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空巢现象,大量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管,留守儿童大量增加,教育凸显出许多问题。区教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相当重视,将我校批准为全区第一批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
为了使留守儿童在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关爱,学校探索出了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的十六字教育管理模式,即:吃得健康,住得温馨,学得快乐,活得幸福。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思想现状
寄宿生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寄宿对小学生来说,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留守儿童,远离家人到学校住宿,不适感会很强烈。他们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时,就会感觉孤立无助,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怯懦的一面。
亲情缺位,寄宿生容易产生消极自我暗示。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期分开,亲情交流很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比较大。我们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同样如此,这对孩子心理成长非常不利。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沟通仅限于询问学习成绩,亲情的缺位,必定会让孩子变得忧郁、冷漠,甚至出现叛逆心理。
生活单调,寄宿生缺少认同感。农村小学本来就没有太好的硬件设施,如果相应的软件也跟不上,教育就会变得简单生硬,寄宿生活当然也会变得单调和乏味。因为集体生活难免会有许多竞争,这也会让一些孩子倍感压力。如果这些留守儿童长时间得不到认同感,就会变得孤僻和偏执。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家长以为有学校教师管理就万事大吉了;学校和教师以为有严格的日常管理,教育就会水到渠成。其实不然,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有一定的心理诉求,当这些心理期望值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针对寄宿生心理特质,做出教育方式的适时调整,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1.做好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在教育管理上要体现其特殊性。为了准确掌握这些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动态,不妨给这些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
成长档案最好和学生家长一起建立。记录学生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号码、家长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学生自身情况包括年龄、生日、爱好、特长,甚至饮食习惯和嗜好都可以登记造册。便于教师随时做出针对性施教和管理。如学生生日,如果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过生日,就会让学生感动至极。
2.真情关爱,凸显人性教育理念
学校对寄宿生管理应该实行分包制,就是一个教师管理多少个学生。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分管教师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因此,管理教师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能只是约束和训诫,还要付出足够的热情和爱心才行。学习上细心辅导,积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就有较大的进步;生活上多多关心,对生病学生悉心照顾;活动上优先照顾,不管是学习活动还是娱乐活动,要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这对培养其自信心很有帮助。
3.加强沟通,建设教师家长学生联络网
留守儿童和父母联系的机会很少,联系的渠道也很单一,由于家长比较忙,很少主动给孩子打电话。有些留守儿童因为害怕父母训斥,更不愿意主动给父母打电话。这唯一的亲情热线常常处于冰冷的状态。要建立联络网只能由教师牵线搭桥,教师可以主动和家长联系,给家长介绍孩子在校表现,要求家长主动跟孩子联系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还要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定期给父母汇报学习思想情况。只要亲情热线热起来,教育效果当然水到渠成。
4.搞好活动,增强留守儿童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特别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参加集体活动才能够找到家的感觉,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每一个人都需要掌声和赞美。通过参加活动,会让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有充实感。
教师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多多发起一些适合留守儿童参与的活动,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与民同乐”,相信一定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因为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自然就是春风化雨。
5.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
6.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寄宿儿童
学校应把对寄宿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寄宿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寄宿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寄宿儿童档案。
以班级为单位,将寄宿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第三、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管教寄宿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寄宿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每月应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的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
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要齐抓共管,学校和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制定教育策略也要根据学校实际。只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教育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留守儿童一定会健康、文明、乐观、大方。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信息档案;爱心;因材施教;营造氛围
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5000万。他们中年龄大一点的自己照顾自己,年龄小一点的由爷爷、奶奶照顾。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下面,我就以一个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教育和管理好农村留守儿童。
一、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
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心理问题严重,思想品质不良,学习成绩差,安全隐患多,是学校教育的难点。因此,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包括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2)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住址、父母的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联系电话等;(3)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所采取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4)教育管理的成效及变化。班主任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变化,认真填写《信息档案》。
二、用爱心去感动和教育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他们在思想、学习、心理方面存在孤独感、自卑感,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关爱和帮助。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留守儿童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我们要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在校如家的温暖。曾有一个男孩,他自卑感很强,平时不说话,上课不听讲,作业也不交,我行我素。经我详细了解,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母亲病逝了,父亲在外打工,由爷爷照看他。我决定给他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如,平时跟他聊聊天,上课寻找机会让他发言,下课给他耐心辅导讲解,并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还送给他一些学习用品。一学期过后,他进步很大。他在周记中写道,我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老师,并且要听我的话,好好学习。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三、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我们要对留守儿童根据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对于“自满”“狂妄性”的孩子要采用压制的方法,适当地打击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让他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的发展就会走向反面。对于“自卑”“孤僻型”的孩子要采用鼓励的方法,加大情感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正确大胆地面对周围的一切。总之,要对不同性格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教育。
四、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在思想上出现偏差,很多留守儿童教育出现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安全隐患。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重点,当前政府必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研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体系。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心理出现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问题也都是自己独自承担,这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就容易形成一种自卑心理,遇到问题总是喜欢逃避,不善于与人交流,对待他人比较冷漠,内心压力较大,遭到同龄人欺负时经常会发生过激行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2.学习成绩不理想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据统计每个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较为不理想。农村留守儿童年龄都较小,缺乏自制力,回到家中没有父母的监督和家庭辅导,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状况也不好。同时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许多农村家长都认为学生读完初中就可以,应该早点毕业外出打工,这样也能补贴家用。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受到父母思想的影响,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3.道德教育出现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自身道德水平较低,从小没有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建设,而且长年外出务工,根本没有给学生作出表率,久而久之学生道德教育就出现了问题。据调查统计数据所得,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存在不良道德行为,农村人口稀疏,外出打工人员留下的无人看管的房子较多,许多留守儿童都习惯到这些空房子中“拿”东西,这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较快,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但是我国政策法规较为滞后,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想要在城市上学,所需办理的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同时在高考时农村子女还必须要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基本都从事基层或底层行业,所得收入较少,而且压力较大,因此很多农村务工人员根本没有能力将孩子接到城市中学习,农村儿童就只能离开父母,在农村接收教育和生活,他们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
2.从家庭和学校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农村留守儿童长年得不到父母的教导,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料,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放养,爷爷奶奶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十分骄横。同时从学校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较少,师资匮乏,老年化严重,一位教师往往要捧好几本书,跨年级、跨学科上课是普遍现象,加上信息闭塞,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教育的节拍,自身教育的理念陈旧和心理疏导的经验缺失,自然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照顾。农村学校更多是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教师总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读书的障碍,减轻农村家庭的就学压力。其次,政府要联合有关行政部门加强政府职能的优化,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对农村务工人员进行思想宣传,教导农村家长的教育观,要鼓励农村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发掘。最后政府还要对城市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治理,尤其是一些网吧和娱乐场所要进行取缔,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2.家庭方面
作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经济这么发达,农村外出务工的家长必须要每个星期打电话给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且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要给予孩子基本道德教育,要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树立留守儿童的基本价值观。对于有条件的农村父母,要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要多为孩子考虑,实在没有经济能力,就必须要为孩子寻找一个监护人,要能做到监护人的各项职责,同时还要定期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要给予孩子精心的呵护和全面关怀。
3.学校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地方就是学校,许多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都实行寄宿制管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教师要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行为,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心,要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政府还要对农村学校给予政策扶持,要定期派遣心理教师到学校工作,要给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开“心结”,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其次农村学校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定期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状况,要与家长相互合作,共同商讨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宋依倩,张杰,刘双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平舆县的调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7).
[2]刘家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现多从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以量化手段针对留守儿童学习、身体和心理健康、情感、人身安全、人格性格养成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而关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方面研究较少且多是浅尝即止,对当前几种应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近乎空白。
本文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角度出发,对当前的寄宿制学校、托管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几种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求留守儿童管理缺陷的破局之策。
1.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
(1)寄宿制学校
自二十世纪末,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落实,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同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直接导致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生源不足、规模小、质量低、布局分散等问题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现状,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寄宿制学校开始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让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同时还在发挥本身的学校教育职能之余,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职能,担负着教学和生活管理的双重使命。
寄宿制模式的历史研究久远,早在17世纪,英国就开始出现寄宿制教育,但这些寄宿制教育多是为贵族精英子弟开设的,其目的是便于集中实现军事化管理模式教育。这与我国的农村寄宿制教育所处环境相差甚远。在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寄宿制学校通过一种社区模式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既解决了由于撤点并校后带来的上学路途遥远等不便,又能有效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从而推动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此外,寄宿制学校在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对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身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还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寄宿制学校的统一管理下,留守儿童懂得了生活自理,学会同学相处、孝敬师长、感恩社会。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寄宿制教育教育管理、生活服务、食宿一条龙的这种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也为广大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能够放心的外出务工和上班,有利于社会关系和谐稳定发展。但同时,相对于公立学校而言,寄宿制学校由于在满足教学条件的同时还要提供食宿条件,在有效的经费支持下办学条件相对较为落后,师资力量上也因为教师编制的限制相对匮乏,而且这种相对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侧重于封闭管理,很难兼顾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需求。
(2)农民工子弟学校
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一种应对随农民工进城的儿童无学可上而为其提供教育服务的民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教育的过渡方式。这些年来,尽管国家在政策上不断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提供各种方便,免除借读费、学杂费,但事实上,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读书的比例很小。
公立学校由于学生的生活费高,学籍管理制度严、入学就读手续繁杂等因素限制让流动性大、家庭收入低的农民工子女望而却步。相较于寄宿制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办学条件上更为落后,由于城市的生活水平压力大,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收费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硬件资源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校舍简陋,课程设置仅开设必要的文化课程,达不到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次,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水平低。与公立学校相比,农民工子弟学校经济条件差,教师工资低,导致教师力量缺失且流动性大,教学条件甚至不及农村寄宿制学校。
(3)托管中心
“托管中心”是指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来缓解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缺乏相关的儿童社区教育的组织,主要以社区服务的形式存在。“理想的家庭必须扩大,必须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成人和更多的同伴”,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家庭及家庭成员就组成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政府正大力创新家长制,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以对其实施家庭化、集中化管理。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 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提供看护、学习和娱乐生活指导。
传统的“家长制”是指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组织召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义务辅导,使其健康成长的一种关爱模式。这种通过爱心招募的方式征集的“家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亲子关系缺失造成的留守儿童的“情感真空”。但由于父母在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家长“好意施惠”式的关爱很难满足留守儿童内心对亲情的真正需求。
2.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思考建议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力图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然这种户口迁移政策非一蹴而就。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寄宿制学校这种将学校教育功能、家庭抚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融为一体的特殊办学模式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接受公平义务教育的需要,仍然是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的主要办学形式。但是,由于经济和相关政策的限制,农村寄宿制学校仍然存在由于总体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较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下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子女对寄宿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农民工子弟学校和托管中心等教育管理模式相较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更难以惠及众多农民工子女。
综合比较几种模式的优缺点,我们提出在以农村寄宿制学校为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大教育经费以改善学校生活环境、适当放宽教师编制和政策倾斜以提高教学师资力量、完善家长制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陷。具体措施如下:
(1) 政府应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提出配套的教育投资体制,督导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完善并限制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盲目扩张以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同时,利用现今的大数据技术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网,建立留守儿童的学信档案,对留守儿童采用“教育券”的模式,即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应根据其入学信息落实到就读学校,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校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2)相比较公立学校,寄宿制学校既要完成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负担起学生的食宿生活管理。针对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内心情感存在一定缺陷的特点和现状,应按一定比例给寄宿制学校配置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和心理咨询老师,保障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健康。同时,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如职称评定上的优惠,薪资待遇上的提高,将大学生下乡支教与农村寄宿制学校有效对接,并积极引导公立学校与农村寄宿制学校联合办学,实施“走教”、“讲学”等教学扶助手段。
(3)现有的家长制中一部分是爱心家庭的自发善举,另一部分则是由政府和学校出面进行组织协调的,因而有些家长并不是在完全自愿基础上和留守儿童结对的,而且在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对孩子进行情感培养、心理疏导、学业辅导,还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些制度更多地要求了家长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却缺少应有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客观上使这种制度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家长制的意义就在于弥补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缺位造成的情感缺失和教育缺失,使这些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教育的温暖,使其走上正确的人生轨迹,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的成长。正所谓“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式父母往往愿意努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最慵懒的生活环境,却难以给孩子最需要的身教—来自家长的优秀。鉴于此,家长制度应当将有偿性与无偿性结合起来,逐步由公益化转向专业化,让这些专业的家长能够弥补农民工家长自身因教育水平有限而无力承担对孩子的教育督导,以专业的将“衣食父母”和教育者有机结合,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引导和指向。
[关键词]留守儿童 班级管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74-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占农村学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育教学也是如此,下面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习一般或较差。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隔代监护,重养轻教,大多数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
2.道德品质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监管和教育,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又易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如:爱说谎、不讲卫生、不讲文明、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
那么,我们怎么实施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学生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档案。班主任老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建立包括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监护人情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留守儿童的档案,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从而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局面。
2.创设一个“亲情”班集体,让每一位留守学生体会到父母般的爱。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问题,更要关心这些学生的生活问题及心理、生理上的问题,要用真情感动他们,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记得开学初,我们班有一个许同学,平时不爱说话,好像很孤独,而且每天在上课前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进教室,甚至有时还迟到。由于他的成绩很优秀,我也就对他网开一面,没有在意,直到他有次旷课了,才引起我的重视。课后我找他谈心,他除了流眼泪,一言不发,我也很着急。他家离校很远,后来我骑车去了他家进行一次家访,结果了解到,他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下弟弟和多病的爷爷,他不但自己要做饭、洗衣,还要照顾弟弟的起居,他每天都是如此,所以到校很迟,尽管这样,他自己早饭有时也顾不上吃。我看着他们一家挤在两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再看着我那瘦弱、脸色发黄的学生,再联想到他迟到时那种内疚的表情,我的眼睛湿润了,后来我还了解到他爷爷有时给他三元、五元买方便面吃,他也舍不得花,课后我再次找到他,从身上掏出五十元钱塞进他的手里,并告诉他:“要想成绩好,首先把身体要搞好”。在一次班会上,我把许自强的情况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也都纷纷主动帮助他、鼓励他,让他走出了生活的困境,走出了心理的阴影。
3.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要有恒心和信心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年事已高,根本起不到监管作用,也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社会教育跟不上,而且这些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厌学、打架斗殴、沉迷网吧游戏等,甚至少数严重的发展到敲诈勒索等地步,这样一来学校的教育显得特别重要,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待“留守学生”教育要有足够的恒心和信心。
总之,在对“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上,责任重大,我希望学校、家庭、社会一起来努力,共同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使身处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们能真正沐浴到“花季”的阳光,感受到“雨季”的滋润,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任运昌.莫为留守儿童贴上“污名标签”[J].中国农村教育,2008(04).
[2]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05).
[3]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05).
1 监护现状令人担忧
现在“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祖孙辈年龄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二是同代监护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 安全隐患多令人担忧
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留守儿童溺水、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其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还有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 缺失关爱令人担忧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
4 学习目标令人担忧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再加上有些父母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5 道德行为缺失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缺少上进心、集体荣誉感,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6 监督弱化令人担忧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好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是呀,何况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呢,他们都是一张白纸需要老师充满爱心给他们细心着上五彩的颜色,给予他们童年的欢乐和幸福。弥补他们与同龄孩子相比下短缺的父爱和母爱。具体做法如下:
1.消除畏惧心理
留守儿童在校的情感和情绪一般都欠健康,表现为害怕老师,感到孤独和缺少安全感。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的一大障碍,必须首先清除。作为管理人员要特别关心和热爱他们,让他们认为你是一位可近、可亲、可信赖的师长,而非凶神恶煞地指指点点,敲敲打打的恶人。不恐吓、不疏远他们,常和他们一起游戏娱乐,动员班上的其他孩子和他们交朋友。平时注意有意识地和他们进行身体接触:为他们整整红领巾、衣裤鞋帽,握握他们的小手,为他们擦汗、抹泪,为他们洗手洗脸,剪剪长长的指甲,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甚至把他们拥在怀里,关心他们的疾苦。长期这样,就能消除他们心灵的阴影,使他们向往班集体和班级生活,满足他们对关怀和的渴望。
2.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在班级的地位,维系着孩子自己的欢乐和幸福。要想提高留守儿童在班级的地位,首当其冲地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提高了相信成绩很快就会好转。
学习方面落伍的留守儿童每次作业批改的时候要积极评价,如作业错误较多,就夸他书写工整了,再提出要求“要是没有错误,那不就更好了吗?”如果书写欠认真就说“慢点写,一笔一画看清了,端端正正的写了老师会给你得优加星”鼓励他擦去改正,给他打上优秀和星。多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成绩也会日益赶上来。当然课上多提问,跟老师多互动,把他们跟学习自觉、成绩优秀的小朋友一起表扬,多设立一些进步奖等也是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手段。一次次的成功,有利于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习动机和兴趣之间的良性循环。只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才能燃起希望之火。
3.重视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最具有权威性,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手势孩子都会揣摩到你是否喜欢他。对留守儿童来讲尤为重要。倘若他知道你喜欢他们,信任他们,你的话一般就像圣旨。此时管理者就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闪光点:如叫他们收发本子,发副餐,帮助整理课桌,做值日,让他们参加主持班队会,讨论一些如《说谎的害处》《怎样做到不扔纸屑,减少值日同学的麻烦》《在校做听话的好学生,在家做听话的好孩子》等话题,相信发生在他们身上不好的行为一定会得到规范。
当然良好品德的形成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对于留守儿童这群特殊的孩子更要和他们的家庭取得紧密的联系:常和爷爷奶奶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定时家访预防过度的溺爱。和孩子远方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常来电话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及时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三管齐下,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懂事,一定会成长为一个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热爱劳动、不撒谎的好孩子。
4.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
主动承担起孩子的短期监护责任,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节假日多陪伴他们,接他们到老师家中做客,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孩子懂生活,会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在当今的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承载这些问题的主体是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又面临一个新的课题。从在校表现来看,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学生是社会、学校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是弱势群体,他们存在的问题社会特别关注,各个学校也是积极探索。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当今的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承载这些问题的主体是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又面临一个新的课题。我对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解研究并初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我的调查,农村劳务输出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在校表现来看,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1.1 学习较差。监护人对留守学生学习过问太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也较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就更无从说教育管理,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时间上、精力上也无法做到关爱孩子的学习。
1.2 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外奔波,常常是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最多也就是待上那么几天,与孩子的沟通教育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足够的关怀和教育,长期与父母分离,让留守儿童的性格要么变得内向、自卑、孤僻;要么就是没有约束,任凭个性发展。
1.3 亲情缺失。通过我调查和座谈了解,大多数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个人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但面对现实生活的情况,他们又是无能为力(父母不打工,家里就没有经济来源),且年龄越大的孩子,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渴求。特别是女生,她们到了五六年级,身体的发育渐趋成熟,生理上的很多知识不好意思问其他人,就希望得到妈妈的帮助。这时母亲恰好又不在身边,所以她们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渐降低。
1.4 心里障碍。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的变化,对学习的压力,对人际的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父母就会是他们最信任的人了。但由于父母远离,他们就缺少了这种起码的交流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常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少自信、悲观消极……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就比较艰难。
1.5 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较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这种隔代管理,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同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
1.6 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态度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包内的零花钱数量大增,孩子自由支配零花钱的权利大大提高,这样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这样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1.7 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衔接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人人俱到,再加之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常常会出现“5-2=0”的尴尬局面(学校5天教育,抵不住学生2天的社会游荡),导致留守儿童的伤害无处不在。
2 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监护管理的“盲区”。父母外出之后,其子女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祖辈或亲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而亲戚在管理上更是禁锢,总认为别人的孩子不好严格管教。
2.2 学校教育的“困区”。周一至周五还好说,但是一旦到了双休日,教师就感受到鞭长莫及。而且许多留守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周末再加以约束就会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老师面前的条条“高压线”,老师也不敢过于苛求学生。
2.3 社会环境的“雷区”。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一些不法分子也瞄准了青少年,常常对他们进行敲诈勒索。据不完全统计,留守学生在外被欺负的比例比其他学生要高。
3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留守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学校难以回避的问题,留守学生问题的解决,既能为社会减少不安全因素,又能为外出务工农民工减轻心理压力,也能为学校的工作填补空白。以下是我在管理留守学生上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3.1 享受家庭温暖,弥补亲情缺失。本着留守学生工作“缺失什么补充什么”的原则,针对学生亲情缺失,我采取了让留守学生重新享受家庭温暖,感受父母般的亲情,如让留守学生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平时相处较为亲密的同学结成对子,周末或是放学一起学习。同时,让问题比较突出的留守学生与相关科任教师结成对子,方便于平时的随时提醒和指点,把学生请到家中,此时的学生已成了孩子,严肃的老师也变成了慈祥的“父母”,教师的叮咛也如春雨一般,滋润孩子的心田。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学生也易接受教育,也不会漂游在外,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
3.2对留守学生也提出要求,就是每周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征求父母意见;每月要有一次通信,全面汇报家庭的情况,表达心理的真实情感,对父母在外辛苦务工供自己上学表达感激。也要求家长及时回信,把在外务工的真实感受和处境告诉孩子,激励孩子认真学习。消除孩子厌学情绪,振作精神努力学习。
3.3 开展多种活动,加强自我教育。①请回家探亲的留守学生家长来班上作报告,用他们切身经历,讲述在外务工的艰辛,挣钱的艰难,告诉学生知识的重要,唤以学生“寸草报春晖”的感恩之心;②在留守学生中发出倡议,号召大家自信、自重、自强、自立,坚信没有父母在身边也要做到更好,让老师省心,让父母放心。树立留守学生中的模范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汲取力量,校正方向,检点行为,加强自律;③班级成立学习小组,对成绩差的留守学生进行帮扶,让他们缩小差距,找回自信。
留守学生是社会、学校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是弱势群体,他们存在的问题社会特别关注,各个学校也是积极探索。我们会在这方面继续深入地探究、探索和实践,为解决社会关心的问题多作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管理教育 新路子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57-0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国强民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不少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在家由老人照看,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此引发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社会群体,学校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我们必须探索管理和教育的新路子。
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经费保障
“留守儿童”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没有一个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政府必须担当起主要的职责,从政府的层面成立一个职责明确,政令畅通的领导机构,全面组织留守儿童管理的各项工作,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的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1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1.2 建好全日制寄宿学校,将“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纳入重点资助对象,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帮助建立和恢复乡村图书阅览室,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1.3 为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的专题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同时要划出资金,通过不同的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2 统一建档立案、全面掌握情况
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管理,镇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联合工作,对全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全面的摸排,并登记造册,建档立案。做到数据准确,信息详尽,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学习状况、品德个性情况,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各留一份,做到全面了解本镇“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3 动员留守儿童在校寄宿,突出教育管理的功能作用
由于父母不在家,与留守儿童相处的大都是年迈体弱的老人或亲朋好友。他们要么精力有限,思想观念陈旧;要么自身忙于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且隔代管理,容易放纵、溺爱,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动员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样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又方便学校的管理。同时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设立专职的全日制管理人员,一方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管理:另一方面对住校生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教育,强化非智力因素教育,加强心理、生理知识教育。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情感意志、胸怀宽广、战胜困难等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学校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4 加强多方沟通,确保实效性
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管理的实效性,加强多方沟通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加强辅导老师与“留守儿童”保证每周一次的面对面交流,及时把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二是加强“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情感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每位“留守儿童”做到每周一次向父母进行一次电话交流,及时向父母汇报近期生活学生情况,使外出父母放心。三是加强学校与政府的沟通,学校每月一次向镇政府主管领导进行一次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四是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通过家访和电访等形式,交换“留守儿童”在校与在家的表现情况。
5 细心观察,加强辅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为了使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对于那些学习上、生活上、品德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采取一结一的帮扶措施,加强对他们教育辅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在家的监护人大多只注重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问题,至于他们的思想、情感、追求梦想却从不过问。因此,很容易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所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一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理想前途教育。二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友情、亲情教育。四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五是理解、尊重后进“留守儿童”。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