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水体污染源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体污染源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体污染源调查

第1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关键词:潘家口水库 水环境 质量 污染控制

The analysis about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ollution control Of Reservoir In Panjiakou

Abstract: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reservoir of Panjiakou and pollution factors are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present water environm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rvoirduring 2008-2010,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Panjiakou reservoir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pollut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潘家库水库基本情况

潘家口水库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与承德地区的交界处,迁西县城北27公里处,古长城脚下,它由潘家口大坝、燕山山脉及滦河所形成,是滦河干流上游第一座大型水库。该水库是引滦入津的主体工程,1975开始修建,是华北地区的水库之一,是开发滦河水利资源的骨干工程,可发挥多种效益:平均每年可调节水19.5亿立方送往天津、唐山,解决两地的工农业和城市用水,并可减轻密云水库的供水压力;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保证下游京山铁路滦河大桥的安全。

二、潘家口水库环境质量现状

引滦工程通水以来,潘家口水库上游及周边地区为保护引滦水源做了大量工作,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在八十年代初关停了污染较严重的化肥厂、陶瓷厂等企业,同时加强了水土流失治理。但是随着流域上游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造成上游河流污染,使湖区水质呈下降趋势。

水温变化。潘家口水库水体的水温变化规律1-2月为最低均值为1.5℃,7月为最高水温均值为27.7℃。水温在12℃以上的时间从4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210天,20℃以上从6月至9月110天。潘家口水库水温变化规律见图1。水温周平均最大温升、温降符合地表水Ⅰ类水标准。

图1 潘家口水库水体中水温变化

pH值范围。潘家口水库水体偏碱性,可能与水源以及地质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湖区的pH值变化范围在7.6~8.9之间, 2008年至2010年湖区水体综合性每月的变化幅度较小,每月的平均值基本上8.27~8.68见图2。pH值符合地表水Ⅰ类水标准。

图22008-2010年潘家口水库水体中pH值平均变化

磷含量。2008-2010年潘家口水库水域中磷含量的变化规律见图2-3。磷的含量较高,符合地表水Ⅱ类水标准。

图32008-2010年潘家口水库内不同区域水体磷含量变化规律

COD含量。2008-2010年潘家口水库水域中COD含量的变化规律见图4。 符合地表水Ⅰ类水标准。

图42008-2010年潘家口水库水体中COD含量变化

氨氮含量。2008-2010年潘家口水库水域中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见图5。 满足地表水Ⅲ水标准。

图52008-2010年潘家口水库水体中氨氮含量变化

其它指标。2008-2010年大肠杆菌含量在60-2000个/L,符合地表水Ⅱ水标准;六价铬含量在0.01-0.05mg/L,符合地表水Ⅱ类水标准;铜、锌、汞、铅、镉、挥发酚、砷均未检出,符合地表水Ⅰ类水标准。

根据2008~2010年潘家口水库水质检测数据分析,采用Chla 、TP、TN、SD、COD等5个检测参数进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TΣ 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 为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j 代表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评价因子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

T(Chla) = 10 (2.5 + 1.086lnChla)

T(TP) = 10 (9.436 + 1.624lnTP)

T(TN) = 10 (5.453 + 1.694lnTN)

T(SD) = 10 (5.118 – 1.94lnSD)

T(COD) = 10 (0.109 + 2.661lnCOD)

相关权重计算公式:

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 j 种参数的归一化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式中: rij为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m为评价因子的个数。

表2潘家口水库水体营养状态综合评价结果表

由2008-2010年水质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潘家口水库水质状况基本良好,营养状况处于轻度富营养化。

三、潘家口水库水环境污染分析

潘家口水库主要的污染源主要由面污染源和点污染源组成。面污染源主要是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点污染源主要是入湖河流上游及周边排污企业、城市生活污水、湖区网箱养鱼、水上旅游等。污染是流域内外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面污染源分析

调查,在上游地区34万hm2农田里,年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汛期暴雨过后,地表径流夹带大量的农药、化肥及土壤中大量的好氧有机物进入随暴雨径流进入湖区,造成汛期湖水水质下降。因此,水土流失是产生面污染源的主要原因。

(2)点污染源分析

工业、生活污染源。根据上游地区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上游地区废污水排放量为8570.6万吨,COD排放总量为25497.3吨。湖区生活区有居民近万人,每年生活污水排放量近30万吨。

网箱养鱼。目前湖区网箱养鱼达到3万余箱,养殖品种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其中草鱼、鲤鱼等吃食性鱼类,高密度的养殖投喂大量的人工配合饵料,饵料的流失和鱼类粪便使水体中氮、磷含量升高,从而造成水质污染。据调查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每年带来的污染负荷约占污染总负荷的20%以上,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

第2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关键词:河;调查分析;趋势分析;污染防治;治理措施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政管网建设的缺失,河承纳了大量来自工业、农业及旅游业所带来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致使目前该河流水质迅速恶化。作为蓟县境内重要的地表水载体,保护和治理河已迫在眉睫。

一、河概况

河是蓟运河上游西支,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大青山南侧的青灰岭,流经兴隆、蓟县、平谷、三河、宝坻五县,至九王庄与州河汇流进入蓟运河,全长180公里,流域面积2687平方公里,是蓟县境内一级行洪河道。河流经蓟县有两段:上游段自黄崖关长城北侧起,入境点位于东经117′52″北纬40′11″,至东经117′20″北纬40′43″进入平谷县境内,长30公里,主要支流有源于九山顶的澜水河,从下营桥南侧汇入河;下游段从位于东经117′47″北纬39′39″的桑梓镇红旗庄始,到九王庄止,长55公里,主要支流有引秃入和黑豆河。两段汇水面积为491.32平方公里,河自平谷以上为山区,平谷以下为平原。近年来,由于环秀湖的建成,以及干旱少雨的原因,环秀湖下游的河道成为季节性河流。

二、河污染源调查分析

(一)河上游段污染源调查分析

河上游段流域主要分布于下营镇和罗庄子镇境内,该区域主要污染源为境外面源污染、境内农家院、宾馆饭店以及下营镇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同时工业所产生的工业废以及水地面径流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对于水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下为各污染源及污染物统计,见表1。

表1 河上游段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表

从表1可以得知,农家院和城镇生活污水是影响河上游段水质安全的关键因素,其污水排放量约为污水排放量约15.8万吨/年,占总量的93.7%,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95.2%和93.6%;上游段所建的工业企业数量不多,因此废水排放量相对来说不大,仅占总排放量的6.3%;此外,河上游段处在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坡度大,容易形成水土流失,产生的污染物也极易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影响河水质。因此,在防治和治理河水质方面,应在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控制农家院的数量和规模两方面进行考虑。

(二)河下游段污染源调查分析

河下游段处于桑梓镇、侯家营镇、下窝头镇境内,走向由北向南折向东南,是蓟县和三河市、宝坻区的界河,境内流域包括了蓟县西部的所有乡镇,是漳河、幺河以及青甸洼区水体的最终受纳河流。

河下游段流域主要分布的工业企业为桑梓电镀厂、刘家顶屠宰厂、宝利屠宰厂等,不过这些企业经过排污治理,保证处理设施运转,实现了达标排放,因此,在本县境内没有直接入河的排放口。河下游段接纳的污水主要来自于北京平谷区、河北省三河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侯家营附近,另有一条来自河北大厂县鲍邱河的一股污水汇入,但水量不大。

1、河下游段污染现状

河下游段水体水质全年为劣五类水,春季污染较为严重,桑梓、尤古庄、侯家营等镇的农田和农村饮用水污染,致使群众反映强烈。随着近年来上游区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河水质呈逐年变好的趋势,见图1,表2。

图1河2007-2010年度主要污染因子浓度变化趋势图

总体来看,河水质有逐年好转的态势,但对于上游境内、境外各污染源所造成的水质危害还需进一步治理。

三、污染防治和治理措施

(一)在河河道每隔1公里的村庄下游宽阔地带,实行分级截流,建立氧化塘,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氧化塘中充分降解,保持河流水质在相应标准以内。在平缓河段,适当栽种适合的水草,用生物降解的方式改善水质,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

(二)在境内堤坝规划区内建生态涵养区域,植树造林种草,清除规划河堤用地范围内的一切违章建筑和侵占土地的行为。

第3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关键词:招苏台河;污染现状;污染源分布;改善水质措施

1概述

招苏台河是辽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招苏台河发源于吉林省四平市山区,在辽宁省昌图县汇入辽河干流。由《2001-2010年吉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1]可知,吉辽跨省界断面的水质基本为劣Ⅴ类,一直以来处于重度污染。其支流条子河对招苏台河的污染贡献最大。条子河发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孟家岭,经由四平入辽宁[2]。条子河承纳了上游四平市的工业、生活污水后在辽宁昌图县境内汇入招苏台河。

四平市城区污水全部汇入条子河,因此其水质质量直接影响到四平市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对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条子河水质污染直接导致四平地区水环境容量降低,很大程度制约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更是导致辽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跨省界河流-招苏台河水体污染严重,以吉林省境内的招苏台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水体污染严重、流量小等特点,分析其污染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水质措施。

目前国内有较多的流域性污染控制方面研究,但多以大江(河)流域为主,如黄河、长江、辽河等。曾对辽河、招苏台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以脑及底泥中氮和磷的分布与释放特征等进行过研究。但其仅从所研究单方面对辽河、招苏台河流域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未对其污染控制以及改善水质措施进行简述。

2 污染状况分析

2.1 农业面源对流域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方面,其对水质质量下降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当前已受到了高度重视,“十一五”以来各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和治理工作。近年来对河流的发源地污染的防治工作,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大量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招苏台河发挥着农业用水及污染物受纳的重要作用,它的污染防治对沿线下游水质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 非点源畜禽养殖业污染对流域污染

多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但是受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的限制,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十分惊人。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提出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于2001年颁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并将开展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

招苏台河流域作为辽河的重要支流,其沿岸人口较多,养殖业比较发达。据初步调查,在流域沿岸共有养殖场91家,具有290.55万头(只)养殖量,每年排放粪12.70万吨、尿11.18万吨[4];来源于农村畜禽养殖业的非点源污染成为是引发吉林省招苏台河流域出省境断面长期超标的重要原因。对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

2.3 沿岸农村生活垃圾自由堆放造成的水体污染

研究流域在吉林省境内长度为103km,流经梨树县梨树镇、郭家店镇、孟家岭镇、十家堡镇等12个乡镇,在喇嘛甸镇六家子村张家桥出境。流域沿岸散落分布多个村庄,其中梨树镇、郭家店镇和十家堡镇分布面积较大。

受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限制以及村镇污水收集治理能力制约,沿线的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均未有效处理直接汇入纳污水体或者直接排放在河道两岸,在丰水期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流中,给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成为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2.4 点源尾水排放方式对流域污染的影响

吉林省招苏台河流域两个省界断面均与其所在地城镇污水厂排放口距离较近,因此尽管城镇污水厂已进行升级改造且达标排放,对两个断面水质影响仍然很大。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劣Ⅴ类水质质量相比,即使城镇处理污水厂尾水按最高排放要求的一级A标准,处理污水厂所排放的污水污染物浓度也远远高于。该段流域污染物负荷大大超过纳污河流的环境容量。当前流域污染源尾水排放形式均是集中式排放,尾水排放口设置的不合理(集中式),直接导致排放污水初始稀释倍数较低。

目前我国点源达标尾水的排放形式仍是以集中式排放为主,通过河水的流动,爱到稀释自净作用,进而对排放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以满足纳污水体的水环境功能目标。随着当前工业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一部分污染物受纳河流变成了渠系,频频引调补给让河流生态系统简单化和均匀化的河流,加快生态退化速度,使得纳污水体的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大大下降。因此,开展污染源尾水排放方式对纳污水体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提高纳污水体的自净能力及改善水体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5 流域水量波动对水质的影响

多年来招苏台河流域径流量渐渐下降,9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5]。丰水期径流量与年径流量的比渐渐减少,2000年以来比值已低于60%。但是废水排入量却递增趋势。流域污径比大大增加,尤其是枯水期,河水基本上是污水。即使所有排放口均是达标排放,其水体水质仍然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V类标准。

招苏台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约500mm、平均降水量499.6mm,一直以来受干旱困扰。多年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的70%左右。流域径流量年内分配也不均,主要为汛期 6-9月,占全年的60%-70%。

流域水量波动较大,但是排放污水量每年来只增不减,要想研究流域污染治理就必须探讨流域水量波动对水质的影响。

2.6 沉积物持续释放污染物对水体污染

沉积物与水体之间污染物浓度经常打破平衡,尤其当水体水质量提高后,一定会发生积物(固相)与水体(液相)之间污染物质浓度重新平衡。除沉积物中溶解性污染物直接溶入水体(液相)外,由于水体流动使沉积物悬浮,而底泥细粒表面吸附的污染物质与扩散到间隙水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积物水界面向上渐渐扩散,造成二次污染,进而影响水质。

参考文献

[1]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吉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R].长春:吉林省环保厅,2001-2010.

[2]陈冰.浅谈条子河、招苏台河水污染给昌图县人畜饮水带来的危害[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1):45-47.

[3]葛淑芳,朱晓娟,沈万斌,等.条子河四平段水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2,38(6):22-26.

[4]张爱丽.吉林省招苏台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与防治研究[D].

第4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分类控制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沉淀物、营养物、农药、化肥、致病菌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了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0%~50%。面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在治理和控制上难度较大。

2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类型与现状

2.1 化肥用量超出安全极限

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年使用量已突破4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高达4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值。2009年,太和县30个乡镇施用化肥折纯总量为66191t,其中氮肥9144t、磷肥6582t、钾肥8260t、复合肥42205t,单位施用量573.7kg/ hm2,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 (2)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3)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4)大量化肥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试验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施肥技术水平下,农田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挥发损失约20%,淋溶损失约10%,反硝化损失约15%,地表径流冲刷损失约15%,总计损失量60%左右。据调查,在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2.2 农药用量严重超标

目前,全国每年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面积约为1.53亿hm2·次,其中90%使用的是高毒、高残农药,低毒的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仅为2%~3%。太和县使用农药按纯量计算, 2009年1107 t,单位施用量9.6kg/ hm2,高出国家标准6kg/ hm2,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药每667 m2平均用量增加,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 (2)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 (3)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2.3 农膜

太和县2009年使用农膜584t,其中地膜约234 t,平均使用量为5.1 kg/ hm2。据调查测算,太和县农膜回收约500t,年残留量高达84t,残膜率达14%。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2.4 畜禽粪便造成水体污染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县生猪存栏48万余头,肉牛存栏4.3万头,家禽355万只,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由于大多数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处理,大量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的废水。

2.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加之农村环卫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泛滥成灾。据估算,据调查测算,2009年底太和县农村居民为150多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不到20万人,占13%,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130多万人,占87%;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无处理外排;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不足15%。生活垃圾严重堵塞和污染江河、沟渠、道路、湖泊等,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污染耕地、空气。

3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3.1 污染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下水污染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加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是,饮用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一些农村饮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虫病原体等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2 污染土壤,危及粮食与蔬菜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害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污染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病原体污染。主要由人畜的粪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二是有毒物质污染。主要由农田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造成。据调查统计,全国被农药污染的耕地约940 万hm2。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 年第一季度全国叶菜类蔬菜中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禁用农药超标率仍达10.5%;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食品,90%以上受过直接或间接污染。在200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农药与化肥用量已到极限,并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元凶”,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与过量施用,不仅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还导致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鸠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4主要防治理对策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重要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源头控制”的策略。

4.1加强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

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由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 4 个过程组成。国内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的意识,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对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无法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4.2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与农药

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倡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

4.3研究开发易降解的农用薄膜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工作,其应用前景广阔。 尽管目前开发的可降解塑料尚未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但它仍然是一条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可降解塑料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塑料的功能,缓解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技术的威力和前景,将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领域。

4.4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4.4.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

引入城市模式管理农村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配备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简易清运车,将垃圾收集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农村垃圾管理无序的状况得到大大改观。在垃圾处理中,要结合农村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处理农村垃圾,建设垃圾处理与利用集成的新模式,变废为宝,切实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4.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户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厌氧池兼氧池过滤池缓冲区(湿地、农田等)水渠。

4.4.3养殖业污染源治理。这类污染主要是农户畜禽养殖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①一般农户人畜禽粪便处理流程:粪便池(禽舍、畜棚、厕所)沼气池农田。②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流程:畜禽粪便干湿粪分离。

4.4.4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提高饵料和药品利用率,减少投饵和用药量;设置增氧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细菌,吸收降解和转化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定期清淤,减少鱼病进而减少施药量。

4.4.5种植业污染源治理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作物秸秆等对生态环境和水体的污染。其主要治理措施:①削减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实施达标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和乱用药;二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扩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黄板诱杀虫”以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削减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②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使用量。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二是实施化肥深施技术;三是实施增施有机肥措施。③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农用残膜再利用性能较好,只要集中回收,就可进入再利用循环系统。

4.5.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秸秆还田,既可直接粉碎还田,也可粉碎堆沤发酵后还田;二是大力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饲养小区,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实行过腹还田;三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第5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4.011

Investigation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 in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ilin

LIU Xue-chuna,LI Shi-yingb

(a.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b.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 in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il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of rural environment in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were living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he uneven living garbage collection and the growing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source control of pollution sources, sewage collection and combination treat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mechanism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Lijiang River Basin;living pollution source;agricultural pollution; Guilin

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是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是生态广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桂林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更是建立科学保护漓江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因此,做好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污染源的调查研究能为漓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流域概况

桂林漓江流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于珠江水系的桂江中上游河段,发源于猫儿山主峰1 860 m处的八角田,境内流域面积12 565 km2,干流长295.27 km,包括兴安县、灵川县、市区(含五城区)、阳朔县内总共37个乡镇,426个行政村,共有27.11万户,169.20万人。桂林漓江流域以汉族为主,有瑶、壮等少数民族。漓江流域所在的桂北经济区,其农林、旅游以及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广西区内极为明显。漓江流域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广西重要的粮食和林业生产基地。2008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39.46亿元,粮食总产量209.43万t。

2 污染源调查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调查方法

在收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抽样调查、现场分析采样进行数据分析,明确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基本状况。

2.2 调查内容

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区域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选取兴安县溶江镇的莲塘村,灵川县海洋乡的大桐木湾村、定江乡南边山村,阳朔县杨堤乡的杨堤圩等4个村落作为典型村庄,调查村庄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环境现状概况。

从生活污水水质、农村生活垃圾两方面调查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染源情况。

调查流域内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农田秸秆的处理、禽畜粪便的排放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计算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进行农户问卷访谈,通过综合数据分析,确定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污染源、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因子的排放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村庄污染源状况

通过对4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村庄的现状调查、统计、分析,得出漓江流域典型村庄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环境现状概况。典型村庄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环境现状见表1。

3.2 漓江流域农村水污染现状

3.2.1 生活污水排放量 生活污水来源受生活用水的影响,主要有厨房洗涤、洗衣、洗浴、清洗农具、冲洗卫生间的粪便等方面用水。通过查询村镇供水情况,选取8个村庄进行调查,统计计算后得到,村民人均供(用)水量的范围为60~180 L/d,人均供(用)水量为110 L/d,人均排放污水量为100 L/d,年人均排放量为36.5 m3/d;并初步给出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系数:人均COD产生量40 g/d、氨氮4 g/d;猪COD产生量为50 g/d、氨氮10 g/d,最后得到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表2)。

3.2.2 农村生活垃圾调查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为生活源、农业生产源、建筑源和其他产生源,主要由燃煤灰分、厨房残余物、农作物残余以及其他常规生活垃圾等组成,成分以有机物为主;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是将塑料袋、纸屑等垃圾倒入垃圾桶,在村里的垃圾池堆积到一定程度后焚烧,或者是堆放在村口的某一位置,导致白色污染较严重,影响环境;而厨余物则进入沼气池,燃柴灰分作为农肥进入农田。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莲塘村、大桐木湾村选取10户村民,通过称取每户排放的废弃物和焚烧后灰分,计算得到人均垃圾排放量为1.41 kg/d,漓江流域日垃圾排放量为374 t/d。

3.3 漓江流域农业污染现状

漓江流域和全国其他农业地区一样,都存在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农用薄膜残留难以降解,禽畜粪便排放随意,农田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农业面源污染源相关信息见表3至表6。

通过实地调查还发现,直接还田和垫圈还田是漓江流域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约占秸杆综合利用量的61%;其次为过腹还田和用作牲畜饲料,约占秸杆综合利用量的31%。漓江流域部分村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高,达到90%以上,部分村庄农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仅为15%左右。部分村庄农作物秸秆就地直接焚烧,这样使得能源被浪费,养分利用率降低。

3.4 农业污染排放量计算

对农田径流污染物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各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表7、表8),结果表明,灵川县农业径流污染物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最大,阳朔县次之。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漓江流域典型乡村的调查及对整个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产生情况、流域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统计,漓江流域农村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生活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程度差异较大

通过对典型村庄及部分近河流村庄的调查发现,虽然漓江流域村庄农户生活污水基本没有进入市政管网集中处理,但部分村庄黑灰水分流,黑水基本综合利用作农肥或者进入沼气池处理;另外一部分村庄虽然也黑灰水分流,但黑水进入简易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溢流到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4.2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参差不齐

通过对典型村庄的调查发现,漓江流域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不高,大部分村庄生活垃圾均未得到妥善处理。部分村庄建有生活垃圾临时堆放池,生活垃圾由专人收集清扫后倒入垃圾堆放池后直接焚烧处理;部分村庄生活垃圾随处乱倒,堆放无序,对整体景观环境影响较大,同时遇雨水冲刷则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3 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通过资料分析及现状调查可知,漓江流域农村化肥农药施用量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漓江二三级支流的小河沟水质较差,水环境污染严重,其汇入漓江后对漓江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影响漓江水质的重要因素。

5 对策及建议

5.1 推行污染源源头控制

针对漓江风景区农村环境水平较低的情况,采取源头控制是有效遏制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染的主要方式:一是完善污水收集基础设施,使污水能够统一收集,统一处理;二是建立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体系,避免垃圾随意倾倒;三是实行畜禽规范化养殖,建立专门的畜禽粪便排放和处理场所,杜绝畜禽污染物进入水体。

5.2 推行污水收集和组合处理

妥善处理污水的集中和分散处理间的关系,是确定污水处理的技术路线和排放方案的基础。漓江风景名胜区沿岸具有旅游服务功能,包括住宿和餐饮等,环境卫生及景观要求较高,应集中收集处理;漓江风景名胜区沿江村镇受地形和河流分割明显,且村镇的建成区和需处理的污水量均较小,污水处理难以体现处理规模扩大带来的效益,单位污水建设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随规模扩大不明显。因此,漓江风景名胜区村镇的污水应以山体与河流为界线,进行分区收集、处理和排放,这不仅可以避免建设污水提升泵站,而且可以减缓污水集中排放对局部水域景观污染的压力。

依据漓江风景名胜区沿岸村镇的实际情况及处理要求,结合国内外及桂林市现有的小城镇污水处理的运行实践,并考虑到对漓江风景名胜区村镇污水分片区收集处理的需要,按处理规模的大小,可将漓江风景名胜区村镇污水的处理技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为村镇小片区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适合处理规模较小的片区(处理污水量20~200 m3/d),其组合处理工艺技术为依靠或人工构建水力坡度,污水自流进入处理单元。第一处理单元为高效地埋无动力生物反应器(包括了高效化粪池的功能,不影响周边环境);第二处理单元为潜流复合式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上种植的景观植物美化环境;第三处理单元为景观生态塘溢流技术进入水体,该处理技术具有无动力、运行不需人员操作、对景观影响小等特点。第二种为村镇大片区污水处理技术,适合处理规模较大的片区(处理污水量200~1 500 m3/d),其组合处理工艺技术为:采用一体化厌氧好氧(A/O)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和景观排放系统结合。该技术特点是结构紧凑,对各种污染物有高效的去除能力,具有运行成本低、操作人员少、景观协调等特点。

第6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尤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大。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受污染的农田比例逐步上升,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农产品出口贸易严重受阻。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造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如据湖南省农环站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超标率达15%,镉、铅等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招标率都在60%左右,部分地方有害物质综合超标率达到100%。农业面源污染会造成大气、水体、土壤、微生物污染,对人居环境产生危害,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与污染现状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膜残留、农作物秸秆、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等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的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化肥的污染

化肥污染是在农业生产中因施用大量化学肥料而引起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研究表明,氮肥的利用率为30%~40%,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0%~15%,钾肥的利用率为40%~60%。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二)农药的污染

目前我国农药年产量5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我国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23万吨左右,平均使用农药2.33kg/hm2,其中浙江和上海用药水平最高,分别达9.96 kg/hm2和9.85 kg/hm2。目前我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我国使用农药中杀虫杀满剂占62%,杀菌剂占21%,除草剂占17%。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

(三)农膜的污染

农膜的推广使用给农田土壤带来 “白色污染”。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并危害人类的健康。绝大部分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四)畜禽粪便的污染

近几年,我国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每年畜禽粪便及粪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开展的23个省3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显示,1999年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为19亿吨,为同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8亿吨的2.4倍。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病源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进入江河湖泊,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更是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三、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对策与措施

(一)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让农民知道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认识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农业环境安全,对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意义。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和引导,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对社会危害性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让农民树立起农业资源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二)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

大力推广示范“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鸭)”、“猪-沼-果(菜)”等新的模式和技术,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如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使用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使用沼液替代传统的农药浸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农药对农田的污染;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沼肥的施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轻了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现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依法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制度建设,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治理,从源头抓起,切实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7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各乡镇(街办、景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水库管理局以及各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配备专人负责协调,确保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是充分利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效果,利用两年时间,全面摸清“十一五”末污染源情况,为合理确定“十二五”污染物减排基数,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全面推进污染物减排奠定基础。

二、发表调查对象、内容及污染物种类

(一)发表调查对象

工业源以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业活动单位名录为总体,按污染源个体排污量大小降序排列,筛选出占总排污量(固体废物以产生量计)85%以上的企业为重点调查单位。筛选项目为: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固体废物等。只要其中有一项被选上,该企业就为重点调查单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年和年新、改扩建企业。废水中发生重金属类物质的企业、发生危险废物100吨以上的企业、全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经过清库整理(核实上年环境统计数据库,删除关停企业、非工业企业、企业群和其他不符合实际的企业)后的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作为动态更新重点调查对象,依照筛选方法筛选所辖区内重点调查单位,筛选的重点调查单位名单包括国家、省级和市三级重点调查单位和企业。

农业源的重点调查对象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养殖小区和水产养殖场。生活源此次不对单个三产活动单位进行调查,只调查城镇居民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是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污染源的基本情况、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污染治理设施及其运行情况等指标;二是农业污染源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包括基本情况、污染物种类等指标;三是城镇生活污染源排放的以污水和废气为主的污染物等指标;四是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基本情况、污染物种类数量和浓度、污染治理设施及其运行情况等指标。

(三)调查污染物种类

1工业源

1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依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等类别。

2农业源

1种植业:总氮、总磷、硝态氮。

2畜禽养殖业:污水中包括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氮、总磷、铜、锌、PH等;固体废物中包括有机质、含水率、全氮、全磷、铜、锌等。

3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过程中进入自然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

3生活源

城镇居民生活中污水包括:生活污水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动植物油;废气包括:废气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

三、动态更新调查的时间布置

两年连续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年调查规范时点为年月日;年调查规范时点为年月日。

开展动态更新调查的前期准备,重点是工作部署、编制工作方案、组织培训、筛选调查名单等。

组织开展现场调查表填报。

组织开展调查表完善填报,数据审核。

数据录入、数据汇总、数据分析。

工作总结和上报等。

迎接省环保厅及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对更新调查数据质量进行核查。

四、调查技术路线

依照现场监测、物料衡算与产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依照国家指导、现场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调查的技术路线。

(一)对工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采用现场监测、物料衡算与产排污系数相结合测算污染物排放量。

(二)对农业源和生活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化水产养殖场污染物排放由本市发表调查并采用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其他农业源污染物排放以本市为单位,统一采用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城镇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产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排放量。

五、动态更新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全市范围内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普查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实事求是态度,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对动态更新调查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由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动态更新调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依照各自职责落实相关工作事项:

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负责拟定全市普查实施方案,组织普查动态更新技术培训,负责动态调查更新调查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负责组织开展工业源、生活源动态更新调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

市统计局负责提供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等生活源和农业源有关测算参数;

市农业局和畜牧水产局负责全市农业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数据汇总等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动态更新调查经费安排和拨付,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市工商局负责提供污染源分类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

六、数据质量与考核

环保部督查中心和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地上报的更新调查数据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样检查,抽查结果作为考核各地动态更新调查数据质量的依据并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需重新调查。因此,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动态更新调查中的每个环节要实行质量控制和审核,各方面数据汇总后,要组织力量对更新调查数据核查,确保数据质量。

第8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华;危害;控制措施;生物方法

0 前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又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怎样处理好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各国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药化肥和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我国的淡水资源原本就非常短缺,肆虐的水体富营养化,又使这种短缺现象雪上加霜。同时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沉重一击,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很多珍贵物种濒临灭绝,现今物种的灭绝速度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以前。赤潮或水华(Red tide or Bloom)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是环境污染程度加深的直接反映。我国在1933年到1979年的46年中仅发生过12次赤潮,而1990年到1994年的5年中就发生了139次赤潮,污染灾害日趋严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因此,水体富营养化要引起高度重视。

1 形成机理

关于富营养化的成因,目前国际上有两种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食物链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是近年来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含磷和氮的化合物过多排入水体,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过多地消耗了水中的氧,使鱼类、浮游生物缺氧死亡,它们的尸体腐烂又造成水质污染。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氮、磷的过量排放是造成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藻类是富营养化的主体,它的生长速度直接影响水质的状态[1]。食物链理是荷兰科学家马丁・肖顿于1997年6月在“磷酸盐技术研讨会”上提出的,认为自然水域中存在水生食物链,如果浮游生物的数量减少或捕食能力降低,将使水藻生长量超过消耗量,平衡被打破,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说明氮、磷等营养负荷的增加不是导致富营养化的唯一原因,影响浮游生物捕食能力的农药、杀虫剂等有机污染物也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一方面,加速了湖泊退化和土壤干旱的进程,另一方面,显著提高了水生生物的初级生产率,被认为是浮游生物短时间内大量暴发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机制之一[2]。

2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2.1 自然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人湖内,湖泊水体的肥力增加,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生长繁殖,为草食性的甲壳纲动物、昆虫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积累形成底泥沉积物。残存的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由此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因此,富营养化是天然水体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在没有人为因素影响的水体中,富营养化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即使生态系统不够完善,仍需至少几百年才能出现。一旦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要恢复往往是极其困难的。这一结果往往导致湖泊、沼泽草原一森林的变迁过程。

2.2 人为因素

大气污染:由于汽车尾气等排放了一些含氮化合物,不仅会造成酸雨,环境污染,而且使雨水中含有更多的氮,从而增加了水体的氮含量。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预日益明显,而且影响日益增大。对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当生态系统被破坏了以后,就会丧失自净能力。工业废水:工业废水主要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中畜产品加工、钢铁、化工、制药造纸、印染等行业的废水中氮和磷的含量都相当高。近年来,工业排放的废水逐年递增。但由于技术与资金的原因,大部分工业废水只经简单处理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人江河等水体中,许多废水中所含的氮、磷等物质也就不断地在水体中累积了下来。生活污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每年全国生活污水排放达亿,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富含氮、磷的有机物。化肥、农药的使用: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人类在享受它们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环境。农药、化肥在土壤中残留,同时不断地被淋溶到周围环境中去,特别是水体中,其中所含的氮、磷就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

关于洗涤剂能否引起水富营养化争议较多。以前大多数报道认为含磷的洗衣粉严重地污染了水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最近有一些报道认为:洗衣粉禁磷对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作用不大,即便是通过污水处理达到对点源的全面控制,可能也不会让这一令人烦恼的现象立刻消失,这是因为地表水体中还有近2/3的磷负荷来自于非点源等污染源[3],然而,无论是西方国家长达20年的实践经验,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显示,使用无磷洗衣粉并不能有效解决令人烦恼的“水华”或“赤潮”问题。无磷洗衣粉对遏制水体富营养化作用并不十分明显[4]。

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时,随着藻类及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反映出不同的颜色,一般由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洋叫做“赤潮”。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大量氮、磷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水体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保证,某些藻类甚至还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物质使鱼类中毒死亡。此外由于死亡藻类分解时会放出CH4、H2S等气体,使海水变得腥臭难闻。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水体富营养化后,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水平。多数学者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μmg/L。

3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富营养化产生的自由漂浮植物造成的代表性问题有妨碍航运、阻塞入水口、形成缺氧水体以及死亡残体恶化水质。水葫芦虽然并不特别易于聚集,但繁殖快速,形成巨大的植物体从而阻碍航运。它们各自漂浮并聚集在入水口从而阻塞了入水口。此外,它们还阻碍了水下的光合作用。富营养化水体被普遍认为是劣质水体,其危害巨大,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3.1 破坏生态系统

富营养化破坏水生生态平衡,使有机物生长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一旦发生富营养化,正常的生态平衡将被破坏,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大型水生植物群落将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逐渐消失。同时,异常增殖的藻类分泌大量生物毒素,不仅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构成威胁,如缺氧条件下被还原为具有致癌性一些赤潮生物微原甲藻、裸甲藻等能产生对人体毒性很大的麻痹性贝毒邪,当人误饮误食后,会引起病变甚至死亡。

3.2 恶化水源水质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生长繁殖的蓝、绿藻在水体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低。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成本富营养化水体作为供水水源时,会给净水厂的正常运行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增加水处理难度和增加水处理费用、降低处理效果和产水率等。

3.3 影响人们生活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蓝、绿藻大量繁殖,水体色度增加,水质浑浊,透明度降低,并散发出腥臭味,污染环境,大大降低水体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丧失其应有的美学价值,影响人们生活、娱乐、休闲。水同时,恶化的水体质量和感官性状,还会对渔业等生物资源和风景湖泊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不利影响,使其经济效益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水体富营养化还可加速水体淤积,降低江河湖泊蓄水能力,导致洪涝灾害。

4 控制措施

4.1 对于没有污染的水域,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要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进行水体污染源调查。根据水源污染的类型进行定期调查,要实地观察,收集排污资料,并且将污水排放口的水样委托当地卫生防疫或环保部门进行分析,并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字材料,预测污染发展的趋势。加强水源上游水质监测。水源污染防治是一项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民心工程,对已影响水源水质的污染源一定要依法治理。

4.2 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

富营养化的治理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是,污染源的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二是,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大部分措施都是基于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绝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1)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致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深层曝气,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

2)化学方法:这是一类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它们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其最大缺点就是引入了新的化合物,而且该法的试剂消耗量大,运行费用高,产生大量无用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化学污泥。因此在水环境大规模控磷的情况下,化学沉淀法很难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存在的问题:流程复杂,建设费用及运行费用高,沉淀池易释放磷,应及时排泥。[6]另外还有报道使用杀藻剂,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3)物理性吸附。杨景等人用粉煤灰来处理富营养化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污染问题。通过研究粉煤灰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利用粉煤灰吸附处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可行性。粉煤灰能够很好地吸附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磷,去除率最高达99.44%,但是粉煤灰的吸附作用受吸附时间、pH值以及废水的初始磷含量的影响较大。但是直接用粉煤灰来处理会造成河底淤泥增多,阻塞河道等问题,建议将粉煤灰制成一定形状的颗粒物,如多孔陶粒等投加到湖底,既可以达到除磷的效果,又可以在吸附饱和后将其打捞,用作其他材料。[7]

4)生物性措施: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

5)人工湿地技术:由天然湿地发展而来,是由特定的介质按一定比例设计的填料,如土壤、砂或砾石等,特定的植物去污性能好、成活率高、耐水渍性强、生长期长、美观且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或湿生植物所组成的复杂、独特的生态系统。它改变了湿地的传统形态,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汤显强研究小组选择页岩作为小型人工湿地填料,采用芦苇、石菖蒲、千屈菜、美人蕉、黄花鸢尾、香蒲和水葱去除富营养化津河水体中的氮磷。综合比较7种植物氮磷去除性能表明:水葱、香蒲和芦苇可选择作为北方人工湿地氮磷去除植物.[8]包先明研究小组研究太湖常见种植沉水植物在五里湖未扰动底泥上生长情况及其对沉积物磷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沉水植物生长过程使水体的pH、Eh以及藻类含量的变化,使铁磷、有机磷等主要化学形态磷的释放得到明显的控制,同时沉水植物的生长使沉积物中总磷水平也有明显的降低[9]。余先旭采用了SBR除磷工艺,该工艺一般不用设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占地较少,建设运行费低,除磷效果好,去除率可达90%以上,缺点是运行管理技术含量高[1]。

【参考文献】

[1]余先旭,孙石,等.磷与湖泊富营养化[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增刊):36-38.

[2]王卷霞,郭便玲,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修复措施[J].生态水利,2008,2:13-14.

[3]段永蕙,张乃明.滇池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分析[J].自然生态保护,2003,7:28-29.

[4]郝晓地,张晏.无磷洗衣粉并非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灵丹妙药[J].生态环境,2005,14(04):607-610.

[5]吴国平,郑丰.湖泊富营养化危害机理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07,28(12):4-5.

[6]余先旭,孙石,等.磷与湖泊富营养化[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增刊):36-38.

[7]杨景,邓寅生,等.粉煤灰吸附去除富营养化水中磷的初步研[J].污水治理,2007,25(07):23-25.

第9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道;水环境治理;污染物

1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1.1理论核心原则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是指综合应用多项河道修复技术理论,在形成综合化治理体系的同时,建立完整的统筹管理机制。在河道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要降低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构建人工净化体系,增强水体自净功能,保证整体技术的执行效果。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形成综合技术体系,在整合多污染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对外污染源进行拦截,并对水体中的现有污染物进行原位清理。另外,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系统的自主清理能力,增强河道污染物容纳能力,使得整体水系统可凭借更高的持有量,完成环境保护工作,并为水系统的自净创造更大的技术空间,保证整体技术体系的管理效果[1]。

1.2技术特征优势

单一河道污染治理技术可通过独立的技术内容,为污染治理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撑,但综合效果明显不佳。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有效地补充了其缺陷,可以保证技术的整体合理性,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一是在污染源头的治理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外源污染物对河道的侵入污染,并降低河道内的氮磷含量,控制化学有害物的危害。二是河道定期进行淤积清理,可以消除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控制水环境的污染物水平,保障其周期性净化能力。三是应用现代水体净化系统,能够快速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河道水体环境,同时多方位修复技术能强化河道的抗污染能力。四是通过综合化的技术体系,形成独立的水体生态系统,美化环境,构建生态景观。

2生态修复技术组成内容

2.1外源污染

降雨原位自动膜滤波系统是一种雨水工程处理技术,能够防治外源污染,有效处理雨水,通过使用超低压过滤膜,过滤和除去雨水中的污染物。系统采用的过滤膜为折叠膜,在确保过水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有效过滤污染物。系统还设有蓄水池,从而实现对水体的过滤,雨季可以对滤芯进行自动反清洗,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沉积量,延长滤芯的使用年限。同时,该系统将雨水管网安装在河道末端,以便控制水中的污染物。过滤后的水被排入管网中,避免出水对河道造成污染[2]。

2.2内源污染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外来污染物,积累时间过长,它会与河底淤泥结合,最终形成污泥,可以说,这类污泥是河道的重要污染源,会对城市河道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这种底泥处理难度较高,其中含有的一些化学元素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入上层水源,容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目前,针对这类污染,最常用的方法为机械清淤技术和淤泥生物酶降解技术,二者具有处理速度快、效率高和可持续性的特点。机械清淤技术与淤泥生物酶降解技术都具有较强的清淤能力,但前者成本较高,故适用于高污染地区。淤泥生物酶降解技术可以对河道底部的微生物进行处理,适用于污染程度不严重且污染范围较大的区域。

2.3人工净化

当河道环境受到外界污染物影响后,其自身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难以通过自净作用消除污染物。在这种情况下,污染物的淤积量不会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此时,就需要外界污染治理手段的介入,以清理水环境中的污染物。人工净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整体技术的执行效果,从而达到优化水环境的管理目标。例如,当前科技条件下,微米级、亚微米级的氧化气泡都可以在水环境净化中起到积极作用,控制氮磷含量与重金属含量,从而保证水体平衡状态。

3河道水环境治理项目实践分析

3.1区域水环境治理条件

在区域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治理工程范围内的水环境基础状况。例如,河池市宜州区水环境治理工程的流域面积为41km2,长度跨越为17km,水体深度在15~22m。从目前的水环境状况来看,水体的透明度较低,局部已经出现发黑、发臭的现象,污染较为严重,水体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在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前,首先对水体生态情况进行取样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水体中COD、NH3-N和TP等有害物质浓度均较高,其中,COD含量为325mg/L,NH3-N含量为12.6mg/L,TP含量为1.2mg/L,严重超出V类水质标准,说明水体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针对这种情况,只有采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才能实现对区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从而改善水体质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类似的区域水环境治理工程中,人们要重视治理工程水环境基础条件调查,采用多种水环境监测和取样分析方法,准确了解水体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类型,从而为水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在水环境调查工作中,人们要分析上下游河道可能引发的污染问题,全面掌握治理工程范围内的污染源,确保工程治理措施的全面性。因此,在实际工程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搜集历史水环境监测数据,结合工程调查结果,尽可能提高治理方案设计的合理性[3]。

3.2河道水治理措施

河道治理期间,需要对河道上游进行截流处理。其间可以利用土工膜、聚酯纤维膜对水体进行导流布置,即在距离河岸5m的位置设置隔膜。其中,隔膜的内层属于土工膜,外层则属于聚酯纤维膜。在这一前提下,可以利用导流技术,将污水排入下游,降低上游区域的污染程度。在多年的发展中,河道上游汇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水质受到污染,河底的淤泥也越积越多。对此,可以将大量生物酶投放在河道中,尽可能提高河底微生物的活性,使其能够吸附更多的淤泥,解决河道的水源恶臭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大量水生动植物投入河道中,最大程度地调整水生动植物的空间,确保其具有较高的存活率,有效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实际上,确保水生动植物的存活率,可以为河道水环境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上游需要设置超微净化设备,从而实现对水环境的循环净化。该设备净水处理量为100m3/h,效果优异。其不仅可以改善河道水质,还能够为水生动植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水环境系统建设的目标。长此以往,河道水环境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改变以往河道的污染局面,降低TP、NH3-N、COD等物质的浓度,增强水资源的自净能力。

3.3生态修复技术综合应用

以某河道为例,该河道水体深度为15~22m,水体透明度比较低,污染现象严重,局部位置已经出现发黑发臭的问题。研究人员对水体取样后,分析水体中的各项有害物质,为改善水环境,降低污染物含量,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下的综合治理模式。人们对上游河道进行外源截留处理,应用聚酯纤维膜与土工膜进行水体隔膜导流,以降低上游区域非溶解性污染物的排入量。将生态修复技术与人工净化技术相结合,可避免水环境持续受外界污染物的影响。人工净化可以提升河道的防污能力,气液界面应用超高压气水混合技术,可以得到微米级氧化气泡,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降低污染物浓度,提升水体溶氧量,提高水体透光能力。另外,可以将生态修复技术与水体自净功能相结合,利用水生植物与水生动物来构建自然生态链,通过降解与转移使水中污染物减少,并与水中生物达到平衡,最终实现水体净化效果。常见的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与浮叶植物能够保持水质平衡,强化水环境的生态美观作用,沉水植物可以提升水体生态修复能力。因此,可以在河道浅水区域种植绿矮型水下草皮,在中部区域种植常绿型水下森林,以此提高水体修复效果。