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第1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与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被留在农村的儿童越来越多,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全面等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生活情况。

留守儿童的主要形式分别为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以及父母双方均外出工作。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日常和监护人生活或独立生活,分担做家务的责任,经济状况欠佳,生活条件偏低。在一些偏远山区仅能维持基本温饱水平,某些家长只看重眼前利益,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便迫使孩子辍学,回家干农活、打工挣钱。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安全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可供留守儿童娱乐的场所甚少,在水库等危险地带都没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护栏隔离,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心理状况。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亲情和安全感,缺乏家庭归属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当他们有快乐、悲伤、恐惧、焦虑等情绪体验时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疏导和安慰,久而久之不愿意向周围的人诉说,容易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胆小、自卑,长期积压在心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低。

(三)学习情况。

根据监护类型的差异,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四种类型,据调查隔代监护的情形占比约70%。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相比,某些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缺乏父母的有效指导,祖辈知识水平有限、精力有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如逃课旷课、作业不认真完成、迟到早退等。随着科目增多、课程y度增大、成绩偏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学习信心。即使在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形下,留在家中的成年男性或女性要承担家庭生活的全部劳动,没有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

某些偏远地区群众教育观念滞后,对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高。某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只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掌握一门赚钱技术就够了,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不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追溯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由此对应的城市和农村相隔离的户籍制度及学籍制度。在这一体制的引导下,一方面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的形成。通过城乡对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入学率、在校率、辍学率方面都处于不利境地。基于“马太效应”,某些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只能从事一些相对低端的职业。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城市公立学校、城镇私立学校、乡村中小学。相比而言,城市公立学校远离乡村,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最优越,是城市儿童的首选,这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要选择公立学校,将付出远比城市儿童大的上学难度、高的成本和久的时间。城镇私立学校相较乡村中小学而言学费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大多数留守儿童更倾向于选择门槛低、收费低的乡村中小学就读。但是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却难以得到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校环境等方面。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矛盾。乡村学校受办学经费限制,教师工资相对偏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愿意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乡村学校仅能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很多教师一个人即负责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学科教师严重缺编,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容易造成素质教育的单向发展,无法接受较好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另外,乡村学校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三)家庭教育缺失。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人的关爱,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父母在外打工,与留守孩子仅能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交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久而久之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感。而隔代教育往往因为祖辈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有代沟,教育观念和方式滞后,通常只是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没有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模仿父母的行为及为人方式,而某些留守儿童因与父母日常交流不多,缺乏家长的榜样教育,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四)某些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在家庭管理方面有所疏忽,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自律性差的留守儿童沉溺在网吧、游戏机房等场所,导致品行和学业下滑。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发挥职能,促进教育公平。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须破除城乡二元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农村固有的学校设施进行改善,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离家较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行对学生的集中管理,统一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整体协调学校的教学任务和课后活动,既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日常交流,又可以减少留守儿童接触不良风气的机会,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具有较多农民工的城市,建设相应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孩子尽可能在父母的身边上学。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出台减免学杂费等留守儿童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家庭予以资助,对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予以奖励;强化农村中小学的服务意识,将对留守儿童管理状况的关注纳入考核体系。

(二)学校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设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合理安排留守儿童的课程设置。学校要通过考核、培训等渠道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切实给予每一位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必要帮助。特别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关心学生的心理羁觯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留守儿童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

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监护人定期沟通的制度,确保双方联系渠道畅通,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孩子情感的诉求也应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尽量避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注意回家的频率,定期与子女通过电话、信件交流和沟通,听取孩子汇报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外情况,加强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夫妻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家长在监护人选定问题上应优先将孩子寄放在教育氛围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家庭中。

(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发挥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合力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如村委会可组织党员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交流谈心,通过家访向监护人宣传家教知识;借助种类繁多的教学媒体,加快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资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规范和支持社会爱心行动,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改善农村人文环境,优化文化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6):15.

[2]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3-14.

[3]王爱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94-95.

第2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 

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会。在会上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 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 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 

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學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包福存,赵秀文.从失调到整合:留守儿童社会化与农村家庭功能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 (3). 

第3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措施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一个多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或经商,由此产生留守儿童近几千万,其中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占大多数。近些年来,很多下岗职工也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城市打工,将孩子交给祖辈或托付给亲戚朋友代管监护,因此在城市也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照,读书、生活等缺少了关爱而出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此,全社会对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广泛讨论了很多年,虽然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在城镇就读应享受城镇小孩同等待遇。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还是留在了农村。这难免会造成这些孩子在身心健康和教育成长上的问题。那具体有哪些呢?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的成长阶段都是由父母精心呵护与教育,到了上学年龄,小孩每天在家庭生活的时间也超过在学校的时间。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长期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扭曲,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并且,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90%,表现为任性、冷漠、孤独和内向。在这些情况下,特别需要家长们的正确引导。但由于他们远离父母,很少有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此引发,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

父母外出的孩子都缺少家庭教育这一块,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盲目性不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不思进取,学校教育往往处于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已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极少数,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总的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辩证的。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不听监护人的(代表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

那么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又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正是现在社会对留守儿童不够关爱才导致这些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的措施如下:

一、积极探索推行“代管家长”等制度。

针对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护”,监护人“无法管、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我们应积极探索推行“代管家长”等制度。这一制度采取自愿原则,鼓励教师、班主任、团干部、村干部、老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志愿者等有条件的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或“家长”、“爱心家长”,通过“一对一、一帮一”的结对帮扶形式,努力弥补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帮助孩子们找回失落的亲情,也为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们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通过学校主渠道实施关爱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关爱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可以实施:签一份留守学生教育目标责任书、为每位留守学生建立一份档案、开通长途热线并要求学生家长每两周至少与孩子或老师通一次电话、班主任每学期发给留守学生父母一封信、动员每个教师至少当好一位留守学生的家长、每学期为留守学生参加兴趣活动提供一次专题指导、每学期专门召开一次留守学生表彰大会、开通一条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或一个心语小信箱。根据调查不少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留守学生,并加强了对他们的生存、安全、法制教育,努力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通过提供寄宿或托管实行管护

通过对留守儿童实行住宿、就餐、活动“三优先”,督促留守学生与家长联系、学校每月开展一次家访、招聘志愿者实施结对帮扶等措施,学校对留守学生积极实施关怀。此外,乡村学校教师也可自发垫款建起学生食堂,利用家庭条件为留守学生提供收费寄宿。这些都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很多关怀。

四、积极开展各种关爱活动

近年来妇儿工委组织了以“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六一慰问活动,市妇联、团市委等积极筹建“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等场所。近年,部分县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办实事,让贫困留守儿童优先享受“春蕾计划”救助,给部分留守儿童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向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等。而且各地新闻宣传媒介通过各种形式,加大了宣传报导力度,较好地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配合、促进了关爱工作的开展。

总结: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为了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而留守儿童的教育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应当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所以,“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深刻反思,以及立刻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中国的下一代能担起祖国的未来这根大梁。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情国力》杂志社1995年2月总第26期“民工潮的社会效应”;1996年6月总第42期“农村兼业现象和剩余劳动力转移”;1998年第9期“中国3400万劳动力在城市就业”;1999年2月总第74期“校门内外的名堂”.

[2]徐群.关于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3]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3-468

第4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学习兴趣不高,存在厌学现象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比其他孩子差。笔者对一所乡村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60%以上的学生属农村留守儿童,85%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不爱学习,恐惧上课。

2.个人性格畸形,行为比较极端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善与他人交流,易生自卑、内向心理,情感淡漠,安全感差,遇事不能冷静,常表现出焦虑、忧郁、偏执等行为,经常失控,性格向畸形化发展。调查发现,35%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其他的孩子有父母在身边,很不公平,于是抵触其他孩子,甚至为一些小事争吵、纠缠、打架。

3.道德素质较差,缺乏正确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道德素质较差。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存在误解,认为父母不要自己了,对父母产生怨恨,与父母的感情疏远,没有亲情感,对其他的亲人也不在乎,没有敬老爱老意识。调查显示,农民工中有45%一年不回一次家,25%一年回一到两次家,26%只在重要节假日回家,仅有4%经常回家。这些父母一回到家,对子女不是进行教育,而是以钱和溺爱来弥补子女,忽视了道德行为引导。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令人揪心。那么,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呢?调查发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家庭方面,亲情教育力度不够。留守儿童处在情感和性格的成型期,正需要父母的亲情教育来辅导,而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流向了城市,他们与子女的互动、沟通剧减,致使子女心理上的问题无法得到至亲的开导,家庭监护力度相对薄弱,隔代人监护显得有心无力。二是在学校方面,教育资源不够均衡。从我国教育工作实际来看,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是呈现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态势。三是在社会方面,没有形成有利环境。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去过黑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的超过50%,在这50%的留守儿童中有28%的人有过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总的来说,如今的农村环境,并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家庭多亲情,给孩子多一点温馨

家庭是幸福的港湾。父母加强与家里的老人或者其他照看孩子的亲人联系,在共同商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多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定期与孩子进行感情的沟通,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心理发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帮助孩子纠正心理发展方向。

2.学校多关爱,给孩子多一点温暖

学校应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教师密切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多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使他们同时感受到来自教师、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3.政府重落实,给孩子多一点保障

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力度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农民群众的认识。同时,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教育的有关政策,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户籍改革工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到同等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4.社会共努力,给孩子多一点支持

第5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们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应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促进其健康全面地发展。同时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下就是我校的具体做法:

一、 课题立项,进行专题研究

1、调查研究,摸清情况。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调查表,分析汇总了情况:他们学习习惯差,成绩相对比较低,家里人辅导帮助困难大,普遍自私任性,缺乏自信。为了更好地做好管理和教育工作,学校给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卡。

2、申报课题,科学研究。除了调查分析我校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科学性。所以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2010年6月12日,所报课题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规划课题,并展开了课题研究工作。

二、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1、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在学校找到家一样的温暖和关怀。2009年,我校由甘肃省妇联合会正式挂牌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为我们配备了2台电脑,1架电子钢琴,电视机、DVD,还装备了图书和体育器材等。省妇联韩正英主席亲自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一定要开展好活动,让孩子们利用现有设备条件,全面活动,充分受益。”学校师生一起动手,布置了温馨舒适的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相关的各项制度。筹集资金购置了1付乒乓球台,还自制了乒乓球训练教具。留守儿童之家由专人管理,课余时间孩子们在留守儿童之家里面读书、交流、下棋、打球。有时还能和外出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所有这一切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校又开通了亲情热线,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联系。

2、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兴趣小组,搭建转变留守儿童的平台。

我们成立了阅读习作、足球、五子棋、跳棋、中国象棋、乒乓球共5个兴趣小组,每组安排2名辅导老师指导学生活动。要求每周最少活动1次,指导老师认真指导留守儿童参与活动,引导他们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自信快乐地成长。活动之后填好活动记录表,及时总结经验。管理人员收集好照片、活动记录等相关资料。通过开展活动,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都悄悄地起了变化。如四年级的梁瑞同学父亲早亡,母亲长期外出,生活学习由爷爷、奶奶照顾,写作业困难很大,他写的字一个就有近2厘米大,根本装不到格子里去。通过参加活动,再加上老师们的耐心帮助辅导,从来不说不笑的他书写规范多了 ,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3、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我校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节目,留守儿童也要当小演员。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各级妇联的领导们来到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慰问关爱,都带来了宝贵而又充满爱心的礼物,亲手送到他们手中,并合影留念。再观看孩子们表演的精彩节目,共同度过幸福的这一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政府和阿姨们的温暖,不再像原来那样孤独、自卑了。

4、王岘镇的爱心妈妈们也和留守儿童开展帮扶活动。她们3人一组,关爱留守儿童,常来学校看望留守儿童,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运动、谈心,也带来了礼物,真是礼轻情义重。有的爱心妈妈带孩子们去家里做客。关爱活动形成了长效机制,结对帮扶杨维兵的爱心妈妈梁成梅决心一直帮扶到高中。

5、为留守儿童在学校过生日,让他们找到亲情般的温暖。当他们生日来临之际,我们就准备了生日蛋糕,师生一起唱生日歌,许愿,表演节目,六年级女生马淑英感动不已。

6、大手拉小手,校内党员一对一帮扶。

学校共有党员9人,每人帮扶一名留守儿童,给他们送书包、学习用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由于一对一结对子,易于了解和掌握个体的特殊情况,这样更有针对性,效果很好。

7、依托乡村少年宫项目,大力开展活动,发展留守儿童的兴趣特长,提高他们的素质。

8、举行各类游艺活动,如猜谜语、投乒乓球、正话反说、吹蜡烛、端乒乓球走。四年级学生寇银辉的父亲、母亲均在河南打工,长年不能回家。个小胆小的他不敢高声说一句话。总是一个人静静的。课堂上也不敢大声读课文。去年元旦我们组织的游艺活动中有吹乒乓球项目,谁也没有想到他把乒乓球从第一个纸杯依次吹到第五个纸杯,因为别的好多同学都在吹的过程中失败了。大家都排着队参加这项活动,只有他四次都吹成功了。每次他把球吹入最后一个纸杯时,教室里就爆发出激动的喊声,他的脸上也开出了甜美的花朵。正是沉默寡言的他在这次游艺活动中吹出了自信,开始活跃起来了。学校少年宫的中国象棋组、乒乓球组两项训练中,他都表现十分突出。学习也有了进步。我们深深地感到:孩子们还是适合在活动中发展成长。

9、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各位教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和他们交朋友,谈心,促使他们健康、自信地成长。

10、运动场上显身手。由于有了平时参加训练的基础,所以每年“五一”组织的全校运动会自然激烈竞争。胆怯、自卑的留守儿童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成长,在锻炼中提高,也开始自信阳光地学习和生活。

第6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 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城乡富余劳动力离乡外出经商、务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将还不能独立生存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照管。由此,在农村和社区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由于年龄尚小,又没有父母在身边,缺少亲情关爱,致使部分孩子“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而演化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儿童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正确认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采取切实措施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已达到7326万人,而且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城镇化过程中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与农民工流动相伴生的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受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转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流迁人口地域、职业转换的路径。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地域转移、职业转换,还要实现身份变换。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下,我国的城镇化实质上是一种半城镇化,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实际上并没有市民化。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身心发育、知识积累的关键期,家庭、学校和社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父母在家庭功能中缺位,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不健全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滞后。对于那些父母均外出的儿童,监护人是临时的或者是隔代的,“重养不重教”的现象十分普遍。调查表明,74.96%和84.2%的留守儿童祖辈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没有能力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辅导。在家务、农活繁重时,他们还需要孩子的帮助,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留守儿童要经常或者不时地照顾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逆向监护”现象。同时,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逃学和辍学的很多,学习成绩排在中下等的比例较大。

2.心理失衡。研究表明,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更突出。由于缺乏倾诉的对象和家人的引导,留守儿童对外界的认识容易产生偏差,心理压力较大,性格发展不健全,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还有的表现为胆小、自卑感严重或者任性、叛逆心理特别强等。调查发现,当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37%的留守儿童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这种心理上的失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过程。

3.行为失范。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指导教育以及社会支持,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这就导致了部分留守儿童缺乏道德感,沾染上不良的习惯,犯罪的比例较高。最高人民法院的资料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4.安全堪忧。目前,由于缺乏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缺少保障,往往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有关部门调查,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同时,遭遇突发事件时留守儿童应变和自救能力较差,只有56%的临时监护人会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而相当一部分的监护人只是有时会注意或者根本不关注,使得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留守儿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二、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四大工程”,扎实推进关爱工作

一是实施机制保障关爱工程。建立健全入学教育、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流入地政府要增加对学校建设事业的财政投入。二是扎实实施“归雁”关爱工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机会,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三是实施园区“双向”关爱工程。一方面,从教育、医疗、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另一方面,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住房、卫生、保险、培训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四是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关爱工程。强化关爱项目的审核、监督和评估。

(二)推进“五大建设”,营造关爱良好环境

一是推进“儿童之家”、“乡村青少年宫”等活动阵地建设,针对留守儿童实际需求开展关爱活动。二是推进关爱志愿者队伍建设,对以留守儿童为重点的全体青少年定期开展关爱帮扶活动。三是推进结对帮扶队伍建设,帮扶人员要全面了解情况,确保帮扶工作落实到位。四是推进公益关爱项目建设,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出资建立公益性关爱项目,支持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五是推进专项关爱资金建设,成立留守儿童关爱专项资金。

(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提升关爱工作实效

教育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民政部门要完善贫困留守儿童救助保障制度;财政部门要加大关爱工作开展经费投入;公安、司法部门要加强辖区民警和法律工作者联系学校制度;文化部门要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针对监护人的家教专题培训要蓬勃开展;学校要积极开展教师结对活动,通过家校联系、学业辅导、心理辅导、亲情电话、座谈交流等方式给予关爱。

(四)加大打击力度,确保留守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女童的人身和生命安全。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独特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尽快改革目前这种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运用法律手段,给予农民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为农民工将孩子带在身边学习和生活,完成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创造条件。因此,有必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鹏飞,胡俊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

第7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健康;西北地区

截至2013年,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100万人,他们的父母或一方离家在外,或全部离家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严重,父母对其成长和教育监护作用的匮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心理健康和性格成熟。有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病症,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来解决。

一、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红旗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人口约14400人。该地区经济产业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是西部一个较为贫困的乡镇。总人口中留守儿童超过两千人。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文中运用SPSS Statastics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表1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家庭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其次是务农。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文化程度较低,很少能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的孩子们大多都渴望获得学校和父母的关怀,并且希望能有很多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此外,他们都希望尽快自立、长大,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也很挂念自己的父母,希望父母平安、早回家。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由表2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亚健康心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父母外出打工时,与孩子的沟通非常少。当有心事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能与父母交流,但出于现实考虑,只能选择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老师或朋友倾诉。隔代抚养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价值观、思想观念上存在巨大差距,而老师和朋友根本上也无法取代父母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必然造成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及教育状况

由表3可知,虽然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但是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十分端正,8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学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也相对较为严格。但是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缺少家人的教育与辅导;另一方面,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有超过40%的孩子反映家长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父母未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学习上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

二、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结论

(一)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同时也面临许多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需要父母的陪伴帮助。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因此很难满足孩子对父母亲情的需要 。

(二)留守儿童多数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也是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学习环境影响的表现。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有人督促,更谈不上能够有效地辅导,这是留守儿童所处的教育学习环境薄弱落后的表现。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父母外出时,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等监护人常常较少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远离身边,很难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而监护人由于诸多原因又较少能照顾到孩子的情感世界,因此留守儿童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危人群。

(四)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监护职责缺失

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极少。他们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足够的辅导,不能从更深的心理层面与孩子交流,无法走近孩子的情感世界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关爱,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较大困难。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现今多数农民家长普遍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偏差较大。家长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责任,给予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和关爱。同时家长还应常跟学校老师和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可建立专门的档案,全方位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同时要保持与学生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此外,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也让他们有展现才华的机会。

(三)社会方面

社会大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前社会,网吧、酒吧等吸引儿童的场所较多,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而且在一些偏僻和落后的乡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因此,我们应该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吧等游乐场所的监管,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病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这是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爱、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因此,全社会应及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协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助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新华网.2013-05-10.

[2]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3]丘林,陈桂基等.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以广西兴业县高峰镇新李村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5).

[4]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04).

第8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威宁当地的留守儿童数量大,比例高,问题多,对社会的影响较大。留守儿童存在家务负担过重、关爱缺失、教育不足和安全没有保障等问题,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两地分居在农村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本文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方面提出了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地方交通,组织帮扶机构和补充学校教育功能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展经济

威宁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隶属毕节市管辖,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截至2014年外出务工农民总数为278,072人,其中省内务工104,671人,省外务工173,401人。威宁县农业人口较多,多高原山地、山高谷深,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不佳、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各乡、村留守儿童比例逐年升高,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大部分当地人观念陈旧,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关怀,身心发育不健全。近些年,毕节当地留守儿童意外事件频发,对社会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威宁当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教育状况和发展状况,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威宁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威宁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相比,威宁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当地留守儿童家务负担更繁重,更缺少关爱,教育不足,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他们由刚开始的物质生活匮乏转变为现在的精神生活缺失,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着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务负担繁重。

当地留守儿童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劳动能力有限,因此无论是家务还是农活大部分都落在了留守儿童的身上。当地留守儿童除了要完成家庭基本的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等家务,还要喂养牲畜和负担一部分的农活,尤其是秋收季节,因山区缺少机械化,需要这些留守儿童完成收获工作,当地的孩子是背着背篓长大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像成年人一样,背着上百斤的重物走山路。繁重的劳动的确有利于培养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但也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生存障碍已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关爱缺失。

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当地留守儿童更缺少父母的关爱,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回家次数偏少,甚至几年回家一次,而且停留时间较短,没有充足的时间给予孩子足够的照顾,而且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留守儿童没有保持足够的通讯联络,缺乏情感交流,同时一个或一对老人照顾的孩子数量较多,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给予足够的关心,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和陌生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超过四成的留守儿童感到孤单。这种长期缺乏亲情的成长环境,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的难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在情感的培养上缺乏亲情教育,甚至个别极端的孩子由于长时间的精神压抑产生了精神和心理疾病。[1]

(三)教育不足。

与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相比,当地留守儿童教育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隔代监护人没有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的能力[2],当留守儿童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必要的学习辅助工具,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学习压力大,甚至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在学校教育方面,山区的教学设施不健全,课程安排单一,仅有基本的文化教育,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美育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当地留守儿童在创新、合作、语言和动手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不足。学校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遭遇意外伤害事件时不知如何应对,阻碍了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在社会教育方面,当地教育文化设施落后,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的教育活动偏少,当地留守儿童受到的社会教育有限。

(四)安全没有保障。

当地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隐患,由于父母长期疏于照顾,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安全防护意识弱等多方面原因,不能很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义务,导致留守儿童生病不能及时就医,遭遇意外伤害的数量增加。更严重的是一部分留守儿童甚至没有临时监护人,年幼的兄妹几人一起生活的现象在当地普遍存在。2012年11月19日,毕节市5名留守儿童被发现在垃圾箱生火取暖时闷死;2015年6月9日,毕节市大方县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喝农药中毒身亡;2015年8月4日,毕节纳雍县勺窝乡中心村两名留守姐弟被发现在家中遇害,当地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发人深省,安全隐患的扩大化逐步升级,近几年,当地奸幼童事件屡有发生,而且多为留守儿童。

二、威宁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近些年,贵州民族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大量增多,因自身经济条件居住不稳定、子女受教育等因素的制约,他们无法将子女带进城市,只能留在农村,由此产生“留守儿童”问题。[3]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贫困,经济水平受限。

威宁当地经济不发达,企业较少,缺乏就业机会,为了维持生存,只能选择外出务工,到省内或省外经济较发达地区寻求工作机会,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加,比例升高。外出务工人员因自身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居住环境不稳定、子女入学受限,携带子女条件不足,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思想观念陈旧,“多生”现象普遍。

当地村民观念陈旧,长期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由于“求子心切”,有些家庭甚至生育了六七个孩子,女孩数量偏多,以至于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多子女的抚养问题使农民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这样一对或一个老人照顾多个子女的孩子,每个子女的孩子数量较多,老人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这种“多生”现象加剧了留守儿童问题。

(三)教育落后,投入不足。

在家庭方面,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两地分居,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空间距离大,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足;在学校方面,教育条件差,硬件设施落后,教师流动性大,仅基本的文化教育,心理、情感和成长的教育补充不足;在社会方面,当地教育文化设施落后,缺少开放式的教育活动,留守儿童受到的社会教育有限。

(四)社区或农村基础建设落后。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留守儿童能利用的公共设施寥寥无几,课余文化生活枯燥单调,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和行政制度保证,主要表现在:娱乐文体设施缺乏,几乎没有体育器械;司法治安薄弱,缺少治安点,留守儿童没有必要的安全保障;缺乏卫生基础设施,留守儿童受到意外伤害后,得不到及时救治;针对留守儿童的行政制度不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

三、解决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变化,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家庭、学校、政府等各环节的管理缺失,应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各权力部门的视野之中,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

(一)缩短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一是尽量缩短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空间距离,外出务工人员可以就近务工,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次数,也可以让孩子假期与父母团聚或者父母一年多返家几次等方式,尽可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二是各级权力部门应注重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空间上的距离不代表心与心的分离,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多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应该为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承担更多的责任,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情况,保持电话、网络聊天等多种方式与孩子保持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迫切需求,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保证留守儿童得到合理有效的监护。

(二)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地方交通。

留守儿童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将会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经济发展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留守儿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一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鼓励返乡创业,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有效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与子女相聚的机会;二是改善地方交通不便的现状,使留守儿童缩短家和学校之间的往返时间,有效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三是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迁入工厂和自建工厂等方式,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当地农民就近务工。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发挥其应有的调控作用,解决好组织生产和运输,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三)组织帮扶机构,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

一是在本地区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成立外出务工人员工作委员会和帮扶站,设立可供夫妻、子女团聚的临时地点,解决相应的两地生活困难,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帮扶范围,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团聚次数,加深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教育缺失,同时避免了留守儿童独自前行出现的安全隐患,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情感关怀;二是更好地发挥志愿者作用,从精神上关心帮扶留守儿童,创新关爱形式,以活动推进关爱,用关爱引领留守儿童的成长,让他们了解山外的世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挥青年志愿者在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对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发动志愿者与其组成结对帮扶,将阳光般温暖送进留守儿童心里。

(四)补充学校教育功能,完善社区组织功能。

针对当地学校教育不足的情况,增加基本文化教育之外的性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美育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师队伍进行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在必要的情况下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学校应该开设生理课、品德课、心理课等多种课程,改变当地学校课程单一的现状,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同时加快社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物质条件,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管理、使用力度,保证留守儿童娱乐体育的基本途径,丰富留守儿童课余文化生活,这样的举措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关爱产生的抑郁心理。

(五)严厉打击侵犯留守儿童犯罪。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增大,农村留守儿童遭的案件呈高发状态,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威宁县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显示:县司法局按照《法律援助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把儿童维权工作列入法律援助范围。必须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要严惩留守儿童的犯罪分子,对留守儿童缺乏教育监管的父母、学校负责人、村干部等严肃追责,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阳光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虽然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为留守儿童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持续有效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和发展问题,但也存在着监督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缺陷,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解决更需要社会和组织的广泛参与,只有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出和谐安宁的环境,留守儿童问题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

作者:朱广利 于秀丽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彩霞.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5:180~181

第9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一、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问题。贵州省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交通不便,山地崎岖不平,农业生产无法进行规模生产,农民务农机会成本增加。而且人多地少的矛盾,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在我省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样一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我省在校留守儿童占其学生总数的35%以上,且根据目前的形势,其比例将会逐年增加。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少人心理异常,染上不良习气,误入歧途,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课题。通过对贵州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遵义、黔西南州、铜仁等地区进行调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各年龄段分布状况如下:

图1 贵州农村留守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比例饼状图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已成逐步上升趋势。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按其监护类型,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单亲外出”、“双亲外出”两大部分和“与母亲单独留守”、“与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与母亲单独留守”、“与父亲单独留守”、“与父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与祖父母一起留守”、“与他人一起留守”等几中类型。笔者对遵义市仁怀市银水小学的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监护情况如图2。

很多外出的父母将孩子留在家中,对孩子只管“吃”,甚至家里也没有代为照看的老人,只定期寄钱回家,托老家的邻居或朋友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没有亲人,没有关爱,一个年幼的孩子要如何成长,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图2 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银水小学留守儿童监护情况抽样调查比例图

情况稍好的留守儿童在老家尚有亲戚,但是亲戚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忙碌,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在寄居的孩子身上,因而无法对留守儿童“管教”。虽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可是没有人引导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正确成长。通常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不相信他人,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社会上某些不良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分不清好坏,一味地模仿盲从,最终沾染很多恶习。父母长期在外或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足,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甚至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二、贵州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心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大多是消极的。虽然监护人在一定程度代替孩子的父母亲照顾孩子,但是,这种替代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论在哪些地区,这种替代都或多或少给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儿童成长时期,对于父母的关爱的需要特别强烈。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所迫,他们的父母很无奈地选择外出打工,造成了留守儿童在成长时期这一最需要父母亲的关怀与教育的时候,父爱母爱却缺失了。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贵州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打工地60%以上在省外,有26%的人在省内,14%在(市)地,他们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很少。62%的父母是一年或一年以上才回来一次,与子女见面的次数很少,平时很难管教和照顾孩子,只能让监护人代替他们照顾。父母的长年在外,分离时间长,团聚时间短,往往给他们心理造成一定的阴影,使他们中部分人产生叛逆、孤僻、内向等不良性格。

(一)消极自卑,冷漠无情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非留守儿童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明显偏低,自我消极情绪体验较多。因为这些儿童与家长接触较少,一旦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往往会产生自卑感。留守儿童的交往活动很需要父母、老师和同伴的积极反馈和成功经验的指导,但留守儿童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积极评价,有些教师视他们为“差学生”,挫伤了他们交往的勇气,使他们在冷淡中变得苍白无力,渐渐地便会导致其形成自卑心理,并愈来愈严重。

(二)隔代抚养,厌学严重

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和发展中,可塑性极强,他们的品德、观念、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中,容易接受正面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从小学起,学习就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以至孩子成绩上不去,从而无心问学。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逐渐多元化,农村中流行着许多不良文化。一些家长目光短浅,也鼓励自己的孩子放弃学习去打工挣钱。同时,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上学是迫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或压力,这就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产生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的心理。

(三)缺乏安全,叛逆心强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不信任,他们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

(四)心负重压,情绪焦虑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与无奈。把希望都完全寄托于自己的子女,期望值过高,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在外艰辛打工的父母。孩子越想提高成绩但越不见进步,为此总觉得对不起父母,觉得自己没用,心理负担沉重,内心焦虑不堪。

过度的焦虑,对惩罚的恐惧和地位丧失感,会使儿童产生强烈的不适、无力等身体反应,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解决学习问题,而指向个人所担心的事情,出现失眠、恶梦、食欲减退、腹泻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絮乱,导致思维混乱,记忆减退和动作准确性降低,抑制了原有技能水平的正常发挥,对完成学业产生负向作用,也称为“妨碍焦虑”。长期的过度焦虑使儿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出现逃避和退缩行为,产生学校恐惧症,甚至造成逃学、出走、自杀等严重后果。

(五)依赖心强,虚荣攀升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怕对孩子照顾不好会遭到子女的责备,所以对留守孩子千依百顺,百事包办,除了学习,一切家务农务全不让孩子做。导致孩子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另外由于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吃苦耐劳,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他们给孩子大把大把的钱,以为这样便可能补偿对孩子爱。殊不知,孩子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根本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理所当然,经常把父母的血汗钱请同学吃喝玩乐,在同学面前显阔,虚荣心日渐增长。

三、贵州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一)用“爱”开启留守儿童的心门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完全是“爱的奉献”。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尤其是留守儿童。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滋润他们的心田,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爱留守儿童,并且给予尊重与理解,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万能钥匙,它能使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与和灵魂的碰撞。

(二)用赏识树起留守儿童的自信

儿童需要赏识,赏识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欣赏,是师爱的表现,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 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成绩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就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对这些留守学生更应该真诚地赞美和鼓励,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1、通过赏识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首先,教育者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闪光点”, “东方不亮西方亮”。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赞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2、实施赏识教育,主要渠道在课堂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不要“唐僧”式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真正触动儿童的心灵,错误得以改正、障碍得以扫除、方法得以改进成绩得到提高、自信得以增强。

3、深化赏识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应注重留守儿童兴趣的培养。有的学生常说对某类活动没有兴趣,也不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尝试和练习的结果。对某项活动缺乏兴趣的人,一般是怀疑自己缺乏某种能力,怕做不好,惹人笑话,干脆说没兴趣,不爱好。事实上,只要肯练习,慢慢尝到甜头,兴趣爱好也就有了。因此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人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尝试多练习,促进孩子兴趣生成 。孩子兴趣一旦形成,教师就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

(三)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仅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校、班集体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它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充分利用良好的氛围感染和转化留守儿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手段,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群体文化,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创设有利于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物质文化环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文体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

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为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爱心、真心、耐心去帮助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留守儿童在沐浴着爱的阳光里,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导刊.

[2] 李维编写.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陈帼眉,冯小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