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科技创新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

第1篇: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1.根据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创新技术管理体系,确保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石油企业的开发技术创新体系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技术创新规划、技术创新管理和控制、科学技术实施,其中每个环节都可以使用层次管理模式负责。技术创新规划由石油企业决策层负责,决策层通常为一个科技委员会,其由科技发展骨干、业务拓展骨干等组成,以便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审批企业科技发展方向。技术创新的具体管理和控制工作交由具体的部门负责完成,以便能够更好的监控企业科技创新的执行情况,通常,科技创新机构分为两个层次,总部层面设置综合研究机构,按照业务发展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重大的技术攻关,研究超前发展技术;科学技术实施通常由石油勘探一线人员进行负责,派驻科学技术知道实施人员,辅助新的技术进行开展。

2.充分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开发成本

石油开发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固然重要,但是所有的石油勘探技术如果均有企业负责研发,需要承担高昂的科技创新成本,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充分掌控石油企业勘探开发技术,需要充分的整合资源,利用技术合作、技术外包、技术联盟、技术收购等措施,将一些研发周期长,风险较高,耗资巨大的技术研发项目交由三方公司做,或者直接从国外先进的石油企业勘探开发企业购买,快速的掌握垄断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管理模式

1.总部管理技术模式

总部管理技术模式是指科研机构及开发的技术均有石油企业勘探开发总部负责,实施直接管理制度,这些科研机构与其他的业务发展分公司处于并列地位,业务分公司不再独立设置技术研发机构,比如著名的PetroBras公司,其科技创新研发均有企业的科技副总裁和科研机构负责。

2.业务部管理技术模式

业务部管理技术模式通常将科研机构设置在各个事业部内,由业务分公司进行管理,各个业务部直接根据石油企业发展状况,直接从碰到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进行分析,创新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实施科技攻关。

3.混合管理技术模式

混合管理技术模式在总部设置直接的科研创新管理机构,同时分领域和专业设置科研创新机构,也即是总部设置一个直属的研发中心,可以专门从事科技攻关,研发一些较为前言的勘探开发技术,总部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分公司业务部实施技术实践,同时设置一些简单的科研中心,负责日常科研攻关工作。对于石油勘探开发企业来讲,总部管理模式、业务部管理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均存在不同的有点和弊端,比如总部管理模式便于实现石油勘探开发科研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凸显一个整体企业的科研优势,但是总部管理模式对于市场及业务的需求反应迟缓,不能够及时的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业务部管理模式能够实时的结合市场发展和业务攻关关键技术,响应的速度较快,但是会导致企业的科技资源过度分散,很难针对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进行专项支持;混合管理模式可以将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实施紧密结合,实现了企业科研机构研发的统一规划,实现分级管理,但是协调起来流程比较复杂,操作过程也比较繁琐。目前,石油企业实施勘探开发技术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情况,选择一种适合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既能够实时的保证企业实现科技攻关,保证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有助于业务拓展。

三、结束语

第2篇: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顶层规划不断完善。第一时间印发《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方案》,明确27项重点任务,并制定三个细化方案,抓好落实落地落细。分9个专题开展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调研,进一步掌握全省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和优势、短板,夯实工作基础。对标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主线,按照问题导向、前瞻布局、系统构筑、引领未来的要求,科学编制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岳麓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等四个专项工作方案,加快壮大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支撑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落实产业项目建设部署,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11个,预计年度投资约58亿元、研发投入约25亿元。今年1-6月完成投资40.26亿元、研发投入18.02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61.3%、67.2%。“专班专人专项方案”推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培育。汇思光电首次实现量子点激光器国产商业化制备;楚微半导体完成15台设备国产化替代,功率芯片产品合格率突破97%;中车时代半导体完成1200伏、3300伏高功率轨道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用碳化硅芯片样品研制。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重大民生、前沿科学“揭榜”项目8个。部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129项,加快突破“卡脖子”难题,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机遇,启动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着手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长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完成注资,启动建设种质资源创新数据库。多次与中国工程院对接,完善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制定年度重点建设任务清单,落实责任分工,加快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超算中心部署天河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纳入全省新基建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启动首批4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建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在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人才计划项目中推进经费“包干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落实破除“四唯”要求,对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和省赛一、二等奖的主创人员,直接纳入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落实自贸区建设任务,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提出创新创业服务、子女教育、医疗等11项政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改革,首次设立社会化出资项目,撬动社会资金3亿余元。加强与省建行、省农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启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扩大科技投融资规模。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单位启泰传感成功争取省建行2亿元贷款授信;今年以来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总数增至11家,居中部第2,铁建重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迈上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全省科技战线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切实肩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各项部署,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计划”,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一是突出目标导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主业主责,体系化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紧紧围绕“3+3+2”产业集群发展,凝练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清单”“榜单”,实行“揭榜挂帅”,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战略支撑。实施农业千亿产业链创新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生命健康等领域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支撑绿色湖南、健康湖南、平安湖南建设。二是立足优势特色,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创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岳麓实验室,优化形成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

第3篇: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几乎所有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中心、电子政务云建设、企业的资源池集中管理都离不开云的建设。伴随着云计算实际部署的日益成熟,企业对云计算服务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当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已经过大量的事实验证之后,CIO们已将目光投向寻求更有效的生产环境模式。这时候,当企业IT需要把目光投向更高的业务层面时,被誉为轻量级虚拟化技术的TOP 1的容器就此走入企业的视野。

容器技术实践的先驱者

北京轻元科技有限公司是由美国微软总部工作多年的资深研发工程师们归国创办的一家专注于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公司的创始团队曾经是微软Azure云平台的核心研发成员,在云计算领域有十年之久的工作经验积累。

轻元科技在创立之初就获得了著名天使基金和大型国有企业的两千万元的天使轮投资,整体估值达到一亿元。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轻元科技已经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研发、售前和运维技术团队,其中30多位工程在云计算领域有5年以上的研发经验。

轻元科技在新一代云计算技术――容器技术的编排管理、容器和虚拟机的组网服务、多容器共享存储等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点,目前正在申请的软件著作权达到了14项。

轻元科技在2016年8月从全国2000多家申请的创业公司脱颖而出,入选了以严选著名的微软加速器(MVA,入选率不足1%),是入选企业中唯一一家提供云计算基础平台和解决方案的公司。

下一代虚拟化技术

轻元容器PaaS平台是以容器技术为基础的全方位云原生应用开发、部署和治理平台。

2014年,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交付。该技术最初是基于LXC(Linux Container)的开源容器管理引擎,现在runC(标准化容器执行引擎,符合OCI标准的开放容器项目)更让该技术的前景一片欣欣向荣。它基于cgroup和namespace实现了操作系统层的抽象,允许一个操作系统上用户空间被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单元在内核中运行,彼此不干扰的一个独立的空间。容器技术和虚拟机技术一样是一种开源的技术,因其所提供的标准化的适用性及便利性,被普遍认为是将逐渐取代虚拟机的技术,是将云计算推入2.0时代的变革性技术。

同时,轻元容器PaaS平台以企业生产环境应用为中心,为企业提供应用弹性能力,让各种各样应用按需使用资源之余,其所提供的容错能力把开发运维复杂度进一步降低。

企业需要架构和

业务演进

轻元科技在接触客户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的IT升级普遍需要承接过去的庞大资产。企业需要的是架构和业务演进,而非爆发式的变革。而轻元的容器PaaS平台就给了企业这种能力。

第4篇: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农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自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今,国家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走特色农业化道路,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管理。传统的农业科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农业科技又对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但是,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比较多,科技创新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农业科技的特点,并结合科技的特点合理制定创新方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也应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农业科技的创新。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经费不足调查显示,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农业科技创新得不到物质保障。2013年,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强度为0.195%,投资增长率为-2.5%。2014年,投资强度增长为0.34%,但到了2014年年底时又下降为0.31%。2014年,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还不到西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1/2。2013年,国家计划投资17.65亿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但是实际投资数额仅达5.68亿元,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1980年至今,西方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都占农业总投入的1.5%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仅占农业总投入的0.18%。相对来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数量较多,很多科技创新资金都用于人员开销上,创新资金比较分散,这必定会削弱科技创新费用的使用价值。

1.2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如今,我国本科学历的科研人员仅有4万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3,硕士学历的创新人员仅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5%。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人员流失十分严重。2013年,我国某省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减少5200人,是新增科技创新人员人数的1.9倍,这对该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多途径筹集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部门也可以和金融机构合作,多途径筹集资金,推动农业科研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创新,二是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创新,三是对农业灾害防治方法的创新,四是农业节能增效方法的创新。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要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就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一种是加强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国家还应该大力支持农业院校的发展,比如:2008年起,国家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七所大学实行学生的免费教育政策,为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贵州地区还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培训机构,免费为科技人员提供培训指导,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二种是培养农业企业管理骨干,第三种是外聘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第四种是加强农业种植人员的培训。要想留住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还应该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农业科技人员的稳定性。管理人员还应该在科研人员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好的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案例:某省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在该地区举办了“阳光培训活动”免费为农业科研人员培训。该地区政府还聘请了农业科研专家,为科研人员分析科研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该地区除了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还制定了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以“百万中专生”为主题展开了科研讲座活动,让当地人们的综合素养都得到提升。

2.3加速农业政策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除了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扶持,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2012年国家制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法》,主张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还应该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要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和调整。农业科技的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保障。但是,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根本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农业科研部门还应该不断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尽可能多的筹集科技创新资金。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国家还应该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国家还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覃肖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本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闫振红.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4]霍文娟,李仕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

第5篇: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关键词:颠覆性技术;创新;移动互联;机器人;人工智能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名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及培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SYB-023。

历史上,每次科技革命时期,都是颠覆性技术出现的高峰期。科技革命构成了发掘和发展颠覆性技术的难得历史机遇。目前,科W已经沉寂了60余年,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距今接近80年,科技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已经凸显,迫切需要新的重大突破。在物质科学、量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日益显现;科技发展跨学科趋势愈益明显,新学科、新知识、新思想的出现更多体现为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许多重大创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当今世界已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颠覆性技术大量涌现的时期即将到来。

一、颠覆性技术的概念

颠覆性技术概念最早出自美国哈弗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教授1995年出版的《颠覆性技术的机遇浪潮》。他认为,颠覆性技术是指这样一类技术:它们往往从低端或边缘市场切入,以简单、方便、便宜为初始阶段特征,随着性能与功能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最终取代已有技术,开辟出新市场,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德国弗郎恩霍夫协会认为:颠覆性技术就是指能够“改变已有规则”的技术,即那些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性能或功能上有重大突破,其未来发展将逐步取代已有技术,进而改变作战模式或作战规则的技术。

综上所述,颠覆性技术是一种另辟蹊径、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途径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可能是完全创新的新技术,也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颠覆性技术具有四个特点:技术发展速度快、产生潜在影响范围广、可创造经济价值高、带来颠覆性影响大。与渐进性技术相比,颠覆性技术在形态上更具有超越性和突变性,在效能上更具备革命性和破坏性。

二、我国颠覆性创新的领域选择

(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15个领域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加强产业变革趋势和重大技术的预警,加强对颠覆性技术替代传统产业拐点的预判,及时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在信息、制造、生物、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特别是交叉融合的方向,加快部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改变或部分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研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的发展,重视基因编辑、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发挥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石墨烯等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6个领域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

(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项关键技术

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预测与评价研究所对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乃至综合国力提升具有决定性、基础性的核心技术,按照科学(属于国际竞争激烈的前沿或核心技术)、颠覆性(有望取代主流技术、替代主导产业的技术)、重大(有望替代1-2个主导产品,或颠覆1个以上行业的技术)、可行(经过10年努力能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有望商业化的技术)四个原则,进行了预测和遴选,遴选出未来能够改变或部分改变科技、经济、生态、军事现状与格局的20项关键技术。

(四)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7大领域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在的《我国应对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要重点布局的领域》中,认为未来十年世界范围内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创新集中在9大领域:先进计算技术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基因与精准医疗、能源开发与存储、航空航天与地外生命探测、网络与大数据、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绿色制造与先进制造、教育技术与知识自动化。

从我国各机构评选的技术来看,出现频率最高的五大技术领域是移动互联、机器人、3D 打印、人工智能、纳米技术,这五大技术领域将是我国未来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三、我国颠覆性领域的技术创新方向

(一)移动互联领域

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突破系统软件、人机交互、应用开发、虚拟化等热点技术与新兴技术。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重点突破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处理、计费、访问控制等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开展未来网络重大基础设施(CENI)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相关领域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大力推广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创新业务及相关应用。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对生产领域的带动作用,在工程机械、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物流等行业形成领先的服务产品。深化移动互联网在生活领域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面向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重点发展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阅读、移动资讯、移动搜索、移动位置服务等。鼓励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重点发展车载数据与资讯、智能交通、基于北斗等多制式智能交通导航、远程测试诊断、在线节能监管、道路救援、食品安全溯源与安防等移动信息服务。

(二)机器人领域

重点研究智能机器人机构设计、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人机交互等共性技术,攻克机器人优化建模、精准感知、多机器人协调等核心技术。(1)伺服电机方面:重点发展根据机器人的高速,重载,高精度等应用要求,增加驱动器和电机的瞬时过载能力,增加驱动器的动态响应能力,驱动增加相应的自定义算法接口单元,且采用通用的高速通讯总线作为通讯接口,摒弃原先的模拟量和脉冲方式,进一步提高控制品质。(2)减速器方面:重点发展高强度耐磨材料技g、加工工艺优化技术、高速技术、高精度装配技术、可靠性及寿命检测技术以及新型传动机理的探索,发展适合机器人应用的高效率、低重量、长期免维护的系列化减速器。(3)控制器方面:重点研究开放式,模块化控制系统,开发适用于机器人控制的通用软件包;提高机器人控制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开发具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能力的控制器。

(三)3D打印领域

围绕3D打印重点方向,突破一批原创性技术。(1)材料方面:针对金属3D打印专用材料,优化粉末大小、形状和化学性质等材料特性,开发满足3D打印发展需要的金属材料;针对非金属3D打印专用材料,提高现有材料在耐高温、高强度等方面的性能,降低材料成本。(2)工艺方面:解决金属构件成形中高效、热应力控制及变形开裂预防、组织性能调控,以及非金属材料成形技术中温度场控制、变形控制、材料组份控制等工艺难题。(3)装备及核心器件方面:加强3D打印专用材料、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结合,不断提高金属材料3D打印装备的效率、精度、可靠性,以及非金属材料3D打印装备的高工况温度和工艺稳定性,提升个人桌面机的易用性、可靠性;重点研制与3D打印装备配套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及核心器件,提升装备软、硬件协同能力。

(四)人工智能领域

进行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布局,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包括深度学习、类脑智能等)、人工智能共性技术(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存储系统、高端服务器、关键网络设备、网络安全技术设备、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智能决策控制、网络安全技术等)。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满足深度学习计算需求的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云端智能分析处理平台、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智能系统安全情报共享平台等,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提供相关研发工具、检验评测、安全、标准、知识产权、创业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推动人工智能在家居、汽车、无人系统、安防、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

(五)纳米技术领域

加强纳米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及制品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纳米粉体、纳米碳管、富勒烯等材料,大力推进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迫切需求,开发纳米结构加工与制造的新方法、纳米器件集成与系统的设计、制备技术。重点研究新型纳米电子、光电器件、传感器件,大力发展纳米晶太阳能电池、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热电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技术,着力突破室内空气污染物、工业源有毒有害气体、动力机械尾气的纳米净化材料及催化净化技术,切实攻克纳米颗粒与生物活性物质的组装方法。促进纳米绿色印刷制版、高密度存储器、新型显示、高效能源转化、气体净化、疾病快速诊断等纳米材料与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抢占未来纳米材料发展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刘根生.多些“颠覆性技术创新”[J].群众,2016,(1).

[2] 杨,余晓洁.科技创新引领“第一动力”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J].中国职工教育,2016,(1).

[3] 赵刚.未来五年颠覆性技术将不断涌现[J].领导文萃,2016,(7).

[4] 王武军.颠覆性技术的“摇篮”高明在哪儿[J].中国中小企业,2016,(6).

第6篇: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一、影响基层央企科技人才成长的原因分析

1.“官本位”思想误导科技人才成长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根深蒂固影响的一种不符时代的落后文化产物。“官本位”思想使科技工作带上了行政化的色彩,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科技人才在专业方面的发展。有专家认为,“技而优则仕”的做法使中国没有科学大师,过早给科技人才委以“官职”制约了科学大师的诞生。在科技界形成惯例的“封官”做法,使很多具有世界级科学大师潜质的年轻人都过早被埋没了。现在基层央企部分科技人才不愿在一线科研攻关,总想着去当什么“长”,或愿意到管理部门去。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一线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让科技人才找到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基层央企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2.激励制度不完善制约科技人才成长

基层央企的职位体系及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人才的发展和晋升。部分企业的薪酬制度是按职位高低划分薪酬标准,各专业序列的职工只有通过职位的晋升才能获得薪酬的晋升。这也造成了部分科技人员心目中觉得只有通过职位晋升,才能提高薪酬福利水平,才能彰显职业发展的成功。在这样的制度和环境下,企业为留住人才,满足职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只能把部分优秀科技人才提拔到中高级职位。同时,由于中高级职位职数有限,只有少数科技人才经培养后才能晋升到中高级职位,如同“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落桥者甚众”,这样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重使用、轻培养”观念延缓科技人才成长

“重使用、轻培养”的人才观念依然存在,可持续性培养机制不完善也是目前阻碍基层央企科技人才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首先是面对日趋精细甚至严厉的绩效考核机制,部分基层央企领导关注任期的效益多一些,宁愿拿出高薪招聘现成科技人才,却很难投入足够资金、花费较长时间来培养各级科技人才。其次是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系统,具有可持续性的培养培训机制,组织短期性、临时性的培养培训项目相对积极,但面向科技人才不同成长阶段具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开发不足,难以及时跟进科技人才成长对培养培训的需求,延缓了科技人才的成长速度。

二、畅通科技人才发展通道、促进科技人才健康、快速、连续成长

1.打破“官本位”思想,引导科技人才健康成长

一是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强化企业中级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增加企业决策的透明度,接受员工的监督,实现企业民主管理。强化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大力倡导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强化岗位意识,打破员工的身份界限,淡化身份观念。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大力倡导人才是先进生产力、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创新机制、使用为本。大力营造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企业文化,关心人才、爱护人才、信任人才,全面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2.完善人才资源基础管理制度,激励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一是要建立完善以企业战略目标为牵引,以员工职业阶梯为载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打通科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积极引导科技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鼓励科技人才立足本岗、求专求精。二是要建立以绩效考核体系为评价手段,以分层分类专业序列薪酬制度为基本工具的激励约束体系。通过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序列薪酬制度,引导员工沿着自身专业方向有序发展,大力提高科技人员的成才率。三是要在加强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对科技人才的精神激励,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社会价值,切实形成“惜才、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

第7篇: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1、提出动因

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如何参加科技创新;如何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如何利用科技创平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院,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科技创新与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业就业相结合。“四个紧扣”即紧扣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紧扣教学科研,突出人才培养功效,紧扣社会热点,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紧扣传统活动,焕发科技创新活力。“四个注重”即注重学生特点,丰富活动形式内容;注重学生层次,扩大活动的参与面;注重社会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注重建立保障服务体系,探索培养模式。

2、建设目标

形成具有特色的“11336”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 1条主线;“科学精神培养”为1个主要目标;“基础科技创新、专业科技创新、综合科技创新” 3个服务体系,“学校学院、实践基地、团队组织”3个保障体系;采用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空间、不同组织体系6个创新模块,工科类学生从大一开始进入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到课堂、实验室再到科技创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11336”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的方法,即先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其后对活动提炼总结,发现问题与不足,形成新的适合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再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检验并完善新模式,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做法

1、形成师生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是搞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将科技创新纳入学院教育体系,实现不同科技创新形式与不同专业教学互相促进。加强学生创新知识教学和创新活动指导,鼓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开发创造的主体。励师生互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素质,形成创新意识的良好循环。

2、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从保障体系、服务体系、活动体系等方面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舞台逐步变大,团队逐步增多。进入科技创新的“四种境界”:团队开始时觉得“行”;研究展开后觉得“难”;深入研究时觉得学的知识“浅”;项目完成后觉得收获较“大”。

3、完善制度是保障,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是目的。应制定规章制度,对建议立项的项目进行管理与服务,建立激励机制与第二课堂学分、科技创新单项奖、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道德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运作模式

1、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体系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体系(如图2):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聘请专家为顾问,专职辅导员具体协调。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规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考核表》等制度。对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有计划的开展挑战杯等课外科技创新系列活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方法与思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挑战杯、力学大赛、结构设计竞赛、技能竞赛等),并在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取得课外科技实践相关学分。

形成了领导小组、团委、学生会科技创新部,科技创新社团,学生班级团支部、学创委员,社团成员多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依托该体系日常性的开展小创意、小论文、小创新、小研制、小发明“五小活动”。领导小组对学生作品严格考核,筛选优秀作品进行立项。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基地,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调动专业优势不断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发挥校内外资源,实现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外基地获得人才的双赢目标。基地建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级管理,学生签订《大学生科技创新协议书》,促进科学行为养成。基地重视科技创新动态,及时为学生出谋划策,如学院在国家“863”计划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新泰市风龙王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科技创新基地,并成功完成了大学生风力提水项目的实施,让更多学生亲身目睹科技创新实例,增强了学生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2、强化措施、加强指导,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如图3。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规划计划、项目培育、立项资助、培训指导、活动实施、交流总结、考核评比、表彰奖励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重视宣传发动,努力搭建舞台与组建团队。为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学院重视“面”上的宣传,召开不同层次的动员大会,突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发动。同时重视“点”上选拔、扶持、培养工作。通过宣传橱窗、学院简报等多种媒体,介绍以往成绩,激发学生的热情,选拔优秀团队,在师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工作到位。科创活动开始前期,指导教师为学生科技创新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科技创新项目中融会贯通。在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题、调研、运用文献等;指导学生研究选题,开列参考文献;带领学生外出调查;认真审核学生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向学生传递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每年有几十个科技小组活动在实验室。

3、突出特点、注重实效,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体系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体系,如图4、图5。科学规划活动内容与方式。活动内容主要有: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科研考察、科技服务、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科研攻关等。活动形式主要有个人和团队两种,个人活动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多渠道、不同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团队方式主要在寒暑期、学期内课余或节假日。人员一般在五人以上,有具体的科研项目、固定的实践场所、明确的指导教师、预期的成果、集中性开展活动,活动时间在一周以上,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学历组队(团支部团队、学院团队、校级团队)。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

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2009年水院学生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立项3项,获得9万元资助,其中一项在考核中名列第一。校级大学生SRT研究计划立项24项。在全国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得奖励14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奖11项。获学校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奖30余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路达杯”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院投入2万余元完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风力提水喷泉的实施。科技创新社团“行知学社”表现突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社团,山东省“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

2010年,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立项5项,获15万元资助;校SRT立项26项。获“中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第十八届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29项;获“第三届山东省结构设计大赛”等省级奖励38项;校级奖励40余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赛、“路达杯”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校园赛事。

2011年,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立项5项,获15万元资助;校SRT立项26项。获“第二届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第十八届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49项;等省级奖励61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二届“仪兴杯”艺术设计大赛、“路达杯”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校园赛事。

1、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经验。通过科技创新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显著增强;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加强了思想修养,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激发了专业情感,提高了学习热情。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检验,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专业学习更加努力。科技创新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实践中动脑有收获,动手有感受、结束后有感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

3、通过科技创新,扩大了校院影响,促进了学生就业。今年华昌集团专门来学院招聘,就是因为我院在山东大学“华昌杯”第二届结构设计大赛一次获得了7个奖项,华昌集团负责人说:没想到农大教学质量如此之高,农大学子如此优秀,使其对我校学生水平有了充分了解。近几年通过挑战杯及其他科技活动,有数百名学生在东营水利设计院等创新基地就业。

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验启示

1、提出并实施了农业高校工科工程类专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11336”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提高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初步探索出一条扩大农业高校工科工程类专业影响,促进学生就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3、把科技创新纳入教育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中,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广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探析[J] .2005(3)

[2] 王祚桥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 .党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3] 黄婕.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 . 化工高等教育, 2006(2)

[4] 杨琳. 大工程观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 . 江苏高教, 2006(2)

第8篇: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这里,我想站在一个中小型企业的角度,谈谈装备型制造企业实现创新的思考与行动。

讲到创新,大家更多谈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但是,如果没有企业文化以及其他的创新,那技术创新是不可持续的。这可以延伸到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市场体制、教育体制等。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很难涌现多元化的思想,也很难塑造优秀的工程师队伍,而且我们当下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创新所需要的土壤和环境是有许多冲突的。所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这些不利的外部环境,借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宏观政策导向,学会在不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有勇气有能力去实现创新。

据我了解,目前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50%以上都处于“学习、模仿和跟风”阶段,另有30%处于“改进”阶段,真正有“提升、再创新”的还比较少。我的理解,有两种技术创新的路线,一种是应市场所需,另一种是用新技术引导市场。山东常林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业机械,你去问农民,他只关心怎么去种粮食,去农田干活,希望能够年年有个好收成,能赚到钱,但是绝对不会想到用什么机器来改变现状。这就需要我们制造业的企业家、工程师去想:如果我要进入这个市场,怎样用更好的新产品来引导用户,处处为农民用户的利益着想?

我们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上,不仅要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充分考虑工艺和设备可实现、可操作和经济性,而且要同步考虑其新技术和新产品所需要的材料及零部件的配套体系的建设。我在博世力士乐及其他国外公司工作时对此有深刻体会。前两天我打了一个电话给某公司总裁,想约一个时间开电话会议,他说这两天没有时间,正在博世公司洽谈合作配套的事,因为他们计划开发一种新产品,准备2017年投放市场,目前,需要很多供应商的协作,需要提前把供应体系理顺。许多国际化的企业做新产品开发都很注意前期供应商配套能力和体系的建立。我们的企业是怎么做呢?设计人员先将产品设计出来,再慢慢去找供应商配套,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另外,我们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设计时,还应充分算财务账,充分考虑产品的综合成本。前段时间我们开发了一个新的变速箱产品,我们的工程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研制和设计上,但对实现其市场化和批量化过程中的成本构成和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如材料、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制造工艺的成本等。其实,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至少能影响产品成本的50%以上!这是我们过去容易忽视的。所以在技术创新时,需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更关注成本、研究成本,因为这是代表新技术、新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再谈谈创新道路上的实践与体会。山东常林集团是一个中小型企业,在农业机械的基础上逐渐向其他领域跨越。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行走机械动力流产业链”战略,以农业装备、工程机械为龙头,以发动机、高端液压件、电控、变速箱为核心技术,以铸造为产业基础。只要我们围绕这个产业链持续不断去做,我相信在核心零部件方面,能为中国的液压件以及变速箱做出一些贡献。

纵览人类近现展史,唯有科技创新才是催生一切发明创造和驱动工业变革的强劲发动机。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而言,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在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中处于高端和前沿位置。常林集团,就是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立足全球行业视野,开拓进取。在创新和产业转型的道路上,常林已经历了三步转型:一是农业机械向工程机械的跨越。二是传统铸造向高端液压铸造跨越。铸造很多企业都会做,但讲到液压件的铸造,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重大突破的不多。业界有一个行话,“得铸造者得液压,得液压者得天下”。就说明了铸造看似简单,但在液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常林集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资源在液压铸件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了材料实验室,拥有四万吨高精度液压铸件能力,目前已经批量生产泵、马达及多路阀铸件。第三个跨越就是由自身产业发展向国际合作产业跨越。常林和意大利赛迈道依茨智能农业装备、德国道依茨发动机以及德国大陆集团等行业领先的制造业巨头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常林在液压、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上共申请了16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2项。常林集团中川液压是目前国内唯一可生产制造全套液压泵、阀、马达及系统集成的公司,在40吨级挖掘机关键液压原件以及22吨挖掘机成套关键液压原件上有重大突破。中川制订了一个创新规划,从中川一代、二代,逐渐到三代、四代的创新路线图,这需要常林未来几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研究。常林引进了仿真技术,在北京成立了研究所,对液压以及变速箱系统、动力流进行仿真。经验告诉我们,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现代化的试验条件才是决定科技创新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常林坚持的创新之路。

第9篇: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of Jiaxing,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many problems. From positioning and taking the differences development mode, to increas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efforts and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and then to the developing marine financial system, improving the capital formation mechanism,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be tightly around three big advantage industries in Jiaxing: port and shipping logistics, marine power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eawater to driv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Jiaxing.

关键词: 海洋经济;要素;优势

Key words: marine economy;elements;advantage

中图分类号:P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169-02

0 引言

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根据现有资料,标志性起点为美国学者杰拉尔德·J·曼贡首次提出海洋经济概念[1],从此,国内外开始从不同视角对海洋经济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国外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近年来处于低谷,公开数据库可搜集的相关文献不多,比较贴切的有美国Charles S.C、加拿大RASCL机构和新西兰非纸张载体文献EB/OL,采用计量方法对海洋经济经济贡献度进行研究。[2]国内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起点大致在1984年前后。[3]从此,国内对本领域的研究几乎没有中断,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空间发展状态、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及海洋经济与环境互动关系方面。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资源,梳理国内及浙江层面的研究文献,发现:已有研究缺乏对发展海洋经济所必须的科技、资本、区位等要素深层次考量,对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和制约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区域内发展海洋经济的起点应该是基于差异性化战略的,其中区域性要素的属性和质量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包括资本、劳动、技术以及区位等要素的存量、质量和相对优势等。从海洋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也只有具有一定优势,才能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基于以上分析,发展嘉兴海洋经济,应该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准确定位,甘做“后勤”,实现差异化发展

从嘉兴海洋经济区位驱动力看,嘉兴发展海洋经济要秉持错位竞争的原则,继续沿着“差异化”发展道路前行,继续将自己定位为“后勤”角色,即杭州、上海的资源“后院”,为他们提供原材料供给保障,为上海、宁波港口提供喂给配套,发展海洋经济区域综合配套产业。这种产业配套发展模式,不是自身大而全的全产业链的配套,也不是完全服务于嘉兴本土块状经济的产业配套,而是构建杭州湾北翼为基地的,与杭州经济体系、上海经济体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配套。简言之,发展模式定位为杭州湾地区的产业配套。以港航物流产业为例,发挥嘉兴所具有的中心区位优势和海河陆联运条件,继续将嘉兴港定位为喂给港、分流港,为上海洋山港和宁波港提供物流服务,采取合作模式,不是竞争模式。这样,通过嘉兴港航物流体系,将临海工业产品输送到苏州、湖州、安徽等地,同时也可以打通这些地区的集装箱运输内河水运业务,充分发挥嘉兴自然要素优势。至于临港先进制造业和涉海新兴工业,目前引资的重点在重化工行业,虽有定科技含量,但是并没有利用嘉兴区位和要素优势。所以作者认为,应该将涉海新兴工业定位为已有优势产业的深化发展上,如继续加大秦山核电站的技术优势和扩散效应,大力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也是未来有战略意义的海水淡化产业、海水深度开发产业等,这样既能够为上海、杭州未来发展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也利于嘉兴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发展模式向集约化、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转变,进而带动本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反之,如果不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不错位竞争,随着浙江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大力推进,嘉兴海洋经济将再次陷入全国性重复、同质恶性竞争的之中。

2 发挥已有优势要素,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

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主要是要发挥嘉兴要素、区位等优势,并以现有优势产业为依托,着力培育辐射效应明显的海洋产业群。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反映在政策层面就是执行以点带面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4]因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中心”开始,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区域传导,如同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1935)的雁行理论,逐级扩撒。也就是说,作为增长极,它首先是一个“点”存在的,这个“点”必须对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能通过引致需求,在时空上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因而增长极具有强大的关联性、辐射性和带动性。所以,作者认为,嘉兴在发展海洋经济时,一定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要素,如土地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区域港航物流优势、产业规模和配套相对合理的优势,并应该高屋建瓴,以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朝阳产业为主导,围绕嘉兴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如港航物流产业、海水淡化产业、核能及海洋电力配套产业进行布局。在布局时,需要重新审视现阶段对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两大领域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将招商引资等扶持政策能够围绕这三类产业进行。例如现在着力打造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就需要重新规划,应集中力量着重打造2-3个平台。因为,嘉兴毕竟经济实力有限,资金乃至资本规模有限,同时发展多平台将导致投资分散,不易成功。再如滨海工业区当前引资方向以重化工为主,理论上嘉兴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同时这些工业多为杭州上海外迁产业,污染较重,如果无长远规划,若干年后,嘉兴将面临多年形成的重化工产业外迁的命运。

3 确立科技发展观,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内涵

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看来,各地对海洋科技重视不足,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本轮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益。海洋技术是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海洋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对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水平。整个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要依靠外延扩大、粗放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高。嘉兴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当前滨海工业区的重大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且代表先进技术和未来朝阳产业的项目并不多见。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浙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5]嘉兴海洋经济在浙江排名靠后,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海洋科技投入每增长1%,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0.17%,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率的2倍。[6]所以,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海洋经济的科技内涵。这就需要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首先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海洋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海洋经济尽快转入科学发展、包容性增长的轨道。其次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造就一批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最后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7]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浙江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4 构建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护航”海洋经济

为了保障海洋经济的顺利发展,除了产业政策引导之外,需要构建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快速集聚海洋产业资本,确保海洋经济供血机制畅通。为此,作者建议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由专家管理、政企共担风险的风险投资机制。对重点项目引入风投机制,或用专项基金提供贴息贷款或给予研发补偿,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因为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在海洋科研等方面,企业预期投资产出不确定的领域,很难引导商业资本进入,主要依赖于财政机制。其次是优化金融体系,主导金融体系变革。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发信用产品,培育信用市场,改善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同时考虑能否借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模式,建立专业性的嘉兴海洋发展银行,提供本土资金向资本转化平台,促进转化效率,加快涉海类产业资本的形成。当然,在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机制上也需要创新,加快政府对企业项目、信用的信息披露,促进银行与企业、项目的衔接。这样从金融方面全面为嘉兴海洋经济发展护航。

5 建立完善涉海人才培养输送机制

最后,由于嘉兴技术要素质量偏低,基础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匮乏。针对这一现实,嘉兴需要进一步重视海洋经济人才建设,不断完善涉海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机制,尽量确保海洋产业对涉海人才的需求。例如政府与嘉兴本地高校合作,成立港航物流专业、海洋工程专业、海洋生物专业等涉海类专业,并持续构建涉海类人才培养体系,并最终形成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多层次人才队伍和由企业专家、科研人员、教授和学者构成的科研梯队,从智力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当然,当务之急是加快高层次如博士、教授和学者等涉海人才的引进,满足涉海产业人才的基本需求。为此,嘉兴可以采取日本1950年代扶持日本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国家委派制”,由政府牵头引进涉海人才,并主要待遇由政府买单,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物质保障。这样,通过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保障人才留得下、企业用得起、人才有作为。当然长远看嘉兴需要依托本土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并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自我供给机制,保障海洋经济发展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26.

[2]Charles C.the chaanging ocean and coastal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a briefing paper for conference participants[EB/OL].(2003-10-22).http//:ocean.us/docu-ments/docs/wavescolgan.pdf.

[3]何宏权,程福祜.略论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A].张海峰.中国海洋经济研究2[C].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4]颜鹏飞,孙波.管理世界.经济增长极的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2003.3:36-38.

[5]王泽宇,刘凤朝.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5:42-47.

[6]乔俊果,朱坚真.政府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