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一:
据报道,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5岁的男孩小杰在放学途中被一赌徒绑架,经过当地警方的全力侦查,8天后,小杰最终逃过“生死劫”。
据了解,小杰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收入颇丰,小杰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没想到却成为同村赌徒绑架讹钱的目标。
解决留守儿童安全缺失的教育方案:
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应该由其父母和托管人(祖辈或亲友)共同承担。在外务工的父母应该利用每次回家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接触,更不要轻易对外讲述自己家的经济情况。
教育孩子牢记自家电话和当地的报警电话,一旦遭遇危险,机智求救。
不接受陌生人的小恩小惠,孩子独自在家时,切勿对陌生人开门。
尽量结伴而行,切忌单独在偏僻、行人稀少的地方逗留。
由跟孩子朝夕相处的托管人承担的安全教育义务主要包括:
做好孩子防雷击、防触电、防溺水的教育,避免危险。
定期与孩子交谈,以便发现孩子遭遇不法侵害的苗头,当孩子在外面遭受敲诈勒索等的不法侵害时,要通过正当有效的途径来取得协助,使孩子免受伤害。
注意年童的性安全教育,及早告诉5~9岁的女孩哪些举动是年长异性对她的伤害,要设法躲开并及时告诉家人,一旦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托管人一定要及早报警。
案例二:
“不适慈母”反映留守儿童亲情缺失
何灿是湖南省江镇的留守儿童,8年前,何灿的父母去了深圳做生意,何灿一直寄养在外婆家。妈妈回外婆家过年时,何灿躲在门后死活不肯开门,大嚷着:“外婆快来,有坏人来了。”何灿现在学习成绩优秀、勤快乖巧,但对父母非常陌生,时常流露出对父母只顾在外赚钱而不能陪伴自己的埋怨。
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教育方案:
很多留守儿童很小就和父母分离,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亲情孤儿”,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走向冷漠、叛逆、散漫。
父母利用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定期和孩子沟通。不仅谈论健康、花销、成绩等几个方面,也可对孩子倾诉自己对家中亲人的牵挂、对团聚的期盼。
假期共处。父母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假期与自己在打工地相聚,这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双方的融洽和了解,更有利于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辛劳,懂得关爱父母。
父母要改变单纯以物质补偿来取代亲情互动的做法。过多的物质给予不仅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给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提供条件,也会令他们精神上越发空虚无助。
案例三:
“孤僻儿童”更显留守儿童教养缺失
重庆市所辖部分区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截至2006年底, 5~14岁的留守儿童中出现性情扭曲与品德缺失的比例,远高于正常儿童。据了解,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品德培养与心理疏导方面的差异甚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托管人只管孩子的养育不管教育,使得留守儿童出现自闭、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时,很难被托管人发现,从而酿成沾染不良风气、结伴出走乃至自杀的后果。
解决留守儿童教养缺失的教育方案:
教养缺失与亲情缺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养问题。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同时,监护人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据教师们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而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此外,经过抽样调查我县29所中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显示,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据我们对全县36 735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24.6%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内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缺乏有力的监管,不良行为多
监护人往往只管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监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抵制不住社会上的诱惑,出现了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玩游戏等现象,有些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四)安全意识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对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留守儿童存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笔者通过对横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给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使其以后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一)政府要认真重视,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除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要重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净化社会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别让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
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打、抓管各个帮派,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实行“学校主管、家长学校搭桥,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管理体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例如,除了让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校刊、班刊,与监护人、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帮助,让自己也坚强起来,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其重要,强化学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大事,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不断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努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的社会监护网络。
二是搭建平台,构筑校园关爱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发挥学校、班级大集体的资源优势,以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学校还可动员班主任成为留守儿童的“爸妈”,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子帮扶,全程跟踪教育,通过为他们洗衣服、拉家常、改作业、解难题、聊生活等,让他们感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另外,各校还可根据本校条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动员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例如,在学校内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并明确帮扶的内容(主要是义务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跟踪,义务承担留守儿童突发性事件的辅处理,义务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档案,强化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将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其他表现记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潜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首先是明确对象,对症下药。哪一个是留守儿童潜力生?存在哪些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建立潜力生档案,并组织教师进行对口帮教,对潜力生进行心理疏导,为潜力生消除障碍。其次,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留守儿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其按规定时间到学校政教处汇报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其改正缺点的时间。最后,学校还可通过多表扬、多鼓励的办法,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出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在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应多方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学校、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会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儿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营造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与辖区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家庭等联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上学环境。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演讲、安全演练等手段,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确监护人承担保护学生安全上学的重要职责。另外,学校教师、公安人员、社区人员、村委会人员还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与监护人沟通的责任,让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或让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或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等,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从而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季度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浇灌。
除了少数“幸运”的儿童能在父母的陪同下进行假期“充电”或旅游观光之外,不少留守儿童的暑期却是寂寞而无聊――或是成天守着电视、或是随父母奔忙于工作……由此可见,在暑假期间,留守儿童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爱和关注。为了让留守儿童过上更加充实、有意义的暑期,三生公司为他们准备了一场精彩的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开营 快乐之旅在前方
8月11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联合“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联合协办的“手拉手・三生夏令营”正式开营,来自山东、四川、湖北、贵州等地的30名农村留守儿童,和来自北京的30名儿童结成手拉手小伙伴,在未来的5天里,即将开启一趟充满快乐和收获的夏令营。
“我们希望通过夏令营,带给留守儿童一次手拉手结交好友的行动、一次平等互助关爱的体验、一次共同逛京城健康成长的旅行。”该项目发起人之一,三生(中国)供应链中心总裁施光辉表示。
在开营仪式的前两天内,来自各地的留守儿童们在老师和三生志愿者的陪同下,乘坐火车陆续抵达北京。为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主办方在11日下午特别举办了简单而快乐的开营仪式。“知心姐姐”卢勤、祝薇、赵曼云及三生(中国)供应链中心总裁施光辉等“快乐导师”们都前来与小朋友们见面,并为他们带来快乐启发与成长鼓励。开营仪式上,“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副总监祝薇老师在致辞中向孩子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她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日子,对于你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时光。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夏令营,收获快乐,交到一辈子的好朋友。”
此外,卢勤老师风趣幽默,充满正能量的分享,将很多孩子离家的愁绪和与陌生人接触的羞涩一扫而光,快乐的阳光从心底里绽放。在卢勤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大声分享参加此次夏令营的喜悦,“第一次出远门就可以来到首都北京,还认识这么多朋友,好想快点告诉爸爸妈妈,我很开心!”
合作与分享 体验成长的风景
据悉,本次“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中包含了生存体验、安全教育和感恩教育三大特色内容。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建立了各自的夏令营手拉手小分队。
“一方面,通过城市孩子和留守儿童手拉手,共同了解北京古今文化,体验首都北京的风土人情,开拓孩子的视野,让他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从而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力和自豪感。”作为本次夏令营营长,“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活动部主任赵曼云向记者介绍本次夏令营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走进大自然,体验户外生存,能够让孩子们学习彼此沟通,感受尊重、合作、关爱的力量,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懂得感恩,学会珍惜。通过互动体验,则让孩子们意识到健康成长的内涵。”
在五天时间里,每天都充满着各具特色的行程,如生存体验,既有“手拉手”逛北京、参观博物馆、看演出的环节,也有野外拓展的训练。此外,感恩教育也是此次夏令营活动中的一大亮点,“三生故事”、“你不知道的妈妈”、“知心朝闻”等特色内容,让孩子们感受尊重、合作、关爱的力量,活动中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自强坚韧,努力学习,回报家人和社会。
爱的教育 关注儿童身心健康
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留守儿童人身、家庭安全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近年来也频发许多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如何在现有的困境下帮助到更多的留守儿童?
“三生爱心安全盒子”,是在儿童教育与安全自护专家团的支持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设计的,里面包括漫画、卡片、活动道具等,是由安全常识挂图、安全小道具与志愿者使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其中,挂图部分既包括生活安全常识,还有药品、食品、交通安全常识。志愿者可以结合使用指南,并配合安全贴士卡、“我是小小质检员”、“逃生通道”、“生命水球”等安全小道具,对孩子进行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安全贴心卡片着重对于留守儿童心里方面的辅导,可以满足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
钟凯博士表示,“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从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出发,希望有效避免留守儿童根源性的饮食卫生问题,并且在随后的研发过程中,安全知识也由食品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将关爱与资源一股脑地在一个时间段堆给孩子们,倒不如细水长流,帮助他们自动自发地去认识这个世界。用平等和尊重的心态, 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比纯粹的物质捐助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帮助。这也是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一直所倡导和践行的。
为了孩子们 三生公益在路上
当下对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他们的生活艰苦、安全隐患和教育问题……在贫穷的阴影与现实的夹缝之下,一群稚嫩的幼苗,在等待被爱之中不知不觉心中长满了杂草,而他们不应该是被亲情疏离后心灵脆弱的一代,不应该是从童年开始就独自面对世界孤寂的一代,他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爱与关注。
“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夏令营”是三生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系列活动之一。据悉,该公益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走过了山东、四川、湖北、贵州的多个县乡,了40000人参与的《2013年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建成了84间三生爱心教室,带动1000多名志愿者与孩子们温暖互动,为4200名留守儿童带去快乐,而这些数字还将持续增加。
对于开展项目的初衷,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副总监祝薇表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经达到近6千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需要受到关注。但目前社会大部分对留守儿童存在‘贴标签’的错误认识,我们希望通过走近这些孩子,真正去了解他们。”
据调查统计,全县困境儿童265人,其中留守儿童210人,单亲家庭儿童40人,孤残儿童15人。
二、困境儿童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孤残儿童因自身残疾的原因及留守儿童因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欠缺,导致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情况看,残疾儿童因本身残疾的原因,造成其心理上的负担,因而影响学习。而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多数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因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长辈们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留守儿童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家庭经济薄弱,导致困境儿童生活质量不高。残疾儿童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他们除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外,难以承受康复治疗教育等费用。而留守儿童因父母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工种,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但留守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3、情感沟通太少,导致困境儿童心理偏差严重。据调查,孤残儿童80%以上,都存在自卑心理,而这些儿童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父母关心的不够,与其交流太少,使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从而导致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再加上有些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导致他们有心事遇麻烦时缺乏通畅的倾诉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得心理健康。
4、安全监管不力,导致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当前,大多数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平日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导致部分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因受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三、帮扶困境儿童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困境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要切实加强对困境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要尽快建立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机构,积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有关扶贫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困境儿童扶贫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制定农村困境儿童扶贫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工作内容及目标,努力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
一、郊区学校儿童现状
黄田镇安山小学位于贺州市城郊东北部,距离市中心仅2公里。但是,与市区学校相比,办学条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有家长的心理都一样,都想把小孩送去好的学校就读。黄田镇安山小学在2013年春学期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对全校201人进行问题答卷(具体情况有记录)。调查结果显示,真正的“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到外地打工半年以上)没有。但是,父母进城打工(或单方)晚上才回家占多数,我们称他们为临时的“留守儿童”。在201人中,父母不在家时:上游戏厅7人,主动学习42人,在外游玩64人,做家务88人。
不管临时的还是真正的“留守儿童”,都属于“留守儿童”,他给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造成很大的压力。“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我市,“留守儿童”为我市“打工经济”的繁荣承担了很多压力和责任,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
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三种被监护方式:
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
二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三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做家务的角色。在我们村里,很多十岁以下的小孩白天都没有爸爸妈妈在家,而且他们已经对自己这种现状可以说是无所谓了。他们的性格明显呈现早熟,这种性格体现具体体现为沉默寡言、不思进取,面对现实有比同龄人更多的感触,往往内心缺乏归属感。
我认为这些孩子无论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里都需要比其他同龄孩子更多的关爱与保护。只有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变,才是改变孩子命运的根本。而从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去着手,才是拯救孩子们的关键之处。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相关问题
1、心理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白天在外务工多年,晚上很晚才回家,人又很累,这样就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根本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他们只是想通过拼命挣钱,这样就可以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因此,有些孩子除了大手大脚的花钱之外,什么都不想。大多留守儿童不合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2、学习问题
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与有父母关照的儿童相比,差距很大。他们上课经常走神,作业不按时交,布置回家预习的内容不预习。有些甚至骗家长,老师不布置作业。还有些会骗爷爷或奶奶的钱到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根本没有时间理他们。而大多的监护人又过于溺爱孩子,根本都不知道孩子在干些什么。这样,对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很多教师花费了很大的时间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但由于一些家长不重视,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3、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事实上,近些年来,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还称:“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年幼无知,又缺乏父母的监护,这些孩子往往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可能承受完全可以避免的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重者,可能导致伤残――最严重的,则是失去生命。“这种情况常常表现为烧伤、烫伤、摔伤、受伤医治不及时、生病医治不及时、溺水、触电、交通意外,等等。”
三、郊区学校儿童教育的几点构思
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①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拉近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距离,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②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爱留守儿童,能够和留守儿童零距离接触,去了解一些他们内心的想法并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2、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①学校应当尽快增设有关教育内容。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以便及时解决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
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我要学习”的想法。要教育“留守儿童”端正思想,加强学习,给留守儿童优先政策,激发其学习兴趣。对留守儿童表扬鼓励优先,关心帮助优先,作业批改和学习辅导优先,家访优先,参加集体活动优先,上课时提问优先,课外辅导、作业批改优先。加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心理方面的教育,建议学校开办针对留守儿童的亲子家园。
③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项档案。要登记父母及监护人的详细联系地址、电话;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教师要经常和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联系,共商教育策略。
3、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①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要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切不可只是为了赚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这是十分可怕的。父母双方要尽可能留一人在家教育孩子,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要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孩子的教育才是头号大事。
②监护人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由于年龄的差异和所处时代的不同,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该懂得一点科学知识,及时转变观念。不但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父母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摆脱狭隘沉旧的思想观念。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一、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不良情绪的滋生和蔓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亲情缺“慰”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扩大,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与不力也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祖辈监护人年事已高,其文化素质及教育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新理念的发展要求,我们只看到祖孙辈之间虚假的“亲热”,却很少看到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和力度。至于亲戚朋友的临时监管,其教育和关爱更显得粗糙、随意,力不从心。久而久之,留守儿童逐渐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孤独、任性、固执、脆弱等等。
2.心理缺“疏”
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由于方法或观念的问题,很难顾及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变化。那种不间断的唠叨,你这儿没做好,你那儿犯了错;不许这样,不准那个;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种说教和训诫,不光不能拉近心灵,增进了解,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令他厌烦、疲倦和麻木。而与此相关的后果则是孩子的不良心理愈来愈严重,愈来愈成为一个沉甸甸的社会问题。
3.安全缺“护”
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缺乏防范意识,留守儿童防护能力弱,缺乏对危险的认识能力和自救能力,时常会发生诸如车祸、触电、溺水等意外事故,更容易遭受同学或邻居的欺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同时,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失衡,进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毋庸置疑,这样的“三缺”现象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良情绪的滋生“,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鉴于此,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从理念上予以新的期望与突破,给留守儿童以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必需的机制、环境和“维他命”。
二、教育对策
1.理念更新不可或缺
无可否认,那种“只要我给你挣钱,至于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的想法,不仅是过时的,而且是有害无益的。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家长会,或电话,或通信,或家访,或其他路径,尽可能转变或更新家长或祖辈监护人的观念。比如,唯金钱论、唯物质论都是不可取的,那种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即可,对孩子的品性纯化、人格浇铸、精神滋养都忽视甚至漠视的观念更是错误的。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仅仅把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告知家长,而是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多种方式,更新或者改变家长的理念,让家长在“百忙”之中给予孩子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和安慰,拉近彼此的心,缩小情感的距离,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虽远在天涯但“近在咫尺”“身在外但心在孩子身上”。
2.群体活动育人不可或缺
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冷漠等心理,学校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针对性强,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疏导不良情绪,纠正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比如,针对封闭性留守儿童,可以开展“敞开你我的心,大家都是好朋友”主题队会;针对“撒谎”儿童,可以设计“谎言叔叔的下场”或者“撒一个谎需要无数个谎去圆的恶性循环”的主题队会;针对有“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惯的学生,可以开展“道德法庭”等活动,充分依托母亲节、端午节、法制宣传日、国庆节等特殊纪念日,从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项养成教育活动入手,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不良情绪的德育实践活动。
3.帮扶活动不可或缺
一、加强师德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树立“重责任 讲奉献”的师德教育观念。在县教体局的统一部署下,2014年我们强化教师师德建设,重点开展“重责任 讲奉献”师德主题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撰写读书笔记,专题研讨、征文、查摆问题、家访、师德签名承诺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树立新形式下教师的良好形象。
2、抓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落实班主任工作管理考核,提高班主任相应补贴,充分发挥班主任这支德育骨干队伍的作用。
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 校园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十四字永久性标语,组织学生背诵,记忆,邀请县委讲师组来校给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宣讲活动,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阐述与分析,以真实的事例帮助学生指明方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了课堂教学、德育实践活动、师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并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开展了“学雷锋,做美德少年”、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粮节水节电”主题教育、“争当百佳校园环保小卫士”、优秀学生干部和“校园之星”评选等德育主题活动。
三、爱国主义教育
1、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文明礼貌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开展“走复兴路,圆中国梦”爱国主义读书活动。
通过班会学习讨论,撰写征文、绘画、讲故事比赛等各种途径进一步宣传中国梦,将梦想主题升华,提升学生道德意识。
3、开展好三爱教育(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三节教育(节水节电节粮),并评选出一批学习之星和节约之星,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广大学生。
四、德育常规教育
1、抓好低年级新生入学教育。从行为习惯、卫生习惯、课间管理、学生交往等方面入手,并做好对新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宣传,新生很快就融入了校园这个大家庭。
2、 安全法制教育
(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期中学校举行了交通安全讲座,结合我乡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加强法制宣讲教育。邀请乡派出所和司法所领导来校为学生举办讲座,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3、行为习惯教育。继续开展兴隆中心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评比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在各班召开主题班会,组织日查周评,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加强传统教育。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清明节”、“重阳节”“元旦庆”等活动,寓教于乐。
5、开展各类校园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开展好春游、秋游、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活动,通过各类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五、加强家校共管建设,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配合,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教质量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
六、扎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1、做好摸底统计,建立对象
学期开学初,各班级将学生家庭情况调查清楚,建立留守儿童调查统计表,分类登记人数,明确对象,摸清家庭概况,为后续跟踪教育作好准备
2、做好个别教育,共同成立关爱小组
学校与乡关工委联系,共同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立了由学校教师、关工委成员共同组成的关爱小组,关爱小组每人与数位留守儿童结成一组,利用课余和闲暇时间多上门慰问关心,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以帮助,留意其生活、学习、心理态势,与家长保持联系,做好留守儿童的“第三家长”。
七、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耐心辅导,防止因心理障碍造成损害。
2、进一步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克服重智轻德,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德育教育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62.5%。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乱花钱;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不尊重长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校规校纪,不服管教,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问题儿童”。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年龄大多是1―15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情绪消极、自卑、自私冷漠、任性、逆反等心理失衡。4.监护管理不够强。多数留守儿童是托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他们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有的年龄大一点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
二、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具体措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的有效性呢?我根椐多年的农村德育教育的实践谈谈个人的经验。
(一)德育从小事抓起。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为此,我们学校提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思想,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规章制度教育。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全体学生进行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教育,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使他们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勤奋学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二是发挥教师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
(二)注重德育主体,以活动促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在实践和体验中得到升华,使他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体验性活动
创设特定的情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与体验,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于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如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争做好子女”等体验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号召、鼓励学生在体验中后养成习惯,使他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亲情,去看待父母,培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类似的体验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内外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2.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是德育少先队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对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围绕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理想教育等方面,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参与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少年英雄故事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3.表演、竞赛活动
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能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庆六一”歌咏比赛、书法比赛、美术作品展、剪纸展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4.实践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课堂是育人重地。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之一,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成长过程中。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在教材内容之中,我们重点挖掘德育深层内容。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
(四)完善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0—0020—01
思想道德教育与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及安全教育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就此作简要探讨。
一、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
农村中小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和不安全因素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男生打架斗殴、抽烟酗酒、践踏庄稼、小偷小摸等,因玩火、戏水、滑雪溜冰造成伤残者更是屡见不鲜。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思想道德、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有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教师只管校内,不管校外;家长只顾打工挣钱,不顾子女教育,甚至毫无道德和安全意识。
2.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够。部分学校对学生不能坚持经常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条文只是挂在墙上。学生对此不屑一顾,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更为淡薄。
3.教育管理有漏洞。有些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做了不道德的事,有安全隐患,家长不知晓,知情学生不敢报告,导致学校对这类事件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4.学困生的思想转化不到位。学困生在学校普遍觉得自卑,加之学校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心理受到压抑,产生逆反心理,成为不良行为和不安全因素的直接策划者或参与者,最后发展到辍学。
5.录像、网络等媒体里的不健康内容对农村学生的身心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
二、道德安全教育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和安全教育。思想道德是“成人”的基础,也是“成才”的基础。安全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基础,安全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学校要在重视养成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安全教育。
2.充分利用道德和安全教育资源。加强团队组织,以团队会、班会、思想品德课为主要阵地,对学生开展以思想道德与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宣传学习思想道德方面和安全方面的知识,组织预防安全事故的演练活动。让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安全教育,使之形成一个浓厚的关心下一代的社会氛围。另外,老师应认真上好思想品德和安全知识课,不能流于形式。
3.建立路长负责制。放学后以自然村为一路,再按住宅区域分成小组,选出路长和小组长,负责该路的学生行为和安全。如有越轨行为者路长随时向学校报告。
4.成立校内外综合教育管理领导小组。由乡政府、学区出面组织村干部、村委会成员、本自然村退休教师、学生家长代表、负责该路的在校教师、路长组成校内外管理组,管理该自然村的学生的行为和安全。特别是要重视节假日的管理。如有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或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村委会可在喇叭上表扬或批评,开学后在学校进行通报。
5.留守学生的管理。对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在亲戚家的学生,学校要主动关心,使之不能脱离管理圈。如我们学校在春节前,组织部分留守学生及其亲属通过视频与未回家过春节的父母交流活动,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这既是一次师生家长之间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又是学校对留守学生及家长的一次人文关怀。
6.学困生的管理。对此类学生老师要本着“不成才,便成人”的观念对待他们,在学习上不要过分苛求,要配备思想道德好,学习好的学生结对帮助。学困生往往爱劳动、爱体育、爱文娱活动,学校要尽量满足这方面的要求,提供机会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快乐有意义。
7.建立“文明卡”登记制度。学生“文明卡”人手一册,把学生的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的事迹,排除安全隐患的行为、做法都记在“文明卡”上。
8.创建新闻报道组。学校要组织团队小记者,对先进事迹典型人物要在黑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地方及时表扬。
9.对在综合管理中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学校每学期要表彰奖励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