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人才培养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策划

第1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策划;人才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课的开展是对“化学”更深的直观阐述,以动手形式让学生理解与体会“化学”的实质。化学实验课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培养探索与创新的素质。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1,2]。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愉快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变化自发地探索化学奥秘、自由思考,是铸造学生“C3H3”(Clean Habit,Clear Head,Clever Hands)素质的条件[3],是化学实验教师应该不断研究的课题。

1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够,“按部就班”的实验课程打击学生积极性

我国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够。在中学阶段,学生因忙于应付高考而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大学阶段,实验学时受到总学时数的限制被大大压缩,使得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种种因素造成学生产生实验课不重要的思想观念。目前大部分的实验课教学循规蹈矩,学生只需在教师详细讲解后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即可,实验行为比较被动。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验课内容,让学生产生了学无所用的错觉而感觉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出现了学生实验课前不预习、实验课中不认真、实验课后抄袭报告等一系列“消极怠学”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现行实验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积极性[4-8]。

1.2 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质疑精神有待培养

传统实验课形成的条条框框令学生在实验中完全依赖教师的指导,实验仪器和试剂由教师准备,实验过程由教师详细地讲授,学生在不动脑的情况下机械地完成实验。实验课上的被动地位让学生养成了对现成实验结果过分依赖、人云亦云的习惯,很难培养出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1.3 实验课程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待改进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验课程,这种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应用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对于内容比较枯燥的实验课程,教师的授课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及听课效果,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不断改善和完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锻炼学生思考、猜想和设计的能力。思考是创新的沃土,创新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精神[9,10],因此必须从实验课出发,由点到面激发创新精神。

那么,如何将化学实验与生活联系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了一些尝试。

2 生活化学实验课程的策划

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从2008年开始,我校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生活的化学实验。这些实验作为学校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是全校本科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在思想上给学生搭建起知识与应用的桥梁。实验课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结合兴趣与知识点,让学生想动手,会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望。实验课全程采用“做什么―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师给出实验结果时,学生能够真正将基础知识点牢固地记住。

生活化学实验课程要满足以下要求:(1)“实验仪器、药品”都来自于家庭生活,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切实感受到化学在我身边。(2)“实验药品”全部由学生动手配制,有始有终地参与更能满足学生的“胃口”,而且学生在家也可以实现实验的重复,让其感觉到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更容易体会到成就感。(3)“实验过程”的设计要有趣味,就像做游戏一样,让学生感受到实验也可以是愉快的。另外,实验过程中要包含“实验拓展”环节,给学生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4)“实验步骤提示”要简化,增强学生的主导性。(5)实验采取小班授课,每班不超过16人,2人一组共同完成实验,便于教师跟每一个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6)抛弃传统纸质实验报告的模式,要求学生上交图文并茂的电子版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现象解释。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要求学生通过图片记录的形式完整地展现实验,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记录方式,一方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照片随时重温实验现象,巩固知识。现象解释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延展了课堂知识。(7)对教师的要求。在思想上,教师必须明确实验课是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课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课程,在课上学生是主角,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在行动上,教师必须预做实验,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及危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并适时指导,在学生实验失败或者无法进行下一步实验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思路疏导,使其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开拓思路;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鼓励学生敢于动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突破[11,12],肯定学生的实验成果。

2008年以来,生活化学实验得到了学生的赞许,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这种新模式的实验课程也初步达到了我们的设计目的。

笔者以“密信”实验为例,进一步说明我们的设计思想与教学理念。

3 “密信”实验

3.1 “密信”实验讲义

3.1.1 实验内容

配制各种药水;书写密信,解密其他同学的密信,猜猜未知物的成分;尝试其他写密信及解密方案;观察、记录、解释实验现象。

3.1.2 实验材料

A,B,C,D4种未知物(可能是含碘食盐、玉米淀粉、小苏打、碱面),调味盒,白醋,维生素C药片,酚酞药片,医用碘酒,淀粉碘化钾溶液,洗衣粉,肥皂,咖喱粉,25%酒精溶液,pH试纸,加热板,吹风机,小喷壶,咖啡搅拌棒,毛笔,小药杯,标签纸,白纸。

3.1.3 实验步骤提示

(1)清洗用具。

(2)观察调味盒内未知物A,B,C,D的性状并记录,观察各种药品的成分表。

(3)用A,B,C,D,维生素C,酚酞片等配制成各种药水。

(4)用A,B,C,D书写密信,晾干或用吹风机的冷风吹干。

(5)教师指导学生交换密信。

(6)学生对收到的密信按照隐秘程度进行打分。

(7)参考表1的提示解密密信,推断未知物的成分。

(8)实验拓展:尝试设计其他写密信及解密的方案,至少2种实验现象不雷同的方法,填至表1中。

(9)在整个过程中拍照记录实验现象。

(10)整理实验台,清洗实验用具。

(11)解释实验现象。

3.2 实验设计与实施思路

“密信”,顾名思义,就是秘密的书信,实验题目的选取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实验药品选取碱面、盐等生活材料,实验器皿有厨房调味盒、小药杯、咖啡搅拌棒等生活用品,这些都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实验原理主要包括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等,由于校选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的化学知识参差不齐,相对简单的实验原理便于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实验现象。实验过程的趣味性通过猜谜、自由探索、同学之间相互解密密信来实现。言简意赅的实验步骤,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密信”在现代生活中的用途,建立起知识和应用的联系,列举生活中其他密信材料,如各种蔬菜水果等,更大范围地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原来化学就在身边。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各种“密信”方式,拓展学生思路。在实验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配制各种药水时药品与溶剂的比例是多少,从哪里入手设计其他方案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由探索。

实验过程中,通过2个人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验前后清洗实验用具,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在配制各种药水,探究物质的酸碱性及“密信”的制成、解密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思考、猜想和设计的能力。同时,实验还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4 结束语

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生活化学实验课的实验原理相对简单,但是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及课后反馈结果分析,不论是化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人文英语专业的学生,每位学生在课上都有收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发现与探索,为小小的成就感而欢呼,对“化学”这一专业词汇另眼相看,也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避免了实验中抄袭其他同学实验结果的现象。用学生的一句话来说―“上这门课是快乐的”。通过实际情况分析,本门课程初步达到了我们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叔平.实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3.

[2] 陈叔平.实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续)[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4.

[3] 白广梅,王小逸,刘淑珍.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C3H3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14-116.

[4] 白广梅,林兴桃,客慧明.浅谈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139-151.

[5] 雷刚,杨雄,陈禅友.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结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89-92.

[6] 彭永臻,崔有为,王淑莹.公共课程立体化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9-22.

[7] 卢红梅,符剑刚.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学术探索,2012(10):177-179.

[8] 林兴桃,王小逸,客慧明.基于建构主义的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5):121-122.

[9] 白广梅,王小逸.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28-156.

[10] 汪东风,林洪,徐玮.在本科生中开设创新实验的若干做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21-23.

第2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但作为该产业核心要素的人才,是发展这一产业的基础,其中营销策划类人才对创意的产业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探讨文化创意人才素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营销策划类人才的素质特征,分析当前我国营销策划类人才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教育方法及人才成长环境两个角度提出营销策划类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素质特征;营销策划类人才;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而这一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人的创造力。文化创意人才主要包括营销策划、专门技术和管理三种类型。其中营销策划类人才是创意思想的具体构思和谋划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是连接创意产品与市场的桥梁,通过市场分析及预测来发现市场需求哪些创意产品;另一方面,他们是创意产品开发的具体实现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创意产品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最终实现创意的产业化。可见,营销策划类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文化创意人才及营销策划类人才素质特征入手,来探讨营销策划类人才的培养策略。

1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

依据人才素质特征理论,本文主要从基本素质特征和创新素质特征两个角度来考察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其中基本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岗位能力、思想道德和身体状况四个方面,这些素质特征与一般的人才并无差异,毋庸赘述。而文化创意人才的创新素质主要涉及创新的思维、精神和能力三个方面[1-2]。创新思维是指文化创意人才拥有广阔的知识及较强的专业知识,并运用这些已有知识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想法,这种想法不拘泥、不刻板,能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相协调;文化创意人才的创新精神属于非智力因素,它体现为对世界和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并且在思维上敏锐灵活;文化创意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很多方面能力的组合,主要包括记忆力、洞察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思维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更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意识,它同时还是一种发掘问题、不断探索的心理驱动,它是文化创意人才素质中的核心部分。营销策划类人才是指能够进行整合营销以及品牌传播,并且能进行策划方案设计的一种复合型人才[3],是文化创意人才集合中的一个重要子集。因此,营销策划类人才除去上述文化创意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征和创新素质特征外,还需具备一些独特的素质特征。这些独特的素质特征包括:一是专业技能与行业经验,营销策划类人才要具有较深厚和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比较宽泛的知识面,能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理论从新的层次上认识和分析相关事情,且行业经验丰富,善于把控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二是灵活的思维方式,营销策划类人才的思维一定要比较敏捷,也要善于接纳各种各样的创意元素,不断打破旧的传统,构建新的模式;三是敏锐的洞察力,营销策划类人才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创意人才利用的核心源泉,它是人的灵感和多种创意元素的结合,任何的变化和新生事物的萌动都有可能是这类人才创作的源头,所以他们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四是崇尚自由的精神,营销策划类人才只有身处的工作环境比较自由和宽松,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五是强烈的职业成就感,营销策划类人才希望通过工作本身带来更强烈的职业成就感,这样也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也就是说他们在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3]。

2我国营销策划类人才存在的问题

2.1人才供求不平衡有关资料显示,一些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中,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数量占当地总工作人员的比例如纽约是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创意产业人员数量占总工作人员的比例还不足1‰[4]。对于营销策划类人才,北京大学的彭吉象教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缺得最多的人才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类就是能够从事营销策划方面的人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差不多有八成年龄在20~25岁之间,从业年限在2年以内的超过70%,从业年限在3~8年的大约占到20%,超过8年从业年限的占比不足10%,这说明从业人员行业经验的累积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不断发展中的创意产业的需要[5]。从我国营销策划类创意人才的培养状况来看,此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都掌握了一些有关营销策划的相关知识和体系,但在实践工作中,真正要去解决企业里的相关问题时,却发觉有些基础知识没有办法真正得到应用,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实中的高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方面与企业或公司在营销策划人才的实际需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有人曾在4所高校的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中抽取了156名以后希望从事营销策划类工作的学生开展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毕业半年内有17人在营销策划岗位的业绩比较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比例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0.9%。在1年之内,有32人在营销策划工作岗位上的业绩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比例占到20.5%。也就是说有大部分毕业生无法在1年的时段里真正胜任营销策划类任务。企业对营销策划人才的高需求与高校对营销策划人才供给之间出现了结构性错位。

2.2人才开发制度不完备就当前来看,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策划、研发人员以及创意执行人才相对比较稀缺,对创意产业本身了解透彻的、对人文和社会有很深刻的认识的、能根据我国特色提出更多更好创意的高标准营销策划类人才尤为稀少,能达到国际水平的则更是少上加少。但这些人员的数量却决定着文化创意企业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形成这种状况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营销策划类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不是很完善。根据我国整个范围统计情况了解到,目前约有八十余所涉及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但有近四成的还处在发展初期,且大多位于几个特大城市,同时,一些院所还缺乏与时俱进的相关教育理念,在营销策划类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上与实际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此外,营销策划类人才流动的市场化不够也严重制约了此类人才的开发。一种情况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交流平台,让很多优秀营销策划类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施展个人才华,另从薪酬角度调查发现,营销策划类人才的总体薪酬水平不高,这更加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缺乏合理的专业人才市场,营销策划类人才流动呈现出比较严重的市场无序性,这既让企业在培养和开发营销策划类人才方面耗费比较多的成本,又让营销策划类人才出现了不可持续及不能长效发展的现象[4]。

2.3人才培养存在误区在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及师资方面,我国一些高校中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营销策划类专业设置的课程普遍分两类。其中一种是倾向于理论型课程。这类课程一般会给学生设置更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等相关课程,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系统理论。另外一种是倾向于应用型课程。这类课程重点锻炼的是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希望学生们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能真正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营销策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师资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目前,从营销策划专业整体来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师资规模没有伴随学生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因此,师生数量之比没能达到合理的水平,一般都难以满足营销策划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另外,营销策划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传统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其中传统讲授的方法一般很难满足此类专业实际运用的相关要求,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法得到很好的训练。同时,案例教学法因为教材不是很统一、使用的案例也缺乏时效性及典型性等问题,使得这种方法在我国营销策划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没有真正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另外,营销与策划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训练是营销策划类人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从而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但是,我国高校中营销策划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普遍相对薄弱[6]。

3营销策划类人才培养策略

3.1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培养营销策划人才可以合理地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已被很多国家的营销策划类专业人才培养广泛应用。此方法主要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授课教师对需要分析讨论的案例进行选取、整理和编写,案例选取需要具备可借鉴性、针对性、典型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课上:这一环节的重点是通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课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以督促学生对课上案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和整理[7]。二是品牌跟踪。对于每个在校的营销策划专业的学生来讲,去追踪一些品牌的形象、发展规律及环境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品牌追踪方面最好是要求每个学生从大一开始直到毕业,四年中跟踪两个不同行业的品牌,跟踪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包括收集两个品牌在不同时期不同市场中的营销策划活动及所采取的方案,另外,还要分析两个品牌所处的宏微观环境,并对在不同环境中的营销策划活动及方案预先进行评价,之后,当营销策划活动结束时再评价其真实效果。三是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开发模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在进一步的改革,同时,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校企合作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是建立创意产业营销策划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基地,也可以是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方式。不管是建立合作培养基地还是直接进企业实习,一般都可以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还可以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基地。这些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既可使学生更快地领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解决培养目标和定位存在误区等方面的问题。

3.2培育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企业和市场三个层面来分析人才成长环境。一是高校培养环境。增强师资队伍力量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能够培养营销策划人才的师资应该具有丰富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高校营销策划专业的教师应以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为主,并让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里面开展挂职训练以及行业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让专业教师与企业以及市场取得密切的联系,从而能跟上行业发展和变化的步伐。同时,也要以有专业实践经验及一定学术水平的兼职教师为辅,从知名企业聘请优秀的营销策划人士或业内资深人士到高校兼职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使教师队伍不仅在规模上有所增加,而且还在知识结构上可以进一步优化。二是企业开发环境。企业如何吸引、利用与开发人才是其发展的关键。基于营销策划类人才的素质特征,企业可以利用人本思想来吸引和管理人才。企业要把营销策划类人才看作整个组织的主体来尊重,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再在此基础上给予比较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工作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提供更多更适合的方法来发展营销策划类人才,使其更快地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三是市场培育环境。一方面,市场要提供足够的基础条件、设施以及各种信息交流平台,以营销策划类人才的素质特征为导向来培育合理的人才培训市场;另一方面,还要打造合理高效的营销策划类人才市场,这一市场按照营销策划类人才的供需、竞争、价值及成长等方面的规律和要求[2]形成营销策划类人才与企业之间良性沟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孟琦.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开发途径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2(5):120.

[2]陈树文,宋晨.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开发途径研究,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罗香妹,阳艳群,窦均林,等.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73-474.

[4]赵延芳.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开发机制问题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2(3):41-44.

[5]张峰.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开发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4(4):42-43.

[6]罗江,朱华锋.面向企业需求的营销类人才培养特色及创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3-97.

第3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培养;路径

一、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涵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投资、资金、资本、金融、融资和筹资等概念难以准确描述新出现的“投资融资化”和“融资投资化”等经济现象。于是,上世纪末,投融资概念应运而生。投融资概念涵盖传统概念中各自的内容,既可以描述投资现象或融资现象,又可以描述两个独立现象合为一体的投融资现象。相应地,从事投融资服务的专业人才,称为投融资人才,但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从分工的角度考量,认为投融资人才是为企业的投资、融资等活动提供中介或直接服务的专业人才。而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投融资人才是为创意企业或创意项目的投资、融资等活动提供中介或者直接服务的专业人才。

二、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对投融资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也是就说,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素质能力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和轻资产的特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要具备创新能力,在投资服务和融资服务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构思和创新,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为文化创意企业策划、设计和提供具有“创造性价值”的投融资模式和方案,增加每一项投入资金的价值,使这种增值达到高效率和高回报。

2.投资服务能力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投资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一般来说,企业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投资金额较大、期限较长,投资方案一旦实施就很难再做出调整,甚至决定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这就使得投融资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投资服务能力强弱和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创意企业利益。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应具备的投资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把握能力、投资机会研究能力、创意项目市场调研能力、创意项目评价能力、创意项目风险规避能力、创意项目实施监控能力、创意项目后评估能力、创意企业估值及并购重组方案设计能力等。

3.融资服务能力

资金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的基础条件,融资则是创意能够成为产业的首要环节。文化创意企业能否足额筹集到所需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融资人才的融资服务能力。投融资人才既要熟悉国际化产业资本运作,又要熟悉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发展模式,能借鉴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成熟运作经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为文化创意企业策划、设计和提供合适的融资模式和融资方案。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应具备的融资服务能力主要包括:金融政策把握能力、创意企业资金需要量计算能力、创意企业财务分析能力、创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资源的识别能力以及融资途径和融资时机的选择能力、创意企业融资计划书编制能力、融资谈判与沟通能力、创意企业上市融资的操作能力等。

4.人文素质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那么文化创意企业投资项目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必须具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这也决定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要具备人文素质。一方面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此外,还要具备将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5.技术素质

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不仅要有创新能力、投资服务能力、融资服务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知识和一定的技术素质。例如,在创意项目财务评价时,投融资人才一般都借助于计算机和项目评估软件估算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评价指标。

三、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培养路径及对策

1.营造创意氛围

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培养工作的成功与其良好的创意环境和社会氛围密不可分的。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营造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加快形成更具人文气息的城市风格,营造宽松、包容、大气和开放的环境。二是加大对网络、图书馆、公园绿化、咖啡吧和书店等投入,积极举办面向社会各层面的文化活动,提升国民创意素养。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和电视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创意领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项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快创意金融教育

我国高等院校要顺应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实际需求,整合创意类专业和金融专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设立创意金融等相关专业,开展创意金融教育;聘请诸如艺术、设计和投融资机构的CEO、艺术总监等行业专家担任校外教师,着力构建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包括创意类课程和投融资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与创意企业、创意产业园区和投融资机构共建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加速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3.加强创意培训

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目前高等院校通过专业化、规格化、批量化培养文化投融资人才的条件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文化投融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其他领域转过来的,整体的专业素质较低。因此,对文化投融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培养文化投融资人才的一条捷径。有关方面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搭建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高等院校培训、创意培训机构培训、政府部门委托创意龙头企业培训、引进境外培训机构项目等多元创意培训。鼓励创意企业和创意投融资机构选送文化投融资从业人员参加高等院校和创意培训机构等组织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质和从业技能。

基金项目:宁波市软科学课题(编号:2013A1008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4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京津冀区域建有京东物流、苏宁物流等多家校外实习基地,但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物流企业对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物流企业只愿意提供相应实习岗位,不愿意为其付出太多人力物力,深度参与物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很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内容建设上也缺乏与企业的深度沟通,针对性也不强,不能完全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物流专业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环节,主要靠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操作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参与也不够,实习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校企双方进行深入沟通,进一步提高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效果。

(二)“课赛融合”、“课证融合”有待进一步落实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正在实施“课赛融合”、“课证融合”,在专业建设上积极与物流技能竞赛和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是相关内容并没有完全融入专业课程中,有待进一步落实。在“课赛融合”中,目前物流技能竞赛理论考核内容基本上已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中,但实训考核内容受场地限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课证融合”中,为落实教育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我院正在对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发现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需要进行微调,使“课证融合”进一步落实,达到应有效果。

(三)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且实践技能水平不高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不高。由于物流专业实操性非常强,所以在学生就业初期企业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物流实际操作水平。但是我院物流专业教师大多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实践技能水平不高,而关键是物流实际操作在学校自学是很难完全学好的,必须要进行实际操作,所以需要下企业进行实践。但是目前很少有物流企业愿意为教师提供顶岗实习,即使有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对教师理论教学水平提升确实非常明显,但是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则比较有限。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

(一)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首先,应采取措施促使物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使校企双方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如学校可以引入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引入标准的物流工作规范和作业流程,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同时,物流企业可以派企业师资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工作。其次,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阵地,应主动寻找行业领先企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的利益,实现学校和物流企业的双赢。同时学校也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要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制定,了解物流企业最终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赛融合”、“课证融合”无缝对接

根据教育部物流技能竞赛规程,把竞赛中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相关内容融入仓储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并开设物流综合实训课程,进行物流方案设计和实施实训,使物流专业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的相关技术技能,实现课程与物流技能竞赛无缝对接。根据中物联的《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其他相关资料,确定物流市场开发与客户服务、仓储与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成本与绩效管理、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与智能化等7个职业功能,并根据各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优化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教师授课更有针对性,实现课程与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无缝对接。

第5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丹阳眼镜作为我市首次评定的特色产业集聚示范区,虽在促进我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现高端化进程中却也遇到不少隐患。究其原因,制约我国眼镜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技术人才的匮乏。眼镜作为技术性产品,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我国眼镜产业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教育的人数较少,经济管理水平较低,无法和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眼镜产业进行质量竞争。

一、特色产业高端化进程中人才资源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该坚持高端定位、高端引领未来,以高端切入点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而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为人才密集型产业,其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并能够进行科技创新的高端人才队伍,因此,区域特色产业专业人才的积聚与培养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关键,

专业人才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在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的发展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依靠人才资源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从产业高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看,高层次人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专业人才,尤其需要集聚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科研开发人才。二是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商务运行规则、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三是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掌握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一)人才资源在特色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现实地位

区域特色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在其高端化进程中处于基础、首要地位,犹如资本在传统产业中的地位。即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特色产业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

1.人才资源是高新技术发明与研制的主导力量

特色产业是建立在原创性与优势性的核心技术基础之上的,科学研究人员等人才资源作为高新技术的原动力,是否能够提供先进、成熟、适用和高效益的科研成果,直接影响到该产业依靠科学进步的稳定性与长久性。因此,高新技术发明与研制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决定着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化速度的快慢及高端化进程效率的高低。因此,人才资源是高新技术发明与研制的主导力量,为特色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支撑。

2.人才资源是特色产业顺利发展的保障力量

特色产业发展所依靠的高新技术成果,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及进行高端化发展,必须具备一支具备并掌握相当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生产者,即专业技术人员。区域特色产业技术成果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大规模生产出来,在市场中实现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特色产业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只有发挥其骨干作用,将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技术成果的实际研发与运用中,特色产业的高效益与市场价值才得以顺利实现,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3.人才资源是特色产业企业成功的决定力量

特色产业在实现高端化与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作为组织者、领导者、决策者,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及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他们的专业素质与领导艺术,又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方向和科技人员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要实现特色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企业中就必须具备一批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高层次的各种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其直接决定着特色产业企业的成功与否,进而决定特色产业的高端化进程。

(二)人力资源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有形生产要素的差异逐渐消失而以人才为代表的无形生产要素日益成为主导,对于人才密集型的特色产业更是如此。只有明了人才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即形成人才、技术、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才能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1.“人才优于产业”的人力资源投资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其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产业高端化,便捷快速的道路就是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资。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以及先进管理方式的运用都需要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为前提。而教育和培训就是对人才开发的投资。

2.“企业引领产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观

对于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人才是企业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在高端化进程中起着巨大的引领作用,人才资源对其影响更是至关重要。为此,企业在进行特色产业的人才战略中应包含对人才战略的指导与帮助,以更好的服务人才资源,推动特色产业高端化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3.“支持多于指导”的人力资源服务观

为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前进,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人才政策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各地区、各产业实际不同,如何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将相关政策落实,并让各产业发展依循“市场导向”而不是“市长导向”,也是扶持特色产业时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从人才入手引导产业发展,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捷径。而做到这一点,积极建设人才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很为重要。其对特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不可少,能极大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构建人才战略与产业战略间的良性互动

积聚创新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成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如果没有研发人才做后盾,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必须明确的是,人才战略与产业战略之间必须构成良性互动,才能获得人才与产业“双赢”的策略选择。一些特色产业在设计和实施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人才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基础和支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时要遵循市场规律而不能越俎代庖,根据当地实际通过人才政策落实人才战略是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从“人才”这一关键问题出发,不仅有利于企业和产业,同时也对提升地区整体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大有裨益。

二、镇江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历程及人才现状分析

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前,国内生产企业在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低,国外诉讼低价倾销,出口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利润倒挂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怎样突出重围,继续谋求发展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镇江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历程中的人才资源现状

纵观镇江区域特色产业中的科技与人才状况,明显存在着以下不足:

1.能力不足、依赖技术引进

创新能力是产业高端化的外在表现和内部动力。镇江区域经济总体上技术引进多,原始创新少,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先进地区相比距离悬殊,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镇江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但人才资源后劲不足已成为制约镇江经济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急待解决。

2.市场化程度较低、科技成果转化慢

技术的市场化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情况可以透过新产品的生产及技术合同的成交状况来衡量。就技术合同的交易总量来说,相对周边其他先进地区,镇江明显偏低。镇江技术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这造成创新技术所蕴含的生产力能量释放缓慢,终将抑制特色产业的高端化进程。

3.投入不足、来源单一

资金投入是实现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而从镇江地区来看,科研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研发经费极不平衡。资金来源数量有限,渠道相对单一,这势必会导致科研人才投入不足,既影响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也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4.特色产业效益优势不明显

产业高端化就是要依赖高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而我市的特色产业有些一直处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状况,这和江苏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与高端化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关键原因也就是人才储备的不丰厚。

就拿作为十大区域特色产业群的眼镜产业为例,我市眼镜产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产业链条和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眼镜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的重点特色产业及丹阳市的支柱产业,我市向来有“中国眼镜之乡”之美誉。2005年,该产业集群的650家企业销售规模就达40亿元。2010年,眼镜产业集群营业规模达到8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67%,成为全国重要的眼镜产业基地和区域品牌。

而当加快推进投资2998万美元的光学器材项目、投资500万元的丹阳眼镜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项目、投资3亿元的中国(丹阳)眼镜城项目等,加快形成从特殊镜片定制、眼镜零部件生产、高档电镀、眼镜检测等一条龙的生产和服务体系时,眼镜行业明显得显现出视光行业各方面高端人才的缺乏,科技创新的乏力,企业向前迈步的力度明显削弱等不利于眼镜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各种问题。

(二)中国(丹阳)眼镜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资料显示,在国内13亿人口当中,需要配镜的人口超过4亿,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的制约,实际配镜人口只有2亿,只占总人口的15%左右,占总需配镜人口的15%。从该组数据中可见中国眼镜市场可挖掘的潜力之大、前景广阔。当前中国眼镜产业已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尤其自中国加入WTO后,眼镜产业市场竞争将会日益加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提升中国眼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国眼镜产业迫切面临的问题。

中国眼镜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现已形成广东东莞、福建厦门、浙江温州、江苏丹阳、上海、北京等主要生产基地,其中江苏丹阳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镜架产量占国内三分之一,镜片产量占国内70%,占全球50%。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82亿。丹阳素有“眼镜之乡”的美誉,其眼镜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丹阳眼镜产业开始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市场竞争力的带动下,丹阳眼镜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外销,而近十多年来树脂镜片的兴起又再次把丹阳眼镜产业推向一个。丹阳眼镜产业现拥有千余家从事眼镜业的工贸企业。这个由当地市场自发形成,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而后又有地区优势、供给和需求结构、文化氛围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形成的眼镜区域特色产业,历经四十多年,已经呈现出突出的行业优势和产业特色。

1.要素条件优势明显

地理位置方面,丹阳紧邻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无论是对原材料的需求,还是产成品流通的需要都能及时得到满足。此外,借助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区位优势,通过企业和整个区域的整合,为丹阳眼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供销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吸纳大量外资进入。如世界知名眼镜公司金可眼镜公司,在司徒镇合资兴办江方光学有限公司,台湾宝岛眼镜公司独资兴办全钛高档眼镜架生产企业,韩国阿尔法光学有限公司、韩国今世明光学有限公司等外国公司都在丹阳开办眼镜生产企业。这些外资企业的加入进一步调动了丹阳眼镜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动力,从而更好地提升了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方面,眼镜生产企业的发展培育出大批本地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而产业集群也引进和造就了大批专门人才。据统计,丹阳眼镜产业有各类科研机构近十家,拥有近千名专门人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达100多名。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不断派遣人才外出学习与引进专家指导培训,丹阳地区具有突出的地区性的知识与技能优势。

2.眼镜产业链条完整

江苏眼镜专业协作配套健全,分工精细,由眼镜原料配件、镜架制造及电镀、镜片生产及加硬镀、眼镜机械、镜盒生产、印刷、包装等企业组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眼镜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辅料及配件,基本都考虑就地取材,很多企业都是前点后厂,市场内都有批发门市部,产品出厂直接上市交易,这种深度分工的竞争性配套模式促使企业积极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完善企业内部结构,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3.眼镜产业集群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江苏丹阳眼镜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整合,现已形成了从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整齐的眼镜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眼镜产业体系,成为江苏丹阳的“第一眼镜产业”。并于2005年获得“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的荣誉称号。目前,全市从事眼镜行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共有1135家,眼镜生产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6万人。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80亿,其中亿元企业有8家,年生产眼镜架近1、2亿副,光学玻璃及树脂镜片2、5亿副,占全国生产总量70%以上,合金架、全钛架、玻璃镜片、树脂镜片、隐形眼镜已形成系列化,近一半的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4.质量兴业意识强

江苏丹阳眼镜业经过持续快速发展,质量意识不断强化,现已走上质量兴业之路。到目前为止,全市眼镜行业拥有注册商标2000多个,具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江苏省著名商标4个,镇江知名商标1个。已有三十多家企业通过了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据质检部门的数据显示,连续几年来,江苏丹阳眼镜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0%以上。部分企业生产设备和管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三)中国(丹阳)眼镜产业的隐患

一个地区的发展,在没有其他特别的优势状态下,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而且这种产业能够做到集聚,形成群体,从而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眼镜无疑是丹阳找到的最有代表性的产业,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是经历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丹阳眼镜业也存在着明显的隐患,而且这种隐患绝大部分是因为人才的短缺而造成的。

1.产品档次不高、品牌建设滞后

丹阳眼镜产业基本上是处于打工仔的地位。本地知名品牌太少,大部分企业只是扮演一个加工厂的角色,缺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研发设计,产品档次跟不上,产品自主创新开发能力不强,并且在产品设计、开发和宣传上投入较少,多数企业仍是采取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

2.成本不断攀升、渠道压力加大

眼镜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依赖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中国廉价劳动力成本,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充当了世界眼镜加工工厂。然而随着近年来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国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领先优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丹阳眼镜产业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同样不能置身事外。

3.专业服务匮乏、消费信任下降

丹阳眼镜销售服务产业没有跟上高速发展的眼镜制造业,许多眼镜销售商缺乏专业的眼镜护理知识,且管理水平较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服务产生诸多抱怨,而服务质量的提高关系到眼镜产业的长远发展。

4.竞争程度加剧、行业面临洗牌

中国眼镜业无论在制造还是零售领域,均经历了过去将近4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实力不断壮大。如今,我国生产的眼镜产品已经占领世界低端市场的80%的份额,然而,眼镜加工行业的平均利润仅保持在10%左右,愿意就在于中国的眼镜企业长期以来迷失于“OEM”的生产方式,缺乏独特的设计和强势的品牌,中国的眼镜业还处在成本领先的低层次竞争上,呈现出行业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小、行业布局分散的“低小散”状况。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行业自律能力不强,竞争秩序不够规范,互相压价销售现象时有出现,缺乏行业内的有效监督和协调。

无论是产品档次不高,品牌建设滞后;成本不断攀升,渠道压力加大,还是专业服务匮乏,消费信任下降,乃至竞争程度加剧,行业面临洗牌,归根到底缺乏的是人才资源,是高端化技术人才的大量匮乏。

(四)中国(丹阳)眼镜产业人才的现状

为了更明晰地看到眼镜特色产业中人才资源的集聚与缺失状态,我们将以镇江万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和明月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这两个眼镜行业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作为我们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在发达国家通过系统正规的光学教育培养验光师和配镜师已有六七十个年头,像美国已有十几所这样的学院和学校,而我国正规的视光学教育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目前有近十所这样的学校或专业,大培养的大部分是二年或三年的专科生,毕业生几乎都分配在医院眼科,而先进的国家培养的验光师一般都在五年或六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对眼科诊所(眼镜店)的开业有一个审核批准制度,而国内眼镜店的开业时没有限制的,这既造成了眼镜店泛滥,且又缺乏真正的技术从业人员。国内的眼镜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边干边学,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已经站柜台卖眼镜养家糊口了。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培训机构仅设在上海、天津、广州、北京等大中城市,面对整个行业,简直是杯水车薪。即使具备培训条件,如果国家没有对从业人员的限制和有效的管理,相信众多的眼镜商业不会为此付出额外的费用。因此,要使中国眼镜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整体提高一步,要使眼镜行业踏入高端化的进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五、结语

“用心呵护健康”,“明月光学”对提高员工素质非常重视,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断改进自己的培训体系,通过内训和外培以及邀请专业学者对公司员工进行系列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坚持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鼓励公平竞争,坚决推行能上能下和岗位轮换机制,不拘泥于资历、学历,对有突出才干和贡献的员工实施破格晋升;不光靠物质收入,还包括事业空间、行业领先的氛围等吸引和留住人才。

人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挑战,镇江要在新的起点上广泛参与国际和地区竞争,实现跨越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的起点做好人才工作,主动融入国际范围的人才合作与开发,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和智力资源,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形成一定水平的眼镜产品研发机构,从而将眼镜产业打造成为苏南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产业,通过不断优化工业结构,更好地发挥丹阳眼镜产业在苏南乃至整个长三角洲地区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荃.《眼镜营销实务》.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

第6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开发内化教学法;就业竞争力;软件测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武昌理工学院坚持以“成功素质教育”为特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1]。通过广大师生十余年的努力,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上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我校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承担“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任务,目前,我校正沿着这一任务的指导思想,采用通过教师的开发促成学生内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近两年来,笔者主要承担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此,简要分析软件测试人才的市场需求及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开发内化教学法,探索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状况

软件产业发展的几十年中,软件测试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成分。很多优秀的企业中,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比例达到了3:1或2:1[2]。大量的人才需求导致我国软件测试人才严重缺乏,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国内软件测试人才教育相对滞后[3]。实际上,我国从2003年起计算机相关的教育机构就相继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经过多年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用人单位依然缺乏软件测试人才,而学过软件测试课程的毕业生还是难于找到工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各公司的用人条件和考察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多数条件都比较相似,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

② 有测试工作经验;

③ 能独立编写各类测试文档;

④ 熟练相关工具使用(包括测试工具及配置管理工具);

⑤ 熟悉主流操作系统;

⑥ 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⑦ 学习能力强,能快速上手新技术,新业务。

此外,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在计算机行业,随着外包开发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在代码和文档方面的规范性、技能和工具的熟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4]。前面列举的软件测试人才招聘条件也应证了这一点。

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各教育机构的教师们围绕该课程展开了一些课堂和实验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案例的规范性和实验体系看,忽略了软件测试具有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设计文档为依据的特征。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缺乏规范的系统案例;

② 重技术实现轻文档训练(使用及书写);

③ 测试工具流于产品说明;

④ 缺乏面向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

由此可见,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是人才市场的需求所在。

三、开发内化教学法在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实战式教学法,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式学习法和研究式学习法[1]。开发内化教学法以培养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通过教师的开发促成学生内化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开发内化教学发就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的总和。软件测试是近年来诞生的一门新学科,目前已基本形成其独立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有关软件测试的有效技术和方法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软件测试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需要多门先修课程作为铺垫。针对具备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对象及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科来说,采用开发内化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的。下面主要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开发内化教学法探索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上手新技术和新业务的能力,因此,能帮助学生达成人才需求条件中的⑦,并能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软件测试是一门主要由计算机科学及管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目前,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基本都是前人采用技术的介绍,这些技术往往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的思想,在软件测试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各种测试技术的学习,不是直接介绍技术实现的方法,而是先提出一个具体的测试对象,让学生思考怎么测试更科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们也能利用先修课程学到的知识想到教材上介绍的方法,抓住这样的时机,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坚定“我行”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生们就能更大胆更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软件进行有效的测试,提升测试效率,是软件测试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也是软件测试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各种测试工具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测试工具的使用还远远达不到普及的程度和期望的效果,这说明工具不够完善,有待我们去开发更有效更易于使用的新工具来突破这一瓶颈。在软件测试工具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不在介绍工具的作用,而主要是启发学生去思考测试工具采用的技术并评判这种技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手段和方法来改进测试工具。

此外,由于软件测试的手段基本都来源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测试中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强调每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有“计算机头脑”,这个“计算机头脑”要善于观察,捕获日常生活中一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二)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能过的思考能力、资料查阅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因此,能帮助学生达成人才需求条件中的⑥和⑦。

启发式教学产生的最佳效果就是带来师生间良好的互动,由于授课时间和内容的制约,我们采用启发式教育常常是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目前,我校推行的教学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力提倡课堂提问,并要求加大授课时间中提问和互动时间的比例。在这一改革思想的指导下,软件测试教学中将按照启发式教育中针对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采用让学生随堂回答的方式和课后查阅再做答的方式进行。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提问:第一,预习提问,在这一环节,设置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提问,主要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并在提问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第二,复习提问,复习提问的难度比预习提问有所加大,属于基本知识的衍生提问,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思考或资料查阅才能回答。通过这两种形式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战式教学法的应用

人才需求条件中的测试工作经验是毕业生们就职难的关键,而实战教学法是达成这一条件的主要途径,在软件测试的实战中,还能训练学生测试文档写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因此,实战教学法能达成人才需求条件中的②、③和④。

在近两年的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用规范完整的案例模拟企业测试工作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具备“经验”。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注重指导学生使用设计文档、自己编写测试文档,并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实施测试,兼顾测试技能训练及工具熟练程度的提高。

1. 规范案例的选择:早期的软件测试教材只涉及一些小的程序段和非系统的案例,2009年以后的软件测试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较多的案例教程及实践教程。利用系统案例作为理论知识讲解的载体,将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知识。但要让学生具备软件测试经验,教材中的案例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经验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可能具备,而且这里所说的经验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化的软件测试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软件测试过程中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分别对应软件设计中的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系统设计和需求分析,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完成一个系统的较完整测试过程,不仅需要被测案例系统的完整代码及数据,还必须提供全套的设计文档,这样的案例系统是现有软件测试教材和很多软件开发的实例参考书所不具备的。

我们通过企业调研,分析软件行业的流行开发模式,主要从清华大学出版的系列丛书“软件开发全程实录”中选择案例,并陆续补充完案例的设计资料(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利用规范的案例系统,在理论教学中用系统案例诠释理论,在实验教学中用系统案例模拟实际工作模式进行实战训练。

2. 实际测试过程的模拟: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花1/3的时间进行软件测试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针对白盒及黑盒测试技术选择最实用的测试技术进行用例设计,这一部分是常规的软件测试课程的主要实验内容,属于基本功训练实验。我们用2/3的时间进行模拟实验,在这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笔者多年企业工作经验,模拟企业对新手软件测试人员的培养及职业规划模式,循序渐进安排实验。

在软件测试的模拟实验中,我们采用文档齐全的规范案例实施教学,采用先实施后设计的顺序,依次让学生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的实施及用例设计。注重测试过程、设计文档的使用及测试文档的书写训练,在实验后期,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分担测试任务中的不同角色,模拟团队协作完成测试任务。

3. 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从软件测试人员的招聘条件看,除了要求具备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要设计出较好的测试用例、跟踪软件缺陷并改正软件缺陷、选择较好的测试手段提高测试效率等,还需要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支撑。此外,企业期望的是懂编程、设计、测试、管理的综合人才,因此,必须结合专业方向形成课程体系。我们已经进行了在同一学期三门课程之间,利用同一案例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尝试,即在软件建模设计课程、编程语言课程、软件测试课程中采用相同的案例推进教学,以期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具备软件工程化的“经验”。

四、结论

在“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中,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在总结前面教学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进一步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打算进行相同案例跨学期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将建设规范的教学案例资源库,探索合理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领悟知识的连贯性、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战能力。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各门课程在试验教学中注重企业工作模式和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软件工程全过程的“经验”,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 张向宏. 软件测试理论与实践教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3] 刘德宝. 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教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4] 北京阿博泰克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行业规则和行业经验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5] 吴建平. 高职“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J]. 计算机教育, 2007(9).

[6] 陆慧娟等. 面向本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1(5).

[7] 佟伟光. 软件测试[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第7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个性化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63-02

人才的培养是国家进行社会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国家教育规划当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使人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高校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不仅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也需要建设个性化创新创业模式,使高校学生意识到在毕业之后,不仅可以在企业当中谋求职位,也可以进行自行创业,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最终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目前,我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高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但是许多高校当中,许多人才仿佛流水线上的“产品”,其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推行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学生得到全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其脱离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满足高校学生对多样化知识的需求,获得更好的未来。因此,建设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在理论上,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通过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的操作方法为: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实施个性化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其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次,实施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才可以实现自身所追求的理想。而创新人才则指的是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想法的新型人才,学生可以取得自己的创新成果。此外,创新型人才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努力开创未来的职业素质,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创业,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最后,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在进行创业的时候,需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高校在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时候,需要使学生正确处理创业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创业期间可以将创新思维贯穿于创业的始终,促进学生创业的成功。总而言之,学生创业的成功与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使学生在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1.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提高教学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安排课程,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完成自身的人生目标。在国家教育规划当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使人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改革以往的教学观念,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个性联系起来。第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使学生提高积极性,接受学校所进行的人才培养。第二,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创新训练进行密切联系,使学生可以具备企业家精神,利用自身的能力进行创业。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为学生提高可以进行模拟或者实际操作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使其在今后可以顺利地开启创业之路。第三,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使用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法,使学生可以意识到进行自行创业的可行性,使其可以抛弃犹豫,积极进行创业,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2.建设具有个性化的教育系统,提高学生的创业激情。为了建设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要开设具有专业性的课程,为学生搭建进行实际培训的平台,使其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比如可以经过课堂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训练。同时为学生设置合理的任务,使其根据任务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二,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即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发挥自身的能力,适应市场的需求。第三,要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操作。

3.建设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建设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多元评价体系,不仅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也需要完善的评价方法,使高校在进行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评价,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一,在确定评价内容方面,需要根据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实践方法等,判断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第二,在对象评价方面,需要对高校、教师、学生等对象进行全面评价,了解这些成员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第三,在评价要素方面,不但需要设置统一的评定指标,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准确定位,从而确定具有合理性的评价要素。第四,在评价方式方面,可以将课题完成情况、创新创业过程、学生成绩、比赛成绩等内容进行综合,并且设定对应的得分,使人才培养过程得到有效的评价。第五,在评价效果方面,不能只考虑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过程得到合理的评价,从而提高对创业的积极性。

4.健全个性化人才培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化教育实践不仅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教学观念,也是教育方面的有效转变,因此需要制订有效的措施,有效提高个性化教育实践的效果。第一,要建立完善创新创业鼓励机制,使高校学生得到有效的支持。学校要根据个性化教育实践的内容确定有针对性的制度,比如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而且在教育效果方面,要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自身兴趣的指引下获得丰富的知识,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第二,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得到实现。比如要提高师资力量,给处于创新创业阶段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要注意进行个性教育,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在各个实践基地或者单位当中进行锻炼,提高自身将知识和实践进行结合的能力。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创新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知识。第三,要注意与其他社会机构进行合作,比如政府、企业、家庭等,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助力。政府需要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比如建设大量创业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企业要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进行创业,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为自身培养合作伙伴。在家庭方面,家长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并且提供适当的帮助,帮助自己的孩子实现自身的理想。

三、结束语

教育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而学生进行创业就需要个性化教育的支持,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个性化教育需要满足两个要素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其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发展其特长;其二要提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个性的条件。所以在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时候,需要在维护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同时也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注意进行改革,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开放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碧强.英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01):452-453.

第8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 人才培养 对策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内一批跨国企业积极探索寻求海外发展。然而,我国的高端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极其短缺。为此,探讨我国企业在人才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及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的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正在日益趋同。当今学界一般认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涉及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人才国际化培养理念、跨文化冲突管理、国际化人才激励机制、企业本土国际化人才塑造等四个方面。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企业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愈加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外籍人才引进和留学人员归国成效显著,国际化人才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大量的文献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不足,我国企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一套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理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正处在“走出去”的“刚出门阶段”,受缺乏经验或者形势所限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往往导致资源配置的错位和优秀人才的流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掌握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经常以独立的项目形式推动,缺乏系统性规划,易失于片面或由于领导更替、组织变动、预算缩减等各种因素而难以长期坚持人才管理工程的构筑。

2.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不足。很多企业在引入海外人才后,经常会发生因“海龟”与“土鳖”难以融合而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化人才的本土化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我国企业往往在跨文化融合问题上未能给予充分重视或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文化交流和沟通,没能有效地建立起公司特有的、能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导致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冲突,引进的国外人才不能为我所用。

3.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员工的薪酬未与国际接轨,人才激励机制僵化,收入分配体现不出员工能力的价值,与同等外企员工的福利待遇相比要低很多,这既不利于吸引从事“走出去”战略的人才,又不利于稳定职工队伍。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还将使管理人才的收入大打折扣。

4.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体制缺失。许多拥有海外业务的大陆企业往往由于规划不足或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没有及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才本土化培养体制,派遣不熟悉国际化操作的员工或是一味雇佣海外人才进行管理,这种做法的风险是很大的。从许多任用国际化人才却失败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内部缺乏完善的内部人才培训体制,过高比例的外聘国际化人才很有可能与原有企业的组织文化产生矛盾,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和企业成本的增加。

三、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1.树立起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将人才国际化视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想真正得利于国际化人才的汇聚,获得企业营运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观念上推进人才管理思维的彻底转变,摒弃原有的狭隘的人才管理观念与方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吸引、运用培养并保留人才。在国际市场上,不能为企业持续的收益所蒙蔽,而忽视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意识到国际化人才在全球市场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系统地全盘规划企业自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形成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刻认知。

2.重视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工作,培育企业的跨文化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国际化人才与不同特质的多元文化在企业中交流与碰撞,会迸射出单一文化所不能产生的思维灵感和创新成果,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碰撞十分有利于塑造宽广的企业文化。为此,企业应该打造自己的跨文化竞争力。企业应该适时地指定特定人员负责跨文化融合的工作,考虑双方思维行为上的差异,统一思想,及早确立新的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向员工传播新理念,以起到增强员工组织认同和组织承诺的作用。在国内、国际人才一体化的同时,用包容、开放、理性的心态和管理理念,解决跨文化管理问题。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鉴于国际化人才的特殊性,我国企业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激励分配方式,积极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多元化激励机制。第一,在薪酬激励方面,国内企业要建立灵活而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促使薪酬体系与国际接轨,为国际化人才提供经济动力,保证这些人才获得了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最大限度地激发国际化人才的活力。第二,在事业激励方面,把国际化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实力的重要岗位上,必要时还要协调工作方式。通过仔细设计评价机制和职业生涯计划,提高可感知的个人-组织以及个人-工作的匹配程度。第三,在文化激励方面,企业要为引进的国际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文化氛围,使其适应企业文化,充分发挥特长。让国际化人才真正感觉到企业尊重知识、渴望人才的价值理念。

4.及早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培养机制,建立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与外聘的国际化人才相比,通过内部培养而获得晋升的人才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操作规范更加了解,并很少产生所谓文化冲突的问题。一是要重视国际性的教育投资。人才培养与教育投资是息息相关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培养和潜能开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选派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外学习MBA,在跨文化环境下学习,使旧有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得以更新和提升。二是要加大国际化的职业培训力度。国际化的职业培训是指企业专门设计的、通过提供给员工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员工国际化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国际性教育投资的有力补充。职业培训则是岗内培训,它更注重帮助员工弥补目前的不足,学习的方式比较直观,能较快时间看到效果,用于实践。三是企业外派人员去跨国大公司交流学习。外派的国内企业员工置身于跨国公司的环境与背景下进行学习,能帮助员工用国际化的眼光思考问题,吸收和借鉴一流大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还能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外派人员培养和承接机制。四是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立内部国际化培训机构,或是选送优秀人才到本企业海外子公司,采用轮岗、实习等方式锻炼国际化人才队伍,以此来提高外语能力,了解国际市场操作规程,提升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倪鹏飞,潘晨光.人才国际竞争力: 探寻中国的方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孟秀勤,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人才培养策划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测控技术与仪器属于仪器仪表类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技术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隶属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它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现代社会活动的“物化法官”。教育部于1997年对相关的11个专业归成一个宽口径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它是国家教育部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0804)所属的唯一的本科专业。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近年来,国内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校数量也逐步增加,目前已达近300多所。

一、攀枝花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介绍

攀枝花学院于2001年由专科升为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我院2004年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近几年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 96%以上。随着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专业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宽厚的专业知识特色为学生的将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较多地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应用型本科的理念不强,培养规格定位把握不够准确,课程内容和现场的结合不够紧密,实践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力度不够,就业岗位性和专业方向性的知识并不厚重,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区分度上优势不是特别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如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因此,结合我院定位,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特点

1、知识厚、素质高。测控技术与仪器人才必须具备仪器仪表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原理、检测信号处理、计算机软硬件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概括地说就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

2、岗位针对性较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应用性、技能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市场的占有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度。

3、与时俱进,有创新发展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能力,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

1、专兼职教师结合,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培养要实现“应用型”,教师首先要实现“应用型”,即转型首先要从教师开始,那么,拥有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前提、是保证。目前该专业有专兼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有两名教师来自企业,有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和相应的职称。为了提升实践实训教学整体水平,学院在积极派遣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培训的同时,还从其它企业聘请技术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开展实践实训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以企业、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应该以当前的企业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当今社会转型,大学也要转型,除了少数的研究性大学,其它大学均要转向“应用型”发展。教学体系的规划,除了应符合专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满足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要把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技能作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理论,更要重实践。不仅需要教授课本知识,更需要加强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应用,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偏废。

3、注重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构建了“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研究创新层”四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2)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传感器原理”、“电子测量技术”、“虚拟仪器”、“单片机技术”等课程的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以及自主开发课程的综合实验内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大技能型实验平台建设。积极稳妥地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的教学需要。重视将生产实习放到企业中,到生产的一线的真是环境中去锻炼,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建立长期的校外和校内实习基地。

3) 加强教学环节的建设。规范实验教学,保证实验开出率达100%,减少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达到90%以上,全面开放实验室。在一些应用性课程中,如在“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课程,可增加工程技术教育内容,通过对工程案例的采访录像、资料展示、引进行业专业人员到课堂等形式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工程素质的培养。

针对相关课程和教学项目,加强校际联系,走出去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横向教学动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四、小结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中国工业以前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无法与工业强国竞争,这与我国非常缺乏测控技术人才有关。中国经济与世界全面接轨之后,我国企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把提升产品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培养测控专业人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攀枝花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要把握“转型”契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隋修武,桑宏强,李大鹏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35期

[2]林玉池,毕玉玲,马凤鸣,等,测控技术与仪器实践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王伟,林顺英,代峰燕,等.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