%,超过生活源的排放量;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0%,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接近丁业污染的排放量,氨氮的排放量是丁业排放量的2.67倍[7]。而农村普遍缺乏污染治理设施,绝大部分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2.4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受保护地区,其他区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不够,污染、生态破坏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非常普遍'紫茎泽兰等外来人侵物种危害比较突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生物迁地、离体保护体系还不完善,生物物种资源与遗传资源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2.5环境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云南环境监管的能力还较薄弱,队伍建设滞后,与日益繁重的环境保护丁作不相适应。环境质量监测未能实现全指标覆盖,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生态监测丁作刚刚起步或尚未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网络难以全面反映全省情况,污染源在线监测的监督效果未能有效发挥,重点放射源监测依赖人丁。

 

3云南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

 

3.1强化产业环境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强化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环境管理,制定主体功能区环境管理政策,将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作为关键约束,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避免资源环境超载。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建立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严格环境准人,推动产业聚集发展,促进重点行业的合理布局。加大炼钢、炼铁、铁合金、焦炭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10],强化对重点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将实施清洁生产作为环保验收、环保专项资金申请、污染减排的重要条件。3.2以饮用水源地和重点流域为重点,搞好水污染防治。

 

以保障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创新水环境管理思路,推进水污染防治丁作,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

 

3.2.1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将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作为优先领域,确保饮用水安全。按照水源保护区划实施分区管理与整治,一级保护区整治主要针对直接影响影响水质的污染源,采用清拆、关闭、搬迁等措施解决一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二级保护区主要通过关闭排污口、迁出和企业搬迁等措施控制点源及非点源污染。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监管,合理开采地下水,逐步关停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单位。

 

3.2.2加大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

 

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的综合防治,以削减人湖主要污染物为核心,深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治理,全面推进人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使河道景观、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开展环湖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建设,逐步恢复生态景观和生态功能。加强南盘江、红河、牛栏江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制定并实施云南重点流域水体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方案。加强出境河流流域污染防治,加强跨境河流的监测和应急体系建设,确保跨境断面达到水质功能要求。

 

3.2.3严格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以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总量控制为重点,推进水污染物的减排工作。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染物处理能力,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将现有执行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在“十二五”期间提高到一级B标准。重视污泥安全处理处置,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加强农业污染源治理,重点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3.3以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减排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总量控制为手段,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控制为重点,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3.3.1强化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控制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从注重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加大和强化淘汰产业结构调整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及有色冶炼、钢铁落后产能;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重点抓脱硫设施建设与结构调整,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锅炉主要抓结构升级,加大小锅炉淘汰力度,大吨位锅炉因地制宜采取脱硫减排措施[13]。氮氧化物总量控制要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控制,形成以火电行业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和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电力行业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新、改、扩建机组必须配套烟气脱硝设施;全面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汽车报废标准,强制淘汰不合格车辆。

 

3.3.2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

 

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颗粒物严重超标的区域实施颗粒物总量控制。

 

电力行业要采用布袋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等高效除尘设施,水泥厂、建材和工业锅炉等要安装高效除尘设施,同时减少无组织排放[14]。加快城市工业污染源调整搬迁,集中整治低矮排放污染源,取缔非法排污企业。改善城市的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城区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减少颗粒物排放,控制煤烟型污染。加强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抑制扬尘。

 

3.3.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建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排放量统计制度,探索建立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指标纳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有序开发水能,推进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运输工具,在公交、公务、出租、环卫、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3.4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3.4.1推进危废及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加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云南省危险废物管理中心,全面监督和检查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立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提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设施的运营管理效率,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科学有序发展。实施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防治规划,积极探索社会源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全面控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3.4.2强化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

 

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过程监管,进一步提高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水平,降低固废利用、处理、处置设施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从生产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磷石膏、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各种建筑废弃物及桔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建立废旧电子电器的社会收集网络,继续实施电子废物等圈区管理,推动大型集中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设施建设。

  

   3.4.3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丁程建设,完善城市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稳步推进各县均建设垃圾处理厂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加强对填埋丁艺安全性和渗滤液处理问题的研究,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丁艺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15]。整治简易垃圾处理或堆放设施,落实渗滤液处理要求,搞好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的修复丁作。

 

3.5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3.5.1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制定和实施州(市)级、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全省性重要生态功能区与生态脆弱区、以及滇西北、东川等重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16]。加大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开展系统规划和治理,进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探索实践适宜于各区的生态保护、恢复和治理技术与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生态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

 

3.5.2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丁作,落实《丽江宣言》、《腾冲纲领》的精神,加快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丁程规划™。建立完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专家评估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监管,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与规范建设水平,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积极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完善生物就地、迁地、离体保护体系,努力在重要物种、关键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可持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极防治外来人侵物种危害,加强生物安全监管。

 

3.6以重金属污染控制为重点,提高环境风险的防范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把环境风险纳人环境管理,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标准制定、过程控制、竣丁验收等环节建立制度,实施风险评价。加强对重点企业、环境敏感地区和环境风险源的监管力度,建立企业特征污染物监测报告制度。重视南盘江、澜沧江、红河等重点流域、跨境出界河流的环境风险源管理,逐步建立环境风险的清单管理、实时监控、应急响应处置体系。

 

推进《云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规划》的实施。加强重金属污染风险防范,划定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域,加强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涉重金属企业的综合治理和环境监管,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重复利用。强化重点丁业企业的在线监测,试点建立重金属排放企业特征污染物日监测制度。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排查影响健康的重金属污染源。建立和完善省级重金属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系统掌握主要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人群健康影响状况与发展变化趋势。

 

3.7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以监测、监察、信息能力建设为重点,集成监测预警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管理支撑体系三大体系,统筹基础丁程、人才丁程、保障丁程三大丁程,稳步提高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和标准化建设,改善环境监测基础条件,强化监督性监测。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升级环境监察机构装备,建立应急监察体系。建设集数据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应用、表征、全过程于一体的“环境监测数据平台”。

 

3.8创新环境管理政策及机制,探索环境保护新途径

 

3.8.1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建立环境与发展咨询制度,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咨询机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规划实施以及重大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研讨和咨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

 

3.8.2创新环境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