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教育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具有复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形成的催化剂,学校教育的失衡加速了其严重性,社会的忽视使其快速恶化,政府的不作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巨大的困难,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一)家庭教育不足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健全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全面的教育、最细微的照顾和关爱,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父母长期在外,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其祖父母由于受到其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以及忙于农事,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帮助,因而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放纵的状态,无法得到家庭的正确合理的管束。同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监护人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6]另外,父母家庭教育的角色被其他监护人代替,而监护人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做人及习惯培养的责任。[7]在这样的情形下,使孩子极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二)学校教育失衡农村学校开设课程单一,课时分布失衡。调查发现,在农村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这一类的主课,而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在一周中各自只有一课时,安全以及最基本的法律教学却根本就没有开课。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实行的依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教育方式的失衡使学校不能及时地与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无法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的关爱。农村学校的这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三)政府和社会管理不利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只考虑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挣钱,对于由于父母外出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不够重视。而且绝大多数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是村民自家私事,政府没有义务去帮助村民照顾留守的儿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当地政府基层组织的弱化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政府关爱的原因。调查发现,随着农村青年男女外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降低,有些工作人员闲置外出打工,这就导致村委会的常在工作人员缺乏,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件和传达上级的指示等,使得留守儿童无人问津。最后,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农村基层组织一般比较简单,政府下发资金较少,只能保证当地最基本的公务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基层组织无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无法在各个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全面的关爱。在无法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政府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大学生村官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学雷锋”等,但成效不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是复合性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加强亲子沟通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监护义务,提高对孩子的监护质量。虽然父母的外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财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更多的是缺少了对孩子的关爱,造成孩子自卑、内向的性格。在外出务工的选择上,应该至少留下一人在家,最好是母亲留在家,或者父母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能及时的给予孩子关注和照顾,能有更多的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8]家长要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充分开发儿童潜能,因为“不管其焦点是青少年活动,或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也不管家庭的组成形式(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或家庭危机处于何种程度,提供机会让家长积极参加到孩子活动中,对青少年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9](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便有了更多的责任。学校首先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最详细的信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最详细的情况,并定期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了解。其次,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会议机制,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以此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学校应完善教育设施,建立学校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学校应安排足够的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如老师带留守儿童植树,老师带留守儿童吃饭洗澡,老师与留守儿童说说心里话,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馨,感到自己受到关注,这样既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三)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地方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10]政府应当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良好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让农村的学校有能力建立学校寄宿制和有更充足的资金开展更多的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政府应继续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让父母有能力将自己的孩子也带进城市中去生活学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完善学校教育机制,保证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积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坚决取缔学校附近的网吧、歌厅和游戏厅等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娱乐场所,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11]政府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带头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留守儿童免受伤害,规范留守儿童行为,减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优秀教师。积极实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贾梅张炳明刘雪娟工作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参考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也搞了一定的实地调查,认真分析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客观准确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品德到操行,详细地探究了留守儿童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失学情况严重,家庭及情感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失去了依靠,或者因为父母亡故或者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又或者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无法得到成年人的照顾。所以他们就没有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无依无靠,连吃饭穿衣都很难解决,面临着生存与死亡的挑战。为此,这些可怜的留守儿童都纷纷辍学,失学,不能接受教育,连义务教育都无法接受。没有生活的来源,这些孩子没有家人的照顾,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在情感教育上是非常缺失的。从小得不到父爱、母爱,导致他们的性格较为孤僻,很难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他们总是充满着恐慌、偏执,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二)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刻苦意识
留守儿童没有家人的照顾,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遇到各种学习问题的时候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他们就会不管不顾。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督促和监护人的约束,就我行我素。可以不写作业,可以不上课,可以没有时间概念地去玩耍,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平等的看待,其他孩子还歧视他们,也会导致无心向学,出现厌学和逃学的情况。
(三)道德行为失范
德育的教育首先应该在家庭中得到开展,留守儿童恰恰缺乏家庭的关爱,他们的行为具有不可控性。由于从小失去父母或者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导致他们不会分享,不懂得理解和宽容,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处于生物的本能,不能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和做事,这些就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出现了失范的现象。他们不会按照道德,甚至是法律的要求去做事,往往在采取行动之前考虑得都非常的简单,只要自己想做就会不顾后果地去做了。
二、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政府机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在帮助留守儿童上,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政府机构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真抓实干,想尽一切办法,提升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失去了家人和成年监护人的帮助,没有生活的来源,所以每天他们都面临着生存的问题,为此他们也无心向学。政府机构应该重视问题的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适当地增加财政支付,针对这些孩子适当地增加拨款,并且做到专款专用。只有保障了这些孩子的生活问题,他们才有心思求学,才有精力去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适当地增加存在留守儿童的地区的帮扶资金,做好相关的社会保障工作。
(二)将留守儿童纳入寄宿制补助范围
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需要资金的支持。既然这些孩子无依无靠,那么政府就应该创造条件,适当地增加生活补助,在免除相关的教育费用之外,还可以把孩子们的寄宿费用免除掉,并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要采取鼓励的方法,给予一定的奖学金。政府在增加拨款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本地域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帮扶项目。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各种资源优势,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育。比如创建留守儿童特殊学校,让这些孩子在纯洁的环境中学习,没有歧视,没有不公平,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样,这些孩子的学习心理就会放松,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且由于孩子们之间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所以在沟通和交往上也会减少很多的障碍,进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了,学习就会充满自信,内心就会充满阳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和教师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
学校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心态、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学校中都会受到影响。教师作为孩子的依靠,在留守儿童心目中教师应该是高尚的,应该看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存在任何的歧视。所以教师应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好榜样的力量;在与留守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平等的看待他们,尽可能的给予关爱,让孩子们享受到失去的家庭温暖。作为同学,应该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多关心他们,多和他们交往,用积极乐观的性格去影响他们。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做好常规教育,引导孩子们正确地相处,形成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孩子们具备较高的班级归属感,使其享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关爱。
(四)社会慈善机构持续救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这几年来,关于农村留守问题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也随之凸显出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等也是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头疼的问题,解决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各类有关问题,是迫在眉睫的。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探究
1.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因素
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而孩子往往是在爷爷奶奶家住,因此,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教育也是很缺乏,因为是寄住在亲戚家,所以说日常需要父母的教育也就变成了空缺,幼年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如果没有正当的教育,那么是很容易走偏路的。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管理因素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校内校外合作教育的方面,也是非常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授课教师不能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及时进行沟通。农村留守儿童的授课教师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的时候,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数就只是应付了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育管理对策
1.家长要对孩子上心
要想提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那么首先就应该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做起,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正所谓看什么学什么,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而且父母的教育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孩子都是只听父母而不听他人,所以说,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2.学校要对孩子重视
目前,大多数的教育体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还是非常低,学校必须对农村留守儿童提升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必须要特殊照顾,这样才能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从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无论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方面,还是学校的管理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进行更好的教育与管理。
一、发挥学校作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农村生活条件和学校环境无法和城市儿童相比,十分渴望前往城市就读。学校教育价值在某种程度也体现在课程价值方面,很多西方研究学者认为,课程呈现内容会失去教育原有公正性,简言之城市和农村课程内容不同也会影响学生个人成长,不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对学生个人习惯培养方面,都会存在相应的差异。农村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因为城市化价值而选择抵抗、逃避,只是单纯渴望去城市读书。因此学校应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儿童时期是对其习惯培养和个性塑造的重要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中具有空前的学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开发孩子脑力及各种潜在能力。只有儿童全面发展才能打破传统教育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将创新和教学改革有效且准确地落实到养成教育中。如果儿童教育想维持可持续发展,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和社会发展一致,那么打破传统幼儿教育模式也势在必行。对于教师而言,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落实素质教育,应用和推广启发式教学模式,重视儿童个性发展需求,积极鼓励儿童释放天性,激发儿童学习兴趣,逐渐启发幼儿积累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
二、发挥家庭作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以及经济实力等基础上,属于社会特殊团体。可以说家庭结构是人类在生存中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尤其子女的诞生对一个家庭而言也称之为社会意义诞生。同时家庭也对培养子女基本行为规范、生活技能等习惯养成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每个家庭教育都以父母为主体,有着显著的密切性、多维性和先导性等特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四季长期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子女见面沟通交流,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间就缺少沟通交流机会,逐渐弱化家庭教育功能,导致留守儿童行为和心理方面出现偏差。正是因为残缺的亲情很难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内心和现实生活也十分容易形成落差,最终表现为封闭内心,情感冷漠,甚至会因交友不当而误入歧途。对此,在习惯养成方面需要发挥家庭作用,促使留守儿童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家长应为儿童营造温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儿童能充分感受父亲和母亲的爱护,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子女、工作和经济利益三者关系,不能以牺牲陪伴孩子成长时间获取眼前经济效益。因此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方式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从多方面让家长了解儿童教育情况,和学校一起帮助幼儿度过人生特殊的转型期,积极与儿童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同时借助校园一信通和教师讲坛等方式搭建校园和家长切磋交流平台,使家长充分了解教育内容,感悟孩子成长中的快乐,进而体会教育精髓。还应关注孩子心理,弥补存在的代沟,多和学生商量,避免运用命令口气和留守儿童说话,当全家形成平等氛围观念后才能真正提高养成教育效果。
三、发挥社会作用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一、留守儿童的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这样,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几种模式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五种模式:一是单亲教育模式,指父母其中一人在外务工,子女处于母亲或父亲单一教育模式,二是隔代教育模式,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孩子留在祖父母跟前的教育现象,三是委托教育模式,孩子寄养在亲朋好友家里,四是同代教育模式,即由他们哥哥姐姐监护,五是家庭没有监护人,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里,自己管理自己。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
1、孩子思想教育缺失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数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是问问学习情况,而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交通安全很少关注,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在学校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早退,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2、过分虐爱或放纵
有的对孩子恭维得像个“小皇帝”一样,监护人经常给他们系鞋带、穿衣服、扣扣子、背书包,有的甚至用车接进接去,有的还天天送中饭,甚至还有代替孩子到学校去打扫卫生责任区的。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代替,这只能培养孩子的依赖思想与懒惰性格。
有些监护人欢玩牌,只要不影响他们的“工作”,任孩子们自由到外玩去,孩子在身边磨蹭的,用金钱去打发,其行为都将给孩子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3、把教育完全推向学校化
时下教育常常是最能引起农民关注和谈及的话题,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孩子出现不良倾向或行为,都是老师没有教好,学校没有管好,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
4、缺乏心理呵护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心理出现了失落感和自卑感。甚至,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5、学业辅导“爱莫能助”
监护人很多只注重安全与生活照顾,忽略学习辅导与督促,有时候也想关心孩子们的学业,更多的是想管管不着,自己文化水平有限。
6、扼杀孩子天性
玩,是儿童的天性。只要是孩子,100%地喜欢同小伙伴一起活动,监管人应当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而我们通过调查也发现,有些监护人,他们将孩子关在家里搞学习,做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不准看电视,也不准看课外书籍,学生好成绩,目的为了好等其父母回来好交差。
7、与学校教育不配合
有些孩子的监护人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然而也有少数留守儿童说,他们的祖辈不支持或反对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绘画比赛,献爱心活动等等活动。
四、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应对策略
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孩子本身由于缺失亲情出现的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等一系列问题,学校教育将如何开展,笔者浅谈几点体会。
1、感情投入多一点 爱心温暖留守孩子心灵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把师爱视为教师的美德。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可见,师爱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家庭缺失温情的“留守孩子”,他们的心理常常发生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或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孩子”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去发展自己。
我发现有些顽皮的留守孩子在班级里经常不遵守纪律,甚至于有时还来点恶作剧,搞得对方自然会火冒三丈。但通过了解,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大家和老师的注意,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叫“哗众取宠”,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社会和家庭遗弃的感觉。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切不可来一通严厉的批评,那样只会越来越糟,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孩子投入更多的感情,就像冰心老人曾经说过的那样:“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爱,多一句生活上的问候,多一些安全上的叮咛,对他们的一些小错误,多一点宽容,渐渐地,你会发现他们也在悄悄的多一些进步。有一位叫崔璞风的留守孩子,一开始,我听说他是班级里的老大难,天不怕,地不怕,作业不做,还不怕打,眼泪从来都不下。那天第一次上课见到他,看到他的衣服纽扣没扣,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我帮他把扣子扣好,说:“天凉了,衣服敞着容易冻感冒!”一句关切的话竟然让他以后再也不“装酷”了。有一次我从家里找了几件弟弟穿小的衣服送给他,说:“记住,老师是你的朋友,有困难可以告诉我,我会帮你的。”他听后居然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流,说:“老师,以后我再也不捣蛋了。”我笑了,他也笑了。以后他真的一点点的在进步,这就是“爱”的力量。
我们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家,亲情电话,让孩子们倾诉相思,家长的一句句叮嘱与一声声关爱,让孩子露出灿烂的笑脸,有的孩子,还能利用多媒体,与家长视频聊天,孩子的心灵将不再干涸 ,精神状态好了,也能够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2、兴趣培养多一点细心辅导留守孩子学业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缺少了对“留守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的力度,甚至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留守孩子”的学习是家长最关心的,也是最关心不上的,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孩子的学习监管只有靠老师了。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好,究其原因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困难的帮扶指导。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多采取快乐教学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观察品质,在兴趣中培养他们的“愿学”与“会学”能力,把知识传授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尽可能解决在课堂上。
我曾在教学二年级数学“影子”这一课时,我特意让“留守儿童”帮老师拿大镜子、小镜子、端几盆水,到操场上,学生很惊讶,老师拿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呢?我让学生对这这些东西表演,看谁最棒,但要求他们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仔细观看镜子里的自己,“像”又是怎么样的?通过自己做,自己观察,学生很容易得出:镜子中人与像上下前后的方向不变,左右方位发生了变化。水中出现倒影的问题,也是通过每个学生来仔细观看得出的结。学生掌握了知识,就连以后美术画倒影也不感到困难了。
教师平时要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细心地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面批作业或试卷,也可在学校可以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使他们不落下前进的步伐,有了收获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良性循环。留守孩子的学习问题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他们远方的父母也就放心了,孩子愉悦了,教师也快乐!
3、锻炼机会多一点 耐心培养留守孩子品质
“留守孩子”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或寄养在亲戚家里,由于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家教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能带给他们健康成长的有机成分,作为老师我们就要肩负起这个责任,通过多种渠道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
在社会活动中,去年我校利用暑假时间,组织“留守孩子”给周围几家养鸡场上万只鸡注射疫苗,孩子们乐学了课外知识,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树立了自信心,饱尝成功的喜悦。还结合大学生暑期进校园,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对孤寡老人帮扶,野外采集生物标本,开展煮饺子比赛等等,让平时游手好闲,生活懒散的孩子一次次得到锻炼,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质,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班级活动中,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有绘画小组、演讲小组、歌咏小组、书法小组等,鼓励留守孩子参加自己喜欢的小组活动,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展示自己,与同学进行交流,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的精神,同时也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样的锻炼机会多一些,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培养的很有利的,事实就证明了“留守孩子”也会成为我们的骄傲,班级里的吕永锋同学今年就被评为“县十佳少先队员”,还有韦青同学在县书画赛中获奖等等,孩子们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无限的幸福感。
4、表扬鼓励多一点信心激励留守孩子进取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赞扬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因为,孩子是自尊和好胜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与赞扬。这种自尊、上进心理是正常健康的。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承认,他们的自尊就得到了满足,就会萌生幸福的体验。同时,如果学生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会钟爱他人,积极向上。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特别是留守孩子一些理解和支持,多给一些鼓励和温馨。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心理障碍,纠正逆反心理,乐于接受教育和帮助。在我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
有一个留守孩子特别内向,从不爱发言,我有一次在班级上课时,发现他竟然有举手的欲望,于是我请他来回答那道最简单的题,他回答得不是很准确,但是,我让全班学生都为他送去掌声,那一刻,我相信他一定幸福到了极点,因为从那以后,他不再怯懦了,而且在一次作文中,他写到:“是老师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我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看到后深受感动,没想到一次小小的鼓励胜过千言万语,还会让一个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从此,我决定对留守孩子要多一些表扬和奖励,为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自己改变自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都能做到,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师,我们应该比古人做得更好,只要我们能把“爱” 播撒到“留守孩子”的心灵上,相信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今天的快乐和幸福,还会有明天的成功与骄傲。
参考文献:
[1]王章华 黄丽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J]问题与思考2009(1)25-26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和对策[J]理论观察。2005(4):79-81
[3]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家庭教育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政府、社会和学校等相关部门出台诸多政策措施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和物质帮助,这些都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但是,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根本系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关爱固然重要,但不能根本代替家庭内在的基础性作用,更不能推脱为人父母们应尽的职责[1]。现实中一些留守儿童父母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而厘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是解决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基本途径。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
(一)“外出发家致富”比“在家陪伴孩子”更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日渐强烈,“发家致富”被很多人视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一般而言,农村经济落后,收入较少,外出打工则能获得更大收益,不仅能更好地改善家庭现有经济状况,还可以更多储蓄为晚年生活做准备。尽管他们也疼爱孩子,忽视亲情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们也重视孩子的未来,但自觉没有教育能力,还不如为孩子学习准备学费。这样,家庭“传宗接代、养育孩子”的传统功能被忽视,“发家致富,改善现有生活质量”成为家庭最被看重的现代功能。于是,在“外出挣钱”和“在家陪伴孩子”的选择中、在“不回家节约费用”和“回家探望孩子”的选择中、在“把孩子放在老家上学羁绊少”和“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耽误挣钱”的选择中,父母们更倾向于前者。
(二)“自我意识”胜过对孩子的“牺牲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长们“养儿防老”功利思想十分浓厚,孩子被视为父母改善自己物质生活、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工具,因此,父母们愿意为孩子做出一切牺牲,这种“牺牲”既包括最大的经济和物质的给予,更包括琐屑的生活照顾、细心的教育引导所需的时间和精力的无数付出,实现“望子成龙”以达到父母和家庭的最大利益。这种生育和教育观在文化程度越低、经济地位越低的农村家庭影响越大。然而,当现代社会孩子成才的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孩子成才的机会相对越来越少、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养老制度越来越完善时,“精明”的父母们越来越认为“养儿防老”太不可靠,“望子成龙”太不现实。他们开始抗拒这种“牺牲”。同时,受西方个人主义和享受文化的影响,一些自私的父母认为:养育孩子付出了金钱,使自己的生活质量降低;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使自己休闲、娱乐时间减少,失去很多生活乐趣。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喜爱和依恋之情减少,有的甚至不想生育孩子,实在迫于社会传统的压力勉强生育,对孩子的感情也比较淡薄。他们对自己的爱或夫妻之爱远超过对孩子的爱。与其现在把未来寄托在孩子上,在家陪伴孩子从而在金钱、精力、时间等方面承受太多的养育孩子的羁绊和烦恼,不如抓住现在,依靠自己外出挣钱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进而享受自己的个人生活或夫妻的“二人世界”更有意义。这样的父母想方设法把繁琐的养育孩子的事务推给别人,而有着空闲时间的祖辈们以及承担教育责任的学校则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
(三)“顺其自然”胜过“适度引导”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能否成才更多依靠其天资及其领悟能力,父母或环境等影响不大。天资聪明勤奋,父母不在身边同样学习好;反之,自己文化知识有限,在其身边也对其学业帮助不大。“顺其自然”,孩子能升学成才当然好,那是他自己的造化;不行也没有什么关系,像自己一样打工挣钱也没有什么不好。父母只要为其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就算尽到养育的义务了。因此,他们想打工多挣钱,以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等基本需要以及为孩子准备择校、上大学等诸多教育费用。他们认为陪在孩子身边失去挣钱机会不仅可惜,也不能帮上孩子什么。
(四)落后的“成才观”胜过现代“成才观”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孩子身体没毛病、读书“过得去”就是正常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能升学就是成才。他们只关心孩子成绩,成绩好就是有出息的孩子,成绩不好就是“不乖”的孩子。至于习惯、个性、情感、价值观等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有的家长不关心这些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更不知如何进行培养。他们很少意识到和孩子情感沟通、心理交流的重要性,所以吝惜电话费,很少主动与孩子交谈。即使次数很少的电话交流,也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是不是听话等,对于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和道德、性格等方面发展鲜有问津,更不用说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了。一些父母迷信老一辈的“黄荆棍下出好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陈腐教育观念,不尊重、不信任孩子,对孩子动辄打骂呵斥;一些父母迷信金钱的作用,对孩子物质和金钱十分大方,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减轻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的心理愧疚。这些都有损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依赖学校教育,推脱家庭教育职责
一些父母认为,学校和老师是教育的专业机构,有能力、有责任教好自己的孩子。自己文化素质低,实在不能教好孩子;自己拿钱把孩子送到学校里了,学校就应该负起全部责任,否则就是学校和老师的失职。他们愿意花钱请老师辅导孩子作业、照顾孩子生活,极力赞同把孩子寄宿在学校或老师处。一旦把孩子寄宿在学校或老师处,就十分放心,为此支付再多的费用都愿意,但恰恰忽视自己对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教育引导。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不好,他们首先就是责怪学校和老师,甚至和学校、老师闹事,而不是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教育责任,也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2-3]。
二提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
为了留守儿童们的发展,提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势在必行。基于全社会都很关心留守儿童这一良好基础,政府、学校和社会可以从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帮助留守儿童父母或其监护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形成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一)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1.“养育孩子”和“发家致富”、“自我发展”并不矛盾。诚然,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家庭和孩子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然而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家庭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迷失在“发家致富”过程中忽略了家庭中重要的一极———孩子,那就得不偿失了。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身心的延续,是家庭幸福的一员,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人们生活由温饱向小康发展,人们对家庭成员的精神支持的需求更加强烈。缺少了孩子、缺少了正常的孩子、缺少优秀的孩子的父母们,他们从家庭中获得的精神需要会有质的差异,其人生的缺憾是什么也不能弥补的,无论这些父母们自己多么的富有或事业何等的成功,也无论父母们表现的多么的自我、多么的满不在乎,因为人性的基本需要都是共通的。尽管由于国家养老制度的完善等因素使父母们基本上不需要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养老了,但并不等于晚来父母物质生活的提升、精神生活的充实不需要孩子。很多为人父母者,年轻时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精神的独立。只有在晚年能力和精神都衰退时,才会真正意识到孩子对于家庭、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家庭文化背景下,已经成年的子女们往往能回馈年迈的父母,使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富有,尤其是晚年精神寂寞时,儿女的牵挂和问候是任何灵丹妙药也取代不了的财富和享受。所以,教育农村父母们树立爱孩子、养育孩子、重视孩子的观念,不能因为“发财致富”蒙蔽了“热爱孩子”,也不能盲目学习西方强调自我发展、个人独立和个人幸福的理念就丢弃中国传统的重视后代、重视付出、重视长远回报的观念。从此意义上说,“养育孩子”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笔长期储蓄。家长们应该意识到:长远来看,“养育孩子”和“发家致富”、“自我发展”同样重要,并适当向“养育孩子”倾斜才是明智决策。在满足家庭基本物质需要的前提下,农村父母们应本着孩子优先的理念,适当牺牲经济利益,做好外出务工和教育孩子的规划。原则上无论在本地还是外地务工,夫妻双方应尽量想法与孩子在一起,不制造“留守儿童”,这是“上策”。实在不能兼顾时,夫妻中至少一人应作出“牺牲”:在家任“全职太太”或在家附近务工以方便照顾孩子,防止孩子成为“纯粹”的留守儿童。即使是夫妻均远离孩子的情况下,父母也应不吝惜费用和时间,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保持与孩子的思想接触,使孩子心灵不再孤单,享受到一定的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每年的节假日,尽量多回家探望孩子,或是接孩子到身边小住,密切亲子关系。夫妻在和孩子分离期间,应委托得力的、可信的监护人,在物质和精神上大方给予监护人,使其乐意负责地照顾教育自己的孩子,尽量减少孩子远离父母的心理创伤。经常与监护人沟通交流,使其尽量按自己的意愿关照孩子。父母切忌经年累月不和孩子相聚,不和孩子沟通交流,把孩子完全甩给监护人或学校对其不闻不问。
2.树立“全面发展”的成才观和“适当引导”的教育观。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以学习成绩和升学为唯一指标评价学生发展好坏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已经落伍,孩子身体和心理、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才是科学的、素质教育的成才观。学习成绩仅是“认知”的一个领域而已,是非常狭隘的成才观。情感、个性、价值观等人格因素的健康发展才是孩子“成才”的要意,其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基础[4]。教育心理学认为,孩子发展由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诸因素共同作用得以实现。遗传提供物质前提,为发展提供可能性,但还需要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变成现实。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教育,遗传的优良基础就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甚至会受到损害。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孩子成长的环境,三方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孩子发展。其中学校对孩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社会也一定程度影响孩子发展,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孩子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主要供给者,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奠定根本性基础。父母和孩子是血缘上最贴近的人,与孩子有天然的联系,对孩子有天然的影响力,特别对孩子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学校和社会永远不能代替的。因而“顺其自然”观念是很偏颇的,把教育推给祖辈或学校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父母应经常主动与监护人和学校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发展状况,配合学校和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教育引导工作。良好的家庭环境既包括一定的物质基础,更包括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及其正确的教育引导等核心要素。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及其正确的教育引导主要从孩子幼年时期父母与其亲密的互动和琐屑的生活照顾开始,在尊重孩子的精神沟通中发展,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顺利实现。所以,远离孩子会造成父母与孩子的生疏,粗暴专制、溺爱和冷漠的教育造成孩子人格成长的障碍。特别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不良的亲子关系、错误的教育极易导致孩子拒绝来自父母甚至老师的教育引导,冲动偏激叛逆下走向歧途,对孩子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不良后果[5]。农村父母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自己成长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太好,因而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往往比较落后。通过多种途径,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应形成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是独立的、有独特思想和个性的、不成熟的、有发展可塑性的个体。对孩子应宽容不苛求,允许犯错误,不姑息错误,耐心教育引导。尊重、相信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不粗暴、专制、冷漠地对待孩子。严格要求,不溺爱孩子,忌讳以物质、金钱的过度给予代替生活照顾以及精神交流。多关注孩子情感、道德、习惯、个性等心理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多注意孩子的生活和安全教育,切忌只强调学习成绩。教育引导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青春期的孩子,使其能顺利度过此人生的关键期和危险期。
(二)如何形成科学的家教理念
1.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基础教育。严格说来,良好的家教理念不应在孩子出生以后才去学习或实施,而应在每个男女还未为人父母时就开始进行培养。良好的文化基础教育为科学的家教理念的形成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一般而言,父母文化水平越高,主动学习能力越强,最新教育理念的获得越容易。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以至于孩子们成年后为人父母时不能储备或获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影响下一代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城市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达到高中或大专水平,但我国农村青年普遍初中文化居多,与城市青年发展水平和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期望有较大差距。所以,国家应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早日实施农村十二年义务教育,加大发展农村教育的力度,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们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2.学校是提升留守儿童父母家教素养的主阵地。学校教师因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对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学校是提升留守儿童父母家教素养的主阵地。借鉴城市家校联系的经验,农村学校教师在密切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方面大有作为。结合农村实际,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教手册、电话、手机“校讯通”、QQ等形式,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地向留守儿童监护人或父母宣传现代科学的、素质教育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手机“校讯通”作为一种家校沟通的低廉的良好平台,完全可以、并且非常必要运用到与留守儿童远在他乡的父母的联系上。这对其父母的及时的沟通和督促、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帮助特别有益。此外,发扬家访的良好传统,老师主动上门进行家教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督促留守儿童监护人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耐心帮助其提高家教水平[6]。
3.强化农村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继续教育可以弥补职前教育的诸多不足,使人们发展后来居上。同样,继续教育是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们文化及教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改变农村继续教育学校只重视农村技术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增加农村继续教育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的比重,如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在农村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校、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宣传栏、手机等都应视为继续教育的阵地。尤其重视广播、电视、手机等现代传媒的作用,以案例、访谈、短信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文化知识及其现代教育理念的宣传或教育,应特别抓住留守儿童父母们在节假日、农忙等返乡时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对其帮助和引导。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农村文化部门和妇女儿童组织应有意营造关心儿童、重视留守儿童生存权利的良好氛围[7]。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在社会的转型中,农村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45%,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比例较高。从当前农村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形式来看,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一种常态模式。这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半由在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来看护,老人们对孩子的溺爱毋容置疑。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学习、生活、人身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课题,需要学校以品德教育为导向,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这些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中除了看护人之外,同学和老师就是他接触最多的人了。事实上,处于身心激变时期的儿童正是从现实中能够接触到的成年人身上了解现实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所以,整天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教师就对他们的人格、品德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德教育成为小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老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做为一名小学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多的是管理留守儿童。在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应从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找到了怎样做好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窍门。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爱或者是母爱,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首先,留守儿童大都是老一辈人照顾,有些老年人的陈旧思想无形之中影响着儿童心理。其次,老一辈人较为宠溺儿童,不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叛逆、任性、厌学、逃学思想行为。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而增强儿童综合素养。
二、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规范行为,培养习惯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家庭环境较差,监护人文化水平低下。落后的文化环境,同时也把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到学校。所以老师就在开学初让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是关键,好习惯会改变命运。所以老师从细节抓起开学初不着急讲文化课而是联合科任教师培养他们种良好的习惯。一是抓卫生习惯;二是文明礼仪习惯;三安全习惯,尤其要注意交通安全、牢记食品安全、重视防火安全、关注劳动安全;四是尊重他人;五要养成学习习惯。好习惯改变命运。所以学期初老师就坚持不懈的做好这些细节工作,很难,但是只要坚持没有什么做不到。
(二)从小做起,注重实效结合农村小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在班内开展了“12345”工程,即“一拾两别三管四带五不”活动。每个人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拾起来;向坏习惯告别,向坏事告别;管住自己的嘴不说脏话,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涂画、不乱扔垃圾,管住自己的腿不追逐打闹;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友爱带给同学,把尊重带给师长,把好心情带给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乱花钱,不吃零食。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这些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三)真诚有爱,关注主体教师要真诚地关心每一位留守儿童,注重与他们的心灵交流,以自身的激情去感染留守儿童。对这些留守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师调动他们的重要的法宝,老师还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和留守儿童聊天,以轻松愉快的话题为主,还可以通过微信聊天,当然,这种方法还是要考虑到度的问题,还与家长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在家的表现情况,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他们不惧怕老师了,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愉快。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说什么,他们也愿意接受。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情感教育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问题
就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言,研究结果基本上都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威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护,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致留守儿童受他人的人身侵害,如被拐卖和受到害。或由于行为失控 , 易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有的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管 ,水塘里游泳 ,网吧中沉迷,公路上飞车,吸烟喝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身体、精神经常受到损害。
2.心理问题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人格与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对心灵关怀的渴求和对感情交流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
3.品行问题
个体的品德行为发展是一个从自律向他律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学校、家庭等的引导和管束。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其品德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问题。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物质生活关怀较多,对其伦理道德 、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 , 出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现象,有的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 极个别的儿童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在家独自承担了全部农活和家务 ,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而父母同为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多数是由祖辈照顾,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辅导、学习监督、学费缴纳及学习目的等各个方面。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庭教育
(1)父母外出打工 ,应尽可能携带子女到打工地就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因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孩子对父母 的依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 。让孩子生活在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让留守儿童接受完善的家庭教育,孩子才会身心健康地成长.
(2)父母在外出打工前要落实好监护人并与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要经常通过电话 、写信等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 。父母要尽量多回家和孩子相处,在孩子面前应树立良好形象,关注孩子的成长,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更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应多关心孩子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3)孩子留守,家长不能“溜守”。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为子女选择适宜留守儿童的的学习方式,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子女在校寄宿,随着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关注,寄宿制成为目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优势在于寄宿对锻炼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有好处,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社交技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另外,父母也可以在学校的科学指导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
(4)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的见闻以及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2.学校教育
(1)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制,要着力提高教师素质,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多一些关注。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通过与学生谈心等方式,解决孩子在学习中的困难,在生活的烦恼,在感情上的困惑。
(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障碍 ,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给这些儿童以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关爱,以此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
(3)推进课改,要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学校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开展法制、安全和生存教育。使之自尊、自立和知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
3.政府工作
(1)应适时修改相关法律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 ,适龄儿童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 。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等制度。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 ,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2)学校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要采取多种办学形式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情况,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益。
>> 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状况与对策 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障碍分析 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困境与出路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与注意力及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新都区儿童英语学习需求与教学现状调查 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研究 儿童英语学习环境建构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策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英语学习之我见 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动机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研究 同伴交往与儿童英语学习的关系 试探智障儿童英语教学的开展策略 3—6岁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及对策 TPR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策略研究 浸入式教学与儿童英语语感的培养 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 儿童英语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研究 儿童英语“情趣教学” 浅议如何矫正初中留守儿童英语不良学习习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3]黄景春.用“心”帮助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J].学理论.2011.
[4]http:///Article/zjbgdcbg/72662.htm.
[5]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的选择和运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01-102.
[6]方守江.创建积极的英语课堂环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5):49.
[7]李慧杰.歌曲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