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第1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

一、文本解读上做“加法”

文本解读是课堂转型的起步阶段,也是实现课堂转型的前置条件。有经验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师生互动自如,都是课前非常重视文本解读的结果。

(一)认真读教材

解读教材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即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自己先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读上几遍,绝不可因为自己已经重复任教而大体浏览,或放弃对文本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看看自己能否把课文读通、读顺;能否从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能否在某个标点语句上触动自己、有感而发;有否找到突出语文学科素养特点的关键词句、标点符号、重点语段。其次要读单元主题导语,在读单元导语过程中,想想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所读的课文又是怎么样来表达这样的主题的?课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怎么确立?另外还要读思考题,略读提示、插图,甚至是一些注释、文本中“泡泡”之类的,看看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是否关注这些,是否也会碰到这样的难题、发现这样的问题。只有自己亲自去读了,才会发现或猜想学生在读文本时的状况,便于课堂应对。

(二)无参考备课

顾名思义就是在不看任何教学参考书或网络查找的前提下,教师自行开展的备课工作,换句当下时髦的话就是“裸备”。无参考备课,在自己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能够提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做到正确、准确,尤其是在知识的学习上、方法的习得上、过程的参与上、情感的体验上;围绕单元主题划分教学课时,做到两个结合,即尊重文路和学生学习能力相结合,体现文脉和教学思路相结合;根据自己的解读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重中之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突出课时的不同性和渐进性;围绕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流程,设计教学问题和课堂练习,做到每一个学习环节目标清晰,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全面调动。这种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去思考的教学设计,再去寻找教学参考上的结合点,无疑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围绕主体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课堂转型的中心轴,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一切活动应该突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就应该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突出学生主体;在备课研究过程中,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推想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历程和情感心路,来组织教学行为;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景和学习延续,合理安排学习前置条件、教学手段和后续反馈的内容,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二、课件设置上做“减法”

课件设置是影响课堂转型的制约因素,也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主要因素。在课件设置上,要考虑设置的方式、设置的数量以及课件的使用效度,严防以课件替代教学的一切,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一)课件设计非线性

课件设置应像备课一样,灵活机动,随“需”而按,随“按”而动。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去点击出示相应的课件,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样的设置一定是非线性的、板块的、机动的。在课件设置上,教师就有这样的非线性设计意识,要知道课件设置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耐,课件设置就是为了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使重点更“重”,化解和突破教学难点,使难点变“易”。然后就要合理思考非线性课件内容,主要设置一些跟教学重点、难点有关的语段、文字、图片、录像、背景资料……换句话说,可以借助媒体出示重点语段或其他内容,但是这样的重点语段或其他媒体在啥时候出示、出示后该做些什么、与不出示相比有什么作用等等,都要考虑明白,否则还不如不用或者索性运用文本好了。另外还要考虑非线性课件的按钮设置,一般在主打性课件的四周,可以设置与内容学习相紧密的指示按钮,以便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随时点击出示,真正达到随需而按的效果。

(二)课件少而精

在40分钟的课堂常量里,课件要做到少而精。首先要做到“少”,就是要考虑能不用课件的就尽量不用,能用文本语言的尽量用文本语言,能用语言、体态、眼神等表达清楚的就尽量少用课件。什么时候用呢?应该用在关键处、重点处、疑难处。比如《永生的眼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两篇课文,都是涉及人体器官移植的,教学时,可以出示“眼角膜”和“骨髓”等器官的功能以及患眼角膜和白血病的人群课件,让学生清楚捐献眼病和骨髓是多么的可贵,能够让失明的人重新得到光明,让白血病人得到康复,使自己的眼睛或骨髓在别人身上得以延续,至于其他的内容可以少出现或者不出现。其次要做到“精”,课件要减少,必须要考虑设置得精,即力争精致,凸显精神,从精致的课件中,让学生领会精神实质,体会课件含义。比如刚才列举的《永生的眼睛》“眼角膜移植”和《跨越海峡的生命线》“骨髓移植”课件,就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眼角膜和骨髓的宝贵、寻找眼角膜和骨髓的不易以及捐献眼角膜和骨髓的可贵与勇气,这就能让学生从中认识器官捐献的重要性,也真正理解了永生的含义。

只有课件少了,才可能达到精,课件只有达到了精,课堂上才不会出现一连串的课件。这样才会在课堂上考虑课件运用的恰到好处,用足用好,甚至会达到一张课件多用的效果。例如《小珊迪》这篇课文,由于小珊迪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与学生现实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难把握,感情也难以投入。因此,在教学中要在恰当的时候,呈现衣着破烂正向行人苦苦哀求的小珊迪课件,学生注视着可怜无助的小珊迪,跟随伤感低沉的音乐,再加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会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痛恨的预期效果,这样恰到好处和合情合理,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教学环节上做“乘法”

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阶段,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更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即便是同一个学科也要随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变换来调整教学环节,以保持每一步教学环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教学环节每一步有聚焦点

每一步教学环节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环节聚焦点,也就是学习侧重点,这好比是打靶时的靶心,只有在展开的每一步课堂教学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持续效度,扎实地聚集了每一个靶心,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聚焦点的选择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而定,有的可以聚焦课题,例如上述提到的《永生的眼睛》,光看课题就会让学生思绪万千:“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怎么做才会使“眼睛永生”呢?如果在读题环节就能抓住题目加以聚焦,引发思考,那么整堂课就会纲举目张,使学生充满好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有的可以聚焦字、词、句,像一些中心句、过渡句、反复句、总起句,如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中一句“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会聚焦“一项惊人的发现指什么?”“在一百年前要在法国科学院宣布这项惊人的发现具有什么意义?”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可以聚焦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发挥,一段对话、一张插图、一处表现形式,哪怕是一个标点,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上《钓鱼的启示》中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一句,可以聚焦“鱼”字为什么打上“双引号”?像这样的著名设计师在人生的旅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鱼”会给人哪些启示?

(二)教学环节应张弛有度、松紧结合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宽松有度、松紧结合地安排教学环节,合理处理好教师退位与学生前移的关系,才会在每一步教学环节上达到预想的目标。如在学生自己能懂或者已经懂了的环节上可以安排得张一些、紧一些,快速地点到为止;在学生朗读理解有困难的环节上可以安排得驰一些、松一些,给足学习、讨论、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充分地学习。如在导入激趣、揭示课题环节上,可以采取故事导入、提问导入、朗读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等不同的方式,在新课伊始就快速地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调整学习气氛,把控学习情绪;二是揭示学习内容,引发学习思维。在初读课文、把握文意环节上,教师要充分给足初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读好书,做上记号或标记,提出新的问题,要知道没有朗读的初读是没有底气的。在研读重点、品味语言环节上,更要突出重点,给足讨论、探究、练笔、交流的时间,自如地调控课堂速度,做到言意兼得、法能共增,以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总结课堂、延伸课外的环节上,要画龙点睛,引发思考。

四、作业选择上做“除法”

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检验,而作业选择则是教师教学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助推器,也是课堂转型的风向标。在现有众多的作业堆里,要选择合适的、精到的作业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去粗取精。

(一)要有作业选择的意识

面对各种各样的作业本、同步练习本,再加上学生手头可能会有的练习册,的确会给教师一种“无厘头”的感觉,甚至会有点无所适从,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让学生做,学生的负担不自觉地得到了加重。因此,教师应有作业选择的意识,作业选择意味着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对重难点的把握、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关注。作业选择应考虑作业的时间,分清哪些是课内的作业,哪些是课外的作业;作业选择应体现层次性,有基础知识的练习,有能力提升的练习,有课外拓展延伸的练习;作业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配以不同的作业形式,题型可以丰富多彩,基础型、拓展型、思考型以及小练笔等等,避免重复、烦琐;作业选择不宜太多,适可而止,小学课堂作业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边学习边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以保障作业的正确率。

(二)作业选择要切合学习目标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围绕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切合学生需要安排作业。在每一堂课上,学习目标是非常集中的,大多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确定,而且不同的课时其学习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业选择还要切合课时学习目标,符合环节学习要求,不宜一股脑儿不加选择地作业,也不宜机械地不假思索地作业。譬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因为是精读课文,在作业安排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应该有所区别,寻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相关语言,并加以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为什么都能体现对孩子的爱?这样的作业偏重在第一课时,而探究其“爱”的原因,特别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糟糕透了”这种父亲独特的爱的方式,则可安排在第二课时里,以便学生充分地感受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

(三)作业选择要有利学生潜力发展

第2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

摘要: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同时其内容又具有人文性特点,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以考试为导向,重视其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小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的渗透。在提倡素质教育,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教改背景下,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针对小学语文中人文教育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交际工具,是我们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一体性。”人文性体现了一种理念,囊括了人类的文化、感情、思想的塑造;人文性还蕴含了文化所肯定的人性;人文性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人文主题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精神与态度形成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启发学生对生命、社会进行深入地思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传统目标加以关注的同时,应该真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突出位置。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中,教师应该在讲授课文前,让学生自主阅读古今中外关于祖国、民族的文章,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伟人和名人的爱国故事,体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树立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树立为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奋斗的远大志向。课堂上学生再阅读这篇《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情感与价值取向都自然勃发,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素质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的审美教育与西方比相对落后。美育能促进人的感性思维活跃,使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更加活跃。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捕捉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能通过调动教材中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即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语文学科的语言艺术,从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之美、人类心灵与创造之美,等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灵魂去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即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去概括和分析教材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能自己书写和表达美好的事物,进行文学创作,用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诠释和实现美的价值。例如人教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的行为?

3、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小学语文教材还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人格教育素材,为我们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搭建了平台。例如小学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文章,教师应该在语文训练和讲授各环节中,进行良好人格的潜移默化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中,学会更好地做人、做事,能更加诚实、进取,主动学习高尚的精神和思想,成为有独立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

4、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语文教材以其丰富、广博的题材,成为人性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最重要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兴趣、性格等,能辩证分析学生的个性,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例如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有的学生善于朗诵,有的学生阅读广泛,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有利于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和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锻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人文精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①感悟教材单元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学以组为主题,收录了相关文章,对学生进行抒情、写景、叙事等描写。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探讨了生命的美好、坚韧、尊严、意义、价值,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懂得对社会与他人的付出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在这一组的《语文园地》中,教材安排了对生命的感悟与非典中的感人故事,对小学生的生命体验进行升华,增强小学生对生命与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一切人文因素,才能在教学中体现文化的厚度。②感悟教材人物体现的人文精神。对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能靠讲大道理,应该利用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行人文精神体验。《慈母情深》是四年级语文课文,“母亲”为作者买书的形象塑造,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为母亲买罐头的细节,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心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慈母的情深与儿子的懂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细节的分析,引领学生从母亲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品读,联系父亲已经过世的背景,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师应该进一步对学生展开启发:你的母亲是如何为你的成长付出的?学生会将自己母亲日常的关爱与母子之间的爱心故事回忆起来,进行母爱的体会和表达,从而实现了情感教育的升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你将如何做,才能回报母亲的一片深情呢?学生会展开思考与探讨,进行心灵的对话与自我拷问,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使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性美与人文情怀。

2、打造人文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更善于在形象、直观的场景中进行情感的抒发与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打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将学生带到与教材适合的特定情境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进行人文精神的自然渗透。情境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音乐渲染、表演、语言描述情境、多媒体影片、游戏,等等。例如诗歌都可以用音乐作为背景,《开国大典》《》《老人与海》等可以用电影创设情境。教师要注意让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的人文目标实现有效互动,避免为了热闹而活动,应注重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在回归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

教学素材和课程都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与社会,学生正确观察和评价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和现象,教师负有引导和点拨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与自然、人文现象进行拓展和深化,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生活,热爱自然,通过带领学生野游、参观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人文素养的体验。例如在讲授了《触摸春天》课文后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公园或者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学着教材中的情境闭着眼睛感受绿地、触摸小草,体验生命的勃勃生机,珍惜大好时光,更加热爱故乡和祖国。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文阅读,多参加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为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奠定文化与实践基础。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