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88-90.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与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基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究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进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http:///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3]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1期).
[4]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1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一、引言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出,广西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口更多的是“386199部队”,其中表现明显也最为让人担忧的就是大量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够健康成熟,其所处的境况和环境却令人担忧。笔者在广西忻城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比较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因此选取忻城县作为此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典型案例。文章以广西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调查、实地调研,梳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以忻城县为例
为深入了解忻城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笔者与“千千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合作,展开了忻城县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以走访为主,电话访谈及QQ交流为辅。在调查走访阶段,一共选取了150份问卷作为样本,其中分为调查问卷一和调查问卷二:问卷一是与儿童的交流,一共调查了90份;问卷二是与儿童监护人的交流,一共调查了60份。实际有效问卷142份,回收率达到94.6%,问卷回收率比较高,质量也比较高。此次的留守儿童调查结果如下:
1.家庭状况
(1)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生活占35%,与亲戚朋友生活占2.5%,与爸爸或妈妈一方居住占55%,与其他人居住占7.5%。
(2)监护人对其留守儿童生活关心多占23.3%,学习关心多占26.7%,生活和学习都关心占43.3%,不关心占6.7%。
(3)监护人与其留守儿童经常交流的,自己主动占32%,孩子主动占8%,互动占22%;一般交流占24%,很少交流占12%,不交流占2%。
(4)留守儿童调皮或犯了错误,监护人一般会体罚占17.5%,训斥占22.55%,置之不理占12.5%,耐心教育占27.5%,其他态度占19.95%。
(5)留守儿童心中理想的家庭:父母都在家占67.5%,单亲在家占17.5%,和其他长辈住占15%。
从上述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不完全调查中发现:忻城县留守儿童与隔代长辈或父母一方居住占大多数,但是留在农村的监护人往往对这些孩子关心不够,缺乏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远远不够重视。
2.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节假日一般会学习、看书占30%,运动10%,上网、玩游戏占10%,看电视、闲着无聊占27.5%,在村子里跟朋友玩耍22.5%。
(2)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求助老师的占25%,求助同学占32.5%,求助监护人占15%,自己解决占27.5%。
(3)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认为是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占60%,认为是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的占22.5%,认为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占17.5%
(4)留守儿童的老师家访和私下谈心情况:常家访、常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22.5%;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2.5%;不常家访,偶尔谈心占10%;不家访、不谈心占42.5%。
(5)认为父母外出会影响学习占37.5%,不会占35%,认为学习无所谓占27.5%。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主性较低,课余放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很少,在学习上很少会向老师和留守监护人求助,出现学习问题容易自责,且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自身学习影响较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1.经济发展落后
忻城县所辖农村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地形地势复杂,且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民除了耕种几亩旱地再无其他副业收入,为了生存,剩余的青壮年劳力不得不走出大山,去城市谋求生路,这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埋下隐患。
2.家庭教育断层
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的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极度缺乏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
3.学校教育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老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关心少。且忻城县如今留守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就要独立生活,老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照顾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实在无力同时兼管。
4.社会教育缺失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除了电话、微信和QQ等网络平台在农村也开始逐渐普及,留守儿童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酿成多起少年刑事案件,农村犯罪率逐渐低龄化,造成了社会安全的隐患。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着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推动乡镇企业的设立和发展,试点并推广农村特色种植养殖模式,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小工业”的发展。其次,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生活环境。最后还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推动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让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学校。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学生最重要的人生导师,要重视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家长首先要树立起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尽量为留守儿童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其次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联系,不仅是对学习,生活方面也要有详尽的了解,及时掌握孩子的各方面动态。最后,家长们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子女做好榜样。
3.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主要承担者,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立足于学校。首先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教学精神,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加强教育与培养,发掘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生活及辅导教师。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儿童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最后,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公益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辨别能力,提升法律观念与道德修养。
4.社会方面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城乡二元体制
中图分类号:D4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6)01-0275-03
作者简介:罗杰(1988—),男,彝族,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为改善自身经济条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由农村走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给老人代管、亲戚朋友照看或送入寄宿制学校。于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伴随打工潮的出现自然产生。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以来,国家相应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全国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辍学率也多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分布不均,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不仅阻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诱发了诸如少年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我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有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产生。因此,本文尝试从教育公共政策角度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同时探索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法。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受教育状况堪忧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在初中教育水平以下,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未经过扫盲培训。他们虽重视留守孩子的教育,但无力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人员逢年过节回家或周末有空打电话对孩子开展的家庭教育也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状况的询问层面。同时,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低,无力辅导教育孩子。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主要以私立学校为主,办学环境较差、教学人员较少,招收的学生又较多,学校课余只是负责照看孩子的安全问题,起不到家庭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资源有限,分布不均衡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分配政策偏重将教育资源分配到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所能配置的公共教育资源极少,使农村地区除国家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外,得不到更多教育资源来解决体制、历史等因素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现行户籍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限制,不能进入城市的公办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在农村的公办学校或私人寄宿制学校就读。
(三)缺少各方关爱,学生易误入歧途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很难与父母团聚,无法体验亲情的温暖。同时,留守儿童又与代为管理的老人或亲戚朋友存在感情上的代沟,导致其与正常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差异。时间一长,他们往往容易产生寡言孤僻、偏执暴躁等性格方面的缺陷。另外,儿童的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多变性和可塑性,良好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但不好的引导却会让孩子误入歧途。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情感上的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受社会中不良环境的影响,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染上吸烟、喝酒、赌博等恶习,更有甚者还会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参加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原因
(一)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力投入、教育经费投入等。人力方面,我国农村中小学的生师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中小学的生师比,说明我国在教育的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倾斜于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人力投入不足。2009年,我国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达到122310935.4万元(占GDP3.58%),全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却仅为44205028.8万元(占GDP1.29%)。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相关教育经费支出计算,2011年农村小学的经费总投入为27230002.2万元,农村中学的经费总投入为16975026.6亿元。从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上看,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二)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
虽然我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城乡二元体制却没有被废除。城乡二元体制下,孩子的受教育问题首先要受到户籍的严格限制。虽然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在保障农村孩子就近上学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但由于城市的中、小学总以学生户口不在本片区、学校教育承载能力已超负荷等借口推脱留守儿童就近上学,严重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城市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同时隐性拉大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影响社会公平、公正。
(三)教育政策不健全
当前,我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完善进度较慢,而且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政策法规只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宽泛的界定,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问责制度,使教育政策在贯彻执行中的效率大打折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从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讲,我国没有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对资源配置方式、配置均衡情况等进行硬性规定。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把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城市,而将少量的教育资源分配到农村,造成城乡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出现巨大的“南北差异”,导致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发展。
(四)教育政策执行效率低的影响
近几年,国家为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特岗教师计划、志愿者支教、希望工程、农村孩子免费午餐计划,等等。这些有益的尝试或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部分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教育事业的过度行政化,也使许多教育政策在经过复杂的层级传递后发生实质性变化。例如,农村孩子免费午餐计划。在西部一些较偏远的地方,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中央财政支付用于提高孩子免费午餐的专款被截留一定比例,用于修建翻修学校教室、购买教学设备等。教育政策执行的低效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总量与结构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教育经费增长机制,扩大教育财政性支出,增加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保障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结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农村地区的人才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结构,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队伍,逐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对高品质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打破教育的户籍壁垒,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应出台具体的政策或法律,取消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户籍限制。同时,对巧设名目收取农村留守儿童转校费、借读费、捐资助学费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公办学校或私人学校,进行监督查处,规范基础教育秩序。同时,探索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的试点工作,缩小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均衡,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教育政策体系,规范教学活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离不开政策保障,而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体系不健全,亟需加以完善。政府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方面的政策立法,出台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儿童教育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监管权利与义务,并配套出台相应的奖惩政策,保障政策有效执行;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政策,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教学资源;出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奠定人才基础。
(四)提升教育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一方面与政策执行程序复杂有关;另一方面,与政策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贯彻好国家相应的教育政策,政府一方面要精简教育政策执行程序,并对政策执行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使政策执行在阳光中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及教育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领会政策精神和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提升教育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促进基础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刘欣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问题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1,(5):50-51.
[3]张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探讨[J].教育导刊,2010,(2):29-31.
[4]杨静慧.解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与对策[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3):65-72.
[5]李鑫.留守儿童政策问题与解决措施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6):61-62.
一、S镇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为了深入了解S镇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情况,笔者选定了S镇其中两个村(SS村和SE村)、三个幼儿园(JZ园、JF园和NG园)和3所小学(JY小学、JX小学和乡村NE完小)为考察点,通过实地调查得知,目前S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如下三种:
1.公立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这里指由政府组织和认可的教育机构,对留守儿童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教育,它包括公立幼儿和公立小学设立的学前班及公立小学教育。学校教育又分为“非寄宿制”学校教育和“寄宿制”学校教育。“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农村留守儿童在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并不能得到学校及老师们特别关注和特殊爱护。留守儿童按照学校规定,白天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和管理,即“早去晚归”式的上学形式。学校正规教育,也不可能将“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分类分班进行特殊教育。(假设有某所学校按“留守”和“非留守”分别给予学生授课,那必将会引起社会有关“公正与否”的争议)。因此,学校教育,其主要活动不可能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在学校一般情况下是得不到任何补偿的。况且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非常繁重,农村过多的留守儿童,老师精力和爱心也是有限的。近些年来,在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号召下,各地基础教育已经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全国各地基础教育倡导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种关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层面的关爱活动。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号召和组织党员教师与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结对进行帮扶,辅导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学校为留守学生设置专用电话室,供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沟通感情。二是以班主任为主体的教师个体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师个体对那些家庭困难、学习成绩波动较大的留守儿童给予较多的关怀。但这种关心,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关心的方式、频率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意愿,不具有长期性和计划性,关心的内容也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生活关心,缺乏针对性。在非寄宿制学校读书的留守儿童,一旦放学回家,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疏于管教或不服管教,他们就有可能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甚至是无人管教的境地。“寄宿制”学校学习。所谓“寄宿制”学校,学校保障从上周日晚到下周五下午吃住学习都在学校的学生其基本生活、学习和安全的全天候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既解决了偏远山区农村儿童上学难问题,又是弥补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实地考察了S镇“寄宿制”学校二种儿童教育形式:一是(3-6岁)儿童学前教育;二是(7-12岁)学龄儿童小学教育。S镇学前班儿童教育存在“低龄化”问题。由于该镇地广人稀、生源较少且经济发展落后,全镇76个自然村,仅2个自然村有民办幼儿园,其他自然村,都是以村小附设的学前班为主要形式,其入校儿童含3—5岁的幼儿。该镇学前班存在严重的“幼儿化”问题。而在教育问题上,学前班又存在着严重的“小学化”倾向。教学内容以算术、认字等知识学习为主,教师均为非幼师专业。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对“寄宿”在学前班内的“幼儿”没有任何的“低龄”关照。S镇在寄宿制小学学龄儿童教育现状。多数寄宿制小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都采取了一定的关爱行动。白天课堂学习,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儿童一样,学校并未给予他们过多的关照。而在晚间,针对“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学校有时会组织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和自强不息等心理辅导活动。对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常规生活管理和晚间学习作业辅导。然而,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着不少办学困难:一方面,缺少基本设施和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学生食堂、学生浴室和户外活动设施。乡村小学师资不足,一线教师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寄宿教育过于强调秩序和集体目标。学校为规范寄宿生活,便于管理,减少安全隐患,通常安排两节晚自习,要求寄宿生统一在教室学习,重复白天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使寄宿学生易生厌学情绪。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强调纪律秩序和集体目标的寄宿生活,扼杀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觉得生活沉闷无趣。这些都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2.民营托管教育所谓民营托管教育,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将留守儿童委托给“受托方”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农村务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教育托管问题也成为农村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地方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以盈利为目的而自发地办起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托管机构。笔者为了区别于寄宿制学校,不妨将这类“受托方”通称为“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或“民营托管机构”。根2013年S镇工商所和教育部门摸底统计,在集镇小学及幼儿园周边已经有50多家“民营托管机构”。笔者于2013年对集镇JY小学、JX小学4—6年级部分班级共12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两所小学约有43%的留守学龄儿童已经住在了民营托管机构,还有部分学前留守儿童也进入了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托管教育机构的类别,目前S镇自发产生了三类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第一类为社会人士举办的托管个体户或者由一人牵头、多家合办的托管教育机构。这些托管机构多为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居民构成,他们利用居家地理位置优势,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教育软硬件条件普遍较差,只能维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要求。第二类为幼儿园附设的托管部。S镇6所民办幼儿园均设立了托管部,托管部不仅面向本幼儿园,还对外招收需要托管的留守儿童。托管的留守儿童可共享幼儿园的活动设施和教师等教育资源。与第一类托管机构相比较,第二类托管机构其教育环境相对较好一些。第三类为集镇学校的在职教师兼职举办的托管机构。在托管机构兼职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问题。这些教师通常富有爱心,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行为教育等。但是,由于地方教育部门禁止在校教师从事校外盈利性教学辅导活动,这类机构属于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民间教育组织。上述三类民营托管机构,尽管其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但它作为一种伴生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的确对于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及当地部分干部群众的肯定和欢迎。这种托管机构的应时而生,也说明了它具有生存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尽管武陵民族地区S镇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也能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解决儿童寄宿抚养或教育管理问题,然而,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本身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第一,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身份的合法性问题。这些托管机构没有得到地方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属于无证经营,不受行政法规保护。因此,它们只能在“地下活动”,还常常会受到地方恶势力的敲诈勒索,也随时存在着因为效益或社会问题而自生自灭的风险。当前,地方政府寄希望于这些托管机构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管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民营机构没有合法身份,不便直接出面予以保护和支持,致使这些民营托管机构生存尤艰。第二,监督和评价机制缺失问题。托管机构由于是自发成立的,所以它的性质界定、责权划分、资质审核、监管评价等机制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未将这类机构纳入其工作监管范围。只是当这些民营托管机构出现突发事件或意外安全事故时,地方政府或教育部门才进行事态干预和过问处理。所以说,这些民营教育托管机构目前尚处于无政府监管和无序竞争状态。第三,缺少教育管理质量评估标准。现有的托管机构自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质量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民营托管机构本身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机构本身缺少主观积极的服务意识和动力,部分由教师主办的托管机构,对其托管的儿童,只满足于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而缺乏对托管儿童的情感关怀。绝大部分托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仅仅负责留守儿童的饮食、住宿、安全等一些最基本问题,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需求。托管机构大多室内活动空间狭小,因害怕承担安全风险,限制托管儿童户外活动。创办者和从业者个人素质普遍偏低,没有从教经验,不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于3—6岁的留守幼儿,心理发展还十分敏感和脆弱,在最需要得到父母关爱的时候,却长期远离父母,更无法在托管机构得到情感的补偿,这些对于他们日后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养成都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3.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所谓“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把孩子交由男女双方的某一亲族(包括留守儿童的祖辈和其他家族亲属)代管、代教,故而称之为“兼管式”。这一“兼管”形式,在民族地区农村比较普遍。笔者实地调查看到,未进入学前教育和托管机构的儿童,主要是托付给家族亲戚代管代教;入学了的学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也是需要家族相关亲属兼管的。就是上了寄宿制学前班和接受了小学教育的儿童(包括托管机构里的儿童),他们到周末也是要“回家”的,这个“家”,实际上就是家族亲戚兼管式的“家”。因此,家族监管式教育仍然非常重要。家族兼管式教育主要有如下三大类:第一,直系祖辈兼管教育。我们把外出务工人员将留守孩子交由其亲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管理教育形式称为直系祖辈兼管教育。这类兼管方式,其优点在于留守儿童能得到祖辈或家族亲情的呵护,兼管者的权威性和责任心以及其教育耐心都比较高,因此,留守儿童能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当然,祖辈的亲情是不能替代父母的关爱)关怀。同时,家族亲属兼管,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示的。在民族山区,家族兼管者大多数属于年老力衰、体弱多病的老人,他们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需求,且多数兼管者是文盲或半文盲,无法辅导孩子们学习,有的对孩子还过分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第二,旁系祖辈兼管教育。有些家庭由于多种原因,其直系祖辈无法兼管留守孙辈,外出务工人员只好将孩子托付给血缘关系较近,平日来往较亲密的非直系祖辈代为监管教育,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旁系祖辈兼管。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直系祖辈兼管差别较大,孩子离开了自己原有的家,既离开了父母,又要到一个陌生“新家”生活,加上旁系祖辈的权威性、耐心程度、应有的义务性以及对孩子性格了解等,也远不如直系祖辈。留守儿童过去很少与这些旁系祖辈共同生活,兼管者就像是孩子们心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加之“兼管者”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多数抱有临时“代管”思想,对留守儿童也不愿过多过严地管教,除保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外,极少有教育措施。第三,其他亲族的兼管教育。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是把孩子寄托给其他亲族,如兄、弟、姑、舅、姨等家,请他们代管代教。一般情况下,这样寄托兼管的时间比较短,当务工父母条件一有好转,他们就会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或者另想办法,如送到前面所提及的民营托管机构。综上所述,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教育和家族兼管式教育,已构成了目前S镇留守儿童接受寄宿教育的三大形式。尽管这三大教育形式各自存在着明显不足,然而,它们为解决农村外出务工者代为抚育孩子的问题,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确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上,也为地方政府解决了有关留守儿童托管方面的社会难题,分担了部分社会责任。
二、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只有深入调查和研究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才能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仍未纳入各级政府议事和处事的工作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浪潮”已出现了20多年,带来了农村务工经济的大发展,也支持了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与此同时,由此而产生的“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生存问题,已逐步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劳动力输入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与帮扶,有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和改善,并出现了好的前景。然而,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劳动力输出地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有的工作仍然是“漫步”在领导报告号召范围中。既没有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规划和方案;也没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受亲情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制度性的要求,也没有纳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当然,就更不可能进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因此,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最终却没有取得解决问题的实质性成效。随着第二代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大,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那么,这必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将会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管教育“市场混乱”,缺乏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监控措施S镇是武陵民族地区最大的乡镇之一,常住人口近6万人。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意识的加强,在S镇存在大量留守儿童需要教育托管的背景下,当地某些经济头脑灵活的人,纷纷办起了接收留守儿童托管的私营教育机构。且随着托管机构的增多,加之政府对这类民营机构缺乏监督,久而久之,儿童托管“市场”必定会出现“无序”竞争之“乱相”,有些地方甚至还发生了儿童意外事故。每当重大事故的发生,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对这些民营托管机构进行“整治”。如此反复的“整顿”,托管机构私营者人心惶惶,只好转入“地下”,有的干脆停办。儿童托管机构你停我办,“地上停”“地下办”,且各个私营机构价格各异,办学托管条件没有统一标准,教育管理方式“五花八门”。对于这些民营儿童托管机构的“混乱”问题,政府既不能阻止其产生,也不敢对其实施关停。因为,政府没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而现实社会又迫切需要这些民营机构接纳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尽管这些托管机构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的存在,确实缓解了政府的压力,解决了部分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困难。于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只能是今天有事管,明天又不管,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对于农村儿童托管机构市场的“混乱”,这不能不引起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3.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农村其他儿童相比,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至少有一方不在身边),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教育。然而,这种亲情教育对于3—12岁的儿童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亲情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如下4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亲情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情商。儿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眼见父母与亲友的交往,父母在家庭“红、白”喜事的操办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人间亲情、友情、恩情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在家庭和睦的气氛中轻松自然地接受了这些人间温情,因此,他们会天性地信赖父母、依存父母。3—12岁的儿童是从开始说话能表达自己的基本所需中逐步完善语言的。因此父母在身边和不在身边大不一样。第二,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自信心和安全感。父母在身边,儿童有一种自然的安全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父母在身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是安全的。第三,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集体观念。3—12岁儿童,如果父母常在身边,他们能逐步体会和形成“家”的概念;7—12岁开始,他们便能比较和判断“别人家”与“我的家”有什么不同,并漫漫形成家庭“好”与“坏”等概念。这就是最初的“集体”概念。第四,亲情鼓励能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孩子上小学初期学业成绩的优劣,与父母及时鼓励和指导有着很大关联。因为孩子初入学,突然间端坐在教堂内,不自由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如果父母不及时地给予纠正和指导鼓励,很可能就会有厌学情绪产生。只有在父母和老师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孩子才能度过入学适应期。上述有关儿童的亲情教育,对于当前农村大批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在外务工长期不在身边,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亲情教育缺失,这也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些许遗憾甚至是阴影。所以说,对于这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给予他们更多的亲情关爱和温情补偿,努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开朗性格。然而,目前S镇现行的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机构教育、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三种托管教育模式都忽视了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重视,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补偿和教师的特别关怀。而农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亲属兼管教育,多数都是停留在儿童吃饭、睡觉、卫生、安全等基本生活教育管理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缺乏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特色性。
三、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基于前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将其纳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之中,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问题,也是关乎民族地区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既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也会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进而将会使“民工族”代代循环,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难以得到根本好转。留守儿童是民族地区未来的主人,培养好农村下一代是和谐社会的百年大计。在社会快速转型期,我们更应该关心这一特殊的群体,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及教育工作。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帮助和关爱,他们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温暖和关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拿出有力措施和方法,切实地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要像对待义务教育工作一样,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
2.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参与式的儿童管理机制,完善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地方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与财力扶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全面统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应出资在民族地区农村办一批示范性的幼儿园,解决好农村幼儿托管问题。其次,在市场自发办起了不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并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运行优势,对于“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进行正确引导与规范,并给予政策扶持,促使其成长为一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生力军。政府保护性地指导“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让它们按要求和规范履行其职责,加强对“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督导和评价,使它们在合法的前提下,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三,政府可将“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与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儿童的安全性和生活保障性,使“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得到社区的扶持、监督和协助。譬如,湖北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建设,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幸福村落”建设中,实行村民自治和互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各级地方政府借鉴。
3.丰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内容,提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在完善了各类留守儿童教育体制后,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首先,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方式,突出“情感教育”和自立教育,设计有关留守儿童教育评价标准,使教育工作者真正关心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应将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融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活动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热爱民族文化,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第三,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开朗自信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检查评价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__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存在问题
__是经济大省,但__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相对于经济发达的苏南而言,苏北苏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苏北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苏北苏中农村劳动力输出历史长、规模大。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也较突出。截至20__年底,__省8市共有留守儿童570578人,其中苏北5市有400402人。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233536人,占40.93%;小学生336936人,占59.05%;未入学的106人,占0.02%。留守儿童总数中由祖辈监护的347820人,占60.96%;寄宿学校的143749人,占25.19%;托其他亲友的67865人,占11.89%;“社会妈妈”监护的11034人,占1.93%;无人监护的110人,占0.02% 。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
总体来説,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行为、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生活上缺少照顾。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二是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2、行为上缺少监管。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使孩子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上缺少辅导。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
4、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内心有说不出的苦闷,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5、安全上缺少保护。由于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是肤浅的,再加上儿童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使得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目前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因为家庭、监护人、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不到位,给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
1、过早的自理自立压力,体现不成熟的心理障碍。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的成长非常不利;不少留守儿童感觉孤单,甚至有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已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2、过快的求学求钱速度,显现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过窄的生活生存空间,呈现不和谐的人生人格。近几年,一些打工回乡的人通过种种言行举止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们,这些错误思想混淆了孩子们的是非标准,影响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确立。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 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的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5、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 县区政府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有效为农民送知识、送技术、送教育,有效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以父母的稳定收入,促进子女的长期教育。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资,建设相应文化设施。比如村文化室、村图书馆等。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破除迷信,扫除不良习俗,实现农村观念革新和善风良俗的重建。使农村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明风气,对留守儿童成长产生促进性的影响。
6、拓展网络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现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4、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学校层面
培育新一代__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典型宣传,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励志教育,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先进典型,让典型教育人,让典型感染人,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向上,自强自立,奋发有为。
3、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4、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5、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 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研究分析
一、前言
在我国当前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水平,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儿童不得不留在农村,孩子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是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监护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中,常常由于监护人员没有尽到相应的监护责任,最终导致孩子受伤害的事故频频发生。这就需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孩子心理问题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在性格上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渴望和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机会比较少,在生活中他们缺少倾诉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象,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逐渐将自己和外界隔绝,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例如情感上的冷漠、行为上的孤僻等,严重时可能会产生自闭倾向,存在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
3.学习兴趣较低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大多表现为学习不积极,学习意识淡薄。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比较少,孩子们从小没有对学习产生正确的认识,他们经常会出现逃课、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课堂上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大。有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会出现辍学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影响到农村今后的发展。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1.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和完善农村的教育质量。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农村的教育质量水平。要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完善农村教育制度。政府要明确学校的责任,尤其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教师应该积极关心孩子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问题。
2.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孩子父母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打工的同时也要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积极关心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加强与孩子班主任的联系,了解孩子最近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3.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水平,就要从学校入手,加大学校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校首先应该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心理上的帮助。其次,教师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和生活,为每一位儿童建立相应的档案,由学校统一管理。第三,在教育学习方面,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四,教师也要积极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和生活上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上述讨论,可从中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教师和父母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让他们的心理上得到慰藉。在这样的交流和沟通中,他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乐于和他人进行交流,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 袁桂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6),99-100。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教育 当地政府 调查 思考
一、调研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但由于经济条件、工作性质、居住环境、就近入学困难等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学习、生活而被迫留在家乡的未成年儿童和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大量外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了中国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湖南作为中部人口大省,在1200多万人口的劳务大军中,夫妇共同外出打工的占到1/3;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约占在校儿童的60%,形成了数百万留守儿童群体。临湘市是湖南极具代表性的农村县级市,在这个人口50万左右的城市中,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13856人,占到该市在校学生的21%。该市外出务工家长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呈年轻化趋势,孩子愈小,家长外出务工的愈多,小学阶段8205人(家长年龄在27-36岁之间),初中阶段4115人(家长年龄在36-42岁之间),高中阶段1536人(家长年龄在42岁以上),各占59%、29%、11%。临湘市第三完小地处临湘市城乡交接地带,周边有三个社区,居民较多,现有在校学生400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周围8个厂矿均告破产,下岗家长外出务工逐年增多,学生中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30%左右,2010年占35%左右,2011年占40%左右。这些留守儿童由于过早地脱离了父母的教育与关爱,他们的生活、情感、学习、心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通过对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留守儿童的第一手信息,熟悉留守儿童生活的现状,发掘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希望不仅能为临湘市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帮助,也期待对其他地区破解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裨益。
二、调研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研活动始于2011年暑假之前,至12月中旬结束。范围是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师生。采取了两种调查方法:一种是问卷调查,共设计了调查表格2种,主要是针对老师和学生。并且现场分发试卷、填写、收缴问卷。第二种是访谈考察。深入现场,通过交谈、进行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力争体现细节、通俗易懂、涵盖不同人群。前后给师生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170份。抽查小学二年级以上至六年级的班级10个,学生总数300人,被调查留守儿童数200个;访谈个案(留守儿童、父母及其家庭,非留守儿童、父母及其家庭)68个,访谈教育专家学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30余人。
三、调研内容及其分析
1、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在问卷调查与访谈中,笔者主要聚焦在对以下一些内容与数据的收集:监护类型、亲子联系、与父母、监护人及周围人群之间的相处与关系、身边的人与留守儿童的关系、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所解决的方式、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犯错误的留守儿童的处理方法等等(见表一、二、三)。
2、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笔者回收到了120份留守儿童和50份在校老师的有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留守儿童心理有情感孤寂趋向,身心容易遭受伤害。91.7%的认为一般和很少受到身边的人关心,100%的选择与自己境况一样的留守儿童一同玩耍;58.3%认为自己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有区别;在与非留守儿童一起上课时50%的回答“无所谓”和16.7%的回答“不想”,比例要远高于25%的非常想和8.3%的有点想的比例。这些都反映了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情感孤寂问题。对于尚处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儿童,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但由于其家庭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和关照以及农村制度化社会支持体系对他们的关照不多,他们的这种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身心容易遭受伤害。
二是学校采取了较好的教育方式,但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83.4%的老师回答“了解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100%的老师回答对留守学生有特殊关注,86.7%的老师回答对于犯错误的留守学生相对宽容处理。66.7%的学生想用好成绩回报父母,96.7%的学生感到“心事无人述说,心理压力大”。因此,虽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父母亲情缺失、儿童情感交流过少,该校留守儿童仍然存在负面心理倾向,对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仍需引起特别的关爱与关注。
3、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衍生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情感教育缺位。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从而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二是学校疏导教育乏力。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子女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子女社会化的不足,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
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不得不进城打工,并且还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产生了诸多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小组,围绕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并采取了“三个优先”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一是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给留守儿童安排小班寄宿制教学,每班学生不超过50人,率先在教室里安装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挑选细致耐心的教师任教,让教师在课外有更充分的时间对每个留守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以激发学习兴趣,矫正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二是生活上优先考虑。学校不仅创办了留守儿童寄宿部,而且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加强对个别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针对“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时常产生孤独感的特点,学校还安排了多种集体活动,开展“三小”活动(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等,让孩子们感受集体的温暖,体验被需要的幸福。
三是情感上优先沟通。学校除了尽力创造条件让家长与学生多沟通外,还创设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会记下自己班里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日,生日当天由学校买蛋糕,当晚与全班同学一起庆祝,让孩子感受家的爱与暖。
通过一系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六多六少”的新局面:认真学习的多了,进电游室和迟到旷课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打架相骂的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违反校规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浪费水、电、粮食的少了;关心集体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参与活动的多了,情绪低落的少了。学校还于2010年被国家妇联授予“全国千所流动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将在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共同努力,并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
1、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一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留守儿童监护人要改变观念,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和管理,既要关注孩子的生活问题,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更要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孩子丰富课余生活,
二是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监护人应对孩子多加关注,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波动,出现问题要及时与学校沟通、积极解决。与孩子定期交流,关注其生活、学习、情感状况,让孩子在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爱,从而缓解“心事无人述说,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幸福感与归属感。
三是健全满足子女亲情需求的亲子关系。大力引导亲生父母转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观念,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要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丰富沟通内容,不仅仅要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尽量给予情感补偿,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2、构建和谐的学校环境。
一是对留守儿童予以特殊关注和关爱。加强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政府应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文体投入,并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由学校、老师及同学群体进行及时的补偿。
二是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特别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设立 “学生请教处”(或“独立儿童办公室”、“独立儿童热线” )等咨询机构,畅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沟通渠道。
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特别为留守儿童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改正不良习惯和行为。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之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政府应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
二是加快当地经济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务工。因此,最根本的举措是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分离体制,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赚钱养家两不误,减少留守儿童,创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是动员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实行属地管理,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专门机构作用,整合社会上各种力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加强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周边环境的监管和整治力度,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忍受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纷纷涌向城市打工。但是,由于受中国二元结构的限制,农民到城市作为工人工作时,其身份依然是农民,只是不再依附土地。同时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于户籍及各种限制,无法负担高额的借读费用,而且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因而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委托他人代为抚养。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既可以促进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沁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状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下面是对沁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根据调查数据等资料做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表。
(二)与父母的联系情况
从对沁阳市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父母与孩子每个月联系超过四次的仅占40%左右,大多数孩子与父母的联系都在四次以内,而父母在与孩子联系时没有较多地涉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这些父母眼里,孩子只要在爷爷奶奶那里吃得好、穿得好,不出去惹事就算是很听话的孩子了。这往往对孩子产生一种误导,使这些孩子在心理和学习方面出现问题。同时,在这些留守儿童家庭里,父母都出去打工,他们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他们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失落,他们也渴望父母的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没人帮助学习又要做比较多的家务事,心中缺乏安全感。
(三)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于受家庭等各种情况的限制,留守儿童一般吃的都是自己家里种的蔬菜,而很少去集市上买肉来改善生活和补充营养,所以他们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遇到感冒、发烧之类的疾病,他们并不是积极地去医院看病,而是尽量拖延过去。此外,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爷爷奶奶已上了年纪,在家务和农活之间有点力不从心,所以一部分家务活落在了孩子身上,他们放学回到家要帮助爷爷奶奶洗碗、扫地或者下地干一些农活,必然挤占一部分学习时间。在零花钱使用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生活状况比以前好转,父母为了弥补其不在身边的愧疚感,会给他们数额不等的零花钱。但是,留守儿童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比较差,只有极少部分人将零花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而其他人主要将钱用于购买零食或者去网吧等地方玩耍,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不良的消费观。
此外,父母在外打工挣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加之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容易受到人身侵害。有时孩子得不到较好地保护,甚至会发生意外或者死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成绩下降是从父母外出打工后开始的。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可以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帮助孩子及时解决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辅导出现了空缺,而作为监护人的亲戚认为照顾好孩子的吃穿就可以了,往往很少有人愿意承担起辅导的责任,自然而然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监护人的监督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很多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并以此为借口,没有尽力辅导孩子的日常学习,将教导孩子学习的工作推给了学校,时间一长,就会使孩子的学习缺少监督,作业完成不及时,甚至出现旷课的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对孩子的性格成长造成很恶劣的影响,逆反心理严重。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r有失落感,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孤僻、脆弱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而爷爷奶奶总是非常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使得留守儿童在溺爱的环境中生长,更是对心理健康无益。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家庭方面的原因。父母外出打工,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爱。父母将孩子留在家中,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照顾,却很少能在学习上帮上忙,因而,出现了对孩子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由于监护人的负担过重,当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与其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些不利因素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是学校方面的原因。由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负担很重,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关心这些孩子,因而,也没有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所以,学校应该拿出更多的教育资源倾斜给留守儿童,更好地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另外,农村学校的各种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教师队伍也比较匮乏,所以一个老师要同时给几个班的孩子上课,使其教学负担加重。加之国家财政给农村学校的投入相对较少,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城市教师相对不足。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不能很好地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权,使得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政府的财政应该有针对性地向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倾斜,保证充足的学校教育资金,进一步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
三是社会方面的原因。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一部分家务活便不可避免地落在了孩子身上,加之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都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由于受到户籍等的限制或者家庭条件不好、借读费太高等因素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不能将孩子带到打工地上学,使得留守儿童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出现辍学等现象。此外,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自制力,走进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课余时间经常泡在这里面玩耍,如果监管部门不及时排查,很容易使得他们误入歧途。
四是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留守儿童缺乏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自身年龄较小又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其联系较少,当他们出现问题或者心情不好亟须找人倾诉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与自己年龄相当的朋友,但是因为年龄较小,缺乏阅历,使得其不能分辨善恶,很容易被骗。
三、解决对策
(一)在家庭教育方面
第一,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初期最为重要的环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顾和培养。对沁阳市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孩子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赖感,如果父母重视教育,孩子也一定会重视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接受全面教育,而不是劝导孩子趁早打工赚钱,应该从长远考虑,不能仅仅局限在眼前。同时,远在外地的父母应尽可能更多与在家的孩子保持亲情联系,使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且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好好读书。
第二,父母应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氛围。父母都外出打工加大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难度,因而其可以选择一个离家较近的地方,比如沁阳市的留守儿童父母可以选择在焦作打工,这样既可以照顾孩子,可以多陪陪他们,从内心上给留守儿童安慰,让留守儿童不感到孤独寂寞,觉得自己生活在有爱的环境,也可以增加其对学习的热爱,并且能够减轻留守儿童的家务负担,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此外,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平常不工作的时候,努力多学点知识,多看看书、读读报纸,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其进行交流学习,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在学校教育方面
第一,教师应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具体情况。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承担起培育他们成长成才的任务,应该积极承担起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应该调查本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每个班级留守儿童的具体分布,掌握他们家庭的基本情况,号召教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
第二,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从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针对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学校应改善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为孩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学校不能单纯以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来考核教师队伍,而应该鼓励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处于较为关键的成长发育时期,而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给予他们充足且科学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出现问题。他们很容易出现自私、冷漠、任性、蛮横、难以承受压力和稳定性较差的现象,因而需要学校与监护人双方积极配合,积极引导,合理进行管束。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沟通,让他们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接纳别人,认可别人,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多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从而改变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状态。
(三)在社会教育方面
一是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国家应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集中更多资源对农村的教育事业进行政策倾斜,采取照顾政策,使得教师按时领取工资福利,并对校舍及教学设备进行改善,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同时,通过引进年轻教师,改变教师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由于留守儿童还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而社会环境极其复杂,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出入游戏厅、网吧等场所,有些甚至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跟着这些人学坏,出现打架、斗殴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犯罪,受到惩罚。面对这种情况,政府、社会应积极配合,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坚决不允许在学校周边开网吧,对于打架、斗殴等情况应该严厉惩罚。同时,应该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与家长联系,共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留守儿童应加强自我教育
一是?W会自我调节。从心理学角度讲,树立科学的自我观念,才能摆正自己和他人的位置及关系,才能形成正确心态。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养成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是积极看待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传统的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应不断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应树立健康积极的意识,勇敢面对生活上的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